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时间:2023-05-24 15:53:06

导语:在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工程的施工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和对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和对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 1 不科学的勘探设计

不科学的勘探设计,导致与水利工程项目相关的一些文件资料,例如: 计划书、设计文本、设计图纸以及可行性分析等材料筹备不全,仅仅立足于书面资料纸上谈兵,却不能从工程所处地区、工程概况、周围环境条件、施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分析,缺乏对所实际所要建设工程的全面、综合调研与调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工程建设项目不达标,设计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1. 2 缺乏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正规施工企业的规范化施工管理方法,然而,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尚未形成规范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缺乏转向施工基金、所采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不适应工程实际情况,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预算制度与奖惩机制,导致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成本上升,施工效率低下,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1. 3 施工技术验证力度不强

施工技术是支持工程施工建设的硬性条件,因此,施工技术需要科学、积极地给予验证,然而,实际的工程施工技术却在没有达到权威验证的情况下就被付诸使用,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水利工程施工整体上的失败,验证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再加上缺少专业、合格的施工技术人才,落后的施工机械设备等都有可能造成水利工程施工的失败。

2 水利工程施工中主要的技术难点

2.1 混凝土坝工程

混凝土坝工程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基本的结构形式,其主旨是通过混凝土组件的预浇筑来形成混凝土坝工程的主体,也可以通过对混凝土坝结构建筑混凝土来实现。混凝土坝工程的特点是体量大、自重高,这就产生了材料准备、技术运用、地基处理、结构安装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控制不好,会在混凝土坝工程浇筑后与运营期出现有害的混凝土裂缝,影响混凝土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2混凝土灌注

之所以将混凝土灌注列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主要是因为灌注过程对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决定的。混凝土灌注时应该从准备阶段开始,利用技术、材料、工艺方面的严格控制实现对混凝土灌注的外部控制和内部保障,在灌注时期要根据技术要求和水利工程需要做好灌注高度、灌注速度、振捣强度、振捣时间等各方面要点的技术管控,形成混凝土灌注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保证,这是水利工程混凝土灌注的核心,也是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难点。

3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3. 1 全面提高施工技术

技术是工程建设的硬性条件,首先要全方位、客观地调查水利工程实际情况与特点,分析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要求每一个参与施工建设的单位、部门、人员等都能掌握科学的施工技术,获得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掌握并熟练运行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在各方积极配合下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主要应该掌握以下先进施工技术:( 1) 施工导流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要涉及到闸坝工程建设,其中需要施工导流技术,导流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等等。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细致、周到的设计与规划,对于导流施工通常应该通过修建围堤来解决,施工导流技术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河水的疏通、引导提供便利,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在一个平静环境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参照国家规定要科学优选导流量,并根据水利工程主体的施工进度设计出科学的导流方法与方案,为了有效控制造价、加快施工进度,应该试着在枯水期展开工程建设,其中也要对应做好混凝土工程、土石方工程等的建设,不同于普通工程项目,水利工程有枯水期与汛期,这就导致其施工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必须综合平衡好施工人员、设备、资金、技术等分配与使用,有计划、有规划地安排施工,要确保堤坝施工与导流工程施工都在汛期到来前完成,从而为其中的水电施工创造有利的时间和条件。顺利躲过汛期,安全施工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重点、也是关键,因此,导流施工的安排需要以维护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为前提,导流工程施工必须做好施工规划与安排。( 2) 地基处理技术。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地貌状况来分析其地基状况,进而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先将地基表面的杂乱层清理干净,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类先进的地基处理方法,常见的灌浆技术为: 回填灌浆技术、固结灌浆技术等等,地基加固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砂垫层技术等等,其中桩基加固技术应该实行分层填砂、并振亚碎石等步骤,类似的地基处理技术成本投入少,加固质量好。( 3) 大片混凝土碾压技术。混凝土碾压技术在筑堤修坝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具体操作为: 用大规模的土石来筑造土石坝,引入振动碾压机械设备,采用大范围、大规模薄层碾压方法,压实并压干混凝土拌合物,从而达到抗渗透、牢固堤坝的作用,这主要是立足于混凝土占地空间小、强度高、质量优的特质采取的技术方法,同时土石坝施工过程相对简单,同以往技术相比,混凝土碾压技术能够有效夯实混凝土,提高其牢固度。( 4) 预应力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也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具有经济效益好、实用适用等优势,而且有利于对工程主体进行牢固、补强处理,基于这一技术的优势特征,将其利用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能够发挥良好效果。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主体的受力能力,积极加固并夯实了水利工程主体。

3. 2 完善对施工人员与施工设备管理

要全面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技能水平,由专业、专门技术员做好施工记录,并实施施工监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技术人员要参与到工程图纸会审过程中,同时,也要提高施工工具、设备的质量,要根据自己实际条件来选择功能先进、成本合理、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机械设备,确保施工设备能够及时、高效工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要完善对施工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加强施工质量检查工作,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建设目标和效果。

3.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要求、行业施工规范、国家制定的施工技术标准是施工企业必须遵守的关键内容,同时,这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要求也是解决难点、突破重点的首要保障措施。应该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落实到位,实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责任制,并使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对技术和施工实现外部监督。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预期,要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实现即时、有效解决,在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运用水平的同时,提高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

4 总 结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采取科学的施工技术,全面提升施工建设水平,明确施工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提高施工人员能力和素质,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的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聂军洲,潘峰. 浅析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2011.

第2篇

关键词: 电力工程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实际设计和操作能力为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电能生产、输送、变配等相关的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学习,电力工程技术在国民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电力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电力工程过程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程计算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并为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必需的基础。该课程有着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内容多等特点。[1]今年,我们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对该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当今社会,电力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引进,新知识不断增加,给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在学时不变的前提下,把重点难点较多、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迫在眉睫。

在我校,《电力工程》有机地结合了《电力电气设备》和《工厂供电》这两门专业课的内容,在讲授过程中,采用了核心内容重点讲解(如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计算、潮流计算等);重点内容扼要讲解并设计讨论活动(如负荷计算、继电保护等);一般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如电气设备的选择等)[2]。对于教材中所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学科前沿问题,则适当补充(如微电网、孤岛电网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2.改进教学方法

2.1实行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通常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往往效果欠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了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采用提问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有时采用专题的形式,学生台上讲,老师、学生台下听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时采用讨论课的形式,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2.2优化课程结构,实行模块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克服学时减少所带来的不便。将教学内容系统模块化,如:电力负荷计算模块、短路电流计算模块(包括无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有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电气设备模块(包括主要电气设备的原理、电气设备的选择)、电气主接线设计模块、继电保护模块、配电系统自动化模块等。

对不同的模块制订不同的授课方案,比如对于电气设备的介绍,可以充分利用内容广泛的网络资源,从网络下载相应的三维图像、操作演示,从而使学生摆脱生硬的课本,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设备的认识。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表现,适当增减内容,灵活调整教学进度。

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只有综合起来,灵活运用,相互协调才能适合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3.丰富教学手段,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3.1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通过视频、动画,把教材中很多不可视的过程可视化,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直观,更好理解。比如在讲解“SF6断路器工作原理”时,由于没有SF6断路器的现场实物,更不能拆解断路器对其分析,学生很难了解其工作过程。我们在讲解该内容时,利用VB和演示文稿将其制成动画形式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

3.2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以《电力工程》精品课网站为依托,为《电力工程》专门建立了一个教学资源网站,网站主要内容包括: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形式,更多的学习资源是多媒体形式,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演示动画、常用软件、电网案例等。使学生不仅可以复习课上所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网上答疑:学生可以就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扩大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网上讨论:教师定期某一话题供学生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大致掌握情况,从而在授课过程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可以自行发帖相互讨论,与别人共同分享知识的同时,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4.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安排了实验教学、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与其相配合。

实验教学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事先为学生准备多项实验,如继电器特性实验、线路的三段保护、变压器保护、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重合闸等。对于所准备的实验,学生无需全部完成,只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从中选择三个实验便可以满足教学要求。

根据所学内容,安排学生到发电厂、变电所、泵站、采油队、钻井队等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教学时间不再统一安排,而是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灵活布置,学到哪里,便实习到哪里,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电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油田生产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电力工程课程设计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后的另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力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基本工程设计方法,鼓励学生大量查阅工程设计手册和资料,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一个工厂供配电系统或者一个地区电力网络的初步的设计,其中包括主接线设计、负荷电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继电保护整定,最后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电气主接线图,并在电气主接线上详细标注所选择电气设备的型号。本课程设计为三人一组,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同时,还要求合理分工。指导教师不定期地到各组答疑,并进行提问,同时检查方案的正确性、设计进度及学生的出勤情况。在考核方面对课程设计严格把关,对于学生所提交的报告和所绘图纸进行认真批改,通过该课程设计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学有所获。

在该课程设计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涉及多门课程,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5.结语

与其他课程改革一样,《电力工程》课程改革和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在学生、教师二者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才能使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们要继续探索教学改革发展之路,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江新琴,等.“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创新性;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赵星海(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周振起(1963-),男,山东莱阳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9-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有效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因此,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发展以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型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首要目标。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于世界第二位。近年,我国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且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高参数、大容量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成为当今电网的主力机型,且随着机组容量和参数的提高,其热力系统更加庞大、复杂,只有保证单元机组的各系统和设备之间高效协调配合及快速有效的联锁保护,才能确保火电厂生产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经济性。此外,大型火电机组采用集控运行方式,要求运行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广,且运行技术水平高。现代大型火电厂要求运行值班员必须全面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自动控制、化学、暖通、输煤及外语等专业的相关知识,真正达到全能值班员的标准。

因此,结合上述电力行业的现状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本文以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的“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为实施主体,并结合当前国家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本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工科高等院校是为企业和事业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且高等教育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对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环节。因此,工科高等学校在教学环节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顺应时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

工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从传授简单的技能开始,而后经历了引进系统的科学理论, 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重点强调以实践为核心的发展过程,在历经了“技术模式”与“科学模式”后,正在向“实践模式”转变。[2]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实践性的教学实习环节滞后且实习效果较差,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不紧密,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且高校有企业或行业实践经验(经历)的教师数量严重缺乏。以上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我国提出大力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适应当前国家发展的需要。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综合了热动专业所有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课程意在培养学生以化整为零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且能把所学的众多知识融入到电厂的生产过程中。利用所学的丰富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来解决电厂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学习了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就业后不能或不会运用所学为企业服务,缺乏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讲授,而轻视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上重视以授课教师为主体核心,重视教学的讲授环节,而轻视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和学生进行及时、有效、方式多样的互动与沟通。[3]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专业型”教师数量匮乏

目前,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其主要来源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及从事企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缺乏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技能,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较差。[4]目前青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易空谈和夸大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工程背景、理论与实际衔接不上,进而阻碍了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二、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的措施

1.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1)转变教学理念,从简单传递和讲授知识,转向激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能使学生运用其所学来正确分析和解决电厂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环节可采用以下方法;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教师分阶段、分类型地抛出一些电厂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课后、课间或习题课等时间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并最终以学生为主体,独立提出和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定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对其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此过程更能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及扎实程度。

(2)转变教师思路,从单纯考虑课程知识的结构体系、知识的重点难点分布、知识讲授深度的把握等方面,转向利用课堂讲授知识环节来培养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电厂集控运行竞赛”等活动,并为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增强学生对企业持证上岗生产模式的意识。

(3)转变教师观念,从知识讲授者、传递者,向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转变。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授课教师要做到勤于观察,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表现及综合素质,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师生教学活动。如:对于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授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性、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切入点的培养等方面;而对于综合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授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方面,可推荐课外参考书籍、鼓励其自愿跟随授课教师接触科研项目,锻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1)在“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开课前,增设校内、外实习环节。校内实习部分,通过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座、利用学校的仿真机培训及CAI课件讲解与自学等方式,使学生在校内实习期间就得到了一次全面的系统培训,同时对电厂的生产流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校外实习部分,带领学生深入大型火力发电厂,通过参观电厂环节和参与电厂生产过程环节,使学生对课程涉及内容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对电力行业的兴趣。实践教学环节对本门课程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促进。

(2)重视校外的电厂生产实习环节,学生通过校外生产实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电厂的生产活动中,对熟悉和掌握电厂的生产流程和各种设备运行的特性有较大帮助,同时有助于对学生已学知识进一步进行理解和消化。同时,每次学生进入电厂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现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快速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真正做到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对电厂企业的兴趣。

三、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近年来参加工作的青年专业教师,几乎没有在相关行业或企业工作的经历。为解决这一矛盾,课程组或教研室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1.建立导师负责制

可为每名青年教师指定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其教学指导教师。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完整听课一轮,通过听课、助课、教研交流等多种方式,对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胜任其本职工作。

2.采用多样化培养方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参加各种教学和科研交流会议,以及各种与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有关的培训活动,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3.企业现场调研

支持与鼓励教师到企业调研,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头三年,应保证每年至少有1~2月时间到企业现场,进行现场调研、下厂学习,培养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结束语

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以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学科开设的“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为例,从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青年教师培养等环节,阐述了如何能真正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其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事方式和良好运用知识的习惯。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长远、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高校教师多方面的努力,及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达到。因此,培养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星海,周振起,张炳文.实践能力培养在“热力发电厂”课程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57-58.

[2]王仲民,姚合环.高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