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内容

时间:2023-05-24 15:53:12

导语: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内容

第1篇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而建构一个符合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文章从落实课标教材、尊重学生学情、优化教材内容几方面,研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85-01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就如何选择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进行论述。

一、落实课标教材,减少信息繁杂,打造低碳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紧扣课程标准,落实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教材内容,深入解读文本资源,是提高课堂实效之本。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忽视课程标准、脱离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有出现。例如,在七年级“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的备课中,教师在没有深入解读教学目标和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选择在网上下载了各种关于本课的课件,整合了一系列关于本课的教学资源,从音乐、绘画、雕塑、文学、舞蹈五个方面,通过展示大量的绘画、雕塑、舞蹈、文学作品以及播放了六段有关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整堂课学生忙着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却没有时间真正用心去感受。教师只想着让学生欣赏到各种美的作品,却忽略了本课让学生用心去发掘感悟生活中的美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最后教师设置的环节“谈谈你的收获”时,学生只能讲:“我们今天欣赏了很多音乐、绘画等作品,音乐很好听,画也很漂亮。”因此,这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既不经济“环保”,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回归教材内容、落实教学目标,打造低碳教学势在必行。

二、尊重学生学情,避免照本宣科,回归真实课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情。然而,部分教师高喊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掩护,美其名曰“信息化教学”,实则换汤不换药,依然走着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老路。例如,教师在第二次教授“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时,照搬课本教材,在感受绘画之美时展示课本中的《格尔尼卡》这幅画,并提问:同学们在欣赏这幅画时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接着教师又展示课本中的《背影》一例,问学生:作者是怎样介绍父亲的,父亲的美体现在哪里?整堂课下来学生们还是毫无兴趣。究其原因,教材内容如抽象画《格尔尼卡》,学生难以理解,而《背影》又是八年级语文中才有的文章,七年级学生根本不熟悉,就更谈不上体验其中的情感了。可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因此,教师在第三次教授“发掘美好情感”时,摒弃了前两次所选的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了学校举行艺术节和社团展示的契机展开教学。首先,教师用幻灯片播放了社团展示中展出的书法、篆刻、音乐、绘画、摄影等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欣赏了艺术节演出的《乐在书中学》的舞蹈,请观众和参加舞蹈的表演者谈感受,让大家感受到美是需要用眼、用心去发现的。另外,还出示了“最美班级”获得者,让学生谈谈班级环境的变化,引出“美就在身边”。最后,教师还展示了艺术节后学生的感言,让学生感受到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有些学生甚至是教学内容的亲身经历者,所以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材内容,打破权威思维,力求思辨学习

教材当然是教学内容的首选,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必死守教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例如,教师仔细分析了初二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水平后,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并没有直接按照教材顺序教授,而是以时间为主线,穿插所涉及到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内容,力图使各时期的历史教学内容更饱满,同时列出图表加以比较。这样,学生学习热情饱满,使这节课获得了非常好的教W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不仅要深入研读课标、教材,而且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同时,教师要学会对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加以创造性处理。当然,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还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惠.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2).

[2]童丹霞.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第2篇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0-04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主干学科,也已成为环境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些均对《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间,对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152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选取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2008级和2009级4个班共15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2份,回收152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101人;大四学生77人,大五学生75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统一发放问卷,由调查者解释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待完成问卷之后统一回收并核查。内容主要包括授课内容安排、课时安排、补充内容等。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

二、调查结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七版《环境卫生学》内容设置共有14章,考虑到男、女生对《环境卫生学》课程内容设置有不同的侧重和想法,本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倾向。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所有14章内容设置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如果按必要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的话,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

根据潍坊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环境卫生学》一般在第8学期开设,第9、10学期到医院实习和专业实习,考虑到实践教学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四和大五两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四的学生在调查期间刚刚结束《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学习,而大五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并经过实践教学阶段。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较,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上升。另外,虽然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但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

(二)课时设置

尽管男、女生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方面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课时设置上又有部分差别,本次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时设置的倾向。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主要存在差异的章节为绪论,大多数男生认为绪论用2学时即可,而大部分女生则认为绪论用1学时即可。在其他章节的课时设置上,男、女生意见基本一致,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3学时,大气卫生3学时,水体卫生3学时,饮用水卫生3学时,土壤卫生3学时,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2~3学时,环境污染性疾病2~3学时,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2~3学时,公共场所卫生2~3学时,城乡规划2学时,环境质量评价2~3学时,家化产品卫生2~3学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2学时。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课时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P

(三)补充内容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倾向各有不同。男、女生对是否补充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存在不同意见,与男生相比,女生认为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很有必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教学。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男、女生意见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灾害环境卫生、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基本一致,按照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灾害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环境激素专题和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三、讨论

(一)调查对象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态度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总体比较满意,且与目前执行的教学大纲相一致,在各章节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该结果与安徽医科大学的调查结果相同[1]。虽然不能认为学生对内容设置必要性的排序一定是正确的,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所在。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介质比较关注,而对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内容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经常用到的内容缺乏兴趣和关注。调查也发现,经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上升。另外,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经过实际工作实践,对某些章节内容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重视程度,这对授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调查对象对课时设置的态度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除了绪论部分,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的意见基本一致,各章节学生期待的课时和教材建议的课时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对本院环境卫生学教学课时的划分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在课时设置上存在意见差异,从总的趋势看,大五的学生认为各章节学时数均应相应缩减,而饮水卫生部分的内容应该适当延长,该结果可能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饮水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有关,这种变化对授课教师来说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化授课内容和学时[2,3]。

(三)调查对象对补充内容的需求

虽然《环境卫生学》教材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次,每次修订都有新内容充实进来,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响,加之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造成生活环境的迅速改变,以及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4],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例如日益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家庭装修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南方镉米事件等,虽然在课本上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求来说仍然显得不足,为此,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在课堂教授的内容之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学生需求较高、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5,6]。在补充的内容上,一方面要考虑研究热点,另外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本次调查发现,男、女生除了在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这两项补充内容的必要性方面存在差别之外,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意见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项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由此可见,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热点问题的探究。本次调查还发现,不管是大四还是大五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达成了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位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这说明未经历实践教学的学生对未来可能在工作中用得着的知识存在较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当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调查结果对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

本次调查结果对《环境卫生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有三条:第一,在《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加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如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同时也要根据将来学生就业后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大力加强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教学。第二,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更加灵活。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适当增加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课时数,而对于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的课时数可以适当减少。第三,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及热点内容,如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大气污染治理方法、水污染治理方法等内容,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进来,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对学生日后的考研和就业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翟金霞.《环境卫生学》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需求性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甄泉,赵云利,杨晶,张杰,周纯先.《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

[3]王晓黎,谭宁,秦海宏,沈志雷,李敏.《公共场所卫生》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4]闫洪涛,杨新军.环境卫生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

[5]翟敏,岳喜同,刘慧,宋烨.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6]王万银,李敏.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效果[J].医学教育探索,2008,(7).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7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还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思维的深度。

一、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的常用方式

1.改变原型题的条件,拓宽问题的思考空间,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

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如下的拓展延伸:

用长度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的三边,剩下矩形的一边靠墙。

(1)写出矩形面积S(m2)与平行于墙的一边长a(m)的关系式;

(2)写出矩形面积S(m2)与垂直于墙的一边长b(m)的关系式。

评析:问题条件改变后,给出的长度比矩形的周长少了一边,这就不能简单地模仿原题的做法,而要具体分析题意,画出示意图,才能解决问题。这就促使学生充分理解原题的解题思路,通过将原题和新问题对比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新旧知识。

2.把问题从具体向一般拓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2】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试求∠DAE的度数。

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如下的拓展延伸:

(1)如果把题中“AB=AC”的条件去掉,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的度数会改变吗?为什么?

(2)如果把题中“∠BAC=90°”的条件改为“∠BAC>90°”,其余条件不变,试探究∠DAE与∠B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

评析:根据原题条件AB=AC可求出∠B的具体度数,从而求出其他角的度数,最后得出∠DAE的度数。把题中AB=AC的条件去掉,其余条件不变,∠B的具体度数就求不出,学生的思维往往就在这里遇到障碍。解题要求学生会用一般代替具体,即会用字母代替∠B的度数,这样按原来的思路,其他角也能相应地表示出来,最后也可得到问题的结果。解题的关键是用代数的思想来解决从具体变换到一般的问题。本例这样的拓展与延伸,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把所学的内容向考点延伸,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

【例3】(2011年广西南宁市中考题)南宁市五象新区有长24 000m的新建道路要铺上沥青。

(1)写出铺路所需时间t(天)与铺路速度v(m/天)的函数关系式。

(2)负责铺路的工程公司现有的铺路机每天最多能铺路400m,预计最快多少天可以完成铺路任务?

(3)为加快工程进度,公司决定投入不超过400万元的资金,购进10台更先进的铺路机。现有甲、乙两种机器可供选择,其中每种机器的价格和日铺路能力如下表。在原有的铺路机连续铺路40天后,新购进的10台机器加入铺路,公司要求至少比原来预计的时间提前10天完成任务。问有哪几种方案?请你通过计算说明选择哪种方案所用资金最少。

评析:每年的中考试题都比较新颖,用于教学、练习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能检验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本例考题所考的内容是一次函数,它联系生产实际,难度呈阶梯式分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设计好拓展延伸的内容

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知识结构有梯度地进行。要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来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并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

2.要把握拓展延伸的时机

不要为拓展而拓展。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还没弄清楚的情况下,就强行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结果将适得其反。

3.要注意因材施教

由于智力、家庭环境、自身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觉得老师的讲课太简单,现有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显然满足不了这些学生的需求,而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可以为这类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从中领悟数学思维的奥妙。而对于成绩偏低的学生,可以利用简单有趣味的数学游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时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第4篇

    课前留给学生自主预习教材的时间,可以使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准备。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本堂课要讲的内容,自觉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产生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政治课来说,大部分学生不会提前预习教材内容,所以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设计,最好是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教材,一边预习一边思考一边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机,对于这一点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总是一抛出问题后就希望能有学生马上做出回答,如果学生不能给出答案,便急于自己做出解释。有时候有些反应比较快的学生总能先于其他学生得出结论,于是就很快转入下一个问题,而没有照顾到其他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因为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失去了参与的机会,而无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应的拓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常常有学生课后来问我一些课堂上讲到过的问题,可能就是缘于这样一种情况。这跟教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有关,我们只关注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学生们对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古人云,静思出智慧,对于政治这样注重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尤其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间。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合作探究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做精炼概括,肯定学生的探究行为,使他们获得独立获取知识后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辅之以教师的适时点拨,往往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要想将以上三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并合理控制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是关键。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证明,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关键在于细致地备课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应认真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教”和“学”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教师讲授的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应具体到应该由教师来讲解的知识点和具体内容,语言尽量精炼概括,在知识混沌初做适当的点拨。最后还要留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环节,探究的问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控制探究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们联系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丶教师的主要做法

    由于新课改所带来的不适,现在的课堂教学都呈现出教学时间与教学目标不配套的状况。不少政治教师都感觉到:按新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因此普遍出现“拖堂”、“满堂”或“草草过堂”的教学现象,导致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却讲多了,而且教学效果比较差。这时候,教师就更应该把握好教材内容,并且一定要做好备课准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利用课堂时间呢?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只有"静",教学就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丶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二)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丶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创设。

    总之,政治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的方法与其他课程的方法大致相同,只要教师掌握好教学内容,认真做好备课准备,以学生为主,就一定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第5篇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项目编号:JY1302069

摘要:为配合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通过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 :教学改革;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堂教学;三个方面。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既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又是一门交叉学科,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产生日新月异,所以为更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我们对信息系统与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并予以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信管专业的建立由于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一般有在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管理方向的,还有在计算机学院侧重于计算机方向的。另外还有林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等专业。本校信管专业开设在信息工程学院,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本科毕业授予工科学位。

本院自2001年开办本专业以来,通过调研、考察、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基本理顺了专业基础课之间、专业课之间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确定了2008版的培养计划,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校院已完成2014版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教改项目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出来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它在信管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本次教学目标改革,定位该课程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围绕此目标,重点从教师应教和学生应学两方面研究。

1.1 教师应教:

首先,课程思想和理念要不断更新,以思路的革新带动教学的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先前的思路也许会不断地被否定,所以课程的建设其实也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教师应讲解新的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什么是系统分析与设计;本课程要掌握哪些内容;学好本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框架;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内容。

其次,为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经验和水平。教师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着手,比如,对外的学术交流、系内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讨论等。

1.2 学生应学习:

(1) 理解业务需求类型,了解哪些需求可以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方案来满足。

(2) 使用至少一种方法论来分析企业问题及其机会,并采用形式化的工具对其建立模型,为系统描述需求。

(3) 书写清晰准确的需求文档,并转换为技术性的规格说明。

(4) 与不同系统相关者有效沟通,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信息。

(5) 使用CASE工具进行业务流程建模、信息系统功能建模和数据建模。

(6) 信息系统技术架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程序处理流程设计。

(7) 清楚各种不同的系统获得形式(如软件包、外包等)。

(8) 分析和明确系统可选方案的可行性。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顺课程间关系,明确教学内容,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立足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校的专业背景和资源,确定我校信管专业的特色,并以此为原则,设置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所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应承担课程本身要求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巩固和完善专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方面做出贡献。在教学中注重“复合型”教学思路,不仅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有关工具、技术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此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系统开发技能及系统开发方法,因此根据2014版的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总课时48 学时(32理轮+16实验),笔者选用王晓敏等编著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4版)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图1所示: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不像其他计算机语言类教学如C、JAVA语言,逻辑性较强,同学们在编程过程中只要付出小小的努力就能看到可喜的成果,很快就能体会到编程的成就感,进而也就对编程学习产生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如何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笔者通过教学改革,除了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外,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优秀案例分析:从往届学生作品中选取优秀作业,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测评软件的设计与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艺术生报名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Wife智能客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园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等,通过这些案例的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发现学习生活中需要我们借助计算机来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为后续教学内容打基础。

(2)重视实践环节:实验内容及要求,穿插在课堂教授过程中,每个过程都有课堂案例辅助讲解。整个实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分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三个阶段,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这种改革也迫使学生要在做这些事之前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技术、内容、注意事项及不良结果进行复习,从而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3)小组讨论:根据信息系统开发需要一个完整的开发团队的要求,由小组组长分配角色,其中包括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程序员等,根据各类人员的职责及对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进度中各组模拟角色讲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后续工作的安排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分配学生轮流扮演开发团队的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每个阶段小组先进行讨论,拟出初步的方案,然后交给教师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讨论总结,让学生完成“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到再一次升华。

4、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对国内《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手段等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为后续校企联合实习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工科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晓鹂.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 王晓敏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建林,王锁柱,王瑞梅. 应用型本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0,(5).

[4] 张小川等.大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5).

作者简介:

张晓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智能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

蔡晓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信息检索;

第6篇

关键词:整合;教学内容;横向拓展

当学生学到与天体宇宙等相关的内容时,将课文内容与科学学科相结合,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宇宙知识,了解到科学家们更多的科技成果,感受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改变,以及科技先进发展的产物对人类生活的帮助。如学习《太阳》一课,从远古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讲起,再通过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密中国古人对宇宙天体的神话认识,感受科技飞速发展和将神秘现象一点点揭开的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知兴趣。在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给学生们讲解太阳、月球、地球都是浩瀚宇宙中万千星体中的一颗,讲解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规律和原因,从而引申到科学学科的《天气》一课中风、雨、云形成的原因,讲授气象台预报天气,在太空放置了许多颗气象卫星等现代科技。把离我们似乎很远的天体,瞬间拉到生活中无时不在的位置,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了解的宇宙气象问题,以及生活中观测的大自然现象。学生在将神秘的天体知识与生活实际体验相联系的同时,也在交流中练习了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分工配合的能力,在相互交流中也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学习到了别人身上的长处。又如,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家乡环境大调查,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结合科学学科内容设计课外实践n――校园生物大搜索,学生来到校园观察哪些植物是盆栽,哪些是土栽,哪些是果树,哪些是观叶的树木?给果树分类,分析一下学校绿化特点,画出校园绿化图。再观察地面上的花草,大致分类,将不知道名字的花草树木做详细标记,在微机课上查阅资料解决。再结合课文,看到有些地方环境破坏很严重,思考给动植物、人类带来了哪些灾害?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气候、环境变坏的一些事例,从中得到呼吁,树立了更强的环保意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课堂。备课中将学习内容合理整合,才能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收获,乐于学习。比如,学习《赵州桥》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文化,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给学生播放歌曲《北京的桥》,听听歌曲中唱了哪些桥?在建造上有什么特点?你能想象得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伟大构想吗?你想到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了吗?再讲讲“卢沟桥”的奇特建造,那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以及“卢沟桥事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被欺凌的耻辱,知道万恶的日本侵略者对我们祖国和人民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讲解赵州桥上神奇的车辙印和驴蹄印的神话故事,这些仙踪仙迹更给赵州桥带来一丝神秘和伟大。让学生谈谈自己还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建筑?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讲讲自己旅游的见识。学生有的说攀登过万里长城,它蜿蜒曲折、雄伟壮观,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岗,屹立在祖国的东方;有的说看过兵马俑;有的说去过家乡的罗通山城,登上t望台,柳、梅、辉三县尽收眼底;有的说看到过现代建筑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的鸟巢……在谈论中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到祖国的富饶、伟大,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再让学生拿出笔在画纸上画桥。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见识和眼界也都得到了拓宽。

合理整合课堂,对学生教育效果更大。同时,将知识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本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思考,多研究教材内容,同时也应多翻阅其他学科教材,做好横向联系的搭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还应学习其他学科,从中获得灵感,才能拓宽教学面,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要让多种媒体为学生展开学习创设感觉轻松、舒适的氛围

多媒体手段集“声、色、画”于一体,这对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时,尤其是对抽象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展开学习时,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电子白板或PPT课件,为学生创设出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的环境,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比较舒适的感觉,让学习过程变成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体验过程。

让课件把学生带入一种舒适的学习氛围。如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小兴安岭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出关于小兴安岭的一些画面或视频 ( 如小兴安岭的整体美丽景色、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 ) ,配以逼真的飞机飞行的声音,用课件引领学生想想自己乘坐飞机到小兴安岭作一次愉快的虚拟旅游。学生会在课件的带领下,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涌动起由衷的情,达到“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学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虚拟的观赏和学习。

让课件带动学生接受感情的熏陶,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通过课件播放一段关于珍珠鸟的视频,把直观生动的珍珠鸟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具体地感受珍珠鸟明艳动人的色彩、清脆婉转的叫声、轻盈敏捷的身姿和动作,然后让学生说说珍珠鸟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用条理的语言说说“珍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珍珠鸟”的理由,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且会因喜欢珍珠鸟而自然地引发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活跃起来。这样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到文章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目的。

二、要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声、影、形、色等多种电教功能,透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电子白板或PPT课件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起较强的学习兴趣。

如《依法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是环境以及环境问题的种类,这一主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先通过播放教师事先收集的风景名胜视频,让课件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去感受―这就是环境。在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后,教师再及时加以启发:风景区中的亭台楼阁是人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它算不算环境的一部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的兴趣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会想方设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理由,讨论的气氛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热烈而活泼起来。

又如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设计成电子白板课件,课上可先给学生播放小女孩几次擦亮火柴的特写情境,再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探照灯”功能,把焦点集中在小女孩的脸部,让学生注意观察小女孩的脸部表情,并揣摩小女孩当时的心理,引领学生去深入体会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在用课件呈现当今社会小孩的幸福生活时,可利用电子白板的“照相机”功能,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抓拍视频中每个孩子习以为常的漂亮衣服、美味食物、漂亮玩具等,之后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处境做图片比较。这样的对比,会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强烈地反响。这样的设计,就把课件与交互电子白板的有机整合在一起,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较为理想的突破,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也被较好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要利用多种媒体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具体的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借助教师课前搜集的和课文相关的学习资料,不断丰富知识阅历,拓展知识宽度,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更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综合素养体现。公开课上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的专业理念就是对小学语文价值观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整合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比以往的教学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应与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指依据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于教师的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它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公开课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的教学过程比以往常规课更为丰富。在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在对学生丰富心理活动的洞察和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把握的基础上,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中介,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合理解读,使小学生得到一种基于教材范本的对真实生活的体悟,以达到对学生心灵的浸润,对美的感受与鉴赏。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小学语文公开课是检验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平台,也是教师展现自身教学基本功的场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策略、教学应变能力、教态、教学辅助媒体的使用能力。

第9篇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活动的评价包括教师教学的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的组织能力等。

1.教师的教学态度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主要侧重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教师备课情况对教师教学态度进行评价。如果备课充分,则说明教师的责任心强;备课有准备,则基本上完成职责;无准备、随意讲课,则为不负责任。其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初中学生一般学习目的性不强,缺乏自控能力,因此,教师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有可能使个别学生放弃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积极认真,不能关心热爱学生,就会使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好,导致体育技能教学效果差。

2.教学内容的评价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重新选择和组织的教材,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教材处理情况进行评价。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通过学习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发展能力,培育好的思想品德。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以及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准确而全面,切忌只重视动作技能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处理得当。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教师应准确揭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授课具有逻辑性。

3.教学方法的评价

首先,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能力水平。此外,教师个人特长不同往往对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影响。其次,评价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在每节课上,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内容也常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为适应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变换课堂组织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评价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虽然各种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方面存在差异,但并不是绝对的。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注重采用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

4.教师业务素质的评价

初中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口语表达能力、教态和动作示范能力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各方面的教学素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教学业务素质决定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

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一是体育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二是教师应掌握和运用好讲话的音量、语速及语调。音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并不是绝对的,教师口语的音量较日常交谈口语的音量要大得多,语速较日常口语要慢,音量的大小以最后排(体育课一般情况下为四列横队)学生能听清为度。三是教学语言必须能正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出现的口误、语言的病句都属于表达错误。语言应简洁明了、生动有趣、有亲切感。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科目,它主要是以传授体育技能为目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这一特征决定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具有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对动作技能的示范能力。首先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是正确的。即不能出现不规范的动作示范和动作技能性错误。其次,动作示范要讲究顺序。一般情况下,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应进行先整体示范,再分解示范。再次,对教师示范面选择的要求。不管教师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还是用侧面示范,总的原则是每次示范,一定要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教师所做的动作。最后,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舒展大方,给人以美感。

教态的总的要求是亲切自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教学,不应该无精打采。衣着要整齐、朴素、大方,穿运动鞋,塑造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

5.教学组织能力的评价

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便于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双边活动积极,信息反馈灵敏。为此,可以通过教师的感染力、教学机智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加以评价。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是教师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并以自然、美观、大方有力的动作示范配合讲解,这种感染力体现了教师在语言与教态方面的独特的修养。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愿意学习,上课能注意听讲,但是若教师对教学不感兴趣,那么这种不良的心理信号就会通过语调和教态传递给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便会无精打采,死气沉沉。

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妥善而巧妙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体育课身体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比文化课高,特别是处于自制力较差的初中生。初中体育教师要提高对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评价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标准是:及时发现、迅速判断、正确处理。

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是组织教学的保证。课堂教学是有规律、有计划的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预测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学习的兴趣及对教师的态度。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要考查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对教师的态度是否亲切,能否积极地配合教学。

2.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地整队、准备好器材(值日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指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它包括所学动作技能是否全部掌握,能力活动的进行是否充分,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全面深入进行。

四、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

1.场地器材条件的评价

场地器材条件包括场地能否满足学生活动空间的需要;器材的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有保障,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场地器材的布置是否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