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44:02
导语:在企业经济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机制;经济管理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普遍面临着走内涵发展道路的要求。所谓“内涵发展”不仅包含了集约化生产模式的特征,也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要义。不难看出,处在资源承载能力日益下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惟有选择内涵发展模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
基于组织资源视角可知,企业内涵发展道路是建立在“人”和“物”两种要素基础之上的。其中,“人”的要素则处于关键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充分激发出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岗位意识,将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上述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便主要依赖于构建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正因如此,这也构成了笔者所关注的问题。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反思
随着长大10多年的体制改革,该类型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围绕着经济效益目标而建立的奖惩制度。然而,以事业部型为主要结构的企业形态,却因信息不完整和传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显著的X—非效率。从而,该企业类型也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绩效评价目标不太清晰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目标管理成为组织维系正常运转的关键。目标管理满足这样两个过程:由上到下的目标分解过程,以及由下到上的目标实施协调过程。其中,绩效评价目标不仅归属于目标管理的组分之一,更是起到对各分目标的一种协调功能。然而,反思当前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往往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背景下,却难以形成各部门趋于收敛的绩效评价目标导向。这就使得,在由下到上的目标协调中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二)绩效评价手段不尽合理
绩效评价手段一般通过指标体系、奖惩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在该类型企业中,从形式上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和奖惩办法,但是指标体系的建立往往未能与基层工作实际相结合,且一旦建立将长期保持不变。而对于奖惩办法而言,受企业长期的组织生态影响表现为“轻奖、重惩”。在深入反思这一现象后发现,企业科层结构以及委托关系,直接影响了绩效指标建立的合理性和动态性。突出奉献精神的企业文化特质,则影响到对奖惩办法的价值判断。
(三)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刚性
众所周知,企业经济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而绩效评价机制则是直接以员工为对象的管理措施之一。在构建绩效评价机制时,应关注于机制对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功能,而不是从形式上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从该类型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可能受“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在对评价结果的判断与奖惩时常会缺乏刚性。这样一来,就削弱了绩效管理的权威性和长效性,极为不利于企业制度化建设。
不难看出,以上三方面的反思就为下文的机制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二、反思基础上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绩效评价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绩效评价目标的明确
明确绩效评价目标有助于使各层级的分目标趋于收敛,从而最终达成企业总目标。由此,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上的绩效评价目标,仍须根据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外环境给予及时、动态的调整。如,面对内涵发展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首先就需要提升“产出/投入”的比值。实现该比值的途径包括:在产出不变时投入最小化;或在投入不变时产出最大化。可见,突出成本控制以及成材率水平应成为绩效评价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应采取目标向下分解的方式,将包含有成本控制和成材率元素的绩效评价目标逐级向下分解。
(二)绩效评价手段的优化
优化当前绩效评价手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绩效标准在定性层面的把握。绩效标准的定性表达(如:良好、达标等)实则可以通过量化区间来获得。以财务部门为例:该部门涉及对企业资金全面控制、监管的责任,并在资金预算、资金划拨、资金使用管控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因此,在全年资金预算总额确定的前提下,若资金超出总额一定数量(如原材料价格波动),但在可容忍区间范围内,仍给予该部门“达标”的考核结论。
2.绩效标准在定量层面的把握。绩效标准的量化指标应以“区间”的形式出现,而尽量规避单纯的刻度。不难理解,区间范围值具有弹性,能够使用企业不断变化的内部、外部环境,也能客观的对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如,在资金预算中把人工费用确定为占总预算的20—30%;在资金监管中,若全年人工费用控制在区间范围内,那么针对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就是“合格”,否则另当别论。
(三)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
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向:如何对考核人员进行奖惩。正如上文提到了,该类型企业习惯于建立一种“和谐”的组织氛围,这种组织氛围所诱导的则是削弱制度管理的局面。因此,企业各级管理者在逐级对上负责的同时,也应强化对考核人员在奖惩方面的执行力度。其中,特别是有关惩戒措施的执行。
最后,企业还应建立利益申述机制。利益申诉机制体现为建构信息传递的上行通道,因此,在部门管理者做出下属的绩效考核结论后,在规定时间内下属可通过相应渠道向企业工会组织申诉。并由工会组织汇总,交由申诉处理委员会裁定。其中,上行通道可以采取电子邮件形式,这样可保护申诉人的个人信息。
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议
(一)经济管理内容设计上的改进
笔者建议用经济增加值EVA指标代替净利润指标构建相关的评价指标。公式:EVA=税后会计利润-所有者权益资本×资金成本。
对于国有企业还应用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指标来代替EVA。REVA是由Jeffrey等人在1997年后提出的,它反映了一种更加市场化的财富观。它是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基础计算的,国有企业用于创造利润的资产价值是其市场价值而非资产的账面价值或经济价值。公式:REVA=税后会计利润--期初市场价值×机会成本。EVA、REVA较传统的企业利润具有的优点一是利润的涵义更准确,更能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二是将财务目标与企业的决策相联系,有国有企业经营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二)经济管理体系设置的建议
1、评价主体单一
虽然现有的《评价规则》的实施主体分为政府评价和社会评价。但从指标设计上,则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展开评价,对第三方来说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将打折扣。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时期,对国有经济而言,由社会中介组织利用其超然的地位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
2、评价指标不全面
(1)对现金流量指标关注不够
分析现行指标体系,考评国有企业绩效运用的多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数据,对现金流量表数据运用甚少。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金流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注重现金流量指标的设置。建议增设净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现金回收率三个指标。
净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该指标为反映资产效益状况的正指标,说明的是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即
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实现,同时该指标值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为反映国有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正指标,说明主营业务销售形成的资金回笼速度。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越少,坏账损失越少。
现金回收率=现金净流量/〔(期初资产+期末资产)/2 〕
该指标为反映长期发展状况能力的正指标,说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所形成的资金的收现水平,是综合评价企业资产利用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2)缺乏对智力资本的计量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在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过程中,在保证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发挥的作用日益巨大。对智力资本的计量,首先将智力资本评价指标分为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I)和智力资本的投资额(C),两者分别由一系列指标计算获得;然后再确定智力资本的价值。公式:
智力资本(OIC)=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智力资本的投资额
四、还应关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该类型企业之间并购趋势的加强,形成了诸多包含若干企业在内的集团化公司。这种集团化公司在整合了企业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消极现象。如,被并购企业员工将可能出现负面工作情绪,这样不利于企业整体的经济管理活动。对此,如何进行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则是还应关注的问题。
笔者提供以下两点思路:
(一)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对独立
因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组织生态,这就使得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而且在被并购企业员工往往存有不满情绪(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往往与经营状况无关,主要因政府主导推动)。这样一来,若直接引入并购企业的绩效评价机制,将会受到被并购方员工的抵触(即不合作)。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为此,应在被并购方已有的绩效评价机制上进行优化,使之与核心企业间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二)绩效评价反馈的二元导向
组织生态的差异性,将导致不同组织间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行为偏好。在以内涵发展为目标的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在集团公司内部引入合理的绩效评价反馈二元导向。即,对不同企业的执行强度采取差异化策略,然而逐步过度到同等的执行力水平。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五、小结
充分激发出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岗位意识,将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上述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便主要依赖于构建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先明.创新国企绩效评价激励机制[J]. 学习月刊,2009(18).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石油企业;价值维度;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93-02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1]。精细化管理是石油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工程,不仅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更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社会责任的手段。
一、精细化管理理论历史溯源
精细化管理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科学的认知,不断形成和完善的管理学理论成果。梳理其发展脉络,主要经历了泰勒注重现场操作的科学管理理论、戴明的为质量而管理理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丰田公司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概念,经过“丰田生产方式”(简称TPS)的验证和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上述理论目的在于改变管理实现科学与效率的同一,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2]。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出,适应了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的要求,推进了现代管理学的科学进程,不断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系统和科学。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许多大型企业借鉴和推广了精细化管理理论,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式,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确保企业战略能够在各环节得以贯彻和发挥作用。总之,实施精细化管理契合了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和要求,兼顾了组织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需要。江苏油田作为一个年产近200万吨的大型油田,根据油区小而分散等自身特点,审时度势改变了管理方式,顺利实现了从随意化到规范化、经验型到科学型、外延式到内涵式、机会型到战略型的转型,即向精细管理的顺利转变。
二、精细化管理的四重维度
作为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主要包括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控制流程、精细化的核算要求、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规划目标等内容[3]。精细化管理作为人类管理的智慧结晶,在其理念形成和实践运作中具备了经济、文化、管理、制度等四重价值维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价值维度。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每个石油企业的目标追求。管理精细化,有利于实现经济方面的三个价值尺度:一是运行成本精细化。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有利于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开支,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弥补经营中的不足,增强适应市场的重要动力。二是产品质量精细化。产品质量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必要保障条件。借助精细化的产品评价体系和衡量标准,石油企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管理环节精细化。即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企业的每位员工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力,实现岗位最大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企业生产力。
2.管理价值维度。精细管理不仅能够保障企业必要的经济效益,更在于使管理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是落实管理理念,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实现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让每名员工尽职、尽责,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二是转变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重在通过管理方法落实。科学细化生产流程、合理优化管理流程,有助于推动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做到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3.制度价值维度。精细化管理,重在实现制度的约束和指引作用。与传统的人治不同,首先,崇尚规则意识,要求遵循科学的程序和制度,推动管理者实现从监督、控制向服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其次,发挥目标指引作用。根据石油企业的具体情况,规划了企业发展目标,制订了任务分解工作计划,并据此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程规范、管理标准,形成科学的管理基础和管理体系,使之有依据、善操作、能检查。
4.文化价值维度。渐进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石油企业管理理念上的转变,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意识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理念。在新时期,油田企业所推行的精细化管理,不仅适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责任感,还折射出了一种石油人执著而理性的人文关怀。所以,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在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精神品格,是富有特色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是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路径
1.规章制度系统化。完善制度建设需要:一是工作标准整合。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采用管理标准体系,把企业孤立、分散的工作环节进行整合,对企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优化、科学配置,提高全系统运行效率,使之形成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奋斗目标。二是完善制度。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岗位作业标准、精细化管理标准及考核办法,使企业活动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用制度来指导、制约和考核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从而把企业的基础做得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创造良好的制度发展环境。精细化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艰苦性、细致性,不能一蹴而就。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基础管理工作加以细化,逐渐将完善的制度植根于管理创新、渗透于日常管理、融会于生产经营之中,营造出无形的约束力。
2.运行管理专业化。主要措施在于:一是加强企业班组精细管理,抓好基本功训练,通过“易岗培训法”、共享技术“绝活”资源,大力选树和宣传业务骨干等先进典型,培养职工过硬的业务素质,将企业的要求顺利贯彻落实到位。二是抓好基础工作。石油企业工作点多、面广、量大,要通过抓好流程关键点、强化“四定”巡查、严格现场管理、细化交接管理为突破口,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比如,江苏油田电讯处结合变电所岗位的要求精细化了交班制度,制定“三交四不交”规定,明确了交接班人员的职责,避免了因交接班不清产生的麻烦和内部矛盾。三是健全更标准、更科学的班组管理制度,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管理控制。随着班组管理的精细化进程不断深入,班组人员的参与率较以前明显提高,将“单纯的管变成了共同的理”,淡化“管”的意识,实现了先“理”后“管”。四是全过程系统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控机制,实现对基层管理单元、管理主体、管理流程等全过程的控制、约束和检验。
3.管理推行成本化。一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把涉及预算、成本、资金、技术、设备、安全等范畴的管理工作抓细抓实。可借鉴“成本树管理法”,把全年的总成本逐一细化,分解并落实到人,细化成本单元、量化考核指标,让企业和员工成为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管理主体责权利统一,推动油田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彰显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方略。一方面,促进内部岗位之间的价值衔接,严格执行奖酬考核,用经济杠杆持续推进岗位价值增值;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技术技能,推行岗位财务价值会计核算,使每个职工学习掌握和推进“经营”岗位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岗位利润的最大化。三是全面推行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在成本的管理方式上,由单一的成本节约向成本效益化组合变革,做到成本和效益相统一,增强全员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意识,关注每一个细节,细化每一个成本,不浪费每一分钱[4],将财务管理由事后的审计转为事前的预防,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4.管理文化理念化。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管理思想和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将精细化管理工作引向深入,向工作态度、工作方式、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深层次方面发展[5]。要把精细化管理打造成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把精细化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石油工作中,凝练企业人内在气质和工作习惯。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逐渐把精细化管理变为石油战线的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内涵。在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石油石化战线“三老四严”、艰苦奋斗优良传统,融合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性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养成精打细算、精细管理的作风,培育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细”管理文化。特别是要弘扬宏观正确,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的工作作风,推动经验梳理为规则、规则训练成习惯、习惯沉淀为文化的精细管理过程,为企业品牌和效益提升而努力。
总之,加强石油企业精细管理研究,对于石油企业深入广泛地开展精细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
论文摘要: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但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引人瞩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将越来越受到各相关人士的关注。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分析企业价值评估的动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承认,并不断寻求增加价值的途径,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风险和收益的界定、度量,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已经成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做出买卖决策,使得股票市场价格达到新的均衡。企业理财人员通过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与融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增加所有者财富。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基础
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无到有地产生和逐步发展。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在宏观层次上、社会总量上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微观层次上建立以多元所有者形成的、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但出现了多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极不相同的经济行为,而且出现了企业资产大规模的流动和重组。①企业兼并、承包、租赁、联合、集团化有了很大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主要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大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逐步按《公司法》改造和改组成为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和股合作制企业。②企业的整体买卖、企业的分割式买卖和资产折股买卖,尤其是股票上市企业的股票买卖有了较快的发展。③企业破产法冲破重重阻力得到贯彻,破产清算、企业整体式和资产分割式拍卖等成为见惯不惊的事情。④企业以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以企业资产为其他企业作经济担保,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和发生事故后向保险公司索赔。⑤国有和非国有控股公司迅速发展,投资者(个人或机构)开展以保值增值为目标的股权投资管理。以上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成为这些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依据。
二、产权交易活动的需要是企业价值评估的直接动因
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一个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企业价值评估也要建立在发达的产权交易的基础之上。产权交易市场由五个要素所构成:一是多元化的产权市场主体,即作为商品的企业的买方和卖方;二是产权市场体系,包括产权买卖市场、企业兼并市场、企业租赁市场、企业拍卖市场等;三是市场机制,即产权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四是法定的产权交易场所,即产权交易所或交易中心;五是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和正确的评估工作。我国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仍未成熟和规范,由市场竞争形成产权价格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评估工作对推动产权交易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大量机会
1981年,我国政府恢复发行国债,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育,90年代证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深沪交易所、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常设监督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与此同时,资本运营迭起,1997年深沪两地有211家上市公司发生了270余起并购事件。1998年,近400家公司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资产重组。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证券法》,对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避免企业以虚假经营状况来获取上市资格,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规范,同时恰当地规范了企业资产重组行为,放宽了收购条件,这些都为我国公司价值评估提供了用武之地。
四、企业价值管理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创造了条件
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水平落后,不重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以下优点: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②能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大大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③考虑了风险和报酬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④在充分考虑了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⑤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不仅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企业价值概念成为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核心观念,企业价值估价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技术的重要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西方企业普遍重视企业价值管理。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企业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的价值最大化管理,是推动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摘 要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核心,本文针对我国现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入非财务指标,引进人力资源指标以及社会责任等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关键词 经营业绩 评价指标 社会责任
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概述
1.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含义
企业经营业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各项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企业的成果。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其实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通过收集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主要是以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为依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剖析。其核心是比较成本与收益,力求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去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其基本功能是通过科学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可以为出资人选择经营者提供依据,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以及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的信息支持。
2.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构成要素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构成因素:(1)评价主体与目标。评价主体是指实施评判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也是评价行为的实施者,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评价主体与评价目标。(2)评价客体。评价客体是指企业业绩评价活动实施的对象。(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用以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4)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5)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获取企业业绩评价信息的手段。有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以取得公正的评价结果。
二、我国现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我国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中使用的指标大部分都是财务指标,过分偏重财务指标,容易使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财务业绩。为了短期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常常推迟资本投入,从而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战略性考虑,无法提品质量、顾客响应程度等方面的信息;鼓励局部优化而不是全局优化;只能提供历史绩效信息,无法预测未来绩效发展状况,忽视了这类非财务方面的贡献和业绩,这些做法显然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2.缺乏人力资源方面的评价指标
我国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缺乏人力资源方面的评价指标。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只重视对有形资产的分析评价,对人力资源的分析评价几乎是空白。因此,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中缺乏人力资源方面的评价指标,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对人力资源指标也没有具体反映。
3.缺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企业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进步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应切实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然而在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中,缺少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三、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建议
1.实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评价的有机结合,以揭示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各有其优缺点,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这两类指标各自评价的角度不同,使用范围也不一样。财务指标能够综合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并与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直接联系,故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接受。但是财务指标本身不能揭示业绩的动因或业绩改善关键因素,而且财务指标忽视了对产品质量、诚信、售后服务和顾客满意度等非财务因素的评价。因此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加入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企业信誉的指标。二是反映顾客方面的指标。三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整体价值和未来价值,揭示企业内部执行动因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企业发展的长期能力。
2.引入人力资源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引入反映人力资源的评价指标。例如可以引入企业领导者能力指标和人力资源危机意识指标来对人力资源这一块进行评价。
3.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企业应在企业与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体评价指标有:
(1)企业与社会责任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政府的责任三个方面的指标。
(2)企业与职工责任指标。例如:企业激励与待遇可以从人事制度安排、工作责任及效率、合理意见处理率和职工工资及其他福利水平四个指标来描述等。
(3)职工与职工责任指标。职工与职工责任指标可设职工素质、职工结构和职工责任等三个二级指标,并在每一个二级指标下面下设了若干三级指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核心,评价指标设计是否科学、可行,不但关系到能否正确、科学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状况,而且关系到如何正确引导企业提高经营业绩的努力方向。因此,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能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以财务指标与数据作为对企业业绩进行衡量的标准,而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不足。企业应从引入人力资源指标,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等方面入手,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管理者准确判断现有经营活动的获利性,有效地配置企业有限资源,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雪.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探讨.商业经济.2010(9).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应用
一、价值管理的理念
(一)价值管理的概念
价值管理是一个不断进行投资和做出包含价值创造在内的,通过企业的目标、战略、业绩评价、管理过程以及决策构成的连续过程。企业的价值,客观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中,主要包括股东价值、员工价值和客户价值。价值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认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是价值管理中最基本的特征。
(二)价值管理的方法
价值管理是从不同的识别视角、评估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新型评价体系。
目前,在企业运用中的有四种:
1.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2.平衡计分卡;
3.经济增加值;
4.价值评估方法。
文章主要围绕着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方法开展论述。
二、经济增加值在价值管理中的应用
(一)经济增加值的定义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注册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其核心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EVA是一种全面评价企业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体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经营业绩考核工具,也是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二)经济增加值提升了业务过程增值的理念
管理层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目标,必须围绕采购、生产、销售等全过程,充分调动各个业务单元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本运营能力。不断通过查找业务过程的价值增值点和增值模式,促进价值创造、制定价值增加的企业内在发展目标。
(三)经济增加值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经济增加值是由美国传入中国的一套新型的价值管理体系,国务院国资委于2009年12月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明确将经济增加值作为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对于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相关的项目,更适合用于评核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X50%)×(1-25%)
通过以上指标计算公式的内容,与传统的业绩评价相比较更能充分的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其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增加值在价值管理中实现股东最大化
在经济增加值的评价系统中,考虑了资本成本。企业在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中,任何资本的取得都是需要成本的。在经济增加值的计算过程中就考虑了资本成本,当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企业创造价值财富,实现股东最大化理想。反之,损害了股东的利益。经济增加值的业绩评价方法可以避免传统的会计利润计算存在的局限性,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
企业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是以利润表中的会计利润进行分析计算的。在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下,企业对研发投入的费用处理分为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还要考虑是否符合资本化的要求。如果是属于研究阶段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所产生的研发支出是全部作为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当期利润。在此核算的基础下,企业研发的投入将会影响管理层的当期业绩。管理层由此原因将会减少研究开发,直接造成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但是,国资委在经济增加值的调整项目中,对研究开发费用作为调整项目,对企业所产生的研发费用调整增加税后净营业利润,视同利润计算考核得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管理层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研发活动,使企业更具有价值。
3.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制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管理层为了实现利润的增长,通过变卖优质的主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只能列作为“非经常性收益”的50%从净利润中扣减。通过国资委这项调整项目,避免了管理层为了利润的增长,做出短期行为,损害了企业长远的发展。体现了国资委鼓励企业将主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让企业取得长远发展,实现企业增值,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经济增加值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管理体系
在经济增加值为枢纽的企业管理系统中,以价值最大化为根本,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经济增加值促使企业建立一套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在经济增加值体系下,将业绩评价指标与全面财务管理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实施价值管理。经济增加值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提供了发展思路、方法和措施,促使企业树立以长期发展为本的经营战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价值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
参考文献:
1997年国家统计相关部门颁发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用于考察企业盈利、发展、偿债、营运、劳动效率、产销衔接这六个方面的能力。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以消耗资源和破环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都是难以长期发展和持续的。因此,需要将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引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多视角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引导工业企业向高科技、优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等方向发展。
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补充完善
除了原有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本文加入以下8个指标共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第一, 流动比率。该指标是用于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体现了企业控制的运营资金与短期债务的比率关系。原有的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将这两个指标结合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其值越大,则偿还负债的还可能性就越高。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第二,速动比率。该指标不包括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反映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快速偿还到期负债能力。该指标与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共同反映企业偿债与变现能力,从而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安全性与风险性情况。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第三,新产品销售收入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投入程度。值越大,说明该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就越强,未来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计算公式为新产品收入率=新产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第四, 新产品开发经费效益。该指标体现了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效益,可以反映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水平,从而反映出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创新水平。计算公式为新产品开发经费效益=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第五, 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反映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的指标,说明其科技创新的努力程度。计算公式为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主营业务收入。第六, 人均利税。该指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衡量企业人员投入能获得多大收益的能力和水平。计算公式:人均利税=利税总额/企业全年平均人数。第七, 工业增加值率。该指标是一定时期内工业企业创造的新增生产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出工业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效果越好。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出(现价)。第八, 能源利用效益。该指标用来反映企业能源消耗的经济效益。其值越高,反映出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较高,有利于企业长期经济效益,企业发展能力较好。计算公式为能源利用效益=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总量(折标准煤)。
三、部分西部省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以往的研究通常采用主观赋值,简单加权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可能由于某项指标权重过高或过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因子分析法在构造综合评价中的权数时是根据数据而定,较为客观。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部分省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上文提到的15个评价指标,将2014年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8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评价。设:X1=总资产贡献率(%)、X2=资产负债率(%)、X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年)、X4=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5=资产保值率、X6=劳动生产率(元/人?年)、X7=产品销售率(%)、X8=工业增加值率(%)、X9=流动比(%)、X10=速动比率(%)、X11=新产品销售收入率(%)、X12=新产品开发经费效益(%)、X13=R&D经费投入强度(%)、X14=人均利税率(元/人?年)、X15=能源利用效益(万元/吨标准煤),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以及2015年8个省市的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选取4个公因子较为合适,前4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1.22%,包含了所选指标91.22%的信息量。由于初始载荷阵中,各因子所代表的变量不是很明显,不利于明确因子的含义和对该因子进行解释。为此,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由旋转结果,X6、X14、X5在第一主因子的载荷较高,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称其为盈利因子。X15、X13、X1在第一主因子上的载荷较高,这三个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企业资金投入、能源投入、科技投入、新产品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考虑了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水平,称为综合资源利用因子。X8、X12在第三主因子的载荷较高,反映出企业的发展能力,命名为发展因子。X9、X10在第四主因子的载荷较高,反映企业短期偿还债务的能力,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安全性与风险性,称为短期偿债因子。
根据各个公因子在不同指标上的载荷,计算得因子得分,则各因子如下: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F为各地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水平,系数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通过计算得到分别计算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如下表:
由表1,看出内蒙古在所选西部省市中,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排名第一位,陕西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也排名前三位,而青海省则水平较差,排名最后。四川省的第一公因子得分最小,由于四川省的劳动生产率排名8个省市最后,且人均利税率排名也较后。青海省的第二公因子排名最后,影响第二公因子较大的总资产贡献率、R&D经费投入强度、能源利用效益在选取的8个省市中都处于落后的地位;青海省的第三公因子排名也是最后,2014年青海省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效益是8个省份中最差的,而且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也是最低的,直接影响其因子得分情况。新疆是第四公因子得分最低的省份,主要由于其工业企业的速动比率排名最后,2014年仅为0.52%。
1.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业务管理的规范化。(1)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企业就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基础数据管理,切实加快整个企业的信息流转速度。(2)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单位编码、物料编码等各种各样的关键的基础数据就能够被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工作流的方式来快速地传递企业物资的订单输入、提交、审核、入库、出库、退货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造成的错误问题,有利于保证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性,避免企业物资出现账实不相符合的局面。(3)与此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企业中的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4)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单的编制、发票及入库单信息的录入工作都是让企业物资计划员来处理,在企业物资入库之前,对于企业物资的验收和确认入库工作都由专门的质检员与仓库保管人员来进行处理。(5)企业仓库的验收入库数据可以为采购到货分析创造重要的数据支持,又能够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应付、实付创造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最终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企业库存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的有机联系,最终促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2.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的透明化管理。(1)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企业就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采购、入库、出库等等一系列的业务环节的有机统一。(2)与此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企业物资信息的可跟踪性,并且也可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财务、仓储、后勤等等不同的处室的信息的有效共享。(3)由此看来,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企业就能够更加透明地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3.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经济信息的监控和预警。(1)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做好企业经济的日常管理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监控企业中的所有物资的采购、存储和分配,能够科学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企业物资需求计划不准确、采购部门盲目采购的问题的出现,从而能够防止出现企业物资采购风险。(3)在实时监控各项库存物资的过程中,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提前预警,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的应对超储库存告警、过期存货告警等库存资金周转慢和盲目采购的问题,以便企业经济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计算机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样也对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加强资金管理力度。资金管理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给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由于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要素,所以这项工作也是多部门共同协调来完成。
3.转变财务部门工作职能。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数据的管理和处理,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原有财务工作的压力。
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的注意事项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加以解决和改进。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必须引起企业相关人员的重视的。第一,必须转变观念,企业全体职工都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第二,解决由于制度的改变而带来的冲突,在新的环境下,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之后,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落后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和业务习惯由计算机技术技术进行整合后,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四、结束语
一、企业家及其产生过程概述
企业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因其能高效地配置其他生产要素及敏锐地捕捉市场机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及企业制度的日臻完善,企业家一词在众多文章中频频出现。张军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家,他认为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家是通过自己创办自己的企业才成为企业家的[1];张维迎用契约理论解释了富人比穷人更有优先权作为企业家的原因,他认为现代企业形式使得企业家的职能被分解[2](P108~111)。
尽管对于企业家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企业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有效组织其他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德国、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腾飞已毋庸置疑地证明了企业家作为一种内部因素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张维迎、盛斌所言:“一个工业国家企业组织完善与否,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关键要看它有没有一个成熟的企业家群体。”[3]
根据企业家的职能及企业家素质的要求,构成企业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①企业家精神;②经营能力;③资源的使用权。这里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是指企业家自我实现的主导需求和奉献精神;经营能力是指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优化配置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的能力;资源的使用权可以是企业家自身拥有的资源,也可以是通过委托或其他方式所获得资源的使用权利。在一定的机制条件及宏观环境下,企业家才能与资源要素相结合,最终形成企业家角色。
二、企业家产生及成长机制构成
在企业家的重要性方面,学界与业界已形成共识,那么,如何培育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营造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环境呢?综合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构成企业家产生及成长机制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任用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企业家所处的环境。
(一)企业家产生的驱动力――任用机制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产权的明晰化、所有制的多元化实现了人才的商品化。就我国而言,企业家队伍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家任用机制即通过企业家的商品化来实现择优录取、竞争淘汰,最终选拔出具有优秀企业家素质的企业家。当然,这一机制需要有公平、开放的企业家市场与之相匹配。良好的企业家任用机制不仅可以使企业家通过竞争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经营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家的优化组合。
(二)企业家成长的牵引力――激励机制
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保证企业家能获得与其能力和贡献相当的收入)和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社会声誉)。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回报应与其努力程度和经营业绩相挂钩。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家的需求,发挥企业家的潜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家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企业家成长的控制力――约束机制
要保证企业家恰当行使权力,必须要有长效的权力约束机制。目前,对企业家的约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监督企业的市场行为)、社会(消费者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企业的监管机构(企业内部监督)。长效的约束机制可以防止企业领导层化企业权力为个人权力,规范企业家行为。
(四)企业与企业家所处的宏观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莱温曾提出个人绩效与环境关系的公式:B=f(p,e),式中,B为个人绩效;p为个人能力;e为所处的环境。从式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的工作绩效不仅与其个人能力有关,所处的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我国江浙地区产生了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也应归功于上述地区的宏观环境相对较好。
企业与企业家所处的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投资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四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家的作为及成长,并孕育着企业家精神,因此,社会或政府应不断营造上述环境,以利于企业家更好地成长。
三、云南企业家产生及成长的机制分析
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云南自然资源丰富,而企业家队伍却比较匮乏,这直接影响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为深入了解云南企业家的现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随机选取了云南省部分企业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有效回收71份,问卷主要涉及云南企业家产生机制及成长环境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云南企业家产生及成长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云南企业家任用机制
首先,从一组统计数据来看云南企业家的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在随机调查的71名企业家中,云南企业家的任命方式主要为上级主管部门指定和董事会任命两种方式,竞争招聘的占比仅为10.52%。从几种任命方式的分布来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主要采用上级主管任命的方式;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采用董事会任命的方式;而竞争招聘大部分存在于私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中。
表1 云南企业家概况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云南尚未形成一套平等、竞争的企业家任用机制。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产生都是企业内部权力抗衡的结果。这种较少考虑企业家个人素质和经营能力、未遵循市场规律的任命方式显然不利于企业家队伍的成长。
(二)云南企业家激励机制
目前,对企业家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分配方式上,这里的分配主要包括收益和股权。在云南企业家激励机制的调查中发现,68.91%的企业家认为其工作所得未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这既源于“政府型”的任命方式,还与企业家的报酬并未与其个人绩效或企业绩效挂钩有关。调查显示,51.23%的企业家收益是其员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倍乘。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倍数怎么确定,有无科学的衡量标准;其次,在委托关系中,委托者为了激励者更好地工作,尽可能使人与委托人的目标趋于一致,而上述分配方式却使得人与员工目标趋于一致,不仅不能产生委托人所期望的激励作用,而且有可能产生人因员工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云南企业家约束机制
云南企业家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约束与其他省份相当,而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明显欠缺。在理想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者、董事会、监事会应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使企业决策能朝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的监督成本过高时,委托人怠于监督管控,加之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人极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这一现象在云南企业中极其普遍。这种企业家“权大于责”的现象常常导致企业因个人或少数人的知识、技能、信息或情商的局限性而出现重大失误。
(四)云南企业家所处的宏观环境
表2为云南企业家对宏观环境的评价结果的统计,综合评价的数据来源于几项评价结果的加权平均。表2显示:在四项环境中,市场环境综合评价最佳,而投资环境则尚待完善。企业家们普遍认为投资环境欠佳的主要表现为:①开放意识不强;②审批办事手续烦琐;③产业配套能力薄弱;④政府干预过多;⑤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等几个方面。
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前提条件。因此,云南省在合理利用内资的同时,还需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部企业家的资本投入,推动云南企业家队伍的提升发展。
表2 云南企业家宏观环境评价一览表
注:表中各评价指标的衡量值均为百分比。
四、 建立健全云南企业家产生及成长
机制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家作为掌握“软技术”的综合人才,日益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一步改革的成效,取决于生产性领域的报酬相对于寻租领域能否得到提高[4]。建立健全企业家产生及成长机制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把企业家才能配置到创新活动和“做大蛋糕”的活动上,而不是致力于寻找寻租途径的活动上。基于上述认知及对云南企业家产生及成长机制的统计分析,为了更好地推动云南企业家队伍的建设,笔者就建立健全云南企业家产生及成长机制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发展企业家人才市场,培育企业家市场机制
改变云南目前的一套企业领导任用机制,发展企业家人才市场,是确保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家队伍的必要条件。培育企业家市场机制要求企业家人才市场要做到:①拥有一套合理的任用标准。企业家作为一种市场化的人才资源,只有采用合理的任用标准,才能实现公平竞争。而这一任用标准必须考核企业家两方面的素质,一是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二是企业家精神。②竞争性,企业家人才市场的产生,是企业家任用机制的升级,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选择优秀的企业家。而企业家人才市场的竞争性,又能推动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促进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基于此,云南省要加快企业家队伍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和发展企业家人才市场。
(二)健全企业家分配方式,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
不管是业主式的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式的企业家,经营者都是代表着所有者行使权力,因此,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而员工薪酬通常是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结果,相对于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目标是对立的。综上,云南大多数企业对企业家采用传统的按劳分配方式是行不通的,其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现假设:对企业家的激励程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收益;二是其成就感或社会荣誉,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下,企业家的收益应与企业绩效相关,而企业绩效又与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努力程度及一些不可控因素相关;其成就感或社会荣誉也与其长期的工作绩效有关,用公式表示为:
I+S=f(p)=F(a,x)+γ [JY]()
式中,I为企业家收益,S为企业家的成就感或荣誉感,p为企业绩效,a为企业家经营能力,x为企业家努力程度,γ为不可控因素,其中,Σ γ=0。
若云南企业家的分配方式按照()式改进,即对企业家的激励直接参照企业家的绩效,那么企业家的收入分配方式则类似于出资者,又与按资分配有所不同,即“亚按资分配”[5]。企业家最终的收益将是企业家以其经营能力为资本与所有者讨价还价的结果。
在保证经营者行为长期化的前提下,按照“亚按资分配”的原则,股票期权激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当然这种方式也需根据企业家市场的变化做相应调整,避免激励因素向因素转化,在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6]。
(三)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优化企业家约束机制
针对云南企业内部管控不够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企业家约束机制的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针对两权分离的企业,其目的是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有效的组织内部监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独立董事及各类专业人才能对企业家的业绩进行客观评价;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披露要及时可靠。
2.充分利用公司章程约束
公司章程是企业主体行为的根本大法,云南部分企业的公司章程的制定过程较为随意,因而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公司章程中应明确企业家的权、责、利,这样公司章程才能有效地约束企业家的行为。
(四)改善投资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空间[HT]
基于对云南企业家所处宏观环境的认知,笔者认为,若投资环境不加以改善,云南的经济社会腾飞将步履维艰,改善云南省投资环境迫在眉睫。而改善云南省投资环境应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并不能代替企业家才能,其过多的干预不仅影响了企业家的创新能力,而且阻碍了企业的自然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退出应该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领域,转而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尤其是现代市场所需要的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和保障合同执行的健全的法治体系。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应放在下述领域: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规范企业家行为,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等。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传统的经济结构、企业经营方式、企业家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然脱离了时代节奏。如何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找到创新、改良的方法,如何以创新为契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我认为这与企业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家意识的进步、创新的改变,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家;转型升级
Abstract :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s coming,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enterprise management, entrepreneurial ideas from a certain extent already from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What to do in case of a new era of innovation, improved method, how to innov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I think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change, will have a great effect.
[ Key words: knowledge economy; entrepreneu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中国经济与企业转型现存问题——缺乏创新,质量低下
产品的质量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制造”难以治愈的诟病。2011年世界五百强中国有69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的财富值为华尔街所惊叹,中国的政府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企业后台堪称有力。我们不禁疑惑:企业家们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做烂产品呢?其实只要看看那些国际名牌,如苹果,就一目了然了。这些企业,以实现自己的品牌价值、而非赚钱为最大目的。如果企业以赚钱为目的,就会成为营销主导型企业,简单来说,就是卖掉东西即英雄,无论品质如何。而成熟的经济形式、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则以工程师为主导,严把品质关,工程师说“不”的产品绝对走不出企业大门。
那么为什么工程师主导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呢?举例说明,如电器使用的配件螺丝钉,容易生锈是因为没有经过盐雾试验,电镀层的厚度不够,比如应该达到10微米,但实际只有1微米,消费者因为看不出来,产品照样好卖,企业就乐得如此,失去了做企业的良心。如果企业普遍处于这种状态,那么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永远不会到来,这也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经济创新转型与企业、政府的关系
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是优质企业。政府则是企业经济转型和国内外市场开拓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如何创新和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之于企业,就是坚定地认为:我要尽自己的责任给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我的企业价值。不是天天只关心市场营销,而是追求完美和独特——真正的转型升级要靠企业家建立这种心态,把产品做成责任产品。
而要做责任产品,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和设计都要更多的投资,就必然会导致成本上升。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是合理的成本上升,也是升级的重要一步。也许会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制约销售,但既然不以销量为最终目的,也就可以接受,何况前景甚优。
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需要从盲目追求利润的阶段转向追求产品品质的阶段。换言之,这些企业已经度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期,钱已经不是问题。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还做烂产品呢?何必再比市场占有率、而不比品质乃至企业尊严呢?即使还不能完全跳出营销主导,也可以先打造一批完美产品。企业可以先小幅度尝试,如20%甚至10%的产品是不计成本的,交由工程师主导,追求完美。这种方式下消费者的利益会被放大,企业日后的收益随之而来自然不成问题。
品质升级是核心,同时销售也需要转型升级,如卖场改进。假如在一个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卖场里销售,很难有好的成绩。一方面要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他们是接触顾客的一线,地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企业网站也是容易被中国传统企业忽视的一点,事实上网站的作用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尤其在当代背景下。
企业并购之利弊——对于经济转型
并购他人的企业看似是一种投资,实则不利于两个企业的品牌建设。要想自己的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大可不必并购别人的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比较可取。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主业,把自己的产品从纯粹的劳动密集型成本竞争,真正转到品质竞争。
企业如果是转到实现价值为主,每个行业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都可以实现就地转型升级,而不必太强求进入新兴产业。
政府给企业家升级提供了什么
美国经济的超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整体领先,而美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如此领先呢?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的公共服务完善。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公共数据库,为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做个简单的科研调查就要东奔西走到处查找资料,许多官方数据不向民众公开;而美国人只要在相应的政府部门网站搜索一下就可以全部解决。
反观我国,再看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研究我国的重金属排放问题,发现铅排放问题列在首位,究其原因是烧煤而不是炼铅。每吨煤中有30个ppm的铅,那么中国一年烧多少煤?有多少个ppm?计算并不复杂,但我们的环保部门却从未在此问题上做过深入研究和数据资料储备。仅仅宏观调控而不注意细节很难完成根本转型。
当然这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企业也往往如此,传统路线的企业家也许是缺乏成功者那种扎实和专一。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朝三暮四让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经济,失去了个性、品牌理念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
如开篇所言,很多中国企业已经不差钱了,缺的主要就是尊严和荣耀,这能推动企业创新。追求最好的设计,失败了认真检讨,一点一点改进。花更多的精力到品质上,把完美和独特当做主要追求,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传承百年。
企业家们,以实现人类的梦想为荣,以给消费者带去便利、给整个社会带去美感为荣,从经营中获得尊严而不单单是为了赚钱。坚持品质,珍惜信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一天,“Made in China”就会变成高品质的别称,而非假冒伪劣的代言人。所谓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关键是企业家自身的转型和升级,是企业家心态和价值观的全面改造。
品质立国,价值立国,由企业家观念转变开始,到全面经济转型,才是根本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毛蕴诗,吴瑶.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中山大学出版社
[2] 唐绍祥,周新苗.对外合作创新转型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
[3] 笑蜀.中国经济要转型,企业家得先升级.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