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时间:2023-05-24 15:53:03

导语: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第1篇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businesses will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gain a firm foothold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to build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and generate the trad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关键词: 企业文化;基本原则;方式方法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basic principles;way and method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11-02

0 引言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要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实效,就需要企业内部沟通顺畅,职工认可企业经营理念。只有企业内部统一思想、目标一致,把企业制定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意图传递给全体职工,使得职工能了解企业的远景目标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样就能实现职工与企业协调发展,企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职工才有工作积极性。

1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和传承,创造的精神文化,是企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绝大多数职工能够认同信守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能够加强企业管理、培育员工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一个企业的管理不仅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推动,更需要员工具有自觉维护制度执行的意识和行动,要加强企业管理,既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领职工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促进良好的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产生企业归属感和自豪感,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共同努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长足发展。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物质优势和精神优势。所谓精神优势即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生命力,不会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企业精神、合理的经营之道、崇高的经营境界,这样企业就有了“软件”和“硬件”的支撑,才具有双重动力。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继承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系统工作,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越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越大,对战略目标的实现希望越大。因此,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成功提炼了企业文化理念,制作了《企业文化手册》和《员工手册》,然而真正实施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去固化这些价值理念,没有在培训和执行上下功夫,也没有用制度去约束员工的行为方式,于是企业文化变成了一纸空谈。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劳永逸。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好规划和制定好具体实施细则,并且要随着客观环境改变、公司战略的调整,不断调整和完善,抛弃现有的问题文化,借鉴先进的标杆文化,预测前瞻的先进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发散的思维,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企业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 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企业文化要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必须建立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经营策略、时代环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模式。根据不同的价值内涵和侧重点,构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各个企业面临的状况不同,构成成分不同、发展历程不同、周边环境不同,不同的企业必须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和内部冲突处理方式,只有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才能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企业,展现各自不同的自身文化,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共同认可,才是真正能够传承的文化,要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制造各种参与企业文化的机会,共同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要注重加深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加强团队协作精神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企业应当加强组织成员间的协调合作,管理者应尊重对方,建立起管理与被管理者的感情纽带,使企业员工感情依附于管理人员,充分运用集体智慧,整合集体力量,发挥团队精神,将员工个人发展同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前进。

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持之以恒,使企业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教育员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员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标激励,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打造制度文化。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员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还要修订并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提倡团队精神,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有效发挥团队作用。

强化宣传,激发员工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的发起人和倡导者,在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不但要做好决策,同时也要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开拓新思路、新理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以身作则,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影响和带动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优质的品牌信誉,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文化的渗透与全体员工的参与是无法分割的,这是对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企业先进的思想是优秀企业文化提炼和总结的源泉。要想将企业信念和目标深入每个员工心中,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企业员工共识,统一员工思想,增强企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将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全心全意地完成本职工作。规范企业基础管理,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必须以良好的企业制度为支撑,只有创新性、规范性的企业制度才能给企业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保证企业文化与时代相适应,符合企业及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不断创新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使其既能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又能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制度的创新性与规范性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互相影响的,企业文化能实现二者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和谐,能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企业制度的规范性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产物,企业制度的前期创新目标就是规范性因素,企业进一步创新又是以此为基础实现的,才能保证企业和谐、有序、持续发展,对外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永葆旺盛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永祥.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时代延伸——试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1999,(01).

第2篇

一、教室环境的建设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要让教室成为中职育人的最佳场所。

除了注重教育卫生和班训上墙的做法之外,我们很重视开发班级黑板报。

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但它也是我们班级自己的田地,我们应该用心经营它,让它产出我们班级的优质“土特产”,让它成为全班同学的一个精神乐园。

1.提供了交流学习、自我反思的平台

比如:我们让负责卫生值日的同学写写值日劳动的意义和工作的责任感;让学习优异者写写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它对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让学习后进生写写自己的理想和学习上的缺陷和困难;让违反校纪的同学写写检讨和反思。当我们打开思路,就发现原来这块黑板报成了班级状况的写真与同学们思想和精神的浓缩。

2.鼓励集体参与,促进了班级团结

黑板报是班级所有人的,黑板报从整体设计到文章的选择,不是一个人能全部完成的,它要靠多个人的合作。需要会写字的同学,会绘画的同学,会设计的同学,还有会写文章的同学等。既充分发挥了班上特长生的优点,又把一期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更使学生们的合作见成效。学生们在分享成功时,更加团结,更有积极进取精神。

3.激励积极进取,形成了良好班风

在办黑板报时,我们可以专门开辟一个“表扬与批评”专栏,鼓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继续努力,批评表现较差的学生,让他们痛改前非。例如,我们班就定期在黑板报上刊登出获得“学习标兵”、“班级之最”荣誉的同学名单,以及一些表现转好的下期候选人名单,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激励作用。被填在表扬栏的学生会感到自豪,他们因此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候选栏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自信心增强,进步越来越大。

二、主题班会建设

充分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实践,效果较为显著。

每周学校都安排有一节班会课,如何让班会课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就要班主任提前备好课,根据学校和班级情况,定出班会的主题,组织全班学生召开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通过不同的主题班会,增强了同学们的情感交流和班集体文化的开展,使同学们人人都能为班级服务,个个能为班集体出谋献策,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遵循制度建设的常规要求的前提下,重要的是对于班规的制定,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要让全体参与进来,围绕如何搞好班级卫生、学习、生活发表意见,然后制定出可行性操作性兼具的班规。

2.抓好制度的实施

在实施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四、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建设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对于它的建设,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方面。在教师领导方式上,我采用了民主型的领导方式,这就使我与学生的关系很和谐。二是学生方面。班主任要协调好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合作与竞争并存。

学风建设是一个班级整体学习效果的有力保证。首先要让学生看到学与不学不一样,认真学习的同学不仅在考试中成绩较好,动手能力也强,将他们中学优秀的同学选参加省市技能大赛,拿名次获奖,并能直接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将学习成绩优异、思想品德上进的学生毕业后推荐到较好的工作单位和较好的工作岗位,这样的话后进生能获得学习的动力,也有了学习追赶的实实在在的目标。其次,班级学风形成还得有强有力的班级学校规章来保障。对影响别人学习的同学要进行必要的教育甚至进行一定的处罚。最后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如计算机班可以组织平面设计兴趣小组、动漫制作兴趣小组;机械班组织机械制图兴趣小组、数控加工兴趣小组等。

第3篇

一、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俗话说“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文化,成就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也不是复杂到“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企业文化内容具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复制”与“克隆”。比如华为,能够在国际一流企业必争之地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就是在于它有自己的文化基础。

XX项目是广州市首次引进大型央企合作投资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综合项目,采用创新的投资+施工总承包模式。XX作为XX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XX综合建设开发和XX企业地区影响力提升的重任。

二、XX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开展宣贯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施工总承包的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团队协作管理,履行统筹、协调、监督、指导、服务的职责,负责确保施工总承包合同的履行,这就要求团队要有高度的团结合作精神,精诚密切配合,而不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为此,总承包在团队文化建设方面:一是打造“走廊文化”,在营地醒目位置制作企业文化宣传牌、条幅,将企业使命、精神、作风、愿景、理念等放在职工目之所及范围;二是下发《企业文化手册》,召开专题宣贯会,开展“党建及企业文化”知识竞赛,让文化理念内化于心。三是通过学习宣贯XX发展历程、升维史,增强员工对XX文化的认知、认同,激发员工的自豪感。

在对外展示企业形象中,一是凡接待外部客人均播放宣传片,制作公司简介的PPT;二是举办“拥抱新时代,共圆中国梦”大型诗歌朗诵会,开展“唱响明珠湾,讲好建设者故事”征文暨“见证·明珠湾”摄影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三是值自贸区三周年之际,开展“崛起CBD”等媒体日活动,围绕工程品质、形象进度、党建文化等方面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开工以来,累计报道XX篇;四是制作《XXXX》宣传画册,强化文化品牌形象,塑造XX的形象。

(二)加强融合,探索大团队建设

项目有总承包部和分部两级管理架构,分部来自各工程局,总承包部、分部的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不同会造成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利益诉求的不同,围绕“团结开放,实干创先”,XX多管齐下,凝聚人心。

一是采用集中办公、集中住宿的形式,提高沟通效率;

二是以目标凝聚融合参建各大工程局文化,发挥“集团化作战”的优势;实行制度管理,实施采取总承包+子公司(局单位)对分部双授权的模式,针对分部的管理编制印发了《权责管理手册》和《综合考评管理办法》等33项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根据综合考核评定的结果对各分部予以奖励,奖励额度最大为各分部合同财政评审价的1%,奖励分为季度奖励、年度奖励、竣工验收奖励三种奖励,激发积极性。

三是以文体协会为平台,促进沟通融合

(三)“两个最好”,深化安全质量文化

围绕“XX”目标、“XX”理念,XX确立“创广州市最好的样板工地,建广州市最好的样板工程”目标,打造项目安全质量文化。为此,XX一方面打造“明珠湾讲堂”“工程质量大讲堂”,引导员工从“野战军”向“城市军”转变,树立精品意识,精细管理打造品质工程;另一方面筹建安全质量培训中心,开展“工程品质提升年”活动,建设质量样板展示区,实行“样板引路”,进行“亮点工程”评选,树立样板典型。

(四)加强结对共建,展示XX良好企业形象

XX主动与XX区公安分局、检察院、质监站、海事、港务、航道等政府部门及业务相关单位进行结对共建,每年举办一届“明珠湾杯”篮球邀请赛,举办水上执法单位座谈会,加强沟通,增进工作了解。实现“警务前置”,在明珠湾起步区的工地上设立广州首个工地警务室——明珠湾警务室;海事、港务、航道在营地设置工作站、联系点。

(五)创新活动载体,打造温馨之家

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余文化。一是成立羽毛球、篮球、足球、体育舞蹈、乐器、电影等文体协会,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二是联合各级单位工会开展“三送”活动;三是先后组织为困难员工捐款3次,领导亲自上门慰问困难职工,每季为员工举办生日会、集体婚礼、职工座谈会等活动,例如XX退休,并不是简单的聚餐而是举行欢送座谈会,分享43年在XX打拼的经历,激励员工保持初心,为企业壮大发展献策献力。四是总承包部自排节目,参与当地文艺演出,如横沥镇平安工地演出,融入当地文化,展示友好的企业形象。

 

三、XX企业文化小故事

(一)“三者定位”,社会责任担当

1.自贸区拱门:XX年X月X日,广东自贸区正式获批成立。XX年初,距春节还有19天,业主单位询问了区里的几家国企,可没有单位接下这个任务,最后XXX临急受命。为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XX组织精兵强将,认真策划、调动资源、严密施工。李XX、张XX等人坚守现场,放弃春节假期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克服春节期间人工紧张、资源短缺等困难,于XX年X月X日凌晨4点按原计划圆满完成自贸区拱门建设。还有“天鸽”台风过后,项目两次派出人力、物力援助XX区抢险救灾,收到了三防指挥部的感谢信。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在关键时候、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展现了央企的责任担当。

2.安置区拆迁户:XX年,安置区拆迁户已落实了90%,剩余10%的一直没有进展。春节将至,XX决定慰问拆迁户,协助政府尽快解决征拆问题,一来稳固已拆迁的村民民心,一来向未接受拆迁赔偿的村民表达XX的心意。带上慰问品,一家一户地走访,拉家常,了解他们生活情况,宣贯“XX”的企业愿景,告诉他们安置区不仅会建成,更会建好,让他们都住上花园小区。最后拆迁户选择相信公司,支持安置区的建设。安置区提前竣工,XX年X月,村民摇号分房,XX年春节,90%的村民已搬迁入住。

(二)品质为先,用心浇注客户满意

1.“清水”雕琢“一桥一景”:为了让景观桥达到一桥一景的立体画卷效果,减少装饰涂装,XX提出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清水混凝土施工标准普通混凝土施工施工严格得多,从前期原材料选择、模板的选型,再到配合比的控制,混凝土浇筑、养生等,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它的成型装饰效果。通过成立科研课题,针对不同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现场进行六十多次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同时对不同的模板及脱模剂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了最佳参数。在施工过程中,派专人跟踪混凝土站的原材料及配合比,确保和试验参数一致。通过努力,景观桥外观光洁、平整,满足南沙区政府的建设要求,被称为小型的“桥梁博物馆”。

第4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借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企业文化重在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既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又与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战略任务。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与我国企业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地看,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最早起源于美国,但将其付诸实践者却是日本人。正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不仅直接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使日本经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奇迹。那么,日本企业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综观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或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开始时期(1868-1895年)。1868的明治维新既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其作为日本近代化和日本社会的全面改革的重要标志,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强调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从而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实用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无疑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发展时期(1896-1937年)。这一时期,既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和家族主义国家理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时期,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开始形成的时期。第三阶段是高度工业化时期(1945-19783年)。这一时期是日本企业文化开始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和依赖;其二是东方灵性与西方理性的结合;其三是突出忠、勤和公先于私等生活规范,强调和合共济的集体主义价值;其四是为企业献身的行为规范和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全面合作的政企关系;其五是对未知技术的自力开发。第四个阶段是经济低速发展时期(1973年以后)。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时期。

2.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日本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和开放性的过程。从日本企业文化的文化渊源上来看主要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和产物。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前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对日本文化包括企业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明治维新前后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日本社会中的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的近代文化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日本企业文化,既带有日本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具有适应性和开放性的品质。可以说,这既是日本企业文化不同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引领日本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

日本的企业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仅赋予了日本企业文化以独特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赋予了日本企业文化以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1.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与其他企业文化一样,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观念、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上得到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和”的价值观念。“和”既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和”的价值观念,不仅体现在企业内外的公共关系的处理上,而且更体现在企业的文化精神上。这就是以“忠”、“孝”观念为核心的“家族”观念及其由此所形成的“家族文化”。“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作为日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是日本企业成为稳定的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也是日本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哺育下,不仅形成了集团被看成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由一定人群组合而成的集团的管理理念,而且更形成了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忠”、“孝”于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下,“忠”、“孝”观念作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维系集团与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从制度要素或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层面上来看,日本的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日本企业所实行的人才培育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和企业工会组织等等,既是“和”的价值观念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上的贯彻和落实,更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的具体体现。正如日立公司总经理吉出所说:“我认为问题不在组织而在人。”在他的倡导下,日立公司形成了“人比组织机构更重要”的组织管理理念。本田技研公司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人,并注意把公司办成具有人情味的集团,公司基本任务除了制造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汽车之外,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和机会。正如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所说:“日本公司的成功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日本经理的最重要任务是发展与员工之间的健全关系,一种员工与经理共命运的感情。”

其三是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器物要素或产品和服务的层面上来看,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就是要把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强调的不仅是企业的利益或经济效益,而更多地是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丰田公司社训的第1条就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则是:“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的是:(1)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员工)的利益;(2)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3)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4)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5)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如丰田公司1992年为了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环保理念,专门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制订了“丰田地球环境”——《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公司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战略——“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 2.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

企业文化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以我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可以发现,贯穿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仅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体现在对待企业的态度和行为上,就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企业文化有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如“索尼大家庭”的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曾说:“索尼是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都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当你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你不会因为在索尼度过的时光而感到遗憾。”

其二是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以集体主义精神为基础,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同时体现为企业员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便成为了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日本企业的文化精神特质。

其三是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日本企业文化很重视实用性。正因如此,他们不仅重视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学习和引进,而且更重视与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相结合,在认真比较、选择、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这恰恰也正是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三、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企业文化重建设。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认真总结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视域出发,可以将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将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将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既是日本企业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支撑和引领日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企业的使命是企业文化之所以为企业文化而区别于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其他亚文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的话,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是企业文化之所以为社会文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将企业的使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是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只追求企业的赢利目标,将企业的使命仅仅看作是经济使命,仅仅将赢利看作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对企业使命的片面理解,而且必然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放弃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以此为基础所建构的企业文化只能是畸形的和不健全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引领下的企业注定是不会长久的。

其二是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努力培育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都能够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通过创造性转换,努力使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文化基因的培育,并逐渐形成为企业的文化内核和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三是加强文化传承的载体建设,通过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变无形为有形,并向社会开放,不仅为加起了贯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而且为企业文化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是将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员工的自觉践履相统一,努力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企业成员共同的文化追求是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践履则是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的前提和基础。就企业家的文化自觉而言,一是崇高的文化追求;二是企业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以文化建设主导企业发展,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就企业员工的自觉践履而言,一是加强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员构建企业文化的文化氛围。

2.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于中日两国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抄照搬,而必须结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有选择的借鉴,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企业文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的启示,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我国企业的自觉的行动和追求。其二是必须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扎实推进,形成特色,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保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其四是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五是必须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统一,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第六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点,使企业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社会资源;整合;新农村;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06-01

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对话与创新,只有明确了这一发展理念,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才能激发活力。(1)对话即为各种文化样式的发展提供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允许充分的对话和批评;(2)创新即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开拓新的文化产品和研究新的文化发展理论。明确了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找准群众文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丰富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而当今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本着对话与创新为基础,进行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一、促进“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我们应当继续坚持“送戏下乡”,以终老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为服务重点,注重地方戏曲的保护与结合。调查显示,“送戏下乡”受到基层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的普遍欢迎。在与基层群众和文化干部座谈时发现,公共财政支持的“舞台流动车”项目更是基层关注的热点话题。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送戏下乡”(流动舞台车)项目的支持力度。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几十年来国家对农村一味的“送文化”花费了不算小的公共资源,但几十年来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的落后面貌。农村的许多文化观念是依靠国家力量从上而下向农村社会强行“植入”的,主要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改造和替代,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单靠国家力量从外面强制“植入”乡村社会的精英文化观念,难以在农村社会中植根、发育、开花、结果,是一种“无根”的文化。一旦国家力量从农村社会中撤出,这种“无根”文化就会凋谢。因此,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这是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支持农村群众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引导地方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培训项目,真正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二、扶持农村具有公益色彩的民间文化的成长

发展当代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健在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合力作用。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农村公益和准公益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奖励地方为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而进行的文化保护、开发和研究项目。通过公共财政的政策和利益导向,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参与热情在农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平台上的有机结合,改善当代农村文化的状况。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自办文化,为当地农村社区提供特色文化产品。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以多种形式支持和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国家鼓励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培养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基层文化机构,特别是文化站需要创新改革,积极形成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为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要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工作,把工作转到面向基层广大群众上来,特别要针对老年、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群众文化群众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基层百姓生活,创作一批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时代气息并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感人力量的优秀作品。

四、培育农村群众文化主体

农村文化应当根治农村,培养农村文化群体,培养常驻农村的文艺团队。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文化贫弱的问题,除了加大文化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外,更重要的还要发挥农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壮大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积极发挥文艺团队、特色团队的作用,挖掘培养文化骨干型人才,从而构建专业与业余、公办与民办、本土与引进的农村文化团队体系,形成文化活动的合力,形成文化团队常驻农村,服务于农民群众的格局。农民自办文化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但发展农民自办文化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专业户和特色文化产业。

五、建立一支配备合理、一专多能的基层文化队伍

注重农村文化建设的同事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完善政策制定、落实资金保障,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群众文化人才选拔聘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解决基层文化站的人员编制问题,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健全业余文艺骨干网络,扶持和培育基层文艺团队的组织。拓宽农村文化人才渠道,鼓励熟悉农村生活、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学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逐步健全农村文化人才骨干网络。

第6篇

在我国,新兴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性化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文化建设适应了当前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具体定义。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企业文化的阐释。每一个国际知名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不能够模仿和移植的。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明白企业文化的意义、作用、目的、切入点等方面问题。

二、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在我国短短二十多年的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五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海尔“三层次说”企业文化、北京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一本三涵”企业文化、广东太阳神“”构建模式企业文化、上海宝钢“客户满意战略”、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三维立体”构建模式。北钢集团如何建树北钢文化,首先必须懂得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其次明白企业文化建树的方法策略,选择专业机构,专业人力对企业文化执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关键在于“认准一个理、抓住一条线、坚持一颗心”。

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研究、运用、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以下作用:凝聚、协调、约束、塑造形象等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国企业步入国际舞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年月日,中国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国的“入世”,标志着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经济上进一步的崛起,也标志着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时代,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入世”后,中国的企业面对以上所的变化,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怎样的变革应对发展问题?发源于欧美,成熟于日本的企业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管理改革的趋势。那么企业将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自身实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又将是怎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围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主题的要求?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当前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家、企业文化研究者,不能不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弄清这些问题,就能与趋势成功地配合——成功地迈向未来,为企业发展赢得广阔空间。

在我国“入世”以后,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和不断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仍然拘泥于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来经营管理企业,显然是滞后于整个时展进程。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管理变革,这就涉及到深层次的方面,企业管理理念化,企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深处,创新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这种现代人性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生产者,适合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度的经营,适合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它能够对员工、对顾客、对供应商、对消费者等的需求做出迅速反映。实行企业文化理念化管理的企业,不再单纯依靠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企业文化精神理念会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心底,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自己,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利益随时联系在一起。当然,企业文化管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管理之上的,就和海尔的企业文化理念管理是建立在日清日高的基础管理之上一样,诸多模式企业文化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基础。

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什么?专家这样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它可以分成四个层面。首先是表层的,即物质上的,这也是最可变的部分;其次是浅层的,即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最后是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这是精髓部分,也是变化最小的部分。这是企业文化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通常指的是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以及它所有的方方面面。具体从四个方面定义为:一、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围。三、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使经济学更接近现实,它打开了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这个“黑匣子”,使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西方学者阿尔钦()、德姆塞茨()对于企业文化阐释使我们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在其《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一文中,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的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团队生产的意义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得出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在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即实现是否大于或者小于、等于的功能。他们指出,如通过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各队员分别生产的产出和加上组织和约束团队成员的成本,就会使用团队生产。然而,在团队生产中,参与合作的队员的边际产出并不是可以直接和分别地观察到的。因为,一个团队向市场提供的是整个团队的产品,而不是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品,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便会诱致偷懒行为: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团队精神”,是企业赖以成长的丰厚土壤。它能从根本上有效制约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等道德风险,实现了“团队生产”、“联合劳动”的高效率。

在诺思()的框架中,企业文化作为制度的一个层面尤为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在他看来,文化作为秩序的伦理基础,是一种“意识形态”,他更是从经济发展史的高度指出,“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个人意识形态的信念强,说明他的意识形态资本大。”一定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诺思等人看来,不仅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更重要的而且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他可以提供选择性经济动力激励等方面的产出,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基础。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日本迅速的崛起,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也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旨。企业文化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也可谓之“心灵结构”(),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如企业不会因为公司领导层的变迁而引起公司具体行为的起落,具有持久性和延续性,这就是百年企业的立足根本。当然,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企业文化可能显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使之在演进中受到自身的障碍,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奋发有为的企业文化,并能不断再造

,适时创新、改变。

大卫·克莱珀斯()在其《企业文化和经济理论》一文中更是用博弈论来解说企业文化,对其作出经典的解释。企业作为一个由多个人组成的群体,其行为实际就是人与人的博弈过程。人的行为取决于他自己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一般认为效用函数的变化很小,因此个人所面对的约束条件如环境就决定了他的行为主观能动性。克莱珀斯定义其为“”(企业文化),他认为其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普遍的情况下,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影响,企业作为人们合作的“场所”无法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明确地写在契约中(因为无法估量该事件发生后所带给每个人的损益)。企业需要形成某种“文化”即“决策”环境,使企业的人们可以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容易地找到“决策”的“焦点”,也就是企业文化可以形成一种默契和一种微妙的暗示。也可以反过来认为,“焦点”的存在减少了人们选择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能够从人的思想意识中起到管理作用。这里的“焦点”很显然使容易我们想到“麦肯锡”中所指的核心“共享的价值观”(),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随着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不断创新实践,诸多西方学者和管理家将企业文化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哈佛大学教授泰仑斯迪尔和麦金赛管理咨询公司专家唉伦肯尼迪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企业文化五大组成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念、英雄人物、文化仪式、文化沟通网络。在广告大师奥威格的眼中,企业文化是由许多部分组合而成的——传统、神话、仪式、习俗、习惯、英雄、特色和价值观。

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可以模仿的,但企业文化没法模仿,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具有自身特点,根源于自身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和生产者所总结、积淀出文化与管理等方面的成就,为什么海尔的企业文化只适用在海尔自己,而别的企业在学习“海尔”文化之后,盲目的嫁接到自己的企业,没有再产生又一个克隆的“海尔”呢!其实这些企业学习的结果就是学来了“皮毛”,舍弃“精髓”。有这样的一个例子:笔者曾经在一家商业企业亲自经历这样的事情,该企业领导层集体去“海尔”考察学习,盲目以为在取到“真经”之后,千方百计想把“海尔”的文化移植到自己的企业。该企业一味搞“海尔”的“零库存”、“狼来了”等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其实这家企业管理者根本就不知道这样的浅显道路,“海尔”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海尔企业文化的,“零库存”是建立在海尔企业文化中所提到的企业营销体系之上,自己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的生产者根本就没有从思想深处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理念。结果是企业领导者站在台前指手画脚、照猫画虎决策部署,中层的管理干部糊里糊涂执行,下面的职工是不知东西,闹出了一场克隆企业文化的闹剧,这种活动其实

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企业之间推广的“比、学、跟、帮”的模式,其实企业文化不是简单复制和克隆,企业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大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还是原来的模式,没有什么变化,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也是屡见不鲜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避免走这样的弯路,深刻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功能不是体现在为企业当时能带来几个亿或者几千万、几百万的利益。企业文化功能是间接的,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现在的企业文化与传统不同,但过去的文化所起的作用应该珍惜,而未来必须由新的文化来引导。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以儒、道、佛三家为主,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企业的文化,只是大文化的一小部分,脱离不了大文化的范畴,中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根植与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和汲取外来文化的精粹,从而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谈到企业文化切入点,应该从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人、组织与企业、企业与社会这个范畴切入:首先是宗旨、精神、理念;其次是经营、研发、工作上的文化;第三是个人层面上,做人做事的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规范。企业文化的特点大致是:非决策的、非经营的、非制度的、非管理的、非功利的。那么在企业范围内,企业文化的目标就主要指向——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问题。

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在企业员工内部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做企业文化的各项工作都集中指向核心这一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各方面的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就体现了企业文化所蕴涵潜在的巨大价值。从精神状态这一块产生出一种力量,可以叫企业的文化力,主要的几种可以看作为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这样,在管理通畅、制度贯彻、人才智能发挥、市场开拓、形象展现等各方面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君子各善其身的同时,又可以兼济天下,企业运转又多了一层最好的剂和推动力。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无庸至疑的重要作用。

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传播到我国不过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模式,例如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有“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同样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因为企业各自特点及其市场发展空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构建模式。根据目前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

第一,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代表的“三层次说”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海尔张瑞敏指出,“我们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即表象的发展速度、海尔的产品、服务质量,等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层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海尔人以创新为价值观,构建了先进的精神文化,包括海尔理念、海尔精神、海尔作风和海尔目标等;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制度行为文化,如“管理法”、“市场链机制”和“大脚印”等管理法则等;在此基础上则构建了现代文明的物质文化。

第二,以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为代表提出来的“一本三涵”模式。即“以人为本”,它体现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主旨;“讲求经营之道”,强调了企业理念与经营战略相结合;“培育企业精神”,涵盖了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作风和企业道德的建设内容;“塑造企业形象”,综合了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和员工形象等的建设发展要求。

第三,以广东太阳神集团为先行代表的构建模式。它从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层面,系统地将企业形象塑造与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还出现了将的营销战略提升为企业文化战略的趋势。

第四,以上海宝钢集团为先行代表的“用户满意工程”(即,顾客满意战略)的构建模式。它以企业理念满意为先导,以产品和服务满意为重点,将企业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融为一体,开拓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型模式。新版系列提出了顾客满意度的指标,也将会从质量保证体系上推进这种模式的实施。

第五,以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为代表的“三维立体”的构建模式。即以企业文化为主体,将厂区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三者结合为一体进行系统的文化建设。这种模式虽具有其特殊性,即适用于厂区和社区连为一体的企业,但是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横店集团、江苏华西集团等的经验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五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都是根据企业及其环境的特点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各有所长,但都是成功有效或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并且在我国企业界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或效法。当前,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的目的。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新正在兴起之中,新的经验和模式也在层出不穷,北钢集团做为大型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自身发展经验基础上,根据企业多年来形成的特点,参考和综合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模式的特点,有选择性建设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去嫁接或者移植一种外来的企业文化。北钢集团在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地扩张、发展成为横跨多个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那么北钢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广博的包容精神、创新精神、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的企业文化,但也应该有下属板块企业自身特色文化,两者之间关系是绝对以北钢文化为中心,提倡板块文化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企业文化集成和整合文化。

企业文化应该如何建树?要想企业文化有所建树,我们必须清楚知道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有那些方面的影响。首先,企业文化对企业施以积极影响。我们知道,企业是人群组织,更是人性化的组织,而人性化的实质是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因此,在企业这样的人群集体里要驱动和召引其个体成员齐思一律地沿着一个方向,一个终极目标进发,最基本也得有两套措施:一是“格式化”——即以制度、计划、纲领、文件等约速之;二是“同使命”——即以自发一致的使命感导向之。这两种手法一个刚性,一个柔性,从管理学上讲,二者都不可或缺,都十分有用,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后者确是更高的层次,也因其没有固定成模式的操守,故而难度系数大一些。然而无数的企业组织社会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在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企业文化起到了导致局面性问题迎刃化解的作用。我们都曾记得,在工业文明持续发展的几百年间,有关产品质量的问题经历了“检验——监督——管理——责任——使命”五个阶段。最初大家认为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只要严于把关,质量就可以保证,后来认为次品是监督失控所致,再后来发现这是管理上疏漏导致品质问题,再后来才发现作业人员责任心强与弱对质量关系甚大,到现代企业竞争阶段,企业

管理者又翻然醒悟,组织文化培养起来的精神主宰——使命感才是维系质量最好状态的法宝。这个认识经历花了几百年时间,它是阵阵巨疼反思与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这在上部分中我们可以从西方学者的论述中体现出来。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工业文明的核心、经济社会效益的核心正是由死板的“硬”制度管束逐步让位于灵活的“软”文化影响。我们不难理解,当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愿望受到寄身组织的真诚关注,当我们个体的孤立思想被先进而优秀的组织文化召引和融合并给予更大释放空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最细致的心思化为种种作业能力去报答这种良好的归属呢?而这个,就正是企业文化生力的基点,也就是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捷径。

其次,是企业文化建树的方法和策略。企业文化建树绝不是请个什么专家大师来培训讲解,那样企业文化就会变成校园文化,而大家都很清楚校园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根本就不具备生产能力、甚至连影响生产的能力也不存在(这里并没有否定校园文化的意思,只是校园文化自有其它价值体现)。企业文化的建树,首先要做组织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其目的是看本企业组织相比于其它组织的特点、优势和精神导向有何不同,而后加以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集思广议,能借此打动每位员工个体广泛而积极地参与意识。这样强调的好处有二: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扬了集体智慧、以期提炼出的文化基础更科学、优秀和实用;二是让员工们感觉到其中有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最起码也应使其感觉到组织重视了其建议,这样便于确定后的组织文化在他们中间流通,接受也就快,认同感也就强;第二,须是企业经营者怀着无限激动、真诚和珍视将这份集体智慧互动的结晶(企业文化蓝本和理念)分享给大家,号召大家共同学习、探讨。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企业亲和力。事实证明,企业经营者尤其是现代型绩优企业的经营者都是受员工爱戴和尊敬的。如果领导都如此重视,下属定是大

受感染,学习气氛日盛。这里需提醒的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许多企业主思想不大气,没有正气,不成熟,带着幼稚病,分不清企业经营何为主何为次,哪是虚哪是实。企业做大,领导被众多商家的利欲缠身,再加上受浮华风气影响,往往不由自主地失去了真实的创业者的身份,只重外面,不重里面。致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组织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实际上,在企业文化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才是真实的。只有这个才会积蓄潜力。

第三是选择组织专业人力对企业文化执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综合评价,整理意见,集合思想进行二次修正、二次推行,如此往复,去其糟粕,得之精华,日臻完善。这里又有一点需提示,如此的循环往复,组织成员非但不会厌烦,反而在心中更加尊重自己的企业。因为企业如此尊重个体员工的思想,他们必然十分感动,加倍努力,而且还更敢于直言,提出自己发展企业点、线、面、体的宝贵意见。只要以上三方面的执行到位,做的扎实,企业文化必然顺利建树并能够确立之,而且必然不同凡响,必然会在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感召下,企业员工坚决执行。

企业文化建树说其复杂实不简单,然说其简单也并不难成。关键是要认准一个理,抓住一条线,坚持一颗心。这一个理是:组织文化成功依赖组织群力;一条线是:沿着组织成员议论的焦点一线贯穿跟踪解决到底;一颗心是:对自己的职员(“自家人”)常施以爱心。诚如此,则优秀的企业文化诞生之时,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是无限辉煌。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家的公认。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企业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第7篇

2012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壮大产业体系、推进项目建设、改善园区条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产业项目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启动了试验区重点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修编及柴达木绿色产业园、德令哈中小企业产业园、德令哈工业园循环经济推进中心规划编制工作,为形成特色鲜明的试验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明确了方向和定位。二是项目实施稳步推进。采取多元化投资、多形式建设,力促新引、新开和续建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加快建设,产业项目建设保持积极态势。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循环化改造资金、省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和省、州融资平台资金等,全年到位资金8.74亿元。三是园区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通过参加“2012民营企业家柴达木行”活动、“青洽会”、“清食展”、“西博会”、“西洽会”等省内外节会,一批企业入驻试验区发展。全年签约项目38个,签约金额321亿元。五是投资融资实现突破。全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衔接,不断增强融资能力,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等8家金融机构签订三年的金融合作协议,签约金额350亿元。全力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为几家中小企业循环化改造项目提供了融资担保。

2012年,海西州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调动各方力量,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关键领域和主导环节的工作落实,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五大体系”。

一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制定出台《海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初步编制完成与总体规划相配套的7个地区规划、24个州级专项规划、51项县级专项规划、305个村级规划,基本形成总体规划为龙头,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建成州、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365人,劳力输出7.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8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水平提高到540元,城乡居民最高报销限额提高到20万元,100个村级卫生室实现医保“一卡通”,各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65元。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家书屋”覆盖全州所有行政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35%和96.29%。配套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71个,全民健身路径59条,建成乡镇文化站33个,文化广场13个。三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投资3.73亿元,新建农牧区公路1230公里,新建35千伏农村电网352公里,实施渠系改造、田间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90余个。投资1.22亿元,实施牧区草原新帐篷项目10059户,实现牧户全覆盖。投资2.3亿元,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15项。投资2.1亿元,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工程。1.5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落实共建资金12.36亿元,采取“城中村”改造、易地搬迁等模式,深入推进“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新建住房6815户,配套太阳能路灯2106盏,太阳能热水器936套,村庄绿化19个,修建污水处理站2座,卫生厕所410座,配备环卫车辆47辆,垃圾箱7782个,垃圾收集点142处。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牧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四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政策保障体系。围绕推进示范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公共管理、城乡建设等一体化,制定配套政策55项。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州转户农牧民达到15169户、49144人。全面启动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草场、房屋、林权、宅基地等确权加快推进。建立以工促农机制,引导102家实力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与村结对共建,完善交流与考核机制,推进了企村联建长期有效开展。五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组织保障体系。围绕总体规划,制定下发《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将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示范点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全州七个相关地区和州直部门,并列入统筹城乡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考核。

2012年,海西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747个,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59亿元,同比增长49.8%;州属完成投资360.6亿元,增长67.2%。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一是工业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全州工业投资继续延续上年较快增长势头,完成投资313.8亿元,增长51.2%。二是“两区”建设百项工程进展顺利,青海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62.3亿元,黄河上游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投资29.3亿元,中广核太阳能(大柴旦)开发有限公司10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2亿元,五彩矿业110万吨纯碱项目完成投资8.3亿元,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48万吨氯化钾改建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青海庆华格尔木200万吨钢铁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5.6亿元。

第8篇

一、重庆城市文化生态状况、特点

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下面我们基于文化生态视阈予以解读,简述一下这个城市的状况及特点。

1.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的个性和人文特质。重庆地处两江(长江、嘉陵江)六峡(温塘峡、沥鼻峡、观音峡;猫儿峡、明月峡和铜锣峡)之汇,市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加之境内地势高低起伏,群山突兀,主城倚山而建,傍水而栖,城在山上,山在城中,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山城”、“水城”的城市个性。另外,重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受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影响,这里冬暖夏热,雨雾量多,湿度大,气候资源丰富,这就形成了重庆“火炉”、“雾都”、“巴山夜雨”、“巫山云雨”等景观特色。

2.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符号。历史文化遗存是该地域第一性的文化生产力。重庆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它是巴渝文化的中心,是三峡文化的繁衍地,是抗战文化和红岩文化的诞生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姿的物质文化的和精神文化的遗产。如: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国文化、三国文化、巴渝民间文艺、文化、陪都文化、红岩文化等。还有山城、夜景、火锅、吊脚楼、大礼堂、解放碑、洪崖洞、三峡博物馆、朝天门等城市文化符号。

3.移民汇聚和多民族融合,积淀出开放兼容的文化性格和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重庆市从秦朝以万家迁徙巴蜀始至建国后60年代的“三线建设”止,前后经历了7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形成了民族融合、移民汇聚的局面。整个重庆市辖区内有土家、苗、回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这推动了重庆与中原和东南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丰富了重庆文化的多元化因素,并在相互习染融合中,形成了开放兼容、热烈豪放的文化性格和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其文化的平民性、兼容性及亲和力特征突出。

4.现有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发展机遇等,为文化生态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的经济将以年均10%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为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重庆在未来五年将大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5. 文化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具有先发优势。2003年6月重庆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以来,初步理顺了宏观管理体制,为激活微观运行机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大优化了文化发展环境,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二、重庆城市文化生态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众文化空前繁荣,文化消费水平上升,城市文化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等。这些现实成就,无疑对重庆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是有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

1.对城市文化生态构建的认识缺陷。首先,对文化的基础研究薄弱。尤其是关于城市文化生态这门新兴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足够的关照。我市对城市文化的基础研究与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等)相比相对滞后,没有一个稳定的、专门的科学研究团队。这势必造成我市在城市文化生态构建的策略设计和实践运作上缺乏智力支持。其次,对文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整体、长效的文化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第三,在城市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上存有误区。

2.城市主题文化不够突出,城市特色逐渐衰退。城市的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它们是彰显城市个性、理念和审美的直接载体。在当前信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形式趋同,城市的特殊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越来越模糊,这在全国是普遍现象。这种问题我市也存在。随着城市的扩建和改造,以前原生态的“城中山、山中城”特色逐渐弱化,铺天盖地的水泥森林,一进入解放碑步行街,给人一种空间错觉,似乎置身于香港街头。另外还有很多特色行为场所被商业功能和氛围替代。如沙坪坝三峡广场,其商业功能大大掩盖了它的休闲、娱乐等文化功能。

3.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尽合理。城市的一些文化群落老化和边缘化。重庆历史名胜众多,文脉悠长。它们是我市的核心文化载体和记忆。普遍上看,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及文化群落(如一些抗战遗迹等)随着城市的改造、扩建以及新区的发展,处于老化、边缘化或听任自生自灭状态。

4.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47亿元人民币兴建十大文化设施,全市新增文化设施达10多万平方米,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也有问题存在,主要反映为市民素质和市民空间的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从整体上看,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与我国的其他几个大都市相比,还比较低。城市文化品位也有待提升。市民文化空间矛盾显现。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主旋律文化与精英文化、市民文化之间的矛盾;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矛盾。

5.城市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对称。一是相对于城市经济建设而言,对城市的教育、文化、艺术建设等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二是文化游移于经济之外,把文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绝对脱离。出现了以经济为目的、文化为手段的偏差。

6.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两驾车运行。在我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把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分离成了“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两块,由互不隶属、彼此缺乏协调的两个部门分管。这既有认识上的问题、又有实践的问题、还有体制上的问题。这种划块与分割,会导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系列困境并显露出滞后性。

三、对策建议

1.统一认识,制定城市文化发展策略。在理论上,要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路,牢牢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前进方向。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科学的长远文化发展策略和目标。

2.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激发文化活力。改革文化体制、调整文化领域生产关系,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首先,要确立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政府应更多地充当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其次,要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第三,要坚持多种建设机制相结合,实现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互补,走城市文化建设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道路。第四,要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文化激励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提高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投入的热情。第五,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使城市文化建设有法可依,保障城市文化建设向合理化、有序性发展。

3. 加快人才积聚,为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实现文化创新提供人才保证。人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能动性推动力量,是文化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建立起有利于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涌现的新机制。

4.打造品牌文化,营造高雅的城市空间和文化氛围,提高市民素质。第一,要大力度保护、弘扬和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对抗战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提炼和弘扬重庆人文精神。第二,要注重精英文化的建设,使精英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转型社会的需要,同时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以现代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第三,要在重视对城市社会成员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城市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培养。第四,发掘重庆文化市场潜力,培养市民的文化需求意识和文化消费观念,让市民最为广泛地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来,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活力,增强重庆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5.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历史遗迹和文化群落的人文内涵。对于城市文化资源,我们首先要做好开发工作,发现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明确城市的历史轨迹和历史地位。其次,对现有的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城市文化资源,我们要做好保护工作。第三,要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并借此提高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6.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缩小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将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不仅是重庆文化持续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一,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第二,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企业投资或创办经营文化项目,使社会资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利用文化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将文化内涵更多地注入服务业、制造业及其它领域,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通过深度开发和文化包装,提升物质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第四,要加快城市经济建设,解决城市文化建设上所需要的经费来源问题,缩小城市文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改善城市文化有效供给与文化需求不对称的现状。

7.将生态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纳入统一管理和规划。城市文化的内涵不能脱离生态城市的物质载体和物质需求,生态城市建设当属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应运用系统思维方式,纠正两块划割的认知缺陷,改变将生态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分开管理和规划的陈旧模式,构建新的以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为两大关键要素的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系统。

第9篇

1.1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

在教育是中国第一大业的今天,农村的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设施不全,教师资源不好。在农村,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能够上大学,大部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很不错的了,即使考上大学的孩子,也很少回来教书,农村的教育得不到提高。教育不好导致文化的宣传得不到作用,农民的思想落后,文化建设发展不开,一些政策得不到理解,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1.2农村的文化管理不到位

农村的文化建设缺少人才,配套的娱乐设施不健全,没有长远的文化建设规划,发挥不出文化建设的作用。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2.1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

农村的基层民主关键在于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农民对于民主的理解。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教育程度变高,知识了解更多和视野变的更加开阔,能够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也能够更好地执行国家政策,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积极的参加民主活动,实现村民的自治。农村的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农民应该知道法律、了解法律、使用法律。过去农民不懂法,邻里之间出现矛盾,往往会采用争吵和打架的方式解决。村里出现了违法的事情,也私下解决,知法使农民有传统的公民变为现代公民。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重点,农民有了民主意识,基层的民主建设更加顺利。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文化的进步是农村民主的推进器。文化建设成功,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和扩大,建立村民自治制度,自己服务,自己管理,自己监督。农民使用民利,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权利。

2.2文化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经济建设给文化建设提供物资基础,文化建设给经济建设起推动作用。文化事业已经可以影响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现今的农村流行增长经济的方式,一些农村利用自己的旅游资源,拉动游客,增加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我国农村众多,农民基本素质不高,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道德素质不高,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靠的是世代积累的经验,也不适应时代的进步,面对于新的农业机器,农业种植方式,都不积极接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可以使农民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采用新型的种植方式。

2.3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的精神风貌的进步

农村的农民生活内容贫乏,精神贫瘠,农村存在很多陋习,比如迷信,赌博等,尤其是农闲季节,农民没有事情可以做,娱乐活动少,大部分都赌博过日,农民日夜增长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使农民全面健康的发展。经济的富裕不能够证明农村建设的成功,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精神水平,环保意识,健康的生活习惯都要提高,这是农民文化建设的任务。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