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培养教育内容

时间:2023-05-26 15:29:34

导语:在培养教育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培养教育内容

第1篇

1.从国际人格教育形势看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中学教改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上,健全的人格教育成了中学教育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开始注重其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已经将健全人格培养作为中学生基本的教育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在过去很注重对人精神层面的教育,比如“忠、孝”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巨大发展,以及所带给人的巨大物质财富,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相对浮躁,在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方面表现也是如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健全人格教育的缺失,很多高智力群体却表现出低智商的行为。基于此,对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和人格层次。

2.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看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追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知识通常被当作人才的评判标准,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谓的人才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作为保障。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可以为整个国家、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肩负着祖国繁荣和民族富强的伟大使命,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从个体的发展要求看

康德说,教育的立足点就是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也指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健全人格教育会对以后个体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做保证,知识、技能可以在后期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强化,可是人格教育的缺失却难以弥补。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中学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毋庸置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中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社会、学校对此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发展要求。

二、 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人格的培养应该在尊重、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应该以中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为依据。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心态结构不够成熟,在面对很多问题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的行为模式是这个阶段人格教育的重要的内容[2]。因此,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意识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言,就是通过合适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进行优化,让其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品质[3]。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自我意识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统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存在进行觉察和了解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过去经验的影响,比如过去的成功让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失败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还有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影响着自我评价;还有自我及他人对自身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所以,中学生正确、积极自我认知的形成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自我认同感是指对自身各个方面的正确认同,同样,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既不能认同感过高,骄傲自大;也不能认同感过低,妄自菲薄。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行为活动的信念和判断,主要同自身的经验相联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任务,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的调节等。自我控制在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特质形成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学生而言,要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自我控制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强化。在教育上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强中学生的行为自觉性和意志力。

2.心态结构的成熟

健全的人格特征应该具有合理的需要动机、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需要主要有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类,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情绪是个体对反映内容的一种态度,需要是其产生的基础。而意志是个体为达成目的,自觉组织行为,进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三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规律看,中学生的很多需要动机是正常的,不过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在满足需要的方式上存在很多不足。对需要动机方面,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身的需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规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学校的教育中,老师也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进行学习,不能脱离既定的学习路线,学生的活动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学生正常的需要动机,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情绪、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它的产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正常的,对中学生也是如此,但是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正确的方式。在中国的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际交往以情感为纽带,宣扬忠、孝;另一方面又压抑情感的正常宣泄。在中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情感的表达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正常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尤为重要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培养正确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适应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在成长中,任何困难、挫折、磨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这些问题,进而使自身获得成长。中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帮助中学生对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回避。通过合理的干预、告诫,激发其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3.多元价值观念的培育

健全人格的结构包括系统的思维方式、合理的价值观念、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等。个体表现出认知的差异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获取事物本质的重要方式。价值观念在个体的人格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社会角色意识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态度,应该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角色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

社会文化向着多元化发展,同样,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多元化、统一的思维方式,即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是由不同部分通过相互作用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学生尽快掌握独立思考问题、正确思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而言,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经常用极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价值观与个体的行为相互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决定着其价值观。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理应具有合理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对中学生的成长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在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促进其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角色认知是个体对于各种社会角色行为模式的识别,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于中学生而言,其社会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其社会角色更多是学生、子女的身份。良好的社会角色认知就是要让学生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实现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公民角色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

4.合理行为模式的养成

健全人格的表现形式就是外在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全的人格系统不仅要有内在的精神特质,还需要将其外显化。在中学生人格培养方面不能忽视对其外在行为模式的培养,很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都是由错误的行为模式导致的。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对中学生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个体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并不是相对应的,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培养身心统一的人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脱节在中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给予学生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中学生内心渴望独立,行为上却要依赖他人,这种不统一、矛盾给其健康人格发展造成了很大困扰。

三、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1.培养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实际

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健全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培养并不是简单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在培养过程中要同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同十年前中学生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心理特征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在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上,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成长背景、气质类型,所需要的培养方式也是不同的。人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者的追求,预示着人格培养的结果。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人格特质都相同,这一点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2.完善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可以从培养民族精神、践履社会公德、勤俭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发展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心理意识,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等不够成熟,需要依赖于外部环境,表现出一种矛盾性。

在人格教育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正视这种矛盾,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方法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假期兼职活动培养勤俭意识等。同时,良好行为的产生必须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做保证,可以采用适度的量化的方式进行考评。

3.重视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健康的程度决定的,健全人格的前提需要健康的心理做保证。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人性、叛逆等特征,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因此,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表现出片面性,比如对自身的能力与表现过分重视,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等。教师在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同时教会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当个体有了健康的自我意识与目标时,其发展便有了方向与动力,健全的人格特征也自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4.优化人格发展外部环境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人格的发展是由外部环境与心理成长共同作用的。相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接触的是学校、家庭,其次是对学校、家庭产生的因素,第三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三方面从内到外共同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越好,自身人格特质更容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外界环境不好,会对健全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从大的环境而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积极一面;从学校环境而言,要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将所学知识、技能视作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镇硕莉.论私立学校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何春霞.班主任工作与社会文化的协调与整合.教学与管理,2011(3).

[3] J.M.伯格.人格心理学(第六版).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Chang L,McBride-Chang C,Stewart S M,Au E. Life satisfaction,self-concept,and family relation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182- 190.

[6] 钟明华,罗明星.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指导.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第2篇

我国目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狭隘与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2)对教育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谷,因而缺乏号召力;(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的方式。综上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看成被加工的对象,而没有把学生看成是现实生活中的有机体,而学生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判断,自身对现实的感悟和体认。我们教育学生谦虚使人进步,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善于表现自己却被别人视为无能。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地选择道德,有自身的道德衡量标准,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在事件中才能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道德人格逐渐健全。麦克莱伦曾经说过:“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地判断,因为实施这些美德都需要一种自觉的意识或自由选择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主体性的唤醒和弘扬,培养学生独立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因此,研究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将如何唤醒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来促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地处江苏锡山小镇的锡山中学,90%的学生来自农村,98%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可该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制订了课程总目标: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具有现代中国人意识。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毫不客气地拿走“自行车维修”“就业指导”,写上自己需要的“交际课”“心里辅导课”。调查显示,98%的学生按本意选择了自己开设的课程,满意率几乎达到100%,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培养其独立的思想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建设性和研究性的人。

二、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

伴随着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将如何教育学生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认为,首先应当把学生从家长和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自发地组织活动,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遇到问题才能自创地解决,并从实践中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应从包办学生的一切事务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交往,让学生去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学生才有自己的思维,而我国目前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价值与态度无法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所受的教育成了“善意的欺骗”,使学生浪漫的理想破灭,不得不顺其自然,而无独创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是当代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加以充分认识。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的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道德教育,即“主体性道德教育”。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主体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才会激发学生新的发现和新的行为,促使学生奋进,追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这就要求主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并在生活中能自主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来促使人格健全、道德行为的完美。

今天,为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更应该张扬个性。孔子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坚强的个性、坚贞的气节、昂扬的志气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肖川教授也说:“道德知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关系着当代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大难题。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对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教育界人士对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视。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培养;健全人格;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13-05

20世纪,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全人教育思潮,即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对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提出批判,倡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在身体、智力、知识、技能、道德、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1〕在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各国开始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如英国政府在2000年就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幼儿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倾向,社会性技能,注意力和坚持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等。强调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应能促进幼儿“身体、情感、社会以及认知”的发展,也就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人格健全是指人格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和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可以说,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这不仅符合当今国际教育潮流,而且是实现当前幼儿教育培养目标的明智选择。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期

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的过程,前一阶段的发展状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创造性、坚持性、秩序感等重要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决定于在他五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2〕因而在幼儿时期进行人格培养既是促进儿童良好人格品质形成的需要,同时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并且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属,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现代化的人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3〕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须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健康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儿童早期即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当前,由于人们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良好人格的培养,使得有些儿童身上出现了许多让人担忧的现象,如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新能力、不善于合作,等等,这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影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制约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是检验与整合当前幼儿人格发展理论的需要

人格问题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国外关于人格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各种理论流派的学说对我们开展人格教育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我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大量探索我国儿童人格发展的规律,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儿童人格研究的成果,涉及幼儿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及完善了幼儿人格理论,为教育领域人格培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当前我们有必要依据已有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为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格教育课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为检验现有的关于人格的研究结果提供实证依据。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总目标

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即促进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对人格结构的研究目的是对人格进行科学的划分,变抽象的特征描述为具体可操作的手段,从而为幼儿人格的培养寻找切入点。已有研究指出,幼儿人格结构由智能特征、意志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性特征五个维度构成。〔4〕因此,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以促进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这是幼儿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们提出幼儿阶段健全人格培养的总目标,即通过幼儿园三年比较正规、系统且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教育,使幼儿: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自尊自信,有主见,勇于进取;积极探索,有创新性;精力充沛,具备敏锐、灵活的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力和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善于与他人交往;乐观,性格开朗;学会合作,乐于与他人分享,诚实、谦让、讲礼貌,有同情心;做事认真、负责;较少攻击性;稳重、坚持、自制,有秩序感;心境平和,不骄不躁。最终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备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分年龄段目标

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特定规律和相应的年龄特征,每种人格特质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发展速度有快有慢,而在关键期内的发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确定幼儿不同年龄段人格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初步确定小、中、大班幼儿人格培养的分年龄段目标。

1.小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能愉快地入园,有积极的情绪表现,适应幼儿园生活。

(2)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说完整句、与他人作简单交流。

(3)能尝试简单的操作活动。

(4)初具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渴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伴的好评,能自我肯定。

(6)能理解一些简单生活常规,做事有条理,能体验良好的秩序所带来的舒适感。

(7)能在教师的提醒下坚持做完一件事,并保持注意力集中。

(8)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能主动向他人打招呼或交流等。

(9)能分清想象与真实,在成人引导下敢于承认错误。

(10)能对他人的病痛表示关心,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提供简单的帮助(物质方面或体力方面)。

(11)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满意,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2.中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不缠人,能够情绪自控。

(2)在游戏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乐于交往,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3)能够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较少主动性攻击。

(4)能在游戏中进行有意想象,愿意探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5)开始具有责任意识,知道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答应别人的事能努力完成。

(6)有较强的秩序感,能自觉维护秩序。

(7)不需成人提醒就能坚持做完一件事,做事认真仔细。

(8)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与他人分享或给予他人帮助。

(9)诚实有礼貌,敢于说真话,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10)能对他人的不幸感到同情,并通过适当方式给予支持与帮助。

(11)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能初步产生羞愧体验,勇于面对出现的问题。

3.大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具有自主性,做事不依赖,能够自己拿主意,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2)能主动与同伴合作,有较强的合作技能,能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互动。

(3)能较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不恶意攻击他人。

(4)能大胆想象,思维具有发散性,愿意创作。

(5)对新异事物具有敏感性,能主动进行深入和持久的探究。

(6)有较强的时空感,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

(7)能长久地专注于某项活动,并做到有始有终,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8)能慷慨地与他人分享。

(9)能宽容和同情他人,会用语言对他人表示关心。

(10)做事有担当,能对自己的过错负责,有初步的集体责任感。

(11)开朗大方,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敢于表达想法,不胆怯。

三、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应渗透在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涵盖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并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延伸和巩固。

(一)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由多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各维度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在人格的培养上应把握人格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系统的动态平衡中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活动正是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一种体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为核心精心安排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综合了健康、艺术、语言、科学和社会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旨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水”这一主题活动为例,有教师针对幼儿喜欢玩水的天性,将主题“水”分解成“水好玩吗?”“水会变魔术吗?”“哪里有水?”“水上有哪些交通工具?”“海底世界神奇吗?”“水与我们人类有关吗?”等几组活动来进行,并生发出与各学科领域相关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大胆想象、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获得了诸如“使开水温度快速降下来”的多种方法,“自来水与开水有何不同”等知识,充分体验到了获得新发现的愉悦感、自豪感以及亲自动手实践的成功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几人一组进行合作,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发展了与人合作、倾听他人以及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在探讨水与人类关系的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较强的“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形成了初步的环境保护行为。这种整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将对人格各个构成要素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促进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各种主题活动是开展人格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幼儿天生就喜欢动物,如能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物的某种特质为切入点,寻找其与某些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以此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则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有教师以“有礼貌的蝙蝠”为主题设计活动,首先引导幼儿发现,蝙蝠在黑暗的环境中是借助雷达系统去寻找食物和避开危险的,正是这种特殊的听的能力使它得以生存下来。接着,以引导幼儿学习像蝙蝠那样善于倾听为教育目标,设计开展了系列活动,诸如谈谈“善于倾听的好处”,思考“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倾听者”,讲讲“倾听所带来的收获”,等等,以培养幼儿与人友好交往等良好的人格品质。〔5〕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

除了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外,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幼儿人格教育,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入园活动、离园活动、晨间活动、三餐两点、午睡、自由活动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却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用心地加以发掘即可成为幼儿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以三餐两点为例,以往饭前餐桌和餐具的摆放、饭后餐具的整理和擦桌子等工作大多是由教师和保育员承担的,幼儿并不参与其中,进餐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也是幼儿吃得好不好。其实,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教育契机。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小班幼儿讲粮食的由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餐后鼓励他们自己将餐具整理好;让中班幼儿学习谦让的良好行为,排队领取餐点,爱惜粮食不浪费;到了大班则让幼儿负责摆放和整理餐桌、餐具,分配食物等。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养成对自己、他人和集体负责的态度,学会与人合作,获得有礼貌、讲秩序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又如,有时候发现班里的玩具弄坏了却没有人承认错误,就可以即时组织幼儿开展“做错了事该怎么办”的讨论,培养幼儿正直、诚实的个性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人格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能够长期坚持,而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比如让大班幼儿负责摆放餐具就必须坚持每天都这样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培养人格的目的。

(三)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环境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教育内涵,学校里没有一处是无用的环境。在幼儿园中,环境也时时刻刻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如,主题鲜明、色彩明快、形式活泼的墙饰可以让幼儿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引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活动室里开辟出的小小的角色游戏空间,可供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使用,便于他们开展交流与合作,发展想象力和与同伴交往的技能;精心布置的艺术角可供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以此展现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发展自信心等。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创设出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幼儿园环境,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体现家庭式的欢乐、和谐氛围,把幼儿园建成幼儿之家。第二,让环境成为一个“水族箱”,“可以映照出想法、价值、态度以及身处在其中的人们的文化。”〔6〕第三,创设易于调整和改造的环境。第四,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

(四)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幼儿园的人格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每个幼儿都获得健全的人格,是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心愿,有效的家园合作是保障幼儿人格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这种合作既不能满足于一时,也不能流于形式。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起主导作用,这种合作要纳入长期规划中。首先,教师应从幼儿入园那天起就为每个幼儿建立人格档案。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家长等多种方式了解每个幼儿的人格发展特点,发现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作详细记录。同时要请家长确认,以便让家长能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与教师达成教育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共同确定完善幼儿人格的内容与方法。其次,幼儿园应按照幼儿人格培养计划以周为时间单位制作详细的观察记录表,供家长定期观察后填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家长持续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借此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以便为下一阶段人格培养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对观察表的分析,教师与家长沟通也会更具针对性。再次,定期举办(如每月一次)有关幼儿人格培养的家长培训班和交流会,通过培训提高家长对幼儿人格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家长关于幼儿人格发展的理论知识;通过交流就人格培养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成功经验,以不断改进幼儿人格培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1.

〔2〕叶厚隽.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J〕.天中学刊,1997,12(4):82.

〔3〕梁玉华.浅谈现代人的人格特质与幼儿人格的早期塑造〔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4.

〔4〕张金荣.3~6岁幼儿人格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5〕CHARLENCE C CALI.Creatures of character:Winni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J〕.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1997,2(1):19-21.

〔6〕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7-49.

On Child’s Sou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n Context of Holistic Education: Valu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Jin Fang1, Dan Fei1, Yang Lizhu2

(1Colle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2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第4篇

关键词 职业素质 思政教育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素质是主体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其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经历等等。可见,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可能通过速成班实现,需要高职院校专门创立系统的教育课程,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共同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质。

1 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教学为特色,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的、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毕业生。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正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趋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此发展特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创新思政教育体系,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职业素质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其中一方面,虽然职业素质教育课与思政课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从它们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两者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应该将思政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着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建立在职业素质培养基础上的思政教育,可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拓展,与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就业特点相联系,把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及要求整合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中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出发点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支撑着人们的职业愿望,为人生的前进提供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为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其职业选择偏向追逐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享受。还有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亲身实践,职业理想只停留在纯“理想”的限度内,目标大都不切实际。树立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对正确地选择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不竭动力。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建立有效可行的职业理想。突破职业理想的狭隘含义,职业不是只为个人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享受。把职业的意义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合理地统一起来。使职业理想既崇高又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2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要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软实力”当中,比如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硬实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次之。正如古人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者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也就是立德,学会做人。

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重点培养职业道德,强化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第三,强化规则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法律法规去做人做事。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加明细,工作中很多项目都要求团队完成。大学生需要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掌握团队合作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如此方可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全面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和创造机会把工作做好,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2.3 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任务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三年不间断的培养才逐渐形成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可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拓展,针对大学生不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面对大一新生,进行以指引为主的入门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为其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后,就应引导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这是着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入点。

针对大二的学生,可进行融合社会为主的深化职业教育。将之前所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帮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多地接触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分析自我的优缺点。着手有效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分析不断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目标作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动力。这是最确实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大三的学生已经是毕业生,可进行实用能力为主的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群体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有了前两年的职业教育基础,第三年的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困难。此时的职业能力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实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

虽然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学校也要对他们今后发展担负责任。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可以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建设21世纪社会的人才其职业能力之必然要求即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深层缺欠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最低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使他们树立追求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理念,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以职业心理教育为辅助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中,因此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沟通便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发紧密,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也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校园氛围相比较社会而言,显得简单宽松。工作当中的压力、社会的复杂与校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不可能胜任工作。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校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入社会必备的心理基础。

3 总结

从大学生进入社会需要具备的“软实力”——职业素质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高职院校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这种整合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校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和学院予以积极配合,对本校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统计。此外,还要求对学生毕业之后近两年的就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实结合本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学生发展的优缺点,进行侧重点的调整。二是配备主辅讲教师组合,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主讲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把握教学的主要方向。辅讲教师以各学院辅导员为主,他们熟知各自学院学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通(下转第141页)(上接第41页)过这种组合最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整合教学实践成功,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也能实现教育者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基金项目: 1、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批准号:2010CY029);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JMS2010227)。

注释

①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邹伟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俞立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新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张德.日本高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2).

第5篇

徐苇苇(1987-),女,湖南新宁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根据我国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种学位教育,它迎合了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探讨了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保障机制,为其他省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保障机制

1.背景分析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适应性、操作性强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高端人才。为了更好的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旅游人才,2009年,教育部在原有硕士学位的基础上设立了旅游管理硕士(英文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并且在2010年正式发文公布了授权点名单,2011年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为中国培养高水平的旅游人才搭建了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不断成熟,MTA教育结构的不断完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招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MTA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西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是广西教育界甚至是我国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MTA研究生教育的开启,为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2.培养现状

2011年,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被授予了MTA招生资格,开启了广西MTA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元年。据MTA教指委统计,从2011年至2014年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招生人数分别为:12人、14人(拟招)、15人、20人;39人、31人(拟招)、20人、24人;5人、28人(拟招)、65人、96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4年广西MTA招生人数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2012和2013年,受到学校招生名额限制,招生数量出现了减少的情况,但整个广西的招生人数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总数分别为73人和100人,仍然位于全国前列;2014年广西MTA招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共招生134人。然而,随着MTA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其培养教育质量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第一,由于MTA项目实施的时间较短,在招生方面存在市场认知度低,社会影响力弱等问题,招生情况不容乐观;第二,MTA培养单位对培养人才的目标把握不到位,认识不够清晰,培养方向不够明确;第三,高校未能针对广西地域特色和经济发展实际要求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开设专业课程;第四,高校在办学体制和评价体系方面还欠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未能很好地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五,高校不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导致就业信息反馈不顺畅等问题。因此,针对广西高校在MTA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探索并构建一种适合广西旅游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来提高和保障MTA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

3.保障机制构建

3.1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

3.1.1做好招生管理工作,把好选拔入口

做好MTA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把握好选拔学生的入口,确保生源质量,是MTA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期保障。通过制定严格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严抓操作程序和选拔方法,做好招生政策宣传、计划编制以及考核方式的设置。加强MTA项目招生单位的招生工作管理,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和谐、健康发展。

3.1.2完善教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教学条件,有利于MTA研究生培养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提高MTA研究生培养教育满意度的基础和重点。MTA教学条件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手段、图书资料、旅游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等。因此,保障MTA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使培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完善教学条件,使研究生培养教育得到可靠的保障,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其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适应。

3.1.3改革课程评估,改善教学方法

课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检查高校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果,并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予以改进[1]。比如,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课程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进展、手段、方式、考核等。然后,对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要求任课老师说明具体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达到保障MTA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3.1.4提高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在MTA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教育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因素。通过制定规范的导师资格审查机制,严抓导师教育教学质量,以导师所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作为选聘的重要条件。高校应根据未来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材;自主学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品性培养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培养目标。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不足

(一)学生语文课堂接受度较低

首先,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资质以及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学习的状况也是各异的。有的学生个人性格和家庭素质培养教育上面相对重视,课堂上素质培养教育效果就比较突出,而有的学生在平时生活环境中即忽视素质培养教育,造成课堂语文教育难以收获成果。

其次,学生对待初中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学生普遍反映初中语文比较枯燥,其主要原因是初中语文知识点较为细碎,且都比较形象直观,很多语文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因而略显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例如教材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划分辨析中,对于初中知识基础而言就比较难以理解。

(二)教师未能充分展现教材作用

以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初中语文教材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从而造成了死板、呆滞、枯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而课堂的素质培养效果也极差。教材没有能够灵活运用,老师也没能够利用教材与学生实现互动。例如,以往教材提到培育“四有青年”,而教师只能照搬概念,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例作为例证。

(三)学生与老师课堂互动不明显

初中语文素质培养教育来源于现实实践,同时高于实践。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主动学习,课下积极反思、实践。

二、提高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一)创造性地分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较为规范的语文教育学习材料,是学科内容的最重要的载体,限定了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数十年的修订改进之后,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学术水准和公信力,生动直观、文字精练,为学生提供了规范表达的了科学示例。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寻找本节课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寻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好教学步骤。例如在“权利与义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好现实生活中学生贴切的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案例,使学生生动的理解。

(二)创设语文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中小学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语文教育从生活中走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质培养教育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与教学情境、材料以及课件的互动,有目的地将语文教育问题提炼出来,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例如在教材的“逆反心理”教学中,指导学生编排课堂短剧,在娱乐中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教育。

(三)倡导自主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逐渐变为引导者,更多的是在教学普及的任务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开放性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和发散。自主型学习要求教师大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品质和性格,习得求是、创新的语文教育学科精神。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型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发现,且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信息检索、搜集、分析的能力,为大学阶段大量的自主语文学习做铺垫。在教材的“正确认识自己”学习阶段,通过设计以系列问卷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重视课堂交流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很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讲,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平和的氛围有利于他们提问;其次,教师要设置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第三,在提问的技巧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语文教育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年那些比较新奇的概念肯定会有很多疑问,学生的这些疑问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学生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面,让他们素质培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五)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性评价

教师不仅要信赖与教材,还应通过学生的反馈、同伴的互助、专家的指导等形式,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学生的协调发展作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把教学的高效益作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让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主旋律。

结论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活动过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师素质,等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师体现出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广阔的人文关怀,也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都向前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玉红.做高效课堂教学的践行者[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2]王瑞雪.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4)

第7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主阵地,教育质量对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影响重大。

研究生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工作。要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其结果的质量,而且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控制和改进影响其质量的所有因素。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英文缩写为TQM)是企业界应用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成员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目的的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1]。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有着一定的类似性,其基本过程包括:新学科和专业设置与调整(市场调查和产品开发)――招生宣传(广告)――招生(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就业(产品进入市场)――用人单位使用(产品消费)――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等[2]。正因为此,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可以移植到研究生教育领域,对我们拓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与实践的视野不无裨益。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体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找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的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制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三全一多样”,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

全面质量管理是融合了质量控制理论、系统理论、质量管理工具模型的结构化系统,从而达到创造全组织范围的参与规划和完成连续改进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从市场调查开始,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直到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全过程,它不仅要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也要对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产品性能进行管理,也要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时间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物进行管理,也要对人进行管理;不仅要对产品的形成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还要对形成以后的过程乃至使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1.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明确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全”要求

思想决定行为,观念影响行动。为了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能够很好的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要求研究生培养管理各个环节的人员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把自己当作研究生培养系统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不管哪个人、处于什么岗位、做哪项工作、该怎么做,都要从细节处入手,用标准来衡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采用培训与思想灌输、引导和疏导等形式对与研究生培养教育有关的人员进行持续、全面地质量教育,包括全面质量意识教育、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以及为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教育。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与之相对应,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也必须做到全面的、全过程的和全员参与的管理。研究生培养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是指培养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全面质量观,包括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教学、实验基本建设和改革到教学工作评价,从管理队伍建设到管理组织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管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的管理是指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把握质量这个中心环节,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等环节。研究生培养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是指全体教职工都要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要求从事研究生培养的有关人员都具有很强的质量意识,积极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去。

2.做好研究生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开展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深远、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扎实地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才可能真正获得实效。

收集和整理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信息,建立系统化的质量信息库。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信息是指影响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质量形成和持续改进提高的诸因素信息。这些信息是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控制的“耳目”。职能部门和各院系要建立质量信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从研究生、导师、教学、学籍管理、开题、中期筛选、试验、开题、论文内审、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等方面建立基本信息制度,在信息采集、统计、整理、分析、反馈等环节上努力做到零缺陷。

研究生培养教育各环节工作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对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的过程、结果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所进行的设计,它是依据国家提出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活动过程。无论哪一项工作,在进行标准化时,都应以文件形式加以明确,并且必须与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结合起来执行,使之贯彻到每一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配合相关的考核制度,可以使标准化后的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和贯彻。

建立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制。没有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就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很难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所有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有关的教职工明确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3.采用科学的、多种多样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许多职位明确提出仅招聘研究生,从而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攻读研究生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以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科研素质,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是导师负责制,考生从一开始就选定某一老师,从一而终,继承有余,开创不足。除了这种导师负责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探索建立由3~4名具有不同专长的教授组成的研究生导师组培养制度,要求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把研究生培养从师徒性质的体系变成多学科交叉的引导方式,导师组为研究生制定课题方向、方法,进行结果评价。另外,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把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也引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实现高校中的理论导师和企业中的实践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对加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研究生学习、科研的规律

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不能照搬企业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模式,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研究生学习、科研的规律。高校所进行的“生产”或提供的“服务”与企业的生产或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企业生产的主要是物质产品,而研究生培养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私人产品,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而高校是非营利组织,由公共选择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其生产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因此,只有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研究生学习、科研的规律,才能很好的发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5.强调“市场导向”原则,实施“市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提倡为顾客服务的理念,倡导从顾客的立场出发,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尊重顾客权益,方便顾客,体现的是市场导向原则。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注重“产品导向”原则,强调培养,而很少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社会需要的。这种培养模式在以前人才严重紧缺(大学生少,研究生更少)的情况下尚可接受。而现在,国家已经培养出足够多的应用性大学生,研究生则进入了科研能力差、动手能力也差的尴尬境地。所以,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的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应强调“市场导向”原则,采用“市场导向”的培养机制,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学生学到的似乎与实际相差甚远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且这种结合,是在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笔者认为,强调“市场导向”原则,实施“市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不仅会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并且能够加快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质量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管理活动。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为使研究生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为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是一种较优的方式选择。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实验和实践逐步深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第8篇

The Education Mode on Joint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 regular College in Applications & Skilled Professional

ZHAO Li-pi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Jilin Railway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2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2 joint training skills and application type talent, has become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ilot demonstration of the preferred path. Based on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driven "practical skills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cosystem perspective, explore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project of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tandard syllabus,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 put forward a fusion education system of "one main line, phase 2, 3 link, four dimensions" carry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oint Training; Education Model; Application skills

1 引言

2014年1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提出实施高职和本科院校3+2学制贯通试点的指导意见【1】,旨在基于“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三原则的人才培养衔接示范,打通3+2高职本科教育的一体化协同实施路径,以期快速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兼具实用技能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从而高效保障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跃升要求的人力资源供给。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契机,聚焦吉林省区域产业经济提速跃升对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增长需求,积极探索高职和本科院校3+2联合培养的教育成功要素,提出和实施了一种综合生态系统理念和业务领导力模型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策略【2】。本文在该策略的工程教育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依托计算机专业高职本科3+2联合培养项目的先行先试,重点探讨融合“3+2贯通专业规格、一体化课程体系和体验式教学反馈”的教育模式范例及提供可复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2 高职本科联合教育实施路径

高职和本科3+2联合培养由专业衔接的院校结对,统筹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先以高职生入学3年,再入本科学习2年,基于高职和本科院校协同完成高职本科3+2学制的教育目标实施和过程活动效果达成【3】。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或本科接续分段学制,联合培养教育模式的成功依赖于统一的价值目标驱动及适配的教育生态系统支撑――高职和本科院校3+2人才联合培养聚焦于专业职业面向的区域产业人力资源中长期需求目标,通过建立“政府支持、产业对口、学校结对、社会助力、家长理解、学生认同、产业满意、生涯发展”的现代教育和谐生态,以践行资源优势整合创新的人才培养价值主张。

高职和本科院校通过制定和实施高职本科3+2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方案,以融合具体学科专业的“课程理论、实践实训、企业实习”的核心教学过程活动,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兼顾扎实的职业岗位实用技能复合和专业工程技术创新训练,而且具备相当的面向区域产业岗位群职位稳定就业和持续生涯发展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因此,有效实施3+2联合培养必须依托参与结对院校协同的“学科专业组合优化”和“课程教育端到端贯通”主线,基于育生态视角设定“高职和本科”递进有序的教育目标与专业规格,确立整体课程框架和澄清课程单元的纵向构成时序和横向关联依赖,综合权衡理论知识、实践实训的内容比例以提供

针对性的内容设计,合理安排课程实施计划的教学过程、提供教学环境条件和师资力量准备,

明晰教学质量评估原则和对接与学科专业适配的国家职业认证或行业从业标准,进而形成

“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适应”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教育体系,持续构建3+2联合培养“学科适配、专业一体、课程衔接、教学对齐、效果归一”的教育实施模式。

2.1高职本科联合培养专业定位

吉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之势,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软件外包、信息服务、汽车电子、数据中心、空间信息”等中小型特征的企业集群,其升级转型急需面向“软件技术开发、信息系统管理、网络应用集成”岗位群的专业人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联办为纽带的 3+2人才培养,旨在整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实训以及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创新优势,提供高职本科学历教育贯通的培养实施路径。

适应吉林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跃升的IT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基于“按需定向,强强联合,一体培养、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原则,高职和本科院校3+2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定位于培养承担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应用集成及胜任领域工程应用创新的“软件设计(评测)师、数据库工程师、技术支持师、网络工程师”,参见如表1所示的3+2。

高职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目标、专业规格等的相关对比分析描述:

表1 高职本科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概览

[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机职业面向的技能型为基础,扩展应用型的工程技术创新\&培养目标\&高职高专 \&普通本科\&高职本科\&培养方向\&操作师\&工程师\&技术师\&教育规格\&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职业面向\&蓝领\&金领\&白领\&工作岗位\&软件开发\&程序开发员\&分析架构师\&软件(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评测师\&信息系统\&信息处理员\&系统规划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员\&信息管理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集成\&网络管理员\&网络规划师\&网络工程师\&]

从表1的内容分析可知,“高职本科”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导向,而兼顾整合高职实用技能和本科工程创新的特色优势。高职和本科院校应以相互促进的“高职学历提升和本科应用转型”为教育生态共建的价值基础,基于一体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澄清总体拉通和分段协同的目标规格和知识结构,细化职业能力面向和综合素质要求,基于共赢策略指导实施联合培养的“一条主线专业建设聚焦、两个阶段课程体系设计、三步环节知识学习传递、四维度能力培育养成”教育模式。

2.2联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和本科院校以计算机学科专业的中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规格为基础,遵循现代

教育和应用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通过“高职本科”协同课程体系建设承载教与学的过程活动,构建一体化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实践”融合课程体系。因此,提出如图1所示的联合培养学科专业贯通课程框架,体现“一主线(高职本科标准)、两阶段(高职3、本科2)、三环节(理论、实训、创新)、四维度(生涯、专业、知识、素质)”的项目化特征:

1)一条主线:高职和本科院以认知和行动一致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标准”为教育实施主线,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4]将3+2联合培养按照项目化过程进行设计和交付管理。“一条主线”基于自上而下的视角统筹兼顾“3+2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协同制定全程式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标准,及设置理论和实践梯次递进、内容有序融合的整体课程体系和多样性的教学实训路径。“一条主线”的聚焦原则为联合培养提供了长效运作和教育质量提升基石及持续发展驱动力,以指导高职和本科协同教学纵向递进和各层次模块课程融合横向贯通,从而更好地实施“高职教育生源入口,本科学历资格出口”的一体化培养。

2)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即说明一个3+2项目的高职和本科院校承载双主体,更是指

依托项目关键链衔接的3+2“两个阶段”教学活动的有序递进。基于“宽厚基础(知识)、扎实能力(专业)、创新应用(素质)、持续发展(生涯)”的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标准,高职3年+本科2年的学制细分为“高职本科基础教育(高职1年)、高职本科专业教育(高职2-3年)、高职本科工程教育(本科2年)”三个层次,进而针对“高职高专、本科院校”两阶段“高职本科”布局进行“理论、实训、创新”三类课程衔接拉通和渐进内容匹配。

3)三步环节: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涉及“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工程应用课程”三大类,具体落实到两阶段三层次的“理论、实训、创新”教学环节实施。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计算机高职本科的“通识知识、数理逻辑、工程理论”准备就绪,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导引的专业发展初定向;职业技能课融合“学科、专业、综合”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以项目实训与顶岗实习夯实IT实操类技能训练,获得必备的职业技能证书(初级技术);工程应用课程聚焦本科阶段的工程技术教育,强化“科技外语、技术应用、项目开发”的综合创新提升及通过行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认证。

4)四维能力:符合社会就业导向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其

合格标准包括“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生涯发展”四个维度的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分别以“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应对。进而结合课程框架的“一主线、两阶段、三环节”教育实施路径进行“四能力”适配落实,形成如图2。

所示的一种适配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计算机专业3+2一体化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范例。

3 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教育模式

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教育模式基于系统的高职本科3+2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导向具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试点示范项目教学实施,是一个高职和本科联办院校依托“管理职责驱动、资源配置投入、教学价值创造、评估反馈改进”教学循环,通过动态跟进区域产业的中高端人力资源需求变化,以持续提供学生就业满意和企业工作胜任的人才培养教育供给。

3.1高职本科教育一体协同结构

成功的3+2 高职本科教育协同结构如图3所示,以构筑差异化的竞争力为目标,凝聚联办院校的协同发展价值观。在明确的专业规格和课程设计基础上,具体执行采用试点示范“项目管理”方式组织联合培养的教学任务交付,以职业生涯规划牵引学生专业定位和发展定向,同步促进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合师资团队的能力渗透和融合提升,形成教学相长的高职本科文化的应用创新氛围:

1)教学实施模式选择由高职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教育的关键任务决定。3+2五年的教学周期,要求高职和本科院校能够立足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共识,而依托于学科专业规划和课程体系设计,分解为阶段性可衡量的关键任务进行实施。

2)联合师资团队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赖,兼具实用技能和工程创新素质的名师需结合试点示范的实践过程快速成长。此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条件和环境等软硬件资源,可通过院校协同、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多方统筹和获取保障。

3)牵引高职本科生立足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岗位就业,是确保联合培养教育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形成对高职本科的价值认同氛围,以使“学生具备意愿、企业接受认可、学校培养动力”相互促进。

4)3+2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化常态运作,可通过设立试点示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方式提供组织保障。以及时跟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教改计划,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创新思维和视野,充分用好和用足相关的政策机会和社会资源。

3.2高职本科教育综合实施模式

基于计算机专业3+2高职本科课程设计进行CDIO适配,借鉴IMCRA发展管道教学结构,和行为学习PARR方法【4】,不仅有效促进学生技能养成提升,而且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现代职业化素质,突出了“学做教”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应用。

高职本科教育的综合实施模式如图4所示,说明基于“通识教育导引/专业教育疏导/职业技能聚焦/工程应用提升/高职本科就业”的递进上升培养循环及其能力养成路径,描述了计算机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3+2联合培养项目的全流程教学要素设计――以角色认知和体验驱动的行为学习,融合CDIO教学标准、设计-实现经验、实践场所、教学资源等支撑条件,有效拉通高职本科一体化协同培养实施环节,呈现为一个完整的3+2教学项目交付:

1)通识教育导引:学生基于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导引,渐进明晰职业定位和高职本科IT就业认知,洞察基于学习的个体转变,从而建立IT职业学习意愿和工作期望。

2)专业教育疏导:学生以高职本科就业意愿和动机参与专业学习过程,基于计算机学科课程学习和构筑宽厚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CDIO演示类项目进行集中的反思与分享。

3)职业技能聚焦:深入高职本科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面向的技能训练,贴近工作实际完成CDIO项目任务实验实训,强调在IT开发和服务主流工作的实操技能应用和熟练复合。

4)工程应用提升:转入本科院校进行计算机工程扩展深化,快速补齐综合通识和专业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获得“软件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任职资格认证。

5)高职本科就业:对齐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和职位标准,基于CDIO专业设计或企业顶岗实习,催熟学生个体适配工程应用创新能力,达成符合培养目标规格的高职本科就业。

4 结语

第9篇

但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片面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儿童青少年自身成长规律,德育工作中的成人化、运动式、一刀切等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必须建立在尊重教育对象与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首先要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德育的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目的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以为指导的德育理论制订的。它是一个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在内的多维结构。据此,必须坚持全面培养教育的原则,在各个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都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以贯之。但是坚持全面培养教育并不等于否认层次性。各种教育的深浅程度和侧重点,还必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可接受能力,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以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必须贯穿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各个阶段,并随着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社会经验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对小学生,要通过他们身边周围大量的可感知的、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事物,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依恋感、归属感,应力戒讲空泛的大道理,否则那些被我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变成没有意义的空谈;对初中学生,则要依托历史、地理、文化、国情等知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培养高度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并初步形成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观念;对高中学生,要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奋斗目标,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必须处理好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之间的关系,使之既有分工,又加强衔接。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基本上处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有些教育,简单地重复,有些教育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校内外各种德育途径、教育方法、管理方式以及品德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还要在实际操作中建立保证这种衔接的权利。现在,各地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序列建构模式,通过制订德育大纲,构建各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序列体系。再如,交接与反馈模式,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之间进行毕业班学生的情况交接与反溃像马鞍山二中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表现进行连续3年的追踪了解,?据此改进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此外,交流与沟通模式:大中小学的有关人员共同研讨学校德育课题,交流研究成果,相互听取意见,建立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参观、访问、恳谈制度;还有管理衔接模式:配备骨干教师担任新生班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以防止管理环节上出现空白……以上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应该进一步形成稳定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