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43
导语:在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尤其令人堪忧,除了“未富先老”之外,医疗保健事业还不发达、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都是挑战我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障碍。我国在经历十余年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后,形成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三大基本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截止2011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6%〔8〕,可以说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绝大多数公民。但是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及城乡之间,其保障水平差异较大,且总体保障水平不高,统筹层次过低。当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在职和退休人员的门、急诊及住院医疗,除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城市外,目前很多城市对门诊医疗的保障较低,除每年拨入个人账户几百元补贴外,仅对重大疾病治疗等少部分特定项目给予补贴,对很多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仍然是看不起病的。与职工医疗保险相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仅重点保障居民的住院大病医疗,保障水平更低。表2所示的我国老年人口2w患病未就诊率和年未住院率,可见中国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要还不能完全转化为有效的医疗需求。据调查〔3〕,在全人群2w患病者中有24.4%因经济原因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患者中高达70.3%因经济原因未住院,估计这一比例在老年人中应该更高。另外,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全人群设计的,其保障方式单一、保障功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虽然基本医疗保险在缴费比例和医疗费支付比例上给予老年人一定照顾,但是仍无法弥补老年人低收入与高医疗需求的矛盾。而具有补充作用的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相当不足,当前不仅大部分老年人完全没有商业健康保险,很多年轻人也缺乏保险意识。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底线,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筹资不足、救助范围小、救助效果微乎其微〔9〕。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任重道远。
对我国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障模式的思考
构建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老年人收入低,但医疗需求大,特别是对慢性病、大病治疗及长期护理的需求,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需要通过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弥补。一,可以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例如,设立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对部分慢性病、老年病及重大疾病给予保障;设立高龄老人医疗保险制度对70岁以上老人给予更高的医疗补贴;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对长期卧床护理需求提供保障等等。二,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群的大病救治,兼顾慢性病和常见病的医疗保障,加大对基层救助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三,扶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通过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品种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卫生服务需求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满的状态。医疗保险应向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通过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消费。
提供完善的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保障
首先,建设高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个必要举措。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比较重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不仅方便、及时地保障人们就医,同时承担着“守门人”的角色,起到防止小病大医、浪费医疗资源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但其医疗水平还不高,尤其缺少好医生,因此很多人仍喜欢挤大医院,“看病难”没有很好缓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成为居民健康的一线保障单位,向着包含健康教育、常见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康复保健、家庭护理及心理护理在内的一体化服务目标发展。其次,创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辅相成,社区服务“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过渡形式,居家养老模式既维系了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因而成为中国未来养老的主要方式〔10〕。但是不出20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夫妻自身步入老年的同时,将面对四位高龄老人的照料问题,家庭能否承担多位老人的医疗负担值得担忧。届时将有更多的独居老人,对各种养老机构的需求会更为迫切。当前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良莠不齐,且费用都令一般收入水平的老人望而怯步。因此,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同时,政府应尽早筹划如何通过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配置及其制度化管理,创建低成本高质量、医养结合的中国式养老模式。
大力发展老年康复医院
关键词: 敬老院老人 社区护理 经验 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1]。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2 护理方法及内容
2.1 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 护理内容。
2.2.1 饮食保健指导 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2]。
2.2.2 睡眠保健 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 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 老年人运动保健 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1]。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 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3 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社区;老年保健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4-01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
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当前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场所,以社区为基础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保健服务,全面维护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老年保健管理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科技力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本文就电子健康档案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运用于社区老年保健管理的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1 电子健康档案简介
电子健康档案是由计算机创建、处理并存储的与个人健康信息相关的档案。它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连续且全面动态收集。 内容包括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体检记录和疾病调查记录,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健康行为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就诊记录、免疫记录、长期用药情况, 以及慢性病记录、妇女保健记录、儿童保健记录等内容。借助计算机网络支持不同的健康服务提供者如医疗机构、卫生管理部门等共享个人健康信息,而且可跨越地理距离,真正实现居民享受持续地、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2 我国社区老年保健管理的现存的问题
2.1 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知晓度不高,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低下。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记忆力和反应性均下降,对健康的感知亦随之下降。他们往往在出现明显不适时方才去医院诊治,日常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也较弱。这使他们无法结合自身健状况和保健需求采取有效的自我保健措施,同时也无法对疾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2.2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无法准确收集完整的个体健康数据并进行长期跟踪。老年人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健康数据、保健护理均有别与普通人群。此外视力、听力、记忆力的减退,使得他们很难准确的表述和记忆病史,这给医务人员进行健康信息的采集带来了困难。目前医疗机构健康信息的采集和记录方式,很难长期跟踪、准确完整的记录患者连续、动态的健康信息,造成对病人的健康状况掌握的不充分。
2.3 缺乏社区老年保健信息资源,科研工作滞后。科研来源于实际的问题及需求,社区老年保健的科研不仅仅涉及老年人疾病本身还应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不能把人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应以健康问题为焦点,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传统的医疗信息的采集方式和记录方式主要集中在疾病自身,很少涉及到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并且数据缺乏连续性、动态性,导致信息的局限和缺失。使得研究人员很难从数据中广泛、及时地发现和寻找问题,同时也干扰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电子健康档案运用于社区老年保健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3.1 满足老年人自我保健的需要。老年人可以通过安全认证、自行或授权他人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系统、完整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以往在医疗机构接受诊治的情况,同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受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健康咨询和保健指导,提高自我的预防保健意识和能力。
3.2 满足社区医疗服务部门提供高水平社区老年保健服务的需要。通过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全面了解老年人社会、家庭及疾病的背景,准确了解其健康状况,为及时、连续追踪健康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制定保健计划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此外还可帮助社区医生及时发现重大疾病或健康问题、筛选高危人群井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目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可使老年人享受到跨机构、跨地域的医疗保健服务,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压力。
3.3 满足老年医学领域科研的需要。电子健康档案可以提供老年健康状况动态的、连续的个体观察与追踪,以及群体的纵向和横向的动态分析。完善和提高老年医学领域科研的水平。
综上所述借助建立完备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使老年人更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加强自我保健,有效进行疾病干预;社区医疗服务部门准确、全面、动态地掌控区域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针对性的开展老年健康促进工作和老年慢性病的预防诊治;研究人员可借此获取更全面、完备的信息,提高老年医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借此多方位、多渠道加强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控、治疗、护理,全面促进老年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艳英;南新玲。社区老年保健管理初探。中国社区医师,2009,11.
[2] 刘德香, 马海燕, 郭清. 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 .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31 ( 6) : 1 -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已经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一种专业和职业。只要有钱,你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其精细程度远超孝子们的“土把式”。但问题是,这笔规模不小,定向使用的资金应该如何合理有效地积累?于是,当国内推出西方已发展纯熟的长护险时,很多正犯愁的子女不由为父母也为自己,心中一动,期冀这股“东风”能从根本上扫除横亘在心头的护理隐忧。洗却长期以来背负的不孝骂名。
然而,长护险在国内还是个新生事物,目前难免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对消费者来说,在满怀期待地将长护险请回家之前,有必要先把把关,因需而投,量身定做,才是长护险投保的上策。
借2款产品初识长护险
陈大伟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至今已2月有余,这款产品因其身上标志性的“首个”特征,一出世便被冠以“弥补空白”、“应运而生”等头衔,引得无数消费者竞“折腰”
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lnsurance,以下简称长护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是一种主要承担由专业护理、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而产生的费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2款长护险主险产品,分别是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月推出的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以下简称“康宁长期看护险”)和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15日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以下简称“全无忧长期护理险”)。除了推出时间不同,这2款同类产品在产品设计上也有相当区别,仔细推敲不同之处,借此可以细细剖析一下长护险的“五脏六腑”。
保障范围
国泰人寿的康宁长期看护险主要定位于护理型需求,为需要看护服务的人提供护理费用。除长期看护复健保险金和长期看护保险金之外,还能为被保险人提供身故或第一级残疾保险金和满期保险金。
人保健康的全无忧长期护理险则更综合、全面,为保障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风险提供保障。其提供的主要保险利益除长期护理保险金、老年护理保险金之外,还包括癌症保险金、老年疾病保险金和身故保险金。此外,人保健康还提供针对被保险人健康状况的健康管理服务,成为一项特色。
保障人群
长护险虽然是为满足护理需求而开发的保险产品,但适合投保人群并不局限于老年人。康宁长期看护险的投保年龄为18周岁至缴费期满不超过70周岁(实际最高投保年龄为55周岁),全无忧长期护理险可接受年龄为18到59周岁的客户投保。从投保年龄要求看,人保健康的要求相对宽松。
投保资格
国泰人寿规定,如投保人存在疾患或有疾患潜在的可能性、年龄超过50岁或投保金额超过一定的范围时,会安排投保人进行健康检查,且要求必须是强体投保。
人保健康规定,如投保人存在疾患或有疾患潜在的可能性,则需要体检。根据投保人体检结果的不同有4种安排:拒绝承保;保费不增加,但对现有疾病做免责处理;增加保费承保,现有疾病也在保障范围内;完全按正常情况承保。
保障年限
康宁长期看护险的保障年限到投保人88周岁截止,并给付保险金额1倍的满期保险金。
全无忧长期护理险没有明确的保障年限,其给付总额以2倍保险金额为限。如投保人一直身体健康,从60周岁开始可领取老年护理保险金,领取最长年限为25年(每年领取保险金额的8%,领完2倍保险金额需要25年),也就是说最长保障年限到投保人85周岁截止。
保险费用
一位30岁男士,投保10万元保障金额,选择20年期缴费,如投保康宁长期看护险,要每年交3760元保费,如投保全无忧长期护理险,则要每年交7800元保费。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全无忧长期护理险比主要定位于护理型需求的康宁长期看护险更侧重综合、全面的保障,但其保费也更高。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此2款长护险的保费都较高。
受益资格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对于护理状态的鉴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规定。目前,国泰人寿和人保健康都采用医院这个第三方机构对长期护理状态进行确认。国泰人寿规定只要经三级(含)以上医院诊断,符合“活动能力的丧失”以及“认知能力的异常”两种情况之一,即可按保险合同规定支付长期看护复健保险金和长期看护保险金;全无忧长期护理险则采用了“日常生活活动”6项标准来判断是否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如果被保险人经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诊断确定丧失独立完成6项(进食、洗澡、更衣、移动、步行、如厕)中的3项或3项以上的活动能力,则可领取长期护理保险金。
此外,人保健康规定,只要被保险人年满60周岁且当时未满足领取长期护理保险金的条件,不需任何鉴定就可领取老年护理保险金。其对于5种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慢性呼吸功能衰竭、严重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和癌症的定义同重疾险类似。
投保案例
一位30周岁的男士投保康宁长期看护险,20年期缴费,年交保费5760元,即可获得10万元保险金额保障。假设在缴费期间,他不仅需要长期卧床就医,生活无法自理,除免交续期保险费,还可一次性获得1.2万元的长期看护复健保险金,之后每半年还可领取8000元的看护保险金,直至88周岁或身故。该男子在到达88周岁时,可获得一笔10万元满期保险金用于应付未来的医疗费用;若该男子在88周岁前不幸身故,将获得1 0万元的保险金给付;若该男子在88周岁前发生第一级残疾,将获得10万元的保险金给付,如符合领取看护保险金的条件,可领取看护保险金直至88周岁或身故,至此保单责任终止。
一位55周岁的男士投保全无忧长期护理险,20年期缴费,年交保费8800元,即可获得10万元保险金额保障。如果该男子41周岁时不幸因意外事故造成瘫痪,可于同年开始领取每年8000元的长期护理保险金,如不发生其他保险情况,可累计领取长期护理保险金直至2倍保额为止,并被豁免以后各期保费。如果该男子55周岁时又罹患癌症、5项老年疾病之一或身故,其受益人可一次性领取癌症/老年疾病/身故保险金88000元(2倍保额扣除1 4年给付的长期护理保险金11 2000元),至此保单责任终止。
长护险的 是与非
陈大伟
据了解,人保健康的全无忧长期护理险仅销售20天就创下了200多万元的销售额,康宁长期看护险的销售量在国泰人寿开办的险种中也属中上水平。为何消费者对长护险的需求如此高
涨?高需求对应的险种“高质量”又是否已达标呢?
长护险是健康保险的一种,其出现源于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与普通的医疗护理相比,长期护理通常周期更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或数年以上,重点在于使患者尽可能地生存。商业性长护险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在解决长期护理问题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
长护险为何成迫切需求
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老年人都是对健康保障需求旺盛的族群,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现有养老保险产品结构不完善,护理费用逐年增高等问题,很多为自己或父母养老开始准备养老金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无疑被切中养老“要害”的长护险打动了荷包。
老龄化社会到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目前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我国已经步人老龄化社会。同时,许多家庭的子女长大后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使得老年人面临着空巢(老年人单独居住)的局面。据统计,目前全国的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到2010年,我国城市老年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80%。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机体抗病能力明显减弱。卫生部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尤其是高龄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大都无法自理,需要照顾。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衰老和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这些老年人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
家庭结构改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立在多子女基础之上的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已不存在,我国家庭代际结构已经形成4―2―1式的倒金字塔格局。第三代人必须同时承担6个上代人的赡养义务,其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后工作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不足。
此外,曾经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丁克(双收入、无子女)家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的绝对数量正在迅速膨胀。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城市已经出现60万个丁克家庭。不可避免地,其同样面临着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护理的可能性。
护理费用高涨
在北京,即便是中低档养老机构,每位老人全护理的月收费也在八九百元至一千六七百元之间。如果老人到医疗机构进行护理,每月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例如,北京协和医院的护理中心全护理的收费为48元/12小时,若除生活护理外,再加上病情观察,收费则达到120元/12小时。即使是雇佣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庭长期护理人员,在北京最低每月也要支出800~1000元。在上海,老年公寓24小时全护理每人每月平均最低收费在1000元左右,半护理费用也要840元左右。
据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调查,北京市老年人的月均收入和日常支出分别为558元和487元,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只能保证日常生活,尚不足以以基本收入应付医疗上可能存在的风险。
社保制度缺陷
目前,虽然我国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其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因此,要想解决护理费用问题,利用商业性保险将是首选方案。
泼冷水只为理智看待
当消费者面对长护险迎面而来时,光有高涨的需求是绝对不够的。应该看到,目前长护险在发展初期产品设计仍有不合理性,其高保费全保障的性质也并非人人都能驾驭。
鉴定标准不明晰
对于目前国内的长护险来说,被保险人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护理服务是一个关键问题。国泰人寿和人保健康目前都采用医院对长期护理状态进行确认,以被保险人“活动能力的丧失”或“认知能力的异常”来鉴定护理状态。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认为,长护险在我国推出不久,为了避免出现纠纷,应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对护理、护理的鉴定、护理的责任做出明确的定义。人保健康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曾卓也表示,最好能有中立机构对什么样的条件才符合长期护理的标准做出鉴定,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给付方式单一
目前2款长护险都只采用发生约定保险事故后定额赔偿的方式,给付方式单一。曾卓谈到,长护险在国外的一种流行赔偿方式,并不是赔偿金额,而是赔偿服务。如果被保险人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会安排其人住自己拥有的或签约的护理医院、护理机构,以服务方式提供保障。目前,由于国内专业护理机构还不发达,主要以家庭护理为主,现有的长护险只能采用赔偿金额的方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营管理学系主任陶存文教授认为,长护险设计时应考虑未来的护理费用标准。如果只采用定额给付的方式,就可能大大降低该险种的实际保障效果。
保费金额偏高
目前2款长护险的保费都较高,要想获得10万元保障金额,保费总计都要数万元。那么对于目前有长护险需求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一些月收入逐渐走低的中老年人群来说,高额保费显然无力承担。陶存文教授认为,保费金额偏高也和长护险保障的内容过多有关。从保险的原理可以看出,每种疾病的发病率都会影响费率的厘定,因此保障的内容越多,被保险人互担的成本越高,保费也就越高。以人保健康全无忧长期护理险为例,同一位投保人、同样保障金额、同样缴费期限,其保费要比保障内容略少的国泰康宁长期看护险高一倍还多。
保费设计有偏差
目前长护险的护理需求、护理费用都是按现在的状况来设计的,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疾病率的变化、人工护理成本的提高,未来的情况如何是不能确定的。但如果考虑到未来人工成本的提高,目前投保人需要支付的保费也会提高,增加了支付困难。因此,郝演苏教授认为,应该将保费做成变额业务。根据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工资变动情况来每年调整保费,以满足被保险人的保障需求,使其现在不至于保费缴纳压力过大,未来也不至于保障不足。
投保长护险的5个原则
陈大伟
随着人保健康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长护险面市:将护理列入保障计划的消费者不免心动。保险意识增强虽是好事,但很多消费者却没从根本上理解保障含义,也没能真正把握投保长护险的尺度和原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有用的没用的全都抱回了家,这种盲目的投保最终可能非但得不到充足保障,高额的保费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怎样才能不花冤枉钱?
投保长护险和投保其他保险产品一样,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家庭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参考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结合现有保障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投保时要想既保障充分,又不花冤枉钱,必须对以下5个问题心中有数。
哪类人群适用长护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营管理学系主任陶存文
教授认为,长护险将投保人的年龄限制在60周岁以下,所以并不适合已经步入老年的人群。而国泰人寿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长期看护保险虽然是为需要看护服务的人提供护理费用而开发的保险产品,但适合投保人群并不局限于老年人。30~50周岁的中青年人士,可以在自己经济能力宽裕、身体健康的时候为老年准备充分的保障;也可以为父母购买,减轻自己的负担,妥善照顾好父母生活。以下4类人群尤其适合投保长护险。
不婚育者、独生子女家庭
不婚、不育人群年老多病时既没有子女扶养,基本社保也无法满足长期护理的费用支出,所以必须未雨绸缪,为自己添置一张长期护理保单。晚育、独生子女家庭为了减轻未来经济负担,也有必要购买长护险。
重视健康规划者
这类人群十分重视自己的退休规划,他们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考虑比较周详。为了使自己在需要长期护理时子女不至于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会为自己提早筹措长期看护的保障。
赡养负担重的年轻人
目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虽然还未涉及到扶养子女、长辈的问题,但考虑到将来不但要养育子女,还要孝顺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以为长辈购买长期护理类的保障,减轻自己未来的经济压力。
高意外风险族
长护险除了满足人们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外,还兼具多种保障功能。因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认为,不要把长护险单纯地看成是老年保险,它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日常保障。当前意外事故发生率节节升高,甚至也有青少年因意外事故造成瘫痪或植物人的现象发生,而长护险可为18周岁以上的人群提供保障,所以这类人也可根据经济能力考虑投保长护险。
哪个年龄投保最划算?
毕竟,长护险的保险费不是个小数目,所以在投保时消费者应该关心一个问题:在哪个年龄段投保最划算?
从保险的原理看,保险对待同类客户都是公平的,所以不存在哪个年龄段投保划算的问题。但人保健康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曾卓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仍表示,从客户角度看,投保越早越好。一方面,年轻时身体状况好,容易通过保险公司核保,减少了投保人被拒保或加费的可能。另一方面,要考虑缴纳保费的压力,投保人年纪越大,需要缴纳的保费越高,即便是同一种缴费方式,四五十岁的投保人所要缴纳的保费可能是二三十岁的人的2倍。而且一般而言年轻时收入递增,而年老时收入递减,及早投保也与收入曲线的变化相吻合。最后,投保越早,能享受的保障期就越长。
保障金额多少最佳?
保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投保人最终能获得多少保障,如果保额较低,等到年老的时候保障有可能不充足。但保额的多少也和缴纳保费的多少联系在一起,保额越高,所需缴纳的保费就越多。保险只是理财的一部分,不能把全部的钱都投进去。曾卓建议客户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量身定做任何类别保险的保额,选择一个既能符合现在的经济实力、未来又能提供比较充足保障的额度。
哪种保费缴纳方式好?
从趸缴到20年缴,目前的长护险有多种缴费方式。
一次性缴费对大部分投保人来说经济压力较大,如果选择趸缴,虽然总保费有可能最低,但同时也可能只能购买一个较低的保障额度,年老时的保障就不够充足了。如果选择较长缴费期限,就可以选择一个较高的保额,既能减轻每期的缴费压力,将来又能得到充足的保障额度。所以曾卓建议投保人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保障需要,选择合适的缴费方式。
郝演苏教授也不赞成投保人趸缴保费,“风险是不确定的,从概率角度看,肯定有人要在缴费期内出事故。对客户来讲,20年期的保险,如果支付了2期就发生事故,之后的保费因豁免就不用支付了,但得到的保障是一样的。”因此,保费支付期越长,发生事故的风险成本越低,对投保人来说越划算。
而且,目前的长护险都是固定保费,即不管缴费期内实际利率水平如何变化,投保人只需按保单约定的保费金额按期缴纳既可。考虑到通货膨胀的趋势,分期付款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怎样与其他保险统筹兼顾?
长护险的保障层次比较丰富,所以保费并不便宜。因此,投保人选择该险种时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决定。郝演苏教授建议投保人先“温饱”后“小康”,即先将养老保险、重疾险的底子打扎实了,再考虑长护险。
长护险是种定额给付保险,只要发生约定的保险情况,保险公司就会支付保险金。如果投保人已经投保养老保险、重疾险、人寿保险,发生保险事故后就能得到两份赔付。但曾卓提醒投保人在购买时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保障需求,如果以前已投保高额的、全面的保险,又没有更高保障需求,就没必要非买长护险不可了。
看看老外的长护险
黄华明
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将长护险归
属于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作为经营主体,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第二类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将长护险归属于社会保险,由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
美国:商业性长护险典范
商业性长护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推出,到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健康保险产品之一。
5因素促生长护险
长护险之所以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5个原因。
护理资金缺乏 从1990年至今,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增加了两倍多。目前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500万,占总人口的13%:预计到2030年,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7000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护理费用也在不断提高。据美国老年协会调查显示,当前美国有12%的家庭为了照顾老年亲属,花光了为孩子准备的大学教育金;26%的家庭动用了退休储备金,用于长期护理。美国虽然建立了社会福利性的医疗服务制度和私人健康保险制度,但其对长期护理资金的提供并不充分。
渴望专业护理 在老龄化的美国社会中,老年人已成为家庭中最需要照顾的群体。家庭护理不但加重家庭负担,服务往往不专业,满足不了被护理人的特殊需求。发展长护险,使老年人有条件得到很好的专业护理,对家庭、老人和社会都是好事。
员工福利新形式 在美国,将长护险作为员工福利的一种新形式,有力地促进了长护险的发展。据1999年美国对参加老年协会的雇员调查反馈,有2/3的雇员希望在其工作的场所提供长护险。
税收优惠刺激 美国对购买商业长护险的个人和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成为促进长护险快速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风险意识提高 随着风险意识的提高,美国人认识到:不仅老年人,所有年龄段的人均有因发生风险事故而需要进行长期护理的可能性。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意识,是美国长护险发展较快的一个内因。
5类型流行美利坚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现行长护险产品主要有5种类型。
独立保单 独立的长期护理保单(没有附约)只提供长期护理的保险责任,并且只在被保险人满足保险公司规定的给付条件时才对保险合同进行给付。
万能寿险 它是一种在提供传统寿险责任的同时,附加了长期护理保障的万能型寿险产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长期护理提前给付。在被保险人发生长期护理状况时,按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最高为100%)提前给付保险金。给付方式可以是每个月给付保额的1%,最大给付期为100个月;或者每个月给付保额的2%,最大给付期为50个月。第二种是长期护理附加责任。它可作为万能寿险保单的一项附加责任以附约形式存在,如果因长期护理责任发生给付,不会导致人寿保险保单的责任终止,因为保单所保障的寿险责任依然有效。
延期失能收人保险 失能收入保险保障在被保险人退休时终止,随后保单提供长期护理的保障。通常长护险的保险金额同失能收入保险的保险金额一致,但是如果长护险的保额超过于长期护理的实际费用,那么保额的实际给付将会随之减少。同时,因为保单向被保险人承诺在其到达退休年龄时可以选择将失能收入保险转换成长护险,保险公司会向被保险人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
递增年金保险 这种产品在被保险人人住专业护理机构时,以年金形式向被保险人给付约定的保险金,大部分的产品会设计保证利率,以满足年金给付时逐年递增。
医疗费用保险附约 由于商业医疗费用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因突发急性病症时发生的医疗费用,而长护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因慢性病症或自然衰老而发生的长期护理费用,因此,在商业医疗费用保险中,长期护理的保障责任以附约形式出现,以更全面地满足被保险人的健康保障需求。
日本:长护险纳入社保体系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长护险制度出现较晚。日本于1997年12月出台《护理保险法》,决定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并于2000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全民护理保险计划。
重压之下应运而生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出台的背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类似,都是在老龄化的重压下产生的。日本在成为老年型国家以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之快,在发达国家中名列首位,预计到21世纪中叶,日本人口中每3人就有一人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此外,由于年轻人结婚后普遍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家庭规模缩小等原因,致使家庭护理逐渐力不从心。
全民参保已见成效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龄化;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27-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老年人口的11.4%。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1]。而且相对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2]。然而,何种养老模式适合我国国情、 何种养老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对我国养老模式现状及需求作进一步探讨十分必要。
1 我国养老模式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及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是两种较为传统的养老模式,三种养老模式各有优缺点,但结合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3]。
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养老模式。该模式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并完成保障的过程,这就是于1983年提出的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未来20-30年的主要养老模式。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阶段,养老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压力问题。调查显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是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也较为成熟,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老人能得到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老人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了子女负担。但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问题,韦克难将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床位不足、设施不完善;第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服务等存有顾虑;第三,有些养老院的收费偏高,不适合所有普通工薪阶层[4]。如果能将这些问题解决,机构养老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子女而言都是好事。虽然现在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都还未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家庭养老模式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并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将会被社会机构养老所替代[5]。
1.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最早出现在英国,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将此模式定义为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依托社区、互助而助”,并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将社区照顾模式分为社区居家照顾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两个子系统,其核心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服务[6]。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缺乏、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服务设施特别是医疗保障设施,同时要成立专业的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家庭养老的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7]。
2 我国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具有一定共性,但因家庭结构、年龄、收入、职业、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养老方面具有不同需求,因此有必要结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侧重点,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2.1 空巢、孤寡和独居老年群体的需求 空巢老人是子女不在身边居住的老人,孤寡老人是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或经济来源的老人,独居老人是子女离家并丧偶的老人。这类老人一般经济不能完全自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一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亲情慰藉和健康保健护理服务,通过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了解老人们的日常起居和健康状况,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以满足其身心需求。
2.2 高龄老人群体的需求 高龄老年群体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医疗应急呼叫服务、健康保健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亲情慰藉等。
2.3 独生子女老年群体的需求 独生子女老年群体是指只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目前占城市老年总人数的49%,并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除了生活照料之外,主要是精神文化需求,因其子女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导致老人的内心孤独感和烦躁。因此针对此群体应重点提供精神文化类服务,如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组织相关娱乐活动等,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2.4 候鸟式家庭老年群体的需求 候鸟式家庭老年群体是指在异地养老的老人,他们或者以度假的形式变换于多个地方养老或者往返于自住地和子女居住地等。这个群体的老人经济收入一般有保障,健康状况较好,心理适应能力强,归属感较好。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保健护理服务、健康信息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
2.5 进城老人群体的需求 进城老人群体主要是进城务工老年人和跟随进城务工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一般较低,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归属感一般或较差。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医疗需求、家庭和邻里亲情的照顾以及法律援助。
综上所述,我国老人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通过对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应大力开展和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养老服务系统,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秀英.老年护理手册[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29.
[2] 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9,32(9):56-58.
[3] 莫邦豪、熊跃根.高龄化进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论家庭、社区和政府的联结[J].香港老年学报,1998,12(2):12-14.
[4] 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J].天府新论,2007,(1):102-105.
[5] 陈赛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36.
[6] 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研究[J].人口学刊,2008,(1):49-53.
[7] 邓娟.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1,(21):30-32.
作者简介:
彭德忠,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和中医养生康复.
通讯作者: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饮食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日益增长,老年人口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而中国老龄人口的增长从基数、速度都居世界之首。世纪之交,我国将成为老年型国家,如果说人口老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题,那么实现健康老龄化将是解决社会问题最好的选择。
1 老年患者的生理代谢特点
1.1 代谢功能降低
(1)基础代谢速率减慢,代谢量减少。
(2)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去平衡,引起细胞功能下降。
1.2 体内成分发生变化
(1)脂肪组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2)细胞量下降,突出表现为肌肉组织的重量减少而出现的肌肉萎缩。
(3)体内水分减少,主要表现为细胞内液减少。
(4)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减少,尤其钙的含量减少,出现骨密度降低。
1.3 器官功能下降
(1)消化系统 各种消化液分泌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胃肠蠕动及排空速度减慢,易发生便秘;肝脏的代谢功能随年龄的增高而下降。
(2)心脏功能降低,心律易发生改变,心搏出量减少,血管逐渐硬化。
(3)脑功能、肾功能随增龄而降低 脑细胞、肾细胞数量减少,肾脏再生能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糖耐量降低。
2 老年患者的营养需求特点
老年人所需的营养必须全面、适量、平衡,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
2.1 热量
由于体力活动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及体内脂肪组织比例增加,老年人对热量的需要也相对减少。
2.2 糖类
老年人的糖类代谢能力下降,空腹血糖易偏高,如果糖类摄入过多不但容易发胖,且在体内会转化为三酰甘油,特别是单糖,如蔗糖、葡萄糖容易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易诱发糖尿病和心肌缺血。
2.3 蛋白质
随年龄增长,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分解代谢增加,容易出现负氮平衡,尤其是高龄老人,容易出现营养性贫血、水肿和低蛋白血症。
2.4 脂肪
老年人由于脂酶活性降低,胆汁酸减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下降,故脂肪的摄入量不宜过多。
2.5 维生素
富含维生素和叶酸的饮食,可增加机体抵抗力,对防止慢性疾病和延缓衰老有特殊作用,特别是B族维生素还能增加老年人的食欲。蔬菜和水果含有较多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对老年人有较好的通便作用。
2.6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1)钠 老年人常有相对钠过多和肾脏排泄减少,容易发生低钠血症。
(2)钾 老年人进食减少,加之常用利尿药和通便药,使红细胞内钾水平降低,而在衰老的过程中,细胞内钾水平进行性下降。
(3)钙 老年人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影响到钙的吸收,加上饮食中摄入的钙不足,故老年人往往血钙偏低,普遍发生骨质疏松症。
(4)铁 老年人铁贮备往往降低,放少量的血就容易发生贫血。在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时,应补充维生累B12和叶酸,可提高蛋白铁的吸收,食物中还应补充维生素C。
(5)食物纤维 食物纤维可以吸收水分,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排出,还可以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肠内厌氧菌细菌的活动,促进需氧菌的生长。
3 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
通过对老年人营养状况评估在饮食中加强卫生宣教,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3.1 少食多餐 老年人进餐应定时、定量,防止“饥一顿、饱一顿”或暴饮暴食。高龄老人应少吃多餐,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保健品,以防止肥胖症的发生。
3.2 软食为主 有些老年人牙齿松动或脱落,消化功能减退,故应以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要少吃油炸食品和干硬食品。
3.3 多素菜、少油腻 新鲜蔬菜中含有老年人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油腻食物不仅不易于消化,而且所含脂肪高。为防止老年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最好不要食油腻食物。
3.4 多淡食、少过咸 老年人吃菜不要过咸,以免加重肾脏负担,还能防止高血压等症。
3.5 饮食尽量多样化 老年人不应偏食,否则将会因某种营养缺乏而导致患病。
3.6 饮食要热 老年人胃口多喜暖怕凉,故应食热食,不可过多食用冷、凉的食物。
3.7 适量饮茶、切勿吸烟 适当饮茶能增强血管弹性和渗透性,还能防止高血压。但茶不宜过浓,以防失眠。老年人往往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还须忌烟。
合理的营养是减少疾病发生和延长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体对营养(热量)摄取不足或过多均可造成体内免疫功能障碍而引起感染、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衰老或恶性肿瘤等病变,从而缩短人的寿命。所以改善老年人的饮食与营养可防止早老早衰和老年多发病,维护老年人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老年人;医疗需求;医疗保障制度
在世纪之交,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人口的10%,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而且,我国的老龄人口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居世界之首。可以说,人口老龄化是我国21世纪人口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诸多影响中,医疗服务需求及相关保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医疗保障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之一,它是指社会和国家为其社会成员的健康和疾病提供医疗费用和服务,以保障和恢复其健康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内容,涉及到相关的政策、法律、筹资渠道、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
一、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需求分析
1.老年人发病率高,有较高的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需求:据有关资料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是中年人的两倍,是青少年的2-5倍。据对大连市三所大型综合性医院1998、1999年出(入)院调查统计,在97380人次住院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为33715人次,占住院总人数的34.7%;据市卫生防疫站对市内五区1998、1999年肿瘤发病情况统计,在9256名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61%;市体检中心近三年对离退休干部正常体检中发现,除衰老体弱或一般性炎症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各种慢性病和器质性病变的高达66.34%。据此,相当数量的老年病人需要通过医疗,尽快治愈或缓解病情,保持健康。
2.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重,有医疗快捷和经济的需求:医疗费用高是老年人生活费用支出的突出问题。老年人发病率高,慢性病多,就诊率高,住院次数多且时间长,自然带来一个费用高的问题。在60岁以上老人中,一般退休金比较低,而且年龄越大,退休越早,退休金越低。还有不少不享受退休金的老人和农村老人,他们更为医药费担忧。因此,老年人除期望降低医药价格外,也希望得到简便、经济的医疗服务。
3.老年人生活条件特殊,有患病护理照料的需求:老年人患一般慢性病能自理或有老伴照料时,困难尚小。一旦病重、住院、丧偶或不能自理时,患病照料便成了一大难题。而今家庭照料功能逐步减弱,患病老人对社会服务需求增高,对社会依赖性增强。
4.老年人保健知识匮乏,有接受健康教育的需求:据有关专家对多种老年病发病原因分析,有60%是由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的,有70%是与老人自身心理不健康有关。据此,老年人亟需社会提供科学、普及的健康教育。
5.老年医疗保健服务机构不健全,不适应老年保健服务需求:由于老年病特点即病期长、需要特殊护理等原因,不少老人还是感到治病难。目前,没有专门的老年病院,在现有的综合性医院里没有专设老年病科,不少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在医院各科转来转去不得其所。以居家养老为主的老年群体,特别需要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老年人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患病类型在变化。目前,老年人口被确诊患病率最高的疾病是:高血压、骨关节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四种疾病,同时患骨折、糖尿病、前列腺病、脑中风的比例也很高。据调查,有80-9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这些慢性疾病一般难以痊愈,患病期较长,所需的医疗费用也较高。
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处于缺失状态,在现今社会中,老年人比劳动人口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患病概率也高于成年人,而且多是患慢性病等一些需要大量花钱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封顶线”就成了制约老年人看病的障碍。社会医保顾不上老年人,商业保险公司追求盈利,不愿意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险种,使老年人无法加入到商业保险中去。退休人员发病率高,但医药费尤其是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和退休人员多的单位医药费长期报销不了的难题己相当普遍,这种现状使不少退休人员陷入困境。高龄老人的经济保障和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太窄,人均保障水平太低,高龄老人享有离退休金的人不足20%,大部分老人要靠家庭子女和孙子女提供经济来源。
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1.提高认识,重视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老年卫生工作的领导,给予必要的投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把老年医疗卫生工作纳入卫生工作总体计划。
2.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随经济发展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如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以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
3.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当今社会养老的主要形式。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最适应老龄化需求的服务模式,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建立家庭健康责任制,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便民服务制度;把社区老年医疗服务列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社区还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
4.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建议健康教育中心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形成全社会关注老年保健教育的氛围,强化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5.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
6.调整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总之,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问题,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但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谈21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岁月不断累加的结果。与药物治疗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投入和良好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预防保健战略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将改进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治理环境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预防的投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展望21世纪,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还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关注和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为人类长寿和健康造福。
参考文献
1.高丽敏.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9)
2.何筠.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人口医疗保障体系[J].西北人口,1994(4)
3.邓大松,杨红燕.基本医疗保险对退休老人保障效果分析[J].当代财经2004(2)
4.张再生,王乃利.城市老年人口健康与医疗状况比较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4)
5.王保真.人口老龄化呼唤老年医疗保障[J].医学与哲学,2001(7)
【关键词】养老模式产业化创新
一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居家养老是一种最普遍的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提供了家庭养老中除经济保障之外的大部分其它服务,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老年人仍在自己家里居住,社区设有专门机构来进行家庭护理服务,按时或按次数收费。这种方式只需要老年人支付不多的费用即可,适用于喜欢住在家里、但无人照顾的老人,是一种社区照顾功能的实现。
1.美国:全面医疗照顾辅以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
1997年美国政府出台《平衡预算法案》,提出PACE计划(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这是政府对老年人实施全面医疗照顾,提供给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顾的一个创新项目。PACE由商业运营、政府监督,主要目标人群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和长期照顾,使其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区,保持尽可能的健康,并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美国社区养老服务内容覆盖全面,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等。社区还普遍设立家庭保健中心(为在自己家中居住者提供简单日常生活及护理服务)、老人活动中心(除提供养老午餐外,还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提供免费教育、进行老年人志愿者服务。
PACE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每月支付给符合条件老年人的救助资金。符合医保条件但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老年人需要自行支付服务费的差额部分。社区服务项目部分免费,收费项目由个人支付或在各种保险计划中支出。
2.英国:福利国家加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模式
作为老牌福利国家,英国政府立法明确承诺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使其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但福利国家导致的“英国病”又使政府被迫探寻更加有效的养老模式。“社区照顾”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其目标是让老年人在自己家或“像家一样的”环境中接受服务。目前,社区照顾模式体现了英国养老服务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社区照顾实际上包涵“社区内的照顾”和“社区照顾”两个层面。社区内的照顾就是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照顾,如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老年人进行开放式的院舍照顾。社区照顾则是由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提供的照顾,如对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使老年人不用脱离熟悉的社区进行正常的生活。英国社区照顾的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出资,体现了以政府为主的特点,很多服务设施都是由政府资助,社区、家庭和个人的支出不多。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为志愿者和政府雇员,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差额部分由政府支付。对于接受服务的老人,政府拨付给其与住院标准相同的津贴,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具备一定的经济保证。
3.日本:家庭福利加护理保险的居家养老模式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养老制度强调国民自立,重视家庭作用。其所倡导的“日本型福利社会”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充实包括个人在内的家庭基础,强化家庭作为安全保障系统的功能;抑制福利国家病,坚持小规模政府,减轻家庭和企业的负担,维持民间的自助精神和活力。社会保障和养老方面的法律把家庭和家庭赡养关系作为前提条件。一类是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生活保护法、老人福利法、《儿童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残疾人福利法》等;另一类是在制度上承认家庭或亲属之间已经形成的赡养关系的法律,如《国民年金法》、《厚生年金》、《健康保险法》等。
日本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其目的是“让老人脱离医院,回归社区,回归家庭”。40岁以上的国民必须加入并缴纳护理保险金,65岁后开始享受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或患痴呆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不去医院就可在家接受护理。通过该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患者的长期护理场所从普通医院转移至家庭、老人福利院或保健设施和疗养型综合场所。通过社区的志愿者提供长期志愿服务,每周几次探视、服务居家老人。
护理保险为强制性医疗保险,其相关服务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家庭赡养和经济支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和志愿者提供部分无偿服务。
二 国外社会养老模式介绍
1.集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