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43
导语:在课堂教学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虽说课堂教学品位的高低难以用一把尺去衡量,但通过对比还是很容易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有两位老师课堂上都在用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问题:当含有H+的溶液滴加到含有CH3COO-和CN-两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时,H+先与哪种离子反应?
(1)如果我们在吸引力大小不同的两块磁铁中间,放置一枚小铁钉,铁钉会被吸引力强的还是吸引力弱的磁铁吸引过去呢?
(2)两个强盗都欲抢某个姑娘做压寨夫人,是力量势力大的还是力量小的能得手呢?
不言而喻,第一种启发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类比,准确生动地描述了这两种离子,哪一种吸引质子的能力越强就越先反应;而第二种虽说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却显得粗俗不堪,将历史上丑陋的社会现象毫无顾忌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课堂教学品位明显低下。
对于品位低下的课堂教学,总给人不登大雅之堂之感;而高品位的课堂教学总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长年累月浸在其中的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的孩子们,也必然会受到负面的或正向的感染。
当然课堂教学的品位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至于如何才能构建起高品位的课堂也难以有一个定量的评价标准。不过只要教师始终对“走上讲台”这四个字保持一种敬畏感,对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始终保持求真、求善、求美的心态进行设计,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中洋溢着智慧的灵光,那么课堂教学的品位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1 高品位的课堂必然是追求“真”的课堂
无论是韩非子的“巧诈不如拙诚”,还是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体现了“真”这种品格的可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保持对“真”的执着追求,无疑会为课堂教学添彩增色,而一切的遮掩、粉饰的“巧诈”必然会降低课堂的品位。
前不久看了一个关于“盐类水解”公开课的教学片断[1]:
[教师提问]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显中性呢?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定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等溶液的pH。
[结果汇报]大部分学生汇报氯化钠溶液pH为6,也有学生回答是7。
由于是公开课,听学生说氯化钠溶液pH为6,执教者当时面露难色,就暗示学生说“氯化钠溶液是强酸强碱盐”,声调充满嗔怨,那些测得氯化钠溶液pH为6的学生于是心领神会,不再讲话。
上述教学片断,处处充塞着“假”:教师罔顾事实的“假”、学生迎合教师的“假”、学生讳莫如深的“假”等等,结果是不仅整个探究盐溶液酸碱性的过程变得毫无意义,而且还给予了学生这样的负面暗示:科学探究原来也可以这样不实事求是!
如果这位老师专业知识较为丰富,即使出现这种意外,也很快会联想到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配制NaOH标准溶液时需将蒸馏水煮沸以赶走其中的二氧化碳等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该溶液煮沸、冷却后再测定;即使这一刻无法找到真正原因和解决方法,也不应故意避开NaCl溶液pH约为6的实验事实不顾,而是正视事实,提出“为什么NaCl溶液pH约为6?”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留待课后与学生一起探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对待这些始料未及的情况需要“真”,而且在课堂每个细微处,如讲解的逻辑、课堂的情感等诸多方面都要怀揣这份“真”,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沦为下品。
2 高品位的课堂必然是追求“善”的课堂
提到课堂教学中的“善”,立即令人想到的是善待学生。的确我们必须善待每个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个错误、善待学生的每个观点。即使回答是错误的,还得从其中挖掘出正确的信息,以呵护着孩子脆弱的心灵。比如在一节课上,有学生将二氧化硫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成:
2Fe3++SO2=2Fe2++SO3
应该说这个方程式完成得不好,但教师讲解时,还是得先作肯定的评价:这位同学对Fe3+的性质掌握不错,SO2被氧化后硫元素变成了+6价也知道得很清楚,并且注意到用电子守恒来配平这个方程式。然后才能再跟这位同学一起去完善这个方程式,如提出SO3在水溶液里能否存在、配平过程中氧原子的多少应该怎么处理等问题。
不过,课堂教学中的“善”也绝对不唯学生。我们还得善待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科学的先贤们。在原子的结构这段内容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习题: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正确的是哪些?
也许从现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来看,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确实还有不太完善的地方,但用“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正确的是哪些”这样的字眼缺少了对这些科学先驱的敬畏之情,容易引起学生对这些先贤的偏见,并形成对人过于苛责的评价习惯,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另外“善”还包含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如对每一种仪器“呵护”,防止其被打碎;对取用药品近乎“吝啬”,让人感受到获得这些药品的不易;甚至对掉在地上的一张废纸,也要轻轻捡起来,并叠好放到垃圾箱,而不是随手一扔,甚至将它撕得粉碎等等。
有人说,为人师者,当导人向善。也有人说,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前者描述了教育的目标,后者描述的是达成目标的途径。只要教师对内提升自己涵养,对外保持“善”的仪态,“善”的品性就会如春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其中“善”的种子得到萌发和生长。
3 高品位的课堂必然是追求“美”的课堂
西方有谚云: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任何一节课,都是一件作品,类似一首诗或是一幅画作。条理清晰的板书、美轮美奂的演示文稿、流畅熟练的实验操作以及教师得体的言谈举止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它强烈的感染力是那些缺乏美感的课堂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在高中化学中,对金属钠与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发生反应的现象总结,教师可谓费尽心机,目前大多数资料和教师所采用的总结是:(1)浮、球、游、动、红。不过笔者通常这样总结:(2)亮球浮动,有声有色。
这两种总结都极其简明地把握了这个反应现象的特点,字字句句都可以倒推出金属钠的某种性质。应该说从达成教学目标这个角度上来讲,难分伯仲。不过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第(2)种却更受学生喜欢,甚至成为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最为鲜明的记忆。总结(1)语言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后一种却形成了一个小的故事情节,简洁生动,有很好的语言张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美”带来的差异。
另外本文开头提到的第二种启发方式为什么令人反感,其实主要原因也在于其语言的丑陋,影响了人们“美”的感觉。
4 高品位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智慧,是高品位的课堂最为灵动飘逸的表现形式,它常常显现在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中。曾有一节涉及胶体性质的公开课,有同学突然问老师:“是否所有的胶体都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呢?”教材和参考资料中都只是说“可以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别胶体和真溶液”。这种逆向思考的问题,也问在了老师知识结构的“空白区域”中,不过这位老师却很理性,他与学生一起分析:
分析1:丁达尔现象是光的散射引起的;有没有胶粒不能散射光呢?
分析2:除非这些粒子能够完全吸收入射光,有没有能够完全吸收光线的粒子呢?
结论:如果胶粒是黑色的,就不可能发生丁达尔现象,比如黑墨水。
验证:找来一瓶黑墨水(当时还没有黑墨水,是从一位喜欢书法的老师那取来的墨汁稀释后代替的,用激光笔做实验)。
结果:黑墨水确实没有发生丁达尔现象,教室里一片欢腾。
引申:如果是无色透明的溶胶,能否发生丁达尔现象呢?
课后探究:蛋白质溶胶能否发生丁达尔现象?
这些探究完全是课前预设之外而随机生成的,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学智慧的魅力。
充满智慧的课堂总是给人灵动潇洒的感觉,即使是在晦涩难懂之处,也能被举重若轻地用一些巧妙的类比给予学生启迪[2]。
比如碘化银(AgI)人工降雨的原理,对晶核的概念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但曾听过一位老师讲解令人难忘:形成一滴水需要大量的水分子,但是,这些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群龙无首,如何才能聚集到一起来呢?就好像你们到大操场集合,但是散散拉拉几十号人,如何才能聚集到一起呢?这时班主任来了,于是“呼”一声,全聚拢到班主任身边,班主任就起着晶核的作用。学生恍然大悟[3]。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当前,高中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已经成了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化学教师应重视问题设计的质量,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只有注重实际性、层次性、延展性和开放性,才能避免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以问题为导引,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实际性――问题设计的源泉
化学学科相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化学问题也较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避免抽象化和书面化,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生活经验的指引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由于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基本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原理,教师就要采取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注重问题设计的质量。在讲解完基本原理、电流方向、电极反应等知识点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装置示意图,让学生自行判断它们是否为原电池,同时在认为正确的图中标出电池的正、负极。此时,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便可以提出更为生活化的问题:铜器和铁器等物品处于阴暗潮湿处为什么比干燥环境下更容易生锈?在阴暗潮湿的情况下,为什么活泼金属受到非金属或不活泼金属的影响后会腐蚀更快?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作答。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一些素材来搭建装置,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来分析该装置的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知识从抽象的理论中剥离出来,转变成生活化的问题去解决。
二、层次性――问题设计的升华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由简到难,逐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在层次性问题设计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逻辑顺序至关重要,教师要把基础概念和规律运用到各知识点中理解,使知识内容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呈现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把知识点进行逐层拆分,由外及内,依序而问。
层次性问题可以由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四个方面构成。识记型问题着重于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这是问题层次中的最低层,如氨基酸、酶、分散系等概念问题的设计;理解型问题是在概念基础上,学生对知识加工后的表述,如学完“化学反应速率”一节内容后,就可以让学生重新阅读教材,并回答“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用型问题属于情境型问题,学生必须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解释反应现象,如有关“化学平衡内容”和“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就可以设置应用型问题,教师可以给出反应物与生成物在某时刻的浓度数据,让学生判断正反应速率与反应速率的大小、某物质在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等问题;分析型问题则要求学生深入掌握问题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学生在了解了“为什么铁器会腐蚀”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防止铁器腐蚀的办法,同时解释为什么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喷油漆、发蓝、电镀等覆盖保护层可以防锈。
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突破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延展性――问题设计的技巧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除了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应增强提问的延展性。增强问题设计的延展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设计的预设目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学习思维上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从而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判断,及时调节教学进度,避免盲目的、随意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容时,有关“物质是否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其设置为引导延展问题的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次问题,即哪些物质能或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过通常在教材中这两个次问题都没有涉及,教师可以在后面的知识点提升环节中再进行提问。关于饱和溶液的问题是具备一定延展性的:当饱和溶液无法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时,它能否继续溶解其他物质?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浓溶液呢?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有没有彼此转化的可能性,如果要转化该如何做?饱和溶液在增加溶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问题是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而设定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了解溶质的概念、溶剂量和温度的相关规定等知识点。把这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设计成问题来提问,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接下来就要探讨这四个问题的延展问题,教师要设计具体的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当饱和溶液中已经无法再溶解氯化钠时,再加入高锰酸钾为什么会产生紫色,请说明理由。”上述的四个问题属于抽象性的概念问题,延展问题属于具象问题,使两者有机组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四、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精华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而不拘泥于限定的答案,这是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开放性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教师必须在熟知教材内容后,根据学生的心智结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指引作用的深刻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中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其二,教师在编排问题时应避免过于简单,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研究学情,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开放性问题。同时,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宜过多,而要根据课程学习情况而定。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就可设计开放性问题:“最近老师的一个朋友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原先的门牙掉了,镶了一颗金牙,后来又在金牙的旁边镶了一颗不锈钢牙,结果自己经常会感到失眠、心烦、头痛、乏力、提不起精神,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到原因?能不能结合原电池的相关内容做出分析?”这道问题设置了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问题也与教材知识相关。师生互相讨论后,学生们纷纷站起来作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人的唾液中有一种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和镶嵌的不锈钢牙、金牙构成了原电池,原电池产生的微弱电流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让人有失眠、心烦、头痛、乏力、提不起精神等不适应的感觉。如果从原电池的原理上分析,这位朋友可以用一种材质来制作假牙,而不是采用不锈钢牙和金牙的组合形式。”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中化学教学应如何设置问题,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已成为众多教师思考的问题。高中化学中的抽象理论知识通常是学生思考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技巧教学,设置实际性、层次性、延展性、开放性的问题,才能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中不断思索、得出答案,突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个性化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处细节,诸如教师的举手投足、学生的一次次答题、板书设计中的一个个符号等,都可能成为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契机与平台,所以,我们不可以放过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或预设或自然生成的细节。
一、研在课前的细节问题
1.课前准备充足是教学爱心和细心的体现。
教师提前走进教室是上课前的细节,便于作好课前准备,稳定学生情绪,联络师生情感,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打好基础。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是高学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对于其中意境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可借助播放背景音乐、古诗诵读等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当铃声响起时,自然地进入文本学习中,为学好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前集备集研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乏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还要以优化语文教学流程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教师上课的语言绝对不是简单随意的,每个提问的精准到位都将决定着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瞬间。因此,课前的细节处理是导航仪,必须下足工夫!
二、探在课堂的细节问题
1.教师的激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一些社会背景离学生久远的文章,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朗读抑扬顿挫,感情真挚,叩击学生的心扉,拨响感情的琴弦,引导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
2.教师的眼睛是与学生心灵对话的窗口。
课堂上,教师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做示范。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许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教学《草虫的村落》时,理解“游侠”一词,教师让学生结合在电视和小说中看到的侠客样子体会其意思。这时,教师发现一个学困生的眼中灵光一闪,手刚举到一半又要放下。这时,教师用鼓励并带有期许的眼神望向他,当他看到教师认同的表情时,好像得到了鼓励,大胆地举起了手。所以,我觉得,课上教师的眼睛不要只关注能说出正确答案的好学生,还要细心留意信心不足的后进生,这也是教学细节的体现。
3.教师的站位是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所在。
学生的学习分“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两种,“有意学习”的时间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如何延长学生“有意学习”的时间,成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教师的课堂关注度是有局限性的。这一局限性受教师课堂的站位影响。
如,讲授《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教师请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理解故事,然后进行延展练习,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我在A、B两个平行班采取不同的两种站位方式。
A班:开始播放动画时,我站在讲台中央,面向全体,60%的学生观看课文动画,40%的学生关注教师。动画开始一分钟后,90%的学生被动画吸引,仍有10%的学生不为所动。我将站位缓慢调整到教室后面,30%的学生被我的位置调整吸引,目送我至后方后,回头继续观看动画。之后,20%的学生开始走神。
B班:播放动画的同时,我侧身站在大屏幕的左边,头部面向学生,我观察到这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文动画上,无走神现象。
由此可知,对于一些概念的总结或重要知识的讲解,教师必须要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身上,所以,通常要站在讲台的中央。当重点内容出示于黑板或多媒体时,教师身体应尽可能接近教学内容,以侧身位站立,头部面向学生,并借助手势,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4.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捕捉教学信息的灵魂。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比较合适的处理,并且让这些处理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继续进行着正常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借助草图来了解课文内容,当我在班里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学生并没有在纸上画,而是将图画纸撕下来,用手折出了一只小纸船。作为教师,此时绝不能打消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我耐心引导学生在折纸上画出草靶,用来借箭,当学生完成的作品非常出色时,我及时给予肯定。由此我发现,教师必须具备善于分析的头脑,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及时恰当的解决,不能抹杀学生学习和探知的欲望。
三、思在课后的细节问题
我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年轻人问智者:“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回答:“错误的判断。”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寓言,对教学来说,今天存在的现象不是错误,但对其反思一定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发展。
课后的反思应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将设计意图、课堂达成效果以及归因分析进行反思,可促进教学效率再提高。如,在教学《月光曲》时,以往都是从贝多芬为何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引入教学,问题琐碎。可这次有的教师在上课时突发奇想从整体入手,在明确了两首曲子中第二首是即兴创作后,让学生找出贝多芬创作第二首曲子的原因,这样以一个问题既引出了教学的重点,又深入了局部,节省了课上的时间,也避免了串讲串问。基于这个教师的反思,我们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效果确实不错。
简言之,“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也不例外。重视教学细节不仅会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还会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堂教学;高职;现状;问题;对策
1引言
在新会计准则的颁发、实行之后,社会各界重新审视了会计人才,而高职院校教师也随之对会计教学课堂进行调整,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训练。高职教育者将极力创新课堂教学,以期为社会输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
2刍议高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现状
2.1重理论、轻实践的高职会计教学体系随着先进教育理论的深入与发展,高职院校各专业也相应地做出一系列的改革、调整。然而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具有理论性与专业性强的特征,同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依然执着于传统。这导致了基础会计教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没有实践的基石为铺垫,而失去现实意义。当学生面对会计工作之时实际操作技能缺乏,而感到无从下手。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活动仍旧只是在课堂的狭小空间进行,学校没有为学生建立实践训练基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会计知识大部分源于课本理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对于会计的具体操作流程也只是从教师设计的情景教学中粗略地了解大概。这样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学生往往达不到新会计准则的水平标准。另外,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知识理论性强,需要具体实际操作辅助课堂学习,否则,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只能是表面上的空谈、没有实际意义。2.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处于瓶颈期随着先进教学理念的发展,“双师型”作为一种新型高职教师的素质要求,而走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建设中。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双师型”是一种提倡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技能师资建设理念。但这一种新型的师资理念在当今的高职院校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仍旧处于雏形阶段。具体而言,大部分会计教师重视教育学理论、会计理论学说,而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的充足经验。再者,会计的实践操作流程与内容,对于基础会计课堂的学习至关重要,而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薄弱造就了课堂的演示与延伸不到位,而学生自然也便无法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忽略对教师的行业工作的培训,没有切实为教师提供“实战”的环境与机会。师资建设的不足,以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2.3信息化教学进行的困难与不足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被广泛运用于高职学府。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上更加自由化。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更加高。而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却发现有的教师会因为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从而导致出现基础会计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目的性不明确、课堂秩序紊乱的现象。另一方面,有的会计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基础会计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针对问题,浅析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的教学对策
3.1优化教材建设新会计准则的出台,预示着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有更加高水准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认识与重视。而基础会计教材,则是基础会计课堂教育活动所围绕的中心内容。鉴于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需要将基础会计教材进行调整,让其内容更加偏向于学生未来会计业务工作实践操作的训练与培养。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了解关于会计行业的职业要求,并且能够初步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情况,为将来步入会计工作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高职院校应当提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让基础会计课堂的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内外的资源的整合,实现优秀资源共享教学,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打造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掌握实践本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联系企业,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实习空间与机会。3.2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培养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与专业水准,是先进教理念的要求,是一种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高职院校需要给予重视,切实提升高职会计教师的行业实践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教师方能在基础会计课堂上更好地诠释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技能与基础知识,让课堂教学更具实际意义。除此之外,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让基础会计理论知识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更加符合社会化的发展要求。3.3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手段教育,是一项灵活性的活动。教师不能满足原有的教学手段,让基础会计课堂始终保持不变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范畴与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形式,让多种教学手段兼收并蓄,从而开拓创新出新型基础会计课堂模式。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更具时效性。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积极在基础会计课堂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存在的问题有:基础会计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处于瓶颈期;信息化教学进行的困难与不足。针对问题,笔者总结、归纳基础会计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如下: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基础会计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手段。根据实践的证明,以上教学策略具有实践可操作性与意义性,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韩冰.高职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解决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
1.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要求内容的呈现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乐趣,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设计中,新课程要求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景,将“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效切入点,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从而促进积极的内在体验的产生。从某种角度说,它是传统的“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
2.优化和发展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需要。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存在(提出)一种具有一定困难,并且在经过努力探索(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得到解决的问题(学习任务)。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3.传统教学的呼唤。
以往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内容呈现方式,过于追求形式化,与教材呈现方式类似,教学中多以“叙述”的方式展开。而数学发展到今天,数学教学改革到今天,更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即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更关注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激活了课堂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兴趣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兴趣可以改变人的态度,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迅速转移,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例如,在教学“5.1你今年几岁了”时,我创设了两个情境。
情境一: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情境二:(小明与小彬两人对话)
小明:我能猜出你的年龄。
小彬:(疑惑)。
小明:你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
小彬:21。
小明:你今年13岁。
小彬:(疑惑)他怎么知道的?
以上是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它让学生(暂时)疑惑不解,甚至让学生认为小明神了,这种感受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试图通过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来揭示其中的奥妙。
2.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点,活跃于对问题不断地深入探究,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注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教师应通过几个问题串,将问题的本质逐步显示出来,这个过程会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他们的大脑由平静到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观点,大家相互交流,彼此促进,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3.1字母表示什么”时,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搭2个正方形需要?摇?摇 ?摇?摇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摇?摇 ?摇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
以上情境通过若干个问题串,将问题从具体过渡到一般,从直观(可以数一数)到探索规律,并且对问题(4)学生会得出多个结果,如:4+3(x-1),x+x+(x+1),(1+3x),4x-(x-1)等,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有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
3.突出数学学习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过去的数学学习是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学习,教学也就注重题型训练了。这样一来教学就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使得注意了概念表达的“精确”,却忽视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强调了定义、定理的字斟句酌的推敲,却忽视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反映的基本事实和现象;强调了演绎推理的严密,却忽视了合情推理和其他非形式化的思维(如直觉、联想、顿悟等)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
然而创设好的情境,却能关注“概念”的实质和实际的背景,能关注定义、定理所反映的基本实际事实和现象,能关注非形式化的思维,给我们带来创造性。
例如,学“4.3角的角度与表示”时,我以一种远古恐龙行走的身姿为情境,配合插图,自然地引入角的测量和表示问题。又如在教学“4.5平行”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设计“自动手式电梯、铁轨”等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宽度如果不相等,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的实例使学生能通俗易懂地理解平行线的含义,关注了“平行线”的现象,而不是深究它的文字叙述的定义。
4.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去的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老师的操作为主,更多地让学生去听、去看,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分析这之中的原因,显然是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意识,而好的情境可向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实例法。
这种创设情境就是依据数学知识所反映的朴实的、直观的事实,通过图片,模型等形式来展开,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我出示一幅城市一角街景,进行本章问题导入。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丰富多彩。我同时配上“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著名诗句,让学生体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不同的图形,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本章进行探索。
2.游戏法。
这种创设情境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游戏,在游戏中积累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如在教学“2.1数怎么不够用了”时,我用举行知识竞赛的方法进行“问题情境”导入。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分0分。课堂上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回答书中问题,在有趣的活动中完成了对“负数”的认识并且使学生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又如学习“谁转出的四位数大”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完成游戏无论获胜一方,还是没有获胜一方都在积极思考,转出四个数字如何摆放位置是最大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实验法。
这种创设情境就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做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我以实验的形式进行“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用身边最熟悉事物进行实验。例如“100万粒大米的质量”,我先让学生讨论实验步骤,然后小组做实验。最后得出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又如实验“估测自己的步长,你的1万步大约有多长?100万步呢?”再如实验“不间断地从1数到100万,估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这些以生活中数据为背景的导入,使学生真正从不同角度对100万感受,发展了学生的数感,而不是凭空想象,没有实际意义的数感。
4.事例法。
这种创设情境就是根据数学知识所反映的基本事实和现象来创造。在教学《实验教科书》“月球上有水吗?”时,我对本班学生对“有水”、“没有水”、“不知道”进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正确图表,再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制成扇形统计图。每个学生对这个问题人人参与,都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应用知识,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并能品味学习乐趣。
《实验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已给出的“问题情境”,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认真研究新课程蕴含和新理念、新方法,这样就不会掉到老方法的窠臼里,把自己置于教学研究中,教学过程就会充满情趣,课堂就会无穷魅力,新课程改革就会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马复.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对教学内容作出初步的了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合作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以有效的设问作为课程的导入,通过情景创设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的内容展开第一次和第二次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问题导学也是一个过程式的学习体验,是一个能加强学生思考深度,并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
一、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都有好动爱玩的天性,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特别是在课间休息以后,学生很难快速摆脱刚刚放松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课堂的伊始阶段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只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保证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情境的创设,将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创设情境,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注意,为课堂教学构建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教学生认知年、月、日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然后引入《天方夜谭》这本书,并为学生介绍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一千零一夜》,然后提问学生:“一千零一夜究竟是多少个月,又是多少年呢?”教师通过有趣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然后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自觉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进课堂,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
其次,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小学生的经历有限,很多见闻都来自他们实际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例如:在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入课堂,例如:矿泉水、苹果、笔记本等,让学生猜测其重量。在猜测重量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之前对重量的单位缺乏认知,会使答案出现较大偏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之后再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猜测,最后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物品的准确重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生活性,又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辨和交流
课堂上有效的设问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辨,让学生在自由探讨和交流中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将学习活动引向深一层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板书、多媒体等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通过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勇于对其他人的看法提出质疑。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但能让学生学会分享,也能在对话中引发碰撞。
其次,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并在W生的观点产生分歧、出现错误或者遇到难以理解之处时,适当的追问。这样以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也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最后,教师应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为学生梳理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出学生思考中的漏洞,将学习成果进行凝练,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鼓励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实践,实践也是检验知识准确性的标准。数学具有实用性,而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为了指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加强学生自身动手能力,这不仅是小学教学的教学重点,也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在数字大小比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下列的问题:比较3.00元和2.5元;7.45克和7.54克;0.99米和1.01米等,以增强学生的基础实践,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样是在比较数字大小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以运动会中的跳远比赛为例,设置这样的问题,已知跳远比赛中成绩排在前两名的选手可以直接晋级,小组内其他选手的成绩分别是1.72米、1.68米、2.01米、1.97米和1.91米,小明最后一个出场,如果小明想直接晋级,需要取得怎样的成绩呢?这样既加强知识的实践性,也能通过问题和实际情境的结合,促进学生思考和对知识的领会,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将非零数字填入方框中.、.然后比较数字的大小。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会因为填入数字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不同结果展开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在练习中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性的锻炼,从而提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总之,在问题导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和交流活动,并鼓励学生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题导学 应用
引言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这就强调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因此质疑是任何一项创新活动开始的根源。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大意义。让学生通过质疑、提问、解决问题来一步步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收获学习的快乐。
一、将问题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一)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教师让学生做好预习的准备,要围绕教学目的,提出能引导学生钻研教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理解重点、突出难点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师生角色转换的策略,教师给学生下达课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自行思考,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模式解决学生的疑问。这样一来,既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设疑、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探究,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在课堂中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利用“问题导学”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应注意合理性和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加以设置,并且要具有创新元素和讨论价值,适应现代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才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施展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合作交流,提高课堂合作交流的效率。
二、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尽量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同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大胆质疑权威,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这样,也能改变学生提问能力低,提出的问题重复单一的现象。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诚恳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和自信心,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怪癖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者干脆不回答,不应故意回避或转移话题。教师也应当增强信心,树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
在探究“物体的浮与沉的决定因素”这一问题时,我通过趣味实验,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我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下沉。提出:“鸡蛋受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然后向水杯中加入盐,并不断加以搅拌,当盐水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鸡蛋就慢慢浮起来漂在水面了;又问“鸡蛋受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鸡蛋在上浮过程中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时再向水杯里倒入纯净水,直至鸡蛋从水的表层下降,停留在水的内部,处于悬浮状态。这一现象立马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我自然导出问题――物理的浮与沉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结论:当浮力F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将问题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植入到物理课堂,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突破“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通过师生角色转换的策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模式解决学生的疑问。这样一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设疑、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也改良了学生思维散漫、不动脑筋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打破“老师说了算,教材不能变”的观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权威意识正在逐步变化。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因此,教师不能阻止学生提出质疑,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束缚,让学生在质疑和思考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标;问题与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多动脑、勤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和作用。另外,教师要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上。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把化学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按照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忆与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与讲课,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方法过多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加强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我们把化学教育与化学实验充分的结合起来,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缺乏操作的机会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尽量多的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生不仅能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加深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加深教材与测试题的难度,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讲解与习题练习,减少了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虽然有些探究性实验,教师会准备器材在教室中演示,但是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的去操作,其效果远远不如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用视频资料代替学生实验,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在独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直接操控,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差异,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这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记忆。而视频中的实验都比较正确,学生不能从中找出易错点和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看过就忘记的现象。对于演示实验来说,虽然学生能够真正的看到实验的过程,但是由于实验结果的不明显与学生所处的位置等问题,学生观看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演示镁条在空中燃烧的过程中,老师直接在讲台上进行实验,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清楚的观察到实验过程,最后学生还需要死记硬背进行记忆。
2. 教材方面的问题
(1)由于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减负”,所以高中化学的教材被减的很薄。教材的改变与高考的测评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导致必修两本书把以前三年所学的内容都包括了,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讲解透彻。其中物质的量在原来的教材中安排了有十几个课时,而新课标只安排了三个课时,但是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内容在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是资料中却包括,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参考书的基础上,练习超纲的部分。有很多问题,新课程的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是练习题与历年的高考试题却频频出现。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既然包含就要给学生讲解透彻,要不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知半解,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影响。
(2)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一些课后习题与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偏差;还有一些辅导资料表面上是与新课程配套,实际上是以前辅导资料的拆分与组合,辅导资料中的习题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会出现学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虽然教师对辅导资料进行了筛选,但是市场上的辅导资料种类比较多,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很难把握。
(3)新课程的选修教材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首先选修中的知识与必修中的知识有很大程度上的脱节,在学习顺序上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例如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容易的完成必修1与必修2的内容,但是选修3里面的杂化轨道理论、金属晶体堆积模型等,对学生来说特别的抽象,在缺少模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直观的向学生讲解,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新课程缺少新教材的考试大纲,教师对高考中所要测试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等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使得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好把握。新教材的知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整合起来比较复杂。
三、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以考试为手段,并将重点放在升学上,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学校将重点放在智育的发展上,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潜能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化学实验课程有着严重的影响,教育部门与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常常选用比较快的方法来代替化学实验。我国的新课程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并确定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鼓励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后期的学习。
2. 加大实验设备的投资
首先学校要加大化学实验资源的投入,尽量满足教学对基本化学实验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向上级反映化学实验设备的真实情况,还可以建立小型的化学实验室,以此来完善学校的化学实验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小型的化学设备成本比较低,而且也比较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学校也可以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以此来解决实验室需求紧张的现象。我们可以先开放一个实验室,提供实验所需的药品与仪器,对于其他需要的药品,可以进行预先申请。另外,为了减轻化学教师的工作强度,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来进行化学实验室的管理,选举在化学方面有一定实验能力的学生对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管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进行管理;同时,他们还要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化学实验的低年级学生,并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的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化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也增强了他们自己的实验能力水平。
3.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高中化学课堂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平等、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健康、愉悦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平等、自由的心理感受,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压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优化组织教学,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样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进行自我提升,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巩固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将化学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另外,新课程教学鼓励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角,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供学生思考与表现,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动手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设计一些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教学氛围,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5.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另外在实验教学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动手,独立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教学方法的经验,灵活运用启发式与讲授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加强化学教学的教学评价
化学教学评价,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引导作用。例如在化学实验方面,很多学生都认为高考中的化学实验测试还停留在纸笔测验上,很多试题都可以通过做练习来加强,所以很多教师比较重视化学实验题的讲解,而对于真正的实验课则草草了事,不太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化学原理的了解比较透彻,实际操作中却非常的生疏。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增强化学教学评价来改善教师对于化学实验的态度。教师不仅要重视结果性评价,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推动化学教学的前提,我们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化学教学评价。另外还要将执行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进一步的构建全面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化学教学贴近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学校要为化学教学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并积极配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做的努力,提高高中化学的教育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鸿,杜永权,梁永平.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1,(4):148
[2] 陈冰心.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89-92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计;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验证、猜想、实验、观察不同的数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加强过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进行精心的问题设计,通过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精心的问题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记忆和感知,使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牢固的知识和技能,排除学习障碍。其次,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通过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能够使每一个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互动的效率,使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最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整合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对策
2.1 设计渐进式问题
渐进式问题指的是由易到难、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其能够对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在设计渐进式问题时应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渐进式问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着良好的效果。有理数是7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此时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来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例如“本地一天的最高气温是4℃,最低气温是零下3℃,那么该天的温差是多少?”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温度计上的刻度,让学生列出计算式子。学生能够列出两个计算式:①4-(-3)=7;②4+3=7。此时要是再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逐渐总结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使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总结,教师可以设计3个有梯度的问题:①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两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列出方程的根。a组方程的2项系数为1,b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②对a组方程进行观察,总结该方程的常数项、一次项系数和根之间的关系。并向学生展示方程x2+bx+c=0,要求学生列出方程的两根之积和两根之和。③b组方程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将在a组方程中得出的结论套用到b组,思考是否能够得到类似的结论,最后将一般结论总结出来。
渐进式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渐进式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同时比较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回答出问题,因此课堂效果较好。
2.2 设计比较型问题
比较型问题锻炼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包括比较和判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最后将一般规律得出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属于教学的难点。通过比较型问题能够使学生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的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特殊4边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4边形进行比较,要求学生找出这4种4边形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方面的异同点。该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系统地思考以上4种4边形,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以上4种4边形的特点,避免知识的混淆。还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
2.3 设计迷惑型问题
迷惑型问题也就是对学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的问题,学生容易得出错误的答案。迷惑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也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书本或老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广泛地收集学生在平时的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引导学生重新审题,对问题进行争论。例如“(a-1)x2-2ax+a=0有两个实数根,要求计算a的取值范围”这个题目,根据Δ≥0,学生往往默认a≥1。此时学生就没有考虑到2次项系数为0这一情况,也就是a是否可以等于1?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漏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
迷惑型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思考问题,并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更加重视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隐含条件,使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3]。
2.4 设计开放型问题
开放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是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印证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开放型问题往往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角度。在设计开放型问题是应该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引进飞行射击游戏子弹的游戏,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函数对子弹的路径进行计算,应用面积公式对装修中刷墙所需的涂料用量进行计算,以及计算商品的利润、计算银行利息等。
3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杜绝无意义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个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使每一个问题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曹璇,刘晨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亚太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