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5-28 09:44:18

导语:在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跨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9.2/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0 -03

一、引言

80年代后期,供应链的概念逐渐进入企业的视野并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分散网络化的横向一体化的开放模式,以适应复杂和动态的市场环境。

结合供应链的定义,这种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所有原材料供应商、通用零件及专用零件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分销及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供应链条并建立自上而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制造企业的供应链。

其实制造业供应链本质是将原有制造业内部价值链拓展到外部,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各个关键节点的价值链,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合力运作,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高效运转,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营销网络为基础,围绕核心物流企业,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企业物流提供包括运输、仓储、包装搬运等物流全部功能的物流服务,对物流服务运作进行全过程分析,以促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实现物流服务的价值增值。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召开的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及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颁发,将制造业物流发展提到国家层面,同时也明确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两业的联动发展,可以让制造业专注于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等核心环节,而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则可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完成,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物流业则更加聚焦于促进自身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上,以迎接制造业逐渐提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各环节,实现高效、优质的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实现两业共赢。

二、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总体运行平稳

2015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地区GDP70116.4亿元,比去年增长8.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2043.6亿元,增长8.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2967.5亿元,工业增加值33422.5亿元,增长8.3%,增速比2014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略低。

从2010年至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及江苏省制造业结构改革的逐渐深入,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但是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说明在保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结构调整逐渐凸显成效。

2.信息化程度提高明显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江苏制造业正越来越深、越来更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系统中,并逐渐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企业逐渐完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及单业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订单管理、数据处理的能力,逐渐缩短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3.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整合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分销及物流资源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变革,同时管理水平伴随管理模式的创新而得到明显的提升,充分整合企业上下游企业成员的优势资源,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向“双赢”“共赢”的目标前进。

(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6年1~8月份,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逐渐深入的综合作用下,物流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稳中有进。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1~8月份社会物流总额为145.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保持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

从近几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的发展趋势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趋势看,增长幅度有所平缓,但都在变化区间之内,总体发展态势平稳。

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处于平稳增长态势,物流市场继续平稳扩大,但是货运总量2013年、2014年相比2012年前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国际物流有所下降,所以关于物流业的结构调整、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有所加快,在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板块上将有所体现。

从近几年的江苏省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可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充分调动,并保持逐年的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正常区间。

从物流业相关指数看,目前江苏省衡量全省物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为物流业综合指数:是综合全省经济发展状况、物流业发展基础条件及物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性评价指标。

2015年,江苏省全年物流综合指数达到0.5127,比上年增长5.73%。而5年前,2011年江苏省物流综合指数是0.4471,平均年增长2.91%,说明反映全省物流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注:物流综合指数介于0~0.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差,0.10~0.2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差,0.25~0.3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差,0.30~0.3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一般,0.35~0.4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好,0.45~0.6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好,0.65-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好。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1.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有初步成效

随着江苏省制造业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逐渐承担起全球制造业重要分工,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能逐渐凸显成效。

2. 制造业物流占社会物流总值比重逐渐增加

2016年1~8月份,江苏省物流社会总额达到145.7万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35.6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3%。

下图是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和工业物流总额对比情况。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推进缓慢

省内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的管理模式,物流活动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这种观念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近年来,随着制造业逐渐走向全球,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改善,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开始转变。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由于担心物流服务的外包给企业的管理带来麻烦,会依赖物流企业,甚至会泄露企业机密等,迟迟不能接受物流服务的外包业务,造成了制造业物流服务释放缓慢。

(二)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成效不足

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要求链条成员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标准,建立互信机制并做到信息共享,达到快速反应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功能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跨期一体化。现阶段的两业协同发展,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最大化仍然是成员企业主要目标,“孤军奋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难做到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中心。

另外,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信息协同和业务上的协同难以实现,导致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成效甚微。

(三)物流业服务水平仍旧不能达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发展,物流服务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物流服务过程包括采购、生产、分销、售后等环节,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造业客户服务的效率。江苏省物流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达到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在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服务效率等要求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对称

由于制造业和物流业两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两业联动发展的不协调。所以必须要寻求合适的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才能使两业协同发展,整合双方资源,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目前,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一是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物流服务及部分物流服务的外包模式;二是制造企业没有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缺乏战略物流合作伙伴。这些发展模式都不能保证将物流服务真正地融入制造业的生产、销售领域内。

四、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要突破现有的像运输服务外包的供应链末端环节。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在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计划制定、库存管理等环节的服务外包比例,利用信息系统共享物流信息,按照生产、销售的计划信息来进行分拣、包装和配送。

另外,在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服务外包,两业要相互了解,建立互信机制,信息共享,利用最优原则制定双方最优的合作方案。从而制造企业将核心资源配置在生产技术领域,而内部原材料的储存、厂内流通和装卸搬运皆由物流企业完成。

(二)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大力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制造业与物流业捆绑在一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充分调动整合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要求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其次在供应商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最终消费者多方当事方中,进行集成式管理,通过重新设计,嵌入库存管理、分拣、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进行业务流程重新组合,以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最后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一体化,通过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使供应链各节点环节运作流畅,从而提高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全方位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以国家相关振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地方《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的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中去。

(四)合理选择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制造业内不同产品、不同业态可能有不同的物流服务要求,所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业态不同产品生产流程来选择和制定恰当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两业联动发展的融入程度,本文将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分为系统型模式、渗透型模式及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中,由于制造企业的规模限制,且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物流的需求往往处于模块化,物流企业不能系统地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渗透型模式一般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面,而且信息化水平较高,对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增值要求比合作型模式较高,这也要求物流企业能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而系统型合作模式主要针对大型制造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提前进入“横向、开放型”,对供应链物流的需求相当迫切,所以物流企业必须要提供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服务,对制造企业的自原材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提供专业化、整体化规划设计和集成式的物流服务。

五、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和物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及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两业的联动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制造业和物流业要审视自身及重新定位在供应链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努力缩短两业联动发展的磨合期。

另外,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和保障力度也是两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深入调研,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助两业摸索出江苏省特有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志军.物流服务供应链: 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19-25.

[2]邹晓晓.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协同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3]梅汉宁.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应用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3,32(5):101-103.

[4]包耀东,程林,王海船等.基于FA-GRA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计量分析-以江苏两业发展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5):105-108.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atus and Trends in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e Danhui

(Jiangxi Blue Sky University,Nanchang330029,China)

Abstract: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 status,and describes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s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an outlook on future trends.

Keywords:CNC technology;Machinery;Application status;Trends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在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业不仅制造工艺装备陈旧、生产自动化技术落后、企业管理粗放、缺乏自主创新产品与先进技术等,而且在快速、高品质、低成本,以及优质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用数控技术改造机床和生产线大量投入到机制制造行业,它们的机床改造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行业,生机盎然,正处在黄金时代。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大大加强,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这就要求数控技术能够投入制造行业之中。

我国从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少数机床厂起步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控技术才逐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经过“六五”(1981-1985年)的引进国外技术,“七五”(1986-1990年)的消化吸收和“八五”(1991-1995年)国家组织的科技攻关,才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当时通过国家攻关验收和鉴定的产品包括北京珠峰公司的中华I型,华中数控公司的华中I型和沈阳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蓝天I型,以及其他通过“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测试合格的国产数控系统如南京四开公司的产品。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从199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至目前为止我国机床总量380余万台,而其中数控机床总数只有11.34万台,近10年来,我国数控机床年产量约为0.6-0.8万台,年产值约为18亿元。机床的年产量数控化率为6%,且不断提高。

二、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各工业发达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目前数控技术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一)形成了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s/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在可靠性方面,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二)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采用五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五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三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五轴联动加工可比三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五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三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五轴联动机床的发展。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五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五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的发展。在EMO2001展会上,五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五面加工和五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

(三)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

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三、结束语

总之,数控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实用的高速加工技术跟随引进的先进数控自动生产线、刀具(工具)、数控机床(设备),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数控装备的整体水平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标志。我国只有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对策,实施切实可行的竞争方案,通过信息化系统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培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许金梅,迟振香.数控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应用[J].煤炭技术,2010,8:28-29

第3篇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1 概述

工业1.0是以蒸汽机为标志,以蒸汽动力取代人类劳动力,从而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工业时代。工业2.0是以电气化被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械取代蒸汽动力,工业也进入了大规模生产时代。工业3.0是以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为标志,使生产制造业的自动控制能力大大提高。工业3.0即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70年展至今,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众多工业产品已进入了产能过剩时期。以中国服装制造业为例,2015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生产299亿件服装,国内消费90亿件,剩余200多亿件无市场,贱价外销80亿件,去年一年库存120亿件,服装行业近几年累计的库存保守估计至少在500亿件以上。工业3.0以来,传统的工业技术一直占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工业技术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企业对产业信息掌握不全等问题,都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因此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2 德国工业4.0

德国于2011年初步提出工业4.0概念,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概念渐渐引人注目。其意在坚守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从新引领全球制造业,抢占市场先机。德国工业4.0是一个跨时代的新兴概念,它的战略框架可以用“1438”模型阐述。包括:“1”个网络、“4”大主题、“3”个集成、“8”项优先行动计划。[1]

“1”个网络是指CPS(信息物理网络系统);CPS的任务是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与通信、准确控制、远程协作和自治等功能。

“4”大主题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是工业4.0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着力实现智能化生产系统及互联网分散生产的实现。“智能生产”主要是将人机互动、3D打印等顶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实现灵活性与个性结合的工业互联网制造。[2]智能物流是指在网络通信平台上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来实现物流过程的高效率的优化管理。在功能上要实现6个正确:即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商品、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数量、正确的价格。智能服务是应用多方面信息技术,以客户需求为目的跨平台、多元化的集成服务。

“3”个集成是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3”个集成能让通信设备通过信息物理网络系统建立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和服务双方交互联通,达到横向、纵向及端对端的高度集成,集成是实现工业4.0的重点也是难点。

“8”项优先行动计划是标准化及参考架构、复杂系统的管理、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4]

以德国力士乐公司利用工业4.0在智能制造的应用为例,位于德国洪堡的工厂在原有生产线上进行改造,构建了工业4.0生产线。一条多功能生产线可生产出200种液压阀的组装产品,并且不需要更换工装,产品切换时间降为零。生产线将产品与人及设备智能联接起来,由九个智能、自主的工作平台组成。通过射频芯片产品由生产线独立控制,每个工作平台为工人显示所需完成的工作及步骤,不需要人工修改从而将生产线的效率提升10%。工作平台上的物料架只提品所需零件,让库存减少30%。同时利用生产线纠错、偏差管理的APP提升可操作性,只需一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操作。每个工作平台根据蓝牙标签自动识别员工,同时能根据工人的要求调整工作区域、语言、资质及偏好的字体大小。互动制造系统能实时采集,分类筛选生产数据。员工可以实时查看生产数据快速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同时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此生产线实现了人、机、物、网络的优势互联。

3 中国制造的现状及发展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19.8%,第一次超越美国的19.4%。把美国保持了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头衔揽于怀中。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缺口日益凸显。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一半。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面临进一步被稀释的威胁,并且已经出现逐渐被取代的趋势。2015年前3季度浙江温州已有4成企业面临倒闭,广东佛山80%的企业资金吃紧,10%的企业处于“关门不倒闭的状态”。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工业增加值在今年上半年多处出现负增长。[6-7]如果我国企业一方面丧失生产制造优势,另一方面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后劲不足始终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那么,我们会在国际制造分工中陷入两难境地。中国制造业在近些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让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十年有了明确的战略指导及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成为改革着力点。这些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创新研发资金,需要军工企业、大型国企、高校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同时,中国的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业最有潜力的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占到了所有企业的99%,创造了中国60%的GDP。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研发创造是超过大型企业的。中国65%的专利来至于中小企业,75%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中小企业,80%的新产品也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国制造的未来不仅是要依靠大型企业,更需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吕志.工业4.0时代制造业智能化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万晨光.初探工业4.0[J].工业,2015(22).

[3]杜艳梅.论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J].科技风,2014(18).

[4]张君薇.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科研,2015(36).

[5]余丰慧.“中国制造2025”关键在创新[J].金融博览(财富),2015(4):23.

[6]赵雨.浅析“中国制造2025”.[J].经济,2015(3).

[7]闫立新.企业获利能力分析[J].中国经贸,2013(16).

[8]曲风.“中国制造2025”探秘[J].新产经,2015(4):1.

[9]陈渊源.吴勇毅.“中国制造2025”如何破茧解题?[J].企业管理,2015

第4篇

关键词: 偏光片;偏振光学;原理;制造;检验

中图分类号:TN949.199   文献标识码:B

A Course of Polarizer Knowledge

Part Six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rket State of Polarizer

FAN Zhi-xin

(Shenzhen Sunnypol Optoelectronics Co., Ltd.,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6, China;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polarizer knowledge in detailed, include about of the inven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arizer, the basic of polarization optics, the principle of polarizing devices, th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e of polarizer, the properties and examination of polarizer, and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rket state of polarizer. It have a common direct sense for new recruits in polarizer industry and a refer value for polarizer research workers.

Keywords: polarizer; polarization optics; principle; manufacture; examination

1 偏光片制造技术的发展

偏光片自1938年发明以来,工艺原理和材料并无太大改变,在制造流程中染色、延伸、贴合、干燥等仍为主要步骤。近年来为适应大型化、车用以及中小尺寸等不同特殊化的需求,衍生出许多技术,并不断朝着高亮度化、多功能化及高附加价值等方向发展。偏光片发展最基本的目标是在维持高偏振度下增加光的透过率,目前而言,偏振度及透过率均已达到发展上限,接近理论值,因此低反射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1.1 偏光片技术

传统的碘素偏光片由多层膜压制而成,光学偏振性能优良,但耐热和耐湿热性能差,厚度不能小于200μm。液晶显示器正在向集成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其组成元器件薄膜化,其中包括偏光片。新型偏光片的研究,特别是耐高温、耐湿热性能好的偏光片为研制热点,在保证偏振度的前提条件下,偏光片薄膜化并与纳米技术相结合已经引起人们的兴趣,美国Optiva公司正在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偏光片薄膜化将简化液晶屏的生产工艺,并使液晶屏集成化、薄膜化,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液晶显示器的生产成本。由于要满足LCD显示器明亮和易识别等要求,偏光片需要尽可能高的透过率、偏振度等性能。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器件的使用需要,必须提高偏光片的强度、耐持久性、耐湿和耐高温性能。可以预见,未来偏光片正在向轻量化及结构简单、耐湿热、耐高温以及薄膜化等方向发展。PVA及碘所构成的偏光膜长期以来都在偏光组件制造领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目前的主流产品。碘系偏光片生产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原材料的性能提升

如PVA膜的均匀性、耐久性、光学稳定性等,日本Kurary公司和日本合成化学公司近年来都有大量专利涉及这一课题;TAC膜的透湿性和光学稳定性、尺寸稳定性等,日本富士胶卷、柯尼卡是这一领域研究最活跃的成员;其它辅助材料,如PVA胶粘剂、保护膜、离型膜、压敏胶等,近年来技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最终目标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提高偏光片的光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1.1.2 生产工艺的改良

作为偏光片生产工艺的主流湿法延伸,近年来也有新的进展。在PVA膜的澎润、染色效率的提升、固色及补色方法、干燥方式等方面均与湿法延伸的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延伸方式,采用的多段式延伸已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而结合干法延伸的“干、湿法延伸”技术也有专利报道,虽还没有应用于生产中,但所表现的综合优势相当吸引后来的偏光片生产者。目前,采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偏光片,其偏振度及光透过率都相当接近理论值(偏振度100%、透过率50%),耐久性能也有明显提高。几乎所有偏光片生产厂家对此都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并获得了各自独特的核心技术。

1.1.3 染料系偏光技术

使用具有高二色性比的染料替代碘生产的偏光片,具有耐高温、高湿、耐光等特性,特别适合于恶劣环境下使用,如车载用、室外、投影仪等的LCD 显示器。但染料系偏光片的光学性能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染料的二色性,以及偏光片制备过程的工艺控制技术。目前,日本宝莱株式会社开发了具有高二色性比性能的染料,以及由此染料生产相应偏光片的控制技术,其产品在染料系偏光片领域占垄断地位。

1.2 偏光片的附加功能

近年来为适应液晶显示的大型化、车载以及中小尺寸等不同用途的要求,特别是要满足个性化显示效果的要求,在偏光片的制造过程中,通过选择特种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等方法,赋予了偏光片许多新的功能。为了满足各种需求,需要在原偏光片上贴附许多其它功能膜,这样就会出现偏光片变厚、透过率下降、工序复杂、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现在偏光片的发展趋势就是研究多功能膜,即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使偏光片向薄膜化方向发展。

1.2.1 广视角功能

所谓广视角功能,就是要求液晶显示器在更大的视角范围内可以观察到画质基本不变的影像,以满足更多的、视角不同的观众。在偏光片上贴合一层光学补偿膜,可以对液晶在各视角产生的相位差做修正,从而提高画面的保真度。补偿膜的补偿原理,是将各种显示模式下液晶在各视角产生的相位差做修正,简言之,即是让液晶分子的双折射性质得到对称性的补偿。若要从其功能目的来区分,则可略分为单纯改变相位的位相差膜、色差补偿膜及视角扩大膜。补偿膜能降低液晶显示器暗态时的漏光量,并且在一定视角内能大幅提高影像的对比、色度与克服部分灰阶反转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从两个方向进行了研究:(1)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通过附加几层光学补偿膜,即扭曲向列型加上光学补偿膜,有人将其称为补偿膜模式;(2)开发新的液晶驱动方式,如共面转换开关(IPS)模式、垂直取向(VA)模式和光学补偿弯曲(OCB)技术等,其中前二者已经实用化。不管是哪种广视角技术,都需要有各种光学补偿膜作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2.2 提高分辨率

为了更好地将画面真实再现,防止和避免内部或外部杂光的干扰,提高显示器的分辨率,在偏光片保护层三醋酸纤维素(TAC)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表面处理,是目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防眩光处理、防划伤处理、抗反射/低反射处理、抗污处理等。

(1)防眩光处理

当光线被过度集中时,会使画面的清晰度下降,同时会使观看者产生视觉疲劳,即所谓的眩光。通过在偏光片保护膜材料表面形成细小的凹凸不平结构,就可以使光线形成散射,避免光线被过度集中。一般的处理方法有将SiO2等无机微粒子或有机微粒子等分散到粘合剂中,然后均匀地涂敷到TAC等基材上,或利用喷砂处理或腐蚀处理等使基体材料自身凸凹不平,或在膜表面进行压花处理,以形成精细的花纹。要实现抗眩功能,膜的表面粗糙度需在0.5~2μm范围内。若小于这个范围,就不能满足抗眩功能;而大于这个范围时,图像清晰度反而会下降,且常被外部光线白化。

(2)防划伤处理

防划伤处理或称表面硬化处理,液晶显示器表面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沾染灰尘等原因而需要擦拭,目前偏光片保护膜的表面硬度还比较低,擦拭次数一多,难免会产生许多擦痕和划伤,直接影响显示效果,特别是触摸式显示屏,产生划伤的几率就更大了。将保护膜表面涂覆上一层高硬度的高聚物,就可以加强偏光片表面硬度,以防止日常生活中无意的擦伤。一般情况下,偏光片的表面硬度要求为3H,日本富士胶卷开发了一种由丙烯酸聚合物、氨基甲酸脂聚合物、环氧聚合物和硅化合物制成的反射膜硬涂层。

(3)抗反射/低反射处理

在光线较强的外界环境下观看面板时,由于额外光线的反射会造成人眼所接受的光线过于强烈,影响观看效果。因此,需将偏光片做处理,以降低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强度。防反射有两种方法,在基片上贴附一层或多层具有一定折射率的膜,利用从膜的上下两个界面反射回来的光所产生的相位差而发生相消干涉,或者在基片上贴附一层折射率呈梯度变化的膜,使基片与空气界面的折射率突变有一个过渡,也可达到防反射的目的。

(4)抗污处理

抗污处理是要减少膜的表面自由能,从而减小表面张力,使水、油等污渍在表面的粘力减小,使其容易去掉或不粘。在偏光片中一般不会有单独的抗污膜,它常常是在其它功能膜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赋予的附加功能。

1.3 增亮膜

为增加面板的亮度和节约能耗,可在偏光片中贴上增亮膜。目前实际使用的增亮膜为3M公司的DBEF与日东的PCF两种,此外还有台湾精迈科技发明的利用胆固醇液晶的CBEF增亮膜,但是尚未量产。当光通过下层偏光片时,有50%的光被吸收而浪费掉,而3M公司的DBEF就是将原本被吸收的50%偏振光重复利用。背光源发出的光可分解成偏振方向垂直的两束光线,分别称为P光和S光,该膜可允许P光通过,而将S光反射回来重复利用再变成P光和S光,如此反复循环可增加亮度至60%。

2 偏光片的市场分析

偏光片制造要求运用精密机械、光学和化工等技术,偏光片产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技术含量在TFT-LCD面板零组件中也属要求较高者,加之偏光片工厂的建立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光片较高的进入门槛。偏光片产业最早萌芽于日本,产品多应用于如手表和闹钟等低档的TN-LCD型单色显示器上。1999年5月我国台湾省第一家偏光板厂商力特光电投产,标志着日本厂商独占偏光片市场的时代结束,但力特的技术依然来源于日本厂商的授权。而韩国则于2000年开始进军TFT-LCD用偏光片市场,首家厂商LG化学于2000年3月量产。其后随着日本TFT-LCD工业的大发展,TFT-LCD型偏光片逐渐崭露头角。全球TFT-LCD用偏光片市场规模为数十亿美元,增长率超过20%。由于大尺寸面板市场仍持续增长,而且电视面板出货比重提高,预计偏光片市场产值将增长至50亿美元。

2.1 TFT-LCD面板出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小尺寸显示器面板出货量近年来增长率为8%,达30亿片左右,盈收成长15%,达256亿美元。TFT面板占整个中小尺寸面板近60%的盈收,约154亿美元,其余部分则为TN、STN与OLED面板。但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现阶段液晶显示器生产行业和市场形势比较严峻。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量累计达5亿片水平,年增长率11%,其中笔记本电脑(NB)面板出货量年增长22%,LCD TV年增长20%。强劲的出货增长主要源于下游厂商对市场普遍持乐观看法,因此积极买入面板以备市场需求。

2.2 TFT-LCD面板价格及未来趋势分析

作为液晶显示器件的核心部件,液晶面板的价值占整个显示器件价值的65%左右,因此,液晶面板价格的走向也成为行业景气的风向标。当液晶面板价格平稳并保持微涨,则液晶产业处于景气循环上升。液晶电视面板的价格已趋于平稳,面板价格已接近面板厂的现金成本线。当市场上面板售价低于总成本时,表示面板厂正朝向亏损的方向迈进,未来的面板售价降幅将会非常有限。

2.3 偏光片价格及未来趋势分析

偏光片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和原材料价格影响,虽然现在受终端消费疲软、面板价格暴跌的影响,各尺寸偏光片价格有所下降,但平均降幅仅为4%左右,远远低于面板40%的降幅。因此,偏光片作为液晶面板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原材料,受上游材料控制的影响,产品价格比较稳定,随着面板价格的企稳,而逐渐趋于平稳并成上升态势。

3 偏光片的行业现状

3.1 国家产业政策

信息产业部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将通过加强投资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支持促进平板显示(FPD)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国内外企业和投资公司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内FPD产业的建设中,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3月联合了《关于扶持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5号),这表明我国已将产业重点定于大力扶持TFT-LCD产业。另外,中国电子信息振兴计划中,政府出资100亿美元推进液晶制造商的产业升级。同时,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第6号令《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中,已明确了偏光片项目属于信息类第16项的配套产品,是面板上游六大关键零组件材料之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最新的文件——发改办高技[2009]299号《关于组织实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产业化专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三)平板显示关键配套件及材料”部分,将偏光片列入了“六至八代TFT-LCD液晶面板配套件及材料:混合液晶材料、光学薄膜、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高精度光刻掩膜版及其基材、感光性电极浆料、平板显示用化学品、驱动IC、新型背光源、靶材等”中的光学薄膜类。

综上所述,偏光片项目符合国家光电产业政策,属于鼓励和扶持发展的产业项目。按照深圳市政府的规划,深圳将围绕液晶屏生产的相关产业,巩固和发展深圳作为彩电和计算机产业基地的地位,整合、带动显示器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聚集起包括器件、电视机、控制芯片等产业群。平板显示产业是深圳市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也是国家及广东省大力支持鼓励发展的产业。2005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把发展包括平板显示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项目作为今后工业发展的重点,同时,正在制定的深圳“十二五战略规划”和“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等重要发展战略中均将该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发展对象。偏光片作为平板显示的上游产品,是平板显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偏光片产业有助于完善深圳市液晶显示产业链,将有力配合深圳市打造亚洲平板显示重镇。所以,大力发展偏光片产业符合国家和深圳市的产业政策,可以获得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平板显示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其巨大的产业链和应用市场将成为继半导体和汽车产业之后全球第三个经济增长点,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和液晶电视是目前TFT-LCD发展的主流产品。中国大陆各偏光片生产企业现仅能生产TN-LCD和少量STN-LCD用偏光片产品,难以满足LCD产业发展的要求。偏光片生产企业必须增加产品品种,生产出各类高端的TFT-LCD用偏光片,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偏光片(特别是TFT-LCD型偏光片)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更因为在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偏光片生产及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关的核心技术随着人员的流动而逐步对外扩散,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与封锁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的偏光片行业正是要抓住这个时机,吸纳这些人才,获取核心技术,迅速成长和壮大,在偏光片行业这个新的世界市场格局中抢占自己的领地。有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地方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有良好的市场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加上我们自身艰苦创业的传统,中国偏光片行业已经迎来了腾飞的春天。

3.2 偏光片产业国内外发展状况

3.2.1 TFT-LCD产业

影响TFT-LCD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液晶电视(LCD TV)用面板市场,随着LCD TV市场的升温,大型TFT-LCD面板的需求也将逐渐提升,将带动大尺寸(宽幅)偏光片市场的急剧扩大。

平板显示(flat panel display,FPD)是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各种平板显示器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其中液晶显示器市场约占整个平板显示器市场份额的80%以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2002年液晶显示器的销售额就已超过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器产业,其上下游产业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液晶显示器以低耗、重量轻、应用广等优点,已应用于电视、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摄像机、游戏机、移动显示(汽车、飞机等)、手机和其它显示器件等产品,产量和销量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液晶显示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由于具有轻、薄、低辐射、环保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电脑显示器等大尺寸产品方面,而且在新一代移动电话、各类数字多媒体产品以及特殊专业应用等众多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目前,TFT-LCD已成为当今新型薄型显示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20年内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TFT-LCD产业涉及半导体、光学、微电子、高分子材料、精密机械、化工等众多高科技领域,上下游所需技术层面广泛,产品技术和工艺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产业链也相对较长,所以很少有制造商能自行完成从材料到成品的生产,因此,各领域分工明显。随着TFT-LCD产业的飞速发展,将会带动玻璃基板、ITO导电玻璃、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背光源组件、偏光片、驱动IC等上游产业发展,同时拉动笔记本电脑、台式显示器、液晶电视、车载导航系统、PDA及移动电话等下游产业的进步。TFT-LCD产业不仅对相关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力,还将极大地拉动微电子、光电子、材料、装备等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和进步。TFT-LCD产业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的投资热点,领跑者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现在中国大陆已经投产了深圳华星光电、南京熊猫、北京京东方等多家大尺寸面板厂,正在彻底解决面板供货国产化问题。

3.2.2 偏光片产业

偏光片是液晶面板关键零部件,是目前业界投资最为热门的行业之一,其成本约占面板原材料制造成本的7%左右。由于目前偏光片的制造技术一直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垄断,大陆生产偏光片的企业尚少,而且主要产品为TN/STN型产品。目前大陆上马的LCD生产线多为TFT型,相应的TFT型偏光片的市场缺口大,大部分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极大影响了我国液晶产品的竞争力。因而发展偏光片项目对完善我国液晶上游产业链,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偏光片主要生产厂商共有6家,其中日本4家,韩国和台湾各1家。全球LCD偏光片产能占有率,日东电工为35%,力特光电为20%,住友化学与LG化学分别为13%左右,日商三力为8~9%。另外,新兴的偏光片厂商如CMEL、Skypolar、Daxon及ACE Digitech等则陆续在2006年起量产进入市场。日东电工在大尺寸(桌面显示器和液晶电视)中比较强,住友化学在中小尺寸(车载、手机)方面有优势。在中国大陆,偏光片的生产厂商已经有温州侨业、深圳盛波、深圳富鸿电子、深圳三利谱、苏州达信等多家公司,但这多数公司由于生产线及工艺技术落后,只能生产低档的TN-LCD型偏光片,不能生产高档的TFT-LCD偏光片产品。2011年10月,深圳三利谱公司国内首条宽幅(1,490mm)TFT-LCD型偏光片生产线投产,打破国内没有高档偏光片的局面。

垂直整合重要关键零组件已成为面板制造商降低材料成本的最佳策略,为了获得更低的战略成本,面板厂采用策略投资进军偏光板市场已成为必然趋势。如LPL及Samsung分别投资LG Chemical及Ace Digitech,以供应自己所需的偏光片,并采取低价策略进攻其它国家市场。过去偏光片市场由少数厂商所寡占,偏光片价格稳定,但随着LCD TV市场兴起造成的庞大商机,为了避免缺货的危机以及配合面板厂降价方向,面板厂都开始内制偏光片,似乎面板厂投入偏光片制作已是一种趋势,但其产能相对于偏光片大厂仍相去甚远。

偏光片是TFT-LCD面板零部件材料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其性能对LCD关键指标有着重要影响。偏光片制造过程中运用精密机械、光学、高分子和化工等多门类技术,制造难度较大,项目建设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这也就使得国内外偏光片生产厂家不多,中国大陆TFT-LCD用偏光片主要依赖境外进口。国内液晶材料、ITO玻璃、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上游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亟需加强,只有掌握了上游产品的生产,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从金融行业开始,波及实体经济,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尽管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措施救市,但2009年以来经济危机愈演愈烈,人们对经济前景十分担忧,导致整体市场消费能力大幅下降。液晶显示行业也受到大环境影响,相当部分液晶面板厂商和偏光片厂商为了顺利度过寒冬,实施降价清理库存回收现金,短期内对市场价格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从供货商出货面积来看,日东电工以32.68%的市占率维持市场第一的位置,LG化学以16.6%的市占率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住友化学。

3.2.3 全球TFT-LCD用偏光片与模组生产线的配比情况

截至2008年底,全球共有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47条,可年产980万m2。按规格划分,1代线1条,2~2.5代线11条,3~3.5代线20条,4~4.5代线15条。按地区划分,中国大陆6条,韩国7条,日本16条,中国台湾18条。截至2008年底,全球共有大尺寸TFT-LCD面板生产线30条,可年产79.36百万m2。按规格划分,5~5.5代线17条,6代线6条,7~7.5代线4条,8~8.5代线3条。按地区划分,日本拥有3条大尺寸TFT-LCD面板生产线,中国大陆6条,韩国9条,中国台湾14条。2008年上半年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面板制造商提出了扩产计划,致使全球TFT-LCD设备资本支出在2008年创出历史新高,超过130亿美元。但受面板价格快速下跌、低产能利用率及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原拟订的扩厂计划纷纷推迟。

现阶段全球有超过15家偏光片生产商,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中国大陆有5家偏光片生产企业,主要生产TN和STN型偏光片,其中三利谱公司生产TFT-LCD用偏光片。目前,全球共有偏光片生产线81条,2008年产能4.06亿m2。

2007~2008年新建的TFT-LCD用偏光片生产线9条,2007年新增产能3,088万m2,2008年新增2,732万m2。目前正在建设中,计划2009~2010年量产的生产线5条,2009年可实现新增产能5,225万m2,2010年新增2,525万m2。由于面板制造商在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减产,致使偏光片制造商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相当部分偏光片制造商的生产效率2008年第四季度仅为50%。但随着库存的逐步消化及时间的推移,需求与供给将逐渐达到平衡,产能将逐步增长。预计偏光片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将会有所好转。

2009年2月,中国电子信息振兴计划的出台,政府出资100亿美元推进液晶制造商的产业升级,将会加速龙腾光电、上广电、京东方、华星光电、南京熊猫等面板制造商扩产计划的实施,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经济重新进入繁荣,面板厂原订扩产计划的实施,都将加大对偏光片的需求。因此,未来仍将形成偏光片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以目前中国拥有CRT电视机4.2亿台,在2015年之前全部换成平板电视机(《2008~2009年中国平板电视消费白皮书》),其中75%更换为TFT-LCD,平均30英寸液晶电视机为例,通过计算,如果全部采用国产偏光片,仅此一项就需要1,330mm幅宽的偏光片生产线9.2条。如果综合考虑偏光片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保守估计中国大陆偏光片设备需求量12~15台(1,330mm幅宽)。

4 偏光片行业的产学研

偏光片生产技术是集高分子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薄膜技术、高纯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种应用技术发展的结晶。当前,国内偏光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存在产能小、品质不稳定、技术更新较慢、产品档次较低、一般只能做中低端的扭曲向列和STN产品,以及利润较低等现实问题。另外,所有偏光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基本上都依赖日本进口。

根据国内外偏光片产业与研究的现状,进行偏光片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偏光片行业在国际上是一个相当闭塞和技术封锁的行业,如一切都从头开始,则研究周期较长,并且难以切中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前沿。因此,在开始研究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以避免低层次重复研发和知识产权纠纷。(2)偏光片研发的关键点在于原材料的制备,这也是日本企业控制整个产业的所凭借的重点。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有机高分子化工合成技术,研究偏光片用关键材料(如PVA、TAC、PE及各种粘接剂组分等的制备技术。(3)原偏光片的制备工艺非常成熟,性能提升空间小、难度大。而现在平板显示器对偏光片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如提高对比度、增加亮度、抗高温高湿、耐光、吸紫外光、防反射等,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在吸收消化他人基础技术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实现偏光片的附加功能上,并向偏光片的多功能化和薄膜化方向努力。综上所述,偏光片的制造需要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从聚合物的合成、精制、用流延法制成厚膜、拉伸、染色、固色、干燥、涂内保护膜,到压敏胶的制造、涂胶、贴合外保护膜,得到多层结构的偏光片需要十几道工序。为了确保偏光片的质量,国外采用了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连续生产工艺,生产车间为全封闭式洁净车间。

偏光片是一种光学功能膜,它是一种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近几年来,光学功能膜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如除了偏光片外还有补偿膜增亮膜等,因为这种膜的生产涉及了化学、光学、机械设备、计算机及自动化控制等许多问题。偏光片企业需要偏振光学、液晶物理、高分子化工、自动化控制、机械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年需求研究生数十人,本科生数百人。LCD产业年需求研究生数百人,本科生数千人。

现在国内很多学校在办液晶显示相关专业,除河北工业大学之外,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十年来为液晶行业输送了大量本科生。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都是液晶显示器公司愿意前往做校园招聘的地方。北京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都有显示技术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也都新建立了平板显示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都在培养液晶科学方向研究生和本科生,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液晶行业的需求。虽然国内高校中有光学专业和有机化学、工程光学专业和高分子化工专业的不在少数,但偏光片企业需要的偏振光学和高分子化工等专业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仍然十分稀缺。这种人才的培养是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都应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渴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另外,传统光学教材和高分子化工教材等对于偏光片的描述都很少,也没有偏光片方面的专业教材和专著。现在国内偏光片产业发展壮大,从业人员增多,相关原理、原材料、工艺技术、新应用等专利层出不穷,有待于偏光片生产和研究一线的专家做出奉献,编辑出版相应的教材,对于偏光片行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思镜,全志义. 二向色性与彩色偏振片制作研究[J]. 物理实验,1987年2月,第7卷第1期,27-28.

[2] 刘学英. 液晶显示装置用偏光片[J]. 化工新型材料,1993年第7期,1-4.

[3] 谢书伟. 偏振片及其用途[J]. 感光材料,1997年第2期,44-46.

[4] 邢德林. 薄膜偏振片的制备和应用[J]. 工程塑科应用,1998年第2期,30-33.

[5] 李 乐,李建峰,范炳生,蒋英渠. 反射式胆甾相液晶偏振片及其应用[J]. 现代显示,总第18期,1998年第4期,29-36.

[6] 任洪文,宣 丽,闫 石,黄锡珉. 光散射液晶偏振片电光特性的研究[J]. 液晶与显示,2000年9月,第15卷第3期,178-184.

[7] 邱爱萍. 液晶显示器偏光片生产技术的引进[J]. 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第6期,78-79

[8] Ichiro Amimori, Nikolai V. Priezjev, Robert A. Pelcovits, Gregory P. Crawford. Opt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retched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films for scattering polarizer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93, No. 6, 15 March, 2003, 3248-3251.

[9] 龚建勋,刘正义,邱万奇. 偏振片研究进展[J]. 液晶与显示,2004年8月,第19卷第4期,259-264.

[10] 文尚胜,莫文贞,文 斐,彭俊彪.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技术研究进展[J]. 半导体光电,2007年12月第28卷第6期,751-756.

[11] 祝玉华,王贺清,石凤良. 人造偏振片的发明与立体电影的发展[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第9期,总第67期,158-159.

[12] 徐世颖. 浅谈TFT- LCD 产品用偏光片技术与发展趋势[J]. 现代显示,2010年9月,总第116期,25-31.

[13] 韩国志,邵 晔,徐 华,顾忠泽. 基于定向电纺纤维膜的可调制偏振片的制备[C].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1月,Vol. 30,No. 1,185-190.

[14] 范志新,韦卫星,何燕和. 剪切聚合物分散液晶散射偏光特性[J]. 光学技术,2011年1月,第37卷第1期,71-75.

[15] 李景华等编. 物理学词典(上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

[16] 日本学术振兴会第142委员会编,黄锡珉等译. 液晶器件手册[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年8月,271-282.

[17] 师昌绪主编. 材料大辞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3月.

[18] 赵凯华. 光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270-333.

[19] 王新久. 液晶光学和液晶显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395-398.

[20] 田 芊,廖延彪,孙利群. 工程光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281-325.

第5篇

>>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分析 浅析河南省制造业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 江苏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 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河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辽宁省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浅析 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河南省制造业与山东、安徽、湖北三省的比较分析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江苏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路 经济“新常态”下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与模式选择 酒店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初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豫工信政〔2013〕361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2013年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活动方案的通知.http:///newsshow.asp?id=14318&typeNumber=000400020004

[5]法律教育网.河南省信息化条例. http:///falvfagui/fg21752/262712.shtml.

[6]周晓蕴.河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2):25-26.

第6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 郑州 临空经济 产业集群

随着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临空产业集群则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空间组织模式[1]。

1 郑州临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郑州临空产业集聚区以郑州航空港为依托,着力发展航空运输业,着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力争将航空港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郑州航空港区的定位不谋而合,只有明确港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1.1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已经形成以国际中转物流、航空快递物流、特色产品物流、航空物流配套服务四个板块为主的航空物流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产业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以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科技研发、高端商贸、总部经济等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主导的产业集群[2]。

截至2014年底,郑州航空港区各项建设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51.23亿元,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400.9亿元,增长91.8%;进出口总额379.16%,增长8.7%;外商实际投资5.8亿美元,增长38%;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1.17亿元,增长40.4%。

1.2航空物流业发展现状

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止2014年底,共有37家航空公司在机场运营,客货运通航城市已达83个,其中国际货运通航城市达24个,全货机周航班量80余班,位居中西部地区第1位[3]。

民航旅客吞吐量2013年和2014年分别是1314万人次、1580.54万人次,分别增加了12.6%、20.3%;民航货邮吞吐量分别是25.57万吨、37.04万吨,分别增加了69.1%、44.9%;航空运输飞行架次分别为12.78万架次、14.77万架次,分别增加了17%、15.5%。

不难看出,近年来民航旅客和货运吞吐量均保持快速增长,这表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已经成为近年来最具成长力的机场之一,日益增强的物流吸纳能力,将为郑州航空港发展出口型产业集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高端制造业发展现状

随着产业集聚转型的不断推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富士康为龙头的融研发设计、软件及系统集成、生产制造、航空物流为一体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签约引进正威、酷派、中兴、天宇等智能终端企业119家,完成电子信息产业产值2030亿元,约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73%,全区累计生产手机2439万部。

1.4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以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服务外包等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已逐步完善。

2014年,绿地集团和实验区签署协议,将投资270亿元,建设占地3600亩的绿地会展项目。绿地会展城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港区的会展条件和布局,成为郑州会展的“航母”。

在港尉新区拟建设中国中部国际电子商务港,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将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促进重点电商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发展,建成后将成为中西部最大的综合性全产业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此外,郑州航空港区还积极引进金融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物流金融、飞机进入租赁等新型金融业务,让金融助力港区经济腾飞。

2 郑州临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2.1郑州航空港区内部产业结构失衡

河南省作为以传统农业经济、重工业经济为主的新兴工业大省,产业结构总体不均衡。郑州航空港区内部三大产业之间更是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2014年,港区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5.3:358.4:47.7,第二产业严重超过了第一、三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2.2航空物流业层次低

郑州航空港区虽然发展迅速,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系统内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在航空物流领域,虽然集中了美国UPS、联邦物流、德国DHL等国际物流巨头企业,但相应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在筹建阶段,层次水平低,规模效益尚未形成,无法现时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2.3高端制造业技术落后

目前,郑州航空港区的集群化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属于人口密集型产业,技术相对落后,附加值低,缺乏创新投入,难以满足临空经济对产业的偏好要求。高端制造业主要以富士康龙头企业为主,配套企业集群缺乏,关联企业较少,产业集聚效应低。

3 “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郑州临空产业集群化的政策建议

3.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下,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是郑州航空港区未来的目标。针对第二产业比重过重问题,应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郑州航空港区临空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港区应按照产业集聚的定位,科学规划土地,优化功能分区,完善交通、水电、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3.2打造先进的保税物流中心,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在实验区打造一个先进的保税物流中心,发挥综合保税区的出口加工、口岸贸易、物流保税、转口贸易、保税展示、设备租赁等各种功能,更好促进物流产业的高效运作。

3.3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升高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

郑州航空港区应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吸引关联企业扎堆布局,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弥补产业链的不足,进而延伸和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在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业的建设,通过增加航空港区高端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郑州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刘雪妮, 宁宣熙, 张冬青, 首都机场临空产业集群的评估分析[J]. 软科学, 2008(3): 41-45.

第7篇

关键词:中国制造 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

一、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面临不断调整的国际格局来说,中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众多制造的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一)中国制造的品牌意识淡薄

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借助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世界加工工厂,是众多一线品牌的生产基地,而在整个过程中只能获得较少的加工费,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赚取。中国制造业缺少品牌意识,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都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利润。中国对于自主研发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缺少品牌培养的动力,这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

(二)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交低

中国制造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链上处于中下游,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因此中国通常在产业链中扮演产品制造和组装的角色,没有核心技术做支撑,这与我国倡导的科技兴国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要想取得绝对优势,中国制造业就要进行模式转变,摆脱初级加工的初级发展状态,朝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状态转变。

(三)中国制造缺乏综合性的高科技人才

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人员结构构成中大部分是中高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的企业人员结构构成中多数是初级技术人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不足5%,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综合型的高科技技术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很难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优势

中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就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不断开发国内市场,创造知名品牌,同时发挥原有品牌的优势,不断吸收国际经验,发挥中国的品牌优势,培养或引进高科技人才,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一)中国制造要进行市场开拓,创造品牌知名度

在国际分工日益精细化、标准化的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分工越来越明确,而相互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发达国家靠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站在产业链的最顶层,而发展中国家因为缺少技术支撑处于产业链底层,主要进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和生产,这使得企业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中国制造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市场开拓,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用技术做依托来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市场巨大,在市场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局势下,中国制造要进行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开拓,不断创造自主品牌,同时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政府等部门要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培育中国的知名品牌,从而增强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形象。

(二)中国制造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不断进行新价值的创造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比较优势,虽然中国制造业负责的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无法掌握核心技术,但是,在进行知名品牌的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企业也积累了不少制造经验,而且也吸收和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在保持原有优势同时,要进行新价值的创造,利用已有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国际代工”的角色转变为“国际产品研发”的角色,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

(三)中国制造要创新外贸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分的依赖于国外企业,发展较为被动。因此,中国制造业要进行模式的转换,实现“世界加工厂”到“世界生产工厂”的转变,逐渐转变为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关联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促使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附加值。

(四)中国制造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始终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下游是因为我国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劳动力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状,应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劳动力的素质得以提升,必然会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借助科技兴国的理念的提出,要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对综合性技术人才的认可程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业要想取得发展优势,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打造品牌知名度,借助比较优势来最大限度上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壮大。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走出发展困境,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冯梅.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1,(12): 60-63

[2]刘丹.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重新定位我国制造业——从动态比较优势角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 24(5):16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70

中国工信部在2015年了《贯彻落实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1]该计划中提出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水平,提高竞争力。辽宁是我国老工业生产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装备制造体系,在规模、产值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绩。[2]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分支,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应尽快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快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制造”变成“智造”,从而提升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1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辽宁作为体育大省,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超强的体育实力;群众体育基础较好,体育消费需求较高。然而,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消费的发展现状,存在著较大的差距。

11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0年辽宁省体育产业报告中明确指出,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是体育产业结构的主体。[3]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接近一半以生产渔具及健身器材为主[4],其余为服装类、民族体育器材、防护器材等;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地域分布较集中,地区差异明显,主要分布于大连、沈阳两座城市,其余城市占比20%。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注册资本较少,年销售额较低,多数是家庭作坊式小企业。

12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在数量上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品牌效力上也缺乏竞争力。在产品种类上多为低端产品,高端产品、自主原创产品较少。现将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存在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121企业资金来源单一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主体多为私营企业,部分私营企业者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因而企业的发展也停留在追求短期盈利的水平之上,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及规划;同时,很多企业主缺乏转型升级意识,当遇到困难时不能很好地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即使部分企业主有转型升级意识,但是由于资本积累速度较慢,生产额和销售额均得不到提高,导致规模无法快速扩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资金瓶颈。另外,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有很多是家族式经营模式,管理人员多是裙带关系人员,而企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改变现有管理人员,这也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企业转型升级进行阻碍。

122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链条之间缺乏协调性。大部分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不具备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难以发挥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相同性质企业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导致产业资源浪费严重;因而,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5]

123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创新动力不足

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低。首先,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政府和科研院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不到位,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其次,由于自主创新研发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较长,以至于大多数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不愿进行技术研发投入,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即使少数企业有自主技术,但成果转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创新动力不足。

124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效应差

辽宁省体育用品企业尚没有知名品牌,大部分企业往往单纯依靠资源成本优势,进行代加工生产来赚取利润,利润微薄。有些企业虽有自主品牌,但由于技术仍为常规技术,科技含量低,产品创新性差,缺乏核心竞争力。

125企业创新人才匮乏

体育装备制造与研发人才,既需要了解体育知识,又需要了解工程知识,学科交叉的特点导致专业从事体育装备研究人员较少。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自身培养创新人才。因此,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匮乏,人才因素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动力,进一步影响了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

2“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驱动发展

“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后,各界学者不断探索这一概念,并与相关行业进行联系。“互联网+制造业”是依托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优势,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制造业经济发展新形态。[6]而体育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分支,也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变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改变,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以“互联网+”思维来驱动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起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和区域限制的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及服务对象化。在此基础上,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应积极适应并满足客户的需要,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创造出客户认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促进具有优势地位的产品和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建立寡头垄断的有利地位。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要摆脱现有困境,必须依赖于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与创新经济的利益协同作用提高竞争优势。“互联网+”改变了市场交易机制,激发大众创新热情,引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机会,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等相互融合的新型“互联网+”的创新经济形态。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企业进行的创新越有效,可能实现的N售量就越大,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促进新一轮的创新,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效应,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3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31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成为公共产品,可以解决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与消费者信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互联网是消费者查询消费信息的工具和互动交流平台,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与客户交流的桥梁,加快企业对客户信息的反应速度,增加客户黏性,将客户看成企业价值网络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互联网汇集了数以万计的消费者信息,形成了大量的数据,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推动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32顺应“互联网+”思维,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要适应新环境和新技术的需求。传统工业化的经营模式下,企业重视产品的技术和价格优势,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需要优先考虑如何更便利地将客户接入价值网络,激发顾客积极参与体育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为客户提供更加新奇的体验,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33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大力推进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联盟”,建立起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桥梁,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其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企业自主进行研究与技术创新,推动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最后,由于技术研发与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因此需要构建纠错机制,在技术研发与创新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及时修正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激发企业技术开发主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34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突破人才瓶颈,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大批对体育装备制造业有深度了解、能够随时迎接突破性创新挑战的人才。该类人才应着眼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学会提问”等创新所需素质的培养,建立一个真正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人才及管理创新人才,以达到能多次启动创新驱动引擎的目的。

4结论

总之,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无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但作为装备制造业的组成部分,体育装备制造业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创新为驱动力,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进而促进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吴阳芬“互联网+”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6(7):139-141

[2]刘春芝,毕翼“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117

[3]刘光宇辽宁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及其实施路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4):44-48

[4]张娜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186-187

[5]霍春辉,刘力钢基于创新性产业集群的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26

第9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自动化技术 工业化

顾名思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就是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机械制造业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加工物品的连续发展,以达到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进而提高物品生产的效率。这一技术的应用,对我国机械制造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是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渐渐发展起来,逐渐应用于不同行业的各个部门,近几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就决定了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低,自动化程度低,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时间上来看,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约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制造管理方面。大多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推出了各种新型管理思想和技术,如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而我国目前只有少数顶尖企业引进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初级管理阶段。

(2)技术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运用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研发、创造新的数据,设计各种先进自动化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更有大型企业步入了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阶段。而我国的制造业设计水平较低,采用CAD技术的企业寥寥无几。

(3)机械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各种先进化加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如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型加工技术等。我国则处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没有完全走进高技术市场。

(4)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投入机械制造自动化领域。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仅采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技术,唯有少数顶尖企业引进了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机械制造业作为产品的重要生产领域,要适应全球化趋势,不断推陈出新,将自动化技术投入机械制造领域,向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实现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1)把握基础,推出配套的自动化技术。简单地讲,自动化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关键,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因此,在将自动化技术融入机械制造业时,不仅要做好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基本工作,更要抓住各个时机,研发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原件。在机械制造业传统的操作理念上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思想,以改进制造技术,从而推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发展成本低、效益高的自动化技术。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因此,要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以大力研发成本低、效益高的自动化技术软件。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高效益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然而,我国机械制造业有大量的陈旧设备,推进自动化技术,就要尽量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加以改良运用,降低生产成本。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发展成本低、效益高的自动化技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立足国情,发展自动化技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丰富但过剩,劳动力素质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这一基本国情下,相关部门要谨慎处理,不能一味的向发达国家看齐,盲目追求全盘自动化和高度自动化。

三、发展实用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影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但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机械制造业在发展中,要以实际应用为真谛,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动力。坚持实事求是,大力加强技术改革,结合生产实际,推进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步入实用型阶段。

在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实际,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才能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技术水平落后,所以更要实事求是,立足于当今国情,不盲目推进全盘自动化和高级自动化,节约生产成本,发展实用型自动化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八五”计划期间,我国虽然经济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自动化技术领域却曲折发展,这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违背了经济发展水平,背离实际,没有满足市场需求,而大力发展数控机床自动化技术,导致市场上数控机床太多而影响了其实际应用。

四、结束语

就我国目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必将融入各个生产领域,这将进一步扩大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推进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朝着“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实用化”方向迈进。当然,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作为社会生产领域的重要一部分,也必将与其他产业领域相结合,推进我国产业结构朝着“均衡化、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只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刻苦专研,相信我国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走的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