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3-05-26 15:29:40

导语:在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第1篇

1. 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概况

1.1 循证护理1992年英国流行病学家Cochrane成立了全球第一个Cochrane中心(循证医学中心)。1999年,中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加入了国际Cochrane中心,这也是亚洲唯一的循证医学中心。加拿大Memaster大学护理系AlbaDicenso教授最早将循证医学应用于护理工作,提出循证护理的概念。其新颖的观点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给临床护理实践与护理决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2004年我国首家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在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挂牌,标志我国循证护理已步人一个新阶段l2j。

循证护理又称为实证护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与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的特点为:重视证据、重视个体化差异、重视整体观_lJ。一个完整的循证护理程序应该是:①针对每个患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问题;② 检索相关的文献,找出可靠的依据;③批判性地评价临床证据的有效性和有用性;④在临床实践中实施有用的研究结果;⑤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确认是否达到最佳成效或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嘲。

1. 2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生理与病理基础,以病因病机、四诊辨证为认识疾病的方法,护理措施多种多样,有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较为系统的论述。但是也要看到,传统中医护理是典的经验护理,许多个人经验与病例报道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可重复性,难以被世界广泛认可,影响了传统中医护理与世界学术的接轨。

2..1 对整体观念的认识 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二是认为人与自然界和社会是密切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医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时,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变化的有机联系上分析疾病的病机变化,重视从自然界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寻找发病因素。在实施中医护理措施时,遵循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原则,重视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整和改善。另一方面,中医护理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将常规诊治与临床经验、个案体会、患者的体验等结合起来,以宗医乃仁术之旨。

整体观念也是循证护理的特点之一,循证护理突破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倡导临床措施和护理决策都要以患者为中心。循证护理计划的制定,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循证所获得的有价值的、可信的实证;二是护士的临床经验性是患者的需求。这三者的结合,体现了循证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观。在评价一种护理方法是否有效时,循证护理重视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需求等,而不只是依靠实验室或影像学等中间指标。

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都体现人文性、艺术性、伦理性、社会性等因素,体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整体护理理念,以患者的自觉感受与生命质量的改善为目标。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涵义更广、更深,牵涉到多层次医护理论体系;而循证护理主要体现在人本文化本身。

2.2 辨证施护与求证思想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施护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首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推理,辨汪得出所属何病何证,从而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护理措施。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护理合理性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护理实践中辨证施护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

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的研究结果为实证,先提出问题,再寻找实证,最后应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临床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科研设计严密,并有流行病学资料,可推荐给所有医院;二类实证通过至少l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科研设计比较严密,科研在不同的场合得以重复,可推荐给符合条件的医院;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可供医院参考。

由此可见,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都重视临床证据与文献依据,中医护理更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对文献研究也偏于定性而忽视量化和统一标准。而循证护理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量化、标准化分析与评价。因此,把循证护理中的求证思想用于中医护理中,可使中医护理中的辨证施护进一步提高更为完善。

3. 循证中医护理发展设想

3.1 中医护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循证护理的基本原理及为临床提供科学证据的角度来审视中医护理,不难发现中医护理有以下问题急需解决:缺少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资料;中医药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缺少学术界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缺少专业人才;临床评价的基础研究及基础性工作薄弱等。将循证护理的思想注入中医护理,使中医护理临床评价系统更加规范化、客观化、量化,使中医护理的科研水平达到更高层次。

3.2 循证中医护理发展的原则 中医护理与循证护理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彼此借鉴;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传统中医护理在实践循证护理过程中,通过扬弃,保留精华,去除糟粕,得到升华而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否定传统中医护理的一切经验或取代传统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由于历史条件限制难免精华与糟粕共存,有待进~步发掘、整理、提高、发展,这正好给循证护理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循证护理的融入必将大有可为。

3.3 提高中医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识水平很多调查研究显示,临床护士中近半数不知道循证护理,知道者中对循证护理也仅限于对其概念及产生背景的了解,对循证护理的证据等级、实施步骤及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大部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处理问题时还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教科书等,循证护理的应用率很低。我国护理人员(包括中医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知、应用程度不甚理想。中医护理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的循证护理能力,必需加强在职培训,掌握熟练的临床业务技能、护理科研及评价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医学统计学、专业外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协作精神及能力等。必需加快中医临床护理专家型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护理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4 运用循征护理实现中医护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辨证施护是传统中医护理的特色之一,是中医护理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护士的经验不同,导致辨证施护方案各异,往往因缺乏最佳的科学依据,即使同一种病、同一种证型也很难在辨证施护规范化上求得一致。

这样,很容易使临床护士只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诊治而陷入经验护理的思维模式中。循证护理强调客观的、可靠的科学依据,以此作为辨证施护的指导思想,通过系统观察、分析、论证、筛选,可获得科学的、可靠的、充分的临床证据,进而制订出真正有效的、适用的、规范化的辨证施护方案,这样可以避免经验护理重复的无效治疗或低效治疗。还可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逐渐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行之有效的辨证施护方法,解决长期以来中医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无章可循的问题,为中医临床护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3.5 借鉴循证护理,提高中医护理的科研水平尽管近年来护理领域的着作与科研论文数量显着增加,但总体质量还不高,表现为科研设计不够严密,经验总结性报道文章居多,设计严密的实验性研究论文较少。另外,护理研究内容较零散、规模小、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特色的专科护理文章较少,护理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脱节,缺乏对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借鉴循证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循证护理中心了解到最新护理科研动态,有利于自己科研选题的决策。在开展护理科研时,可以使用循证护理科研方法,即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开展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并且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第2篇

一、中医护理含义与特点

中医护理是指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开展护理工作。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等。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为辩证统一施护。中医护理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的,一旦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将会影响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医护理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都受到了自然界影响[2]。病情观察依靠辩证施护,在进行辩证施护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与现代护理中的仪器检测不同,中医护理诊断病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同时结合病史询问、个体状况等信息,运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八纲辩证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初步诊断病人的证型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提出护理措施[3]。起居护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认为保持情志舒畅有利于抵御疾病,饮食调护也能治疗疾病,因此,中医护理可根据辩证施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膳食和营养方面的护理指导。中医护理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护理方式,包括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传统技术,同时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以上护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家庭护理。

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入整体护理阶段。这一点与中医护理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和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防病的理论相一致。中医护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发生,如何预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护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适合中医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调理老年病人的机体,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对合并多种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服用西药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减少服药次数[5]。

三、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第4篇

关键词:高职;中医护理学;教材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56-02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中医学的传承关键在于临床实际应用。做好高职中医护理的“教、学、做”,掌握技能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学之重。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选择举足轻重,既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还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热情。编写教材以及进行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适应性。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护理教材首先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中医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病人及健康人实施调护,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病痛为目的。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理论,但绝不能强搬硬套。中医概念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中医护理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以藏象理论为中心,以功能现象为特征,辨证研究人体的功能现象。

真正让高职学生了解传统中医护理,就必须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还要认真了解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体会到岐黄之术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当然,在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术也是对现代护理的补充。

以整体护理为纲要,

以点带面分解实施

中医护理学应该体现出整体观念理论,要以整体护理为纲要,结合自然界变化规律,建立人体脏腑有机一体的理念,杜绝“一症一护”的狭窄思维。脱离整体施护的单一护理不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孕育着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理念。整体护理体现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

整体护理,既重视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的特点,又重视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既重视疾病在临床征候表现中的辨证施护,又重视针对疾病本身特有的病因辨证地求因施护的特点。不仅注重局部病变,更强调从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调护。

以基础护理为准则,

完善急救手法措施

高职护理课程都是以基础护理课程为奠基,延伸到临床各专科护理。然而,医学护理学种类繁多,临床分科护理则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以基础护理为准则,把基础护理的原理、方法贯穿于临床各科护理之中。像护理职业道德、护理原则、护理规范等。中医护理学是在基础护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护理中的应急手法、护理手段,采取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特色治疗护理措施,弥补现代医学护理的缺遗,使几千年传统护理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

在急诊中,运用针灸、推拿等措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刺开窍醒神、针麻手术、手法捋筋整骨、刮痧放血泻火解毒等。再如康复过程中惯用的推拿手法,帮助病人调整气息、平衡气血阴阳、缓解病痛、恢复体力,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护理方法。通过运用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既弘扬了中医古老的岐黄之术,使之造福于人类,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护理的不足,古为今用,中西合璧。

以传统护理为特色,

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是辨证施护,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关注因人、因地、因时的护理准则,根据临床各科的特殊病人,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不同于现代医学护理,但并不冲突。二者相互为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各尽其能。如骨伤科的康复推拿护理;中风病人后期的针灸康复;中药保留灌肠缓解腹胀、腹痛以及毒素的排泄代谢;妇科常用的中药离子导入。再如传统的刮痧法、放血法、熏洗法、拔罐法、冷敷法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方便、实用、有奇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中医护理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只有具有熟练的技巧,临床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此,理论与技能操作学时以1∶1为合适,只有多动手才能熟中生巧,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应经常训练、反复钻研、不断探索操作规律。

以强化技能培训为

重点,修正教材编写思路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除了掌握基础常识外,主要是对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中医护理技术像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药熏等种类繁多。多年来,这些技能只有中医师掌握,护理人员仅做配合。古往今来,中医临床医护是不分开的,因此,医护分家的体制不适合中医临床的需要。

高职中医临床护理学员必须掌握、应用传统的护理治疗技能技术,发挥传统中医的特色,更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所以,培训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的传统技能,必须打破医护分家的西方医学模式,真正让中医护理人员配合中医临床医生,共同解决治疗、康复、保健及愈后的问题。

学习中医护理技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手法练习应贯穿在学习过程始终。像针刺手法练习、推拿手法练习、刮痧拔罐工具的选择应用、中药透入操作、中药熏洗方法等等。教材中除了理论讲述外还要配合课件的应用,以增强直观印象。教师的演示操作与学生的操作练习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实际,使高职护理学员缩短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人员。

《中医护理学》教材具体应分为两大模块:一为中医常识,包括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炎黄子孙的荣誉感。只有了解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二为技能培训练习。以演示、观摩、操作练习为主,让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真正掌握中医传统的技能技巧,服务于临床应用。

课程的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

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后研读读了几个版本的《中医护理学》教材,感觉在讲授时都很不适应,为什么不适应呢?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格局较乱,既有中医印象,又有西医痕迹;既有基础护理内容,有掺杂着临床护理知识;只有个别病案的护理,缺少整体护理的常识;基础护理理论要求太多(像护理道德、护理准则、护理规范等),技能护理操作太少(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具体练习)。其次,教材与《大纲》相脱节,高职护理学员将面临着国家“执业护士考试”,而考试大纲内容是其重点。再次,课时分配缺少实用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学时比例失调,还是安排为1∶1为佳。基础护理课内容也不应出现在专科护理学中,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中医护理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培养高职学生中医护理的技能技巧。以实际、实用出发,按照中医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传承传统医学的精华,使中医护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护理工作拓宽思路,充实临床护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老年中医保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9.

[2]周琦.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郭靠山.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金玉忠,李云端.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姚军汉.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周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奚中和,俞大祥.中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蛋白尿等,易反复发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肾病综合征在中医学里属于“水肿”的范畴,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意义重大。我院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路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70例,均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41.29±6.53)岁;平均病程(20.26±9.71)个月。实验组35例患者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40.86±6.63)岁;平均病程(21.05±8.93)个月。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本组35例患者常规的肾病综合征护理:测量血压、尿量;测量腹围、体质量;观察患者水肿消退状况等。

1.2.2实验组:给予该组35例患者中医护理、辩证施护,具体方法如下:①饮食护理: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减轻肾脏尿酸排泄;②日常起居护理:保持病房干净、卫生、通风;适宜的温度、湿度,安静、明亮、舒适;定期进行消毒,可使用食醋熏蒸;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口腔清洁,可用银花水漱口;保持皮肤干净清洁,做好皮肤护理等;③监测护理: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好饮食及药量;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及血压等;观察尿液数量及变化;观察患者水肿情况;④情志护理:及时安抚患者产生的烦躁、恐惧、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劝慰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1.3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1.3.1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变化和住院时间。

1.3.2评分标准:心理特点评分标准[2]:以患者的情感、意识和感觉为出发点作出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评分:烦躁、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共5项,总分为10分,每项2分,评分越低越好。

1.4统计学处理:本次实验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心理变化评分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两组肾病综合征患者住院时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肾病综合征患者心理特点评分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烦躁、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各项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肾病综合征是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和生理机制。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水肿、尿蛋白>3.5g/d、血浆蛋白<30g/L、高血脂症等。肾病综合征是终身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学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中医护理的理念是整体和辩证护理,不仅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而且以患者为本、将人体与自然充分结合,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相生相息,关系密切,病房环境、空气质量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故而首先要保证日常起居的护理,使患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养病。肾病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于“水肿”的范畴,其病位在肾、肺、脾。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皮肤和口腔是为外邪侵袭的通道,因此要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口腔应按时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当面部、腿部水肿时,水肿较为严重的部位以六一散、红花油、酒精等外敷,防止皮肤溃破;若有溃破的地方可以使用生肌散,促进溃的愈合;重度水肿患者应注意,防止性低血压。定期测量体质量、腹围以计算饮食等。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血钾、血钠的平衡。

中医护理中的饮食护理主要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食用利于肾、肺、脾三脏,且不会增加肾脏负担的食物,起到食药同治的效果。中医学的辩证护理是指根据表现出的不同中医证型,加以辩证施护,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采用中医护理具有满意效果。本研究表明:对于两组肾病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给予中医护理,平均住院时间为(12.53±2.32)d,心理特点评分为(5.22±0.39)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平均住院时间为(19.46±2.75)d,心理特点评分为(6.84±0.52)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6.93±0.43)d;心理特点评分比对照组低(1.62±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路径辩证施护,可以明显缓解了患者烦躁、焦虑、恐惧、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缩短其住院时间,减轻家庭负担,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护理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重视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剑珊,黄燕林.自我效能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饮食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7):1985-1988.

[2]温月,樊云秀,江维,等.健康教育在肾病综合征复发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5):540-542.

[3]唐芳,樊蓉.肾病综合征院内皮肤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606-1607.

[4]李玉杰.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饮食治疗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6-87.

[5]钟伟丽,黄璜,李玉萍等.循证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1,22(14):148-149.

[6]季笑楠.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131.

[7]刘秀梅,王金梅,左淑波,等.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动脉栓塞的预防措施及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72-273.

[8]徐小平.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辨证护理干预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4):203-204.

[9]张月青,刘宝丽,赵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226-227.

第6篇

    制定具体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护生入科前带教老师根据学校和护理部的实习计划,针对中医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分中医理论知识与中医护理操作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方法追求多样化,注重学生思维型和能力型培养,开启了启发式、讨论式、小讲课、角色扮演、批判式等多种方式教学[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护生的参与意识,调动护生的内在潜能,也符合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类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教育应当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成为护生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自发指向的学习者”[3]。

    做好护生入科教育为帮助护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中医科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操作室布局,技术设备及物品的摆放等,使护生尽快熟悉环境,尽快适应角色,增强自信心,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详细介绍科室的中医特色:中医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既考虑局部,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中医护理也具有整体护理的鲜明特点,指导护生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舌苔、脉象、体质、治疗用药等情况,分辨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根据缓急,扶正避邪,因地制宜,辨证施护,辨证施教。

    严格带教过程的管理注重护生对中医护理兴趣的培养,培养护生对中医临床护理的兴趣,不仅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护生刚接触到中医临床,对中医的阴阳、五行、舌诊、切脉、经络、百草等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临床教师要抓住护生的学习热情,重点运用生动的事例,介绍中医治疗、中医护理在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心理调护等方面取得的应用实效,与护生共同探讨现代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激发护生探索中医的渴望。同时让护生参与临床特殊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标准参照文献中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把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如中医的“四诊”、拔罐、中药灌肠、中药导入治疗、针灸、艾灸、熏洗等操作制成多媒体形式,增强直观性教学,强化护生在进入临床操作前的中医护理操作规范。在临床实际操作带教中,带教老师对各项操作要认真讲解步骤、要点、注意事项,指导护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多示教、多提问、多鼓励,在“放手不放眼”的监控下,创造更多机会让护生独立操作,提高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习期间,困扰护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师生关系”,带教老师要经常主动与护生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正确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征求护生对教学计划内容及进度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4]。在护生出科前,召集护生对本科室带教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秀带教老师,鼓励护生提出带教过程中的不足。科室将护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归纳、总结,积累带教经验,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3.7严格出科考核护生入科时带教老师便将考核项目分发给护生,让护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前准备。考核分理论与实际操作两部分,学生出科前由带教老师按要求和程序对护生逐一进行考核、考试,将成绩当面告知学生,记入护生实习档案,对不合格者,给予护生一定期限重新补考,直至合格。

第7篇

【关键词】 儿科;中医护理;思想方法;实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32-02

中医护理的精髓是辩证护理,经常年临床时间,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儿科护理学的特点,探索出了新的护理模式,即“病、证、症”三个层次护理。新的护理模式实施于中医护理,对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考虑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中医护理理论应具有儿科特点。本文将从多元化角度,对中医儿科辩证护理的特点和临床运用思路进行探讨,以完善中医儿科辩证护理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儿科护理和儿童保育工作,使儿科护理质量得以提升。

1 儿科中医护理的思想理念

1.1 护理与治病相结合,标本并顾 中医护理实施的基本要求就是辨病、辨证与辨证护理。辨病施护主要是从患者疾病的病理发展考虑,侧重于对患者内在实质进行调理;其针对患病阶段患者的病情状态进行护理,找准病因,对疾病阶段性的病变实质进行调整。此理论中,辨病、辨证施护侧重于对疾病本质的调理,其中辨证护理则侧重于治疗急症,在“治标”和缓解病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三个方面的治疗思想相互结合,可以在临床中标本兼顾,起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成效。结合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更要做到病、证、症相结合。举例说明,小儿出现“脾常不足”,容易被六、乳食等侵犯而出现泄泻,泄泻的发生更会加重对脾胃的伤害,对小儿营养吸收产生影响。此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病变发生特点,从病论护,对患者的护理应以保护脾胃、固本为基本治疗原则,严格控制小儿日常饮食,减少食量,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流质半流质食物为宜,使脾胃负担得以减轻的同时保证患儿良好的营养供给,忌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及时给予补液处理,调摄寒暖,对患儿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从证论护,应把审症求因作为目的,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辩证施护。因伤食而泄泻者,应以消食化积为主要护理手段,使患儿进食间隔时间进行适当延长,给予神曲、山楂等消导之品,可按摩患儿腹部以达到消胀化积的目的;湿热侵犯而致泄泻者,应当卧床休息,对患儿大便性状和全身症状进行严密观察,用药以清热利湿为宗旨,及时给予增液补津,切忌辛辣;脾虚所致泄泻者,应当加强饮食方面的护理,施行少量多餐,可长期服用健脾化湿药品,忌食用荤腥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可也对患者行艾灸、推拿等以达温脾胃助运化之效。如果患儿泻下急迫频繁或伴有呕吐不止的症状,应当先治标,及时给予止泻止吐治疗,防止患儿出现阴竭阳脱,良好的对症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病情,使患儿病痛减轻,提升治疗效果。对护理关系的处理要把握好辨病、辨证与辩症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顾,对患儿整体脏腑功能进行调整。

1.2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辨证施护 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宏观辩证法,主要依靠医者的直观感受,有外揣内,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微观辩证法主要加入了现代医学检测方法的利用,这样便可对病患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行客观了解,并运用中医知识对病变进行分析,归纳其证候,这样既可以弥补宏观的辩证法的不足,还能使内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加客观直接;宏观和微观辨证法的结合,可以使疾病本质的反映更加全面和准确。就儿科护理来讲,小儿的抗病力一般较弱,容易发生疾病,病变较为迅速,在无病可辨,或证候复杂,或存在“隐性证”的情况下,宏观辩证法往往会使医者处于模糊状态,而微观辩证法则能够准确、客观指导临床护理的实施。举例说明,小儿咳喘患者在早期咳喘不甚兼有表证,但是听诊肺部可闻及增粗的呼吸音,X线下可见患儿肺纹理增多,此证多因外邪侵犯或邪阻肺气多引发,对此类患儿的护理以解表发汗,宣肺止咳,减除病邪对患儿肺部的侵害为主,给予患儿发汗宣肺的药物;如果咳喘日渐加重并伴有痰鸣音,听诊可闻及肺部湿音,X线可见有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存在,此类患者多为痰饮阻肺,对其的护理措施应以宣肺、清痰止咳、消除肺部炎症为原则,给予患者化痰止咳剂或去经穴进行穴位注射,忌食用油腻、甘甜食物,以防止助湿生痰。后期患者咳喘症状消失,一般临床认为痊愈,但是听诊肺部仍然有湿性音存在,X线下显示有浅淡、不规则的散在片状阴影存在,这说明患儿正气不足,病灶依然存在,这时要注意患儿护理以扶正补虚为主,增强其营养供给,帮助补养脾肺,肺部病灶的处理可采用拔罐法,加强病灶吸收。

1.3 随病施护 所有疾病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是不一样的,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病理变化施行不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就叫做辨期护理。鉴于小儿易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变证复杂等特点,其治疗和护理措施的把握具有较大差异性,所以要由浅入深地对疾病发展规律和动态变化进行把握,掌握好疾病的病机和临床特点,这时辨证护理得以实施的关键点。举例说明,如小儿麻疹,其病程可分为疹前期、见形期、疹没期,在疹前期一般疹点未发,护理主要针对表证,护理措施应采取发散解表,助汗等,以去除邪;见形期热毒内蕴,疹点出现外透,护理措施以清解邪毒、透疹外出为主,并观察疹点出现的顺序及形态,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疹没期患儿肺胃阴伤,要注意养阴清肺,调理患儿饮食,加强营养,帮助恢复正气。辨期护理要与脏腑病机变化和证候轻重相结合,制定相关护理措施。

2 儿科中医护理方法辨析

病势主要是指疾病所表现出“证”的动态趋势和疾病的证型变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包含有邪气发展之势和正气抗邪之势,这时正邪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2.1 顺势驱邪 结合儿科特点,小儿神气怯弱,抗病力较差容易感受外邪,“纯阳之体”在手写后容易从热从火而化,邪热充斥结聚导致实证、热证出现。临证应审察邪气在表在里之动态趋势,根据邪势主流,采取恰当护理措施顺势驱邪。举例说明,初感外邪,发热恶寒,病位在表,病势向外,护理措施的实施应当以解外为主,顺势可助汗驱邪外达,忌用凉水擦身,防止出现腠理闭塞,阻断病势外扬。病邪深入,或饮食郁滞,主要表现但热不寒,病为在里,病势向内,护理措施以清内为主,但是更要辨清邪势的上下趋势,或散或聚,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清上火泻下;高热烦渴,热势散漫在上向外,可以选择气薄味轻的清热药物,适当配合使用针刺法,可顺势透热降温,同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热盛腹满便秘,热势结聚在下在内,可选择气厚味重的泻下药物,同时配合灌肠法,可顺势通里泻热,饮食方面宜清淡。

2.2 辨势防变 中医临床实践可知,小儿“心肝常有余”,热邪容易枭张,常出现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在临床实践中,要及时掌握小儿病变的转变规律,仔细观察先兆症状,准确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使疾病得以及时控制。举例说明,小儿高热过程中,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鼻柱发青,手足可有一时性抽动,这时热盛发惊的先兆,应给予及时降温并止痉,阻止疾病向恶劣方向发展。

2.3 因“质”制宜,辨体施护 小儿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其阴阳平衡呈现动态变化趋势,且昼夜不停消长发育,加上有些患儿具有先天遗传和后天饮食、生活状态和地域差异,儿童中存在着较多的体质类型。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李燕将其分为三种体质,即阳盛体质、阴盛体质和阴阳平和体质;温振英从阴阳平衡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性、阴虚型、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大多数医者认为小儿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病因、病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存在不同的易感性。举例说明,小儿体态肥胖容易患湿疹和喘息;燥热型体质的小儿容易患乙肝痱子,但不易患水肿;阴盛体质的小儿容易患水肿,但是不易得红臀、痱子;营养性贫血小儿多因脾气不足而导致生血功能薄弱。由此可知,要以疾病为系统、以体质为背景,辨明体质差异。“因质制宜”可以使儿童保育与治护措施得以确定,改善病理性体质,争取做到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

3 小 结

中医护理具有自身特色,结合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要对中医儿科护理的思想方法进行全方位探讨,摒弃主观的、臆断的诊治护理疾病的思维方式,“病、证、症”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儿科护理学的特点,探索出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在临床实践运用中拓展中医儿科护理层面。上述儿科中医护理的思想方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取得良好成效,值得在中医护理行为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虚证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1(7):8-10.

[2] 李燕.225例夏季出生足月健康新生儿体质分型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20.

[3] 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6):362.

[4] 蒋运兰,杨惠,曹艺进.询证护理对中医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国护理杂志,2007,4(3):84-86.

第8篇

1上岗前素质培训

护士长坚持亲自对实习生做岗前培训,要按岗前培训计划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实习要求,进行医德医风、服务态度、护士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等岗前培训,同时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使护生树立法律法规意识,用制度、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的分析,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观念规范护生行为,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既要使患者得到实惠,又要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使护士在实习时明确护理操作中的法律责任,时刻以患者的安全为重,并能发现和解除安全隐患,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时树立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辅导护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既要知道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又本文由收集整理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地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让实习护士对医院基本概况、病区环境、医院辅助科室的位置等熟悉和了解,使护士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临床。

2带教老师的管理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选择中医护师或者经过系统中医基础培训的西医护师,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护生的心理活动和实习效果,好的带教老师会使护生乐于学习、勇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愉快、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带教老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医学和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中医护理学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及爱心,并且熟练掌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护生能严格要求,培养其独立操作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带教老师还经常带护生同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带教中,带教教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了解、重视护生的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才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带教质量。护士长进行不定期的带教考核,检查带教的成绩,反馈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和学习要求,避免对护生过度“放手”。

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优质护理的开展,迄选不仅需要教育层次高、素质好的护理教师队伍,同时需要有一支层次高、技术精湛、素质好的中医临床带教队伍,使护生运用中医护理技能,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增强,对促进中医护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入科后的带教

由带教老师向护生介绍病区一般情况如:①环境、病房及病床的布置、医疗废物处置方法和地点、治疗室和处置室的管理、抢救药品和物品的存放、设备的位置和检查及相关要求。②科室的专业特点、排班情况及作息安排。③护理文件的书写、优质护理的概念。④科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情况等,使她们尽快熟悉科室环境,为临床学习创造好的条件。

带教老师在工作中要有耐心、细心和热心,不要把学生看作是减轻体力劳动的帮手,进行每项操作时,先讲解再示范,然后让护生自己动手做,必须在老师的允许和监督下进行护理操作,老师要精心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和纠纷的发生。例如吸氧、洗胃机、监护仪、注射泵等的使用,让她们了解工作原理、熟悉操作方法。督促她们严格遵守各项技术规程,特别是注意无菌操作和“三查八对”的规范。

中医护理;①认真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遵循和贯彻中医学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护,全面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②饮食护理主要包括普通膳食、治疗膳食护理和饮食健康养生指导等。③用药护理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灌肠、熏洗、足浴、贴敷、等用药护理,药食作用指导及不良反应护理等。?④情志护理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遵循医嘱积极开展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灸法、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⑤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等。

第9篇

为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建立了护士执业准入制度。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对《中医护理学》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护理人才培养方向,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各医药行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面向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型、劳动服务型的全方面发展的专门护理人才。而衡量高职教育毕业生素质的标准主要是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及综合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及时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其发展的动力源于行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和变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仍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设施简陋、人才匮乏等问题。这就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广大农村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而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工作、能中能西、能医能药、能防能护的“学得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就是势在必行。

2、《中医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2.1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要特别突出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理论教学本着“必需、够用”为度。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定位,使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自己拓宽就业渠道,从而使其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达到增加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早实践、多实践。亦可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或直接从临床见习入手,再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等途径,强化能力培养。使《中医护理学》课程从以往的知识―能力型,向知识―能力―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

2.2授课形式多样化

教师课程讲授应改变传统主动教、被动学的单一模式,应以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开拓学习思路,增加学习兴趣,在理解中记忆,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除常用课堂教学外,还可带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实验室、药用植物院、甚或是中药种养殖生态基地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学习。在生产与学习实践中搭建桥梁,不但能拓宽知识面,加强记忆,更能方便学生更早地参与到实践中,走向社会后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通过图片视频看到中药的鲜药、成药、饮片等性状以及中药的产业化发展,便于通过形象记忆加深印象。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以还应根据中药性能的分类,讲授相关的常用食物的性味和中医食疗的基本知识。

2.3增强实用技术的教学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