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一对一教育

时间:2023-05-26 15:29:40

导语:在中学一对一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一对一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教学;中学生;教师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日益盛行,它集声音、文字、数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开拓了信息来源多样化的教育空间,极大的提高了教学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繁重的中学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生活,如何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音、文字、数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使信息来源多样化,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它既可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知识组合范围,将多科目的知识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功能,从而够激了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结果是显著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就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异,以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原理。既让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也了解了生物知识。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性、生动性、多样性、趣味性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其学习动机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发挥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制作PPT课件、网上讨论、网络视频等多种学习形式交换使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做好课程预习和复习,通过网络快速查询资料和信息,通过网络答疑激发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很多中学生都通过《老友记》、《越狱》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了解美国政治经济及文化。

通过以上途径整合各学科知识,充实内容和扩大信息量以及加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学的文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记忆,且易于遗忘;中学理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未知性的特点,学生难以通过课本的理论和老师的讲解去掌握和运用一些公式和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信息的交替演示,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快速更换,不仅能够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能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最终使使教学信息和教学形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简单易行。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达到视听并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加深重点、难点的理解。例如,可以通过《乔家大院》使学生了解晋商,通过《尘埃落定》使学生了解土司制度及藏族文化和文学,通过《贞观之治》、《三国演义》等了解历史。在教学中可以播放视频,也可选择要点截图,通过这些方式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四、现代技术教育有利于延长中学教学知识的存储期限和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基本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尤其是历史、语文及理科类。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理科的原理、图解、公式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存储在移动硬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反复使用,永久保存。这样,大大的节约了老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此外,通过网络信息,可以扩展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备课内容,为素质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有关研究也表明,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学生能够自己把我学习的进度、方向,自己探索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对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的改革。例如,现代中学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教学的整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完成了由“知识传播着”向“教学主导者”的较色转换。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中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查找相关信息资源,甚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发现和纠正教师的不足之处,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自主选择有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请教、交流、积累和探索一些课题,这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直观、形象的表现力,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无限的资源共享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带来深刻的变革,它的应用不仅仅是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更多的是延长了教学信息的储存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从客观上推动素质教育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琼.现代教育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解彩霞,武 鹏.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4)

[3]马春庚,侯丽霞.浅谈现代教育技术[J].教育在线,2008(13)

[4]董大军.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7)

[5] 杨晋平.浅谈多媒体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信息技术,2011

第2篇

【摘 要】高校舞蹈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创新地提出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这种对接模式使舞蹈教育者同时又是学习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舞蹈教师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舞蹈教育;课外艺术活动;教学革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89-03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来源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发展对于舞蹈人才多样化多元化的客观要求,立足于高校舞蹈教学,探索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和路径,既必要又紧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唯有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方式,转向社会大众群体,加强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地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中间去。一、两者对接模式含义与可行性(一)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含义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和中小学开始意识到舞蹈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对舞蹈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标杆,同时,对舞蹈教育事业也愈加重视。中小学课外的艺术活动,是指艺术教师们通过额外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是以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导向,来探索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结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出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舞蹈人才。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构建出一种崭新的、高效的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和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模式。其一,“学师结合”模式。高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进行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辅导老师又是学习者。其二,“校校结合”模式。高校根据课程设置聘请中小学一线老师来上《中小学艺术教学法课》等实践课程。(二)对接模式可行性分析怀化学院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我院承担的“国培计划”教育,不仅加强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进一步优化,并且当地方上的中小学舞蹈教师来我院进行集体化的舞蹈教育教学培训时,我院也会召集大量的舞蹈实习生或者应届毕业生进入中小学的课堂,为离校的老师代班代课,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不仅使更多的实习生可以提前进入到学校教学得到锻炼,也可以为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打下基础。怀化学院舞蹈教研室一直在舞蹈普修课程的改革上进行研究,曾经多次召开过教学改革的研讨会,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在当地一些中小学进行对接实践。至今,学院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的调整,将由单一的形体训练,恰当加入一些其它舞种的学习以及实践课程。只有通过对接模式的建立才能使高校的舞蹈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使他们向复合型全能型人才靠拢。二、对接模式实行的必要性分析(一)高校舞蹈现状问题第一,大部分高校过度地重视舞蹈专业课程教育,进而忽视了学生有关艺术思维的培养。由于有些学校过分地把教育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舞蹈课程教育上,对其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过分地寻求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的方法,在舞蹈理论课程中只偏重于学生的舞蹈技术技巧的提升,以致于舞蹈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掌握了某项舞蹈技能,而更为重要的艺术思维却严重欠缺。第二,高校舞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落后。作为舞蹈教师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教授一些舞蹈技巧给学生,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能力较弱,那么其综合素质素养就不会高,不足以撑起整个课堂,舞蹈课程的教学就成为了机械呆板的学习舞蹈技能的地方。如果在学生的舞蹈学习期间缺失了不竭的动力与激情,课堂教学就会毫无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简间单单地教授学生一些舞蹈技能,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的能力较弱,那么学生也只是学习和教授舞蹈的机器。只有通过与中小学艺术活动对接才能为教学带来活力,注入一股清流活水,重唤生机。第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模式的落后体现在当老师教授完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后,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粗糙地加工模仿,或者简单乏味地重复。因为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舞蹈教学课程所面向都是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舞蹈的学生,舞蹈基本功薄弱。那么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当舞蹈教师不能手把手一对一的进行教学,就会发生学生动作不规范不标准的现象,导致整个班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渐渐丧失掉对学习舞蹈的兴趣,老师也就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进入了一种不和谐的教育模式的恶性循环中去。对接模式的实施将使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导者,不仅能够带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培养一名具有责任心的舞蹈教师打下了基础。(二)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稀缺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教育圈里,尽管许多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对艺术类师资力量需求十分的巨大,但很多的中小学的艺术建设、艺术设施仍旧落后,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艺术教师,更不用单论舞蹈教师。更有甚者,一名艺术类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担任舞蹈,美术,音乐老师。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涌入社会潮流中去,他们却并没有参与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中间去。(三)舞蹈教学中的难题首先,缺乏统一的教材,并且教材的更新非常缓慢。许多学校不是套用舞蹈专业学院的教材,就是直接自己直接动手,简单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们大学里学生的情况来编写教材,这就导致了市面上许多舞蹈教学教材伪劣性的泛滥,尤其是它们使用的随意性造成了教学的不严谨,教师态度的不端正,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课程难以维继。大多数的舞蹈专业学生压根就没有正确又规范的教材可参照对比,一般情况是老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丧失和剥夺了舞蹈教材的基础功能。而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手中没有规范的教材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整理和回顾,对于复习十分的不利。其次,教学方式的落后。大部分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般只要学生能够大致地作出相应的动作,没有产生过分明显的错误,舞蹈教学就大功告成。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但在课堂下他们对舞蹈动作的分析理解和讲述形容能力却十分低下,不利于学生艺术思维及艺术创造的发展。唯有亲身实践过后才能真正地体会出舞蹈中的韵味。(四)社会现实的需求随着时展与进步,我国的大众教育和全民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而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准的舞蹈教师的需求也更为迫切,那么也就为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在未来需要提高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大众们对其的高要求高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而我国普通中小学和高校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所产生的基础作用,对舞蹈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上心。三、对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一)通过联合举办文艺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文艺交流活动的举行将使大量的实习生进入到中小学,进而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舞蹈编排和活动中节目的设计,使更多的中小学师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还能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活动是以高校舞蹈教育的师生为主,中小学舞蹈师生为辅,这样既活跃了校园的文化,又加强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的联系与互动,提升了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经验,同时对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熏陶,使更多的中小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爱上舞蹈。(二)高校舞蹈学生可与中小学进行长期的舞蹈教育兼职加强对应用型全能型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使大量的舞蹈教育者走进中小学,并通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从而带动中小学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长期的稳定的教育和资金投入,将建立起高校舞蹈教育者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使国家的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舞蹈教育人才。(三)继续深化“国培计划”教育,优化中小学师资力量高校舞蹈教育的革新作为“国培计划”的一部分,怀化学院自启动的“国培计划”以来,就通过召集人员统一培训和远距离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量地方的中小学舞蹈教师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在对地方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和相结合的培训同时,将派出大量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对在训教师的教育岗位进行了“顶岗”,这样将使更多的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国培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着“国培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将会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校舞蹈教育也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四)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制定培养目标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者,了解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与敏捷艺术思维的师范人才比培养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更为重要。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突出师范性的教育特征,寻找与创建更为合理、科学、有效、实践性强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有所取舍,在此过程中怀化学院舞蹈教育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主要办学目标不变,应当以师范性教育为主导地位,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舞蹈教师,再根据自身办学特点挖掘办学潜力,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舞蹈教育人才。(五)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与理论课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实践与理论课程的相互交流,相互印证,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育实践课展开与中小学的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实地教学,应用于舞蹈编导,口述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强调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对舞蹈教学基本形式,提高教学能力。(六)优化教材,与时俱进要建设一套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通常情况下,一些适合自身舞蹈教学方法编制而成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合大部分学生,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设计。所以编写出一套涵盖全面的教材就不能只是改编几部课程教材或是重新写几部而已,而是要结合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整体化的设计,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材也要随时更新,让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能跟上我国教育事业的脚步。四、结束语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施对接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外活动编排能力、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教师。参考文献:[1]黄忠源.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2]吴丽萍.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3]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4]孟慧.论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2(20).[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6]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7]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覃 嫔,女,硕士,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学;意义;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28-02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滚滚扑面而来,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正在影响并改变着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乃至师生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因此,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并将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与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2、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教育资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相比较,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

3、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乃至全体国民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对农村初中教学的意义

由于我们的工作单位在农村,虽然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但是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的条件和设施还较为简陋、简单,目前,只是建成多媒体课堂,因此,我主要谈一下利用教育信息中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意义。

1、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时一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很难讲清楚,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等方式传递信息,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优化了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2、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静态的书本呈现方式,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等,努力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课堂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节好的课,创设情境非常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联想。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多媒体教学能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活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里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许多探究性活动都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但是有些探究实验会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这时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4、多媒体教学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生物复习阶段,老师应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把课本前后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加强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构建知识网络,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浓缩。既生动形象,又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列表、画图、擦黑板和用一大堆语言来描述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信息的提取和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以看到,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将带给农村孩子最新鲜的知识信息和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过去,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教育资源,加上农村孩子受环境制约,无论是在家庭或在学校,接受知识和学习的空间较狭窄,而随着农村教育信息化逐步渗透,甚至普及,学校的现代化设施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资源匮乏的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变,农村学校师生与城里师生一样能够通过网络或教学光盘获取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同样能够接受先进的教育,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第4篇

笔者以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

笔者以为前言部分的内容偏少,只有《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结构、特点和教材建制三部分,约一页半。而其他很多学科教师教学用书类似部分相比之下,就丰富、实用多了。如《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包括: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科书的特点。《生物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简介包括: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材的特点。虽然它们二者也都只有三部分,但却分别有十二页和十五页,内容详实细致。尤其是在教科书的特点说明上,更是不遗余力,下足功夫。而牛津初中英语教科书的特点没有出现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反而以简短的专业化和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在学生用书前言中。诚然学科有别,但《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内容不应是更少,而理应是更多。《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缺乏许许多多教师所期望的东西,建议增加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科书的特点等方面内容,让广大英语教师对教材及其使用有个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其别要介绍清楚以下内容:

1. 教材为什么要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写?四者之间关系如何?

2. 整套教材话题的方向是如何发展的?

3. 模块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关系如何?

4. 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对单元板块安排有何影响?单元各板块的功能是什么?单元板块又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5. 单元板块的教学要点是什么?

6. 为什么要使用任务型教学?怎样使用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虽然已被倡导使用多年,但是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普遍知之甚少,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正规信息渠道。无论是2004年的《牛津初中英语培训材料》,还是2009版的《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讲义》都没有这方面的详细内容。《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应该提供足够的东西,以帮助弥补空缺。

二、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级别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它采取分级设计思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不但有各级别目标的总体描述,而且也分别提出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但由于各校普遍缺乏《英语课程标准》,造成教师自身对《英语课程标准》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因而在教学中很难促进学生这五个方面整体素养的发展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也缺乏对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建议《教师教学用书》增加相应的级别目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课程标准》只对语言技能提出所有级别目标要求,但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都只提出二、五、八级这三个级别目标要求,对过度级别目标要求则缺乏描述。《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在级别目标要求上多下功夫,尤其是让广大英语教师明确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三、关于分册中两个模块(module)主题之间具体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缺乏这方面内容。笔者只在2009 版的《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讲义》216、217和218 三页中发现对9A第一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作分析。如果教师搞不清两个模块主题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教学是很难顺利的。因此建议《教师教学用书》在每一模块的开始就要增加这些内容,以便教师对该模块有个全面的把握。

四、关于具体单元教材整体说明或分析以及各板块说明或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也缺乏这方面内容。就教师整体目前专业素质来看,许多教师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教材犹如雾里看花。《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每个主题既安排主题概述(即单元概述)又安排每课的教材分析。《地理教师教学用书》每章也是既有本章的结构分析又有每节的结构分析。《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每单元也是先安排单元说明,再安排各课的整体把握……英语学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单元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全面深入和准确到位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其教学效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建议增加以上内容。

五、关于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当作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英语课程任务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目标构成突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种现象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容易造成情感麻木、空白,学习策略缺失及文化意识淡漠从而达不到育人的目的,而且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建议在教学目标中增加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三方面的内容。

六、关于教学评价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关注的焦点是教学步骤,即如何教学,而忽略了教学评价。绝大多数教师对评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与原来大同小异甚至毫无变化。教学与评价的关系遭到严重扭曲。《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协调一致、互为促进的教学行为。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增加评价方面的内容,特别是:

1.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

2.评价内容

3.评价方法

第5篇

[关键词]语块;对外汉语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1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4[本刊网址]http//

前言

在近几十年的语言学界研究之中,国外语言学家即提出了关于语块划分以及语块教学的重大设想。这一设想提出的缘由即是经过对自然预料的大规模统计,有70%的英语自然话语表达其形成是依赖于“板块结构”的。语言学家发现,英语语言中存在着一种词汇程式的现象。而这样的程式会兼具有词汇以及语法的特征,并由多个词语构成来表现出一定的话语功能。但不同学者对这一词汇程式采用的学术用语也有着一定的差别即“词语组块”、“词汇短语”、“预制复合单位”、“词汇化句干”等等。我们在对词汇程式现象进行研究时统称为“语块”。在汉语中这样的语块同样存在于我们的自然语言之中。对汉语中的语块进行详细考察并具体分析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作用,这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而言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一、语块的认知与分类

在本文中所讨论的“语块”与传统意义上的词语或者是短语有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一个句子会包含着几个意群,我们将句子中固定的结构或者意群即称为语块。许多学者对语块的认知不同,对其的分类也会产生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国外学者将语块根据会话与语用的特点分为三大类:社交互动、必要话题、话语设置。还有学者对语块的分类主要包括多词语块、短语架构语块、习俗语块和句子组构语块。对于汉语语块的分类有学者将其分为了三类即词语组合搭配语块、习用短语语块和充当连接成分的规定结构,笔者比较赞同这一分法。但是,在汉语语块划分也没有非常严格且固定的标准。对于词语的组合搭配而言,尤其如此。比如“可爱的一小孩”,也可以是“可爱的一小猫”、“可爱的一小狗”等等。因此,对于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语块,可以根据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语块进行搜索与统计。这样的语块需要学生牢牢掌握,而其余的表达都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词汇联想”或者“替换与扩展”。

二、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

第6篇

关键词:法律 文学 交融 法学教育

文学理论或者大学语文的教学能为涉法文学创作提供虚构、变形、问离等的艺术手法,使创作者明白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合理选择虚构等手法表达法律真实。可见法律与文学关系密切,在司法活动或法学教育中都离不开文学因子的存在。从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来看,寓教于乐的涉法文学将抽象枯燥的法学理论融于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涉法事件的法学原理,进而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涉法文学在我国依法治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我们创作优秀的涉法文学进行普法宣传。

一、大学语文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詹姆斯・伯艾德・怀特在《法律的想象》中主张将文学研究作为法学教育的一部分,此见解无疑是深刻的。通过上述对文学法律跨学科研究的梳理,我们看到二者结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文学对于司法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强调文学特别是大学语文对于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内众多高校法学专业纷纷开设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发挥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适应司法实践对司法人员素质的综合要求。目前国内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但都很重视口语表达、应用写作、文献阅读、诗词鉴赏等方面的教学,讲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注重现代人文观念的思想启迪。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能够培养学生司法口才、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技能。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包容心等情感,弥补法学知识学习所欠缺的“人情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关怀。因此,在法学教育中,法律专业学生不应仅关注法律本身,而应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蕴涵的人性光芒,才能在今后的司法活动中实现司法人文关怀。需要注意的是,将文学引入法学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法学科学发展,但要意识到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无限夸大文学对于法学教育的意义。

二、法律与文学的联系与不同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艺术,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法律和文学都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产物,都共同反映着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透过对文学作品的译码与批评,不论其所描述的对象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构的故事,我们都可以找出隐藏其后的作者的终极关怀和其所处社会的通常观念和时代精神,而这也正是法律产生其实效性的同一个社会环境或文化世界。因此,通过文学,我们也可以掌握其后所隐藏的社会观、法律观和道德观。

法律与文学都是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法律主要是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人的什么行为是违法,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文学是人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是研究怎样去写人、探索人和感化人的学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法律是用抽象思维方式进行的,文学是用形象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法律与文学在叙述的人物对象上不一样,在修辞语言上不一样,在逻辑要求上不一样。可以说所有的法律故事都是文学作品的素材,但一定不能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涉及法律。说法律创造了文学,是因为法律故事成了文学素材的源泉;说文学修饰法律,是因为文学贯穿于人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文学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枯燥无味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谨,更加准确,更加人物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深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更加符合国家法治的要求;说文学的创造性,是说我们要在法律的约束下去创造文学。当文学具有虚构色彩的时候,要严格规范文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人物不去侵犯真实人物的权益,不去指名道姓地辱骂人物,即使文学在鞭笞生活中的丑陋和邪恶的时候。也不会去触犯法律的具体规定。这样,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法律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二者都涉及解释、叙事、阅读、书写、表达,都是语言、故事、人类经验的交汇之所,作为特定文化世界的话语共同体的语言可以将两者巧妙地联系和统一起来;可以将文学带入到对法律和秩序的属性、正义与非正义、法律的人文背景等问题的研究中。

对文学研究有助于对法律伦理属性的研究,文学思想与实践为法律中的人文主题提供了洞见;运用文学手法,法律和判决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分析。法律没有故事不行,可以说一个案件就是一个牵肠挂肚、离奇神秘、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就像粗壮的树干,情节就是故事的枝叶。法律没有情节,就构不成案件,文学也需要出色的故事,以小说为例文学中的情节结构,包括交代、开端、发展、以及终结。关注人性、以人为本,这应该是文学和法学的共同之处。文学对正义的崇尚,对邪恶的鞭挞,也是和法律精神相通的。只有在深刻参悟人性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才是切合人民意志的。文学关注人,法律同样关注人。

三、法律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法律作为文学的主题,自古以来中西皆有存在。我们熟悉的法律故事有《包公案》《彭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狄更斯的《荒凉山庄》、阿尔贝・卡缪的《异乡人》、法兰兹・卡夫卡的《审判》等,而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更可以说是当代法律文学的典型。古典的法律文学往往夸大了司法的残酷和专断,当代的法律文学则擅长描写那些难以侦破的犯罪手法。这就显示了在专制人治以及民主法治两种时代里,司法权力正当性有其殊异的来源。不过,那些已经深入到社会集体潜意识里的古典正义观,未必为现代法制所接纳,却仍旧盘据着当代人们的大脑,而不时地在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表现出来。就像包青天至今仍然是人民理想中的司法官形象,“乱世用重典”依旧主宰着政治精英的法律政策思维。其实法律未必一定是专指立法机关的制定法,民间的习惯法在民事法的领域里也是法律,同样可以作为法院裁判的法源,而“法的确信”何在,总是可以在法律文学中寻觅到它根植于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身影。

有了“法律文学感”,就更容易解读法律,解读法律现象;就会理解人的思想为什么要比法律条文复杂得多,为什么要在司法中注重说理与调解;就会理解法律的设计为什么要处处体现对权利的尊重,为什么要提倡人性化的执法与司法。不应把条文视为一种简单的符号,不应使思维机械与平面化,不应让思想停留在技术层面。“功夫在诗外。”也许只有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蕴涵的人性光芒。

其实,当影像成为比文字更能方便人们沟通、记录的媒介时,说故事的形式,就必然会从文字向影像方面扩展,电影和广播电视,也就成为了另一种文学的表现形式。当代方面法律与文学的研究课题,也许利用大众文化中的经典电影和电视剧,更能唤起大众的兴趣和共鸣。波斯纳便指出:“如果对电影和电视剧中对法律的描述不作研究,对大众文化中的法律的讨论就不算完整。”许多台湾人对于美国司法的印象是来自于美国的电视影集《洛城法网》或《律师本色》,对英国或香港司法的认识来自电影《法外情》,对台湾司法的认识则来自三立电视台的《台湾霹雳火》或《金色摩天轮》。不论它们是不是忠实地刻画了司法制度,或是误解了法律的规定,至少从观众热烈的反映中,我们知道,它们抓住了各个社会人士对法治想象的回响。从这类的文本分析,或许我们反而更容易看出现代法治的缺失。法律总以行为的约束作为制度的要求,以期维持整体秩序的和谐和持续,所以,它的面孔是冷峻的,没有丝毫的温存。而铁的法律却也需要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社会里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话语的转换。以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便捷、顺利地对秩序进行阅读。而这样的转换机制终究没能逃脱文学手法的表达。

四、结束语

文学提供给了人们另一种法律的外在视角解读方式,法律因而多了一个广为人所知的渠道。文学通过它的多样性扩张了人们的想象力,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心之所向,承载了大众对现实的反思。那份本真感情的流露,也孕育了法律的生动,孕育了法律寻求突破的另一种视角和资源。让法律略感无能为力的复杂多变的人性在文学的世界中得到了彰显,在法律约束下被忽视的人性的多重性和丰富性在文学的世界里得到了生动的拓展和表达。文学相对于单纯的法律而言,它孕育出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文学。培育出了越来越多的法官文学,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法律与文学。

“为文学注入法律的精神,给法律披上文学的新装”,这是法学家和作家何家弘共同追求的境界,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法律与文学的共同目的是美化情操,缜密思维,培养高尚的观察力,使人有纯洁的生活内容。如果说法律无法满足诗情画意,文学无法体现知性光辉,那么只是法律与文学没有找到情和理的平衡点,让生存状态处于文学与法律的夹缝中,思想有偏颇,胸襟自然也不大气。只有法律和文学实现了完美交融,人的生活才会演变为永恒久远的细水长流!

参考文献:

[1]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M].北京:三联书店,2006(3).

[2]波斯纳.法律与文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余宗其.中国文学与中国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一、合唱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合唱已成为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且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之一。这门艺术从它最早由西方传入我国到今天,在中国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合唱艺术走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独特发展道路。在20世纪初国人才刚刚关注和接受合唱艺术,但在短短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合唱创作和演出已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从20世纪初的《春游》(李叔同曲)、《海韵》(赵元任曲)到20世纪中期的无倦奏合唱《牧歌》(瞿希贤曲),再到世纪末的《雨后彩虹》(陆在易曲)、《大漠之夜》(尚德友曲),一大批优秀的合唱单曲脱颖而出。不仅如此,中国还诞生了《黄河大合唱》《组歌——不怕远征难》等大型的史诗性合唱作品,这些都昭示出中国合唱艺术一个世纪的辉煌。

 

二、合唱艺术对中学生艺术教育的作用

 

中学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生果途径,对于丰富中学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全面发展,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团结协作精神,使广大学生们在美的旋律中陶冶情操。

 

(一)中学合唱团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合唱事业发展迅速,以中央少女合唱团、银河少年合唱团、北京天使合唱团等为代表的少年合唱团已跻身于世界著名童声合唱团之列,此同时,全国各地不同等次的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可以说,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拥有合唱团最多的国家!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中学合唱事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各地区乃至同一地区的合唱团的发展水平都存在巨大的不平衡,特别是在中学合唱事业的主阵地——农村中小学校,中学生合唱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困惑。

 

(二)合唱艺术对中学合唱团队的影响。合唱艺术是一门教会中学如何做人的艺术。因为合唱时以嗓音和语言相结合,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群体音乐艺术。“嗓音和语言相结合,表达感情、塑造形象”时它的宗旨、它的目的。而“群体音乐艺术”则是指合唱艺术是群体合作的艺术,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一个 “合”字,这要求合唱团员首先要有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任何一个合唱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无不在体现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最美好的团队精神。在合唱里面没有 “我”,而只有“我们”。因此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当中开展合唱艺术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在歌声中得到欢快,更能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学会做人。当然,合唱艺术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参加合唱艺术活动的每一个队员来说,它是一个逐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而并不是说每个队都可以通过合唱艺术活动成为歌唱家、艺术家。但是,合唱艺术活动对每个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说是终身受益也绝不为过。

 

(三)合唱艺术在中学成长成才中的作用。美好向上的合唱艺术是中学精神感情健康成长的食粮,也是防止腐化萎靡,积极演变的免疫剂。它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先进文化为导向,体现“向真面目、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物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唱艺术对中学生在精神感情方面的健康成长,其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在精神感情上的表现与感染,非常集中浓重,并且直接迅速,有时又是如此深刻和久远。许多人都不易忘记数十年前童年时期唱过的美好歌曲,这就是合唱艺术具有强大的精神感情作用的证明。

 

合唱艺术讲究多层次的立体音响当当美,旋律的动人,和声的丰满,复调的此起彼伏,互相呼应配合,伴奏的配衬烘托……共同交炽成富有立体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以生动深刻的精神感情,对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也是有利的。

 

三、合唱艺术对中学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合唱的本质,是一种人人能参与的歌唱活动,它能培养团队精神,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并通过演唱多声部的确集体活动来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与合作。在当前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指导下,中小学合唱团的建设已成为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中小学合唱活动比任何历史无前例时期都更能全面地体现崇高、和谐、圣洁的合唱艺术精神,以及其人性亲和力的艺术本质,以求符合推动,弘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生是一个悲剧。”而合唱是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步入丰富音响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总之,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有表情地歌唱可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还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进团结,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

第8篇

【关 键 词】教育教学;基础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04-02

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行为能力,但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又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较强,所以对中学生的管理难度更大。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小故事中来汲取一点管理智慧吧。

故事一:

汉文帝即位之初,渐渐开始熟悉国家大事了。有一次上朝时问左丞相陈平:“天下每年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又问:“天下每年的钱粮收支有多少?”陈平回答:“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的事就问廷尉,问钱粮方面的事就去问治粟内史。”文帝又问:“如果各项事务都各有主管的人,那么还要你丞相干什么呢?”陈平回答:“丞相,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对下抚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对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安其职。”汉文帝大为叹服。

无独有偶,汉宣帝时期,丙吉担任丞相。有一次,丙吉外出,在京城的郊区遇到有人打架斗殴,死伤的人横陈路上,丙吉催促随从继续赶路,不闻不问。再往前走,丙吉看见有人赶着牛,牛吐着舌头直喘粗气,便让人停下车子,问道:“牛走几里地了?”随行的人觉得丞相的做法不妥当,打架伤人不去管,却去管牛喘粗气的事情,很是不解。丙吉回答道:“现在还是春天,天气还不应当很热,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粗气,这意味着节令失调,怕会影响全国农业生产;而打架斗殴,死伤了人,这是长安令、京兆尹的职责范围,应当由他们来管,不需要丞相亲自过问。”

启示:

一所学校虽小,但学校管理从校长、分管副校长、中层处室、年级组、班主任再到班干部,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管理系统。其中的每个管理层次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也就应该各有其不同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通俗地说,就是校长出思想、处室出办法、年级组具体执行。各个管理层次应严守自己的管理权限,严防随意越权行事。尤其是上级管理层次要给自己的下级留有足够的管理空间,严防“一杠子插到底”。每一个班主任也应当给自己的班干部赋予足够的管理自,从而保证整个管理系统内部有清晰的管理层次。

所以,我们的校长主任们不妨学一学陈平和丙吉,有时候当一当“甩手掌柜”,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故事二:

美国纽约市某黑人社区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历任警长对社区频发的杀人、抢劫、案件束手无策。而一位新任警长到来以后却另辟蹊径,首先从整顿社区环境和倡导文明行为入手,加大了对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酗酒闹事等小事的管理力度。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理,社区环境变得整洁了,人们的行为更加文明了,原来居高不下的刑事犯罪率也有了大幅的下降。

启示:

如何有效防范学生因打架斗殴而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一直是许多中学要面对的难题。我们坚信校园重大安全事故是可防可控的,而要有效防控校园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管理,应该从管理好学生的服饰、发型、文明习惯等小事入手。如果学生服装怪异、首饰夸张、满口污言秽语,你不及时管理,那距离发生旷课、抽烟、喝酒等违纪行为就不远了;如果学生旷课、抽烟、喝酒了,你还不能有效管理,那距离发生逃课、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就不远了;如果学生逃课、打架斗殴成为普遍现象,那发生校园重大安全事故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每一个学生管理者都要经常问问自己,对学生的基础管理是否扎实有效,距离学生发生重大违纪事件和安全事故还有多远。

故事三:

最近,有一个叫“破窗效应”的理论常被人提及。它说的是假如楼道里的玻璃窗被打破了一块,必须赶紧补好。否则,不久就会有第二块、第三块相继被打破,久而久之,楼道里完好的玻璃窗就所剩无几了。

启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要规范学生的群体行为,必须从违规的个别学生抓起。

学校的管理对象是带有极强群体性的学生。群体行为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个体行为又会反作用于整个群体。良好而规范的群体行为对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管理者要努力改善学生的群体行为,着意维持学生规范的群体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及早发现违规的个别学生,及时加以教育,从而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如果自习课时一两个学生的吵闹行为不能被及时制止,用不了多久,自习课就成了“百家讲坛”;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早操溜号的个别学生并及时处理,过不了多久,上操的同学就会所剩无几……

当群体性违纪违规行为一旦发生,“法不责众”恐怕就只能成为学生管理者唯一的选择了。

故事四:

柳宗元在他的《种树郭橐驼传》里写到一个神奇的种树人——郭橐驼。凡他所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硕大茂盛,结果早而结实多。别的种植者虽“窥伺效慕”,却“莫能如也”。

郭橐驼到底有什么秘诀呢?他说他只是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罢了。每当移植之时,他总是小心地舒展开树根,培土平平整整,捣土结结实实,一旦种好,就再不动它,也不理它,任由它自己生长。而别的种树人,不是种植之时操心不够,就是既种之后“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早晨来看看,下午来摸摸,用手指掐一掐来看看枝条是否干枯,摇一摇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长此以往,树又怎能不被折腾死呢?

启示:

学生的成长有着自身的规律。如果教师和家长“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这也不敢放手,那也不敢放手;东也要管,西也要管,处处包办代替,迟早会毁了这些孩子。

第9篇

关键词:交往对话 课堂互动 快乐学习

初中英语中的对话教学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对话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效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对话精神和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切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新课程中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其理念是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并获得学习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外,还必须在教学中进一步改革旧模式,真正确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的英语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既要学会表达又要学会倾听,树立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中主体的观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只有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英语课的主人。唯有如此,才能扯起英语新课标的帆,在新课程的大海中自由航行,驶向快乐英语的园地。

二、“对话”式的创新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确认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确认自己的角色,要从重教师教向重师生对话转变,努力使师生互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得到实现。

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角,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过程就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和呼唤,是英语教师从传统英语教师到新型英语教师的转型。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自始至终只能听见一个声音,那就是教师的独白,学生只是被驯服了的听众,始终处于被动的、被主宰的配角地位,他们参与课堂的方式只是听老师讲课和记笔记,那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新课程确认英语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教师就应该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合适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构建对话式的英语教学,以主体教学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造成“我想学”的氛围,再确定层次目标,造成“我要学”,并且引导学生探究“我会学”的优良教学模式。“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引领者,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以民主性把学生看成是真正平等的伙伴、朋友和知心人,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语言对话的材料;三是给学生恰当的、有效的对话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现策略

在实践教学中,交往对话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它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网,教师与学生就是网上的结。交往对话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交往对话还必须尊重社会生活,注重教学规律。对话式教学内涵是宽泛的,开展有关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小短文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让学生亲自体验。激励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思想交流,引导学生广泛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内,课堂外,家庭中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条件,自己选择。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给予学生公平的评价。学习重在体验和感悟,只有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能沉淀在内心深处,形成能力,受用终身。

课内英语对话教学策略包括角色表演、游戏法、讲故事法、话题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具体方式方法。

1.角色表演和游戏法。这是英语对话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角色表演可采用辩论、演讲或两者相结合等方式。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批判性倾听能力。

2.讲故事法与话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轮流讲故事,学生听后,就故事内容展开对话、讨论,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对话语言能力。讲故事法可采用讲已有的故事或自编故事。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学会了如何把握对话技巧,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对话能力。

3.计算机辅助外语对话。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英语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英语对话情境,给英语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英语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总之,对话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从精神的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下英语课堂的需要;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英语教师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教学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让我们真正实践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对话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姜发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场提问[J].中学外语教与学

[3]李森、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