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42
导语: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优化和劳动人事制度的变革,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 “统包统分”到 “双向选择”,再到现今的“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中人数有突破新高,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面临每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2008年,教育部明确提倡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由此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将其由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校两项并驾齐驱的工作,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浪潮。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探索的不成熟决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的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的愿望增强,对未来职业具有了更高的期望。但是由于教育变革的迟缓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深刻,职业环境认识不到位,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目标实现途径较为理想化,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在思想认识上有显著的提高,但依旧呈现 “知易行难”的特点,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犹豫彷徨,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而且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各种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不知晓,甚至根本没有了解,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生涯职业规划的困惑。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课程,近年来在大学专业报考时出现扎堆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毕业后在选择职业时甚少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目标性的跟随进入大城市、大企业,这使他们的职业道路更加不明确,对未来失去方向感。这就使得规范化的集中性的个性化的大学职业规划课程变得至关重要,在课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前景以及未来本专业从事的范围,也可在学生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专业或技能上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设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帮助其完成现阶段对于自己职业的探索。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职业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基础,以实现目标为目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潜能,实现学生良好的自我定位。同时,职业规划课程应是伴随着实践工作中展开的,能够使学生自己真切感受到职业和人的匹配度,大致描绘出自己职业发展的蓝图,在感觉不适合自身发展时,可以迅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最终完成真正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鼓励学生努力实现每一个既定的小目标,积蓄能量,每一次质变都带来量变的可能,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设定新的更高的个人目标高度,渐行渐高,不断发掘和最大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正确且相对固定地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和鞭策学生在自己的规划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学生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期间,会大量汲取知识,广泛地进行实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好的职业规划就像一盏指明灯一样,引领学生起航,迈向更远大、更宽阔的未来。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学习,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伊始,为使他们不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生活,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通过学习完成目标,怎样继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会使得他们的人生都充满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中,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自主学习。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职业规划 大学生 高校 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D640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本课题在结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研究组对某高校6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识、目标计划、执行进度等方面的现状。在了解基本现状与问题之后,为更好的提出对策,针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资源做了调查研究,对100位实习生、毕业生以电话回访、面访等形式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有过认真了解。但62%的学生有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大多数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并不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这反映出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不能认真对待。调查中还发现只有1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清楚,这意味着许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其中有职业目标的学生中,7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计划与行动方案。在有计划与方案的同学中,80%的学生没有认真执行或者没有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这说明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并不能很好地对待职业规划。
2、对自身以及专业认识不足,缺乏与市场需求的联系能力。在问卷结果中发现,只有3%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沿、行业前景、市场动向熟悉,而97%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只知道一点点,这其中25%表示完全不清楚,根本没有对其关注过。而在另一个问题中,4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受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很大。这就形成了矛盾,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的专业与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变化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呢?大学生在规划实施中存在着不停中断的问题,其中45%的学生是由于职业规划不准确,难以继续实施下去。
3、大学生无法有步骤、合理安排时间来实现计划。在调查中显示,只有24%的学生有步骤地一直实施的自己的计划,而51%的学生不停地中断自己的职业规划。除了职业规划不准确的原因之外,26%的学生是由于自身意志力不够,23%的学生由于参与到其他事情中去,无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步骤的实施计划是完成规划的基础。因此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或者说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以嘉兴学院为例,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由本系辅导员及学工办的年轻教师兼任,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学培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15个课时,每部分都由不同的老师完成,上课时间短且分散,学生只能从理论上完成简单认识,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学习;三是措施落实与监督管理不到位,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并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进行同步管理,对教师在该课程上的效果疏于监督,授课老师自身发展也不够,大多依据之前的授课经验而缺少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
5、大学生缺少有利于职业规划顺利进行的外部环境。比如说大学生缺少在校期间的相关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据调查显示,在往届的毕业生中,85%以上的毕业生换过单位,走进工作岗位后发现现实的工作与职业规划中的理想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在实习中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职业生涯规划在执行中出现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学生需求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是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大学生应主动对自身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积极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而不是被动的由任课老师或指导老师来督促自己认识自身。
2、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每年的就业形势也不断变化,包括不同的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数量也不同。因此,职业规划的制定,也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需要根据形势转变自己的计划。积极了解就业市场,并缩小自身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差距。
3、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贵在坚持。职业规划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老师的教育指导、自己的约束下,根据自身兴趣、潜质与追求,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正确对待考取证书、参加活动等事情。
(二)基于高校需求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学校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设计应当针对高校大学生中急需加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技能点,要有的放矢,不能空洞无物。职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雕琢出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就要让学生在社会各种活动中进行实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而发现自己与社会、与职业要求的差距。进而自觉有效地调整自我、改造自我。
2、学校加强职业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选拔机制,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老师的质量。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培训。学校应该积极地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定期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确保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文化素质稳步提升、工作方法不断改进,使其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地方性差异、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与指导,实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3、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得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强信息传递,使得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以此来完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建议与指导。
(三)基于企业需求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企业单位与学校指导相结合,实施有目的性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能侧重理论,而应该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企业提供更多、更及时的人才需求信息,锻炼大学生的心智,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校方与企业联系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
2、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现在的大多数企业,平时很少提供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因此,大学生就很难利用企业、社会资源,来指导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了更好的招纳人才,企业可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尽早开始职业规划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产学研合中,把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对自己目标行业、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的深入了解。 总之,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结合企业、市场需求等,从学生出发,为大学生探索出一条更有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道路。
注:本文为嘉兴学院SRT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嘉兴学院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规划 高校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96-01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未来发展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设计职业路径,制定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特长、缺陷和经验等各种基本特征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恰当地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会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职业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规划主观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学生中仅露12%人了了解自己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占16%。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共同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如,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等。
在现实的职业规划过程中,在关系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问题上不能自己做主,总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而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就是个性化,规划师、父母或朋友都无法替代,只能由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客观地进行规划。
2、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不好,不是看规划书写得多么漂亮,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很多学生认同职业规划理念,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对理论也能较好地掌握,职业规划书做得也很完美,但是一到需要自己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不能将理论内容拿到实践中检验,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3、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滞后,师资队伍匮乏
从总体上看,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滞后状态,不佳适应学生求职、就业的实际需要。而且。正因为长期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本身也比较欠缺。调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一般都是由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兼任,与“思想教育”等课程混为一谈,相当缺乏专业性特征。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针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滞后状态,我们应当以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地把我国的高校职业教育规划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主要从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几个方面讨论:
1、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早对职业规划的建立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主体都应该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这就要求我们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的,父母、老师、朋友都不能代替自己来做决定。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目前就业难的形势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各个年级。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
2、完善高校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系统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校园网逐步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但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还不完善。为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方信息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摆正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增强自我校验的能力,把“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当作职业规划的指引目标。以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较为巨大的发展和创造。
3、加大大学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职业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 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更重要的是社会单位都更愿意接受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学校还要加大力度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经过具体的实践,大学生既能积累经验,缩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又能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大学生要有目的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要学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增加经验价值的工作, 及早到理想的单位实习、锻炼, 能力有很大帮助, 为日后的事业创造最大的自由与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沛,桑青松. SWOT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J].宿州学院报,2009(10).
[2]刘丽岩.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研究报告[J].教育时空,2010(12).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高校逐步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在开课的内容、教学时数、选修与必修等问题上,还缺乏共识。虽然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但还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工作来抓,缺乏―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同时大多数职业规划课程仅仅为毕业生设置,未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着眼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从中小学就设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的情况更是相距甚远。
2、课程内容设计单一
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其表现形式多为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混同一谈。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针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思想教育、社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传授等一系列以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培训就业技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内容。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涵盖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创业设计与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应根据学生在学校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做到可操作性强,也要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提出要建立针对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落人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窠臼,只注重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等表层的东西,对于非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很多证书,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却非常茫然。
3、授课形式僵化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职业规划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差强人意,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探究其原因,职业规划课僵化的授课形式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授课时无法突破以大班授课,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等教学模式的限制,往往出现注重传授而缺少反馈,注重大面而忽视个体的现象。课程的设置由于受到时间与环境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教师的单向讲授,生硬单一。在教学中如何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关注不同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特殊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将他们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结合,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创造比较完满的人生,一直是―个难题。
4、教研机构缺乏
从目前各高校的职能划分上看,就业工作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机构一般都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里,但就业指导中心在职能上不是教学系统部门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联系实习单位、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与职业规划的本质属性有一定距离。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性格,培养爱好,启发兴趣和研究社会就业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信息。而现在部分高校在追求教育成果方面表现太过功利,经常以就业率等一些量化指标作为最终结果,对学生内心的理想关注不够。同时,相比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上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测评理论与工具没有和国情特征相结合等不足,导致长期缺乏体现我国专业和地域特点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教材。因此,尽快成立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载体――正式的教研机构就成为当前工作中的紧迫要求。
5、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规划辅导任务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辅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进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1、坚持全程化为指导的课程设置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如果不对其职业取向做早期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很可能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毕业后都会陷入茫然的状态。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已迫在眉睫。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设为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起―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广大学生们构建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坚持授课与辅导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全程化教育与指导的思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心理成熟度,有计划、分层次并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以本科生为例,每个学年的具体课程内容可作如下安排:对一年级学生可在本学年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定、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创业设计》《创造力开发》与《职业素质培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进行创造力、经营管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职业规划的模式和学习目标,并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三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涵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准备求职材料、采集职业信息、自我包装、面试技巧和调试心理等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为毕业后走上
职业岗位作充分准备。对四年级学生就要以辅导为主。学校要引导学生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探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强化学生的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授课形式
目前职业规划课的授课形式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互相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如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同时,高校要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专业教学安排和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与社会不同类型的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进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和职业规划教研室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负责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该机构可集教育、管理、服务及心理咨询于一体,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答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疑惑,并定期举办职业培训。该机构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比如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培训、举办讲座等,来让学生从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各种工作实习机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在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中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研室,一方面承担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任务,整合全校专业师资力量,成为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职业规划理论精髓,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大对生涯理论和实施方案的研究力度,争取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战略选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以及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大学生在充分熟悉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自己从事的职业领域,从而真正拥有自己特色的、合理的职业定位。
(二)有利于明确大学生自我的职业奋斗目标。在对自身的职业素质有一个清醒熟悉的基础上,职业生涯规划的下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开始越好,每个大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应该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目标,并制定好大学每学年的短期目标。
(三)有利于确保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可以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好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标和理想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努力。制定好了规划,还要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按照既定的目标,付诸于行动,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
(四)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熟悉社会。任何计划的制定都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尚属新鲜事物。由于观念上的差距,专业人员的缺乏,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实践,也制约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淡漠,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及今后在职业中的发展缺少系统的思考和准备。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在职业选择与追求目标上凸显经济价值最大化,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及投机心理,最为关注收入水平、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因素,盲目就业,频繁跳槽。自我评估是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由于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和必要指导,学生的自我分析内容不够全面、途径单一,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不能客观评估自己的特质,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劣势,对自我认识仅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未涉及情商、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的适应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清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目标模糊。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从不掌握工作信息,临近毕业更是盲目投寄简历,期望广撒网来提高命中率。职业准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素质、娴熟的职业实践能力、求职的技巧和礼仪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大学生就业教育准备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由于缺少职业实践经验和求职方法和技巧,造成缺乏自信,就业机会来临时机会不能及时把握,加重了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
(三)实践环节薄弱,对职业环境认识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缺少实践环节,对职业环境了解不够深入。职业环境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用人单位的情况、工作岗位要求等。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尤其缺少高质量、有效的社会实践,没有深入到社会中,导致不少大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对外部职业环境、职业需求的充分了解,在职业选择、自我定位上普遍具有盲目性。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只是被动的了解,忽略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对于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不少同学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公司文化以及岗位要求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够,这也将影响到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导致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不甚满意。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很多大学生盲目获取工作经历,将假期和课余时间用在打短工做家教、担任业务员或促销员上,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不协调,社会实践缺少方向性,学生只注意到了社会经历的多少而忽略了对将来职业的意义,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求,最终陷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应该共同努力,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保证。高校要不断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通过人才引进、定向培养、聘用兼职人员等方法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并实现工作的常态化与个别化相结合,开展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应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抗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等。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功能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对职业人生等问题的高层次思考。引入职业测评手段、做好职业咨询工作,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性格、兴趣、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咨询,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职业困惑。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灌输,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可通过主题班会、大型讲座、职业规划主题活动潜意识地为学生灌输有关职业规划知识,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规划的有关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上,要着重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产生对职业规划活动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职业规划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具体情况,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年级特点,分阶段、分侧重点的为大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求职面试技巧等多方面的指导。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成才、自我管理的职业观念,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帮助自己了解职业,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职业规划咨询与测评工作,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针对目前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不能够正确的认知评价自己等问题,必须加强职业测评体系建设,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就是要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等,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等。只有在全面准确的把握自己之后,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才有效。要加强测评建设,高校要积极选择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测评产品,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测评队伍,给测评对象以公正、科学的测评指导,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正确认知自己。由于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不是唯一依据,还需要凭借业咨询活动中心的咨询活动,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判断,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四)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同时在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要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根据当前的职业环境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环境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规划。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交流与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一些见习岗位,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得到检验。学校还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服务。大学生自己也要勇于走出校门,主动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使自己成熟。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吴薇,刘继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
关键词:职业生涯 竞争力 职业规划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分配体制变革,并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并且随着知识、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职业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这时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同时进行准确的定位,进一步建立全新的就业观,不断满足岗位需要。在职业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相对比较薄弱,在进行择业时,通常处于一种盲目状态。为此,高校需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的规划与设计,改变学生就业观相对落后的现状,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目标。
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的现状
为了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通常情况下,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设计的现状,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2005年9-11月笔者通过随机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1000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本文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在职业规划与设计方面,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在自我意识方面,虽然大学生已觉醒,但是在自我认识能力方面,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等。②对于职业定位和职业类型的选择,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持有乐观的态度,在自我独立方面,已经具备了理性的判断能力,但是不能有效的定位职位。③对自己的未来预期,多数学生还缺乏信心。④在职业规划与设计方面,相应的意识半数学生还不具备,同时没有看清自己的职业目标。⑤能够找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途径的学生不到35%。⑥对于今后所从事行业的基本情况,近半数学生没有主动了解,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⑦得到有效就业指导的学生不到25%。⑧对于自己理想的职业要求与自身条件之间的差距,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度发展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国际互联网络开通,推动了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的宏观环境。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国际互联网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互联网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崇尚放任自流的思潮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泛工利化”的倾向广泛存在于大学生中,进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产生严重的影响。
2.2 高校就业指导发展失衡,缺乏系统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就业指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就业能力,以及相应的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一次性的就业帮助,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认为“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某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的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开始实施就业指导。但是,这种就业指导在各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甚至将其理解为“安置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就业指导失去自身的意义。
2.3 个人主观意识薄弱,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对自己缺乏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自己的优势分析不到位,同时对自身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自己的职业规划失去有力的支撑;②在自我认识方面,虽然同学认识较为全面,并且明确职业方向,但是,由于缺乏主观努力,导致很多好的职业规划没有成为现实;③追求职业缺乏主动性,进一步冲击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设计的实效性,使得大学生群体追求职业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④学校没有专门思考职业目标定位的高度、择业观念等,与社会的现实人才需求相比,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高度和择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差距。
2.4 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对于高校来说,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 与职业发展相比,学校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同时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性。在美国,到了八年级(高中)的时候,就开始针对职业兴趣邀请专家对孩子进行分析,相比之下,我国的做法依然停留在分文科生、理科生的阶段,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对于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等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虽然高校成立了相应的就业咨询指导机构,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的职业意识较为单薄,进一步增加了选择职业的盲目性。②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学校还没有完全做到位,在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等方面,在为学生提供帮助,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③专职指导人员比较匮乏,并且职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虽然高校已经组织开展了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并且在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设置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等方面依然比较欠缺,并且多数学校还没开设大学生职业设计和规划课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3 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模式
3.1 涉及职业规划教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相关的课程,将有关职业规划的知识与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方法,并且根据社会环境、技能要求等,适时调整学生的职业规划。
3.2 改革学校教育教学体制 首先,实行学分制,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一方面,在高考后填写志愿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选择的专业,往往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影响自己的终身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以及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发展相比,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情况存在滞后的现象,进而难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其思政工作主要包括:“两课”教学、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教育与学生实际相互脱离,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3.3 职业生涯规划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①了解常识,调整心态。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常识,只有具备一定的常识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心态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渠道,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心态。②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合理规划。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需要以自我认识为基础,通过全面、客观、深刻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等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正确定位奠定基础。对个人的身心特点,通过自我测评法、他人评价法等进行自我分析,进一步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合理判断,进而对职业的适应情况进行判断。③结合实际,实施方案。根据制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身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与标志,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策略。④根据环境,适时调整。该步骤又称职业生涯评估,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遇到困难不可逃避,但是需要对思路进行清醒的分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果无法克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调正方案,避免浪费时间。
参考文献:
[1]曹军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4).
[2]董伟.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既是一个了解和认识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真剖析自我的过程;这既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未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医学院校近年来开设的课程,各方面尚未发展成熟,且医学教育具有特殊性。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对于学校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现状,并以此作为参考性指标,指导大学生就业非常有必要[2]。
1研究内容
针对新疆某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09~201l级学生共计115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其中2009级59名,2010级25名, 2011级31名 。对于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数据,了解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提出相关建议,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国内学者相关的研究思路设计出调查问卷,抽取若干名学生对问卷进行预调查,并加以修正。通过对学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09~2011级的学生(因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2012年学校未招新生)职业规划调查,获取有关数据,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卫生事业管理学生选择专业的意愿 2009~2011级卫生事管理专业学生115人的调查结果显示,79%的学生是经过调剂选择该专业的,仅有8.7%的学生是自主选择。SPSS统计分析P=0.43>0.05,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意愿上没有差异,见表1。
3.2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情况 对职业规划比较了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1.3%,基本了解的26.1%,而不是很了解甚至不知道的学生所占比例达42.6%。SPSS分析得χ2=6.080,P=0.048
63.5%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21.7%认为职业规划一般重要,13.0%认为职业规划并不是很重要。SPSS数据统计得χ2=2.052,P=0.358>0.05,无统计学意义,三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讨论中不存在分歧,见表3。
有31.3%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认真的规划,40.9%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职业规划,甚至3.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进行过规划。SPSS分析得χ2=1.096,P=0.578>0.05,无统计学意义,这不同年级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情况尚没有差异,见表4。
只有16.5%非常清楚的知道如何进行个人的职业规划,35人仅仅是一般清楚,有61人对如何进行自我职业规划不是了解,所占比例达53%。SPSS分析得χ2=0.549,P=0.760>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的清楚状况不存在差异,见表5。
有70名学生很愿意参加相关的职业咨询活动,占总人数的60.9%,仅有17人并不是很愿意参加相关活动。SPSS数据统计得χ2=2.162,P=0.339>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学生是否愿意参加相关的活动的意愿不存在差异,见表6。
仅有27人对学校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工作感到满意,仅占总人数的23.5%,73人表示学校的指导工作一般。SPSS统计χ2=3.151,P=0.207>0.05,无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不同年级对学校的指导工作的满意情况存在差异,见表7。
有67人认为应该在入学早期就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有13人认为在最后1年毕业季再进行规划,还有14人表示何时都可以。SPSS数据统计,χ2=32.061,P=0
4讨论
4.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该专业并没有较深的了解,对就业前景也并非十分乐观。有近半数的学生对职业规划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但63.5%的学生,无论是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都认为职业规划是很重要的。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1.3%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认真的规划, 40.9%的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职业规划,甚至3.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进行过规划。115人中仅16.5%的人非常清楚的知道如何进行个人的职业规划 。当问到是否有信心找到合适工作时,33.9%的学生表示有,41.7%的学生表示就业没有问题但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工作,24.3%的学生则没有信心,甚至毕业就要失业。这说明学生对以后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学生们有意愿参加相关职业规划的指导活动,但是学校在这方面没有提供相关的课程,只是针对毕业班开展就业指导的讲座。在调查中,学生们更多的希望可以由相关单位的领导进行当面授课,讲解单位所需何种人才,其次是学校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或讲座,指导员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存在明显的定位问题,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完成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很多院校虽然成立了职业指导的专门机构,但其服务对象更多的是毕业班,开展毕业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对非毕业班的学生没有过多提供相关的指导课程及讲座[3]。再者,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规划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政部门,运用专业化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对"半路出家"的他们还比较困难[4]。
4.2建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树立正确健康的职业规划理念对于大学生就业绝对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必要性[5]。进行职业规划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给自己做出准确定位,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可以扬长而避短。学生应综合分析和衡量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能量,准确定位理想目标,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6]。
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佳参谋者,能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辅导员作为引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合适的人选,应从低年级开始,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并以此进行动态辅导[7]。
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意识培养和就业咨询指导工作[8]。指导工作重点不能只放在毕业班中,指导低年级学生较早的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岗位的职业知识[9]。
4结论
在科学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有一种说法:"赢在起点"。大学校园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准备踏上人生中最重要的职业发展的漫漫长路之前,先花点时间好好自我整理一下,真正客观、科学地规划一下,然后才能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大步前行[10]。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更应该系统的剖析自己。调整心态。明确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安排好自身的大学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鹏.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94.
[2]郝志.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实践与学生评价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27(5):55-58.
[3]张雪,应朝宇,吕璐瑶,等.关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5(4):155.
[4]方原.略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4):89-90.
[5]郭小红.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2):93-94.
[6]舒莉.论大学生职业规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3):174-175.
[7]冯峰.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规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112-113.
[8]戢俊臣.浅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209.
【关键词】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调查;就业指导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社会文化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均发生了转型,这一转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形成了一定冲击。尤其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异常突出,进而以这三个方面为内容逐步形成与确立了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而这一“过程”生成的优劣与大学生日后的社会作为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西部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态势进行实证探究,一方面有利于开展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就业指导以及西部大学生和谐就业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西部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步扭转由于人才配置失衡而导致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局面。近年来,西部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不乏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及其配置方面的探讨,但对影响西部内发展力的大学生自身和谐问题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基于此,探讨西部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正是对其内发展力的深层回应。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对于加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作者根据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内涵与外延,在经过多名就业指导专家和职业规划专家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次的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安康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延安大学等八所陕西地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作为样本院校。在样本院校中,就2007-2008级西部籍的本科学生进行了分层问卷调查。为弥补抽样框的局限,还采取了“偶遇抽样”的方式,即在高校校园及校园招聘会现场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与访问。此次调查,资料收集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以2007级、2008级学生为主,共发放调查问卷530份,问卷回收率99%,其中问卷有效率9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构建现代就业意识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终身教育意识淡漠
其一,对“学会生存”的误读。调查显示,对“您目前所学专业与理想目标职业是否一致”时,45.9%的学生回答“不一致”,33.4%的学生表示“差不多”,只有20.7%的学生表示“一致”。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其专业思想不稳定,势必会影响其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习得,在这个意义上讲,“生存”弱化的可能将会显现。其二,对“学会学习”的误读。调查显示,49.4%的学生将个体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相关证书考取”上。可见,进入大学后的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移位于应对“证书”热,学习动机的功利性比较明显,内在知识结构的建构未得到重视。其三,“学会合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回答“成就事业的关键取决于单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这一问题时,明确表示赞同者达36%,回答“差不多”者占调查对象的31.6%。以此观之,与人协作、团队精神严重缺失。总之,大学生薄弱的终身教育认识,是因为在就业压力下只顾短期目标实现,而忽略社会文化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需要对大学生在内在需求认识。
2、就业前景模糊,风险意识淡薄
其一,职业规划模糊。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大学生对本身有明确职业规划仅为27.4%,没有职业规划的学生占20.4%,未完全“规划”者占44.2%,从没有思考过职业规划的占8%。为进一步了解已“规划”者的规划真实性,我们又对其进行了再次访谈。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是狭隘的,大多数大学生将职业规划等同于“学业规划”。这一角度表明大学生职业规划模糊,缺乏合理的规划进程与进度。访谈数据还表明,许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仅仅停留在散乱的、朦胧的模糊认知阶段。正是这种缺乏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前提下而催生的“规划”,凸现其目标模糊、就业准备的短期行为。其二,就业过程主观淡化风险,以追求稳定作为就业首要因素。“工作稳定重要性”的调查数据显示,46.1%的认为特别重要,20.1%的认为较为重要。可见,“就业准备”被异化为“就业等待”这一事实。究其原因,双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将应对后大学生时代自身发展的积极作为异化为“就业等待”,首先是就业指导失力,其次是大学生应对就业缺乏前瞻性。
3、就业期望值失度
其一,就业地域是大学生在就业中考虑的核心因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占32.9%,选择省会城市的33.1%,有39.2%的被调查者认为“县级城镇也可以考虑,但不能在农村”。其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问题上重点思考的因素。选择“经济发达地区” 47.2%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是”。当进一步和学生交流时发现,工科类的学生对“地域”作为就业首选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学生。一方面说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城镇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工科毕业生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地域问题也是影响西部大学生就业期望诉求的重要方面。
自2013年首发“史上最难就业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国家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党的十报告更是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2据此,高校一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为题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手机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单纯依靠传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实现其教育的价值诉求。探求以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体为载体职业规划生涯教育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结合互联网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需要,将手机微信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中,发挥微信新媒体的特有优势,探索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对于突破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创新和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空间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信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
1.微信的广泛性优势
微信的广泛性特征,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受众资源,既包含小范围的个体信息交流,也包括大规模的群体信息传播,并且受众者和者还可以互相转化,使受众群体无限扩大。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研究:微信使用群体主要以20-29岁之间青年为主体,其中大学生作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已然成为使用微信的中坚力量。3微信现在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和人际交往平台。以手机移动端为载体的微信,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在人数、层次和范围上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可随时随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得到良好的传播,增强教育的影响力。
2.微信的去权威性优势
微信的去权威性,即去中心化特征,是微信的重要特点,相较于微博带有权威性色彩的“广播”大众传播模式,微信的传播属于群体传播,其传播范围通常仅限于朋友圈。信息的发出只是一个开始,还要有受者的配合才能形成闭环。1因此,微信保证了传授双方的共同参与以及“话语权”的平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使传播信息具有真实性和独立性。这样,运用微信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教育工作者就不再是传统课堂上不可反驳的权威和控制者,传授双方彼此处于一种平等互动关系,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也可以提高教育者辅导的针对性,有效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亲和力。
3.微信的即时性优势
增强与学生沟通咨询的时效性,随时掌握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知、情感等心理层面的动态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效果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模式的局限。微信的实时性,体现在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实时交流互动以及多媒体(包括视频、图片、文件)实时传送。微信传播的即时性,能够有效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相关动态,以有效的沟通技巧及时与受教育者进行即时互动沟通,使教育内容更加顺利有效地被受教育者接受,对于完善职业规划生涯教育沟通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路径
1.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以及职业规划。4整个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在大学不同阶段开展包括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而这些课程教育的传统模式多以第一课堂知识讲授为主,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辅,面对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以及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以微信为载体生涯教育持比较认可的态度,他们更愿意通线上互动的方式来对课堂知识进行反馈和交流,这使微信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可行性。以手机微信这一新兴媒体为作为职业生涯课程教育的载体,结合传统教育模式搭建“线上沟通,线下教育”的新的课堂教育平台,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交流方式。首先,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被老师获知并答疑解惑;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来说,一对一的微信交流更符合其心理需求。其次,可以通过“面对面建群”等方式第一时间向学生企业调研、人才市场观摩等课程实践任务,既保证分享互动又能监督其是实践进度。再者,老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朋友圈,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将教学课堂延生到课后,深入学生生活,实现针对辅导。
2.创建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平台上新增的功能模块,是致力于为企业、明星、媒体等用户推出的一项订阅类服务。通过这一平台,每一个个体或团队都可以打造自己的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找公众帐号等方式加入微信公众平台。鉴于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作为大学一线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微信公众平台”变成实现教育目的有力工具。创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目的专业的微信公众平台,对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第二课堂,实现与学生零距离沟通交流,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组建微信公众平台专业团队。搭建具有专业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微信公众平台,务必需要专业的团队人员进行有效运营和管理。一般团队成员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辅导员以及相对技术工作人员,同时可以吸收优秀的学生骨干,配套相应的管理措施,增强团队的内部活力和凝聚力。其次,保证内容的多样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专业团队对微信平台内容的控制和把握,决定了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生当中的受众程度和影响力。因此,内容因更多地结合时事焦点,社会企业HR发展动态,贴近生活和实际,开设诸如职业规划解惑、就业问题答疑、榜样学习等多样性板块,使之贴近学生群体需求。最后,尝试开设职业规划生涯教育的“微课程”,“微课程”充分利用公众平台的广泛的受众性,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录制主题突出、趣味性强的短小视频为授课载体,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作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网络教学方式,微课程应该紧贴社会职业发展动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等相关内容,在大学生受众群里中进行实时性传播,力求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视野有较高的提升。
3.搭建“三位一体”的微信多层次管理平台
微信群是基于微信聊天功能的讨论组,支持语音、文字、图片、小视频及网络链接分享等功能。众所周知,当前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工作者一般由学生辅导员兼任。为了实现各层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以及处理微信信息传播风险,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效率,以微信群为基础搭建高校“三位一体”的微信层次管理平台应该是必要的。
校园微信管理平台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校级相关管理部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交流群。建立校级相关管理部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微信交流群,一方面职业规划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上级指示及时掌握并向学生落实国家、学校相关政策、社会发展实时动态,同时可以利用微信向上级单位汇报工作;另一方面,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工作中及时交流,分享经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效率效率。第二层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班委管理群。建立该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与班委沟通,对于深入了解各班级的具体情况,间接掌握各班级同学的职业规划心理动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在学生人数庞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信息掌握情况并不完全。构建班委群,一方面有助于老师传播相关信息,听取班委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各班级班委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促进友谊。第三个层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班级群。构建班级群,使教育者与学生交流更加密切,打破了教师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碰面,平时交流不多的局限。同时得以随时监督掌握班级学生的动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