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1:52
导语:在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史梦琪在同学们掌声和注视的目光中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高一,老师曾经带领大家学过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谁还记得那首诗属于什么风格吗?“朦胧诗”,好!回答得非常准确。但是你们知道中国朦胧诗的鼻祖是谁吗?“不知道。”那我就告诉大家,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啊!”史梦琪同学语惊四座。当然,我是就他的创作风格来说的。因为艨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感情隐藏的很深,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她又做了这样的补充,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请大家把书翻到29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齐读)
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整体把握这首诗。时间大约3分钟。
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堂讨论。第一个小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马云同学回答。马云:“我觉得虽然诗的画面看上去比较宽松舒畅,但是却暗含着一股非常悲凉的气氛。”请同意马云这一看法的同学举手!一部分人举起了手,个别人还在观望。“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见风驶舵。”大部分人举起了手。“对呀,这不是很好吗?看来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那我们就来看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感情基调的?为了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人的生活背景。看来史梦琪是有备而来,她在讲台上一边板书,一边侃侃而谈:李商隐年轻时期也是一个极有远大抱负的人,例如他在《登安定城楼》就有“钦回天地入扁舟”之志。但是他生活在晚唐风雨飘摇的社会之中,又处在当时“牛李党争”的夹缝里,起初因为受到牛党代表人物令狐楚父子的赏识,在令狐陶的推荐下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当时科举选拔和推荐选拔两种制度并存)。后来因为令狐楚的死,使他失去了依靠,在穷愁潦倒的情况下,被一直钦慕他才华的李党代表人物王茂元招入幕府,并且将女儿许配与他。因此之后始终受到牛党的中伤、漫骂和诋毁。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政治旋涡的溺水者,一生沉沦下潦。所以崔珏有《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见李商隐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这样的遭遇又不能不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了解了诗人的处境,下面我们结合注释8来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旨(讨论后归纳):对于这首诗的主要看法有两种:第一种认为是“自伤之作”,赞同者主要有清代学者何焯和当代学者钱钟书:第二种看法认为抒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恨”,支持者主要是当代国学大师周昌平先生。课本的注释说是“悼亡之作,”显然是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下面我们按照老师教给以往教给我们的起承转合的思路来讨论。先说“起”。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是一种乐器,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弦和柱,借代音乐、乐曲,第一句是起兴:“思华年”就是回想过去年轻时候的情景,华年就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三个字是这一联的关键,也是这一首诗的关键,正是这一关键统领了全诗。因为如果不思华年,也就没有了后文的忧愁和伤感。把握住了这一点。也就拿到了解读后面的各联的钥匙。接下来我们请宋超同学给我们谈一下对颔联的看法。
宋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旬紧承首联的“思华年”展开。从诗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有远大抱负的,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给他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所以十分的忧伤。
史梦琪:宋超谈得非常好,我们给他一些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找出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
“迷”、“托”大家异口同声。“完全正确!”接着她话锋一转,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看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她又接着讲:梦蝶和望帝的典故高一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已经讲过。注释上也有,我们需要的是把新旧知识贯串起来就行。我要讲的是这两个典故经过李义山这么一用,已经没有了“栩栩然”化蝶的轻灵,也没有了化鸟的神奇,这里虽然包含着美好的情景,但是既然把美好的愿望托之于梦境,付之于来生,就不免给入以虚无缥缈之感;再加上锦瑟繁弦,杜鹃凄音,哀音怨曲,更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戚和难言的幽愤,故自有奇情深恨在,只把浮生托来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举数例:李义山在《秋日晚恩》里有“枕寒庄梦去”的句子,说的是醒来以后发现那美好的蝴蝶已经离我而去。在他的《偶成转韵》里还有“怜我秋斋梦蝴蝶”的诗句。说的也是蝴蝶对人的同情与关爱。总之,在李商隐的笔下,不管是沉迷于美梦,还是托之于来生,表达的都是美梦不能成真的凄凉心境。明白了承接是颔联。接下来我们欣赏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肯定了赵延同学对这两句的整体解读之后史梦琪接着讲第一句“沧海,青色的海,就是大海。我们学习这一句。重点应该抓住三个意象,那就是月、珠、泪。古人有云,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用珠喻泪,古以为然,在诗人笔下,月、珠、泪三者化一,聚焦为一个忧伤,再又一化为三,体现为三个意象,真是鲛人涕泪,颗颗成珠,个中情怀,自难尽诉。所以,沧海明月。境界虽然高旷皓洁,心境实则凄寒孤寂,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看这一联的第二句,先请姜涛同学试讲一下。
姜涛:“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也是用典,蓝田,山名,也叫玉山。古人认为玉是接天地之精华的灵物,被埋在地下,在温煦的日照下,玉气自然上升,所以说会生烟。
姜涛的分析非常好。我们是否也应掌声鼓励?(掌声)玉是极其纯洁的灵物,只可观赏,不可亵渎;它的玉气也是远望似有,近观则无。显然这是诗人的自况,以自己为玉,以自己的才华为玉气。也暗示了自己的清高,这也正是首联里说的所“思”之“年华”。
以上是起承转合的“转”。那么,这首诗是如何“合”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尾联的收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过去的华年在当时失去的时候就已经痛切地感觉到了,并不是今天追忆的时候才有,只不过今天是越加的苦痛罢了。我们给诗人换个说法就是,人生的苦痛本应该是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地淡化了的,可是我的苦痛却像阴天的乌云,厚积而不散,并且是越来越厚,越来越沉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着韶华已逝,面对着悲欢离合,诗人是多么地无奈,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首先是意境,我知道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就对这首诗的格律、节奏、对仗和押韵都已经搞清楚了,这里我们就没有多讲,现在我请大家把这首诗中所涉及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板书):物象:锦瑟、弦柱、庄周、梦蝶、望帝、杜鹃、蓝田玉,沧海月。
请问诗人借助这些物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明确:往事无法追忆的怅惘。这些物象和情感的融合就是老师告诉我们的――史梦琪故意颇了一下。“意境!”大家大声喊。她在“沧海月”和“怅惘”的后面板书“意境”二字。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中的典故找出来。板书明确:庄周梦蝶、杜宇化鸟、南海鲛人、蓝田玉气。
师: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配合老师做一件事,听好了!请闭上你大大的眼睛,用你聪明的脑袋,回忆第一次走进你脑海中的月亮,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1:圆的。
生2:很亮。
生3:里面有玉兔。
生4:有嫦娥奔月,有吴刚折桂的传说……
师:那你听说长了腿的月亮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下面就让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并有“鬼才”之称的陕西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月迹》。
板书: 月 迹
贾平凹(wā)
(重点讲述“凹”的写法和读音,凹读wā)
师:其实啊,第一个发现长了腿的月亮的可不是贾平凹先生,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就曾写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千古佳句;王维也曾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千古名句。但是,贾平凹笔下长了腿的月亮究竟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52页。
为了能够让长了腿的月亮走得顺畅,走得坦然,首先,我们来完成第一个任务,我们一起帮月亮扫清行走路径中的障碍,那就是文章中的生字、生词。
请看大屏幕。
清 晰 倏 忽 嫉 妒 粗 糙
面面相觑 笑容可掬 相依相偎 了无踪迹
请同学们跟老师,将每个词语读两遍。
二、走进文本,理清线索
师:从同学们那急切的眼神,老师知道大家已经急不可待了,很想知道那长了腿的月亮究竟是个啥样?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第1~3段。请你看过文章之后,回答老师两个问题:1.文章哪些词语告诉我们月亮是长了腿的? 2.这个长了腿的月亮首先出现在哪里?又是从哪里消失的?(分析: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教者尽可能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从动作方面来回答,二是从形态方面来回答,这样回答起来思路就比较清晰,层次就比较清楚。学生找到了“溜”和“爬”这两个写动作的词之后,我们可以接着这样分析。)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动词一般是用来写谁的?
生:写小孩的。
师:很好,恰恰就是这样的动词,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长了腿的月亮如同这群孩子一样,可爱、灵巧、调皮、好动。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从形态这个角度来表现月亮也是长了腿的呢?大家可以从课文的第3段去找一找,哪些词语表现了月亮的形态变化。
(学生找到“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了无踪迹”这一组词后,接着继续分析。)
师:月亮从一开始的白道儿到最后的消失,恰恰验证了月亮也是长了腿的,但遗憾的是,它跑啊,跑啊,竟然最后跑没了……
师:那么老师要问的就是第二个问题:这个长了腿的月亮首先出现在哪里?又是从哪里消失的?
生:中堂里的一个穿衣镜里。
(板书:中堂里)
师:有一首歌,唱得很好,“月亮走,我也走”,既然这样,我们也走啊,跟谁走,跟奶奶啊!那就让我们跟着文章中的奶奶一起到外面去找找?到哪里?
生:院子里。
师:好!看它能跑到哪儿去!
(板书:院子里)
师:到了院子里,孩子们找到了月亮了吗?
生:找到了!
师:哪里看得出?
生:玉玉的,银银的。
师:啊呀!是两个叠词,可老师觉得,这里也可以用圆圆的,亮亮的来表述啊,你们觉得哪一个表述更好一些?
生:“玉玉的,银银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个叠词不仅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形象和色彩,而且表达了这群孩子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分析得真好!大家是不是可以给这个学生点掌声?!
师: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写孩子们在院子里寻月的时候,还写到了一棵桂树,这又有何用意呢?(分析:学生可能有这样的回答:一是与下文奶奶说月亮上有桂树相照应,二是为下文写孩子们认为他们“已在了月里”埋下了伏笔。)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透彻,你们和文章中的那一群孩子一样的棒,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真让老师佩服!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好像犯了个错误?
生:是的,我发现了。
师:犯了什么错误?
生:一是说月亮里的人是女的,让孩子们有点失望,因为这群孩子中只有一个女的,伤了两个男孩子的心。二是说月亮里的女子跟三妹一样漂亮,这让三妹有些“狂”,就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时髦的词语,叫自恋。甚至她竟然狂妄地说这月亮是属于她的,无形之中再一次伤害了两个男孩子的心,这让两个男孩子产生了嫉妒。
(板书:嫉妒)
师:文章写到这里,我们不禁为奶奶捏一把汗,怎么办呢?奶奶,你犯这样的错误,你该怎么收场呢?
生: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月亮竟然奇迹一般出现在每一个人的酒杯里,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师:奶奶毕竟是奶奶,老到啊!一个字:神!简直太有才了!
师:其实啊,奶奶的神,不仅表现在她化解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更神的是,我们发现奶奶还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认为,不能让这群孩子独自占有这个月亮,她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拥有这个月亮,拥有这份美丽。所以,她竟然说出了一句让孩子们更觉得月亮神奇的话,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月亮是每个人的……”
(板书:神奇)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群孩子有没有同意奶奶的这个说法?
生:同意了!
师:是的,这就把孩子们寻月的地点又搬到了另一个地方……
师:什么地方?
生:院子外。
(板书:院子外)
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又怎么样?
生:满足
(板书:满足)
三、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师:同学们,讲到这里,我倒要问一下你们,那月亮真的长脚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作者为什么要说月亮长脚了呢?由此你联想到哪些东西?
生1:孩童的好奇心。
生2:孩童丰富的想象力。
生3:孩童的美丽胸怀。
生4:孩童对美的追求。
生5: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
生6: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童心童真。
师:刚才大家都分析得很好,那么为什么能有如此的感悟,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奶奶和这群孩子一起去话说“月”。
师:好!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大家完成配套训练中的第1到第4题。
附板书:
月 迹
贾平凹(wā)
寻找月迹 心理变化过程 感悟心迹
中堂里 失 望 好奇的心
院子里 嫉 妒 童真的心
神 奇 美丽的心
(一)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我们都喜欢的小朋友的家中去做客,看看这个小朋友的家庭生活场面。
(播放多媒体课件:动画片《大头儿子》片段并以歌曲《可爱的家庭》伴奏)
(旁白):窗外下着大雪,天真冷啊!大头儿子一家呆在温暖的家里。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欣赏窗外的雪景,围裙妈妈在编织毛衣。他们一家在开心地说着、笑着。他们的家庭生活多么幸福、温馨啊!
师:我们每个人都像动画片中的大头儿子一样,有自己幸福、温暖的家,家中有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今天就以“家”为主题,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家。
(二)介绍我的家
师: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张全家福照片,这张照片记录着你们家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刻。现在谁愿意上台给大家讲讲你的这张全家福的来历?
生1:我叫吴佳。这是我五岁生日时,我们全家在一起给我过生日时拍的照片。照片上有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瞧,照片上的我多么高兴啊!
生2:我叫黄岩。这张照片是今年国庆节爸爸妈妈带我出去游玩时拍的,看,我们全家笑得多开心啊!
生3:我叫张晓雅。这张照片是我奶奶过生日时拍的。照片上有我的爸爸妈妈和我,还有叔叔婶婶……大家看,我们这个大家庭多幸福啊!
(为发言的同学奖励大胆发言智慧星,其余的学生同桌互相介绍。)
师:从大家的介绍中,老师知道每个小朋友的家都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三)爱心猜一猜游戏
师:我们在家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今天老师特地请来了几个小朋友的家长,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几位家长上台和他们的孩子一起来做“爱心猜一猜”游戏,看看他们之间究竟了解有多深。
(学生和家长上台,由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和大家认识。)
出示游戏规则:老师提出问题,家长在答题板上写出答案,然后孩子回答,家长出示答题板。如果他们的答案一样,台下的小朋友就掌声鼓励。
出示题目:
妈妈的生日
妈妈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孩子最喜欢吃的饭
孩子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评出冠军,奖励沟通智慧星)
(四)关爱家人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不仅经常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而且还非常关心、爱护我们。谁来说说你的爸爸妈妈在生活上、学习上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
生1:我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忙着带我去看病,给我做可口的饭菜。
生2:我学习上遇到难题时,爸爸妈妈耐心地给我讲解。
生3: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照顾我的生活,给我做饭、洗衣。
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么关心我们,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生活中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场景(一):妈妈生病了。
生1:帮妈妈倒水拿药。
生2:帮妈妈端饭。
生3:做好自己的事,不麻烦妈妈,让妈妈好好休息。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场景(二):奶奶过生日的时候。
生1:给奶奶唱《生日歌》,祝奶奶生日快乐。
生2:给奶奶送生日贺卡,祝奶奶生日快乐。
生3: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奶奶买礼物,祝奶奶生日快乐。
(五)制作贺卡
师:大家这么爱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l: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生2:妈妈你辛苦了!
生3:妈妈,祝你永远快乐!
生4:爷爷奶奶,祝你们永远健康!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要对家人说的话,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画笔及准备的卡片,在卡片上写下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话,然后再画上一幅美丽的画,做成一张漂亮的爱心贺卡送给他们。
(播放“让爱住我家”音乐,学生做贺卡。)
(同桌互相展示贺卡。)
教材版本:《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作课课题:100万有多大
作 者: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九中学 孙慧
1.作课背景:
新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摒弃旧的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起到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多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并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会数学的目的。
2、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①知识目标: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培养商集思想。
②能力目标:能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③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3、课前构思: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并作出决策。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发展自己的数感。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难点是确定有效、准确的估测方法,培养商集思想。较大的数据在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而学生对此却缺乏体验。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我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通过三幅图片:地球表面积、我国领土面积、丹东市的城市人口数量。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比较大的数。接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创设情景,引入本节课探索的主题,之后,通过六个小组活动,让学生自选工具、分小组讨论确定各活动的有效估测方法,使学生从质量、长度、字数、面积、体积等不同角度感受100万有多大。通过设计观察、操作、推理、想象、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建立数感。
1、生活中比较大的数。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比如说,地球表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
生:大约5.1亿平方千米。
师:这个同学的地理知识很丰富!
师:我国的领土面积约是多少?
生:960万平方公里。
师:现在勘探表明已经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
生:这么辽阔!
师:我们生活的城市——丹东有多少人口?
生:大约240万。
师:大家的城市荣誉感很强!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才图片中出现的数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什么特点?
生:都比较大,超过百万。
师:那么,100万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100万有多大!
2、感受100万。
(播放关于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这一气势磅礴的巨大场面的影片。)
师:大家先观看一段影片,可以一边看一边议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场面吗?
生:百万雄师过大江。
师:能说说感受吗?
生:感觉非常激动,非常振奋!
生:感觉人很多!
师:有多少人?
生:百万雄师!
师:还有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感觉我军气势雄伟,所向披靡!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3、学生举例。
师:刚才的场面中有许多很大的数量,5000门大炮、几万只帆船、百万雄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数量也很大,你还能说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超过几百万。
生:《本草纲目》的字数是一百多万
生:地图册上的比例尺有的是1:1000000。
生:1个人的头发有10万根,10个人就有100万根。
生:地上的沙子有几百万粒,数也数不清。
生:细菌的个数超过几百万。
生:自然界中的植物有几百万。……
师:同学们真聪明。
(二) 、小组活动,发展数感。
1、做一做。
小组活动1:
师:下面让我们动手做一做,亲自来感受100万有多大。(请看大屏幕)
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师:给你100万粒大米,你能拿得走吗?(估计一下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师:大家先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估测,确定一个省时高效的方法后,自己选择用具开始操作。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估测方法?
生:数出10粒大米,称出质量,再按比例扩大,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生:我们组先数出5粒。
师:相对于100粒来说,样本数量太少了。
生:从1粒开始数,一直数到1000000个。
师:是个办法,可是操作起来太费时间。其他小组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数出100粒大米,并称重,按比例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其中这一小组的方法最好,他们小组成员分工每人数出10粒大米,合起来后是100粒。)
生:先数出一杯大米的粒数,并称出一杯大米的质量,然后按比例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生:称1两(50克)米,数出多少粒,用100万除以一杯米的粒数,得出总两数,再化成公斤数。……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估测出100万粒大米的质量。下面谁来汇报一下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到底是多少?
生:(七嘴八舌)40千克!
生:80千克!
师:有那么重吗?
生:20千克!
生:21千克……
师:由于大家选择的估测方法不同,样本选择的数量不同,工具不同,肯定有误差,只要方法正确,一定可以估测出100万粒大米的质量。我也估测了一下。(请看大屏幕,演示结果。)
师:同学们把实验结果填到活动报告上。
师:课上我们已经估测了100万粒大米的质量,课后大家可以试一试,自己能不能拿走100万粒大米。
小组活动2:
师:同学们每天都是怎样来到学校的?
生:骑自行车。
生:坐公共汽车。
生:步行。
师:你知道自己的一步有多长吗?下面分小组开始活动,互相合作测自己的步长,然后计算一下活动报告上的项目,填好活动报告。
(生:自由活动,开始测步长。)
生:我的一步大约60厘米。
生:我的一万步大约有6000米长。
师:可以把这6000米再具体一些吗?
生:可以绕操场15圈。
师:你的100万步呢?
生:大约有600000米(600公里)。
师:你知道100万步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吗?
生:从丹东到沈阳。
生:从丹东到大连。
师:这100万步的距离大约可以从丹东出发坐火车经沈丹线,沿哈大线北上,一直能走到哪里呢?
生:到长春?
师:到哈尔滨。
生:这么远啊!
2、想一想。
小组活动3:
师:我们每天都和书籍打交道。你知道100万字的书有多厚吗?
生:我们可以马上动手估测一下。
师:我可以提供两个数据:①某页语文书的字数大约是520个字。
②1本100页的书大约0.5厘米。
生:算出来了。100万字的书大约10厘米。
师:同学们算的真快!
师:刚才我们从质量、长度、字数三方面感受了100万有多大,你能从面积、体积这两个角度编几个例子来感受100万有多大吗?(生:讨论)
生:可以测量文具盒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再估算出100万个文具盒的体积。
生:可以测量语文书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然后估测多少间教室能装满100万本语文书。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思维很敏捷,很快就能运用商集的思想来编写题目!
小组活动4、5:
师:我这里也编了两道题目,全班分两组来解决一下,看哪组算得快!
(生:热烈讨论)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1万平方米的面积约相当于167间这样的教室的面积(教室地面的面积)。100万人站在一起约占1042间教室。
师:能说一下怎么估算出来的吗?
生:先估测出一间教室的面积,用10000平方米除以一间教室的面积,就得到了167间这样的教室,在估测出1平方米可以站16个人,通过算1间教室可以站960个人,最后就算出100万人站在一起约占1042间教室。
师:很有见解!
师:估计100万册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
生:大约10000米。
师: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师:你的教室能装下这些书吗?
生:不能!
师:课后回去估算一下就知道了!
3、议一议。
小组活动6: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农村老奶奶买彩票中了100万大奖,她既不想要支票,也不想要存折,她只想要现金,她怎么把奖金领回家呢?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
生:找辆汽车帮她拉回去。
生:找个皮箱装钱。
生:用麻袋装钱。
师:那种方法更好一些?
生:用皮箱装!
师:下面大家帮老奶奶设计一个皮箱,要求尺寸合理,实用美观。
师:谁设计好了?
生:长、宽、高可以是75cm×40cm×4cm
生:长、宽、高可以是60cm×40cm×5cm
师:很有见解。
生: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学生设计方案,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下?
生: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大约21千克。
生:我的100万步大约600公里。
生:100万字的书大约10厘米厚。
生:100万册数学书摞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生:我还知道如何估测比较大的数量。
师:如何估计?
生:先根据具体问题选取一个基础数量,进行估测,然后按比例扩大。
生:这样我可以把一个比较大的数量,采用适当的方法,确定基础数量,按比例扩大后,估测出比较大的数……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刚才这位同学总结的数学思想就是将来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的近世数学中的商集思想!今天我们接触的只是商集思想的一个萌芽!!
4、练一练。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大屏幕:不间断地从1数到100万,估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找到方法,得出结论。)
(三) 学习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会发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你也能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我们身边会涌现第二个、第三个“陈景润”,我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三、教学分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在出示三幅图片后引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影片片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质疑100万到底有多大,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教师保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最好办法就是走进学生中间,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不同角度感受100万有多大,发展数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获得教学活动的经验。同时,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大都来源于实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在对大数的感受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借助现代化手段去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并免于从事大量繁杂、重复的机械性操作活动,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探索性活动中去。在“做一做”的小组活动1中,教者安排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来估测100万粒大米的质量,体现了合作性、科学性在活动中的运用;在“想一想”的小组活动3中,可以从100万字占多少页或100万字用多少张纸等不同角度来进行估算,学生的方法可以不唯一,只要理由合理都给予鼓励,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在“议一仪”的小组活动6中,学生设计的皮箱尺寸可以多种多样,但要考虑到实际应用起来的合理有效,实用美观,体现了答案最优化的思想;设计学生亲自从电脑中调取人民币尺寸的资料,体现了个体的参与意识;在进行小组活动6的讨论时,播放一段背景音乐,寓教于乐,舒缓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等情感和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堂公开课结束之后,听课的教师普遍反映效果不错,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100万有多大”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在这一节课中,授课教师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体现了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商集思想。这个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给创造的和谐气氛中,他们“遇河搭桥”、“遇山开路”,自己找到一条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例如:要知100万粒大米有多重,要先知100粒大米有多重;要知100万步有多远,要先知1步有多长……。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这节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开放式的活动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整堂课学生都处于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中,全班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完全可行的。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尝试了从不同角度与他人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感觉这样上数学课非常轻松,一点都感觉不到累,有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有意思!学习很有动力!几堂实验课之后,我明显感到学生学数学地兴趣提高了,课堂活跃,气氛热烈,大家在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绩有明显提高。
2、存在的不足。
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感觉活动课的课堂时间太少了。在讨论“估测100万粒大米地质量”时,同学们反应热烈,而我担心时间不够,并没有让所有小组都派代表发言,对于后来地“估算装100万元钱皮箱地尺寸”,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的时间有点少,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方案涌现出来,拓宽学生的思路。
师:小朋友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谁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我喜欢大熊猫,因为它是我们的国宝。非常可爱。
生:我喜欢小狗,因为我家的小狗能帮我们看家,我觉得它非常能干。
生:我喜欢小兔子,雪白雪白的,很漂亮。
生……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而且还很了解他们。你们真是留心生活,留意周围事物的好孩子。所以今天啊老师特意请来一只小动物,你们快看它是谁啊?(课件出示小猫图片)
生:小猫。
师: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可爱的小猫受老师的邀请来到我们班级做客,还特别为我们同学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看吗?
生:想看。
师:(课件出示五幅图)看看小猫怎么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出示挂图,整体观察
师:想知道小猫到底怎么了吗?
生:想
师:请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五幅图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谁愿意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小猫看到别人家屋外挂着漂亮的辣椒,忍不住吃了一口,结果被辣着了。
生:小猫因为平常没有见过辣椒,所以不知道辣椒很辣,就把别人家的辣椒吃了,结果辣得不行,它知道自己错了。
生……
三、明确教材要求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能从小动物神态,动作上去理解故事内容,而且语言表达清楚明白,你们真棒!那么教材中对这次写话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请打开书115页,自由读读115页上面的一段话,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写话要求)
师:这次写话让我们做什么?
生:(读写话要求:仔细观察下面的五幅图。有几幅图的意思没有写出来,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几幅图的意思写出来吗?)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一次补写故事的写话,现在我们弄清了这次写话的要求,就把书放下吧,看老师。
四、逐图观察,叙述图意
师:下面,就让我们展开对小动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合理想像,细细观察这几幅图,然后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再用一两句话把图的意思说出来。
1、第一幅图
师:来说说,谁喜欢这第一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幅图,因为红红的辣椒在阳光下特别好看。
师:小朋友们看,正因为有了这串红红的尖尖的,挂在屋檐下的辣椒,所以才有了以后这些有趣的情节。所以我们说这幅图的意思时,一定要把辣椒说出来。谁愿意来说说图意
生:辣椒红,辣椒尖,一串串地挂着,在阳光下格外好看。
师:每当秋天辣椒由绿变红的时候,人们就会把辣椒串起来,挂在屋外,在阳光下格外好看。
(贴字条:辣椒红,辣椒尖,一串串地挂着,在阳光下格外好看。]
2、第二幅图
师:这好看的辣椒被出外散步的小猫看见了,会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幅图。谁喜欢这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二副图,因为小猫思考的样子很可爱。
师;小猫是不是既天真又可爱?
生:是啊!
师:小猫在干什么呢?
生:在想(师贴字条:图中提示语)
师:小猫在想什么呢?
生:这是什么呢?我一定要尝一尝。
生:这是什么呢?红红的,一定能好吃。
师:谁愿意到前面学学小猫想的样子?(生台前表演)
师:你让我们看了一只天真的小猫。
师:谁愿意再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小猫想:这是什么呢?红红的、尖尖的,一定非常好吃,我要尝一尝。
3、第三幅图
师:于是,小猫就这样做了,我们共同看这第三幅图。
师:谁喜欢这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幅图,因为想到小猫一定被辣得哎呀哎呀直叫,很有意思。
生:我喜欢这幅图,因为我也被辣椒辣过。
师:谁来说说图意。
生:小猫跳起来咬了一口。
师:小猫在跳起来之前还会有哪些动作?
生:小猫可能会先蹲下,再跳起,这样会跳起来得高一些。
生:我想,它脸上一定还会带着甜美的笑容。
师:谁能加进自己的想像做做动作?
生:做动作。
师:你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泼的小猫,你真可爱。
师:谁再说说图意?生:……
师:你说得真好,真生动!
(间休)师:你们表现的这样精彩,老师请来的小猫客人高兴极了,它要送给我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吧。
4、第四幅图
师:这一舔可了不得了。我们继续来看第四幅图。
师:说说谁喜欢这幅图?
师:想象一下,这时小猫会说些什么?
生:好辣呀!
生:哎呀!辣死了!
生:我再也不嘴馋了![贴字条]
师:你真可爱!让我看到一只天真可爱的小猫。
师:谁再来说说图意。(生说)
5、第五幅图
师:小猫在这儿辣得不行,直抠,哪顾得上旁边还有几只老鼠呢?我们来看第五幅图,说说谁喜欢这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幅图,因为小老鼠们很狼狈。
师:小老鼠为什么会跑?
生:老鼠以为小猫要吃它们,吓得四处逃窜。
生:老鼠看见小猫张着大嘴,还以为要吃它们呢,吓得撒腿就跑。
师:[贴字条]谁来说说图意?要把老鼠逃窜的样子说出来,鼓励学生用上平时积累的词汇。
生:老鼠看见小猫张着大嘴,还以为要吃它们呢,吓得撒腿就跑,四处逃窜。
师:谁愿意再说说。(生说)
五、配音表演,启发想象
师:小朋友们凭着智慧,想像,把这五幅图的意思都说出来了,你们可真棒!下面,我们把这五幅图的意思连成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生:好。
1、师:老师也创作了一个关于小猫的故事,并制作了动画片。可是老师忘了为这部动画片配上声音,现在就请你们当一次配音演员,帮助老师来完成这部动画片的配音,你们愿意吗?下面我们就先来分组练习练习。
2、生4人一组练习,师巡视指导,并注意搜集典型例子。(要求:语言要生动;要加上适当的动作和神态。
3、选出几个小组戴上头饰向全班汇报表演,表演完一组全班评议一组。
六、写图意
师:小朋友们把这个小故事说得这样生动,我们的小客人小猫非常喜欢,它告诉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够把这个故事写出来,送给它,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同学们动笔完成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吧。
在写之前先听老师的提示:注意写话的题目《小猫怎么了》要写,前空四格,空两格再写故事内容。这是一个补写故事的写话,所以小朋友们可以借助黑板的提示语进行想像补充。开始吧!(生写,师巡视)
1课题提出
笔者于2007年4月中旬在无锡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培训会》上,代表苏州市开设了一节《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内容的公开展示课,课题是“苯酚的性质(第二课时)”。作为有机化学一个典型物质的性质新授课,一般的习惯套路是“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此套路虽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但仍未摆脱“满堂灌”的制肘;而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反应原理的认识,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积,学生“得来全不费功夫”,如此教法很难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此,笔者特将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分子结构特征和苯酚的酸性归为第一课时,而选择苯酚与溴水的反应、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为第二课时的载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公开展示,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认知更好地理解有机反应中官能团的互相影响。
2教学过程
2.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搭积木是同学们童年喜爱的游戏吧,那我们也先来做个这样的游戏:请将下列基团组合成有机物,并说出这些物质的类别。
[学生]板演并总结酚和醇在结构上的区别。
[教师]评讲后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苯酚的酸性、显色反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苯酚,并体会有机物的性质除了受到官能团的影响外,基团间也会相互影响。
[过渡]苯能与溴发生反应,苯酚呢?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借班上的公开课,师生之间素不相识,运用类似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从紧张气氛中放松下来,并且导入语起到承上启下,贯穿整节课知识结构的作用。
2.2活动一苯酚与溴的反应
[演示实验]向3mL浓溴水中逐渐滴加8滴苯酚稀溶液,并不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教师诱疑]前面我们学过:苯与液溴在铁粉催化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而乙烯又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苯酚与溴水呢?如果发生取代反应,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什么?如果发生加成反应,产物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此处预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景,其目的是将学生思考范围和方向适当集中,避免放任自流。
[设疑]你能判断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吗?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推测。
[学生讨论并交流]
方案1.在刚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如果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溴离子,该反应是取代反应;
方案2. 用pH 试纸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如果反应后pH减小,说明反应产生了氢离子,该反应是取代反应;
方案3. 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导电性变化。
设计意图:在教师诱导的基础上,学生设计出初步的实验方案,只要在把握研究方向上不产生偏差,就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这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科学思维方法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教师]肯定学生的设计方案,特别对后两种方案中进行对比实验给予表扬;并指出方案1中若溴水中的溴离子过量也会有一定影响,应注意避免;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即可;同时,在水中滴加同样多的溴水进行对比试验。此外实施方案2时需注意反应前要分别测定苯酚、溴水的pH;
设计意图:设计方案的修订可以培养学生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除了检验试剂的选用在组合上有讲究外,试剂的添加顺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分析和比较,培养和提高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投影]修订后的实验方案
方案1.向3 mL苯酚稀溶液中逐渐滴加8滴浓溴水,并不断振荡,再滴加2滴AgNO3溶液;另取8滴浓溴水,向其中滴加3 mL水再滴入2滴AgNO3溶液作对比。
方案2. 用pH 试纸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测定反应液、苯酚、溴水的pH)。
[学生实验]操作方案1和方案2,并记录实验现象:方案1中前者产生了白色沉淀又溶解了,滴加AgNO3溶液后产生淡黄色沉淀,后者也产生淡黄色沉淀,但明显比前者浅;方案2中pH大小顺序为苯酚>溴水>反应液,但在溴水pH测定过程中有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
[教师]提问实验现象,指出方案1中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并提问方案2中解决建议:换用pH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使他们领悟到设计实验方案仅仅是实验探究的第一步,实验才是检验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理想化的实验设计方案不通过亲自实验,很难发现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演示实验]验证方案3:苯酚与溴水反应体系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效果非常好,听到了学生们的欢呼声,学生情绪高涨。
(教师在实验室中分别选用2.5v和3.5v普通灯泡发现导电性差异不大,而改用发光二极管效果大大改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自制了教具将反应液、苯酚、溴水三个电解槽的二极管放在一个电路板上,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的明显对比变化)。
[投影]
[结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教师]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更好呢?
[学生](异口同声)方案3
[教师]评价一个实验方案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原理清晰,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节省时间,节省药品;有环保意识,创意完美。
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中,对于一个课题不同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不同的方案,同一个学生也会提出几套不同的方案,面对多种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实验方案评价标准,从而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
2.3活动二苯酚与钠的反应
[提问]请同学们预计:向苯酚的水溶液中加入金属钠,产物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
[生1]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然后NaOH再与苯酚反应生苯酚钠,……
[生2]因为苯酚的酸性大于水,故钠应先与苯酚反应生成苯酚钠,……
[教师]同学们的假设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苯酚与钠的反应?
[学生]在熔融条件下看苯酚是否与钠反应。
[教师]在课堂活动一中我们采用的最突出的实验方法就是对比,对于苯酚与钠的实验我们也采用对比的方法。
[演示实验] 取两支试管,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另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的苯酚,将它们置于同一热水浴中加热。热水浴的温度约为50℃。待苯酚熔化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反应快慢:乙醇>苯酚,加苯酚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棕黄色。
设计意图:由苯酚水溶液中加入金属钠到熔化的苯酚与钠反应,对学生来说这个思维过渡并不困难,再引入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行对比,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埋下伏笔。教师演示实验时请学生代表仔细观察现象,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条件下苯酚与钠的反应的差异打下基础。
[设疑]除了熔融的苯酚你还能设计什么条件比较苯酚、乙醇分别与钠的反应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使苯酚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教师]如何设计出更加“公平”的“比赛”方案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使它们均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浓度相等。
[教师]很好!为了给“比赛”增添气氛,我们还请了特约嘉宾:苯甲醇和乙醚。只可惜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我们不能看到比赛现场了,但同学们也不要遗憾,老师为你们拍了实况录像。
[实验录像]分别取相同体积的2 mol・L-1苯酚的乙醚溶液、2 mol・L-1乙醇的乙醚溶液、2 mol・L-1苯甲醇的乙醚溶液、乙醚置于四支试管内,加入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交流现象]在上述四支试管内,气泡产生量存在较大差异:苯酚>乙醇>苯甲醇>乙醚。
[教师]为何在不同条件下它们的反应速率不同呢?启发:同学们在观察反应速率的同时还看到什么现象?(熔融条件下加苯酚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棕黄色)是加热条件下苯酚氧化了?是乙醇受温度影响较大?乙醇、苯甲醇中含有的微量的水或酸会影响结果吗?它们的乙醚溶液浓度会不同?我们不期望一次实验就能成功,但实验带来的这些问题却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情绪变化最大。由意外(没想到老师还要继续苯酚与钠反应的讨论,因为教材到此结束)到突破后的喜悦(主动思考想到使它们均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浓度相等)到失望(不能当场实验)到激动(看到四种溶液分别与钠的反应)到迷惑(为何实验结果与设想不同)。其实我也与学生一样感到实验结果很意外,并且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实验试图说明应该是苯酚的反应快些。比如考虑到试剂中含有的水的作用,我将所用试剂都用碱石灰进行了脱水处理,所用溶液均配制成相同浓度,不同浓度的对照……但结果还是与设想不同。反过来一想,世界上本来就有许多迷团,中学的一节课堂里一定不能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何不“将错就错”就将真实的结果展示出来,给学生一种悬疑,让他们去思考,教给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也许才是我的化学课上最应该做的。
[设疑]苯酚 、乙醇、苯甲醇三种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团,而与钠反应为何具有差异呢?
[学生]烃基不同
[教师]可见有机物的性质除了受到官能团的影响外,也会受到烃基的影响。
2.4 课堂小结
[小结1]苯酚性质:到此我们已认识并研究了苯酚,并知道检测和处理苯酚污水的方法。
[设疑]同样是含有羟基为什么苯酚具有酸性,且在相同条件下与金属钠反应同乙醇存在明显差异呢?同样是苯环上与溴的取代反应,苯酚比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呢?
[投影]苯酚的结构
[教师]苯酚分子中羟基的氧原子含有孤对p电子,这p电子云可以跟苯环的大π键电子云从侧面有所重叠,使氧原子上的p电子云向苯环转移,氢氧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向氧原子方向转移,羟基中氢原子较易电离,使苯酚显示一定的酸性。又由于酚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氢原子变得活泼。
[小结2]以上充分说明了:苯基影响了与其相连的羟基上的氢原子,而羟基则反过来影响了与其相连的苯基上的氢原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小结3]我们通过对苯酚性质的研究,体会了对比实验是实验研究常用的方法。
3课后点评
3.1专家点评
课后课标组专家认为:“苯酚的性质(第二课时)”一课总体是成功的。①在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上有所创新,突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②苯酚与钠反应的实验有录像(考虑安全性)很好,探究实验不一定都要有结论。③活动一苯酚与溴水反应的耗时过多,测pH和滴加AgNO3的实验不一定动手做,没有突出苯环结构的稳定性。④借班上课存在学生学过苯酚的问题,学生的好奇心会减弱,但设计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
3.2同行点评
“苯酚的性质(第二课时)”一课是一节精心准备的研究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研究上看出教师花了很多功夫,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①这节课表面看似是一节性质课,实为一节突出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探究型课,令人耳目一新。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②教师改进的导电性实验的教具,使实验效果大大提高。③由于学生接受这样的课堂思维训练较少,设置的问题又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踊跃。教师若直接清楚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研究方向,学生会更好把握。
参考文献:
[1]魏雯,陈益,陆真.创设真空学习情境 在探索中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J].化学教育,2006,(7):28-29.
[2]吕宏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理论与实践[J]. 化学教学,2006,(4):41-44.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l.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组合,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巧妙搭配、有序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搭配中的有关学问。
【教具准备】课件、运动员头像卡片、作业纸、贴在黑板上的卡片、教杆、椅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国球是什么吗?
生:乒乓球!
师:对啊!乒乓球是我们中国的国球,运动员在各项乒乓球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咱们班谁会打乒乓球?说说都学了多长时间了?参加过哪些比赛?
(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
师:2014年将在东京举行乒乓球团体赛。为了能为祖国多得金牌,我们中国的选手们正在紧张地训练着。今天,我们去看看他们的训练情况。大家看运动员们练得多起劲,多投入啊!可是主教练刘国梁好像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去问问。(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男女混合双打可以有几组?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课件出示:2女3男的运动员名单)
女:王楠、张怡宁;男:王励勤、王皓、孔令辉。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去乒乓球训练场地参观并帮助刘国梁的情景,生成了混合双打的搭配问题,激发学生帮助刘国梁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介绍男女混合双打的知识
师:知道什么是混合双打吗?
生1: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一起打。
师:对!就是一个男运动员和一个女运动员搭档一组和对手进行比赛。
2.探索搭配的方法
师:这几个运动员中你最想让谁和谁搭档呢?
生2:我最喜欢张怡宁和王皓,想让他们俩搭档。
生3:我想让王楠和王励勤搭档,因为他们都是世界冠军,实力很强大。
……
师:猜猜看一共能搭配出多少组呢?
生4:4组。
生5:3组。
生6:6组。
师:到底谁猜的对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运动员头像卡片)摆一摆,验证一下到底能搭配出几组呢?是哪几组呢?
(学生活动)
师:大家搭配出了几种?
生:6组。
师:哪6组呢?谁愿意到前边来边指边说?
(一学生到前边指着大屏幕说出搭配的方法)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没有。
师:好!请你把搭配的结果记录下来吧。比一比,看谁的速度最快,写得最简便。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1)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搭配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7:我是把他们都写了下来。王楠和王励勤;王楠和王皓;王楠和孔令辉;张怡宁和王励勤;张怡宁和王皓;张怡宁和孔令辉。
师:多朴实的做法!同学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8:很好!都写了出来,没有漏掉。
生9:我觉得有点麻烦,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
师:同学们觉得她的方法怎么样?
生10:很简便,这样写比较快。
师:说得很好。谁还有不同想法?
生11:我用了连线的方法。
生12:我还有更简单的连线法。
生13:我也是连线的,可连的不一样。
(2)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大家现在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生14:我用的是第一种方法,因为字难写没写完。现在我觉得连线的方法比较好。
师:数学上咱们追求简洁。这么多连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呢?说说理由。
生15:我比较喜欢最后一种连线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简单而且还很清楚。
生16:我也喜欢最后一种。
……
师:刚才我们都用的是女运动员搭配男运动员,还可以怎样搭配?
生17:男运动员搭配女运动员。
师:这样又应该怎样搭配呢?有时变换顺序也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方法。
4.思考问题的方法
师:你觉得在搭配的时候咱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8:我觉得连线不能乱了。
生19:我觉得不能漏掉了。
生20:不能重复了。
师:怎样做才能不漏也不重复?
生21:在搭配的时候,我们应该一个一个地考虑。不能找一个,再随便找另外一个。
生22:要按规律搭配。
生23:我们连线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漏掉了。
师:怎样做是有顺序呢?你到前边给大家指一指。
学生边指边说。
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只要在搭配时做到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板书:有顺序、全面),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实践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解决混合双打的问题。通过摆一摆、写一写,让学生找到搭配的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数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通过运用列举、连线等方式表达搭配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多样化。】
5.拓展
师:如果刘国梁还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上一个男运动员呢?会有几组?比刚才多了几组?知道是哪几组吗?
师:刘国梁发现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孩子,还想请你们帮他把参加男子双打的人员也搭配出来。这是人员名单(课件出示)。四名男运动员每2人一组可以搭配出几组呢?拿出练习纸试一试吧。(在学生做时,师把运动员头像贴在黑板上)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
生24(到黑板前动手连,边连边说):
师:他连的怎么样?
生25:很好。他是有顺序地连,这样不会乱,我也是这样连的。
师:如果变换一下他们的顺序,又该怎样连呢?(边说边变,把运动员的头像由方形变成横排列)
……
师:你在生活中还有没有碰到过需要搭配的问题?举例说一说。
生26:有的时候,我们穿衣服需要搭配,比如上衣可以搭配裤子,还可以配裙子。
生27:我在画画的时候要搭配颜色。
生28:我们吃饭也要注意搭配。
……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解决男子双打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师:我们来玩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两把椅子,你觉得要找几个同学来玩合适呢?
生1:找3个人。因为有两把椅子,要是找2个或1个就不用抢了,要是多了就会有很多人抢不到。
师: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觉得在这找出的3个同学中哪2个同学可能会抢到椅子呢?
(学生争先恐地后地喊着名字)
师:老师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你能想个办法让老师知道你说的是谁和谁吗?
生2:根据穿的衣服。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
生3:根据身高。高个子、矮个子、中间个子。
生4:直接排上号不就行了嘛!
师:你的方法很独特。就用你的方法——给他们编号。那你觉得一共有几种可能呢?
生4:有3种。1号和2号,1号和3号,2号和3号。
师:现在我们开始游戏。先听清楚规则,老师喊开始,你们围着椅子跑,当喊停的时候,你们就抢椅子坐下,抢不到椅子或坐下慢的同学就算没抢到的。开始活动!(抢3次,学生每抢一次,教师就把活动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哪种情况没有出现?
生5:1号和3号。
师:是啊!很多事情都存在着可能性。
2.综合应用
师:这3个同学都非常棒,很有运动细胞,如果让他们参加比赛的话都会获得奖牌。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吗?在哪里举行的?还记得奖牌是什么样子的吗?当时的奖牌是金、银、铜各镶了三种不同颜色的玉做成的。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专家们也是搭配了好几种,最后才确定下来的。你知道他们用这些材料搭配出了多少种吗?(课件出示:金、银、铜;白玉、青白玉、青玉)
生6:9种。我用了算式3×3=9。
师:你竟然想到了算式!快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6:金可以和三种玉搭配,银也是,铜也是。所以就是三三得九。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专家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也是搭配出了9种。最终他们又从玉的质地、价值以及美学的角度等方面去考虑,确定出了这一组为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课件出示)。当年的奥运会我们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们一共为国家摘得51枚金牌,稳居奥运金牌榜的第一名呢。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在2014年乒乓球团体赛上赢得更多的金牌。我们先给他们加加油!(课件出示:中国 2014 加油):
师:变换顺序还可以怎么给他们加油?
生7:2014 中国 加油
生8:加油 2014 中国
……
师:这个振奋人心的加油中还蕴涵了更加神奇的数学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本着多种活动和巩固发展的理念设计了抢椅子、金银铜牌的搭配,以及“中国、2014、加油”的组合问题。抢椅子是考虑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奇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而这个游戏,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搭配还可以用编号的方法列举出来。金、银、铜牌的搭配是在男女混双搭配的基础上提高了一点难度,多了一个搭配的元素,再次让学生搭配,并让他们了解奖牌设计的奥妙,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关于事物组合的一些方法,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一些情况,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生1:这节课我学得非常的开心,知道了很多的乒乓球的知识。
生2:我知道了怎样搭配,以及要有顺序地考虑问题。
……
本学期,学校党支部组织我们进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认真学习,使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源自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教师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对传统教育观下的“教书匠”要辩证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求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浅显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工作中力求做到:
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因为无论教育规模如何发展,但最终衡量工作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完善育人体制,在学生管理上做好大与小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堵与疏的结合,逐步形成管理的纵横网络,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式管理育人模式,使得育人环境没有死角,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是要明确责任,开拓性地作好本职工作。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性目标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的任务。特别是把教育工作作为民生问题之首,用较大的篇幅对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感基础教育事业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要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努力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体现在新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局面中。
三、教师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科学的发展不是消耗式、粗放型的发展,而是注重科技含量的集约型的发展。这种理念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追求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追求中身处一线的教师是理所当然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高效的课堂首先意味着对课堂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包括环境、教师、学生、教学用品、教材及辅助书籍等,当然,还包括宝贵的时间。这些资源按照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着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无疑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变的,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不是高效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突破口。此外,环境、教学用品、书籍、时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很重要,教师要在探索中思考如何从宏观上把握课堂的全局,努力体现资源整合的优势,寻求满意的课堂效果。
创建高效课堂需要有“成本效益”理论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如何让学生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容量的知识。一堂课的成本除了上面所述的可用资源外,还包括教师在课前的备课、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等等,我们最需要节约的成本主要就是学生的付出,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不是在课堂知识阐释的清晰程度,而在于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有法,而无定法。准确地说,学法指导就是教师要自觉地给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传递学法的有效信息,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科学的、可行的、适宜的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付出都可以减轻了,成本也就降低了,课堂的效益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高效的课堂还需要高效的教育手段。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适应时代需要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所体现的直观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特点是传统教育手段无法媲美的,它为我们提供的powerpoint、flash、autherware等平台,具有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地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20-02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3(1+x)
解:去括号,得3+3x
移项,得3x-x
合并同类项,得2x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