时间:2023-05-24 15:53:02
导语:在课堂教学新科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人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曾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就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辅助处理上,既然花费精力制作演示课件,就要力求使电脑发挥出常规教学手段达不到的作用。如中国历史中在讲到“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汉与西域的关系时,关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路线、西域的政治和地域范畴及区域特征等在常规指图(静态)讲授中常常难以尽表其意,而动态演示正是电脑的特长,目前所常用的软件PowerPoint、Flash等均可以让活动路线和板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本人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经常将PowerPoint和Flash这两个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因为,Flash在制作动画效果方面较有优势,但其深层应用涉及到函数的使用,比较复杂;而PowerPoint普及面广,制作方法较简单,合理使用控件也能够进行较强的人机互动操作。比如本人制作的《伟大的战略决战》这个课件时就将两者结合起来。关于战争,最令学生混淆的是战争的过程、路线和交战双方的战略思想。本章节集中了中国史上三次重要的战役,要在短短的一堂课中讲清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双方的战略意图,光靠嘴巴难度很大。所以,我把三次战役的地形图扫描进电脑后,做成Flas嵌入PowerPoint,将双方运动的进程随着教师的讲解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描绘出来,同时对于国共双方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意图,也以动画的形式制作,不用时隐藏起来,使用时随时显现,这样,仅用短短几句话就将三次复杂的战役经过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教师讲得轻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且记忆深刻,便于理解。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作不同教学风格的多媒体课件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智力、心理发育水平不同,其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上课时,精神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易于接受,在制作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三、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小课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历史资料的收集、筛选与提炼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学校电子阅览室的设置,使当代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非常丰富,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使学生的接触面非常广泛,查找资料毫不费力。因此,不少学生,甚至初中生也能凭借PowerPoint等一些易学易用的软件制作一些简单的电脑演示课件。针对当代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将以前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制作历史知识小报改为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比如在讲到“昭君出塞”的内容时,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史料,搜集了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制作富有个性的电脑小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并进行了竞赛评比活动。这样,既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获取、筛选、鉴别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强化了知识点的教学,通过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学生获得了比课本上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也完全可以利用它进行主动探索学习。
四、充分运用网络环境资源的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式为主向主动参与式为主转化。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而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将纸质教材网络化,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运用网络环境能实现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和交互式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性,激发学生探索欲,从而达到自主体验、合作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职高;教学;课堂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和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原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无限动力。
让职高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技能,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特长,全面提高素质,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电的普及,电工电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目。然而目前许多的职高电工电子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都处于一个“用老式教学方式教现代新科技”的状态,依旧是生硬的讲原理,枯燥的概念和公式,使许多原本对电工电子充满好奇、兴趣十足的职高学生大失所望,敬而远之。处于青少年期的职高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对不喜欢的事物常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排斥心理。因此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不宜长时间采取说教方式,而应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好。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新的备课模式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 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然而传统的备课模式陈旧,与现代教育理念脱节,导致教师备课存在着许多弊端:
备课的目的――应付检查;
备课的方法――照抄现成的教案;
备课的内容――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备课的作用――无法指导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觉得实行创新备课,针对电工电子中的课程,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取消在教案本上写教案,改为直接在教科书上备教案。
1.以往写教案的弊端
对于以往写教案的诸多弊端,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无奈和无益。每名教师一学期下来就是厚厚的两大本教案,教师讲课前即要拿教案,又要拿教科书,携带很不方便。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一会看教材,一会又看教案,一心二用,显然会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书上备课使教材、教案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讲课时教师只需携带一本教科书,便胸有成竹,不用担心遗忘备课内容,使教师更有自信,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材上备课,不要求有固定的格式,篇幅大小也不规定,只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备课内容能为课堂教学服务,那就是好的。有关夹页纸的使用,具体的要求:必须小于教材,书写要规范整洁,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简洁切重要害,等等。
2.教案新备
教案新备,使我感受到了学校能忧教师所忧,想教师所想,真正解决我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教师少了学校给的显性和硬性规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些隐性备课上,比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等。真正做到了备教一体,做到了从形案到心案的飞跃。试想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心中有案,腹中有案,脑中有案不是比桌上有案更利于教学吗?
其次,这项实验能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
书页教案的实验,使我不再用传统教案束缚孩子的思维,而是把写教案的时间用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教学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上。这样也能更多地重视课堂的生成,因为我所得到的信息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自然传给学生的必然就是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多元化的教学中走出一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个性人生之路。
二、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设计我觉得主要是从如何导入新课,如何用更好的方法讲解本堂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能让学生体验到本堂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掌握我本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以创新的新课导入为例讲解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突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期。经过一学期《电子技术》的教学,我发现以下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运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性”,那实验教学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若能巧妙安排操作简单、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生活实例,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三极管”知识时,可先拿出MP3和音响,让学生说音响为什么能响!然后教师提问:“是什么魔力让音响想起来的?”学生感到非常惊奇,表现出想探究印象的原理,于是就把学生带入了自学探索的阶段中。
(2)精心设疑,制造悬念
1)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二极管整流滤波电路”时,教师巧妙地利用“手机充电器”的例子向学生激疑:“为什么充电器能给手机充电,并且是直流电?”一“整流”激“滤波”,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二极管、滤波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有的说因为有不同的二极管,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晶闸管调光电路”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晶闸管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和三极管一样。”“如果和二极管一样可以吗?”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怎样调光的?”。学生急着回答:“改变电阻。”我紧接着追问:“那么电阻有能量损耗?”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3)要着眼于促进学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我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因此我在每一次上课时都会结合具体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比如,在《晶闸管调光电路》我把元器件准备好,让学生当场制作一个电路,然后调试,总结出调光电路的原理。
三、创新的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我不是单纯的布置一些抄写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题目,我觉得布置这样的作业对中职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效果。而经过我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以下2种课后作业,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1.写学习反思。
我们老师都知道,我们上好一堂课,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要写反思,因为反思能让我们老师发掘自己的优点或亮点,找出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而学生也不例外,也应该不断的反思,反思自己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不熟。
因此,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学生交上的来的作业,我会认认真真的看,去总结,然后回归到课堂,将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2.写生活实例。
同学们经过我一堂课的学习,找出本堂课学习内容在生活的具体事例,联系具体这样有助于学生牢记知识内容,教师在下一节课堂前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答自己找到事例以及原因。
四、结束语
总之,要在创新中提高《电子技术》课堂效率,必须从教师备课和学生课堂活动做起,教师的备课采用“书本备课”的模式,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有创新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自己的思维。而死板教条的课堂活动只能让学生越来越感觉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讨厌本堂课甚至本门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化 英语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苦学者变为好学者和会学者,在学中乐、乐中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学习积极性就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因此,师生间应多进行丰富、多向的课内外交流,培养真挚的师生友情。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可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信服你。教师任何一个伤害学生的言行都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后果,由于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尽量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言行给学生以鼓励、信任和尊重。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不轻易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们。当发现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时,一般要以眼神来暗示他,或用提问的方式提醒他,课后再找他谈心,让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它能反映教学规律,使教学过程趋向于高效、有序状态。从听课来看,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从复习导入到巩固练习,能把训练穿插在新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哪就练到哪。这样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也要看到,无效劳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及时间,可有可无的环节宁可不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
1.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实践。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创新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情景中运用和感受语言,使他们学之能用,学之即用,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2.有奖竞猜。小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可以搞一些竞猜活动。在课下,我让学生自制一些简单的小玩具,然后在背面上英语单词,让同学们去猜,猜对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个小物品,算是对他的奖励。在竞猜中,有时一个物品可以猜到几个单词,对猜对的同学适当给予表扬。这样不仅练习了单词,而且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互动中创新。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互动可以是师与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生与生之间的 语言交际。每节英语课我们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会话,不限制内容、形式、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于待提高的学生,老师可以与他们对话。提些简单的问题即可。通过互动学生既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可以不断增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言的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宜过多向他们灌输语言知识,而应当提供大量有趣的、重复性高的语言材料,让他们通过听歌曲、诗歌、故事、幽默等材料,逐步积累材料。因而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诸如:分角色对话,listen and do,play a game,sing a song,say a chant,say a rhyme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开口,从简单模仿到说创造性话语。例如在教学Can I use your?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将学生的文具盒分成八小组,分别由八个小组长来分发,其他同学必须用上刚学的句型Can I use your pencil-case?小组长才能将文具盒给他。同学们跃跃欲试,群情激昂,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使每个同学都练习了这一句型,扩大了参与面。学生迸发的智慧火花令我惊喜万分。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精心设计练习
恰当地对知识进行迁移,是使旧知同化为新知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铺垫练习:(1)粮店运来3车大米,每车2000千克,共运大米多少千克?(2)粮店原有大米350千克,又运来大米6000千克,粮店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这两道题是学生学过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很快解答出来,然后把第(2)题中“又运来6000千克”换成“运来3车,每车2000千克”就变成我们要学习的例题,粮店原有大米350克,又运来3车,每车2000千克,粮店共有大米多少千克?
通过比较,既为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了解题中的中间问题及分析方法,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又突出了新知识教学的关键,把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在教学的重、难点、关键上,精心设计练习
在教学小数乘法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204×16=3264,计算20.4×16 、 2.04×16、 204×1.6、 20.4×1.6 、 2.04×1.6 ,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练习较多的题目,也解决了教学的关键。又如:在 “方程的意义” 教学后,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存在混淆,教师可设计判断题: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即:5x—4 x—4=0 10+8=18 16+x>20 x—9
三、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后,精心设计练习
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后,精心设计练习,对于巩固知识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的理解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在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题:首先,请找出1—20各数的全部因数,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把1—20分成几类?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然后全班交流:有一个因数:1;有两个因数:2、3、5、7、11、13、17、19;有两个以上因数:4、6、8、9、10、12、14、15、16、18、20。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征,说出他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并师生研讨合作,揭示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素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按照因数的多少,可以把自然数分为素数、合数和1三类。在揭示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之后,并不意味着认识的完结,概念的建立仍需一个过程,即把概念作为判断、推理、分析、解题的依据,此时可设计如下练习: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2 17 21 29 35 44 87
2、判断你自己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告诉你的同桌,并告知理由。
3、判断。1.在自然数中,除了1和0,不是素数就是合数。 ( )
2.一个数如果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 )
3.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 )
4.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学生通过练习,打破了思维的定势,使学生能更深刻地建立概念。
四、在知识的总结阶段,精心设计练习
1、基本练习:讲什么,练什么,以基本题为主,有目的地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练习,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变式练习:在“稍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时,基本练习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练习:(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 ,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多少吨钢材?(2)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 ,第二次用去剩下的,还剩多少吨钢材?(3)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第二次用去5吨,还剩多少吨钢材?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后,设计这样一道题: 64×25 学生通过思考后能较快的算出这样的几种方法:
64×25=8×(8×25)=8×200=1600
64×25=4×25×16=100×16=1600
64×25= (60+4)×25=60×25+4×25=1600
64×25=8×8×5×5=(8×5)×(8×5)=1600
4、探究性练习:探究性练习,它是以学生在学习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练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108-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材凸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特点。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新课改落实“三贴近”的主渠道。所以,要实现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载体,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学生生活体验、了解社会实践关系的基础上,用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策略。
1要处理好教育教学目标的预设及内在联系
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纲”。按新课改教材的要求,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当中,都要紧紧盯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三大目标。
但要注意:其一,教育教学目标是预设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而非知识,二都不能混为一谈。其二,三大教育教学目标之间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知识目标”的提高与升华。其三,实现不同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也有所区别。“知识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老师向学生灌输并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完成的;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并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来完成的。“知识目标”是基础,既然是基础,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概念、观点、原理等部分,采用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学生宜于接受的方式、手段给学生介绍、讲解和分析。再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问题、辩别是非,使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项择。
2要处理好教材结构中的正文与辅助文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的教材,从结构上采用了陈述概念、观点、原理的正文部分之外,还有事实材料、举例分析、提出问题以及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等辅助部分。并且在正文部分和辅助文部分又穿插了大量的图片、数字、漫画等内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明晰地把握教材的主体和辅助部分的关系,将给学生一种体系庞杂、眼花嘹乱的感觉,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板书设计上),要将教学的重点目标和主线要定位在正文部分,根据正文提供的内容,构建和设计教学内容和逻辑关系。比如,《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依正文部分,教学的主干应扣住内容,一是商品的含义,二是货币的产生,三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四是货币的本质,五是货币的基础职能,六是纸币。这六个内容构成了这一课的体系支撑点。在讲解、阐述这六个问题时,按教学需要适时引进相关事实材料、举例分析以及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和名词点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总之,教材提供的辅助部分是为正文部分服务的,对这些内容一不能忽视,弃之不用,而是要充分利用,用足用好,二不能与正文部分特别是主干知识正辅不分,更不能主次颠倒。
一、明晰课堂价值
为了课堂热闹,教学过程充斥着喧闹纷杂,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教学目标模糊,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因此,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晰课堂价值取向,十分重要。一般认为,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
一方面,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明白一节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对教材要有多元理解,有效调控教学目标,以便适时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等等。
二、注重教学过程
如果随意截取课教学的一个片段,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引导学生认知时教学程序混乱,对话交流时思想不能深化,激感时不能升华,甚至严重脱离文本而忽略对语文本质的理解,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等等。
对此,我的建议是,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有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发散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等。这中间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片段。
首先,在课文整体操作上,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对课文的分析,就应该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进行内部分析,最后总体概括。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讲解。
其次,在片段操作上,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所以课堂教学在片段操作上,应该充分重视语言和思想的逻辑关系。学生回答问题的实质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鼓励学生理解文本。
第三,在课堂进程中,“听”、“说”、“读”、“写”、“思”的活动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不可质疑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在课堂上得到培养和提高。许多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练”出来的。应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课不能脱离课本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所谓的讨论,尤其是一些不十分恰当地采用多媒体的语文课,简直变成了“放电影”。
三、转变教师角色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应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协作者。
叶圣陶说过,评一堂课,不能仅仅看老师有怎样的个人水平,“最要紧的是看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传授知识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枯燥乏味,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学习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仅仅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长时间进行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央视《艺术人生》、《实话实说》,朱军的微笑和真情、崔永元的连珠妙语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千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四、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转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规律而仅仅教会他们会使用和掌握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靠教师去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不利的。为此,作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信息技术学科讲授的是与世界同步的最新知识,运用的是目前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方法。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考虑到这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去领会方法。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让学生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多操作,多动手的结果也能使学生对各种基本操作,软件功能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熟。我们要鼓励学生做到敢动手,勤动手,学生技能水平自然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熟练。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别指出,对学生要“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分化也很快,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也要根据不同学生掌握的情况,分别给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动性。
四、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的共性,也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实作评价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与真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作品本身是信息技术实作评价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过程”成为评价的重点。因为它充分的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综合能力,如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等等。
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他们的喜欢仅仅表现在游戏、聊天、动画上面,并非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巧妙、新颖的导入方式,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学、爱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导入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段精彩的引导可以为课堂增光添色,让信息技术课堂大放光彩。有效的引导可以为整个课堂打好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从各个方面设计课堂引入,活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在设计引导语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尽最大的努力让导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全身心的投入。
一、直接引导法,效果行之有效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直接引导是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让本课的重点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种引导方法直奔主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让学生迅速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这种方法简单直接,省时高效,是一个不错的导入方法。比如在学习《画方形和圆形》的时候,我就直接介绍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展示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并且让学生朗读:1.掌握椭圆、矩形以及圆角矩形工具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圆角矩形。2.熟练地掌握新建画布的方法。3.可以熟练地保存自己的作品。这种直接的导入方式,一开始就交代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强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操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直接导入法简洁明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学习,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有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在使用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二、游戏导入法,引起学生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游戏这一功能,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游戏当中去。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聚精会神,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所学的信息知识。在采用游戏导入的时候,除了运用计算机本身的游戏程序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游戏方式。但是不管是什么游戏,都不能过于随意,教师都要精心挑选,切莫将教学游戏等同于课间玩耍。比如在学习《操作键盘》的时候,其中要涉及到指法训练。学习指法枯燥乏味,很多小学生的兴趣都不是很高涨。再加上教师的直接讲解,感觉学生的手指都变得僵硬了,而且效果不大。这样,学生不但很累,而且很快就失去了信心,此时如若再强迫其学习,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就先让学生玩了《金山打字通》,等学生熟悉以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成绩好。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了,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打字当中,指法训练变得有趣而高效。由上可见,既然小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就让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将新授课的内容寓于游戏当中,帮助学生展开思维、熟练操作,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情境导入法,增强学生体验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与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学习活动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才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教学、学生身边的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情境创设的材料。只要选材合理,教会就可以大胆使用,千万不能生搬硬套,让创设的情境处于虚幻之中。比如在学习《申请电子邮箱》一课的时候,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2015年12月,北方雾霾天气严重,假如你想通知北方的亲戚或是朋友,让他们注意身体、严防雾霾,为了家人和自己的健康,一定要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那么同学们有几种途径可以告诉他们这个消息呢?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完成模拟任务,并且让学生了解邮件这种传递消息的途径,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今天所要讲的申请邮箱之中。情境的创设,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想象,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体验新的学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信息技术课堂在情境中实现有效的拓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前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还需要教师悉心研究,认真钻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各种导入方式灵活运用,这样才会使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更强、更大。
作者:陆建忠 单位:海门市包场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解题能力 思维方法 几何
几何学起源于土地测量,几千年来,人们对几何学不断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人们从少量的公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得到不少结论,这些结论很多都成为书本上的定理。平面几何中有不少定理,除了教科书中所阐述的一些定理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定理,以这些定理为基础,可以推出不少几何事实,得到完美的结论,以至巧妙而简捷地解决不少问题。几何的学习需要推理验证,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体现,这是几何课程的特点。
无论是学习何种知识,都不单单是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最终还是回归到实践上来,平面几何也不例外。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目的,如果不运用,知识也没有任何价值。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又反馈于理论。这样,理论才会越来越丰富,实践也会越来越成功。平面几何是几何学最基础的知识,在将来的学习中还有可能接触到几何力学、几何光学、几何测量等一些更深奥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一个人的演绎推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下面是一些教学的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
一、如何教学生解几何题
在实际教学中要教好几何并不难,关键是要具备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掌握了这一套方法,就可以快速理清思路,顺利解题。对于这套方法,必须走出两大误区,做好解题第一步。
误区一:几何题只需要随便画个草图。
大家都知道,要解几何题,画个图作参照,辅助解题是很重要的。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只强调画个草图,也就是随便的大概的画个图来辅助解题。他们都认为图形也只是草稿,不需要太认真去对待,以免浪费了太多时间,把时间都留着用来思考解题更好,没有必要好好画到尽可能准确。这是很多教师的想法和教法。其实,画好一个草图是很重要的,如果随手画一个图,长度相等的两条线画到一长一短,平行的两条线明显倾斜,相等的两个角度一大一小。这样的图给人的直观感觉会影响思维的发散,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比如要证明图形上的某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画到一大一小,角度也有很大偏差,那么解题的时候就不太敢往这方面想,想着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很难摆脱直观视觉留在我们脑子里的印象,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解题。因此,一定要认真画好草图,尽可能画到像已知条件一样的精确,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的解题可能顺利很多。
误区二:按已知条件一步步论证。
相信大部分老师在几何解题的教学中都是不断的向学生强调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当然,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离开已知条件,解题就无法进行,教师只强调学生要根据已知条件一步步去论证,不能抛开已知条件单纯看图,要以已知条件为基础,从已知条件入手,一环扣一环深入也分析。然而,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适当的大胆的去做一些假设也是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图形尽可能准确,这样假设的结论准确性也会相对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看到两个三角形可能全等或相似,两条边可能相等,两条线可能平行,尽管还没有理论依据,但仍然可以做一些假设,假设看到的都是正确的,然后设法去证明。自己的假设再结合已知条件,相信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误区三:顺序推理,由已知到结论。
按已知条件顺序地进行推理,这是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很多老师也认为这是“正宗”的方法,是符合人的思维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只教授学生这样的解题方法,而不考虑其他有可能更简捷易行的方法。相对于顺序的解题方式,我这里要介绍的就算是“旁门左道”的方法了,就是逆序推理。逆序推理就是从结论入手,然后考虑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按照这样的思路逐层向上,直到与已知条件挂钩。用顺序方法解题,往往已知条件比较多,不知道该如何去组织应用,选择的方向变多了,思路自然就会分岔,也就变得不清晰了。相反,从结论入手,就有点一条大道走到底的感觉,因为要证明的结论只有一个,所有的思维和方法都是为了证明这个结论而进行。有了个清晰的目标,思考也有了方向,而不是盲目的对着已知条件去论证。按照这样的思维方法步步为营,到后面总能与已知条件相交,完成逆序的推论后,再顺序地验证一次,检查是否有推理不正确的地方,保证解题的正确率。其实出题者也是按照这样一个方式来进行编题目的。先明确要证明的结论,然后层层设条件,转多几个弯,分多几个步骤,才给出已知条件。学生如果具备了这样的逆序思维,解一些比较复杂的几何题也不会觉得很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训练学生逆序思维的解题方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几何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