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33
导语: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引言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汽车是油耗大户;另一方面,汽车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在此背景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主流汽车发达国家就纷纷开始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来看,美国因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最快,日本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趋于成熟,而欧洲正在经历该市场初级阶段的高速增长期。
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中央政府对其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时至今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国家层面日益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的背景下,由于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各异,其鼓励生产与消费新能源汽车的环境自然不一样,本文拟以地方政府成都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例证,着力于探索我国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面临的技术、资金、政策等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完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体系。
二、成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一)成都市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2014年10月,成都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成为云贵川渝地区的第3个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成都国际汽车城规划面积347平方千米,占天府新区规划总面积17.5%。天府新区-成都国际汽车城以成都经开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汽车研发制造、工程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建设国际化、世界级的成都国际汽车城。
成都经开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已聚集了世界500强企业41家,上市公司43余家,产业基础逐渐完善。已聚集“十大”整车企业,包括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东风神龙、吉利等,并依托整车龙头产业聚集了220余家零部件企业,全球零部件100强企业20多家。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7.1亿元,同比增长19%;整车产量73.2万辆,同比增长95.1%;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60.1%。相较国内外汽车产业微增长的形势,我区汽车产业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强劲态势。
(二)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产业优先发展,以纯电动汽车为方向,以推广应用为带动,实现了小批量整车生产,发挥了小规模示范应用,正逐步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有川汽、成都客车、瑞华特生产的纯电动客车进入成都市公交集团16、28、93和332等多路示范线运营,已具备年产13000台纯电动客车生产能力。累计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公务车、出租车等新能源汽车923辆,累计建成充电站14座、充电桩679个。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6户,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18户。吸引了沃尔沃、吉利、美国特斯拉、深圳沃特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蓉发展。
三、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分析
从国家层面,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由于本论文重在对地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故此部分着重对四川及成都的政策体系加以归纳。
(一)四川省层面
1.2014年9月29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5部门以川机管发〔2014〕64号印发《四川省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置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四川省更新公务用车除因特殊地理环境和工作性质外,要严格按比例选用新能源汽车。省直机关2014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10%,2015年不低于25%,2016年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
2.颁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该方案规定,新能源汽车被列为四川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具备了量产条件,计划将在2015年建成年产5000辆的纯电动客车生产线,2016年时量产各类型纯电动汽车3万辆。
(二)成都市层面
成都市已出台《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成都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之一,在国家,各地区相继出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政策之后。2015年7月15日,正式制定并印发了《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市级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市级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根据两个实施细则,将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以及新建充电站、充电桩等进行补贴。其中,《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市级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明确,市财政将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地方配套补贴。补贴标准为:在中央财政补贴基础上,市级财政按中央财政补贴标准的60%给予配套补贴。
四、成都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除了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动力电池、电控、电机)发展滞后,存在行驶里程较短、充电时间较长、车辆销售价格高、电池维保不方便、配套设施不完善、消费者认知不成熟、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等带有全国性、普遍性的问题外,成都发展新能源汽车还面临着不少具体问题。
(一)缺乏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发展重点不明确
尽管成都市了《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成都工业产业发展战略,但目前,成都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整个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使其作为汽车产业的组成部分。这样做,一方面,导致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不利于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实施。另一方面,目前来看,未来汽车行业应该是按照“汽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纯电动汽车(零排放汽车)”这一趋势发展的。如果缺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究竟是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还是纯电动汽车,这也可能导致发展重点也不明确。
(二)缺乏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产业集聚能力尚未形成
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企业及销售市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尽管成都目前已经有东方电气集团等动力电池及材料、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企业,但其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还有待提升。加之,目前成都还没有引进向沃尔沃、美国特斯拉等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因此,其全产业链布局还未形成,这不但影响了上游的研发,还影响了下游的市场开拓。
(三)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影响消费市场的形成
要使新能源汽车具有市场竞争力,不但需要降低价格,其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持续跟进。如果充换电设施建设、安全试用和维修保养服务、检测能力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和资源利用体系等配套设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即使有过硬的品质,较低的价格,也很难会有消费者购买。从成都目前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来看,其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体系,这势必将制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四)配套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未形成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手段,不但需要政府补贴,还需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才能最终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如在美国,经过政府一系列的补贴与减税等优惠政策的实行,目前,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实现了全市场化运作,不需要任何政府补贴。在2015年7月15日,成都也制定并印发了《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市级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市级补贴实施细则(暂行)》,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予以补贴,但由于其支持手段仅限于补贴,其激励效果还有待观察。
五、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建议
在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当前,国家、省市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税收减免、购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给这一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因此,成都应该紧抓机遇、认清差距、合作竞争、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科学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
据有关专家估计,未来我国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这两个产业将产生十万亿的市场规模,成为支柱性的新兴产业。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机遇,立足省情和全市汽车产业基础,制订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培育成重要产业。
(二)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能力
我国传统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存较大差距。而新能源汽车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新兴产业,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企业是主体。要积极培育各级市场主体加快产业整体提质升级,成链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产业链。
在整车方面,支持重汽王牌、成客公司、川汽集团、一汽川专等整车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实现批量生产。促进沃尔沃成都工厂S60L汽油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尽快投产。在关键零部件方面,支持东方电气集团等动力电池及材料、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壮大规模。针对缺乏龙头企业的情况,主动对接比亚迪、天津力神、赛恩斯等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的知名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完善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升发展水平。
(三)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制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站点总体布局已成为我市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试用和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建立车辆数据采集和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检测能力建设、建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和资源利用管理体系。其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探索多种能源供给模式,加快形成与充换电设施建设配套的标准体系。
(四)营造发展环境,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面对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单一的情况,要结合我市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各种支持政策。
首先,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全省财政对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支持,落实好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贴政策。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享受优先和强制采购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其次,出台应用激励措施。结合国家相关鼓励政策,研究制定成都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配套激励措施,对示范运营的车辆在购置、使用等环节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新能源汽车实行特殊标识,免征车辆购置税,简化办理牌照及年检等业务,减免停车费和过路过桥费。
再次,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和投融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创投资金、私募投资基金及民间资金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
最后,探索市场拓展机制。积极引导多种商业化模式,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较高的售价,联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消费市场,探索建立相关制度,引导、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尝试租赁制度,让用户以较低的成本体验到新能源汽车,刺激消费欲望,获得大量的用户使用数据,建立用户数据库,为将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体验、人体工程等方面的改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国外经验;困境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4 价格引导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近几年来,新能源政策不仅涉及整体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还涉及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有利于鼓励新能源积极拓展市场,实现新能源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见表1)。
(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太阳能热利用、小水电等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覆盖总集热面积为3亿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多晶硅电池转化效率达到14%~16%,基本与世界水平持平;在风电技术方面,我国掌握了1.5~3.0MW风电机组的产业化技术,对于3.0MW以上的风电机组,也掌握了其技术特点及制造能力,能够制造出各种技术类型的零部件及相关设备,对于陆地上的风能开发及海上的风能开发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清洁煤技术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地位,造就清洁煤领先地位;生物质能技术方面,能够满足我国多种生物质原料的要求;农村沼气技术开发与利用技术逐步成熟,将获得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同时生物柴油制备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应用领域扩大。
(三)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在资源规模方面,随着全世界对新能源的重视以及新能源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能源的开发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量已经达到5.4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利用量为2.7亿吨标准煤;可利用风能总量为10亿千瓦;地热可采储量约相当于4626.5亿吨标准煤,此外其他新能源储量丰富,亟待开发。
在产业规模方面,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已经居于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比例超过30%,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位于世界第一,2015年新增的装机容量为858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9000万千瓦;光电产业新增加的装机容量产国41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新增加的装机容量为9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950万千瓦。
(四)投资总量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全球对于新能源产业投资额逐年降低的情况下,我国对于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在持续增长,新能源产业投资额从2004年的21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14年的895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于新能源总投资将超过5万亿美元。除了建立新能源专项发展基金、政府直接投资等措施推动新能源发展,政府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也鼓励和吸引了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规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
1、政策规划不合理。首先,新能源发展政策中缺乏涉及未来新能源整体战略、总体调整新能源各行业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同时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时相对于经济改革进程、环境保护策略的协调程度不够。在规划过程中,发展目标要求大多体现在产能目标上,缺乏相关环节产业链的平衡问题以及技术评估问题。例如,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项目审批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定价机制、税收机制等相关机制,也规定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等,但目标和体制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导致在其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风能电网消纳问题的出现、核电发展具体规划不明确等。
2、政策执行不到位。由于内容上的理解偏差性或者执行单位的执行力度问题,有些政策根本无法做到上下系统的统一进行,而且还会出现更多产能过剩、价格冲突等问题,以至于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关键技术薄弱,缺乏专业人才
1、关键技术薄弱。由于发达国家长期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专利,并且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一直进展不大,导致我国始终没能完全掌握新能源关键技术,并且新能源设备的关键零部件、重点工艺等也大多数都是通过引进、购买和转让得到的。以光伏发电为例,作为原材料的高纯多晶硅材料在我国的供应极其稀缺,其中的95%需要从国外进口。硅片切割技术、切割设备、电池设备等基本被发达国家垄断。同时,由于技术落后,新能源产业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自主技术的缺失,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流失、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运行管理方面,我国缺乏“高精尖”人才,并且人才吸引力不强、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导致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进程缓慢,创新能力不足。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新能源相关专业少之又少,因此新能源行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对口人才,目前新能源企业中有86%的人才并非新能源专业毕业,企业对专业不对口的员工在培训大大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96%的新能源企业希望国家的高等教育加大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企业的人才质量和人才储备问题。
(三)融资渠道受限,融资壁垒高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我国“十二五”期间将建设100座新能源示范城。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订关于新能源示范城的指标评价体系以及配套政策,有望今年年底之前出台。尽管申报工作尚未启动,但一些地方已先行而动。早在2010年5月,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就表示,中央已批准在新疆吐鲁番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而《德州市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规划(2011年~2015年)》,已获国家新能源局通过。敦煌、呼和浩特等地也在为进入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大名单增加砝码。
日前,《敦煌新能源城市发展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作为国内首个通过新能源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敦煌正在积极申报新能源示范城市。按照规划,到2013年,敦煌市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量将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98%,基本实现不靠化石能源;2013年以后,敦煌不仅能够实现能源需求全部采用当地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而且可以向其他地区输出可再生能源。截至4月底,国家在敦煌开工建设的两个10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两个9兆瓦和1个30兆瓦的光伏发电场也已开工,今年年底可建成投产。
继成功打造“中国乳都”后,呼和浩特市2010年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该市2007年提出大力发展高科技的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太阳能发电示范城市”;2010年9月,成为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2011年1月获得“2010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能源城市”和“中国低碳政府榜样”殊荣。目前,该市已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十一五”及2020年风资源利用发展规划》、《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规划,力争在5~10年内建成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基地。
另外,作为科技部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新余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光伏产业为核心,以动力和储能电池、风电、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为补充的“一大三小”新能源经济板块,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速挺进新能源示范城市之列。
近期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科技部、工信部和国资委都将出台政策支持,分别为《国家"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产业化重大专项项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央企纯电动车投资规划》。
三部委政策齐发力
上述政策对于未来5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产业化重大专项项目》的发展目标为,小型纯电动汽车、大型纯电动商用车、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形成比较优势,2015年左右,生产动力电池100亿Wh,发展各种类型电动汽车100万辆。预计总投资30亿元,一半以上用于纯电动,其余重点在锂离子电池攻关。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包括两大块,一是2015年前,将大力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力争形成3至5家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60%。到2015年(《规划》中的中期目标),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2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2元/瓦时;到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1.5元/瓦时。二是实现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力争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范围是,传统燃料的节能环保型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及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汽车。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要达到500万辆,其中,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
其二,对关键技术的争议进行了最后的界定。据了解,去年底,工信部组织专家对6项与电动汽车有关的标准进行讨论,涉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分类、超级电容、电动车充电接口以及动力电池产品规格等内容。充电接口标准和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很难统一。其背后,隐现的则是利益之争。目前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统一的意见。虽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进一步的协调和完善。
《规划》明确,2011到2020年的十年间,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另外100亿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车零部件业发展;50亿元用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此同时,《规划》还从财政税收、搭建技术平台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支持措施。未来10年,税收政策给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以很大优惠。比如,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整车企业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将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
《央企纯电动车投资规划》的近期目标则是协调电动车产业链技术标准的统一,中长期目标是要突破电动车领域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电动车企业和品牌。2010年在电动车共性平台建设领域安排13亿资金,到2012年还将安排50亿进行支持。
三部委已经将关注及投入重点统一到着重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产业化方向上,同时也将加大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推广力度。"十二五"期间,混合动力汽车领域,轻混乘用车大批量投放市场,中重混乘用车投放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批量生产、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小规模示范运行。混合动力大客车大批量投放市场。各种混合动力乘用车年产量达到当年乘用车总产量的20%。
对于纯电动汽车,在"十二五"期间,2人微型电动乘用车和4人微型电动乘用车批量生产,规模示范,5人小型电动乘用车小规模生产示范,各种短程纯电动专用车辆投入使用,纯电动城市公交车小规模示范运行,各种纯电动乘用车产量达到当年乘用车总产量的10%。
车用电机达到200万台的研制生产能力。动力电池形成10家20万套动力蓄电池系统的大型企业,超级电容达到年产200万只的生产能力。充电站建设方面,形成充电模式、充电设备及接口和通讯协议标准,在5个以上城市建成2500个左右充电桩,100个快速充电站,20个电池快速更换站。
产业规划对市场的影响
市场规模巨大
根据产业规划目标,到2015年混合动力乘用车的保有量达到100万量,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达到500万量,2016年起使混合动力乘用车的产销量超过300万量。假设包括补贴在内混合动力车的平均售价为15万元/量,估算每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00亿元。
行业领头羊将受益
《规划》明确,2011到2020年的十年间,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另外100亿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车零部件业发展;50亿元用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长期而言,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将大大受益于市场整合以及政府补贴。
基础设施是障碍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之一,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升级,2012年政府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基本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示范作用影响巨大。进入“十三五”建设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成本过高、基础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核心技术受限、政策漏洞等问题,我们仍肩负重任,在“十三五”期间不断改良技术、改善现状,推动市场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的成功转化。
1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
1.1 财政补贴
2015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市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每辆新能源汽车获得16万元的补贴,共计1000辆,其他新能源汽车按照国家补贴标准1∶1给予补贴,共计2000辆。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较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补贴,市面一度出现“骗补现象”。以重庆力帆为例,其申报2015年度新能源补贴中,有1353辆车电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1328辆电池单体生产企业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2017年2月工信部在官网上公布了因骗补而对7家车企的行政处罚书,7家车企因骗补上“黑榜”,其中重庆有2家。
1.2 个人购车优惠
就个人而言,凡购买属于我市新能源汽车优惠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国家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而且能优先获得货车通行证,相关部门将依据载货汽车限行管理规定,对应用在物流运输等行业的新能源车辆优先核发相应货车通行证。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从事快递运输及邮政的相关人员前来购买新能源汽车。
1.3 企业购车优惠
对企业而言,我市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均可享受两大优惠政策――减免增值税和减征企业所得税。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开发、咨询及相关服务的,免征增值税;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据重庆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全市范围内的应用总量达到3025辆,包括客车1208辆、物流车1063辆、乘用车754辆。其中,公交车的“快速充电,定线运输”模式成为重庆首创,并被推广应用到全国近20余座城市,新能源公交车销量占全国1/3,位居榜首。2016年6月,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庆)有限公司与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携手成立重庆两江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重庆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现在,重庆两江新区已经达到了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平台的基本目标,主要由纯电动、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三大部分构成,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并且拥有了评价和测试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这对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如此,即便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消费者的未来供需,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1 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需要建立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截至2016年12月底,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完成充电终端项目立项269个,充电终端共4088个,其中已经建成终端1336个。在投用的充电终端中,都使用了特来电首创的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该系统具有“无桩充电、无电插头、群管群控、模块结构、主动防护、柔性充电”等特点,放在世界充电技术中,也处于领先水平。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不成熟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尚未形成,核心零部件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新围绕新能源概念的相关产业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重庆市依托强大的传统汽车产能,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但还存在产品整体档次偏低、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不强的问题。
2.3 研发投入全国领先,但国际水平落后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尽管在全国领先,但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以动力电池为例,中、日、韩三国的供应量在全球占90%以上。但我国的动力电池供应量仅仅占三国总量的20%不到,问题根源在于产业分散,研发投入不够集中。
3 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立足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发挥重庆市汽车工业城市的优势,制定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借助政策优势拉拢各类汽车企业和投资商进驻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
3.2 迅速建立行业标准和技术战略平台
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不断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以及改进工作,重点保护以研发技术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且需要在整车制造和零件制造方面制定严格标准,成立专项组根据此标进行检验,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3.3 加快形成新能源汽产业链
成立专业化的汽车工业设计产业园,对本市独立自主研发的零部件企业投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尽量采购本地汽车的零部件产品,以便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培育和改善重庆市本土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和商业模式
调查收费不合理现象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取消不必要的购买审批手续,简化购买流程;联合财政局出台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吸引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规范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市场秩序,打击为牟取非法收益而造成的骗补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护新能源汽车产品和知识产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布局的新形势下,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实现产业质与量的相对平衡,在推进传统汽车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效推进全市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向丹.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3):119-120+135.
关键词:深圳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 路径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与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培育未来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核心,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战略转型为主要目标,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需求,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自从2009年深圳市推出互联网、生物、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后,以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产业为领头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深圳三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产业总规模约 1400 亿元,同比增长35% ;重点企业合计实现税收 1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52.81%(曾智泽,2011)。三大产业分别增长了30%、24.2%和29.3%。其中,生物产业增速最快,规模超500亿元,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生物技术产品已经销售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增长,三大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提高为15.73%,合计贡献税收75.5亿元,平均增幅达到42%,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深圳市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正抓紧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规划和政策,“十二五”时期将积极培育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评价
(一)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摆脱全球化金融危机的重要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和经济规模的累积密切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在市场上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前期投入大。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足够的经济总量积累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需求、丰富的社会资本和外汇储备、完善的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2010年,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为9510.91亿元,比上年增加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0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为300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9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从经济总量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平稳快速增长,年均增幅为12.5%。2011年GDP增幅虽略有下降,但是GDP总量却持续增长并突破万亿元,达到了11502.06亿元(见表1)。正是深圳市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强大的经济总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产业规模强大,产业配套支持力度增加
从产业配套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围绕互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在和主导产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产品、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都加大了支持配套力度,延伸和完善了产业链,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深圳LED企业分布在上游衬底材料、外延片,中游芯片,下游封装、应用及配套材料、加工及检测设备等各个环节,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产业配套支持。互联网产业方面,深圳已经有腾讯、迅雷、A8、芒果网等本地产业基础,近期阿里巴巴、百度还将在深圳建立分公司(许勤,2010),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深圳市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等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力培育一批对经济拉动作用大、辐射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深圳有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生物企业60家以上,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7家。互联网领域的腾讯、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生物医疗领域的迈瑞等都处于行业龙头地位,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优势显著
随着对新兴技术培养的逐步重视,深圳市近几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1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高达11875.6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为3.66%,大大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见表2)。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环境还是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深圳市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深圳市在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等方面拥有很好的基础,已先后扶持建设了 47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 192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 34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211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新能源领域,扶持建设了 27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 67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曾智泽,2011)。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源泉。华为、中兴是覆盖整个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领域的制造企业,其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越来越多,且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四)资源基础较好,市场发育比较成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培育受到人才、资本、能源、技术、市场环境等资源因素的制约。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新兴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其成败取决于是否拥有掌握高技术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人才。深圳市人才聚集、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比较完整灵活,对高技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强。深圳市大学城、虚拟大学园、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其次,从能源资源方面看,深圳拥有较好的能源基础。以互联网为例,深圳是国内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之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深圳的风电技术、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方面拥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再次,在市场环境方面,深圳市拥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资金来源单一,科技转化有待提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尽管深圳市已经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见效慢,回收期长,银行存在惜贷现象;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直接投资的热情不高,从而使新兴产业难以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虽然其产品有广阔市场,但因资金短缺,往往不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当前深圳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还不够完善,行业、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建设项目向银行和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来源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一。
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够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科技与现实经济结合不紧密,经济科技分开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升。目前,深圳市“产学研”的转换除了在互联网产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外,在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其他新兴产业方面都不理想。一方面,影响了各个利益主体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缓慢,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六)产业规划跟进,政策支持力度较强
深圳市是国内较早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近年来,深圳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2009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互联网振兴发展计划(2009-2015)》、《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计划(2009-2015)》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深圳市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1年,深圳市又颁布了《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政策》、《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深圳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目前正在编制《深圳无线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 年)》、《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 年)。2011年12月深圳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和《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送审稿)》。至此,深圳市重点发展的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应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完成。以上这些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出台,确定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深圳市还成立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规划的部署、政策的引导进行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并加大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共同投入,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以三大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深圳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预计每年投入15亿元,计划投资百亿元以上,计划5年后为深圳带来6500亿元以上的产值,支持三大产业迅速形成规模(许勤,2010),这些都将进一步推动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一)强化科技创新,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首先,应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继续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技术创新向产品聚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其次,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力争在基因工程、干细胞、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真正掌握关键核心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技术。
再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强科技应用和现实经济的结合度,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最后,要继续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广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开放式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一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方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资金的杠杆作用,继续增加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融资,专项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快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
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加快形成以创业板为核心的产业和资本有机结合机制。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进,2011),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并优化创业投资环境,促进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壮大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环境。
三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参与深圳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
(三)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政策
首先,要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有计划、有目标 、有步骤 、有针对性地引进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新兴产业领域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李玲、陶锋,2011)。
其次,制定吸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专家向企业流动的优惠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在新兴领域开展创新创业,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员在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和指导,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到深圳创新创业。
再次,注重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加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可以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熟悉国内外产业情况、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的中青年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
(四)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推进措施,完善考核评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加快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促进各项规划政策的衔接协调,使相关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产业监管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加强监管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产业市场操作规则,加大通讯、能源、电力、水、交通、信息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李玲、陶锋,2011)。
四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部门广、主管部门多、产业间交叉融合,需要多方协调。因此,要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壮大(狄乾斌、周乐萍,2011)。
(五)加强市场培育引导,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需求是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首先,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不断壮大社会经济,为促进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其次,强化地方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政府购买,扩大市场需求,并通过相关措施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再次,不断开发新能源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拉动产业发展。最后,尽快建立和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完善高技术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准入和竞争秩序,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3.许勤.把握机遇,发展优势,壮大新兴产业[EB/OL].三峡宜昌招商网,http:///zsdt_show.asp?id=2274,2010-6-10
4.甘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完成[N].深圳特区报,2011-12-24
5.进.加快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探究[J].福建论坛,2011(3)
随着传统能源开发潜力下降、能源价格快速上升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增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青睐。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并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热点。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于2005年起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规政策和规划。自此,我国部分新能源利用如光伏发电、风电等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去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规模达4505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为214万千瓦和550万千瓦,占世界比重明显提升。但从发展质量看,除了个别规模目标外,其他目标的完成情况都不够理想,未完全达到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初衷。为此,我们应当冷静看待新能源发展热潮,深入剖析并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新能源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一、新能源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一)新能源内涵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其特征主要包括:资源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科技含量较高、无污染或污染相对较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资源禀赋相异的地区,新能源所指的能源种类也不一样,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其范围应该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聚变能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能源。
(二)发展意义
1、扩大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从国内看,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低,尤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4%和7.5%。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较慢,石油开采只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煤炭开采条件也越来越恶劣,能源供给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继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未来我国能源缺口还将增大,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能源形势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市场更加复杂多变,竞争更加激烈。尤其2010年以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局势愈发紧张,给我国的能源进口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还给我国外交增添了许多压力。为此,着眼长远,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扩大能源供给渠道,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能源基础。
2、改善能源结构,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一是要加强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我国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初步测算,我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0亿千瓦,国土三分之二以上面积年太阳辐射量超过每平方米5000兆焦,生物质能每年可利用量约4.6亿吨标准煤,地热能可开采资源量更是达到33亿吨标准煤/年,发展潜力巨大。对上述能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将极大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使能源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并进一步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3、带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的发展,可以带动新能源行业及上下游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具有产业关联广、资金需求大、技术层次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金融危机后,新能源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手中的“香饽饽”,美、日、欧盟等均把新能源技术与产业作为战略突破口,希望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2009年1月,奥巴马签署的《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首要目标就是通过重点投资清洁能源领域促进美国经济的转型,增加就业,扭转美国经济的颓势。我国也在2010年将新能源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毋庸置疑,鉴于新能源产业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势必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4、推动科技进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尤其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极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新能源发展环保要求高,对技术依赖大,推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可能导致新的技术革命产生,从而催生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近几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领域相比,我国新能源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算太大。为此,我国必须要抓住时机,努力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以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推动力度不一,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并网规模年均增长90%,光伏发电为63%,均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和规划目标。2011年,光伏并网规模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长了两倍有余。此外,随着风力发电开发建设、太阳能利用补贴、特许权招标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风能、太阳能利用领域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其他新能源如生物质能、地热能、页岩气等则仍处于“摸清家底”阶段,利用规模低于世界平均增速,甚至地热发电装机不升反降。可以看出,我国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挑肥拣瘦”现象比较突出,这将导致大多数新能源在未来发展中落后于人。如,美国页岩气产量已从2006年的311亿立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1800亿立方米,超过我国当年常规天然气产量,而我国页岩气开发才开始启动相关工作,两者差距明显。
(二)配套协调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虽然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发展迅速,装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发电量却并未同比增长。2009年我国风、光及地热的装机容量约为美国的65%,而发电量却不到24%,利用效率差距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相配套建设不完善,与新能源发展速度不协调。以风电为例,伴随着风电场的并网,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2011年进一步凸显。一是出现大规模的风电脱网事故。去年前10个月,仅酒泉风电基地就发生脱网事故73次。二是“弃风”现象严重,消纳矛盾突出。已建成运行的河西750万千伏输电工程的外送能力仅为230万千瓦左右,其余都无法外送。脱网事故和“弃风”现象,不仅暴露出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不高、风电接入安全性不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问题,也暴露出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划时过于侧重资源开发、对具体的风电送出和消纳考虑不够的问题。
(三)带动效应明显,但产业质量不高
我国新能源的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早在2008年我国就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2010年全球前15大风电装备制造商中我国就有8家。但从发展质量上看,新能源产业似又在走传统行业的老路,未能体现转型升级要求。一是产能过剩严重,以致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二是产业链位置尴尬,企业竞争力不强。风机制造企业极少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大多购买国外风电机组生产许可证,按图纸生产风力发电机组;光伏发电的硅材料和设备90%依靠进口,90%以上的产品依靠国外市场,“两头在外”现象十分突出;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相关制造业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导致新能源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水平低。
(四)科技创新乏力,关键技术和设备缺失
科技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美国GE公司风电设备在12—25米/秒风速间可以满负荷发电,而国产设备满负荷风速区间仅为15—19米/秒。目前,我国仍未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核心技术,亦不具备大型风机整机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等。同时,由于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顺畅,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基础研究薄弱,缺乏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难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较高的技术发展平台。关键技术的缺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
四、政策建议
对于新能源发展,必须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予以统筹考虑,不仅要考虑其能源属性,还要考虑其产业属性;不仅要兼顾近期的重点任务,更要兼顾长远的发展目标,应稳中求进,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一)稳步实施总体战略,推动均衡发展
面对新能源开发过程中“冷热不均”的现象,当务之急是在目前出台的各项能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未来20—30年的新能源总体发展战略,明确发展路线图。考虑到其他新能源利用潜力同样巨大、可弥补风光能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足、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应在发展战略中对其发展给予充分重视,在推进力度上与风光能保持大体均衡。就现阶段而言,一是要加快做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确定资源总量和具体分布,开展勘探开发试点。二是要努力扩展利用生物质方式,提高利用规模。三是积极研发地热发电技术,提高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四是继续推进核聚变能利用实验。对于风能、太阳能的发展速度则可适当调低,不宜突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发展规模,以免继续过热。
(二)稳步推进配套建设,提高利用效率
新能源的开发,最终是要将能源输到消费端,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东部地区用电紧张局面与内蒙、甘肃等地“弃风”、“弃电”现象并存,反映出我国在新能源建设中并未形成有效供给。为使新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是要进一步培养新能源需求市场,提高消纳能力。建立健全反映资源稀缺及环境外部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效益,增强新能源的价格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品的国家补贴标准,加强新能源产品推广使用。二是要加强配套设施和制度建设,提高新能源输送能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明确电网企业收购新能源电量的目标和考核指标;完善新能源发电并网标准,加强新能源发电项目与配套电网的协调建设,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运行体系。此外,考虑到我国岩页气资源富集区很多集中在中西部山区,在油气管网建设时也需提前规划布局,予以考虑。通过以上措施,使新能源发展真正步入“送得出,用得上,不浪费”的良好轨道。
(三)逐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应充分重视这次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切实扭转目前水平较低、重复建设、发展无序的现状,避免再走传统产业发展的老路,促进新能源产业良性发展。一是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布局,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控制产能,遏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冲动,引导企业理性、有序生产。二是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完善新能源产业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推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产业结构效率。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体系,着力提高新能源设备及产品检测中心认证能力,完善新能源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通过规范新能源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四)扎实推进研发能力建设,破解技术“瓶颈”
关键词:新能源;太阳能;风能;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60-03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必将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4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中国目前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其中,以煤为主。中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始终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天然气只占中国能源供应的极小部分,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警示我们,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建设两型社会、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口。
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法律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能源又称可再生能源,是指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开始注意从政策上引导新能源开发。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大了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能源局,其下设立可再生能源管理处。能源局成立后,将新能源的发展列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2.财政支持政策相继出台
财政部提出了对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池给予补贴,国家能源局也了随时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信息,财政部联手科技部、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金太阳计划”,提出三年内支持不少于5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等等。财政对新能源的扶持无论从密集度和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3.地方政府积极打造新能源基地
在法律政策和财政支持下,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就有10个正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上海、浙江也出台了新能源产业规划,列明未来新能源产值目标。在山东省的规划中,要在2011年,使三成以上的城市建筑普及应用新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3%。青海宣布将在柴达木盆地建设太阳能电站。甘肃宣布在酒泉建立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的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
4.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领域,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由于近年来煤炭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传统能源企业中电力是最迫切想改变煤炭主导地位的。而新能源理所当然地被电力企业视为新出路。中国国电电力集团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率先进入太阳能领域。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中,发展较快的是风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2007年,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也是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2008年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不利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长。核电的发展政策由“适度发展”变成“积极发展”再调整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等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车等已成为汽车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某些机构乐观地预期,2050年中国将有30%以上的能源需求依靠新能源来满足,届时风电装机甚至可能达到2.5亿kW以上。
不过,总的来说,可再生能源占中国能源总量的比重还很低。其中主要还是水电,非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还非常低。目前,新能源不足以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蜂拥而上,产能过剩、无序竞争问题
目前,非理性投资所导致上游产能过剩、下游制度瓶颈等问题,正阻碍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风能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制造等领域(而不是设备应用领域)出现了一定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成本过高,光伏发电技术其实还没有非常成熟,提前热炒已经使这个行业产生了泡沫,金融危机也使大量光伏企业倒闭,部分外资已经开始撤离光伏发电。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快,技术风险大,中国过度投资,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把我们原来的巨大投资变成泡沫。过度竞争,市场监管缺位,会使那些想通过长期持续研发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在恶性的价格竞争之中被消灭。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不能引领市场,甚至还经常被劣质品冲击。同时,低成本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国外此起彼伏的反倾销调查。
2.新能源的成本高,竞争力差
发展新能源的成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中国除了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外,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独特成本制约问题。一是中国很少自主技术,在生物发电、太阳能、风能等领域,中国企业要向国外同行支付高昂的技术专利费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是非常复杂,而且进步非常快的,因此核心技术很难掌握。现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都依赖进口,连生产线都靠进口。二是中国大部分新能源企业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益差。三是不仅因为自主技术不成熟,我们要在设备购买上付出高成本;而且还因为项目投资额大,融资渠道少,我们要在资金获取上付出较高成本。
2.新能源产业要发展壮大,关键是技术突破、价格降低
一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研发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技术,还有储能技术和电网调度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等。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应通过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促进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信贷和投资政策、价格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3.大力倡导绿色理念,促进新能源消费
一要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积极营造绿色能源消费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二是政策上有保有压,实行环保折价和“清洁发展机制”。能源产业是外部性很强的产业,有必要实行环保折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有利于激发新能源发展的定价机制,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框架,积极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配额买卖安排,让开发新能源的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更多的收益。
4.解决入网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风电的稳定性问题,要从两头入手,一头是电源,一头是电网。从电源来看,一方面,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也应该加快技术进步,开发电网友好型的发电装备,减少对电网的冲击,例如解决低电压穿越问题的相关技术等。另一方面,要将“风光火储”各种电源进行组合,以降低风电的间歇性和对入网的冲击。也就是将风电、光伏发电、火电、储能设备进行有效组合,相互补充,以平滑单纯风电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使得间歇性的电源成为非间歇电源,或者至少使间歇的时间变短。就分散利用的部分来看,在中国,风场往往远离用电中心,需要长距离的输送,所以应该在风电场附近建立一些高耗电的企业和工厂,就近消耗一些电能,这样对电网的冲击就会小一些。从电网这头来看,首要的就是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它可以增加电网的灵活性,提高电网的吸纳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爱芳.新能源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戴珏.货币政策影响下中国新型碳基金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2013,(2).
[3] 谢晶仁.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性探析[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