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1:50
导语:在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i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alyzes a series of problems common in intellig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s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o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不断提高发展的技术水平,其发展建筑业趋势之一自然也就包含了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为建造业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点亮了希望之光,但随之我们发现了,出现智能化建筑,这样的或那样的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也相继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因此,在未来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建筑智能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建筑智能化建设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建筑业主,供应制造商,行政和标准化实施等。
1)建筑设计方面。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部门,使其需要对各种智能设计和智能产品更熟悉,同时也需要对系统集成商和产品供应商的支持与合作进行加强。然而,智能建筑设计目前的工作重点,在智能操作系统架构平台的问题上呈主要集中,忽视了足够的精力投入,甚至一些车主对外国的设计师或设计单位盲目相信,但不熟悉国内的文化背景、情况以及设计不同施工的习惯,以致出现了存在一定的问题文化设计方案和图纸。
2)建筑业主。业主往往在面对“智能建筑”时就会期望太多,甚至远远超出了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智能化规模和建筑功能的要求。无法理清他们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没有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产品,导致项目草草,在不到理想的投资投入下很多问题也在使用中出现了,这样导致使用中的建筑水平的下降,缺乏智能化建筑真正的元素。在完成智能系统后,进行的管理和维护也是显得非常不够,尤其是放任在建设必须关注的相关问题。
3)制造供应商。建筑智能化的兴起和发展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智能系统集成的制造工供应商。虽然市场一体化的公司占大量,而且在其他方面的宣传活跃度的势头也在保持着,将各种手段运用起来以获得建筑商业设计单位或业主的信托,承包智能系统。然而,纵观自身的技术水平,支持技术的能力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组织经验研究等方面的综合技术能力,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多系统集成公司少之又少。这样的问题大部分是源于不专业的系统集成商。他们不知道建筑施工,对施工组织及现场安装,了解的也比较少甚至根本不理解。因此,不能组织和指挥好施工建筑,甚至较少的组织和指挥系统,包商各分。考虑更多的商业利润,试图尽可能在智能系统分得很大份额,误导业主。
4)建筑建设方面。一个高科技的新建设模式便是智能建筑,因此,要严格要求其施工队伍的以往施工经验,整体素质文化,施工协调和调度能力以及有关规定的理解水平,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在质量低劣的施工队伍,没有进行正规的训练,而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有的也只是用建筑工人来安装,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安装水平。因此,效率偏低的施工,重视不够的整体施工质量管理也就出现了,几乎没有进行质量控制或是建立明确的要求或标准。5)管理行政和标准化。从政府中央到各地地方,我国有电信,建设,广电,技术监督,公安等连接智能建筑的管理部门。但却未能进行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和发展全国统一的标准智能建筑,没有国家法律依据将是管理工作的长期形势。
三、建筑智能设计规范和标准 目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发展以及制定后如何招待。起着法律的作用的智能建筑设计规范,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实现其预期的效果并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遵守。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操作通常是低投入,因而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投资,与智能建筑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政府为把智能建筑标准统一起来,建立“智能化系统专家工作工程设计成员委员会”,来制定帮助政府的相应的行业法规和智能建筑标准是其中一个任务。然而,智能建筑还是一个兴起的新事物,所以有很多参考范围来制定标准,根据一些专家建议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建议其制定要按照行业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从这些标准说都不够全面,我们的智能建筑标准需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应、从科学发展技术角度来看发展原则的制定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规范,其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法律的作用,说明各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其中,在智能建筑中的安全保障项目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包括设备以及人身安全。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密集的智能建筑人员,使用昂贵的设备,大大凸显了其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智能建筑设计规范,必须严格遵守,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都进行了专业的准备,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需要以提高认识智能化建筑为前提,进行智能建筑规范的准备,尽可能避免不适宜或不适当的情况出现。
四、解决智能化建筑存在问题的对策
首先智能建筑节能环保的原则应遵循保持更先进的智能系统,可靠,安全的使用在建设过程中,并坚持整体规划,实施分步的原则,充分考虑技术的能力和延长智能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更新,使之更好地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目前的需求适应起来。所以,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智能楼宇,针对智能化建筑现在的问题,笔者对其作出如下方案的改进:1)提高认识熟悉智能化建筑虽然多年前就已提出智能建筑,但它并没有在国内外达成共识,因此,加强转变观念及基本的对智能建筑的知识,在正确的引导方向下发展智能建筑。3A的核心是智能建筑,它通过这三种综合布线系统集成和规划系统,使运行机制建设实现合理高效的环保设施。而目前社会上就出现了错误的4A,5A以及其他的宣传方式。一种更为全面的系统只显示了较低的水平,所以,有必要举办各种智能建筑推广活动,以对全行业的智能建筑的意识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建立,以适应智能建筑信息的要求年龄的建筑。
加强建立智能建筑设计团队的水平智能建筑的需求要适应我们的国家,必然要建立自己的高品质的建筑设计团队的情报,智能系统的设计不能长期的被移交到国外系统集成商或设计单位。基本上是智能系统的设计应在建筑设计上进行并基于整个建筑设计基础上,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在两种设计的基础上,协调各单位形成的有机络合物,并有效地结合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信息、建筑设备和其他有关专业,将自己的智能建筑设计团队建立起来。
3)对智能楼宇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促进教育智能建筑有较高含量的科学技术,因此要求的管理专业知识也越来越高。智能系统的设计具体是与之密切相关的物业管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要求的参与人员为高品质的物业管理以及有更大要求知识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现如今,智能建筑尚未在全国各高校有一个专门的设立,只有经过专门机构培训的智能建筑专业管理人员,为帮助物业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有关建筑智能化的基础知识,物业管理部门应采取一切手段,使其具有先进操作设备的管理能力,并对各种设备的调试,安装,测试及其他技术进行了掌握。4)加强管理市场和市场行为规范从行政和技术的规模,组成技能等级,资格,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从业者进行调查。结合国内外标准,学习并实施应用。建筑设计单位,需要把施工质量监督范围以及智能建筑设计和相应的监控系统项目实施到监督体系的各个阶段并在完成后验收。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对策的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关键词:智能建筑;监理体系;建设
Abstract: th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building can be optimized to building structure, equipment, and service functions, to bring mor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user and human life experi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level of ascension to discuss.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智能建筑的特点
国家颁布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将智能建筑定义为“它是以建筑物为主要平台,将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融合在一起,向用户提供安全、高校、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 Automation System)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三大系统,可以说智能建筑是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标志。以下就对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将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消防安全以及所有公用设备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然后对智能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处理,从而实现在线监测和控制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经济、高效以及便捷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将办公用计算机、个人终端、文字处理机、传真机以及复印机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办公自动化处理的系统。对于商务活动而言,用户更加需要智能建筑提供一个高效、快捷、便利的办公空间,所以需要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提升工作效率。
(三)通信自动化系统
通信自动化系统是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建筑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功能,它主要是通过光缆、电缆等通信线路将智能建筑内部的终端机与数字交换机以及计算机连接起来,使智能建筑能够进行数据通信、信息采集以及处理,视线里高度的信息通信功能,而智能建筑通信自动化系统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则是业务的多媒体化。
二、提升智能建筑设计以及施工的措施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也有了明显提高,为了使智能建筑具有更加完善的功能并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需要在建筑的设计方面通入最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性化理念,让智能建筑能够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以下就对提升智能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水平的措施进行具体分析:
(一)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设计
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的有关规定,智能建筑的集成系统应该以能够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根本目的,给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智能化集成系统在设计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际规模、地理环境以及业务管理等因素,设计出一套可靠、实用以及高效的智能化集成系统,最大限度的满足智能建筑的综合管理功能。在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配置方面,必须具备对各智能化系统进行数据通信、信息采集以及综合处理的能力,智能化集成系统的通信协议以及接口应该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的有关规定。此外,智能化集成系统在支撑建筑物业管理以及业务系统的同时还应该满足安全性、易操作性、可扩展性以及方便维护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公共安全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的公共安全系统设计是决定建筑使用质量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智能建筑大都采用的是高层或者超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由于层数多、垂直距离长、人流量大,一旦发生火灾或者其他公共安全事件,则会迅速蔓延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智能建筑具备对火灾、非法入侵、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以及公共卫生事故等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各种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措施,建立起应急以及畅销的技术防范保障体系。公共安全系统包括有水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以及应急联动系统等。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中的有关规定,在建筑物当中人流量较大或者有大量用电设备的场所需要选择智能型火灾探测器,消防监控中心的机房应该单独设置,并且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进行互联,以实现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作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有效辅助手段;根据《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中的有关规定,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防护等级、建设投资以及安全防范管理为基础,综合运用安全防范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构建先进、可靠、经济、适用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智能建筑的应急联动系统应该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为基础,构建应急联动系统。
(三)智能建筑的施工
为了能够使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标准,需要对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于智能建筑的各项专业工程都应该采取招标的方式,由具备一定资质的施工单位负责。通过工程监理对智能建筑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针对智能建筑的高科技含量的复杂性,其监理体系的实施是十分艰巨和复杂的,要求在整个系统的设计、智能化设备的选型、建筑工程公司选择、施工安装、工程验收等环节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只有建立起完整的智能建筑监理工作制度以及合理的工作程序才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要保证整个工程的工期,确保建筑质量的提高,以及减少投资、高效运营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全过程的技术咨询和工程监理以及可靠的技术测试。在监理工作具体实施上,必须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监理实施细则,按照细则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总之,智能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环节都需要采用过程控制的方法,由弱电总承办单位负责智能系统从用户需求调查、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设备选型分析到工程实施、智能化设备研究、项目验收全过程的技术管理、监督和协调、确保智能建筑的每一个设计与施工环节都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技术、谐波、电磁干扰、等电位
1、前言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明,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除了业主之外,设计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造智能技术及电气技术众多专家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弱电较弱”正是指在智能建筑中,整体弱电系统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较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设计与施工、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等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是很不利的。
2、网络与布线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
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
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我区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我市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刊物2004年第5期“谈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一文中写到“事实上目前有60%的智能建筑是瘫痪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 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
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4、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设计;设计原则
1 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合理性这一理念。建筑,始终体现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建筑本身的功能、类型的变化以及悠远的历史传承也大都映衬着时代的变迁,加之其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以及多种经济环境的交织,使得建筑存在着时期差异、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些差异的共存,也就导致了建筑成为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人类生产活动和精神场所的产物。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业主的要求和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它是建筑物的最后设计,通过它来实现建筑物的所有功效,包括个体功效和社会功效。
2 住宅建筑设计的三大因素
任何住宅从平面上都可分为:居住部分、辅助部分及交通部分。居住部分包括卧室、起居室等,辅助部分包括厨房、浴室、厕所、贮藏室等,交通部分包括门厅、走廊、楼梯等。住宅设计中,除合理确定及安排各部分面积外,应尽量扩大居住面积在住宅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室的大小应考虑:人体的尺度、家具布置及必要的活动空间三个因素。
3 住宅的设计原则
“适用”就是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经营,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需要。包括各种房间面积大小、院落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以及采光、通风、防寒、隔热,卫生等设施是否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等。“经济”就是住宅建设在因地制宣: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因材设计。要合理布置平面,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节约建筑材料,降低住宅造价,节约用地。“安全”是指住宅坚固耐久,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抗震性和稳定性,满足防火规范要求,以保证住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美观”是在适用、经济的原则下,在就地取材的条件下,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形式。力求简洁大方,适当注意住宅室内外装饰和粉刷。
4 住宅建筑的朝向设计和间距设计
4.1 住宅建筑的朝向设计
在我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除南方炎热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住宅,从室内日照、通风等卫生条件要求考虑,都应争取朝南或南偏东15度范围内的朝向为宜。人们大部分时间和主要活动都在居室中。因此住宅取朝南或南偏东朝向,不但可以避免夏季过热,而且冬季室内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日照。
4.2 住宅建筑的间距设计
住宅的间距主要和住宅卫生要求、使用要求及防火要求有关。
4.2.1 住宅的卫生要求
从卫生角度考虑,住宅的功能和分区应使居民取得较好的居住条件。其中通常以日照间距为主、因为日照间距一般大干其他间距。日照间距要求,应使前排建筑物的影子在后排住宅底层窗台高度处,在冬季室内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一般以冬至日l2点太阳高度角为准。根据卫生要求。室内要得到3、4小时以上的日照.达到此要求的住宅之间的间距称为住宅日照卫生间距。实际工程中,住宅日照卫生间距通常用房屋间距L和前排房屋高度H的比值来控制,一般L=1.55H~2H,从南至北日照间距逐渐增大。
4.2.2 住宅的使用要求
住宅的间距,要考虑组织院落的要求,一般南方的住宅院落要比北方小一些。院落的面积要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定,同时还要考虑住宅周围的道路、绿化带和吸音、视线等干扰所需要的间隔距离,进行综合考虑。
4.2.3 住宅防火要求
主要考虑发生火灾时,能保证相邻房屋安全的间隔距离,以及消防车辆通行的宽度。根据《城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339-90)规定,砖瓦房住宅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8米,低于砖瓦房耐火性能的应增加2~4米,高于砖瓦房耐火性能的可减少1~2米。住宅间距的大小对占地多少影响很大,应合理确定住宅间距。根据调查和分析,一般平房住宅间距控制在10~12米,二层住宅间距控制在13~l5米,多层住宅以2O米以上为宜。当然也要因地制宜,如在坡地建房,利用阳坡和地形之差,间距还可小些。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南方地区住宅间距比北方地区可以小些。
5 住宅建筑面积设计标准
5.1 小康住宅面积设计标准
按照建设部提出的小康住宅新要求,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街的实际情况,小康住宅的设计必须是多层次的,即将面积标准分成三级 一级为理想目标,要求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积1 8平方米;二级为一般目标,要求人均居住面积l0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积l4平方米;三级为最低标准,要求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积l2平方米。
5.2 建筑面积设计
住宅建筑面积,要根据使用要求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从当前我国各地现有状况及小康标准要求来看,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在南方地区为l00~120平方米,在华北地区为8O~l00平方米,在北方寒冷地区为70~80平方米为宜。
6 住宅设计的依据
6.1 人体尺度、活动的空间尺度需求
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中日益重视人体工程学的运用。人体工程学是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和生物力学等研究方法,综合地进行人体结构、功能、心理等问题的研究,用以解决人与物、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并提高效能。住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在确定空间范围设计中,始终以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为中心,使空间范围的确定,具有定量计测的科学依据。
住宅家具、设备的尺寸,踏步、窗台、栏杆的高度,门洞、走廊、楼梯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各类房间的高度和面积大小,都和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大或过小的空间尺寸,都会给人心理上带来空旷或紧迫压抑的感觉。不合尺寸的家具及固定设备,会给生活带来长期的不便。因此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是确定住宅空间的基本依据之一 。
6.2 家具、家庭设备的尺寸和使用它们的必要空间
家具和家庭设备的尺寸,以便人们在使用家具和设备时,在它们近旁所需要的活动空间.是确定房间内部使用面积的重要依据。
7、智能化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
当前,智能住宅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筑开发商在全国从南到北都在宣传建设“跨世纪、五星级”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把“住宅小区智能化”作为市场炒作的“热点”和“卖点”,甚至有的开发项目留有两条电话线,就将其吹嘘成“智能化”了。有的住宅小区配置了密集的布线系统,高速的网络系统,但系统设计华而不实;投资增加不少,但实效甚微。
近几年国内已投入使用的智能建筑中,有的“智能”水平低,智能系统运行不良,业主和用户不满。在形成这一结果的许多原因中,设计是主要原因:对智能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片面性和误区。过分听信设备供应商,盲目求新、求全,提出大大超过建筑物功能与规模实际的智能化要求。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对于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应符合我国国情,从使用功能和现实需要出发,认真考虑建筑近期和远期使用功能和投资能力,以经济实用和持续发展的眼光,做好智能化建筑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并做好设备、技术的选型配套工作;认真做好用户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置分析、系统设计、施工深化设计等环节的工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维修管理方便、又要留有可扩充的余地。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智能化住宅小区”,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有必要进行深入研讨、正确引导住宅小区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平台体育场馆智能化
十余年前,曾有专家预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功能的日趋专业化,智能建筑的发展将更为专业,目前体育场馆的智能化建设正如其所料。虽然建筑智能化技术和标准的进步已为我国传统建筑注入活力,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来讲,现有的智能化技术、标准和设计理念都不能满足其建设的需要。因此应加快研究探讨工程建设模式、技术、标准等,为我国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提供技术准备和依据。
1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体系
1.1智能化系统模型:
1.1.1基础平台
由于体育场馆首先是建筑物,因此其基本功能与其他建筑相同,这时可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基本配置。如综合布线、通信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报警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等。该部分的配置可以与设计咨询等单位专家沟通,确定需求。当然还包括综合管路系统。
1.1.2业务应用平台
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体育比赛和运动服务,其业务应用平台包括相应的比赛综合管理系统、运动员登录系统、赛事成绩系统、赛道终端摄像系统、电子记分系统等,围绕比赛运动而必须配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设备。该部分的配置一定要结合不同的体育场馆功能并与体育比赛管理专业人士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1.1.3业务支撑平台
围绕比赛或支撑体育场馆运作而必须配置的智能化系统,如内部调度系统、体育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广播/电视直播系统等等。同样该部分要与将来管理经营该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沟通进行配置。
1.1.4调度应急决策综合集成管理平台
主要是针对比赛运动会进行紧急应对管理,包括育场馆联网使用时的管理,并与就近的智能交通系能够信息共享,统一调度。
对于其它智能化子系统只要按其功能和应用进行合理配置即可。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如图l所示。
2.2体育场馆智能化规范标准体系
目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建设行业、信息行业、广电行业、消防行业的专家共同编写的《国家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导则>即将出台,但是笔者认为体育经营管理者的参与意见不够。
虽然我国有相关的体育场馆建筑设计标准规范,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场馆的功能有许多新的改进,这是对智能化系统建设的考验。因此应像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有专门的酒店管理标准那样,有专业的体育场馆标准,据此确定智能化系统的需求。而且智能化的需求最好交由市场来确定,由专业的咨询公司解决,这样比请个别专家更科学、规范、合理。
同时应该重视智能化工程检测标准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指导将来的工程验收和移交。因此规范标准体系应包括:场馆工艺要求标准、设计规范、工程检测规范、竣工验收规范。
2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模式
既然已经加入WTO与世界接轨,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来讲,应当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建设环节确定三个阶段:
2.1建设前期
利用咨询公司(如果智能化专业技术人员不够,它可以分包/指定分包)确定其需求及预算,其研究深度比请单个专家要好得多。
2.2施工阶段
必须有智能化/弱电监理工程师负责,按照监理程序做到“三大控制”,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的建设质量,并且应当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
2.3竣工验收
在承包商提交验收申请后,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所有智能化系统进行检测,给出系统整体判定。结合监理的监理报告、施工的过程资料,由建设方组织通过竣工验收。由于我国实现项目管理公司建设模式,这对于项目管理公司移交工程是非常有保证,不会有过多的麻烦。竣工验收程序如图2所示。
3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结合我国其它建筑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模式,按照项目管理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3.1事前控制
首先确定需求定位一定要准确、合理、科学,应当引入专业咨询公司(智能化),由其进行需求分析及定位,确保不会缺/漏项,避免以后施工中发生增项。
然后按照需求分析(需经业主确认)进行设计并确定投资预算,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有利于评标时保证优秀施工承包方中标,达到控制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质量的目的。
3.2事中控制
施工中采用智能化专业监理和第三方检测措施,严格实施旁站监理制度,进而达到保证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质量。
3.3事后控制
我国以往常“重建设轻验收”,验收往往是走过场,基本达不到检查评估的目的。所以作为智能化系统建设为了不出现“豆腐渣”工程,建议同样引人第三方柱测机制进行质量检测。由验收组依据此检测报告确定是否验收通过。
只要做到事前计划好、事中控制措施得当、事后评估检测验证过硬,智能化工程建设质量一定可以得到保证。
4智能化工程技术人员培训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
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关键词:智能建筑 接地系统 联合接地 接地电阻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 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在9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截止目前智能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智能建筑发展的很快,但客观讲,由于许多项目对智能建筑接地系统的忽视,导致大量的智能化系统出现诸多问题,甚至有些智能系统不能工作。其实,在智能建筑系统设计及施工中,接地系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系到各智能化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智能建筑的接地有下面三条设计要素:
(1)应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各楼层的智能化系统设备机房、楼层弱电间、楼层配电间等的地应采用局部等电位联结。接地极当采用联合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当采用单独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2)智能化系统设备的供电系统应采取过压保护等保护措施; (3)在智能化系统设备和电气设备的选择及线路敷设时应考虑电磁兼容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智能建筑接地系统如何组成,在实际应用中都应该采取哪些接地措施?
1.智能建筑接地系统组成
智能建筑接地系统主要由接地线、接地母线、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组成,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1.1接地线。接地线是指各种设备与接地母线之间的连线,所有接地线均应采用截面不小于4 m2的铜质绝缘导线。若智能建筑系统采用穿钢管或金属线槽敷设线缆时,钢管或金属线槽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应在两端进行良好接地。
1.2接地母线(汇流排)。接地母线是接地线公共连接点,也成为汇流排。接地母线一般均采用铜母线,其最小尺寸为6 mm(厚)×50 mm(宽),长度视工程实际需要来确定。
1.3接地引下线。接地引下线指接地母线与接地体之间的接地连接线,一般采用40 mm×4 mm的镀锌扁钢做为引下线载体。接地引下线全长应作绝缘防腐处理,并在其出土部位采用适当的防机械损伤措施。
1.4接地体。接地体分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两种。当智能化设备采用单独接地系统时,接地体一般采用人工接地体;当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一般利用建筑物基础内钢筋网作为自然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应不超过1。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联合接地系统,这是因为联合接地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1.4.1 当建筑物遭受雷击时,楼层内各点电位分布比较均匀,工作人员及设备的安全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同时,大楼的框架结构对中波电磁场能提供10~40 dB的屏蔽效果。
1.4.2 容易获得较小的接地电阻。
1.4.3 可以节约材料,占地少。
2.智能化建筑应采取的几种接地措施。
2.1防雷接地。为把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以防止雷害为目的的接地叫作防雷接地。
智能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等,这些系统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均属于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不管是直击雷,侧击雷,感应雷都会使电子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严重干扰。因此对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必须严密、可靠,并形成逐级和层级的防雷保护体系。
2.2交流工作接地。将电力系统中的某一点,直接或经特殊设备(如阻抗,电阻等)与大地作金属连接,称为交流工作接地。
交流工作接地主要指的是变压器中性点或中性线(N线)接地。在配电中存在辅助等电位接线端子,等电位接线端子一般均在箱柜内。
2.3安全保护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就是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即将大楼内的用电设备以及设备附近的一些金属构件,用PE线连接起来,但严禁将PE线与N线连接。
在智能化建筑内,要求安全保护接地的设备非常多,均应该采取安全保护接地措施。当没有做安全保护接地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时,其外壳有可能带电。如果人体触及此电气设备的外壳就可能被电击伤或造成生命危险。
2.4直流接地。在智能建筑内,包含有大量的计算机,通讯设备和带有电脑的大楼自动化设备。在这些电子设备在进行输入信息,传输信息,转换能量,放大信号,逻辑动作,输出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中都是通过微电位或微电流快速进行,且设备之间常要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工作。
2.5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在智能建筑内,电磁兼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所用设备的机能障碍,避免设备损坏,构成智能化系统的各种设备应能够防止内部自身传导和外来电磁信号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
防静电干扰也很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接地,不仅仅会产生对电子设备的干扰,甚至会将设备芯片击坏。防静电接地要求在洁静干燥环境中,所有设备外壳及室内(包括地坪)设施必须均与PE线多点可靠连接。
籍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中的接地技术能够更加的完善,以使智能建筑中的设备稳定可靠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版)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00年版)
关键词:智能建筑 设计 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39-01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集高新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大城市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面对那些规模大、功能复杂、标准高的建筑综合体,使用者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卓越的建筑自动化管理,高效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加人性化的、舒适的、节能的、符合绿色生态要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建筑为平台,同时配置各功能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空间,以适应当前现代建筑的需要。按照目前的智能化系统的5A分类,智能建筑的设计相关专业如下: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工程造价、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室内装饰等。
(1)建筑结构:体现在对建筑物的整个结构及功能正确定位,在设计安装时合理考虑其点位及布线情况,与结构配合,预留、开槽及隐蔽工程需要双方做好沟通。
(2)给水排水:体现在BA楼控系统及SA消防系统中。需要了解并掌握水泵、水箱、生活热水系统、消防水系统的基础理论,通过水力计算,合理设置对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3)暖通空调:体现在对制冷系统的控制监测、对空调及新风机组的控制监测、对风机盘管的控制监测、对送排风机的控制与监测等。需要对冷热源系统、空调及新风机组、送排风机及变频风机、风机盘管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4)建筑电气:需要对变电与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等进行监测与控制。需要看懂建筑物的电气图纸。
(5)工程造价:由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一般由弱电总包进行设计、采购设备、施工安装及调试,在投标及施工时需要大量的预算和决算,主要为机电安装方面的工程造价,必须熟悉定额的编制与管理工作。
(6)计算机网络:几乎贯穿于整个智能化系统设计中。除需要设置局域网络,同时联至互联网外,在手拉手的门禁系统设置、消防的自动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的设置中,都需要网络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同时,系统的集成中,需要开放各种接口和协议,使各种独立的子系统能够连接至集中控制中心。
(7)计算机软件:主要体现于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中。除大量使用的行政办公软件外,办公自动化还包括大量的业务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工程软件、人事管理、教务管理、物业管理等。
(8)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于楼控系统中,如上所述,监测及控制水暖电的运行情况,采用PLC、单片机等各种技术达到控制作用。
(9)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根据电子学的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在弱电系统中,有大量的电子元件的安装及调试工作,设计的选型中需要对产品的各个参数和性能进行运算和对比。
(10)室内装饰:弱电系统的安装与装修需要不断配合,这就需要在设计初期考虑其布线及设备安装如何达到经济美观的要求。
除以上专业技术理论外,按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在设计中有不同分类,不同的功能型建筑势必拥有不同的设计理论及范畴,需要结合行业及地区的特点,不能盲目照搬。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定位:在设计初期,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目前国内智能化水平高低和建筑的规模进行定位。要进行“整体设计”,结合当地的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不是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应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高标准集成。要经过业主的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初步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在实施深化设计等环节,既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功能适用、维修方便,又要留下可扩充余地,追求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提高管理的可扩性和易变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工作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舒适性:要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从总体到细部都应考虑智能化系统的布置、安装与正常运行的特殊需要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为满足建筑自身功能和智能化所需的一切管道均应隐蔽敷设,以此满足智能建筑内部舒适美观的环境。另外,智能建筑内的各类线路和各种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噪声或发热,设备的维修及各生活区、办公区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有合理的区域划分。
(3)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系统集成,需要在统一的操作界面运行环境下将五大基本要素BA、SA、CA、OA、FA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4)绿色节能:所谓绿色化是指绿色建筑要遵循的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等原则。智能建筑首先是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需要各专业密切合作,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并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节能的目的。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化地操作,达到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目标。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不仅仅是智能大厦,建筑的智能化广泛应用于智能住宅、智能小区的建设,甚至扩大于整个城市。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全面实现对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涉足多个领域,精通建筑、设备、电子、通信、计算机各类知识,同时有着绿色节能的理念,深入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与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 张强.智能建筑设计初探[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2,18(4):76-78.
关键词:建筑 智能化系统 发展前景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必先考虑的因素。在建筑行业实施智能化的过程中,由全国智能建筑技术情报网、松下电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三者共同开发的“iopeNet”技术,对我国建筑智能化水平的发展以及提高能够起到很好的导航的作用,同时也为按需联网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智能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英文名Intelligent Building,是将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同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同时也是BAS(楼宇自动化系统)、CAS(通信自动化系统)以及OAS(办公自动化系统)三者的结合,其中智能建筑的支持平台是建筑环境。而我国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同时兼办公自动化、通信网络系统、建筑设备,集系统、服务、结构、管理于一体的最优组合,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以得出,智能建筑的特点是安全、舒适、高效、便利。
智能建筑与普通建筑的具体区别见下表:
表一.智能建筑与普通建筑区别
3.智能化系统
3.1智能化系统的基本含义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智能建筑中应用的各种电子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等。
3.2智能化系统的四要素
智能建筑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工程,按照系统工程观点划分可将其分为四个基本要素,即:建筑环境结构(建筑物的结构)、智能化系统、住、用户的需求服务、物业运行管理。
3.3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
智能化系统两个基本要求:对于建筑物来说,智能化系统应有一套行而有效的集管理、运行、控制、维护于一体的通信设施,同时以相对低廉的费用与外界取得及时的联系(所谓的外界主要指消防队、新闻单位、安保机关等);对智能化系统的使用者来说,智能化系统应有一个激发人的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的环境。
4.iopeNet技术以及标准化引导作用
iopeNet网络结构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开发的IIU设备以及广纳国际通用的各种协议,解决了iopeNet协议之间的通信接口同现有设备的子系统的通信协议的问题。iopeNet网络系统可以对各个子系统进行集中控制盒分散管理。
第二,IIU还具有网关的作用,IIU除可搭载iopeNet之外,还能够搭载LON、BACnet、NMAST 等网络通信中间软件。
第三,iopeNet网络系统有两部分构成,各子系统连接所需的受控设和以区域控制单元连接以太网。
第四,)iopeNet具有标准化引导的作用。
5.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5.1楼宇自控系统
智能建筑的基本条件是楼宇自控系统,可以说智能建筑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楼宇自控技术。楼宇自控技术关系到建筑物是使用寿命以及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根据用户的需要,在尊重原产品的基础上,对某单位的楼宇自控部分进行改进。依据原始资料,楼宇自控的对象有热交换系统、冷冻站系统、给排水系统、送排风系统等。涉及模拟量输入点58个、模拟量输出点38个、开关量输入点155个、开关量输入点58个,共304个。DDC箱17个。所有的设备要保证系统可随时切换到手控状态。
5.2基本会议系统
基本会议系统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系统、投影显示及影音源系统、音响及会议扩音系统、监控视频系统、会议讨论系统
6.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前景
智能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我国的智能化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智能化的市场上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有很多风险,机遇与风险共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智能化投资占总投资的5%到8%。其中,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系统投资相对较高,而小区的相对较低。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办公建筑的智能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智能化与国际的不断接轨,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智能行业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第一,正确认识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的依据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智能系统化存在与否取决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智能建筑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建筑的服务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管理功能,即为智能建筑的工作原理。
第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应该重点加强,及时的掌握更新的信息技术,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智能化中。作为信息技术产物的智能建筑,该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应用宽带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智能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传输和处理工具,进行采集服务信息,并且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结晶,没有国界,我们应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智能建筑社会服务功能较强,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组成的建筑智能化,其操作平台为社会统一信息的平台,此平台想建筑以及存在于建筑中的人提供各种服务,因此我们应该调整智能建筑的管理、投资、建设运行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还能降低管理维护的投资。
随着技术的变革,我国的智能化建筑需要不断的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7.小结
智能化发展,不仅落实了节能、环保等政策性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智能化发展不仅仅充满了机遇还充满了挑战,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建筑智能化仅仅是智能化系统发展的一部分,我国的智能化系统发展前景一片美好。
参考文献:
[1]缪希仁.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低压电器,2009(2).
[2]黄宰利.弱电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与应用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