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44:08
导语: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
众所周知,地球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地球上各板块间也存在着相对运动,加之人类为满足生产活动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随之也引发了出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1]。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①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②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等在能量和物质基础上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替和流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体系。地质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与地质环境相关,二是周期性特点,从渐变到缓慢,再到突变和灾变,地质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呈现一定周期性的变化[2]。一旦当地质环境处于突变阶段,就很有可能引发出地质灾害。
③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两者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质灾害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构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时,可从地质环境中分析地质运动的规律,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勘查周边地质界线,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②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③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及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并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相关预警应急措施[3]。
(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反映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监测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监测预警体系在第一时间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为救援、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地质灾害具体监测预警流程。
(3)建立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当接收到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报警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的灾情,若发现灾害的波及范围较大,危险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时,应采取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确保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另外,在治理灾害工程中,应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大特点,因此,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利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建立并整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完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配全应急设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应急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
(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的能力,对地质灾害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及成因等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1)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确保地质的安全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工程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③工程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评价;④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对区域地质环境应用的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使得该地质环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
(2)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相关人员在评价环境前需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综合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完善,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包括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密切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环境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探求出最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2012,42(5):1469-1476.
关键词:边坡;安全;施工
1安全计划
项目部应以事先制定的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为准则,建立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并确认安全组织机构各个成员的岗位及任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编制现场安全管理台账,购买合格的安全生产防护用具。筛查本项目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隐患,编入人员三级教育及安全交底的学习内容中,且应在交底时重点强调。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2施工安全控制
2.1浮石(土)清理
2.1.1上部作业人员安全自然边坡在治理施工前,在其表面和坡口往往会存在浮石或者浮土。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边坡造成一定程度的扰动,从而使浮石(土)变得更加不稳定。若不提前清除,将会对施工人员和下部道路造成威胁。坡面清理一般采用人工手持工具(手持工具为撬棍和手持风动凿岩机)的方法,工人在破面作业时应配挂安全带(建议采用五点式安全带,配主副安全绳),上部坡口内事先应打入锚杆以供安全绳固定,该锚杆必须入岩一定的深度,确保其稳定性。人员手持工具高空作业时,自身和工具均应单独配安全绳,不得共用。上部清理作业开始后,下部区域严禁一切人员进出,且应派专人看守。2.1.2下部防护措施坡面清理时,浮石(土)从高处落下,会对下部人员、原有设施或者已完工程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在清理开始前,就应对下部落石区域进行必要的围挡的防护。如边坡面上有较大剥离体石块需要凿除,单用防护排架便达不到相应的防护目的,鉴于此,可在坡脚往外一段距离内开挖一条平行于坡脚的防翻滚沟槽,以防止巨石滚落砸坏防护排架。对于一般较小的石块或者散落碎石土,可采用双排钢管防护排架搭配毛竹脚手片和安全网使用(见示意图1)。其中复合密目安全网和竹脚手片可采用一层至多层贴合使用,具体视项目安措经费来确定层数。此外,由于干燥时的安全密目网和竹脚手片属于易燃物品,所以在安排柴油空气压缩机的位置时,应远离防护排架,杜绝火灾隐患。双排钢管防护排架架体本身需要进行抗冲击、抗风、防倾覆稳定性设计,可借鉴《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在以往施工中,通常会隔一定距离在地下竖直打入锚杆,搭设时防护排架立柱则可套于该锚杆上,以增加排架整体稳定性。拆除后,应将入地锚杆拔出。图1防护排架示意
2.2坡面施工
2.2.1坡面脚手架搭设脚手架搭设应严格按照已通过编审的脚手架搭设方案来执行,坡面脚手架不仅承受着竖向荷载,也同时承受着横向荷载(较小的风荷载和钻机的冲击荷载),这是搭设方案设计时不可忽略的要点。搭设时,每搭设一级应及时设置相应的连墙件。目前,坡面多采用端头180°弯钩小锚杆来与脚手架钢管固定,风力大于5级和雨雪天气应暂停搭设。2.2.2物料运输坡面施工所需的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上下运输,一般使用卷扬机。卷扬机的安设应有相应的设计方案,其安设位置和吊装荷载等,必须严格按设计方案来执行。施工时,吊装索道下方不得站人,卷扬机司机和物料接收人员应各配对讲机进行沟通。同时,必须安排人员定期对绳索和上固定端、地锚进行检查,发现绳索断股、卡扣松动、地锚失稳等现象时立即停止吊装并采取措施。恢复作业前必须经过重新验收合格。2.2.3锚杆成孔、清孔钻机就位前,在脚手架上应铺设脚踏板,脚踏板可采用木板满铺,两端用铁丝绑扎牢固。施工作业人员在脚手架上操作钻机时,应将身上安全带活动端带扣扣于脚手架横杆上,下架之前不得解除。钻机不得与脚手架扣件、连墙件直接接触,防止脚手架失稳。如果脚手架关键部件与锚孔放样点无法避开,则可在钻机架与关键部件之间垫入缓冲材料(如泡沫板、海绵等)。在锚杆成孔、吹孔以及坡面喷射混凝土施工时,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眼镜。
3施工时坡面监测
坡面监测与建筑基坑的监测类似,主要监测内容是控制点的位移和沉降量。边坡监测不仅以施工范围内的区域为对象,而且还要将其所在的整个潜在滑坡体为对象。治理施工时须时时关注地质条件的变化,若出现较大的数据变化,确认后应及时与各参建方沟通,事先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并及时向相关国土和地质部门进行反馈。
4其他安全管理
4.1用电安全管理
用电设备应采用通过3C产品认证的产品,施工时应根据国家规定采用TN-S系统,结合现场施工用电实际所需要进行布线、配电。须编制《施工安全用电专项方案》,应包括各阶段用电量负荷计算,配电线路的架设、总配电箱及分配电箱设置,照明用电、现场用电安全保护措施及现场施工人员施工用电交底等内容,该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实施。实行“三级配电、三级保护”,严格按照按“一机一闸一保一箱”要求设置,室外配电箱必须配防雨设施,门锁齐全。动力与照明线路分路安装,保护接零(PE)线接至各施工机械电机外壳。现场有专业电工进行系统维护、巡检、保养,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并记录。总配电房内配有砂池和灭火器等防火措施。
4.2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边坡治理施工所用的机械基本有气腿式凿岩机(手持式)、潜孔钻机、柴油风动空压机、卷扬机等。各种机械应登记在册,并对其性能进行定期检查,确认符合安全的使用状态后方可上坡作业。其中,对于每段风管的接口处,应特别仔细地检查钢丝扣是否绑扎牢固,以防止风管脱口甩管伤人。
5结束语
典型边坡治理施工工艺的安全管理是全方位的,边坡施工内容涵盖清(削)坡、锚喷支护、主动网、被动网、格构梁、预应力锚索等等。上述各种支护手段的安全管理除材料和工艺本身外,其安全管理手段及要点基本类似,可供互鉴。
参考文献
[1]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读本[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马霄汉,徐光黎,彭书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3]康景文,赵翔.三峡库区重庆段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选录[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戒台寺;深层多层;滑坡;新型支挡结构;施工技术
前言
戒台寺座落在马鞍山北麓,距北京城35km,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有“天下第一坛”、“选佛场”之称,尤其以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和奇松而闻名,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滑坡是指马鞍山南北向山梁产生滑动对寺院构成致命威胁的地质灾害。2004年7月,北京山区连降暴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戒台寺院内、进寺路及108国道产生多个塌陷坑,寺院内产生一条由西向东贯通的张拉裂缝带,裂缝所经处建筑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同时,秋坡村许多村民房屋也出现大量开裂沉陷,成为危房。2005年春融时节,变形突然加速,最大位移量达6mm/日,千年古刹岌岌可危。
一、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1.地形地貌
马鞍山南侧为山前断陷平原,地形陡峻;北侧为低山沟谷地形,相对较缓,沟谷较发育,坡度一般为20~40°,植被茂密,属低山剥蚀地貌。
2.气象条件
该滑坡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92mm,降雨大都集中在6~8月份,2004年降雨量为678mm。
3.地层岩性
戒台寺斜坡及其周围的主要有石炭系、二迭系及第四系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①.石炭系中石炭统清水涧组
主要为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状砂质页岩或泥质砂岩、砾岩,夹3~4 层粘土矿和煤层或煤线。页岩或泥质砂岩略具板岩化现象,轻微变质。
②石炭系上石炭统灰峪组
主要为细砂岩、含砾粗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2~3 层粘土矿和煤层或煤线,轻微变质。
③下二迭系岔儿沟组和阴山沟组
下部主要为微―中风化细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夹煤线;上部以厚层状砂岩与薄层状粉砂岩互层,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4.地质构造及地震
戒台寺周边区域地质构造主要受马鞍山背斜的影响,区内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
a.马鞍山背斜北翼的舒缓部位,形成近南北向的褶皱带,断层、挤压劈理带和压扭性构造面发育;
b.发育近东西向10条构造结构面(带),层间错动带以及次级褶皱等发育。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值Ⅷ度。
5.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内发育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上层主要为地表降雨或生活污水下渗补给,埋深20~30m;深层为石炭系中统地层中的承压水,从山体中上部地层露头接受补给,埋深45~60m。
6.人类工程活动
该滑坡区内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山梁周边及底下的采矿。据记载,自明、清以来就有采矿活动。
二、滑坡的规模及性质
戒台寺滑坡南北长约1200m、东西宽约450m,前后缘高差约230m,滑面最深达47m,滑体约920万m3。滑坡规模巨大,性质复杂,是一产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软弱和地质环境恶劣条件下的大型破碎岩石滑坡群。
戒台寺滑坡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及其复杂性。特殊性体现在滑坡具有多条、多级和多层滑动带的滑坡群,且滑坡群之间相互依赖。复杂性表现在:①构造发育褶曲多,②岩层顺倾,③含煤系地层,④变形复杂零乱,⑤地下水丰富,⑥诱因多,⑦滑体厚、滑带强度低、滑坡推力大。
三、滑坡治理主要工程措施
1.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坡体变形的具体情况,在滑坡西侧沟滑坡体布设一排多锚点抗滑桩,桩设置在108国道外侧斜坡底部,共53根,桩间距6.0~8.0m。
多锚点抗滑桩共设2种桩型,1#~35#桩身截面为2.0m×3.0m,桩长24m~31m,桩头设4孔预应力锚索;35#~53#桩身截面为2.4m×3.6m,桩长38m~61m,桩中设6孔预应力锚索。每孔锚索由8根Φs15.2钢绞线组成,孔径Φ130mm,向下倾角25°,内注M30水泥砂浆。1#~35#桩头距桩顶0.5m和1.5m布置上下两排锚索,锚索长38m~50m;35#~53#桩头距桩顶0.5m和1.5m布置上下两排4孔锚索,第三排2孔锚索距桩顶5.5m处,锚索长57m~70m。
2.施工工艺流程
锚索抗滑桩施工顺序为:测放桩位施工抗滑桩锁口在桩口搭设防护板和起吊架开挖一节桩身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拆模并检查尺寸开挖下一节桩身重复上面四道工序至设置锚索位置锚索钻孔锚索安装注浆锚索张拉后绑架在桩身护壁开挖下一节桩身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拆模并检查尺寸重复上面四道工序至设计标高封底绑扎桩身钢筋浇灌桩身砼至距桩头2m处后预留锚索孔位浇注剩余砼钻桩头锚索孔下钢绞线注浆张拉锁定。
锚索与桩身工程施工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衔接。
四、抗滑桩施工
1.施工场地清理
清理施工场地内的杂物,并在抗滑桩孔口周围作排水沟,以免施工时地表水流入孔内。
2.测量放线
抗滑桩要按桩排方向及控制桩身的里程、坐标位置准确放线定位。
3.桩身开挖
桩身分两批跳槽间隔开挖,桩井开挖自上而下分段进行。
a.做好锁口盘后,搭设起吊架,并在桩井口铺设防护板。
b.分段开挖桩身,每开挖1.0~1.5m后立即做钢筋砼护壁,每浇注0.5m用振捣棒捣实,且须保证护壁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护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段的开挖。对可能发生坍塌的部位增加护壁厚度,并采取临时支护的措施。
五、抗滑桩锚索施工
1.锚索孔位测放应准确,锚索钻孔倾角误差定为±1°;考虑沉碴的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再大于设计深度1.0m。
2.为避免恶化滑坡工程地质条件,锚索钻孔时禁止水钻。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卡钻、漏风、不出渣率等现象,采取了先对裂缝注浆固结松散体,再进行二次钻孔。
3.锚索张拉分5级进行,每级荷载分别为锚索设计张拉荷载的0.3、0.5、0.75、1.0、1.1倍。每级稳定5min,最后一级稳定10~20min,同时记录每一级荷载下钢绞线的伸常量 ,测读锚头位移三次。张拉锁定过程中,加载速度平缓均匀,速度控制在设计预应力值的0.1/min左右,卸荷载速控制在设计预应力值的0.2/min 。锚索预应力锁定是在压力表稳定不变的情况下,且稳定10min以后锁定。锚索张拉除考虑预张拉外还要交替分级张拉,交替张拉可保证各孔锚索受力均匀,张拉后若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及时进行补张拉。
4.在锚索张拉锁定之后,外锚头钢绞线预留10cm,其余部分用切割机裁去,再用C20砼封锚。
六、施工效果
虽然该滑坡体地质条件复杂,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一人员伤亡,达到了“零伤亡”目标。经监测,寺院内及桩排附近的监测孔变形曲线逐渐收敛,趋于稳定,工程设防以内的滑坡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七、结束语
结合滑坡实际情况,利用多锚点抗滑桩改变了桩的受力模式, 总结出一套适于多层滑动面、深层滑动面的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施工技术,即多锚点抗滑桩施工技术,解决了大型深层滑坡防治工程中支挡难、效率低、施工工艺落后、安全性差等技术问题,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可对类似工程有所借鉴和帮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绿色矿山;建设;实践
引言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业形象。
一、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性
1、绿色矿山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绿色矿山建设是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将绿色矿山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为转变单纯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开发利用方式提供了现实途径。
3、绿色矿山建设是落实企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保证矿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矿山与环境和谐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觉承担起节约集约化利用资源、节能减排、环境重建、土地复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责任[1]。
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与实践探究
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舍勒”)是紫金矿业集团所属的以采选金铜矿为主的矿山企业,位于新疆阿勒泰。阿舍勒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取得了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做到了合法经营,照章缴费。同时,阿舍勒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指标,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抓好生产管理,实现安全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谐绿色矿山。
1、科技创新助推技术进步
1.1厚大矿体高效安全开采技术。阿舍勒一、二步采场均采用高效的中深孔嗣后阶段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解决了在矿岩不稳定条件下矿产资源如何安全高效开采回收利用和本质安全的难题;二步采场在应用中深孔嗣后阶段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的同时,采用盘区机械化开采技术回收顶底柱,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实现井下采掘机械化,使矿山生产能力从设计4000t/d提高至4500t/d。
1.2 中深孔底部结构人工三角桃形柱、充填人工假巷和人工假底制作创新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三角桃形柱预先充填高效回收工艺,先采采场底部结构的三角桃形矿柱,并用高强度的充填体进行充填和置换,并制作人工假底或充填体假底,形成人工底部结构,可使出矿底部结构和底柱的回采率由原来的60%~70%提高至90%以上。
1.3 通过选矿技术攻关和改造,提高金铜回收率,综合回收伴生资源。阿舍勒通过选矿试验研究,优化选矿药剂,通过对“破碎、磨矿、浮选”流程进行多次优化改造,流程更加合理,改变加入钢球比例,并实现选矿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使铜、锌回收率分别比设计提高2%和5%,
2、节能减排
阿舍勒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三废”排放达国家规定标准,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达到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2.1 新型胶结充填材料的开发利用。阿舍勒利用工业废渣,研发生产新型充填胶固料,变废为宝,在同等条件下,新型材料充填强度比普通水泥高2倍,充填成本在同等条件下下降25%。新型充填胶固料的研发成功,大大降低了充填成本,促进了充填采矿法的推广应用。
2.2 尾砂和废石胶结充填采矿法的推广应用。井下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主要用于充填采空区,选矿产出的尾矿10%用于井下充填,减少尾矿排放量,既处理了采空区,防治地表塌陷引起的地质灾害,又少占用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3 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阿舍勒投资1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使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
2.4 空压机冷却热水用于洗浴和办公室冬季供暖。将7台空压机冷却水通过热能转换技术将余热用于办公室冬季供暖和后勤中心洗浴。
2.5 变频用电设备和高压节能技术应用。随着变频和高压节能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阿舍勒井下生产设备,如提升卷扬机、井下排水设备以及选矿球磨机和破碎机等大型设备均引进变频及高压技术,节能效果显著,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3、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保护
阿舍勒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方针,落实环保责任目标,认真落实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注重环保和生态投资,结合生产实际狠抓矿区污染源治理。主要措施有:第一,建立了环境监测站,配备了完善的监测设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第二,选矿除尘降噪;第三,化验室酸气的处理;第四,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在矿区清洁化、对矿区公路实行定时洒水降尘,加快矿区美化绿化进程。
4、土地复垦
阿舍勒在开采过程中严格执行“边生产,边建设,边复垦”的原则,减少了固废的占地面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一,实施了尾矿库复垦植被综合治理工程;第二,对废渣场进行了复垦以及绿化,并开发利用新建了员工活动中心和停车场[3]。
5、社区和谐
多年来,阿舍勒为搞好矿群关系,出资帮助周边村组修路的同时,还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与周边政府、村组村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和互信互利的和谐关系,出资数千万元支持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和市政建设,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矿群关系和谐。
6、企业文化
阿舍勒通过员工教育,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导向、企业愿景、管理理念、管理态度、管理人员“五字”真言、员工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方针、企业职业健康理念、环保理念等企业文化建设专题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阿舍勒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从中获得了很好的经验,今后还将紧紧围绕矿山采选核心技术,进一步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攻关。
参考文献:
关键词:SNS柔性防护系统被动系统边坡防护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在以往的高边坡坡面防护工程施工中,多用挡墙、护墙、挂网锚喷、预应力锚索框架等进行防护,这些都属于刚性防护。刚性防护都要在边坡上增加荷载,工程量都比较大,在高边坡上施工比较困难,当其设计参数与边坡岩层因开挖而引起变形情况不相匹配时,刚性防护工程可能失效,引起边坡岩面崩塌、岩块滚落等地质灾害。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用新型的SNS柔性防护技术对高边坡进行防护,这种防护属于柔性防护,与以往常用的刚性防护相比,它具有不会增加坡面荷载、不破坏坡面现状、有利于坡面的稳定、工程量小、施工难度不大、采用模块化安装方式简化了施工程序、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绿化边坡、美化公路沿线环境等优点。SNS柔性防护系统分为主动系统和被动系统,以覆盖和拦截两种方法对坡面进行防护。
富春江水电站泥石流治理工程,高边坡坡面防护设计用SNS被动防护系统进行防护,累计防护面积870O。
2 SNS被动防护系统施工工艺流程
锚杆及支座定位基坑开挖与砼浇灌(土质地层B类锚固)或钻凿锚杆孔(岩质地层A类锚固)基座及锚杆安装钢柱及拉锚绳安装及调试支撑绳安装与调试钢绳网的铺挂及缝合格栅网的铺挂(可选择)。
3 SNS被动防护系统施工方法
3.1 SNS防护系统的采购
由于SNS防护系统的特殊工作环境和对其寿命的特别要求,所用SNS防护系统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必须对SNS防护系统原材料供应商资质进行认真考察,经监理批准后才能签订采购合同。系统到货后,认真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检验书,逐件进行外观检查,并按规定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抽检,全部符合标准后才能使用。施工过程中生产厂家必须派出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指导安装。
3.2 锚杆孔定位及钻孔
按设计的位置并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对锚杆孔位进行测量定位,由于坡面的起伏,实际的放线长度要比设计图上标注的长度增加3%~8%,对地形起伏大,系统布置难沿同一等高线呈直线布置时取上限8%;对地形平缓段,系统布置能基本在同一等高线沿直线布置时取下限3%。
锚杆孔定位以后,先在每一个孔口处开凿一个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坑的口径和深度均为20cm。按锚杆设计长度垂直边坡岩面钻出锚杆孔,孔径不小于45mm,孔深要比锚杆长度超出5cm以上。
3.3 锚杆孔内注砂浆并锚固
所用砂浆标号不小于M20,灰砂比1:1~1:1.2,水灰比0.45~0.50。砂浆原材料一般用P.O32.5普通硅酸盐水泥,优选粒径不大于3mm的中细砂。施工时由孔底倒退注浆,再打入锚杆,确保砂浆饱满。锚杆固定后至少养护3d。
3.4 工字钢柱基座地基开挖及安装
工字钢柱基座地基是土夹石,且厚度较厚时,按设计的基础尺寸人工开挖基坑(严禁放炮)。基坑验收合格后,按常规的方法安装钢筋笼、预埋地脚螺栓、浇筑C20混凝土并养护。待混凝土强度不小于85%设计强度以后,才能安装工字钢柱基座;当钢柱基础的地基是土夹石,覆盖层厚度小于基础深度时,人工开挖覆盖层直到基岩顶面,在基岩上钻出4个地脚螺栓孔,孔深不小于1m,孔径不小于45 mm,用不小于M20砂浆锚固地脚螺栓,覆盖层部分用C20混凝土置换。地脚螺栓长度不小于1m+覆盖层的厚度,等置换覆盖层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85%设计强度后,安装钢柱底座;当钢柱基础地基是的基石时,直接在岩面上钻出4个地脚螺栓孔,要求与上同。
3.5 工字钢柱和上、侧拉锚绳安装
将工字钢柱沿边坡一一摆放在基座的上方,钢柱底部靠在基座上;将每根钢柱的两根上拉锚绳(距钢柱50cm处装好消能环)上端的挂环挂在钢柱顶端的挂座上,下端分别穿过锚杆环套并用绳卡临时固定;将钢柱缓缓抬起来,底部插入基座,穿上连接螺栓,将钢柱安装在基座上,松紧上拉锚绳调整钢柱的方位到设计位置,收紧上拉锚绳并用绳卡永久固定。
3.6 上、下支撑绳安装及调试
上、下支撑绳使用双绳,在每根钢柱顶部(或底部),两根钢绳分别固定在钢柱挂座的内、外侧。将第一根上支撑绳先暂时固定在左侧端柱的底部,顺着钢柱将它拉到并固定在柱顶上的挂座外侧转90°,消能环就位后(距钢柱50cm)将上支撑绳拉到第二根钢柱处,固定在柱顶挂座的内侧。同样的方法,将内外上支撑绳分别固定在第三、四、……根钢柱上,直到右侧端柱,由柱顶挂座将钢绳顺钢柱拉下来,暂时固定在右侧端柱的底部。第二根上支撑绳由右侧端柱处开始安装,方法与第一根上支撑绳安装方法相同,在每根柱顶的挂座处与第一根上支撑绳分别挂在其内、外侧。调整松紧度,调整消能环的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以后,将两根上支撑绳分别永久固定在两根端柱的下端。在每根钢柱的两侧90cm~100cm处,用绳卡将两根支撑绳卡在一起。下支撑绳的安装方法与上支撑绳的安装方法相同。
3.7 挂钢绳网并缝合
将钢绳网展开放在两根钢柱之间,用挂在上支撑绳上的五、六个紧线器将钢绳网拉起来,把它的上缘拉到与上支撑绳齐平;将缝合绳的中点固定在每一张网的上缘中央,从中点开始分别向左、右把钢绳网和支撑绳缝合在一起。到安装消能环的地方,用缝合绳将钢绳网与不带消能环的那一根支撑绳缝合在一起。到达柱顶时将缝合绳从挂座的前侧穿过,不能缠绕在挂座上,转向下顺着钢柱继续缝合,到柱底后也从挂座的前侧通过,把钢网绳和下支撑绳缝合在一起。遇到消能环时,同样只与不带消能环的下支撑绳缝合在一起。到了钢绳网下缘中点,两边的缝合绳各穿过中点1.0m,用绳卡在距中点0.5m和1.0m处固定,使缝合绳在网下缘重叠长度超过1.0m。
3.8 格栅网的铺设
格栅网铺设在钢绳网的内侧,上缘要高出上支撑绳,并要翻转到钢绳网的外侧,叠盖宽度不小于15cm。格栅底部要沿边坡的斜坡面向上铺设0.5m,封住下支撑绳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并用石块压住。相邻两块格栅网之间叠压宽度不少于10 cm。用扎丝将格栅网固定在钢绳网上,每O的固定点不少于4个。
4 结语
柔性防护网是以高强钢丝网为主要构件的一种较新的轻型边坡防护结构,其抗拉、抗冲及变形能力强,具有主动保护松动岩体或被动拦截滚石的功能。该结构简单、质地轻便、工程量少、占地面积小、工程造价较低、施工简单快捷,特别适用于有快速施工要求的坡面防护工程.因此在欧美国家早已广泛采用。近1O年来,在我国水电站工程的边坡浅层不稳定岩体的处理中也大量采用此技术。
富春江水电站泥石流治理工程中坡面防护采用SNS柔性被动防护系统,与常用的刚性防护相比,工期缩短了一个多月,造价节省了20%左右,由于不给边坡增加荷载,大大减少了边坡坍塌的危险,对保证高边坡的安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25-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土地信息技术及与土地相关的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已成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各自依托的优势学科不同,学科定位各有特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特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工科为特色,在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力求重点突出、与时俱进,既要深入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编基础上,针对院校特点和实习地区特色,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完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实习目的
教学实习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新知识进行创新,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行之有效地实践。对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制定规范且详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多层次的创新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系在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结合科学研究与学生实际,在本科生完成普通地质学、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将学生集中安排在秭归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践性教学。在实习过程中,专业导师将指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的理论,现场讲解土地相关知识,安排各小组独立作业,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协调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实习特点与组织安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来,经过几轮教学修编,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实习体系。目前教学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地点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时长五周。经过系统优化后的教学实习特点在于:①实习内容涵盖面广,将课程与科研相结合,根据专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平台及实习基地资源,设计实习主体内容;②实习成果运用率高,学生实习成果资料将作为基础数据,应用于本届学生后续土地信息学、土地数据处理、土地规划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学实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室内准备阶段,主要为ARCGIS、ENVI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软件的强化培训;第二阶段为野外综合实习阶段,由各专业指导老师带队,对实习基地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地区土地资源、地区土壤资源和城市土地利用等内容进行现场讲述,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地调查调研;第三阶段为室内整理和报告总结阶段。
三、教学实习内容模块构建
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实习中,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确保多课程的综合实习。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将实习划分为四个模块。
1.地区地质地貌认知实习。该专题主要是对秭归地区典型地貌与地质现象的总体认识,包括:①认识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区域地质概况;②熟悉野外地质调查方法,掌握罗盘的使用,能够独立进行野外定位、岩体产状测定和素描图描绘;③了解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外动力地质现象产生的地质灾害,及由此进行的主要边坡支护治理工程。
2.地区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地区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通过对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调查的一般工作方法,能够按照当地实际和突发状况设置技术方法和实验方案,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的基础知识。该专题包括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和城市土地资源调查两部分: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实习主要是进行农村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地类调查,要求学生逐地块地实地调查土地类、面积,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城镇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对城镇各类土地的现状分布、利用结构等情况调查。
3.土壤资源认知专题实习。土壤资源认知专题是对区域内典型土壤资源进行现场认识,涉及的15个典型土壤剖面均由专业老师和当地农业专家经实地踏勘确定,具有区域代表性。实习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地质地形条件下土壤资源分布特点,能够独立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和野外土壤基本理化信息测试,熟悉科学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步骤。实习内容包括:①野外识别常见岩石发育的土壤形态和基本特征,熟悉土壤垂直分布规律;②参观“移土培肥”工程示范区和张家冲水土保持试验站,了解移土培肥、测土配方的基本方法。
4.城市土地利用专题实习。城市土地利用专题是对秭归新县城进行的概括式认识,专业教师就秭归新城建设相关问题现场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使学生了解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政策和房地产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实习内容包括:①了解秭归新城规划,实地考察城镇扩张模式,并作出综合评述;②参观屈原故里和黄帝庙文化旅游项目,熟悉人文景观开发一般模式;③分组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土地市场调查,熟悉土地开发相关法律政策与房地产开发基本流程。
教学实习作为我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首次集中、系统进行的专业综合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被优化整合到多个实习专题中,要求学生在实习中综合利用所修知识,展示个人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对2008—2012年五年间的秭归教学实习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实践,专业兴趣得到极大增强。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抓住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对土地人才的要求。由于本专业教学实习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内容较广,期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今后将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实习内容,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春,钱铭杰,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2]宁立波,祁士华,马传明.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换[J].中国地质教育,2011,(4):44-47.
[3]张先进,易顺华,刘爱民,等.我校秭归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特色与作用[J].地球科学,2008,(33):56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