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法制建设进程

时间:2023-05-28 09:43:58

导语:在法制建设进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法制建设进程

第1篇

一、发挥检察职能优势,服务经济建设大局

一是立足自身实际,经过多方调研,制定出台《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漳州“首善之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工作重点,细化、规范执法行为,为检察机关更好服务芗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首善之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积极开展涉台法律维权工作,制定涉台维权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台资企业联络员制度,联合法院、司法局开展“走访百家台资企业”和“送法维权进台企”活动。同时,与法院会签《关于健全完善涉台湾地区案件办理过程中相互配合与监督制约机制的工作意见》,加大对涉台案件办理的监督。三是为更好服务我区“五大战役”工作深入开展,先后指派5名干警深入天宝、石亭等乡镇,配合做好有关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妥善化解征迁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强与公安、法院的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形成高压态势,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院领导带班接访等工作机制,通过领导包案、下访回访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群众诉求,确保无涉检上访的情况发生。三是正确运用不捕、不诉手段,积极促成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促进和谐稳定。去年来,共促成刑事和解案件105件,轻罪不捕29件48人,相对不诉28件31人。

三、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打造纵横预防网格

着眼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涉农惠农、民生保障、“两违”等领域为重点,不断加大查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坚持惩防结合、侦防一体化方针,结合办案加强犯罪分析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开展预防调查,组织上法制课、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编发《预防之窗》,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文艺汇演、设置百米廉政宣传教育走廊等形式,积极拓宽预防覆盖面,增强职务犯罪预防活动的生动性,多措并举提升预防工作成效和水平。去年来,有2件预防调查、2件检察建议得到区委领导的批示与肯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验材料被省院《检察工作简报》采用,并被省院预防处推荐在省院内网交流平台上进行转发推广。

四、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扎实稳步推进平安芗城、法治芗城建设

我院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平安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将平安芗城、法治芗城建设工作与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是制定了《平安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检察长总负责、分管领导承担领导责任、主要责任科室承担具体责任的制度。根据各内设机构职能特色,明确各自分工,将平安建设工作与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一起部署、同步实施、相互促进,做到每季度有分析,每半年有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二是在发挥刑事检察职能,加大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暴力犯罪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安全办案意识,规范办案行为;认真做好机关内部平安建设工作,制定办公大楼安全保卫机制、来客来访人员登记检查制度、节假日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活动,强化对警车、枪支、警械的管理,提高自我管理和防范意识。三是积极开展综治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利用节假日、举报宣传周,深入到重点社区、主要街道、企业等,通过采取灯谜竞猜、文娱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开展法制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

五、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一是深入开展巡回检察工作。主动向党委、政府、人大汇报巡回检察工作职能及相关工作情况,积极争取支持,于去年7月份,增设巡回检察办公室作为内设机构,在天宝、石亭、浦南、巷口等镇街设立4个巡回检察室,聘请11名巡回检察联络员,依托巡回检察室平台,将巡回检察专项宣传、现场集中办案、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带到基层,积极延伸检察工作触角。二是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监督专项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司法所核查档案卷宗、走访有关社区排查,联合司法局在全区350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中安装GPS定位模块,纠正脱管、漏管等现象;三是开展校园专项巡回检察活动,联合市检察院、教育局、团委等单位开展漳州市学校“校园巡回检察”试点活动,签订检校共建协议,通过培训法制辅导员、法制教育巡回宣讲、创办法制报纸等形式,深化在校生犯罪预防工作。

六、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第2篇

第二条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是用于正常的城市建设、维护、城市防洪的专项资金,保证城市建设、维护和防洪的专项资金需求。

第三条区财政局会同区建设局、城管局、水利局负责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的来源

(一)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城建资金;

(二)城市建设维护税;

(三)防洪保安资金;

(四)户外广告泊位使用权出让金;

(五)预算外资金可集中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部分;

(六)财政预算内增加安排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资金;

(七)土地出让金收益可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

(八)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特许经营权转让收入;

(九)国有资产收益中政府批准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

(十)新开征或新增加的有关税费收入可用于城市建设的部分;

(十一)其它可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和维护的政府性资金。

第五条区财政局开设“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专户,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分解落实计划将各类资金按时统一纳入区财政“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专户。

区建设局、城管局、水利局根据区政府批准的城市建设年度计划、维护任务和城市防洪年度配套任务,确定政府公益性项目的融资规模,会同区财政局编制下达政府公益性项目融资年度计划,并根据年度融资计划,拟定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的额度和分解落实计划,报区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六条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的用途:

(一)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费用;

(二)城市防洪工程配套;

(三)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建设;

(四)政府性城建负债的还本付息;

(五)对承担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主体资本金注入或项目资金补助;

(六)其它经区政府批准的用途。

第七条承担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主体根据具体用途提交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使用计划,经项目主管部门、区财政局把关,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常务区长、区主要领导批准后,通过区“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专户专项拨付。

第八条各有关部门应从各自职能出发,主动加强对投融资工作的配合和监管,对投融资主体的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债务管理实施全方位动态监督和考核,全面把握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使用情况。

第九条承担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主体应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对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的使用要落实“专人、专户、专帐”,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和区财政局报送城市发展和维护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确保专款专用,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条对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财政、审计部门应督促责任主体及时整改,必要时停止拨付有关资金。

第3篇

[关键词]环境整治; 近期建设规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uangzhou City, launched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project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been enhanced significantly. Term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for a number of remediation works carried out the project a systematic unity, saving, operation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Guangzhou Asian Games venues around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urban trunk road building exterior finishing projects re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short-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f the Guangzhou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各大城市都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近年来,广州市开展了一系列城市环境治理工程,尤其是为迎接亚运会召开,重点针对亚运场馆周边以及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景观环境,进行了大力的整治。整治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得到了各界的赞誉。

二、项目背景

2010年,为迎接亚运召开,实现广州城市建设管理“2010年一大变”战略目标,需在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及从化市范围内,针对亚运比赛场馆、城市主干道两侧以及城市重点地区,开展环境整治,让广州以全新面貌迎接亚运会的召开。为实现项目布局系统性,整治效果统一性,整治费用节约性、工程实施可操作性,特编制项目近期建设工程规划。

三、编制方法

规划初始,我们认为应该从两个根本问题出发。一是对于迎亚运环境整治工程,“我们必须要做什么?”;二是从反方向来说,在有限的资金下“我们能做什么?”,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从三个层面来编制本次规划:

一是在分析层面,以问题导向及目标导向为切入点。规划首先从广州市迎亚运、创建文明城市的重大事件角度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美化运动发展规律,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案例研究与广州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广州市迎亚运视角下城市环境在建筑外观、道路风貌、景观绿化、光亮工程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二是在方案层面,近期建设规划方案围绕“整治哪里”、“怎么整治”、“费用构成”、“工期计划”四个方面展开。“整治哪里”也就是项目构成与布局,规划以重点比赛场馆为点、城市主次干道为线、城市重点地区为面,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项目布局系统,明确的整治重点保证了对外展示效果,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整治规模,最大程度节约了整治整治经费(图1)。“怎么整治”同样是本次规划重点,为保证在全市范 围内整治效果的可控性和统一性,规划提出了建筑翻新、道路改造、景观绿化、光亮工程“四位一体”的整治内容(图2),每个整治内容都结合广州实际提出了整治指引(图3),有效的指导了下一步各个整治项目方案编制,有效控制了全市各项目整治效果。“费用构成”制定了高、中、低三档整治标准(图4),根据项目重要性按照标准进行项目费用估算,确保所有项目总费用控制在项目预算内。“工期计划”则将规划确定的70余项项目,按照行政区域分配落实到各区,确定工程项目实施主体,有效的保障了所有项目的实施操作性。

图1:整治项目布局示意图

图2: “四位一体”整治内容

图3: “建筑翻新”整治内容指引

图4: “高、中、低”整治标准

三是在实施层面,规划在制定出整治方案后,为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项目组反复多次与各区实施主体沟通,征求项目构成、整治内容与规模、投资与工期计划等规划内容,经过多次“删改调整”与“查漏补缺”,最终确定实施计划。

四、主要经验

广州以亚运为契机,从2008年底开始,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70余项亚运场馆周边、主干道两侧、城市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工程。高效高质的完成了各项工程,整治效果有目共睹。近期建设工程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项目的高效、高水平完成,起到了规划引领作用,有四点经验值得总结。

1.编制内容的创新性:整合打包了迎亚运系列项目,提高了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效率。本次规划将广州市区范围内70余项“迎亚运”环境整治工程进行了打包整合,编制近期建设工程规划。对广州市全面开展迎亚运系列整治工程的前瞻性与系统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整合打包后编制的项目建议书,使得广州市计划主管部门、工程投资融资方不必再进行单个项目的立项与融资,极大地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项目的审批的效率。对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市有序开展众多的迎亚运整治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项目布局的科学性:结合“重大节事”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及城市“岭南特色”,突出了整治重点,提高整治工作的“投入产出比”。规划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上百条主次干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充分考虑了项目迎亚运“重大节事”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重点纳入了亚运会比赛通勤道路,广州热点旅游观光地区联系通道,富有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的街道,使得有限的整治资金能用在大众“可见、可用”,“常见、常用”的地点,使得整治后的街道能最大程度的向广州市民与亚运来宾展示广州市的积极形象,展示广州现代与传统交织,特色与魅力共存的城市形象,达到了有限的整治投入与最佳的整治效果之间“投入产出比”。

3. 整治内容的系统性:规划制定了“四位一体”整治内容与整治标准,统一规范了全市范围内的整治工作,极大提高了整治效率,使庞大的环境整治工程效果可控。面对60亿元以上的庞大投资,70余个项目的巨量整治工程,要使全市整治效果能达到整体统一,避免出现五花八门、风格杂乱等现象的出现。规划结合市整治工作领导部门意图的要求,对中心城区各区的70余个整治项目提出“四位一体”的整治内容与整治标准。

整治内容与标准吸取了我市先期开展的部分优秀整治项目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了建筑外观立面整饰、道路路面及人行道改造、光亮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四个方面的整治内容,并对诸如建筑立面粉刷、建筑平改坡、防盗网整改、道路路面铺砌、车行道、人行道照明、道路绿化、花池树池等30余个整治子项提出具体的整治要求,有效指导了各个整治项目的方案设计、工程施工,为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整治效果、提高整治效率、凸现整治工程的迎亚运节庆气氛和城市岭南特色的展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项目的可操作性:规划贯穿了迎亚运整治工程的上下游若干单位,确保了整治工程的可操作性。本次规划所含的环境整治工程,经反复与广州市建委、各区建设部门、街道等单位整治工程的上下游单位反复沟通,核实各个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为各个项目下一步设计施工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

五、结语

城市开展环境整治工程,不能片面理解为“涂脂抹粉”,应该注重民生、民意。广州迎亚运期间,立足于改善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拆除公园围墙、“拆违建绿”等做法都见到了成效,不但改善了城市面貌,也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室外活动场地,这才是环境整治的根本意义。此外,要更加注重建立城市整治和维护的长效机制,例如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每年应给予一定的维护经费,此外有些城市提出了谁建设谁维护,也是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迎亚运主干道及场馆周边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09.

[2] 迎亚运主干道建筑外观整饰和场馆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09.

[3] 广州市迎亚运环境整治“四位一体”示范方案,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09

[ 作者简介 ]

第4篇

[关键词]信贷政策;城镇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54 — 02

党的十做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发挥资金的催化和媒介作用,进一步改进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努力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组织人员对金融支持全市城镇化建设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齐齐哈尔市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工作经验及成效

近年来,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强化指导,及时跟进,积极创新支持方式,在探索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与培育,推进小城镇产业化。市人民银行联合市工信委,组织实施了“百家小巨人扶持培育计划”,督促和引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和新的盈利增长点,采取切实有效政策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协调齐齐哈尔市政府出台《齐齐哈尔市“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基金5000万元。2012年齐齐哈尔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6亿元,较年初新增中小企业贷款55.1亿元,增速4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6个百分点。其中:有5户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超过1亿元、有27户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超过1000万元。接受信贷培育的企业产供销、盈利、利税、就业人数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升,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农专社”)金融综合服务创新试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在全国24家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齐齐哈尔克山县,创新开展信用评级,改善农专社融资条件。组织金融机构运用统一规范的信用评级方法,对农专社注册资金、资产负债率等方面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定相应的信用等级,并运用评级结果,构建了“农专社+征信+贷款”的信贷新模式,开办了“银行+农专社+龙头企业”、“银行+农专社+融资担保公司+保险+核心企业”等供应链融资。2012年向农专社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同比增长21%;向农专社发放农机具抵押贷款同比增长72%;向农专社发放股东财产抵押贷款同比增长226%;支持5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农业规模化路子,规模经营土地2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三)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推进商业服务综合化。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研发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现代服务业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如积极发展表外贸易融资类业务,围绕大型优质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环节,深度挖掘整个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价值,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部分银行专门提供了“绿快通”审贷服务,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给予申请贷款时减少审贷环节、可直接进入贷款发放程序的优先权利。有的金融机构开发了小企业抵(质)押循环贷款,简化审贷程序。转变过分依赖抵押品的传统授信模式,开展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推出了“龙易贷”等系列信贷产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医药、商贸、公交等服务业企业融资需求。

(四)加大普惠金融的支持,推进金融服务配套化。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发展的需求,向市委、市政府以《专报》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金融工作的指导意见》等16项政策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组织实施。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0.3亿元。采取与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相结合、与人行征信系统相结合、与创新担保方式相结合、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方式,助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探索出新型的信贷模式,新投放妇女创业贷款6.8亿元,累计帮助7.6万名创业对象实现了自主创业,在全省位列第一。

二、当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前提是通过资本化运作,增强担保能力,扩大还款来源,才能不断推进商业化运作,实现金融支持常态化。但目前在土地使用产权抵押等方面面临着诸多融资担保制约瓶颈。

(一)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存在操作风险。清晰而稳定的产权是银行愿意接受的抵押物的共性。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却缺乏对土地的处分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置受到集体和法律的严格限制,农民很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来融资。目前,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登记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村集体与承包经营人双方签订承包合同,主要为承包果园、林地、渔塘等;二是村集体对土地经营权承包人承包土地情况进行登记,承包人签字认可,这种形式承包的土地主要是作为耕地。这两种土地经营承包权登记形式均不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当前涉农金融机构不愿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重要原因。

(二)土地使用产权抵押融资面临法律障碍。《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地和以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的农地的抵押分别采取了禁止与许可的态度。具体表述为“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没有特别指明可以进行抵押,条文表述较为模糊;而“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物权法》中也未明确规定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可以抵押。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农地抵押实际上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土地使用产权抵押融资的法律瓶颈,影响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急需健全完善土地产权改革配套法律制度。

(三) 保障房建设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政策措施。一是促进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政策不完善。现在执行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框架内,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金融政策体系,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二是虽然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了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管理制度,但大部分金融机构对保障房的信贷支持与商业性的房地产融资在业务管理和操作流程上没有做明显的区分,也没有优先安排、审批和发放贷款,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管理制度存在严重不足。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自身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政府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财税优惠政策、担保和保险政策、风险控制和补偿等机制。

(四)城镇建设的融资担保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更多地依赖财政性投入,商业性金融参与能力低,存在融资体制不健全、筹资方式单一、资金缺口大的情况,急需优化城镇化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放贷门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只与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信用等级AA级担保公司合作。二是扶持政策多,地方落实少。各级政府扶持政策原则性表述多,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多。三是融资成本过高。除利息成本外,企业还要缴纳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费用,融资总成本在15%左右。

三、促进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为金融需求创造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必然会成为新的金融支撑点和增长点。同时,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要强化政策引导、信贷资金、金融服务等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把握时机,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引导金融要素向城镇化建设集聚,提高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加大对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协作配合,通过与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的有机联合,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由政府主导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探索通过投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等形式,加大配套信贷资金投入。对由政府、企业共同参与,能在未来产生收益的公共服务类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探索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商业化运作模式,完善城镇供水、供热、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对棚户区改造及新型农村社区项目,通过土地储备贷款、土地置换出让收益质押贷款、搭桥贷款、开发贷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二)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夯实城镇化发展根基。完善和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探索开办农村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和农业大型机具设备金融租赁业务,努力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资金需求。推动开展探索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统贷统还、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承贷等多种融资方式,提高信贷资金投放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积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担保公司”五位一体的“三农”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拉长做大。加强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协调保险机构适应城镇化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第5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教育;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25-03

一、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现象及根源

现象之一:200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2.7亿,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左右。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则为:美国13.4年、英国14年、加拿大11.6年、日本11.1年、法国13.1年、澳大利亚14.4年、芬兰13.5年、爱尔兰11.7年。到2021年,我国人口基数预计将达到15亿,缩小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了特殊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举世公认的长足发展,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从而决定了投入教育的资源总量有限。无论从纵向上还是从横向上比较,都不难看出我国落后的经济支撑着庞大教育的窘境。

现象之二:从相对量来说,我国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处于世界靠后的位置。发达国家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绝大多数在1000美元以上,瑞典超出2000美元;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在1000美元~1500美元之间。中等发达国家在100美元~500美元之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低于100美元。我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9.4美元,低于印度的11.5美元[1]。

现象之三: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投入和结构不合理。全国80%以上的地方教育经费来自于中央和地方财政,西部有的省份达到90%以上。税费改革以后,在加大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再难以负担庞大的教育经费投入。

现象之四:办学形式以城市为主导,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多方面不切实际地实行“统一”,使得城乡教育价值取向与目标效果产生背离。

现象之五: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教育发展产生明显的地区差异。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文盲率分别为6.4%、7.5%和11.5%;而相应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5%、3.5%和3.0%;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数分别占13.3%、12.1%和9.3%;而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6.9%、37.6%和46.6%[2]。

究其上述现象的产生根源,综合学术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将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视为“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而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教育发展上的突出问题。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基础教育被边缘化。教育发展的状况,受制于政治经济的状况及其需求水平的制约。公共资源的分配,远非教育系统自身能够解决。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多年来严重不足,一直没有达到占GDP6%的国际标准,导致老百姓不得不付出沉重代价为教育买单。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教育边缘化现象还将持续。

其次,城乡二元社会组织模式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极不均衡,长期表现为“城乡分制,一国两策”。2000年,全国“两基”达标地区人口覆盖率为85%,而西部地区仅为71%。到2001年底,全国尚未“普九”的490个县中,西部地区占了433个[3]。我国高校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有13个省没有重点大学,不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全国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也比较显著。目前,城乡适龄青少年受教育年限相差3~5年左右,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再次,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十多年来,教育体制改革虽有了突破性发展,但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仍比较陈旧。

二、构建城乡一元化公共教育体制,推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几乎一切公共资源分配都向城市倾斜,教育投入也不例外。而有限的投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针对我国城乡二元教育格局的状况,创新教育发展模式,走出恶性循环发展的怪圈,应将构建城乡一元的公共教育体制作为城乡和谐和社会公平的基础。

农民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水平的低下以及各种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限制了他们进入社会主流。要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就必须从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入手,建立农业和农民的自我发展机制。机制的建立不仅要靠农村和农业改革的深化,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靠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而所有这些,又都与农民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大体公平的公共教育体制相关。可以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当前城乡之间最主要的也是根本性的不公平。因为收入的不平等多源于机会的不均等,特别是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费改税之后,政府采取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但是由于县财政能力有限,对于庞大的教育支出力不从心,而中央的转移支付有限,农村教育经费匮乏的困境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每况愈下。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教育公平问题,还要致力于重构城乡一元化的公共教育体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城乡儿童享受均等的公共教育资源待遇的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

党和政府近年来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公共财政在实现城乡公共教育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之前更多地补贴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城乡间公共教育的公平程度。反哺之义,当不止于减负少取,更在于加大投入,使公共财政更多地补贴扶持三农,其中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理应是重中之重。要做到这点,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让教育投入向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把农村义务教育的政府供给和城乡一元供给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义务和长期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十分明显。因为客观上的城乡差距还将持续,在获取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基础教育仍然是农村人口可以享有的重要教育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获得其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竞争,从而成为改造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前提。

再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看,要从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来发现不同要素变化的趋势,从中分析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把发展落实到竞争力要素的动态变化上。辩证地把握本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优势中发现劣热,从劣势中寻找优势,把有竞争力的领域作为区域发展教育的动力和重点。发达地区并不等于没有弱势,欠发达地区并不等于没有优势,从这方面找到自己发展的重点,对区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面把握教育发展要素,创新西部教育发展模式

(一)创新西部教育发展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理性认识西部教育发展的机遇与困难,为教育发展提供体制保证。西部大开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但教育发展要从西部区域的实际出发,利用现有资源,避免盲目攀比和追风,利用机遇优势,克服空间制约因素,走特色发展道路。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深化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

(2)全面把握教育发展的要素,为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机制保证。要认真研究和关注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物质和精神环境、资源等的关系,把教育发展建立在对众多因素的科学把握上,科学编制和落实发展规划,为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机制保证。目前,我国普通教育和幼儿园在校生数为2.4亿人,成人学校在校生数为7880万人,尚不算非正规培训,两者加起来就是3.2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教育人群。但是,由于经济实力薄弱等历史原因,我国的劳动力结构重心偏低,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

(3)教育结构调整必须有利于构建城乡社会和谐。现代社会进步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更表现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既不能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教育,也不能为了达到短期目的而急功近利。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前提,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西部教育的教育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能盲目仿照发达地区而严重脱离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切实将西部教育办成着眼现实、瞻望未来的强国工程和希望工程,而不是“失望”工程、“面子”工程和所谓的“政绩”工程。既需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始终把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以学生为本,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形成制度,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创新西部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

(1)深入贯彻先进的教育观念。就目前而言,观念更新的内容主要为:一是要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基础教育是人才形成和素质提高的基础的观念,克服教育上的短期行为;二是必须确立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是消费而是投资行为的观念,深刻认识教育投资的方向和意义,着眼于长期效益,以对人的投资吸引和推动对物的投资,以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更新教育理念,把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摒弃以升学率为学校追求目标的理念。

(2)由粗放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型发展转变。一是必须在确保投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育内部的潜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杜绝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应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改革用人制度,加强人才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充分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确保教育经费充足,为教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在教育经费的保证措施上,一是要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只有切实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才能水涨船高。二是多途径筹措西部地区教育专款。中央政府应把对教育的支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下大决心保证财政投入,使比例逐年增加。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根据财政实力按比例分担基础教育费用。同时,辅之以社会力量办学,以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基础教育。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相当数量的乡级、县级政府财力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靠地方财政补贴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扶持西部教育,可通过向世行贷款、发行国债和教育彩票、征收教育税等渠道筹集资金,为西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4)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必须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促进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把文化知识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与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结合起来。要适度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要设置一些直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的教育网络,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结构体系,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5)推进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要加大改革力度,扩宽思路,拓展财源,合理配套,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同时,强化教育资金的运作增值,增强教育的良性循环能力,为建立区域现代化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树立“教育投资消费观”,强化“办好教育为人民”这一改革宗旨,使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有一个根本基础。强化国民的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意识,促进社会和家庭消费结构的改变,引导国民文明消费的内容和取向。确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新观念,使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逐步完善,成为教育事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支撑点。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教育目标与基础的统一

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在《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当前和今后几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机遇期[4]。但有机遇并不意味着成功与发展,如果不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西部基础教育结合,则很难把握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在现代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与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唯一可以让人参与角逐、向上流动的希望所在。通过教育和因教育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主导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教育是人力资本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潜在的、导向性的、综合性的。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基础教育发展是关键中的关键。

首先,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通过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持续地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提供不断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应当把加强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基础教育。

其次,全面建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决定了教育是最重要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水平。从人的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满足程度或者自我实现程度,即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对于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于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绝大多数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好处。因此获得充分的受教育机会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之一。

第三,基础教育是更高层次教育的前提。对于农村全面小康来说,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和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将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全面小康、乃至全国小康的水平和状态。

综上所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关于西部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令人鼓舞。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滞后依然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也影响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规模、提供优惠政策的实际效果。

教育发展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与物质和精神环境,与可利用资源等的关系密切,要使教育发展建立在对众多因素的科学把握上,科学编制和落实发展规划,缩小人为因素和随意性,为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机制保证。要理性认识教育发展的机遇与空间,为西部教育发展提供体制保证。西部教育发展一定要从区域的实际出发,盘活现有资源,避免盲目攀比和追风,利用机遇优势,克服空间制约因素,走特色发展道路。要找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深化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

参考文献:

[1]郑宝华,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205.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4-29.

[3]牛嫱.教育:中国教育距离世界有多远[N].北京青年报,2002-07-15.

[4]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于连坤.努力形成公平与效率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机制[J].理论前沿,2005(5).

第6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 县级 自动化

1 县级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供电可靠性的提升

在县级智能电网自动化中,利用线路上自动化开关可减少停电时间,缩小停电范围,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手拉手”联络开关的作用下,可根据实际用电需求对负荷进行转移转带,并准确定位故障地点;智能电网中,主站具备监测功能,可对电网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隐患。由此可以看出,智能电网具备供电稳定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用户用电条件,提升配网供电能力,更好地满足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

1.2 有助于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县级智能电网自动化的实行,可实现负荷的自动化调整,有利于减少电量损失和线损,降低电网损耗,保证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同时,智能电网运用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并且还可以降低维护费用,节约资金支出,有利于增强供电企业生产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通常情况下,停电会引起相应的电费损失,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式(1)当中, 代表停电造成的损失(元/年); 代表平均损失1kWh电量折合人民币的价值,可以取20; 代表负荷功率(单位:kW); 代表断路器故障率(老式油开关的故障率设定为0.5次/km・年);L代表线路长度;t表示停电检修持续时间(取4h)。

以某县级配网中12km长的线路为例,其负荷为8000kW(假设平均分布)。实现智能配网自动化后,在10kV线路上加装3台自动重合器,使整条线路分为4个区段,每段的负荷功率为2000kW,自动重合器的应用使平均故障率降低到0.1次/(km・年),检修持续时间缩短至2h,设备故障断电或是检修停电均为某一段,长度为3m。未实施自动化前,该线路每年因停电造成的电费损失为3840000(元/年)。智能电网实现自动化后,该线路每年因停电造成的电费损失为24000(元/年),可降低电费损失381.6万元/年,由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巨大。

2 县级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2.1 自动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在架空线路或混合线路的主干线上采取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建设,并将故障自动定位技术应用到架空线路或混合线路的第一级分支线上,实现近期建设目标,即通过就地式馈线自动化与故障自动化定位相配合,构建“二遥”综合系统;充分考虑基建配电网新建情况,或配电房、开关站的改造情况,在此基础上配套进行电网自动化改造,建设起“三遥”综合系统;对不在配电网改造计划范围内的开关站、配电房、电缆分接箱,以及纯电缆线路,可先应用故障自动定位技术,而后再逐步扩大自动化建设范围。

2.2 自动化的实现途径

(1)主站。县级配网自动化主站可以采用集中采集、分区应用的模式进行建设,该模式具体是指在地方供电局的调控中心内建设配电自动化主站,对辖区范围内所有配电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和处理。同时可在县供电公司建设远程工作站,对辖区范围内配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地方供电局的配网自动化可以就地式馈线自动化为主,主站可选择集成型主站,这样能够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减少重复建设;软件根据简易型的原则进行配置,先实现故障快速定位功能,逐步实现馈线故障自动化处理、事故反演、网络重构等功能。(2)馈线自动化选型。就地馈线自动化较为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电压时间型,另一种是电压电流型,这两种类型的就地馈线自动化均适用于架空线路和混合线路,前者采用的是自动化负荷开关,能够实现对故障区段的快速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快速复电,但在故障发生时,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需要完成两次重合闸,并且要承受故障电流的冲击,这样容易对站内电气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后者是在主干线上设置分段断路器,其不仅能够减少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跳闸次数,从而降低对站内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同时还能使故障停电范围缩小,有助于确保线路的供电可靠性。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建议在县级智能配网自动化的建设中,采用电压电流型就地馈线自动化。(3)故障自动化定位。根据馈线自动化开关布点,合理选择故障指示器的安装位置。在10kV线路中,可将自动化故障指示器分别设置在4个不同分支线上。若在线路T接处安装故障指示器,则应多设置一套指示器;选择主站架空线路中分支线路与主干线的连接处,设置一套自动化故障指示器;采用太阳能板和电池混合供电的方式,为故障指示器提供电源,满足通信终端工作的用电需要;在10m范围内,故障指示器可与一套通信终端实现无线通信,通过通信终端向主站上传送遥测信息。

3 结语

总之,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进程中,配电网自动化是一个主流趋势,通过配网自动化的实现,不但能够使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而且还能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鉴于此,应当加快县级智能电网自动化的建设速度,提高县级电网的自动化水平,这对于促进县级电力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颜志强.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69-70.

[2] 阮春华.县级电网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建设方案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52-54.

第7篇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5)

摘要: 针对压力控制器阀盖加工过程中难以满足形位公差要求、易拉裂等质量问题,对原有单冲模具成型工艺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工艺中采用“落料拉深二次拉深切边、冲中孔冲凸缘孔”四副单工序模具的加工方式,会使毛坯在各工序模具重复定位时精度降低,导致产品成型质量不高,且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设计,将原有单工序加工方式改进为连续成型工艺,并根据工艺设计出连续级进模具。通过试制与批量生产,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有效提高了零件的加工质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完全满足压力控制器阀盖的批量生产要求。

关键词 :压力控制器;阀盖;拉深;工艺;模具。

Pressure controller valve Gellar deep molding processimprovement and mold design

Zhou LinJun,Li LinXin,Ren XiaoHong(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Luzhou Sichuan, 646005)Abstract: For pressure control valve cover processing difficult to meet the shape and position tolerances,easy to crack and other quality problems, the original single-shot mold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and found thatthe original process in a “Blanking DrawingThe second drawingTrimmingPunch in the holeConflict edge ofthe hole” Four deputy single-step mold processing methods, will reduce the accuracy of the rough mold process isrepeated at each location, resulting in molding quality is not high, and low productivity, high production cost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by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he original single-step processing methods to improvethe continuous molding process, and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design of the continuous progressive mold. Throughtrial and mass producti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by more than five tim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artquality and reduce the work intensity of operators, to fully meet the pressure control valve cover productionrequirements.

Keywords: pressure controller; valve cover;;drawing; process;die

1 产品结构及工艺分析

压力控制器阀盖在压力控制器中用于连接压力接头与阀体的作用,压力接头固定在阀盖上,如图1 所示。阀盖与阀体承受一样的压力,同时又要保证连接稳定不漏气。图2 为压力控制器阀盖产品图,材料为SPEC(深冲光泊料),料厚1.5mm。该产品为带凸缘筒形拉深件,最高拉深高度为29.5mm,筒形壁与凸缘非圆角过渡,拉深时,筒壁与筒底过渡圆角处容易拉裂,根据筒形结构,方形凸缘上的孔是装配孔,有尺寸和位置度要求,所以,凸缘外形边和产品上所有孔都在拉深成形后冲裁。产品展开的最大毛坯尺寸为D,计算方法如下:

2 产品的工艺改进

该产品原工艺采用的是“落料拉深二次拉深切边、冲中孔冲凸缘孔”四道单工序成型,采用单冲模生产需采用四套模具生产,在工序间定位时,因人为因素,使定位精度差,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合格率只有约90%,而且生产率低,每小时生产300 ~ 400pcs,难以满足生产要求。为了解决以上所述问题,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计划采用用级进模生产,提高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1 原工艺设计及生产效果

原生产工艺为:第一工序是开料、拉深,开料的板材宽度100mm,步距98mm,为了一次拉深就能达到产品高度,开料工件尺寸设为直径94mm, 凸模直径38.1mm, 拉深高度为30mm,凸模圆角R5,凹模圆角R8。第二工序整形,整形后高度为29.5mm, 凸模直径37.9mm, 凸缘与筒壁的过渡区根据产品结构仿形加工凸模,凸模圆角半径为R4。第三工序切边、冲孔,此工序将凸缘的边缘冲裁为边长45mm 的方形,将圆孔底部直径为8.9 的孔冲出,冲头直径预留磨损量,直径为9.05。第四工序冲凸缘上的四个孔,孔直径为3.8mm,冲头直径设为3.87mm。经过实际生产,单冲模的生产效率局限于最低生产效率的工序,第一工序在正常生产状态时效率最低,平均每小时生产350pcs,这个生产效率难以满足生产要求。由于第一、二工序成形后,工件外形发生变化,边缘的不确定性,使工件在第二、三工序的模具上定位也不确定,容易生产出费品,费品率达15%。四个工序,需要增加四个操作人员,人力成本大,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会增高费品率,还可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效率。

2.2 工艺优化设计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级进模生产工艺替换单冲模生产工艺,改进的工序图如图3 所示。料带宽度102mm,步距93mm,材料利用率提高了3.2%。料带采用双边导正,导正孔直径5mm,保证了后序生产定位的准确性。图3 中第⑴、⑶工序使拉深毛坯料与料带隔离,且与料带保持连接,毛坯料直径89mm。图3 中第⑸工序为首次拉深,拉深高度22.5mm,凸模筒壁直段直径为52mm,凸模圆角半径为R5,拉深系数0.58,从表1 中可查知,此工序符保拉深要求。图3 中第⑺工序第二次拉深,拉深高度31.4mm, 凸模筒壁段直径37.9mm, 圆角半径为R4,拉深系数为0.73,符合拉深要求。图3中第⑼工序空步,为以后改善模具预留工位。图3 中第⑾、⑿工序为两序整形工序,整形高度都为29.5mm,凸模筒壁段直径37.9mm。图3中第⒁工序冲孔,冲五也圆孔。图3 中第⒂、⒃工序飞边,冲裁凸缘边缘。图3 中第⒄工序出产品,利用料带将产品推出模具,同时将料带切断。其余工序为空步工序,主要用于隔开工作工序,加强模板强度。

2.3 级进模具设计

图4 为新设计的级进模具总装图,模具总长1840mm, 宽470mm, 闭合高度541mm, 上脱料板生程为25mm,采用250 吨位的双曲柄冲床生产。生产前,料带在自动送料装置的控制下沿导料板和导料销的导料槽均匀地从左往右送,步距为93mm;开模时,导料销将料带托在模板上方35mm 处,保证顺利送料;第1 工位在料带两侧冲出两个直径5mm 的导正工艺孔,随后在32 个导正钉的精确定位下,逐工位的进行撕开、拉深、整形、冲孔和飞边等的工序冲压工作;切断后的工件在料带的推送下滑出模具。

模具中的下模板、上垫板、止档板和脱料板均采用Cr12 钢,热处理要求硬度达到HRC52,其余的模板和垫板采用A3 钢。拉深、整形的凸模和凹模的材质采用DC53,热处理要求硬度HRC60 ~ HRC62;冲孔冲头和冲孔镶件也采用DC53, 热处理要求硬度HRC60 ~ HRC62; 其余与料带或工件相接触的镶件用Cr12 钢。

2.4 改进后的级进模实际使用效果

通过试制与批量生产,采用级进模生产,生产率提高到平均每小时1800pcs,废品主要出现在调模阶段,废品率可控制在0.3% 以下,人员只需一人,人力成本明显下降,减少模具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模具实物和产品实物图如图5 所示。

3 结论

通过合理的排样设计、模具结构的优化设计,级进模生产工艺完全能满足压力控制器阀盖零件的生产要求,其特点如下:

(1)拉深零件在生产过程采用级进模具,材料利用率提高,且操作灵活自如;

(2) 级进拉深模具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及换模定位不准的影响,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3)本文为类似拉深零件的生产工艺及模具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鹏驹, 成虹. 冲压模具设计师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8篇

经研究,同意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档案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厦门分行关于《交押建设工程竣工档案保证金的补充规定》,现转发给你们,希遵照执行。

附:关于请批准《交押建设工程竣工档案保证金的补充规定》的请示

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于1985年3月颁发《厦门市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交押编制基本建设工程竣工档案保证金的暂行规定》以来,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新建工程已基本上建立起完整、正规的竣工档案,对过去的一些重要建设工程档案也进行了部份搜集和充实,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有了可靠的依据。但是,由于我市原规定的保证金比例过低,致使有些工程为逃避监督而放弃退押,难以达到促进编制工程竣工档案的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竣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根据省建委、省档案局、省建行闽建综(88)001号文“关于对城市建设工程实行交押竣工档案保证金制度的通知”精神和我市情况,原规定需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为此,特拟制如下《交押建设工程竣工档案保证金的补充规定》报请审定:

一、交押保证金标准。省规定交押保证金的金额为工程投资额的1-5%(最少不少于500元,最多不超过10万元)。根据我市情况,作如下规定:

A地面工程

1.工程投资额10万元以下项目,每项交押1000元;

2.工程投资额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项目,每项交押3000元;

3.工程投资额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项目,每项交押5000元;

4.工程投资额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项目,每项交押1万元;

5.工程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每项按投资额1%交押,最多不超过8万元。

B、地下工程

1.工程投资额10万元以下的项目,每项按投资额5%交押,最少不少于1000元;

2.工程投资额10万元以上项目,每项按3%交押,最少不少于5000元,最多不超过8万元。

交押保证金以办理建筑许可证时登记的投资额为计算标准。

保证金由建设单位用工程项目投资(或自有资金)支付:“三资”企业在工程预算(不另增加工程预算)中由施工企业在办理执照施工之前垫付。

二、在建工程尚未办理交押保证金的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向市城建档案馆补办交押手续;已竣工未编制竣工档案的单位,应按规定编制并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竣工档案,以保证全市建设档案的完整。

三、补充规定自1988年9月1日起执行。

第9篇

关键词:消防法制建设;问题;对策

现阶段,消防工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只有加强消防工作,才能为人类的安全提供多一重的保障。消防法制建设,是消防工作开展的重要凭证,只有加快其建设进程,才能提高消防事业的依法行政水平,进而促进消防部门更为深入的开展消防工作。然而,从消防法制建设现状看,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推动消防工作的深入,因而,有关人员应加强对该问题的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推进消防法制建设的进程。

一、消防法制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伴随社会的发展,消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力的推动我国消防法制建设的进程。然而,从消防法制建设的现状看,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消防法律体系的地位并不高,且在立法过程中存在着周期长、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弊端,可能导致消防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同时,关于消防工作的法制体系不具独立性,故在执行中可能面临许多矛盾问题。其次,针对消防事故的处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能为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依据,降低消防工作效率。再次,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之间,有矛盾冲突存在,且缺乏明确的监督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后,我国消防法制建设中,重视对行为模式的规范,忽视后果模式,且消防安全设计标准与国际相差较大[1]。

二、解决消防法制建设问题的对策

纵观我国消防法制建设实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消防事业发展有不良影响。所以,立法机关、政府部门等,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快消防法制建设,提升实施效果,为消防事业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一)完善相关法律

在解决消防法制建设问题时,应完善相关法律,同时遵循民主与法制的原则,确保相关部门能够充分利用职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而开展消防法制建设工作。首先,结合消防机构的实际性质,构建完善的职业消防体制,并对相关隶属关系加以明确,为促进消防法制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消防法制建设与完善中,必须对消防部门人员的具体职能、消防机关的实际工作等内容加以明确,以确定个部门的职责、权力,为国家消防部门更好落实消防工作提供依据。再次,完善消防法制建设中,应针对消防部门执法效率的提高问题加以明确,应保证消防部门有效开展消防执法工作,加大消防法律的执行力度。最后,针对公民行为进行明确的规范。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应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到消防社会活动中[2]。

(二)重视法律法规条例的修改工作

随着我国消防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法律法规条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伴随社会发展加以改变,以增强法律法规条例的适应性。所以,有关人员重视法律法规条例的修改工作是必要的。首先,从立法视角看,完善消防法制体系建设,可提高消防法制建设效率,建议有关人员对《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内容进行修订,旨在处理法律条文制定和执行之间的矛盾问题,规避弊端,提高法律法规条例的适应性。其次,从条款视角看,根据消防法制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相关条款进行必要的增删,以提高消防执法水平。最后,从消防审批机制的视角看,应推进消防审批机制的改革,精简审批流程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避免一切腐败行为。只有对法律法规条例的修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才能更好的推进国内消防法制体系的完善[3]。

(三)完善消防行政法规

在制定和完善《消防法实施细则》时,能够从落实层面对相关法规进行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消防法制的落实提供规范性依据。为切实执行消防行政法规,对以下方面给予重视:首先,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和完善进出口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条例,对消防产品的材质、性能等基本质量指标加以查验,确保产品质量过关。其次,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明确的消防安全管理。再次,在城市发展中,应完善消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确保能够在火灾隐患发生时,消防基础设施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应对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加强重视,保证社区消防安全。最后,针对消防部门,应要求其组织系列消防安全活动[4]。

(四)提高消防技术标准

我国消防法制建设中,要推进其建设进程,有必要提高消防技术标准。早在20世纪末,西方国家提出建筑性能化的防火设计,该设计不仅实现了消防安全设计的目标,而且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效益,对我国消防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性意义。为此,我国在消防法制建设中,应提高消防技术标准。首先,从消防安全目标看,应力求保证全体人员安全逃生或者被救援。其次,从性能要求看,针对城市建筑,应合理设计安全出口,保证数量、宽度、安全疏散距离,并配备齐全的防火灭火系统设施和设置明确的标志,为人员逃生指明方向。再次,从功能要求看,应设置安全区域,并且为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提供充足的空间,一旦火灾隐患发生,消防人员能够迅速开展消防救援工作。最后,在消防法制建设中,应对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制定明确的消防技术标准,鼓励施工单位对建筑采取功能化的设计,修改现行消防技术规范,提高其技术标准要求,为促进消防系统的完善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完善消防法制建设和促进消防工作的深入开展是尤为重要的,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由于消防法制建设仍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作者提出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分别为:完善相关法律、重视法律法规条例的修改工作、完善消防行政法规、提高消防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消防法制环境,提高消防工作水平。

作者:孙广志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队

参考文献:

[1]王禹.浅析我国体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才智,2013,(02):118.

[2]吕春燕.浅谈我国社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3,(0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