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时间:2023-05-28 09:44:12

导语:在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第1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要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离不开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这种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要着眼于调整课堂的实施策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把科学的教学方法与英语内涵相结合,在正确的教育学理念的引领下,把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自然会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热爱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自然形成。本文从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研究初中英语课堂高效的策略。

一、初中英语实施高效课堂是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英语的运用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社会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实施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办法。现行的英语教学中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兴趣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语言的学习正是由兴趣转化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现行的教学已明显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实施高效的英语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也是当今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教师正确指导,才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乐学、善学。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思考、交流、创新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教学技术、新知识可谓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以时代的发展为契机,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此打造高效课堂。

2.找准角色,抓住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现在的课堂,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学生才是学习主人,教师应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就可以,不应讲一定不讲,学生能讲的一定要让学生讲。同时在课堂上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如有些学生学习单词特别快,而部分学生对英语朗诵比较感兴趣,其他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教师要抓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在课堂中积极组织趣味性的英语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兼顾每一位学生,将教学精力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同时,要广泛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中,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英语成绩。

4.重视学生心理动态。在制定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心理还尚不成熟,自控能力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若兼顾不到,容易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形式时,应该注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应该劳逸结合和快慢适度,使得学生的心理张弛有度,在实际英语课堂中,既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压力,又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如今,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新话题,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应以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推行新课标以来,有很多教师在转变观念和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过度的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新、奇,从而淡化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尤为重要。那么研究高中数学课堂41

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常胜将军不打无把握之仗,如果要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策略

不同的情境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各个学科在必要的情况下,设置相应的情境,都会有助于教学。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 、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 。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大家的目标,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进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亚杰.《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3篇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有效教学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位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素养

面对日新月异的化学世界,教学的理念、方法、内容等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已有的知识就显得贫乏和陈旧,因此,我们必须向书本、网络、媒体、专家、同行学习,及时“充电”,不断积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有台水泵。有一位专家说得好: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若具有新颖的观念、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娴熟的技能、火热的激情、幽默的语言,必能构建高效、生动的课堂,令学生流连忘返。

二、有效教学的支撑:科学的备课

要注重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要做好三点:一备学生。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应体现在学生身上,应把学生看成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思想态度,更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备课程。不能只注重教材,要善于开发利用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人文知识、新科技、新材料,甚至一些奇闻趣事,都可为我们所用。三备自己。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更应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本着这一理念,我们要思考怎样有效地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怎样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张扬个性,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但兴趣也会减弱,甚至消失,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内化成自我发展的动力。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凸显化学学科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刚接触化学,颇感有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所以开学第一堂课,一般先做几个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白纸显字”、“魔棒点灯”、“水火相容”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令学生欢呼雀跃,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就感到了它浓厚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使学生们想学、爱学。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计精彩的引言,讲述一些化学故事、化学家的成长事迹、化学问题的争论、化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

3、利用鼓励和表扬,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当及时和适当地鼓励和表扬学生,即使只有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做的好,不要吝啬掌声,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做出适时、适当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可通过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晚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化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有效教学的阵地:高效的课堂

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中形成了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1、开展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国家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形成假设方案,最后对假设进行验证与交流。

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若照本宣科地问学生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步骤是什么,学生一般兴趣不大。我们可以给学生准备不同的仪器和药品,如针管、凸透镜、红磷、白磷、硫磺、木炭等,让学生分组选取不同的仪器和药品实验。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了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用木炭代替红磷但集气瓶中放NaOH溶液代替水、用凸透镜聚光加热、用针管代替集气瓶、用白磷代替红磷等等。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先不加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用实验事实说话,学生体会更深。

2、建立学习小组,实行互助学习。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这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难题。管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在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后,我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通过民主选举,各小组选出组长一名,组长对小组负责,小组内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五、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师的反思

第4篇

【关键词】化学 导入 实验 学法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25-01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根据学生的学情与时俱进。教师要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 先声夺人,注重课堂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目的是尽快消除课间学生心理杂念的干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导入情境时要结合内容,把深奥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入的情境中树立信心,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实验课,每一节课都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导师生间的情感,为课堂教学创造和谐的气氛。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多媒体、生活体验、知识竞赛、化学故事等。例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20世纪初,人们死后葬于山坡,地下尸体腐烂后分解出一些物质如PH3等,能在空气中自发地燃烧形成蓝色的火焰,自燃产生的火焰随风飘动,这种现象发生在坟地中,便被传为“鬼火”。实际上鬼火是PH3等物质的自燃,是一种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然后我趁热打铁问学生:“燃烧有几种情况?需要什么条件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很快集中,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二 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加强实验,无论如何都不过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首要特征。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呈现教学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法。化学实验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心灵就像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一旦产生了兴趣,再困难,再繁重的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都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产生自主的求知欲望。因此,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及数据的处理获得感性信息,去思考、讨论、探索问题,并由此引发连贯性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断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我设计两个方案:A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B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分别喷稀醋酸、喷水、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对比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后就会理解有关的知识。

三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有持续性学习的能力,才能成为终身“捕鱼”的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鱼”。在化学课堂前,我让学生先预习,列出提纲,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学生听课时,要让学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记忆。例如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分组实验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既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常温、加热、高温、加催化剂等)选择药品,注意是固体还是液体,通过什么反应制取这种气体。(2)确定制取气体时应采用的实验仪器,若是固体与固体需要加热的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一样的发生装置;若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的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一样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3)确定如何验证制取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第5篇

“边学边导、边练边清”的物理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环节是: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生探究、教师巡导;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边练边清、总结提升. “高效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理念.

1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1.1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操作要领:引入教学、明确目标、布置任务.

操作策略:教学引入要直观、简洁、形式多样;学习目标要详细、具体和简明,切合学生实际;布置任务应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前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时,老师将“抓尺”游戏引入新课后,及时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会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能通过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探究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建立起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它的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规律和特点.

展示知识目标之后,教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学习、积极讨论交流,观察“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这一演示实验,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在揭示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内化本节课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1.2学生探究、教师巡导

操作要领: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操作策略:学生先独立自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进行个别答疑辅导.如有实验演示任务,教师可安排学习小组轮流上台探究;教师巡视时收集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做好精导准备.

教学案例:在学习《交变电流》时,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直流电?交变电流有什么特点?

(2)小组轮流到讲台进行演示实验,探究交流电的产生过程,观察小电珠的亮度变化情况.实验中线圈转动产生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3)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没有电流,什么位置电流最大?此时小电珠的亮度怎样变化?

1.3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操作要领: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点拨、拓展、评价.

操作策略:多给学生展示机会,让他们通过做、观、演等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做好课堂调控,适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肯定、补充和纠正;教师点拨精讲要少而精,对共性问题要引导学生再讨论,明辨错因.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取决于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案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节的展示中,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推ё酆闲越锨浚知识跨度较大,可设计成三个小问题分别让同一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分层展示:

(1)请展示卫星围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

(2)请展示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

(3)请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公式.

学生在回答上面三个基础问题后,要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仍然还有困难,最后让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分享快乐.

1.4边练边清、总结提升

操作要领:布置课堂作业并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

操作策略:教师精选训练题,分为基础必作题、提高选作题和拓展思考题,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学生当堂训练时,勤于巡视,及时了解学情并进行辅导;教师可采取“兵带兵”的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也可采取“兵考兵”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训练情况;教师评价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达标情况,以求达到“堂堂清”和“日日清”.

2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考

要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操作模式,但要真正用好这种教学模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高中物理知识综合性强,计算量大,模型抽象,学生易学难精.如果不将教材知识和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整合,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的编写研讨过程就是一个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其编写质量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编制导学案时发挥备课组的教研功能开展校本教研,将课本知识点加工成可探究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和兴趣点,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和情景生活化.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本策略探索出的四个环节,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测勾勒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图.这样的互动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理性化的物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2.2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率性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课堂.要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打造高效物理课堂,课前的充分准备尤为重要.每天晚自习前,由物理学科代表根据第二天教学内容拟定预习计划,在黑板上向全班公布,学生根据预习计划分组上好晚自习,先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内容,找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完成部分预测题,同时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以待交流讨论时解决.晚自习最后一节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探究讨论和小组内解答,提出共性问题,待第二天上课解决.

2.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是促进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可以找到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通过建立6人学习小组机制以及6人捆绑考核制度,促进学生成绩的大面积提升.笔者将每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层次等分为A1、A2、B1、B2、C1、C2人选,每组确定一名物理组长(原则由A1担任),将学生们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探究和展示都交由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评价杠杆,对以小组为单位的各项表现及时评价,不断鼓励,让学生的学习时时处于兴奋状态.课后教师根据每个组的课堂综合表现,按比例评价出A、B、C三个等级的学习小组.并对不同等级赋以不同分值,每个同学的课堂表现分值均由组长记录于《学生成长手册》,作为班级、年级组每周、每月进行学习之星评比的依据.

2.4教师的专业提升是实现教学高效的核心要素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精心指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钻研,课堂上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教师要能熟练驾驭新课程课堂,必须不断充电,加强业务学习.备课时要精心编制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可能捕捉到学生课堂讨论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有时即使准备很充分,在课堂上教师也可能被学生问住.因此,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和海量阅读,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第6篇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第一,转换课堂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而,高中化学教学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更具弹性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第三,更新知识储备。新课标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①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②较丰富的化学史知识,通过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③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

第四,提高教学能力。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自己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二、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化学素养

1.加强课堂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在实验的探究,特别是实验的设计。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如在探究苯的分子结构时,可先让学生根据苯的碳氢元素质量组成求出苯的分子式C6H6,然后提出对苯分子结构的猜想假设,学生按照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的经验,很自然地提出苯分子中应该有不饱和键的假设,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做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反应的实验,当学生发现实验现象与假设不符合时,就会产生想知道苯的真实结构的迫切愿望,从而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后经过师生讨论得出苯的分子结构,同时教师还可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式的故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保证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书写化学小论文;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与科学、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整合知识体系,做好模块衔接

新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模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再将这些内容有效地整合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化学教师在强化主干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有机衔接,努力帮助学生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认知结构。

《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引导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致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比如:对“物质的量”教学中有关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随定量关系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配平等内容,不必搬到必修课堂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而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学会构建化学知识网络,把一些平时看似零碎繁琐的知识点连线结网,使学生在抽象、推理、归纳等应用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加强有效训练,正确面对高考

有效教学是一种瞄准成果的教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的特征。新课程的实施是立足于未来的长期教育行为,追求教育的长效应,并不与应对高考互为矛盾。从化学试题的命题策略和原理来看,考试改革与化学教育发展动态是相适应的。“立足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能力、体现课程改革”是当代高考试卷的考点,教师要据此关注课改下的命题模式,增强考试的适应性和训练的有效性。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高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是效率具有较高的目标实现的学习环境,使用较少的物力、精力、时间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教学效率。主要有以下两点:(1)效益最优,是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程度。主要体现为品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习惯、兴趣等。(2)效率最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所接受的效益程度。主要体现为课堂的容量。所以,要做到课堂高效化,需要从教学的效果、教学的任务量、教学的时间三方面着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加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点,所以要将传统教学的优点进行发挥,同时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点

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根深蒂固,使素质教育无法顺利开展,大多数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进行教学讲解时仍使用灌输讲解的方法对知识进行传授。灌输讲解方法会导致所涉及到知识面较多、较广,加上教师讲解的速度过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充分的理解和吸收,部分学生甚至连记忆知识点都无法获取。往往会形成教师认为已将所有的知识都讲给了学生,并将考试中的重点理论知识都进行了讲解,

但对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不够重视。学生则会因为没有独立的思考时间,从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也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较为重视,但在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中,采用不懂就问的方法,使用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对于高中阶段中具有自锁性心理的学生而言,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到达教学的效果,学生大多时间是用在了自己做题或者是看书上,有的学生则无法专注学习,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

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1.开展创新性教学模式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新性教学由于没有针对性的研究验证,无法对在实际的实施中所收获的效果进行判断。(2)教学单位没有对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工作范围进行规定。由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较为接近,如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对学习实验开展的较少,则无法和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只能对教材中所局限的内容进行学习,由于教材中的知识较为概括和系统化,使学生只能对一些基本的生物现象进行学习理解,而这些理解较为呆板、局限,无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所以,为了防止出现此类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创新性教学模式,将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所熟悉的事物对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消化系统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先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食物进行入手,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喜欢的食物进行询问,对学生感兴趣却不了解的食物进行讲解,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再进行食物是如何在人体内产生效果的,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和产物等,实现教学的目的。对学生的知识自我研究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使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3.因材施教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知识掌握进度和学习能力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和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步,但部分学生则无法对教师之前所讲解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所以随着新知识的不断讲解,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了解后,教师可以按照此信息为基础,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学辅导课或者是课外对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辅导,在辅导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仔细耐心,从而使落后的学生能够快速的跟上教学进度,使高效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发挥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缺点进行分析,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创新自身的工作,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对学习中存在差异性的学生,教师应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应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实现高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祁晓冉,杨继红.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高效课堂;数学生活化;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情景来创设课堂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走进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1.运用学生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1.1 创设导入情景的数学素材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某种特定情景,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在新课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后续学习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出示多媒体画面: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教师问:“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是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生答:“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那么滚动起来就不平稳。”我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创设问题情景的数学素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练习课时,尝试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我先通过填空和基本练习发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求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于是因势利导,拿出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一些水和一个不规则玩具,问学生:“你们能利用这些器具求出这个玩具的体积吗?”问题情景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的高涨,还没有等老师宣布分组讨论,几个学习小组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好不热闹。此时,老师发现孩子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研究、讨论和老师适时引导.他们想出了通过水的上升或下降来求出玩具体积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和快捷,这是老师未曾想到的,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则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

1.3 创设活动情景的数学素材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有的问题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

例如:教学《1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现有15支铅笔,10支扎成一小捆,顾客买去9支,还剩几支?学生结合操作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拆减数,把9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一根一根去数。方法多样化,人人动脑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探索、创新的火花。

2.运用学生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2.1 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就借助推选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来引导学生探讨记录的方法,我请学生从6名候选人中选一个最信任的人做数学课代表,全体学生投票。之后请一名学生唱票,其他同学做记录。记录的方法是:每听到一名同学的名字就在这个名字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做一个记号。学生在交流中展示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有的打“√”的,有的画“”,有的画“”,还有写数字的,也有画“正”字的。这些记录的方法都来自学生的生活积累,方法的多样可见他们的思维范围很广。在展示后,我问道:“这些记录方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为什么?”由此学生将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比较好,并说出了这种方法的很多优点,我便及时小结:“因为画正字的方法既好数,又节省纸张,所以成了我们搜集数据时常用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说说感觉,在学生说出这样记录我们还需要去数候选人得票数时,引出统计表的概念,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统计表的绘制。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感悟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比平淡的讲解会深入的多。试想,如果教师越俎代庖,以自己思维方式代替儿童的思维方法,直接灌输画“正”字的方法及统计表,以自己的感情代替儿童的思想感情,并试图用理性的灌输要学生明白事理,最终定会事与愿违。当学生对记录表产生异样的感觉时,这正是一种“愤排”的情景,教师统计表的呈现更应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很自主地选择统计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选择,最后统一用“正”字,他们既主动参与了构建,也体会了数学课可以如此自由和精彩。

2.2 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者是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积累知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国庆节开班会,想用50元买水果,怎样买最合适?同学们热情高涨,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喜欢吃什么水果。这时有人提议,先在班上调查,再买什么水果。结果统计出全班50名同学中有21人最喜欢桔子,有12人最喜欢苹果,还有7人喜欢其它水果。因此,大家决定50元中拿25元买桔子,15元买香蕉,10元买苹果。第二步要了解每种水果的价格,确定每种水果买多少千克。通过调查、比较他们发现某超市的水果质优价廉,其中桔子每千克1.6元,香蕉每千克4元,苹果每千克3元。最终结合实情,他们用9元买了3千克苹果,用16元买了4千克香蕉,用25元买了16千克桔子(本来应付25.6元,他们提出量大优惠,便宜了0.6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运用了学到的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如调查统计,按比例分配等,还锻炼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班会上,吃着自己买的水果,同学们心里格外甜。从而使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只有课内学好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化了探究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3 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回归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3.1 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体验了身上藏着的神秘的尺子,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3.2 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就提前让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参与父母存钱、取钱,观察银行的利率电子显示屏,并记录下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利率是什么啊?”“钱存多长时间划算?”要求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并请教一下银行的工作人员,然后估算一下,回到课堂让学生带着刚才想到的问题去预习课本。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又学会了解决,从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储蓄方式。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室里气氛活跃了起来,好多学生提出现在要认真读书,今后自己要多挣钱,存入银行,支援国家的建设。我认为象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3

有效教学不仅仅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包括教学结果的有效性。教学要合乎教学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要科学,如因材施教、有效讲授;组织教学要合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以提高和取得成绩,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就应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物理活动有联系的物理情境,它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十分有益。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从而培养学生喜爱物理、爱好物理的情感。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教学是一个不断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保持学生高效率的心理投入,使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物理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物理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物理,感受到物理的真谛和价值,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创设这样生活背景的题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物理的实用性,从而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实验操作情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物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实践活动,构建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应用中认识物理,明确学习物理的动机,绝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通过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素材来构建物理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丰富了学生物理活动的经验,也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故事情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物理中,用故事创设情境,若运用的恰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设计物理情境时,教师可充分挖掘物理史料,如讲一些脍炙人口的物理故事和物理学家轶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创设物理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地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给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故事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设师生情感情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要调整学生的课堂情绪,注重培养师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如当学生情绪低落时,应采取适当方法予以调整,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尽快集中精力;如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或者有特色的优秀解答,对于深入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一定的价值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全班给予推荐、肯定、鼓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研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六、创设特色作业情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给学生布置作业是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利用课堂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作业,让作业因人而异,并且作业有层次性、自主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从而提高了作业的适切性与有效性。特色作业的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打造高效物理课堂教学。

七、创设多媒体情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物理概念、原理的实质理解,更能优化物理课。通过设计三维动画,运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段,直观清晰地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将教材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使学生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定义实现向形象思维的回归。课件制作应抓住教材的某个重点、难点,当传统教学形式收效甚微且又适合用课件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借助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化难为易,辅助教学。多媒体不仅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也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理解物理思想的机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