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农村建设调查

时间:2023-05-28 09:44:17

导语:在新农村建设调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农村建设调查

第1篇

一、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效果显著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菏泽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政策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逐步显现。

(一)生产发展方面。对经营和劳动收入增长感到快和较快的比例达到37.7%。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菏泽市各级政府紧紧扭住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关键,因地制宜,抓住转方式调结构战略机遇,积极规划发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物流商贸等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利用资金和人才两种资源,拓展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鼓励规模经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二)生活宽裕方面。广大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了近年来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举措大成效。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使农村各项民生建设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政府财政在关注农村民生问题上,有侧重地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资扶持力度。2011年,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达21.1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率逐年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5.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万人。粮食直补等转移性支付不断加大,农民生活负担逐步减轻,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按照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在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4.1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和农民信息化程度两项指标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水平要求。旺盛的农村需求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潜在活力,内需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1年,农村住户年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达到4273.3元,同比增长19.6%。各类百货、超市、连锁店等纷纷进驻乡村网点,农村消费服务业和物流商贸流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乡风文明方面。各级政府大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资修建文体娱乐场所,发挥远程教育平台和文化站作用,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技文化产品,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截至2010年底,菏泽市乡镇综合文化站86处,农家书屋1660余处,广播电视通村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四)村容整洁方面。各级政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针对农村垃圾无序堆放、秸秆焚烧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推广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截至2011年底,菏泽市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万多个,沼气产量3950万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应用61.4万立方米,节能减排取得新突破。

(五)管理民主方面。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的同时,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同样取得了稳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稳步推进,民主议事、村务公开等制度不断完善。按照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农村基层组织的换届直选,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参政议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顾虑与期盼

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和把握未来新农村建设整体方向,摸清当前广大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对于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新农村发展,广大农村居民主要存在五大顾虑与期盼。

(一)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在评价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进展速度时,1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生产发展,显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速度与广大农村居民对收入增长的期待还有较大距离。

1、经济环境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时间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造成城乡居民绝对收入上的巨大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3倍,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各项建设。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5%的高增长能否在金融危机二次探底的不利环境下继续维持还不确定。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否稳定牢靠,还需要经受经济周期的艰苦考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现实压力依然巨大,需要进一步多渠道挖掘农村增收潜力。

2、结构性制约因素影响。制约农民增收的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广大农村从整体上仍然附属于城市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农村底子薄、制约因素多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土地、技术、户籍等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条条框框仍然制约着资金、人才流动性和投资回报率。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缺少实用技术仍然是制约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问题。由于对未来地租上涨的预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流转期限一般很短,地块零散,制约着种田大户在农机具购置、水利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等诸方面的投入力度,土地规模经营效益难以发挥。

(二)民生保障能否不断改善。医疗、养老、教育三大领域是农村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医疗、养老的基础设施条件、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普遍关注。农村地区敬老院数量少,规范化程度不高,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比例低,当前农村老人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养老模式。与庞大的农村居民数量相比,医疗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城乡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学前教育尤为突出。广大农村居民接受更好的医疗、养老保障,接受更优质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农村医疗、养老、教育领域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争取早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民主法制能否同步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上,还应该体现在农村社会风气、社会管理、基层民主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居民对当前民主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关注。

三、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化解广大农村居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顾虑和担心,必须系统构建新农村建设五大支持体系,稳步协调推进。

(一)构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旅游强市、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和谐共享”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建立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中坚、服务业为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产业体系。

针对工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雷同、相关度差等问题,重新调整园区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集聚优势的园区,加大土地、资金扶持力度,严把招商引资入园关,提升园区内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条。同时逐步建立起以民生保障为核心的新考核体系,将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比重提升,由各县市区明确乡镇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分类考核,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系统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必须加大农村自来水网建设和电网升级改造,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的水源和稳定的电力能源;必须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在原有村村通公路、县级公路基础上,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质量和密集度,优化客运线路和站点布局,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必须加强通信系统建设,改造邮政布点和电信设施,推进“三网合一”工程;必须合理安排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产方式,建设农机大院、仓储中心、养殖小区等生产附属设施,建设社区活动中心、综合文化站、卫生所、幼儿园等生活设施,增强社区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三)构建社区建设利益协调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在立项选址、规划设计、土地挂钩、拆迁补偿、搬迁安置、土地复垦等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决策权交给群众,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激励、算账对比等方式,征得群众同意,取得群众支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条件好、基础设施强、群众意愿足的镇村,结合实际,可以适当提高标准,加快速度;对经济条件差、基础相对落后的镇村,从整治村容村貌、修建道路、清理“三大堆”等简单易行、投入少的工作入手,打好基础,逐步发展。坚持解放思想,稳妥推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开发运作、社会资本参与、银行贷款、特许经营、转让租赁、业主承包开发等新方法,扩充农村建设投融资平台,以整合实现增值。

(四)构建农村基层服务保障体系

农村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要弘扬孝道文化,增强人们赡养老人的责任感,提高家庭的养老保障能力;要增强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鼓励身体健康的老人发挥自身潜力,开展社区互助养老;要扩大土地收益,依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增收,为农村养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新农保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敬老院、养老院配套设施,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农村医疗保障必须坚持公益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适时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重大疾病和慢性病保障水平。同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建设,鼓励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对口帮扶,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0-0057-03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现实差距

1.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市,盐城市下辖7县(市)3区共138个乡镇,近8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近510万人,占总人口63.75%,2005年,盐城市农业增加值已达到225亿元,粮食产量483.96万吨棉花产量17.1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3元。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盐城市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占GDP的比重22.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6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产”年均增速5.8%分别低于“二产”、“三产”年均增速11.7个和7.2个百分点。[1]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据对全市20个乡镇问卷调查,60%的表示新农村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40%的乡镇表示新农村建设尚未起步。[2]

2.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十五”期间,盐城市农民收入由2000年的3445元增加到2005年的4893元,年均增长了7.3%。但由于仍以传统农业收入为主,农民收入近70%来自农业。加上农村土地有限,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2005年全市农民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83元,低于平均水平7.26%。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盐城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效益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现象比较突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也少。

3.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规模,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弱。“十五”时期,盐城市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或利税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683个,比“九五”期间增长近一倍。2005年,全市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2.49亿元,利税7.79亿元。但农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多数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4.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金融支持力度尚需加强。2005年末,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1%,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然不足,2005年末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26个百分点,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近年来金融支持力度有所增强,2005年末累计发放农业贷款95.45亿元,占贷款总额20%,“十五”期间农业贷款年均增速为39.27%,高于贷款增速27个百分点。[3]但从信贷投向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金融支持需求力度不断加大。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1.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都需求大量资金投入,这些除了地方财政投入外,更需要金融支持。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为”,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二是政策性银行“不能”,机构职能难以发挥。目前农发行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乏力。三是合作金融“不力”,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而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有限。

2.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是以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三化”为主要途径和标志的,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显然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的共同投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方面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只存不贷,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3.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金融需求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不断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为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下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3-5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5000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仅为1-2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4.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加快,必然会产生对金融服务新的需求,而现有的金融服务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新生需求,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向生产、建设、商贸等领域渗透和延伸,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而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盐城市农业人口众多,但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1.组建农村资金供给主体。一是成立新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大都是小型银行机构,与大、中型的银行机构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社区银行的盈利模式在于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多数以合作制形式组成的社区银行,既没有股东的概念,也没有客户的概念,是以社区成员个性化生活中的现实金融需求为导向,提供高效、便利化的“一对一”式金融服务。虽然社区银行也与大银行一样,有着自身的盈利目标,但是社区银行更注重承担应尽的社区责任。二是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应加快邮政经营体制改革,引导邮政储蓄走商业化经营道路,尽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使其与其它邮政业务分业经营,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其巨大的资金优势,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力量。三是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业保险既不同于民政部门的救济救灾,也有异于一般商业性保险的最大收益原则,其本质是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特殊的准公共物品,因此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四是成立农业专业担保机构。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突破传统的担保模式,依法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多种形式农业专业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升信贷支农的整体效益。同时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林权质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土地质押等担保形式,从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及农村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2.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重构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政策,积极配合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其业务重点在原有的支持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的基础上,转向支持农产品的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生产,并延伸到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与进出口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要积极承担起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城镇化建设贷款等业务,将这类业务从商业银行彻底剥离,更加集中、统一、高效地运用农业政策性资金。二是改革中国农业银行业务功能。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已经逐步撤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商业银行。[4]三是拓展保险机构业务功能。要大力鼓励现有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委托的方式,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这样既不违背商业保险的利润原则,也有利于风险的分摊。四是创新农村信用社业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可以大力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推出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种类和助学、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业务,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探索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质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方式,逐步解决大额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3.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一是政府投资基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道路、能源、电力、通讯及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克服农村经济发展中瓶颈制约因素。二是民间金融资本。在农村正式金融无法有效地供给资金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那么民间金融的作用就不能低估乃至否定。现阶段,应将重点放在规范市场方面,在充分发挥正式金融安排的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发展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农村非正式金融,让农村非正式金融登堂入室,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邮政储蓄资金。在邮政储蓄机构没有改革到位之前,应设法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有效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首先人民银行应适度降低转存款利率,其次积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购买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定向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国债以及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四是证券资本市场。要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进程,改革完善现有企业上市规定,对农村支柱产业、农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村现代物流企业等可设立特定的审批程度和上市条件,专门建立“农业风险投资板块”,加快涉农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4.创新资金价格体系。一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农户、农村企业短期贷款资金需求,利率要少上浮。对采取质押、抵押和保证等不同担保方式的贷款,在利率上浮幅度也应有所区别,应综合评估贷款的风险状况,据此确定上浮档次。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照评定的信用等级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认真落实社员和信用户利率优惠政策,尽可能地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二是创新农业保险定价机制。要将农业产业保险与其他商业性保险区分开来,建立优惠保险费率和赔偿体系,使农业保险能真正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建议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财政补贴。实行政府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保费制度,由省政府、市、县政府分别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同时,多渠道、多形式的筹措保费给予农户补贴,从而增强农户对灾害的防御能力。三是建立城乡差别利率机制。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完善中央银行调节机制,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限定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比例,对上存资金利率实行最高限管理。四是规范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目前民间金融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农户及农村企业支出负担较重,在合理规范民间金融基础上,应重点规范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利率。

参考文献:

[1] 盐城市统计年鉴.2005.

[2] 中国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问卷调查.

第3篇

**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 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 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 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 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 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 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 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 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 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 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 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 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 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 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 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 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 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 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 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 事。

第4篇

20__年7月20日

最近,根据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市新农村建设8个专业工作组组成联合调查组进村组、访农户、搞座谈、看项目,对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调研表明,全市新农村建设开局顺利,来势较好,但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需持之不懈地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长期抓下去,从而推进全市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各级各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抓手,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突出宣传发动。各地把发动群众参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或群众大会,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导向性,积极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市、县两级共编发新农村建设稿件1.8万多条。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市13个县(市、区)财政共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00多万元,其中溆浦、辰溪、靖州、会同、芷江等县都在100万元以上。三是落实工作措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了示范村建设考核办法、工作进度报告、村支部第一书记管理、督查督办、目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立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落实优质播面230万亩、杂交玉米42万亩,同比分别增加5.8万亩和5万亩;建立无公害水果和优质稻基地50万亩,新建优质柑桔基地6万亩;引进优质蔬菜品种39个,建成蔬菜基地33个28万亩。完成牛冷配7000多胎次,出栏三元杂生猪59.6万头,推广稻田模式化养鱼56.4万亩。制定地方性生产标准5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5个、“三品”认证20个。二是着力培植发展龙头企业。1-6月,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48.2亿元、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0.6;农产品加工完成销售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12.6;新上泰格林纸、惠龙草业、绿兴源糖业、小丫丫食品等4家规模企业和会同贤胜精炼油加工、湖南金珠米加工、芷江和翔芷江鸭加工3个大项目。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市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73个,其中今年新培育发展21个;直接联系农民9万多户,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8元。四是狠抓农村劳务输出。截止6月底,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21.7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4.8万人,分别占全年任务的64和85;实现劳务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8.9。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1-6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84元,同比增长73元,增长7.2。

3、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示范带动效应开始显现。一是点上抓示范村。各地在确定示范村上坚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类型、注重平衡,经层层申报筛选,共确定了50个示范村,其中建整扶贫村18个;共确定县级示范村155个,下派村支部第一书记544人。每个市级、县级示范村都确定了相应的领导联系挂点,部门对口帮扶,力求抓好示范,增强带动效应。二是区域上抓“一线一圈”建设。各地在抓好市、县两级示范村的同时,鹤城、中方、洪江、芷江等县(市、区)立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相对发达的“一线一圈”(__城区周围和怀黔高等级公路沿线)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并把它作为新农村建设区域性的示范区。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重点启动了2万亩节水灌溉、31万亩生态公益林、工业“三废”治理、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100户营销大户及5个文明乡镇、55个生态文明村、500户文明户的评比活动。三是大面上抓“三清”、“四改”。各地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花钱少、群众最容易办到的事情入手,以沼 气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引导农民开展以“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栏)为主的村容整治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打基础。通过示范引导,“三清”、“四改”工作已在全市80的行政村开始启动。

4、以“54321”为切入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农村面貌有了初步改观。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通”、“四改”、“三清”、“两解决”、“一提高”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突出抓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五通”方面,通路有400公里县到乡公路、390个通畅通达项目、67个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项目挤进20__年省计划笼子,资金总额达2.4亿元。已完成通村公路建设改造343.6公里,其中新建155.5公里,硬化道路219.2公里,完成农村客运站(点)建设16个;完成总投入4180.6万元,其中上级投入2246.8万元,群众自筹1933.8万元。通水已解决8个乡镇、24个村、1.9万人的安全饮水,完成投入 681.9万元,其中上级投入460万元,群众自筹221.9万元。通电已启动第三期农网改造,农网改造入户率达64.7;今年已投入农网改造资金8568万元,其中上级投入7620万元,解决自筹948万元。通讯今年新增农村固定电话3.4万门,新增移动电话1.8万门,分别占年度任务的51.4和52.7。通广播电视今年新增农户3.4万户,全市通广播电视率已达81.3。“四改”(改水并入“五通”)、“三清”方面,新建沼气池4129口,占年度任务的28,带动农户改厕3760个,改厨8600户,改栏1.2万间;完成清垃圾325万吨,清污泥784万吨,清路障3.4万处,新建垃圾站(池)2571个。“两解决”方面,解决就学争取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60所,专项资金3470万元;已开工建设寄宿制学校18所,农村学校危房改造1.5万平方米,完成投入1020万元。解决就医方面争取到75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上级投入1650万元,已完成卫生院改造17所,完成投资613万元。有会同、中方、芷江3县被列为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参合农民达43.4万人。通过“54321”工程的实施,全市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如鹤城区石门乡双村村(现为区级示范村),村支部书记黄秀佳自筹资金110余万元,硬化村到组公路4.6公里,通组公路硬化率达82;同时,还上求下跑筹措资金20余万元,组织村民积极推动“一池三改”,全村新建沼气池38口,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5、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一是突出抓好财务公开,夯实民主管理基础。各地结合实际,着力于村级财务公开内容的标准化、公开方式的规范化、公开时间的制度化和公开程序的科学化等四项制度的建设。目前,全市的农村财务公开面达到了98以上。二是深入推进村民自治,提高农民法制意识。目前,全市690个村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占总数的95.6;3620个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占总数的93.8;3582个村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占总数的92.8。三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各地充分利用农民夜校等教育教学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道德评议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在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了破除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活动,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组织发动农村文艺队伍,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靖州县贯堡渡村上半年列支8000多元,组织了蓝球赛、龙舟赛、演唱会,把群众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四是以“星级”评选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了“科技示范户”、“文明诚信户”、“文明乡镇”、“双带双强型党员”、“五好村支部”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等星级评选活动,广大农民群众诚实守信、守法护法、公民道德意识明显增强,农村打牌财博之风大大收敛,偷盗、抢劫、斗殴等治安刑事案件大幅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少数地方群众发动工作不到位,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调查表明,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央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尤为拥护和欢迎,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很高,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普遍,对于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招数不多,措施不力,个别地方没有什么实际动作,无所作为。

2、一些地方“点面”工作不统一,对大面上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乏力,缺乏整体性。按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既有“点”也有“面”,但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县(市、区)“抓小放大”,所有的人、财、物力过度往示范村倾斜,忽略了非示范村的大面上工作,“点面结合”工作虚化,缺乏整体性和有效性。

3、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缺乏发展公益事业和改善基础设施的实力和后劲。由于大包干“两山变一山”时,将集体林场、果园等资产分到农户从而造成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据对新晃的调查,全县没有集体经济的村为240个,占到93。群众非常迫切需要的改水修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难以正常启动。

4、有的乡村各项工作不平衡,缺乏统筹科学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二十字”方针,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但一些地方在推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重生产轻乡风”“重项目轻人文”、“重硬件轻软件”等不良倾向,尤其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工作较为滞后。

5、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严重制约后续工作的开展。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是必须着力走好的第一步棋。但由于资金匮乏,目前市级50个示范村仅完成10个,155个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基本上还没行动,对后续工作的展开造成严重影响,势必影响全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6、资金投入不足,工作启动力度不大。截止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财政投入极为有限。由于资金投入乏力,融资渠道有限,特别是少数的市、县后盾单位对示范村的“挂靠”不到位,帮扶资金和物质没有落实,导致启动工作力度不大,一些地方面貌依旧,没有什么新的动作和起色

三、下段工作建议

1、进一步抓好宣传发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意识。要在宣传发动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__市新 农村建设网》、《__日报》、《__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深入组织发动各级各部门干部进村入户,抓好“支帮促”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入领会、全面理解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突出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地位,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引导与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

2、进一步抓好办点示范,着力做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强化面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突出抓好“一线一圈”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办点示范要重点抓好市、县级示范村建设,科学规划布局,选定建设项目,确定扶持重点,落实扶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扎扎实实地办出成效来。全面推进要注重发挥示范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做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做好典型培育与总结宣传工作,推广“荆坪村经验”、“双村经验”、“贯堡渡村模式”等一批先进典型经验,真正通过示范村建设带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切忌抓住了“点”忽视了“面”。要创新新农村建设共建机制,健全完善帮扶机制,推广“企业结对帮扶”、“单位联村共建”等模式,重点抓好“一线一圈”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5篇

__村位于港南区__镇最南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丘陵连绵起伏,红壤土分布较广,有一条长1.6公里、已硬化的四级路通村委。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人口2270多人,全是汉族,其中劳务输出约1000人(以往广东打工为主)。分__等3大片。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耕地不足0.7亩,村民90%以上住钢筋混凝土楼房。

全村耕地1435.5多亩,其中水田__0亩,旱地295.5亩,武思江水库干渠有1.5公里流经本村,有毛斗渠4公里,鱼塘30亩。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养殖以白鸽、肉猪为主。

该村从去年开始实行了农村低保,有28户共83人享受了每人每月10元的低保金,还没有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在98%以上。计划生育率较低,农(来源:文秘站 )村独生子女户极少,多孩率较高,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和征收社会抚养费困难,外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困难。

党支部1个,有党员4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周岁,女性仅1个,文化程度都是初中,“双带”能力较差,农村党员由于外出原因管理困难,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区位、资源、产业、政策优势没有,全村仅有18个沼气池,村级集体经济为空壳,经济收入靠劳务输出为主。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__村在__镇各村中还是比较贫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无工业,农业经济品种低下,缺少特色的主导产业。在生产发展中,产出经济效益不高,在“乡风文明”方面,赌博、“__”、吸毒现象极少,民风还是比较纯朴,主要是对计生有些抵触情绪。村容整洁较差,垃圾乱丢乱放严重,卫生意识跟不上。在民主管理方面群众意识沿尚不强。

第6篇

摘 要 河南省农村体育设施和体育人口及农村体育协会较少,农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待提高;并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如何加快发展农民体育、促进农民健康的建议与构想。

关键词 农民 农村体育 河南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已成为河南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随机抽取豫东的商丘市、豫西的平顶山市、豫南的信阳市、豫北的焦作市以及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农民,调查涉及15个县、20个乡(镇)、35个行政村,18岁以上的自然农民2536人,其中男性1452人,占57.26%;女性1084人42.74%。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2004年3月-2005年1月对河南省的商丘市、平顶山市、信阳市、焦作市、郑州市和开封市的15个县(区)20个乡(镇)35个行政村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660份,有效问卷2536份,有效回收率90.57%。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体育协会及体育场所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各地的体育协会及民间组织的发展极其不平衡,通过走访了解到,河南省各乡镇均设有分管体育工作的办公室,一般都是挂靠在文化站下面,但具体工作主要是负责当地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也就是应付上级对当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检查工作,真正对当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所起到的作用却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无力投资,再加上当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分管领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各乡镇文化站就成了空头衙门。表1显示,乡镇拥有体育协会的数量,平顶山和焦作最多,但拥有率也仅为31%和25.5%,商丘最少拥有率还不到10%,农村体育协会的拥有率和村体育活动场所的拥有率最多的分别是焦作、郑州和平顶山,他们的村体育活动场所的拥有率则高达81%、60%和52%,而商丘和信阳两地的村体育场所拥有率才只有24%和26%。

(二)对农民锻炼次数及形式的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将每周参加2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定为经常性参加者即体育人口,平均每周参加1次锻炼者,定为参加者,平均每月锻炼1~2次者定为偶尔参加者,平均每年参加体育锻炼不足10次者定为很少或不参加者。由表2显示,河南省农民中体育人口的比例仅占6.4%;每周进行1次体育活动的为13.5%;每个月进行体育锻炼1-2次也仅占31.2%;每年进行体育锻炼不足10次的竟然占到48.9%,由调查可知,郑州、焦作、平顶山三地区的农民体育开展的相对较好,这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政府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但总体来看,郊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高于偏远农村农民的次数,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广10周年之后,2004年又被命名为“农民体育年”,河南农村体育的开展竟然如此不尽人意,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

通过调查走访,河南省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郊区农民主要以自发组织的形式,他们由于土地少,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主要在傍晚自发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一般不受季节的影响。2.农村体育协会的形式,他们主要利用农闲时节,一般在春、冬两季,组织队员进行排练。3.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由活动,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村的老年人,基本不具备劳动能力,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素质,他们主要以散步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空心村,回乡创业,公共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第8篇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后,取得一定成绩也存在一定问题。豫北地区的濮阳县因资金不足、群众购买力低等原因,出现的社区建设问题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关系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和解决。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与豫北绝大部分地区情况相似,对这个地区进行调研所得出的结论,对整个河南乃至河北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部等广大地区都有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 :豫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濮阳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对当下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农村社区”建设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2007 年,党的十七大以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至今,全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有7年时间。在建设过程中,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创造出的模式也不同。在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河南省的发展意义重大。笔者以豫北地区为调研对象,在安阳滑县、濮阳县、新乡辉县、卫辉等地的一些典型新农村社区、村镇进行了广泛的走访调查,并最终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濮阳县作为典型案例,展开深入调研。文中一些实时数据均来自笔者的走访调查,及对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采访。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极具代表性。本文以该县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调查,掌握了该县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最新材料,所得的研究成果对豫北、整个河南乃至河北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部等拥有3000万农村居民、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广大地区都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现状

濮阳县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并不算早,2011 年进行调研和具体政策制定工作。濮阳县新农村社区开始施工建设,是在2012年4月初。《濮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将濮阳县1005个行政村规划为139个新社区,计划在2015年之前建成30个社区,2020年建成80个,2030年完成全县139个社区的建设。[3]而在实际操作中,全县的社区数量则由139个调至115 个,之后两年的建设实践表明,上述规划任务大大超出了本地区的承受能力。

全县在建的新农村社区共有14 个,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企业资助型两种类型。由于在政府主导型中,城郊的两个社区已被排除在当地政府新型农村建设工作范围之外,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其他12个新社区建设。12个社区中在建住宅共283 栋6450 户,容纳量25000 人,但目前的实际入住数量与目标差距甚大。其中,已经入住的社区共有5个:户部寨紫东社区、徐镇镇同心昆吾社区、八公桥镇中心社区、庆租镇中心社区、海通乡两门社区,共入住280多户1200余人,其中户部寨紫东社区入住144户。

1.政府主导型

在濮阳县,政府主导型社区所占比重较大,所有社区均在第一期、第二期建设阶段,也均难以按照原定计划按期完成全期工程。12个社区中,除了产业聚集区内的户部寨紫东社区与徐镇镇同心昆吾社区有少数居民入住外,其他乡镇的社区,既无有利的地理位置,又无企业家投资,社区建设举步维艰。2012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由于资金跟不上,许多社区建设停滞。一些社区工程的第一期建设都难以完成,一栋栋未完成的楼房被闲置在工地上。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几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以五星乡八里庄村的锦城社区为例,此社区地理位置较好,距离濮阳县城新南环路不到500米,社区与主要干道濮渠公路紧紧相邻,北部是正在修建的“马浃河国家湿地公园”,交通十分方便,环境也相对较好。尽管拥有这样有利的地理位置,占地120余亩的社区一期工程至今仍未完工。习城乡黄河明珠社区、八公桥镇中心社区等这些完全处在农村,距离县城较远的社区,没有主要公路相邻,经济发展水平低,情况就更加严峻。例如,黄河滩区的黄河明珠社区,因资金缺乏,社区一期的居民楼完成封顶之后,工程几乎停滞。

水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入住的基本条件。因缺乏资金,居民楼的门窗尚未安装完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迟迟不能完成,使得社区入住遥遥无期。据有关部门测算,要建成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标准社区,每个社区各项配套设施需要资金4000-5000 万元。[4]据了解,濮阳县用于此项建设的资金总共仅有2180万元,尚不足以支持一个社区的建设。

2.企业资助型

第二种类型主要体现在两个社区——户部寨紫东社区和徐镇镇同心昆吾社区。这两个社区均位于濮阳县产业聚集区内,发展情况虽优于第一种,但也达不到国务院提出的新型农村社区标准。以户部寨镇紫东社区为例,它是整个濮阳市最早实现入住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入住144 户。这个社区工程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资金由濮阳市卫都食品有限公司(其总经理为宗郭庙村籍)提供。[5]由于企业的资金支持,紫东社区是整个濮阳市内比较成功的一个社区。经调查,社区买房居民多是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一代,老人们很少在社区居住,仍在原村宅院居住。所以,在旧村中拆迁房屋,腾置宅基地进行复耕的任务难以完成。目前,紫东社区与其它四个已入住社区均采取“边建边住”的方式,都是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后期工程仍在建设中。因入住居民少而分散,根本无法进行整合土地的工作。

濮阳市包括五县二区,其中高新区原属濮阳县,高新区王助镇的濮水社区条件较好,位于濮阳市区与濮阳县城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其定位是“濮阳第一,河南省先进,全国不落后”。濮水社区是整个濮阳市条件最好的社区,其建设情况对整个濮阳市的新农村社区建设都有参考价值。目前,该社区刚刚完成一期建设,2014年5月1号交工。虽然有漂亮的南方水乡式的楼房,优美的环境,但整个范围内的10个行政村中,村民收入低,购买力不足,社区楼房无法售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濮水社区的建设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社区的建设情况则更加困难。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

按照计划,新农村社区的建设资金先由开发商垫付,政府负责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再由村民出资买房提供资金,完成资金流转。而现实的问题是,村民收入低,无力承担15万以上的买房资金;开发商垫资建设之后无法收回资金,工程亏本;楼房主体建好之后,政府无力承担社区内道路、管道、供暖、供水、绿化、幼儿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看不到社区的优越性,疑虑重重。

1.社区建设停滞,恐沦为“烂尾楼”

新社区建设大量停滞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问题:政府财政困难、融资机制缺乏、农民收入低。据有关部门测算,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按5000人规模、1200户计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投入5000万元。[6]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看,目前国家财政并没有设立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省财政补贴资金微乎其微。濮阳市仅有8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其中,濮阳县仅有2000 万左右,2011年省拨款400万,2012年省财政及县财政拨款2080万,2013年县财政拨款700万,去掉1000万元建设小学的费用,整个濮阳县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只有2180万元,一个社区尚且难以支付。

融资渠道单一。社区的楼体建设资金主要是当地小承包商的垫资,村民买房资金。但村民收入低,购买力不足,买房者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工程进展艰难,村民见不到社区建设的进度,再加上传统思想依旧,社区楼房大量闲置,有沦为“烂尾楼”的危险。

2.占用耕地复原难,补偿政策不明朗

在土地方面,新社区建设占用的耕地,以每亩1200 元(濮水社区属于高新区,租金为1800元)左右的价格向村民租赁,每个社区的一期工程都至少在120亩以上,12 个社区所占用的耕地则至少在1400亩以上,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浪费。社区建设难以为继,但所占耕地的补偿政策却并不明朗,“失地”村民表示十分揪心。

3.小承包商垫资,工程亏本严重

除企业出资建设的社区之外,所有的社区均是由各个小承包商垫资建设,承包商们主要负责社区楼房的楼体建设,等到社区完成建设,村民交付房款后便可收回资金。但现实情况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使这些承包商们工程亏本的现象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经采访,承包商张某承建了一栋4层32户的楼房,出资320万元,社区建设停滞,直到现在没有一户村民买房,承包商张某的320万元被压在社区建设中,工程亏本,投资无法收回。

另外,因社区售房难引发的“小产权房”、社区建设引起的纠纷等问题也频频出现。对此,政府目前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善后,研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例如,政府可以争取政策,将一些社区(城郊社区)楼房改成房地产开发项目,让一些有条件进城的农民优先买房,解决社区楼房闲置、资金流转难的问题;利用所得资金进行填补亏空,做好补偿工作,坚决杜绝“烂尾楼”。本文所调研的问题目前广泛存在于我国多个省市中,关系着千千万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的解决亟须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伟. 新型城镇化“, 新”在何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J]. 金融博览(财富),2014,04:42-44.

[2]喻新安,刘道兴主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濮阳市政协. 关于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pyzx.gov.cn/view.aspid=4182,2014-3-12.

[4]河南濮阳市统计局农调队.河南濮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EB/OL]znzg.xytc.edu.cn/Html/16830.html,2014- 4-12.

[5]胡耀华./w1.zybbweb.cn/puyang?dangshi/zhengwu/html/518.html,2014-3-22.[6]河南濮阳市统计局农调队.河南濮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EB/OL]znzg.xytc.edu.cn/Html/?16830.html,2014- 4-12.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中间业务 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95-01

一、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仍处于静止状态,起步后停滞不前,既不研究对策、办法,也无实质性的举措,安于现状。而处于同一生存环境的县域商业银行在上级行的指引下,认识到银行业走存贷款一条路很难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于是从传统业务走向中间业务,从单一性经营,走向银行混业经营;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在规避风险同时,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农村信用社这几年收益形势看好,不亚于同城商业银行,但这完全依赖于信贷业务的突飞猛进,中间业务的收入却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全面可持续发展。

目前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规模小,收益低,品种单一,新业务的开办无法达到监管部门准入条件,能开办的中间业务仍不能摆脱低层次、功能不完善阶段,仅局限于少量技术含量低的保险业务、结算业务、工资和农林直补等传统品种,而这些业务的空间又十分有限,作为中间业务收费起点不高,有的更是为政府履行义务。如:贫困地区某县联社2009年中间业务收入仅为14.66万元,不足全部收入16552万元的百分之零点一,其微不足道的中间业务收入,反映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差距,反馈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领导和员工对中间业务重视与认同远不及商业银行,更没有将中间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强力支点来发展自己的利润空间。

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固然有其历史原因,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更多的还是受主观意识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县域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还很大,其成因主要有:

1.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都以存、贷款为经营主体,把信贷业务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效益性认识不足,没有从经营战略上将中间业务发展合理定位,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产品来开发和运用。导致目前农村信用社相当一部分领导及员工仍把中间业务视为资产负债的派生业务或是为客户应尽的义务,定位在依托中间业务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附属性、低价值性的层次上,因而局限了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空间。

2.中间业务产品受电子化影响单一、低效。一是在结算业务方面还没有使用POS机和ATM机,仅能为客户提供简单手工结算或中介性质服务,更谈不上咨询、评估、财务顾问、信息服务、担保、代客理财等新兴中间业务。二是档次不高,并且环节多、手续繁,而且在途时间较长;保险也局限于部份贷款的意外险种;而为政府部门农林直补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自身工本费,占用电脑系统空间,而不创利的业务。三是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服务范围狭窄,受业务的区域限制和金融服务设施硬件不具备等因素制约,服务功能仍然很弱,服务对象多为小客户、需求中介性客户,使中间业务的收益更为低效。

3.人员素质较低,综合型人才匮乏。尽管农村信用社近几年引进了一些大专本科生,但人才匮乏仍是不争的事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

4.中间业务管理服务手段落后,激励措施不到位。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上至下基本没有制订完善的、操作性强的中间业务管理服务制度,许多中间业务只能在指定网点,指定时间,手工办理,在服务质量上可想而知,不能适应新的管理要求。二是激励机制落后,要发展中间业务,就必须有一整套可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方案、管理的具体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目前在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仍是空白。三是没有农村信用社自己的中间业务服务标准和价格标准,就目前开展的中间业务收取劳务费、中介费均按其他部门或物价管理规定,没有根据信用社开展中间业务自身特色和特殊性进行定价。

5.中间业务宣传力度差、营销及创新能力不够。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收费方式,或管理服务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商业银行齐头并进的营销理念和宣传力度,并以模仿商业银行为主,宣传力度差,营销及创新几乎为零,只能以低廉的收费价格从商业银行“虎口夺食”,其低收益程度可想而知。

三、对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拓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可借鉴商业银行成功的运作,在充分吸收他行经验的基础上,应针对自身的特殊性,集广思益,以求良策。

1.更新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列为发展之重。农村信用社要想实现中间业务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高度认识中间业务的地位和作用。中间业务既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巩固和发展庞大客户群的主要手段之一。农村信用社要正确理解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将中间业务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中间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二是强化员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质和服务技能,转变服务态度和服务作风,真正树立农村信用社大服务的业务观念。三是加强中间业务内外宣传,扩大中间业务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对中间业务认知程度,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2.加快电子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更要挤出资金来加快电子化建设,在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发挥其最大效率的同时,要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尽快开办自己的银行卡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

3.用活利率杠杆,开展信贷劳务中介收入。开展信贷劳务费中间业务收入,一是将信用社利率科学分解为贷款利率和信贷劳务费;二是避免了贷款客户长期的利率负担,而变为一次性的支出;三是有了信贷业务劳务收入,并进行了明确的标价规范,可有效防范信用社人员在办理信贷业务中一些违规暗箱操作行为。

4.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县联社要设置中间业务部,专门抓中间业务拓展。基层信用社也要相应配备专职领导和中间业务拓展人员,使中间业务形成体系。二是加强中间业务营销队伍建设,真正使中间业务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之中。三是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制度,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使中间业务有章可循。四是强化对中间业务的考核奖惩,把发展中间业务纳入经营指标考核。

5.注重专业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与营销。农村信用联社要坚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同时招聘、吸收熟悉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管理、能公关的高素质员工队伍,突破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品种单一的“瓶颈”。中间业务拓展部门,要认真研究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与营销手段,梳理和整合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与营销,不断开拓农村中间业务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军等.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金融网.2008.4.10.

2.何艺等.制约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几大“症结”.中国合作金融网.20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