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43:56
导语:在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是制约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最大的因素
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2万hm2,占水田面积的70%,旱涝保收面积仅7070hm2[1],占44.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影响到粮食的安全生产,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二是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高新、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地区、部分农业生产项目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水平较低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得到突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管理较粗放,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较淡薄。
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环江农业龙头企业只有3家,其中制糖业1家,巢丝企业2家,均为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
环江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口粮安全
着重加大两大力度: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主要措施: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重点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良种及节本增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主产区超级稻推广面积要达70%以上,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95%以上,确保粮食单产年递增1.5%以上。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大户,发展农民经济组织,促进规模经营。四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五是因地制宜,建立无公害优质商品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北部高海拨地区,大力发展香粳香糯等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因地制宜,优化结构,做大做强现有特色优势产业
主要措施:坚持“政府发动、技术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以“三高”蚕业为突破口,以良种良法及产业化为途径,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省力化养殖等技术,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强化桑蚕种等物资的生产和管理,规范生产物资供应;遵循市场规则,建立健全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广西茧丝质量第一县”品牌。糖蔗生产到2015年,全县糖蔗总面积发展到1.67万hm2,原料蔗总产量达95万t,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达到3.85亿元以上。主要措施: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原料蔗生产基地,扩大糖蔗生产规模;抓好品种的更新和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糖蔗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原。水果生产到2015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1万hm2,水果总产量3万t,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有果93kg,人均水果收入170元。主要措施:加强老果园的品种改良,提高果树单产和品质,到2015年,全县完成果树品种改良1000hm2;强化技术培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果生产的技术含量;因地制宜,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出台扶持倾斜政策,鼓励发展水果种植大户和旅游休闲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种苗繁育、果品加工和销售等龙头企业。
发挥资源优势,培植农业新产业
开发桑枝资源优势,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环江是广西桑蚕大县。2010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8465hm2[1],每年两次砍伐约产出14万t以上的桑枝。据相关资料,桑枝中含粗蛋白5.84%、纤维素51.48%、木质素18.01%、半纤维23.02%、灰分1.57%[3],是生产食用菌特别是生产云耳(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而且是可再生的安全、环保、生态原料。利用桑枝栽培云耳(黑木耳),每667m2桑园可增加产值3000~5000元,如能利用70%的桑枝来开发种植云耳(黑木耳),可满足667hm2规模以上的产业生产原料需求,资源的开发价值达4~5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桑蚕产业。所以,从桑枝资源量看,加上气候条件适宜云耳生长,环江完全具备开发桑枝云耳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出菌后的废菌棒(菌糠)可做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从而实现“桑—菌—肥—田”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措施: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调研和规划,根据原料、气候、水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方案;二是各级政府要认清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开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三是狠抓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季农业环江的土地、气候、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各种秋冬种作物,要把抓好以秋冬菜、油菜、油葵、绿肥为主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作为环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秋冬种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产品的销售流通工作,保障农民利益。开发生态旅游农业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乡土、回归自然。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充分开发利用环江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将旅游和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1.1土地承包前土地承包前,三门峡市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粮食作物以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常年耕地面积约30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100万亩,红薯80万亩,棉花60万亩,各类果树30万亩,蔬菜、绿肥等30万亩。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充裕,农业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基本还是原始的生产模式,人拉、肩挑、牲口驮,麦子用碌头碾,玉米用锥子拨,磨面用的是驴拉磨,主要的农事作业担粪、割麦、栽红薯、收红薯、摘棉花等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此时的农业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农民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来源。
1.2土地承包后至2000年土地承包后的几年内,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比土地承包前差不多翻了一翻,由20世纪70年代的15万t增加到28万t,红薯、棉花栽培面积大幅下降,但同时,烟叶、蔬菜、苹果面积大幅度上升,食用菌栽培量不继续增加。2000年,全市水果面积达120万亩、烟叶28万亩、蔬菜17万亩、中药材10万亩,食用菌生产仍然以段木生产为主,袋料栽培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商品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仍不高。
1.32000年以后2000年,特别是2005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对农业各种补贴政策的落实,粮食综合增产技术的推广,富士苹果品种的引进、矮化密植技术的推广,设施蔬菜栽培,食用菌袋料技术的普及,各类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耕作机、收获机、排灌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机械在农业上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0万亩,粮食总产量66.01万t;苹果面积220万亩,水果总产量201.34万t;食用菌1.4亿袋,蔬菜42万亩,总产量106.16万t;烟叶28万亩,总产量3.91万t;中药材25万亩,产量5.24万t。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收入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未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目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向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农业,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形式,在这种新的形式下,三门峡市农业的产业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1粮食面积大幅缩减,单产水平显著提高三门峡市粮食面积240万亩,基本为小麦-玉米1年2熟轮作模式,耕种面积120万亩,其中条件较好的水浇地30万亩,地势平缓的塬地、沟平地30万亩,耕种困难的坡耕地60万亩。由于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从耕地、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都可实行机械化作业,适于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粮食生产将逐步向交通便利,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地区集中,除30万亩水浇地外,宜于机械化作业的30万亩旱肥地将被改造成丰产粮田,粮食生产面积将缩减到60万亩左右,机械化作业困难的60万亩坡耕地将退出粮食生产领域,转向其他产业,或退耕还林还草,回归自然。随着生产的集中,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水平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平均单产有可能达到800kg以上(小麦、玉米两季作物),粮食总产将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即使减少,幅度也不大。
2.2苹果、食用菌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门峡市灵宝、陕县、卢氏海拔800~1200m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富含各种矿物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适宜,所产苹果个大、色泽艳、含糖高、味道美、耐贮运,是优质苹果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灵宝、陕县及周边地区每年果园淘汰的树桩、果树修剪的枝条,以及卢氏西南林区每年间伐的青冈、桦栎林木为香菇等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苹果、香菇产业的市场需求量将大幅增加,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种植效益将大幅度提高。
2.3药材仿野生种植将成为发展方向,药材质量明显提高药材不同于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其市场容量比较小,生产规模受一定限制。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医疗水平的提高,对药材需求有所增加,加上多年来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挖,野生药材产量大幅下降,人工种植药材在部分区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前,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当一部分耕种条件差的坡耕地处于闲置状态,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这些地区仿野生栽种抗旱耐瘠、管理方便的中药材,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药材品质。目前,在荒山荒坡及退耕还林地栽种药材已成为三门峡市山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2.4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增加幅度不大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但由于普通蔬菜适生范围比较宽泛,除个别特种蔬菜外到处都可种植,发展蔬菜的优势不明显。因此,蔬菜产业只能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种植蔬菜也只能获得一般的经济收入,不会获得像苹果、食用菌那样高的效益。
2.5烟叶产业保持稳定,经济效益有所增加烟叶是国家计划产品,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烟叶种植效益将提高,但是种植面积不会有很大的变动。
3结论及建议
1环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环江农业经济主要以粮食、桑蚕、糖蔗、水果、畜牧、林业六大产业为主。201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8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9.1%,比上年增长6.7%。其中农业增加值5.35亿元,占45.3%;林业增加值1.43亿元,占12.1%;牧业增加值4.72亿元,占40%;渔业增加值0.16亿元,占1.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14亿元[1],占1.2%。农业生产是环江农林牧渔业经济的重点。
1.1粮食生产“十一五”以来,全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经济作物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格局。
1.2桑蚕生产桑蚕产业是环江主要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在政府发动、技术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江桑蚕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8465hm2,产鲜茧1.52万t[1],产值约4.87亿元。目前,桑蚕生产已成为全县广大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1.3糖蔗生产糖蔗生产是环江又一重要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产业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43万hm2,糖蔗总产量为55万t[1],产值约2.75亿元。
1.4水果生产2010年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8290hm2,水果总产量为2.03万t[1],产值4400万元,农民人均产果68kg,人均水果收入136元。水果产业已逐渐成为环江一大优势产业。
2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是制约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最大的因素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2万hm2,占水田面积的70%,旱涝保收面积仅7070hm2[1],占44.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影响到粮食的安全生产,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二是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高新、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地区、部分农业生产项目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水平较低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得到突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2.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管理较粗放,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较淡薄。
2.4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目前环江农业龙头企业只有3家,其中制糖业1家,巢丝企业2家,均为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
3环江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稳定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开发优质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强力推进以糖蔗、桑蚕、水果为主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农业;充分开发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挖掘培植农业新产业;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体系;强化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1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口粮安全着重加大两大力度: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十二五”期末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hm2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万t左右,确保人均有粮稳定在300kg左右;二是加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主要措施: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重点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良种及节本增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主产区超级稻推广面积要达70%以上,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95%以上,确保粮食单产年递增1.5%以上。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大户,发展农民经济组织,促进规模经营。四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五是因地制宜,建立无公害优质商品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北部高海拨地区,大力发展香粳香糯等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3.2因地制宜,优化结构,做大做强现有特色优势产业
3.2.1桑蚕生产到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13万hm2,养蚕量50万张,产鲜茧1.8万t,产值6.5亿元,生丝产量达到1500t以上,年销售额达到3.5亿元。主要措施:坚持“政府发动、技术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以“三高”蚕业为突破口,以良种良法及产业化为途径,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省力化养殖等技术,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强化桑蚕种等物资的生产和管理,规范生产物资供应;遵循市场规则,建立健全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广西茧丝质量第一县”品牌。
3.2.2糖蔗生产到2015年,全县糖蔗总面积发展到1.67万hm2,原料蔗总产量达95万t,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达到3.85亿元以上。主要措施: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原料蔗生产基地,扩大糖蔗生产规模;抓好品种的更新和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糖蔗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原料蔗砍运进厂环节服务,维护农民利益,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2.3水果生产到2015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1万hm2,水果总产量3万t,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有果93kg,人均水果收入170元。主要措施:加强老果园的品种改良,提高果树单产和品质,到2015年,全县完成果树品种改良1000hm2;强化技术培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果生产的技术含量;因地制宜,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出台扶持倾斜政策,鼓励发展水果种植大户和旅游休闲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种苗繁育、果品加工和销售等龙头企业。
3.3发挥资源优势,培植农业新产业
3.3.1开发桑枝资源优势,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环江是广西桑蚕大县。2010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8465hm2[1],每年两次砍伐约产出14万t以上的桑枝。据相关资料,桑枝中含粗蛋白5.84%、纤维素51.48%、木质素18.01%、半纤维23.02%、灰分1.57%[3],是生产食用菌特别是生产云耳(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而且是可再生的安全、环保、生态原料。利用桑枝栽培云耳(黑木耳),每667m2桑园可增加产值3000~5000元,如能利用70%的桑枝来开发种植云耳(黑木耳),可满足667hm2规模以上的产业生产原料需求,资源的开发价值达4~5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桑蚕产业。所以,从桑枝资源量看,加上气候条件适宜云耳生长,环江完全具备开发桑枝云耳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出菌后的废菌棒(菌糠)可做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从而实现“桑—菌—肥—田”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措施: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调研和规划,根据原料、气候、水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方案;二是各级政府要认清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开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三是狠抓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3.3.2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季农业环江的土地、气候、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各种秋冬种作物,要把抓好以秋冬菜、油菜、油葵、绿肥为主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作为环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秋冬种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产品的销售流通工作,保障农民利益。
3.3.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乡土、回归自然。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充分开发利用环江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将旅游和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4强化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主要措施:一是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充实基层农业专业技术力量,每万名农民拥有农技人员数量达到3~5名,提高科技推广和应用力度。二是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益。
这次全州粮食产业化现场会,是在以下背景下召开的:一是全州抓粮食产业化已有几年,有必要总结经验,研究下一步发展方向;二是全省粮食产业化工作会即将召开,需要对全州粮食产业化工作有一个深化认识;三是州政府将出台支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文件,需要研究、明确相关问题。
本次会议采取现场观摩、借鉴交流和座谈总结相结合的形式,认真总结全州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经验,重点研究培植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发展,防范市场风险等问题,是对全州粮食产业化建设的一次学习与交流,动员与部署。州粮食局为这次会议准备已久,一路上大家很劳累很辛苦,但学得也很实在,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抓好全州粮食产业化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促进。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全州粮食产业化的成效,进一步增强抓好粮食产业化的信心
近几年来,在省粮食局的大力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下,通过各级粮食部门的努力工作,全州粮食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粮深加工初具规模。目前全州已拥有利川清江源、湖北希之源、金穗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技术设备先进的大米和杂粮加工企业,粮深加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8.3万吨,其中大米精深加工年生产能力24.6万吨,杂粮精深加工年生产能力3.7万吨。
粮油精品名牌不断涌现。全州已有8个粮食品牌的13个系列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巴山土家”小杂粮5个系列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利南坪”大米等3个品牌取得湖北省“放心粮油”称号;“木龙寨”富硒贡米等6个产品获得湖北粮油精品展交会金奖;“巴山土家”小杂粮、“硒旺”牌红小豆等4个产品分别获得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订单粮食基地建设迅速发展。从2004年开始,全州粮食部门着手发展订单粮食基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粮食企业精深加工提供了优质粮源。几年来发展粮食订单基地面积每年平均在18万亩左右,农民每亩订单粮食可增收50-100元。
杂粮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土家人生产的“巴山土家”杂粮酥系列食品打进了北京、武汉等地的大型超市,还远销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建始县三友薯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华中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运用新技术对原料进行精深加工,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及国内各省市。湖北希之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利用先进工艺生产出富硒玉米爽系列饮品,成为中国粗粮饮料的领跑者。
具有我州独特优势的杂粮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杂粮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在连续几届湖北省粮油精品展交会上,我州的特色杂粮系列产品受到国家粮食局和省领导的高度赞誉。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有18家粮食加工企业进入全州百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列,有12家粮食加工企业被列为州级规模以上企业。土家人、建始三友薯业、湖北希之源、利川清江源、金穗、鹤峰邬阳等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带动作用。
粮食产业效益初步显现。从今年上半年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情况来看,全州已完成粮食加工量3.6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614万元,实现利税431.3万元,订单粮食带动农户73943户,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173万元,实现了农企双赢。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省粮食局、省财政厅近几年对我州粮油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化扶持贷款贴息项目所给予的极大支持,2003年-2006年,省粮食局共安排我州技改项目21个,贷款额度5800万元,获得贴息资金321.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州粮食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分析全州粮食产业化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州粮食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同其他地方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存在着龙头企业块头小,带动能力不强;粮油精深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浓,地方优势潜力发掘不够;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强;订单契约不规范,利益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下大力气,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我州粮食产业化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突出发展粮深加工,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延伸和粮食资源转化增值,实现粮食产业规模化经营。
根据上述思路,当前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大力支持和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核心,决定着粮食产业化的层次和水平,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依托和培植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根据我州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和品牌。国有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设备、技术、产品市场和仓容、收购网点等优势,与民营粮食加工企业联手经营,实行优势互补,共闯市场,共谋发展。各县市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目的、有重点地扶持、组建一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州局要重点扶持2-3家,并争取挤进省和国家粮食局的重点企业“笼子”。
(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杂粮精深加工。我州杂粮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省粮食局在粮食产业化发展布局上,把我州列入杂粮产业群,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杂粮的精深加工作为全州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抓好做实。一是要大力扶持土家人、湖北希之源、建始三友薯业等现有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杂粮加工企业,帮助他们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全州杂粮产业化快速发展。二是要考虑开发新的特色产业项目,如马铃薯、油菜深加工等项目。三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粮深加工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粮深加工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研体系,使科技成为粮食产业化的助推器。
(三)切实抓好订单粮食生产和优质粮源基地建设。近几年来,订单粮食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户依据订单搞生产、闯市场,确实少走了很多弯路,订单已成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收入的一把金钥匙。面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必须大力发展并不断规范订单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企业和农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要鼓励企业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食产品规模效益。
(四)以“绿色”、“富硒”为依托,努力创建粮品名牌。“绿色”、“富硒”是我州独特的优势,我们必须紧紧利用好这个优势,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精品名牌。一是要积极推广优质粮油品种和绿色种植,确保企业有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二是要切实推行粮食加工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三是要引导企业争创“放心粮油”,进一步争创“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品牌;四是要加强民族文化与特色产品的结合,通过文化的传播,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粮食购销网络体系建设。粮食购销网络,既是粮食系统开展经营的阵地,也是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基础。一是要搞好现有购销网点的建设完善。各级粮食部门要在巩固现有网点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经营,搞好网点延伸,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扩大购销网点的覆盖面,拓展经营领域,提高服务功能。二是要加强中介组织和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要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为粮食生产、人民生活和粮食安全搞好服务。
三、加强领导,改进服务,确保粮食产业化顺利推进
一、广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丘陵坡地、山地多,种植其他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木薯却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木薯富含淀粉,原料经过除杂、粉碎、液化和糖化,可被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乙醇。由于石油价格高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内外大力开展燃料乙醇的研究开发。近年来,国家对玉米淀粉等来源于粮食作物的淀粉发酵工业加强限制,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粮食燃料乙醇企业的产量要逐渐降低。木薯作为非粮作物,用于酒精发酵具有独特的优势。木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畜争料,不与农争利,酒精生产率高,从经济角度看,产1吨酒精消耗鲜木薯7吨,甘蔗17吨,马铃薯9吨,红薯8.7吨,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质能经济作物。广西的木薯淀粉加工企业有lOO多家,木薯乙醇企业有20多家。2007年底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投产,成为国内首家定点生产非粮燃料乙醇企业。2008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木薯生物质能产业化关键技术和研究”在广西开始实施,以促进广西非粮作物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广西木薯产业存在的问题有:缺乏高产、高粉、低纤维、低木质素品种,良种覆盖率低,尤其是作为发展生物能源的专用品种缺乏。木薯品种老化严重,木薯容易发霉、黑心和长虫,种植区与木薯加工企业不宜太远。木薯产量无法满足工业需求,2008年广西木薯原料(鲜木薯)需求量超过1000万吨,产量约为585万吨,供求缺口达415万吨。
二、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蔗糖除可直接食用外,有相当部分用于加工食品、酿酒、饮料和医药产品等。甘蔗制糖后产生的蔗渣、糖蜜可作轻工、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等主要原料。广西蔗糖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年产糖近千万吨,产糖量占全国的60%以上。广西有53个县市种植甘蔗,21个县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糖业税收。蔗糖产业是广西从业人数最多的大产业,有约2000万人人事甘蔗生产或与甘蔗相关的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由于部分农民转向种植水果、蔬菜等作物,甘蔗种植逐渐向人口密度较少的地区转移。经过几年的调整,蔗糖产业初步克服了糖厂过于分散的状况,形成了较明显的区域经济规模。广西的甘蔗生产条件差,生产规模小,蔗农组织化程度低,甘蔗单产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蔗糖加工规模小,糖厂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缺乏综合利用和生产能力,一旦遇到糖价下跌,就会出现严重亏损。由于近年糖价低迷,蔗农收入锐减、糖厂效益大幅度降低,广西的蔗糖产业普遍面临效益下滑的局面;此外,蔗糖需求也难保证增长,广西的蔗糖生产能力还在不断增加,造成供过于求。
三、产业发展前景与对策
燃料酒精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到lOOO万吨,非粮原料燃料年替代成品油约1000万吨。木薯酒精产业前景极其广阔,对于木薯酒精产业,主要的问题是原料不足。燃料乙醇生产中,原料成本占到70~80%,当鲜木薯的收购价为600元/吨时,木薯酒精的生产将达到盈亏平衡点。从国外进口木薯原料,无法保障对酒精企业的稳定供应,原料价格难以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快木薯原料基地的建设,大幅增加木薯产量是当务之急,木薯淀粉可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大宗化学品。由于乳酸的聚合物――聚乳酸可制成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和乳酸的市场规模每年都在递增。用于乳酸生产的乳酸菌一般没有淀粉酶活力,在发酵前需要加入淀粉酶,把淀粉降解成可发酵糖后才可进行发酵。如果选育出具有淀粉酶活力的乳酸菌,直接利用木薯淀粉发酵,可避免淀粉酶的加入与淀粉的糖化工艺,可能大幅度降低乳酸发酵的成本。 蔗糖的市场波动较大,对糖厂的效益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变以蔗糖为单一产品的局面,可考虑改造传统的制糖工艺,按不同比例混合稀释废糖蜜,用于乙醇发酵。蔗糖可用于制成甘露醇,这是一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化学品。广西具有丰富的蔗糖资源,如果制成甘露醇,将价值提高了十几倍,可避免糖价低迷带来的严重亏损。国内制备甘露醇的方法是化学合成法,利用蔗糖为原料,酸解后催化加氢,得到甘露醇和山梨醇。由于化学合成法得到的是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混合物,需要将它们分离,山梨醇的价值远低于甘露醇,化学法的成本较高。因此,开发可利用蔗糖发酵合成甘露醇的乳酸菌是蔗糖深加工的一个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一、工商资本下乡总体情况
目前图们市有三家工商资本下乡企业,分别为图们市日新农牧有限公司、石建村延边月晴有机大米加工厂、五工村国门生态园。图们市日新农牧有限公司总投资1400万元,以建立养殖场和设施农业大棚基地为主营业务,租用农地总面积0.003万亩,支付租金6000万元,长期雇佣工人12人。石建村延边月晴有机大米加工厂、五工村国门生态园土地所有已经变更为个人所有。
二、在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
(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农村实际,确定四个乡镇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政府搭台。政府通过整村提升等工作帮助解决产业项目发展用地问题。同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空间等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搭建合作平台,推广运营示范工程,增强对工商资本的吸引力。
三、工商资本下乡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效果不够明显。虽然农村环境、公共设施等得到显著改善,但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受条件所限,田地基本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较少,生活中所需的粮食大多需要购买,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增大。
2.部分产业发展未能反哺农民。城镇工商企业投资的项目没有起到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的作用;个别企业在实际发展中与农户间没有建立紧密的互利互惠关系,没有形成带动农民、与农民共享利益的机制。
(二)相关建议
1.引导企业进行土地流转,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的步伐,才能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解放出的劳动力通过务工来增加劳务收入,保障整体收入有增无减,实现公司、农户互利双赢。
2.引导企业投资设施农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添动力。通过引导工商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建设,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粗放经营现状,而且可以给设施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理念。通过鼓励企业和农户合作建设,走农企共建的路子,可以实现企业和农户的优势互补,有效的解决农户在发展设施农业中的“三难”问题( 资金筹措难、技术推广难、产品销售难)。
一、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2013年,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完成高标准科技示范种植1.5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18万亩;引进贵州薏仁集团、兴仁县聚丰薏苡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泛亚薏仁米有限公司、马大姐食品有限公司、华英食品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及高原农民专业合作社、典母特优农民专业合作社、秋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2013年用于发展薏仁产业的资金达到6.98亿元,其中,政府部门整合资金3.6亿元,企业自主投入固定资产建设资金3.38亿元;园区企业发明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项,研发投产新产品18项,注册商标30余个;园区主要企业和合作社累计销售收入达4.98亿元,销售利润1.12亿元;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656.82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733元)51%。
二、主要工作措施
近年来,兴仁县紧紧围绕“打造六个第一、实现三大目标”抓好薏仁产业,即打造薏仁米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薏仁米生加工销售全国第一、薏仁米市场集散全国第一、薏仁米科技研发全国第一、薏仁米良种繁育全国第一、薏仁米品牌影响全国第一;实现制定薏仁米产品的行业标准、掌握全球薏仁市场的定价权、培育全省第一家薏仁米上市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抓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层层抓好落实。组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办公室,抽调17人专门负责薏仁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建设,由两位副县级领导负责主抓,41名技术人负责落实。建立县级领导和部门挂帮园区制度,出台财政、金融、土地和人才等支持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抓规划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按照“一园三区、特色集中”的簇群式模式,编制完成《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贵州省兴仁县发展战略策划暨兴仁生态开发区战略策划》、《中国薏仁生态经济区总体概念性规划和先期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从全新的理念、广角的视野、全球的定位,重新审视和定位兴仁薏仁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把薏仁现代高效示范园区建设成为贵州生态文明示范性项目、中国唯一薏仁米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园区、世界级喀斯特精华聚集地。
三抓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建成园区主干道5.3公里,机耕道53.5公里,生产便道49.84公里,沟渠管网建设172.1公里,有效灌溉率达86%,建蔬菜大棚2857个(243亩),农机总动力达0.4千瓦/亩;园区电力、通讯全覆盖;在3个种植核心区建成3个自动气象站,为薏仁种植提供了气象服务;顺利申报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三年累计投入630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园区设施,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四抓主体培育,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抓好企业和行业协会培育,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州级龙头企业10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19家企业全部投产,投产率达100%。入驻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参加合作组织农户6759人。林丰食品有限公司分三年计划投入3.6亿元用于木糖醇、精油、休闲食品三个项目的研发和建设;贵州泛亚薏仁米有限公司,采取注资控股的方式与贵州启洪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实现“招商引资接地气,大手牵小手”,形成了“三大集团引领,百家企业共营”的良好局面。
五抓生产经营,促进增收致富。组建两大集团公司(贵州薏仁集团、贵州兴仁聚丰薏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企业抱团发展,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建立薏仁米发展基金,推动薏仁米价格稳步回升,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加大田间管理、科技兴农力度,积极开展沼肥改土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积极向绿色、有机、无公害方向发展。注重产品品质,打造品牌效应,兴仁县薏仁米产业分别获得国家工行政管理局授予的“兴仁薏仁米”地理商标和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薏仁米之乡”称号;下山镇民族村、苦森箐村种植的薏仁米通过省农委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抽样送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的农药残留检测,抽检合格率达100%。生产的薏仁米除部分农户自留种外,全部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化率达98%。
六抓要素保障,高效推进建设。一是抓紧资金保障。企业自主投入固定资产建设资金3.38亿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3.6亿元,招商引资5.3亿元,用于发展薏仁产业。二是抓土地流转。设立土地流转工作组,深入到乡镇、村组、农户,协助和引导入驻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流转土地5022亩。三是抓人才工作。在三个种植核心区配备农业技术人员41人,并聘请专家学者作为薏仁产业发展技术顾问专家团队,保证薏仁产业从种植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均有专家指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兴仁县薏仁米种植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薏仁米产地和薏仁米种植、加工、销售的中心,并获得了“兴仁薏仁米”地理保护商标和“中国薏仁米之乡”的殊荣。但兴仁薏仁米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薏仁米加工产业链条短,多为小作坊式加工,加工方式较为粗放,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薏仁米产业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薏仁米产业发展融资难,对口金融信贷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周边薏仁米原料市场混乱,薏仁米品质难以保障。四是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五是薏仁米产业发展中品种老化现象严重,种植水平低,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六是薏仁米品牌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知名度尚待提高。七是薏仁米市场有待整合,缺乏大型产区交易平台。八是产业配套设施相对薄弱,不利于薏仁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缺乏与薏仁米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仓储物流企业、包装企业、农机服务企业、交易市场、网络交易、电子商务、期货交易中心、会议会展中心、金融服务、职业培训教育机构、营销和策划企业等。九是薏仁米精深加工还跟不上薏仁米产业发展的要求,高端产品市场开拓乏力。要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需要加快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更深入地细分市场,进军高端市场,更大程度地提升薏仁米产品的附加值。
四、园区建设工作方向
关键词:北方村镇;规划建设;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镇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村镇的规划建设是我国的当今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快了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步伐。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时不太顺利,有些地方需要我们进行改进。本文就从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这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论述。
1.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
1.1有关改善村庄景观风貌的内容
村庄景观风貌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村庄景观风貌建设及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由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在住房外侧搭建牲畜圈,不仅影响村庄景观,更带来环境上的污染,在规划中统一修建牲畜养殖地,对人畜进行分离,对环境进行整治。
1.2有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
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以市集、庙会等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目前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规划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添加和整修。结合道路交通规划,沿村中主要道路进行布局调整。围绕公共中心,设置一些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店铺。基础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闲置空地规划建设适合农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广场和活动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易于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项目,起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形式要简洁美观,不宜追求豪华与气派。沿街种植行道树,与宅间绿地、中心广场结合,最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真正使村民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1.3有关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内容
发展当地特色产应该业时我们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还进行粮食、果树等一般农作物的种植。在新农村规划中姜家村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庄),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三产业,利用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收入,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
2.1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
在中国北方村镇土地规划中,大家的思想不是很明确,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主要因为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明确的方向,更没有很好的例子做指导。我们应该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在农村土地种植时,在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土地仍归农民所有的情况下,由部分人集中经营,实行规模化,规模化的经营可以科学的种植,达到更高程度的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种植的作物也可以达到经济化,便于管理,劳动成果除交纳土地管理费用之外,其余部分由农民占有土地的比例划分,同时农民也可以到土地管理者那打工或外出打工,完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2.2注重乡村教育
农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都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教育,都把孩子送往城里就读,导致城里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影响农村教育的同时也降低了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注重乡村教育。在教育上需要更大的改革,应该加大教学投入,特别是省市机关要充分重视,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监管好这部分资金的去向,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教育上的,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让人们相信你有实力,让农民有信心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乡村教育有了较好的发展,才能减轻城镇教育的压力,才能够全面提高城市、乡镇、村庄的教育质量,让祖国的未来能有个更好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3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之一。农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发展养殖业,几乎每家每户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养一些家畜,以猪,羊,狗为主,还有的养些鸡,鸭。但是人们观念不强,没有当成当地产业发展,大都是散户,养的比较少,获利较低。在这一方面乡镇府等可以加大投资,大力发展养殖业,根据地方特色,养一些特色家畜,让农民入股,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并带动整个村镇的经济发展。例如,有的地方离城市较近,但是人们早餐一般喜欢吃烧饼夹狗肉,导致家家户户都养狗,满村子到处跑的是狗,很吓人,危险系数也大,狗的品种也是形形,从而降低了狗肉的品质,农民朋友也卖不上好价钱。如果再此建立一个狗的养殖基地,我认为应该比较好管理,因为除了疯狗病外,还没有发现像禽流感那样的狗的流行病吧。除了养狗外,还可以养殖或种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种,进行深加工,远销他乡,甚至出口,有很大的价格空间。在养殖时,一定要使技术跟得上,特别是技术人员,可以花高价外聘一些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养殖户,使养殖户放心同时可以掌握好的养殖方法,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值。从而,把养殖和土地私有化下的集中经营结合起来,是可以使农村快速发展起来的。这就既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3.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
我认为北方农村未来发展的重点要落在抓住教育,合理的土地规划,严格的实施计划生育,合理规划的建筑布局上。新农村的建设重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质条件。只有落到实地的新的农村生产模式才能使农民的收入再次的飞跃,收入提高了才能提高生活水平,生活水平高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才能安心的搞农村建设。应该特别重视思想上的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等一系列的党的新理论,不仅仅要在广大党员之间展开,也应该在广大群众之间展开,让大家都能对实事和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学习,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方向,自觉地学习科学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投入到各层建设中去。更多的因地制宜的变化,更多的落到实处的改革,实现现代化农村的理想,相信会很快的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 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4.结语
经过我们大家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坚定中国北方村镇的发展方向,并把握好发展的重点,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施丽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山西建筑,2010
一、依托比较优势,发展重点农业产业。我市根据山区农业的特点,大胆突破过去确定抓13个主导产业的束缚,依托绿色、畜牧和外向三大比较优势,收拢五指握紧拳头,大力发展肉牛、生猪、食用菌和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主辅换位战略,确定了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使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0年,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4.5亿袋,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804元;生猪、肉牛出栏分别达到77万头、13.1万头;西瓜、白瓜籽、葵花子、万寿菊、甜叶菊、烤烟、棚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8万亩,产值25.7亿元;地产果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量18万吨;一品村发展到44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49.6%。四大主导产业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8%,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四驾马车”。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必须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才能实现高效、持续、稳定发展,本着这个理念,全市各级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增加农业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大跑省进京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注血生津;积极为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创造条件,累计申报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8户,“三品”认证产品51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生产无害化目标;大力开展定点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引进了皓月、鑫鹏、正大、隆瑞、隆赫达等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了“中国木业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中国黑木耳第一县”、“中国猴头茹之乡”等金字招牌,培育了皓月、富邦、响水、黑宝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65亿元,带动15.2万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拉动了农民增收。
三、做强劳务经济促增收。面对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实,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型培训、创业型培训,打造农民技能优势和发展国际劳务促农增收。截止到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达到3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其中转移到大中城市20多万人,在俄韩等国外务工近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7亿元,拉动农民增收1700元以上。
四、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对粮食生产这个“老本行”没有放松。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放应用、严格落实一免四补政策、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农村经合组织等多方面、全方位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狠抓粮食生产促农增收。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42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0.9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农业生产大丰收,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