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5:53:21
导语:在智慧大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做个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创造性处理与运用教材;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展现出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如何发挥教学智慧,打造智慧课堂。
一、活用教材,尽显课程智慧
对于优秀教师而言,他们也是出色、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换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善于重新开发教材、灵活调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彰显出课程智慧。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智慧,精心备课,创造性教学。
第一、“吃透”教材。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再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或整合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而不是死守教材,照本宣科。比如在分析某物理知识点时,可利用教材例子,也可呈现其他例子,而不是将课本看作“钦定文件”;将一些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使之变为新的学习主题;参考各版本的教材,得到教学启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部讲。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学生自读材料或特有栏目,课堂上教师应有所选择,以便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机会。如“信息库”栏目,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同时让教材具有弹性,满足各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也可培养同学们信息搜索收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索,获取知识。或者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唤起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动性。
第二、更新或“补充”教材。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材,即立足教材,增加其他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物理小魔术、科学家的趣味故事、漫画图片等。或者感觉有些教材内容滞后,不贴近学生实际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适当拓展延伸,将一些生活实例、现代物理科技发展知识、其他有关的课程资源等搬入课堂,补充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呈现一幅幅萤火虫发光、太阳发光、水母发光、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灯等,引导学生认识光与光源。其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动画日食和月食等。另外,还可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渗透德育教育。或者对于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或概要知识适当补充,又或者组织专题研究或专题讨论等,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如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研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创新方法,突显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灌输式教学,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善于学习,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1.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虽然这一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若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则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相机诱导。如教学《汽化和液化》,分析沸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烧水时的情形,自主提问,比如为什么水开了会冒气?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水烧开?水沸腾时有哪些特点?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继续升高?水熬干了,这些水跑哪里去了呢?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大胆猜测,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于是,学生想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①在烧杯中倒入冷水,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90C°时,隔1分钟记录1次,直到沸腾后5分钟为止。②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然后分成大组,分别用冷水与热水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而后教师点评与补充,共同小结。
2.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不但把握物理知识,也学会巧妙学习。①比较学习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器材、仪表等,可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列表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理解。譬如压力与重力,由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大小、作用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列出有关表格;电压表与电流表,由符号、连接方式、作用、是否直接连接上电源比较两者的区别。②善于观察。在物理学习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一方面,教学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加深认识。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传热,哪些不易传热?戴着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等。另一方面,借助演示实验,指导观察方法。比如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如何开展,怎样观察等。
【参考文献】
[1]周久璘.物理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智慧的课堂[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02期
[2]谢荣洲.物理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中学物理。2010年05期
[3]陈方正.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湖南中学物理.2010年03期
[4]刘新刚.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07期
关键词:智慧理答;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华东师大崔允t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智慧的教师理答不但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还能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下面我将以多种案例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理答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性理答
语言性理答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问答作出的语言评价和引导,它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再组织理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
在《燕子》这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多次运用激励性理答,使整个课堂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如:
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体现小燕子好漂亮、好可爱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大部分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小部分同学纯粹地朗读。
师:真喜欢你们读书的样子,边读还会边做记号。三年级就学会了读书做记号,真是好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看似一句很简单的评价,却在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林老师的激励性理答后,那些边读书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因得到赞美而学得更加认真,而那些没有边读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在林老师这别出心裁的提醒下也会拿起笔圈圈画画了。这就是激励性理答的魅力。
二、非语言性理答
非语言性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答做出的除了语言之外的理答。它可分为有反应理答和无反应理答。有反应理答是指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予以评价,包括动作理答、神情理答,是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回答。例如,微笑着点头、鼓励的眼神、鼓掌等。无反应理答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林莘老师执教《燕子》一课为例,林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环节: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还不够亮。(老师边看着学生边用手做着向上扬的动作。)
生再次朗读,林老师对其进行手势暗示。
学生在老师非语言性理答的帮助下,朗读更具情感了。此时此刻形象的动作更胜过无力的话语,非语言性理答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林莘老师这一巧妙的理答带着学生走进了语言的世界。教师智慧巧妙地运用理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理答现状及策略
纵观现在的课堂,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理答缺乏针对性、客观性、情感性以及多变性,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现在的课堂不缺乏理答,但是缺乏客观性、多变性的理答。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呢?
1.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1)洗耳恭听。课堂上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新、批评的价值;(2)察言观色。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具开发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3)真诚赏识。教师带着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回答,这无疑是对学生莫大的信任和鼓励。
2.理答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针对不同成绩、不同性格甚至是不同性别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方式的理答。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基础的原因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他很想进步,针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在教学时对他们就要以激励性理答为主;对于逻辑思维比较混乱,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再组织理答为主;而对于那些只求一知半解,没有耐心细读文本的学生,我们更适合采用发展性理答。因材施教让教师理答事半功倍。
3.教师要关注智慧理答,提高自身的理答能力
(1)增强理答意识。(2)重视理答预设。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底蕴,发展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3)锤炼课堂理答技巧。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了更好地做到高效课堂,在精心设计教案之余,更应该好好学习如何使教师理答更加智慧,从而使课堂焕发更迷人的光彩。
【关键词】PDA终端;中学“智慧课堂”;课堂模式建构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教师文化层面,要提倡教师成为“情趣高雅、言语文雅、行为儒雅”的富有智慧的人;结合“共识”和“分享”两个基本元素,以“共识”为核心建设教师的观念文化,以“分享”为核心建设教师的合作文化。
一、积累生活知识,丰富教学储备
《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课堂教学要提倡教学的“生活化”,提倡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主动感悟。前提是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素材的储备,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生活化”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1.关注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教学。有些教师不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只会照本宣科地 “满堂灌”,致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认为政治教学是枯燥无趣的,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学习政治。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政治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提高自己把握外界事物发展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学生要做理智的消费者,需要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时,很多学生都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一原则早就过时了。针对学生的思想误区,政治教师在上课前应要求学生用餐时注意观察周围的浪费现象,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想。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计算学校一顿午饭要浪费多少食物,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舌尖上的浪费”。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教育契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这样一来,教师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唤醒了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
2.勤于学习,积累生活经验
学习书本知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大多数是间接经验。政治教师应向生活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在周围发生的鲜活事实中学习,并加以体会感悟,获得直接经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当前社会时事热点,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三个字突然成为网络热词,因为在遥远的斯德哥尔摩,瑞典的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一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笔者立刻收集了关于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材料,并把这一案例贯穿于《人的实践从何而来》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在这堂课上,学生既理解和掌握了书本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可谓一举两得。
二、关注生活情境,开展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和反思中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把教师、学生、情境、教材串联起来,积极为课堂教学预设好意向性的框架。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仔细地设计好每一个方案、每一个步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让生活化材料和情境为教学服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如《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消费和企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知识,在小高考和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笔者以小明一家逛超市的经历,设计了四个探究式教学情境:情境一,小明发现大部分文具用品在进行降价销售,便对爸妈说:“趁现在降价,我要多买几支,反正要用。”情境二,买完文具,他们又去买米。细心的妈妈发现米价涨了,抱怨道:“米又涨价了。”爸爸连忙安慰道:“别抱怨了,米再怎么涨价也得买啊。”随后,他们又来到家电区,爸爸发现,虽然大部分液晶电视在搞促销活动,但是打完折后价格还是比平日里高,于是对妈妈说:“液晶电视还是以后再买吧。”情境三,逛完超市,他们一家乘公交车回家。由于是周末,车上人多拥挤,爸爸说:“我们买辆汽车吧,这样出行就方便了。”妈妈说:“汽车多贵啊,况且现在油价又涨了,就算买得起也用不起啊,我们还是买一辆电动轿车吧,既省钱又环保。”情境四,回到家,小明的爸爸考虑到电动轿车的动力和续航里程都不如汽车,还是想买汽车。他比较喜欢一汽大众的车子,就在网上搜集了有关企业和产品的相关信息:2015年上半年,一汽大众销量同比下降,为了保证业绩,一汽大众在生产方面作出了如下调整:①2015年7月,为庆祝“厂庆”,成都工厂两个班组放假停产;②对部分车型进行减配,降低生产成本。如大众新宝来一个车型的车尾省掉了防撞钢梁,使用泡沫来代替。通过探究这四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师生得到了深层次的交流互动。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政治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服务生活,而不是装点门面、束之高阁。通过学习和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学生可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课内明理,课外导行”。
如在教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原理。然后,笔者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请他们谈一谈如何看待自己学习、生活上的挫折,并怎样战胜挫折。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一次考试失败、与父母的一场误会、与朋友的一些矛盾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讲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提高了战胜挫折的能力,又让抽象的哲学原理回归生活,解决了实践问题。
当教师把教学视线从课本转向生活后,思想政治教学也逐渐走出了理论枯燥的误区,并开启了学生想象之窗,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政治课堂教学因生活而变得更加有活力。
一、明知故问,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思维活跃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因为“跳跃”性解题而产生让其他同学看不懂或者听不懂的答案。理答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提供讲解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分析给大家听,如果学生讲得不是很具体,或者其他学生还有模糊的地方,我们可以明知故问,在追问中让学生说得更具体、明确,帮助其他同学弄明白。
1.追问中引导学生自己把解题方法补充完整
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材中有一道习题:三种书原来各有120本,现在《动物王国》还剩,《植物世界》还剩,《地球故事》还剩。哪种书卖出的本数最多?尝试练习时,很多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求每种书各卖出多少本,再进行比较,即120÷4x(4-1)=90(本),120÷3x(3-1)=80(本),120÷5x(5-2)=72(本),90>80>72,答:动物王国卖出的本数最多。理答时,我先肯定这种解法正确,再问学生有没有其他方法。甲学生说:“我用通分方法进行解答。和的公分母是60,=,=,=,
2.追问中引导学生自己把解题方法详细分析
教学百分数时,教材中有一道习题:甲乙两种衬衣的原价相同,换季时,甲种衬衣按四折销售,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王叔叔用108元购买这两种衬衣各一件。这两种衬衣原价每件是多少元?很多学生是用方程解答的,因为甲种衬衣的40%与乙种衬衣的50%共108元,设原来一件衣服价钱为x元,则40%x+50%x=108,解得x=120;也有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两种衬衣的原价相同,如果看成只买一种衬衣,买了两件,那么108元就相当于原价的90%,用算术方法就是108÷(40%+50%)=120元。当我准备继续讲解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是用108x=48(元),48÷40%=120(元)。这样做是否正确?”我让他说出这样做的理由,他解释说:“两件衣服的原价相同,把两种衣服看成一种衣服:就是把108元按40%:50%=4:5进行分配。一件衣服原价的40%是48元钱,原价就是48÷40%=120(元)。”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他说:“你的方法真了不起!你这与众不同的想法,f明你善于思考。爱思考,抓联系是学习数学的诀窍。”
追问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当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甚至创新时,我们不但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且要进行纵向深入式追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曲径通幽,引导大家一起探究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有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通过猜测回答问题,答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理答时,对学生猜测中的合理成分,我们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猜测中的错误,我们不要简单斥责或否定,而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最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虽然不能立即得到准确答案,但说不定因为有了“错误”这个话题,我们的理答才更能发挥引导价值,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材中有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分别量出三个不同三角形(2个锐角三角形和1个钝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量出数据、交流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发现。一位学生抢着说:“三角形的底越大,高越小;底越小,高就越大。”这种直觉发现是否正确呢?我不加评价地提问学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有的根据自己对题目的观察表示支持;有的画图说明,底越大、高越小;有的认为底相同的情况下,高越大、三角形越大;有的认为说法不全面,是错误的;有的认为应该有范围……总之,学生都在努力证明或反驳别人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这位同学的说法才成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结合画图和全班交流达成了共识――只有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底越大,高才越小;底越小,高才越大。
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家经历了积极的探究过程,相互启迪,畅所欲言,最终形成了正确认识。这样,在关注学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我适时启发、引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学生一次错误的回答,在我的智慧理答下形成了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三、当机立断,教师自己主动讲解
有时,学生解答了一道习题,结果和别人一样,但方法不同。回答时,他自己难以叙述理由,其他同学也爱莫能助。面对冷场,我们在理答时要当机立断,通过我们自己的讲解,帮助学生走出认知困境。
教学乘法结合律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幢教学大楼有3层,每层有2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4盆花。这幢大楼一共要放多少盆花?我提问学生如何解答时,有的用4x25x3列式解答,有的用4x(25x3)列式解答。这两种方法,学生都能准确列式并说出理由。当我想讲下一道题目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是用4x3x25解答的,不知道对不对?”我请其他同学思考、讨论,帮助分析,等了几分钟都没有学生能讨论或者举手发言。我估计学生理解有难度,就当机立断,自己进行讲解:“这里的4x3表示每层选一个教室放花,一共需要放12盆;如果每层25个教室都放花,一共需要放25个12盆花,也就是12x25=300盆。大家只要能知道这样列式正确就行了。”
一、智慧课堂应精心预设
智慧的课堂往往会有精心的预设,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正迁移。
例如,在教授“万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学生已经有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算理和算法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难点,教师能否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超,普通之外的深刻呢?教师可以预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在导学中设计两道预算实践题:5328+2641、8624+927,要求学生先计算,再初步思考“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与同桌交流。
在反馈中有学生对“从低位算起”提出异议:“为什么不能从高位算起呢?刚才第一题我就是从高位算起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课堂是灵动的、有智慧的课堂,教师等待着学生精彩的辩论。
生:以前百以内加法,我们就是从低位算起的。
生:我算第一题时也是从高位算起的,但一看第二题两个加数位数不同就改换成从低位算起了,算的时候还发现要进位,觉得还是从低位算起方便。
生:我比较喜欢从低位算起,尤其是在减法运算中,好多时候要退位,为了好记,不管加法还是减法都用一种方法。
经过充分交流之后,学生都认为从低位算起是可以的,若不用进、退位就更加方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自然流露出归类、同化等一些数学思想的雏形,学习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得到真实的思想感悟和经验积累,符合预设希望。因此,教师只有心中熟知学生,才能使预设见效,促使学习效果自然生成。
反之,没有预设的教学就会陷入窘境: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看到,学生在用简便方法计算25×(18-8)时,有不少学生写出这样的计算过程:25×18-25×8。问及缘由,生答:“题目中写着用简便方法计算,所以我就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不难发现,学生把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划上了等号。这种状况折射出学生对数据缺乏敏感性,不善于观察思考,缺少对简便计算的自我需求。学生体现出的知识缺陷,直接反映了教师简算教学的预设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从长效来看,这种教学行为离智慧课堂只会越来越远。
二、智慧课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整齐划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有关平均数的练习安排了一道导学题:新学期第一小队1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6本;第二小队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10本。求这两个小队平均每人购新书几本?学生快速写下:(15×6+5×10)÷(15+5)。笔者看到一位学生这样解答:(6+10)÷2=8(本),教师没有直接对此解法作出评价,而是以生教生,饶有兴趣地问:“这种解法的算式真简单,我们不妨一学,看看是否有推广价值。”这时眼尖的学生说:“这里的人数不相同,不能用这种简便方法列式;如果人数相同,这种解法可以采用!”班级中小部分学生已受启发,点头表示理解;大部分学生仍然困惑,教师加入质疑:“有论点还不行,得有论据呀,让大家信而有理!”经过讨论后,学生跃跃欲试。
生:我用举例说明,若每队都只有1人,(1×6+1×10)÷(1+1)=8(本);若每队都有2人,(2×6+2×10)÷(2+2)=8(本)。由此可见,人数相同时可以用(6+10)÷2=8(本)计算;但若是一队1人,二队2人,(1×6+2×10)÷(1+2)的答案不等于8,所以解答此题我认为方法1是正确的。
生:我的理由更简单,请看线段图(图略),人数相等时,移多补少取两数的中间数就可以;而现在是两队人数不同,若以3人对1人为一组观察,取中间数只是解决一多一少2人平均,得到8、6、6、8四个数据,显然8不是平均数,从图中还能看出正确的平均数应该比8小,实际两队平均每人有7本。
教学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舒缓的节奏和旋律。教师要学会等待,并饶有兴趣地听取学生的争辩,去赏识学生与众不同的智慧,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当然也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要求,使他们树立信心,保持信心,发展潜能,促进学习。
三、智慧课堂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智慧理答 生命课堂 案例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生命课堂中,运用智慧理答的方式,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思维火花,可以把一堂课开展得活灵活现,既能有条不紊引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索,又能把学生带出“山重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既能抛砖引玉,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又能画龙点睛,使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如何让智慧理答成为生命课堂中的一道风景线呢?笔者列举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化静为动,强化体验
【课堂回放】笔者执教三下《平移和旋转》中学生感知两种现象。
1.亲自感知:
师:我们先来做个运动,把凳子往后移一移,听口令:向左跨一步,向右跨一步,原地转一圈。
师: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我们刚刚做了运动,其实人的生命就在于运动,我们周围的物体也在运动,只是运动的方式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运动方式。
2.图片感知:
师: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动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边看边用手势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课件依次出示6个动画,让学生边看边用手模仿。
提问:小朋友们模仿得非常到位。请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把表示六种物体的小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上台分一分并说清楚分的理由(强调要表述完整:XX的运动是平移,XX的运动是旋转。)。
根据学生的分类,揭题:像火箭、轮船、缆车这样沿着直线方向运行的方式,就叫做平移(老师可以领着学生一起做手势)。像电扇、螺旋桨、钟面这样转动的,我们称之为旋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
【剖析思考】上述片段师生一起运动,把原本紧张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把原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地渗透给孩子,让孩子们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把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体验,为整节课轻松愉快的氛围奠定了基础,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二、巧妙引导,即时理答
【课堂回放】江苏省特级教师蔡宏圣执教五上《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师:小朋友们,能说出图中有几根小棒呢?
生:有3根。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目光看着学生)
生:我能,用式子可以写成1×3。
师:很好!(继续出示)你们知道图中一共有几根小棒吗?试试看,能用一个乘法式子写出来吗?
生:2×3。
师:很好!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想想看,如果照这样继续摆下去,能摆多少个这样的图形?
生1:我可以写好多个式子。
生2:我能写无数个式子。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很多、写不完吗?
生1:a×3。
生2:b×3。
生3:x×3……
师:很好!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再想想看,可以写成a×b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剖析思考】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时,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及时巧妙地理答与引导,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甚至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上述片段中,老师给予了形式多样的即时理答:当发现学生非常善于思考,非常积极地用自己独有的想法回答问题时,不仅有语言上的表示肯定的“你真聪明!你真厉害!”,还有追问的“为什么”;当学生回答出了一个常规问题时,老师用微笑表示肯定,用鼓励的目光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智慧的即时理答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即时、恰当的点拨中得到了主动发展。
三、明确方向,巧用判断理答
【课堂回放】笔者执教三下《平移和旋转》时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们还见到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指明回答。
生1:汽车在路上开是平移。
生2:摩天轮转动是旋转。
生3:教室门的运动是旋转。窗户的运动是平移。
师:刚刚几位小朋友都非常爱思考,找到了生活中这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老师要补充说明的是:其实,有的门的运动是平移,也有的门的运动是旋转。我们这间教室的门的运动是旋转。如果是平推门的话,门的运动就成了什么?
生:平移。
师:对的。窗户的运动也是如此,所以举例子的时候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清楚。
【剖析思考】课堂内老师的问题刚提出,有的学生就举手示意回答,但思维往往比较浅近,表述不够到位。面对学生模棱两可的回答,教师就要进行判断性理答,在理答中寓引导、点拨,让学生明确思维的进程,作出调整。上述片段中当学生发言不够准确时,笔者接过学生的话头,恰当使用判断性理答语言,及时地帮助学生把话补充完整。让学生在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回答中得到思维的锻炼,使孩子在教师智慧的理答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开启思维,妙用激励理答
【课堂回放】著名教师张齐华执教三上《24时计时法》。
师:有谁知道像这些带有时间词的计时法叫什么计时法?
生(齐说):24时计时法。
师:光顾着激动啦!错啦!
生(齐说):12时计时法。
师:又换啦!什么?
生(齐说):12时计时法。
师:快找到门道了,这种计时法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叫做12时计时法,有时我们把它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像这样的计时法你们在哪里见过?
生1:电子表。
生2:手机上。
师:生活当中无处都有数学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别着急,下面的同学千万不要遗憾,你们有的是机会,但是机会来自专注的观察,一旦发现他们有问题了,就要静静等待机会的来临,每个人都要露出鹰一样的眼睛。
师:来,晚上8点是谁?
生1:中午12点、下午1点、下午2点、下午3点、下午4点、下午5点、下午6点、下午7点、下午8点,哦,晚上8点。
师:有没有谁说我有不同?来,你想说什么?
生2: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从晚上12点开始数,晚上11点、晚上10点、晚上9点、晚上8点。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师:你看,懒人总是有妙招。他倒着往前数,你们认为他懒不懒?他是真懒还是聪明的懒?全年级最懒的学生诞生了。
【剖析思考】张齐华老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激励性理答语言非常丰富。既有正面、肯定的直接表扬,又有反面、幽默的间接表扬:“终于找到了全班最懒的人。”“你们认为他懒吗?”“是真懒还是聪明的懒?”“你是怎么想的?”“她还说出了懒的理由。原来超过12点时,只要减12就是下午几点了。”智慧的理答带给学生的是对自己的肯定,是对自己的满足感,是成功的体验。
生命课堂中,让我们以智慧理答为沃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生机活力、活泼灵动的思想、文化、情感的课堂对话,成就生命课堂的独特风景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41-02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进入了课堂。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其中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效化。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实效的有效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能融声、音、形、像于一体,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它不但使教材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说明合理、适时、准确地利用各种技术,就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智慧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下面谈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直观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必然引起追求,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如在“硝酸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播放玻尔保护诺贝尔奖章的动人事迹的录像,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解该节内容,完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的问题,使其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和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可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实验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有许多有气体放出、产生沉淀、发生变色现象的实验,这些实验如果只靠教师在试管中进行演示,常常是前排同学看现象、中间同学听现象、后面同学记现象。而利用投影仪或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再通过大屏幕电视,使演示装置得到放大,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实验现象一下子能使全班同学清晰地看见,使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且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演示“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实验,利用投影仪,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进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消、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再如,利用数字技术——温度传感器演示“中和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pH传感器演示“N2和O2放电情况下生成NO随后产生NO2,溶于水溶液呈酸性”过程中pH的变化。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达到加强感知,强化记忆的目的。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化学平衡”一节,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到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再如,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了解反应历程,加深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计算机虽能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现象等,但必竟是一种模拟,因此,在教学中有条件可以做的化学实验决不能用计算机代替,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动画模拟
在中学教材中,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仅用书中的插图或者采用投影的静止图像,学生感到难于理解、记忆。如:“溶解过程”这个实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推测、想象微观离子的扩散和结晶2个过程,然后靠教师用语言表达这一过程,而采用计算机能形象、直观地表现溶解和结晶过程。
讲解“原电池”教学内容时,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移可以观察到电流的产生,但电子流动和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方向以及在两极上电子的得失情况是肉眼不能观察到的,此时用计算机演示“原电池反应”,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实验现象,微观模拟离子的变化、移动也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加以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例如,氢气点燃前必须验纯。而电教媒体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四、补充资料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化学能力。
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知识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五、快速反馈
电教媒体的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总结和巩固训练等活动,若将预先写在投影胶片上的训练题适时投影,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效率。而且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又使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东西,而且还增加了知识深度。
总之,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化学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化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美强.用信息技术打造学生主体性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3).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共鸣课堂
学生是否能够将知识转化成影响自己生活的能力,更多地取决于教师是否能通过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发现,从而获得更有真实感的生活体验。当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当思考成为勾连生活的思考,当分享成为学生必要的生活体验,那课堂就精彩了,学生就快乐了,教师也就幸福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课堂变成更为广阔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共演一出大戏。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知识与生活产生共鸣,共鸣课堂的创设将激发学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价值。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收录的课文都是战争题材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与战火硝烟有一些距离感,如果不能唤起相关联的生活体验,课本中的世界终归是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隔着厚厚的城墙。所以七年级结束后,教师要求孩子们在假期里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开学后,孩子们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幻灯片展示了二战对世界的影响,有的向大家推荐了关于战争的经典影片并写了观后感……当生活与课本相通的时候,课堂上的共鸣就来了,学生就能从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幸福。
二、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重建活力课堂
现代教育提倡的“构建有生命的课堂”实质上就是要更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尊重、关爱学生,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重建活力课堂。
1.突显人文关怀,让学生快乐成长
在课堂上,对于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应给予同等并且足够的尊重,让他们从教师的眉眼间感受到关注,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间体验到尊重,从授课过程中收获快乐与幸福。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这一方小天地中认知生活、认知世界,才能愉快地接纳知识、接纳成长,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态的亲切自然,问题设计的难易适中,评价的激励鼓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学生的人格。
2.分层互助,让学生共同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特点,也正是如此,即使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他们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但是倘若单以成绩评判好坏,这就有悖于改善学生生存状态的初衷。我们始终倡导因材施教,实施分层互助教学,同在一间教室的W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教师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扬长避短地闪现自己的光芒,感受成长的快乐。所以课堂问题设置要有难易梯度,基础题留给自信不足的学生,略有难度的题让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试身手,难度较大的放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说到小组合作,这种互相带动的形式可以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我就发现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组内交流时反而很活跃,眉眼间都是一种倾诉得以满足的愉悦,若是发言得到组内其他人的肯定,那种神采飞扬说明部分实现了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得益于集体智慧的力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为强烈了,从而也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的。
此外,在习题设计、作业布置上教师也应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知识能力水平本不相同的学生要实现同样的目标既不现实也不公平。如有一个女生完不成作业,每天她都会低头站在我面前,红着脸却说不出理由。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写不完作业的原因就是写字慢,所以,我每天给她单独布置作业,量少了点,并且督促她练字,提高书写速度。从这以后,这名学生再也不必每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着我低头红脸了,课堂上,她的笑容多了,举手次数也多了,这就是教育的温暖之处。
三、放开学生的随机生成,打造健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