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

时间:2023-05-24 15:53:20

导语:在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

骨质疏松是一类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精度、无创性、高准确性、快速等优点而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的监测以及对疾病产生的危害作出有效的评估上。然而长期以来,公众由于缺乏对骨质疏松了解,极少能主动要求进行骨密度方面的检测,更别说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了。本文通过对健康的中老年妇女233人进行骨密度检测,简单分析健康体检检测骨密度的实际意义,并以次提醒各方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资料与方法

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009年4月~2010年5月到本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妇女233人,年龄40~79岁,并经体检排除内分泌、肾病及其他的代谢性疾病以及经仔细询问排除有口服过有影响骨密度值的保健药物等,常规进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段(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每日检测前均行骨密度仪的质量测定,在所有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后,再对体检者进行检测。检测前嘱体检者祛除有影响的衣物,并将体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详细记录并输入检测仪,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以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T≥-1.0秒为正常;-1.0秒>T>-2.5秒为骨量减少;T≤-2.5秒为骨质疏松。

结 果

233例中老年妇女腰椎前后位、股骨近段的骨密度检测分析,其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情况,见表1。

表1 233例中老年妇女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情况

讨 论

上表结果显示,妇女在中年期就已出现了骨量减少,并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增长趋势,尤以骨质疏松的增长为明显。

骨质疏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疾病,因其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引起任何的症状而极具隐蔽性,使得人们对其缺乏警惕而延误最佳的防治时期。当随着骨量逐渐丢失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身体疼痛、身高变矮或骨折等明显的症状,甚至身体畸形,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更严重者可因骨折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如月经、怀孕、哺乳、绝经等则更易、更早、更多地患有骨质疏松。一项调查显示,有25%~30%的中老年妇女存在严重骨质疏松[1],甚至有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罹患骨质疏松的人群中>60岁的老年妇女约占到了80%[2]。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缺少从正规渠道获得基本的医学保健常识,使得大众对骨质疏松这种以老年性人群多患的疾病及其引起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或知之甚少,多数人认为该病是人老后必然发生的生理性现象而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或者滥补钙。甚至许多医疗部门、医生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在许多单位的职工进行年度身体健康体检计划中鲜有针对骨密度检测作出安排,广大的公众个体就更不明白骨密度检测的实际作用。而目前医学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然而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危险因子的作用,避免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3,4],关键是要提早进行预防,如根据骨骼在生长过程中,骨量经由生长期向高峰期发展并达到一定的平衡,然后随着人体机能的老化骨量在缓慢的流失的这一规律,在骨骼的生长时期即孩童时代就开始进行,通过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锻炼等措施保证骨骼在生长时期最佳峰值骨量的获取,提高骨骼的坚实度,并将预防措施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对骨质疏松要正确认识,加强早期的预防,这比骨质疏松发生后再采取治疗要重要得多。

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医师要积极关注骨质疏松的危害,重视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各级医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公众进行健康的医学常识普及教育,让大众得以了解骨质疏松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促进人们增强对骨质疏松类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并根据骨骼的生长规律及骨量变化的趋势指导人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方法,防止骨量的提早流失,同时加强对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检测,以便于了解个体的骨量含量及患病的风险,特别是预测骨折的发生机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或干预性的治疗,防止或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5-8]。

目前世界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并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随着增长。对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各级医疗部门及广大的医务人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孙桂娟.浅谈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20-121.

2 林小芹.骨质疏松症防治新进展.社区医学杂志,2007,5(19):46-47.

3 鲁丽君.为你的骨骼加油.人人健康,2010,20:21.

4 李芸芸.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百科知识,2009,5:37-38.

5 刘小珍,陈庆瑜,甘小玲,等.286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析及干预措施.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6):459-460.

6 李红桂,胡陈蔚.健康教育干预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护理研究,2005,19(6):996-997.

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国内外对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有较多的相关报道,但研究对象仅限中国东北、整个北美等较大范围的地域。[1-2]而且,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气候环境及饮食方式的不同,骨折疏松发病率也是不同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鹰潭地区老年人群骨密度的测定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得出本地区骨质疏松的最为明显的危险因素,为鹰潭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6月-2011年10月从鹰潭地区按城乡人口比例随机抽取市月湖区2个居委会及管辖下3个行政村共107名50-70岁的老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排除结核、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排除长期口服皮质激素等药物史。诊断标准为骨密度测定,对髋关节摄正位X线片行Singh分级。[3]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其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体力活动、补钙、家族史、饮食(豆、奶类摄入)、是否有骨折病史等。

1.2.2骨密度测定对髋关节摄正位X线片,行根据股骨颈压力骨小梁及张力骨梁分布进行Singh分级,6级为正常,5级以下均划为骨质疏松。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单因素分析,骨质疏松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运动、BMI、家族史、既往骨折史与骨质疏松相关,见表1。

2.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家族史、既往骨折史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饮食及性别与疾病相关,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因其患病率的日益增高以及严重的致残、致死率,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至今为止,骨质疏松的发病尚未完全明确。相关报道显示,骨折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吸烟饮酒、饮食(豆、奶类摄入)、遗传、是否有骨折病史长期用药史(尤其是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根据以上问卷统计结果中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运动、BMI、家族史、既往骨折史与骨质疏松相关。为排除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调查进一步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家族史、既往骨折史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在性别方面,绝经的老年女性体内雌激素分泌大幅减少,而雌激素已证实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显示,雌激素通过抑制白介素-1和白介素-6的分泌,从而影响破骨细胞的发育;另外,雌激素还可通过促进肠道及肾脏对钙的重吸收等从而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对于中老年人男性而言,雄激素在干预骨质疏松上不但需要雌激素的协同作用,而且这种协同效应发挥有限;男性随着年龄的升高,性激素的减少不像绝经的女性那样明显。所以,女性尤其是绝经期妇女相对于男性更易患有骨质疏松症,这与当前研究相符。

年龄的增高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进一步减少,骨脆性增加,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负平衡[4]。究其原因,除了与激素(如雌激素、降钙素等)减少有关外,还与老年人的营养相关。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的减弱,咀嚼功能下降等原因,往往导致体内钙、磷、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的不足。钙是骨细胞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为磷酸钙、碳酸钙、氯化钙等,是骨组织成为坚硬组织的基础;而维生素D3可以促进肠道及肾脏对钙的吸收。

BMI(体质指数)是用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指标。本研究显示,BMI低于24kg/m2与骨质疏松正相关。其原因通常认为体重的减少对骨骼的压力负荷起到了衰减的作用,从而抑制骨骼的生长。夏维波等[5]认为,人体全身的脂肪量与骨矿量有关,可能与体胖者质量对骨骼的物理负荷大,以及通过脂肪组织使雄激素向雌激素转换等因素,从而减少了骨吸收的作用有关。

一般认为体力活动可以增加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的形成[6],这符合Wollf定律。其原因之一在于运动增加骨皮质血流量,促进钙、磷等物质向骨内输送。据调查,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老年人患骨质疏松概率增加,国外学者多认为这与体内的受体密度分布有关,如:维生素D、雌激素受体等。这些受体能更好的表达诸如雌激素、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另外,骨折史患者因为限制了部分肢体的活动,运动减少产生废用性萎缩,骨质疏松可能性增大,这在腰椎骨折的老年人病例中甚为明显。

钙质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显示单纯的补钙由于难以吸收,无法达到预防骨质疏松效果。虽然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但很多实践证明,同时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效果仍不理想。笔者认为,钙的调节不仅需要维生素D,还需要诸如雌激素、降钙素等激素调节。如果缺乏这些物质,钙的吸收仍难以保障。市场上还有一些诸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抗骨吸收双膦酸盐等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显示老年人服药依从性较差,很多老年人只是偶尔服药,即使服药随意性很强,难以规范、按时、按量。本研究虽然将老年人依从性差的因素排除在外,但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蛋白饮食对骨质疏松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国外研究显示,相同条件下,喝牛奶的人相对普通饮食者患有骨质疏松率明显下降。[7]但仍有报道表明,欧美白种人人均奶量远低于中,美国人臀部骨折率是我国的1.67倍。蛋白摄入过高,会促进钙从尿中排出导致体内钙的缺乏,这对治疗骨质疏松反而不利。[8]结合鹰潭实际情况,我市老年人蛋白饮食主要摄入为豆制品,牛奶食入明显不足,植物蛋白吸收率较动物蛋白低。针对本研究,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本研究中,蛋白饮食在治疗骨质疏松为何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

参考文献

[1]DavidsonM,DeSimoneE.Osteporosisupdate[J].ClinRev,2002,12(4):75-82.

[2]郭庆升,张世斌,李征,等.沈阳地区537例正常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结果.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86,2(3):70-72.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203.

[4]KungAW,LeeKK,HoAY,etal.Ten-yearriskofosteoporticfracturesinpostmenopausalChinesewomenaccordingtoclinicalriskfactorsandBMDT-scores:aprospectivestudy.[J]BoneMinerRes,2007,22:1080-1087.

[5]夏维波.骨质疏松症的防治[J].中国全科医学,2012,13(1):118.

[6]邓树勋,陈佩杰,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23-7.

第3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危害;防治对策;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harm of osteoporo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 April 2014 to May 2015,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receive the 80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nd the related data of these patients with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Results: 80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eached 90.0%. Conclusion: the elderly by osteoporosis is larger, except for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of the disease shall actively adopt comprehensive therapy treatment,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osteoporosis; Har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alysis of the

骨质疏松症属于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以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质脆性增加,出现骨折的几率也相应的增加。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群很容易在跌倒后发生骨折,影响到老年人群的晚年生活[1]。本文结合我院接收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相关资料,就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4月到2015年5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接收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在60―75岁,平均年龄在(67.4±5.3)岁。在这些患者有27例患者表现出腰部、腿部以及背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余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1.2诊断标准[2]

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即: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中采用的是综合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采用曲马多缓释胶囊实施治疗,每12h一次,每次0.1g;(2)促钙吸收剂治疗,帮助患者及时的补充钙质,采用的促钙吸收剂是钙尔奇D或者罗盖全,钙尔奇每天1次,每次600mg;罗盖全每天2次,每次0.25ug;(3)鲑鱼降钙素治疗,鲑鱼降钙素采取鼻内给药的方式,每个1天给药一次,每次用药量控制在200IU[3]。

1.4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所有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骨密度达到正常水平;有效:经过治疗,患者而骨密度有了明显的升高;无效:治疗后患者的骨密度无改变。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患者治疗的相关数据实施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2、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效果情况如表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0%。3、讨论

骨质疏松在不同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骨质疏松包括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活动量较少,缺乏必要的锻炼以及营养不均衡等使得骨质疏松症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

骨折疏松症对于人体有着较大的危害,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当患者出现轻度骨质疏松症时,部分患者没有表现,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腿痛、腰痛等。已经逐渐的对患者正常的生活造成影响。随着病情的发展,这种疼痛会加剧,患者会逐渐的表现出行走困难、翻身困难等。严重的可出现脊柱变形、驼背以及骨折等。当然在这些危害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骨折,由于骨质疏松,患者在弯腰、用力咳嗽、跌倒、碰撞等过程中会出现不同部位的骨折。老年人群本身骨折愈合减慢,一旦骨折,可能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自理。部分患者因为骨折造成残疾,部分患者因为骨折造成死亡结局,因此对于骨折疏松症应引起高度重视[4]。

对于骨折疏松症的治疗,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综合治疗方法,其中采用的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的作用缓解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的疼痛。促钙吸收剂治疗是提高患者对钙质的吸收,从而促进骨骼的正常钙化,增加骨密度。采用的鲑鱼降钙素可以调节钙代谢,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通过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0%。患者的骨密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发生骨折的概率。

对于骨折疏松症的预防首先就需要明确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针对一些可控因素进行预防。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因素主要有长期的吸烟史、缺乏必要的运动、营养不良、缺氧以及激素作用等。在了解到形成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后可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老年人群应积极地戒烟,此外可经常去户外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在饮食上注意营养的平衡,做好钙质的补充,避免长时间激素的使用;其次就是要加强骨质疏松症的健康宣传,让更多的人群,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等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解到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危害,让老年人群有强烈的自我保护以及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意识,避免在生活中出息碰撞、跌倒等;最后就是呼吁所有人员定期的进行体检,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以及青少年发育,重视关键时期的健康体检,保证人体各项营养的均衡,对于出现营养不良的人员应及时的采取措施加强营养,这样可避免在老年后出现的骨质疏松症[5]。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对老年人群危害较大,除了做好预防之外,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应积极地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实施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刚,李静,王小燕,等.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5):5-6.

[2]梁春艳,谭淑英,张晓露.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的临床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3):5450-5451.

[3]马新春.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02):144-145.

第4篇

【摘要】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检索到的100篇有关中药治疗PMO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偱证医学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从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00篇相关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中药治疗PMO的疗效证据有限,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该方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中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循证医学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依据WHO标准[2,3]西方国家有7 500万患者,包括绝大多数老年人及1/3 绝经后妇女[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目前治疗PMO的主要药物是雌激素,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一直是研究者和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PMO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 但目前尚无结论。因此有必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质量的评价为中药治疗PMO的系统评价提供线索和信息,为规范中药治疗PMO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PMO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关键词为中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检索出文献资料两百余篇,精心筛选,凡符合标准,质量较好的文献均被纳入,约100篇。

1.2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经确诊的所有PMO病人,真正随机分配,并且用有效(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等级资料的人数作为判断指标。含有“随机”“半随机”“对照”“安慰剂”“单盲/双盲”字样的临床治疗试验。

1.3 排除标准凡没有经过随机分配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非单纯西药对照的,有严重肝肾和心脏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状腺囊肿、甲亢、风湿病、卵巢摘除等影响骨代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被排除。

1.4 评价内容按照临床治疗试验循证医学设计的原则对检索到的临床治疗试验文献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随机化方法、盲法、对照、统计学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100篇相关的临床治疗文献。其中RCT文献44篇,占44%,刊登在21种中西医学杂志上,其中登载文献量最多的是《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和《中医正骨》占40%;CCT文献4篇,占4%;非对照性试验文献52篇,占52%。RCT文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这些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文献的质量和类型都存在较大问题,SR文献极少,CCT文献偏少,质量也不满意,RCT文献、叙述性研究文献偏多。这些文章的质量和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3 讨论

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以经验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即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尽量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临床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是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从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来看,RCT论文属于一级论证方案,其结果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可靠依据。本次研究表明,中药治疗PMO的RCT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RCT论文越来越受到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也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试验研究依据。但RCT论文在所有研究论文中的比例不高,只有44篇,占44%,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1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随机、对照、盲法

3.1.1 随机 随机化分组是使每个研究对象均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以平衡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已知和未知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因此在总结实验结果时,随机法要交代清楚,不能仅凭简单的采用随机对照一句话或几个字为依据,而要说明采用的是什么种类的方法,例如是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密封抽签法、密封信封法、抛币法或中心计算机数据控制法的随机统一分组法等:检查组间的主要临床特点和基线是否可比。在本次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有44篇说明了按随机化分组,占44%,但只有2篇文献说明了具体的随机化方法,对随机分组后各研究组间基线可比性作统计学检验并报告相应P值的文献则较少(表明基线具有可比性的14篇,占31.8%,报告相应P值的12篇,占27.3%),使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1.2 对照 在实验研究中,要正确评价干预措施的效应,必须采用严密的、合理的对照设计来控制抽样误差和消除人为的偏倚,使研究者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是否相等或相近,彼此间差异有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有40篇(占90.9%)采用有效对照,4篇(占9.1%)采用安慰剂对照,但均没有说明安慰剂的外形、颜色、大小、味道等是否与试验药物一致。

3.1.3 盲法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在试验中,若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或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偏倚。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采用盲法的研究比较少,采用单盲的有8篇(占18.2%),采用双盲的只有4篇(9.1%),12篇采用盲法的文献都没有具体交待盲法的执行情况。

3.2 样本含量为保证实验质量,在设计时就应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适当的估计,因为样本量过小会降低实验研究的把握度,影响到实验结果向总体推断的精度;样本量过大,不仅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给实验的质量控制带来更多的困难。在本次研究中,90%文献均没有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具体的计算。

3.3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评定指标的标准化研究对象的明确限定是防治性临床研究结果能否被正确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诊断标准应力求准确无误,最好有客观指标。通常是根据WHO或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的评价除了尽可能地采用客观数据或实验室方法外,对临床的检查和询问也应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应有客观的标准。在本研究的RCT文献中,38篇(占90.9%)规定了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但只有2篇文献(占4.6%)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有40篇文献(占90.9%)使用了评价PMO疗效的客观指标骨密度作为研究指标。但仍有20篇文献(45.5%)采用了尚未统一的疗效和肾虚证积分作为评定指标,使临床研究结果在向外推广和横向比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3.4 防治结果及研究结果的报告对于药物治疗试验,应清楚描述给药途径、剂型、疗程、药量的增减条件,相关的配套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以及中止试验的条件等,以便重复验证。在本次研究中,44篇RCT文献均交待了给药途径、剂型、疗程等资料,但只有4篇文献(占9.1%)描述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文献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疗效评价,以后未再随访,只有2篇文献(占4.6%)报道了1~5年追踪随访的远期效应。

3.5 统计学方法临床治疗试验结果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是用以帮助判断具有临床意义的可靠程度,即观察到的组间差异是否来自防治措施本身的作用,有多大的可能性是来自单纯机遇的影响。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只有24篇(占54.6%)交待了所使用的具体统计学方法,从而影响了试验论文的质量。

3.6 本评价的局限性由于很多研究的随机方法均不充分或不正确、未使用分配隐藏,不实施盲法,因此,均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可能导致夸大研究结果,且有的研究未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另外所纳入的研究仅为中文文献、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其他语种的研究、各治疗方案和各测量指标中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太少,多数方剂仅纳入1个研究,未收集到阴性结果由此可能造成发表性偏倚。

4 结论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EBM是最好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病人价值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最好的证据来自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促进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制定医疗决策时遵循科学的研究依据,规范其临床实践行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社会对医学发展的需要。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中药治疗PMO的RCT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规范的临床研究离要求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临床试验未能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由于中医学过去的临床决策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经验或有限的信息,在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为主,在方法学上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今后在临床试验设计时,应通过采用真正的随机分组方法来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建议在临床试验中小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分层随机法。即选择对影响疗效的某些重要因素如年龄、病情的程度等作为分层因素。然后将分层以后的研究对象作随机分组,从而维持这些重要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组间的平衡,以增强基线的可比性,并尽量使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相等或相近,分配隐藏、双盲的研究设计,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和计量单位;阴性结果的研究也应进行总结发表。从而使研究成为真正的RCT,提高论文的质量及证据的水平。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有较大进展,纵观临床研究资料发现:非常缺少具有统一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统一观察指标、随访时间,大样本、随机双盲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试验的临床研究。没有这样的一种研究就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提供临床决策。如何提高骨质疏松的诊疗水平使我国开展骨质疏松的循证医学实践得以有效实现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有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完善临床科研设计和观察,相信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Am J Med, 1993,94: 646.

[2] Kanis JA, Melton L JI, Christiansen C, JohnstonCC, Khaltaev N.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J]. J B oneM inerRe, 1994; 9: 1 137.

[3] Assessment of fracture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reening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report of a WHO [R].Study Group.Geneva: WHO ;1994. Tech.rep.series.

第5篇

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绝经后出血是常见的因激素变化而引发的老年妇科疾病之一,谭晓嫦表示,导致绝经后妇女再次发生阴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跟绝经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的主要有:

炎症:绝经后,卵巢功能明显减退,机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阴道、宫颈及子宫内膜等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得细菌、病毒等更容易入侵感染,如老年性阴道炎、老年性尿路感染、宫颈炎等。

功能性子宫失调:处于围绝经期卵巢分泌功能尚未完全退化,仍有较长时间的性激素分泌,子宫内膜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失调。

老年性子宫内膜出血性坏死:又称子宫卒中,是子宫动脉硬化的结果,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引发动脉硬化,当子宫动脉硬化严重时,可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子宫内膜发生坏死性出血,出血量多少因人而异,出血时间也多不相同,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大出血,也可表现为间断少量的出血。

子宫内膜息肉:绝经前妇女正常的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较低,甚至无表达,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PR的表达明显低于之前,而ER在绝经前后的表达无太大差异,于是便出现了雌激素持续刺激内膜增生形成息肉。

预防策略 谭晓嫦提醒大家应该把绝经后阴道出血作为一个危险信号,并对这些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一旦发生绝经后阴道出血,应予以重视,积极采取各种必要的检查方法,如宫颈活检、诊断性刮宫、超声等,以便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忌在诊断还不明确前就滥用止血药,以免导致病情被掩盖而延误了治疗。

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指妇女在绝经后发生的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而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一般多发生在绝经后10年左右,年龄在55~65岁,骨质疏松症容易导致脊柱、髋部、腕部等部位的骨折,其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治疗比较复杂。谭晓嫦指出,目前雌激素缺乏被认为是引起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步减退,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尤其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骼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骨量开始明显丢失,特别是在绝经后5年骨量丢失明显,从而影响骨骼的健康,使得大部分妇女在进入围绝经期后开始遭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

预防策略 女性到了中年尤其是绝经后,最好能够做到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了解骨骼的情况,及时发现骨密度的变化,从而采取防治措施;平时要多参加户外活动;饮食中注意多喝些牛奶和多吃点奶制品、海产品、绿叶蔬菜、干果类等,此外,还应注意低盐饮食,勿摄入过量的蛋白质,少喝咖啡、浓茶等,以减少体内钙的流失。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其中,激素补充治疗可以减轻绝经症状和保持骨密度,但更年期女性使用雌激素预防骨质疏松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明确适应证和排除禁忌证后,根据个体情况选用短效的、最小剂量的、天然的雌激素,并注意按时随诊。

心血管疾病和肥胖

谭晓嫦介绍,临床研究表明,女性在绝经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低,但是绝经后往往在脂代谢、血压、氧化状态和炎性环境等多个方面给女性机体带来负面影响,并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使得绝经后10年女性心血管的发病率与男性接近,而使得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除此之外,她还指出,绝经后妇女由于性激素缺乏,糖脂代谢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因而与绝经前妇女相比较,脂肪分布发生了变化,脂肪沉淀比绝经前增加,所以比较容易发生肥胖。

预防策略 就心血管疾病而言,虽然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确实是高血压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谭晓嫦表示,多项研究结果也显示,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有效降低绝经后女性的血压,但同样在雌激素类型、剂量上应该慎重选择。

防止绝经后发生肥胖则需要大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及合理膳食。

更年期综合征和乳腺癌

谭晓嫦告诉记者,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开始萎缩,绝经后雌激素分泌锐减,就会出现烦躁、易激动、潮热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就乳腺癌而言,她指出,更年期和乳腺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女性到更年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会上升;其次,患乳腺癌的女性,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概率也会更高。

预防策略 对于一些更年期症状特别明显的女性,谭晓嫦建议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更年期早期补充小剂量的雌激素和适量的孕激素,能有效地改善更年期的不适症状,但在服用雌激素期间,必须要定期门诊随访,如有不适,应马上就诊。另外,保持愉悦的心情、合理的膳食、适度的运动。

第6篇

一、生长发育情况

生长发育评价是衡量中小学生健康和营养状况简单而有效的手段,评价生长发育状 况最常用的指标是身高和体重。建国以来,在1979年、1985年、1991年、1995年和2000年共开展了五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学生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

从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来看,城市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都高于同龄农村学生,城市男、女生分别比农村同年龄、性别的学生高2.67厘米~4.91厘米和2.10厘米~4.54厘米;城市男、女生分别比农村同年龄、性别的学生重1.84千克~4.68千克和0.41千克~3.48千克。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不断增长,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变化更明显。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营养不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城市学生中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比率增加明显,成为危害学生健康的一个新问题。

1、营养不良

按“身高标准体重”标准来评价1995年中国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结果发现,城市男女生中营养不良率分别为0.8%~11.7%和2.3%~10.5%,低体重率分别为17.2%~28.8%和27.0%~47.5%。农村男女生中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2%~9.4%和2.2%~8.7%,低体重率分别为16.2%~27.4%和27.5%~41.8%。

轻度营养不良可以影响儿童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低下,生长停滞,肌肉萎缩。重度营养不良会引起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体重和身高都低于正常标准,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和运动能力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长期膳食不均衡引起的。许多儿童青少年有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有的青春期女生为了追求“美的体形”过度节食,有些贫困的农村地区还存在食物供应不足问题,这些情况都可以导致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质不优、量不足,从而引起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防治措施:

(1)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饮食行为,不挑食、偏食、从日常膳食中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

(2)推广学生营养午餐是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要逐步开展。

(3)广泛开展营养教育,使人们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例如将大豆加工成豆腐、豆浆供学生食用等措施。

2、肥胖

按照“身高标准体重”标准衡量,中国城市的男女学生中超重率分别为2.6%~8.1%和3.9%~8.3%,肥胖率分别为3.0%~8.5%和1.7%~4.6%。农村男女生中超重率分别为2.6%~5.7%和2.1%~6.9%,肥胖率分别为0.9%~2.0%和0.6%-2.1%。在1985~1995年的10年期间,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从2.6%~3.3%上升到7.3%~8.2%,平均增加了2~3倍。北京中小学生肥胖率1986年为3.2%,到90年代初上升为11.3%,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肥胖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危害很大,可以影响他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运动能力,肥胖的儿童在心理发育上还会受到影响,肥胖的孩子往往因为动作迟缓影响体育成绩和社交活动,成为被人取笑的对象,从而对其心理的正常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出现自卑、缺乏自信心等。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到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的危险要远远高于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到成年时肥胖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儿童青少年。

肥胖的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是引起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

肥胖一旦发生,要减肥是很困难的,因此,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肥胖的发生。肥胖的预防要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每天吃早餐、合理饮食、经常运动等。

已经肥胖的孩子不要“胖急乱求医”、盲目服用减肥药或使用其它减肥方法,要从合理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做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营养缺乏病,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检出率都相当高。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现,农村男女生不同年龄组中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分别为17.1%~33.4%和22.0%~35.4%均高于相应的城市男女生组15.0%~28.3%和19.3%~28.9%。缺铁性贫血可以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成绩,长期贫血会影响到智力和体格的正常发育。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

(1)铁摄入不足

许多膳食调查发现中国中小学生膳食中摄入铁大都超过了供给量,但是由于中国膳食中铁的吸收率较低,低于10%,铁的实际利用率较低,引起铁摄入不足。

(2)需要量增加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生长突增、血液量增加,青春期少女每月月经血液丢失,因此对铁的需要量明显增加。

(3)疾病原因

肠道寄生虫病、长期腹泻等疾病都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措施:

(1)均衡膳食

通过开展营养教育,让中小学生和家长掌握均衡营养的饮食原则,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肝、瘦肉和新鲜的蔬菜、水果。

(2)铁强化食品

可以通过对食品进行铁强化如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面包、铁强化食盐来改善人群的铁营养状况。

二、膳食营养摄入状况

膳食营养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学生时期是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膳食是否科学、营养是否适宜对个体的一生及对群体的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国以来,中国在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开展了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从1992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中小学生基本上得到了足够的食物,但某些营养素如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摄入依然存在着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

1、能量

城市小学男生平均每人每天获得能量为2037千卡,女生为1881千卡,分别达到供给量标准的101.3%和98.4%。农村小学男生为1920千卡,女生为1806千卡,分别达到供给量的98.9%和92.6%;农村中学男生获得的能量为2852千卡,女生为2440千卡,分别达到供给量的100.8%和95.6%。这一结果表明,中国中小学生平均而言获得了足够量的食物。

2、蛋白质

城市小学男女生平均每人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为71.5克和65.2克,分别达到供给量标准的108.2%和101.1%;农村小学男女生分别为58.0克和54.0克,分别为供给量的88.3%~84.6%。城市中学男女生每天摄入蛋白质83.6克和69.3克,分别达到供给量标准的99.2%和89.6%,农村中学男女生分别摄入83.9克和71.2克,占供给量的94.9%和87.1%。城市学生蛋白质的摄入已基本达到了要求,农村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女生蛋白质的摄入量还偏低,还需要适当地增加。

3、维生素

维生素摄入量以视黄醇当量和核黄素较低。城市小学生平均每天视黄醇当量摄入量为512微克~567微克,达到供给量标准的68.2%~75.6%;农村小学生每天摄入视黄醇当量362微克~414微克,仅为供给量的48.2%~55.2%。城市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天视黄醇当量的摄入量为512微克~567微克,达到供给量标准的62.9%~75.7%;农村中学生每天摄入415微克~457微克,仅仅为供给量的51.0%~57.2%。

城市小学生平均每人每天核黄素的摄入量为0.79毫克~0.86毫克,为供给量的68.7%~75.0%;农村小学生每天摄入0.59毫克~0.64毫克,仅达到供给量的52.4%~56.0%。城市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天核黄素的摄入量为0.83毫克~0.97毫克,为供给量的59.1%~64.9%:农村中学生每天摄入0.78毫克~0.89毫克,为供给量的51.3%~56.4%。

因此,除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外,要增加豆制品和深色蔬菜的消费,来改善中国学生维生素A和B2摄入不足的状况。

4、矿物质

膳食矿物质中以钙的缺乏最突出,城市小学生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钙为389毫克~418毫克,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43.9%~47.2%;农村小学生每天摄入341毫克~349毫克,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38.9%~39.6%。城市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钙为419毫克~474毫克,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45.8%~52.5%;农村中学生每天摄入411毫克~466毫克,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44.4%~51.7%。钙摄入普遍不足的问题与中国学生平常食用奶和奶制品少有关系。调查发现城市中小学生中有20%的人喝牛奶,农村中小学生中只有2%的人喝牛奶。

人体的骨骼发育在青春期最为关键。这个时期对钙的需要量明显增加。摄入充足的钙可以保证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如果钙的摄入不足或缺乏,就会影响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还会增加到老年时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研究发现:老年妇女的骨密度与其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饮用牛奶的频率成正相关,给儿童青少年补充钙可以增加他们的骨密度,从而降低到老年时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

奶和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的钙质,是钙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来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学生喝奶和国家的强盛联系在一起,相继开展了“学生奶计划”。日本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泰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牛奶计划”,对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起到很大的作用。

铁缺乏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虽然膳食中供给的铁数量不少,但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却相当高,这与中国膳食中铁的吸收率低有关。

城市小学生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锌10.6毫克~11.7毫克,达到供给量标准的89.0%~97.0%;农村小学生每天摄入9.4毫克~10.1毫克,占供给量的80.0%~85.3%。可城市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天锌摄入量在11.2毫克~13.4毫克之间,达到供给量标准的74.2%~89.5%;农村中学生每天摄入11.7毫克~13.8毫克,达到供给量标准的76.9%~91.7%。

5、膳食模式

从膳食能量的食物来源看,中国城市中小学生膳食能量中的56.4%~63.3%来自谷类食物,12.1%~17.9%来自动物性食物,1.2%~1.7%来自豆类,1.9%~2.2%来自薯类;农村中小学生膳食能量中的70.4%~75.4%来自谷类,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能量只占4.0%~7.2%,豆类供给能量为0.8%~1.5%。

从能量的营养素来源分析,城市中小学生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2.5%~13.9%,脂肪提供24.4%~27.4%的能量;农村中小学生蛋白质提供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1.7%~12.1%,脂肪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5.7%~18.5%。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儿童青少年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膳食总能量的25%~30%。用此推荐值衡量,中国农村学生的脂肪摄入量接近低限,还应适当提高;城市学生的摄入量已接近高限,应注意控制不令其过多增长为宜。

从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分析,谷类仍是其主要供应者,在城市中小学生中占46.3%~57.4%,在农村中则达65.4~74.7%。动物性食物为城市学生提供24.8%~35.2%的膳食蛋白质,为农村的学生仅提供了8.4%~15.4%的膳食蛋白质。豆类普遍较少,城市学生为3.3%~4.4%,农村学生为2.1%~4.1%。对城市学生来讲,平均已有28.1%~39.6%的蛋白质来自豆类和动物性食物,由于他们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经接近上限,不宜再增加富含脂肪的动物性食品了。而农村的学生仅有10.5%~19.5%的优质蛋白来自豆类和动物性食物,而且在膳食蛋白质总摄入量中,谷类蛋白质占的比重过高,所以应在农村中大力发展豆类的生产和消费,同时鼓励农村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食物。

三、营养知识现状

调查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小学生都缺乏基本的营养知识,中学生和学生家长具有一定的营养知识,对营养和疾病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饮食、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明了。

中小学生、学生家长大都愿意了解有关饮食、营养和健康的知识,电视节目、广播、报刊杂志等是他们乐意接受营养知识的渠道。

四、饮食行为现状

1、早餐

中国小学生和中学生中每天和经常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94.5%和93.1%,偶尔吃和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5.5%和6.9%。小学生男、女生每天吃早餐和从不/偶尔吃早餐的比例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中学生中男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84.2%高于女生78.5%,男生中偶尔/不吃早餐的比例为5.2%低于女生的比例8.4%。

小学生中85.8%在家中、7.0%的在学校,3.7%的在路上、3.2%的在饭馆/小摊上吃早餐。在中学生中82.6%的在家中、8.4%的在学校,5.5%的在路上、2.7%的在饭馆/小摊上吃早餐。

早餐是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对人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营养充足的早餐可以提供学生体格和智力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就不够,而这种由于早餐引起的能量和营养素的不足,很难从其它餐次如午餐或晚餐中得到弥补。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营养素摄入、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们的营养状况和健康。

2、零食

中国城市儿童青少年普遍吃零食,小学生和中学生吃零食的比例分别为97.3%和98.4%。在小学生中男、女生吃零食的比例十分相近,分别为96.9%、97.7 %;中学生中女生(99.3%)吃零食的比例明显比男生(97.4%)高。

中小学生常用来作零食的食物主要有水果、面包、饼干、糖果、甜点、膨化食品等。小学生的零食主要由母亲、父亲和孩子自己准备,中学生的零食经常由母亲、孩子自己和父亲准备。

中、小学生食用零食的地点主要是在家和学校。中、小学生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食物的口味、营养、家中食用频率。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比大人多。三餐之外,吃些有益健康的零食。能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他们也可以从吃零食中得到一定的享受。可以适时、适当、适量地让他们吃些零食。由于零食提供的营养素远不如正餐食物的均衡、全面,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餐。经常吃零食会引起龋齿、营养素摄入不足等问题。所以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

3、饮料

小学生依次为碳酸饮料、牛奶、白开水、果汁和酸奶,中学生依次为碳酸饮料、牛奶、果汁、酸奶和白开水。他们在学校中消费的饮料种类与家中有所不同,小学生依次为白开水、牛奶、碳酸饮料和豆奶,中学生依次为白开水、碳酸饮料和牛奶。

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饮料消费量差别很大,消费模式也不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饮料消费量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所有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饮料消费量逐年上升。中国儿童青少年饮料消费趋向为各种饮料将逐渐取代白开水成为中国城市儿童青少年饮料消费的主流。

4、快餐

中、小学生中知道快餐店的比例分别为96.0%、90.8%,他们中吃过快餐的比例为91.1%、92.2%。

快餐的消费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普遍的饮食行为。从调查的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都听说过并吃过快餐,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认为快餐的营养搭配合理、营养价值高。值得注意的是,经常吃快餐会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快餐食物的制作以烤、炸为主,因此快餐中含的能量和脂肪多。一份西式套餐中所含的能量为1190-1800千卡,相当或超过中小学生一天的能量需要,脂肪提供的能量超过总能量的30%,但其中所含的其它营养素、矿物质等却相对很低。经常吃快餐,能量的摄入会超过身体的需要,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人体贮存起来,从而引起肥胖。

经常吃快餐对健康的影响是远期的,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经常吃快餐对健康有影响,但不是不让人们吃快餐,而是要掌握一定的度,选择快餐食物时也要注意营养均衡。

五、对策

1、立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和营养水平,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学生健康和营养的法规,对于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法规、立法可以明确责任和义务,是做好学生营养工作的保障。

2、推广学生营养午餐

实行学生营养午餐给学生营养带来的好处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广学生营养午餐。

3、普及营养知识、培训营养工作人员

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营养知识的普及,使大家都来了解营养的重要性,并运用营养知识指导日常的饮食生活。

开展营养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接受营养知识的培训。

4、推广健康促进学校

健康促进学校是指在学校社区内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宜的卫生服务,让家庭和广大社区成员参与,以促进学生健康。

以学生营养为切入点,运用健康促进学校的框架来开展营养工作。

5、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