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5:53:09
导语:在生态景观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the fuyang city in 2010 is evaluated garde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2015 years ago, striving for the national garden city. Fuyang city regard this as the opportunity, rating since 2011 key build with green and landscape yinghe large landscape engineering.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shaying alo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will become the scene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aying with the pen that nods eyeball. This paper try to combining the fuyang with wetland landscape of shay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from the design contents, principle of design,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get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do it in a planned way and step-by-step, reasonable protection make alread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an reac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un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Keywords: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同时,湿地也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湿地有着很重要的生态功能,它在抵御与调节洪水、减缓径流、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丰富景观和文化的价值。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湿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一直都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人们对于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热情也空前高涨,并开始针对这一特殊类型用地的开发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
1 基本概念
1.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的类型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1.2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定义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1.3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与其它公园是区别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1.4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
湿地生态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人们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2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内容
2.1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 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原则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在美化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提高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所造成的危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析息、避难场所安全;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
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湿地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周边经济及环境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教育活动。
3.2.2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3 协调建设原则
3.3.1 湿地生态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设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湿地生态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生态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 小城镇 生态景观 树种规划 地域文化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阔,大中城市数量少、密度低,而小城镇数量大、分布广。小城镇成为该地区人们最主要的聚居地,因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重点在于小城镇①。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让位于经济发展;科学规划让位于无序蔓延;地方特色让位于呆板统一;环保意识让位于物质追求,这些问题都亟需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兴工业化小城镇,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建设生态与文化合一的小城镇景观,不仅可以优化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同时对小城镇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小城镇概况
小城镇基本概况。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南端的董志南麓,泾河北岸。区域内地形复杂,山、川、塬交错,沟壑纵横,平均海拔900米;干旱少雨,水资源分配不均衡,植被覆盖率低、黄土、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这里表现较为明显。
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现状。传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在其发展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遗留痕迹较为浓厚,质朴是原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土田园风光。随着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城镇面貌得到了巨大变化,但作为城镇生态景观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缺乏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无序。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加上人类的滥砍乱伐,林地大面积消失,使得镇域内植物资源匮乏,种类单一。三,小城镇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尚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土景观严重退化。自2009年成立工业集中区以来,对原有老城区及周围山塬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建筑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面积471.9公顷,占城镇总用地的33.5%,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4.7%(见表一)。
表一 小城镇土地整理统计表
由此造成了:城镇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具有观赏价值的林地被破坏殆尽;城镇北侧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的三个大型塬体和沟壑被推平,成为住宅、工业用地,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遭到彻底破坏,黄土,加剧了水土流失;乡土田园景观也失去原有地域特色,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生态景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无序。在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过于注重土地城镇化,生态景观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规划,仅停留在道路及单位庭院绿化上,且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城镇山塬及河道滩涂的生态建设长久疏于管理和搁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忽视了小城镇内部与大环境间的联动关系,缺乏整体性建设,导致乡土生境濒临破裂,严重影响乡土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格局,自然环境容量和其承载力不断减弱,对小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植物资源品种单一,抗逆性弱。历史上这一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但由于战争、滥垦乱伐、过牧,致使原生林不复存在,大量的乡土树种消失,生物资源流失严重;现存的次生林多为单一树种纯林(如杨树林、刺槐林等),乔、灌、草未形成合理搭配,各林地面积小且布置分散,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生态群落,致使现有林地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解决对策
科学规划,完善绿地建设,大力保护和恢复小城镇自然生态系统。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应尊重现状,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方案,将“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小城镇的生态景观系统建设中,建立小城镇—乡村—自然三者协调统一的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小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将镇域内自然生态系统格局进行整合,构建具有延续性的小城镇“绿脉”,增强自然植被对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功能。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北部山区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严格保护,以此构建起小城镇的“风水林”和植物资源物种库,为小城镇提供一道绿色屏障。其次,北部塬体是小城镇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城镇内部与外部能量交换的过渡地带,对此区域需进行合理的生态景观规划,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增加城镇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交换的绿色廊道,提升塬体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再次,在小城镇内部建设用地中,提升小城镇绿地建设规模,减少土地浪费。遵循建成一片,绿色覆盖一片的建设模式,强调自然化的配置方式,优化小城镇内部绿色环境。最后,河流廊道是乡土物种最多样、最密集的区域,对城镇的小环境起到决定性影响作用,对已经破坏的河流廊道区域采取抢救措施,疏通水道、保护湿地,防护堤岸尽量采用乡土植物进行固堤,构建滨河景观廊道,形成小城镇的一条绿色生态走廊。
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优化植物配置模式。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经过调查,长期以来能够在本地区稳定生长的树种主要包括:青海云杉、樟子松、油松、圆柏、刺柏、侧柏、国槐、刺槐、紫穗槐、新疆杨、毛白杨、垂柳、旱柳、榆树、白腊、白桦、法桐、红叶李、红刺玫、黄刺玫、丁香、连翘、沙地柏等园林绿化树种及苹果树、栗子树等经济作物树种。但经过调查发现,区域内仅存留了油松、侧柏、刺槐、毛白杨、连翘等为数不多的树种,因而急需要对乡土树种进行开发和重建。
另一方面,优化植物配置模式。首先,确定小城镇的主导树种,即骨干树和基调树。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树种选择应以乔木为主,花灌木搭配,避免大面积草坪的出现。根据长庆桥镇的自然条件,初步选择油松、云杉、侧柏、刺柏、国槐、刺槐、法桐、白腊、新疆杨、垂柳、馒头柳、红叶李、连翘等为主导树种,并将主导树种合理的应用到公园、道路、防护林带的建设中。其次,树种合理搭配。以乔木为主体,花灌木为辅。乔木所占的地面空间小,覆盖性强,生态效益高;灌木能够弥补乔木所不能覆盖的区域,提高土地利用率。经过实践检验,乔灌木配置比例在3:1左右最为适宜。常绿树和落叶树合理搭配,根据长庆桥镇构建生态城镇和“四季常绿”景观效果的需求,通过对现有绿地的考察,将其控制在1∶2的比例上较为合适。
尊重乡土文化,完善小城镇人文景观建设。“文化建园”是当前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要求,乡土文化景观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传统文化现象,是开发小城镇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受战争、洪灾、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长庆桥镇大量的历史古迹被毁坏,恢复这些历史人文古迹对长庆桥镇的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长庆桥工业集中区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其乡土特色本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乡土景观价值,才能使得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更加完善,有利于创建“文化—生态合一”的新型小城镇环境。
结语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本地区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是经济和文化主要的聚集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态景观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绿,则城镇兴,人民富”成为本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普遍规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流方向。
因此,处于本地区的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其生态景观建设必须与小城镇总体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恢复小城镇山、塬、河道的生态景观绿地,构建起小城镇的绿色保护屏障;提高小城镇内部生态绿地建设力度,转变传统园林绿地的建设模式,注重对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发挥绿地景观的最大生态效益,实现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艺术系教授】
【注释】
高速公路绿地景观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绿地植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也是体现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
以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为例,宁杭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条景观生态路,其景观元素丰富包含了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小品、假山石、湿地等等。植物品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植物品种达两百多种。包含了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草坪与花卉、多年生和一年生、水生植物等。
如在丘陵地区路段,采用生物技术恢复和营造“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新的栖息地。将互通立交桥下的绿岛修整成小岛等形状,并栽植不同的植被,同时将水源引进小岛,使整个绿化更加贴近自然,更加人性化。
又如为了减少山体爆破对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变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为生态防护,采用客土喷播、轮胎固土等新型岩石边坡固土绿化方法,让原来被爆破的“伤痕累累”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衣。
服务区也尽显古典生态风情,在服务区与路之间种植了特大型银杏、梧桐、紫薇、香樟等树龄不一、高矮参差的树木,服务区的建筑则掩映其间,其中设计了景观小品,景色十分怡人。
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是一条“生态、环保、旅游、景观”高速公路,沿线田园山水风景宜人,为广大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畅通快捷、赏心悦目的行车环境。然而还有大部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性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绿化方式上,整体上水平不高,设计多采用城市道路绿化方式,绿化树种单调,季相色彩变化少;绿化大同小异,景观雷同,失去了自己的景观特色。
其次,绿化存在重视觉,轻综合生态功能的倾向,有些绿地基本上以种草为主,这种“稀树草原”虽然视觉效果较好,但绿地总体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态效应只有乔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时间,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长生产能力。
第三,高速公路绿地存在后期绿化养护难度大、养护投入高,致使绿化效果因养护、投入等因素影响有倒退的趋势,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生态效益不高。
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速公路绿化
高速公路绿地是高速公路空间环境组成的部分,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因此笔者认为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应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公路绿地系统,保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在整个公路绿化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要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地上空间、养分和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生态功能。
1.遵从生态学原则,搞好植物配置,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
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绿地系统景观价值的高低和生态与环保功能的发挥。在同面积的绿地中,灌丛的单位面积绿量或叶面积指数和生态效益比草坪高,乔、灌地被植物结合的又比灌丛的高。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既不重叠,也尽量不空白,以避免种间直接竞争,提高叶面积绿量,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具体操作中,应以乡土植物品种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并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生态位,设计和建设一个各类植物按其生态位各得其所,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绿地系统。
2.保持“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群落结构
在绿化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有关资料表明:娇贵的草坪每公顷每年需10万元左右的“呵护费”,而树的管理费则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草坪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五、六年就要更新,护理较好的草坪寿命也不超过10年左右,而乔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需太多的人工护理就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建立乔木、灌木和地被三位一体的模拟自然群落的绿化模式,既丰富了沿线景观,又便于养护管理,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型”高速公路绿化措施的探讨
1.边坡防护
现在建设的大部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仍以工程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使边坡看上去僵硬、单调、机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防护设计中在满足边坡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绿化防护,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要考虑整个植被逐步恢复过程,以灌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除了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外,也有利行车安全。
边坡防护还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边坡人工植草绿化,为减少人工草被退化,可考虑禾本科、豆科相结合和以暖季为主,冷暖季型草种相结合,并适当配以灌木的原则,从而使其能够自生自养,达到边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目前工程防护手段常用现有喷播绿化、挂网喷播、厚层基材、中空锚杆框格绿化、六角空心砖绿化、改良型厚层基材、植生袋防护和椰纤维网喷播防护(cf技术)等。养护完成后形成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2.互通区
互通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景观节点,其空间由匝道立体交叉围合而成,是高速公路绿化的重点区域之一,对景观要求较高。出于美化考虑,目前现有绿化施工选择的草种和树种的品种比较单一,物种少,稳定性差,受干扰后恢复能力差,该生态群落非常脆弱,给植物病虫害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便利,一旦感染了病虫害或其他灾害,植被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因此,建议互通区绿化在选择植物品种时,种类应尽可能多一些,即使同一类也应该选用不同的品系混配,同一品系分布不宜过分集中,以有效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抗多种病虫害的能力。绿化结合地形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点。互通区取消内侧的工程防护,取消工程排水沟,进行景观地形设计,使原有的平坦的互通区地形自然起伏变化,利用自然地形排水。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的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转换,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能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3.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运用绿化种植,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蜀桧,龙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他们有规律的种植,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蜀桧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四、结语
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方法设计的高速公路,主要特点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高速公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景观,又使高速公路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
总之,无论从景观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来看,调整绿化结构,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合理、结构完整、视觉与功能相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型公路绿化,是保证高速公路绿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邬建国等.景观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程胜高等.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4]西蒙•贝尔.景观视觉设计要素.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4,12.
[5](美)莱诺.G.议尼鲍姆,宋力译.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住宅;生态景观;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居住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大型住宅小区,由于住宅户数较多,建筑密度相对较大,更需要改善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为住宅区的住户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规划完善住宅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园林景观灯生态环境设计内容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改善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也是在根本上提高住宅环境质量的措施。
1 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充分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观。在对大型住宅小区进行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住宅小区原有的地形特点以及地貌状况,尽可能的对原有景观进行改造利用,遵循自然真实的原则,从而降低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减小生态环境实施过程中资源浪费的发生。
(2)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应重视绿化设计。绿化设计作为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该注意选择成活率高、观赏价值高、环境改善效果好的绿化植物,优化大型住宅小区的绿化植物结构。
(3)生态环境设计应该具有生态环保的特点,同时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在进行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规划设计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生态环保,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生态环境设计效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
(4)大型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具有远见性。在规划设计大型住宅小区生态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出现代化、未来化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法,营造舒适、大气,充满现代韵味的生态环境景观。
2大型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内容概述
2.1结合传统文化习惯来营造地形
在地形的营造上应该遵循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可以将地形塑造为背山面水的形式,满足住宅小区内部居民的文化需要。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较窄小的地貌会对人产生压迫感,因此应该注意人工营造地形的尺度。
2.2 合理确定地形的设计承载能力
小区停车场的位置要根据小区的总体设计要求来确定,一般大型的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建设地面停车场就会占用大量的绿化和景观用地,所以停车场要尽量采用地下的形式。并且地下停车场对小区的景观设计影响有限。对于地下停车场的实际主要保证其顶板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2.3 做好土方的平衡设计
在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条件合理的进行土方平衡设计,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过多的土方开挖或者是调入都会增加景观规划的成本,如果地形过于起伏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出行。合理的土方设计是要保留一定的深度来满足栽培绿化植物的要求。地形要从直观上感觉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做到井然有序,相互关联,自成一体。
3 景观设计与建筑协调设计研究
3.1 景观设计你与建筑物入口协调
在许多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将建筑物的入口门厅的造型考虑进来,这就使得一些景观设计跟门庭显得极不协调,这主要是因为施工图在这一方面存在一个盲区。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方案提交的过程中要做好建筑设计方和景观设计方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处理好建筑物入口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3.2 景观设计不能影响到消防设施和设备
在一些小区的设计过程中消防通道一般是有景观设计人员来完成的,景观设计人员一般注重的是消防通道是否满足消防车进出的要求,而忽略通道自身的结构要求,另外一些景观设计人员过多的考虑自然美观的要求,而忽视消防通道这一救命通道的根本。
3.3 景观设计要预留道路和停车场地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地面车辆的数量合理预留足够的停车位,尤其是要考虑到行动不便人员对上下车的需求。在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较少考虑停车场和周围景观之间的协调,只是简单的预留一定的空场,这也会对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造成影响,所以要科学的进程规划和布置。
3.4 景观设计要留足道路和停车场地
在景观设计中对于地面停车量不要有过多的增减,特别重视规划时的残疾停车位要求。在居住小区地面停车场规划考虑时,很少考虑停车场与景观环境如何处理,只是根据需要安排一个停车场即可,但这会严重影响到景观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布置。
3.5 地下出入口和疏散场地设计
要结合景观设计的要求合理的确定地下出入口和疏散场地的位置,要做到与景观协调一致。出入口的方向会对景观的美观造成直接的影响,要尽量和景观道路相衔接。对于排风井等要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必要的美观设计。
4 建筑小品的布置分析
建筑小品是影响到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好的景观设计小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气息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在增加美的感受的同时可以为小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4.1 合理布置景观小品
在一些用地紧张的密集型小区,为了节约用地会将建筑小品设计在地下室之上的绿地上建设,这就难免会对地下建筑的顶板造成影响,导致沉降和顶板裂缝的出现,影响到地下建筑的安全。
4.2建筑小品之间的空间和视角
现阶段在一些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系统的理论设计依据,仅仅是简单的套用设计规范和图纸,忽略建筑小品在视觉和空间上对小区整体景观的影响。所以要杜绝在建筑小品的生搬硬套状况,要根据不同的小区状况好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要求合理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视角和空间位置。
4.3 建筑小品要主题明确
建筑小品的主题要和景观设计想协调,相互之间的主题有呼应,大气而又不缺乏灵动。要尽量向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上靠拢。特别是雕塑作品的设计主题,不能只是靠外形来哗众取宠,要将小区的定位和思想注入到雕塑作品之中,突出人文理念。另外小区中的座椅、灯具等小物件也不能忽视,好的设计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小区水景的规划
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景不仅能给小区居民带来美的感受而且还能够条件小区的小环境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现代小区的水景设计采用的手段更多,得到的效果也更加赏心悦目。
5.1 合理布置水景位置
水景位置的布置要能够满足大多人人的需求,并且要方便进行水景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要有便利的水源作为保障,防止出现水景中的水富氧化变质,污染环境。另外水景的位置避免跨越地下建筑,水的渗入和水景的自重都会对地下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5.2 做好水景的安全防护
一般水景的池水深度较浅时可以不做过多处理,但是当池水深度超过60cm时就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恰恰是目前较为薄弱的地方,一些水景往往过多的考虑美观的需求而忽略安全防护措施。小区水景的泵坑要进行妥善的处理,不能直接在地表面。另外水景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水景的高度和样式,优化设计要求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结语
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起居的场所,好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带来美的享受,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虽然我国的小区景观设计起步较晚,相应的专业力量和经验也不够丰富,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小区的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总结以往的景观设计经验和教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为营造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良好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婵玉,张雁,王幼松.广州住宅居住环境质量分析[J].房地产导刊,2007,( 3)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密度的建筑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城市的绿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缔造舒适的环境,人们必须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点,屋顶景观成为最佳选择.从人们的精神层面看,它扩大了户外休闲﹑娱乐空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从城市生态环境看,它不仅缓解了绿地紧张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城市的景观环境.结合国内外屋顶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对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手法及相关限制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润华集团屋顶景观设计进行详细剖析.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屋顶花园,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屋顶景观的研究、设计和实践中,构建和谐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 :城市环境;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40-03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数字动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3sjjd065);阜阳师院信息工程学院媒体与设计研究中心校级委托专项课题:生态人居空间装饰模式研究(2014MTYSJ06)
屋顶景观的雏形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阶梯状的平台上栽种植物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次是利用盆栽植物进行屋顶绿化的古希腊的阿多尼斯花园.19世纪末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额的物质财富,但是城市人口剧增,贫富差距大,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英国社会活动家爱本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构想,即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品质高的居住中心.20世纪30年代,近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了“新建筑五点”其中之一就是“屋顶景观”将绿色景观应用于屋顶建筑.1959年由塞奥斯蒙得松(Tosmundson)设计建成的奥克兰港市凯泽(Kaiser)中心花园在屋顶景观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现代屋顶景观的推广奠定了基础[1].
我国屋顶景观设计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研究屋顶景观.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体量不断扩大.高楼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覆盖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的绿地被大量的建筑占用,城市生态环境越发恶化,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身边的生态环境.因此,为了恢复城市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各种空地来增加绿地面积,然而,单靠有限的土地资源来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即不经济也不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注意到了屋顶,提出向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索取绿色,给城市里的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环境下提供一休闲放松的好去处.逐渐把屋顶生态景观设计纳入到城市的建设中.
1 公共建筑屋顶的景观造景方法与限制因素
1.1 公共建筑屋顶的构景要素设计
1.1.1 植物设计
屋顶上的植物应尽可能的让它发挥它的生态作用与景观作用.由于屋顶景观处于风大,缺水、少肥、光照强且时间长、温差大的环境中,再加上植物土层的厚度受到限制,这些特点给植物的生长带来了不利,为了让屋顶上的植物能正常生长,屋顶上的植物应具备耐旱、抗寒、喜光、抗风、耐瘠﹑耐积水﹑根系浅等特性[2].此外,还要考虑到是否容易移植,成活率高不高,是否耐修剪,生长周期是否缓慢等问题,一般尽量选用乡土树种,适当引用绿化新品种,为了减轻植物土壤的重量给建筑造成的负担,土壤采用人工合成的轻质土.
1.1.2 水体设计
水景是屋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成份之一,水景的布置会使屋顶上的景观有流动之美并且充满活力,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一般会从花园的主视角、座椅的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来确定水景的最佳位置.屋顶上的水景设计因为受到建筑承重能力的影响,所以主要以观赏为主,水比较浅,面积不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规则式或自然式水池等.自然式的屋顶景观、水景可以采用曲线优美的水池配上自然的山石和植物,营造出自然﹑休闲的氛围.规则式的屋顶景观、水景可以采用规则式的水池,使之与周围所处的环境相呼应.
如果建筑的荷载较好,面积又大,可以在屋顶花园上设计一些带有叠水的假山或小品;而面积小的屋顶可以考虑涌泉,涌泉虽然体量小,但同样可以设计得风格清新,充满动感与活力.另外,在屋顶设计水景时,要保证防水与排水系统良好﹑管线和设施要隐蔽且安全﹑夜晚灯光效果良好以及设施不被冻坏.
1.1.3 屋顶上的建筑与景观小品的设计
为了让屋顶的景观变得丰富,更好地体现屋顶景观的功能,根据屋顶的荷载,可以在屋顶上建造少量﹑小型﹑轻质的建筑如亭子﹑廊架﹑阳光房等.在设计时,根据屋顶的空间和荷载来确定建筑的体积和重量,为了丰富绿化的形式和空间层次,建筑也可以与攀援植物结合起来,但是风格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在屋顶上的设计些景观小品,可以让屋顶的景观变得多姿多彩,如轻质的假山石头﹑灯具﹑雕塑﹑装饰墙等.这些小品无论是与其他景色相呼应,还是自成一景,可以让屋顶的景观别具特色.在具体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小品的尺寸﹑色彩﹑样式和质感等要素.为了能很好的吸引人的眼球,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设计方法来让其特点和艺术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可以采用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两两结合的手法.对于自身比较重的小品,尽量将他们放在顶梁所在的位置之上.
1.1.4 园路和场地铺装
公共建筑屋顶的园路和场地铺装是屋顶景观整体构图的重要部分,是屋顶景观的脉络,联系着各个景物,具有引导人的视线功能[3].根据环境特点和设计要求选择构图形式、图案、尺寸、颜色和材料,尽量与整体风格形成统一.可以将几种材料搭配使用,让屋顶的景观处处体现出精致优美;铺装的图案应简洁大方,不能喧宾夺主,一般面积大的铺装和草地只是作为背景;小尺寸的铺装要比大尺寸的铺装显得轻盈,因此需要最大化空间的感受,小尺寸的铺装是较好的选择且能体现出花园的精美;铺装要与植物,景观建筑,和小品的色彩相和谐,为了减少铺装在阳光下对人眼睛的不适,铺装的光线色彩要柔和;考虑到建筑的承重,应选择轻盈又美观的铺装材料,例如地砖、防腐木等;此外,在进行铺装的时候,为了保护防水层,应在铺装和防水层加一层隔离.
1.2 公共建筑屋顶景观的限制因素
1.2.1 荷载承重
荷载是衡量屋顶单位面积上承受重量的指标,是建筑物安全及屋顶景观成功与否的保障[4].在屋顶建设各项景观工程之前,就要考虑到建筑物所能承受的荷载能力.屋顶景观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为了减轻屋顶荷载,设计师可把新的技术﹑材料﹑设计方法运用到屋顶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塑料、玻璃钢、铝材、轻型混泥土等轻质材料,作为屋顶景观的构筑物和景观小品的材料;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必须合理的布置承重,将亭廊、花坛、树池、水景、造景石等偏重的设计要素安排在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上,减轻屋顶的负担.
1.2.2 防水与排水
在屋顶景观设计中,防水层的处理是关键.屋顶防水层的最大功能是防止水渗透到建筑内.防水层的位置一般在植物的下面,并且要确保植物的根系不能穿透防水层,另外还要保证园林工具,维修设备等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对其产生破坏.屋顶景观施工前首先对原有屋面进行防水检测,若有小面积漏水现象,要尽快进行修补.
排水(蓄水)在屋顶景观中也很重要,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1)排除屋顶上多余的水;(2)储存少量的水供植物生长[5].若屋顶景观的排水层设计的有问题,导致屋面大量积水不能及时排走,不但会增加防水层的负担,加大屋顶的荷载,而且会导致植物的根系腐烂.因此,排水层对景观设计应用于屋顶会有很大的影响.
1.2.3 风和温度
在建筑物顶层进行景观设计,由于屋顶风力比较大而且植物的植土厚度有限,因此种在屋顶上的植物要具有抗风、不会轻易倒伏的特性.对体量偏大的乔木,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做好防风措施[6].除了防止植被受风的影响外,像桌椅﹑太阳伞﹑雨棚等这些轻质的设施也要采取固定的措施.另外,在城市里,风受到建筑物的影响可能会变大,设计师在设计屋顶景观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风力,常用的方法是用挡风板和防风墙来阻止大风或改变风的方向.
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建筑物表面受到阳光强烈的直射,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很容易对植物造成伤害.而冬季温度偏低,植物也很容易被冻伤或冻死.因此,在选择植物的时候,应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植物.屋顶的管理人员也要根据温度的不同对植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润华集团屋顶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2.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十西路南区,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是这个城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该项目位于写字楼顶上,占地面积约440平方米,主要是供工作人员休憩﹑洽谈业务使用,因此屋顶的环境应该有别于其他建筑屋顶的环境.
2.2 设计主题及构思
项目的设计主题——笔﹑墨﹑纸﹑砚.笔:从平面上通过园路铺装雕刻体现出书法文化.竖向上通过“书香世家”景观木质构架形成写字、画画的书写空间,由此形成以“笔”为主题的诗意空间.墨:在墨的设计方面是通过把水景“墨池”比喻成墨汁,其上种植荷花和睡莲,其中饲养金鱼,形成庭院中的观水空间.周围亭子廊架均采取古代园林中木格栅的手法,在减轻屋顶负荷力的同时为观水提供空间.纸:竹简是古老的纸张,在此次设计中我们通过地面木条铺装形象的刻画出竹简的纹理,并在木条之上刻画出古代字体,展现出古老的“纸张”文化.砚:砚在古代也是很有讲究的一个艺术品,在砚的表现上我们主要是通过日本枯山水的形式展现,以波浪形的炼石纹理比喻墨迹,以景观石比喻墨头,来打造充满古典氛围的屋顶空间.
2.3 设计分析
设计风格:整个设计运用“新中式”简洁现代的设计语言来表现传统文化意境.在本设计中采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另外,考虑到建筑的荷载与安全,根据梁柱的位置摆放石头,将石头置于梁柱的上方,这样就解决了石头的负荷问题.为了避免屋顶花园因风力过大而造成安全隐患,在设计中,不使用实体墙,所有的构筑物都是木质结构.
空间功能划分:本项目作为公共建筑环境需要具备各种活动空间,如:休闲、娱乐、观赏等.
地面铺装:地面铺装材质采用软铺结合硬装,主要人流通道铺设轻型材料作为道路指示.
色彩搭配:主要选用红色系与黄色系,营造典雅、幽静、委婉的“新中式”文化空间.
水体设计:本项目中水体设计主要围绕“墨”为中心展开,确定水景的最佳位置.采用曲线优美的水池,将水景比喻为墨汁,成功的吸引人们的眼球.配上自然的山石和植物,种植荷花和睡莲,其中饲养金鱼,形成庭院中的观水空间,营造出自然﹑休闲的氛围.
植物设计:植物造景是屋顶景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屋顶上的植物以小型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先用中等高度的灌木来确定基本骨架,然后用小乔木或大型的灌木作为景观性植物,最后用小灌木或地被植物让空间具有层次感.进行植物种植时,也应该注意的植物的形态﹑色彩等的搭配.本项目在植物选择上以根系浅的植物为主,尽量少用大型乔木,覆土控制在50公分以下,作为景点的乔木可通过木箱或者树池太高覆土的办法局部处理.
为了体现“新中式”的景观种植特色,在植物种类与层次要求上都应该往少的方面发展,以体态轻盈叶片较小,花小色淡的植物为主,将形态自然与修剪整齐植物相互搭配,设计出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缺乏传统文化的植物空间.
由于屋顶上有很多烟道和通风管道,很影响屋顶的景观环境,在如何处理在烟道和通风管道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成装饰物或者用木栅格包裹装饰.
3 结语
公共建筑屋顶生态景观美化了城市的环境,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和提高了人们的品味.建造屋顶生态景观不仅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集活动﹑游乐为一体的户外场所.因此,在设计之前要对建筑屋顶本身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的环境,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根据建筑的使用类型和企业文化来给屋顶景观进行功能定位,满足人的使用要求,进而确定设计风格,整个景观应和谐统一,屋顶景观要与它周边的大的景观环境协调一致,善于利用周边优美的景观环境,把人文与生态二者结合到一块,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屋顶景观.建造屋顶景观将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峰,封雷,郭子一.屋顶花园设计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许荷,翟志.北京屋顶绿化构造[J].中国园林,2006(4):79-83.
〔3〕李树华,殷丽峰.世界屋顶花园的历史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5(5):45-46.
〔4〕张敏.南京屋顶花园的营造与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生态环境 景观建设
1.引言
江西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93年1月建成通车的交通部“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昌九高速公路(南昌市北郊蛟桥镇至九江市十里铺的二车道汽车专用公路)。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为6230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559公里。高速公路具有通行量大,运营安全、舒适、快捷的特点,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被大众广泛接受。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所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时至今日,广大建设者所高度关注的,仍仅限于具体的工程指标,对沿线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公路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路的生态环境问题,经多年建设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而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来才被引起重视的新问题。
公路景观是指公路路线、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交、沿线设施等人工构造物同公路通过地带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后构成的景观。简言之,公路景观由两大要素组成,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二者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出现高填深挖的情况,易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这些都是广大建设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2.江西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概况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是我国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境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平原、岗地。
江西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种类繁多,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与生物多样特性,为公路的生态与景观建设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及区位优势:第一,植物种类繁多,成活率高;第二,降水丰沛,水源涵养好,养护成本低;第三,大部分区域属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江西是旅游新兴大省,旅游业已成为高速发展的产业之一,高速公路作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时作为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沿线景观的建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3.高速公路生态与景观建设要点
高速公路生态与景观建设的重点部位在于上下边坡、中央分隔带、立交区等构造物,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部位。下面我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分别论述如何在设计规划阶段及建设阶段进行生态与景观建设。
3.1边坡
目前,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为确保边坡稳定,仍大量采取浆砌片石与喷锚技术进行边坡防护。从生态的观点来看,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封闭防护人为阻断了自然植被的生长,造成植被的永久破坏,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第一,不利水土保持。
第二,混凝土坡面无法吸收汽车尾气,路段空气质量差。
第三,封闭防护阻隔了涵养水的流出,在孔隙水压力与边坡土体饱水自重的双重作用下,易造成边坡倒塌,危及道路安全。
鉴于封闭防护的种种不利情况,规划设计人员应转变设计观念,摒弃陈旧的设计思路,加强边坡防护综合设计,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尽量避免封闭防护,多采用开式防护体系。
第二,选线人员应对路线走向进行深入充分的研究,高填深挖路段应做桥隧方案比较,宜桥宜隧时尽可能采用桥隧方案,尽量减小边坡高度与坡度。
第三,不得已出现高边坡时,在做好边坡防护的同时应做好生态及景观设计。
第四,对于已建成的工程,可采用人工造景方法进行景观改造。注意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自然遗产等要素,突出地域特点,增加公路景观的多样性。
3.2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作用是分隔对向交通流,提高行车安全系数。其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作为埋置各种通讯、电力管线及其它沿线设施的主要场地。同时,中央分隔带还是高速公路绿化美化景观建设的重要部位,做好绿化美化有利于改善公路沿线景观质量,提升驾乘人员的视觉感受,缓解心理压力,增加行车安全度。
目前,由于山区高速公路工程艰巨,走廊空间自由度小,耕地面积少,中央分隔带较窄,因此山区高速公路均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刚性防撞护墙顶植防眩板作为中央分隔带,甚至某些路从头至尾均采用这种单一形式。
我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中央分隔带不宜大量采用刚性防撞护墙形式,而宜采取植树绿化为主、其它方法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方法进行建设。
3.3立交区
立交是高速公路特有的大型工程构造物,从绿化美化的角度考虑,立交是高速公路景观建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做好立交景观建设能提升公路的景观质量,对做好立交景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交匝道与匝道、匝道与主线所形成的区域与坡面是立交绿化美化的主要区域,根据立交规模大小与形式的不同,景观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手法,对于出入大中型城市、风景旅游区及历史文化遗址的立交,应特别注重加强人文景观建设。
3.4生态敏感地区
生态敏感地区是指生态结构脆弱或具有特殊生态价值必须保护的地区,由于生态敏感地区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修建公路时应尽可能绕开这些地区,避免对原生环境造成破坏。
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相关科技人员对公路穿越生态敏感地区如何进行生态保护这一课题作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基本原则:第一,避免高填深挖,尽量采取桥隧穿越,尽量放缓路基边坡,避免过多人工防护;第二,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公路施工与运营期间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和壤造成污染;第三,必须对路线穿越地区的动植物种群分布作深入调查,全面掌握种群的生长、迁徒规律,避免因公路修建而人为阻断动物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种群的繁衍壮大;第四,修建必要的隔音、隔光设施,避免对某些对噪声和光线敏感生物的生活习性造成干扰;第五,修建满足生态要求的各种新型功能性路面和防护栏。
4.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公路沿线生态和景观建设是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对于高速公路,由于选线地处偏僻,沿线地质地形变化显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生态条件、动植物资源分布变化不一,合理的路线走向、正确的设计思路、得当的施工方法、客观的工期进度是确保工程建设和生态景观建设良性发展的基本要素。只有各环节各部门都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协调配合、高效运作,一条条具有良好生态景观的高速公路才会从建设者的手中一寸寸延伸开来。
参考文献:
[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关键词】城市化 生态型 居住小区 景观建设 发展策略
1 目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当前居住小区园林的景观设计风格是按照现代化设计理念进行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与规划,按照小区景观的不同风格拥有不同的园林景观现代化特色,按照园林中的各种花草树木分类,根据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树木和花卉的种植,分别将假山、湖水、池塘等细节设计的更加人性化,很多欧洲对称的设计风格与园林特点得到了展现,随着草坪和园林内部风景的展现,中国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的特点进一步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很多人性化空间和功能得到了凸显。当前的园林规划是以人为本,不再是单独的生活区域,而是结合艺术与风景的一种完美结合产物。例如,在杭州地区乌镇的沿江小区改建方案中,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按照杭州标准的“白墙灰瓦”结构进行设计,在地域风格的设计规格中,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在环境上考虑了南方的气候,在种植的树木和花草上采用了南方特有的荷花品种,还选择了金鱼作为主要园林观赏鱼类,在庭院的建设中选择“八角亭”这种北方风格的设计特点,并加入苏州园林设计,将整体居住小区景观园林设计为人性化较强的园林风格。
2 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情致深邃。
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3 城市生态型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特点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们应在设计的宏观定位中,应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分析居住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阻止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应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观生态场地;发挥居住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应注重动物,植物的引进和生物多样性,创造真正具有良性生态效果的住区环境。为此,城市生态型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主要根据地域特点,按照本地区的特有风土人情与地理特点进行定位,充分利用绿化地段、地形特点、建筑风格、本土景观等进行设计定位,安排具体的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风格特点。在绿地中突出本地区的植物特色,巧妙的运用大型生态公园整体绿化景观系统,在中央绿地中突出植物的作用,让居住区的人们生活更加舒适,拥有更多的新鲜氧气可以呼吸,建立一座独具特色的完整的生态化社区体系。
4 生态型居住小区景观建设重归人性根本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满足生态型居住区生活居民的体验,当生态型居住区的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设计的生态型居住区的主要特色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一个特别的景观型居住区域。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
为此,生态型居住区的设计师应该首先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性化的景观建设就是要通过生态型居住区的合理布局,提高人居住的舒适度。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第二,阅读大地,大自然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生植物,生态型居住区设计师要安排生态型居住区的合理布局与景观建设格局,设计师要满足自然因素,通过景观建设的特色与人性化特色相互结合,提出人性化的改建方案。第三,生态型居住区设计师要体验本地区生活,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关键词: 战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战争带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它从未在人类社会真正消失过。现今,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平息,但局部战争却从未中断。近年来,受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影响,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高科技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使得世界各国对自身安全更加关注。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建设,努力研发新型高科技武器装备。当前,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兵工项目的建设力度,以保障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兵器工业顺利发展。兵器工业建设项目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和高危险性,其引发的环境压力以及对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较之其他工业建设项目更加巨大。
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风景园林学科永恒的主题。风景园林学科作为通过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对退化或受损生态系统景观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十几年来在风景园林领域有许多学者有感于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到兵器工业建设项目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保护和恢复兵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降低兵工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应该成为景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重点关注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2 战争对环境的影响
战争带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伊恩·麦克哈格,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与地区规划学院的创建者、荣誉教授,被誉为“生态规划之父”,素有“灵感的生态学家”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恩·麦克哈格曾经作为英国空降第二独立旅的军官,他从残酷的战争中坚持不断地战斗,在饱受战争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有幸存活下来。他对“大自然的恩赐”的理解远胜常人。他认为“和平更好的象征应当是花园而不是鸽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为人类表演舞台提供装饰性的背景,或者是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生存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殿堂和挑战的场所来维护,尤其是需要不断地再发现自然界本身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寻根求源。”
战争不仅是人类的灾难,更是地球环境的杀手。自热兵器时代以来,各种武器就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核辐射、核沾染,战机、战车以及大炮等兵器弹药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这些不仅会危害无辜的平民,更直接污染了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子弹弹头和火炸药是主要的“环境杀手”。当今世界上使用的子弹弹头一直以铅为主要原料。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新兵训练就会消耗上亿发M16步枪的子弹,虽然每发子弹含铅量只有2-3克,但累加起来总量惊人。常规火炸药主要有3种:TNT(俗称黄色炸药)、RDX(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和HMX(环四亚甲基四硝胺)。火炸药本身的毒性较大,它们都富含铅,对人类具有致癌性,在军用靶场,常规炸药的铅污染尤为严重。同时,火炸药的结构比较稳定,难以生物降解,必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据美国环保署调查显示,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靶场的员工血液中,含铅量比官方规定的健康底限高出10倍之多。此外,靶场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影响颇深。在美国,许多被废弃的军队试射场一片荒芜,土壤和植被都被TNT严重污染。美国环保署已将TNT列为致癌物质,但是它仍被广泛用于采矿,对地下水源造成很大污染。如今,兵工建设项目中火炸药生产行业因其废水排放量大、含有难降解的NT、RDX、HMX,因此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
3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兵工建设项目的意义
如今,世界各国依旧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建设,全球性的军事竞争愈演愈烈。但是,任何军事强国都不能不考虑地球的承受极限问题,否则军事上的胜利将没有意义。特别是世界军事强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政治方面考虑较多,对战后的“善后”考虑较多,他们也希望减少战争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战后重建中治理环境的成本。于是,世界各国军火公司都争相标榜自己的环境意识,致力于研制新一代“绿色武器”。目前,各国正在研制的“绿色武器”,主要包括无铅子弹、减排装甲车、少毒素武器以及可制造肥料的炸药等。研制中的其他环保武器还包括可降低噪声污染的“安静弹头”,以及释放更少烟雾的手雷等等。
对于我国的兵器工业而言,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举措越来越有力,发展后劲越来越充足。然而,兵器工业建设项目具有的特殊性和高危险性,使其对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
在兵器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素质。将环境和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各个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是兵器工业项目建设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分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建设前期,我们应该针对兵工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首先,从景观生态整体框架、空间布局等宏观层面上,构建该区生态安全格局,求解在兵器工业建设项目用地上形成最佳景观格局。其次从景观环境的塑造、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先进的园林景观工程技术等微观层面上,通过先进而有效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及切实可行的生态处理手法,探索维护区域环境健康与安全的最有效的生态途径。以此缓解兵器工业建设项目所引发的环境压力,最终实现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资源循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中期,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并重,尽最大可能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努力做到边建设、边保护、边修复。在建设后期,以生态手段和途径修复因兵器工业项目建设对区域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努力在最短时期内消除兵器工业建设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达到区域环境的有效恢复,切实可行地构建区域健康、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完善。同时,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必将带来各种复杂的矛盾。其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军事发展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随着人类发展正日益显现。严峻的现实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文明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手段,相反会加剧环境恶化,我们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社会进步。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环境保护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环境和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人们需要重新树立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而保护、改善、修复区域生态环境,重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兵器工业项目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防治兵器工业建设项目的污染和破坏,加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充分统一是保证兵器工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市水域自然景观要素的漠视、盲目开发,甚至肆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滨水区的各项自然过程常常受到不合理开发建设的强烈干扰,各种自然形式也未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负面影响在我国快速步入城市时代也有诸多表现。
1.过度硬化问题快速无序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飞速膨胀,城市及周边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大量被建筑物和混凝土地面蚕食或取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形成,不仅使绿地减少,而且其排泄污水(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水)继续污染着仅存的部分水体,使水环境继续恶化,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在城市内部,由于绿地和植被的迅速减少,与市民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之间矛盾的加剧,政府又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拆除旧建筑建设绿地。
2.景观功能单一城市雨水排除系统的设计保证率基本是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议的雨水径流计算方法和公式,排水规模较小,而现在城市中由于屋面和水泥地面面积较之过去占绝对优势,使得降雨后截流系数减小,径流系数增大,雨水的流程和汇流时间短,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流量,因此,城市每遇暴雨就会产生积水。硬质的屋面和路面的增多与陆地(土地、植物等)的减少,使得降雨过程中水体的面源污染机会和强度显著增加。为了提高泄洪能力和人造景观效果,把河道拉直,使得河道景观变得呆板,使得自然景观丧失并降低了河岸植物、土壤的截污作用。
3.水环境污染水和绿地是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要素。城市硬地的增加,将自然降雨完全与地面下部土层及地下水阻断,降雨只好通过城市排水系统管渠排入承泄区等地表水源中,这就造成城市地下水源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严重影响雨水的有效利用。另外,对流经城区的河道,往往采用加深河道、固化河岸的方法,同化的驳岸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使很多陆上的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环境。
4.掠夺化侵蚀城市建设过高密度的开发严重压迫水滨绿地空间,很多原本自然的滨水区完全变成人工铺装环境,这对于水滨生态系统和生物过程的连续性无疑是毁灭性的破坏。人为侵蚀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水土流失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严重淤塞水库、湖泊、河道、道路、水利工程乃至城市街道,破坏景观,降低土地生产力,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和严重的生态失衡。
5.忽视公共利益城市水景观建设中,城市居民参与的水平较低,公众对于城市水景观价值认识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城市滨水景观由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潜在价值,使大量滨水区域被少数单位占用,或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人为改变城市水系结构,进行破碎化开发,从而使得普通民众丧失了对于本应该属于公共资源的滨水区享用权,居民公共利益被忽视,以致公众只能望而却步。
二、景观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坚持生态设计理念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n)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城市水景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把着眼点从表现景观的艺术性转移到体现景观的生态价值上来。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把眼光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产生了更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城市水景观的生态设计,对减少城市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创造性保护水资源“创造性保护”的水景观建设理念,既要最优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它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
3.以人为本的亲水原则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亲和性。水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要考虑“以人为本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水景建设,营造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低污染和生态良好的环境,为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人类与生俱来亲水,在城市水景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亲水心态与需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的水滨公园、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是城市的滨水空间成为最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空间。
4.功能决定尺度原则城市水景观是供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与使用的。它要以超大尺度空间、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规划设计,注重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结合。在广袤空间中创造作品,“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设计思路,这些都决定了“尺度空间的定量优先于局部”。同时又注重保留传统园林的风格或文化精神,整体上沿用传统布局和格调。景观设计中重视提取城市历史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景观设计,在构建现代景观的同时实现对城市历史信息与痕迹的传承。
5.做好立体规划立体规划是指景观规划不应仅仅是平面规划,而应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规划,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做到干支兼治、线面结合、生态优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城市整体信息与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有灵活运用现代景观设计和表现手法的综合技能,充分体现城市传统气息和现代文明活力。
三、景观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人们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各个景观的简单叠加,而是景观在空间、时间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接展现。水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应更加重视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在“设计途径必须适应场地”观念的指导下,要合理开发城市滨水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水景资源调查遵循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在水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规划与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规划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即规划区内现状水体状况、存在生物物种即栖息生境,列出滨河物种清单,并在地形图上标明其具体的空间位置和界限。如果我们不清楚在城市滨水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什么样的生物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工程建设中,规划河段的自然生态系统就难免遭到破坏,对滨水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视是城市滨河绿带的生态规划区别于传统规划方法的重要标志。城市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水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区景观涉及面包括绿地系统、建筑形式、景观小品、水岸等方面。
2.滨水空间布局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中的公共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开局,应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充分利用并加强水滨的空气环流过程。城市滨水开发往往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应降低滨水区建筑密度,或架空滨水建筑一、二层,使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通透。可以利用自然地形,结合局部架空的吊脚楼形式引导水陆风,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调整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水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侧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保护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沟、湿地、开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的带状空间,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河流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的网络。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自行车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地点还可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或地标。
3.硬质改造规划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天然植被不断被建筑物及非透水性硬化地面所取代,改变了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垫层的天然可渗透属性,城市硬化地面占整个城市区域面积相当的比例,因而,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城市道路、广场的硬化地面设计主要关注其耐久性等技术性能指标及视觉美观方面的要求,因而大量使用非透水性材料作为铺装结构。但是非透水性材料存在着明显的生态环境缺陷,生态效益偏低。与非透水性材料相比,透水性材料很好地体现了“与环境共生”的理念,它在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城市绿化、水体及铺装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4.软质改造设计一是生态驳岸设计。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的促进功能。二是人工湿地系统建设。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处理了污水的同时,又能创造水生生物环境,可谓节约资源,一举两得,是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