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28
导语:在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于城市妇女而言,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严重滞后,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是空白,没有农村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称不上全民体育健身。因此,我们在加强宣传引导以城市、小康乡镇为重点的“一二一启动工程”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在此,笔者以全国各大期刊上的文献为依据,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各级体育部门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工作的管理,、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发展农村妇女体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进行有益的探索给与一定的帮助。
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
我国农村妇女素以勤劳、纯朴、拼搏而著称,她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同男子一道创造出繁荣的经济社会。由于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一直处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今天虽然农村妇女的地位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群众体育参与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一直存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现状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共有文章五篇。
朱家新在《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一文中以经济发达的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妇女为调查对象,对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余暇生活内容、体育认知(包括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参与体育的目的)、体育行为(包括体育参与及体育人口、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参与的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福建沿海农村妇女的健康现状较差, 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的人高达88.0%。(2)她们的余暇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只有 34.2%。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以快走、慢跑、羽毛球、健身操和韵律操为主。(3)参与体育活动以个人行为为主, 有组织的活动很少。
林朝晖、黄丽春在《农村妇女体育生活探析--以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为例》中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坂东镇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她们休闲活动情况;体育参与的总体状况、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的年龄特征、体育参与的文化特征、体育参与的职业特征、体育参与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方面的体育参与的结构特征;他们的体育认知现状(涉及到体育健康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体育参与的动机);以及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体育参与的项目选择、体育消费、体育参与的形式等他们的体育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杨露、杨树盛《我国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以辽宁、内蒙调查为个案》中以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的901名农村妇女,专指以务农维持生计并且具有农村户口的成年已婚农村女性居民,不包括个体工商者和智力型劳动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村妇女体育价值观、农村妇女的体育参与率及组织形式、农村妇女最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分析。
曹阳的《西苗族农村妇女对民族传统体育再传承的价值与对策》一文对湘西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种类、开展形式与时机以及主要的参与人群进行了调查,马德华、熊建设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法,对河南省农村中年妇女体育的发展现状和体质状况进行了研究。调查中发现:(1)农村中年妇女体育人口的比例与城镇中年妇女体育人口差距更大。(2)农民的体质情况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民的体质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男性的体质状况优于女性。(3)农村妇女的体育意识、体育设施等相对较好,农村中年妇女体育和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王俊奇在《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一文中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赣皖交界区域的徽州、休宁、婺源、景德镇、上饶等县市中抽取15个农村乡镇,从15个乡镇中抽取1 500名农村妇女作为调研对象,对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0.3%;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的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农村妇女人数集中在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 40.6%的人是为了增进健康,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休闲娱乐、增进社会交往、减肥健美、感受节日气氛。
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结论
(1)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我国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理论的研究却相对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的紧迫性与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性间的矛盾。
(2)目前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仅限在福建、河南、赣皖交界区域、辽宁、内蒙等省份和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研究却很鲜见。
(3)目前涉及农村妇女体育方面研究论述相对零散,普遍性差,针对性不强,尚需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全局性、系统性方面的研究不多,区域性、断层式的研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的本质和规律。
(二)未来展望
(1)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妇女体育带来了一定的机会,体育科研人员应充实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综合性研究,逐步构建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理论体系。
(2)深化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使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得到总体全面的发展,对开展农村女性体育提供可行的方法、措施的研究,使得发展的对策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3)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社会、农村妇女本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权益的保障,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信息的宣传服务,体育活动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04): 13-14
【关键词】邢台市郊县 农村体育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处于举步维艰阶段,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专业化意识不强、专业化能力薄弱、专业化知识亟待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偏低等问题。如今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影响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因素还有很多。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把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让教师专业化的方法对策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在邢台学院体育系资料室和图书馆查阅近几年以来有关邢台市郊县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及资料15篇,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邢台市郊县十所中学(1.南和县实验中学2.邢台市南和县第二中学3.邢台市内丘一中4.邢台市隆尧一中5.隆尧县尧山中学6.宁晋县第一中学7.宁晋县第六中学8.邢台市任县中学9.临城县实验中学10.临城中学)的教师问卷预计发放50份,学生问卷预计发放150份,共预计发放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97.89%。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准确的定义,我国的学者研究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通过学习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体育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邢台市郊县中学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以邢台市郊县十所学校为代表的教师对专业化的认识。通过调查看出在被调查的人中觉得自己是专业教师的人很少。这就印证了本论文开题时的观点,如今摆在我们面的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农村体育教师普遍不够专业,那么这样教学质量就不会有所提高。教师对专业化的认识不够,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做到普及,在农村体育教育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应该及时的发现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三)分析影响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及困境
自身素质和观念上的因素。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有许多教师的学历达不到专业水平,邢台市郊县的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与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落差显著。经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速度缓慢,突出表现在学历不够与其实际业务能力。其中教学比例不成正比,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事业心,稳定性不强。许多体育教师并不是通过正常的考试应聘渠道走向教学道路上的,由于外力所致。中专学历是不具备教学资格的,可是在我们的师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专水平。因此他们的事业心不会很强,专业抱负和水平普遍偏低,对教育的改革动态不是很关心。
(2)职业观念不是很强。有很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自我积累经验的过程,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足够的发展和提升。
(3)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是很清晰。这些教师表现在对专业发展的实质不够关心,只注重外在的硬性指标的提升。
不过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学历很高可是专业化发展却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的观念问题。
理论知识方面的因素。虽然现在的科技很是发达,可是还是有好些地区的学校硬件设备不是很先进,因此就会造成信息技术的闭塞,教育理念的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突破的现象时常发生。还缺乏实践技术方面的探讨,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教师没有确立一个终身学习的理念,也不注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确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现代教育机制方面的因素。一些教育机构一直强调发展计划对体育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等,驱使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专业进修,从而忽略了从专业本身发展的高度。教师对现代教育机构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说明现代的教育机构不是完善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很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物质层面上的因素。当今社会,我们的国家为教育事业投资确实很多,可是真正能到农村教育的资源又有多少呢,我们可以放眼望去,城市的教育和农村的教育存在着很大差距。教学硬件设施城里比农村的要好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然而教师的福利也是一样,城里的教师福利很高,可是农村的福利却不好。但是要是看工作环境呢,农村的教师工作环境根本就没法跟城里的比较,就没有可比性。
由此看来农村体育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导致了许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直线下滑,心理压力很大,综合以上的条件就形成了如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处于低级的现状。
(四)提出适合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科学方法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从自身出发,热爱自己的体育事业,关爱自己的学生,努力遵守敬业奉献的师德。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总是看到自己工作福利的缺陷,把自己的职业看做一个伟大的职业。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要求自己通过各种体育教师的专业考试,要求自己独立钻研和探索,努力参加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培训以及活动。
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在经验中总结知识。建立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不会被淘汰,学会在教学中反思自己,因为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仅仅拥有自身的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惊醒反思性活动,在反思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让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改善教学机制,完善教育模式。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毁掉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我们需要趋向科学化,人性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把调动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
完善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我们要着手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获取到新的知识,还要将继续教育和职前培养结合在一起,打造成系统的,科学的连续的职前和职后结合的教育模式。
改善教学环境,改变城乡教学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为了改善城乡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我们的国家应该加大对乡下农村教学经费的投资,并且保证经费能真正运用在教学改善上面。把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配备齐全和完善。适当对农村体育教师的福利进行调整,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缩小城乡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用来保证体育教师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投身工作,专注教学,从而真正的促进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农村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还很长,教师专业化是我们提高教育水平必经之路。然而,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却不尽人意,自身水平不够专业,自身的教学理念很陈旧。我国的教育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很难突破。城乡体育教师教学条件的不平等,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也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农村体育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评上职称才去提高自己的自身专业水平。以上这几点都是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的绊脚石。
(二)建议
我们应该把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大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努力改变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真心实意的想提高自身的素质,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对教师的影响,因为应试教育毁掉了很大一部分教师以及学生。改变城乡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福利待遇不平等的现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的投入,并且确保这些经费能够真正的用在刀刃上。经过我们的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功底扎实,教学风格鲜明,工作充满活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uiding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 the process of farmer's fitness in Shaanxi Guanzhong area by questionnaire,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rural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is serious imbalance with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it got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straints the work of rural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关键词: 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Key words: rural;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status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320-02
0引言
发展农村体育,增强农民体质是建设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农村的具体体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支撑社会体育的三大条件之一,也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促进公民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开展群众体育的工作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个生力军,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又是一支重要力量。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及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试图在理论的高度,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对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分别对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及杨凌示范区的10个县(区)20个乡(镇)的农民及体育指导员及运行模式为对象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研究需要为依据,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采取二次调查法,检验问卷内容的效度,与课题要求相符;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有效回收率89.3%。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的基本情况到此次调查完毕,关中地区共有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378人,其中有11人为一级,124人为二级,243人为三级,尽管有金字塔形式的等级结构,但是整体人数在1569.73万人的农村人口中只占0.04‰,人数极少,平均每41527人才有1名指导员,且一级社会指导员指导员队伍中的比例比较低(表1)。表明当前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没有深入到农村基层,还说明该人才结构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完善整个队伍知识能力结构产生严重影响;女性主要集中在二级、三级,在高级别中几乎没有,男女比例失调。
2.2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学历、职业和指导年限现状分析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呈两极分化的不合理结构,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37%,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还没毕业的大学生,5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占51.9%,中年人仅占11.1%。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知识结构完善的薄弱环节是学历层次偏低,专科以上学历占28.5%,中学(含中专)学历占49.6%,小学及以下文化占21.9%。
调查指导年限的结果如表2所示:3年以内的为47%,3-5年的为39%,6-9年的仅为14%,10年以上为0。由表2还可知道, 无职业人员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职业结构,他占37.6%。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都不长,指导的随意性很大,必要的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系统地组织指导能力不足,因此指导内容单一问题、影响锻炼者的兴趣问题就会出现,这会影响到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影响指导质量均。
2.3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现状
2.3.1 参与指导的动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工作时,指导动机是其内部动力起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因素影响其指导效率。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多种心理因素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形成动机。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兴趣爱好(占61%)社会交往(占23.5%)、工作需要(占12%)及强身健体(3.5%)。由此可知,兴趣爱好与社会交往是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工作的主要要动机,而不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动机,这种需求是高等层次的比较稳定、持久的需求。
2.3.2 指导频率的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中,平均每周进行1-2次指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多,占44.3%,而出勤在5次以上的是退休教师和无职业人群,明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具有出勤次数少。调查同时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次数和等级成反比,且指导的时间大部分也不固定,体育行政管理及其它文化管理是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2.3.3 指导时间段及场地分布的现状分析在一个地区中,开展的社会体育工作状况可以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分布情况反映出来,农闲时的早晨(43.8%)与傍晚(42.7%),是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主要集中的时间段,也有人指导时间不固定(14.5%),农忙的时候很少指导;指导场地依次:选择村镇文化广场占33.3%,路边占28.9%、住宅前后占22.2%、学校占13.3%、其他占2.3%。说明指导场地选择上较为随意,以就近和方便为主。
2.3.4 指导的运动项目的现状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所指导的运动项目,能够反映出群众对这些项目健身价值的认可度及这些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度。调查显示:关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的主要项目是大秧歌、健身跑、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掰手腕、摔跤等,传统武术-红拳,也是人们喜爱的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约11%的人指导这个项目;与其他地区相比,关中是陕西省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1.53%,每个民族都有独有的体育健身活动,这些运动项目吸引了不少的外来人群,是陕西省宝贵的人文资源,有7%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这方面的指导。总的来说,关中农民所参与的体育活动多以对技术要求、场地器材要求不严格的项目为主,而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传统特点和乡土特点。
2.3.5 指导人群的现状分析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人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老年、中年、青年、儿童与不固定人群。从比例来看,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主要人群为占总人数的47.5%的不固定人群,说明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群体还不固定,这跟受调查的人群大多兼职从事指导工作有关。
3影响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要因素
对于影响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因素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制约指导员工作的首要因素就是“经费不足”。体育运动一定要和经济协调发展。不仅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受经济的直接制约,而且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程度、发展规模也受经济的制约。社会、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能力给予农村体育支持,不能够提供物质基础给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用于农村体育上的资金寥寥。所以, 陕南、关中、陕北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迟缓是造成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非常少的主要因素。
第二要素就是“场地设施不全”。因为大部分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在非体育场所,如公园广场、马路空地、村头巷尾等,所以有些基本的要求在指导过程中难以被满足。还有就是在农村中,群众锻炼站点只有很少可用器材设备,除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农民健身工程试点村庄,大部分站点器材缺乏,这就使得指导员的指导工作很难展开。
第三大因素是“感觉缺乏动力”。因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农民无力支付指导工作的费用,加上计量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工作酬劳时,地方政府也没有给出适当标准,也不能明确度衡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的多少,这使大部分指导员没有动力去参与指导工作,给予一定的报酬就是认可了劳动者的成果,同时也约束着劳动者劳动责任,一定的报酬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工作能长期有效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时,要更重视这一因素。
第四大影响因素是 “组织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当前,群众自发组织与民间社团是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政府组织为辅,在推进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时,这些组织的职权范围有限,并且在这些组织中,大多数指导员为兼职人员,属于公益性的,并多头管理,有很多不稳定含在里面,很容易被外界一些因素干扰,从而有流失现象出现;同时,“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够”也是影响关中地区指导员队伍发展的一个重大原因。
4结论
在社会群体健身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当着宣传、组织及执行者的身份,农民体育健身需要来源于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需要这些人员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专业才能,以满足居民在锻炼过程中的需求,达到科学锻炼的效果。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结构为高级别指导员年龄偏大、比例低、从业时间比较短、文化素质比较低,有重视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倾向;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严重缺乏,质量较低, 缺乏指导的练习场地器材,与将农村作为主战场开展全民健身的总体战略相违背。所以,我们不但要培养一支能力好、素质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而且还要有专门的科学的管理机制与管理机构去组织管理,这样队伍的工作才能高效、有序,才能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才能推动我省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国等.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情感职能、智能储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诸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素质教育体现较为全面的学科之一。
二、现状的分析
1、体育观念的滞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而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人少,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升学第一”,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
2、体育教学工作缺乏激励和监督机制,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缺乏“关注”,特别是领导的关注。人的思想深处都有一种惰性,很难达到“慎独”的境界,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别人(特别是领导们)多关注一些,自己就会多一种无形的动力(或压力),就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多付出一点,在工作上就做得更好,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及正确的工作观。否则,若自己的事业长期无人问津,单凭自觉,干好干坏无人管,慢慢地就会使人失去一开始的那股满腔热情,直至消极对待自己的工作,变得懒散浮躁。现如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方法片面、不规范,无相应的激励机制。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以运动竞赛取得的成绩及体育中考的排名、体育高考的成绩等单项指标来片面评价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却忽视了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这一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内容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从而使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这一块工作中无目标可以追求。各级领导很少过问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如何上课?效果怎样?无人过问。上好上坏一个样,认真钻研于体育教学工作者劳苦而功不高,而那些工作吊儿郎当者却落个悠闲自在,这也造成了其他科目教师对体育教师产生了种种偏见。
3、学校体育教科研氛围不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目前,城镇和农村学校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学校财力不足,体育师资不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影响,教师专业思想也不怎么巩固。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与城市体育教师相比相对较低,还有部分兼职或代课教师参与了我们的体育教学,对制定各项体育教学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的差距,更谈不上改革与创新了。
4、基本资金投入不够、场地器材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不仅是体育教学工作在物质保证上的难点,更是部分体育工作者工作态度消沉的有力“借口”。各级政府投入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资金几乎为零,学校资金严重短缺,有限的资金在学校上规模、求发展中只能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用这些资金投入到体育场地器材中去了。与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比,农村各类学校显然差之千里,这严重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
5、师资队伍急需“新鲜血液”
现如今各级各类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从数量上基本符合编制要求,但师资质量不高,结构老化、单一,缺乏新鲜血液补充。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使现任体育教师形象欠佳,师德修养欠缺,敬业精神不够,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出现教师质量上的“隐性缺乏”。
三、结论和建议
1、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从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转化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优化管理队伍
从教育局到教办到学校,选拔一批思想好、业务精、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充实到领导岗位、教研岗位,建立一支懂业务、负责任、肯吃苦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高素质队伍,做到胸中有数、研究有题、指导有方、管理有责。并注重多走基层、多走访、多调查、多关注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疾苦,确保他们工作热情经久不衰。
3、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关键词] 减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161-03
[作者简介] 徐永祥,《老区建设》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区域经济、扶贫开发。(江西 南昌 330077)
在过去的两年中,为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农民负担,中央与地方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在于减免农业税。据统计,因农业税的减免,仅2005年就减少了农民负担 220亿元,人均28元人民币;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对农民种粮每亩平均补贴10元人民币。这些措施都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而与财政百亿级的增加投入相比,农村资金正以千亿级的速度通过金融机构向城市、向沿海地区输出。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1.2万多亿的邮政储蓄存款的1/3是从县以下的农村来的,而农村信用社则是通过多存少贷的方式,从农村抽出资金。2005年11月,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余额3.2万亿,存贷差高达上万亿,农村每年的资金流出应该至少在3000亿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末,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506.5亿元,比年初增加83.8亿元,净增额居江西省各金融机构首位;各项贷款余额353.6亿元,比年初增加72.2亿元,同比多增8.3亿元。而存贷款差却存在152.9亿元的缺口,加上邮政储汇局等金融存款“抽水机”作用,农村资金流失了农村存款的6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农村农民的全部纯收入也仅为2.2万亿元,农村、农业资金缺血可见一斑。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从1993年起的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
具体表现在: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
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
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1)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2)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3)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4)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
1994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存的格局,但现实中存在着相当的不稳定性。第一,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足,缺乏“组织基础”。我国的“三农”主要在县以下地区,但金融改革的特点是“重城市、轻农村”,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一些农村基层网点,并且农业银行也撤销了大批营业所,就是农村信用社本身,在与农业银行脱钩后也处于“摇摆不定”的改革之中,“合作制”改革并未到位。第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不良资产占比过高。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近4万个,人均资产只有200多万元,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半,但人均年度费用较高。即使按资产年收益率2%(全国金融机构1999年度资产收益率仅为1%)计算,还是全行业亏损。第三,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以及事实上存在的“农村金融歧视”,农村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缺乏,使金融创新产品供给匮乏,农民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的便利。2003年启动的改革,在明晰产权的同时,中央政府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限下放给省级政府,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各省市均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成立省级联社(银行类机构)的体制。实际上从下而上的股权性控制异化成为了从上对下的行政性控制,县级联社失去应有的对省级联社机构的建立在权益基础上的控制权,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成为“地方准国有企业”。但是,地方作用的加强和对农村信用社支配影响力的扩大后,可能在农村信用社与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刚性依赖,农村信用社(非国有产权)依靠国家信用生存,享受政府的隐性担保并不断获得廉价的再贷款支持,使得国有金融产权边界以看不见方式在农村领域进一步扩张。不但可能将我国长期存在的中央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隐性担保转移成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隐性担保,农村信用社产生了对经营失败后可依赖省级政府解救的预期,进而增大了道德风险,而且削弱了农村信用社通过明晰产权所建立起来的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控制农村信用社、控制金融资源提供了机遇。尽管改革设计者的本意不在强化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但是现有改革方案执行的结果却存在强化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可能。农村信用社依然受到政府或银行监管当局过多的干预,社员(股东)大会的权利被削弱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被剥夺,失去了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三、对加强构建农村新型金融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进一步延续了2004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三农”问题的解决被各级政府摆到了优先位置,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1.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责无旁贷。国务院《2005年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这一意见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意味着国家考虑了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后农村合作金融将留下真空,强调伴随新的农民互助组织的兴起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调整,以适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合作制金融组织的制度支持。这标志着国家在探索发展合作制金融上不再单独依靠农村信用社进行,而是要采取重新引导农民的措施来发展合作金融。
2.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分类进行。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按股份制原则将其改造为标准的商业银行,并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在恢复合作制的改革中,最关键的是产权制度改革要彻底。在兼顾中国国情,考虑地方具体情况的同时,合作制改革必须坚持标准的合作制原则,即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合作互助、非盈利性、社区化服务。要按“农民入股,由入股社员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服务”的要求,体现合作制的特性,信用社所有权归广大入股农民,“三会”切实发挥自身作用,从组织制度上保障农民获得对信用社的实际控制能力,以此为契机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民主的产权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税收上应得到比商业银行更优惠的待遇;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积极支持并协助其建立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人民银行可以采取一次性补助到位的办法,既能使其轻装上阵,又能防止其将自身的经营损失继续转移到政府头上。
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基础。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一是“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确保每年新增“三农”贷款的比例不低于70%,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充分满足农民合理的资金需求,力争每一个农户做到“耕者有其钱”。二是“少取”,就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负就是增收。对用于“三农”的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适当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尽可能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做到让利于农,反哺于农。三是“放活”,就是要灵活放贷,方便农民贷款。要灵活确定“三农”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要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民贷款;要加强“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确保“三农”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农村信用社通过改革,真正办成由社员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更好地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做好小规模农业贷款的零售业务同时,有效满足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大额资金需求,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目前只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的单一格局,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支农领域,如农业园区建设贷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等,体现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银行要改变目前现状,贴近于农村和农民,继续发挥支持农业的传统优势,在做好扶贫贷款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等农业生产经济体的投入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宝清.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
农村学校 体育课堂教学 发展对策
一、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定西市安定区农村现有5所完全中学及19个学区的329所中小学校,5所完全中学是区教育局直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情况相对较好,各校都有分管体育教学的副校长,能够设立体育教研组,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体育课能够开足开齐,课堂教学比较规范,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偏低等。而19个学区的329所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差距甚远,大多数校领导对此重视度不够,这也就片面导致了体育教师不钻研学习,得过且过。一上课,绕操场跑两圈,然后篮球一扔就是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在边远山区的学校,根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代,课时过多,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课的质量,没有时间和精力编写体育课教案,体育课节数不足,常常被其它课挤占,多数以“放羊式”教学为主。
二、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忽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功能。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都重视包含语数外在内的智育,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普遍不受重视,很多学校任意缩减体育课的时数,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将体育课划为自习课或者其他学科的补习课,体育课时数严重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体育课教学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体育教学的教学任务就无从完成,体育教师的工作更得不到肯定。另一方面,很多家长都关注学生在主要学科方面的学习,主观上都认为只有学习好,农村孩子才会有出路,所以对于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而言,面临着很多阻力,所以,在农村中小学校中,体育教学很难发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师资相对薄弱,教学不规范。相对于城市的中小学校,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山村的中小学校,在教学资源可获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限制和约束,加之学校、家长等相关主体对体育教学的漠视,多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自己要求松懈,很少主动学习,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在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研能力调研后发现,多数农村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和认识不到位,无法胜任和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之教学内容,上课后集合学生,围着操场跑几圈做做准备运动,然后根据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分组自行活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前不备课,没有规范的、科学的教案,课上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这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很差,这样就加速了恶性循环。
3.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受经济、观念等诸多因素限制,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尚未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系,农村中小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基本没有提上日程,很多师资不足的学校,全校体育教师就一名,有的还是兼职教师,师资配置严重不足,师资水平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配有数名体育教师的学校,由于自上而下不受重视,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规划不到位,组织机构流于形式,疏于管理,体育教学效果堪忧。
4.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因受各方面的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由于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师资不足,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兼职教师或代课教师,由于这些教师非科班出身,具有较强的师范型知识,但是在体育学知识上,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这就导致了在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和教学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与践行,教学的创新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5.排课不合理。由于学校对体育课不受重视,将很多体育课集中安排在那些“边角”时间,导致学校的体育课扎堆上,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器材等配置本身不足,这势必会影响校园安全问题和正常的教学效果。
三、对策及建议
1.改变传统观念。改变当前农村体育教育的状况,首先要转变观念,当地的教育部门及相关领导、学校及领导都要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严格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充分认识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完善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保障。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一方面,要增加体育专科的师范生到学校任教,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对体育教师漠视的现状,在教师待遇、地位等方面激励体育教师在校任教,从教师职业成长的角度来提高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观摩学习。对于那些不能及时补充体育专科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学校,要通过对现有师资的培养,来提高师资的整体素养。使他们即有师范性,有能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从而能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3.全神贯注搞好课堂教学,聚精会神设计专题引领。以“做好课前、做细课堂、做实课后”为目标,建立完善课堂的长效机制,将关注课堂从突击性转向常规性,从表面性转向实质性,立足于教育规律、教育对象和教育微观的探索,充分认识学科教研“专题设计”的含义,借助常规教研、教学展示等形式,突出教研重点,清晰教学操作流程、教与学方式改善的路径,再现教材教法的研究。
4.游戏先行,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保障。根据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向学生提出巧妙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体育与“游戏”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忘记枯燥、单调,乃至身体的疲劳,从而自觉地完成各项练习。
5.变革体育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注重探求体育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关注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动作技能、方法及终身健康理念培养的同时形成学生独特的体育思维,研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灵活大胆地联系生活进行再创造与再处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与容量。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情研究,把每一堂体育课上成既真正受学生欢迎,又能为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能力培养奠基的课堂。
6.抓常规,奠基础,体育课堂教学要常态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强化常规管理,把好备课关,真正落实教师的备课;把好上课关,关注常态课,把好教学反思关,关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时,要形成多主体评价,除了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外,还要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综合考量,分别设置学校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的权重,综合评定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联片研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4-0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县66.3%的小学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因此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我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而且体育学科在社会上受尊重和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许多农村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本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个人的成长漠不关心,处于无规划状态。所以。巩固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
2、学校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偏小,由于学校班级数减少,体育教师的编制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配备了一个体育教师,再则由于农村小学地域分散,进一步限制了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既缺乏研究对象,又缺少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很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骨干引领力量。由于客观原因,骨干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大部分的农村薄弱学校连县一级的骨干力量都很少,农村小学很难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造成了教科研工作同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科研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4、校本教研开展。虽说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开展教科研活动目标定位的不够准确,实施不够深入,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难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5、教师继续教育。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本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下拨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无疑给没有任何创收机会的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一定的资金上的压力,在勤俭办公的指挥棒下,无奈得牺牲许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培训更是一种奢侈。既不能走出去取经,也没条件请专家进校指导,这就使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造成信息闭塞,再加上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得不成为无米之吹的“巧妇”。
6、保障制度构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在教科研的督导和管理上做了较完善的规定,而在教科研的激励制度方面却很少涉及,这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教科研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热情。
二、发展对策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自觉促进专业成长。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力。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1)提高认识,改变被动局面,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2)对专业发展过程反思经常化、制度化,根据短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2、构建联片研训平台,打造城乡专业发展共同体。确立一所强校为龙头,地域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合形成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联片研训”团体,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增值放大,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生、互动合作、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训机制。在强校和弱校所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以强校输出为主,通过输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优秀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湘西地区 农村 民族民间体育 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96-0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体育要为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内唯一一个进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所在地。作为传统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是湘西地区农村开展群众体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论文通过对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专门性调查研究,针对开展现状提出了有助于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长远发展的对策,为促进湘西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又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亿万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是根据湘西地区行政区划及城乡差异等情况,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取湘西行政区划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5个县市中的10个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体育学院资料室等获取了大量与本论文有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需要,确定调查问卷的框架。按照社会学原理设计问卷,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1.2.3实地观察法
本人走访了湘西州(市、县)体育局、文化局,同时深入村,与当地村委会领导、村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点工作人员,文化站的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详细地了解当地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开展情况,获得比较详实的资料,并进行完整的归纳和总结。
1.2.4数理统计法
在Windows7操作环境下,利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2 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2.1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
笔者通过对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内容进行调查发现,湘西地区农村居民选择参与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参与者最多的是民族民间武术,大都是中、老年农民;其次是舞龙舞狮,大多数都是湘西地区农村中、青年农民,排在第三位的是苗族鼓舞,中青年女性居多。这些项目简便易行,容易开展,没有场地设施的限制,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另外,还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展得也比较好,比如说:摆手舞、跳竹竿、秋千、上刀梯、龙舟、高脚马、陀螺、抢花炮等(见表1)。
总的来说,湘西地区处于偏远贫困山区,农村居民的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文化观念陈旧,在体育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单一、随意的特点。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认识不足,开展得较少,而且开展的时间多集中在节庆活动。由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选择的大都是一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并且简便易行、便于开展的活动项目。
2.2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
对体育而言,体育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体育行为。从表2可知,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很多,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97.87%;其次是民俗习惯占90.07%;而选择的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农村居民占64.04%,排在第三位;以下依次为调整情绪、消遣娱乐、增进社会交际。这说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对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它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活动方式,同时也是人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2.3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次数情况
(1)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
没有一定的体育活动频率与体育锻炼时间,就难以产生较为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因而,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是评定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很强的时令性、节令性和不确定性。
(2)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情况
表4表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的时每周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1-2次者占被调查人数的10.64%,每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被调查总人数1.42%;每月参加1-3次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7.02%;每年参加1-4次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84%,每年参加5-7次的占被调查人数24.82%,每年参加8-11次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6%。由此可见,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是不确定的,这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的劳作特点、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农民对健身常识的掌握程度等有关。因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不能形成周期性的参与时间和稳定的参与习惯,是造成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不佳的主要原因。
2.4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活动场所比较分散。表5显示:湘西州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以自家庭院为首要选择,占被调查总人数67.38%,因为湘西州苗族村落农民多有自家庭院,空间较大,这是非常现实的选择。接下来依次为“田间、路边、树林及空地”、“村内公共活动场所”、“本村落学校内”、“免费的村落文体活动室”以及“收费文体场所”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97%、31.91%、18.44%、9.93%、1.42%,其中在选择“收费文体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湘西地区农村居民人数,排在最后,这一结果反映: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相对随意、方便、离家近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2.5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由于湘西地区农村农民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村与村之间相隔的距离较远,加上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所以,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体育锻炼的群体,形式上不仅规模较小,且多半是在日常频繁接触的人群范围内进行。
从表6可以看出,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松散方式开展的。个人参加体育锻炼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43%;与家人、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占30.5%,与村民结伴参加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88%,参加村落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达到9.93%。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大多选择自发性体育锻炼,而较少参与村落组织的体育活动。为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单独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仍需要加以引导和改变,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体育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6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通过考察表明,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是靠政府拨付和组织自身筹集。以下的排名依次是社会捐助、商业化活动以及其他渠道收入。可以看出,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自筹经费的比例高,而社会赞助和商业化收入水平很低,说明由于湘西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而旅游等商业经济发展不均,且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也必然造成当前传统体育活动的商业化、市场化渠道相对狭窄。如果农村体育组织利用社区各种渠道筹集经费,不但增加了它们和社会的交流,无形中也宣传了自身,扩大了民族民间体育的影响力,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当中来;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各种资源筹集更多的资金,会减轻政府和体育组织成员的经济负担,经济上独立使得农村的体育组织有了更大的自,这样会促进体育组织活动的开展和丰富。
3 结论
湘西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湘西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从调查可知,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经费不足;体育指导员缺少;农村体育基础亟待强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仍有待完善;滞后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竞赛的组织和宣传都是影响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4 促进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加大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传播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各级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各种媒体,应加大对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健身的宣传力度,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标语、广告等宣传媒介,推动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并传播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才能真正形成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活动的良性循环。
(2)加强资金筹集,改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各级政府要从湘西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有效的合理运用体育彩票、体育旅游和企业赞助,弥补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经费的不足,进而巩固和发展湘西州苗族村落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湘西州苗族村落有限的体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一、农村金融体系理论概述
农村金融体系应当是指一切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以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实现同一为其形成标志,又以二者的相互渗透及向证券、信托、保险等新领域的不断延伸为其显著的发展特征;它的健康运行必须能够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正常金融需求,必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能够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转。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也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三、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
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
3.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
4.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目前对于农业风险进行保障的途径还是主要靠民政主管的财政救济,这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不利于在农村市场发展商业保险,农户参与保险和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受挫, 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另外,现有农业险种和费率设置不合理,与实际需要不配套。
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1.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其弥补市场失灵。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加大政策性信贷支农力度,是有效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深化农村金融的重要手段。
2.放宽市场准入制度
①合理引导商业性金融。要引导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各类商业银行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机会,使商业银行服务农业变被动为主动。②发挥邮储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优势,改进农村邮政储蓄资金的运行机制,改变邮政储蓄“只吸收不贷款”的运作模式。③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进行民营资本参与试点,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3.深化农信社改革和专制
①要解决农信社的目标冲突问题,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大方向,立足于为本地区发展服务,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②要规范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把产权明晰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责任紧密结合起来。③要规范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增加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④是要规范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将政府扶持农业的意志落到实处。
4.发展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①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②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政府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畜禽实行强制保险,其他保险项目实行自愿保险。③建立健全涉农金融风险政策性补偿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方式对农村金融投入予以补贴。④建立农业保险巨灾补偿机制、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和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保障,以应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农业保险公司的赔付危机问题。
5.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①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平台,降低银行诚信成本。②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建立完整的农户资信档案,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发放贷款,使农民能够从正当渠道得到足够的资金,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坚决打击恶意逃避金融债务行为,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③发展农村担保。对贷款的农户或企业提供担保,应当成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一项新业务。
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应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
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
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①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②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③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总结:“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然而,根据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所作出的分析,毫无疑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琨.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0,(9).
[2]朱新蓉:武汉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