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29
导语:在医疗卫生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29项标准
早在2010年,医疗信息化行业领军人物李包罗教授就曾经介绍过医疗信息标准的美国经验。他介绍,在美国有一套标准来对所有医疗信息化产品进行认证,符合该标准的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而医院使用了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不仅如此,医院还要实现医疗信息化产品的“有效应用”,政府对“有效应用”的衡量采取23条标准,只有符合这23条标准,政府才会将另一部分资金补贴给医院。从整个流程来看,标准、认证、检查认定有效使用这些环节是紧密联系的,都由政府来主导。
数年后,我国的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建设情况如何呢?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称,我国的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工作“促进了实现互联互通”。孟群说:“基础类、数据类、技术类和管理类四大卫生信息标准,目前已经颁布和正在试行的有229项。这些标准对于解决信息孤岛、促进互联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开发了中国卫生信息标准网,实现网上的标准申报、标准、标准查询等。”
入围“863计划”课题
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业务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和行业的重视。今年3月,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在京召开“‘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重大项目《医疗信息化体系与信息标准研究》课题启动会议”,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发展有重大推动意义。
会上,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介绍了课题目标任务、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课题的组织管理与实施计划。项目其它有关课题负责人介绍了所承担课题的基本情况。与会人员围绕课题目标任务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讨,进一步细化了课题任务目标,明确了分工和考核指标,讨论了课题组织管理制度,确定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孟群在会上指出,在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很多重大问题需要研究,通过国家的科研项目,特别是“863计划”支持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动标准落地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其中,对信息标准建设进行了专文阐述: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等信息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近年来,我区医疗卫生单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三院、二妇幼,取得这些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研究医疗卫生人才怎么培养、怎么引进、怎么使用的问题,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工作机制,拓宽人才招聘渠道,近年来共招录了700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建立高级、优秀人才绿色通道,近年来引进了XX名高层次人才,其中X名在编博士,X名临聘博士;X在编硕士,XX临聘硕士。
为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学历低、职称低、服务水平低等现状,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省卫计委反馈的考生信息,我区与X名录取考生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书”,录取考生毕业后,到我区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就业且在定向服务单位连续工作6年(含6年)以上。2018年已有3名定向毕业生分别安置在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大岚卫生院、横沥镇矮陂卫生院工作。
我们制定了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则,报市人社局审核后下发实施。市第三人民医院纳入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院,经过多次组织调研讨论会,已制定医院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提高了薪酬水平。
数据服务能力的建设和管理层面服务,是真正面向用户的服务。数据中心要把服务器和存储所提供的数据集中起来,给用户提供一个便利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数据的集成和融合、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数据的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在建设数据中心时,还应该考虑好如何管理好和利用好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水平高低体现在能否及时向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数据。在这个层面上的技术热点包括数据抽取、数据集中、数据挖掘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
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或产品,不能为了追求先进的技术或产品而建数据中心,应该是以满足应用为前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性价比。数据存储管理与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建设,应在充分考虑数据中心的应用需求、规划框架、现有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理清两者数据管理功能,明确两个平台的功能体系和逻辑结构,注重已有资源整合利用依托应用系统分步建设,合理把握和运用先进的IT技术。
P36集中与分布相结合是医院数据中心发展方向
P41数据中心: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架构
P44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本专题得到以下专家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信息中心主任黄刊迪,福建省立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琼瑶,武汉同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晓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宜国。
一、总体要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民生工程,决定在继续实施医改等四大民生项目的基础上,再办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实事,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列为当前应抓紧落实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之一,并纳入打好“五大战役”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加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施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及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网底建设。
(一)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底前完成17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含漳平市d级危房拆建项目5个),该项目总投资1769万元,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二是底前完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74万元。三是底前完成2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及环境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79万元,建设规模2.04万平方米。四是底前完成18个d级危房拆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36万元,拆除及新建面积3.1万平方米。五是2011年再安排6-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
(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及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底前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放置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所需要的办公桌椅等;2011年3月底前,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社保卡就诊一卡通改造,确保社保卡能够作为就诊卡使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市级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并接入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具体任务如下:
1、配置硬件。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置适应社保卡应用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读卡器。遵循按岗位定需求的原则,基层医疗机构硬件配置标准为:甲类卫生院(打印机13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46个),乙类卫生院(打印机8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21个),丙类卫生院(打印机5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印机9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23个)。计算机配置数量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求配置并上报。省卫生厅确定后给予补助配置。
2、基层软件安装和应用。省卫生厅统一招标采购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b/s模式),内容涵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业务,部署于市级平台,供我市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业务应用和传输健康档案信息;本软件将与国家疾控中心下发的免疫规划软件客户端程序对接,通过省疾控中心平台与居民健康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3、接口改造。对全市新农合信息系统(含民政医疗救助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将原有以新农合证作为结算凭证改造为以个人社保卡为凭证的结算方式,并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对部分已有信息系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新农合经办管理机构进行数据接口改造,实现社保卡身份识别、医保(新农合)结算和电子钱包医疗支付应用。
4、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为全市所有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汇集预防、保健、医疗健康信息等,建立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市级平台并接入省级平台,使之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省级平台间的枢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市级将成立“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动工作的落实,确保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项目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县(市、区)要明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各建设项目确保年底开工建设,已经开工的项目,务必按照省规定序时进度要求,加紧加快推进。省将集中采购部分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配发给各县(市、区),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调剂配送给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并组织安装、调试。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系统软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卫生局负责验收,省卫生厅根据各设区市验收报告支付实施费。新农合信息系统等接口改造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改造,费用由投资银行支付。读卡器由市卫生局协调市劳动保障部门由投资银行配给。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62-04
截至2005年,重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21%,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与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相比,重庆不仅总人口最多,而且农村人口数量位居四个直辖市之首,但农村人口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就成为重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其中,身体素质作为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物质基础,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和医疗卫生水平的高低上。前者可由食物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营养状况直接反映;后者则由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的高低予以具体体现[1]。探讨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对于重庆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1.1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1.1.1 农村医疗服务机构数量状况。从2000年至2005年,重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除了县及县以上的医院增加了80个以外(见表1),其余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乡镇卫生院减少863个,减少了44.48%。这可能与行政机构的调整趋势有关,因为自2000年以来,重庆乃至全国大规模乡镇机构的撤销与合并带动了乡镇卫生院的撤销与合并,致使近年来乡镇卫生院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均数基本保持稳定,每个乡镇基本上仍有一个卫生院。村级诊所、卫生保健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数量五年来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共减少1 710个,减少了26.71%。从实际调查看,农村“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农村居民到达最近医疗点所需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高达36%,全市应就诊而未就诊人群中农村居民为44%,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农村居民为52.5%。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1.2 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床位数情况。除了数量之外,医疗服务机构的规模也很重要。衡量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医疗服务机构的床位数,这个参数对于考察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住院服务能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5年,重庆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数比2000年增长1.15倍,但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比2000年减少了13.06%,村级诊所、卫生保健室的床位数不增也不减,处于停滞发展阶段。总体来看,重庆农村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00年的65 666张下降到2005年的64 674张,净减少992张。其中,乡镇卫生院拥有的床位数仅为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的25.16%,为县及县以上医院拥有床位数的36.57%(见表2);从医疗服务机构平均拥有床位数来看,200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平均拥有床位123.22张;乡镇卫生院平均拥有床位15.1张。
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年住院率为34‰,年住院天数为10.2天。这意味着每千农业人口年需住院床位数347张。照此测算,重庆的县医院每千农业人口床位数为0.46张,年床位数约为168张。如果扣除城市住院人口和一些慢性疾病长期住院患者所需床位数外,县医院目前拥有的床位数已无法正常应对当地农村居民的住院服务需要。而作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龙头的县医院,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又与它的重要地位极其不符合。据统计,重庆17家三甲医院中就有13家位于主城六区,高新医疗设备也主要集中于主城三甲医院。
1.1.3 农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除了数量和规模外,农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能否获得质量可靠的服务。首先,从村级医务人员的状况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村级医务人员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净增从业人员2 700人(见表3)。但是,与村级医务人员数量上的乐观
上升趋势相比,其执业素质却令人担忧。目前村级医务人员主要包括村医、村卫生员和接生员。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主要通过子承父业的方式学习医疗服务技术,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十分有限。
其次,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状况也不容乐观。2000年到2005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包括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检验人员、药剂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锐减6 707人,减少幅度为23.32%。2005年,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数仅为0.94个。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39.5‰,这意味着每千农业人口中每两周就有约140人患病,如果全部到乡镇卫生院就诊,那么平均每天1个执业医师要接待病员数为10人[2]。事实上,乡镇卫生院除了诊疗以外,还担负着农村公共卫生、预防接种以及新农合的一些管理工作和一些住院服务等任务,因此其现有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历和职称低问题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也十分突出,如重庆市彭水县全部乡镇卫生院的396名工作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为0,这与目前全国医学高等院校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又形成强烈反差。由于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营困难、政府投入不足,人员待遇较低,使得大量学历和职称较高的卫生技术人员流失较严重,其中大部分流入县级医疗机构,有些人员干脆另立门户自开诊所;同时,又有大量无学历人员和初级职称人员流入,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素质状况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整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可及性差、服务能力不强。调查显示,重庆市87.94%的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上腹部手术,66.7%的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下腹部手术,69.12%的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剖宫产手术,31.11%的乡镇卫生院不具有平产接生能力。
最后,从县级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看,比乡镇卫生院情况稍好些。但是,2005年县医院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数只有3 952人,也仅占全市37 321个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的10.59%,其从业素质可想而知,且不同区域县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
1.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诊疗人次高于医院承担的诊疗人次,健康检查人数也高于医院,但住院人数略低于医院。2005年,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诊疗人次与医院基本相当,健康检查人数和住院人数为医院的70.97%;住院人数为医院的52.14%。作为农村三级卫生网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重庆的乡镇卫生院多数是在乡办乡管的体制下运行的,其卫生经费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之管理不善,导致其发展不景气。不少集体乡镇卫生院已经解体为个体经营[3]。
另一方面,村级卫生室在农村医疗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村落离县城或乡镇卫生院路程较远的情况下,农民生了病,一般不会专程去医院看病,而是主要选择直接到村卫生室就医。一则较为方便,二则可以节省医疗费用。但是,村卫生室作为重庆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事实上绝大多数已名存实亡,变为个体行医。三级卫生网底的破裂,严重影响了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致使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工作难以开展,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但是,目前重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在试点阶段,覆盖面较小。到2006年底,试点区县已增加到16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700万人[4],约占全市农村居民人数的1/3。同时,由于资金筹集方式及运行管理模式还不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缓解农民的医疗负担,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方面作用还不十分明显。
1.3 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重庆市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尚未达成共识,国家制定的某些卫生经济政策不能兑现,致使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部分地区对农村卫生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有所减少。例如:万州区2002年农村卫生投入经费由2001年的547.21万元下降到511.37万元,下降6.55%;铜梁县2003年总投入仅315万元,人均3.91元,大大低于全市人均21.39元的水平;2004年在此基础上还略有下降,总投入274万元,人均3.39元;同时,应由县财政配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也未到位。绝大多数农村卫生院成为自收自支单位,医疗卫生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1.4 医疗费用高,农民负担重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29.32元,比2000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幅为16.5%,超过可支配收入10.6%的增长幅度;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幅为15.68%,大大超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83%的增长幅度(见表4)。由此看出,一方面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幅度却高于城市居民家庭。农村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重庆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能力的提高,而主要是由于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提高所致。据璧山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人均医疗费用支出为13元,到2004年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已达87.45元,是2000年的近7倍,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32.6%。因此,很多农民患病后经济负担加重,只能靠借钱或变卖家产来看病,所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又非常普遍。例如:在奉节县20.03万建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就有67 313人,占33.6%。
2.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对策
2.1 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适当调整投入方向
农村医疗卫生实际上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农村医疗卫生经费刚性增长的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各级政府每年用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经费高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幅度。鉴于目前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公共财政实力悬殊、部分区县财政支持困难的情况,可以考虑由市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优先、重点支持一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县。如可以重庆“两翼”为主,选择城口、巫溪、巫山以及秀山、酉阳等县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发展,确实保障这些困难地区的每一个农民都能平等地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权利。
另外,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方向可以作适当调整,一方面财政投入的重点应当从治疗领域逐步转到预防领域。在适当的时候,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纳入财政预算范畴,遵循公共财政的原则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来;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的重点应从城市中心医疗机构为主转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为主[5]。
2.2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现状,必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努力发挥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优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的责任,应该统筹规划、加强建设,避免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部分公共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因此,要着力调整好布局,采取“撤、转、并”的形式实现乡镇卫生院的资源优化和重组。同时要改革现行的乡镇卫生院行政管理体制,由乡办乡管体制改为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管理,其经费、人员、业务等统一归口到县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经费指标上划到县级财政预算。村级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点最多、面最广,与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但条件最为简陋。所以应该实行县、乡、村三级财政按比例共同分担的机制,为村级卫生室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改变目前村级卫生室主要由个体行医的局面,使村级卫生室纳入政府公共产品服务范畴,提高社会公共福利覆盖农村的比例。
2.3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2005年,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共计78 780人,其中县及县以上占49%,乡镇卫生院占27%,村级卫生室占14%。从所有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情况来看,整体素质不高,而且越到基层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医疗技术等越差。因此,应该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选派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分别到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卫生学校、重庆药剂学校等医学专门学校或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二院等市内著名大医院,接受正规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其中,尤其不能忽视对村级卫生室从业人员的培训。他们中大多数是当地的“土医生”,虽然学历不高,但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摸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行医经验,在当地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正规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科学行医的水平。
除了对在岗从业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以外,还可以借鉴“大学生支教”的形式,开展“优秀大学生支医”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同时,应大胆引进学历较高的医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区县人事局、区县财政应出台相应的特殊政策,重点引导大专以上医学专门人才向农村乡镇卫生院或者村级卫生室流动,以充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提高整个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素质。
2.4 继续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增加
重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情况表明,这项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争到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重庆39个区县,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这项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从重庆试点区县存在的问题来看,今后要着力改革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以下几个方面:
2.4.1 把基本目标定位从“保大病”改为“保障基本医疗需求”。
由于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服务发生的几率较小,因此,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农民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住院治疗的。但是按目前的规则,花不起住院费、无钱继续看病的人又不能报销,所以这部分人又很难从新型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最终导致新型合作医疗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缺钱造成的看病难问题。由此看出,以“保大病”为基本目标定位的新型合作医疗实际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也难以回避“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所以,应该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目标定位为“以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为主”。
2.4.2 把农村部分最贫困群体承担的个人缴费改由政府承担。
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原则,农民自愿参加并需要按年度缴纳费用。医疗帮助需求迫切同时也是最贫困的群体,必然出现因缴费能力限制而无法持续参加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仅导致这部分人口无法受益,而且还会造成逆向转移支付。因为农村中相对富裕的群体更有能力缴费,也就更有可能享受政府提供的补贴以及相应的医疗保障。这样客观上就形成了富人有保障,穷人越穷越没有保障,违背了社会保障应对贫困者转移支付的基本原则。所以,根据重庆目前还有50万最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可以考虑从市财政中每年拿出500万元,重点解决这部分贫困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个人缴费问题,使贫困人口从新型合作医疗中真正受益,实现社会保障公平。
2.4.3 适当提高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
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重庆市政府和区县政府对农民的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15元,2007年起提高到20元。按照制度规定,中央和市级财政筹资的合作医疗资金补贴,多由定点医疗机构用于大病住院统筹。而用于门诊报销的农民缴费构成的个人基本账户“仅够看一次感冒”,难以起到医疗保障的作用。因此,应该适当提高市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可以考虑中央和市级财政以1∶2的比例进行筹资,加大市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支持力度。同时,可以考虑把市级财政支持的资金中的50%纳入农民合作医疗个人基本账户,解决部分农民日常看病的问题。
3.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农村医疗服务问题的一点思考
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试验区的改革担负着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探索道路的重大任务,它既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又需要体现很强的现实操作性。
在2007年11月出台的《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中提出了今后5年(到2012)改革试验的阶段性主要任务是:要推进行政管理、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服务、社会管理六项制度改革形成综合配套效应;抓住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六个关键环节建立农民工有序转移通道;着力在发展经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扶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转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方面改革创新。同时,必须坚守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生态环保、群众权益保护四条底线,以控制改革试验的风险。
根据改革试验目标,目前重庆统筹城乡的一个首要突破口就是要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实现农民变市民的身份转换。由于统筹城乡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重庆市采取了先在九龙坡区试点,再在全市推广的做法。重庆市九龙坡区改革试验的主要精神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体办法是用宅基地交换城市住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社会保障福利。因此,在九龙坡区试点范围内,凡是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的农户,如果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经申请审核,可登记变更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同时获得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并在城市安置方面获得一定的优惠。农民转为市民后的宅基地划入区统一土地储备库,退出的承包地由各镇土地流转中心统一登记造册,由各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统一管理和经营。农民变市民人员在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同时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仍享有退出时集体资产的分配权利。
从九龙坡区改革试点的经验和重庆的改革思路来看,未来重庆农村医疗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通过农民变市民,将进城农民全部纳入城市医疗服务范畴,让进城农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以达到通过减少农民,致富农民,提高农村医疗资源承载水平的目的。根据《重庆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到2020年,重庆的城市化率将由2005年的45%提高到70%,有800万左右(占现有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到那时,农村医疗服务资源的人均可及性将大大增强,医疗服务状况也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重庆成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时间还很短,一切路子都还在探索之中。特别是对统筹农村医疗服务方面的做法,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800万农民变市民后,城市的医疗服务资源能否合理承载?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农民进城落户后,农村会不会进一步“空心化”,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如何生存?只考虑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市统一的医疗服务范畴,而较少考虑如何通过城市支援农村提高大多数农村人口医疗服务质量问题,是否会带来事实上的不公平,从而有违统筹城乡改革的初衷?……
基金项目:重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JJ25)。
参考文献:
[1]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7-38.
[2]顾昕,方黎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与新型合作医疗运行[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65-66.
[3]黄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36-39.
[4]合作医疗动态[EB/OL].http//cqwsj.省略.
[5]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2-325.
【关键词】 地市级医院 本土化 信息系统
1 引言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现代化医院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1]。结合本人工作中实施、管理的经验及认识,讨论地市级医院实施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应对措施。
2 中小型医院现金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2.1面临的问题 为保障医疗信息系统顺利、有序、平稳、安全的运作,企事业单位应该配备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维护日常运行计算机人员和懂医疗管理的管理人员。地市级医疗机构组成的特点可以说是麻雀式的,人员相对比较少,但各功能科室缺一不可,五脏俱全,功能俱全,另外总体员工计算机水平比较低,信心系统维护人员比较少,整体人员在新科技、新技术接受比较慢、窄且浅。因规模小,单位职员基数小,维护人员数量即使按国家要求的信息人员应配备的比例也不会有多少人。更不论由于各种因素而达不到这个比例。另外资金上的缺乏,投入信息保障上更不到位,结果在建设、维护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这就要求处理日常维护运行的即懂医疗管理、又懂具有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存在的问题是这类人员不要说地市级医院短缺,就是各个大型医院也是泛泛可数!很明显这是一个现阶段还不能解决的限制。造成医院一个人员数量与人员质量的矛盾。医院将这个矛盾转移到软件开发商身上的表现就是对其持续服务提出更加严格、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要求。
2.2对合作伙伴的要求 国内提供HIS产品的软件供应商很多,规模、水平、标准各异。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对其整体考察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细致工作。
对伙伴整体实力既要考核期规模及实践经验,毕竟资深的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服务经验丰富;又要考虑其管理水平及管理理念,还要考虑其发展背景、人事管理和发展目标,毕竟医院信息化建设时一个长期过程,持续服务相当重要[2]。对于缺乏技术人才的地市级医疗机构还应当注意公司技术人员的组成情况、变动频次,要知道再好的软件也是人员来维护及实施,人员流动情况频繁,必将影响其人力构成情况,影响软件实施情况、软件维护响应时间、后期在维护能力及深度。在这里尤其强调一点其后期维护服务包括后期数据维护服务、后期持续开发服务、后期本地化技术服务。
3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建设认识上问题
主要分为医院决策层的意识和医院各个部门的认识。其他部门大部分认为信息化建设和他们无关。不能主动参与、消极对待。实际上应该是医院各个部门共同参与,以提高医院综合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一个动态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各个部门应主动积极配合。否则不但影响实施过程中的效率,还会消弱应用的效果。
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先进大型医院信息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不是所有医疗机构照搬他们的建设经验,照章照法实施就可以了。众所周知最前沿的、先进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随医院医疗规模不同在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也不同。随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特别是资金上不同在各个地方的应用范围也不会相同。就其原因正是由于各级医疗机构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担当的职能不同决定的。高级,大型医院担任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在医疗领域转换的探讨与开发。充当的是开路、探讨先锋作用,其他医院应在其基础上选择,有改动的同时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各地方特点的医疗信息系统。
4 综述
地市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医院的自身实力,考虑到建设过程前后程序的可行性。避免前期缺乏考虑,摒弃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目标过于宏伟的思想[3]。应遵循客观规律,根据需求制定近、中远期的实施策略,脚踏实地的达到为医院增强竞争力,增加新动力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构建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居民对生活的质量追求变得越来越高。预防疾病与保障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不仅局限于临床救治疾病。然而社区90%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病症的晚期治疗时期,并且重治疗与轻预防。大医院技术效率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社区小医院资源却大量地闲置,结构失衡造成的不足和浪费并在,宏观的医疗卫生保健体制亟须改革。
二、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现状的分析
(一)社区卫生保健系统的资源结构的分析
资源结构包括卫生人力、资源设备和社区卫生费用。广州市小城镇社区卫生人力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整体而言设备资源不齐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得财政收入仅占财政对卫生投入的3.8%,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仅占对城市医院投入的6.7%,显然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相对于城市医疗服务系统还非常弱势。
(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筹资机制的分析
根据各区的经济水平状况,各社区采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从多渠道采取措施,进行多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筹资,主要途径有:政府筹资、企业筹资、社区筹资、消费者付费。
(三)社区卫生保健系统供给结构的分析
1.基本的医疗服务功能。据统计广州市有约82.5%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的服务。中医药服务内容主要有中成药、推拿、针灸、拔火罐、刮痧、敷贴、熏洗与穴位注射等。在以上的8种项目中,可以包括4种或者4种以上的项目的社区卫生保健中心就表明开展了相关的中医药服务。约有70.0%的社区卫生保健中心开展了向上转诊的工作,约有46.0%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向下转诊的工作。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上转率低于70.0%,而下转率在50.0%以下。
2.康复服务功能。在扶梯、牵引器、划船器、肢体康复器和助力平衡木等中具备训练用的1种或者1种以上的设施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就表明设有康复设备。约有56.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与其他的服务项目比较而言,康复项目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数量极少。
3.健康教育服务功能。广州市开展的范围最广泛的有关健康教育的形式为设立健康的宣传栏,大约有99.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该项服务,再次约有98.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相关的健康咨询的活动,约有71.0%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播放健康录像。
4.防保服务功能。广州市约有87.3%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相关的孕产妇系统的管理;约有84.8%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有关儿童的保健系统的管理;大约85.9%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有相关的计划免疫的工作;约有89.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签订有关的保健合同,签订保健合同的比率明显低于建立档案的比率。
三、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概念模型分析
所谓的概念模型是指在结构或者在行为方面与所研究的系统具有相似性的,是对真实的或者是想象的系统的反映,在本质上应当与原有系统保持相似性,是简单性和相似性的统一,能为观察事实提供较为全面的解释。一般概念模型是在对结构信息和行为方面对现实系统形式上的描述,须与现实相符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政府行为特征。政府通过实施相关的社区卫生的政策或是作为投资者进入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领域,来进行调控系统的资源的总量、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系统的目标与制度的设计及社会的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实现了对城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宏观上的管理。影响政府因素有: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社区人群的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城市的建设规划等等。
(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人群行为的特征。社区人群行为的特征表现为社区人群到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就医或是享受社区医生上门的服务。其影响因素包括:人群的健康水平、人群就医的能力、社区卫生机构技术的水平、居民对疾病认知的程度、就医的非货币成本、社区卫生费用、社区卫生机构的非技术服务质量、医疗保障程度等等。
(三)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机构行为的特征。社区机构行为的特征可用投入产出的机制来描述。从起步到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公有制一直居于主体的地位,并且由于它兼有公共卫生网底的功能而并不仅是医疗机构,其资本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最大利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仍是由一个需要强力的政策来推动发展的系统,所以在分析时需把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看作公有制机构。
四、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概念模型的确定
寻找或者是设计较为优化的宏观的系统结构是系统模拟主要的目的,寻求系统中的功能、行为与系统的总目标相契合,由此在探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结构的同时,要同时注意对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判别。在1973年有stafield首次提出的评价各种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的结构、过程和结果等的工作模式是对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成就和工作程度的相关评价。
本研究建模并不是对现实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进行完全地复制,而是有重点地、有主次地,简单却有所提升现实的系统反映,并根据需求来进行系统粗细、系统规模的相关控制。所以,本系统是基于建模的目的来进行有所选择的及有所简略的并能反映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总体情况的相关指标;从系统建模所需要的数据方面来考虑,要排除掉些非主要的、数据资料不具有完整性的相关指标,以此作为基础,来确定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建模研究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
根据广州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界定与主体的分析,并结合系统本身动态性和复杂性,本论文从系统构成的主体入手来建立概念模型,这涵盖了广州市社区的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内部的定性关系。可用来定性地分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系统有直观的了解。
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系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在政府监督指导和法律法规的许可的范围向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实现人群就诊、社区卫生资源和资金流动是它的存在基础。居民的卫生需求包括医疗、保健、康复、预防、计划生育与健康教育等等六类,在政府与医保机构等政策的导向下选择所需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以提高自身健康的水平。政府可通过政策规制与财政投入这两方面影响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供方与需方,它主要关注人群健康水平整体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卫生服务公平性,并以此来调整政府的行为,改革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医疗保健机构包括商业保险机构和社会保险机构,通过决定的覆盖人群、服务项目、机构等三方面修正自身行为,进而来影响机构筹资的能力及人群就医途径与支付能力(图1)。
五、结论
概念模型确定系统的主体为人群、社区卫生保健机构、政府与医疗保障机构等,以上主体间相互关联并影响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存在和发展。但由于方便建模研究,进行部分的简化与假定,在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中部分做了抽象的处理,使研究过程出现一定的不足。以后将会针对以上问题来改进,加强数据的采集、卫生服务理论的研究与复杂科学建模方法的学习等,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吕维,何晔.浅析社区综合公共保健体系的建立[J].经营管理者,2011(10).
[2]仇元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模与相关政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一是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医院每年拿出业务收入的1%,用于科研投入,鼓励大家多出成绩快出成果。鼓励大家撰写论文、搞科研。撰写论文分版面费,医院全部报销,并每篇给予100元的奖励;科研成果每项奖励500元;参与著书是主编的,每人奖励500元,副主编每人奖励300元。
从今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分院级领导、中层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三个层次,采取不同办法和形式,进行轮训。
实行学分制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按上级卫生部门规定的要求,每年需完成相应学分;除此之外的干部,5年内必须完成60学分。
对于管理人员,在按照县委组织部、人事局安排,进行学习培训的基础上,从20*年起,计划到20*年底,对所有妇女干部轮训一遍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争取都能达到计算机中初级操作水平,掌握现代化的管理和办公技能。尤其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妇女管理干部,采取脱产学习、定向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着眼于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强化学习与本专业、本行业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努力培植后备力量。
对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各科根据情况,要求科室护士长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并鼓励脱产学习。医院规定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一年,报销进修费6000元;在国家级医院进修一年,报销学费8000元。每年至少引进1—3项新技术,对取得明显效果的,除一次性奖励主要人员外,该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按一定比例提奖给所在科室。
参加脱产学习取得国家承认的第二学历的,将分10年给予报销学费。正是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方法,全院妇女干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二是借助载体,强化岗位练兵。医疗行业是一个社会服务性行业,它不仅是一些危重病人的生命之舟,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女性的个人素质、工作技能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女性素质,强化岗位建功是确保女性职工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标准严要求,着力在提高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把强化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纳入医院发展规划,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我们规定每月第一、三周的周五下午为政治学习时间。系统学习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同志《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献,学习党纪国法、院规院纪。让大家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知医院规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在坚持常规政治学习的同时,我们把创建各种岗、号、星、手作为载体,根据不同科室、不同岗位和具体人员的特点,开展不同的争创活动,把科护士长推倒活动的前沿,让其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管理才能。医院给其搭舞台、作导演,让其尽情展示、表现。通过特定环境和岗位的锻炼,使她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均得到提升。
取得的成效
这次省文明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我们开好今天这个会,总结去年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刚才,吟怡同志向大家汇报了省文明委去年的工作、今年的工作安排和其它一些事项,大家也进行了讨论,都谈得很好,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当前正值年关当头,大家都很忙,一年一次会议很难得,也不容易。会后,文明办要很好吸纳、整理大家意见,做好有关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文明礼仪宣传教育、“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出行、乡风评议等为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进一步深入人心;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为契机,学习先进典型、关爱先进典型、崇尚先进典型、争当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风景区创建深度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文化建设成绩明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日益改善。文化大省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过去一年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文明委各成员单位的积极努力和所作出的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文明委对各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区域发展上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各阶层群体差距比较大,统筹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紧迫;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压力在增大;面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思想活动的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非常紧迫,等等。
我们必须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对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前几天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央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总书记和李长春同志出席会议并分别作重要讲话。会议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积累的经验给予了精辟概括,科学分析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新的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审时度势,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对我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动员和激励全省人民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释放全社会的活力;需要精神文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动力和支持作用,着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埋头苦干、顾全大局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上来。
2、面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我国的声音和作用,国际形势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和国内形势中的国际文化因素都在增加.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之举。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善于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联系中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增强精神文明的影响力。
3、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不仅需要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还希望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不仅需要获得更多感性的愉悦,还希望受到更多理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近年来,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我省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体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适应。我们一定要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高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面对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实际,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我省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政治领域中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的任务更加繁重。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下大气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抓好今年的精神文明建设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面实施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年。做好2008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意义十分重大。
1、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七大和这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都十分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来论述和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理论、信念、精神和道德来指导、团结、鼓舞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要结合实际,通过开展诸如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文明素质工程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要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完善有关政策,制定得力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融入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鼓舞人、塑造人;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广泛吸收群众参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陶冶情操。
2、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载体。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有关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以评选表彰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契机,突出群众创、群众评,紧紧围绕关注群众生活和文化权益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要以解决社会反映强烈、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诸如交通秩序、公共场所市民的文明言行、社会治安等精神文明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立足于制度建设和常态管理,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经常性,通过修改完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考核方式,深化创建主题,丰富思想内涵,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提高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要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节日,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系列庆祝活动。要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人们支持奥运、参与奥运,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文明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充分运用先进评比机制,调动广大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根据群众反映的意见,着眼于方便群众办事,健全和完善信用制、承诺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要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把关注民工文化生活、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民营企业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要着眼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乡风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文明风景区的创建,要从优化景区管理、改善景区条件、提高景区员工素质入手,将《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落到实处。
3、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的,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又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总要求,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活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在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村干部群众确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形成与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文明风尚,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污水集中排放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努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镇(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贴近农民群众,创作更好更多适应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文化产品。继续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城市文化资源配送农村、服务农民的力度,形成理论政策、电影戏剧、图书报刊、文化工作者下农村基层的长效机制。着眼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认真总结近年来全省各地农村开展“种文化”活动经验,在全省农村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以巩固规模、拓展领域、提升水平、扩大成果为目标,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引导各级文明单位进一步从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结对村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4、着眼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社会的主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对象。紧紧围绕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重点,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510”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大力实施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环境的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等“五大工程”,积极引导和协调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三方联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继续实施未成年人实事项目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为未成年人办好10件实事的考核机制,鼓励各地在完成省规定动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努力为未成年人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要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和形式多样的人文大讲堂为载体,全方位培训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着眼于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总书记在这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16字的总体要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努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精神文明建设,及时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党政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检查考评制、表彰激励制、财政投入制等工作机制,在制度上、财力上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