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少儿古典文学

时间:2023-05-26 15:29:20

导语:在少儿古典文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少儿古典文学

第1篇

关键词: 浅谈 中学生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即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良性外延,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中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中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长期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目前多数中学生忽视课外阅读,有些学生基本上在课外不阅读,即使想阅读也不知读什么,从何入手。

一、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原因探析

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学好课本,把课本上的篇目学好,弄通就可以了,课外阅读只会浪费时间,与语文学习无关。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其次,要向他们说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根据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至初中九年中,课外阅读总量需达400万字以上,并且课本后面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每年中考语文都有少量的与课外阅读相关的题型。

2.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在学校逗留时间长,即使回到家里,也有相当的作业要完成,有的还要看一些辅导书,加上自身学习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使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3.影视网络传媒的普及与发展,牵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读过《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也只读过少儿普及版或缩写版。

4.有些学生即使想读书,但也无书可读。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有的家长不识字或文化较低,家里根本就没有书,学校也没有图书馆,或者有也不对学生开放。致使学生根本无书可读,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没有读到几本课外书。

二、学生课外读什么

1.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读一些名著,科普和科幻方面的书 ,让他们对读书产生强烈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知道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思想。比如有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生读的最多的书是《平凡的世界》、《悲产世界》。因为这些书可以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读这样的书无疑对学生的一生也可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读一些科普和科幻书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

2.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书有密切关系,比如著名作家高尔基小时候给人家做工,晚上在阁楼上利用从木板缝隙射进来的月光苦读书。在学生对读书开始产生兴趣时再给他们推荐语文课本后面列举的书目,七年级:《童年》、《昆虫记》、《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九年级:《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3.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所读的书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除课本及《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书外还可以推荐其他名著等书籍。比如古典四大名著、“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还可推荐一些科普和科幻类作品。

三、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

1.引导学生应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这样做课内阅读内容就可以很自然地向课外延伸。

第2篇

关键词:影戏;非戏剧类;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宋代影戏品种丰富,举凡有纸影戏、皮影戏、羊皮影戏、手影戏、大影戏、小影戏、乔影戏等。就艺术属性而言,纸影戏、皮影戏、羊皮影戏属于戏剧;而手影戏、大影戏、小影戏、乔影戏是特殊类影戏,它们有影戏之名,而无戏剧之实,本文拟对这类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特质加以介绍和考释。

一、手影戏

手影戏是一种独特的影戏形式,是在民间手影游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手影游戏的起源,是在古时没有什么玩具的情况下,人们为了逗乐小孩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乐形式。它的表演全部靠手指、手掌及手臂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影像),没有任何外在的附加的东西去修饰它,相当古朴、纯粹。在宋代,艺人们在手影游戏的基础上丰富其表演内容,巧生变化,开始上演手影戏。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云:“杂手艺皆有巧名:踢瓶、弄担ㄍ耄、踢磬、弄花鼓、踢墨笔、弄伦印B隆⑴斗、打硬、教虫蚁,及鱼弄熊、烧烟火、放爆仗、火戏儿、水戏儿、圣花、撮药、藏压、药法傀儡、壁上睡,小则剧术射穿、弩子打弹、攒壶瓶、手影戏、弄头钱、变线儿、写沙书、改字。”(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7页。)

灌圃耐得翁将手影戏归于“杂手艺”的名下,清楚地显示了手影戏的艺术属性。它是一种展示艺人手脚灵巧的游戏,不是真正的戏剧演出。手影戏的表演工具是人手,表演者通过手部的动作,模仿人类、禽鸟、走兽以及其他事物的形貌,在光线的作用下显现出丰富逼真的影子。“手影戏”在模仿物体形貌动作的同时,有的还模拟它们的声音,营造滑稽谐谑、轻松愉悦的气氛,达到逗乐观众的审美目的。

南宋洪迈 (公元1123―1202年)《夷坚志夷坚三志》辛卷第三“普照明颠”条云:“华亭县普照寺僧惠明者,常若失志恍忽,语言无绪,而信口谈人灾福,一切多验,因目曰明颠。……好作偈颂,间有达理处,其末辄颠错不可晓。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此篇盖最佳者。”(注:宋洪迈《夷坚志》(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06页。)

该文献为我们了解南宋手影戏的表演形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信息。首先,一如影戏,它也有影窗,以“三尺生绡”为之。其二,表演者凭借双手变幻出丰富有趣的形象,弄影技术相当熟练。其三,手影戏的艺术效果在于幽默诙谐,令人解颐。这种手影戏的表演方法与皮(纸)影戏非常相似,均是通过灯光照射各种造型,显影于窗幕之上。但手影戏只能“弄影”,不能“弄故事”,在本质上仍属于杂耍伎艺类。后来民间还有许多人能表演,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北《沧县志》“手影”条云:“闺中妇女,尝以手指、拳伸缩之变化,映烛照壁,作人、马、兔、豕各影,以引儿童之笑乐,有极生动逼肖者。”(注: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376页。)

在宋代百戏技艺中,与手影戏密切相关的是手伎。手伎主要在于展现人手的灵巧和富于变化的各种动作,并且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表演种类。如上文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杂手艺”的介绍。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京华伎艺”亦有相关记载:“张臻妙、温奴哥、真个强、没勃脐、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手伎还可以与歌舞表演、乐器弹奏等相配合,成为一种宫廷表演艺术。《辽史》卷五十四有记载:“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v篥起,歌。酒二行,歌,手伎入。酒三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四行,阙。酒五行,笙独吹,鼓笛进。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抵。曲宴宋国使乐次:酒一行,v篥起,歌。酒二行,歌。酒三行,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五行,阙。酒六行,笙独吹,合《法曲》。酒七行,筝独弹。酒八行,歌,击架乐。酒九行,歌,角抵。……”(注:脱脱《辽史》(第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1-892页。)

由上述记载来看,手伎在表演时手势的变化很可能与歌舞相结合,产生韵律的动感。手影戏作为众多手伎的一种,也不排除与歌舞音乐相配合的可能。如果猜测不错的话,这就可以大大提高手影戏的艺术表现效果。影子只是表“形”,惟有与音乐、言辞相配合,才能实现表“情”的目的,增强审美功效。

与戏剧意义上的影戏相比较,手影戏显然缺乏戏剧所必备的艺术特征。戏剧形态的影戏应有三大必备条件:一、有充当角色的影人,二、为影人做代言体式的配音,三、表现一定的故事情景。尽管手影戏不是戏剧,但它独特的弄影术也许就是影戏发展的起点,或许在历史上促进了影戏的进步。一方面,手影戏使得影像的动作趋于烦难而富于变化,具有更强的情景适应性。另一方面,此类手伎能够增强影偶操纵者动作的协调性,使其表演更加细腻、逼真,并能赋予影像以情感。故许多学者视手影戏为影戏的一种或初级形态的影戏,从弄影技术这一层面来看,无疑具有其合理性。

二、大影戏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载:“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更自雅洁,靓妆笑语,望之如神仙。白石诗云:‘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娥眉。’又云‘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坐中嬉笑觉春温。’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到目前为止,这是有关大影戏的唯一记载,它的具体形态如何?学界对此争议颇多。

孙楷第认为:“此所谓‘大影戏’者,事易明。盖影戏所用影人,本雕羊皮为之,其状渺小。今以人为之,则遽然长大,异乎世之所谓影戏者,此其所以为‘大影戏’也。”这种表演较之普通影戏尤为滑稽怪异。进而提出《武林旧事》中的“大影戏”即为《梦粱录》中所载的“乔影戏”,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据其形言谓之‘大’,据其质言谓之‘乔’。名虽有二,其实一也。”(注: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68页。)依照孙氏之意,用人体来代替皮(纸)偶演出的影戏即大影戏,它模仿着影人的演出,而与真影戏有别,故名之为“乔影戏”。从而建立起了他的中国戏剧起源于“影戏傀儡戏”的逻辑链条。周贻白不同意大影戏即乔影戏的说法,认为大影戏“不过是在元夕偶一为之的仿戏,并非一项伎艺而于瓦舍演出者。所谓‘戏于小楼’,或系隔窗利用灯影,用人在内动作,当与北宋东京的‘弄乔影戏’有所不同。”(注: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任二北提出:“‘大影戏’三字的原意,就是大型的影戏,仍为雕纸或雕皮的,并非真人。”《武林旧事》所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乃因大型影戏改由人演,才加上‘以人为’三字;并非因以人演之后,才加这‘大’字”。接着任氏以《百宝总珍》中“大小影戏分数等”为据,认为“大影戏”之“大”即为大型的意思。(注:任二北《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戏剧论丛》,1958年第一辑,第187页。)一句话,大影戏原本为影戏一种,北宋时早已存在,并非到南宋时期真人代替皮(纸)人演出后才出现的。江玉祥认为“《武林旧事》所谓‘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应该是人模仿大影戏的机械滑稽动作,在小楼上戏乐”。(注:江玉祥《中国影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笔者认为孙楷第与江玉祥的判断均有合理的成分。大影戏是真人模仿影人动作,投影于窗幕上的一种表演,其影子较普通影戏为大,故此得名。其本质仍是影戏,不是人戏,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乔影戏”(下文有述)性质不同。大影戏模仿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影戏,并非如江玉祥所言仅模仿大型的影戏。依《武林旧事》所载,大影戏的演出场所为“小楼”,小楼的位置应是面临大街,以便游人的观赏。大影戏的扮演者隔窗利用灯影,做出种种滑稽诙谐的动作,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式似乎不是一种偶然行为,因为《武林旧事》所记大多是当时市民节日一般性的游乐活动,而不是某些特定的、不可再现的个案,当有专事大影戏演出的艺人。孙楷第认为“大影戏与影戏虽同是影戏,然其所以为影人者既异,其家数亦必不同。故业此者各有专门。”(注: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68页。 )这一判断是可以认同的,而不是如周贻白所云大影戏为“偶一为之的仿戏”。

大影戏尽管模拟影人进行表演,但要达到影戏的艺术表现效果,还存在诸多障碍。其一,人影显示不出色彩,不美观;其二,人影不能始终保持侧面或半侧面的姿态,影子的动作效果受局限;其三,人影太大,难以与其他舞台道具相配合。因而大影戏“分明为一种粗伎,反不如皮革的影人所演,来得精致了。”(注:任二北《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戏剧论丛》,1958年第一辑,第187-188页。)正因为种种局限,以大影戏来演述故事也就不太可能,它至多是一种即兴发挥式的表演技艺,而不是戏剧。

宋元戏文中有“大影戏”一调,该调见诸《张协状元》、《吴舜英》、《杀狗记》及明传奇《西楼记》中。周贻白认为此调“出自弄影戏者的唱腔。其名‘大影戏’者,或因用于真人扮演的南戏之故,以示有别于纸人皮人,应与‘戏于小楼’以人为之的‘大影戏’及本非正式影戏的‘乔影戏’有别。盖前者系偶一为之,并未形成一项专门伎艺;后者则或有唱腔,亦当仿自影戏。”(注:周贻白《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言下之意,当影戏的唱腔被运用于真人演出的南戏时,它就称之为“大影戏”,实际上它与宋代影戏腔调无异。而江玉祥猜测它是另一种腔调,是搬演大影戏时所使用的。谁是谁非,不敢妄测。或许南戏在使用“大影戏”腔调时演员模仿影戏之动作与之互为表里,亦未可知。

三、小影戏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正月十六日夜:“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页。)

“小影戏”究为何物?学术界鲜有论及。顾颉刚云:“此之所谓小影戏棚子,不知其与影戏棚子有何分别。然其必与影戏有极重关系可以断言。”(注: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4页。)

儿童无疑是傀儡戏影戏的热衷者,民间流传了不少儿童观戏演戏的婴戏图。以现有文物遗存来看,笔者疑为影戏演出的有:1、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宋代铜镜。图案上以双竿拉一横幅帷帐,一个双手持人形物的儿童坐于幕后,人形状物体露出帷帐上沿;帐前四童坐地,目光聚于幕上,一童以小槌击鼓伴奏。2、宋无名氏绘《蕉石婴戏图》。图亦绘一横幅帷帐,一童持人形物于帐后,人形物亦露出帐上;幕前儿童席地对坐,似在对话。3、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东壁金代壁画。画面类似上述情形,不同之处在于横幅帷帐变成了一方形框架。一人形物体被儿童高举,另一人形体紧贴框架内,其轮廓清晰可见。(注: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至80页。)廖奔先生认为上述均为杖头傀儡的演出。从儿童所持人形物体来看,确实很似现代杖头木偶之形制。但上述图像均未明确标识为傀儡戏演出,宋金杖头傀儡及影偶的具体形制究竟如何,还是一个谜。因此,笔者亦只能依据文物形象做些感性的认知,认为可视为影戏演出的理由有:其一、均设有帷帐,这正是影戏所必备的设施;其二,从幕前观剧儿童的神态看,图一与图三中儿童不是在关注操作者高举的人形状物体,其目光均集中于幕上,尤其是图三中的儿童明显在对着屏幕指指点点,与影戏的演出形态相符。其三,图三的方形框架显然是一个表演区,上面清晰地显现出了人形体,它更像是影子。如果方形框架上装订有纸或布幕之类的东西,就只能解释为影戏演出了;倘若无屏幕,在一空的框架内表演傀儡戏,似乎还没有这一演出形式。

回头考察上引《东京梦华录》之材料,再以上述文物遗存印证,可知小影戏是一种儿童游戏,由儿童充当演员和观众,模仿成人的影戏表演。小影戏棚子在节日的街市上非常多,可见这类游戏很受宋代儿童的欢迎,从侧面透露出宋代影戏之繁盛。

四、乔影戏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乔影戏的演出形态如何?戏剧史专家对此大致有二种看法:其一,乔影戏是影戏的一种。《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解释为:“宋代伎艺。影戏的一支。‘乔’是滑稽之意。即滑稽影戏。”(注: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17页。)顾颉刚谓“‘乔影戏’不知是何影戏,但假定其为一种特殊影戏,当无大碍。”(注: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十九辑,第114页。)至于特殊在何处,他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其二,乔影戏是真人模拟影戏动作的表演样式。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认为“乔影戏”就是《武林旧事》所谓的“大影戏”,“乔”字当不出虚伪、滑稽二义。而周贻白以为“乔为‘乔装’之意,本义上实为模仿”,“‘弄乔影戏’或为用真人来模仿影人的举动以资戏笑”。(注:周贻白《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周贻白戏剧论文选》,第57页。)孙、周二位均认为“乔影戏”的扮演者是真人,这一判断是可信的。

要指出的是,乔影戏本质上不是影戏,观众欣赏的对象是演员本身,而不是帷幕上的影子,从而与“大影戏”相区别。孙楷第将二者混为一体是不对的。

正如周贻白所云,“乔”字含有“装扮”、“模仿”之义,它产生的审美效果是“滑稽”、“虚伪”。《武林旧事》所载舞队,有“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乔乐神(马明王)”、“乔捉蛇”、“乔学堂”、“乔宅眷”、“乔像生”、“乔师娘”以及“乔经纪人”等。在陶宗仪《辍耕录》所载“金院本名目”中有《乔托孤》、《乔捉蛇》、《乔道场》等剧目,景李虎认为这些是偏重说白、滑稽成分较浓的杂剧形式。(注:景李虎《宋金杂剧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可见,以“乔”命名的伎艺都是演员面对观众表演,通过模拟、再现某种事物或生活场景,以资娱乐。因而“乔影戏”可能为真人模拟影人生硬机械举止的一种歌舞表演。事实上,姜白石的诗也透露出这一信息:“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69页。)舞者往往长袖善舞,长于模仿,在月色之下起舞弄清影,以尽余兴。

第3篇

关于国际期刊联盟及其召开的第34届世界期刊大会张伯海(7)

互联网与版权保护沈仁干(9)

关于我国民营书店的现状考察与前景、对策研究刘楠清(12)

“3+1”:上海科技出版社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实践史惕培(16)

近年畅销图书的模式探寻张树(19)

试论我国《著作权法》刑事救济措施的完善侯玲(21)

传媒类图书市场观潮王彤 陈贝贝(24)

中小出版社的4种定位姜新祺(26)

媒介保护:现实的选择和将来的可能田中初(28)

加强科技期刊广告工作应采取的对策郑叶琳(30)

试析专业期刊的竞争之路杨琦(31)

期刊市场调研浅议常延廷(33)

图书市场物流模式构建研究詹正茂 华武 陈刚(35)

新创报刊的入市战略分析——以价格竞争为视角的考察朱春阳(37)

出版营销管理中“二八定律”的应用于春迟(40)

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樊岚岚(42)

光盘产业走向浅议王岩镔(43)

论网上书店的营销服务李春成(46)

当前ebook出版存在的问题浅析刘波(48)

译林出版社版权引进工作回眸竺祖慈(49)

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存在的若干问题赵东岚(51)

超前意识与重大题材的选题策划林荣(52)

编辑的两大基本功罗立群(54)

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基本要素赵玉华(55)

书刊设计中字体的异化赵小勇(57)

书籍自由版式设计杂谈周进(59)

感动中国 感动世界——推介《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李燕(61)

历史断片的经典组合——与《巴金图传》相遇黄树森(62)

刊海拾贝——读谢其章的《老期刊收藏》刘兰(63)

全面系统的“雅思”基础培训——评介《雅思基础培训系列教程》刘小亦(64)

公司治理改革思路研究——评《现代公司治理研究》朱光华(64)

贯彻落实局长会议精神 推进出版业和谐发展余波(1)

出版要闻(4)

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龙新民(5)

春意盎然——2007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侧记郭晓虹(17)

《中国标准书号》修订说明(19)

构建和谐出版环境推动书业健康发展——写在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召开前夕范卫平(23)

顺应市场 务实求新——北京图书订货会跨入第20届黄国荣(24)

图书订货会应该成为传播的载体——从北京图书订货会谈起吴培华(26)

有需求就会成功——全国书业界都认可的盛会张叔言(28)

出版创新论齐峰(29)

论选题策划的六个基本关系朱建纲(34)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军事出版事业的良性发展施雷(37)

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实问题与对策于友伟(40)

高校学报行政化办刊体制的改革思考吴月芽(42)

制订《一般书籍、课本定价标准表》忆旧(连载·上)王仿子(45)

书评的空白高建国(50)

我国报纸内容演变探析——从古代邸报到近代报纸赵晓兰(52)

谈谈阅读率走低及文化逆差对图书质量的挑战鲍咏梅(55)

论校对专业机构独立建制的必要性周奇(57)

医学图书的版本记录亟待规范林靖(59)

“聚铜”与“铸釜”——评杨义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孙延光(61)

传统士人群体心态的深层次解读——读罗宗强先生《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展龙 吴漫(62)

边缘文化的个性与价值——《边缘中国》丛书读后赵文生(63)

《1900年的北京》一书出版钟楚(64)

新闻出版业的关键时期余波(1)

出版要闻(4)

开放带来发展与进步——柳斌杰同志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答记者问曲志红 郭晓虹(5)

2007年新闻出版工作要点(8)

展开“和谐出版”的壮丽图景于友先(14)

论和谐出版唐瑾 王建辉(17)

对网络出版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白阳 蔡京生(20)

销声匿迹还是浴火重生——教辅图书出版环境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王勇安(24)

对少儿图书营销的思考陈苗苗(27)

新媒体内容变革之道与传统媒体内容应对策略邓瑜 吴长伟(30)

地域特色——办好地方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关键李书群(32)

党刊的亲和力与个性化追求曾慧清(34)

制订《一般书籍、课本定价标准表》忆旧(连载·下)王仿子(37)

现代出版家的诚信观范军(42)

新形势下编辑工作职能与出版文化创新董中锋(44)

出版“图像化”现象探源能向群(47)

论出版单位频频被著作权诉诸法庭之根源程文铸(50)

世界著名出版集团业务特色及经验分析耿乃凡(54)

美国杂志广告价值分析叶新 庞远燕(57)

从无序状态到有序自觉——书籍艺术的审美觉醒田威 徐丽(60)

江苏人民社推出财经管理类力作《崩溃》钟楚(62)

美国图书博览会向你走来钟楚(62)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本刊等27家媒体评出媒体关注的十本书和优秀书评作者(62)

以技术和服务推动网络出版朱音(63)

《中华读书报》评出2006年度十佳、百佳图书(63)

富有创见的教育学“全息图”——胡德海《教育学原理》评介高闰青(64)

质量是出版业的生命线虹飞(1)

出版要闻(4)

解读《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钟楚(5)

“3·15”全国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情况报告(14)

论以人为本对提高图书质量的新要求樊希安(18)

关于选题创新与策划的10个见解任超 许运娜(20)

“走出去”,加快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周正悦(24)

手机媒体与图书营销陈伟军(26)

主题阅读类图书的特点、意义及研发仝冠军(28)

图书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战略选择左志平(31)

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竞争力的对策王敏(34)

粗谈多媒体电子期讯——写在《E动时尚》一周年李敏(38)

浅议期刊出版管理体系的建立谭笑珉(40)

打造出版业的网上形象——从出版社网站看出版社VI战略的实施(42)

Xplus牵手纸媒新春战略:“零门槛”获取双赢朱音(47)

为打造精品而努力——编审《闽南方言大词典》札记林玉山(48)

畅销书的背后陈小梅 胡连峰(50)

读校时必须关注构成隐性政治性差错的表述米戎 孟颖(52)

美国有声书业纵览王永杰(54)

论书艺的四维构造蔡顺兴(57)

从儿童审美偏爱看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刘星(59)

公共舆论与现代性的展开——《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品读闵定庆(62) 探求唐宋诗内在嬗变轨迹——《唐宋诗宏观结构论》读后张伟利(63)

谈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的质量问题——以全国自考统编教材《新闻采访写作》为例郭克宏(24)

编校质量也是出版物的生命——以《中国古典文献学》为例张治国(27)

论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及成因与对策刘艳(31)

试论农村题材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的有关问题黄瑛(34)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出版研究冯志杰(37)

农科期刊的发行与新农村建设倪集裘(42)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的“瓶颈”及其出路曾凡斌(44)

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于7月在京举行(47)

老边同志,您好吗?滕明道(48)

试论大众阅读对国民素质养成的意义陈东华(50)

抗战时期邹韬奋著作维权实践与意义探析余素珍(52)

从生命里淌出的文字——我写《千古大运河》蔡桂林(55)

编辑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张永泰(56)

校对者的信息素质简议李远毅(57)

浅谈间隔号在外国人名翻译中的使用刘平(59)

阅读倾向研究述略范凡(60)

第4篇

――钱海燕

以绘本“小女贼”系列风靡书市的钱海燕,在蛰伏3年后又出了一套新绘本――“淑女教唆书”系列:《有关第三者的111个建议》、《这一生我愿为你做的123件事》、《单身女子的138条军规》和《那个超过100分的男人》。

读钱海燕,绝对不止是看漫画那么简单。她的画风自然是清新的、风雅的、俏皮的,而她的文字更是深沉老辣,机智刻薄,像一位开悟后痛定思痛的过来人。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文字通由钱海燕同学用蝇头小楷写来,让人一时恍惚,以为这竟是丰子恺先生隔了N代相传的一位女弟子。

上个周末,记者电话采访了济南美才女钱海燕。

绘画:得益于小学女老师的牵引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呢?有没有家传?

钱海燕:应该说从学写字起我就开始涂鸦了。我妈妈是个纺织女工,爸爸是个警察,绘画方面是没有什么家传的。不过他们很早就教我写字了,譬如写“菜”,我就问,这个“菜”是白菜还是菠菜呢?妈妈回答不出来,就让我去问爸爸,爸爸说,别问我,问我我揍你。所以他们再让我写“菜”,我就先画一棵白菜,再画一棵菠菜……

记者:后来有没有系统地学习绘画技巧呢?譬如画画石膏像什么的?

钱海燕:石膏像也是画过几次的。我爸爸见我爱画画,就把我送到了少年宫的绘画班。但真正对我有影响的是我小学的一位美术老师。一个老太太,据说从前是一位大家闺秀,丈夫毕业于黄埔军校,年龄比她大了许多……她教了我一些绘画技巧之后,就说她不能再教我了,她说她的绘画在画黑板报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俗气,她不能把我给带“俗”了。她后来就带着我去看各种各样的画展,到旧书店去买那种论斤称的旧书,在旧书里面寻找摹本……

记者:你画过黑板报吗?小时侯绘画有没有得过奖呢?

钱海燕:我挺喜欢画黑板报的,因为画黑板报就可以不上课嘛。但后来闯了一次祸――有一次,教委要来搞一个什么检查,全校同学都参加了大扫除,我分配的任务是画7块黑板报中的5块。天黑了,老师同学都回家了,我画完也没有人来检查。结果第二天校门一开,其中一块黑板报上赫然写着“不准体罚学生!”这是我在一本教育杂志上拷贝下来的创意,但校长认为我有“告御状”之嫌,就永远剥夺了我不上课去画黑板报的权利。

我小时侯参加少儿绘画比赛也没得过什么奖,据说原因是“立意不高”,别人画的都是“家乡巨变”“祖国在我心中”,我画的是漫山遍野的蝴蝶――人家说,这不是闹虫灾吗?

记者:最早有作品见诸报端是什么时候?后来和那位女老师还有联系吗?

钱海燕:最早发表绘画作品还是在大学毕业之后。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又见到了那位可爱的老师。她说她有非常重要的礼物送给我。我拿到后打开一看,是我小学时期的美术作业……

书法:得益于另外一位小学老师

记者:书法呢?书与画不分家,是不是也受到这位女老师的牵引?

钱海燕:我的小学书法老师和绘画老师都姓张,但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我现在还记得那位男张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空心字,还记得他蜿蜒的笔法。他习惯在我们写得好的大字小字上画红圈,我也喜欢收藏被他画了很多红圈圈的书法作业。我也是他的好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把几个同学叫起来:那谁谁谁,还有谁,你们四个,站到钱海燕的后面去,看她怎么写……而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紧张,特别不争气,总是把那个“捺”,写得像老太太的裹脚。

记者:书法的练习坚持了多少年?

钱海燕:其实我学书法也就是小学那两三年,后来就是自己练。也不能说是“坚持”,因为“坚持”总意味着咬紧牙关克服困难,我是自己喜欢,兴致一来就会坐下来写几张。一直到现在,我在书店里淘到自己喜欢的小楷,和在商场里买到合适的首饰、化妆品是一样的欣喜。

文字:老天爷总得赏我一碗饭吃

记者:上大学为什么一开始会选择经济专业?

钱海燕:我1992年高考,考完试把地图展开,在差不多的大学中,我选择了离家最远的兰州大学考古系,觉得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可以成全一个女中学生所有浪漫的理想:我跋涉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漫漫的黄沙吹散了我的长发……后来我爸搞小动作,把我录取到山东大学经济系。但我一直到现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是不愿去花费时间“坚持”,所以在经济系,我经常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后来非常狼狈地转到了中文系的古典文学专业。这个专业,我不上课也可以安全过关。老天爷总得赏我一碗饭吃不是?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这一生我愿为你做的123件事》,说的是一个妻子的心声,为什么画中出现的总是一个10多岁的小姑娘?

钱海燕:啊,这个问题,以前还没有好好想过,绘画时也完全是一种潜意识。我试着回答一下:我觉得,一个女人,无论她现在是什么年龄,当她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爱时,她的心理年龄就会回到少女时代。我还看到过一些30多岁的女人梳小辫,我知道她们在想什么,也知道她们在等待什么。我觉得她们一点都不可笑。我希望我的画和话,能画到和说到所有女人的心坎里。

素描

钱海燕,绘本作家。

自幼涂鸦,大学从经济系狼狈逃跑转学古汉语,勉强毕业,之后投身短暂的媒体生涯,因既不会采访亦不会当编辑改画漫画和绘本,并在百余刊物开专栏、说怪话,闲暇兼做商品设计。现已调入当地文联。

平时的生活状态为“家庭主妇”,煮饭(和)养狗,种菜栽花,反对现代科技,享受懒散生活,有时半年不出门,有时半年不在家。

第5篇

Q: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两次飞跃,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有创新。您怎么理解当前形式下期刊集团的内涵式发展及突破? 

A:“十二五”期间,原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名称变更了两次。这两次更名是集团调整发展思路的结果,也是内涵式发展基础上扩大自身影响力、向外拓展的举措。但这不过是集团抓住了两次发展机遇,还不能说是“飞跃”,更谈不上“创新”。我们仅仅是为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准备,做了一些尝试。其实,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目前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传统期刊的发行,集团在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出版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个探索阶段也许需要几年。 

这也是目前期刊界同人都面临的问题:传统期刊经营面临危机,新的业态尚不明朗。正是基于这样的期刊业现实,我和同事们强调,要对传统期刊出版和以媒体融合为特点的新的期刊模式同样重视,并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出版模式。 

2015年,很多名刊大刊经营业绩下滑,微信朋友圈里的期刊界同行时不时发出某某期刊停办的消息。焦虑、悲观的情绪在弥漫。我也在思考期刊行业的走向。如果能静下心来,认真读读年度期刊行业的数据分析,我想,大概能了解各类期刊的走势。这些年来,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少儿出版物在各类出版物中逆势上扬。另外,我和同事们分析全国期刊经营状况时发现,越是个性化和专业性越强的期刊越有生命力。那么,我们认为,既然是“期刊传媒集团”,还是要立足于“期刊”,由期刊出版经营为基础,向跨界传媒发展,并在传统期刊和媒体融合发展并重中探索互联网时代期刊出版经营模式。这也就是这几年来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的前身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以少儿期刊的经营出版见长,出版了品种齐全的小学生期刊。《作文大王》《奇趣百科》《数学大王》等是国内少儿期刊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作文大王》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最近这些期刊的发行量还在增加。近几年,集团在各期刊编辑部的基础上成立各期刊杂志社,引导各杂志社独立核算,提高出版经营效益。同时,由集团统筹,下大力气为传统期刊引进新技术,实现读者线下阅读与线上参与性阅读相结合,实现传统期刊出版与互联网技术的衔接。集团所属的少儿期刊社不仅仅要编辑出版一本纸质期刊,还要围绕“作文大王”这一品牌做大量的编辑出版工作。一方面,基本上做到通过新技术实现对读者的立体增值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多介质的编辑出版活动探索数字化出版模式,引导读者参与到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来。这大大增加了传统期刊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传统期刊的影响力。  

例如,一位小读者花钱订阅了《作文大王》,除了每月能获得期刊,同时还能成为集团少儿期刊的读者会员。在不久的将来,“作文生态圈”建设好以后,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自主建构自己的“作文生态圈”,在平台上创办自己的《作文大王》。“作文大王”这一品牌是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的,也是所有中小学可以使用的。在传统期刊出版时代,《作文大王》每月只能出版一本纸刊,通过邮局发行到全国各地,《作文大王》是出版活动的中心,读者订阅《作文大王》,多是被动阅读、被动接受。而现在,除了纸刊之外,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作文生态圈”把期刊出版经营活动的外延扩大了,每位读者都可以把自己的作文上传到平台上,通过自助编辑平台编辑自己的专属电子期刊,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画插图,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读者协作,完成电子期刊的编辑工作。多媒体技术使《作文大王》从静态纸质期刊延伸到动态媒体融合的复合性期刊,读者可以上传音频展示“口语作文”,也可以上传视频展示“作文”的背景资料。这种读者专属的数字期刊可以伴随读者成长,即使将来读者长大了,他们的数字期刊还保存在我们的“作文生态圈”里,见证读者成长的足迹。当然,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所学校都可以在“作文生态圈”里创办自己的《作文大王》电子刊。这样一来,“作文生态圈”也具有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功能。把互联、互通、共产、共享的互联网生态思维模式真正融入“作文生态圈”的构建。我认为,传统的编辑出版职业功能也将自然升级到“新版本”,《作文大王》的编辑将由纸媒的筛选内容、编辑出版、期刊转型到为读者提供开放式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文化创意与读者实现作文这一文化活动的共享。而作文是什么?作文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学习作文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作文应该是一个人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活动,其基本的功能就是社交功能。“作文生态圈”将把作文作为国民的基本素养和国民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期刊这样的“内涵式”发展,既是媒体融合的必然,又拓展了传统期刊出版经营领域,提高了传统期刊的传播价值。 

如果集团所属的期刊都能围绕受众(读者)做好这样的媒体生态圈的建构,我们的期刊就不会没落——比如《作文大王》。或许《作文大王》的纸刊将来会消失,但“作文大王”这一文化品牌还会存在,围绕这一品牌的期刊传媒活动也还会继续,消失的只是出版活动的一些介质。 

基于对期刊出版这样的认知,我觉得集团“内涵式发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没有内涵式发展,也就没有拓展外延的基础。 

Q:在这种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 

A:期刊产业,或者说期刊界,近十年来我所感受到的突出情绪就是焦虑不安,以及焦虑不安情绪下行动上的挣扎。所谓“内涵式发展”,从消极意义上说,或许是因为期刊社对媒体大变革时代及外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茫然不知所措,而回过头关上门来思量怎么打理自己的领地;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是期刊社想通过打理好自己的领地,靠修炼内功谋求发展。这样的“内涵式发展”是不是互联网时代媒体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我觉得未必。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且不谈如何发展,先考虑如何生存,可能更现实。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的主办单位。两年前,分管出版的副校长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同人座谈,谈到出版社是出版社员工“安身立命”的同人事业。“安身立命”这个词用在这里,让我颇有感触。正如稻盛和夫所说,我们处在一个“不安的时代”“看不清未来”。个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文化影响力是所有效益的保障,我们做有精神追求的传媒集团” 

“广西期刊传媒集团为什么而存在?”这是我经常反思的问题。一个期刊出版企业的存在意义,在于“开启民智,传承文明”。对企业内部而言,能够使每一位同人在工作中提升心性,完善自己;对企业文化影响力所到之处,能够让作者、读者感受到企业传播的情感和精神,这就是存在的意义。我的老师、古典文学家张葆全教授曾和我谈到一个出版企业的文化影响力,比如开明书店。虽然开明书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开明书店出版的教科书影响了一代人。文化影响力就是开明书店的灵魂。张葆全老师希望广西期刊传媒集团也是有灵魂的文化企业。 

所有的企业都要谋求利润,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利润作为文化企业是否成功的基本衡量指标,在浮躁不安的变革时代,期刊传媒业在发展中容易迷失方向。我想把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做成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传媒集团。这种精神追求就是在企业发展中的每一步,我们都不忘初心,以文化影响力作为企业经营业绩的基本衡量指标。正是因为不以利润为最核心的经营目标,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在经营发展中能够以比较宽松的心态,给经销商更多的利益,给作者更多的利益,给读者更多的利益,给员工更多的利益,给更多的关联方更多的利益。那么,利益都给出去了,企业的利益在哪里?我想,能够给集团的关联方的利益越多,集团获得的利益就越多——因为集团的最大利益就是文化影响力。 

我记得十多年前,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的前身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少儿期刊的每一位作者复信,与小作者、交流思想,评点小作者来稿。按照这一办刊举措,社里聘请了一百多名大学生复信员,每年增加了数十万元的投入。也就是说,仅仅为了给小读者增加个性化交流的“利益”,杂志社每年在账面上就减少数十万元的利润。这对一个几十名员工的杂志社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因此每年十多万小作者、小读者都能收到我们的复信,直到现在,很多当年的小读者已经大学毕业了,还会想起我们这个杂志社,想起他们订阅过的《作文大王》等少儿期刊。还读者来桂林旅游时,专门来寻找他们少年时发表信交往过的栏目主持人“阿木老叔”。小作者、小读者从我们出版的杂志里,从我们类似复信这样的办刊活动里受到了影响,这就是我们收获的利益。再如,集团把更多的利益给员工,让员工与集团一起成长。新入职的员工一年有几十次培训,把行业内的名家请到集团来给员工讲课,让新员工一入职就能向行业内领军人物学习,与在行业内取得良好业绩的同行交流。集团推荐员工外出参加各种行业内的培训,并鼓励员工把学习心得在集团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同人在各个层面的“读书会”等进行交流。在员工生活方面,集团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稳步提高同人收入,使大家在桂林、南宁等城市能够有中等收入,不必操心衣食住行。这样把利益向员工倾斜,集团的利润看似降低了,但每位员工都能保证相对宽松的生活状态,过上体面的生活。员工的工作状态良好,集团不但稳定了团队,培养了一批同集团成长的同人,也形成了开放的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吸引了大批广西区内外大学毕业生进入集团,也有留学英国、法国的研究生进入集团工作。这些新员工进入集团,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眼光,这便是集团发展的动力。人力成本不应成为企业的负担,当人力成本被认为是负担的时候,企业就要找自己的问题。  

“集团经营管理也要数字化螺旋式发展,厚积薄发、简约不简单” 

集团经营管理中谋求简约化,尽可能减少损耗。梁漱溟在《思维的层次和境界》里说:“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个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研究学问是这样,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如此。这些年,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图书出得不少,企业管理成为显学。在期刊传媒集团的发展中,我觉得似乎不能以一个“管理”为中心。制度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过度强调制度管理却忽略文化企业从业者的职业尊严和自我发展诉求,往往会陷入制度的烦琐化,消耗掉文化企业的生命力。我认为,制度可以有,但是这样的制度多是束之高阁的。当集团发展与同人个人发展融为一体,每位员工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愉快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时,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就只是一个影子。 

当然,这样的简约也是由繁复来的。近十几年,广西期刊传媒集团一直为期刊出版流程管理纠结。这一过程经历了期刊出版流程由编辑部管理的模式到由杂志社管理的模式,总结起来,还是以人来管理,由编辑部主任到杂志社社长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要由编辑部主任或杂志社社长掌控每种期刊的出版流程,对文字编辑、美术设计、印刷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来说,是被动式管理,编辑部主任或杂志社社长要在各个环节上协调,管理工作繁重。前年,集团建成数字化期刊出版平台,解决了期刊出版流程管理问题。通过数字化期刊出版平台,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我们很快把出版流程透明化。每位责任人的工作计划、工作状态、工作预期都在线上显示,且能做到各方面即时交流沟通。 

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在广西期刊出版界率先研发并使用了“全媒体期刊协同编纂平台”,使困扰多年的期刊出版流程管理问题迎刃而解。这个“全媒体期刊协同编纂平台”不仅让一本期刊的出版流程管理简约化,也使集团跨地域整合期刊出版资源有了管理上的技术保障。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总部在桂林,以前,跨地域组建期刊编辑部、跨地域整合期刊出版资源相对容易,但对这些期刊进行有效管理却颇费心力。有了这个系统,所有的期刊编辑流程都能够在网上完成。十几年前,集团主办的《新营销》杂志,为了便利一线城市的采访组稿,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派驻组稿编辑,在广州组建编辑部完成编辑流程。当时,我负责《新营销》的终审工作,每月要求广州编辑部用快递把初审复审后的稿件邮到桂林来终审,由于要考虑到期刊发行的时效,稿件到终审环节,离印刷时间已经很短了,终审往往流于走程序,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除重点把握书稿导向及选题价值外,我对里面稿件的取舍很难决断。现在有了这个系统,这一问题已经不是问题。期刊的终审责任人能够在线即时调阅稿件,与复审责任人进行沟通,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可以即时响应,异地协同完成编辑审稿工作。这个系统被评为广西数字化出版转型的示范项目,也是广西期刊传媒集团作为“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所承担的一个子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对期刊出版的集约化及实现期刊集团的跨地域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兼容、共享,携手共进打造期刊出版文化‘生态圈’是集团的未来。”  

2015年11月起,我有一年时间在北京大学出版业管理研修班学习。在这个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和光华基金主办的研修班上,同学们来自各个出版社、出版集团。课间大家讨论得最多的是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传媒业发展趋势。互联网已经成为传媒生存发展的生态背景,这个话题已经超越以往经常讨论的数字化出版的问题。互联网思维是“道”,数字化出版是“术”。很多时候,我们为“术”的瞬息万变而焦虑,纠结于“术”的不断更新,被动追逐。 

第6篇

一、幼儿美术教师做到有亲和力、沟通力与扎实绘画功底。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你要有亲和力,这样孩子对你就不抵触,不害怕你,愿意亲近你,那么你的教学活动已经有了个好的开头;其次呢有良好的沟通力,在这里就需要你了解幼儿心理学,与孩子有个很好的沟通,那么你成功了一半;最后就是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绘画功底就可以把你所了解的所会的教授给孩子,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幼儿教师在幼儿美术课中做好五个环节,尝试将情境教学引入到美术教学中。

利用幼儿园教学环境、条件,进行五环节安排:第一个环节利用你的亲和力进行沟通要讲什么教什么;第二个环节互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第三个环节教授技巧如何画,存分调动孩子积极性发挥想象力绘画。第三个环节挑出优秀课堂作业进行评比,穿插互动使孩子们想象力进一步发散发挥加深印象,更深一步的调动兴趣;第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活动总结,进一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印象;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布置作业。

合理安排情境: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2.运用情境,激励师幼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互动。3.借助情境语言,将教学要求转化为故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4.利用情境,变教学结果的讲评为故事情境的分享。

三、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有明确的“培养”基本思路。

1、幼儿美术要以形象思维训练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为重点。

幼儿教师利用亲和力与沟通力在幼儿美术的培养过程当中以创造意识的启迪为重点,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因为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儿童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儿童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儿童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鼓励儿童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儿童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儿童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要让孩子充分观察,获得经验,经验越多,在脑中的印象越深刻、清晰,其创造强,成功率越高,越激发孩子的兴趣。当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儿童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先教儿童会想,再教儿童会画,这就是我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思路。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启发儿童自愿学习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说理性的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儿童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迫性。首先要让所画的形象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就是说先娱目动情,然后才能激思励志。所以很重视每节美术课教学画前的准备阶段。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让儿童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儿童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采用许多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就让儿童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当孩子还在小班时就带儿童到龙潭湖公园枫树林中去捡树叶观察秋天;让幼儿在树林里玩耍、游戏,沐浴秋季温暖的阳光,观察大自然色彩的变化……回来后让儿童把自己画进美丽的画幅中。不仅让儿童去捕捉、感受物体瞬间的变化,还让儿童作长期的观察。春天让孩子自己种花、种草,看小草是怎样长出小芽的,校园里的桃花、玉兰是怎样由含苞到开放的,蝴蝶长着几个美丽的、有花纹的翅膀……另外,我还采用了其他的形式,诸如听化妆跳舞、玩木偶、戴面具戏剧演出、讲故事、说寓言、引用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伊索寓言》)、说儿歌、看展览、看录像、自制 活动玩具、活动人、拼图……总之,美术教学多在活动中、游戏中去进行,让儿童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体验、去玩、去摸、去听……用现实的刺激促使儿童的想象运动起来,经过他们的头脑加工,创造性地外化于画面上。儿童们经过启发,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当听到老师说现在开始画时,他们就全神贯注地画起来,没有淘气的,也没有说话的,全班鸦雀无声,只听见笔在纸上作画的唰唰声。

2、全面育人,发展个性

绘画是一种“个人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因此,在教学别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和表扬能 独立思考、能勇敢地表达个人感受、有创造精神的儿童,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到处都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 的机会。绘画是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古人说得好,“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这个比喻对儿童画来说也是恰当的。有时可以通过一幅儿童画(无语思维)看到小作者本人的气质、心境、理想、愿望、真、善、美……所以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儿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作画。幼儿年龄较小,可塑性很强我们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作画都处在学习阶段,会做人才能画出好画。如征集“我的家”参赛作品,那些生动感人的、真正有质量的作品,其内容也是孩子们亲身做出来的事。例如,莫超画的“给奶奶捶背”,画面中画的白发老奶奶由于小孙子给捶背乐得合不拢嘴;杨韵画的“帮妈妈刷碗”,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都反映了儿童学习做人的美德。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反映社会,反映大,易学易画。同时 ,美术教学是在与多学科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能面对全体儿童,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在原 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鼓励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地。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我讲《西游记》中的故事“猪八戒吃西瓜”这一课时,我边讲故事边在黑板上画猪八戒左一口、右一口地在偷吃西瓜,孙悟空吹了一根毫毛变成西瓜皮,把猪八戒摔得嘴啃泥,摔得仰面朝天……他们看到我在黑板上画得轻松自如,高兴得不得了,也想试试。他们口说儿歌,头上戴着孙悟空、猪八戒的面具,一边表演一边想怎样把这个故事画好,画得更有趣,一点也不觉得紧张。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老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 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3、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儿童人人参与,积极 发表看法。每次画完画,就把全班儿童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儿童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从来不给儿童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如控制能力比较差的一名小朋友,画画时总是有头无尾,好好的画一上色就涂得乱七八糟。当他经过努力受到同伴表扬,又得到老师给他盖上的一个图章时(一个卡通画小狗,下面写着THANK YOU,谢谢你),他高兴得不得了,对我说:“我想现在就把这张画放在我的床上,中午睡觉时我抱着它睡。”还经常让儿童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儿童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引导孩子去看一些其他作品,或借鉴一下别人的表现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创造意图,这种方式中也存在着模仿,但没有削弱孩子的思维过程,只是在表现方式上拓宽幼儿的思路,使想象更加生动,色彩更加和谐,构图更加合理。有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模仿哥哥姐姐的画,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4、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培养兴趣。

陪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不能只搞绘画,还要多改变教学内容方法,更换教学形式,应该让幼儿尝试泥塑布贴、蛋壳贴、剪贴、花花泥、硬笔画、版画、针刻、国画等作法,让孩子充分体验动手、动脑的快乐和新奇所带来的美感,使幼儿充分体会到搞美术真不错,使他们的兴趣持续不断,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保护幼儿已产生的绘画兴趣。

我认为:做为一个老师、家长,千万不能带着敢责备孩子你看你,画的啥呀,一点都不象,哎呀,你画的到处都有……,孩子哭了,不再画或不敢画,生怕画不好,又召来一顿训斥,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是多么的可惜呀,做为一名老师应多利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对孩子作品多加表扬,多鼓励,始终为孩子们加油。在孩子的心目中,特别是我们幼儿园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仿佛老师是世界上什么都会的圣人,老师的话就象圣旨一样,他们都积极地照着做,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给予孩子积极肯定的语言,鼓励激发孩子的欲望,也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胜任感不能或不说不行的话,有的孩子就怕画不好,老师、家长责备,而产生惧怕、畏怕的心理,老师再说不行,那孩子就再也不敢或讨厌画画了,使他们失去自信失去兴趣,这样孩子绫画的天赋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不管孩子画什么,长辈都要以积极语言为主。可以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少儿书画展,来提高、深化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孩子到了中、大班、小学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想象的发展,会出现一些优秀的作品,这时老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儿童画展等,让孩子们体会到我画的很好,都可以去参加比赛了,如果得了奖,那更是对孩子莫大的奖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和兴趣都是一次很大的提高。

结语:

幼儿美术培养任重道远,每个幼儿教师要经常学习、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工作积累经验提升工作效果,形成新的幼师工作标准。抓住幼儿心理,合理安排课堂环节,引导儿童兴趣,保护来之不易的成功尽心尽力的做好培养工作,孩子们的明天就会有更好的画幅。

参考文献:

《幼儿教学心理学》作者:张帼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