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5:29:44
导语:在科研精细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近年来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支持,上级和学校自筹对科研事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很多的院校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将大大增加了廉政风险点。建立精细化科研经费管理,发挥科研经费实施效能,符合科研经费预决算要求,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共同研讨的问题。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不尽合理,使用的任意性较强
一些高职学校在科研经费的预算时,一般是由项目的负责人具体落实编制,但在项目资金的编制方面很多项目负责人对于《预算法》的认识不是很深,编制过程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对后期的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必要的预见性,而整个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没有专业的财务会计的参与,所以预算编制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造成了执行预算的时候,出现很多实际没有的开支项目,因此项目中的一些票据违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随意更改,资金使用混乱。
(二)科研成本难以确定,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教师既是教学的承担者,也是相应科研任务的实施者。他们在开展相应工作的时候,其工资、福利主要还是由学校的正常工资中发放支出,做到了科研经费与教学保障资金的相对独立,但是在科研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师将科研经费用于一般性的教学材料的购置之中,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使用成本难以核准,有时这种重复购买材料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我们不提倡的做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成本难以核准与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同时还有一些院校的科研经费的产出比例失衡,科技转化率较低。
(三)一些地方的科研经费存在报销违反规定的情况
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资金,在一些高职院校里,存在校级提取相应的管理费的情况,剩下的资金将进一步分配给相应的项目负责人使用,学校对下面项目资金的使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项目资金的监管出现了真空地带,造成潜在的资金使用风险。另外,有些学校领导为鼓励科研工作,对科研经费监管实行较宽松的政策,特别是对一些横向课题,认为这类的项目经费属于“代管”而非“监管”,在使用科研经费支出的报销审核尺度比较宽松,只注重票据的合法性,签字等手续是否完备,造成最终的报账出现一定开支项目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
(四)剩余资金使用不规范,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低
剩余资金的使用是困扰很多科研小组的问题。项目验收阶段,一些列支的项目没有花完,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会让相应的科研人员将手中的实际开支的账务拿来报销,出现了一种报假账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学校的做法是鼓励厉行节约,将剩下的资金按比例分出一部分给相应课题组,作为一种奖金或是发展基金等,这种奖励性的资金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餐饮票、电话账单、人工费等这些与项目资金下发的初衷有着一定的出入票据。
三、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健全项目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将高职学校的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与校财务进行协调,进一步细化项目的预算开支的项目和资金量,做好合理使用、预期性强、合乎正常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相应的项目预算,财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进行协调,针对一些可能不太清楚的问题,多与上级沟通,向其他单位学习,细化保账的流程,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细化支出,核准科研成本
相应的科研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应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区分相应的科研支付项目和教学支出范围,对于课题的核算进一步精准化,同时实行权责结合,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权利和责任挂钩,进一步加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对于一些敏感的费用报账实现严格把关(考察费、专家费、评审费等等),对于一些项目使用的房屋出租、水电使用等费用进一步细化开支,科学细化整个项目的实施成本。
(三)引进信息技术,严格资金监督审批
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项目资金审核监督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相应机制的建立,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支出情况可以随时在线查询,项目进程可以随时掌握,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督促管理。这种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每一个项目有着一个专属的账号,只有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才能查看管理其中的数据,这种管理方式相对比较公开透明,项目支出的账面一清二楚。
(四)对科研资金的使用延伸考核机制
这个考核主要涉及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比重。不仅对项目进行考核,同时也对项目负责人进行相应的考核,落实其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督促项目资金使用的集约化、效率化,将项目资金真正用在科研活动之中,促使其科学化、合理化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学校层面、上级资金下发单位层面也要组织相应的第三方财务审查,将考核结论与个人年终考核、单位的评优评奖进一步挂钩,延伸考核的执行力。
四、结语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 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尽管教育部与财政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教育部与财政部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中也明确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作出了原则规定。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高校尚未根据科研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本校现状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造成财会人员在经费管理中没有健全的制度可以参照,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不统一、不连续。一些项目负责人错误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私人经费,财会人员审核与领导审批时也相对较为宽松,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二)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 尽管科研项目结题时,很多项目下达单位制作的结题报告中确实有经费使用情况栏目,并委托项目实施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及加盖财务公章,但是从以往来看,由于本校管理及上级监控不严,财务部门审核流于形式,因此,一般情况下,财务部门负责人都会签字,财务部门具体承办人员也会不假思索地加盖财务公章。同时,由于绝大多数项目负责人在填写项目申请书中的经费预算时,自己不懂也不咨询有关财务知识和科研成本,加之上级审核时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可行与否,导致项目负责人、科研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等都在项目申请书上签字盖章,项目下达单位最后也批准立项,但无一个环节真正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项目负责人粗略的将科研经费总额分摊到几个成本项目中,导致预算精确性较低,没有达到科研经费预算的真正效果。
(三)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 由于缺乏科研经费开支范围限制,直接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合理问题。山东省2006年度审计报告披露: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仅四成,其他的都被作为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安排的一个项目到审计时开支的经费中,实验材料费仅占5.6%,而招待费、管理费、劳务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等开支竟占到94.4%。山东大学两个科研项目分别有14笔和9笔开支是以“计算机耗材”、“办公用品”等虚假品名的发票报销。
(四)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关联不够 科研经费是特殊的专项资金,需要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通力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部门一般只重视每年争取到了多少项目及其级别上有无突破、到位经费的多少、增幅以及成果的鉴定,不跟踪、评价经费的使用情况,将经费管理的责任全部推给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只注重经费的收支核算,未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缺乏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与配合。
(五)科研成本核算不严 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允许将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印刷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它支出等计入科研成本。但在高校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科研项目的直接费用是否用完。主要原因:一是对一些间接费用,由于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造成了科研成本的多重性与难分性,如水电、科研场所、图书资料、房屋、人员工资、奖金等并未纳入科研成本。二是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 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规定:“严禁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一些单位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课题经费,自行制定内部政策,从获得的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作科研人员奖励支出。按规定,人员费应按照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国家相关标准在课题预算人员费科目中据实列支。人员费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课题经费用于人员奖励等超出预算范围的支出。
(六)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严重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流失。一些科研人员与不法商店勾结,将科研经费购买的电脑等固定资产故意开成电脑耗材等。二是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私“有”化。一些科研人员在使用科研经费购买设备时,尽管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进行采购和入账,但是在项目结题后,该设备却一直归科研人员使用。三是科研人员无偿使用学校设备,造成学校资产流失。
(七)科研成果价值管理难 相对于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而言,对科研经费形成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更加薄弱,主要是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学校科研部门虽然对专利权、版权、软件等进行登记,但是并没有制订出具体价值管理。
(八)经费结余资金管理不完善 据2004年审计署对教育部等中央部属18所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至2003年末13所高校有1.73万个项目已结题却未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3.69亿元还滞留在已结题项目上。
(九)科研经费监督不力 “热规定,冷监控”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大特点。在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对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监督力度不够;科研部门依赖财务部门最后审核;审计部门在国家未制定科研审计管理办法,学校也未要求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研经费审计的情况下,审计部门无法发挥其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作用。
二、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加强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管理好科研经费,就必须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是基本制度。对纵向科研经费,要根据教育部与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教育部与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 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等的规定,注重和突出政策性,制定《纵向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规范纵向科研经费的使用。对横向科研经费要立足推动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理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强调灵活性,制定《横向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明确横向科研经费的使用。对校内科研经费,要制订更加严格的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二是制定《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定》,根据科研项目相关资料,如支出审批手续、目书中的预算科目与金额、合作单位名称、合法有效的票据等,支付科研经费。三是制定《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账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高校应制定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四是制定科研经费资助制度。科研经费资助应体现“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理念,资助的方向更多的放在资助学科和申请人的优势上,选择优等的申请者给予资助。五是制定《科研经费审计管理定》,对每个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都要进行审计。审计部门要事前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大额科研经费的支出要事中进行会审,事后则要对所有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进行审计分析并作出结论。
(二)明确科研项目支出范围 对来源不同的科研经费应当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支出范围。如校级(包括无经费资助的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可以明确为:差旅费、通讯费、上网费、邮寄费、查询费、调研费、会务费、论证费、测试费、印刷费、复印费、纸张文具费、电脑耗材费、论文版面费、出版资助费、图书资料费、实验材料费等,严格禁止发放劳务费、奖金及招待费。纵向有支持经费的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是在校级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再适当开支如下费用:会务费、鉴定费、仪器设备费、培训费、设计制作费及一定比例的劳务费、招待费、出租车费等,但必须认真审核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和真实性。对横向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在原则上包括校级科研项目和纵向有支持经费的科研项目的所有支出项目的同时,还可以明确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仪器设备费、房屋折旧或使用费、专业图书资料费、水电费费、实验材料费、科研人员费等包括在内。
(三)确定经费的支出比例 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无疑是科研经费的一部分,但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支出水平。对项目管理费可按照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学校安排使用;没有规定的由学校予以规范,根据财务制度允许的分摊方法分摊计入课题成本,在项目预算范围内列支。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并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对于人员经费、招待费、出租车费、礼品等,要有科学、合理、有效的制约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合理,将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项目过程中去。
(四)完善预算管理 首先,要集中核算。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课题编号、专款专用。其次,科研预算管理必须强调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科学性,既要反对漫天要价,也要反对低报预算,以提高申报成功率的砝码。重点是确定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细化编制内容,按用途分逐一在预算中列示。考虑到项目经费预算的专业性,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应当提供项目预算服务。科研部门要细化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财务部门必须在经费使用前明确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
(五)规范资产管理 国家和各省市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归项目依托单位,必须纳入项目依托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因此,除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中另有规定外,凡是运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学校用其他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一样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配合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保管、维修、报废、报损、清查等工作,特别是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等手续。另外针对高校科研经费按课题拨款、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状,可实行高校现有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的办法,发挥本单位已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可尝试对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有偿调配、专人负责、定卡、定人、统筹使用的办法。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
(六)加强部门配合 科研部门在主管项目的同时协助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的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及结题决算,并且在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指导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明确权责、积极配合,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七)加强全方位监管 建立由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监察部门参与的科研经费监管信息系统。由科研部门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实现数据共享,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的水平。
(八)加大法规宣传力度 学校各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科研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规定,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使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
油气地质资料是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并归档保存的勘探与开发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清晰、明确、完整的固化信息,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地质工作探索实践的重要基础资料。对这些地质资料实行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必须对油气地质资料进行科学标准的分类,为后期的快捷查询与高效利用提供基础。按照《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将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工作中形成的资料,根据工作开展进程、各专业种类、形成资料类型、保存载体类别和资料内在联系分为以下八类:
(1)综合类(综/01):具有宏观性、综合性的科技文件材料,主要包括与油气勘探与开发相关的规划、发展战略、年度计划等资料,以及与探矿和采矿管理有关经批准
的申请材料、资格证书等管理性文件,以及重要会议、考察形成的资料。(2)测绘类(测/02):与地形、地理测量、和地质测量及导航、定位等测绘成果报告、原始记录、数据处理资料、成果图件、合同书、评审意见书等有关管理性文件。(3)地质勘探类(地/03):地质勘探各阶段形成的勘探报告、评价报告和储量报告等(包含相关支撑材料),及其它有关管理性文件。(4)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类(物/04):地球物理(地震、重力、磁法、电法等)与地球化学勘探所形成的成果报告及相应附件材料,及有关管理性文件。(5)油气田开发类(开/05):油气田开发各阶段形成的开发方案、油气藏描述等成果报告,开发数据等综合性资料,及其它有关管理性文件。(6)单井类(井/06):单井的钻井地质、钻井工程、测井、试油及试采等成果报告,地质录井资料,样品分析、鉴定成果资料,各种仪器的原始记录及其它有关管理性文件。(7)科学技术研究类(研/07):石油天然气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勘探方法和解释研究,及其它有关管理性文件。(8)实物地质资料类(实/08):包括岩心、岩屑,标本,光片、薄片等及有关文字说明。
以上八类资料基本涵盖了油气勘探与开发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其中实物资料,特别是钻井过程获得的岩芯和岩屑资料,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与不可再生性,是检查地质工作程度,验证地质工作取得认识,评价项目进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把实物地质资料单独列出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述分类也成为地质档案馆接收、管理与提供服务利用的基础,是油气地质资料管理必须遵循的标准,确保后期的顺利查询与利用。
2.油气地质资料精细化管理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各项油气地质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对已有的油气地质资料进行精细化管理,便于后期检索利用,服务科研生产,降低油气勘探风险。对这些地质资料的管理,必须流程化和标准化[4-5],建立和健全地质资料的服务制度[6]。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地质资料档案馆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从地质档案的接收、编录与管理、以及利用的全过程的流程,基本实现了对地质资料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2.1健全归档流程,提高归档效率
为使资料高效快捷地服务于勘探研究工作,提高档案利用率,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地质资料档案馆始终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强化档案管理,提高资料归档率。
一是实行“年初部署、年中检查,年底验收”机制。年初由地质资料主管部门根据年度生产任务情况建立《分公司项目设立情况表》,年中对照《档案归档目录表》进行中期督促检查,年底根据《分公司各部门项目进展情况表》及地质资料馆反馈的《地质资料项目归档情况表》进行检查验收考核,确保档案材料齐全收集、按时进馆。
二是实行“三提前、三严格、三审核”制度,强化归档管控和归档验收工作。“三提前”:提前沟通、提前准备、提前审要求;“三严格”:严格质量、严格标准、严格时间;“三审核”:审核数据、审核内容、审核格式。提高了地质资料归档效率,确保成果资料能按照规范及时高质量归档。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地质资料归档流程和要求的宣传力度,通过“在线QQ咨询”、《接收资料问题反馈单》、《接收资料明细单》、制作资料标准实例包等多种方式,帮助项目资料提交人员了解归档流程、归档要求,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2精细编目与管理
油气地质资料接收之后,就是编目工作,在认真分析油气地质资料的内在联系和依存关系后,在公司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的框架下,分配具有唯一性的档案号。并严格按《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等规范进行著录。针对资料管理人员对著录标准掌握不一致的情况,地质资料档案馆对每个著录项进行文字说明,详细标注每个著录项具体要求,做到每位编目人员著录标准一致,编目档案资料规范、整齐。
对油气地质资料进行编目之后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库房管理,针对不同种类的资料,其库房的管理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岩心和岩屑实物资料需要独立的岩心库存进行保管,其对岩心等实物资料按序区块、按井别、按分类进行规范存放,在库区需设立实物资料存放示意图,以便于后期的岩心观察;对于后期的岩心观察与采样,严格实行登记制度,并跟踪岩心样品的采集及相关分析测试数据的归档情况。
2.3提高服务意识,高效服务科研生产实践
各类地质资料需要被利用,才能体现资料本身的价值。油气地质资料的直接利用价值就是服务科研生产,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因此,地质资料档案馆紧紧围绕公司油气勘探和科技攻关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资料服务活动。
首先,提高服务意识,健全资料利用流程。对于在油气地质资料借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资料借阅流程规范化,高效化。资料利用方式主要以复制光盘、拷贝、借阅、现场观察、老井资料复查、取样为主。并打破地质资料封锁,与系统内的兄弟单位及省区地矿资料馆进行资料交流,避免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同时推进油气地质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效率与水平。
其次,紧密围绕油气勘探和科技攻关工作,集中人员针对性的开展油气地质资料的整理,力求以最快速度服务科研生产。比如,在涪陵礁石坝页岩气田提交储量工作过程中,地质资料档案馆集中人员对涪陵区块所有的地质资料档案目录进行整理,通过将钻井报告及数据、测井报告及数据、分析化验、地质设计以及试气成果等档案资料整理,形成专门的涪陵区块资料包,为分公司页岩气储量申报及时提供了支持,减少了研究人员查询和借阅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3.油气地质资料精细化管理助力高效科研工作
地质资料的接收、编录与管理以及有效的利用,能够有效的促进科研生产工作,为更多油气田的发现作贡献。而在发现油气田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地质资料,如果这些资料被及时的接收、编录和利用,又会发现新的油气田,从而实现利用地质资料发现油气田的良性循环。本地质资料档案馆对馆藏油气地质资料的精细化管理,覆盖了地质资料的接收、编录、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能够促进高效的科研工作。下面以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油气地质资料支撑了中国南方页岩气前期选区评价。勘探分公司长期从事中国石化南方地区的风险勘探,在近十年的勘探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以勘探分公司为代表的页岩气勘探研究人员就是利用这些资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查明了南方探区页岩气主要赋存于海陆相两大勘探领域,指出了四川盆地南部涪陵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页岩分布广、厚度大,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气突破的首选目标区。
摘 要:根据从事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实际体会,对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以期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向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发展。关键词: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信息化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69-02财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即基于对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思想[1],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2],管理财务的收支活动等,将财务管理过程和信息进行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精细化科学化程度。目前,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大幅增长趋势,这一趋势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分析了论证了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对策。1 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管理的素质、科研经费管理与服务保障能力、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控制能力、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的时效性、促进财务管理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1.1 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管理的素质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理念,现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当然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运用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自觉学习现代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系统运用方法,提高其相关业务素质,从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能熟练操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软件,开展经费信息的管理、计算、分析等工作。1.2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与服务保障能力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而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经费管理与服务保障能力。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可以推进高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单位的全面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解决依靠手工难以完成的庞大数据处理和分析难题,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整体性、综合性、统协性和快捷性,更好地为科研及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保障。1.3 提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控制能力目前,高校逐渐呈现出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上升、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特点和趋势,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方便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按照项目归类进行管理,同时促进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公开化,便于科研人员通过校园网及时了解科研经费的开支明细和结余情况,加强科研人员与相关财务部门及领导机构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科研人员对财务工作的有效参与和监督。1.4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的时效性科研经费作为高校财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时效性较强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和依据,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力服务,从而避免主要由人工对过去发生的业务进行汇总、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数据进行上报的不足,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节省财力物力。1.5 促进财务管理改革创新发展科研财务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向程序化、高效化、智能化、低成本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扩大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不但便于开展传统的记账、算账及报销等任务,更可为管理学校经济活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重要支撑。2 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2.1 对财务信息化管理更加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校园”等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领导到具体业务人员观念层面“自上而下”的转变,对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认同和掌握,都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了条件。2.2 具备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许多地方高等院校已经通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信息化技术,逐渐建立了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计算机技术也正飞速发展,而高校正规化、信息化建设需求日益凸现,在这些前提和基础不断成熟和健全的情况下,创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机制已经成熟,开发应用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条件已经具备。2.3 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点高校科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其“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组织处理科研经费会计业务并为用户提供财会信息的实体,也是一个科学而又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它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符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际的财务管理软件,对会计信息的系统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不仅替代人工进行核算工作,而且辅助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监控工作,不但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处理方法严格、操作效率高等特点,而且具有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保密性、可靠性、监督性等优点。2.4 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不但要从“观念、制度”上进行建设,还要从“人员素质”上进行建设,不但要从“硬件”上进行建设,还要从“软件”上进行建设,其中,“观念、制度”是动力,“人员素质”是基础,“硬件、软件”是载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2.4.1 更新观念,建章立制,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动力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不仅是新的管理方式,更是新的管理理念;而制度是系统正常运行和高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因此,需要相关人员更新观念,重视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立全面的、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源源不竭的动力。2.4.2 强化人才,提高素质,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就势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因此,建立健全的学习、培训、考核、激励制度,促进财务管理人才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2.4.3 完善硬件,强化软件,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载体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离不开硬件、软件等载体的支撑。硬件设施可以通过购买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软件的研发却需要较长的时间,且要考虑标准、接口、内容的统一性以及兼容性、互通性。因此,在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在完善硬件的同时,尽快积极引进或开发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财务管理系统,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载体。3 结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现信息化是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益、促进科研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应积极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向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 郭培贵.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195.[1] 陈景艳.管理信息系统[M].2版.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 贾庆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试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8-119.[4] 胡海峰,李静,李红.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及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215-216.[5] 刘振奎,殷伟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7(3):41-43.[6] 吴秀梅,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8(4):27-30.
关键词 科研项目 柔性化 管理
柔性管理强调以人文本,是建立在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使用非强制的方法让人们对管理理念产生信服,并通过自觉行为来实现项目的管理理念。科研项目实行柔性化管理其实质是一种转变,由传统的支配管理模式过渡到服务性的激励管理模式,最终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和创造力。
一、科研管理柔性化的必要性
(一)建立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需要柔性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开展制度化管理工作,在科研秩序的规范以及科研工作发展方面,都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然而过分强调服从和遵循方面,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等方面有所忽视,人性化的部分有所缺失。要想实现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就必须将柔性管理引入其中,突出人性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当前科研管理进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弥补,将一个更加轻松的科研环境提供给工作者。
(二)科研人员主体意识的突出,需要柔性管理
科研人员这一群体,其具有高素质,同时也具有高学历,因此他们具备了更强的主体、自我意识、自尊心,在自我实现、追求等方面,拥有更加迫切的愿望。科研人员的意识是管理者必须要尊重的,并积极鼓励他们对不同的发展道路进行选择,结合激励等在内的各种方式,实现科研人员自控意识的产生,达成自我管理的目标,由此实现其个性的发展,产生独特的见解。
(三)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氛围,需要柔性管理
创造是科研的最终目标,结合已知的内容,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展。要在自由、民主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活动。西方学者们曾经表示,民主的基础之上,产生了科学,同时也是自由的最终结果。因此,就柔性管理而言,必须要具备人文关怀氛围,在此之中要实现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的互相理解、尊重,构建起自由、民主的工作氛围,帮助他们实现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发挥。
(四)柔性管理促使科研管理部门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结合柔性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要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主动服务意识的树立,以对相关工作者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开展管理活动,要积极服务于相应的科研工作。此外,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深入相关单位开展调研活动,要实现和科研人员的交流、沟通。并征求相关的建议,合理地实现科研资源的配置,以及积极因素的调动,帮助科研人员实现科研目标的顺利完成。
(五)柔性管理促进科研项目健康、持续发展
就科研活动自身而言,其并不确定,也极为复杂,因此强制监控并不适用于这一过程。在评价时,要做到个性化、人性化,不能以一概全。例如,农林项目的育种团队,需要对出国审品种进行考察,实现推广面积的扩大,短期考核则为次要事情。柔性管理以及科研活动的文化背景、价值目标之间的耦合程度更高。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把对科研人员的尊重放在首位,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下完成科研任务,推动科研项目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科研项目柔性化管理的途径
(一)树立科研管理柔性化的新观念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刚性管理的理念根深蒂固,柔性管理的理念还比较淡薄,“以人为本”尚处于表面化。要想让柔性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作为管理者而言,必须要具备温情关怀、柔性化管理的观念,在科研管理活动中,以发扬民主等思想为主。以一般的眼光去看待科研人员,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所处的困境有所认识,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领导和企业的关怀,进而完成工作。此外,上述关怀的存在,也会实现该团队凝聚力的提升,由此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农林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很少能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缺乏人本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只是简单地发通知、收材料、报材料,在提高管理素养和管理艺术、提供主动有效的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科研管理方面,通过对管理学等各方面知识的融合运用,就构成了柔性管理。作为科研管理人员来说,有必要通过学习的加强,对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有所了解,结合各类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实现对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科研管理工作艺术性的提升。
(三)柔性管理需要放眼长远,坚持不懈
柔性管理表现为滞后性。它要求科研人员把外在的规定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不仅主动执行,而且自觉维护。上述过程的完成,需要以一定的时间为基础,不能要求一蹴而就。就柔性管理而言,要想实现立竿见影的目的,必然不现实,但是也不能因为无法做到立竿见影,就放弃这一活动。作为管理人员而言,有必要做到放眼未来,在相应的时间周期之后,最终实现柔性管理模式的构建。
(四)构筑柔性化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要做到科研项目申报的公平与公正,使每个教师得到均等的实力展现机会。其次,规范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通过人性化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内的运用,推动科研人员形成自觉科研的意识,让科研活动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三要实现柔性化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在管理学内,项目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过程都能够达成一定的目标。通过对完善的科研体系的构建,最终实现柔性管理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国内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五)运用合同化管理实现柔性管理
合同化的管理蕴含着宽松、非权力的色彩,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更易被管理者所接受。在合同管理中,管理者以协商的方式提出要求和义务,并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做出修改,达成一致,减少因双方利益和目的的差异而带来的对立性。由此,在签订和履行合同方面,管理者的地位不再高高在上,不再以对他人的管制为主,而是全心全意地实现服务的提供;作为研究人员来说,也不再需要消极地承担起自己的义务,而是积极行使自身权利。在柔性管理当中,合同管理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式,能够让当前管理体系内的缺陷得以弥补,在体制的创新方面,意义也极为重大。
三、结束语
作为一个全新的策略和理念,在现代管理方面,柔性管理已经成为全新的取向和趋势。通过科研项目内这一管理理念的应用,能够实现管理科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能够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将柔性化管理理念引入科研管理活动中,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基础,实现和谐的科研氛围的营销,激发科研人员的巨大潜力,在实现科研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竞争力、科研实力的提升方面,都能够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
(何斌单位为东华计量测试研究院;汤昊单位为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庾光蓉.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路径;优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03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08- 02
近年来,国内高校借助其在专业设置与科研设施方面的优势条件,承接的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同时在国内外重要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潜力不断被激发出来,科研能力的大小俨然成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反映。伴随着频繁的科研活动,大量科研经费向高校涌入,但相应的管理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经费来源渐广、数额巨大,但是在整个科研过程各阶段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经费有效利用率低且存在违规支配的情况。高校必须正视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并寻找一条有效的监管路径。
1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偏差较大
基于科研实力在高校竞争中不可小觑的作用,各大高校不断将考核重心朝科研工作偏移,以至于在某些高校对科研的推崇已经超过传统教学的热忱;与此同时,校内科研人员出于职称评定等需要,也竭尽全力争取科研立项。但是,与经费申请的积极性相比,各高校在经费预算与监管方面普遍缺乏必要的规范措施。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在申请立项时,往往是从实质研究工作所必须耗费的成本开展预算,并且细化了支出的类型与标准。这使得经费预算更具有说服力,课题立项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然而,在项目立项之后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开支类型偏离预算标准、实质性研究方面支出不足、科研人员借助科研名义对经费自主调配等问题。另一方面,科研经费取得之后,部分科研人员并不是像立项过程中所承诺的将经费用于真正的研发工作,用以换取真正有价值的智力劳动,而是想尽办法投机取巧,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助手的辅助劳动搪塞了事[1]。这使得经费调拨失去价值,极大违背了经费设置的初衷。
1.2 高校内部监管漏洞频出
财务部门是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主力部门。但是,高校科研经费流入加大直接导致了财务部门工作任务的加重,由此造成的“报账难”问题已广为高校师生所诟病。对于财务部门而言,繁重的报账压力下,其工作焦点已经难以抽离;而从经费的运作与监管角度来看,由于经费来源极广,项目内容多且杂,更是使得监管的困难指数攀升,以致在实务中常被搁置和忽略。在这种监管漏洞下,部分科研人员就会抱着侥幸心理违规使用经费。除了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样也应该是经费监管的一道坚强屏障。但可惜的是,国内高校普遍没有将经费的审计工作并入内部审计范畴,而只是局限于事后审计工作,造成审计部门过程监督的缺失。
1.3 多重管理混乱
从高校内部来看,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协同配合作用发挥有限,科研经费的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科研管理机构“重视申请而不持续跟进”,财务管理部门“着眼预算管理,不重决算审核”,审计部门“只待事后核查,过程监控不足”,纪检监察部门“处罚积极,监督消极”等现象较为普遍,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2]。同时,从外部来看,各类经费的来源并不统一,这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此外,高校各相关部门在确立经费管理制度时,往往都以自身利益为切入点,因此管理规定不协调、冲突较大的问题十分明显,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高校无所适从。
2 导致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2.1 评估体系不当与科研态度不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高校科研,科研水平成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在这一背景下,各大高校无不竭尽全力争取科研经费;对科研数量的看中使得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等过程加大了科研要求,原本不擅长科研的教师也不得不争相申请立项。然而,获取经费之后这些科研人员又不能很好地运用经费来推动项目的研究,最终导致低质科研成果频出。与此同时,部分科研人员自身科研态度也不够端正,面对手中较大的经费支配权,难以抵制诱惑而对经费自由支配;加上高校确实存在支持科研人员可以全权支配经费的声音,更是助长了部分科研人员任意支配资金的风气,从而出现了科研经费被用作生活消费等用途的不良现象[3]。
2.2 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制度存在系统性不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其他相关工作制度之间不协调,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厘定清晰的制度职责界限;其次,制度实效性不够:现有落后的经费管理制度与经费管理现实的冲突十分明显,对出现的新情况和经费监管的新要求无所适从,现实指导意义不足。
2.3 经费监管部门协调不到位
从高校来看,经费监管应该多部门联动,审计、科研、财务应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否则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形成合力。但现实中,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大多数制度着眼于科研经费如何合理使用,并未看到经费监督中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分担和统筹协调,突破藩篱的实质性举措较为有限,且工作推动阻力较大。另外,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划拨、经费监管方面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矛盾的层层传递,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经费监管失调,责任不清。
3 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探究
3.1 优化科研经费使用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评价体系的全过程控制:在立项阶段,重点对预算编制合理、合规性进行评价;在实施阶段,以合同管理为基础,以编制预算为参考,对预算执行进行评价;在结题阶段,着眼项目财务决算结果,进行管理政策评价。其次,可尝试由预算部门或成立专门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构建数据分析体系,了解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从而评价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最后,财务报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控制,重点审核心报销单据是否有完整的负责人签字及部门审核,注意是否存在虚开发票、服务外包等经费套用的现象。
3.2 强化科研经费内外监管功能
在高校内部监管体系中,首先要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监督工作组,充分发挥纪检、审计等部门的职能。其中,审计部门要主导检查工作,坚持不间断抽查审计、分时段重点审计、重大项目全程审计,实现科研经费监管的全过程与全覆盖。其次,应逐步将科研经费管理情况与个人的经济责任考核及项目绩效考核进行挂钩,实行奖优罚劣,不断提高违规成本。最后,提高信息透明度也是增强监管有效性的必由之路:除特殊情形,有关部门应当如实对立项申请、经费运作、考核验收等详细情况对社会公开[4]。同时,为了弥补高校内部监管的不足,还可采取招标等手段引进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3.3 提高各部门经费管理合力
按照现行政策,高校科研经费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在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统筹推进等方面尚须进一步明确分工,界定责任,加强合力。尤其是要打破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换位思考的行为模式。可以尝试由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构,实现以科研同财务部门统筹、审计与纪检部门跟进、其他利益相关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的合作机制。同时,要在各部门工作人员素质技能培训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与服务质量。为了保障科研经费管理落到实处,各部门应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构建科研经费使用评价与考核体系,并进一步优化“统一领导、逐级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实现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博文,余郭莉,王和林,等.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J].会计之友, 2015(1):72-74.
[2]王春举,揭筱纹.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55-57.
近年来,随着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在科研经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很多学校开发了科研经费管理及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如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科研预算控制系统、科研经费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等等。但各管理系统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及不同的数据库,各自为阵,造成系统之间缺乏衔接、无法信息共享;还有部分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方式,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快速发展的科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构建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现状,本文提出了构建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财务预算控制系统、经费“一卡通”授权系统、网上预约报销系统、银企直连支付系统、辅助财务决算系统等信息系统,通过科研与财务两大信息平台的协同应用,实现了科研经费从校内立项、到款分配、预算控制、会计核算、资金结转、资产管理、财务决算、绩效考核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院系、项目负责人之间实现高度信息共享,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保证科研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与使用,真正做到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的事前(科研项目立项前)、事中(项目执行过程中)、事后(项目结项后)有效监管,同时也适合当前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构建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完成的功能如下:
(一)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是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管理以及科研档案管理等多方位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的开发维护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完成,主要面对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项目参加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通过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实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跟踪服务,除了项目财务信息,还可将项目的合同书、过程审批文档、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材料全部进行电子化扫描处理上传至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自动为项目建立电子化过程档案,供项目负责人、院系、学校管理部门查询使用、统计分析。在该系统中可以进行科研经费校内立项及分配,并将相关信息传输到财务信息系统中。
(二)财务预算控制系统
科研经费监管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目前,许多科研项目在使用中存在不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开发了财务预算控制系统。该系统是内嵌在财务核算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科研经费的来源性质,设置符合项目主管部门要求的个性化预算模版。通过预算模版可以对每一项预算栏目进行金额控制,同时对预算栏目与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匹配,可实现经费支出范围控制。通过该系统能确保科研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
(三)经费“一卡通”授权系统
经费“一卡通”改变了原先必须通过财务经费账号章来报销的模式,该系统在开设财务经费账号时将课题负责人工号与课题经费账号进行绑定,课题负责人可以查看其名下所有经费账号及使用情况,课题负责人对经费的使用全权负责,课题负责人也可以授权给经办人使用课题经费,或指定经费管理员代替负责人管理课题经费,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四)网上预约报销系统
网上预约报销系统是对传统财务报销方式的改革创新,结合经费“一卡通”授权系统,课题负责人只要在该系统中申请报销,按报销内容在对应栏目内填写金额,并选择支付方式即可完成预约,随后将预约单及相关报销票据交至财务部门即可。课题负责人也可以通过系统中报销凭证物流管理功能查看交送的报销单据处理状态,每个环节都可以查看到操作人及联系电话。同时,通过推行将预算控制系统嵌入网上预约报销系统,并将两个系统协同使用,达到了课题经费预算额度控制前置,在网上预约即可知道该栏目是否还有预算,是否可以报销。
(五)银企直连支付系统
银企直联是指通过专线连接方式,实现银行系统和高校财务系统的有机融合和平滑对接。财务部门通过财务系统的界面就可直接完成对银行账户以及资金的管理和调度,进行信息查询、转账支付、快捷代?l等多项业务操作。使用银企直联支付系统,可在学校财务部门实现本地银行、异地银行的针对单位和个人的转账汇款类交易,完成在线批量向所有类型的个人账户发放工资、酬金、学生奖助学金及科研经费报销款项进卡等操作。当财务部门完成科研经费报销原始凭证的审核入账工作后,即可在线对外支付,款项当天就可到账。同时,随着公务卡制度的不断推进,银企直连支付系统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既避免了现金收付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风险,又使科研经费使用更规范,资金流向更透明。
(六)辅助财务决算系统
辅助财务决算系统主要用于自动生成科研经费决算报表。该系统与财务预算控制系统相互联系,通过预算栏目与会计核算科目挂钩,能实时生成经费使用报表,同时课题负责人能通过经费“一卡通”系统看到其名下所有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该系统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课题负责人编制科研财务决算报表,而且也让课题负责人及时掌控名下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以上科研经费管理的六大系统相互关联、有序配合,为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科研与财务两大平台的联合应用,实现了从校内立项、到款分配、预算控制、会计核算、资金结转、资产管理、财务决算、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全过程系统管理,实现了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也有利于对科研经费使用实现监管作用。
三、对于信息化管理创新与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意义
(一)对于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1.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可以全面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使?务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财务信息资源校内共享,降低学校财务管理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体系不仅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数字化校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应将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大系统进行无缝集成,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
(二)对于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的意义
1.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服务能力
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跟踪服务,解决以往无法处理的庞大数据统计分析问题,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及时性、统协性和准确性。及时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提供科研相关信息,更好地为科研及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监管能力
目前,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性,各类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不经相同,因此通过构建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科研经费按照项目归类进行管理,并对科研经费预算实时控制、使用过程跟踪管理,切实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能力。
【关键词】系部管理 职业学校 文化课 教研组建设
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事业发展的需求,本着科学、高效的管理原则,各职业学校开始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系部管理对于降低管理重心、简化管理环节、加强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校于2005年起实施系部管理,首先将专业课教师划分到相应的系部,2010年起系部管理模式继续深入推进,文化课教师也被划分到各个系部。系部管理给文化课教研组建设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造成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使文化课教研组建设更好地契合系部管理的新模式?我们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以“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为主题设计了问卷,面向我校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教研组开展调查,共分发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统计和科学分析,以准确把握新背景下我校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背景下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现状
(一)划分系部标准单一,造成师资力量分布不均
我校现有电信、文经、机电三个系部,各有班级27、43、42个,学校教务部门根据授课工作的需要将文化课教师划分到各个系部,这种单向的选择方式、单一的划分标准带来了一些弊端。在调查中,关于“文化课教师划分到系部的依据”,75%的教师表示是由学校划分,21%的教师选择不清楚,只有6%的教师表示是双向选择。而对划分结果,30%的人表示满意,39%的人表示还可以,11%觉得不满意,还有20%的教师表示无所谓。由于专业设置不同,各系部的学情各具特点:文经部女生多,而机电部很多班级几乎全是男生。这不仅给学科教学带来影响,也使学生管理呈现不同特点,形成了工作难度的差异。学校出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单向分配,较少考虑教师年龄、性别、学历、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对缺乏自主选择权的划分结果自然不能满意。而单一的划分标准也造成了各系部师资配备的不均衡状况。以语文组为例,统计数据显示,电信部、文经部、机电部三个系部的语文教师在教龄、工作量方面大体相当,而在性别比例、学历、学术类称号等指标上则存在明显差异,系部之间师资力量不均衡。系部管理还造成了教师课务量的增加,跨头教学的教师占76%,调查中有31%的教师认为划分系部导致了课务加重。
(二)划分系部促进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将文化课教师划分到系部,有利于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由于教学对象群相对固定,文化课教师就能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服务。文化课教师自觉认识到了分属系部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的变化,在“划分系部对教学工作带来哪些影响”的调查中,56.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42.7%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37.6%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渗透专业方面的内容”,60%的教师选择了“有时会”,只有3%的教师从不这样做。
(三)划分系部给文化课教研活动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划分到系部后,系部内的教研活动有所加强,为了使文化课教师更多地了解专业,各系部组织了专业建设负责人讲座、企业参观,还利用暑期开展技能培训,要求文化课教师每人都要获得相应专业的中级工证书。由于文化课教师分散在各系部,不便集中,学科教研组活动则有所削减,备课组活动也难以正常开展。以2011学年春学期为例,以教研组为单位有效开展的教研活动仅为3次。
那么文化课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研活动?在调查中,对于“教研活动的成员”,各有46%的教师选择了“相同学科的教师”和“相同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只有8%的教师选择了“同一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至关重要。
二、新背景下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更合理的教研组织结构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在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系部管理则打破了这种结构,教研活动开始在同一系部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以上两种结构都属于扁平式组织结构,要么只重学科教研,要么偏重专业建设,各有利弊。在系部管理的新形势下,构建一种立体化、交叉式的教研组织结构(如图1),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落实。
以上组织结构除教研组人员结构固定之外,备课组成员每年根据课务安排做相应调整,尽量减少跨备课组现象,专业组成员也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意愿进行动态调整,使系部之间的师资力量相对均衡,也使教师的工作强度大体相当。
(二)探索更科学的教研活动内容
为与前述教研组织结构相适应,在系部管理的新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内容也应涉及更广阔的领域,容纳更多的内容,形成科学、完整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
1.学科教研内容
如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地位、培养目标,学科教学方法,教育学基本原理,学习心理学,学科前沿知识,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
2.专业建设内容
所属专业部的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要求,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要求等等。
唯有在教研活动中关注以上内容,文化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双重功能,系部管理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
(三)打造更高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系部管理造成的教师分散、集中不便,以及课务增加等问题,给教研活动带来了压力,传统教研组会议、座谈等活动形式已显陈旧,且不便操作。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更先进、更高效的活动形式,如设计教研组网页,建立备课组QQ群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实现跨空间的即时沟通和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学术的交流、信息的更新、资源的共享都非常方便快捷。新的活动形式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空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系部管理这一新模式给文化课教研组活动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唯有深入探讨、积极应对,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模式,打开教研组建设的新思路,提升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促进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剑杰.中小学教研组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2]杨向谊,陆葆谦.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董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中等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关键词: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体制的不断改革,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各高校都不同程度遭遇经费瓶颈,高校只有效仿企业,对经费实行精细化管理,才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缓解资金瓶颈问题。
一、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在工作中贯穿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其次完善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加强各岗位的协调配合,精确管理,不断的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和隐患,有目的,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工作执行力,逐渐提升高校经费管理的效能。
二、我国高校经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高校经费管理常见问题
1.人员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因人设岗,机构人员臃肿。机构人员过快增长直接导致工资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使人员经费开支大幅度挤占了高校的发展经费。除此以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非事业编制的人员指标弹性化。高校除了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人数会受到约束,非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人数缺乏严格的指标控制。(2)内部人事工资管理缺乏效率。高校的人员工资性支出数额相对稳定,与单位效益无关,年终考勤走过场,工资基本上是只增不减。(3)引进人才缺乏严格控制。近年来,引进人才经费、各种教学科研性奖励也在逐年增长。以上人员经费侵占了高校相当部分发展经费。高校在编制经费预算时依次考虑的是人员经费、办学维持运行经费,最后才是学校的发展经费。这种经费管理思路长此以往最终会阻碍高校的正常发展。
2.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1)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上报有关主管部门评审后批复。(2)科研项目研究阶段。该阶段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已有高校在财务处设立了科研经费管理科,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督,但大部分高校的财务处还仍然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销等原始会计凭证处理阶段,只要项目负责人签字程序齐全,票据真实,基本就能报销,这只起到监控总支出不超过项目经费总额,却疏忽监控每一笔开支范围与批复预算是否相符。由于科研经费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缺少精细化管理,直接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3.公用支出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公办高校的生均年总支出,往往比民办高校高,是由于公办高校公用开支的成本管理方面尚处于粗放状态。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在具体支出事项上缺乏具体的成本控制标准。(2)房屋、设备等资产综合利用程度低,造成严重闲置浪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这种对粗放式管理方式,无法全面掌握固定资产分布状况和使用动态,因此也无法对资产进行合理调剂,使资源共享成为空谈。
(二)我国高校经费预决算及成本管理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预算管理不具备精细化
(1)不具备精细化管理思想
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是高校管理者,所以培养管理者精细化管理意识是推进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而应将该意识贯穿到其他部门中去,才能有利于各部门的及时沟通和支持,提高预算编制的公平性、透明性以及准确性。
(2)预算科目设置太模糊
预算科目是国家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项目分类的名称。
预算科目分为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每部分都并行设置“类”、“款”、“项”、“目”4级。预算科目设计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按支出功能划分,主要反映经费开支内容;二按经济分类划分,反映经费用途。
实际工作中,高校预算编制只是到“项”,并没落实到“目”,与国家的要求标准相差甚远,使得预算编制不精细。
(3)预算定额标准有欠精确
高校经费分配合理度直接受到预算定额标准精确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在制定预算定额标准时,普遍做法都是取前几个年度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参考同类高校统计数据来确定。这种做法相对易于操作,但存在以下两个弊端:①由于该种方法取数于历史数据,但无法剔除不合理因素,影响定额标准的精确性。②假如遇见新的预算项目,无以前年度财务数据资料可以利用或参考时,预算编制人员只能主观核定标准,这种做法欠缺科学依据,使预算不具备可操作性或偏离实际。
2.决算缺乏透明化和精细化
虽然教育部的《关于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2010年9月1日起高校要对外实行财务公开制度。由于该文件并没制定具体财务公开内容和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没有产生实际工作影响。
迄今为止,高校基本都不对外公布本校的决算结果,最多只限于公布总支出和总收入,不涉及每项资金的支出金额和原因。
这种缺乏透明度和精细度的决算给高校经费管理带来以下问题:(1)决算不透明使高校及其工作人员缺乏社会的舆论监督,一方面弱化了工作人员对不合理支出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不能及时纠正和制止浪费和贪污现象,从而造成严重浪费和恶劣的社会影响。(2)决算不透明不利于高校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提出的合理建议。
3.成本管理缺乏精细化
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高校经费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较少和绩效挂钩,这是高校经费成本管理一直得不到重视的直接原因。
三、我国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措施
笔者认为,要使高校经费管理精细化,必须要从预算、决算和成本三方面同时抓。
(一)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改革措施
1.改变预算编制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要使预算编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需要对传统的预算编制模式进行变革。以科研经费为例,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人,通常是课题负责人,但他们非常欠缺财务知识,加上科研工作本身的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等客观原因,他们编制的经费预算,往往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课题研究所需的全部费用。笔者认为:这一模式需要变革,应让财务部门设专人专岗参与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全过程,采取由财务人员根据项目负责人所提供的数据辅助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既不偏离实际需要,又符合财务规章制度,强化了预算申报和开支衔接度,从源头上解决预算编制不合理问题。
2.改进预算编制定额标准的确定方法
在确定预算编制定额标准时,需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指标要具体细化到人、财、物的基本计量单位。(2)要充分考虑物价变动等因素,调整各项指标。(3)高校(各校区)所处地区的差异因素。
人员经费支出的预算定额标准可以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分配政策、标准和人数等据实编列。
公用经费主要是用于教学科研方面和行政开支方面,前者以各单位承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为标准进行核定,取决于各专业学生实际人数、教学业务量和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工作量的大小等;后者以上年度有关数据和预算编制年度的工作规划,参考同类高校数据资料,结合人员数量,制定出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
3.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预算执行精细化
预算执行要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才可能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项目的负责人可以借助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了解该项目的经费开支和剩余,及时对不合理的预算申报调整,保证预算顺利执行。其次,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该信息平台的提示,实时监控,及时制止超预算的支出,提高预算执行精细化程度。
(二)高校决算精细化改革措施
1.决算透明化
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教育部办公厅之前了《关于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该项《通知》在第七条的第九款中明确的指出:“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是需要公开透明的,如果哪项不明细具体,就不能起到上述作用。由此可知,决算透明化是其管理精细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2.高校“三公”经费决算精细化的方法
“三公经费”由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维持费和公务接待费组成。
高校的公务接待费是“三公经费”支出中问题最多的一项。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1)高校经常发生超标准接待。以申报博硕士点为例,有关部门会委派工作小组到高校进行考察和评估,高校为了能在评估中顺利通过审批,会利用三公经费以各种形式招待或馈赠评估人员。此外,每年花费在接待上级领导和到兄弟院校的公务接待费用也很巨大。(2)高校公务接待费的报销流程不规范,口子放的过松。
(三)高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类支出标准。对于各类可控开支,例如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等,一律制定明细开支标准,并严格执行。
2.实施政府采购和集中支付。高校中的基建项目、固定资产采购(设备和图书)、车辆维修以及学生医疗保险等都可以采纳政府采购和集中支付,不仅可以确保各项公正、公开、透明,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开支。
3.建立并完善资产管理共享平台。高校要利用该平台,实现资产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通过该平台,全校师生和教职员工可以实时了解学校各类资源的使用状况,可根据自身需要申请调剂使用,减少闲置资产所造成的浪费,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
4.完善财务定期分析制度,及时纠正或避免不合理开支。高校可以选择月末或季末对各部门的支出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合理开支,及时给予纠正,完善财务控制职能。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论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2(2):1-3.
[2]赵善庆.高校财务预算应做到精细化管理[J].财会月刊,2011(2):87-88.
[3]吴新.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浅议[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