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26
导语:在数字技术与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73-06
1数字产品创新保护问题的提出
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信息与网络技术全方位地改变了人际之间的交往方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正在浮现”[1]。人们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创造了数字产品,网络环境也成为数字产品拷贝、散布和传播的渠道。现如今,数字产品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制定适用于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成为激励数字产品创新和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手段,数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1.1数字产品的物理与经济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和瓦里安将数字产品(Digital Products)定义为“编成字节,可编码为二进制流的交换物”[2],狭义的数字产品指软件、电子图书、数字影像等知识产品;广义的数字产品泛指一切能够数字化的知识产品。
数字产品具有物理与经济二重属性。从物理属性看,主要有以下特征:(1)消费者对数字产品的消费,并不会使数字产品的物理形态发生物理改变,这体现了数字产品的不可破坏性;(2)当一个人购买了数字产品,其他人可以无成本、无损耗的完全复制过来使用,这体现了数字产品的可复制性;(3)由于数字产品都是由二进制数字编码的结果,因此数字产品非常容易被修改,这是数字产品的可变性。从经济属性看,主要有以下特征:(1)随着数字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每个人消费数字产品的效用都会增加,这是数字产品的网络外部性;(2)消费者必须先尝试数字产品才能对其进行评价,这是数字产品的经验性;(3)数字产品中凝结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智力,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些思想、知识和智力的效用是因人而异的,这是数字产品的个人偏好依赖性;(4)数字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可增可减的变化,这是数字产品的价值时间性。由于数字产品的不可破坏性、可复制性、可变性和网络外部性、经验性、个人偏好的依赖性、价值的时间性特征导致了数字产品可以在网络上无限、无成本地复制、散布和传播,形成了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私人创造的数字产品。
1.2数字产品的创新保护成为新问题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某一消费者使用这一产品,并不影响其他人使用;非排他性是指某一消费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也无法将其他人排除在使用之外。例如,当某一消费者使用软件,并不影响拷贝了此软件的其他消费者的使用,这体现了数字产品的非竞争性;当消费者购买了一个软件的时候,也不能将未付费的拷贝者排除在外,这体现出数字产品的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属性是导致数字产品缺乏创新激励的原因,工业时代的知识产权授予创新者排他地使用知识产品的权利[3],目的是实现创新补偿和社会动态福利最大化[4]。数字产品的网络外部性,致使其丧失的并非排他性权利而是复制、散布和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竞争性占有权。传统的三维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专利权、版权和商标权)并不适合数字产品创新保护,因此,应当开发适用于数字产品的创新保护制度 [5]。
2网络外部性与数字产品知识产权的权利选择
网络外部性是影响数字产品获利能力和知识产权的重要参数。网络外部性改变了数字产品知识产权的结构和重心。
2.1网络外部性的含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最早由Rohlfs(1974)提出,他认为网络外部性是需求方规模经济,当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价值随着其他使用者数量增加而增加时,说明这种商品具有了网络外部性。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正式定义,认为“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变化,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会变化”[6]。Liebowitz等对直接的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的网络外部性进行论证,引起经济学界对网络外部性的重新思考[7,8]。根据网络外部性的现实性,Metcalfe(1995)提出“数字产品对于每个人的网络价值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梅特卡夫定律),对网络外部性的数理分析进行了尝试。
2.2网络外部性引起的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变
数字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导致数字产品有较长的引入期,紧接着形成爆炸性增长。网络外部性说明随着数字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每个使用者从消费数字产品中获取的效用水平增加。当使用数量较小时,消费者从中获取的效用水平较小,数字产品经营者只能通过低价,甚至免费的形式推广其产品。这导致了数字产品经营者必然面临着较长的引入期。一旦数字产品的使用量达到一定的临界规模,使用数量的增加使每个消费者的效用都有显著提高,放弃并转化到其他数字产品的消费者的效用损失将增加,此时数字产品便呈现爆炸性增加的趋势。最终形成“只能一家赢,不能两家胜”的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数字产品创新者一旦建立起一定规模,由于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其市场规模将爆炸性增长,这种内在加强也称之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2]。为此,消费者被锁定(Lock-in)[9],最终形成赢者通吃(Winner Take All)[10]的垄断市场结构和标准生产(Standard Production)[11]模式。
2.3网络外部性下的定价策略与竞争性权利缺失
由网络外部性建立起来的排他性市场权利使得数字产品创新者获得了一定的定价能力。三维知识产权保护框架正是通过排他性权利赋予创新者市场垄断力,以此获取更大的回报。在排他性权利方面,数字产品 “不需要”知识产权制度设计。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三维保护框架赋予了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权利。专利权能够赋予知识产权所有者完全垄断结构,而版权能够赋予其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商标权形成的市场结构类似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12]。专利权、版权和商标权通过改变市场结构,改变了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起到了创新保护和创新激励作用。数字产品市场类似于完全垄断市场,自然地实现了最优的排他性权利,但数字产品在竞争性权利上的缺失却导致了创新者的获利困境。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导致数字产品轻易在网络上的复制、散布和传播,直接影响了数字产品的盈利能力。因此,数字产品知识产权的构建应当从竞争性权利方面入手。
3基于网络外部性、技术外溢的保护维度选择
数字产品的可变性是引起数字产品技术外溢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数字产品不仅具有较大的技术外溢程度,而且其外溢的知识非常容易通过内容修改进行再创新——累计创新。因此,设计数字产品的创新保护维度,在考虑网络外部性的同时应当考虑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是盗版盛行的原因,也是研发活动外部性的结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优水平。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动态福利最大化;(2)创新补偿机制;(3)社会福利目标和创新激励的兼顾,即激励相容机制。研发活动带来的技术外溢是否发生,取决于保护强度[12]。设计符合上述3个标准的创新保护机制是本文研究重点,为此,构建博弈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3.1带有知识溢出的双寡头创新竞赛的博弈模型
考虑创新投资者之间创新竞赛和数字产品网络外部性特征,数字产品知识产权赋予创新者一定的竞争性权利,厂商类似于在一个垄断的市场中经营T期。假定个人反需求函数为P=a-bq1+cQ,其中P表示消费者i的保留价格,qi为i的消费数量,Q=ni=1qi,表示网络规模,a为数字产品创新者定价能力参数,c为网络外部性参数,n为消费者数量,b为单个消费者消费数量对价格的敏感度。
创新者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π=PQ-I,其中I为研发成本与申报知识产权成本之和。研发成功的概率为λ,μ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程度。一旦研发成功,并成功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赋予创新者竞争性控制权,创新者获得垄断的市场结构,通过个别需求函数合成市场需求函数可得:
P=a-(bn-c)Q(1)
利润函数为:π=[a-(bn-c)Q]Q-I。由于数字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企业不可能采用线性定价策略。按照“免费战略”进行非线性定价,那么企业的最大产量为Q=anb-nc,企业采用非线性定价手段可以占用消费者剩余,其利润为V=λna22(b-nc)-I。
展开创新竞赛过程中可能产生知识溢出,知识溢出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备程度正相关,假定知识溢出的比例为β,投资者的收益水平等于自身收益与溢出收益之和。
令nia2ib-nici=Ai且投资额与创新度正相关Ii=αVi,其他投资者为此投资者带来的溢出收益等于βμ(λA+(1-λ)A*,其中A*代表其他企业在创新水平未达到A时的创新量,Mi(j)表示在j个竞赛厂商的条件下第i个厂商的得益水平,那么双寡头创新竞赛下的单个厂商的投资回报M1(2)为:
M1(2)=λ(1-μ)(A1)-I+βμ(λA2+(1-λ)A*)
由于此时A1=A2,上式可简化为:
M1(2)=(1-μ+βμ)λA1-I+βμ(1-λ)A*(2)
成功概率与创新能够带来的利润水平成正比,因此设定λ=Ai,并将Ai标准化为[0,1]之间的标准分布。
如果溢出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大于企业进行投资的最低成本(I*),那么全部企业都愿意参与创新投资;如果溢出带来的收益小于创新投资的最低成本,部分企业会放弃研发投资。因此,是否导致全部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存在着一个“临界投资量”。令βμ(λA2+(1-λ)A*)=I。
可以看出,临界投资水平为I0=βμ2,当I*>βμ2时,只有部分人会进行创新投资,当I*
(1)当I*>βμ2时,一个创新者进行投资。此时不存在竞争者,因此投资者实际处于完全垄断市场中。利益水平为M1(1)=A(1-μ)A-I。考虑社会福利水平(忽略消费者剩余),全部创新水平下的社会总收益水平为:
W=∫1A*{A2(1-μ)-I)dA=1-μ3(1-A*3)-α2(1-A*2)(3)
其中A*=I*α>βμ2α。
(2)当I*
M1(2)=(1-μ+βμ)A2-αI-βμ(1-λ)12(4)
考虑社会福利水平,全部创新水平下的社会总收益水平为:
W=2∫10(1-μ+βμ)A2-αI+βμ(1-λ)12dA=4-μ+4βμ-6α6(5)
3.2带有知识溢出的双寡头累计创新竞赛的博弈模型
创新者创新成功并申报知识产权,社会将赋予创新者竞争性控制权。但创新者面临着数字产品过时的风险,累计创新(改版和升级)是提升数字产品竞争性控制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两阶段、两厂商的创新竞赛博弈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两个阶段分为原创新阶段和再创新(累计创新)阶段,两个厂商分别为研发厂商和追随厂商。创新和再创新之间存在先后顺序且再创新必须以原创新为基础,因此,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在累计创新中,原创新的投资者也是累计创新的投资者,投资者维持在原创新水平会因为数字产品过时而丧失收益。创新活动不仅仅能够通过创新为创新者带来收益,而且创新活动会产生横向的技术外溢,因此,累计创新实质上是知识的纵向外溢过程。
假定在原创新阶段,厂商1(原创新厂商)取得了创新并申报知识产权,该厂商成为先行厂商;再创新阶段,厂商2欲在厂商1处获取创新成果(获取创新成功的途径:授权和盗版),通过授权的途径获得创新成果,厂商2必须支付授权费用K,而如果通过盗版形式获得则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但是面临着诉讼风险。由此可以得到双寡头累计创新博弈的扩展型(见图1)。
(1)情况1:原创新者“单独”再创新。
由于厂商2并不盗版厂商1的知识产权而选择退出市场,因此市场结构由寡占市场变为垄断市场。厂商1获得的期望效用水平为自身通过再创新获得利益与其他厂商的横向技术外溢、前一创新阶段的纵向技术外溢之和。由于厂商2退出了再创新竞争,因此横向溢出量为0。由于厂商1处于垄断市场结构中,前期成果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和充足的时间内将前期创新进行商业化和再创新,开发的成功概率为λ=1。厂商的期望效用水平为M=(1-μ)A-I,因为此时创新企业并无成本压力,可以选择最小投资额,即I=I*。
此时,MA=1-μ>0,说明创新度越高为创新者带来的利益越大。况且投资者处于完全垄断的市场之中,最低的投资标准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垄断利润。完全垄断的创新厂商可以在第一时间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在充足的时间获取创新回报,并在第二时期进行累计创新,厂商的期望利益水平为M=(1-μ)A-I*+A*1,社会福利水平为W=(2-μ)2-I*。
结论1:由于Wμ
(2)情况2:原创新者并未授权,而厂商2采用了盗版方式并且与厂商1展开再创新竞赛。
厂商2从第一期研发的纵向溢出取决于μ的大小。厂商1的期望得益水平为M1=(1-μ)A2-I+βμA2+A*1,厂商2的期望得益为M2=(1-μ)A2-I+βμA2+A*μ。
两厂商都进行再创新的模式,类似于前述的所有人都开发的情况。此时,社会福利水平为W=7+2μ+4βμ-6α6。
结论2:此时,Wμ>0。说明社会福利水平会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备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即保护力度下降有利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原因在于纵向和横向技术外溢使得弱保护更有利于累计创新和知识传播。
(3)情况3:如果厂商1采取授权的方式,而厂商2通过正常购置知识产权进行再创新。
厂商2为此必须支付单位购置成本k。厂商1的利润函数为:M1=(1-μ)A2-I+βμA2+A*1,厂商2的利润函数为:M2=(1-μ)A2-I+βμA2+A*1-kA。
此时,厂商2通过正常途径获取再创新许可,厂商2可以在未来的任意时期投入并进行再创新投资。因此成功的概率为1。此时类似于上述全部创新者进行投资的模式。因此社会福利函数为W=10-μ+4βμ-6α-3k6。
结论3:Wμ=4β-16。4β-16>0即β>14时,Wμ>0,说明当技术外溢较大时,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备性的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增加,因此应当采取弱保护形式;反之,如果β
(4)情况4:如果厂商1授权厂商2,但厂商2并未接受,而采用了盗版并再创新的方式进行累计创新。此时情况类似于情况2。
3.3对均衡解的分析
对情况1至情况4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网络外部性、技术外溢特征对社会福利和企业收益进行分析,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与创新补偿激励相容的原则,找出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倾向。表1不同情况下的社会福利比较
说明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备程度的增加(变大)会降低社会福利和企业利益水平,是激励相容的。情况2和情况4,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备程度的增加,企业的收益会减少,而社会的福利会增加,即激励不相容。情况3并不确定,Mμ
结合网络外部性,AC>0,Aa>0,An>0。当网络外部性、非线性定价能力以及市场规模越大时,激励相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强化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一致性,而激励不相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加剧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说明兼顾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不同数字产品适用于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1)当厂商1未授权其他企业累计创新时,比较在不同的技术外溢程度、最低投资标准、投资回报率下的社会福利水平,如图2。通过图2比较发现,如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应当在寻求上述两条社会福利曲线的上包络线,其中两条曲线的交点设为μ*,当μμ*时采用弱保护形式。①通过图2-a与图2-b比较,外溢程度β的增加会扩大弱保护的使用范围;②通过图2-a与图2-c比较,创新的最低投资水平越高,弱保护形式更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③通过图2-c与图2-d比较,投资回报率越低,强保护形式更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
(2)当厂商1授权时,比较在不同的外溢程度、最低投资标准、投资回报率下的社会福利,如图3。
当βμ*时,进行弱保护甚至允许盗版更有利于社会福利提高;当μ
当β>14(即外溢效应较大)时,比较图3-c和图3-d发现,μ>μ*时弱保护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而当μ
4结论与启示
4.1结论
与传统创新相比,数字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和由此导致的市场排他性能力,确立知识产权应当从排他性权利转向竞争性的占有权;由于数字产品存在技术外溢,从社会福利视角看应当相机抉择地进行适当的保护;为了实现数字产品的创新保护并保障社会福利与私人利益的激励相容,应当在技术外溢程度较小的数字产品上采用强保护;而在外溢程度较大的产品上,由于其激励不相容,应当寻求社会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即在保障创新补偿的条件下,尽量通过弱保护形式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4.2启示
(1)结合网络外部性进行数字产品知识产权立法。第一,由于网络外部性,数字产品创新者可以获得一定的排他性所有权,知识产权不应继续赋予排他性权利。数字产品创新者缺失的是竞争性权利,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和商业秘密法等法律在竞争性控制权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应加强这些法律在数字产品知识产权中的运用;第二,版权和专利权虽然能够为数字产品知识产权找到合理依据,也能为数字产品创新保护提供思路,但其赋予的是排他性权利,传统的三维保护框架对数字产品并不适用。因此,应当结合版权、专利权、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商业秘密法等法律措施对数字产品知识产权特别立法。
(2)结合技术外溢和网络外部性特征,构建不同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第一,不同类型的数字产品网络外部性和技术外溢程度不同,需要的保护力度和保护形式也不尽相同。英美法系国家采用案例形式针对数字产品侵权案进行判决,能够有效地结合技术外溢和网络外部性特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数字产品进行保护,但未考虑数字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和技术外溢特征,实施效果较差;第二,数字产品知识产权采取什么样的保护力度应以激励相容为准绳。在未授权情况下,强保护模式能够兼顾社会利益和私人利益;在授权的情况下,采用强保护还是弱保护取决于技术外溢度。对技术外溢较小的数字产品,强保护能够兼顾社会福利和私人利益;但技术外溢较小的数字产品,在提升社会福利时往往会损害私人利益,构建知识产权时必须在二者之间权衡。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1.
[2]夏皮罗,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153, 161-162.
[3]兰德斯,波斯纳.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1-45.
[4]奥兹·夏伊.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1-171.
[5]Soon-Yong Choi,Dale O.Stahl,Andrew B Whinston. 电子商务经济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145-176.
[6]Katz M, C Shapiro.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424-440.
[7]Liebowitz Sanford J,Margolis Stephen E. Network Externality: An Uncommon Traged[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 8(2):133-150.
[8]Liebowitz Stan J, Stephen E Margolis. Are Network Externalities a New Source of Market Failure[J].Research in Law and Economics, 1995,17(1):1995, 1-22.
[9]Arthur W B.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I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 Economic Journal,1989,99(3):1989, 116-131.
[10]Oz Sh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MIT Press, 1996.
[11]Farrell J, G Saloner. Standardization, 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16(1):70-83.
[12]马旭东.网络背景下数字产品创新机制与知识产权设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89-121.
[13]W Cohen, A Goto, A Nagata, et al. R&D Spillovers, Patents and the Incentives to Innovat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Policy,2002,31:1349-1367.
[14]Bruce H, Kobayashi Michelle Burt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Antitrust Limitation on Contract Dynamic Competiton and Public Polic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ntitrust Issu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数字技术;应用;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7.09.154
数字技术是新兴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操作简单方便,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因此在社会的各种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当前信息化时代下的高科技产业,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技术以及电力系统应用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化繁为简,使程序更加清晰明了,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 数字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数字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成果,是利用智能化的技术以及信息工程技术,依托电子计算机的设备,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能够将不同种类的设备融为一体,整合设备中的声音、图像以及音频材料,实现全方位以及综合性的技术管理,从而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数字技术能够转化数字信息,形成可视化的二进制编码,并利用计算机设备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通过计算传递的方式实现实时的监控,同时能够保证数据的存储安全,维持存储的状态,从而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能够保障电气自动化的水平得以完善,发挥工业生产的优势,提升其安全性能,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例如局部的放电以及全波冲击试验测试等,为电气技术的发展带来危险。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危险。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中,能够为其提供安全可靠的控制平台,提升电气自动化的安全性能,从而促进整个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分布式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对自动化的整体运行程序进行实时的监控,保障整体状态的健康发展。
3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优势
3.1 数字技术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数字技术是高科技下的产物,是现代科技的智慧结晶,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成果,数字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以及高效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根据电气自动化的传输数据和信号源的分布,计算出其中失误的地方,从而有效地减少为工程建设带来的损失。同时,它还能对自动化程序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任务的识别功能,找到资源中的漏洞和错误,加以改正,提升整个电气自动化设涞陌踩运行能力。通过引进和开发WindowsNT系统以及CE的平台,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图形化的控制界面,直观地反映信息,方便操作,并且集成度也非常高。[1]
3.2 数字技术具有优质的性价比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实现自查、自诊和自用的高效发展,既能够加强自动化系统的通信能力,同时能够网罗各项优质的资源,使决策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具体,实现智能化的操作标准和标准化的高效管理,使自动化系统结构更加清晰和明确,有效地降低结构建造的成本,完善工业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同时,具有开放性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还能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综合应用提供工艺技术改良,从而实现数字系统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实现工业电气自动化行业的高速发展。
例如,对化学仪器的分析检测程序,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控制化学仪器的样品,还能够打破恶劣条件的限制对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录入和管理存储,实现高速的操作服务目标。利用现场总线技术,主要负责自动化系统与智能化设备之间的连接,实现数据间的双向传输,控制人员只要在控制室就能够接收到现场的反馈信息,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下达文件。[2]
3.3 数字技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为了能够让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得到高效的应用,必须依托智能化的电气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数字化系统中技术的全面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复杂的操作程序,同时能够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和可靠功能,再加上光纤网络与数字化系统的高速连接,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程序发展,从而提高其应用实践的高效性和可靠性能。
例如,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仪表仪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智能化的发展都实现了技术模拟性向数字化技术的综合转变,其中就体现了高科技的技术含量和数字技术所占的市场份额,实现了数字技术市场化的综合发展,并展现出了市场的平和价值与定位特征。数字式变电站的普及,能够取代传统的常规变电站,通过硬件配置与信息的采集,采用微机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减少配置设备占用的面积,同时具备母线的保护,回路清洁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
4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创新探究
4.1 建立新型的自动化操作系统
为了能够实现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发展创新,需要一个完备的操作系统作为技术支持。操作系统的优良性能是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障。因此,为了建立优良的操作系统,相关技术性的企业需要在调度命令下达之前,将审核的内容存储在电脑上,设置人工干预的界面,开展闸刀、开关等设备的确认设计,完善系统的应用功能。随后进行模拟性的预演,使系统实现自动识别的操作状态,改善以往功能中的不足,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操作。同时,依照电气自动化信息化、开放化和分布式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将系统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全面化的控制;其次,开放化注重于外界设备的连接功能,确保内外系统的协调一致,使数据的处理更具精确度;最后,分布式的内部结构需要将智能化的系统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这种互不干扰的工作模式能够分散危险,实现程序化的管理。[3]
4.2 引入智能终端技术
为了能够实现数字技术的全面智能化应用,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采用光纤连接技术,通过合理引入智能终端的科技,有效地实现对于数据资源的采集和控制。在这种操作方式之中,需要发挥双重配置的智能与使命。首先第一重的主体应用于跳闸、环境监测中信号的传送以及对测控遥控功能的全面保护;其次第二重是对双重功效的合理应用,并实现进一步强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可靠性能。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实现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高效运作,需要完善标准程序的接口从而加强计算机平台的可操作性能,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MES系统和ERP系统的高速连接,为办公环境提供标准、统一的渠道。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能够平衡管理平台和自动控制间的关系,促进程序接口的标准化管理,能够满足不同的客户,对各种软件、硬件设施的数据交换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通信的质量,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效果。[4]
4.3 巧妙运用虚端子技术
数字技术以往的应用中,大多采用二次回路的方式,其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采用GOOSE虚端子技术,能够改良二次回路中的缺陷问题,方便技术人员的理解和使用,同时,虚端子的辅助应用也是数字技术在应用和设计中一次伟大的尝试,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已经将GOOSE虚端子技术推广至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测控装置、保护装置以及智能客户端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分享中,其工作的原理是通过对全站的线路、母线、开关等装置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跳合闸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进而发挥测控、遥控设备的功能,使联合锁的间隔层得到改善。经过大量的实践之后,GOOSE虚端子技术已经逐渐取代了二次回路技术,能够实现对信号的管理以及测温的操作。除此之外,GOOSE虚端子技术与MMS网络的相互配合,能够使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实现主机与各网络服务器之间的高效配合,进而对整个遥控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5]
5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电气自动化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行业,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基A,同时也是数字产业化的关键依托。将数字技术与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融为一体,并发展创新,能够更好地辅助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在实际的运行工作中,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辅助计算机进行管理、检测和生产,同时还能够辅助计算机对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自动的维护。数字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够尽量减少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提高设备工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与光纤网络的有机融合,可以提高设备自动化的特征。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检查和使用,提高通信水平和能力,帮助决策的顺利展开[6]。
同时,数字技术的创新还具有极高的逻辑特征,能够开展信息的分辨活动,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支出,确保系统的准确性。在具体的活动中,只要将指令正确地传递,系统就能够合理地分辨信息,从而展开一系列的计算和审查工作。
6 结 论
综上所述可知,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技术在各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我国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技术部门,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相结合,推动电气数字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革新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工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贤义.浅谈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83-84.
[2]张强.邹议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J].科技资讯,2011(25):137.
[3]侯永强.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科技资讯,2014(34):1.
[4]苏楠.浅谈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4):15.
[关键词]数字技术 钢铁工业 电气自动化 应用 创新
中图分类号:V243.1;TN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236-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与创新方面日益显露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使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作系统得以更快、更好的运行。
一、数字技术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科学计算、信息管理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它也被广泛应用到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越来越体现出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数字技术可以作为计算机的辅助系统发挥作用。计算机辅助测试是这一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运用使相关自动化测试工作更有效率。这种将数字技术和电气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方式,充分说明了在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引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二者融会贯通,通过互补和有效结合,衍生出一种更科学的测试技术。这种测试技术非常可靠,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及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 数字技术应用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优势
1.可靠性强。数字技术主要采用两种系统:一是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电气系统。这使数字化技术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效果更加可靠。
2.性价比高。将数字技术应用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可以有效保障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自诊能力和自查能力。同时,还可以据此使通信能力得到加强;标准化和智能化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节约了成本。可以说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带来很高的性价比。要想对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和相关技术进行改革,一定要具备性能强大的开放性系统。例如, 河北钢铁集团承钢分公司在对相关工业仪器进行分析时,借能强大的开放性系统,使测试过程更为顺利,即使是在客观环境和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定位在线分析,并有条不紊地输入和输出数据信息,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此外,还可以实现与多项技术的有效链接,使处理方式更为完善,计算的准确性也得以提高。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所带来的高性价比,由此可见一斑。
3.便捷性及可操作性强。数字技术应用于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可以增强操作性。数字化技术有显著的优势和特点,它的科技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同时它在实际运用中也很便捷,并且容易操作。它可以很好地识别信息数字量和模拟量,并对信息的准确与否做出判断。如此一来,人力和物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缩减,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操作过程的安全可靠。还有,数字技术在应用上具有极强的便捷性,接到指令后,即可自动进行操作,操作流程规范合理,且判断能力和辨识能力都很强。此外,在数字技术中还包含非常重要的两大块:一是微电子处理器的应用;一是微电子技术应用,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和强大。近年来,人们越发认识到数字技术的优势,它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钢铁工业电器自动化中,更是为行业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数字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使编程接口不断完善,变得更加规范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代码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使编程周期得以缩短。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使数字技术成为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数字技术的弊端
目前阶段,数字技术被应用到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后,使整体行业的运行更加规范。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是无懈可击的,数字技术也如此,在显露出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同时,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导致相关技术操作人才短缺,人们尚未探索出一套统一的运行模式,致使其智能化的程度不高。
二、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一)改变传统的工作观念
伴随着新科技的洪流,数字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我国的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数字技术在其各个方面的应用,目前来看确实是呈现一种良好的状态。但是从长远角度看,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创新,需要修正的地方。例如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时限太短,没有标准统一的运行模式、缺乏大量数字技术操作人才及智能化水平较低等等。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工作观念,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工作人员无论是从经营理念上还是操作方法上都要改变以往的状态。不是投入的时间多,或是投入的工作人员多这项工作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数字技术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程序发展,因此下达调度命令才是重中之重。在下达命令之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储存数据的审核、工作设备的调动等等,也即只有改变了传统的理念,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字技术,从而更好的运用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
(二)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因为电气化工作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在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还需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首先,企业可以针对安全性问题开展系列性的讲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警醒。其次,提高工作设备的安全性,如金属设备是否接入地线,危险系数较高的设备是否具有保护性措施等。
(三)光纤连接,安装便捷
为使数字技术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可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这一技术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选用光纤连接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使智能终端、间隔层对数据的采集、控制更为规范化,精准性也得以提高。
(四)完善程序化操作理念
对于信息技术,各行业最重视的莫过于执行力。数字技术也一样,为使其执行力达到最强,相关技术人员不能随便下达调度命令,在此之前,一定要先将准确的票据储存到电脑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将相关干预界面设置好,确认闸刀、开关等各项工作。做好这一切后,要对各系统的功能开展模拟预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断完善,使其得以更好地默认、识别相关票据和信息,并且在不依赖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动操作。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开放化和信息化将会是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在钢铁工业自动化中一定会有更多创新性的性能被发掘出来,使信息化的处理方式更加完善,同时它将和网络技术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实现管理的全面化,使工作自动化的程度得以加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钢铁工业自动化中更是表现出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创新。为使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持续改革和完善数字技术在钢铁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手段,未来数字技术必将在该行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强.邹议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J].科技资讯,2011(25).
[2] 王晓振.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创新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3] 何贤义.浅谈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关键词:数字技术 电气自动化 创新 应用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35-01
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范围上更加的广泛,同时,在自动化领域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生命力和优势。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重视,对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工业生产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更好的利用,能够更好便利人们的生活。
1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优势及运用
1.1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智能化电气系统的出现给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对传统设备比较依赖的情况,但是,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后,对传统设备的依赖程度出现了慢慢降低的情况,同时,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也得到了改善。而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一些设备的器件进行了改善,在生产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得到了提高。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数字互感器和光纤技术,能够更好的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进行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工业生产,同时,其在应用范围以及规模上在不断的扩大。
1.2 使用数字化技术有较高的经济性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进行应用,能够更好的提高设备的自动运行效率,同时,在信息通信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数字技术也具有智能化功能,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制定统一的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规范性很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降低生产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性。使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功能,在信息共享以及提高运行效率方面效果很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节省问题,在保证生产效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避免人工导致的误差,因此,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操作技术。
1.3 数字技术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数字技术自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能够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判断以及流程的自动化操作,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只需在外部输入相关的指令,系统能够快速而且准确的进行指令的分析,对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同时,在数字系统中能够非常轻松和便捷的进行操作,在准确性方面效果很好。
2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创新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进行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在发展过程中效果也非常好。数字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应用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成的方法,同时,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非常缺乏,导致其在应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在相关方面进行创新非常明智,能够更好的提高其应用的效果,同时,在出现问题时也能进行及时解决。
2.1 使用程序化操作达到数字处理的准确性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运行之前,要由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指令的输入,在整个过程中,要将指令在电脑进行输入,但是,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人工干预,同时,为了更好的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对运行的系统进行完善和改进,然后进行必要的测试,这样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慢慢和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同时,综合性更加好,实现了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的目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能够更好的解决模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干扰问题,同时,在流程方面更好的科学化,能够对数字技术优势进行更好的利用,促进工业生产获得更好的效果。
2.2 使用智能终端实现远程操作
在电气自动化领域,最好的传输介质是光纤,可以使用智能终端及间隔层的一些功能,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控制,进而可以对数字技术系统化、智能化进行运用。使用这种操作模式,比较适合使用具有双功能的智能终端,第一功能的作用是保护;第二功能侧重双功能的协调配合,并进一步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能解决程序接口的标准化处理问题,那么电子自动化便能实现理想效率的运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越来越完善为数字技术的管理和不同的自动控制部分提供了具有良好功能的接口。程序接口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满足了各种用户使用不同的软硬件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传输,大大地完善了运行系统的通讯功能,符合了智能化方面技术要求。
2.3 GOOSE虚端子的运用
GOOSE虚端子理念的出现和应用,是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设计与装置的一种革命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GOOSE虚端子可以改良二次回路,不仅促使工程调试在理论上更容易理解,而且也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加简单方便;(2)在电子自动化领域中,在智能终端和测控装置在进行信息交换时,GOOSE虚端子技术的优点的便会体现出来。这项技术可以对全部的线路和开关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还具有开启跳合闸能力,机能科学合理的保护测控遥控装置,又能充分的运用联闭锁的间隔层;(3)GOOSE虚端子可以使用高效的智能终端系统设置,可以了准确便捷的控制非电量信息,比传统的二次回路更加简洁;(4)使用双网配置MMS网和GOOSE网,双网配置具有层次分明和结构清晰的特点,既简洁又方便。MMS网的功能是:高效的管理IED、主机相互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完成联闭锁、跳闸保护和测控遥控等功能。
3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在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要进行不断的提高,因此,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电气自动化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应用范围上会有更好的效果。对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体现在多方面,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叶幼辉.浅谈工业电气化中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J].电子制作,2013(8):105.
关键词:数字地籍;发展;创新
Abstract: digital mapping through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now has more mature, and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dolite, China, water level and mapping compared with many advantages.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in cadastral application, from controlling nets cloth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measurement of broken by precision, and advanced electronic instrument completed. Digital cadastre of innovatio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recision degree of the map, and make the city cadastral database build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work to bring a digital achievements,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digital cadastr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的运用,传统的地籍测量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资料的应用、管理和分析等要求。数字地籍测量作为地籍测量的一种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它是一个结合地籍测量的外业与内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是把计算机用在地籍管理的产物。
一、数字地籍测绘内容
地籍测量是根据精确的测定土地权属的界址点的位置,测绘供土地、房产等管理部门占有并使用具有的大比例尺的平面图,并测算土地、房产的面积。地籍图的测绘、土地面积的计算、土地权属以及土地权属界线的测绘都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土地变更的信息检测成为地籍测量的重点话题。
数字地籍的测绘是一种数字的存储、处理、传输、共享地籍信息。是数字测绘在地籍测量方面上的应用,其本质是一种全新的解析和机组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绘以计算机为基础,在外连的设备和硬件、软件的连接下,向各种数据进行输入、绘图、采取、输出和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绘是一种把地籍测绘的外业和内业结合到一起的综合性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在地籍管理的结果。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完成地籍测量时也可以建立地籍图形的数据库,为管理地籍提供了信息化的基础。
二、数字地籍测绘的发展
20世纪中期,美国国防部门开始研究制图自动化,这项研究推动了其全套设备的研制,其中包括扫面仪、数字化仪、数控绘图仪和计算机接口等先进的技术。70年代由于计算机和其它设备的逐步完善和生产,根据新技术,对计算机制图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例如图形输出和地图数据库、数据处理方法和地图资料的数字化方法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使制图的制动化有了生产规模。进入80年代,全球各种地图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都相继建立,使计算机制图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及应用。
我们国家从20世纪开始就进行了计算机制图的研究,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软件开发、设备研制、应用试验等发展阶段。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的发展,计算机制图不仅在理论研究和规范的制定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在实际应用方面得到了深度和广度的提高,为我国发展数字化制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国家先后自主研发了几十套的数字测图系统,同时在生产中应用。随着我国的数字化测图尤其是数字地籍测量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对数字测图进一步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而且更高的要求,数字化测图已经不局限在以前的生产地形图的这一范围,更多地要考虑数字地图怎样与各种专题进行数据交换和如何运用数字地图来进行工程计算。因此,人们对以前研究的全部数字系统的开发性、可扩充性、数据结构等做了新的研究,进行大范围的多种图(地籍图、地形图、管线图等)的进行试验和生产,在此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了成熟的、数字测图系统,在生产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化测图是一种先进的测图方法,它的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是其他方法不能达到的。数字化测图是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大比例尺的进步。目前,我国数字测图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还需不断地深入地探索它的理论和方法,使它在广泛的实践中取得创新和完善。现在,数字化测图已经代替了白纸测图成为地籍测量和地形测绘的主流,并且最后形成了一项新的学科体系。
三、数字地籍测绘的特点
1、劳动强度小和自动程度的高
外业数据可用PTK结合全站仪采集,采集数据自动记录在全站仪或PTK的手簙中,避免了传统绘图的繁琐的计算、记簿、检核,使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PTK手簿或全站仪的数据可由传输线直接向计算机进行传输,在室内便可通过计算机完成图形编辑,从而减少了内业的工作时间。
2,精度高
传统的测图,地图点的平面误差受解析点的展点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方向误差、视距误差等影响。通过PTK配合全站的测量可以保证误差,数据用来作为电子数据可以自动的传输、储存、记录、处理和成图,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损失原始数据,也没有传统测图的方向误差、视距误差和展点误差,很好的反映了测量的高精度,取得较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3、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括的资料量不受“测图比例尺”的控制,甚至可能没有“测图比例尺”的这个概念。可分层存放数据,从而使地面信息的存放不受控制。如将道路、水系、房屋、电力线、地貌、地下管线等处于不同的层中,经过关闭层等操作提取相关信息,就可方便的得到测区内的地籍图。根据数据地籍图,可以把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满足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建设图、房地产图、城市规划图以及各种管理用图和工程用图。
4、信息存储方便,传递快捷
数字信息可以依靠光盘、磁盘通过计算机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传递,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电缆进行传输。数据在储存和传递方面是传统测图不能比拟的。
5、有利于成果更新
数字绘图的成果是根据绘图信息核电的定位信息存入计算机而制成的,当信息有变化时只需把变化信息的代码、坐标,经过编辑处理输入计算机,便可以很快的更新绘图,确保地面的现实性和可靠性。
四、数字地籍测绘的创新
数字化地籍是我国目前较流行的测量技术,它的技术本身也逐渐成熟。数字地籍测绘的创新也更加注重数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1、随着我国GPS卫星的拓展和Galileo全面实施,各种航天设备的精度不断完善,利用PDA组合模式与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模式与数字摄影测量是是现在数字地籍测量中最有前景的技术。
2、数字地籍测绘结合MAPGIS、DJC等数据库软件的功能,可以利用数字测绘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减少工作量,确保成果的可靠性。
3、数字地籍测绘结合GPS-RTK技术的运用。RTK技术可以实际测量界址点的位置并能做到厘米级的应用,使土地的界线范围更准确,可以计算出宗地权属的面积。
总结:
目前,数字地籍的测图的优越性已经逐步被广大测绘工作者所接受,它的成图技术也取得了大范围的推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困难,除传统作业影响外,测图软件本身的功能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让其适应实际的生产,简化操作,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新技术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荣.野外数字化测图方法与流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2]陈刚,曾云,胡有健.用GPS进行短基线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分析[J].城市勘测.2001.
【关键词】云计算 办公自动化 创新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办公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并且企业办公工作量日益繁重,相应提高了对于企业办公时效性和科学性的实际要求。办公自动化起源于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办公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云计算是当前高端信息技术的代表,在此基础上构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可进一步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加强企业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云计算相关概念入手,探讨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展需要的创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项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我国对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九十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无论是政府机关或是企业,均需要处理信息量庞大的工作文案,安排复杂的工作流程,同时进行内部的工作管理,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公自动化就是在这种发展需求中提出的技术概念。
国内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1 文件型OA阶段
文件型OA属于办公自动化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重点在于无纸化办公,侧重于电子文档的实践应用。
1.2 流程型OA阶段
流程型OA在文件型OA的基础上,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并依靠互联网实现了流程审批、公文流转、会议管理等现代化办公功能,提高了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
1.3 知识型OA阶段
流程型OA已经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功能水平,知识型OA主要是在流程性OA基础上,强化了系统的信息整合功能,满足了企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要求。
1.4 智能型OA阶段
智能型OA是办公自动化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传统功能上,智能型OA将更加关注信息挖掘、智能决策等功能。
办公自动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办公自动化系统构建所需成本及系统维护成本高昂,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法承担。云计算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方式,由此构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并且在信息处理方面更具有优势。
2 云计算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创新技术分析
2.1 云计算技术
“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提出的一种概念,具体是指由互联网将复杂的计算处理程序分解,再通过多个服务器形成规模庞大的系统,对信息进行搜索和分析,最终将结果反馈给用户的技术。“云”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服务供应商可在短时间内(通常在数秒内)完成远程的信息处理工作,从而达到一种类似“超级电脑”的效果。
云算概念常与网络计算、自主计算以及效用计算等概念相混淆,虽然云计算依靠计算机集群实现信息的处理,但在网络组成、工作模式以及目的等方面,与上述其他计算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硬件结构的角度分析,云计算具有一对一的特性;从信息服务的角度分析,云计算则具有一对多的特性。
根据发达国家对于云计算的定义,其部署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1 公用云
首先,公用云可能是免费的,但并不一定是免费的,同时“公用”也不代表着用户数据的公开;其次,公用云模式下的信息服务,主要由第三方服务者通过网络渠道提供,为提高用户个人数据的隐秘性,保护用户相关权益,服务提供者通常会对用户的访问权力进行控制。公用云在成本效益和服务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1.2 私有云
与公用云相比,私有云在弹性和信息服务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私有云模式下其程序和数据均由组织内部进行管理,并不会受到安全疑虑、网络宽带等因素的影响。
2.1.3 社区云
通常模式下,社区云的掌控者是多个利益相仿的机构或组织,包括宗旨相近、安全要求相近等。
2.1.4 混合云
2.2 J2EE平台
J2EE平台是一种开发式公布规范,在企业级应用中有着良好的应用。J2EE平台可以提供应用需要的模型和相管开发技术规范,模型具有多层次分布特征,可以实现对应用逻辑的合理分层,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组件和服务器,不同组件间的协调运用及管理由相应的管理协议实现。
2.3 SSH架构
SSH架构主要由Struts架构、Spring架构、以及Hibernate架构组成,分别对应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Struts框架提供了相应的标准框架,是整个系统软件的开发基础。
Spring架构则是一个相对轻量级的框架,用于满足企业不同的复杂性要求。Spring架构的模块化性能优良,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选择。
Hibernate架构可在封闭JDBC的基础上,实现对关系型数据库的有效访问,并且其应用范围广泛。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云计算概念构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在云计算技术、J2EE平台以及SSH架构等现代创新技术的支持下,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和有效利用率,促进现代企业办公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转变[J].办公自动化(办公设备与耗材),2010(10).
[2]创新驱动云时代三大计算安天下[J].办公自动化:办公设备与耗材,2012(01).
[3]吴彦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应用研究――以青岛市电子政务云平台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苏奎.云计算平台下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5]翟路.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的意义,指出了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影响,讨论了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及对策的四个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优化机制、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知识交流共享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1 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
数字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成长能力、自身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目标是建设一个既符合网络传输的技术特性,又符合人们接受数字知识和信息社会文化习惯的知识与信息服务系统,合理配置与协调该服务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资源,协调与所处环境的关系,降低各种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数字图书馆发挥最大的系统功效,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为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及社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作业提供重要的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高效的管理必不可少,知识管理在其管理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概念原本是最近几年由企业管理界,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是一门将机构知识资源视为可管理的资产的管理科学,是由机构资产/资源的无形化和知识化所直接引致,并由机构经营及管理方法的复杂化和知识化所推动,进而对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科学。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其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而是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有效运行,从创新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意义上来讲,其关键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中处于关键地位,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和指向。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开发、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全过程主要体现在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加工、上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知识生成、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方向,是促进信息状态走向知识状态的转化;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一种路径和模式。
2 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与对策
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保存大量结构化信息的数字化资源库,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高级信息系统。一个立足于知识管理、面向知识创新、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用户的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创新中,应从系统论的观念和思想方法出发,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管理子系统,外部知识与信息搜索子系统、基于文献信息内容管理的本地知识与信息导航子系统、知识交互与融合子系统,面向特殊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以组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纽带和关键,通过这些子系统的整合。构成一个完善、高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系统。
从管理意义上看,数字图书馆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并为知识创新服务,关键是要以知识管理为导向,面向并服务于知识创新,建立适合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互动机制、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2.1 组织和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
传统的图书馆采用的是直线型的古典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图书馆流水线式地开展文献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对重复性的文献检索和服务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知识创新而言,面对节奏变化和富于挑战的基于专门内容的知识服务来说,等级制的古典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征,知识创新要求数字图书馆必须变革传统和古典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积极引进现代企业为实施知识和技术创新管理而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思想,重新调整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内部关系。数字图书馆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的理念应是以满足知识创新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开展知识和专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把可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可开发的人才优势和可持续的技术能力优势转化为基于知识管理服务的知识创新的优势,从而建立起以知识流和专业信息流为主线和流动方向的扁平化的业务运行和工作流程体系,建立起专门的科技型知识创新与项目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的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目前,为了适应结构化职能化的优化设计,实现知识创新与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数字图书馆可采用灵活的、可调整的双模式组织形态。其中,第一种组织形态主要以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为中心,类似于一般标准的、稳定的、正式型的组织形态,主要服务于日常的文献检索和信息服务。第二种为灵活的、非标准化的、非正式形态的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主要以任务为中心,是一种可及时变动、多任务、多功能的动态的知识服务团队,其成员来自于第一种组织形态中或数字图书馆的外部,其组织结构类似于企业管理中的矩阵型的管理模式和结构分布。后一种组织结构主要运用于关键性或集团性知识管理任务的服务与运作,是一种项目和任务的管理模式。
2.2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是数字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它充分支持知识的表示与管理、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文献的评价,支持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信息与知识服务。技术保障和创新的实质是以技术手段为基础,将知识信息源与用户使用过程紧密结合,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和功能,促成新型知识管理的安全、高效的运行。技术创新与保障必须与新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知识交流共享机制相适应。技术创新的路线和运行模式、技术创新水平及保障和供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率和馆内资源的优化利用及开发水平。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知识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通过有效利用基于Internet的知识讨论软件、电子会议软件和头脑风暴软件等,从而使跨空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对知识的获取,电子文档管理、文档信息系统和智能等技术能够帮助提供非结构化的知识,使用户做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创新服务选择。目前常用的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有:
(1)元数据的开发应用
DC元数据是Dublin Core数据的简称。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 据,或是关于数据的信息。元数据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在数据仓库的数据及环境,即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
元数据是为解决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有序组织和整理的效率与程度之间的困境而产生的。元数据主要功能侧重于信息资源的著录或描述,而不是对信息资源的评价。DC元数据在国外已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在知识管理中得了可喜的进展,它解决了网络信息资源无序化问题。元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是网上信息存取和检索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之一,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XML(Extensib[e Markup Language)技术
XML技术是W3C天地公司1998年的可扩展的用于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和数据交换,管理的结构化语言。XML关注的不是数据在浏览器中如何布局和显示,而是关注于怎样描述数据内容的组织和结构,以便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处理。
XML语言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各种电子资源(全文、多媒体、书目数据等)的处理。利用XML可以生成各种用于不同目的的元数据,如导航图、内容评价、流路径等。基于XML的元数据能为电子出版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贡献。
(3)智能技术
智能Agent技术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自适性的软件程序,它是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问题的自动解决。它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信息查询、筛选和管理等。”智能Agent技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的丰富知识、策略和相关数据,能够进行相关的推理或智能计算,智能Agem还具有性与主动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特点”。实际上,目前,在搜索引擎中,如Yahoo、Sohoo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智能Agent技术。目前数字图书馆在广泛地应用这项技术。
(4)知识编码工具
知识编码工具可以将知识有效地存储并且以简明标准的方式表示知识,使知识能够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事和交流。知识仓库、专家系统、知识地图、文档管理软件等都属于知识编码工具。它在知识创新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明显。
(5)数据采掘技术
数据采掘技术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新技术,它的应用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和随机分布的原始数据中,识别和提取隐含在其中的、先前未知的、有效的、新颖的、潜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采掘又被称为数据挖掘、数据开采、知识发现、知识采掘、知识考察、数据融合等。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上数据越来越繁杂,数据挖掘和知识发掘的研制与开发将成为21世纪挖掘知识的关键所在。数字图书馆具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倾向,对数据采掘技术有强烈的需求。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这是一种专为个人设计的软件工具,可以用它来进行个人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对每一个人一生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具有问题求解和决策制定作用。如个人知识系统,可用来进行个人相关知识的收集和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组织,便形成一个知识库,充实和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供将来使用或供别人共享等。这对一科研作者的自我评价认识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需求求量也在一直增加。
2.3 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
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很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管理的同时,也应设计有利于知识在组织内外部流动和共享,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机制。部门化结构和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灵活开放的组织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发生。
结构化部门与知识服务项目团队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当二者处于同一组织机构和相同的知识环境下时,具有知识上集成互补和交叉影响的良好关系,在现实中将正式组织与服务团队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整体优化和知识共享的功效,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与知识交流机制。
常用的知识共享,学习和交流机制有:以制度的形式保障馆员的个人发展和学习。尊重、引导,激励馆员学习、交流与共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数字图书馆内部外部的知识交流引进;定期举行知识讨论会;开展BBS论坛。在数字图书馆组织内可以建立起—个会促进知识型馆员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一套激励机制可以从职务晋升、经济收入和精神满足等方面肯定知识型馆员为组织的知识创新共享、知识积累和知识交流等做出的贡献。
2.4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创新机制
人力资源是组织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条件,人才是包括数字图书馆等任何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的根本,数字图书馆及其知识管理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人才机制十分关键。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关键是按照专业任务转移和更替,进行知识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培训调配。为确保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适合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人力成长机制、薪酬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有序流动和有效应用。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重要任务和知识创新功能作用,决定了它必须由数字图书馆管理决策部门既熟悉业务和技术、又有着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结合型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与管理。
人在整个信息和知识管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要建设现代数字图书馆,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图书馆员是数字图书馆的不可替代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成为一个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知识的中介者和信息的提供者。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发展迅速,推动人们进入了数字化发展时代,而且数字信息在各行业领域发展和管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当前数字时展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H要保留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同时还要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批判
1.体制批判
在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其管理体制很容易受到地域因素和空间因素的限制,往往只能满足距离图书馆较近的一少部分读者的需求,在共享图书资源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阻碍,这一现象主要就是因为体制缺陷造成的。从生产和发展目的角度来看,传统图书馆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图书资料、文献等稀缺的问题。通俗来讲,传统图书馆就是一种记载信息、储藏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它对空间和时间具有着很大的依赖性[1]。而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其主要就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图书信息和文献的存储,其存在的限制因素相对较少,同时还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查找和传输,方便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到图书信息。
2.流程批判
从运作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图书馆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就是功能分离降低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如图书馆都是由各单独部门进行采购、咨询、借阅等工作,只有将以上各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整体性的图书馆。而且细致的任务分工,使得各工作人员无法正常有效的完成管理任务,从而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而在数字时展背景下, 各种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去,逐渐转变了传统模式的管理方法,而且还实现了图书馆的无形管理,这样不仅保证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
3.人才批判
在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利,但是因为传统图书馆在管理任务的分配方面极为细致,以及图书信息载体数量众多,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极多,无多余时间来考虑提升管理质量的问题[3]。此外,传统图书馆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基于数字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方法
1.管理目标的创新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管理重点,努力实现管理目标的创新。在日常管理中,要想为每一本书和每一位读者都找到相应的读者和图书,这一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样不仅让管理目标变得广泛和模糊,同时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这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因此,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应该正确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实现科学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找到一条合适的、正确的管理目标[4]。同时确定自身在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方向,对读者进行细分处理,为图书馆找到合适的服务读者群。图书馆在管理中应该注意,不能将尽善尽美当做自身的发展目标,而应该是自身管理中应该不断追求的方向。图书馆虽然不能保证将全面的内容提供给每一个读者,但是要尽可能的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一管理目标能够让图书馆发展变得更加完善。
2.图书馆服务创新
传统图书馆主要为读者提供书籍查找、书籍回收以及书籍借阅等服务,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查找。在数字化时展背景下,图书馆需要更多的为读者提供知识寻找服务,对馆内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从而创新知识的应用[5]。此外,图书馆在提供服务工作中,还应该正确认识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在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人员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从而促进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3.管理人员角色的创新
在传统图书馆发展中,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书籍的管理工作,认为传播知识不是自身的工作任务。而在数字化时展背景下,应该转变管理人员的工作角色,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一方面,管理人员需要成为一名知识导航者,帮助读者更加便捷、高效的进行信息筛选和选择,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查找效率,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搜寻时间。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还需要成为一名知识生产者,加强对图书馆管理的研究,丰富馆内的知识专题和文献资料,完善图书信息数据库,实现旧知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读者提供最新、最优质的知识产品[6]。此外,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还应该创新管理思想,使其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和发展方向,将管理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数字化;设计创新
数字化时代,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都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相互转化,这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促进了新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从此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传播形式,可以整合各种信息传播资源,网络界面、软件界面等数字化新媒介,成为新的设计平台、新的设计内容和新的设计对象,使信息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信息更多、互动性更强,逐渐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在新时期,研究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特点
1.1协同性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将图形、视频、声音、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介融为一体,多种媒介协同一致,做到视、听、触相结合、相统一。
1.2综合性
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涉及图形设计手法和影视动画表现手段,并且要动用大量的电脑音频、网络通信技术、电脑图形,也需要很多设计师、工程师密切合作。
1.3交互性
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人与机器实现互动交流,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媒介可以形成良好的交互功能和交互界面,快速传达重要的信息内容。
1.4高技术性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介包括数字通信网络、数字视频声频设备、电脑软硬件和光盘存储器等高技术设备,这些设备处于多变和发展的状态,需要具备相当的软件操作水平和技术操作层级。
1.5图像视频化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信息大多通过图像显示设备和音频输出装置,通过光笔、鼠标、触摸屏、键盘接收信息,以视频系统增彩模式和像素方式,实现交互功能。
2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2.1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化
数字化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要有新思路和新理念,不断改进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逐渐向多元化、多维化方向发展,对各种文字、图像、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2.2视觉传达设计大众化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就是利用视觉语言向人们传达信息,因此,作品必须贴近生活,面向大众,表现出一种亲和力。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来,通过广告、互联网和各种媒体服务大众,广泛传达信息,使得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了解社会。
2.3视觉传达设计多样化
数字化时代,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现,信息传达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化,设计师将文字、图片、影像等平面设计要素进行解构重组,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结合,能设计出更加多元、更加生动、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能够强烈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心理。
2.4视觉传达设计互动性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注重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产品要简单易学易用,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愉悦快乐的心情。所以,交互设计技术要了解目标用户及其期望,要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及产品“人”的行为特点,使信息传播更迅速、更准确、更有效。
3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3.1设计理念创新
数字化时代,人们重视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变革设计观念,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独特创意,融合“天人合一”设计理念,进行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情感化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由多颗亚克力杆组成,场馆建设使用具有节能环保功效的材料,场馆造型是蒲公英种子形象,暗示人们要重视环境恶化问题,传达绿色环保理念,一个冷冰冰的作品使大众产生心理情感变化,以情动人,使大众在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
3.2设计形态创新
数字化时代,设计师的设计手段更加方便化和智能化,设计师可以借助电脑软件进行立体化处理,视觉传播由二维逐渐转向三维、由静态逐渐转向动态,逐渐发展为动态立体影像,这就使传统设计的表现方式更加科技化、数字化,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满足观众的多元视觉审美需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设计师运用动画技术把宋代汴河两岸人们的生活景象制作成动态影像,设计材料使用的是环保材质电子荧幕,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景色。
3.3设计媒介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让人从中获得信息,信息传达离不开媒介,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数字化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整合媒介将成为一种常态。视觉传达设计师必须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更好地设计作品。在世博会、博鳌论坛上,多媒体展示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多点触摸、360度全息成像以及空气投影系统成为展示地方特色、会议主题的重要手段。整合媒介还要注重交互设计,更好地实现群体互动,运用有限的媒介,实现更加迅捷、准确地传达,提高视觉传达的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