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5:53:10
导语:在节水技术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截至2017年4月28日晚,除公告无法按期披露的公司外,共有1055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公布了2016年年报。2017年创新层的首次换届将出现怎样的变动,哪些企业有望跻身其中?
哪些企业有望“冲层”
基础层企业除去必须满足的必要标准以外,进入创新层所需要满足的标准有三,符合其一即可。
如果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对目前已经公布2016年年报的新三板企业进行筛选,可以发现,已有957家目前尚在基础层的企业已经在严格的意义上符合了新进创新层的分层标准,入选率为9.43%。其中,同时符合三项标准的基础层挂牌企业仅有1家,符合两项标准及共同标准的挂牌企业有103家,仅符合一项标准及共同标准的挂牌企业有853家。换个角度看,符合标准一的有391家,符合标准二入选的有634家,符合标准三入选的只有39家。很明显,标准三是最难逾越的一道新进创新层的门槛。目前看,符合新进创新层三项标准的基础层挂牌企业仅有1家,为富电绿能(430087.OC)。
2017年是创新层首次换届。但是,进入创新层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一旦业绩、合格投资者人数、流动性方面不合格,依然会有在下一年被剔除创新层的可能性。基础层的同样拥有进入创新层的可能。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新三板挂牌企业想进入创新层还需从各方面加强企业自身的质量。
哪些企业“保层”无虞
创新层企业继续维持在创新层,所需要满足的标准有三,符合其一即可。
此次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对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高效节水灌溉行业中显著的发展和竞争优势、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充分肯定,是对公司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效率和效益、研究开发试验条件等方面的高度认可。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后,公司将可以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还可根据有关规定争取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给予的资金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和配套经费;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大禹节水集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而且有助于带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发展至今已成为集节水灌溉材料研发、制造、销售与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节水灌溉工程系统提供商,是国内经营规模大、品种规格全、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节水灌溉行业龙头企业。2009年10月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节水灌溉材料供应和工程施工的上市公司。现总市值约50亿元人民牛总资产达18亿元。
公司主营生产滴灌管(带)、喷灌设备、过滤设备、施肥设备、输配水管材及管配件等7大类30多个系列近1500个品种的节水灌溉产品,年产滴灌管(带)26亿米、管材14万吨、管配件1000吨、施肥过滤及自控系统2万台(套),喷灌机1000台(套)的生产能力。产品辐射中国数千万亩节水农田,远销美国、韩国、南非、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禹节水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已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948”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重点科技研究项目30多项,先后成功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11个,拥有“压力补偿式滴头”等260余项专利技术,在天津、酒泉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公司坚持“质量是生命,品质大于天”的原则,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在2012年获得首届“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民营企业,2013年公司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司连续被甘肃省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甘肃省首批星火产业带示范企业”。内镶式滴灌管、PVC管材等主要产品荣获“甘肃省十大优秀专利”、“甘肃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企业、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工商联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崇德向善”十大诚信企业称号,“大禹”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先后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就业先进企业”,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及“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等二百多项荣誉。
关键词:卫生陶瓷;工艺流程;技术创新
1 卫生陶瓷的定义、产品种类及卫生陶瓷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1.1 卫生陶瓷定义
所谓卫生陶瓷,即采用粘土类及其它矿物作为原料,经过粉碎制浆、注浆成形、干燥、施釉、煅烧而得到的用作卫生设施的有釉陶瓷制品。与塑料、搪瓷、人造石等其它材质的制品相比,卫生陶瓷具有易清洁、美观、寿命长等特点。近年来,纳米易洁、抗菌、节水等新型卫生陶瓷制品相继问世。
1.2 卫生陶瓷产品的种类
(1) 瓷质卫生陶瓷
瓷质卫生陶瓷的吸水率≤0.5%,按使用种类分为:坐便器、洗面器、小便器、蹲便器、净身器、洗涤槽、水箱、小件卫生陶瓷等类。
(2) 陶质卫生陶瓷
陶质卫生陶瓷的吸水率为8.0%~15.0%,按使用种类分为:洗面器、不带存水弯小便器、净身器、洗涤槽、水箱、浴缸与淋浴盆、小件卫生陶瓷等七大类。
1.3 卫生陶瓷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
卫生陶瓷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见图1。
2 卫生陶瓷行业的生产技术现状
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外著名的卫生陶瓷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抢占中国的高档卫生陶瓷市场。国内外各品牌企业争相加大力度,创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效益、增强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卫生陶瓷产品,无论从品种、档次和规模都有较大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蓬勃发展,中国的卫生陶瓷行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原有的陶瓷企业不断整合,新的卫生陶瓷企业也不断出现。
但建材行业原料消耗大、能耗高、污染严重、职业卫生环境差等生产现状,迫切需要通过加强行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进行突破和改善,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
2.1 政府对卫生陶瓷行业的引导和监控
目前,国内卫生陶瓷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低水平小作坊生产企业大量存在,价格促销战愈演愈烈,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陶瓷产业,部分地区出台拉闸限电政策。佛山陶瓷产业整治,说明了陶瓷行业的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创新和方向,围绕卫生陶瓷产品、技术和企业清洁生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和法规。
2006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布由中国标准化研究制定的CSC/T 34.1、34.2、34.3-2006《中国节水产品认证技术要求》,政府进行强制性采购。
2006年8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296-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卫生陶瓷》,标志着卫生陶瓷产品顺序进行环境标志认证,才能进入中国绿色采购网。
2008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实施了《陶瓷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明确清洁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1年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25502-2010《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
2011年2月,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能耗评价体系和监测方法》进行研讨审核。
从以上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可以看到,进入卫生陶瓷生产企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而便于投资卫生陶瓷行业的企业更加慎重。
2.2 卫生陶瓷产品的节水现状
节水已上升到国家的一个战略,也是消费者选购时衡量产品功能品质的一项相当重要的指标。据2010年、2011年国家卫生陶瓷抽查结果显示,仍有近百分之十的企业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更不用说达到节水产品的技术标准。
产品的结构造型开发是卫生陶瓷产品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艺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卫生陶瓷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国内的卫生陶瓷企业基本都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依据经验进行造型开发和功能创新,生产企业之间相互高薪聘用产品和模具结构开发师,使得开发时间长、投入费用高、产品稳定性差。
2.3 卫生陶瓷的浆釉料配料技术
浆釉料的配料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生产的成败。浆料的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直接决定产品的造型尺寸,也影响产品管道功能;浆料的性能参数,如比重、流动性、触变性、吸浆厚度、干燥性能等直接决定成形的收坯率和烧成的优等合格率,也影响成形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浆料配方的化学成分决定烧成温度的高低,影响产品烧成能耗,也决定产品的中吸水率指标达标与否。同时,浆、釉与窑炉的烧成温度也要配合适应。
卫生陶瓷行业供应的原料标准化程度差,原料的稳定性也差,特别是坯用原料,不同矿点、甚至同一矿点不同时间所进原料质量的稳定性都差,这需要我们的浆釉料工程师既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才能因地制宜,并能根据气候灵活调整配方。但目前各生产企业的浆釉料技术人员所存在的缺点为技术创新性差。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科教兴川”作为我省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科技厅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着力于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粮食丰产”、“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启动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工作。实施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开发力度,重点推进动植物育种、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特色农业、绿色生产、林业科技、病虫害防治、保鲜储运、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幅度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着力于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实施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及网络通信产品,制造业信息化及重大装备技术,民用核技术应用及产品,重大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中医药现代化、航空航天、核技术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战略高技术及新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大装备业制造基地、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着力于资源开发。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围绕矿产、水能、天然气、旅游、生物、沼气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从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需求出发,实施钒钛、稀土等新材料及纳米技术开发应用、能源新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开发集约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开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着力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实施重点流域和城镇水环境的变化预测、控制与治理及重大疾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遏制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绿色技术、清洁生产等新技术研究开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加强节能、节材、节水、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推进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领域科技进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循环经济 节约型企业 科学发展观骨干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供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决策层都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将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此同时,理论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在,关于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越来越清晰,认识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无论是对于做好工作还是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有效的经济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涉及千秋万代。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统一思想,牢固树立起循环经济理念,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开发轻节约的观念,切实提高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培育发展物质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着力提升汽车、造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水平,带动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计、律师、咨询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中介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及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支撑的经济。近十年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突破,但总体上看工艺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弱。要解决制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政策,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要给予大力扶持,特别是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机制体系。目前,在政策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并逐步建立起一个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机制,尤其迫切和重要。价格机制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比价;投资机制包括将循环经济列入国家和地方投资计划,重大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贴息贷款,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等。当前,应重点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节能改造政策等。具体说,就是必须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促进资源节约。加大推进循环经济的财政投入,政府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等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促使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首先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使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我国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及相关法规,但总体上看,法制建设仍然薄弱,还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的基础上,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和废旧家电及电子废弃物、废旧轮胎、废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及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同时,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推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各级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应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尽管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注重技术标准而不是具体技术。政府在制定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法规政策时,应当注重规定最终产品的指标含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的指标含量,而不是直接规定企业必须使用某种具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创造出一个广阔的技术创新平台。否则,就容易限制企业多路径的创造力。
控制标准尽量贴近最终用户,同时鼓励上游行业创新。贴近终端用户的标准规定,能使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和分销渠道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各种中间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而且,避免废弃物污染的工作从上游入手,往往会减轻下游的很多压力。因此,应当多制定一些鼓励上游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反过来说,如果从下游入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上游各个生产环节对产品和部件或多或少地规定了其材质属性以及产品构造,就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构成许多复合型的约束条件,使得下游企业的治理或改造成本增大,难度提高。
考虑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多阶段加以推进。产业投资循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节奏,即投资―经营―回报―积累―再投资。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当考虑到相关行业的产业投资循环节奏,而不应一味地要求企业迅速应用高标准的环保技术,甚至不顾及其应用成本。如果考虑到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就可以针对循环中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导向性政策,如在投资环节,设立设计和建设方面的环保标准;在经营环节,设立生产、运输和回收利用方面的环保标准;在回报与积累环节,设立提留环保基金比例的政策;在再投资环节,设立更高的设计与建设方面的环保标准,从而使企业能够在长期的投资、生产、经营循环中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由于所制定的相关法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对企业技术标准的要求,这就使技术创新竞争在未来的企业市场竞争中成为一个主要的竞争点,能够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相反,如果制定的法规很急迫地要求企业迅速应用高环保标准的生产技术或高标准的污染治理技术,而不考虑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就可能会使企业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规避这些法规上,而不是如何创新与变革现有的技术,这最终会导致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创新。
整合协调有技术关联的法规政策。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法规政策,应避免把行业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而应当把技术性质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这是因为,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是变革许多现行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技术,而行业之间的技术影响往往不是垂直而是交叉扩散的。比如,塑料工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家庭日用品等许多行业的发展,通讯行业的技术发展会直接影响证券、航空、军工等行业的发展。因此,以技术性质作为主要划分标准来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法规政策,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张振庭1955年生人 男回族籍贯山东济宁经济师
研究生学历
参考文献:
[1] 毛如柏,玛之俊。 论循环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特作如下通知:
一、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技术改造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技术改造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方式,也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增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竞争力,推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我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层次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不断加剧,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制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技术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按照存量提升、增量优化、集约发展、平稳增长的原则,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着力推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主要目标。*—2007年,力争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产业升级的推进作用更加明显。主要行业和骨干
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领先。重要领域、重点行业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取得较大突破。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企业技术改造对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优化技术改造投资结构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技术改造投资的产业导向,引导企业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贯彻实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2007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113号,以下简称《导向目录》),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循环经济发展四大专题的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研究制订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的限制淘汰目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准入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把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生产
能力结合起来,推进产业和行业的“腾笼换鸟”。
四、鼓励和引导重点项目的实施,增强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
各级经贸部门要认真抓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筛选、储备,全省每年指导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及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力保高质量、高强度的技术改造投入。要把国内外招商引资作为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战略重点,突出招商选资,提高引资质量,积极引进鼓励类的大型外资项目,尤其是世界五百强企业项目,充分发挥外商投资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利用汇率调整有利于进口的机遇,支持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开发、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合,在创新的推动下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在增加技术改造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技术改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扶持一批能突破产业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项目。从*年开始,每年选择一批重点项目进行合力攻关及产业化扶持,突破若干重点行业的技术瓶颈制约,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浙政发〔2004〕37号),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努力做好符合产业导
向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用地工作。各地应确保优质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用地,对这些项目如地方确实无法解决土地的,可以申请省留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通过减免厂房加层配套费等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造多层标准厂房,并安排一定比例土地指标用于标准厂房建设。大力推进节约用地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场地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厂房加层、翻建等多种措施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七、用足用好税收政策,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国外关键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抵免企业新增的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内外资项目,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办法。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支持企业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提高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
八、突出扶持重点,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各地要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技术改造投资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着力扶持符合《导向目录》、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重点项目,以及面向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规范和加强技术改造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采用招投标及专家评审与政府部门审查相结合等方式,择优确定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企业技术改造。
九、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集技术改造资金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衔接,建立重点项目与资金联动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技术改造资金。
十、支持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根据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实际,实施《关于印发*省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的通知》(浙制造办〔*〕5号),
把技术改造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引导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把发达地区的技术、管理、品牌、资金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改造步伐。继续实行对欠发达地区技术改造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的实施,提升欠发达地区企业的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十一、支持企业节能、节水、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和企业生产清洁化的要求,积极支持企业节能、节水、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节电、清洁能源、高耗水行业节水、资源循环利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技术改造,着力抓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推动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清洁生产型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心的战略决策,是省委的重大部署,省农科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服务三农”为主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确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目标。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省农科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主题、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一方面要实现科技创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无害化生产、加工增值、储运保鲜、食品安全等环节发挥新优势,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进精准农业发展等技术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抓好科技服务。着重围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架起与“三农”对接的桥梁,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实际效果,把“三农”的科技需求,作为科研重点、服务内容和主攻方向。
二、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创建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学习培训、岗位锻炼、完善评价办法和奖励制度等途径,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宽容失败、民主和谐,团结协作和运行高效的工作氛围,努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指导实践人才、经营治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二是树立用人导向是第一导向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提供更广阔的工作空间;为那些善于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敢于负责的人,提供更合适的工作岗位;为那些不图虚名、真抓实干、勤于奋进的人,提供更需要的工作环境。三是树立群众利益是第一利益的理念。从全力服务“三农”这个根本方向入手,为服务对象中的困难群体解决难题,努力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实效。
三、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整体优势。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方法,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物化成果,并使其相互支撑、递进发展;加强对项目、设备等创新资源要素的治理,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衔接,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效益。在人力资源治理上,提升科技服务的质量,增强科研文化魅力,促进和谐农科院建设,使全院工作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在项目资源治理上,更加重视对已有项目的执行落实和监督检查、良种良法配套和加工增值技术的开发示范、前瞻性科技成果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研发与开发良性互动,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有限资源节约利用上,围绕节本增效,通过对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油、节电、节药、节膜、节工、节力等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提高耕地产出率、成本收益率、水资源利用率、良种覆盖率、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机械作业率、加工增值率和降低灾难损失率,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四、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一是统筹规划。按照各项工作有机统一、全面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在推进重点工作的同时,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循序渐进。二是遵循规律。善于不断发现、熟悉和利用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在深化对客观规律熟悉的基础上,敢于对某些环节或过程实施跨越,进而迅速缩短与先进的差距,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三是注重质量。不仅要重视市场调查、把握市场需求、提高选题质量,而且要重视创新过程的把关,使创新成果实现质量与效率相统一;不仅要重视科技成果研究与创新,而且要重视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使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更强。四是重点突破。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职工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好范文尽在$文秘站$使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成为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使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推动新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
[Abstract mesh interests grim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implemen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ater-saving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u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saving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saving, continue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water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水质的不利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丁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人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 缺乏必要的机制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 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 节水立法不到位
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 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效地促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管理包括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内容,节水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我国基本水情出发,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
置、高效利用为导向,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也是对实施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有效促进。
第二,有利于加快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水管理制度影响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等方方面面,渗透到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实现资源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与完善节水管理制度体系,为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奠定基础,减少经济社会转型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有力地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实现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用水主体通过制度预期调节其行为,通过确立正确的用水行为依据和评价标
准,并根据标准加以奖罚,形成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全面的节水管理规范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机制,形成以节水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
三、重点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本质是建立一种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的体制机制。
第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度。尽快建立流域和省、市、县三级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展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水事矛盾突出地区的50多条江河流域水分配方案制订工作。严格地下水开利用与管理,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预警双控制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推进规划水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完善计用水制度,将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水户、公共供水管网的用水大户、特种用水行业用水户等全部纳入计划理。完善取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
第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尽快完善行业用水定额体系,制定和修订火电、石油石化、钢、纺织、化工、造纸、食品等高用水业及洗浴、洗车等高用水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强化用水定额管,把按照用水定额标准核定的用水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计划下达和节水水平评价的重依据。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推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达到一定取用水规模的大中型灌区、重点工业用水企业、生活服务业用水单位作为国家重点用水监控单位,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管理。
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水域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登记及监督管理,尽快完成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明确入河排污口分级管理权限。加强水功能区监管,尽快完成省水体监测断面复核确认和标识工作,加强重要水功能区和省界断面的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标准。加强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保证重要水源地和列入名录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指标全部达到相应标准。
第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水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计划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用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业生产用水限额内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合理制定再生水价格。制定鼓励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依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制定节奖超罚的激励政策,全方位调动用水户节水积极性。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探索跨流域、跨行政区水权转让模式以及多种水源的水权分配模式,
第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加强节水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加快修订不符合节水要求的取水定额、节水技术标准及规范,逐步形成完善的节水标准体系,使节水管理、服务以及节水产品生产、使用等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进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节水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推广普及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水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
综上所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节水工作的良好运行,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坚持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
参考文献:
【1】邓淑珍.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稳步推进――访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M]中国水利,2011.
【2】吕振霖.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抓好的几项重要工作[J],2010.
关键词:水资源;干旱;农田节水;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05-01
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隶属锦州市,东与北镇,北与阜新,西与北票,南与锦州相毗邻,地处温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528.3 mm,降水在区域分布不均、月与月之间差异很大,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6-8月。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春旱的发生频率约在90%,中旱的发生频率约在60%,大旱发生频率在30%左右。因此,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受到干旱和缺水的双重威胁,深入广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已成为义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义县水资源现状分析
1.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多年来,义县平均降雨量为528.3 mm,春季多为干旱少雨,6~8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春旱的发生频率约在90%,中旱的发生频率约在60%,大旱发生频率在30%左右。经常出现春旱、夏旱或秋旱,有的的年份甚至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我县农业主要靠雨养,降雨不均,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2水资源总量时空分配变化大
义县年降水总量131 100万m3,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2 200万m3,年水资源总量27 404万m3,其中地表水11 220万m3,地下水16 204万m3。水量分布东部、西部山区少,均为岩溶裂隙水,是义县的贫水区。中部丘陵平原区为义县丰水区,水资源总量17 178万m3,其中地下水13 369万m3,可利用水量8 289万m3,地下水位较高,是义县的宜井区;东部山区水资源总量3 368万m3,其中地下水884万m3,可利用水量530万m3;西部山区水资源总量6 358万m3,其中地下水1 951万m3,可利用水量1 171万m3。东、西部山区为贫水区,中部为丰水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00 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8,远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 000 m3的贫水线。
1.3农田灌溉条件差
义县有中型水库2个,小型水库11座,总容量15 856万m3,全县机电井1 762眼,铁管井8 400眼,目前全县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中,农业灌溉用水9 500 m3,全县共有水源工程25 575处,全县可灌溉面积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48.9%,低于全国平均数7.3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条件明显低于全国灌溉水平。而且东、西部山区地形起伏,耕地分布零散,水利灌溉难度更大。
2农田节水采取的技术措施
2.1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淘汰无畦漫灌。在全县6.9万亩棚菜区实施膜下滴管技术,水分利用率达80%-90%,水分利用效率达0.9 kg/m3-1.2 kg/m3。亩节水60%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40个百分点。2010年我县4月1日至5月10日无雨,全县春旱严重,70%的耕地只能靠坐水种来完成播种工作,我们在全县大力推广了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此项技术的解决春旱播不下种、出不了苗的高效节水新技术。
2.2集雨蓄水补罐技术
在旱平地和缓坡地建集雨坑,沟垄种植等农田集水措施强化农田降水入渗和空间在分配,创造农田水分局部优化条件,同时配套相应的灌溉措施,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和经济效益。
2.3增施有机肥,营造土壤水库技术
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等蓄水保肥耕作技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营造土壤水库,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的用水量。此项目技术是以增施有机肥营造土壤水库技术为核心,配套使用坐水种和抗旱品种相结合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措施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地力,促进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根系吸水能力,较好地利土壤深层水分,以肥调水,增强抗旱,促进了土壤胶体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促进土壤自身保水能力,为充分发挥旱地土壤的效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土壤有机质本身就是很好的保水剂,它可以吸取和保住高于自身重量5~10倍的土壤水,从而加大了土壤中的水的蓄存量,即建造了隐型土壤水库。
2.4抗旱保水剂拌种应用技术
以施用土壤保水剂技术为核心,配套使用坐水种和抗旱品种相集成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应用“博亚”、“旱地龙”等抗旱保水剂拌种,抗旱剂可以仰制作物蒸腾,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能有效地提高作物的出苗率、成活率、到达苗齐、苗壮,进而提高作物产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3农田节水发展对策
1)采取分区划片,突出重点。我县东、西两大山脉为贫水区,多为坡耕地,因此抢墒播种,并配套相应的农田节水措施,例如选择玉米抗旱品种丹科2109等,同时选择抗旱保水剂播种技术,增施有机肥等,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农田节水格局。
2)节约增效,促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持续发展。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失。
3)坚持科技引领,不断提高农田节水综合能力。以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联合应用,形成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
4)科学使用抗旱保水剂,提高水分利用率。采取地膜覆盖技术达到保墒增温,同时培肥土壤,以肥调水。
4技术创新及发展前景
该项目针对辽西北玉米产区干旱缺水的实际问题,在土壤墒情监测、旱情预报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组合,将增施有机肥、土壤保水剂、机械化坐水播种等多项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蓄、保、补水抗旱增墒技术体系。
辽西北地区缺水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适应于全省各个地区的旱作农业生产,并为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和正确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祥实可靠的数据,达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保证旱地作物高产、优质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创建新技术模式,深化发展,更加显示出它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金凤,等.辽宁农田节水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A].辽宁土壤肥料科技创新与实践论文集[C].2007.
[2]苏雅萍.辽宁义县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1,12.
[3]孙宝凯,等.义县耕地地力评价[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