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时间:2023-05-24 15:53:21

导语:在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别出心裁;独具慧眼;求异创新;因势利导;随心所欲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也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21世纪又是人的智力潜能的世纪、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性思维的世纪。创造性思维又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适应飞跃发展的社会,必须用创造性思维教育下一代,使他们具备极强的创造力,所以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趋势。美术作为一种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观察、感受和认知能力,能激发儿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欲望,顺其他们的稚性,发展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成了现代素质教育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形式,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创造就是打破旧的,建立新的。因此,要培养少儿的创造能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从有限思维到无限思维,从常规思维到创造性思维。因此,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独创性

表现为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如牛顿发现人们年年都看到苹果落地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因为他具有独具卓识的慧眼和思维的独创性,他把认识事物的第一要素——“观察”同思维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创造。一个观察力极强的儿童能发现画面以外的东西,就是别出心裁。比如:老师画出一圆,叫同学们添画,结果有的同学把圆添加成太阳、苹果、圆圆的脸蛋、游泳圈、面具和各种动物的头等,五花八门,各自具有独特创造性。

2.发散性

也叫求异性,表现为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按常规寻找变异。经过选择,寻求最佳方法,注意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如故事:一画家、一卖气压计的商人、一科学家、一工程师各自测量教堂高度的方法,结果画家以看一下图纸设计就以最快、最准的速度测出了教堂的高度,这就是画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运用,选择最好方法而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灵活、新颖的扩散性思维方式。

3.灵活性

人们在解决千变万化的事物的创造性思维中,不只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集中性思维),应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相互配合,突破刻板僵化思维的束缚。如在几年前我市学生头脑运动(奥林匹克竞赛)中就出现过一题:“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还有几只?”竞赛结果令人震惊,有人说:“1只也没有,都给吓跑了”;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9只,因为10减去1得9”;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1只,那是小鸟的妈妈,别人可以飞掉,但她不能飞”;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无数只,那是死鸟的伙伴,它们来看死去的朋友”;有的说:“打死1只,还有9只,因为那9只都是聋子,没听见”。多么感人,令人倾情啊。这样的回答既合情理之中,而又于意料之外。思维开阔,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范啊。

二、儿童创造性的三个阶段

一是直线想象阶段,为初级阶段,只能思维想象出事物的一般关系。如画《跳绳》,就只画单人跳绳或多人跳绳。

二是自然思维阶段,为中级阶段,思维想象更进一步。如画《跳绳》,在课间,背景画上许多同学或教学楼;在山坡上,画上满满的草背篓,几个小朋友在打好草后跳绳。

三是跳跃联想思维阶段,是高级阶段,从一个领域联想到另一个领域,是一种灵感思维。如画《跳绳》,几个扎着长辫的姑娘将绳子套在两棵小树上跳绳,头顶上画的小鸟对他们叫着,象是说:“小姐姐们,请爱护树木,那是我们的家”。这种奇思妙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升华。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设置宽松的环境及情景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刺激。一种是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在校时师生间、同学间所形成的关系氛围。在学习活动中,少年儿童们拥有自动选择的权力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轻松活动的状态,有利于激发他们努力进取、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家庭、社会环境,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能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条件好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各种活动工具的提供如各种纸、颜色、笔等,从外能够参与参观展览,参加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有了这些条件,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使他们不受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创作等,开展好各项美术活动。但在活动时对他们不能带有任何的强迫性,而是要求儿童们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思想及情感。所以,要萌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创造环境,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无拘无束地观察、思维、表现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导观察培养儿童好奇心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驱使去探索、去创新,实现自我愿望的一种内驱力,它是学生积极进行‘智慧’、‘迁移’的巨大潜能,是求异创新的内在激素。”因此,引起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它说理性的科目,它是一种有形、有色并有一定情节的艺术活动,它要靠认真观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激励才有利于敞开儿童心灵的大门,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创作的欲望。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去认识大自然和周围世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指导他们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走到街上,要注意观察人们的活动及建筑物的形状;观察动物时,注意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动态;观察花卉时,注意它们的色彩及生长变化。大自然、大社会这种活教材,对少年儿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对他们的创作收集素材,使他们能创造性地表现周围的现实生活。

3.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 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蒙台梭利指出:“如果儿童具有自己内在的发展模式,就应允许这个内存向导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引导儿童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指导少儿绘画活动时,允许并鼓励少儿个性的发展,要顺其儿童的稚性,因势利导,发展其个性,充分尊重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潜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印象,随心所欲、尽情表达。不但可以画出云、雨,而且可以画出人们根本见不到的“风”来,长颈鹿长长的脖颈可为动物们搭桥,过河嬉戏,乘着月船,遨游太空,吊着月儿打秋千、鱼肚开花等,人们看了似乎滑稽可笑,根本不合情理,但儿童就可大胆尝试地发挥丰富的想象,以满足自己的主观愿望。因此,发展儿童个性在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中起了重要作用。

4.正确对待儿童作品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儿童作品完成后,非常渴望成人的赞赏和认可。因此,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一定要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善意接受一切孩子的画,以发现他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作画。只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不重学习结果,尽可能尊重学生作品多样性,珍惜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时不能说“不能这样画,应该那样画。”而应以“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来代之,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动脑、动手没有白废。所以,正确评价儿童作品是提高少儿审美能力、创作热情和进一步发现少儿创新火花的过程。

第2篇

关键词:学前幼儿;蒙台梭利;游戏;数学思维;数学情感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身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交给他们良好的习惯。所以在幼儿数学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幼儿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初步形成数学思维,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能让儿童在将来的数学学习中保有持久的兴趣和潜能,对幼儿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终身教育都有难以逆转的深远意义。

一.我国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数学启蒙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让孩子学习好数学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认知新世界。但数学在很多学习者和教学者看来是枯燥与无味的,在生活中好多孩子对学习数学总是缺少热情和兴趣,这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难题与问题。当前我国学前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教学目标单一。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知识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②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③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形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

④忽视幼儿的数学兴趣和情感的培养。部分幼教教育单纯把数学教育作为儿童获得数学知识来教,忽视了其他的教育价值。若压抑了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喜爱,久而久之将会造成幼儿厌恶数学的消极情绪,对今后学习影响巨大。

⑤幼教的职业技能不完善。从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出发,考虑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

可知,当前我国学前数学教育中,大部分形成了如同中小学阶段的传统课堂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或是任由儿童自主活动的无目的的“放羊式”课堂。尤其老师不够重视幼儿在数学的思维和情感上的培养,这对于幼儿今后数学学习的发展是极大的损失。

教师应把握住儿童这一不仅是智力更是人格和情感的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掌握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立足于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从培养思维和情感出发展开教学。这将对于儿童今后数学的学习起到启智的作用,而且良好的数学情感,对学习数学获得的自信和喜爱,能产生持久的情感,而不是厌烦与恐惧,对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意义。以下将从游戏的角度出发,对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的培养途径进行阐述。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

蒙台梭利有句名言:“让我听,我随后就会忘记,让我看,我就能记住,让我做,我就能理解。”她认为应让幼儿们在动手操作和游戏中发现并体会“数”的存在,不仅使幼儿学会很多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幼儿从小养成喜欢数学,不怕数学的习性,为上小学奠定数学基础。合理的教学游戏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及情感,其培养途径就是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丰富的内涵,组织适宜的数学游戏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提供有效地指导。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蒙台梭利认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提升儿童的人格。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在实践中广泛的应用性,决定了数学教育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于学前阶段思维的发展,乃至一生的思维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如小班图形分类活动,在认识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请幼儿将三角形找出来,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摸摸三角形,发现特点,得出其具体特征以形成概念,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再一起讨论自己家里、教师里的三角形物品,对照得出的特征和概念。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的深刻性和持久记忆。再如出示一组到动物园参观的照片,请幼儿按照参观活动中市区发生的先后顺序,感受事件发生过程与时间的关系,发展其推理能力。

2.数学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主要部分,在游戏和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一物多玩”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以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寻找答案,积极把握幼儿好奇和爱玩的天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

如拼画游戏,在认识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教师提高某一单一的图形,如三角形,让幼儿按要求把这些三角形拼成小房子或者其他图形,送给他们的好朋友。这时候幼儿的操作不受固定套路的限制,兴趣提升,热情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幼儿的发散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

再如拼摆游戏,教师提供两张正方形图片,把其中一张沿着对角线剪开。摊开摆放成以下形式(图1),请幼儿将剪开的两部分三角形拼成原来的正方形。第一个活动很简单,幼儿们很迅速地就做好了。接下来,老师收起全部的图片,再摆成如下的另一种形式(图2),幼儿再按刚才的要求去做。这时候幼儿可能会迷惑,同样的图片不同的位置。激起趣味后,就开始动脑思考,动手尝试,等到拼接成功时,幼儿会豁然开朗,不仅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突破了思维的定式。

3.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幼儿身上即幼儿能够既快速又正确地完成游戏任务。如小班的1-5的按数取物游戏,教师出示一个数字卡片,幼儿快速在盒子里取出相应的物品数目,或是相反的活动。同时可以加入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又对又快。再如说相反词活动,教师说一个词,要求幼儿快速思考回答出相反的词。如快对慢、胖对瘦、好对坏、高对矮等等。

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游戏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轻易否定和打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在各方法中作比较,找到一种最便捷和有效的办法。

在游戏和相关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在动手、动脑和动口中启发幼儿合理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俗话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情感

培养幼儿数学情感,即对其数学学习的兴趣、求知欲、自信心和喜爱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幼儿内心保有持久的内在动力,才能更积极有效地投入到今后抽象的数学学习中。

长期以来,幼儿园数学活动大多注重它对幼儿的智力功能,很多教师甚至单纯地把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体操的偏向,而忽视它的多种教育价值。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儿童都怀有厌恶和害怕数学的心态。而情感态度不是单纯靠“教”出来的,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结果。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引入数学知识,是培养幼儿数学情感的最好途径之一。

比如,创设环境。把幼儿的数学学习放到孩子实际的生活中,带幼儿带教室外散步,数一数身边的房子树木,比一比树木的高低等等活动,教师适时引导提问,使幼儿感受身边事物的大小、高低和数的运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身边的事物也产生了很大兴趣,不断想寻找其他问题和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幼儿学以致用,更能在生活化的游戏中体会积极向上的数学情感,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

总之,知识只是暂时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才是永恒的。所以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工作中,幼教工作者应注重合理地安排课程,设计教具和有教育目的的游戏,采取从“做”中学的方式,让孩子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操作,提升孩子的感性经验。对于初接触数学的幼儿来说,不仅要学习数学粗浅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更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能让幼儿从小就真正喜欢数学,不怕数学,对幼儿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2000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红兵.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范佩芬,王辉.“活教育”做出“活智慧”[M](2010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0,(19):38-49.

[5] 王丛岩.在蒙氏教育中发展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6,(2):68-69.

[6] .蒙氏教育对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483-486.

[7] 王晓辉.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6):81-83.

[8] 唐林媚.幼儿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76-78.

第3篇

一、在生活与数学、经验与探究、形象与抽象的实践中把握教学的本质

1.生活与数学

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博弈体现学生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矛盾诉求。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其本质是理性的。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和数学的角度发展学生素养,给予理性的滋养和人性的关爱。

天安门、飞机、奖杯是轴对称图形吗?从生活的角度学生认为是,但是从数学的角度看,教材是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引出对称现象,再将上述物体抽去非本质的属性(如颜色、构件),呈现平面图形,对折后,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其间,有一个从实物到图形、从立体到平面的抽象过程。准确地说,实物是对称的,但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要从本质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事物向数学原型进行提升。

2.主观与客观

主观经验与客观探究反映儿童认知数学的经验参与和教学预设的合理考虑。数学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客观的结合。

3.形象与抽象

抽象数学与形象教学反映儿童认知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教学方法的合情选择。数学是抽象的。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从形象开始并逐渐走向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符合儿童认知数学的特点,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隐含数学问题的情境中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在工具数学与思维数学、学科数学与文化数学、知识数学与素养数学的关系中彰显教学的本质

对于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应该运用整体思维,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与把握数学的工具性特点,体现数学核心价值的思维性特点,掌握学科数学本质的抽象性特点、人文精神关照的文化性特点;凸显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意识、数学思维、理性精神和人文素养等。

1.区别“工具数学”与“思维数学”的关系,体现以思维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本质的价值认同

数学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数学的抽象性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共性和本质,使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

2.把握“学科数学”与“文化数学”的关系,体现以渗透为要素的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判断

数学作为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对抽象性数学概念的基本理解。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并以概念为基础判断是否能构建概念网络图或数学图式。在掌握数学概念、认识数学符号、理解数学内涵的过程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认识,渗透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用有节奏的儿歌引入,并适时指出:这首儿歌中,有嘴,还有眼睛和腿,还要跳下水,似乎挺复杂的。我们先只研究嘴,把儿歌抽出一部分:一只青蛙一张嘴……念下去没完没了,谁有本领将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只用一句话就能表示?生1:几只青蛙几张嘴。生2: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生3:a只青蛙a张嘴。生4:n只青蛙n张嘴。教师适时指出: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青蛙的只数和嘴巴的张数表示得清清楚楚,看来字母的作用还真大呀!谁能把整首儿歌用一句话来表示?生5: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师:这里的n可以取哪些数?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的体验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学生产生追求简约的数学学习的需要,理解简约性的数学特点,感受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文化。

3.理清“知识数学”与“素养数学”的关系,体现以发展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本质的价值提升

第4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数学概念;学习兴趣

建构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1 用现实生活构建学前儿童数学概念

1.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例如,两个儿童在分食品时,他们会自觉地考虑如何平分。这是幼儿就会自发的进行多少比较。再如,儿童都想玩拼图玩具,他们在选择玩具时就会考虑,一共有几个拼图玩具,有多少小朋友想玩,是玩具比人多,还是人比玩具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些实际上正是一种隐含的数学学习活动。类似的事情,在儿童的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儿童常常在不自觉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2.借助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数学概念

(1)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

现实生活为儿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桥梁。举例来说,有些儿童不能理解加减运算的抽象意义,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只不过没有把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和“课堂里的数学”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育儿童,而是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借助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完全能够使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如上楼梯时和孩子一起数楼梯的阶数;吃水果时一起数“一共5个苹果,小明一个,当当一个,你一个,还剩几个”等。让儿童在游戏角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甚至请家长带儿童到商店去购物,给儿童自己计算钱物的机会,可以使儿童认识到抽象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儿童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2)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儿童头脑中的数概念既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教师的解释,而是来自儿童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儿童在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同时,也锻炼了抽象的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果,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而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老师只要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必要的指导。也就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

2 培养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1.要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

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所学科目喜欢,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如:学前班的小朋友刚刚接触简单的图形,我就要求小朋友们自己回家用纸折或者是画出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并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些有趣的图片,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也做的非常好,我及时地对小朋友的操作过程及结果做出了评价,趁机对他们进行鼓励,他们对学习数学也就比较感兴趣了。由此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永久性兴趣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知识不能直接理解,因而显得单调、枯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许会产生一时之兴,但不会长久。比如:教孩子动手数数,从1数到10。谁知这样的举措他们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学会了数数。先是1数到10,过一段时间,1到100已经数得很熟练了。而且是一边说一边用手笔划着数。看到他们对数字那么感兴趣,于是我制作关于数字的小动画片,给他们从头到尾放了一遍,他们高兴的欣喜若狂。发现他们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发现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总是主动的去学习。主动要求学习新的内容。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引导他们发现、仔细观察生活中一切和数字有关的东西,让他们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学数学的目的,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认识,让他们从心底真正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这样,他们的兴趣会变得稳定而持久。

3.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都很熟悉,当他们看到、听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也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就会倍感亲切,非常兴奋,也容易接受。如,老师可引导儿童比较树的粗细、楼房的高矮、距离的远近;在花坛里,可引导儿童观察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感受蝴蝶花纹的对称,并提出问题:“盛开的花有几朵?花骨朵有几朵?”让儿童学习自编应用题;秋天,还可以带领儿童拾落叶,引导儿童按大小、形状、特征不同进行分类计数等等。上下滑梯时,既可以引导儿童计数滑梯的级数,还可以让他们练习顺数或倒数……这些活动,既能使儿童轻松、自然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又能让儿童随时随地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用途。

4.教师对学生应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从教学的这个角度来讲,教师要对数学的认识要高,要对数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努力加强数学修养,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同时要具备广博的数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虽然学前数学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多也不深,但教师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备,这样给学生讲课时思路清晰,方法灵活,能化难为易,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学习数学时从中得到乐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3 结束语

不管是渗透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概念教育,还是专门的数学活动,需要我们把握各种契机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心动,继而行动。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5篇

关键词: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73-02

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教学手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运用,所谓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际生活为教学切入点,充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各种生活实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定义、定理和思路方法等,让学生利用生活周围所熟悉的事物,从实际生活中领会学习、掌握数学的方法,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密不可分的,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来应对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倾注爱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位合格的培智教师首先应该是充满爱心的教师,因为和智力正常的孩子相比,培智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需要更多的、更细心的关心和爱护。这就要求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端正态度,用充分的爱理解和关爱培智学生,用满溢的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用愉悦的心态接纳智障学生,用柔和亲切的言语表情去感染孩子,言传身教,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毫无保留地爱他们,用真诚的态度理解智障儿童,努力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以伙伴或朋友的姿态融入他们的世界,从而为他们学好数学打下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智障儿童可能在思维、观察、理解、记忆、想象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教学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首先是要让他们能够自理,然后才是弥补缺陷。其中自理包含行为和思维上的自理。数学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生活情况和数学水平的基础上,把书本上繁琐、复杂的知识,通过合理的筛选、整合、加工和改造后,融入到现实生活简单的事物中,达到简化知识含义、深化教材内容的效果,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面向生活,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语言生活化,简化数学知识的深度。教师教学语言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对于需要耐心解释的智障儿童来说,教师的语言就是他们进行学习的重要媒介。在教学语言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比如智障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特点,采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知识。比如,在教授“”时,可以通过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让学生理解知识,这非常符合低年级智童的情况,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接触、感悟数学知识和思想。

2.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智数学教学内容在设计上要突出生活性,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利用一些数学问题和活动的设置,将数学课本中乏味、枯燥的知识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1至10”数字的认识,可以利用不同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字形来让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初步的感知:火柴1,小鸭2,耳朵3……豆芽9,小棍鸭蛋组成10。利用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实践活动生活化,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数学知识的强化和运用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撑,从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领略数学思维方式,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和研究能力。比如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时,为了让学生形成初步、具体的“千克”概念,可以在获得学校批准和支持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菜市场、水果店等场所,让他们自己挑选1千克的蔬菜或者水果,再用手掂量感受1千克的重量,数数1千克的数量。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学习数学知识并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教学实用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4.知识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数学知识只有不断地练习、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有意义和获得长远发展。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数学范畴内的知识,更应该是数学思想、方法、能力,从而在真正的生活运用中实现数学的生活化价值。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领域内不断地积累、反复地感知,在恰当时刻学会运用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再进入到体会数学价值和重要性——不断运用的良性循环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造参与生活实践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积累,在生活实践中感知、领悟,逐渐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利用形式多样、反复多次强化训练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进行强化,这里最常见的就是游戏的方式,因为游戏是智障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但可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寓教于乐,并且还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不断地熏陶学生。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服务生活、改善生活。在培智数学中采用生活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智障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作为培智学校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需要用深切的爱心和耐心关爱智障儿童,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方面出发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从而促进智障儿童数学水平的提升,为培智数学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培智生; 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00-01

智障儿童的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自控能力差,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往往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再加工的能力。因此,在培智班里 "谈数学色变",数学教学已成为培智教育的难点,对于这些智障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象化就显的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培智班进行数学教学生活化呢?下面就来谈谈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点感悟:

1创设生活化情景 合理组织教材

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选择,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死搬硬套,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运用形象的思维,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能有效的帮助智障儿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数字的认识时,教材中安排了通过点数图片锻炼学生数数能力的内容。教学中,我考虑到了智障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仅仅有5-10分钟精神集中的时间,还有对吃无法抗拒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苹果"、"香蕉"、"糖果"等食物来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也巩固了对数字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生活化 选择生活化教学形式

智障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差,思维缺乏深刻性和概括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学形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1多媒体的运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科学的进步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采用多媒体将教学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声、形的方式,以智障儿童容易感知的视、听形式出现,将静止的对象形象化、生活化,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样,数学的学习既能变得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实际,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2游戏的运用。

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某项工作的内驱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某一事情产生兴趣。在培智数学教育中,以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生活化的的各种数学游戏为媒介,调动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把书本知识还原成生活问题,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数学课堂能再现生活画面,使智障学生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从而灵活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元角分" 这一问题时,把教室布置成菜市场的场景,有白菜、萝卜、黄瓜、西红柿,让学生自己亲自去买菜,经历了识别菜价、选择蔬菜、拿钱找零的过程,通过模拟学生的生活进行游戏,既让学生体会到了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又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巩固了数学知识"元角分",也发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生活实践 使数学生活化

第7篇

数感主要是强调一种对数的感觉。综合文献中对于数感的记载,我觉得数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数字以及对数学计算的理解和感悟。建立数感就是进行“数学地”思考,培养将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的解决方式相联系,或者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等。

数感这两个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大致包括:1.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2.对于数字之间关系的理解;3.对于数字大小的比较;4.对数的估算的理解;5.对于基准量的理解;6.能够用数学思维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感的内涵丰富多样,不仅包含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包括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所以,紧抓教学过程中数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数感的萌发、形成和发展

数感是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能力,但是非常有限,所以后天的培养非常关键。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在0-2岁开始对身边的物体有认识,并且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后天的家庭教育也对儿童数感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对儿童的数感进行培养、强调,那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儿童的数感明显比其他儿童强。

在小学阶段,数感的发展受许多因素制约。首先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课堂,学生在小学课堂上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学会解题之外还需要慢慢培养、发展数感。其次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数感的发展尤其如此。所以帮助儿童发展数感要靠家庭中的成员一起努力,营造一个有趣的、与数学相连接的生活氛围。

三、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经历感悟多少、用数表示多少、建立数之间的关联、数的运算、形成概念等的过程[7]。小学生数感的发展特点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课堂组织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数感发展与年级呈正相关

根据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7~8岁)的学生,初步形成三位数以内的整数概念系统。通过低年级阶段学习,儿童一般都能摆脱用实物或操作实物这一类具体性的动作,逐步达到更高一级的概括和抽象水平。中年级阶段(9~10岁),通过多位数的学习,扩大了数的范围。小数、分数及百分数的概念正在形成。但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概念还不稳定。高年级阶段(11~12岁),对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渐统一,不仅能知道它们的联系,而且能区分。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代数知识,并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从算术概念到代数概念是概念知识结构的重大扩展,因而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至此小学生的数感已初步形成。

(二)小学生数感发展的个体性因素

根据文献中的各种资料显示,小学生数感发展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个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性。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数感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拥有不同性格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

课堂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多为书本上的知识,教学过程也是按照固定模式,这样就导致了课堂知识与生活脱节。除了引入新课时教师会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课堂中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地方就很少了,学生还是很难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部分,例如数与代数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素材和内容,在这个部分,如果教师仅将眼光放在知识的教学以及解题技巧的讲授,那就完全没有将教材运用到位。

(二)课堂接受知识多于自身感悟

学习数学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形成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还不能够充分的用生活中实际的案例和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多半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是用在了接受知识上,而不是靠自身去感悟数学、发展数感。

(三)缺乏适合发展数感的课堂

数学课课堂时间限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小学每周4-5节数学课,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想要在短时间内深度发掘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都会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大多数教师不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而通常都是选择直接讲解的方式来告知学生该如何做,按照教师的想法,这样起码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个现实的情况,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以及发展是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

五、对数感教学的建议

(一)让素质教育踏踏实实站稳脚跟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一直高喊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还是极少数学校。对于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如果仅仅使用应试教育的那套评价模式,是不能有效检测学生学习到了多少的。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一直是制约教师授课的一个很大因素。

由此可以得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是帮助学生提高数感的必要条件。只有全面将素质教育推上舞台,才能让教师能够顾及学生的数感发展。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让课堂真正进入生活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跟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逐步帮助学生以数学的角度去体会生活,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习惯。总的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发掘数学对于人们生活的价值。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好动,天真无邪,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时常会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每到这时教师就会视这些为学生的缺点,强制听课,加以约束。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大部分老师还让学生坐成一条线或一个姿势,学生上课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一堂课上下来又苦又累,长此以往,越来越不愿意学习,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日积月累,延误了孩子一生。反思我们的教学,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堂教学呢?我现将自己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及锻炼机会,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对新知识的渴望。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直观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

教育者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教,人类的知识凝聚着知识、情感、伦理。真正价值就在于用脸、手、说表现出来。学生知识是从体验中感知出来的。人们常说,听了记不住,看了印象深,做了记得牢。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每节新课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时要给学生提出操作的要求,即看清题意,想一想,根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学生完成后,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在指名学生汇报,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体,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地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在竞赛中紧张积极地学习

第9篇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看看、摸摸等。《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所以,教师对每一活动的设计都应考虑到适合幼儿年龄小的特点,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把枯燥的数学教学游戏化,可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游戏中,幼儿注意力集中,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教幼儿学习数的顺序,可利用卡片或扑克牌与幼儿一起玩接龙游戏;学习数的组成,可玩猜数游戏,提供一种实物,让幼儿说出一共有几个后分别握在两只手中,伸出一只手让幼儿看看是几个,再猜猜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可让幼儿用游戏棒玩出棒游戏,双方各出一份,要求幼儿算算两人一共出了多少;让幼儿自由地玩沙、玩水,并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容器,让幼儿在盛沙盛水的游戏中逐步掌握容积与容量的关系;认识形体可玩摸箱游戏,准备各种几何形体放在纸箱里让幼儿摸,先让幼儿说出自己摸到的是什么形体,再取出来看看对不对,或者让幼儿根据要求摸出某种形体来,在幼儿摸摸、拍拍、听听、看看、猜猜等游戏中辅以“问题抢答”、“看谁改错快”等比赛形式,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便能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在操作中学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思维以及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既不是先天的成熟,也不是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认识来源于动作,客观通过动作转化为主观,”“为了认识物体,主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它们:它必须移动,连接,拆散,合并,和再集拢它们”,“知识是经常与动作或操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化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幼儿正是通过动作,实际摆弄物体而认知世界的。因此皮亚杰强调:“思维就是在操作中学知识,在操作中练思维,在操作中长智慧。 ”幼儿只有通过自身对客体的操作过程,使自己有了切身的体验,从而感知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的关系,这是幼儿思维特点的体现。在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性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时,必须要抓住这一特点。

三、在故事中学数学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展故事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故事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幼儿在听故事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只要是适合幼儿的故事,他们肯定会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去听或去阅读,从而使其形象思维与创造性联想得到充分的调动。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故事内容,让幼儿在听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听听、看看、说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欲望,通过故事导入使幼儿轻松地掌握了要学的知识。

四、在区域活动中学数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儿童的手脚,解放儿童的头脑。”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数学活动区是幼儿观察、操作、探究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最好场所,也是培养幼儿会听、会看、会想、会做、会用、会收等数学活动必备的智力技能的最好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特别重视数学区的材料设放。 教具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工具,它能帮助幼儿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发现,在数学区的教育中教师总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月、周、日教育目标,有计划地投入教具。例如在学习配对比较两组物体是否一样多时,在数学区教师投放了小猫与圆形的一组教具,小猫固定在底板的正反面,幼儿用圆形配对比较,幼儿通过操作理解很快会将知识迁移,让他们比较全班小朋友男孩还是女孩多,小朋友就会用一对一配对比较的方法找出答案。

五、在生活中学数学

《纲要》明确指出了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新价值,“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可以说到处充满着数学。若能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就会大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例如:散步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大小、多少,比较树木的高矮,观察屋顶的形状,地砖的形状等;用餐时,通过分发碗、筷、勺、盘子等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数与数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等;吃桔子时,让幼儿数一数里面有几个瓣?吃西瓜时,让幼儿观察把一个整体分成两份,再分成四份,知道整体大、部分小等等。在幼儿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和数学打交道,因为数、形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在园内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契机,还要建议家长在家抓住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机会,如随时利用马路上的车辆、门牌号码、家中日用品等引导孩子学习数学。这样孩子学习数学知识就不会觉得枯燥,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许多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