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零售业发展状况

时间:2023-05-28 09:43:59

导语:在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零售业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结构;竞争态势;比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以业态变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零售革命在中国爆发,零售市场容量迅速扩大。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仅各地地理条件、自然状况千姿百态,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消费习惯也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各地区间不同零售业态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本文以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为样例,对我国零售业各业态在六大经济区域(不包括港、澳、台)的发展状况进行交叉比较分析,从而探究其在不同地区的区域性竞争态势。

一、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发展状况的交叉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门店数的比较分析

从表1可看出,2004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态中,百货商店在全国门店总数为2637个,比上年增长23.9%。其中以分布在华东为最多,约占全国总数的72.5%。华北分布最少,只占总数的2.1%。相比上年,各区域百货商店门店数增长最快的是华东,约31.3%,其次为中南地区,约22.5%,最少的是东北,呈负增长,为-2.8%。这说明百货商店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经济区域,而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区的门店数正呈下滑的趋势。中南地区的门店数扩张也迅速,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南地区将超过东北而成为我国第二大百货商店门店分布地。值得思考的是,传统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我国商业相对发达的华北竟然最少,而且增长速度也很缓慢。

超级市场在全国的门店总数为14073个(含港澳台),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以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9.7%。分布最少的是东北区域,只有121个,仅占总数的0.9%。与上年相比,超级市场门店数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华北,约29.9%,最少的是西北,只有12.8%,但却是西北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业态。

专业店在全国的门店总数是25867个,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在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39.5%,但是华东地区增长最缓慢的零售业态,仅为9%,这说明占据华东总门店数三成多的专业店发展速度开始趋缓。在西北分布最少,只有822个,仅占总数的3.2%。与2003年相比,西南地区的专业店门店数增长速度最快,达到56.7%,成为西南门店数最多(占83.7%)的零售业态。然而,一个区域零售商业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单一的零售业态终究是一种畸形的不健康的商业发展,因此,西南地区如何积极发展专业店以外的零售业态将是摆在他们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也是华北门店数最多的零售业态,但与上年相比,专业店在华北却呈负增长,为-0.6%,说明在华北处于相对饱和的专业店开始慢慢进行调整和转型,向专卖店等业态进行转化。另外,在东北经济区内,专业店门店数也最多,有1319个,占整个东北总数的半数多。

专卖店在全国的门店总数为4493个,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37.4%。分布最少的是东北,只有144个,仅占总数的3.2%。与上年相比,专卖店门店数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南,约39.7%,西北呈负增长,为-6.1%。另外,在华北增长速度也很快,达到31.8%,是华北各零售业态门店数增长最快的业态。

便利店在全国的门店总数是7755个,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在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69.4%。在西北分布最少,只有30个,仅占总数的0.4%,其次是西南116个,只占总数的1.5%。与上年相比,中南地区的便利店门店数增长速度最快,达到35.5%。在东北发展也迅速,成为东北各零售业态门店数增长最快的业态,增长速度为26.1%。但在西南、西北却均呈负增长,分别为-7.2%、-59.5%。这说明便利店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在西南西北分布很少,而且在这些地区便利店门店数正急剧下降,几近消声灭绝的地步。

(二)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销售额的比较分析

表2显示,2004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各业态中,百货商店在全国销售总额为7447315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在全国六大经济区间,以华东营业的销售额为最多,约占全国销售总额的40%,西北营业销售最少,只占总数的1.2%。相比上年,各区域百货商店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是华东,约34.8%,其次为中南地区,约24.1%。最少的是西北,呈负增长,为-3.4%。这说明百货商店全国销售额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经济区域,而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南地区的百货商店销售额的扩张也很迅速。而原本就很少的西北营业销售额呈下滑趋势,可见百货商店在西北的发展正不断萎缩。

超级市场在全国的销售总额为24,099,402万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以华东销售额最多,占总额的59.4%,这说明超级市场已占据华东半个江山,虽然相对其它业态形式增长幅度较慢,但仍保持喜人的增长趋势(约24.9%)。销售额最少的是西北区域,仅占总额的0.8%,但相比该地区其他业态来说却是最多的,将近是西北总额的一半,并且是增长最快的,达到23.7%,这说明超级市场在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是西北地区的主要零售业态形式。与上年相比,超级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是华北,约34%,大有赶超该地区主要业态形式专业店之势头;最少的是西南,只有11.9%,说明作为西南主要零售业态形式之一的超级市场已减缓发展势头。

专业店在全国的销售总额是22,066,942万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华东营业销售额最多,占总额的56.6%。在西北销售额最少,仅占总额的0.6%。与2003年相比,华东地区的营业销售总额增长速度最快,达到58.3%;华北增长速度最慢,但也有16.7%,而且专业店是华北经济区内销售额最多的零售业态。另外,专业店也是西南地区销售额最多的业态,占了整个西南总额的36.9%。

专卖店在全国的销售总额为796,661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华东销售总额最多,占总数的48.1%。最少的是东北,只有3,951万元,仅占总额的0.5%。与上年相比,专卖店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华东,约33.1%,其次是西南,约28.4%,说明该地区销售额最少的业态专卖店已开始迅猛直追;而在中南呈负增长(-7.9%),以致专卖店成为中南销售额最少的业态,仅占其总额的2.1%。

便利店在全国的销售总额是1,382,632万元,比上年增长65.5%。其中在华东销售总额最多,占总额的63.7%。西北销售总额最少,只有1,096万元,仅占总额的0.1%,其次是西南8,929万元,只占总额的0.6%。与上年相比,中南地区的便利店销售额“爆炸”式的增长,达到431.5%,其次是华东地区增长49.4%,东北、西南增长趋同,分别为43.1%、43.3%。而西北呈负增长,为-26%。这几乎以实际数据宣告便利店在西北地区的死刑。为什么便利店在西北地区没有市场?究其原因,也许西北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不宜便利店的发展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不同经济区内零售业各业态的竞争态势分析

上述对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发展状况的交叉分析,为我们分析不同经济区域内各业态的竞争态势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框架。将表1、表2的统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处理,得表3。

从表3可看出,在华北地区,首先,无论是从门店数比重,还是从销售额比重来看,零售业态专业店比其它的业态形式都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华北地区的第一零售业态。其次,居第二位的是超级市场,它紧随专业店之后,欲与专业店平分华北市场。从门店数比重与销售额比重的比较来看,百货商店虽然门店数比重最低,但销售额比重居第三,说明百货店的店效明显要高于专卖店和便利店。

在东北地区,专业店在门店数比重、销售额比重上依然是独领,远高于其它业态形式。其后是便利店的门店数与销售额各占几近同样的比重。在门店数比重中,超级市场处于最小比重5.1%,但销售额比重占据了21.3%,可见东北地区的超级市场店效较高。相反,专卖店拥有6.1%的门店数比重,却只有0.4%的销售额比重,其店效水平相对比较低。

在华东地区,专业店门店数比重依然是老大,但销售额比重却让渡给了超级市场。从这点上讲,专业店的店效比超级市场的较差些。店效水平比较差的还有专卖店和便利店。

在中南地区,专业店在华东的情况在中南表现得更为突出,其门店数比重接近一半,而销售额比重只有18.1%。超级市场门店数比重只有27.7%,但销售额占了将近一半,为48.9%。店效水平更为突出的是百货商店,虽然门店数比重最小2.8%,但销售额比重占了整个地区的28.5%。专卖店和便利店的店效水平依然相对较差。

在西南地区,专业店的门店数比重、销售额比重均具有绝对优势。但权衡比较,专卖店、便利店,乃至专业店的店效水平依然不高,相比之下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的店效较高。

在西北地区,专业店、专卖店在门店数比重上占有绝对地位,但专卖店营业的销售额比重仅占6.8%。占有较少门店数比重的超级市场获得了最大比重的销售额比重。百货商店依然不是主流业态,但其店效较高,而便利店门店比重、销售额比重均很低。

三、结语

本文采用交叉比较的分析方法,对我国零售业态在不同地区的区域性竞争态势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零售业各业态门店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南。华东地区集中了我国各主要零售业态,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不愧为我国商业零售集散地。但西南主要是靠专业店支撑门户,一些新型零售业态如便利店等刚刚才“萌芽”,还没来得及充分发展却已开始凋谢。虽然就零售商业的发展来说这是很不健全的发展,但考察西南的地理、社会人文条件,实是西南地区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西北也同样面临如此困境。东北、西北总体相对来说是我国商业零售的薄弱地区,传统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我国华北、西北已逐步衰退。因此,华北、东北应认真研究考虑其零售商业的发展大业,振兴其零售商业。令人欣喜的是,虽然中南地区目前发展仍显滞后,但蓄势待发,在一般的基础条件下积极寻找发展空间,不时寻求突破,展现其蓬勃发展之好势头。

2、我国零售业各业态销售额主要集中华东、中南、华北。总量上,华东集中了零售业各业态营业销售总额的大半部分;发展前景看,华东比其它任何地区的销售额增长速度都要快。如果把华东比作我国商业零售业的龙头,那么中南和华北则是其两翼,与华东一起共同推动我国零售业的迅猛发展。然而,我国东西部零售业发展的巨大差距和不平衡,将是目前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零售商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因此,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如何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大西北的契机,抓住机遇,努力推动我国东北、西北的零售商业的发展,同时,努力寻找突破西南零售商业发展之瓶颈,使我国零售业各业态在各地区间尽可能平衡发展。

3、全国六大经济区大都以专业店、超级市场为主要零售业态,其它如专卖店、便利店等在各个地区所占具体比重均不一样,但共同的是它们都很难成为某一地区的主流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较发达地区,如华东、华北所占比重较小,而在相对不发达地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这或许是因为在发达地区百货商店遭到专业店、超级市场的挤压,市场逐步萎缩,而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因历史传统因素及专业店、超级市场等新型业态还没来得及进入,以致百货商店仍盘踞有相当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年度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05.

2、叶燕,郭向阳.我国零售业态结构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4(10).

3、成景秀.我国零售业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10).

第2篇

2002年美国零售总额为32.45亿美元,其中排在前五位的销售渠道位,汽车和配件经销商、食品饮料店、日用品店、建材和花园设备供应商、加油站。这些渠道的销售额在2.4~8.6亿美元之间。非店铺零售商、保健美容店、服装服饰店、日杂零售商的销售额在1~1.8亿美元之间,而家具和家庭装修店、电器和配件店以及体育用品店、书店、音乐品店的销售在8200~9500万美元之间。

进入2003年,美国的零售逐步开始增长,特别是前两个季度的增长势头很好。尽管9月份的销售比8月份有所回落,但是,整体来看,人们对今年美国的零售业发展状况持乐观的态度。大体上,迄今为止,美国2003年的零售业保持7.5%左右的增速,其中,美国零售业中最大的份额-汽车的销售增幅较大,从而有力地带动了整个零售业的发展。

零售业整体销售看好,那么,零售企业的利润水平如何呢?

由于美国零售企业的类型非常繁杂,即使能够分析各业态的利润状况,恐怕数据的说服能力并不强。因此,美国政府与研究机构多通过对大零售商的业绩评估进而了解整个零售业的经营状况。因为大零售商的销售占了美国零售业所有销售额的70%-80%以上。

1999年美国大零售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在2.2~3.4美分高位攀升,之后的二三年大致在1.8~2.7之间震荡。200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美国大零售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在2.4~2.6美分之间。

相比之下,美国大制造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却比美国大零售商要高。在1999年,美国大制造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在5.8~6.4美分的高位攀升,2000年曾经创下6.9美分的记录,之后一路下滑到4.3美分,2001年曾经出现负值。2002年逐步恢复增长,增长区间在2.2~4.1美分。2003年第一季度美国大制造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为4.7美分,第二季度继续增长到4.9美分。

美国零售业的经营状况同样可以从图2的美国商业库存与销售的比例变化看出。2000年到2001年商业库存保持了逐步提高的趋势,从1.23%上升到1.32%的近几年的最高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经济在遭受了“911”打击之后,商业环境恶化。从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商业库存与销售的比例从1.32%高点准备下降,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在1.25%左右震荡。到了2003年第二季度之后,整个比例出现下降,目前在1.21%的水平。

随着各种节日来临,美国的零售企业开始进入黄金销售时期。无论是美国的政府机构,还是研究机构,无论是零售业内人士,还是相关中介机构,都对美国的零售前景看好。

从大公司看经营成功之道

在没有到卡斯科批发公司(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以下简称卡斯科)之前,我对仓储商店的认识可以说还是初级水平,以为自己在国内见到的一些“仓储商店”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仓储式销售。而到卡斯科购物之后,才对自己的模糊认识有所反省。

2003年10月8日,卡斯科公布截至到2003年8月31日的财务年度报告。报告卡斯科年度的净销售额为410.9亿美元,比上一个财务年度增长了10%。截至到2003年10月5日,新年度的前五周,美国国内公司销售额增长了9%,国际市场销售额增长了16%,整个公司销售额增长了10%。

目前,卡斯科掌控着420家仓储式商店,美国有310家,加拿大有61家,墨西哥有22家,英国有15家,韩国有5家,日本有4家和台湾地区有3家,同时公司还通过网上交易系统进行销售,公司计划在2003年底前再开10家仓储式商店。

卡斯科的成功与其严格的会员体系有很大关系。

卡斯科的会员卡包括如下类型:金星会员,商务会员,至尊金星会员和至尊商务会员。

在卡斯科购物,也许,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小批量购物”。比如,购买牛奶,最小的包装是2加仑(合7.56升);矿泉水包装是35瓶一个包装,鸡蛋至少是l打,大的是5打;卫生纸至少24卷。西瓜也大的出奇,一般都在20斤左右。

顾客在卡斯科基本日常用品都可以一站购齐,当然,顾客到卡斯科购物也相应地享受当其“双重保证服务”,无论何种会员卡,卡斯科都无条件执行双重保证:对于商品,卡斯科保证售出的每件商品使顾客满意,否则全额退款;对于会员,卡斯科保证提供周到的服务,否则在任何时候全额退还会员费。

第3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 多元化 差异化

随着零售业的逐步开放,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加入我国零售业的竞争中,这样更加促使我国零售业朝着更现代、更多元、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本土零售业发展较落后,于是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显现出很多问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本土零售企业业态上没有突破、定位不清晰或雷同、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模式陈旧等是突出问题。故本文从这些方面着手分析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新的零售业态将不断出现。我国地域跨度较大,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者需求差异很大,这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找到适合自身的业态。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管理先进的企业可以考虑多种零售业态并举,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例如沃尔玛既有综合性超市,也有便民的邻居店。国内的武汉中百集团既有百货,又有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等。

另一方面,顾客消费需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零售企业综合性很强,那些本来就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百货店或大型超市应继续强化其综合性的定位,增加产品品种,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说百货店可以增加餐饮、超市、休闲娱乐等功能,增强其具竞争力。

二、专业化

现阶段的消费者对专业化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专卖店(主要经营电器、体育用品、办公用品、儿童服装、玩具、内衣、药店等)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广受欢迎。专卖店有利于提升企业与品牌形象,并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取得较高利润,产品与服务都非常专业化,更能做到顾客满意。

超市的专业化是零售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屈臣氏、国美、苏宁等这样的专业化超市只提供一种或相关种类的产品,但品牌多样化,满足了顾客专业化要求,又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相似的还有现在兴起的生鲜超市、药品超市(如江西的开心人大药房)、手机专业卖场和化妆品超市等等。

三、业态相互融合

1.百货超市化

业态之间的结合已经不是新鲜事。百货超市化或超市百货化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样的零售形式也非常成熟。深圳万佳集团在综合性超市经营中引入百货,在深圳零售业中脱颖而出,甚至连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都感觉到巨大竞争压力。很多综合性百货也应该寻求新的组合,发展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形式。

2.大型购物中心

它首次将生鲜食品超市与大型非食品折扣店有机结合,以“超大的营业面积、一站式的购物消费、超低的价格体系、自助式的消费方式、以家庭消费为目标客户”为经营理念,目前已经是国际零售业发展的重要业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向服务业开放,大型超市发展的前景一片光明。另外百货业虽还是重要业态,但其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一些顾客,于是只给大型超市发展提供了机会。另外,虽今年我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经济的发展势头不可能掉头,人民的购买力从长期来还是会继续加强,民生类商品消费市场仍然很大。

3.有店铺零售形式与无店铺形式相结合

有店铺的零售商也可以采取邮寄或赠送商品目录给顾客,顾客在确定买的商品后,零售企业可以送货上门。另外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虽然还不是非常普遍,但是个不可阻挡的潮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电子商务方面应该有的优势建立虚拟商场、网上商城。这样顾客既可以在家浏览和选择商品,也可以在商店看到实物。消费者在家里就可以购买到网上越来越丰富的商品,网上商品销售范围也会不断扩大,销售比重进一步增加。这种方便、经济的购物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网上看形,便利店看实物,配送中心送货”的经营模式也迅速推广开来。

四、差异化

1.定位产异化

消费者去零售商购物关心的价值基本集中在:价格,品种,服务和时间。这样,零售企业的定位也将集中在:廉价,丰富,便利和快捷。沃尔玛“天天平价”的低成本战略,定位非常成功。我国大多零售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雷同。根据美国著名管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单有成本领先战略,还有差异化与集中化战略等。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定位上的问题,差异化是企业选择的重要战略。零售商可以在如价格、商品组合、规模、位置、服务等等上进行差异化,而我国许多零售企业把重点都放在规模和价格上,然后单纯规模扩大,布点增加,价格促销,恶性竞争严重。这样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并且可能会被外资零售巨头控制了我国零售业。因此,我国的零售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建立自己的优势。各业态应准确定位、错位经营,避免恶性竞争。

2.地区差异化

我国各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它决定了我国消费者需求与消费习惯呈现地区性的特征。连锁零售企业一定要依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去选择合适的零售业态,并适当改变经营产品。另外,新型零售业态应积极向二线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市场拓展,因为农村市场与小城镇市场对零售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建立科学的企业营运系统战略性竞争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独家采购、不系统的间断性促销,向以营销技术(包括市场调查、连锁店开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库存与配送、店内布局与商品陈列、营业沟通与市场促销、运营信息管理等)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许连锁和开发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性竞争转变。建立、健全三大网络(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网络)。三大网络连结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体系,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在现代商战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在公司上下营造学习氛围,为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败不败在己,胜不胜在敌”。这个源于荀子的现代管理哲学的含义在于,与打击对手相比,企业更需要强调自身实力的积累,调动所有资源固本强身,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批发业 零售业 DEA模型 效率

批发零售业作为我国商品流通的渠道,已逐步突破传统的“桥梁”作用, 在资源配置、生产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就业、税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据国内有关研究,商贸业每增加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可吸纳5-10个劳动力,而重工业与轻工业可吸纳的劳动力仅为1和1.8个。近年来,我国零售商业发展迅猛,批发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448.5万人,增加到2011年901.1万人,增长率达到100.9%。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总额由2000年的66359.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60525.9亿元,增长率达到443.3%。我国批发零售贸易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其运行效率如何呢?为更好评价各地区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效率,本文运用DEA模型,从投入产出角度对全国各地区批发业和零售业的运行效率进行系统研究,以评价我国批发零售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区域间发展的差异。

DEA模型简介

DEA是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的简称,该方法是由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的效率评估方法。具体来说,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价。

CCR模型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CC,1978)所提出的最基本DEA的基本模型,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模型。该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DMUj)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中xj=(x1j ,x2j ,…, xmj)T,yj=(y1j , y2j ,…, ysj)T,xij >0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第i种输入类型的输入量;yrj >0表示DMUj的第r种输出类型的输出量( j =1,2,…,n; i =1,2,…,m;r=1,2,…,s)。x0=xj0, y0=yj0分别为决策单元DMUj0的输入和输出。对于选定的DMUj0,判断其有效性的径向DEA模型可以表示为 :

(1)

(2)

(3)

其中si-和sr+分别为剩余变量和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一般取ε=10-6,θ为该决策单元的DMUj0有效值,当θ=1时,称DMUj0为DEA有效,当θ

模型指标和样本的选取

运用DEA方法对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进行评价,要先确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投入产出指标。本文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或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数、法人企业数、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成本等四个指标来表示投入(输入变量),这些指标对于批发和零售行业来说,可以反应各地区在批发业或零售业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本文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或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这两个指标来表示产出(输出变量),这些产出指标反应批发业或零售业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成果,体现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

本文选择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失而不在考察之列)的数据作为区域批发业和零售业效率测度的决策单元(DMU)。本文将2006-2011年期间的每一个年份定义为DEA的一个独立决策单元。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基于DEA方法对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的分析与评价

本文采用的是基于产出角度的CCR模型测算2006-2011年我国的批发业和零售业的运行效率,研究是利用Deap Version2.1软件完成的。

(一)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的年度分析

2006-2011年我国批发业的运行效率基本是“V”形变动(见图1)。2006年我国批发业的运行效率是0.973,2007年为0.963, 2008-2010年在低点0.944和0.948徘徊,到2011年运行效率提高到

0.976。同期,零售业的运行效率是“W”形变动(见图1),2006年零售业的运行效率是0.978,在2007年降低到0.949,到2008年提高到0.967,在2009又降低到0.956,2010年又提高到 0.964,到2011年上升到高点0.977。从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变化来看:除2007年以外,其他各年份零售业的运行效率均高于批发业的运行效率值。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的“高-低-高”变动,主要是受到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批发业和零售业等服务业经济运行效率出现明显下滑,但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的好转,批发业和零售业的经济运行效率有明显提升。

(二)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经济运行效率区域对比分析

2006-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批发业和零售业经济运行效率基本呈现“V”或“W”变动(见表1)。就批发业运行效率来说,2006-2011年期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运行效率最高点比最低点分别高出了2.72%、5.54%、4.03%;就零售业运行效率来说,在此期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运行效率最高点分别比最低点分别高出了1.98%、3.50%、4.68%。

2006-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批发业运行效率年度平均值,分别是:0.967、0.944和0.960;零售业运行效率年度平均值,分别是:0.973、0.957和0.963。 通过对比其效率年度平均值,可以看出: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从批发业与零售业运行效率年度平均值来看,零售业的效率要高于批发业。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零售业运行效率年度平均值高于批发业的平均效率值的比例分别为:0.57%、1.47%和0.36%。

(三)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经济运行效率地区对比分析

根据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外)的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值,分析2006-2011年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值的地区变化。对于批发业,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其效率值为1 的地区在2006和2007年为9个地区,到2008年减少到5个,到2009年增加到6个,在2010年增加到7个地区,到2011年恢复到9个地区。2006-2011年六年内全部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其效率值均为1的地区是天津、贵州和陕西;2006-2011年批发业运行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90-0.999区间的地区是上海、内蒙古、北京、甘肃和辽宁;根据研究结果无地区的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70-0.989区间;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50-0.969区间的地区是海南、江苏、江西、湖南、云南、浙江、吉林、湖北、广东;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30-0.949区间的地区是重庆、四川、青海、山东、黑龙江、福建、新疆;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10-0.929区间的地区是广西、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宁夏。

对于零售业,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其效率值为1 的地区在2006是5个地区,在2007年和2008年皆为7个地区,到2009年增加到9个地区,到2010年保持为9个地区,在2011年为8个地区。六年内全部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其效率值均为1的地区是北京和上海;2006-2011年零售业运行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90-0.999区间的地区是海南、内蒙古、天津、广东、湖南;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70-0.989区间的地区是四川、重庆、陕西;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50-0.969区间的地区是湖北、浙江、黑龙江、贵州、甘肃、江苏、计量、山东、江西、辽宁、新疆、云南;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30-0.949区间的地区是福建、广西、山西、河南、宁夏、青海;效率年度平均值处于0.910-0.929区间的地区是安徽和河北。

从各地区的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平均值来看,东部地区的大多数省市经济运行效率较高。天津的批发业效率值,六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上海、北京的批发业效率值在六年内分别有四次、三次处于以技术效率前沿面,其年平均效率值分别为0.999、0.997。北京和上海的零售业六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天津、海南、广东的零售业在六年内有四次处于以技术效率前沿面。西部地区已经逐步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的另一个增长极。如陕西和贵州的批发业效率值六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内蒙和甘肃的批发业效率值,在六年内有五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内蒙古、四川和重庆的零售业运行效率值,在六年内有三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中部地区批发零售发展缓慢,效率较高的不多。批发业运行效率最高的是江西和湖南,其年平均效率值均为0.964;零售业经济运行效率最高的是湖南,六年内有三年全部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其年度平均效率值为0.993,其他地区的效率值较低。

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 DEA 模型对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

2006-2011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基本都呈现“V”或“W”变动。零售业的运行效率高于批发业的运行效率。从区域来看,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有不少地区的批发业和零售业运行效率小于1,处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存在投入冗余现象,表明其经营模式比较粗放,投入产出不协调,其经济运行中的人、财、物的投入没有充分发挥效用。

为了提高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的运行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服务能力,注重人员效率提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合理进行规模扩张,注重规模质量的提高。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现代先进技术引进和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宏观政策来说: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及仓储业,并发展住宿与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为批发零售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及条件。加强维护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使经营主体能够充分竞争,以此提高自身效率。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差异,国家应该对中西部地区零售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减少地区内部及地区之间的流通成本及差异,推进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区域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廖冬艳.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Farrell.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S ociety, vo.l 120, no. 3(1957)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

4.徐健,汪旭晖.我国区域零售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5)

第6篇

Abstract: Commercial and trade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ts competitive strength directly reflects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social prosperity.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ustrial cycle chain. Taking Shanghai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关键词: 上海;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Key words: Shanghai;commercial and trade circulation;competitiveness;evalu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159-02

0 引言

近年来,商贸流通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他反映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进步程度,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繁华城市,其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为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商品过剩的今天,商贸流通业在商品生产、销售、消费这一系列环节中扮演一个连接的职能,担负起了提供消费渠道,刺激生产的职能,在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途径提高商贸流通业竞争力,不仅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发展,也能带动整个经济的飞速发展。

1 什么是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是执行流通商品的那些行业,这里主要包括:餐饮业、物流业、批发零售业等等,这些行业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渠道,提供了便利,又刺激了企业生产,带动了经济发展。

商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本地区内的商业辐射力,以及对产品的集散力,提高产业在某一地方的地位,并使本地区企业获得优势的竞争力。

2 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评价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要多方位衡量这一产业的现实状况,还要对其发展以及能力做出综合评判,在这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确凿的整理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对竞争力加以评价。

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标准体系要秉承多方位、多角度、体系性和实用性等基本要点,还要特殊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着重调查当地商贸流通业的覆盖规模,它是特殊的规模性产业;其次,要重点关注业态与营业方法的创新,其中业态发展水平直观地反映了当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状况;再次,商贸流通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在评价时一定要和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起来。

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体现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而且还要体现出全局商品流通领域的效率变化,甚至流通各个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建立起不仅能进行国际比较,而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流通现代化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流通状况跟踪监测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要本着全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下面以上海市为例,建立一个反应地区流通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展示出了影响流通业竞争力的四大主要因素,十四项指标。

2.1 建立商贸流通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首先,商贸流通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评价其竞争力要参考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商贸流通业评价指标主要选取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等商品流通行业;再次,一个地方流通业的发展程度与其流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决定某一行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甚至可以说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流通业的兴衰,所以,流通企业的发展态势也体现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中。

2.2 合理探析评价指标 上海市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总体覆盖了区域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这里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典型特征,能代表性地说明流通业的发展状况,由于市场集中度、流通业态结构这两项在相关指标的选择比较麻烦,很难进行定量分析,然而,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内部竞争力的研究,应该由企业自身去分析解决,所以,本文从流通业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做出的巨大贡献,现选择四个主要一等指标和十四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二等指标。

接下来要对四个一等指标以及所覆盖内容加以分析:

首先,市场环境指标主要关注本地市场发展的诸多根本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对外发展程度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有利因素。

其次,规模指标主要反映行业发展状态和营业方法的创新,能够体现出区域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例如: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这些行业的经济增长数量,在这一行工作的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的数量等等。

再次,贡献指标主要衡量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这其中含有对GDP的发展所作出的成就,以及对当地就业人数上升所做出的成绩,以及对增加政府税收所作出的贡献等等。

最后,成长与效益指标主要考察本地流通行业的发展规模、发展动向和趋势以及长期的发展潜力,例如:流通业的发展的经济增加值、企业发展的利润率以及流通业就业增长水平,这些反映出了流通行业发展走势,流通业的利润指标,以及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

3 上海市发展商贸流通业的有利条件

首先,上海市商贸流通业存在一定的规模优势,其规模范围已经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种规模优势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易量方面,上海市历年的商品交易总额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在以绝对量为重要评价标准的规模,国际化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三个准则层上,上海市都达到标准。

其次,消费需求旺盛,最近几年全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发展势头良好,零售业总额持续稳定增长,例如:在08年消费品市场销售火爆,整个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9%,从行业构成来看,批发零售业持续增长,餐饮业发展连续火爆,营业收入增幅明显超过其他行业,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外来人口积极涌入上海市,由于生活需求,大大增加了对消费品的需求量。

再次,善于运用优势地理位置,是上海市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上海处在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巨大的经济辐射作用,都使上海市成为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商业中心,以内陆经济腹地为依托,加强海外交往,都大大带动了上海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从长期目标来看,上海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经济辐射使更多的周边城市收益,进而带动整个中国商贸流通业的繁荣。

再次,上海市从扩大商贸流通业规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发市场潜力,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地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发展,上海市地区城镇人口远远高于农村,所以,导致上海市整体购买力比较高升,上海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也使上海市超级市场火爆盈利,商品快速畅销。所以,一定要采取手段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流通业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切实拓展上海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最后,规范整顿市场秩序,创造健康市场环境,要想整顿市场秩序就一定要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不合法的产品生产企业,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商贸流通环境,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买的放心,用的舒心,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同时,上海当地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这一著名经济中心,其流通商品的品种之多,样式之全,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销售方式的不断创新都成为上海商贸流通业竞争力飞速提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上海是全国科技最发达的商务中心,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流通速度,上海拥有高级人才资源,他们懂得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国内外贸易投资规律,又懂得连锁经营,这些都有效促进了上海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

4 总结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海市商贸流通业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上的发展上都大大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新型业态占据较大比重,批发零售业迅猛发展,餐饮服务业持续火爆,上海已经成为全国商贸流通业的重点与核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流通环节多,战线长,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想使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就必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水平,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合理调整战略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名举.主成分分析在小城镇经济辐射区研究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6(5).

[2]董黎明.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地域差异及分等研究[J].地理学报,2009(1).

第7篇

从我们在客户的顾问的过程中总结包括经济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区域城市结构调查与发展规划、商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区域零售市场调查与分析、典型性调查与研究、未来商业地产的供应量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调查与研究、立地条件研究、商圈的确定和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经济环境的分析和生活结构研究

开发任何一个项目都涉及到经济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商业房地产项目,由于其开发周期长、投资大,受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影响大,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出租经营或者销售来实现开发利润,因此其风险很大。所以,在开发商业房地产项目时,对经济环境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调查和研究时应重点对以下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

总人口及地区人口结构、职业构成、家庭户数构成、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

GDP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情况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市商业增加值

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通过对统计局和城调队定期公布的数据进行连续3-5年的分析,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总水平。有些资料通过统计年鉴和政府工作报告获得。 二、区域城市结构调查与城市发展规划调查

所在区域城市的结构对商业房地产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商业区不论是同业态的聚集经营还是不同业态的错位互补都可能存在市场商机;在城市中该区域的位置若在行政、经济、文化等人动密集的地方,则城市的机能易于发挥出来,由于人流集中自然能形成商业的经营氛围。以上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还包括:

公共设施状况

交通体系状况

道路状况、通行量

城市性质与功能特点

各项城市的机能

城市规划

通过对区域内实际生活的空间,包括中心地带及周围区域城市结构机能的调查,了解该区域内设施、交通、地势条件、活动空间等环境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例如,交通网的开发计划,交通网密布的地方往往是人口容易集中或流量特别大的地方,所以在调查时对于交通路线及来往的车辆、班次、载客量等均作为调查的要素;城市发展规划对商业将来的发展非常关键,诸如大型社区的发展计划以及商业区建设计划将直接对项目的规划以及未来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调查必须通过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实地调查了解,由于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一般的调查人员很难完成以上工作,调查必须有目的性,如果不知道目的是为什么,这样得到的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参考价值将大打折扣。 三、商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

每一个城市发展都有发展的规划,商业布局和规划也是城市机能完善的标志,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零售服务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上世纪末百货商场大量倒闭、超市业态的迅猛发展和外资零售商业的“入侵”,既加快了零售业的整体发展,也出现大型商业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等现象,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大中城市行业管理部门开始加强商业网点整体规划和布局工作。

为增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科学性、权威性,扩大规划工作覆盖面,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内贸易局于今年一月二十四日,在《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的基础上,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要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尽快制定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未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报贸易局备案。凡未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包括含有网点规划内容的商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不得上报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项目。通知要求在2004年12月底前完成规划的制定及城市商业网点依法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

目前包括北京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已经完成了该项工作,在对大型商业房地产开发 过程中,开发商及时了解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划非常关键,避免政策性的风险和重复建设。例如,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关于商业网点的规划不仅考虑目前商业布局特点,而且结合城市发展对限制地区的限制项目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鼓励在四环路周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新型零售业为主的商业圈;新发展的居住区,10-15万人要规划建设一个地区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1公里以外的居民区,原则上居住人口1-3万应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商业中心。这些都是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建设性要求。 四、区域零售业结构的市场调查与分析

如果说前面所要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宏观经济形势、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那么区域零售业结构则是区域零售业实际情况的调查,在通常意义上是我们常讲的商业普查。它不仅反映区域内零售业经济活动的指标和商业特征,而且其综合反映的各项指标和内容为项目的市场定位、业态设计、经济效益预测提供定性的参考分析。

地区间的销售动向

业种别的销售动向

商业地区间的竞争状况

大型主力店的动向

第8篇

[关键词] 零售业 市场容量 成长力

1 福建省零售行业成长力的现状分析

1.1 整体的市场容量趋势分析

在全省经济迅猛增长的大环境下,全体居民消费绝对量不断增长,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逐年猛增。受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并进而转向经济危机的影响,拉动本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福建政府发现我省现在已趋向外向型经济,第三驾马车进出口“奔跑”已经疲软,越来越重视消费和投资这两驾马车,重视程度最高的就是消费,这也是解决福建省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生产过剩的唯一因素。福建省经济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90年的979元开始逐渐增加到2008年的10361元,增长958.32%,平均每年增长53.24%,一路上升,基本上没有出现回落的现象,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207.7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828.04亿元,增长1742.7%,平均每年增长96.82%左右,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1763元增加到2008年的30123元,增长势头迅猛,由此可见福建省零售业市场前景广大,市场容量在不断增加。1990年到2008年福建省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地区GDP不断增长,但是两者的缺口在不断地扩大,这说明虽然随着人均地区GDP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呈下降的趋势,或者说,消费后劲的动力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绝对数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1.2 省内市场结构份额发展状况

我国堪称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零售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加之随着我国加入WTO,福建省各个市场已经逐渐放开,外资零售业则加快进军进驻本省零售市场,从而一举改变本省本土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结构,本省零售业市场正逐渐被外资大型零售业企业瓜分,市场份额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1显示了2007年和2008年福建省内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门店数量、从业人员人数、销售额、市场份额及增长率状况。

从上表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来看,2007年~2008年福建省零售业市场份额结构中,内资企业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本省内资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是最低的,只有30.29%,而港澳台资零售业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64.66%,外资零售业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则呈现高速增长,达到360.07%,内资零售业企业销售额尽管有正的增长,但是市场份额却有所下降,港澳台资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虽然保持不变的比例,销售额增长率却达64.66%,外资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不仅有正的增长,而且销售增长率增长最快。这说明,全省整个零售业市场份额开始逐渐被港澳台资和外资零售业企业所瓜分,正逐步丢掉自己的市场,“蛋糕”开始被瓜分。

1.3 内资与外资零售业的差距分析

虽然省本土零售业企业在省内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与国外零售业巨头相比,本省的零售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市场集中度低,行业市场进入壁垒低。以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34强,年实现营业总额逾100亿元的福建永辉集团、新华都、东百集团以及三木集团四家大型商业连锁企业为标准,2008年的CR4为11%,2009年的CR4下降到3.83%,降低速度非常快,市场集中度非常低。这主要归因于行业进入壁垒低导致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明显发生转变。其二是福建省零售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以东百集团和新华都为代表的福建省本土零售业2010年最新季报资产各为13.7981亿元和13.9042亿元,在各自领域行业上市公司中的排名分别为第34位和第1位,销售额分别为51964.93万元和112829.88万元。两者之和还不到我国2008年中国连锁最强的国美电器有限公司2007年销售额达10459378万元的季销售额的1/15,约37.5亿美元左右,而排名全球第一且已进入本省的沃尔玛2007年销售额则达378799百万美元,是国美的25.25倍之多,与排名世界第五的家得宝(The Home Depot, Inc.)相比,其是国美的5.16倍之多,因此,福建省零售业的规模相对于外资零售业来讲是非常小的。其三,本省零售业企业表现出竞争加剧,外资零售业成长迅速。如表1所示,省内资零售业企业的门店数从2007年的2447个增加大2008年的2710个,增加263个,增长10.75%,而港澳台资企业的门店数从10个增加到14个,增长40%,外资零售业则从92个增加到725个,增加633个,增长688.04%,扩张战略显而易见。而且外资零售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就2006年来讲其门店个数激增,其中沃尔玛在2007年增长高达40%,逐步加快扩张海外市场。外资零售业企业规模及门店数量的扩张对本土零售企业造成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本土零售企业的成长性。

2 后危机时代制约福建省零售业成长力的成因分析

2.1 本土优势

对于内资零售业而言,它们是在省内本土土生土长的,对本省的文化和居民的需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理,本省居民对本土企业也比较了解,因而,内资零售业的成长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反应不明显,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有直接的关系,但并不说明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关。而且内资企业在本国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与其门店的数量多寡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给其带来多大的贡献力,而港澳台资在内地设立机构时,一方面不像外资那样与本地无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则不像内资那样土生土长,又属于外来企业,但均属于中国企业,考虑这些特殊性,港澳台资企业则比内资企业需要更多考虑门店数量并不难理解。对于外资企业,总部不在中国,在面临一个全新市场的环境下,不仅机会巨大,同时风险不可小视,则很容易理解其为何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门店数量、从业人员、净资产、零售价格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同时它们还要考虑的是在新市场中是否存在自己的生存空间,即本省零售市场中内资与港澳台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内资零售业比港澳台资及外资零售业更严峻地面临着资金方面的问题。综上分析,就因为内资企业考虑的因素不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时,才使港澳台资和外资在内地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从而制约了本土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同时,正因为港澳台资和外资的进入,才导致内资零售业企业竞争效率的提高,可以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能暂时保住市场的主导地位。

2.2 与港澳台资和外资零售业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存在采购过程的纵向捆绑和销售过程的纵向合谋行为

受利益的驱动和长时间的合作,内资零售业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实行纵向捆绑和纵向合谋,如向供应商低价采购市场份额极小的商品,零售商把两者不相关的商品或者利用一种消费者需求很大的商品配之以几乎没有多大市场的商品捆绑销售所进行的促销活动,这不仅阻碍了没有市场需求产品及其产业的更新换代,还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虽然在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均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内资的零售价格一般要比它们贵,这就是纵向捆绑和纵向合谋的结果,提高了内资企业和供应商的利润,却降低了内资企业的效率,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产业链没有及时调整进而阻碍本省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内资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供应商合谋组成专门供货商,以会员为名,实则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量,进而抬高商品销售价格,获得垄断利润。除此之外,本省内资零售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向外省扩张能力不强,门店在县以下网点布局较少配送中心发展滞后,规模较小。这不仅对消费者的福利造成损失,还使本省存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非均衡发展现象,存在福利净损失。

2.3 本省零售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记得上海某个地方家乐福有这么一则广告,即方圆五里之内,凡是在本店点购买的商品比其他店更贵,本店一律退还差价。貌似很考虑消费者的福利,认真分析后则不然。存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原因在于,其一是外资零售业在国家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税收统一之前在福建省享有“特殊国民待遇”,这主要是本省为引进外资而制定的相关对外优惠政策,于此外资零售业企业在全省抓紧机遇实行本土化战略,形成自己具备一定规模经济的产业链条,利于控制成本,为价格战奠定了基础;其二是本省零售业企业存在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导致内资零售业企业的商品价格偏高,而外资零售巨头则在采购环节上注重的是压低供应商商品的价格,国际化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现代化、独特的经营理念,如:沃尔玛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麦德龙强调“顾客是合作伙伴”;家乐福的理念“一次购足、超低售价、免费停车、自助服务和新鲜优质”,从而降低零售价格。而省内零售业连锁经营理念陈旧,不能深入人心,缺少自己的经营特色,丧失竞争力比较严重;其三是外资零售业的发展战略是“先打市场,后赚利润”的模式。因为外资零售业企业属于外来型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风险比较大。因而,它们在坚持长短期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在短期以市场份额目标为主,力图站稳脚跟,在长期获得垄断地位后再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外资零售业企业常常采取价格战,以低价格获取广大消费者的偏好,抢占市场份额,瓜分国内零售“蛋糕”市场。

3 促进本省零售业成长的建议

目前,本省零售业面临巨大威胁,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的丢失,如何抓住全省经济高速起飞的重大阶段快速发展是本省内资零售企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3.1 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并购重组的机会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其影响的扩大逐步向实体经济转变,导致大量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甚至倒闭,给并购重组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本省内资零售业企业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实行并购重组,不仅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吸取被并购企业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获取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运输物流一体化的优势,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自身的产业链,降低采购价格,从而降低售价,保护好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规模。

3.2 抓住信用卡时代的便利性

21世纪是个便利的时代,也是信用卡的时代,一卡在手,虽然说不是万能,但是极为方便,这也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内资零售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大势宣传促销,吸引顾客消费,使顾客产生消费欲,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还可提高自身利润,并进而改善国家整体福利。

3.3 适时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

本省内资零售业要有个清晰的定位,采用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不仅要利用好已有的绝对优势,在区域市场上先做大做强,继而稳步向其他区域推进,同时还应该把自己的定位与外资零售业企业的现状相结合,坚持打好市场份额的“保卫战”,谋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内资零售业企业在面临外资零售业企业的具有丰富的资金后盾和人才的优势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巨大反差下,应该利用好国家拉动内需的机会,站稳城市的脚跟,扩大在城市的经营规模,并不断积极开拓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唯一途径农村市场。内资在发展农村市场时应该做到商品配置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保证商品质量的可靠、安全,又要符合农民的消费口味,既要考虑到农民的消费层次,还要重视农村市场的经营布局科学合理化,从而实现全面与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市场相结合、电子商务与运输物流一体化相结合、横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3.4 加强政府管制

传统的SCP范式已经向SCPR分析模式转变,政府管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省政府而言,首先应该消除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虽然税收已经统一,但是政府应该加强对零售业价格战的规制,防止恶性竞争。同时,还应该规制我国内资零售业的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对于违规出现的现象应该严厉处罚和打击,以规范零售业行业的市场秩序,保证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再则,充分发挥零售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对零售业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营造一个和谐的竞争环境,克服制约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促进内资零售业健康成长。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零售业行业成长性的现状分析认为:福建省内资零售业已经面临巨大的威胁,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地丢失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制约本省内资零售业成长力的因素及内资零售业发展受限的原因是本土优势、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以及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提出了福建省内资零售业应该抓住本次金融危机并购重组的有利机会,采取多元化战略,加强政府管制等措施以利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费明胜.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战略研究综述[J].江汉论坛,2008,(3).

[2] 张婵娟.中国本土零售商业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毕小青.我国大型百货零售商场战略危机的成因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4]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 黄娟.电子商务给零售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电子商务,2008,(12).

[6] 胡蓉.中小零售企业物流服务问题与对策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7] 许胜余.2007年中国商业零售仓储分析与展望[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8] 李定珍.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路径评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08).

[9] 韩春艳.由沃尔玛的成功谈我国零售企业文化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23).

[10] 周济平.我国连锁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11] 曾志勇.浅谈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J].现代商业,2007,(30).

[12] 金薇.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

[13] 欧阳小珍.网络零售业中交易成本与顾客价值创造模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

[14] 公丕国.浅谈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2).

[15] 张春明.中国零售业企业组织创新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第9篇

关键词:零售国际化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