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产业发展特征

时间:2023-05-28 09:44:01

导语:在产业发展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产业发展特征

第1篇

摘要:印度每年的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数、电影从业人员数等均居全球之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电影市场占有者,其电影经验对我国尤具借鉴意义。印度电影的高产量与高票房现象主要取决于印度电影工业独特的市场特征与审美定位、产业运营机制和政策环境。

关键词:电影; 印度;发展模式

印度电影大多采用神话、宗教、历史、爱情、家庭等老一套题材,讲究豪华的场面、艳丽的服饰、漂亮的明星、诗意的台词和感人的故事,创造了一个歌舞升平与充满梦幻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印度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生活环境的恶劣、工作机会的紧缺、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价值观冲击、余威尚存的种姓制度的影响等都让人感到沉重的生活压力。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放松的工具,让走进影院的观众暂时忘却了现实的残酷,他们将自身幻化成剧中人物,随着剧情的起伏与进展来完成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生命体验,因此印度电影中歌舞片段拍摄场地的选择多为美丽的公园、华丽的宫殿、葱郁的森林、清澈的小溪、繁华的市场等地。

除了选景,为了拍摄需要进行的置景也考虑到同样的需求, 印度电影欣赏之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宝莱坞套路:导演总会在讲故事的间隙甩出一大段歌舞来,不论男女老少,从这边桥头唱到那方田野,从一个城镇跳到另一个村庄。在歌声中,一场大对决使坏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离别甚久的男女主角最终相拥在一起。美女、歌舞、凶杀、阴谋、搞笑等元素一应俱全。这种程式化的歌舞形式几乎被运用到每部印度电影中,久而久之,强化了观众的观赏习惯,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歌舞片的程式化。程式化实际上是一种形式高度成熟、手法相对稳定而且又符合印度电影规律,用以丰富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种特定的电影语言。当一种电影类型或表现模式被社会所接受,并逐步确立其流行地位时,适时推出类似的程式化作品在提高受众到达率方面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减少观众偏好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保证预期票房,吸引电影投资,节省影片推广营销费用等。

同好莱坞一样 , 宝莱坞电影工业进入到以相对稳定的制作团体制作商业化的主流高预算电影为核心,辅之以由相对平庸的制作团队制作的低预算小众电影为产品的产业内价值链,但是宝莱坞与好莱坞电影工业之间的相似之处也到此为止。所有的主流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融资、发行都是通过少数的综合性媒体集团(如迪斯尼、维亚康姆、时代华纳、NBC 环球和索尼等)实现的,而非主流电影实际上则独立于主流的融资和发行系统的。与之相反,宝莱坞公司制作主流大片与其他类型片在企业所有权、规模或资金和发行方面并没有显著不同,即无论在横向或纵向上都呈现一个完全分离的状态。在印度1947年独立之后,宝莱坞电影的制作、融资、发行和放映一直在数百个小规模的制片公司的独立制片人、独立发行商、私人金融家和独立电影院的运营商之间的复杂的合作中。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印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开始推动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经济获得高速发展。随着印度经济监管力度的减小,跨国公司和外国投资的增加,印度电影工业的运营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最重要的发展特点是在其产业内价值链下游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即前文所提及的横向一体化(或水平整合)。少数集中在发行和融资上实现规模效应的公司已经进入宝莱坞电影工业。这些公司为了制造集群效应和预防盗版,利用营销和发行规模上的优势,一面发行大量的拷贝给电影院,一面开辟电视和录像等新的发行渠道,并大力投资于市场营销以获得出口市场。这些企业代表电影发行和融资的一个新的、横向一体化的且高效的方式,更快地从那些迄今为止仍在印度每个自己的区域内独占优势的小规模的独立发行商手里赢得了市场份额。但是,这些横向一体化公司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绝大多数的宝莱坞电影仍由小的、专业化的制片公司制作的事实。这些制片公司现在很显眼的标志就是专业化,即使这些公司在横向上处于分离状态,但其专业化对出口亦有积极的影响。目前有两种专业化制片公司类型。首先也是最大的一种公司类型是利用在发行和融资上新的投资者的出现,通过提供其所需要的电影获得融资和发行。这样的制片公司通常声誉很高,他们在继续小规模经营的同时通过一个新的发行和资公司获得偶尔的大预算电影的融资和发行,以此摆脱对传统的小金融家和发行商的依赖,既减少了发行和融资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更好的制片计划(特别是低预算的制片)和剧本投资的可能性。而第二种更加独特的专业化制片公司类型是通过宝莱坞的老牌电影公司将其于 20 世纪 90 年代在新战略中所获的巨大收益先行投资,随着资本注入和相应的专业化管理技能的注入,此类公司开始了宝莱坞前所未有的快速专业化 :它建立了自己的海外发行机制,认真筹备后续电影创作,并利用其声誉和社会网络为随后的几个电影雇用顶级范围内的演员、编剧、导演和音乐总监。此类公司因此取得了很高的市场命中率,其收益则再继续进行综合的摄影棚和后期制作设施的投资。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不愿意发行由其他公司制作的影片,因此,他们的一体化链条是建立在自己的产量增长上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宝莱坞电影运营似乎并不属于电影制作上的横向一体化,也不是融资、制片、发行和放映的纵向一体化。而是走以集群为基础的产业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在宝莱坞电影工业的应用与发展,让宝莱坞得以在取得发行和融资上的规模效益的同时兼顾其在经营小型公司制片上的管理优势。这种新兴的模式,也有效促进了宝莱坞出口的激增。专业化和产业集群化的运营方式提供了新的融资模式和更好的制作规划,并改变了剧本的创作方式和导演、演员的使用,由此带来了平均生产时间和成本的降低。这种发行和融资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的进入,意味着宝莱坞终于能够充分利用不断增长的需求,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发行、流通和展出上的投资。(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第2篇

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确定的意义和发展潜力分析

科学选择和界定我市支柱产业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利于准确把握市情,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有利于发掘经济发展潜力和培植经济发展后劲,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为了正确认识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地位,明确其发展方向,更好地贯彻实施市委五届九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依据 年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和 年的工业财务数据资料,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供有关部门研究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和潜力时参考。

(一)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1、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

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对国民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是指支撑整个区域经济的关键产业部门,是该区域中产值或增加值最大、劳动就业人数最多、利润与税收最高的产业。通常也是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占用较多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围绕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原材料、矿藏、初级产品进行全程加工、深加工、培育配置培养,形成的产业链,亦称特色产业链。

2、工业行业与产业的区别

工业行业与产业有所不同,本质的区别在于工业行业属于第二产业,它不包括与之配套的,为其进行服务的行业活动,而后者包含第一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内容。只有将其合在一起,才称其为产业。以汽车为例,汽车工业不同于汽车产业,它只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属于第二产业,不包括与汽车制造相关及为汽车制造服务的汽车租赁、信贷、保险、销售、维护与保养等属于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只有将两者合在一处,才为汽车产业。同样,我市确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仅包括工业行业的生产,还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和与之相配套的经营活动。

3、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评价体系及发展状况分析

按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定义,通过计算和定量分析,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委会提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占全市GDP的份额列表如下:

在以上特点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是产业的增加值要占GDP的 以上,可以叫支柱产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截止到 年末,我市确定的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都超过了 以上,尽管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超过 ,但由于该产业涉及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商业、通讯、地方特色工业、民族用品等诸多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列入“十二五”时期的支柱产业。林产品加工业占GDP的比重虽然超过了 ,达到了支柱产业的标准,但由于该产业在我市属于两头在外的行业,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多,科技含量不高,受国外市场的影响大。从森林资源保护的层面看,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料的持续供给能力差。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从目前的支柱产业列入未来的特色产业,是依据长山区的资源状况,综合国内外市场、科技含量、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因素做出的选择。

从表中可以看出,按照统计对工业行业的划分标准,从规模指标的角度观察,我市资产、利润、税收和从业人员相对较大的工业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林产品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铁矿采选业)。如果依据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序划分,以上四大行业的基本情况依次如下: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增加值总量最大。目前有通化矿业集团、东圣焦化公司、曙光工贸公司和八宝煤业公司等骨干企业。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年,全市原煤的生产能力已达到 万吨,能力的利用率达到 。 年,全市 户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 。其资产规模已达到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 ;实现利润 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税收 亿元,同比增长 ,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和 ;从业人员达到 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

——其次是木材加工业。目前有金隆木业、云龙木业、丽美坚、禄林木业、宝健木业等骨干企业。目前,全市复合地板的生产能力已达到 万平方米;刨花板的生产能力达到 万立方米;百叶窗的生产能力达到 万立方米。 年,全市 户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 亿元,同比增长 。在总产值中有 是新产品产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其资产规模已达到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 ;实现利润 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税收 亿元,同比增长 ,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和 ;从业人员达到 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

——第三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目前有浑江发电公司、热电公司、松江河发电厂和华生热力公司等骨干企业。 年,全市 户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 亿元,同比增长 ;其资产规模已达到 亿元,占规模工业资产总额的 ;实现利润 万元,同比下降 ;实现税收 亿元,同比增长 ,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和 ;从业人员达到 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

(二)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分析

综合反映支柱产业竞争力主要特征的指标有效益指标、资本运营指标、市场指标、技术指标。按照这些指标的划分,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中提到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市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工业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

从规模看,在支柱产业中,仅能源和矿产冶金两大大支柱产业, 年就实现增加值 亿元,占全市GDP的 ;资产总额达到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从业人员 万人,占全市规模工业的 。这说明支柱产业总体存在较强的实力。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投资效益不高。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只有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个百分点。电力生产和铁矿采选是我市的主导产业, 年,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仅 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为 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工业和矿产冶金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和 ,超过全国标准值 和 个百分点。电力工业更是高达 。从我市投资规模看,尽管投资总量迅速扩充,但投资效果系数低。 - 年,全市投资总额累计达到 亿元,但投资效果系数只有 。其中,工业利润的投资弹性系数只有 。资产运营不佳的结果,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价格,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所以表面上看,我市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但从资本运营过程看,仍然是高投入低产出。

2、工业支柱产业具有支撑带动作用,但产品缺乏竞争力。

根据工业快报资料显示,我市确定的工业支柱产业, 年累计实现利润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 ;实现税收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 ,较好地发挥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说明传统的支柱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的地位。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我市支柱产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资金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品种老化型的传统产品多,品种新,具有现代产业特点的特色生态型产品少;内向型的产品多,外向型的产品少;耗能大的重工业产品多、高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少;初级产品、“原”字牌产品多,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 年我市能源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 ,矿产冶金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 ,大大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年,我市荣获吉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有 户,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只有“施慧达”和“地王”牌商标,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中仍显得微不足到。由于我市工业的产业链普遍短小,大多数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要么生产上游产品,要么生产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企业规模都不够大,产品附加值也不高,而且能源消耗大户所占比重大。从 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单耗水平看,工业支柱产业万元增加值单耗高达 吨标准煤,能源工业的单耗更是高达 吨标准煤/万元,单耗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艰巨。

3、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产业,受市场的制约严重。从反映技术指标的固定资产净值率看,以铜、铅、镁、金矿采选为主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石膏、滑石为主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和以原煤、洗精煤为主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都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其固定资产净值率都超过了 以上,以东圣焦化和曙光工贸等企业为代表的煤化工产品和炼焦业,固定资产净值率更是高达 以上。但技术优势并非完全的市场优势,以洗精煤、焦炭和铁精粉为主的“围钢经济”受制于通钢,通钢生产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由于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较大。一旦市场变化,就变得被动起来。

4、支柱产业及其骨干企业产业链短小,发展后劲不强。一个国家(地方)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竞争力的强弱。而目前我市的工业支柱产业还停留在少数几个骨干企业的"单打独斗"上面,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带根本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还十分短小,离产业群还很远。比如煤炭和铁矿是全市产值份额较大的产品,但这些企业间相互独立,上游产品所占比重高,价格优势不明显,企业也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市场订单还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企业的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还没有很好的结合,本地产业链还没有成长起来,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甚微。

产业优势是经济优势的核心,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的弱化也正是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发展前景看,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不强,煤炭工业受资源短缺的制约,很容易丧失已取得的市场份额。受市场的制约和资源型城市枯竭及关闭小煤窑等产业政策的影响,代表我市支柱产业的原煤、洗煤、焦炭、铁矿石和硅藻土的产量增长乏力。 年,全市原煤产量 万吨,与上年比仅增长 %。在 个行业构成的支柱产业中,有出货值的只有硅藻土行业,全部工业支柱产业的出货值也仅有 ,出口份额很小。这说明这两大工业支柱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很弱。电力工业特别是火力发电受原煤生产的制约,发电量与利润成正相关,一旦宏观因素有变,包括限电因素的影响,效益下降的局面将很难避免。据调查,目前,我市原煤的保有储量为 亿吨。建国 年来,我市累计开采原煤近 亿吨。 年全市原煤消耗量超过 万吨的工业企业有 户,累计消耗原煤约 万吨,仅浑江发电公司(包括浑江热电公司)去年就消耗原煤 万吨,其中,省外购煤高达 多万吨,通化矿业集团消耗原煤 万吨。按目前原煤消耗的速度,如果没有新的煤田发现,本世纪中下叶我市的原煤将消耗贻尽,这又说明,按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观察,工业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目前代表我市生态工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所占比例又较小。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在特色产业中, 年,全市特色产业增加值只有 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只有 ,这还包括份额占GDP总量较大的木制品加工业。

因此,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传统的支柱产业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仍然是工业供给的主体,但已没有显著的优势。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份额还显得微小,支柱产业竞争力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充分考虑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扩张性、增值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增强我市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是我市面临的主要任务。

——支柱产业左右着我市工业形势,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的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我们只有适合市情、适应市场,发展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快实行经济转型,壮大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才是现实的选择。

——支柱产业内部结构相似水平“高”,结构转换速度还很“慢”。突出地表现在:工业结构中加工程度较低,采掘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类型上,结构初级化明显,高度化不足,呈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特征。结构相似程度高,还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实力弱,且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不高。产业结构调整慢,突出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慢。转换速度慢不仅制约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支柱产业转换速度慢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不足。

二、做大做强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不断扩大我市支柱产业和生态产业的生存空间,特提出如下建议:

1、发挥长的生态优势,抓住特色产业发展不放松。

在我市确定的特色产业中,矿泉水、医药和木制品都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总体上看,虽然其综合实力和水准不高,但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超强的产业关联度是我市持续发展的资本,只要有超前的政策取向和优惠的政策,特色产业在技术和市场开拓方面才会有较大的突破。

按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上,林产工业要保证现有生产能力充分达产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要在做强全市复合地板和人造板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并向高档家具、办公用品、新型装饰和装潢材料等产业链延伸。在特色农产品开发方面,一要侧重开发具有我市生态特点的新产品,如以山葡萄、五味子、人参等为原料的清、混、浓缩汁以及植物蛋白饮料;二是要侧重开发生产市场需求的营养滋补类产品,如运动员及适合某种特定需要的保健类饮品,各种低度酒、滋补酒、人参啤酒等;三是生产具有长品牌和特点的各种农产品。如反季节山野菜、长野猪,冷水鱼、林蛙油、绿色无公害食品等,要重点开发生产一些系列产品,如人参饮料系列、人参化妆品系列、山果、蓝莓系列、保健营养饮料系列、矿泉水饮料系列、山菜、真菌食品系列等。

2、改变投资结构,适当发展新兴产业。我市虽然属于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具有现展水平的新兴工业很少,对此我们要根据生态工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工业投资结构。首先要控制“夕阳”工业的投资,要限制我市原材料紧缺的行业再扩大建设规模,要在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做文章,切实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角度考虑,我市不宜过度发展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应立足长的特色,侧重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将有限的资金向绿色食品、饮料、医药和人参等占用资金少、见效快的轻工业倾斜。

3、重塑医药工业。医药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耗能少、投资回收快的优点。在培育壮大医药产业方面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建设中药现代化基地,通过引进消化等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医药。要扶持天风制药、修正医药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实力。二是要在建设抚松万良人参市场的同时,异地改建长山货市场,适时组建长中医药批发市场,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规模。

第3篇

一、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类型特征

版权产业集群是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流通最迅速、对创新和创造成果的应用最迅捷的地区。它们通过经济文化发展轴线相互串联,星罗棋布地构成了全球版权经济的空间网络。版权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智力成果和知识资源为集群凝聚的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建立受版权保护作品的创作、生产、传播、使用和消费基础之上的产业组织形态。由于版权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依照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理论,可以将版权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划分为知识宽度型、知识深度型和知识强度型三种类型。

知识宽度在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在于把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建立在开放的平台上。基于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或高度匹配区域行业特征的知识宽度型集群着重于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以版权创意资源的开发整理与重塑为主体,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为驱动要素,从而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市场的配置,往往成为政府经济调控的战略重点。

知识强度在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在于推动基于知识产业链升级及契合或引领市场需求的消费升级。知识强度型集群主要通过对要素结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综合优化与配置,在基于产业本身知识价值链基础上展开分工与合作,在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向上倾向于以“产城融合”开发模式发展版权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节约了版权产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版权产业发展效率、推进了文化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有助于版权功能的发挥。

知识深度在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在于推进隐性知识创新及隐性知识显性化所创造的产业附加值。隐性知识创新是版权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是形成知识深度型产业集群的重要路径,它是高度背景化和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集群中的隐性信息实现了各个具有不同创造能力和技术知识水平的创意企业依靠组织内部公开的界面规则或关系契约,在创意设计、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和松散的耦合,形成非线性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合作关系。这种多层次的、灵活的网络关系既发挥了集群中创意要素协同创新的作用,又实现了企业间知识的播、共享、吸收和整合,使集群弥漫着“产业空气”。

在全球分工中的治理者或跨国企业形成的集群网络中,发达国家以知识为核心,通过外包版权产业的非核心环节,利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成本较低的优势,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构筑高端环节的进入壁垒,控制了版权产品利益格局和价值链分配,使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被动位置,其核心障碍正是因为缺少创造核心知识产权和创新隐性知识方面的竞争力,即基于知识深度和强度的版权产品开发不足。

二、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特征

版权产业集群的形成由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驱动和影响,既具有一般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驱动因素,又具有因版权对文化原创力,尤其是排他性资源的挖掘与创造能力的更高要求表现出的独特性驱动因素。从总体上看,地缘驱动、资源驱动和成本驱动分别是驱动版权产业集群成长的核心要素,它们主导着集群区位选择、业态选择和商业模式选择与重塑。

以地缘驱动为主要模式的版权产业集群,核心是通过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发展。版权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上的形成,来自于历史偶然性与循环积累的双核驱动。把空间经济思想引入经济分析的克鲁格曼将最初的集群形成归于历史偶然性和循环积累的双重作用,即集群的产生首先是基于某一地区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因素形成发展萌芽,而后经历了“路径依赖”阶段发展壮大,最终经过长时间“积累过程”形成成熟的集群。

资源驱动因素下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以盘活版权资源的方式实现产业的专业化发展。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载体,是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路径。例如在厄瓜多尔的西格乔斯,许多手工艺人生产陶瓷、编织品,并重新按照老德样式、设计和传统颜色制作服饰。在叙利亚的阿勒颇,微型及小型企业在小城镇地区聚集,用三千年传统的古法生产绿橄榄肥皂。这些传统文化色彩浓厚、工艺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在其特殊产品的独特品质上创建集体知识产权,并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改造的同时,创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集群。在我国,许多传统文化色彩浓厚、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地区,以传统方式的文化传承优势结合自然资源排他优势,将传统形式的生产活动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转化成为版权商品,其集中生产创造与消费的自发聚集,逐渐构成了特色集群的发展雏形。

以成本驱动为主要演进模式的版权产业集群,是集群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所有集群发展中必须面临的共性问题。正是因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既维持了集群稳定,又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了集群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不仅可以度过集群成长初期的困境,或缓解在集群遭遇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压力时的被动路径,也是大多数版权产业集群增加市场收益的主要方式。

但应当明确的是,在版权产业集群的驱动要素中,地缘、资源和成本尽管是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单一因素无法主导版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三规融合”为导向的集群设计,是集群升级的制度原点。然而在现实发展中,因为土地稀缺资源的区域发展模式缺少有效调控手段,名义集聚、实则分散的现象普遍,在现实中符合概念标准的产业集群集中度低、特征不明显,亟待寻找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版权产业集群特征的新成长动力。

三、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特征

版权产业集群是版权产业的一种空间经济形态,集群的分布规律既符合版权产业要素集聚和流动的一般规律,又与区域发展尤其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分布紧密关联。版权产业集群形成的紧密型关联体和松散型关联体,共同构成了基于知识的社会经济系统。根据版权产业集群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层次,可以归纳为城市群的点网结构、区域内的圈层结构和集群内的线性结构三种形态。

点网结构是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空间分布结构。通过版权产业集群形成的集聚效应带来的要素高度集中、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消费活跃等,构成了区域增长极。增长极成为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节点,它们就如同“经济马赛克”一般,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分布格局。串联这些创新节点,便构成了以区域为单位的创新网络。版权产业集群的点网结构往往以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极为节点,通过跨区域资源配置和流通的区间布局为市场半径,以整个城市群或城市圈为空间,形成产业网络。

圈层结构是基于中心地理论和产业空气理论,在区位比较优势的作用下形成以版权产业集群为圆心的区域中心地。版权产业主导企业的活跃度,不断吸引着相近或相似产业(企业)的集聚,企业在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中,形成适合产业创新和集体学习的产业空气。由此,区域内逐渐形成了以版权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在圈层结构中,集群往往在基于“向心力”形成生产集中和居住集中后,达到一定的区域要素承载的饱和状态,从而再进行基于“离心力”的分散,最终在区域内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版权产业集群布局。从群居到群聚,从居住性集群到生产型集群的转变,版权产业集群实现了集群单一围绕中心城市或中心区域集聚的转变,即通过“向心力—离心力”的均衡式空间分布方式,实现了城市功能组团的拓展,缓解了中心城区或城市核心区域用地紧张、资源稀缺、成本高昂等现实问题。

线性结构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以版权产业主导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导入形态。版权产业是以“智力成果权”为资源,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形态,其产业链的结构也依托产业特性,以版权形象原创为起点,构建了“创作——生产——传播——使用——消费”的线性产业模式。因此,集群内部的版权企业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出发点是线性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之间的知识共享。这种共享又可以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形式。前者是集群内企业基于产业上下游分工与合作形成资源互补性合作的产业组织方式的过程,后者则是随着社会分工与集群和产业链之间互动性的加深,集群的分布规律从单一的、静态的串联式产业链合作逐步演化为复合的、动态的并联式协作的过程。

从版权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看,城市群中跨区域的版权产业集群围绕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形成点网结构,构成版权要素的协同创新和版权资源的统一配置,提高了版权产业效率;区域内的版权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企业形成圈层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主导企业以较高的版权因子和关联企业之间形成有序的线性分工与合作。正是由于点网结构、圈层结构和线性结构在版权产业发展中的有机互动,使版权产业的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打破了二元经济地理结构,在区域空间上产生了新的格局,从而优化了版权产业的组织形态。随着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城市群时代,跳出行政属地,以全球市场为资源配置和要素流通的半径,建立基于版权合作的城市群合作组织与相关制度安排,是版权产业集群新空间秩序构建的基本原则。

四、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路径

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版权产业,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推进版权产业集成创新能力,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版权产业集群空间的集聚黏度不强,集群创新性与互动性不强,集群价值链层级不高和集群竞争力释放不足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源自集群制度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了集群内的企业主体缺少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难以激发版权创新的动力,二是源自集群政策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了集群企业之间因缺少产业关联度而形成松散合作体。同时,由于政策限制,集群往往在一定范围内单兵作战,成为封闭的容器,本地网络的僵化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弊病,使集群失去了逐鹿全球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针对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制定适合版权产业集群驱动特征和空间特征的集群政策,研究制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充分利用和发掘版权资源及区域禀赋并以此为基准,设计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集群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当前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产业政策”走向“集群政策”和从“产城割裂”走向“产城融合”的集群引导措施和集群建设路径,将有效破解集群制度创新瓶颈。一方面,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或优化补充产业政策,不但可以促进区域版权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为过度关注规模化扩张而忽略了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误区。版权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的共性规律,同时基于文化对智力成果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格外强调,版权产业集群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发展落地和产业轨迹,集群政策的设置旨在“以集群空间为载体,通过制度上的空间构建与突破,实现对经济要素的引导和吸纳,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区域(非集群空间)的生产力提高与释放过程”①。另一方面,新城市发展观要求集群功能的集约化、企业的集聚化和服务的专业化,“产城融合”这一集群发展模式,是版权产业集群破除发展定势,打破权利意识的封闭心态,从“功能集群”走向“文化集群”的重要路径,它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产业依附于城市、城市服务于产业的功能融合,使版权产业集群与城市成为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的实施,更加注重生产、生活功能的协同与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复合,将推动版权产业集群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区。以“弹性规划”的发展理念设计未来集群发展框架,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为文化功能的拓展和文化价值的发挥,预留更多的公共空间,是版权产业集群规划和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当然,版权产业并非必须以地理集中为唯一空间组织方式,随着版权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深水区,集群内企业不可避免地因为集群存在“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等一成不变的合作模式带来的弊病制约产业发展,集群的万能模式再一次受到挑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集群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创造性的变革、知识的积聚和基于竞争的淘汰机制,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地理集中只能形成松散型空间布局。地理集聚固然降低了交通运输和能源成本,获得了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经济,但依靠压低成本的竞争模式难以为继,并终将是面临淘汰的低端道路。而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推进,以核心版权为价值凝聚的虚拟协作网络将成为新的产业集成模式。

(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第4篇

目前,我县现有柠檬基地乡镇__*个,__*余个基地村,柠檬定植面积__*万亩,年产量达__*万吨,优质果__*万吨以上,其中:柠檬出口基地备案面积__*万余亩,可产出口优质果__*万吨以上。果农鲜果销售收入__*亿元,总产值__*亿元。近年来,我县在发展柠檬产业方面取得了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政策支撑,强化行政推动力

一是搭建行政推动平台。配备柠檬专职副县长,按正科级事业机构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柠檬产业局,35个柠檬基地乡镇配备柠檬专职副乡镇长,增设2-3个事业岗位,确保了柠檬产业有人专抓、有人专管。二是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柠檬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柠檬产业三百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拓展、科技研发、文化助推等方面落实具体有效的支持政策。从开始建立柠檬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目前县财政累计直接投入柠檬产业近3000万元。三是集成投放涉农项目。坚持政策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基地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思路,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向柠檬产业。目前,共整合投放项目资金6亿元,粘合社会资金近3.5亿元。

二、突出规划支撑,强化项目聚合力

一是抓好发展性规划生成项目。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比较优势、初具的后发优势,提出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战略定位,制定实施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五大工程的发展性规划,着力构建全国柠檬种植、加工、营销、研发、文化五大中心。围绕这一发展性规划,催生了《安岳柠檬精深加工研究》、安岳柠檬商品化处理及物流系统、安岳柠檬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二是完善布局性规划引进项目。对柠檬产业实施产业化、区域化布局,相继推出2平方公里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万亩魅力柠海示范园等产业项目,并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和业主开发模式引进产业发展主体。成功引进四川华通公司投资建设和入驻柠檬产业园,禹王、三友等一大批柠檬精深加工、冷藏储藏、商品化处理企业相继入驻,推动柠檬产业集聚发展。三是优化结构性规划争取项目。根据地形地貌和柠檬宜种区域,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柠檬种植面积100万亩,为安岳柠檬争取成为全国柠檬产业发展核心区和全国柠檬苗木繁育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突出龙头支撑,强化主体带动力

一是引进业主、培育大户拓基地。坚持市场引业主、业主拓基地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为切入点,引进业主、培育大户种植柠檬,促进了柠檬产业集中成片开发、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业主、大户400余户,种植柠檬8万余亩。二是培育加工龙头延链条。依托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引进培育柠檬精深加工企业17户,年加工鲜果5万吨以上,形成柠檬烯胶囊、柠檬油、柠檬酒、柠檬化妆品等10多类30多个品种的多层次加工格局。四川华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柠檬加工企业。三是培育专合组织强带动。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在全省率先组建起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世纪柠檬专业合作社,扩面推广金大地柠檬合作社四六分账二次返利联结机制,带动全县建立柠檬专业合作社126个,幅射带动农民10万余人,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突出市场支撑,强化品牌影响力

一是搭建柠檬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实施品牌宣传。相继举办第六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和三届中国柠檬节,多次组织中国?安岳柠檬商务洽谈会、中国柠檬之都战略研讨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广州农产品交易会、西博会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围绕全国柠檬交易批发市场建设,优化县乡柠檬交易网点布局,基本构建起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培育柠檬营销队伍,现有自营出口企业9家,现有3200多名专业营销人员活跃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并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长期设立销售网点,柠檬鲜果远销中东、东欧、东亚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拓展柠檬销售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通安岳柠檬信息网,积极对接国际国内柠檬生产经营情况及消费习惯,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目前,安岳柠檬已占据东南、西南各大中城市消费市场,进入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叙利亚、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三是创响安岳柠檬品牌。成功注册安岳柠檬证明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论证,先后获得泰国国际水果博览会金奖、全国柑橘品种结构调整推荐品种、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十佳区域农产品、四川名牌产品等殊荣。五、突出科技支撑,强化产业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技攻关体系。组建以县乡柠檬技术员为技术骨干的科技攻关小组,依托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中国食品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立题研究30余项,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4项,《柠檬种植质量管理规范研究》课题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二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成立安岳柠檬科学研究所,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定期定点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对柠檬主要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测报的准确率达95%以上。同时,建立专题会商、定期普查、动态报告、入境检疫申报等制度,做实柠檬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三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业厅合作,编制了以安岳柠檬为代表的部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柠檬》和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柠檬》,编制的国家标准《柠檬》,已成功获得国家标委立项。同时,建成全国唯一的柠檬检测中心,研究制定农药等有害物残留检验检测技术规程,全县柠檬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全县15万亩柠檬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获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授牌成为全国柠檬研发中心。

六、突出文化助推,强化产业发展氛围

第5篇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特色农业;“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42-03

“三农”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注重的问题,新时期的任务是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性趋同问题突出,市场对农产品呈现多样化需求,但是仍然是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加快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就应该注重金融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农业本身存在弱质性,特色农业比一般的传统农业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农村还存在金融排斥现象,商业银行难以对农户真实的信用进行判定,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还主要停留在存贷业务上。所以,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政策性金融应当担负起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更好金融服务的责任。

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1 传统农业需要改造

关于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这种农业在我国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对于经济增长贡献很小,不利于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美国学者西奥多・W.舒尔茨(1964)将传统农业定义为处于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在短时期内各生产要素不会改变,在追加投资时会使边际生产率下降[1]。为实现产量和效益的增加就要打破这种均衡状态,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每个国家和地区应该根据相对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选择生产和出口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和地区生产成本高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2]。所以,各地区从自身的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出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上进行分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

1.2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不能满足经济的持续增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必然趋势。各地区应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品,促进优势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并不仅限于田间的作业和产品的不同,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的产业链,在这条延伸的产业链上需要供、产、销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衍生出了第二(例如农产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例如运输,技术咨询等),改变了过去农业单一的经济结构局面。

1.3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对农业的“倒逼机制”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而特色农业顺应了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开拓功能[3]。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无公害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我国“入世”之后,农产品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非关税壁垒使贸易的环境更加险峻。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特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大力发展生态化特色农业是传统农业改造的一个方向。

发展农业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还存在着贫困乡、贫困县;打破传统小农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出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尽早脱贫致富。

1.4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前的目光主要聚集在工业上,从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的低效运行、滥用肥料和农药、废弃物随意丢弃,对水、土壤和大气构成的污染同样比较严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农村经济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特色农业的发展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相挂钩,这就形成了一种激励措施,要求特色农业的利益相关者有动力来保护好环境。

2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政策性金融

2.1 农业弱质性

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明显,其生产力水平较低,组织程度不高,规模较小,应付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入世”以来,政府补贴越来越敏感,对农业的支持只剩下运用政策性金融这一途径。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中的新兴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大的威胁。自然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特色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无法抗拒性,洪涝、冰雹、干旱、霜冻等极端天气都可能造成灭顶之灾。②在引进特色农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本地土壤和气候不适应,无法获得经济效益。市场风险主要是生产者在根据价格调节生产时,供求之间存在时滞,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农户在遭遇损失之后,积极性受挫,进行再生产面临资金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各产业的发展状况由资本投入、劳动力、土地、技术所决定,其中资本的投入起到关键的作用,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目前我国农村资金配置的现状来看,资金的匮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问题突出。从国家宏观经济来看,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增长;从微观上来讲,有利于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金融对基础产业和农业的直接扶植及强力推进的特殊功能[4][5]就应当发挥出来了。

2.2 市场的失灵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市场引导的失效[6]。农户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特色农业的正外部性同时存在,市场不能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政策性金融机制也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

2.3 农村金融排斥与金融空洞

金融机构能够在分配信贷配额时,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选择预期收益较高、风险适度、偿债能力比较强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农民作为信贷的弱势群体,很容易遭到金融排斥。衡量金融排斥,目前最受学界推崇的是坎普森与韦利提出的六个维度指标[7]:农村特色农业的金融排斥具体体现为:①地理排斥,金融机构在选择网点时主要选择交通和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发达地区,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②评估排斥,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户往往对资金要求较少、次数频繁,要对未来收益以及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将产生过高的成本,评估程序限制了农户获得金融资源。③条件排斥,农村信用基础薄弱,投资特色农业有更大的风险,一旦失败,很难向金融机构证明还款能力。④价格排斥,农业收益率较低并且不稳定,农户往往难以接受较高的利率。⑤营销排斥,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主要针对优质客户,忽略了农村。⑥自我排斥,农民的保守封闭意识,不愿意向金融机构借款。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商业性银行正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去寻找潜在的优质客户,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金融资源反而被吸收到更发达的地区,农村金融出现了空洞化。农村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政策性银行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投资,为其他金融机构指示了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和支持重心,从而诱导了商业性资金的参与;同时在农村构成适当地竞争,有利于抑制民间的高利贷、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 健全政策性金融制度和功能

传统政策性金融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全额提供资金、主导信贷投向和贷款利率、为经营亏损提供补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则只要听命于政府就无须为经营管理失败承担责任,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8]。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特色农业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政策的实现和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借贷计划和还款方式,在信用评级、借款利率、还款期限、借贷对象、担保方式上都应有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政策性信贷的安全性、效益性及流动性,对部分专项信贷资金还需进行封闭运行和封闭管理,严格信贷监控。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严重缺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增加财政投入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2 拓展业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

长期以来,农户只能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中选择,没有考虑到农户的需求。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为农民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如提供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投资咨询、农村企业经营情况诊断、农村市场信息等服务,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9]。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由粮棉流通领域延伸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工业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能源、气象、良种、病虫害预报和防治、各类农产品进出口、农业生态、农业科研与推广和农业高、中等国民教育等领域。

3.3 做好对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

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肩负着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引导生产、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功能,其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益。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政策性金融要依据国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3.4 政策性金融引导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

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体系,仅仅依靠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支撑发展特色农业的全部政策性金融业务,设立遍布农村的分支网点也不现实。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信用社应各自突出业务重点,与民间金融展开适度竞争,建立一个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性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大型项目的开发、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向农村信用社贴息或提供担保等方式,间接性的将政策性资源输送到农户和小企业,缓解弱势群体金融排斥。

3.5 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法律

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法规和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予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和参与金融法律关系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和平等的法律地位。立法时明确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经营原则、职能定位,避免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方面自行或人为调整,偏离政策性银行方向。要与时俱进地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保持动态调整,与经济金融发展宏观环境相适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着重实现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经济金融环境的协调均衡[10]。

4 结 论

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策性金融与特色农业的结合改变了就金融而谈金融和就农业而谈农业的困境。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人才、土地和资金的综合投入,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成长期,资金的投入成为关键因素,政策性应该走在市场前面来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4-25.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5-96.

[3]吴海峰,郑鑫.中国发展方式转型期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87-92.

[4]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1998(3):81-89.

[5]杨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重构建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0-81.

[6]方培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农村产业与金融视角下的市场融资失灵和政策导向[J].金融研究,2006(10):181-190.

[7]KempsonE.&C.Whyley.Keptoutoroptedout?Understandingandcombatingfinancialexclusion[R].BristolUK,PolicyPress,1999∶30-3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性金融研究》课题组.依托国家信用行使职能――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5(5):53-55.

第6篇

一、公共政策

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色经济凭借其比较优势,能够在市场中发挥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草原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全区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独特的草原文化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平台。近年来,内蒙古民族自治区推出,“草原品牌”,着力打造草原文化特色区,取得了有效成果。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身并不能直接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域增加农业资源、牧业资源、经济资源等。但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下,经济发展的生存要素配置环境发生改变,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与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效率,在此基础上,公共政策才能够发挥效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内蒙古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公共政策

1.农牧业

1.1草原产权保护

蒙古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以草原经济为基础的,草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与草原被过度来发与使用,草原环境生态失衡,荒漠化严重,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1996年后,人民政府出台了新的草原管理制度规定,《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双权指的是草原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项规定出台之后,内蒙古政府首先重新核定了区域内各县市的界限,明确各县市的草原与牧场面积。对于各区域内拥有的畜牧数量也进行了落实,在明确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牧场与草原资源进行划分到户,承包到户。其中,坚持以草定畜的原则,为草原产权的划分提供了指导方向。而在草原的所有权确定后,现实政府为牧民颁发《草原使用证》。这种政府公共政策的颁布,有效调动了牧民对草原牧场的建设与保护以及投资。同时,农牧产业的开发,也有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沙生药材种植业、畜牧产品加工业等,都是农牧业增产盈收的有效渠道。

1.2财政投入与补贴

政策是政策机构与周围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以及策略的大型计划,公共政策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农业、牧业的财政投入愈加增加。《农业法》中就有明确对农业投入应该盖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内蒙古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政府尤其重视对农牧业的财政投入,财农支出居于全国的前列,从1986年到2000年间,内蒙古民族区域农牧业的财政支出高达八十亿元,用以志愿农村生产支出、农牧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农牧卫生、科技等支出。2004年开始,内蒙古民族区域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进展实施,惠及了无数农牧民。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区域全面加快发展农牧业,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于中央财政支农政策改革动向进行精准把握,并且积极到财政部进行汇报,为内蒙古区域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内蒙古政府与积极加大自治区内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加支农财政投入。并加强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与资金补助,使农民积极主动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走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道路。

2.旅游业发展规划

区域特色经济依托的是区域的发展特色,内蒙古旅游经济依托的是内蒙古区域的特色资源,丰富的草原资源不仅仅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也为草原旅游的打造提供了天然优势。2017年,政府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建设构建“一廊一脉”经济发展区,其中,内蒙古区域的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以及阿拉善盟等都是著名的现代裁员文明旅游区,“十三五“规划中,要求以主要城市为中心,以优势旅游资源特色为引领,着力打造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区域内独特的民族特色为特色旅游?I发展提供了条件,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饮食、住宿、节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广大游客。比如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艺术节,烤全羊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蒙古族文化,再加上奇特的草原风情、沙漠景色等,都是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关键。这些也带动了诸如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内蒙古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所在,内蒙古政府也在逐步开展乡村扶贫行动,以县乡为扶贫村,逐步开发旅游示范村,创新开发休闲浓状、特色民宿等旅游产品。一方面,为内蒙古旅游业提供了周边服务,另一方面,也以旅游项目为中心,有效带动了城镇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公共政策是协调和平衡公众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加强公共政策管理,有助于发挥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作用。

第7篇

以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和重要推动力量,并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1]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其渗透力和带动性强,发展速度快以及增长潜力大等特点,在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创新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确该产业发展的内涵并系统归纳总结产业发展的推动理论,对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素进行组织,从而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明动力机制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及其衡量指标

2.1相关概念界定

产业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产生的,是指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等)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2]。主要是从技术特性、产品特征和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角度来界定[3]。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是由原来的第二、三产业中有关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信及服务业等部分组成。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以及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进行加工处理、传递与服务的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集合体[4]。

2.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一个需要在时间域和空间域内进行比较的量,既要反映产业数量指标变化,又要反映产业结构变化。衡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指标内容主要从产业运行状况和投入产出对比两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指标形式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既要有绝对指标,又要有相对指标;既要有时期指标,又要有时点指标;既要有静态指标,又要有动态指标,既要有单项指标,也要有综合指标。

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理论(“技术-产业发展”理论)

关于产业发展问题的专门研究很少,长期以来的研究都把产业发展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联系在一起。亚当•斯密指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生产函数的自变量,是从供给角度进行研究的。随着以“需求决定论”为支撑点的凯恩斯理论的创建,才从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转向经济增长本身。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开端,需求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开始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3]。

3.1“技术-产业发展”理论

熊彼特研究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了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的大循环理论。他认为科学技术形成的创新———生产手段的新结合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其作用机制是技术革新波动引发投资波动,进而引起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休谟克拉在阐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时,明确地认为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才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即“需求拉动”理论;而门施在阐述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时,则明确指出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推动经济的繁荣,即“技术推动”理论。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移植到技术和产业这一系统当中去,上述理论也是适用的。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说,主要方面还是技术主导并支撑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5]。产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具有内在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产业发展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向前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动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特别是以技术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而引发的信息革命及其掀起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浪潮大大推动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3.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制与途径

经济机制是指经济机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实现形式、运作方式所起的作用[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辅以政府调控和管理。因为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产业中去。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企业的集合。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以产业内部企业的发展为基础,以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组织并构建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相关产业支撑系统等。

4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

任何关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理论都自然提及研究对象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和要素关系,通过强化核心要素以及合理进行要素组织构建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推动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4.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依托产业发展理论及通过调查归纳、提炼出来的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有:人、技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创新、产品/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现有基础(产业发展的初值、原有产业结构对产业发展的惯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相关产业支持、市场(需求)、外部竞争环境(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制度层面支持(战略指导思想、产业组织、政策支撑和制度特征和制度演进轨迹等)。其中,核心要素是技术因素。

4.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是如何把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是否匹配、在结构上能否适应以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

第8篇

1、突出基地建设,加速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准则。每个产业规划坚持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目标要细化、详细,要明确栽种的规划巨细,连片栽种的规格高低,标准化栽种的要求以及到达的目的、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天气最适合、基本前提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能、资金、物资赐与重点扶持,培养示范样板,以此影响、压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2、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远安县德中茧丝有限责任公司、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指导和扶持施行技能革新,促进革新升级,有方案地扩展加工规划,以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坚持开放活县,指导合理结构,大力扶持坚持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协助企业协调借款、扩展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标准产品征购运营治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好处分派关系,力争完成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式。

3、增强科技办法,加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能是第终身产力”。要发展强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需依托科技提高,增强科技办法的推行使用。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加速新种类、新技能的引试和推行使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层次、出品牌、出效益,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对科技常识、科学技能开展普遍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本质,推进科学技能的普及运用,加强优势产业效益。

4、突出特征,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养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构成市场优势,还需求在特征上下功夫、找路子,依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绪,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化的分析、研讨,依托天然前提及天气特点,走发展特征经济的路子。鹿苑黄茶是全国仅存的四种黄茶之一,系我国黄茶之珍品,从古到今盛名不衰,因产于我县鹿苑寺而得名。其制造工艺精密,风味共同,具有外形光彩谷黄,内质喷鼻气耐久,味道醇厚甘凉,汤色绿黄亮堂的特点,故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我县特征产业之一。

第9篇

关键词:第三产业;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山东省第三产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但由于山东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水平及进程不同等各方面的因素,山东省17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差异,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因此,为使山东省各地区第三产业均衡、快速、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各区域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状况,分析造成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根据客观现实,准确制定适合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政策。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对2008年山东省17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很多,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下测度结果各异,本文主要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指标体系:

1、全面性原则。第三产业发展是经济、人口、生活方式、地域景观等多要素进步的体现,指标的选取要能涵盖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2、主导性原则。指标选取并非越多越好,避免进入“泛而全”的误区,尽量选择能突出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特征的指标。

3、层次性原则。众多第三产业发展指标能反映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和位置。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有较好的可量性和可比性,又要有可获取性,尽量避免选取易变因素,以便实际运用。

5、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具有纵向(时间)和横向(区域)上的可比性,这样才能反映出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规模、速度、发展结构、发展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构建第三产业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其中规模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万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即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百分比;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表明整个第三产业货物和服务的增长及其生产能力的增强,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用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来衡量;结构指标包括人均GDP(十万元/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本文引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以避免对那些工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有失偏颇;效益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即(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当年GDP-上年GDP)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决定第三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是市场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城市化水平衡量。

二、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的选取

根据SPSS17.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方差最大化(Varimax)的旋转方法,计算出相关矩阵特征值,以及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选取3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3.895%,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具有显著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山东省17个地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二)主成分载荷

根据SPSS17.0的主成分分析,得出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主成分载荷矩阵。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3.811%,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等指标的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多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的综合评价;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9.357%,它在人均GDP(十万元/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城市化水平等指标上载荷较高,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0.728%,它在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等指标上载荷较高,主要反映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可以定义为发展速度指标。

(三)各地市主成分得分

在计算出各城市每个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山东省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其排名状况。其计算公式为:Zi=0.43811F1+0.29357F2+0.10728F3。式中,Zi为各城市综合得分(i=1,2,3,…,17);F1、F2、F3为各城市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据此,可以计算出山东省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状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济南市因其省会优势,产业结构优化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以5.971461的得分成为全省第三产业水平最高的城市,青岛市位于第二,菏泽市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等众多原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为全省最低。山东省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落后地区。

三、系统聚类分析

为了使其结果更加清晰明了,我们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山东省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利用软件dps7.05,选取标准化转换,欧氏距离测度和最长距离计算方法,结果如图1所示。

四、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

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可将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中等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低地区,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淄博等明显高于聊城、枣庄、菏泽等鲁西南地区,就空间分布来看,第一、二类城市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总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

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状况不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同,17个地市应根据山东省政策、自身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等特点,制定不同的第三产业发展措施,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于济南、青岛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技术层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对于鲁西南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农业比重达,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巩固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扶持基础行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童蕾.江苏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集体经济集体观察,2009(6).

2、李苗苗,姜照华.中国各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

3、胡霞.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