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42
导语:在高效课堂工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程教学;课堂管理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四川为例,2014年共录取43万人,其中高职高专25.2万人,2015年共录取45.5万人,高职高专25.65万人,高职高专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学生的来源也多样化,有参加普通高考的,有单独招生的,有符合条件免试入学的,有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的,还有五年一贯制转录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不齐,学习的态度有很大差别,但目前多数学校把这些学生揉和在同一个课堂进行教学,教学管理难度极大,特别是在公共课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高校教师而言,规范学生的课堂纪律,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收效良好的必要条件。笔者从事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年,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有意识的加强课堂的教学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一、认真分析学情,切实了解学生所需
对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管控已经失效。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有了家庭几代人共同的资金积累,学生毕业的基点不再是谋求自我生存,他们寻求工作的目的更多的是追求自我个性(兴趣、爱好、特长等)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自我管控能力较差以及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诱惑等的存在都给我们的高职教育者在课堂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受现今社会风气较为浮躁,根据麦克思的调查高职学生的起薪3000元以下,,快递公司员工却月薪上万,让人们觉得知识、学历贬值,让莘莘学子开始怀疑读书的价值,加上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想要了解与掌握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课做笔记作用不大,而且多数公共课程几乎从学生上学伊始至今内容变化不大。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计算机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从小学就开始开设,大学里的很多内容在以前几乎都学过,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及构成、office办公系列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很多老师仍然照本宣科,没有了解不同来源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的需求不同,导致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不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使教学方案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认真了解学生情况,分类了解学生之所需是老师们做好课堂管理的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多数公共课程的教师很少去了解学生的专业,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大多一知半解,虽然在课堂上也做了精心准备,也准备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但没结合专业特点,所举的案例可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公共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核心能力、迁移能力,但这些综合素质、核心能力、迁移能力一定要有一个有效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话。从教学实践来看,高职学生上专业课程的认真态度比公共课程要好很多,特别是在学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要想做好公共课程的课堂管理,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三、尊重学生个性,多加人文关怀
课堂上,我们是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是推销员,学生是我们的“客户”。因此要想打动客户,必先尊重客户,对客户多加关怀。在课下,老师要尽量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多跟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受众的特征,知道当下学生最喜欢什么,最热爱什么,时下最流行什么,投其所好并加以逐步引导,成为学生心中敬重的长者。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太听课、纪律不好,因为有部分学生感到高职院校与从小梦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与本科的同学相比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敏感、脆弱等心理情绪,如果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不用点名册就能熟练的叫出学生的名字,走在校园中迎面相遇时能主动跟学生打招呼、热情的回应学生的问候,并记住他(她)的个体特性,关怀一二,那么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高度重视,产生“存在感”。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也会由此更加尊敬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环节的实施,并且还会在整个过程中帮助老师提醒别的同学认真听讲、维持课堂纪律,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分享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课堂教学重点突出,要求清晰明白
在课堂管理技巧方面,首先老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内容学习的重难点,以及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强调实践作业过程中的操作难点。每一堂课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知道自己对本节课的期望所在,老师的教学实现过程是如何完成的,自己应该如何去实现;其次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惯例,教学的进行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把理论知识讲解清楚;第二部步:进行项目演练(包括正确的方式和常见错误方式);第三步:强调正确的操作及难点。在9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精力全部集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老师的教学习性就显得很重要,让他们知道偶尔开小差之后应该在什么时段回到课堂,如教学中提醒学生思想回归课堂的方式是讲个故事、或者笑话、或者时下的热点让学生参与短暂的讨论,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后面的重点内容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这样的具体引导下,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对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只要老师“走心”地安排教学过程,就一定能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有序的、高效的新型课堂。
参考文献:
[1]姜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4,3(1):23-24.
[2]宋增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知识经济,2014,5(3):175-176.
[3]张静.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4):19-21.
[4]郭川军,齐景嘉,胡晓旭.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6,7(5):123-124.
[5]郑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J].西安社会科学.20l5,4(1):50-51.
[6]金锐.窦小磊.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J].福建电脑.2012(04).
一、教师在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中的过度行为表现
1.过度依赖“预设”,忽视或规避生成
一是拿“预设”当“圈套”。部分教师为了按预设的教学方案完成预期目标,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教学结果只以预设目标的完成为标准,对学生超越教师预设而产生的新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或巧妙搁置。
二是“预设”只图“标奇立异”。不少教师在预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新潮,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如多维目标的整合、多媒体的运用等,不深入钻研教材,对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境以及学法指导等预设不够。一旦“生成”的内容与“预设”的目标出现矛盾时,手足无措。
三是预设“问题”只为“热闹”。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于提问,把“满堂灌”变成频繁而随意、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满堂问”。教学过程貌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是被“提问”牵着鼻子走,既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也没有探究的热情,“启而不发”变成“启而难发”,“热闹”使得课堂教学有“温度”而没有应有的“深度”。
2.过分强调动态生成,轻视或摒弃预设
一是为生成而生成。不少教师把美化生成、贬低预设当成新时期教学评论的一种“时尚”,直言课前的“斟酌推敲”已经太“out”(过时)了,认为课堂生成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于是,课前不做充分预设,课堂倾全力于“未曾预约的精彩”,教学远离文本,任意生成。如: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特意准备了瓶、水和石子让学生演示,从中体验乌鸦的聪明,领悟遇到困难自想办法的道理。一位学生演示时,一粒稍大的石子卡在瓶口,任凭怎样摆弄也进不到瓶里。教师抓住这“生成”的机会,当即提议让学生想法儿解决这一难题。但直到下课,石子依然卡在瓶口。正是这种“为生成而生成”的行为,导致不少教师寄希望于教学中的“灵感”突发,但由于缺乏充分的预设,又缺少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的技巧,往往弄巧成拙,不能发挥好生成性问题应有的作用,课堂在“生成”中迷失方向。
二是“让生成决定课堂”。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生成,课堂应交给学生,让生成决定课堂。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放手“自主”,“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放手“合作”,“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放手“探究”,“教师讲授”完全让位于“学生发现”。“只要生成”使得教师丧失了有效的价值引导和智慧启迪,忽视了课程本体的存在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导致“生成”游离文本、脱离目标。
二、让预设和生成共促课堂高效
1.精心预设,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生成的目标。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适时预想到课堂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使生成具有方向感,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1)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以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宗旨,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
(2)潜心预设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涵得以释放,使预设的问题有生成的质量,促使学生从较高的层面掌握知识和获取能力。二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课程资源,预判学生可能的“非预期行为”,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研讨和多层次的开发,保证预设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三是要把教材当作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灵活预设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如何对学生新的生成以及“节外生枝”做出反应、引导、点拨和评价等。
(4)科学预设高效问题情境。首先,问题情境的预设要切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探究。其次,问题的设计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以“疑”为诱,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有效问题生成高效课堂。再次,预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5)弹性预设教学过程。一是教学过程的预设要“包容大气”,为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二是要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积极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注重在互动中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以及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适时将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三是教师要合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凸显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6)充分预设学情。高效的教学须基于对学情的充分预设。课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个体差异等基础上,以学生的“已知”为基点,对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生成点进行多种估测,并预设灵活和变通的应对方案,顺应学生思维,对学生的“未知”进行点拨、引导和讲解,以学定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2.有效生成,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生成,是指师生、生生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课前的预设,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在教师、学生、文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思维碰撞、意见分歧等不确定因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刻关注课堂学习过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对生成资源进行组织、引导和运用,做到既能关注“生成”,又能驾驭“生成”。
(1)让预设性生成资源引领课堂。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充分而科学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是课堂生命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把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主流,让课堂在预设中生成,让预设性生成引领课堂教学。
(2)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非预设性生成是指课堂偶然的、意外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把非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支流,并恰当地捕捉和驾驭这些“意外”生成资源。
一是及时捕捉偶发型资源。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文本,会产生诸多“偶发”资源。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这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生成为导向,促成预设的可变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如:某教师让学生用“尾巴”一词口头造句时,一位学生说道“人是有尾巴的”,话音刚落,班级学生哄堂大笑。但教师却很和蔼地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句子从语法上讲没有问题。然而从科学上讲,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现代人是没有尾巴的。如果改成‘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讲到这里,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露出满意的神情。可教师又继续说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不是会说‘他有了点成绩就翘起了尾巴’这样的话吗?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们说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尾巴’是不是一个意思?”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而有意义的讨论。这种生成是教师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捕捉课堂上的“意外”资源,驾驭课堂,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捕捉错误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因势利导,让课堂在“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充满活力,促成有效生成。如:某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林海》一文时,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随即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发现和分析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却是“那么温柔”中感悟和掌握“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进而理解大兴安岭的特点。
三是捕捉差异型资源。学生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同一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多角度、多模式地参与课堂学习。如:某教师教学“圆的认识”,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圆。当一位学生用硬币在纸上画出一个圆时,教师随即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这个圆的圆心(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引导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有差异地发展。
(3)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生成”。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究,为教学的有效生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考,督导学生的合作,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知识产生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从而培养兴趣,锻炼思维,提升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可持续学习。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4)在质疑中“生成”。质疑是课堂学习的高级阶段,有质疑才有生成。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高质疑的能力;要讲究质疑的价值和策略,提高质疑的效率,趣化问题设计,使问题充满“诱惑”,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预设与生成共存互补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共同创造的产品。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既要改变只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全封闭式的“预设”,又要避免无效的、无价值的随意“生成”,双管齐下,统筹兼顾,最大程度地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2)理性对待“节外生枝”。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和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节外生枝”,应立足发展,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使生成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理性打造高效课堂
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对于不同的学科,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会有一些差别。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精心设计目标,激发成功欲望
要让学生渴望成功,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好目标。首先,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过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其次,目标要清晰。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引学生踏踏实实地去努力,不致于半途而废,由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另外目标的形式要新颖。新颖的东西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进行学习。
二、表扬鼓励
表扬鼓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信息技术知识抽象,操作要求严格,初学者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犯很多错误。教师应淡化学生的错误,耐心地指导学生克服困难,形成个体的成功体验,从而大大激励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比如,在信息技术的键盘操作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各字母键的位置。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既枯燥又困难的事,总有许多同学不能达到要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故意以惊讶的口气对完成了的那两、三个同学大加表扬,同时口头鼓励那些已能大致记住的同学,说他们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全部记熟就更了不起。再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查,我惊喜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全部记熟各字母键的位置了。
三、加强趣味性,以玩促学
学生对信息技术是很感兴趣的,然而这个兴趣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假象,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关注重点在于游戏、聊天、看动漫、听音乐等方面。而这些实际的需求又与我们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目标性产生了矛盾,这也就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关。
要攻克这一难关,可以把玩与学结合起来。根据小学生喜欢玩尤其爱玩电脑游戏的特点,在平时上课时可以适当安排使用一些游戏来进行教学。比如,一开始上课,免不了常规的知识介绍——键盘的功能与操作、指法的姿势与练习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不太好掌握,如果老是让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学生很快会感到单调,从而慢慢降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感到索然无味,原有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甚至导致不愿意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特点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轻轻松松学电脑》、《金山打字通》等几款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软件。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四、尽情创作,享受成功
学习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成功的幸福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如果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自己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情,从现实的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快乐,会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份课程表,然后把大任务分成四个小任务:1.创建表格;2.在表格中输入文字;3.修改表格;4.美化表格。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两个知识点,要求一节课完成两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二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表格进行修改、美化,修改要求中隐含着三个知识点,即:1.调整行列单元格;2.合并和拆分单元格;3.画斜线。这三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三个小任务中。给出任务后,让学生主动去探求解决任务的方法,通过摸索、交流、总结,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生对造型奇特、颜色鲜艳的图标特别感兴趣,如在教学美化表格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表格自动套用格式和设置边框底纹功能设计一个特色课程表。由于学生很快就被样式多元化的表格吸引住了,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修改美化表格的方法。
五、适当奖励,强化体验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奖励。利用奖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成功的体验,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进一步肯定。把这种成功感牢牢地映入心里,对学生长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摘 要】成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表扬、鼓励学生为手段,以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目标。创建高效课堂,必须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发挥二者的地位作用,本文基于成功教育的观点,从创建高校课堂的必要性出发,重点阐述了在成功教育理念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力求能有所收益。
关键词 成功教育;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有效途径
如今的21世纪,这是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高效率的目标追求贯穿于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如何在成功教育理念下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运用“两先两后”学导法,达成轻松高效教学
至2006年以来,荷塘镇提出了“两先两后”教学模式的实验,此模式旨在通过先学后教,先练后导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掌握新知。当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时,运用的好,我们就解放了自己和学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首先它消除了老师们传统“满堂灌”的痛苦,带来了学生快乐学习的新曙光。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平静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奋中枢,老师的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先练,开拓了学生探索的勇气;老师的后导,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维。
【案例分析】:“两先两后”学导法在教学上讲究让学生有“快乐”的感受,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45分钟的课堂上,不仅老师需要机智,会作出临时的“应急反应”,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作出恰当、得体的调整,用问题吊起学生的胃,而且还要创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Unit2 Whose cap is it?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尝试做2道题,引发思考:
1.--- Lily, is this ____ coat?
--- Yes, it is ____ coat.
A. your; my B. you; my C. your; mine
2. ---Lily, is this ____ coat?
---No, it’s not ____.
A your; my B you ; my C your ; mine
通过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对比练习,让学生先自主练习,而导出今天要学的名词性物主代词,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起来轻松自如。
二、转换角色,摒除对教师的依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知识学习,大部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学生们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这一点需明确改变,教师由主导课堂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课堂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主动学习,能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此理。教师作为一种助力,只是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的外部原因,学生自己的学习意愿才是内部的决定性的原因。
【案例分析】:教师可尝试在课堂中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所学,这中间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巩固课堂所学,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更好掌握。比如我在学习完如何识别物体后,可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利用教室里的一切物品,包括book、chalk、blackboard、desk等作对话,关于归属者、如何拼写物品的单词,并表演之。学生遇到不会的超过本单元内容的单词教师可给予帮助。
三、结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的根据,教材也是无数教育学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具有科学性。因此,教师必须要仔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大纲,提前备课,考虑几方面:如制作教学课件、衔接内容、活动设置,保证课堂顺畅、有序地进行。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授《When is your Birthday》该章节的内容,可就学生的生日入手,提问相关问题。如你们的生日在什么时候,生日的时候,家里人会怎么庆祝你的生日呢,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或可否跟同学分享过生日的记忆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教学:那你们知道外国学生是如何过生日的吗,他们的生日有什么好玩的呢?如此,较为自然地引入话题,开始学习课文中的内容。
四、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成功教育理论,人有自我成就的需要,都有想要获得成功的欲望。因此,一旦人获得了成功之后,心里会蒸腾出一种成就感,如若可以这种成就感作为内在动力,刺激人不断努力、进取,将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拾起自信,充分肯定自己,认为自己是能行的,可以做到的。
【案例分析】:教师要真心诚意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更热烈。如学生在听、说、读、写或表演上有很大进步时,我就送给他们每一个人一颗lucky star;同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就一起鼓掌;课堂上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Believe yourself,you can do well”,“excellent!”beautiful handwriting!”等一些鼓励性语言,无疑会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认为享受过程远比享受结果更为重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我,成就自我。由此产生的成就感更能触发他们学习的激情。
综上所述,高校课堂的创建是相当必要的,且势在必行。这对于教学的开展,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成功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课堂,更是能够让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刘京海.成功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 微课程;微视频;探究创新;课堂效益
目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多采取的是老师们先备课、做PPT,然后在数学课堂上按照PPT满堂灌地逐一讲解;偶尔也让学生参与进来,但根本谈不上师生共同融入课堂;开始时还觉得比过去传统教学新颖,但时间久了学生兴趣明显下降,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仍显得机械呆板,数学课堂效益不高.
我于2015年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学数学微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实验,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微课程是有效整合现代化教学的手段,通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诊测等有效手段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之后,在关键节点环节,以突破重难点知识、方法,揭示数学规律为目的开发的微视频资源,它更加精准地对准了每堂课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的关键节点,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性,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切实提升学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初中数学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体现,进一步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首先它是不同于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模式,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当今各种信息技术资源. 视频力求新颖、有趣;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生动形象;语言精练、准确、明晰、干脆利落;紧扣主题,新颖独特,能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使得视频展示更加丰富、形象且多元化,能够更好地使情境真实地体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数学微课程创设的“问题” 情景,营造了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数学课堂多以教师为核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机械、沉闷,学生很少参与到活动中去,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看似非常简单明白的事实,却没有在我们广大教师向学生“传导、授业、解惑” 的过程中引起共鸣,我们更多地把学生视为“接收知识A机器”,严重违背了“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律;正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才造成了今天的学生学习无激情、学习效率不高.
微课程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带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走进课堂,把一节课的关键性问题拿出来和同学、老师进行探讨,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老师不再仅仅是内容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师生共同走进课程,实现教学相长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搜集与处理信息,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微课程切实注重整体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体现课堂“教有亮点、学有”,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双丰收
初中数学微课程视频的选题要求更加精准精练,教学内容更明晰. 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关键概念教学,或针对重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后拓展延伸;也可以是题型精讲、考点归纳、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展示. 将教学目标聚焦于某一特定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集中探究并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其关注度不再是PPT式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关注知识、方法的有效整合,聚焦于具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上,充分利用课堂黄金时间解决几个关键性问题,实现每堂课“教有亮点、学有”,切实通过“助学育能”去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学难的瓶颈,这样随着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数学悟性的提升,必将极大地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治本性地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根本性需求,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初中数学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揭示数学本质,更好地构建和完善学生知识、能力体系
【关键词】新课改 高效课堂 教学管理
一、常规管理中夯实基础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1.教学常规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没有严格的教学常规,很难产生出真正高效的课堂;不守教学常规的老师,其课堂的高效也很难真正得到保障。因此,高效课堂的创建,不仅不会削弱、反而还会加强对常规的要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严格遵守常规,确保备、上、辅、批等各环节的落实。
2.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务实创新。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更高了,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加强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因此,作为教学管理者,要在确夯实常规的基础上务实创新,尽可能地为教师减负。如为方便任课教师,在对教案、听课、业务笔记等教学常规进行检查时,可改集中统一检查为任课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时分散检查;对于教学常规一贯坚持较好的任课教师、备课组和教研组,可实行免检制度。
二、校本研修中培育名师与提升整体的关系
1.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名师铸名校,名校育名师。首先,学校要通过实施“名师工程” 培育、造就名师,使一部分优秀教师在职业道德、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尽快成长为名师。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名师搭台,发挥其在实施新课改、创建高效课堂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辅射作用,带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创建高效课堂的主力军。学校要优化“青蓝工程”,加强名师、青年教师拜师结对培养工作,并通过实行结对双方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捆绑”考核制度,力争“青蓝工程”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其次,学校要通过创新内容和形式,开展针对高效课堂的课例、课题研究,落实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好的教师同伴互助作用,确保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第三,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包括组织教师外出课改名校考察学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合作学习中机会均等与小组建设的关系
1.要体现机会均等。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特别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交流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成败。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和学习展示中,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给每位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否则,课堂要么被个别优秀学生所垄断,要么就会变得死气沉沉,高效课堂也就无法实现。
2.要加强小组建设。首先,要选拔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强、处事公正且有一定工作的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其次,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配组员。第三,职责分工。各学习小组除设学对本小组负总责外,还应设各学科组长等职,协助老师督查预习学案、作业的完成,组织本组开展探究交流、学习展示等,以增强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第四,建章立制,包括命组名、定组训,组织本组开展各科结对帮教活动,提高本组的整体学习水平。
四、教法选择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1.高效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传统教学的繁、难、偏、旧等,是新课改深恶痛绝的;但对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重严谨的教学设计、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规范的板书、重师生的情感互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等,则是高效课堂要继承和发扬的。
2.高效课堂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新颖、直观、承载的信息量大,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现代教学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每节课和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非用不可。是否需要用、何时用、怎样用,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而定。即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也不一定需要完整的课件;要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整合起来,尤其要注意在黑板上留下适当的板书,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整体认识,从而使教学取得更优效果。
五、课程管理中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1.高效课堂需要一定量的时间保障。现在,学生学习的课程比较多,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预习、练习、复习巩固;教师也需要一定量的时间来给学生上课、讲解练习。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做保障,高效课堂根本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并督促学生将本学科的学习时间落实到位。
2.高效课堂要重视课堂效率。高效课堂的教学也不是时间越多就越好,必须以提高单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否则就不是高效课堂,而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课堂。因此,高效课堂的实现,要牢牢把握课堂45分钟,向课堂要质量;而不能靠拼时间,一味地拖堂,或是抢占、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甚至连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都要剥夺。
关键词 “6+1”教学模式;电路分析;应用型本科;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88-03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Efficient 6+1 Teaching Mode for Circuit Analysi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d//MA Xiangrong, TIAN Lihong
Abstract A new efficient teaching mode on circus analysis is proposed
based on 6+1 Teaching Mode of Henshui middle school in Heibei province, this mode is founded on circus analysis teaching progra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and school motto of Learning in Order to Practice, and it is applicable for 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The mode greatly works for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6+1 teaching mode; circus analysis; applied undergra-duate; learning in order to practice
1 前言
全著名教育专家李金池校长(衡水中学)借鉴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提出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作为基本理念,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诱思探究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托,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汲取各校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在2010年创造性地提出高效“6+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1],主要精髓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强化认知过程,注重知识运用”。“6+1”课堂教学模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思”“议”
“展”“评”“检”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6个环节,每一环节环环相扣;第二部分是“练”,即课堂“6+1”高效教学模式中的“1”,是为了学生迁移运用[2-3]。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应用型高校,也是教育部首批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校,本校的校训“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用促学”这一特点。电路分析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知识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课程具有逻辑性强、理论严密、综合性高、工程背景深厚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路分析作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平台的主干必修课程,是学生入校以来学习的第一门具有工程特点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联系的桥梁,还是学好其他工科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理论都将应用在今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此,该门课程的分析方法和学习效果,不仅影响到本课程重点知识和要点的掌握,还影响到相关专业整个学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势必要去研究它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课堂效果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这门课程仅有64学时,其中含有8学时的实验,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而且很零散琐碎,学生普遍感觉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分析方法难以掌握。因此,该课程突出的矛盾就是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少。课程组借鉴地采用衡水中学的“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汲取其所长融入应用型本科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结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际,以校训“学以致用”为目标,创新性地提出实现课堂“6+1”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开创高校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在该模式具体实施上,课题组在准确掌握电路分析这门课程目标及大纲的基础上,集体备课、细节讨论、保证优质教案,尽量减少教师授课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堂角色,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2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概述及特征
主旨思想 诱思探究教学论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强化认知过程,注重知识运用”为基本思想[4],教师首先提出本堂课程教学的知识要点,并提供前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现有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本堂课提出的新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和分析,各组学生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
实施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五主”原则。1)压缩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增加自修时间,对授课内容进行细化和优化,通过这种一少一多的调整,增加学生理解和领会的时间。晚自习前两节课进行限时作业,作业时间少了,学生作业质量和效率提高了。课时减少了,教师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留什么?弃什么?如何讲?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改革常规教学模式,坚持推进,力求对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6+1”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授之以渔。
“6+1”课堂的7个组成 导学(2~3分钟)、深思(15~20分钟)、合议(8~9分钟);展演(6~7分钟);点评(4~5分钟);检测(4~5分钟);练习[5]。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全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教师围着学生转,把传统45分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真正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高效愉快地掌握知识。
3 体现“学以致用”目标的高效“6+1”课堂教学
模式的具体特点 模式的主旨是“学以致用”,突出6+1个学习环节,体现“学”字方针,“用”字是整个环节的核心和灵魂,建立6~8人学习创新小组。具体环节如下。
1)导学(3~4分钟)。教师列出导学案,给出教学目标、自学框架,提出预设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规定自学时间;学生根据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列出新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
2)深思(15~20分钟)。学生看书,教师指导。
3)合议(7~10分钟)。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合作。学生面对面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案中提到的问题,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共同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找出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重难点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4)展演(8~10分钟)。学生根据学案预设的问题和工程案例,总结自学内容和小组探究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并提出疑点、难点;全班参与各小组疑难点问题的解答,或口头表述,或到讲台上激情板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5)点评(4~6分钟)。教师对课前预设的问题、学生展示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和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把握学习的脉j因势利导;学生通过点评解决疑难,融会贯通。
6)检测(4~5分钟)。这一环节用来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精选出的典型例题要求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当堂分析、当堂达标完成训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和反馈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7)学以致用(课外时间)。一直对学生强调要用高中学习数理化的方法来学习电路分析这门课程,大量的作业和习题必不可少,作业就成为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强例题的讲解和合理安排习题课(多安排在晚自习时间),挑选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分析计算,一定要让学生多练习,及时对作业进行全批全改和反馈,以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在课堂中关键是强调分析方法、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对典型例题进行透彻分析,总结作业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尽快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最后一环节。
课后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实践性预习作业,增设创新实践环节,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一名工程师应具备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模式的实施
1)学期初组织教研,安排本学期课程任务。本学院电路分析课程实行2~3个小班合堂授课的方式,为适应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合堂授课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和小班自习的教学模式。学期初根据每位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以自由组合为原则优化整合,将整个大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协作完成教学的“合议”环节。
抓好学习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关键和催化剂。在对各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各班整体特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开学后也可进行调换。学期初对各班小组长进行培训,布置任务,让他们了解本堂课的整体方案、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哪些重点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学生展演和点评等,让每位组长能够很好地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创新实践。
还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小组讨论合作规范,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实践,增加课外拓展主题讨论环节,在学期初每章设立一个主题讨论内容,基本上每两周安排一次主题讨论的时间,每个小组分配有不同的主题,通过小组内部深入地讨论,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写作能力都得到锻炼。
本校要求大一新生每周一到周五必须进行晚自习学习,每晚3节课,有学院学习部成员进行考勤检查。学期初任课教师将各班的晚自习合理安排,确定班委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到每一细节,使得学期初即可进入正常教学模式的实施。
2)集体备课书写优秀学案。高效“6+1”课堂模式是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将知识的关联和思维的过程及方法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增强教学效果,就成为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每节课开始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潜能,让所有学生都在“6+1”的课堂上热情高涨、活跃起来。由于知识点的教学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学生没有丝毫偷懒的时间,要不断地去读、去思、去问、去议及动手练习等,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在学期初课程组长组织教研,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贯彻一条主线,梳理课程体系,以这一条主线为线索,通过由点及面的方法,对各面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并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导学案”由教师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性纲要,主要包括每章节主要的知识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课后思考及作业等内容。关键要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组织的地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6+1”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通过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电路分析“6+1”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集体备课和讨论,精心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环节并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关键要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组织好课堂6个环节。电路分析总学时为64学时,安排有一周的课程设计,在学时分配上,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合堂教学为56学时,8学时的实验,外加学生利用晚自习自主学习的若干课外学时。在教学内容上,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合堂课内介绍,将练习和作业及一些创新性讨论的内容放在小班晚自习和课后完成。在课堂中,教师要按照课堂教学6个环节引导学生对定理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透彻掌握每个定理使用的条件、背景以及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牢记共性、抓住异同、比较记忆,牢牢掌握每定理和知识点。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关联、框架和思维的过程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创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小组讨论环节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时间,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究和研究式自主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更加具体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同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想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更针对性地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表达的欲望与信心,能够自我总结和归纳要点和结论。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展示自己的见解,才会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乏味变得激情生动,实现从“学懂”到“学会”,从“会学”到“会用”。学生普遍反映上课过得很快,没有开小差的时间了,没有打瞌睡的时间了,更没有看手机的时间了。
高效“6+1”课堂教学的检查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束前的最后环节,教师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归纳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和创新目标的完成情况,并解决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从学生的自学、协作、参与度及目标实现等方面,对小组进行合理恰当评价,以激励学习热情和动机。每堂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利用课外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4 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要敢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寻找更新颖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组创造性地借鉴中学的优秀教学模式运用到电路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积极设立课堂讨论与交流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尝试愉悦学习的成功感。
高效“6+1”课堂要敢于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灵魂和组织者,感受到“学以致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高效6+1课堂给教师的备课、讲课、知识储备、业务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组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及时听取学生交流反馈、积极进行示范教学等活动,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程组正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学以致用”为目标,根据课堂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包括科技创新协会、电子类创新团队、各类电子竞赛,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就业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信息类工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军.一场课堂改革的风暴―精英中学高效6+1课堂改革纪实[J].世界教育信息,2012(Z2):60-62.
[2]颠覆传统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EB/OL].[2013-09-24].http://.cn/o/2013-09-24/030028281907.shtml.
[3]高效6+1课堂是一粒优良的种子[N].河北日报,2014-03-24.
[4]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能力与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势在必行。以新课改为背景,探讨了建设高效课堂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高效课堂;教学方式;课堂建设
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国家启动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学、考的最高准则,《课程标准》确立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只有通过实践高效课堂深化建设、拓展思路、完善措施、丰富认识的建设步骤,成效才能逐步显现。
一、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课堂是否高效,不能片面地看教师教的快慢、多少、好坏,而是要看学生学的快慢、多少、好坏;不能片面地看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方法如何,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乐学、会学、能学。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基本特征是学生快乐学、高效学。对于高效课堂的明确界定,有助于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稳步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科学地评价高效课堂的效果。
(二)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
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的、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还课堂予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二、明确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目标就是改“讲听教学模式”为“课堂导学模式”,变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通过对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彻底改变“讲风盛、学风差、教师累、效率低”的课堂教学现状,构建教师科学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环节
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是以导学案为引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模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交流反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其中,操作环节包括预习检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反馈、小结提高。
(二)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
自编导学案的质与量,学生培训状况,课堂时间的分配和高效利用,课堂基本环节的落实到位,作业与学生负担的合理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教辅材料的严格控制,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这些操作流程和操作环节为主要内容构成的操作基本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实际操作时有章可循,主管部门在管理、评价时有规可依,高效课堂的操作、管理和评价也因此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明确高效课堂的责任主体
高效课堂是校级的重大课改课题,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省示范的重点示范项目,是落实学校新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高效课堂责任主体是学校。高效课堂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须列入工作计划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全力推进。管理主体是教学主管部门。学校教导处和教研室通力合作,把高效课堂作为教学管理、检查、考核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五、健全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
第一,形成科学的评价办法。采取学科组评价、年级组评价、学校领导评价、学校考核组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评价办法。第二,强化评价对课改的推动作用。坚持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把评价的结果和教师各项切身利益相挂钩,并设立课改专项奖励基金,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六、优化高效课堂的实施环境
首先,营造有利于推进课改的校园文化。比如制作励志性的校园文化标识;坚持开展学生“疯狂英语”,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召开课改运动会、学法交流会、形成课改的氛围。其次,提高家长参与度。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给家长介绍高效课堂的意义和要求,把家长纳入学习课改支持体系中,争取家长的配合。再次,注重激发学生的课改热情。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作为学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积极营造有利于课改的校园文化,开展和高效课堂相配套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七、结语
关键词:有效互动;高效课堂;探索
思想品德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觉悟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学习中获得一个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有兴趣。实施“主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探索。因此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求知探索,就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师追求的教学理想;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好,学习成绩优异,也成了思想品德教师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仍需要我们对实施“主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进行不断探索。
首先是课前充分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课前充分的集体备课,要做到明确三维目标、明确重难点,探讨课堂教学每个环节和每个知识点如何与学生互动,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主体和谐高效课堂”的效果。
其次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课堂教学是创设“主体和谐高效课堂”的主阵地。“主体”就是还课堂与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就是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高效”就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有效互动”是创设“主体和谐高效”课堂的要求。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教材的编写来看,趣味性、实用性大大增强,贴近了与生活的联系。思想品德课涉及内容包罗万象,许多具体情境是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的,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想方设法缩短教材和学生认知的时空距离,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设计入情入理的教学情境。
二、预习导学是掌握学情的重要途径
这一部分既可以选择概括性的难度不大的材料,可以起到引领学生阅读全文把握教学内容的作用,并且对预习起到了检测的效果;也可以是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学生预习并且小组之间的交流、生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教材,还能够发现学生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在教学过程可以有所侧重。
三、精讲点拨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关键
要做到对课程的精讲必须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教师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人,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合适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催化剂,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生活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它可以是一本书、一个图案,也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段录音,还可以是一座高山、一个城市。但合适的教学资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它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真实不虚构,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为教师教学服务提供最佳综合信息。
比如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中,“中华文化的构成”这一环节,进行了一个中华文化知多少大PK,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字”还展示了《中国话》中的歌词――绕口令“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让学生表演,学生跃跃欲试。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突出了本课重点。在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一难点时,用了三组图片:第一组由“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儒家思想”到“现在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四百多所孔子学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由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以及“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三组图片简洁、概括引学生深思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要做到对课程内容的精讲点拨,突破重难点必须立足于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四、总结评价是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梳理
这个环节在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总结评价要概括本课知识点,突出重难点,是对精讲点拨环节的概括总结。常用的方式有: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本课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再有就是由教师概括。比较美观和赋予欣赏性的当属“图画式”板书了。如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用的是一朵绽开的花朵,花心是题目――《灿烂的中华文化》,花瓣分别是代表中华文化的产生、构成、特点、影响、传统美德。图画整体又突出了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花朵。
五、当堂训练是对课堂效果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