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产业链存在问题

时间:2023-05-29 16:01:56

导语:在产业链存在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 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浙江丽水;莲都区

中图分类号 S794.4;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60-02

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食用植物油,其生产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的《山海经》中载有“员木,南方油食也”,可见我国民间早在2 300年前就已经开始榨食茶油。莲都区地处浙江西南腹地,位于丽水生态示范区的西南部,瓯江中游,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浙南油库”之称。笔者结合莲都区当前实际,介绍莲都区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1 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莲都区油茶生产大致经历了、低谷和稳定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油茶发展期,油茶面积有2.2万hm2;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之油茶品种混杂、管理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茶油价格低等,油茶种植经济效益差,严重挫伤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油茶产业陷入低谷,产量逐年下降。远山、高山油茶林荒芜,近山、低山油茶林改种,油茶面积逐步萎缩;90年代初,莲都区雅溪、黄村、老竹、太平、大港头、碧湖、高溪、联城、仙渡、丽新、水阁、紫金等乡镇连续实施2期林业部“油茶低改项目”,收到一定成效。进入21世纪,随着油茶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面积减少的状况得到一定控制,经营管理水平和茶籽产量开始回升。近两年茶油市场看好,价格上升,调动了农民培育油茶的积极性,油茶产业逐步恢复,低改和新造林面积也有所增加,油茶籽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据调查,莲都区现有油茶面积约为1.4万hm2,占林业用地的11%,2009年全区油茶产业产值达7 446万元,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栽培面积萎缩,生产经营粗放

现存油茶栽培面积1.4万hm2,与1979年2.2万hm2相比,减少36.36%,油茶籽产量虽然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平均油茶籽产量为322.5 kg/hm2,折初制茶油60~75 kg/hm2,低的只有7.5~15.0 kg/hm2。可见莲都区油茶生产经营粗放,基本靠“人种天养”,全区约有5 733.33 hm2油茶林处于长期失管的荒芜状态,实际经营面积估计约6 666.67 hm2(表1)。目前,莲都区相当多油茶林处在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的山地上,立地条件好的油茶林较低。因为当时盲目发展,栽种时不能适地适树,造成相当部分油茶低产林受立地条件的制约,难以通过改造实现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2.2 油茶品种混杂老化,林分老、弱、病、残、劣状况严重

20世纪60―70年代造的油茶林,都是实生苗上山,由于种苗源于未经选择的集团种和实生子代林,株间产量差别很大。从个体结构看,劣株、弱株占60%以上,丰产性植株占30%左右,在同一林分中,丰产株年产果可达50 kg/株以上,而低产株却只有0.5~1.0 kg/株,甚至颗粒无收;从群体结构看,油茶老林和疏林占绝大多数,而且品种混杂,良莠不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部分林分没有抚育管理,致使林地杂草灌木丛生,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油茶的生长和产量;同时由于缺乏管理,油茶抗病力弱,病虫危害严重,尤以炭疽病、煤污病最为严重,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坐果率下降,大多数油茶林地力退化严重。

2.3 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现存的油茶林主要分布在一些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人少地广,交通非常不便,由于油茶产业长期处在边缘化状态,林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远远落后于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明显滞后于其他农业产业。各地从林农到政府长期忽视油茶产业作用,对其各种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至今没有发展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1-2]。

2.4 农民年龄结构老化,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社会经济活跃,山区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短缺,留守在家里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低,部分人的体力、精力和管理能力较差,难以胜任油茶林集约经营的强度。同时,由于油茶林基本上是分散经营,多数农户油茶面积不到1 hm2;加之油茶林经济效益低,产业近几年才开始复苏,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油茶产业合作社数量少,带动能力弱。目前,莲都区油茶专业合作社还不到2家,入社社员农户、经营面积很少,带动力不强。入社农户还不到全区油茶产区农民数量的0.5%,覆盖面很窄,这将影响到油茶规模化生产和技术推广。

2.5 油茶科技投入不足,示范带动不明显

由于受油茶林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各级乡镇政府重视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油茶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00年之前一段时期只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专家在莲都区的碧湖、高溪、雅溪、黄村等地从事良种、栽培等科研活动,当地只保存少量种质资源,其他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曾一度停止对油茶科技的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工作。2004年后,油茶产业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科技研发和推广逐步恢复。引进少量优、新、高产品种造林,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项目,并开展油茶森林食品基地认定工作,使油茶研发推广逐步走上正轨。由于项目规模不大、系统性不强、补助资金偏少等原因,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影响力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国家和林农对科技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3-4]。

3 对策

3.1 加强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强油茶优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开展本地优良单株选育相结合的良种基础工作,加大油茶芽苗嫁接、容器育苗等先进技术推广力度,确保良种油茶苗的生产与供应。推广落实油茶种苗“四定三清楚”的要求,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苗木品系清楚,接穗来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建立浙南油茶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油茶种质资源;建设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在油茶采穗圃、苗木基地等良种基地建设中,必须使用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同时加强引进新品种的区域化试验和中试研究,确保新造和改造油茶林的高产高效。

3.2 加强油茶造林基地建设和低效林改造

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推广油茶标准化生产,加强抚育管理,建立油茶高产品种示范林;按照低改类型和低改技术要求和标准,开展低产林改造,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建立油茶低改示范林,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丽水市莲都区计划改造面积,2009年、2010年均为500 hm2,2011年、2012年均为666.7 hm2, 2013年、2014年均为823.3 hm2,2015年为1 020 hm2, 2016年、2017年、2018年均为1 800 hm2,2019年为1 333.3 hm2, 2020年为933.3 hm2。

3.3 加强油茶林区道路设施建设

针对莲都区山地面积广、交通不便、油茶林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劳动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开展油茶生产,在油茶主产区集中连片的油茶林分和油茶示范林内修建林区道路。

3.4 加强油茶科技人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油茶科技人才队伍,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聘请科研院校专家对莲都区油茶产业进行指导,广泛开展对基层林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技术技能培训,大力推广油茶良种壮苗扩繁、科学管理及采收、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

3.5 加强油茶龙头企业培育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大力扶持和培育油茶加工企业,油茶主产区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质检中心。加大茶油产品研发力度,提升茶油的精深加工能力,全面提高茶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要鼓励油茶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加强品牌建设,利用媒体开展宣传,创办营销窗口,推动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和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民积极开展油茶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林业,2008(10):1,4.

[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

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蒲河新城 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 装备制造业 光电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著名的“宇宙飞船理论”。鲍尔丁认为,“污染”是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剩余”,提出了以“循环式经济”代替“单程式经济”,最终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进入80年代各国均开始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直到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全球共识和响应,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逐步整合为一套系统思想和发展战略,即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发展模式。

2蒲河新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城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优势强大,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雄厚,除实行国家级一般性优惠政策外,还实行一系列特殊性优惠政策。

2.1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1)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制约着加工业的大发展

(2)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

(3)宏观调控乏力,企业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2.2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蒲河新城食品饮料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已逐步趋于稳定发展阶段。虽有一定规模,但从生态发展观来看,食品饮料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缺少柔性和稳定性;

源头管理力度不够,减量化潜力有待释放;

各种洗涤废水的代谢没有展开等。

2.3光电信息产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光电信息产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机电产品的产业,新城信息电子产业有 47家企业,其中27家已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宽带IP网络设备。整个光电信息产业零配件表面保护生产过程主要是有机涂装过程,没有电镀生产过程,表面电镀均外委加工。存在问题为:

产品结构单一,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链层次比较低;

核心技术力量薄弱。

2.4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发展普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拉长了优势产品链条。

(1)装备制造业成套配套能力分散、整合能力不强,产业关联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城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2)现有的一些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开发能力弱,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力;

(3)企业缺乏整合先进技术资源、抵御技术开发风险的能力;

(4)对产业组织实现合理化的牵动作用不强,产业整体制造加工质量水平较低;

(5)产品水平及规模难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分工协作的要求,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3 蒲河新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3.1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1)减量化措施

完善农业清洁生产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建设以及农产品农残检测监控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调动各级政府促进农林生物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制定农林生物资源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为考核各部门政绩的依据。 (2)资源回收利用

产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质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

(3)农产品加工业的生态设计

绿色产品设计是清洁生产的第一环节,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原料选取、制造加工、包装运输,到使用、回收利用和最终废弃物处理,各个环节都取决于设计阶段。

(4)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整合的方式与途径

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产业的混合整合既包括横向整合又包括纵向整合。新城农产品加工业大企业的整合,既可以实施横向的整合,也可以实施纵向的整合,而更多的是混合整合。

目前正在蕴酿按照产业关联关系,对新城农产品深加工业若干大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链。

(5)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链构建

首先要培植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使现有优势的龙头企业成为“航空母舰”,大力培育初具雏形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及新兴龙头企业。其次,要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努力推行订单农业,以相对稳定的契约机制和直观的经济效益,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投入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优质专用原料的生产当中。第三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2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1)食品饮料产业减量化措施

根据新城的食品饮料产业实际情况,对该产业的减量化措施分析主要以啤酒和饮料两大行业为主,同时适当兼顾蒲河新城今后发展的其他食品饮料行业。

(2)食品饮料产业生态工业链设计

食品饮料行业生态工业链的构建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部分:

一、在产品链构建方面,食品饮料原料来源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养殖业,新城机械电子工业提供为节能设备,包装材料产业为食品饮料提供绿色包装等。

二、在废物链构建方面,主要考虑要与周边区域的饲料工业和农业、畜牧业及渔业结合起来,一方面部分食品饮料废弃物可用于生产各种饲料,饲料再用于养殖畜牧和鱼类,各种禽畜和鱼类又可用于生产各种食品;另一方面一部分废弃物直接用作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的农副产品又可以用作生产食品饮料的原料。从而最终在蒲河新城形成有机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工业系统。

3.3光电信息产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1)光电信息产业减量化措施

信息电子产业的减量化措施主要采用清洁工艺的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等。

(2)光电信息产业生态工业链设计

在产品链构建方面利用电子信息业与机械工业之间的产业互动,形成稳定的跨行业产品代谢链条,机械工业可为信息电子业提供机械设备等产品,信息电子业可为机械工业提供软件和电子产品等。

3.4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1)装备制造业的减量化措施主要有清洁成形与改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和机械产品的生态设计。

(2)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链构建

以建设石化冶矿装备、能源环保装备、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等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实现由装备加工向装备制造转变,形成强大的配套生产能力和产业集群。

新城将扩大和发展通用机械制造,延伸和做强“产业生态链”,主体产业链为:概念创意―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回收再利用。

企业内部必须实施生态设计及生态化管理,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以骨干企业为支撑,逐渐完善与钢铁产业群、铸锻产业群及表面处理中心间的产品代谢链条形成稳定的产品供应关系和产业群,扩展行业间的横向耦合,构建稳定的产品代谢和产业链。

4 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分析

新城循环经济重点推进生态化改造,使企业的废物、废水和能源的分级回用和梯级使用,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4.2环境效益分析

蒲河新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蒲河新城产业系统中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建立了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使蒲河新城内物流闭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蒲河新城内各单元利用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生态工业网络的有机整合,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1)实现蒲河新城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2)实现蒲河新城能源与水资源的梯级利用

(3)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通过进一步提高集中供热的比例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将降低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污染,通过蒲河新城各个单元清洁生产的实施以及各企业间的物流循环,大大降低了蒲河新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各项指标达到功能区标准,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4.3社会效益

(1)提高新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推动沈阳市循环经济发展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产业链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本文对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的构建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和国家电网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使很多充电能源设施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争夺未来发展空间的“圈地”行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利用率令人担忧。因此在充电汽车产业链中的能源供给链中也可以通过协议建立起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间的联合。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的加油站由于早进入市场因而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给,而国家电网则是借此次充电汽车研发推广之风才进入到这一领域,因此在充电站选址建设方面存在限制。在这些能源巨头中搭建一个能源转换的平台可以使得双方互利共赢,同时也达到真正合理利用资源的效果,避免各自为战对国家能源资源带来的浪费。

3.6 思考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更新换代

第4篇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第5篇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景观资源作为基础,而自然景观作为所有旅游业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节约成本的资源,它的使用使得多数地区的旅游发展有了可能,并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当前的贫困人口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希望可以通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来脱离其贫困的状态,而真正脱离贫困的人数,也大约达到了这三分之一中的十分之一。就这点可以看出,旅游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为了改善更多地区的经济环境,不断的探索新的方式与方法,旅游扶贫方案就是在该种背景下形成,并通过政府的支持运用到实践之中。但旅游扶贫应用在实践中的成效还比较低,一些地区甚至因为该项政策的实施,还不如原本的经济状况。这严重制约着旅游扶贫带动性与关联性效益的发挥。

一、旅游扶贫与产业链

(一)旅游扶贫

所谓旅游扶贫实际上就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并就其资源的特色实施应用,从而兴办旅游经济的实体业,然后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副业的发展,实现贫困地区居民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改善地方财政环境。究其根本,就是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传统的扶贫主要是给予地区人民对应的政策来进行,该种方式治标不治本。而旅游扶贫实际上就是在当地兴办一定的产业,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并为人民提供更多致富机会,以扶贫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解决区域的贫困问题。旅游扶贫的核心是旅游资源。调动地区居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其参与到旅游建设之中,从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效提高其经济收入。该项政策,主要面对地是相对贫困的地区。旅游是手段,扶贫是目的。而旅游扶贫的基础,则是当地一定要有对应的旅游资源。

(二)产业链

产业链的概念提出相对较早,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之中。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业链的代表内容愈加复杂,当前,对于该词缺乏明确的定义,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从产业关联度、价值链延伸角度、核心企业整合力、产品链角度去定义。笔者将这些定义整合,并从中发现,产业链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产业链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合作作为支撑;第二,产业链实际上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系统,是代表同一个价值的整体;第三,在产业链之中的所有企业都具有潜在关联,而产业的关联性强弱与其联系性紧密息息相关,也制约着其资源配置的效率;第四,形成产业链后,其中会以一个企业作为核心,从而引导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旅游产业链的思想实际上源自于产业链理论。尤其是在当前,旅游业不断的扩大其规模,其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经囊括了多个内容,例如交通、餐饮、购物等,类似于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链。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链的概念也更加为人们所重视,在笔者看来,旅游产业链就是一种状态,一种在区域内,以竞争力最强的旅游企业作为核心,并围绕者游客的必要消费需求与潜在消费需求而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竞合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核心企业对于其他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其他企业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对于核心企业的辅助。

二、基于产品链视域下的旅游扶贫问题诊断

就当前旅游扶贫的状况来看,工作成效显著,许多坐拥美景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通过旅游业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十三五时期”我国要通过旅游使17%的贫困人口脱贫,因此解决旅游扶贫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附加值产业环节薄弱

当前旅游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传统依靠开发景观资源就可以实现的旅游业,现在还需要一些附加产业才可以实现其有效性。而贫困地区的高附加产业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其发展。

(二)核心旅游扶贫带动力缺乏

旅游扶贫自然需要一定的旅游产业来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然而,旅游产业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才能够实现该作用。就我国目前来说,很多地区的旅游发展都明显滞后,在经济发展中的份额较小,影响力还不够,不足以带动区域经济。

(三)旅游扶贫合作力度较差

贫困并非是政府的事,而是一个国家的事。同样,扶贫如果只是依靠政府,那么其实施难度相对较大,实施效果也自然相对缺乏。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水平较低,自然没有企业原因来与政府合作,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基于产品链视域下的旅游扶贫策略

(一)加强核心旅游扶贫企业的培育

核心企业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整合地区的旅游资源,增强区域品牌效应,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整个旅游业良性运作。面对旅游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核心企业缺乏,笔者认为,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培育,确定围合企业,构建旅游产品的开发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互相配合的优势产业链,可以有效地确立区域多核心旅游扶贫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加强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以核心企业的信息优势来连接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加强合作,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

(二)积极寻找旅游扶贫的合作对象

针对我国旅游扶贫实施中存在的合作力度严重缺乏,笔者认为,政府需要适当放低引入门槛,从而寻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以政府的权威加上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从而来保证区域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其本身的配套设施相对较差,如果要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先建设配套设施,这是政府单方面出资所难以达到的局面,因此,需要强有力的合作者来完成该项政策。

(三)适当建设高附加值产业

每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充分挖掘并且利用这种特色适当建设高附加值产业也是旅游扶贫当中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政策实施中,如果没有区域特色消费作为吸引,也难以实现持续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目的。面对该种情况,笔者认为,要紧密结合地区特色来建设一定的高附加值产业,从而引起游客的消费欲望,实现消费,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打造区域的特色旅游

每个地域都应该是有自身的旅游特色,旅游扶贫实际上是对于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与宣传,后续工作则需要当地的政府与人民自身的配合来完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是否能够吸引游客。在这种背景之下,笔者认为应该充分了解当前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而适当的调整区域的景观,实施差异化的战略,打造区域旅游特色化。特别要重视以文化创意为引领的特色旅游业激活当地的无形资源,通过一个事件、一个故事、一种技艺引起旅游者的文化共鸣和价值认同。

(五)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随着地区旅游业的开展,必然会在一定的时间段涌入大量的人口。而人口的涌入就需要对应的安置措施。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其自身的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在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存在极大的缺失。旅游扶贫的开展,还需要对应的基础设施来作为辅助,因此,在开展旅游扶贫的工作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基础建设进行补充,从而扩大当地的人口接纳量,实现游客的妥善安置。面对突发状况,也能做到及时处理。

四、结束语

第6篇

1.1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差;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处于初步加工的阶段,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农产品效益的增值;标准化、高效化、高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严重匮乏;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1.2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致使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此外,在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服务功能不强、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3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经营效益和市场拓展能力;其次,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仅仅重视企业和农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农业产业链自身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再次,在农业同一产业链中,呈现出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缺乏有效竞争的现状,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2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2.1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建设重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契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融种、养、供、销、加、产、商、贸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从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大农业自身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首先,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品种、增强农产品附加价值为核心,建立安全、生态、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其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农业产业链的既定框架下,政府应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辐射面广的优势,构建“产学园”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再次,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促进农业产业向城镇聚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取向,以此降低城市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最后,秉承标准化原则。将标准化视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农产品供应、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以此发挥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2.2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现代化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高产,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最终达到提高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首先,应加大对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农民作为农村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有直接影响,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及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才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农产品;其次,应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由于我国有很多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面,并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借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农田作业机械化、沟路渠林网化、地里田间灌溉节水化、机耕路平整化;再次,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应着眼于科技含量的项目,并加强与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转化速度,增加科技含量;最后,应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予以完善,一方面构件立体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并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并将品种、技术、规模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便实现农业现代化。

2.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现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而是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来考虑,注重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以可持续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并始终坚持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加快沃土工程建设速度,以此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同时还应致力于发展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新型农业产品。此外,还应不断推广多功能农机,并优化肥料结构,加快适合不同土壤特点、不同作物的专用肥的开发,并相应地加大对新型农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奖励政策,以此来推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转化速度。鼓励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是建立生态循环链,这样不但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7篇

关键词:新疆兵团 产业链 番茄产业

目前,新疆兵团番茄产业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初级产品加工能力日益增强,己形成了价格优势、品质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延长新疆兵团番茄产业的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兵团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链视角下新疆兵团番茄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链第一环:番茄种植的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

番茄种植是番茄产业发展的基础。2009年,新疆兵团番茄种植面积45679公顷,比上一年同比上升58.22个百分点,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61.87%;其中工业用番茄种植面积43545公顷,比上一年同比上升59.90个百分点,占番茄总种植面积的95.33%。番茄产量479.45万吨,比上一年同比上升78.09个百分点,占蔬菜总产量的80.07%;其中工业用番茄产量464.26万吨,比上一年同比上升80.29个百分点,占番茄总产量的96.83%。

新疆兵团番茄单产从2007年的83.50吨/公顷提高到了2009年的104.96吨/公顷,工业用番茄单产从85.81吨/公顷提高到了106.62吨/公顷。

2.生产品种

兵团番茄主栽品种为里格尔87-5,约占全兵团总种植面积的88%以上。育种单位主要有兵团农业技术推广站、石河子蔬菜所等。

3.生产布局

受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兵团番茄优势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次宜棉区和非宜棉区,传统番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6个师:农二师、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和农十二师。积极开辟的新种植区域主要有:农四师、农六师、农九师和农十师。

(二)产业链第二环:番茄加工的发展现状

1.加工规模

新疆兵团加工番茄已经有约30的历史,截至2009年,新疆兵团拥有番茄加工企业34家。规模较大的有:新疆中基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中基)、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天业)。建成番茄制品生产线50多条,日处理能力4.37万吨,番茄制品年生产能力70万吨,占全疆生产能力的50%以上,占全国番茄制品生产能力的40%以上。2009年全兵团番茄酱产量67.86万吨,主要为大桶装普通冷、热破番茄酱。

兵团培育出的新中基和新疆天业两大番茄集团,集中了全兵团85.7%的番茄加工生产能力。其中,新中基是兵团最大的番茄产业化龙头企业,番茄生产能力为57万吨,有41条番茄加工生产线,在新疆有16个番茄加工厂,集中了全兵团71.4%的番茄加工能力,拥有万吨级番茄制品生产厂家11家,原料加工总量超过180万吨;新疆天业是兵团控股的第二大番茄制品企业,有6条番茄加工生产线,番茄生产能力为8万吨。

2.加工产品

兵团番茄制品主要是220升大包装为主的桶装番茄酱,属于初加工产品。 2009年,兵团番茄酱产量67.86万吨,主要为大桶装的普通冷、热破番茄酱,出口量14.64万吨,创汇1.29亿美元。

3.加工布局

番茄加工企业分布在番茄种植区周围。主要集中在农二师、农七师、农八师和中基公司。

(三)产业链第三环:番茄及其制品销售的发展现状

1.销售规模

2009年新疆兵团番茄酱产量67.86万吨,占新疆比重的60.32%,约占世界年需求量的7.09%;出口番茄酱14.64万吨,占新疆比重的33.27%,占世界番茄酱年贸易量的17.1%。

2.销售结构

兵团番茄制品企业的销售主要是与国外番茄制品经销商签订供货合同,通过参加国际食品订货会方式销售,在番茄制品主要进口国设立番茄制品终端企业。营销渠道还相对较窄,形式也比较单一,受国际番茄制品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大,受制于经销商的压力也较大,缺乏国际番茄制品市场价格的主动权和影响力。在国内消费市场开拓还不够的情况下,对国际番茄酱市场价格行情比较敏感,市场销售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影响兵团番茄制品企业的效益。

3.销售市场的布局

近年来,兵团出口的番茄加工产品增长速度明显提高,日本和欧盟是其出口番茄加工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对两国市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接近总出口的一半,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从出口竞争力来看,兵团对世界最大的番茄制品生产和消费国――美国的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表明兵团的番茄加工业在发挥要素禀赋方面比较优势的同时,开始注重培育品质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以提高兵团番茄酱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的竞争力。

二、产业链视角下新疆兵团番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第一环:番茄种植存在的问题

1.主栽品种单一

虽然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品种有20多个,但杂而乱。主栽品种仍然是里格尔87-5,在北疆主产区仍占一半以上,每年其种植面积占到新疆兵团番茄总面积的78%左右。从农田生态角度看,长期使用单一品种对整个产业是一种潜在危机。美国每年有200多个品种应用于生产,且全部为一代杂种,给种植者和加工企业提供了宽松的选择空间。近年来,供种单位相继繁育推出了一些新品种,但杂交种价格高,农户接受程度低,加之推广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只在农九师、农六师有所推广。

2.种子产业化经营体系没有形成

新疆兵团从事加工番茄种子生产和销售的单位包括种子公司、科研院所、加工企业、原料种植单位等。单位大多没有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无法提供行业必要的技术支持,造成种子质量良莠不齐,供应环节混乱,尤其在供不应求的年份,换包、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

(二)产业链第二环:番茄加工存在的问题

1.番茄加工制品品种单一

新疆兵团番茄制品90%以上为初级加工产品――大桶装普通番茄酱。品种单一,附加值较低。兵团出口的番茄酱在国外市场被加工成番茄粉、番茄沙司、番茄汁饮料等,价值增值较大。由此看出,我们没有完全发挥出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极大影响了兵团番茄酱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2.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新疆兵团番茄加工企业只注重规模的快速扩张,缺乏整合产品方案的系统设计,产品品种结构低级化,加工附加值低,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产品90%以上为初级加工产品,其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够。高档次、精深加工的产品还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番茄制品竞争力的发挥。

(三)产业链第三环:番茄及其制品销售存在的问题

忽视了国内市场。2006-2009年,我国番茄制品消费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2009年约为16万吨,未来几年市场需求总体仍将呈上升趋势,预计2010年国内市场消费量将超过20万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为番茄加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番茄加工企业应当研究国内市场,培育品牌,加强产品研发和国内市场开发,在未来国内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三、产业链视角下新疆兵团番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链第一环:加大科技投入

根据国外市场对番茄品种的需求,选育番茄出口优良品种,对在国外市场畅销的番茄品种进行大面积生产,供应国外市场,培育出适合番茄加工的新品种及优良杂交品种,高度重视国外新优品种的引进试种。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烂果、虫果,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加强肥水管理,改善灌水条件及设施,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二)产业链第二环:延长番茄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目前,新疆兵团番茄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缺乏科学的价值链管理,面临买方和供应方的压力较大。不断延长番茄产品加工链条,获取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大对下游番茄产品的研发力度。在稳住国外番茄制品市场的同时,通过增加新设备、改造传统工艺等方法增加番茄制品的种类,开发生产番茄丁、番茄粉、番茄红素等附加值高的产品。

(三)产业链第三环:培育国内市场

培育国内市场首先应从培育国内番茄饮食文化开始,开发适合国内消费习惯的小包装番茄制品、连锁店专用番茄制品、番茄饮料等产品,并加强对番茄产品保健作用的宣传,引导国内消费者走出观念误区,采取各种方式,挖掘番茄产品健康文化,教育和引导消费者接受番茄消费理念,是当前所有促销活动应该坚持的核心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中,王勇,谭昭华,王景泉.巴彦淖尔市加工番茄产业发

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

[2]程中海,罗芳.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新疆番茄加工业竞争环

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6).

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外资威胁

经济全球化使得农产品市场不再是封闭的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也不再是局部的竞争,其竞争范围扩展到原材料生产、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营销领域以及品牌建设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现状

(一)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是由产业链主体的组织形式决定的,组织形式的有效性决定了产业主体定位的明确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等环节组成的,发展模式大概有两种,一是“市场-加工-生产”,二是“生产-加工-市场”。前者产业主体为销售,以市场为产业目标,以加工为产业主体生产服务于加工,加工服务于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了这三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后者是以生产为主体,加工为生产服务,产业链松散,三个环节受制于农业生产。

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是以生产为主体,加工为配角发展的,虽然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起点水平低,后劲不足,不能掩盖产业发展的缺陷。

(二)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

以各种农产品的种植阶段为例,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初级农产品销售。对农户而言,如何将生产的大量农产品作为原料提供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是重中之重。又加之物流,保存技术等因素,我国初级农产品消耗很大。据统计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类损失15%。发达国家水果采摘后通常要经过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冷链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产后商品化处理量几乎达100%。根据牛鞭效益,供应链前端的农户预期的订货量往往要大于需求量,而且中间环节越多,差额就越大,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信息失真,农产品生产过多,卖不出去,从而增加了初级农产品的损耗。

我国有些大型企业也充分认识到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的严重性,如中粮集团,正在加紧战略转型。中粮管理团队发起一场以“全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的全面战略转型。从过去的外贸业务为主逐渐向加工和品牌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延伸,增强市场主导能力。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而且起步较晚,虽然个别企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不能完全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三)国际巨头抢滩中国农产品加工市场,并建立自己的产业链条

早早进入我国农产品加市场的四大粮商瞄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严重缺陷的特点,刚进入我国的时候就收购大量的农产品种植区,和国内企业相比,从源头上就站了上风,迫使我国企业相当被动。它们或通过收购或通过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进而获得中国大豆进口权的80%货源,由此导致全国大型的97家油脂企业中,64家被外资控制。以2009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三行业总和为例(由于烟草制造业具有很强的政策限制性,所以将之加入分析数据),分别从企业个数和主营业务收入角度,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一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个数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个数的三倍多。二是私营工业企业个数虽然占很大比例,但是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与企业个数比例不符。说明私营工业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当然不能排除个别私营工业企业有很强的实力和潜力。三是图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用16%的企业个数创造了38%的主营业务收入,集中度相当高,大有垄断我国农产品加工市场的潜质。我们以高盛集团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为例:

从2006年6月开始,高盛集团经过一系列收购和转手,到2009年12月,高盛控制双汇集团46%的股权,控制双汇发展23.7%的股权,控制雨润食品13%的股权。高盛选择大规模全资收购中国规模化养猪企业,一定程度上在中下游的拓展已占据有利地位。从产业链角度而言,这些控制行为带给高盛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肉制品渠道和肉制品品牌的掌控。这就为其涉足上游铺好了基石。未来,高盛可以选择将养殖企业包装上市;也可以选择直接注入中游加工企业。以中国生猪行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现状,高盛完全可以逐步培育肉类产业链,这有可能对国内同产业形成威胁。

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解决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和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外有三种组织形式可供选择:一是订单合同模式,即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农产品收购订单合同,通过合同把双方连接起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按契约规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在此模式下,加工企业与农户是合同下的对立统一关系,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体之间有了法律来保障。其实质是通过订单把双方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稳定农产品原料供应来源。二是股份合作模式,即农户以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拥有企业中的股份,参与经营管理和监督。双方签订股份制合同后,明确农户应提供的农产品数量、质量、价格和分红办法,从而形成资金共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产加销一体化垂直经营模式,即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公司连接成为一体化企业。通过农产品专用化、企业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实现共赢。

第二,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消化本地农产品。这就需要企业扩大投资,引进先进生产流水线,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能力,解决农民卖产品难的问题,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特别是像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季节性强、易腐烂的农产品。由于这类农产品保鲜时间短,更需要及时进行加工,成为易储存、易运输的农产品,并及时投放到市场中,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完成整个链条的紧密连接。

第三,政府应该发挥引导牵头作用,促进本土企业掌控产业链。农业股覆盖的范围包括整个农产品价值链:上游行业的种子、肥料、农机、农药等;中游行业的种植和养殖(农场经营、种棉、种甘蔗和水产品养殖等);下游行业的农产品加工及经销(油料、糖料、番茄、苹果汁和肉类加工)。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角度考察,未来的利润分配决定于对产业链中定价链条的掌控。对国际资本而言,通过对上游商品的定价,对中游加工企业的控制,以及对下游渠道的掌控,将可攫取产业链的绝大部分利润。农产品价格上升,上游行业因为成本未受农产品价格上升影响,毛利率得以提高,股价随之向上。而下游行业则受农产品需求增加,提高主营收入。

目前,国际四大粮商和华尔街金融大鳄正在积极并购我国上中下游农产品加工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本运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是关系到我国的民生严重问题,谁都不想让外资控制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然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不够,无法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尽量避免国际农产品巨头并购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果调控足够到位,应尽快收购已经被外资并购的本土企业。

第四,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促进本土企业增加竞争力。企业联合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的有利方式,发达国家实现生产集中主要是通过联合和并购的方式,更加注重管理上的创新。

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联合主要有纵向联合、横向联合和异质合并三种,纵向联合最成功的是美国的鸡肉饲养、加工、销售、饲料供应一条龙。这种农工商一体化模式,既有松散的合同形式,也有紧密的以产权为纽带的联合体。纵向联合,对加工商而言,可以解决原料的稳定供给问题,有利于原料基地的形成,并节省交易费用。对农民而言,可以解决农产品销路的问题,从而避免市场价格风险。横向联合是厂商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异质合并则是跨行业的资本集中行为,是谋求范围经济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

并购是发达食品工业国家的跨国食品公司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企业数目减少的现象,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并成为世界性共同趋势。由于食品工业内的大部分制造加工能力都是过剩的。通过并购,一是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较快地进入国内外市场,不必经过艰难的市场开拓阶段。二是通过跨行业的并购活动,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地点,增加经营方式,促进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三是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设备、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获得对并购企业非常有用的技术设备、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四是可以减少市场的竞争对象。通过生产集中,跨国公司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强,实现了规模经济。同时生产的集中对科技进步具有拉动作用。只有大规模厂商才设有研究和开发机构。如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85%,美国为0.5%,项目和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那些大型企业中。

第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农产品加工技术普遍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首先,要增加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经费。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经费80%在农业生产领域,而农产品加工研究经费不足30%,这与美国70%的科研经费用于农产品加工方面,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增加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经费投入迫在眉睫。其次,要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当前,农产品加工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薄弱,科技人才数量稀缺,研究单位分属多个部门,分散且相互脱节,这又使得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因此,要下力气整合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资源,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最后,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学习机制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安.经济全球化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策略选择[J].贵州社会科学,2005(7).

2、张润清,李宗光.构建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的设想[J].生态经济,2005(4).

3、白万纲.中粮集团的战略转型[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

4、中国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袁翠青.基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湖北食品工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第9篇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已经存在,世界各国人民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环境污染也在逐渐加剧,为了能够获得清洁的能源,专家学者们对于新能源产业的研究步伐也逐渐加快了。光伏产业是现代新能源的代表,其发展速度相当快。我国的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而且已经发展成了一种产业链。但是市场竞争也随之加大,在竞争中情报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明显。

1 产业链下太阳能光伏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1.1 光伏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通过研究那些被调研过的企业可以发现,研发技术信息以及竞争对手信息是竞争情报中需求比较高的。紧跟着是关于市场动态的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和客户的信息。当然在这当中还可以看到企业对于供应商的信息需求相对小一些。从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光伏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要求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自身的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光伏企业作为一种高新类的技术性产业,所以应当都是以技术为发展核心的。因此就我国目前的光伏企业发展状态来看,光伏企业的发展水平还不是非常高。

1.2 光伏企业竞争情报获取方式分析

通过调查我国目前社会市场中所存在的光伏企业可以知道,光伏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方式和渠道都非常的单一,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光伏企业的发展表现得过于依赖于网站。尽管网站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具有非常快的传播速度,加之获取信息的方式快捷,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网站上面所存储的信息具有很明显的公开性,这种公开性恰好降低了竞争情报的价值,利用价值明显不高。另外光伏企业在获取竞争情报的时候还喜欢利用人脉,这种人脉指的是一些从事行业信息分析的专家,或者一些杂志报纸等等,要么就会选择咨询那些经营竞争情报的商业公司或者其他。

1.3 光伏企业技术竞争情报获取方式

针对技术竞争情报的分析,光伏企业经常会选择一种比较靠谱但是成本又相对比较低的行业内专家。专家会向企业提供最为基本的行业内新的技术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光伏企业还会倾向从网站上面获得信息。当然一般的光伏企业都会充分结合这样两种渠道获得竞争情报信息。针对另外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光伏企业利用的也相对比较多。产业链有很多种环节,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竞争情报不一样。可以看出,尽管情报不一样,但是光伏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方式和渠道基本上是一样的。光伏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获取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而且对于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技术情报信息非常重视,很多的资金都花到了技术竞争情报上面。

2 产业链视角下光伏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特点

2.1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光伏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除了要有基本的资金成本支撑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技术。所以在竞争情报信息当中光伏企业对于技术竞争情报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获取信息方面主要是针对竞争情报开展的。技术当然会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必然的事件。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技术完善自身的发展缺陷,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加之现代社会技术更新非常快,所以当一个企业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持续获得新的技术,对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非常有用。企业发展技术需要通过借助于资金和研发,国家在这一方面需要积极重视,为光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政策支持。

2.2 具有相关性

相关性指的是光伏企业的竞争情报信息强度同光伏企业所处的产业链环节的特征之间具有一种很明显的关联性。比如产业链环节中,不同的环节对于竞争情报的需求强度上面表现的不一样。我国光伏企业尽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技术上面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或者可以说是缺乏技术。尤其是在中游阶段,企业的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国光伏企业产业链的发展。竞争情报的需求与处于不同水平的企业相关。那些具有高质量的光伏企业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但是那些还处在下游的光伏企业技术性门槛相当低。这也是决定产业链下的光伏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需求程度不一样的表现,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3 获取信息的单一性

光伏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方式和渠道非常单一,主要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对于行业内部的相关网站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这就很明显会影响所获得的竞争情报的价值。企业没有通过开发其他相关的竞争情报获取渠道。在获取竞争情报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某一种方式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光伏企业收集信息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3 对光伏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展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

政府、行业、情报服务机构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是保证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前提条件。在建立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时候,要确保将光伏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需求作为了一种最为主要的对象,然后根据其具有的特征精心设计,形成一种直接有效的服务形式。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光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可以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和新型技术性人才。控制好光伏企业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竞争情报信息作出相应的服务。

3.2 拓宽情报获取的渠道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数据可以知道,光伏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主要是围绕着六个类别的,一个是竞争对手,一个是研发技术,一个是市场动态,一个是政策法规,另外两个则是客户以及供应商。拓宽竞争情报获取的方式和渠道是解决我国光伏企业目前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性的方法。除了利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和网站获取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开发出其他的渠道。比如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可以将重点放在咨?专家和查阅科技文献的渠道上面。中游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商业情报数据库来获得竞争情报信息。下游企业则可以通过具有专业性的商业研究报获得竞争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