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加油站投资风险

时间:2023-05-28 09:44:00

导语:在加油站投资风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加油站投资风险

第1篇

[关键词]加油站 风险管理 制约因素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23-01

加油站建设是一个长远的项目,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加油站建设以石油为原料,是各类工业的一种。加油站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时刻应对接踵而至的挑战,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加油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识别可靠性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风险识别就是我们在对投资风险的类型进行分类的行为,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在使用过程中也能看出很多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在进行加油站建设的时候缺乏专业人才,对于风险的把握不够全面,而另一点就是加油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对于企业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够。

(二)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问题

在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科学对于施工现场以及加油站后续安全十分重要,施工现场的有效勘查能够极大的降低安全风险,然而目前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往往由于各中因素导致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甚至很多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形同虚设,施工安全合同当中也未对安全问题予以明确,不重视安全责任问题,这就造成了施工中以包代管现象的出现,现场施工安全及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管理上的安全漏洞

在加油站施工过程中,工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影响因素,在前期工作中要充分做好后期工作的准备,尽管各个环节都抓了,但是并没有真正预测后续工程的需要,只是流于形式,在图纸会审等环节中,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安全风险隐患以及施工问题,导致后续施工出现安全风险,并且部分单位并未认真审核材料,加之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做的不到位,给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并且在工程招投标管理中,部分施工单位的资质存在问题,虽然审核工作完整了,但是却未能对后续的工程施工外包现象予以监管,这些施工单位会假借其他单位的资质进行施工建设,而自身各方面的条件都未能达标,出现人、证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工程整体留有安全隐患,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得不到有效实施。

(四)安全监管问题

监管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部分监理单位并未和施工单位明确分割,反而往来密切,对于施工当中的一些问题不予理会,例如对偷工减料等行为放任发展,从而留下安全风险隐患,另外有些单位对国家政策标准了解的不够充分呢,未能及时发现施工建设当中的一些违规及违法现象,不利于工程的建设安全。

(五)消防安全问题

加油站是一个商品油销售终端环节,一部分加油站为追求经济效益,对于加油站建设改造消防安全工作不够重视,结果存在诸多火灾隐患,一旦出现火灾事故,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未按照规范要求盲目选址,对于加油站周边建筑物、交通线等的安全距离没有认真研究考虑;建设及改造图纸未经有关资质部门设计或者未将设计图纸报送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同意,擅自施工,造成加油站格局不合理,罐体埋设不规范,容易形成火灾隐患;加油站建设及改造期间人员复杂,存在边营业、边施工情况,卸油加油管理混乱;电气线路不规整,乱拉乱接,用电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管理不到位,随意性大;防火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火意识,消防设施配备不到位。

二、加油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油站前期开发阶段的风险防范

首先,在进行分析工作之前要有一个缜密的数据采集工作,根据要评估的项目进行合适的市场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有用的数据。特别是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信息手段收集关于加油站建设项目详实准确的信息就成为评估部门应该做的事情。其次,要有一个影响力强大的约束 机制,要有一个完整的执行力强的加油站建设项目的管理组织,不仅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更要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加油站建设项目的考察评审,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约束机制。

(二)做好接地保护

加油站作为一个高危作业区域,必须要进行必要的静电接地保护,静电接地保护经过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保护网络,确保接地安全。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要注意电气接地保护和接零安装必须要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在接地零件以及材料选用方面要注意焊接方式及质量,并且要做好焊口的防腐措施,防止漏点现象,所有建筑物和设备连接须预留测试点。接线桩应根据加油站布局,分别布置在加油站周边,每处两桩。

(三)完善管理

对于加油站的建设管理来讲,包含了整个过程的管理,在加油站建设中,要做好设计、施工、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合同的签订必须要全面考虑每项条款及细节问题,并进行有效约束,一旦出现问题要根据合同进行相应处罚,避免出现无据可依的情况,从资质审查以及现场勘查到人员培训都要全面的把控,特别是要做好场前分析,对施工现场的每个风险因素制定控制方案,将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对于重大风险要制定应急预案并且进行实地演练。

(四)做好消防安全

消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求加油站在建设改造过程中充分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只有各级管理人员对消防安全工作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加强,加油站的消防工作才能健康发展。认真学习有关消防法律法规,从长远打算,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加油站的选址工作。加油站建设改造方案必须由具备设计资质的部门进行设计,并将图纸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不得擅自施工,严禁不按规范图纸进行施工。落实防火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人,并与有关施工单位在合同中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要对临时用电部分实行严格管理,严禁乱拉乱接电气线路,严格动火审批手续,落实防雷、防静电、防爆措施。加强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对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使每位员工具有牢固的消防安全意识。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做到有备无患。根据加油站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实施演练。

(五)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加强岗前安全教育和培训对于工作人员提升加油站安全风险的防范有着巨大作用,要根据石油产品的相关性质,使加油站工作人员或者卸油人员清除的知道站内加油作业或卸油作业需注意的安全风险防范事项,在遭遇事故以后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提高员工应急处置的能力。

随着加油站规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以及新改扩建、收购加油站数量的急剧激增、安全工作迫在眉睫,总之,加油站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注重,从安全、管理、人员、经营等方面进行立体化建设才能够保障加油站的建设安全。

参考文献

[1] 江梦策.青岛市市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第2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品油销售竞争的日趋激烈,石油销售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逐渐增大,为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研究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文章对石油销售企业投资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提高石油销售企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石油销售 财务风险 识别 评估 防范措施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客观现实,无处不在,企业发展要想健康持续,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研究,做好风险管控。目前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投资风险;它包括行业竞争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政府监管风险以及宏观政策风险。另一方面是资金回收风险:由于石油销售企业具有接触货币资金人员多、实物资产比重大、面广、线长、点多等特点,这都会对资金的回收带来一定的风险。近年来,石油销售企业为了减少风险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来降低风险,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明确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和评估手段才能提前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石油销售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对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评估手段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为石油销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

1、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只要是指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客观存在的、潜在的、尚未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预测,对潜在的后果、起因、影响范围和引起源进行辨别并记录的过程。

财务风险识别的操作过程是由感知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风险识别的基础,指认识存在的客观风险,并能够找出风险点的过程;后者是风险识别的关键,它是指准确研究引发风险发生的各类因素。一般来说风险识别包含了三个基本过程和步骤:(1)收集信息:根据识别的目标进行信息收集并及时分类梳理,为风险识别提供数据支撑和判断依据,根据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的特点,信息收集主要包括历史风险事件、现有风险数据库、公司领导讲话、国内外同行业年报所批露的重大风险信息、公司各项制度和章程、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等内容。(2)确定识别方法:主要是根据收集的大量信息和目标特征选取科学合理的识别方法,主要的识别方法:领导讲话分析法、目标分析法、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财务报表法、历史事件法、流程图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基准化分析法等几种。(3)建立风险数据库:把已经明确的风险登记造册形成风险数据库,方便以后查阅,它是下一次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撑。

2、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控制与处理的实现离不开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评估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来展开的,通过分析和研究识别出来的财务风险点及其危害程度,全面了解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管理风险决策以及提出防范措施奠定数据基础和依据。

(1)投资风险评估

①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评估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折现分析投资加油站建设项目的现金净流量来评估加油站在正式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从而确定加油站项目建设的投资风险,在动态分析法中有三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动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以及标净现值。

②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反映的是息税前盈利和销售之间的变化关系,表征的是产销量变动率和利润变动率之间的对应规律。在石油销售企业风险评估中,经营杠杆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手段,在一定的销售量范围内,固定成本的变化和销量的关系不大,这样就可以通过很小的销售增量大幅度的提高经营利润。经营杠杆系数的别称是经营杠杆程度,描述的是息税前收益变动率除以销售量变动率的数值,由此可见,经营杠杆系数越大,那么石油销售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

(2)资金回收风险评估

评估石油销售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坏账损失、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几项指标来展开。

①总资产周转率:它是总资产周转额和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描述的是销售企业的资金周转次数,该指标越小说明资产被占用较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那么资金回收风险就会很大,反之亦然。

②存货周转率:它是销售成本和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描述的是企业存货周转次数。如果大量的石油被库存不能销售出去,大量资金将会被占用。该指标越小则表明资金用于存货的就越多,从而资金流转较慢,回收风险较高,反之亦然。

③坏账损失率:它是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总额的比值,它反映的是坏账在赊销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数值越小说明坏账越少,那么资金回收风险就越小。

④应收账款周转率:它是赊销收入净额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值,表征的是转账周转速度,该指标越小表明资金周转越困难,资金回收风险越大。

⑤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它等于360除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应收账款变现的速度大小,该值越小,资金回收风险越小。

3、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根据笔者从业的经验实践认为要切实防范财务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要建设财务风险管控队伍,强化培训。采用现场指导、召开专业会、集中学习等手段全方位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强化企业员工风险意识[1],并建立风险管控会议制度,定期探讨风险问题。其次,树立风险管控理念。从成品油的入库、运输、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点,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意识的防范财务风险。

(2)构筑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健全石油销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一支熟悉即财务管理流程又能够监督检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并成立财务风险监管领导小组,制定管理手册和管理流程,定期研判财务风险形势,提出控制措施和方案。二是规范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结合石油销售企业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检查评价、化解应对、识别评估、风险决策等财务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三是确立四位一体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石油销售企业要完善由外部专业机构、内部审计部、财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等组成的评价测试体系。

(3)完善内控体系

一是建立符合实际的日常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相关岗位要求,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并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二是完善动态风险管理程序:企业要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对筛选、分类、对比后的信息进行初步判断,然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风险关系、风险因素和风险来源[2]。

三是加大测试监督力度,强化工作执行力。四是建立定期考核以及奖惩机制,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4)优化风险控制方法

一是加强人员管理,减少人为风险:选拔员工时要注重品质和素质,并制定好明确的岗位目标和职责,按时进行考核和奖惩,这样就能够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财务风险。二是定期梳理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是由很多的员工以及配合企业组成的,人员的变动、设备采购商家的更换、市场行情的变动等因素都会产生财务风险点,必须要定期梳理财务风险才能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制定应对措施。三是进一步完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和约束制度,形成不同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并定期测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4、结论

通过对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研究,主要的出如下结论:

(1)财务风险识别的操作过程是由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部分组成,需要三个步骤:收集信息、确定识别方法、建立风险数据库。

(2)投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动态分析法和经营杠杆系数;资金回收风险的评估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坏账损失、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等5 个。

(3)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止措施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构筑财务风险管理体、完善内控体系、优化风险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 车晓娜,李立春.财务危机预警模式[J].上海会计,2001(11):42-44.

第3篇

一、职务履行和职务影响方面的情况

廉洁方能聚人,身正方能带人,律己方能服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时刻告诫自己要以《廉政准则》为镜,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培养和信任,自觉做到以平和、知足之心对待“名利”,以敬畏、淡泊之心对待“权位”。三年多来,我认真履行职权,干好本职工作,坚持权为民所用。一是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局班子人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落实。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和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全面贯彻党内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人酝酿、会议决定”组织的原则。在事关畜牧业重大发展事项决策时,坚持事先充分酝酿分析论证,充分听取和采纳局班子成员好的建议和意见,做到重大事项由局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执行不直接分管财务、人事和工程建设项目的“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三是严以律已,作党风廉政表率。本人始终带头加强作风建设,带头执行党纪法规有关规定。工作中,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便利为本人、配偶、子女及其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及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的情况。任现职以来,自己从未摆过洒席、没有出入私人会所和持有会员卡,也没有收受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

二、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情况

三年多来,我始终以“将区党委、管委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项目和资金争取到位,将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到位,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整治到位”做为最终工作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从未在任何场合任何人群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公开发表同中央和上级决定相违背的言论。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我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加强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理论、党纪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深入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实质,用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我注重畜牧水产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任现职以来本系统从未发生违背科学发展观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三、公务消费方面的情况

本人在公务消费方面,严格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搞特殊化。公务用车使用方面,我单位有一台公车猎豹湘M41517,是2006年区领导用的专车,2009年划转给我单位使用,现在已陈旧老化,都一直没有向组织申请购置新车,也没有私事驾驶公车办事现象。燃料费和修理费等运行费低于区纪委规定的车辆运行费,同期相比下降了25%和30%;办公用房方面,由于我局没有局接待室,办公和接待用房一间,面积17平方米,没超标占用办公用房现象。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因私或因工出国(境),也没申请办理过出国(境)护照。

四、个人有关事项方面的情况

本人出身农家,从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2004年,我在回龙圩茶厂路段,自建了一栋三层楼房,面积345平方米,当时的造价只花了18万元;妻子何美花1999年在回龙圩供销公司下岗后,一直在中石化永州石油分公司回龙圩加油站加油,属劳务派遣工。儿子今年刚满17岁,在江永一中读高二;1999年承包回龙圩加油站一年,同年在永济亭办事处承包了10.28亩柑桔经营,2010年7万多元价格已转包其他人经营,现在马鹿头办事处还有8亩早熟密桔,经济收入可补贴家用,双休日还可以作为自己休心养心之地。本人没有经商办企业;自任职以来,局里每年发的只有年终绩效工资4000元,别无其他奖金收入;本人与妻子怕担投资风险,在金融理财方面也无爱好,平淡过日子。

第4篇

成长期高速公路公司可以通过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来筹集资金,经过萌芽期的运作,此阶段的高速公路公司股权与债权融资的渠道有所不同。

(一)债权融资

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开始进行小规模区域内扩张,无论是公路桥梁项目的收购还是投资新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很多,高速公路公司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以最小的成本筹集资金,不要认准一种方式进行融资,以降低融资风险。国内银行贷款程序简便,运用灵活,成本开支相对较低,不会稀释公司股权,还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为股东创造价值。如宁沪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筹资运用的就是银行信贷这种方式。

成长期的经营公司主业逐步走上轨道,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主业收入增加,进入了盈利阶段,债券融资的限制因素不再构成高速公路公司融资的障碍。而公路行业良好的资信度为债券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发行债券,政府主管部门常常会提供一定形式的政策支持甚至直接提供担保,这无疑是极大的提高了债券的偿债信誉。公路债券的发行利率和发行成本将会随着信用等级的提高相应降低,这些先天优势为利用债券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

债券是一种非常具有融资潜力的渠道,现在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国外已有成功的做法可供我国借鉴,利用债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在许多发达国家,债券融资在公路建设投资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表现突出的是韩国的公路债券融资,其公路债券占到投资计划的40%。韩国发行的公路债券期限一般为3~5年,债券利息率以当时银行利息率计,年利率约为12%~17%。因此,高速公路公司因大规模扩张而需要扩大融资渠道时,可以将一部分注意力转向国内的债券市场,依靠地方政府和国内证券管理机构的支持,努力实现在国内发行债券,进行债券融资。债券发行是高速公路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比起普通公路,高速公路更具商品性,更有稳定的收益,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应充分抓住企业债券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拓展企业债券融资这一融资途径,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资金供应渠道。

(二)股权融资

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业绩增长,逐渐盈利,部分已经符合国内上市融资的条件,业绩良好的高速公路公司既可以采用国外上市融资,也可以利用国内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在目前的证券管理体系下,配股和增发新股是企业最为常用的股权融资方式。虽然目前证券管理当局对增发新股还有较多的限制,但作为一种更为企业化的融资行为,这种融资方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使用。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借助证券市场,对高速公路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运营,是广泛吸收国内外资金,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一条成功路子。在1999年,我国有13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其中8家在国内上市,发行A股或B股,共筹集到约58亿元人民币,而截至到2004年3月,我国就已经发展到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市场融资净额达到273.44亿元人民币。发行股票,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资信,降低财务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劳资关系,增强公司凝聚力,为经营公司资本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高速公路股票因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属性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有:(1)高速公路股票具有收益稳定性。高速公路公司以收取路桥通行费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通行车辆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而且,通行费收入多为现金收入,不存在应收帐款对通行费收入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收入的稳定性决定了公司股票收益的稳定性。(2)高速公路公司股票具有风险可控性。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对高速公路的投资者给予保护和优惠政策,高速公路股票的投资者可以减少投资风险。(3)高速公路公司股票具有需求强劲性和增值稳定性。由于高速公路股票具有以上两个特点,资本市场对其需求量很大,同时高速公路公司一般不会受到其他高速公路公司的竞争,对高速公路股票的需求量将稳步上升,相应的其价格也会随着不断攀升,从而确保投资的保值增值。(4)高速公路股票一般不会受到投机的影响,投资者一般都是看中公司未来良好的收益前景,而不是公司短期的收益预期,资金实力较为雄厚,投机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

二、成长期高速公路公司的资本运营战略选择

成长期,高速公路公司主业逐步走上轨道,车流量不断增大,主业收入逐渐增长,员工对经营业务逐渐熟悉,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但尚未成熟。此阶段高速公路公司的特点为:(1)高速公路车流量逐渐增长,资金流也随之增加,但由于车流量还未能够达到饱和,资金流量并不稳定;(2)公司主业经营不久,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3)公司经过萌芽期的运作,主业逐步走上轨道,公司内部各项制度正在逐步完善。此时,高速公路公司的经营目标还应放在对主业的经营与发展上,筹集主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适当发展区域内路桥产业与主导产业经营。

一些观点主张成长阶段的高速公路公司不但可以进行集中化与一体化的资本运营运作,同时可以进行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适度向多元化发展。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可以介入其他产业,分散企业的风险。但是,笔者认为高速公路公司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基础,一味的大规模的多元化扩张不但不会使企业形成规模经营,带来利润,还会由于经营公司资源不足,无力经营,经营风险大幅度上升,公司面临经营危机。因此,根据此阶段经营公司的特点,处于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应该选择适度集中化与一体化相结合的资本运营战略,即重视企业的融资的同时,主张企业的适度区域内产业扩张及主导产业经营,发展沿线经济。这种战略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实行企业的高度资源集中,着重于高速公路公司的主业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不必面对太大的经营风险,为企业将来的多元化发展奠定资金与主业基础。

三、扩张运营

在重视融资的同时,主张高速公路公司在适度区域内产业扩张及主导产业经营,发展沿线经济。

(一)区域内主业扩张

高速公路公司的主业扩张包括区域内扩张和区域外扩张,区域外扩张虽然有利于企业向外发展,但是主业经营地域的分散不但给经营公司带来地方进入壁垒,还使其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区域内主业扩张企业不但拥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而且有利于扩大区域内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经营公司的发展。

区域内主业扩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收购区域内已建公路、桥梁项目;二是投资新建区域内公路、桥梁项目。投资新建路桥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企业需要承担建设风险,经营风险较大,项目前几年的收益水平较低,而后几年则没有保证。收购路桥项目和投资新建路桥项目相比,投资见效快,可以做到当年投资当年获益,还可以享受该项目原有的优惠待遇,如土地开发、沿线广告及服务设施的优先,回避了建设风险。所以目前高速公路公司大多选择收购已建路桥项目的资本运营方式。例如宁沪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除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外,还拥有宁沪二级公路江苏段、锡澄高速公路、广靖高速公路以及宁连高速公路南京段等位于江苏省内的收费路桥全部或部分权益,使宁沪高速形成了区域内的规模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经营

我国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普遍规模太小,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还不能实现规模效益。以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对高速公路沿线项目的经营开发,可以形成辐射带动的良性循环,便于其滚动发展和资本实力的不断壮大。

1.服务区。高速公路公司可以经营本公司所管理的高速公路沿线的宾馆、餐饮、维修、加油站、广告、救护等业务,对高速公路公司而言这些业务并没有太高的进入壁垒,企业若要全面的介入这些业务相对也比较容易。进入主导产品经营模式对高速公路公司最有益的一点是,它能部分的避免由于调低收费而对企业收入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公路收费降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车流量,从而间接的增加辅助业务的收入。

2.广告。高速公路公司在经营主业的同时,利用本身拥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停车场和收费等票据载体上经营广告业务,为广告客户提供广告宣传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报酬。高速公路公司可以经营的广告业务主要有广播广告、户外广告与交通广告、印刷广告,这样既能增加经营公司的业务收入,又可以为司乘人员和乘客提供服务与商品信息。高速公路公司可以和经营区域内的广告公司合作,参股或控股,利用自身固有的资源进行广告宣传,既能为经营公司带来利润,又能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3.仓储开发。仓储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向客户提供货物装卸、材料堆放等的场地,从而收取费用,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一种服务活动。例如,可以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立交桥下的边角地带,通过加工改造、整理,可以出租给承租方,向社会客户提供货物、机械的场地。广深高速公路和广州市北环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在公路通车前后,就着力改建立交桥下和其他规定地方的土地,以租赁方式给承租方,用作货物库存、料场和停车场等,为经营公司增加了收益。

4.旅游产业项目投资。高速公路公司开发旅游业具有自己的优势,旅游业依托高速公路,不但可以实现快速、舒适、安全的旅游目标,还可以搞活和带动沿线餐饮业、旅馆业、商品零售业的发展。如,辽宁省高速公路公司在沈大高速公路的鞍山甘泉服务区,利用温泉和其他天然资源,开发旅游宾馆,环境优美、价格优惠,集旅游、休息、疗养于一体,颇受欢迎,效益很好。食宿于自己的饭店宾馆,不但可以扩大高速公路的知名度,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旅游公司竞争力。

四、结语

高速公路公司资本运营战略研究,就是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发,准确了解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特性的前提下,通过融资、扩张、收缩三种模式的不同组合建立适合各阶段的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以实现经营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强.委托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营中的应用[J].学习月刊,2006,(22).

[2]夏飞.高速公路经济属性及其融资模式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6).

[3].高速公路融资渠道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6,(10).

第5篇

关键词 中石油 苏丹模式 海外扩张

中石油苏丹项目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集生产、运输、炼油、石油化工、销售于一体的海外石油基地,其6区项目是中国援外体制改革后第一个利用援外贷款进行海外石油资源开发的项目,也是中国石油企业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的项目。苏丹石油项目增进了中苏两国经贸关系,实现了共赢,推动了中国石油项目在非洲、中东等国家的发展,是企业实现资本、商品和品牌三个层次“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因此,研究中石油进入苏丹的模式及其效应对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苏丹石油资源及石油投资政策

(一)石油资源

苏丹石油资源丰富,据苏丹资料,苏丹石油地质储量为116亿桶,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00亿立方英尺。OPEC和BP公司资料显示,2008年苏丹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67亿桶,占世界总量的0.5%,采储比是39.7%。苏丹现有21个油田,产油区主要集中穆格莱德盆地、迈鲁特盆地、蓝尼罗河盆地以及靠近埃及和利比亚的西北地区及红海沿岸地区。为吸引外资,借助外国石油公司发展石油工业,苏丹政府把油区划分为A、B、C、1、2、3、4、5A、5B、7、8、9、10、11、12A、12B、13、14、15、16、17A、17B和Ea等二十多个石油勘探开发区块(见图1)。

(二)苏丹的石油投资政策

为鼓励外商投资,发展本国经济,1999年7月,苏丹政府颁布了《鼓励投资法》并进行了两次修订。按新的《鼓励投资法》规定,地下和海洋资源开采是苏丹重点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石油投资包括新油田的勘探及开采、石化产品和石油服务。该法还规定,对于同类型项目的投资,无论企业的国别与性质都享受相同的优惠条件;对石油等战略性项目,至少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还有减免关税和土地租赁费等优惠政策。苏丹规范石油勘探、生产的法律主要有1998年的石油财富法和1973年的石油资源规定。石油财富法规定,苏丹政府与跨国石油公司所签订的石油勘探、开发的协议都是勘探与产量分成协议;勘探许可期最长为3年,可延续;生产期不超过25年(包括不超过6年的勘探期)。此外,苏丹的石油财税制度比较宽松,定金、矿区使用费、国家参股、利润分成等财税条款都是可以商谈的,有关投资安排、合同面积撤消等规定也较灵活,投资者所得水平在世界产油国中居于中高水平。

二、苏丹境内的外国石油公司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美、法等国的石油公司就进入苏丹进行石油勘探。由于苏丹内战等原因,80年代后,美、法、加拿大和奥地利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开始撤离。后来,苏美关系恶化,两国中止石油合作,这为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石油公司进人苏丹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提供了机遇。

目前,在苏丹石油市场上,活跃着35家国外石油大公司。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GNPOC)负责1/2/4区的勘探开发及铺设苏丹境内的主要石油管道;3/7区由PDOC负责;6区由中石油(CN―PC)独资开发,苏丹国家石油公司(Sudapet)享有5%干股。15区由RSPOC公司负责运营;负责13区勘探开发的是CPOC公司,苏丹10区、12B区正准备招标,各作业公司的股权构成见图1。

三、中石油进入模式分析

(一)概况

中苏石油合作开始于1995年9月的苏丹6区项目。此后,中石油联合其他石油公司,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5年和2007年获得1/2/4区、3/7区、15区和13区的石油开发权;完成了1/2/4区至苏丹港、3/7区至苏丹港和富拉油田直通红海的输油管道建设以及大量的基础设施。在下游,中石油与苏丹合资建设并扩建拥有世界第一套加工高含钙、含酸原油的延迟焦化装置、年产500万吨的喀土穆炼油厂;2001年又建设年产1.5万吨聚丙烯的石油化工厂;2001年3月建成了加油站。另外,中国石油还在苏丹港兴建输油终端,可以停靠30万吨级油轮。十多年来,中石油在苏丹的项目从陆上发展到海上,从上游拓展到下游,项目涵盖了勘探、开发、生产、输油管道、炼油、石油化工、成品油销售、服务等领域。

(二)苏丹模式的特点

从投资方式看,中石油是以“绿地新建”的方式,以参股、控股和绝对控股等合资方式为主兼有独资方式进入苏丹的上下游市场。“绿地新建”是中石油的优势,苏丹地质情况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极为相似,中国有勘探开发这类油田的技术和成熟经验;合资可以达到四个目的:弥补国际经验的不足、解决资金的问题、分散投资风险、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

从投资过程看,中石油进入苏丹是渐进式的。在上游,先进入6区、1/2/4区,后拓展到3/7区、15区和13区;由地下的勘探、井筒工程到地面的油田建设;在上游取得成功的同时,又进入炼油、石油化工和成品油销售等下游领域。概括来说,其过程就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渐融入苏丹石油上下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从融资方式看,苏丹石油项目是企业自筹资金与利用援外优惠贷款相结合的首次尝试,创新了企业融资渠道。在6区项目上,中石油自筹资金2亿元,又申请到1亿元的援外优惠贷款(中国政府对苏丹的优惠贷款是1.5亿元人民币,经苏丹政府同意,其中的1亿元由中国进出口银行转贷给中石油),此后的3/7区项目又获得4亿元。

在承包方式上,中石油以EPC总承包模式(对整个工程的设计、材料设备采购、工程施工实行全面、全过程的“交钥匙”承包)与苏丹合资兴建炼油厂,把中国的技术、物资、设备与服务带入国际石油市场。

(三)动因分析

中石油开拓苏丹市场的原因有四:一是多元化中国石油进口渠道的需要。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多。因此,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与供给基地,多元化进口来源,确保稳定的石油供给成了国家石油公司责无旁贷的任务。二是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推动。早在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要出

国办企业;1991年国家计委的《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指出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市场以补充国内不足”;1992年底,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方针,这些政策激励着石油企业走出去。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原油田(1998年划归中石化)是最早到苏丹6区勘探的实体企业,该油田1992年人员富余近4万人,资产闲置3.5亿元,企业遇到了生存的危机。在此情况下,该油田选择了“走出去”到国际石油市场发展的道路,目前该企业已成为苏丹最大的综合性石油工程服务商。四是苏丹发展石油工业的需求。1995年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时,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建立石油工业。随后,中石油获得苏丹6区的石油开采权。

四、中石油苏丹模式的效益分析

(一)从宏观层面上讲,苏丹模式实现了两国的“双赢”

1 苏丹增加了原油产量,建立了完善的石油工业体系。

1993年苏丹石油年产量为10万吨,随后几年的产量也远不到百万吨。1999年8月1/2/4区油田投产后,苏丹当年产量突破300万吨并首次实现原油出口,此后产量一路攀升,2008年达到2370万吨(见图2)。6区于2004年投产,当年产量144万桶;3/7区于2006年生产,当年产量2636万桶,截至2008底,上述三个区块的累计石油产量分别达到80555、4271和16289万桶。2006年,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扩建全面完成,全年加工原油416万吨;喀土穆化工厂生产聚丙烯粒料1.74万吨、粉料2803吨,生产各类编织袋2441.9万条。显然,中石油已帮助苏丹建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体系。

2 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拉动经济发展。

苏丹石油的成功开发,吸引了大量FDI。苏丹FDI流入量从1997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35.41亿美元,2008年为26.01亿美元(见表1)。其中,2004年中国对苏丹的直接投资为1.47亿美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为96万美元、5079万美元和6540万美元,截至2007年末,中国在苏丹投资存量达5.75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注入为苏丹经济带来了活力,推动了苏丹经济的健康发展,苏丹通货膨胀率已从1996年的132%下降到8.6%以下(2000-2007年);2000年以来,GDP平均增长率是7.59%,2008年为8.34%,GDP总量由1999年的107.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580.3亿美元。

align="">

3 增进了中苏贸易。

中苏石油合作也拉动两国间货物贸易的增长。首先,中国的直接投资带动了货物的出口,1996年中国对苏丹的出口额为0.49亿美元,1997年增长到1.14亿美元,2008年达到18.51亿美元。其中,1/2/4区项目带动的出口额是投资的135%,物资装备出口3.8亿美元。其次,促进了苏丹对中国货物的出口,尤其是原油的出口。1997年苏丹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为0.23亿美元,1999年则为0.53亿美元,此后快速增长,2002年突破11亿美元,2008年达63.02亿美元(见表2)。中国自1999年从苏丹进口原油,此后各年的进口量占中国从非洲原油进口总量的10%以上,其中,2001,2002年占到1/3以上(见图3)。对中国来说,这拓宽了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渠道,改变了中国原油进口的来源结构。对苏丹而言,石油出口增加了其财政收入,2001、2002和2003年的石油出口分别占财政总收入的40.5%、44.8%和56.9%;增加了外汇储备,苏丹银行的可用储备从2001年的4490万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5.269亿美元。

4 带动了中国在苏丹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业的发展。

自1996年以来,中国在苏丹的工程承包的合同数量、合同金额及合同完成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年合同数量为226份,合同金额突破30亿美元,累计营业额为84.95亿美元(见图4);劳务合作营业额1999年突破1000万美元,2001年实现近4000万美元,2007年底累计达到9611万美元;设计咨询营业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年底累计达到6279万美元;承包工程施工人数1998年突破6000人,截至2007年底,承包工程施工和从事设计咨询的累计人数分别为6.84万和6696人(见图5)。

(二)从微观层面上说。经济效益显著

1 直接经济效益。

中国在苏丹石油产业的投资累计超过60亿美元,其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有三:一是较高的投资回报。在1/2/4区和管道项目中,中石油出资7.5亿美元,投产后各年可分得份额油(见表3),2003年1月收回初期投资,投资回报率17%以上;炼油厂项目于2000年6月开始回收投资,投资回报率在18%以上。二是带动石油工程服务、石油管材及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在上游项目中,中方获工程承包额约9亿美元,利润1亿多美元。1997年管道钢管供应、防腐项目总金额达2.15亿美元,1998年管道施工、油田地面建设和管材供应分别达2.95、1.625和2.4亿美元。在炼油厂项目中,承包金额5.3亿美元,可获利1亿多美元。三是增加了员工的经济收入。以中原油田为例,油田员工在国外工作的收入是国内同岗位的5倍以上,油田勘探与施工期间,在苏施工人员超过6000人,这些在外工作员工的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2 间接经济效益。

中石油在苏丹投资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在苏丹的国际化运营,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国际合作经验。截至2007年,上游投资项目已向总部及其他海外项目输送416人技术和管理干部,其中,骨干及副经理以上人才223人,项目副总经理以上干部50多人;工程技术服务项目为其总部及其他海外项目输送人才1300多人。二是在苏丹的公益投资及用工本土化,增强PetroChina的国际影响力。截至2008年2月底,中石油在苏丹的公益项目投资高达4387万美元,受益人数150多万,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万个。中石油在苏丹的各个项目都大量使用苏丹籍员工,在甲方单位中,本土员工多达90%;在乙方单位中,也高达65%。三是上下游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为拓展非洲市场夯实了基础。中石油在被雪佛龙判定为“没有商业价值”的3/7区发现了亿吨级大油田,可采储量的发现成本约为国际大公司成本的1/5;

在1/2/4区的储量发现超过了西方公司在该区20年的勘探成果,新增储量单位成本又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成熟的技术和低廉的勘探成本吸引了非洲国家,此后,中国石油公司以苏丹为起点开始进入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及、阿尔及利亚、乍得、赤道几内亚、加蓬等14个非洲国家,截至2005年底获得大型的油气合作项目共27个。

五、潜在的风险

中石油在苏丹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和运营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指苏丹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种族、部落、宗教、争夺资源以及政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冲突,尤其是达尔富尔地区的冲突;还有南方的去留以及南北方未来的关系;以及美国对苏丹的经济制裁。在国际社会不懈努力下,达尔富尔地区的政治谈判不断取得进展,但最终是否以及何时能落实和平的“路线图”,还是未知数。苏丹的主产油区集中在苏丹南部,根据全面和平协议,2011年苏丹南部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脱离北部;如果南方独立,那么现在签署的石油协定是否继续有效;独立后的南方是否会重现内战的局面?这些目前还不能预知。在西方国家眼里,苏丹是一个从商。因此,对中石油来说,这些都孕育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二)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在苏丹的投资收益受苏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石油价格和汇率波动的影响。苏丹经济发展的好坏将影响石油行业的勘探开发,中石油的收益以份额油来体现,石油贸易结算的币种是美元,所以,世界石油价格以及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影响中石油的经营效益。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可能的FDI投资政策的变化。苏丹石油的成功开发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石油公司,这将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同时,随着苏丹石油工业的状大、国家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强,苏丹将加大对石油生产的控制权,对FDI的政策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此外,中石油还要承受来自西方一些国家以“排挤”为目的的恶意攻击。三是经营决策失误及文化习俗和语言的差异引起的问题,尤其是习俗的不同。苏丹是伊斯兰教国家,禁食猪肉和饮酒,而中国北方崇尚酒文化。在苏丹某地曾出现过中方包括管理层在内的饮酒事件,给油地关系及合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中方人员任何冒犯其习俗的行为都将损害企业的声誉、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

第6篇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时机的选择是指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把握机会、机遇的大问题,包括何时进入房地产市场、合适购入土地、何时进行开发、何时购入、出售或者出租房地产产品等。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有经济景气等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时机。经济研究理论及发展实践表明,在一国的经济运行之中,都存在着萧条、复苏、上涨、衰退,再重归萧条的经济周期。从我国及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发展历程来说,经济周期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即在经济由萧条走向上涨的过程中,房地产的价格会上涨;反之,在经济由上涨走向萧条时,房地产价格会下跌。因此,房地产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态势,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为房地产业创造的机遇,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二,是指要对房地产开发的阶段性做出时机决策。一般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是呈现周期性的,它的价格也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趋势。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和组成部分,所以它不可能不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再则,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开发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阶段所组成的。在房地产发展周期及其开发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投资,就有着不同的收益水平,从而也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因此,争取的投资时机及投资阶段的选择,对房地产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当然,在我国对房地产投资者来说,在进行投资时机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周期、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房地产开发建设周期等因素外,还需要更多地考虑我国的国情。

其次是地段位置的选择。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承认级差地租的存在,即不同的地段具有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好的地段会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与效益。因此,地理位置是决定城市地价最重要的因素,从而对房地产商业价格或形成租金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房地产要求不同的地理位置,以满足不同需求者的需要。一般地,房地产需求者对房地产在使用能力、功能及效应上应该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对居住、宾馆用房地产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在这里,自然环境不仅指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是否适合于居住、宾馆或其他服务业用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而且还只自然风光是否具有适宜于人们生活居住的舒适、休闲、迷人的生态环境。同时,居住及宾馆用房地产还对周围的生存环境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即一方面要求环境清静、优美、日照充足、空气清新,另一方面也不允许有破坏人类生活和谐或产生危险的环境存在。如靠近垃圾处理场、火葬场、坟地、加油站、煤气化工厂等的居住生活用房地产,其满足人们生活居住的满意度就很低。所以说,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及产生租金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相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状况、繁华程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及房地产商品的销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商业用房地产,包括丙谷胺和居住用房地产尤其如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城市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企业之间、及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经济的、社会的及文化的活动都会带来信息、资金及人和物的流动。如人们由于工作、休闲、娱乐在供单位、部门之间的往来移动,原材料、燃料在生产与加工地之间的运输,产品由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动,以及货物在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流动等,都需要支付一定得代价或成本。这种包括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在经济上就被称为转移成本。一般地,地理位置越优越,各个场所之间的联系就越畅通、方便,其发生的转移成本就越低。对投资者来说,转移成本最小的区位,就是房地产投资最理想的地段,如原料指向性的工业用房地产应选择在原材料产地附近,商业性用房地产尤其是日用百货类应选择在繁华街道、交通主要干线两侧,居住用房产应选择在靠近商业区附近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附近,等等。另外,地段位置的选择还关系到分享集聚效益的问题。一般来说,集聚效益与转移成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关联作用,即转移成本低的地区也是集聚效益较高或高的地段。这对于商业性用房尤其重要,因为优越的地段位置能使商业及一些工业企业分享到许多外部经济带来的好处。另外,集聚效益还包括居民享受到的由于社会道德水平高、治安良好、文化水平高等产生的外部经济。因此,转移成本及集聚效益的高低和外部经济条件等成为影响房地产价格和生租能力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对未来发展能力和增值潜力的预测。房地产投资不仅要重视现在的地段位置,而且更要结合到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预测未来地段位置的变化趋势。如果能预测出某一地段位置将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处于更加优越的位置,则投资者应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一地段进行投资,以期获得这类地段的增值潜力。可见地段位置未来发展能力也是影响房地产价格或生租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是投资种类的选择。房地产的种类很多,对于投资者来说,每一个种类都是可以供选择的一个投资机会。因此,投资者必须对不同种类的房地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掌握其投资经营之道,从而获得较高的或者超额的利润。

房地产投资的种类大致有如下几种:土地开发投资、住宅用房地产投资、商业服务用房地产投资、工业用房地产投资等。一般地,这些房地产投资种类的获益能力与国家的经济产业行业政策及投资政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国家实行鼓励职工个人购买商品房住宅政策时,则住宅用房地产存在着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高的潜在收益能力,是一个较好的投资领域;反之,投资的风险就会较大。

第7篇

为保证能源安全和石油天然气的可持续供应,下一步必须在阻碍石油天然气改革的难点领域有所突破。应该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营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快投融资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石油天然气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政府无疑必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集中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职能,将仍保留在企业中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建立综合的能源政府管理部门,并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将政府的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管职能逐步分开,按照依法监管的原则建立现代监管制度,逐渐淡化行政审批等行政管理职能,在进行经济监管的同时,增强技术、安全、环保等社会监管手段。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市场特征,政府的职能应主要体现在:制定宏观发展政策;在建立国家能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行石油战略管理;针对石油天然气行业制定有关促进竞争和反垄断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根据上下游各环节的技术经济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管机制,在竞争性环节放开竞争,进行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等,在自然垄断环节实行政府管制;发挥规范、协调企业行为和督促企业自律的作用;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

(二)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培育有效市场竞争

石油天然气行业应深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健全市场机制。主要包括放松市场准入,逐步放开终端销售市场;打破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鼓励其它社会资金进入流通领域,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以达到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合理引导石油天然气的生产、经营和消费。

应根据行业发展阶段和上下游各环节的技术经济特点,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有序引入竞争。具体来说,上游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环节在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基础上,引入竞争,这样有利于打破资源的区域性垄断,促进企业增加勘探投入,增加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提高开采效率;下游销售环节,特别是加油站是竞争性市场,应加大放开竞争的步伐,并通过安全、技术和环保标准等手段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从管道运输环节来看,天然气管道运输环节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特别是我国的天然气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管网非常薄弱,大部分生产者和用户之间都是单线联系,而且需求规模有限,还不具备欧美国家那样广泛引入竞争的条件,应该逐步引入竞争,可首先实行管道运输特许经营权的公开招标制度,引入市场竞争;同时,实行运输与销售分离,加强对管道运输定价的监管。石油管道运输与天然气管道运输有所不同,石油管道可与其他运输工具平行竞争,其垄断性要比天然气管道弱,但由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及石油战略的重要地位,且管道建设仍非常不足,国家仍有必要加强对管道建设的投入和监管。

(三)划分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由开发勘探、管道运输和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各环节的性质不尽相同。总的来说,除管道运输因其网络特征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外,其它各环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应该是竞争性的。而我国的现状是这两种业务混合在一起参与市场竞争,这对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极其不利。一方面,企业会凭借优势地位将垄断延伸到竞争性环节;另一方面,会导致“交叉补贴”的长期存在。

从国际经验看,为在具有自然垄断业务的行业改革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国都在改革之初严格界定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非自然垄断环节和自然垄断性环节,并将这两种业务根据改革的进程逐步分离。如美国的天然气行业改革就是从分离销售与管道开始的。首先,联邦能源规制委员会要求管道公司把天然气运输与其他各种服务(主要是销售)分离,规定消费者可以从任一生产者处购买天然气,生产者也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和批发商卖气,生产者之间展开争夺用户的竞争。其次,要求管道公司公平地提供管道服务。尽管天然气产业上下游已经形成了竞争市场,但是,由于管道运输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特性,联邦能源规制委员会要求管道公司对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提供非歧视性的管道运输服务。

应借鉴国外改革的经验,根据我国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逐步将自然垄断性业务从竞争性业务中分离出去,竞争性业务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而在自然垄断性环节加强监管,防止滥用垄断优势,确保管道运输的安全和稳定,保证对第三方提供非歧视性管道接入,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引入一定程度的竞争,如可由两家国有企业竞争经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垄断造成的效益损失。在严格区分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业务的基础上,应该对不能获得正常经营利润,具有普遍服务性质的环节形成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避免因行业内的交叉补贴而扩大垄断的范围。

(四)投融资体制改革

我国石油天然气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石油天然气行业又具有投入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特点。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融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石油天然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风险机制,形成包括外资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对于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和可持续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决定和主导投资的方式,政府在投资领域的角色应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公布投资信息,协调国家级的投资项目;对关系到国计民生重大项目适当进行投资,但这些项目的投资决策应充分科学化和**化,且不一定由国有企业独资经营;同时,抓紧制定和规范我国天然气企业境外投资监管制度。至于具体的投资活动应由企业自主决策,鼓励多渠道,包括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方式,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的投资;鼓励各种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参加我国石油天然气建设,逐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对外投资,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天然气企业跨国经营,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予以帮助。

(五)价格体制改革

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往往是各行业改革的攻坚环节,它要求市场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有相应的体制环境和配套条件,如在自然垄断领域就要求有发达的管网作保证,而这些在我国现阶段基本不具备,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应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价格市场化道路。

1.完善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办法,促进石油价格机制的形成

从长远看,国内石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但在竞争性市场结构尚未建立,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的条件下,完全放开价格不现实。近期改革的重点应是进一步完善石油价格接轨,接轨的原则是: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石油天然气行业下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保证能源安全和石油天然气的可持续供应,下一步必须在阻碍石油天然气改革的难点领域有所突破。应该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营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快投融资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石油天然气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政府无疑必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集中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职能,将仍保留在企业中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建立综合的能源政府管理部门,并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将政府的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管职能逐步分开,按照依法监管的原则建立现代监管制度,逐渐淡化行政审批等行政管理职能,在进行经济监管的同时,增强技术、安全、环保等社会监管手段。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市场特征,政府的职能应主要体现在:制定宏观发展政策;在建立国家能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行石油战略管理;针对石油天然气行业制定有关促进竞争和反垄断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根据上下游各环节的技术经济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管机制,在竞争性环节放开竞争,进行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等,在自然垄断环节实行政府管制;发挥规范、协调企业行为和督促企业自律的作用;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

(二)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培育有效市场竞争

石油天然气行业应深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健全市场机制。主要包括放松市场准入,逐步放开终端销售市场;打破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鼓励其它社会资金进入流通领域,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以达到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合理引导石油天然气的生产、经营和消费。

应根据行业发展阶段和上下游各环节的技术经济特点,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有序引入竞争。具体来说,上游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环节在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基础上,引入竞争,这样有利于打破资源的区域性垄断,促进企业增加勘探投入,增加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提高开采效率;下游销售环节,特别是加油站是竞争性市场,应加大放开竞争的步伐,并通过安全、技术和环保标准等手段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从管道运输环节来看,天然气管道运输环节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特别是我国的天然气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管网非常薄弱,大部分生产者和用户之间都是单线联系,而且需求规模有限,还不具备欧美国家那样广泛引入竞争的条件,应该逐步引入竞争,可首先实行管道运输特许经营权的公开招标制度,引入市场竞争;同时,实行运输与销售分离,加强对管道运输定价的监管。石油管道运输与天然气管道运输有所不同,石油管道可与其他运输工具平行竞争,其垄断性要比天然气管道弱,但由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及石油战略的重要地位,且管道建设仍非常不足,国家仍有必要加强对管道建设的投入和监管。

(三)划分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由开发勘探、管道运输和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各环节的性质不尽相同。总的来说,除管道运输因其网络特征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外,其它各环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应该是竞争性的。而我国的现状是这两种业务混合在一起参与市场竞争,这对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极其不利。一方面,企业会凭借优势地位将垄断延伸到竞争性环节;另一方面,会导致“交叉补贴”的长期存在。

从国际经验看,为在具有自然垄断业务的行业改革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国都在改革之初严格界定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非自然垄断环节和自然垄断性环节,并将这两种业务根据改革的进程逐步分离。如美国的天然气行业改革就是从分离销售与管道开始的。首先,联邦能源规制委员会要求管道公司把天然气运输与其他各种服务(主要是销售)分离,规定消费者可以从任一生产者处购买天然气,生产者也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和批发商卖气,生产者之间展开争夺用户的竞争。其次,要求管道公司公平地提供管道服务。尽管天然气产业上下游已经形成了竞争市场,但是,由于管道运输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特性,联邦能源规制委员会要求管道公司对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提供非歧视性的管道运输服务。

应借鉴国外改革的经验,根据我国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逐步将自然垄断性业务从竞争性业务中分离出去,竞争性业务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而在自然垄断性环节加强监管,防止滥用垄断优势,确保管道运输的安全和稳定,保证对第三方提供非歧视性管道接入,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引入一定程度的竞争,如可由两家国有企业竞争经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垄断造成的效益损失。在严格区分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业务的基础上,应该对不能获得正常经营利润,具有普遍服务性质的环节形成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避免因行业内的交叉补贴而扩大垄断的范围。

(四)投融资体制改革

我国石油天然气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石油天然气行业又具有投入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特点。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融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石油天然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风险机制,形成包括外资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对于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和可持续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决定和主导投资的方式,政府在投资领域的角色应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公布投资信息,协调国家级的投资项目;对关系到国计民生重大项目适当进行投资,但这些项目的投资决策应充分科学化和**化,且不一定由国有企业独资经营;同时,抓紧制定和规范我国天然气企业境外投资监管制度。至于具体的投资活动应由企业自主决策,鼓励多渠道,包括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方式,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的投资;鼓励各种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参加我国石油天然气建设,逐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对外投资,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天然气企业跨国经营,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予以帮助。

(五)价格体制改革

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往往是各行业改革的攻坚环节,它要求市场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有相应的体制环境和配套条件,如在自然垄断领域就要求有发达的管网作保证,而这些在我国现阶段基本不具备,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应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价格市场化道路。

1.完善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办法,促进石油价格机制的形成

从长远看,国内石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但在竞争性市场结构尚未建立,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的条件下,完全放开价格不现实。近期改革的重点应是进一步完善石油价格接轨,接轨的原则是: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能源的安全供应,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利用国际能源资源和市场。现在尽管世界区域性纷争不断,但经济手段仍是解决能源领域的主要途径,我国还是应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遵循市场规律,主动出击,在全球性的石油资源争夺中逐步占据有利位置,不再受制于人。但世界的复杂形势也要求我们有应对策略,未雨绸缪,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时,必要时结合使用多种办法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保障石油安全应该日益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紧密联系起来,国家应增强外交活动中对能源领域的关注度及目的性,在国家层面对开放性能源政策实施统一指导和协调,建议与俄罗斯等能源大国建立稳定的能源合作双边机制。

2.立足国内,利用国际市场

总体而言,应该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解决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的问题。首先,应立足国内,一方面要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国内能源生产能力,加大对国内油气资源勘探的投入,增加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投入,大力发展油气生产。另一方面,应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形成我国多元化能源结构,特别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大力实行节油,发展石油高效利用技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同时,应加强西部能源的开发,提高开发和利用西部能源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在加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多方位开拓油气供应渠道。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已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调整石油供应安全战略。应尽快确定成本较低和较为可行的能源供应方案,尽可能经济、合理地利用国外能源资源。可通过对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如对运往国内加工利用的海外份额油取消或优先获得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建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和信贷支持等,并对份额油的进口免征进口税等办法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油气生产基地,以减少对国外的直接依赖,降低能源供应风险。

3.加强能源安全评估和预警体系建设

我国石油不安全性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既存在价格急剧变动的经济风险,也存在石油供应阶段性、部分性供应中断的风险。应该建立一套保障能源安全的全面、系统和完善的机制,包括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发展态势,全面评估我国的能源状况,监控我国能源发展变动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能源危机做出预警反应,相应采取应急措施等。应全面分析在哪些情况下我国可能发生能源危机,根据国内外能源形势适时判断可能发生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能源安全评级(可有不同的评级方法,如可按程度不同采取“蓝”、“绿”、“黄”、“橙黄”、“红”的警示),并针对不同级别的能源危机设计系统的应急方案。这样既可以保证我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从容应对,又不至于在出现一般性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或暂时性的国内供求矛盾时采取过急措施而导致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4.完善油气储备体系

建立油气储备是世界各国通行的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其中石油是最主要的战略储备物资。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使一些石油消费大国纷纷响应由经合组织(oecd)1974年设立的国际能源机构(1ea)所制定的石油储备标准,建立起由政府控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石油生产销售商也扩大了各自企业的石油储备能力,这使得这些国家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变能力大大加强,并藉此给其他国家施加更大压力。而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不断上升,进口石油又主要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并且要通过漫长的海上运输线,石油的持续供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防止突发事件导致我国能源供应的中断,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势在必行。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组成国家级的专门机构,并由国家作专项资金安排,确保石油储备的战略性、统一性、安全性;科学确立战略石油储备的水平,合理安排储备基地的布局,建立有效机制促使企业积极参与石油储备工作,逐步形成“实物储备与产地储备相结合”,“国家为主、分级储备、官民结合”的储备体系;随着科学技术在石油天然气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技术储备也应逐渐成为油气储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以使我国能在发生石油安全危机时能启动技术储备从容应对;应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尽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真正接轨,采取国际通行的市场手段,如石油期货交易等缓冲石油危机的压力。

(五)提升石油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经济工业部门的不断崛起,我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并将占能源进口的绝大部分。今后我国能源安全的焦点将集中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它的发展将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性供应。多年来,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都是将煤放在主导地位,这和我国的能源资源状况及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且这种能源发展战略也确实在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际能源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以及环保对经济和能源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的背景下,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势在必行。煤炭将继续在我国经济和能源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甚至是一种无奈的接受。随着我国煤炭开发成本的提高以及煤质的下降,结合环境压力综合考虑,煤炭在能源发展中已没有以往的优势,石油天然气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一个处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没有煤炭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如果没有石油,整个社会将立即瘫痪。因此,在强调煤炭的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提升石油天然气在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虽然目前还不能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但至少应该将石油天然气提升到与煤炭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石油与天然气的重要性在性质上略有不同,石油的重要性是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而天然气的重要性是作为一种上升势头非常好的清洁能源,将有可能成为我国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突破口。

(六)制订经济激励政策

建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固然要靠政府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鼓励其它资金参与,实现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为此,各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企业对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投资、开发和储备。主要通过增加低息贷款、贴息贷款、调节税费、财政担保和补贴、建立专用基金,以及加速折旧等多种方式对行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我国也可借鉴国际经验制订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加快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步伐。

为保证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妥善处理石油天然气生产、运输,上游、中游与下游间,以及资源性地区与非资源性地区的分配关系。应研究建立石油天然气行业税收在相关地区的合理分配制度,兼顾资源省区、过境省份的利益,体现向西部倾斜的政策。为保证石油天然气安全,鼓励天然气形成使用,建议逐步将生产型税种调整为消费型税,并提高汽油的消费税率,减轻天然气勘探开发、城市配气、lng进口税赋,实行差别税率,对发电用气给予税收优惠。建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保险机制,放宽审批权限,份额油返销国内实行零关税;节油代油设备投资税收减免。

(七)设定改革的过渡期

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的特殊>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来看,原则上应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在某些方面应当逐渐松动分业的限制,采纳适当的混业经营。单就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关系来说,国际上保险业进入证券市场投资已十分普遍。“现代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增加保险收益,降低费率,减轻投保人负担,从而扩大保险覆盖面。”3自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7次降低银行的存款利率,由于保险资产有40%~60%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经历降息之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不断扩大,保值能力却不断缩小。为此,国务院于1999年10月批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虽然保险基金目前只能循序渐进地间接进入股市,但这已表明适当混业经营是有其优势和合理性的,我国今后必然要向这一趋势发展。在信托业方面,也必然出现委托进行证券投资的需要,可将信托的相关制度引入证券投资领域,从而使证券监管的法律渊源进一步扩大、完善。

若向银行业引入保险业、证券业和信托业,我们可以采取一个相对折衷的方式。由银行设立控股公司,下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相互独立的子公司。这样做既可以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又可以使子公司的业务不至相互影响,母公司可以根据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适当调整资金运用,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实力。

第8篇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投资;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01—05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现状及特点

(一)中亚国家51资(FDI)概况

中亚国家独立后都经历了痛苦的“转轨”过程,经济大规模衰退,迫切需要资本投入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国内资本极度短缺;同时,中亚国家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能源资源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资源禀赋决定了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强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4.8亿吨(世界排名第10位),占中亚地区总储量的80%,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占中亚地区储量的56%。据哈央行统计,1993—2009年哈萨克斯坦累计引进外资(FDI)1080.46亿美元,17年来年平均引进外资63.5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2.73%。2005—2008年为哈引进外资的高峰,平均年增幅为112.5%,2009年哈吸引外资126.49亿美元,获得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的58%(2009年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220亿美元);1996—2009年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年吸引外资4.0629亿美元,2009年吸引外资13.55亿美元。相比之下,自然资源有限、高昂的运输成本、远离市场、潜在的政治风险导致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明显较弱。总体来看,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日渐增强。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现状及特点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钻井机械设备维修、化工、轻工、食品加工、农业等诸多领域;投资形式有合资或独资建厂、工程承包等;投资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缺入,我国对土库曼斯坦投资大幅提高,2009年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直接投资流量也超过1亿美元,达1.1968亿美元。

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总额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很小,约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

二是投资企业增多,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领域主要涉及石油勘探开发、加油站网络、农副产品加工、电信、皮革加工、餐饮服务、贸易等领域。

从中哈来看,目前,中哈之间投资合作项目最多,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有1500多家,哈萨克斯坦在华投资项目有70多个。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较大型企业有:中国控股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哈萨克斯坦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阿拉木图分行、中国一汽集团与哈萨克斯坦“纳伊扎”公司合办汽车组装厂、新疆轻工集团的“新康番茄制品厂”等。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油气开采领域,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中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40.825亿美元,中国为哈萨克斯坦第9大投资来源国。

从中吉来看,目前在吉尔斯斯坦注册的中国企业有500余家,正常经营的158家,中国企业(独资和合资)约占吉尔吉斯斯坦外国企业的10%。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的中国企业以非国有企业为主,投资规模较小,多在100万美元以下,新疆企业占到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企业的一半以上。其投资领域涉及轻工、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业种植与养殖、矿产资源开采与冶炼、工程承包、通讯服务、运输、旅游等多个领域和行业。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较大的中国企业有:中吉合资的造纸厂、萨尔肯一乌苏啤酒厂、楚河禽业生产股份公司、新疆德斯果汁厂、新疆大成亚欧投资公司等。

从中乌来看,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领域涉及农业灌溉、水电站建设、机电产品供应、化工厂建设、煤气表生产、油田作业开发、缫丝、小型拖拉机组装、电信等。在乌兹别克斯坦较有影响的中国企业有: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化工、电力、农业水利、交通领域等),华为、中兴、上海贝尔公司(电信领域),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机械、化工、农田灌溉水利修复等)等;同时,借助土库曼斯坦一乌兹别克斯坦一哈萨克斯坦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2009年竣工),乌兹别克斯坦利用中方贷款实施了昆格勒纯碱厂、德赫坎纳巴德钾肥厂以及在油气、土壤改良、电力、电信领域的大项目。2011年4月中国央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央行签署一项金额为人民币7亿元(合1.06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促进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从中塔来看,截止2007年1月,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各经济领域共实施近50个合作项目,有40多家中资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开展业务。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以项目合作为主,中塔在通讯、农业、公路改造、输变电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从中土来看,土库曼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非上合组织成员国。我国对土库曼斯坦的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双方近年来在能源领域(天然气)的合作尤为突出。截止2008年8月,我国在土库曼斯坦注册的中资企业数量已达30家,正在落实的中方参与的投资项目49个,合同总金额12.849亿美元和14.783亿元人民币(约2亿美元),项目主要涉及油气、化工、交通、电信、纺织、建筑等领域。

(三)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及特点

1.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具备了一定对外投资的能力。如2005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1个,合同金额2 405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33万美元;2006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8个,合同金额649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333万美元;2009年哈萨克斯坦对中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40万美元。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主要以贸易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大多在百万美元以下。

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有合资、独资企业或代表处10余家,涉及皮革加工、商贸和汽车维修等,2005年实际投资50多万美元,2007年660万美元,2008年464万美元,2009年325万美元。其他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相对较少。

2.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特点。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整体来看,中亚国家仍然是外资的需求国,吸引外资的能力远大于投资能力。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加工工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比例失衡,这一特征揭示了为什么中亚国家对外投资仅集中于商贸、物流领域;中亚国家对外出口能源、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进口轻工业品和食品等消费品,其他投资领域基本是空白。中亚国家对外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其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不足。

二是中亚国家中哈对我国投资最连续、投资最多,规模也较大。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对我国有连续的投资,但规模较小,起伏波动较大;乌兹别克斯坦对我国的投资不连续、规模非常小;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我国则仅有1—2笔小规模投资。

三是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表现出明显的单边性,即以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为主,中亚国家目前主要还属于资金需求国,多数国家不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

除了中亚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

二、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因素

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截止2010年底,在哈直接投资占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荷兰(275亿美元,占哈引资总额的21.7%);美国(204亿美元,16.1%);英国(104亿美元,8.2%);法国(74亿美元,5.8%),意大利(53亿美元,4.2%)。2010年中国(50.3亿美元,3.9%)对哈萨克斯坦累计直接投资排名从上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对比部分国家(中国、荷兰、俄罗斯、日本和美国)对哈萨克斯坦国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分析这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2001——2010年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平均值为49.54%,表明哈萨克斯坦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中对主要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对欧盟国家和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哈萨克斯坦FDI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仍占较大比重;欧盟国家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稳步上升,中国和俄罗斯在平均占比为4.0%,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比重较低。

对比中亚国家所获得FDI总量与中国对其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后者仍处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思考:第一,为了保障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应强化中美、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战略部署,以符合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第二,中亚国家区域内宏观层面政策体制多变,服务监管与保障体系不规范或者缺失,导致其引资能力降低。与中亚国家合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其当地法律架构、行业规范、投资企业的当地社会责任的深入研究;第三,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应高度重视对中亚国家投资总体战略的研究以及区位、行业选择、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从微观层面看,投资企业实体的资产总量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较弱。为此应加强对东道国与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深入了解,从而尽可能地规避投资风险。

具体来看,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大国在中亚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中亚国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从俄罗斯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国家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从政治、安全、军事到经济,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俄罗斯开始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强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同时,俄罗斯对我国在中亚的投资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投资非常敏感。俄罗斯力图从生产、输出等环节控制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使得俄罗斯担心失去对中亚国家的控制。俄罗斯把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仅看做是经济问题,还是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

从美国来看,苏联解体后,美国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对中亚进行了全面渗透。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对中俄实施战略包围,更牢固地控制住欧亚大陆;二是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确保美国能源安全;三是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中亚国家在经济上也有赖于美国,希望得到其更多的投资和贷款以帮助本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在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渗透,美国目前是中亚国家最大的投资者。美国在中亚的投资主要流向了哈萨克斯坦,用于资源开发。如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1993年至2010年美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04.46亿美元,位居第二(哈萨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荷兰,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75.53亿美元)。美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关键投资国,是乌兹别克斯坦采矿、石油天然气、农业机器制造、食品和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最大投资者。

此外,欧盟、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也积极向中亚国家投资。可见,大国在中亚国家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中亚国家投资环境欠佳,影响了其投资的安全性

投资安全是保障投资回报的必要条件。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欠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在中亚国家的投资安全,投资回报难以保障。一方面中亚地区是“”和恐怖活动猖獗的地区,虽然9·11事件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总体趋于稳定,但恐怖活动并未根除,在该地区投资仍然较高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中亚各国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如,哈萨克斯坦对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规定就是阻碍外国投资的主要困难之一。自2001年起,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数量限制系统,该系统每年根据全国总劳动力数量限定发放许可的配额。据许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经营的企业反映,哈政府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给公司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放签证,或者只提供短暂的居留期限。这一规定给外国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中亚国家加大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增加了投资难度

近年来,中亚国家加大了对本国资源的控制,提高了外资的进入门槛,哈萨克斯坦是典型的案例。2005年,哈萨克斯坦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法案,规定:注册地不在哈萨克斯坦但资产在哈国境内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转让股份时,必须获得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批准。同时规定,国家不仅可以优先购买矿产开发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还可以优先购买能对该企业直接或间接做出决策影响的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哈萨克斯坦的做法不仅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和退出哈萨克斯坦矿业,尤其是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内矿产企业构成了实质。

(四)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复杂心态,影响双边投资合作

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怀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中亚国家希望从中国得到经济、安全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给自己带来伤害。这种复杂的心态已经影响了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深入。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在中亚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哈萨克斯坦的流行程度胜于中亚其他国家,我国对中亚国家能源和资源投资的集中化,更助长了“中国资源”的气焰;担心中国“经济扩张”,使得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中亚国家少数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学者对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劳务输出持偏激观点,使得中亚国家对中国心怀戒备。

三、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投资合作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分析来看,目前双边的投资合作水平明显落后于贸易合作水平。因此,要提高我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就必须要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发挥投资“助推器”的作用。

(一)明确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思路,确定投资战略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尚缺乏明晰的思路和总体战略。1994年4月26日,当时的总理在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就发展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问题提出了六点主张,其中第三条内容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经济合作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原材料优势,使产品有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信誉好、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作用。这表明了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去中亚投资的态度,确定了中国到中亚国家的投资原则。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合资、独资、联营等形式开展跨国经营,积极扩大海外投资。这可以看做是中国企业走向中亚市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但这些原则和战略过于笼统宏观,较之西方等国家对中亚国家从经济、安全到人文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渗透式合作方式,我国有明显的差距。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态势均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发展方向不明朗。我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要深入认识中亚地区在我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地位,做到海陆并举(海基以东部沿海地区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为主,陆基可以包括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以及中国向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延伸);在国家层面上,面对多极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应主动进行多极化、多层次的战略目标体系构建。

(二)增强政治互信,加大生产型投资

中国以能源开发为主的投资助长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流行,对我国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密切经济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增强双边政治互信,今后应进一步扩大与中亚国家在非能源领域的合作,加大对中亚国家的生产型投资,密切双边在产业领域的合作。中亚国家也希望得到中国对其生产领域的投资,如哈萨克斯坦总体纳扎尔巴耶夫2006年访华时,就曾正式要求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能源和原材料以外的工业部门投资。

中亚诸国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并不仅仅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定位于资源与原材料输出国地位,也寄希望于发展结构完整的民族经济。因此,我国与中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过程中,需认真分析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寻找更多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契合点,扩大合作领域。

(三)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区域投资机制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作用,为区域投资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如建立中亚区域投资合作基金,建立投资银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建立投资鼓励机制,改善投资引进国的环境;建立投资保障机制,保障投资安全。

近年来上合组织把进一步开展合作的优先方向确定为“安全、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在发展组织内部经济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经济和金融成为当前以及今后的主要合作议题。

(四)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原则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要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的合作原则,实现经济互利,与中亚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经济关系。

国家层面双边经济合作过程中,深入分析双方的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双方经济合作的互补特性,切实推动双方的经济稳健发展。地区层面多边组织间,尤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为首的多个地区性合作组织(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俄白哈关税同盟)间的联系与沟通,关注中亚经济联盟(当前由“俄白哈关税同盟”形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发展态势,做好相应的战略分析,把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思维中予以重视。世界经济系统战略层面,发展中亚作为连接东西方、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和纽带作用,深刻认识今后一个时期中亚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平衡各方力量,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一个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基金项目: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应对研究——基于金融合作与能源合作视角”(09BJL006);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研究”。

第9篇

__区辖34个镇(办),总人口10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占总人口的78%,属典型的农业大县。据调查综合统计,全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3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7.15万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达__.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4.5%,形成了以主要青壮劳动力务工挣钱的格局,传统的农业主导地位大大削弱。20__年底区统计局全面统计粮食播种面积为54260公顷,比2005年80773公顷降了265__公顷,近六年间减少32.8%。农户牧业畜禽存栏数量逐年大幅下降,从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__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人均出售肉猪及猪肉总重量2.46公斤,比2005年同期减少83.5%。农牧业比较经济效益过于低下,第一产业收入272.6元与2005年818元同比下降66.7%。大部分的农户完全放弃土地经营,或是只经营小块土地,满足自食自用,致使可供出售的农产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农户吃粮吃肉吃菜完全依靠购买。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农业劳动力减少,必然导致农业产能的下降。

__区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大部乡村农民全靠肩扛背驮进行传统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单一,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收入低,农村年青人多数根本不愿再吃父辈这样的苦。从初中、高中、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调查,农村青年都想跳出"农门"做"城里人",不愿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很普遍。特别是初中毕业生都早早打算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劳动,对农业发展无信心。多数家长也不主张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如今农业基本上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明天耕地无人种,这种情况无不叫人担忧。

教育、农业、劳动和扶贫等部门实施的"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雨露计划"等多项目的培训系统,无论劳动力转移培训还是农业培训,长期和短期都在并进,减免措施也相应配套。但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很少。目前,以外出务工培训为主,农业培训辅之。劳动力监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从业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2%,较高学历的和学农专业农村青年务农就更少。据培训部门综合调查统计,全区每年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不到1万人,只占全区农村劳动力40万人的0.25%。如果不尽快加强对农村青年培训,既是对现有农业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又错过了提高农村青年整体素质的最佳时机。

__区20__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总收入5358元,其中:人均纯收入4537元,属于全省比较贫困县区。农业人均收入526元,占农民人均总收人9.8%。现有871个村中,村无经费积累、村委会无办公楼、村无专业技术人员的"三无"情况的村委会,要占三分之二以上。据三季度在龙潭、王山、新丰、官家等多村调查,村委会正常开支十分困难,必要组织活动受限,大部分村就连村干部开会议事活动,一般都需要占用学校校舍,或者直接在村干部家中进行。农业培训、技能学习更是困难多。即使有的村委会有办公地、有图书室、配有一到两台电脑设备,多数上不了网,都成了摆设。多数年青人在农村感到信息闭塞,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研究渠道窄,错过多种学习机会。尽管可以参加中长期培训,但本地主导产业不明显,参与受训人,学用不能结合,导致农业培训没有吸引力。加之一部分村干部对本村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缩手缩脚,思想保守,长远认识不足,不重视本村长远经济发展和青年创业培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展慢,一定程度阻遏了农村青年在农业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前期工程资金启动量大,少则上几万元,多则上百万,自筹资金缺乏,种种困扰让农村青年即便是有心创业,也无力投入,制约了农业项目发展上档次、上规模。

本地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十分有限。政府也鼓励富裕劳动力外出,__、__、__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大大的吸引了农村劳动力的走向。外出从业参与面广,资金获得直接等特点,优于农业的经济收入。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__年__区外出打工人均总收入达16418元,全区外出打工总收入23亿元左右。如此可观的收入,对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子女就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本地非农务工也开始走强,农村建筑增多,不外出的青壮年每天也能最低挣到100元到__0元收入,眼前利益驱使,务工好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萎缩成为必然。

__区山多地不平,农户土地分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建设损毁复修任务大,大型农业机械进不了地,传统的耕作方式无法改变,要扩大农业生产靠劳力和技术,而劳力和技术缺乏又制约了发展。现有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涨,产品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低位徘徊,农业投资风险依然很大,导致农民不愿在土地上多投入。目前,支撑的农业的是低

文化、低技能、低体能"三低人员"。全区38.2万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22.9万人,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9.54万人,占2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5.72万人,占__.9%。大量低素质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无条件,特色产业不明显。由于多数村缺乏帮扶措施和必要的财力支持,农村青年普遍深感农业创业难。 一方面是来自农业专业学校困扰。五年前,__区两所专业职中,大同新建职中开设了以蚕茧、食用菌种植、养鸡猪等农业为主专业;新安职中也有固定的以农业为主相关的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如今为了市场需要和生存发展,承接了政府以外出为目的多项长短期培训任务,农学环境转变,学农生源锐减,学校对农村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单一化,所以农业培训科目相应调减,甚至无法开设农业科目班。就连区农广校也面临办学困难,七月中旬区农业局在招生关键时期抽调十八名干部,分片包干,由局领导带队用一周时间分赴乡镇办督促落实招生任务。另一方面参加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农村贫困落后,大多数青年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缺乏认识,选择学习专业随意,加之对免费教育无心里压力、无紧迫感,学员有想学就学,不学就走,学员流失率高达15%。加之农村青年往返学校和家庭之间,一些交通费、生活费用等开支加重了家庭负担,也造成家庭对培训的不支持。由于学员减少,相应专业学校面临对任务完成和获得国家不同类型的补助减少,形成了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特别是农业人才招生更难,政府陷入"一头热"怪圈。

近年来,职中、农广校教育专业学校,以及劳动、扶贫、科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有比较系统的培训项目,相应的都组织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在市场经济转型中,都以外出培训为主,更有多数部门对农村以几小时或一两天时间的简单培训而为之,对其农村青年在农业发展问题上培训力度明显不够。其次,各部门虽然都有专项培训资金、场地、师资队伍,但在扶持政策、资金划拨方式和培训计划、目的上却不尽相同,各自为政、各自为营,不能相互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极易形成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浪费有限的培训资源,造成培训目标脱节、影响培训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未能调动社会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区镇村三级政府,要统一联手,对村中现有40岁以下农村青年和初、高中返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青年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组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信息库。按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根据本人意愿和村镇产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主动规划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类型、时间和标准。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认真做好以外出培训为主到农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转变;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 由以短期培训为主到与中长期培训并举的转变;由以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到与新增劳动力教育并重的转变。增强学农热情,鼓励接受现代农业培训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打好基础。

一是整合领导机构,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领导工作办公室。专业机构与部门联手,统一组织联动,做到统一计划,统一管理。镇级设立农业"__0"工作站,做到农业技术困难有人管,电话咨询有人接,培训认证有人抓。二是完善 "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在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职中、农广校的农业培训资金投入,采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方式给予特殊支持,特别是对初中、高中毕业后的返乡学生进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分片包干办法,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建职中,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安职中进行培训,减少交通费用。实施毕业实名报账制,制定培训等级补贴,学员经初、中、高级培训结业后,培训机构凭项目合同书、到乡财政部门报账领款。对交通较远贫困生,免培训费补贴外,报销一定的车旅费用;对青年到见习基地或到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给予见习或实训补贴;大力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多途径开展农业技能办学,方便农民接受培训;积极争取企业、院校与乡村培训对接,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本镇村主导产业,同步建立一批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园区,开办青年农场,筑巢引凤。加快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培育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步伐,扩大农村青年创业环境。四是落实完善农村青年小额贷款助力资金和优惠政策。对农村青年向农业园区和规模化发展创业者,采取乡镇推荐,财政为农业青年提供必要担保,信用社顺畅对接的便利贷款直接通道。凡是接受农业各种培训后,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可优先享受支农优惠政策。五是建立网络通道。利用村部活动室,积极开通网络服务,运用计算机网络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跟踪服务和指导,及时解决农村青年创业中生产问题、营销困难,为农村青年创造生产服务环境,使农业增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