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5:53:10
导语:在人力资源合同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UML面向对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薪资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些模块,基于UML建模技术进行系统的建模。
一、UML建模技术
UML作为一种建模语言,它的定义包括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1]。其中,UML语义描述了基于UML的精确元模型定义。UML表示法定义了UML符号的表示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为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在实际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主要是通过UML表示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建模。UML的主要内容即UML表示法可以由五类图来定义: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实现图。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阶段,主要用到的图有用例图、静态图和交互图三类。UML的建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2]。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
(一)系统功能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和薪资管理。根据系统使用内容的不同,将系统使用者划分为系统管理员、人力资源部业务员、绩效考核人员和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四类。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系统使用者的权限管理;业务员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薪资管理;绩效考核人员负责员工的日常考勤、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例如绩效考核模块中的考核项目。
1、人事档案管理:当公司雇用新员工时,人力资源部业务员首先将新员工信息、社会关系,学习经历等信息录入系统,然后通过本模块下设的人事档案管理子模块进行员工信息的修改、删除;
2、考勤、考核管理:绩效考核人员首先通过日常考勤记录考勤员工的工作情况,考核管理模块用于员工团队精神等项目的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公司的特征,设定考核项目、考核期间和考核等级。
3、劳动合同管理:该模块首先建立员工的合同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以更改员工的合同类型,对某个部门或员工进行合同续签以及试用期员工的转正处理。该模块改动的信息将由系统自动修改人事档案,因此在人事管理模块查看时,内容与本模块一致。
4、薪资管理:业务员通过工资参数和工资账套设置计算的所得税率、员工银行账号、建立账套及其对应项目,并将公司员工与其所属账套绑定;然后分别计算员工的应发工资、应扣工资和个人所得税;最后根据一定的工资计算公式根据上述工资信息计算员工的工资。该模块还负责将工资信息传送给财务部门。
(二)系统分析与建模
随着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由传统方法向面向对象的方向发展,UML建模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作为一种可视化建模语言,UML共定义9种模型图。这些模型图可归纳为3类模型:需求模型、对象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需求模型是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主要用于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对象模型是从开发人员角度详细地描述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从系统设计人员角度整体描述系统。简言之,UML可以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两方面来描述统,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的对象和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动态行为描述了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及通讯机制。UML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静态建模机制和动态建模机制两大类。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模块设计分为用户管理分系统、专业学科信息管理分系统、进出站管理分系统、事务处理分系统、安全管理分系统、人力资源业绩评估分系统、项目管理和评标专用系统等,数据挖掘分系统作为独立的模块对整个系统中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支持,各个单位的干部管理中心负责各个站内的管理。
三、系统概述
本项目采用的是用例驱动的方法来获取需求。用例是从用户(或外界系统)的角度,通过描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来理解系统的功能。要建立需求分析的用例模型,首先是获取业务角色(参与者),然后从参与者中找出用例,确定了系统参与者和用例之后,即可得到系统用例图。勤管理系统旨在对企业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将考勤与财务工资系统及相关的奖惩机制挂钩。整个系统由数据维护模块、统计报表模块、查询模块组成数据维护模块: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维护。考勤信息维护设置考勤类别。通过维护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或扩展。统计报表模块: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
四、结语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己经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技术是今后软件建模和设计的主流方向。要发展我国的软件行业,就需要从面向功能向面向对象转换,并在实际系统开发中使用UML。通过利用UML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可视化的系统设计,表示能力强大,同时概念明确,建模表示法简洁,图形结构清晰,容易掌握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宁波.J2EE结合UML在企业级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4(5):250-254.
关键词:煤矿企业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0引言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将与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一起,构成我国内地劳动合同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相应地,各煤矿企业实施的《国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也将在2008年1月1日自动失去法律效力。《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放宽了劳动合同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本文在新法背景下,从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论述《劳动合同法》主要几个条款对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和意见,使煤矿企业能够快速准确的适应《劳动合同法》的法制环境。
1劳动合同法与其施行前的劳动法律、法规的比较及其影响
1.1规定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将面临严苛罚则支付高昂的用工成本。《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的精神一样,用人单位用工需要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所不同的是,《劳动合同法》设计了相应的约束机制,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煤矿企业将为此支付高昂的用工成本。WwW.lw881.com这就明确表示,煤矿企业与员工是劳动合同关系,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是劳动合同,在已经废止执行的《国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确立的、且为国有煤矿企业使用了几十年的“主人翁”的概念淡化退出。同时“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这就从国家立法上进一步确立了企业与员工之间,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所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只能是平等的劳动关系,各自也只能本着诚信的原则,行使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所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而没有其它方面的关系、权力和义务。
《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更进一步扩大和细化了,从范围上应该是更健全、更科学合理,也是对更多劳动者的保障。但同时,由于煤矿企业过去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使得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为管理者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专业意见。
1.2《劳动合同法》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门槛大大降低《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规定差别很大。《劳动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条件规定的比较严格。用人单位不同意续签劳动合同,不管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了多少时间,都无法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因此,在《劳动法》模式下,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主动权在用人单位。
新的《劳动合同法》对此有革命性的改观,其立法目的就是鼓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避免劳动合同的短期化。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何签订,签订短期合同?短期合同签订两次以后则面临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如签订长期合同?若中途需要解除劳动合同则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因此,煤矿企业需要分门别类地对人员结构进行分类,对于技术含量高的员工,有竞争力的员工可以适当地签长期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反而能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可替代性员工,为避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等风险,可以考虑周期性替换的策略。要实现周期性替换,而使用劳务派遣转移风险则可能是煤矿企业最好的选择。整体上,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规定,使企业的用人成本和风险加大,这是煤矿企业都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因此也必须引起煤矿企业的高度重视,善用长期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使煤矿企业在最小的成本内进行合理的流动。
1.3对试用期的期限、设置及其薪资待遇作了新的规定,试用期法律规制更严格①试用期的期限与劳动合同的期限对应关系有明确规定。②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续签劳动合同时,不论是否变更岗位都不得再约定试用期。③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单独的试用期合同不成立,该试用期合同就是劳动合同,视为用人单位放弃试用期。④试用期工资有了新标准。新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⑤违法试用要支付赔偿金。新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首先,对煤矿企业新录用员工试用期的期限约定做了明确的规定,使企业在试用期的约定上更为谨慎,因为它有违法约定的罚则。然而这些试用期的期限相对并不长,因此,煤矿企业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的使用,另一方面要根据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煤矿企业应由招用员工变招生,使之达到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度,提高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其次,关于试用期的工资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使企业不能在试用期随意发放工资,而最好能够将其在此基础上建立工资制度,明确试用期工资的发放标准。上述说明这些法律的规定对于煤矿企业的人员的使用和任命等都提出了比较谨慎的要求,在技术上提高了要求。
1.4放宽了劳动合同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劳动者择业的渠道拓宽了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解除作出了一些新规定。该条款对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总体上看,增加了煤矿企业在与员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成本。这种规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合同短期化问题,促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遏制煤矿企业随意终止劳动合同,但对煤矿企业来说增大了用人成本。煤矿企业要重视这个变化,不要再热衷于短期合同,而要依法办事,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1.5经济性裁员时,煤矿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与先前的法律相比,新法规定了企业在进行经济性裁员要承担社会责任。
煤矿企业要尽量避免大量的经济性裁员,否则,裁减人员要达到20人,则将面临套用以上的裁员的程序进行裁减,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裁员的规定较之过去的经济性裁员的范围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即企业裁员的条件放宽了。当然,由于裁员的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同时裁员的条件风险也比较明显,因此,煤矿企业还是尽量避免采用上述的裁员方式,因此,一是要尽量避免20人的界限,二是尽量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处理。
1.6劳动合同到期终止也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这就意味着,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或者与劳动合同续签劳动合同时提供的条件比原劳动合同约定的较低导致劳动者不愿续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这一规定将使煤矿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
2煤矿企业应对上述影响,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员工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成熟的。
煤炭行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之一。但我国煤矿企业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和自身体制的限制,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人员素质偏低,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战略位置,更没有上升到“人本管理”的高度。因此,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尤为重要,让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标准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获得更高报酬,做到什么程度将会减少报酬。建立这样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系统,使企业优胜劣汰的法则得以延续,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支撑,使优秀的人才得到嘉奖,不胜任的人员浮出水面。这样,虽然《劳动合同法》的机制使人才流动更便利甚至说是零成本流动,但优秀的人才已经得到企业重用,并获得应有的回报,他的离职动机已经减少,“人才流动便利的风险”就这样规避掉了。而对于那些受到惩罚的员工,本不是企业要竭力挽留的人员,即使流失也不会对企业造成成本负担。
2.1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还可以规避如下几个法律风险:
2.1.1胜任力举证风险《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之规定可知,无论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是试用期内,如果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都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在法制社会下,“不能胜任”必须有合理理由,绩效考核结果将是成为正式证据。对绩效不好的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并记录面谈内容,双方在记录上签字确认。
2.1.2工资克扣风险《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企业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不但可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合法说明职工的工作表现,这样就可以正确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对职工的工作报酬进行合理控制,同样要注意的就是留存证据,绩效考核结果一定要进行签字留存。
2.1.3同工同酬风险不管是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还是实施已久的《劳动法》都要求“在劳动报酬约定不明时实施同工同酬”。这里的"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由此可以看出,同工同酬必须具备三个相同条件。由此可见,只要实施了绩效考核体系,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报酬的支付就会避免同工同酬风险。
2.2实施宽带薪酬体系,合理设置工资结构宽带薪酬是指压减薪酬等级,拉大等级内薪酬浮动范围,也就是说不再是一岗一薪,利用宽带薪酬解决员工不换岗就获得报酬提升的激励作用,同时还可通过改变薪酬结构增强薪酬的激励功能。通过宽带薪酬体系的实施与工资结构的改变不仅可以高限度的发挥薪酬激励功能,同时也能规避劳动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试用期运用不当风险《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宽带薪酬体系后,在相同岗位设置不同的职级,职级差距的扩大就可以有效避免在试用期内支付过高的工资报酬。
2.2.2特殊员工管理风险煤矿企业本身为高危行业,特殊员工较多。特殊员工主要是指医疗期员工,“三期”女工,工伤等级职工。法律规定,对于此类特殊员工在特殊时期内企业需要支付员工基本工资。通过合理设置工资报酬结构,加大绩效工资与奖金的比例,有效的缩小基本工资比例,自然可以防范特殊员工的管理风险,节省煤矿企业人工成本支出。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53-01
从立法角度上分析《劳动合同法》内在作用,对我们企业而言,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既是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现实挑战,更是提高全员法律意识。避免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手段。
一、《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相比于《劳动法》,在很多条款规定上都具有独特的亮点,该法贯彻了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立法理念,承载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历史使命。这对于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化企业用工管理模式带来了的深远影响。
1、突出了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劳动合同法》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对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将关注的目前聚焦在一般员工的身上,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限制用工单位短期劳动合同的签订
目前,部分企业在用工管理、合同签订上存在着短期化的现象。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合同期限大都在1年之内,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明显。《劳动论文合同法》制定了多方面的规定,直指目前用工合同管理的薄弱环节。一是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但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已满1年但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是规定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合同的就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三是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又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劳务派遣”用工的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劳务派遣用工形式非常普遍,一方面用人单位可降低劳动成本,完成减员增效指标,另一方面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化生产。根据调查,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存在多方面的漏洞,比如:克扣工资,同工不同酬,工伤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十分明显。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人单位法定义务严重缺失。极大地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针对此类问题,《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公司提出了许多硬性的要求,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要与被派遣的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给予劳动者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按月支付报酬,同时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向被派遣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推进和提高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质量
《劳动合同法》针对中国现在好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现行劳动制度基本框架,对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运行进一步作全面系统的规范。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同时也必将对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必将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用工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用活用好现有法律,切实维护好每位员工和企业的利益,进而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用工管理
《劳动合同法》颁布前,企业在用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不与员工签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试用期成白用期,剥夺员工休息日,劳动合同短期化,工作时间过长,加班费不合理,滥用违约金条款等方面。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明确规范了企业的上述行为,无疑导致了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福利。这一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企业用工管理的刚性要求,避免了违法用工所导致的企业劳资纠纷升级,维护和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2、加强劳务派遣管理,归避劳务合作风险
《劳动合同法》规定,实际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对派遣劳动者承担连带责任。所以,选择有“派遣资质”、管理较为规范、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实力较强的派遣组织作为派遣合作对象是缓解企业连带责任压力,归避合作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3、充分发挥工会民主管理作用,制定和谐人力资源政策
为尽可能避免制定程序上的困扰,对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技术性、专业性、操作性工作要求,应考虑尽可能以工作手册、操作规范、审批流程、问题解答、请示答复、专项意见等名义下发,定期汇编,而涉及员工行为要求、工作纪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本薪酬、福利、考核、聘任政策制度,要通过职工民主程序以正式规章制度的名义制定出台,这样对于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单位用工管理水平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热,企业是否应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到底应该怎么实施?祖凌宇分享了他的看法。
本土化优势
各大厂商对人力资源系统的布局其实早已开始。早在2004年,甲骨文收购了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公司仁科(PeopleSoft)。随后,SuccessFactors、Taleo、Kenexa等基于云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为各跨国IT巨头争相收购的目标。
这说明IT巨头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趋势。祖凌宇告诉记者,实际上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型企业早已注意到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重要作用,并表现出强烈的需求。
“例如我们的客户之一万达集团,每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开设20多个万达广场,这就需要每年招收约1万名新员工。面对这样的压力,他们提出了三级人才管理体系,把在职员工、处于培养期的储备员工,以及尚不在企业内的潜在员工全部纳入到其人才管理体系中来,这也必然需要合理、有效的人才管理软件的支持。”祖凌宇说。
在祖凌宇看来,与人力资源相关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资本管理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从上往下看,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去做这项工作;而人才资本管理则把人才作为可以保值增值的一项重要资本,对人才进行360度的考评,涉及员工能力培养、员工关怀、员工与企业文化融合等诸多方面。”
据了解,东软与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合作,于去年推出东软慧鼎战略人才资本管理系统(TalentBase HCM)。TalentBase HCM将人才供应链、组织能力建设、高绩效组织、高效员工关系以及核心人力资源五大板块合为一体,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战略人才管理系统和战略整合人才资本管理系统为核心。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东软与甲骨文、SAP同属第一梯队,特别是很多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应用了东软慧鼎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系统的差异也很大,东软慧鼎这一本土化产品更加适应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祖凌宇说。
与核心业务融合
不可否认,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其他管理软件一样,不同规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一定有着不一样的需求。“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第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成熟度;第二要找准切入点,从实际的需求出发,才能顺利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祖凌宇介绍,“比如中国农业银行,有大约4万名在职员工,加上退休员工大约有十几万人。人力资源主管要做一些数据统计都非常困难,耗时长且不一定准确,而在应用了东软的管理软件之后,管理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度就得到了大幅提升。”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统一性;差异性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工作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沛教授对企业社会工作做出如下定义: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手法,以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企业及其职工问题为目标,以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组织科学管理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员工互助精神和自助能力为追求,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员工福利,提升企业效率,促进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的专业化介人手法与工作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性
(一)实现目标的统一性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宗旨。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社会工作在企业中的切入点可以针对企业员工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情绪和心理管理、劳动关系协调、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建设等范畴,使企业与员工达到良性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从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协调入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发掘员工在生活上、工作上的需求,并且整合多重资源来解决员工的各种身心调试问题,使他们正常有序的工作、身心得到平衡发展、潜能得到发掘、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发挥。在这个意义上,二者的发展目标有着一定的统一性。
(二)基本理念的统一性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等,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发展潜能,以增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体系包括尊重、接纳、案主自决、个别化、保密等原则。对于现代企业内部的各类问题,社会工作在其价值理念的指导之下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以及政策影响人的角色,对现代企业的良性运作和全面发展起着控制和发展的双重作用,这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新趋势是一致的。现代企业的发展,日益显示出人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影响之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走向人性化、柔性化。原来的强制命令越来越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逐渐开始渗透出“盟约关系”的色彩,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走向一种盟友、战友的协作关系。
(三)服务对象和领域的重合性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的服务对象包括员工个体、整个员工群体、员工家属、管理者个体、整个管理群体、管理部门、工会、企业和员工所在的社区、工业群体等在内的案主体系。而人力资源部门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员工以及和员工相关的其他因素、例如管理者、工会、企业组织等,二者最主要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员工,以及与员工相关的体系,其工作对象具有很大的重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的服务对象具有很大的重合性。
三、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
(一)实现效果的差异性
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对进行员工进行人员招聘、业绩考核、职位分析、薪酬分配、培训苑、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管理,虽然已出现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趋势,但是这些活动仍然是紧紧围绕员工的工作内容或者说直接为企业的效益服务的,这样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对员工问题的解决也是停留于表面。可是社会工作侧重于从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隐性因素出发,从根本上来解决员工的心理、情绪问题,并且注重资源的整合,这是社会工作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二)根本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虽然在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己经发生了转变,注重人性化的管理,但是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创造最大的利润,关注经济效益,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职能活动,它有中层主管、高层领导的直线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它也是以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目标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人的服务工作,它有自己专业的方法体系和运行模式,但是展现于人前的姿态是一种服务。签于此特点,社会工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和利用。它非强制性的命令和要求,而是人文的服务,可以说这在以人为本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是一抹薪新的色彩。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形势下的限制性
人力资源管理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人本管理的理念,在管理的各个环节日益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但普遍来说,广大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些方面还是存在职能缺失的问题。其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会改变,这就导致由于一些不可测因素和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性而导致企业忽视员工的需要和利益,片面追求企业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来,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切实利益,也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形势下最大的发展局限。
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不足和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空降兵”,更不是要强势介入,而是要以自身的优势嵌入式的介入其中,放低自身的位置。社会工作全人发展的专业价值观将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以企业利益为目标的单一取向,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沛.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一论企业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研究,2005,(4):107-110
[2]徐兴文.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2010,(10):235-236
[3]韩雪.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的可行性与难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19)::6-47
关键词:系统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45-06
DZ公司是专业从事食品、乳品、药品、日化、农化等行业软包装制品的外商独资企业。主要产品有环保立袋、塑包膜、铝箔和铝塑复合材料、易撕性盖材、脱氧剂包装、干燥剂包装、热成型底盒片、铝塑复合软管片材、重包装铝箔袋等。公司拥有十色印刷机、八色印刷机、无溶剂复合机、双模头淋膜机等150台先进设备,12条生产线,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软包装企业。公司80%的产品为集团内兄弟公司配套服务,并远销至美国、台湾、加拿大等国。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印刷行业从业人员约340.5万人。由于行业的迅猛发展,印刷专业人才缺口日趋明显,目前已达15万。由于DZ公司属于上海和苏浙为中心的长三角印刷产业带,属于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人才竞争尤为激烈,再加上国际石化产品价格的不断升温,使得公司保持高绩效、低成本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更加迫切,也成为印刷行业竞争的焦点所在。而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主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印刷市场仍旧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的紧缺已是制约企业、行业继续发展的关键瓶颈。这种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员工的主观创造性,提升工作绩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通过对DZ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研究,对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证对原先绩效考核体系更客观的评价,进一步提炼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原先的绩效考核体系涉及的目的、方法、项目等内容,采取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DZ公司原先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予以分析。
通过对访谈和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有70%的员工认为,原先的绩效考核机制中,大多数制度都有,但是在体系的科学性、激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方面,员工的评价普遍不高。只有12%的员工认为非常科学合理和比较合理,有60%的员工认为激励性不够,而认为公正的员工只有30%。多数员工认为在原先绩效考核体系运转下,绩效考核对客户服务改善、绩效提升、内部管理加强、员工素质提高的影响作用并不乐观,其中最低的就是绩效,只有5%的员工认为原先绩效考核体系运转下将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比较好的影响。
(1)从绩效考核目的来分析;约有64%的员工只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为了薪酬分配和晋升评价。只有个别人员认为,绩效绩效考核是为了管理的改善。
(2)从绩效考核内容上看,74%的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内容不能反映自己的工作,缺乏指导性、关键性,未能真正反应岗位的真正核心价值之所在。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原先的绩效考核评价表更多的在于主管的主管评价,缺少关键的KPI指标,无法客观的反映员工的本职工作。
(3)从绩效考核的方法来看,69%的员工认为不满意,25%的员工非常不满意。这与原先的体系中,在日常的操作中,只有自己的主管确定,只要不超出公司的比例即可,并且没有真正让多维度参与,对结果的评定不是非常的客观。
(4)从绩效考核周期统计分析,77%的员工认为不满意,14%的员工非常不满意。这主要是由于原先的体系半年一次,不能真正反映当期的工作业绩,更没有能提供员工的及时改善的机会,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本来意义。
(5)从绩效考核结果上分析,只有15%的员工感到满意,其他80%的员工认为只与薪资和晋升有关系,没有真正体会到绩效考核在于改善的结果上。原先的体系不能反应员工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只凭员工的主管直接的感受,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也不利于成本的管控。
(6)从整体的绩效考核评价上,67%的员工对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感觉到不满意,需要改进。在是否需要改进的评价上91%的员工认为非常好。这充分说明,DZ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急需要改进。
二、DZ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
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确保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者地位,公司决定全面审视原绩效考核体系,在保留原先体系合理环节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关于绩效考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式,着眼于改进设计新的体系,主要运用BSC及KPI关键目标设定方法,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其目的在于让绩效考核体系真正成为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绩效考核体系成为长效机制,而不再只是流于形式,让企业实实在在受益于绩效水平的改善。本章围绕上章节员工访谈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对DZ公司员工绩效考核模式的考核目的、方法、考核项目及比例、考核主体、周期及频次、结构分布、结果应用等进行调整,尝试策划绩效考核体系的新模式,解决DZ绩效考核体系的缺陷。
1、绩效考核的目标调整
原有的绩效考核模式只针对员工个体,要求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更侧重于考核者的素质,以员工的品德、能力、责任感等个性特征为绩效考核目标。这种绩效考核模式其实是信奉优秀的个人必将成为一个优秀的整体,想达到以点到面的效果;单纯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奖惩的依据,而不是训练发展的依据;绩效考核忽视了被绩效考核者的感觉,没有真正让被绩效考核者全程参与目标订定、目标达成、目标检讨过程,绩效考核只是由绩效考核者单方完成的一项任务而已。新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目标等,重新修改并明确绩效考核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新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满足员工发展需要、满足绩效考核本身需要、适合外部环境需要,将企业整体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通过层层分解的方法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DZ公司新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制定企业整体KPI、部门KPI和个人KPI,使得绩效考核的目的由以往的重能力、轻绩效的转变到以绩效达成为主、兼顾能力培养的绩效考核新模式。绩效考核目的更加明确清晰,针对绩效的考核更为重要。
2、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
管理者需要知道其员工是否在有效的完成工作,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否有效的落地,是否存在改进的必要。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体在现实中采取何种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系统性绩效考核方法往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核心能力培养等相联系。此类绩效考核方法强调企业是一个整体,每一个部门和岗位都作为组织系统中的一个有机体存在。在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法中大量运用了比较类、量表类、事件类等一般性绩效考核方法来绩效考核具体的部门和岗位绩效。根据对目前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方法是目前比较系统的管理方法,同时,结合360度评价方法的精华,更加客观的评价相关绩效。平衡计分卡的核心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相互驱动的因果联系展现企业的总体战略,财务方面反映企业过去的绩效;客户方面及内部业务流程方面确认目前及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习与成长方面则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造了企业长期的成长与进步。并通过在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领先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保持平衡、实现兼顾,实现绩效评估、绩效改进,确保日常业务运作与企业的经营战略保持“动态平衡”。
平衡计分卡管理方法实施的基本过程为,根据公司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和公司自身的优劣势分析的前提下,通过战略的管理方法,使得公司经营战略予以聚焦,此过程一般由公司的决策层负责实施,然后按照平衡计分卡所涉及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的驱动,来实现战略的落地和日常经营过程中对战略的修正和完善。
DZ公司原先的绩效考核方法,由于更多的侧重于员工个人的表现,而忽略了公司战略和组织的绩效,使得绩效考核没有真正反映公司的战略经营导向,也无法保证公司战略的实现。DZ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就是要利用平衡计分卡管理方法的基本思路,首先从公司的战略人手,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纬度对公司的战略逐步展开,并且有效利用指标之间相互影响促进,达到来实现绩效考核一绩效改进及战略实施一战略修正的目标。
关键绩效指标(Key Process Indication,简称KPI)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流程的输入端、产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来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各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员工的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方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设定与企业流程高度相关的标准值,定出一系列的对企业发展、经营有提示、警告和监控作用的标准衡量指标,然后把实际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指标实际值与预先设定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DZ公司对于原先绩效考核体系访谈、问卷调查中,74%的员工认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不能反映自己的工作,缺乏指导性、关键性,未能真正反应岗位的真正核心价值之所在。DZ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就是要利用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理论精髓,围绕公司的战略分解,从平衡计分卡所涉及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纬度有效的转变成部门和员工个人的更直接的绩效指标,从而达到从员工到组织对公司经营战略指标的有效承接。形成由平衡记分卡确定的战略KPI体系,最大限度的促进公司战略的实现。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被绩效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级或客户以及被绩效考核者本人担任绩效考核者,从多个角度对被绩效考核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如下图所示),通过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从而达到改变被绩效考核者行为,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其职业发展的目的。
原绩效考核采用DZ公司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原有绩效考核模式中的尺度评价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系统性绩效考核方法,包括平衡记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法(KPI)、360度绩效考核法。加入了职能模型的考量(员工个人能力,包括管理职能、专业能力)。在将部门目标设定时采用目标管理及平衡记分卡的方式进行。通过财务面、客户面、流程面、学习成长面设定指标。并在每月的经营决策会上检讨达成状况:与月绩效奖金挂钩。以确保指标的达成及部门工作重点及目标的达成。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强调了绩效目标按总目标——单位目标——个人目标进行分解。
3、绩效考核项目的调整
绩效考核项目包括关键绩效指标(结果考核)、人员能力(组织能力、人员管理、自发能力)等指标,确定员工绩效考核具体项目及占比。
一种新的绩效考核模式适应企业与否,其绩效考核中考核项目的设定尤为重要。原有的绩效考核只针对员工的品德能力,新的绩效考核将不仅仅关注绩效结果,更加入对人员后续能力的培养。故绩效考核不仅仅包含绩效考核结果,需加入对人员能力的绩效考核及人员下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着重需培养的能力检视。
DZ公司员工新绩效考核模式在绩效考核项目上变动最为突出,由原来的“品德、能力、责任感、绩效、部属培养、学习愿望”变成由KPI主导的“关键指标、核心能力(组织能力、人员管理、自发能力)”。考虑公司现状及长期的营运目标,为达成有效培养人才的目的,经讨论,关键绩效指标(结果绩效考核)拟占比60%-70%,是对员工绩效考核期内工作绩效的反馈。人员能力拟占比约30%-40%,通过核心能力等级评定进行评分。
针对结果的绩效考核,着重从公司的愿景及企业核心价值出发,由公司的战略目标、延展到部门的关键目标、再从部门的关键目标延展到岗位及个人的关键目标。将公司目标和部门目标、员工目标紧密相连,从中提列出公司KPI、部门KPI、个人KPI。在新的绩效考核指标中更加细化地分析指标,订出更细致的指标,以关键指标为例,又分为达标率、稳定度、困难度、结果质量、工作量等绩效考核细化指标,使得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针对能力的绩效考核,主要从公司的愿景及企业核心价值出发,提炼出符合公司价值的各阶层主管及人员所需要的能-力。通过展开核心职能讨论会议,选定二大类共九项核心职能,作为员工能力绩效考核的主要项目,第一类是组织能力方面,主要围绕高中初阶员工不同的管理别核心职能订定,含创新思维、服务导向、专业能力、团队合作;第二类为人员管理方面,主要围绕五个核心而定,包含赋能授权、变革领导、赏罚公平,目标设定,沟通辅导。另外针对幕僚职,人员管理方面用自发能力替代绩效考核,自发能力是员工自动自发的完成工作及学习的能力。能力按照公司新能力模型分为四大等级,L1-L4,定义如下:
原有的直属主管打分到新的绩效考核对象中加入了被绩效考核者的自我评价及平行部门间的评价,使考核者作为核查者的身份对自评的结果进行调整,加大了被考核者自评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同时,绩效考核过程中,直属主管的权利被削弱,因为绩效考核者来自各个部门和层级,有绩效考核人资部门、直属主管、上一级主管、平行部门同事或主管等。
4、绩效考核结果的调整分析
因DZ公司属快速发展型企业,为使人才养成速度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并且更好的激励员工。其设计的绩效考核等第分配比例及相关说明也进行了调整。
员工绩效考核等第分为“极优”、“优”、“好”、“待改善”、四个层级,分别对应的分数区间为90(含)以上,80-89,60-79,59(含)以下。分值:极优5分、优4分、好2分、待改善1分。年度绩效考核评分采取百分制原则,绩效考核主管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逐项打分后进行累计。为使各评核主管有相对统一的衡量尺度,提供绩效考核评分说明给予参考。
5、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DZ公司员工原绩效考核体系只是在员工晋升和奖惩上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为了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原绩效考核运用的层面很窄,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达到有效使用。新绩效考核体系,拟针对绩效考核产生的资源做以下应用:
(1)针对绩效考核成绩,对员工进行有依据的奖惩。
(2)针对绩效考核KPI的整体达成状况,为下一期的绩效考核KPI设定提供参考;
(3)针对绩效考核结果,重新调整下一时期绩效考核部门分数分配比例。
(4)针对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员工能力(管理别核心职能及专业别核心职能)的欠缺,对员工需要加强的方面制定发展计划,结合人资部门的课程制定提升的方法及计划,包含教育训练课程,实际操作记录等等
(5)结合员工的自我发展期望及组织目标,订定员工个人的职涯发展计划。
DZ公司新绩效考核体系在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处理上不仅继承了原绩效考核体系中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的依据,同时认识到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员工的绩效而并非完全为兑现奖惩。在绩效考核的目的是绩效改进的观念指引下,Dz公司新绩效考核体系将绩效考核结果用于三个层面:
(1)绩效考核调薪
针对不同绩效考核等第,相对应的薪资调整是不同的,与薪资制度相结合更加紧密,针对50%的人员进行调薪。后3%人员予以减薪,表现一般人员不做调整
(2)与晋升相关联
绩效考核为极优及优以上人员才有晋升机会
(3)绩效不佳员工辅导及淘汰作业提供依据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如果表现为待改善,对绩效不佳员工,建议给予3—6个月的辅导改善期,若该员经过辅导及轮调工作后仍不能胜任,则会被纳入淘汰人员名单,最终被淘汰。
(4)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拟定
在绩效考核结束时,新的绩效考核模式会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拟定员工下一年的发展计划,一般会选取上一年度员工表现较弱的一两项职能作为重点改进对象,订定个人发展计划表,提出下一年度的训练需求,统筹安排共同性训练及每月追踪专业性训练的执行状况。
三、基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启示
DZ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改进结合了大量的绩效考核方法和策略,不仅有绩效管理方面的也有战略管理层面的,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公司、部门、员工的绩效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1)绩效考核的改进有利于公司战略落地。通过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将原先公司抽象的战略逐级分解、承接。使得管理工作在公司整合有限资源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力推动公司战略的实现。
(2)有力推动公司内部的部门协同配合。改进后的绩效考核体系下,更加关注团队的绩效,通过个项指标将各个部门整合在一个体系下,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
(3)有力促进流程改善。基于平衡计分卡体系对各部门之间协作的推动作用,各项管理流程目标更为统一,流程效率有了明确的衡量标准,简化了不必要的流程,公司内部效率提高,内耗减少,有利于成本改善。
2009年6月赛迪顾问对中国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企业业务管理中的主要症结所在。在某些服务类企业,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在一些大规模单一OEM制造企业,销售的管理并不复杂,他们可能不需要ERP软件中的生产制造模块,或者销售管理模块,但是他们不可能没有人员管理工具,几乎超过100人的企业就有人员管理问题,而对于达到1000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复杂。
可以说,随着企业对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提上日程。但事实是,一些企业却在推进的过程中遭遇到未知的困难,系统被迫搁浅,给企业投资造成巨大的浪费。到底如何把e-HR实施贯彻到底呢?东软集团软件产品事业部的总经理彭成宝和翰威特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李育育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建议一:不要对系统期望过高
“对系统期望过高”是很多管理软件厂商都会面临的用户问题。从推广ERP时媒体高喊“打倒万金油”开始,舆论已经开始试图说服企业降低对系统过高的期望。不过,软件的买方市场情况决定了客户手里握有绝对的选择权,软件厂商也只能摒住气息任人挑选。
“软件如同照相机,性能再优越,也需要专业人士应用。”彭成宝说。事实上,e-HR和ERP一样,只是为企业服务的一个工具,企业不能指望上了e-HR系统后,就能解决人力资源的所有问题。曾经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企业虽然上线了管理软件,但是在其分公司或地方销售平台根本没把系统用起来。可见,相对于对软件功能的要求,一些企业本身对软件的执行还不够坚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实施效果。
建议二:不要拒绝改变
除了“期望过高”以外,企业管理的不规范也是所有信息系统实施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对此,一位业内人士曾举过一个例子:“软件在计算员工工资时,有5名员工工资的计算方式与别人不同,而且这5个人并不确定,每个月都有变化。如果按照企业的要求做,用人力资源软件并不比Excel节省时间,可是企业坚持要这么做。”
显然,这种所谓的“个性化”需求给软件的实施带来阻碍,也将影响应用的效率。
对此,彭成宝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国际、国内都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因此具体应用的差异很大。”可以说,财务软件当初能迅速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财务标准的制定,而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规范多少影响了其软件系统的应用。李育育则建议企业不要拒绝改变,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
建议三:从企业整体发展考虑人力资源管理
事实上,企业应用软件之初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如何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上,但咨询公司则更想迅速把软件思想与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结合在一起。因此,当企业说不清自己的战略方向时,咨询公司就无法下手。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如今有很多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信息共享差,人才引进、开发和使用缺乏统一规划、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能够促进公司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部门的重新设计,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能够实时掌握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布和余缺情况,直接为人员的选聘提供依据,进一步拓宽人才的引入渠道,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能够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确定人才培训和开发的方向和思路,从而确保公司人才培训的战略目标;能够让公司高层管理者迅速、准确地获得有关人员管理的信息,明了公司的人员状况、人才需求标准,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一次开发成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关联性。因此,在企业决定应用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初,就应该统一思想,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应统一认识,全力以赴,力争一次合格。因此,公司上下都应该都应树立大局意识,把握好各自的定位。
第二,加大投入,着重相关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系统实时维护制度,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首先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选配专人成立工作小组负责,确保项目运转正常。其次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系统的实时维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内容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实时的日常维护制度,系统设计得再好,也一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一开始就应该同步考虑系统的实时维护制度,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可靠。
第三,分模块设计开发,推广应用同步实施,确保信息系统贴切企业实际,达到预期效果。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既要考虑系统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又要考虑企业的个性特征,切实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采取分模块设计、开发与推广应用同步实施的办法不失为一个好措施。一方面能够缩短从设计开发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的时间。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注重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的结合,实现两个目标的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而企业的每一个目标都是依靠企业的员工,通过努力地工作来实现的,所以,能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成为企业最终目标实现的关键。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兼顾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追求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的完美结合,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组织结构职务的设计、工作标准的确立等过程,帮助员工设置并实现个人成长目标。
第二,做好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分解和落实,为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成果的衡量提供有效的依据。关键绩效指标是以公司经营目标为中心,层层分解形成的。各级管理者必须承担起绩效考核的责任,而人力资源部门则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使绩效指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落实过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承诺过程。同时绩效指标考核一定要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相结合。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和规划,指导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应根据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编制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来指导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
第四,完善人才的培训与开发机制,实现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配置。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员工的个人专长及业绩考核的结果确定培训人员与培训内容。
第五,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的内在需求的把握和满足。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看,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主要体现于薪酬体系设计、职业生涯管理和升迁异动制度。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现状 未来发展方向 影响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知识及知识管理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人力资源管理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其中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就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辅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完成信息管理和完善管理职能的应用系统。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以互联网或企业局域网为平台,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为手段,其功能不仅囊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如员工招聘、员工考勤、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等,而且将人力资源规划、继任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以及绩效管理与核心能力管理等成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推进的重点,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不仅使人力资源工作者从繁杂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促进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反过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又加快了企业信息化的步伐。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技术环境和人员环境。所谓技术环境是指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设备环境,包括网络环境的完善;人员环境是指操作、使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员队伍。设备环境的构建有赖于企业原有信息基础建设的情况,如果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对完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将推动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这时企业的工作重点是信息化整体的构建,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与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衔接,使企业的信息系统更加完备。当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的时候,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重新对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进行布局,通过实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带动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事实上,国内真正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懂人力资源的专业者大多非技术出身,专业的信息科技研发人员不懂人力资源。一方面,人力资源专业出身的不善于使用信息科技来提高行政效率,只知道依照原来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照搬到计算机上进行作业。另一方面,专业的信息科技研发人员不知道人力资源的人员到底需要什么,更不知道两者之间应该如何串联。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时,由于两者之间的专业领域南辕北辙,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第一,不是所有的员工和管理者都会欢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为HRIS),接受这种变革。原因之一在于普通员工和管理者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在他们看来,人力资源部是在推卸责任。另一个原因是普通员工也许会被要求接受技术培训,这让普通员工感觉到更为沉重的压力。
第二,员工和管理者很少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联系,尽管看上去他们之间交流很方便。事实上,由于业务的外包,可能会由电话中心的代表来回答员工的问题,而这些代表甚至不是公司的雇员;员工的信息甚至可能是从语音机上获得的,而回答的声音则是电脑生成的。沟通似乎方便了,但交流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第三,人力资源部门会比以前更小,同时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可能正在实施并运用新技术,因为传统的交易处理任务是自动的或外包的。比如,组织将不再需要客户的分数来记录信息以及填写进程表。根据2000年人力资源自我服务的调查研究,有自我服务系统的公司每151个员工需要一个人力资源代表,而没有这个系统的公司每个人力资源代表只能服务99个员工。
第四,许多公司外包一定的人力资源功能,目的是减少人力资源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技术,并要求更好的服务。根据Gartner组织的报告,人力资源的外包市场也许会增加近3倍,从2001年的260亿美元涨到2005年的760亿美元。这意味着很多目前在企业内部就可以完成的人力资源工作将会由专门的组织来完成。但是,相应的风险,尤其是推动内部特点的风险,依然是存在的,而且是明显的,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企业丧失关键的人力资源竞争能力。
第五,基于网络的HRIS可能使员工染上“信息瘾”,甚至员工会滥用网络。比如,他们花几小时的时间查网页,发邮件或上网,而员工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相应的增值工作。
第六,尽管系统供应商会提供高安全性,但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同样应该关注安全问题,因为越来越多的员工利用网络搜寻人力资源信息。组织必须制定适当的安全程序来保护个人数据。例如,不被黑客或外界的人攻击,即便是以前的雇员也应该被有效地保护。
关于HRIS的技术革命带着潜在的危险,基于网络的HRIS的现状也不是完全乐观的,这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也是一种挑战,人力资源从业者尤其是这些专业人士在企业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外的研究资料及相关报道一致指出,人力资源的电子化(E化)将是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简单地定义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就是指通过系统化的程序收集、存储和分析企业与员工的信息。可以说,HRIS改变了员工、管理者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和认知。近年来,IT革命不断推动HRIS的变革,极大程度改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职能,并对人力资源职能加以重组。如今,HRIS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即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运用基于网络的HRIS更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基于网络的HRIS能降低管理成本,节省管理时间;另一方面,HRIS能帮助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系统支持下做出更好的决策。
(一)企业成本的节约主要表现在管理成本的降低和体力工作的减少上
例如,包装、打印、分发人力资源文件的办公消耗降低,因为信息的传递现在已经电子化。再例如,过去人力资源任务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分配与部署,从管理层到员工层,牵涉人员复杂;而如今,相关员工的数量明显减少。根据Forrester的研究,每位普通员工每年大约需要处理的基本事务约15项,如工资查询或改变联系方式等。据Morgan在2000年的统计,员工的每次业务或事务的处理大约平均花费$35,这就意味着仅为普通员工基本服务的一个500人的企业就将耗费$263,000。但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中的自我服务体系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状,该体系允许员工自行更新个人相关记录、查询相关信息等。同时,调查还表明,每一次员工自己处理类似业务要比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来完成至少节约$14。根据另一份2002年的统计调查,80%的被调查者认为员工自我服务体系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仅如此,配置该系统的成本回收期也不会太长,甚至有学者认为只需1~3年的时间。运用基于网络的HRIS正在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从长远来看,这一趋势日益明显。
(二)在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中,运用HRIS可以加速交易进程
一个具体例子就是例行会计事务的处理,如果采用人工方式,平均需要32分钟,这包括“最初的联系、归类、手动完成报表、通知卖方、邮寄确认声明”等事项。而在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系统中,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时间被最小化了,他们也许只会涉及到数据追踪,如例行监测或备案文件等。研究表明,以前60%~80%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行政任务或个体事务的处理上。现在,应用了自我服务体系,对雇员的信息管理变得更简单。因此,在HRIS中,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不仅不需要花大量时间来回答例行的问题或为管理者准备报告,而且信息传递进程加快了,相应的时间也自然节省了。
科技进步与发展正在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同时也转变着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管理者与普通员工都在接受着HRIS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已经从事务性的、执行性的角色开始逐步转变成为战略性的合伙人,他们已经从基本职能中脱离出来,正在成为企业的决策者。而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也开始学会逐步利用HRIS快速收集信息、做出决策并互相沟通。简言之,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在企业中的角色均在某种程度上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要求各自做好充分准备,在未来扮演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角色。
参考文献:
[1]颜士梅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