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5:53:21
导语:在智慧大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做个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创造性处理与运用教材;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展现出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如何发挥教学智慧,打造智慧课堂。
一、活用教材,尽显课程智慧
对于优秀教师而言,他们也是出色、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换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善于重新开发教材、灵活调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彰显出课程智慧。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智慧,精心备课,创造性教学。
第一、“吃透”教材。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再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或整合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而不是死守教材,照本宣科。比如在分析某物理知识点时,可利用教材例子,也可呈现其他例子,而不是将课本看作“钦定文件”;将一些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使之变为新的学习主题;参考各版本的教材,得到教学启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部讲。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学生自读材料或特有栏目,课堂上教师应有所选择,以便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机会。如“信息库”栏目,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同时让教材具有弹性,满足各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也可培养同学们信息搜索收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索,获取知识。或者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唤起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动性。
第二、更新或“补充”教材。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材,即立足教材,增加其他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物理小魔术、科学家的趣味故事、漫画图片等。或者感觉有些教材内容滞后,不贴近学生实际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适当拓展延伸,将一些生活实例、现代物理科技发展知识、其他有关的课程资源等搬入课堂,补充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呈现一幅幅萤火虫发光、太阳发光、水母发光、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灯等,引导学生认识光与光源。其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动画日食和月食等。另外,还可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渗透德育教育。或者对于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或概要知识适当补充,又或者组织专题研究或专题讨论等,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如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研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创新方法,突显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灌输式教学,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善于学习,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1.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虽然这一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若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则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相机诱导。如教学《汽化和液化》,分析沸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烧水时的情形,自主提问,比如为什么水开了会冒气?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水烧开?水沸腾时有哪些特点?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继续升高?水熬干了,这些水跑哪里去了呢?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大胆猜测,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于是,学生想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①在烧杯中倒入冷水,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90C°时,隔1分钟记录1次,直到沸腾后5分钟为止。②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然后分成大组,分别用冷水与热水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而后教师点评与补充,共同小结。
2.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不但把握物理知识,也学会巧妙学习。①比较学习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器材、仪表等,可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列表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理解。譬如压力与重力,由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大小、作用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列出有关表格;电压表与电流表,由符号、连接方式、作用、是否直接连接上电源比较两者的区别。②善于观察。在物理学习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一方面,教学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加深认识。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传热,哪些不易传热?戴着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等。另一方面,借助演示实验,指导观察方法。比如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如何开展,怎样观察等。
【参考文献】
[1]周久璘.物理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智慧的课堂[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02期
[2]谢荣洲.物理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中学物理。2010年05期
[3]陈方正.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湖南中学物理.2010年03期
[4]刘新刚.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07期
关键词:智慧理答;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华东师大崔允t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智慧的教师理答不但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还能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下面我将以多种案例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理答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性理答
语言性理答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问答作出的语言评价和引导,它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再组织理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
在《燕子》这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多次运用激励性理答,使整个课堂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如:
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体现小燕子好漂亮、好可爱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大部分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小部分同学纯粹地朗读。
师:真喜欢你们读书的样子,边读还会边做记号。三年级就学会了读书做记号,真是好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看似一句很简单的评价,却在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林老师的激励性理答后,那些边读书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因得到赞美而学得更加认真,而那些没有边读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在林老师这别出心裁的提醒下也会拿起笔圈圈画画了。这就是激励性理答的魅力。
二、非语言性理答
非语言性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答做出的除了语言之外的理答。它可分为有反应理答和无反应理答。有反应理答是指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予以评价,包括动作理答、神情理答,是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回答。例如,微笑着点头、鼓励的眼神、鼓掌等。无反应理答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林莘老师执教《燕子》一课为例,林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环节: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还不够亮。(老师边看着学生边用手做着向上扬的动作。)
生再次朗读,林老师对其进行手势暗示。
学生在老师非语言性理答的帮助下,朗读更具情感了。此时此刻形象的动作更胜过无力的话语,非语言性理答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林莘老师这一巧妙的理答带着学生走进了语言的世界。教师智慧巧妙地运用理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理答现状及策略
纵观现在的课堂,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理答缺乏针对性、客观性、情感性以及多变性,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现在的课堂不缺乏理答,但是缺乏客观性、多变性的理答。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呢?
1.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1)洗耳恭听。课堂上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新、批评的价值;(2)察言观色。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具开发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3)真诚赏识。教师带着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回答,这无疑是对学生莫大的信任和鼓励。
2.理答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针对不同成绩、不同性格甚至是不同性别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方式的理答。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基础的原因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他很想进步,针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在教学时对他们就要以激励性理答为主;对于逻辑思维比较混乱,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再组织理答为主;而对于那些只求一知半解,没有耐心细读文本的学生,我们更适合采用发展性理答。因材施教让教师理答事半功倍。
3.教师要关注智慧理答,提高自身的理答能力
(1)增强理答意识。(2)重视理答预设。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底蕴,发展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3)锤炼课堂理答技巧。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了更好地做到高效课堂,在精心设计教案之余,更应该好好学习如何使教师理答更加智慧,从而使课堂焕发更迷人的光彩。
【关键词】PDA终端;中学“智慧课堂”;课堂模式建构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教师文化层面,要提倡教师成为“情趣高雅、言语文雅、行为儒雅”的富有智慧的人;结合“共识”和“分享”两个基本元素,以“共识”为核心建设教师的观念文化,以“分享”为核心建设教师的合作文化。
一、积累生活知识,丰富教学储备
《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课堂教学要提倡教学的“生活化”,提倡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主动感悟。前提是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素材的储备,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生活化”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1.关注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教学。有些教师不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只会照本宣科地 “满堂灌”,致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认为政治教学是枯燥无趣的,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学习政治。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政治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提高自己把握外界事物发展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学生要做理智的消费者,需要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时,很多学生都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一原则早就过时了。针对学生的思想误区,政治教师在上课前应要求学生用餐时注意观察周围的浪费现象,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想。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计算学校一顿午饭要浪费多少食物,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舌尖上的浪费”。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教育契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这样一来,教师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唤醒了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
2.勤于学习,积累生活经验
学习书本知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大多数是间接经验。政治教师应向生活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在周围发生的鲜活事实中学习,并加以体会感悟,获得直接经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当前社会时事热点,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三个字突然成为网络热词,因为在遥远的斯德哥尔摩,瑞典的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一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笔者立刻收集了关于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材料,并把这一案例贯穿于《人的实践从何而来》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在这堂课上,学生既理解和掌握了书本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可谓一举两得。
二、关注生活情境,开展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和反思中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把教师、学生、情境、教材串联起来,积极为课堂教学预设好意向性的框架。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仔细地设计好每一个方案、每一个步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让生活化材料和情境为教学服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如《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消费和企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知识,在小高考和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笔者以小明一家逛超市的经历,设计了四个探究式教学情境:情境一,小明发现大部分文具用品在进行降价销售,便对爸妈说:“趁现在降价,我要多买几支,反正要用。”情境二,买完文具,他们又去买米。细心的妈妈发现米价涨了,抱怨道:“米又涨价了。”爸爸连忙安慰道:“别抱怨了,米再怎么涨价也得买啊。”随后,他们又来到家电区,爸爸发现,虽然大部分液晶电视在搞促销活动,但是打完折后价格还是比平日里高,于是对妈妈说:“液晶电视还是以后再买吧。”情境三,逛完超市,他们一家乘公交车回家。由于是周末,车上人多拥挤,爸爸说:“我们买辆汽车吧,这样出行就方便了。”妈妈说:“汽车多贵啊,况且现在油价又涨了,就算买得起也用不起啊,我们还是买一辆电动轿车吧,既省钱又环保。”情境四,回到家,小明的爸爸考虑到电动轿车的动力和续航里程都不如汽车,还是想买汽车。他比较喜欢一汽大众的车子,就在网上搜集了有关企业和产品的相关信息:2015年上半年,一汽大众销量同比下降,为了保证业绩,一汽大众在生产方面作出了如下调整:①2015年7月,为庆祝“厂庆”,成都工厂两个班组放假停产;②对部分车型进行减配,降低生产成本。如大众新宝来一个车型的车尾省掉了防撞钢梁,使用泡沫来代替。通过探究这四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师生得到了深层次的交流互动。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政治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服务生活,而不是装点门面、束之高阁。通过学习和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学生可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课内明理,课外导行”。
如在教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原理。然后,笔者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请他们谈一谈如何看待自己学习、生活上的挫折,并怎样战胜挫折。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一次考试失败、与父母的一场误会、与朋友的一些矛盾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讲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提高了战胜挫折的能力,又让抽象的哲学原理回归生活,解决了实践问题。
当教师把教学视线从课本转向生活后,思想政治教学也逐渐走出了理论枯燥的误区,并开启了学生想象之窗,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政治课堂教学因生活而变得更加有活力。
一、巧妙接应,指点迷津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偏离预设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耐心启发,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通过理答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导入中,一位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心中的分数。学生中有的画图,有的写文字,有的用分数,教师让学生把不一样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问道:“大家觉得哪种表示方法好?”学生有的认为画图好,有的认为写成分数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巧妙地问道:“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学校的1000名学生,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怎样表示?”画图的学生愣了一下,但为了坚持自己的方法,动笔开始画起来。而另一个学生则轻松地写了个分数就下去了。这时,一旁画图的学生实在画不下去了,扭过头来笑着对教师说:“老师,太麻烦了,还是写分数吧。”教师接着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这是一节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当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没有对他画图的方法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巧妙的理答,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用分数表示的简洁和方便。这样的课堂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获得了独特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推波助澜,生成精彩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堂理答,使其面临“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弗达”的境地,从而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走进名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她那机智敏锐的课堂理答给我们做了典范。这是吴老师执教的“估算”一课,出示的问题是:“350位同学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生1:太够了!
吴:“太够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估的?
生1: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共有350个。可实际每辆车有56个座位,所以太够了。
生2:我是“大估”的,把56看成60,也够了。
吴:有这么多方法,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认为“小估”好还是“大估”好?
生:“小估”好,万一来的人多了,就可能不够。
吴:这位同学的“万一”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片段中,吴老师仅仅抓住“太够了”和“万一”,通过智慧地理答,逼近问题的实质,引发热烈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要恰当选择和运用估算方法。为学生不可预约的精彩推波助澜,激发了学生灵动的学习智慧。
三、抛砖引玉,拓展思维
学生的学习受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的影响较大,当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该抛砖引玉,做启发性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在学习了田忌赛马的策略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抓小棒”的游戏:有10根小棒,同桌轮流抓,每次只能取1根或2根,取得最后一根为胜。题目一出,大家都兴致盎然地玩了起来,但问到“怎样才能确保获胜”时,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显然,学生只限于玩而忽略了策略。为使学生既保持玩的热情,又能深入思考,笔者对学生说:“老师也想和大家比一比,谁来试试?”有三个学生来挑战,但都以失败而归。这时,学生对笔者佩服有加,笔者就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获胜吗?这其中可有奥秘哦,谁发现了?”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说:“先取1根的人,接下来要和对方凑成3,就能赢。”笔者心里暗暗高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于是称赞道:“你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会思考,你敢用这个方法接受大家的挑战吗?”他很自信地说:“可以。”这一次,学生已经不是因为好玩而玩,而是智慧地运用策略。类似的策略研究在后续学习中大受学生的喜爱。这节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学会了某项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学生探索并发现了其中的策略,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由衷赞美,升华情感
一、智慧课堂应精心预设
智慧的课堂往往会有精心的预设,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正迁移。
例如,在教授“万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学生已经有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算理和算法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难点,教师能否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超,普通之外的深刻呢?教师可以预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在导学中设计两道预算实践题:5328+2641、8624+927,要求学生先计算,再初步思考“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与同桌交流。
在反馈中有学生对“从低位算起”提出异议:“为什么不能从高位算起呢?刚才第一题我就是从高位算起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课堂是灵动的、有智慧的课堂,教师等待着学生精彩的辩论。
生:以前百以内加法,我们就是从低位算起的。
生:我算第一题时也是从高位算起的,但一看第二题两个加数位数不同就改换成从低位算起了,算的时候还发现要进位,觉得还是从低位算起方便。
生:我比较喜欢从低位算起,尤其是在减法运算中,好多时候要退位,为了好记,不管加法还是减法都用一种方法。
经过充分交流之后,学生都认为从低位算起是可以的,若不用进、退位就更加方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自然流露出归类、同化等一些数学思想的雏形,学习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得到真实的思想感悟和经验积累,符合预设希望。因此,教师只有心中熟知学生,才能使预设见效,促使学习效果自然生成。
反之,没有预设的教学就会陷入窘境: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看到,学生在用简便方法计算25×(18-8)时,有不少学生写出这样的计算过程:25×18-25×8。问及缘由,生答:“题目中写着用简便方法计算,所以我就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不难发现,学生把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划上了等号。这种状况折射出学生对数据缺乏敏感性,不善于观察思考,缺少对简便计算的自我需求。学生体现出的知识缺陷,直接反映了教师简算教学的预设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从长效来看,这种教学行为离智慧课堂只会越来越远。
二、智慧课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整齐划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有关平均数的练习安排了一道导学题:新学期第一小队1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6本;第二小队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10本。求这两个小队平均每人购新书几本?学生快速写下:(15×6+5×10)÷(15+5)。笔者看到一位学生这样解答:(6+10)÷2=8(本),教师没有直接对此解法作出评价,而是以生教生,饶有兴趣地问:“这种解法的算式真简单,我们不妨一学,看看是否有推广价值。”这时眼尖的学生说:“这里的人数不相同,不能用这种简便方法列式;如果人数相同,这种解法可以采用!”班级中小部分学生已受启发,点头表示理解;大部分学生仍然困惑,教师加入质疑:“有论点还不行,得有论据呀,让大家信而有理!”经过讨论后,学生跃跃欲试。
生:我用举例说明,若每队都只有1人,(1×6+1×10)÷(1+1)=8(本);若每队都有2人,(2×6+2×10)÷(2+2)=8(本)。由此可见,人数相同时可以用(6+10)÷2=8(本)计算;但若是一队1人,二队2人,(1×6+2×10)÷(1+2)的答案不等于8,所以解答此题我认为方法1是正确的。
生:我的理由更简单,请看线段图(图略),人数相等时,移多补少取两数的中间数就可以;而现在是两队人数不同,若以3人对1人为一组观察,取中间数只是解决一多一少2人平均,得到8、6、6、8四个数据,显然8不是平均数,从图中还能看出正确的平均数应该比8小,实际两队平均每人有7本。
教学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舒缓的节奏和旋律。教师要学会等待,并饶有兴趣地听取学生的争辩,去赏识学生与众不同的智慧,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当然也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要求,使他们树立信心,保持信心,发展潜能,促进学习。
三、智慧课堂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数学课堂;智慧;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一、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如利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做计算练习,学生答题错误时,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教材、学生交互作用是智慧生成的关键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教学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同时要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不唯书,不唯师。
例如,以“圆柱体表面积”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课中引导学生画圆柱,画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学生通过做圆柱,画圆柱,调用直观感知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探索、做中发现,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当学生初步感知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时,这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你的圆柱体是怎么做出来的?你是怎样画出圆柱体的表面展开图的?让学生在表述中自己去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自己去建构数学模型。这样把文本中静态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智慧在师生的互动中闪烁,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生辉。
又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时,把圆柱体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引导学生质疑,一个学生在看书时,突发其想说:“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横着放,用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也可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多年教学中,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在新课改的今天,学生出现这样的妙想真令我惊叹。这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挑战,对书本的挑战,是学生对教师的超越,对文本的超越。
四、智慧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迸发
数学教学要走向综合,就是要求教师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教学源头流淌的是“鲜活的智慧”,而不仅仅是被反复咀嚼过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走向生活。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寻找生动的、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有效整合。二是要走向实践。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活动。三是要走向综合。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中,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写数学日记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力和“数学头脑”,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思维大冲浪”的活动,或是在课末或课余,用几分钟的时间,出一些趣味性、发散性和启智类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所有学生都处于高度的思维兴奋中,一旦有了答案便喜形于色,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的神情生动而迷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2008年河南省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做到真正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众多专家及一线教师探索和关注的焦点。面对新的教育环境,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践创新性教育的研究探索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本人经过深入的课堂教学调研,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以作引玉之砖。
一、在继承与创新中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侧重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教学方法多是基于某些应用软件功能性的演示和讲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变,都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及运用提出新的挑战。
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所举的32个案例中,就覆盖有6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学习、讲授法、自学法、游戏法、竞赛法。在教学中具体选用什么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都应该深刻理解其内涵,坚持有效、适当的原则,不能“削”内容之“足”以“适”方法之“履”。例如,“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调给学生创设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任务”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应灵活创新,不能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如果一味的为了设计“任务”而将简单的知识点也非要设计多个“任务”来实现,就会导致任务的无效和庸俗化。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选择的进行继承和发扬,同时还要对教学实践中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但最重要的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总结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缺陷,结合自身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
二、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实际,适度处理新教材
在本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实质上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出发点,更好地拓展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整合。教师可以在深刻体会和把握教材意图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实际的设备条件和教学需要,有选择的创造形成新的课程学习资源,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顺序、具体软件使用等方面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加工。
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为例,它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依照信息使用的“获取、评价―加工、表达―、交流―存储、管理”知识层次进行教材组织,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要有技术能力素养的支持。要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必须有针对性、合理和适度的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于是在高一学生开学初考虑到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在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班级增加了“计算机硬件的认识”、“硬件的组装实验”等;为配合“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增加了“BBS论坛”、“E-mail的使用”、“Internet的认识与应用”等知识;为“信息的加工和表达”增加了“Photoshop CS2基础技术”、“FLASH 8.0基础技术”等知识。而在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中,重点就是让他们把已具备的基础知识、操作能力运用到信息的利用和加工上,提高其信息文化素养水平,从而使他们的“信息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价值”得到综合提高。
三、自主构建教学平台,服务于新课程教学
在实施信息技术新教材时,我们可以考虑共同开发“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平台主要由开展教学的课程网页组成。
课程网页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和利用,明确体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由于利用了网站平台,所以更好的实现了学科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方便教师和学生将信息技术自然地融入到学科教与学的活动当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应用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指导学生从科学、社会的角度来判断信息的价值。同时鼓励学生成为教学平台的建设者和应用的重要参与者,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与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让网络真正地为自主学习服务。
四、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还没有既定的模式,传统的评价方式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教师教的学生较多,同时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如果不能对号入座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客观的评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
综合以往评价时采用过的“考核测验法”和“学生自评法”的优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运用了反映学生成长进步的“电子档案袋”来灵活动态地评价学生。在教师机的硬盘上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档案袋,其中包含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课堂任务、电子作品、收获体会以及努力方向等。每位学生的电子档案袋以机器号和个人姓名命名,共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能够随时通过自己的“电子档案袋”来回顾各阶段的学习过程,判断自己的进步情况并从中引发自己的反思活动。这种评价方式体现出了一种评价观念的转变,即不再只关注评价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考察。
当然,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还需要更多、更完善的研究,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的需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布满荆棘的课改之路才刚刚开始。但我们每个人都始终坚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教育,课程建设抑或是课堂教学,做好了“原始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困难再多,坚持才能进步、才能走远。
参考文献:
[1]董玉琦等.对话高中新课改:理论指引与经验借鉴[J].信息技术教育,2006.
[2]朱光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亟待深化[J].信息技术教育,2006.
[3]钟柏昌,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J].信息技术教育,2007.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答;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53-0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理答”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理答,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氛围更加融洽,是构建魅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手段。然而,很多数学老师,弱化理答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提问过于随意、僵化,没有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冷处理,直接按自己课前的预设,将教材中的结论、知识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得到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深入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注重理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积极的回应,活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一、鼓励性理答,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知识难以理解,认为数学学科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的亮点,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3个连续奇数或偶数的和呢?”自己找一找、算一算,与同学进行交流。题目出示后,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纷纷动笔,通过举例判断最后的结果是不是3的倍数,这是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办法。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不管是3个连续自然数还是3个连续的奇数或偶数,它们都是3的倍数。”这个学生说完,其他学生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才验证了其中的1~2个问题,这位学生就如此快速地得出了结论。此时教师点头表示同意,并鼓励那个学生说:“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学生自信地说:“3个连续的自然数,我假设中间的那个数是n,那前面一个就是n-1,后面一个是n+1,三个自然数是3n,肯定是3的倍数。3个连续的奇数或偶数,我也假设中间的那个数是n,前面一个是n-2,后面一个是n+2,它们的和也是3n,必定是3的倍数。”这个学生说完,老师带头为这位学生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案例中,在学生快速得出规律后,教师并没有打压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让学生获得了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追问性理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追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追问,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凸显知识的本质,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2、3、5、6、8、9几个数,让学生写出这些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观察写出的因数,尝试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并适时引导:“如果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分类,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很快将只有两个因数的2、3、5分成了一类,将有两个以上因数的6、8、9分成了一类,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一些质数和合数的例子。这时有位学生说:“我觉得非0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很显然,这位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出现了错误,教师此时并没有立即否定,也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微笑着追问道:“非0的自然数,最小的数是几呢?”学生很快说出是1,老师继续追问:“1有几个因数呢?”那个学生思考后,说只有1个,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师因势利导,对于自然数1,让学生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判断它是质数还是合数,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结论。此案例,教师在学生出错时,并没有采取立即否认的态度,而是通过追问,让学生不断思考,主动完成知识建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延迟性理答,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给出答案后,可以稍作延迟进行理答。这样可以推动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精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下面每组数中,哪一个数与其他的数不属于一类?A组:3、6、18、19、22、34、40;B组:3、18、27、45、51、53、63。对于A组数,学生很快从质数、合数的角度展开了分析,除了19是质数,其他都是合数,很轻松地得出了答案。对于B组题,有学生仍然从质数、合数的角度考虑,举手说出了两个数字:“3、53。”很显然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并没有立即做出回应,很快有学生说出这个答案不正确,因为没有做到唯一性。于是重新思考,有学生说:“应该是18,因为18是偶数,其他数都是奇数。”教师依然没有立即回应,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53也对,因为其他数都是3的倍数,而53不是。”此案例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立即判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给予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不断审视题目,寻求解答题目的突破口,感悟数学的魅力。
总之,数学课堂中理答的策略有很多,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特点,探索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理答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智慧的理答中受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富有魅力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