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

时间:2023-05-29 16:01:57

导语:在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 内涵 重要性 途径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依照市场需求来组织企业生产活动,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审计监督,即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审计框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的经济监督活动。企业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这不仅符合国家有关科学发展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主要针对企业资源利用经济性、经济活动效率性和目标执行效果性进行审查,全面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审计与一般的审查和分析工作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需要执行专门的审计程序,并对审计范围内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经济效益的优劣进行评价,更深入的挖掘企业潜力,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运作效率。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一)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济效益审计要以审计监督全覆盖及充分发挥审计评价作用为其工作纲领。企业内部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其在“医治”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经营风险的防范。经济效益审计要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活动为出发点,并对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提高企业事前控制的高效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履行审计评价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认识和选择企业行为的能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及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进行修正,促使企业增收节支,努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与调控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增多,企业需要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进行审查评价,以选择最优方案,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评价和监督职能,提出公允的审计结论和意见。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途径

审计目标是审计履行监督、评价、鉴证职能应当达到的最终结果,即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当前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同时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效益性。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企业决策、生产、销售等方面,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为审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经济效益审计观念

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及综合性的审查与评价,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审计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理论结合实践地创新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全方面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评价,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二)有重点的选取经济效益审计项目

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要重点关注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比如企业筹资、投资以及企业决策行为,将选择重点放在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战略选择等方面,并且要在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视角下选择审计项目。

(三)规范经济效益审计流程及程序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并符合企业现实情况的审计流程,并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广泛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详细编制审计计划,明确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有效规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风险。

(四)制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可以为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减少差错,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按照影响效益的大小分别设定权重,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效益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通过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每个阶段效益及经济活动总体效益做出评价,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过程中,通过转变观念,有重点的选择审计项目,规范审计流程和程序,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为进一步审查分析提供重要的思路支持,从而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毛雁.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及对策[J].现代营销,2011-05-25

第2篇

对安全管理潜在效益的简单分析。在企业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当中都贯穿着安全管理的效益。如果企业的生产是处在一种安全的状态下,那么就会存在潜在的正效益,而如果企业的生产是处在一种不安全或者是事故的状态下,那么就会存在潜在的负效益。一般情况下,人们经常都会忽视安全状态下的正效益,而如果当不安全状态出现的时候,那么对企业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就会比较大,这个时候负效应就会表现的很明显。企业获得潜在的正效益主要就是来自于务实和灵活的工作作风以及有效的安全投入,还有就是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缺陷进行制度化和经常化的分析。只有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平安得到确保的时候,才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然的话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破产和亏损。

2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要正确的处理

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相互矛盾,但是又相互的依存。只有正确的处理好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能够使企业的员工、财产以及物品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同时也能够减少和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企业能够进行稳定的安全生产,最终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应该要有清楚的认识。在国民经济当中,安全生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安全生产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和安全相对立的就是事故,当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那么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企业要想做好安全生产的工作,首先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应该要从思想上去重视,时刻把效益、生命以及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前提就是安全,同样也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负责。在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建设过程当中,安全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当企业中的员工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于企业、员工以及社会的重要性之后,他们才能够比较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生产当中,从而去减少生产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高。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当中,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企业要想很好的发展,那么最基本的保障就是要具有比较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如果不重视安全管理的话,就会经常发生安全事故,这样不仅会使企业生产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企业的正常生产也不能够得到保障,企业的员工就没有切身的利益,而企业也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应该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使得安全生产得到保障,而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也应该要认真的分析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落实,企业在签订安全生产的责任状时应该要逐级来进行,同时还应该要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分配到各个班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每一个生产工作岗位当中,这样就可以为企业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所以说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当中,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现在依然还比较的艰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艰巨和长期的系统工作,对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企业的人心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安宁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要想实现安全生产从根本上有所好转,那么就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行,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企业的员工应该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应该要做到坚持不懈和警钟长鸣才行。企业如果要想抓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基础就是要抓好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所以在对待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要以对企业和全体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对待,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也应该要进一步的加强,同样对于狠抓落实和监督管理的工作也需要加强,预防和杜绝在企业生产当中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应该要对管理的经验进行积极的探索,企业的长效管理机制也应该要建立和不断的进行健全、完善,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应该要采取比较有效的方法来认真的做好。企业从领导部门到最基层的员工都应该要重视安全生产,并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管理当中,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3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安全投资 经济效益

一、前言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伴随着企业发展,人人渴望安全,对安全重视程度之高,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安全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但也不能不要效益,我们要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每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努力。在实践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争取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便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二、安全生产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

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氛围,才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自身学习等来转变员工对安全真正的认可,使实现职业安全与健康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先进安全管理体现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时空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和正确的安全道德、文明生产秩序的现代企业员工队伍。

三、事故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建筑企业的发展是靠施工生产来创造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而要更好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没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类建筑企业都在市场中层示着各自的优势,以赢得建设单位和投资商的信任。这其中,安全业绩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安全工作是体现企综合实力的展示板。

如某公司有职工1500人,其年工资总额为3000余万元(公司的正常支出费用除外),按现在市场价格该公司全年必须创造4500-6000万元的纯利润才能保证公司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可是由于该公司从领导到作业管理层只重视经济效益而以侥幸心理去对待安全工作,安全设施陈旧,管理制度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实际运行当中却我行我素,结果在一次隧道施工工程中,隧道塌方,造成6人死亡的恶性事故,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按照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计算,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为7800元/人,共计46 800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78000元/人,共计468000元。抚恤金每人每月520元,共计3120元。此三项只是事故处理中的正常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财产损失等各项开支和间接损失都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该企业被降低资质等级,停产整顿,半年内不能承揽施工任务。从这起惨痛的教训中不难看出,安全生产如果被忽视,将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经济损失。

四、投资安全的利与弊

有人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安全投入所产生的绝不是一种负效益,我们都知道安全投入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成本的增加,但是,究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地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

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员工的生活和企业生产秩序也才有保障,从而就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它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绐人们生活造成诸多的不便。因此,安全投入并不是纯粹的支出,只是它的产出总是间接地反映出来。

安全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例增长,但是,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了无谓的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效益,因此,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效应。另外,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五、安全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是经济效益,其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抛开这个前提空谈安全生产,势必会造成安全生产工作脱离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甚至与之相对立。但是,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意味着忽视安全生产,因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互相支撑,缺一不可,也可以说是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搞好安全生产,水涨船高,反之亦然。不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势必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安全第一的含义亦在于此。

进一步说,安全生产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这样一句名言:“事故是企业管理不佳的表现形式”。企业管理不佳,可以通过发生事故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造成了由此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且还表明企业的管理不佳,而管理不佳则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如果控制了事故,也就提高了管理水平乃至经济效益。只有充分地认清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安全生产工作才可能有必要的基础和保障。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责任制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落实。而在此时,我们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如何合理地运用企业的安全投入以获得最佳效益。这既需要对事故损失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估,也需要对安全管理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前者涉及安全经济学的概念,特别是对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科学估算,同时也要考虑到安全生产问题要涉及到的人道主义因素;后者则要求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和风险转移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遵循以事故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在投入后获得收益,形成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良性循环。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应脱离企业经营的实际;如果不计成本、代价,一切以减轻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为前提,走向另一个极端,无异于饮鸩止渴,断送企业发展前程。只有正确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在搞好安全工作的同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4篇

关键词:公益林;经济效益;意义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04102

1公益林的论述

1.1公益林的概念

人类对于森林的认识是多方面的:第一种把它看做是物质生产的对象,其衍生出来的效益是物质产品;要么把森林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而森林的生态系统保护就是森林的间接效益。从这两种看法,可以得出森林具有的生态性和经济性,前者可以反映森林的生态作用,后者则反映森林的经济功能,可以制造经济效益。但是森林的这两个功能是一种矛盾的关系,当其中一种发挥重要作用时,另外一种表现的就很微弱。公益林通常是指为了维护和改善社会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等作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森林、林地。

1.2公益林的分类

根据公益林的主要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前者根据森林的功能又分为:水土保持林、农用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护岸林等几个方面;后者根据用途又可以分为: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等。

国防林包括国防设施林、国界线保护林、军事场所林等;实验林包括:教学实习林、科研实验林等;种子林包括:种子园、母树林、种子测定林等。

1.3公益林的特征

公益林是国家公共的物品范畴,所以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报价,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和交易价值,因此它具有公共性和市场性;具有外部性的特征;公益林虽然没有市场交易价值,但是由于公益林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中从中收获的副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性和交易价值,因此认为公益林具有社会价值。

2公益林经济的内涵

2.1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是指在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经营活动时所取得的,已纳入现行货币计量体系,可在市场上交换而获利的一切收益,也称直接效益。经济效益也称直接效益,包括以公益林资源为原料的一切产品生产收入,以赢利为目的利用公益林非原料功能的收益,如森林旅游业中相关的收益。经济效益是综合效益中最活跃、与人类社会最直接相关的部分,也是已经被人类真正重视,在开发利用中已表现为经济形式的那部分效益。

2.2发展公益林的经济效益的意义

山西朔同地区公益林面积大,在山西公益林面积中占很大的比重。将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公益林,二者的性质不同也直接造成了二者的收益差距,前者可以合理的进行经济运营,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生态效益,而公益林则恰恰相反,它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远远大于对经济效益的需求。公益林只能以生态环境为目的,可以有选择性的经营项目。在公益林的环境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

利用林下良好的空间和发展环境,进行林下的经营,可以为公益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公益林有效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1)可以构成复杂的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稳定。公益林天然的环境和有效的空间发展可以改变公益林比较单一的生物生存结构,有效的构筑复杂的、新的生物链,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2)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公益林的管理经营者提供了可观的收入。随着公益林保护政策的健全,在保护好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又可以促进公益林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这无疑会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和公益心。

(3)增加了公益林附属副产品的产量,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发展公益林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林间的资源优势,加大了国土的利用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间副产品,极大的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3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山西省属于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薄弱的省份,而朔同地区更是山西中生态环境亟需改进的地带,在山西省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公益林的建设都是经济发展、林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在长期的林业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1公益林的管理难度大

3.1.1林业管理措施不完善

在我国公益林的现有管理体制中,总共存在三种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国有性质的、集体经济性质、个人承包的。第一种国有的,由于各个单位的员工没有具体的目标,而且奖励机制不明确,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强;对于集体经济来说,由于林权、责任和利益的不统一导致他们的管理形同虚设;个体承包的管理,存在着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林权证的发放不及时等,都直接对个体承包的管理造成了影响。

3.1.2受利益驱使、违法行为泛滥

随着国家政策的严谨和管制,木材的产量越来越少,这就导致市场价格的剧烈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人受到了利润驱使,违法偷伐、滥伐。

3.2公益林物种单一,生态功能脆弱

公益林林分质量较差,生态功能脆弱。目前公益林存在的问题是,灌木林多、乔木林少,针叶林少、阔叶林多,纯林多、混交林少,结构较单一的问题。树种比例失调,造成林分质量不高,防护功能脆弱,不能充分促进林木生长,也不能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就导致公益林的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强,一但受到外界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很大程度影响了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公益林建设的补助低,实际得到的补助和需要投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山西境内得到补助的水平一般在800元/hm2,与国家规定的单位面积的数值有较大的差距,除了天然的林保工程外,管理人员的管理费用也没有可靠的来源,这些都是制约山西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策与建议

山西省全省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难度大,如何在保障公益林的生态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是如今山西公益林建设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难题。

4.1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研究发现,随着新的林业制度的实施,禁止林业的不合理开采,导致市面木材紧缺,价格不断上涨,经营公益林的收益逐渐被商业林甩在后头,而自身的投入成本也远远大于国家的补偿标准,为了有效的提高公益林的健康发展,国家必须有效的增加公益林的有效补偿,积极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4.2统筹规划,激励引导

全省统一对境内的公益林业进行统筹,根据实际的地理地貌和资源分布,合理规划林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国家和政府应针对山西省公益林的实际现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保证公益林生态性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公益林经济效益的发展,为公益林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政策和经济上的保障,打破发展中的屏障,积极引导公益林健康的发展。

4.3加大技术上的支撑

国家和政府应积极组建企业、林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平台,整合农、林、牧、医等方面,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者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帮他们解决技术和理论知识上的难题,鼓励其技术、管理创新,加强公益林经济效益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手段,使公益林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卫忠,郑小贤,张秋良.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2):12~16.

第5篇

论文摘要:企业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企业和谐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以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为目标。文章针对企业的和谐发展,从企业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环保效益角度,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1.前言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为第一资源。“和则兴,乱则败”,人力资源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说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则是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催化剂,因而研究人力资源和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可以使员工具有较多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企业文化业是员工之间联系的扭到,使企业员工促进沟通,增强交流的向心力。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延伸[1]。因而在进行和谐发展中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公司文化的教育,是员工融入公司文化、继承公司文化、发展公司文化。

2.1树立企业和员工均能接受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和谐地发展。例如定义企业的价值是促进社会繁荣,促进公司和全体员工的富裕,将是企业和员工都可以接受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

2.2营造团队精神

和谐发展中,政治的影响是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全员参入。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团队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多渠道、多部门沟通渠道,促进爱企业、爱集体、爱个人的企业文化建立。

3.企业和谐发展目标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3.1经济效益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发展中,经济效益是根本出发点。

(1)绩效考核管理[2]

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能很好地在人力资源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与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最重要的部分则体现在奖惩制度上。

(2)测评与评估管理

人力资源之间的良性竞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管理者通过测评与评估,可以对员工有针对性的进行智力投资,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3.2社会效益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通过做“事”,促进社会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

(1)强化人员的培训教育

人力资源培训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以适应和谐发展的需要。人员的培训教育是许多经济学家所强调的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另一种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的重要形式。

(2)完善社会保险体制

员工有较高的人身保障,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社会保险体制是合理运用社会保险中各个方面的保障手段,从而维护并推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转贴于

(3)动态管理,开发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

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人力资源的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规范人力资源的内部流动机制,最大化开发员工的人才潜能,需要实行竞争机制,给其一种使命感和危机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3]。

3.3环境效益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既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主导的发展。因而,管理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不断挖掘人才,使人发挥出最大潜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2)对员工的身体健康管理

打造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首先要考虑的是员工的健康管理,这是员工爱岗敬业,保证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指标。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有效地调动了个人及组织预防疾病的积极性,从而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健康改善效果。

(3)对员工的精神健康管理

①提供较好的福利与待遇

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不仅需要身体健康的人力资源,还需要精神健康的人力资源。因而,提供给员工较好的福利与待遇以及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是必不可少的管理。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促进其主动工作的积极性。

②提供人文关怀

注重对员工关怀,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到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他们具有充足的自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需要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相处、相互关心帮助、人人平等友爱的公司文化和氛围。

(4)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只有热爱、理解员工,做到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得到真诚的关心和重视,才可能产生共鸣,从而成功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4.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和谐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管理,需要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力资源的个人利益,才能做到二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在经济新常态下民航业要坚持多元式发展战略,确保各项经济增长指标能够符合行业全面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提升民航货运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提升对其他行业会产生辐射作用。因此,要从民航货运的基本战略出发,不断整合有效的民航货运经济资源,从战略高度建立完善的民航货运管理机制,提高民航货运经济管理效益。

[关键词]

民航货运;经济效益;管理模式;途径

民航货运经济运行管理机制要从不同的战略高度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突破,不断优化民航货运经济管理结构,提高民航货运的整体经营发展水平,全面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作用,对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民航经济发展与货运业务优化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民航货运管理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民航货运经济优化管理效益,为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分析

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提升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良好的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是其全面经济战略发展的基础,因此,民航货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各项经济指标研究,发挥民航货运经济管理的战略性作用,确保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得到兑现,实现经济的全方位提升,为整个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创造良好的内部平台和外部平台。民航货源经济发展要从经济指标的各项考核模式出发,确保各项货运管理方案能够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民航货运物流业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因此,要从产业结构升级管理出发,对各项货运管理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实现对民航货运的综合性管理,提高整个民航运输业的管理水平,为创新管理机制创造营造良好的条件。

民航货运经济发展要从区域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高度出发,确保各项要素之间形成有效的流动,积极发展民航特色货运业务,为各项货运目标的全面实现和综合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推动民航货运经济业务的综合指标体系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货运物流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民航货运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积极稳妥的进行市场战略规划,实现对民航货运的有效供给,提高货运的管理质量,为货运行业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民航货运业务发展与货运的综合管理模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从货运综合管理的整体战略出发,确保各项民航货运业务能够得到有序的发展。货运经济是与城市发展经济紧密结合的,因此,要对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提升作用进行全面的认识,形成货运经济综合管理方案,提高民航货运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提升的战略目标研究

民航货运经济业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得到快速发展。因此,要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出发,对民航货运经济实行全面战略化管理,提升民航货运经济效益的优化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民航货运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对各项效益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建立良性的货运运输管理评价体系;对民航货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和重要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为民航货运行业经济模式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考核指标管理模式,确保各项业绩考核能够在货运行业健康发展的框架下顺利运行。

要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对民航货运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在货运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顺利实现,为民航货运经济战略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确保各项发展目标能够符合综合优化管理和全面模式优化的要求。民航货运经济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从运营主体发展的特点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经济效益管理模式。要从各项经济管理指标出发,确保各项经济管理指标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实现对民航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全方位控制和综合性管理。民航货运在新的业态下,需要不断的优化管理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全方位控制和综合性管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提升要需从降低货运成本出发,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全面开动经济效益提升的引擎,实现民航货运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民航货运经济效益提升的途径

提升民航货运经济效益,要从各项经济指标的管理出发,通过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系数的研究,为民航货运的全面优化管理和具体经济效益实现营造良好的条件,提升民航货运的整体经济管理水平。民航货运业务在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要积极运用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全面优化,确保民航货运业务能够符合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要求。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出发,确保各项基础设施能够符合民航货运业务管理的要求。民航货运经济发展战略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民航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建设对整个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要从行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出发,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优化分析,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出发,积极稳妥的进行行业优化,实现对行业的全面把控,同时兼顾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优化,对整个管理模式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民航货运经济效益各项指标要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使各项效益指标能够在管理模式优化中得到具体体现。

民航货运要发挥较强的辐射效用,不断扩大业务规模要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对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性分析优化,建立完整的框架;要从经济指标和自身盈利能力出发,不断优化盈利管理方案,实现对民航货运经济的价值投资;要从各项影响效应因素出发,对相关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合理划分,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差别化管理;民航货运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出发,制定相应的货运经济管理战略,形成有效的经济效益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丁蓉蓉.创新教育推进高素质民航运输人才的培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18-19.

[2]李艳伟,郑兴无.“天空开放”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5-26.

[3]冀香香.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格局与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初探[J].神州,2013(24):38-39.

[4]徐昕.民航运输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6):11-12.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效益 经济效益

一、安全效益的含义

“效益”是现今市场经济社会最关注的词语之一,是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效益”的字面解释为效果和利益,其实质是价值的体现。

安全效益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社会(国家)、对集体(企业)、对个人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安全的直接效果是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保障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是安全的减轻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功能;另一重要效果是维护和保障系统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安全的“价值增值能力”。

二、安全效益的分类

安全的效益又可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安全的经济效益是安全投资的无益消耗和经济损失的减轻,以及对经济生产的增值作用;安全的非经济效益则体现在生命与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安全与安定。对安全效益的评价,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方面,更要重视非经济效益的方面,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安全的非经济效益体现的愈加明显;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

安全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产出量”大于“投入量”所带来的效果或利益。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种是指利润或收益,其理论计算公式为:

第二种是比较性的利益或进展,其理论计算公式为:

与“效益”联系非常紧密的“效率”和“效果”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效率=产出量/投入量×100%

效果=实际产出量/应有产出量×100%

安全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资实现的安全条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保障技术、环境及人员的能力和功能,并提高其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

安全的经济效益从安全投资的物质结果方面,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指企业等社会单元采取安全措施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事故经济损失的减损效益;安全的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安全的投资,使技术的功能或生产能力得以保障和维护,从而使生产的总值达到应有量的增加部分,主要表现为增值效益[1]。

三、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计算

1.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计量方法

(1)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计算公式

在对安全效益的定义中,可以得到安全经济效益的表现方式。由于本文中将建筑工程安全社会效益经济化后,并入建筑工程总体的效益中,所以文中建筑工程安全效益既包括有安全经济效益,又包括有安全社会效益,而且由于社会效益已经经济化,计算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益时可以直接使用安全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计算[2]。因此,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也有两种具体表现方式。

a.用“利润”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的经济效益 用“利润”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效益有下面“差值法”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建筑工程安全产出量-建筑工程安全投入量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数值越大,表明安全活动的成果量越大。

所以,建筑工程安全效益是评价建筑工程安全活动总体的重要指标。

b.用“利益”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率用“利益”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率有“比值法”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效率=建筑工程安全产出量/建筑工程安全投入量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表明了每一单位安全投入所获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安全成果,用它可以衡量安全投入的效率如何。上面的两种形式都需要知道“建筑工程安全产出量”与“建筑工程安全投入量”两大要素,没有它们就没办法确定建筑工程安全效益。因此,评价建筑工程安全效益,就必须要确定这两大要素。

(2)建筑工程安全投入与安全产出计算公式

a.建筑工程安全投入计算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投入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投入=文明施工投入+临时设施投入+施工安全投入+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投入+其他投入

b.建筑工程安全产出计算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产出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产出(减损产出)=∑建筑工程事故损失减少增量=前期(安全措施前)损失-后期(安全措施后)损失

其中,建筑工程事故损失减少量包括建筑工程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非经济损失和间接非经济损失的减少量。建筑工程安全产出中的本质增益部分包含在建筑工程企业日常管理的效益中,所以没有列入公式。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分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该方法在国民经济管理及企业微观决策中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成功运用[3]。它以系统性、全面性、均衡性为其方法论特征,以协调一致的数学工具,为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目的是表现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在投入产出模型的求解过程中,为保证模型有惟一解,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假设条件:

(1)假设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而且只用一种生产技术进行生产,以保证每个部门只有单一的消耗结构。

(2)假设反映各部门消耗关系的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变动。这样的假定,一是为了使投入产出模型建立在生产技术联系的基础上,二是为了在模型应用中保持消耗系数的稳定性。

(3)假设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性结构模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种投入和产出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固定的线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都有不同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在承认此假设条件时,就意味着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某个生产发展阶段上的投入产出关系。

安全生产投入指的是一国(行业、部门、企业等)用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包括:安全措施经劳、劳动保护用品费用、职业病预防及诊治费用等。安全产出指的是通过安全的投入,一国(行业、部门、企业)获得的安全产出[4]。安全产出反映的形式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安全产品以一国(行业、部门、企业)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商誉的提高等各种方式体现。从理论上说,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应该可通过投入产出法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而获取。

随着现代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安全管理成为企业常规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安全的间接经济效益即增值效益合并入企业正常生产时的效益,企业的安全经济效益只表现为直接经济效益的减损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盛仁,罗云.矿山安全增值效益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J].中国矿业,2001,10(3):22.

[2]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The Costs of Accidentss at Work.HSG96,1997:3.

第8篇

关键词:物探企业;精细化管理;策略

具体来讲,精细化管理作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基本原则为精准、细、严,结合制定的各项制度与标准,贯彻风险控制,对企业各个管理单元科学组织,保证能够高效协同运行,扩大运行效益,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背景

经过不断的发展,物探企业在较大程度上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了经济总量与经营收入,内部市场、国内外部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企业总量扩张的阶段性目标基本上实现。但是,需要清晰认识到,总量扩张的基础上,成本费用出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制约到经济效益的提升;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经营难度却在不断加大。针对现阶段实际情况,物探企业明确了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积极贯彻实施精细化管理,促使经济运行质量、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企业做大需要通过总量扩张来实现,而只有通过总量规模型转变为规模效益型,方可以提升经济效益。

二、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意义

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与国际石油石化市场波动。现阶段,世界金融形势总体上趋于稳定,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全球经济复苏依然需要较长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石油石化市场的波动有效应对,需要精细开展所有业务,借助于精细化管理,促使发展质量、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只有坚持精细化管理,方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油田物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想实现,需要对发展方式切实转变,稳定、协调、持续发展;而现阶段最为主要的工作为加强管理,有机贯彻与实施精细化管理。此外,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实施,基础内容也为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全面加强,可以对企业管理升级起到促进作用,提升管理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效益,促进石油物探企业获得健康稳定进步。

三、油田物探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求

(一)完善制度建设

要对规章制度管理的归口部门有机明确,结合实际情况,对制度管理机构科学完善;大力制定和修订制度体系,对现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清理,且在企业发展计划中加入制度制定与修订等方面的内容,在体系文件中加入管理性制度文件的内容,健全与完善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各类规章、标准与流程。

(二)做好基层建设

将创先争优等活动积极开展下去,大力建设优秀班组,对班组教育培训、基础管理、作风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强化,将示范队(站)、标杆队(站)等打造出来。将基层建设管理体系落实下去,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工作,对岗位责任制度体系有机完善,对岗位工作标准进行明确,对基层工作流程有机规范,结合制度要求,科学管理基层基础资料,促使基层基础水平得到提升。

(三)狠抓队伍建设

将企业内部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深入开展员工培训教育,提升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大力建设员工队伍,对队伍结构、机关人员配置等合理优化,对一二线人员比例合理优化和协调,促使企业结构性矛盾得到逐步缓解。健全考核机制与薪酬分配机制,体现公平性原则。通过动态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将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四、物探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内容

(一)创新观念,增强精细管理理念

要创新观念,提升精细管理的战略地位。首先统一生产与经营,避免过多的投入,出现对生产速度过度追求,经营成本遭到忽视的局面。其次统一安全与经营,对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与科学处理,充分利用现有的 HSE 管理模式,细化安全管理方法;充分认识到经济效益的提升,离不开安全生产的实施,两者具有互相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有机统一技术质量和经济效益,既要将工程技术服务良好的提供给甲方,同时将技术质量成本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有机平衡两者的关系。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大力完善

依据审慎原则,对企业总体收支预算科学制定;构建全过程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有机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对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有机构建和完善,其发挥载体作用,保证可以顺利实施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其中,有关职能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预算目标、预算程序等合理确定;成本控制依据成本预算目标开展,在制定过程中,需要有机贯彻导向性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促使企业管理得到有机强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预算目标,同时贯彻超前性原则,能够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重视成本过程控制,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随时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将其存在的差异及时找出来,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修正措施,从而顺利实现目标。在企业成本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勘探项目成本,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合理确定,改变以往大部队勘探的作业模式,充分发挥效益导向作用,合理优化施工安排组织,促使勘探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成本消耗得到减少,继而提升经济效益。此外,要对市场分析与勘探项目经济论证工作有机完善;技术部门在对施工设计方案编制的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分析项目的盈亏,预测不同方案的费用支出及盈亏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方案。积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制先进设备装置,提升物探生产效率;做好成本管理事后控制工作,对比发生成本与预算目标,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成本。

第9篇

关键词:公路经济效益;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各级经济建设不断推进与发展,公路建设及运输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我国各级各类公路建设项目数量、规模不断增加,大家都知道,公路建设是国家与地方多方投资,为社会建设服务的公共设施,很少有人知道公路运行、维护过程中,更需要进行经济效益建设。当前,公路经济效益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破解公路经济效益难题,成为业内较为关注的重要内容。

1公路经济效益

公路经济效益存在于公路整体系统中,是公路经济内容中的重要概念,公路建设与运维离不开经济效益,不论是改建公路还是新建公路,均具备两种类型经济效益。一个是公路系统内部经济效益,另一个是整个公路系统社会经济效益。公路系统内部经济效益主要是在公路各级建设与维护过程中产生的效益,主要就是指对整个公路系统进行全面强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那么也就是说,在对整个公路内部管理系统运行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公路在建、管、养等方面管理水平与能力,全力推动生产发展提高而出台的各类管理措施与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严格把握好各个流程环节,使公路系统不断强化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运营实力,通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加强新工艺应用,提高生产维护条件,不断做好员工管理工作,提高部门员工福利待遇,使公路整体实力越来越雄厚,呈现活跃的经济活力与经营实力。整个公路系统社会经济效益则是指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与能力,公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整体部分,在作用发挥上展示出其特有的服务能力与功能,主要就是指公路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有效的为行人、车辆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更加舒适、完好、畅通、安全、宽松的交通运输环境,在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措施与方式,从最大限度上不断降低人们行驶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使公路交通系统肇事率下降到一个平均值,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稳定,经济畅行,为社会不同的使用群体营造行驶环境卫生,通过公路交通系统推动,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只有充分的解决好公路系统内部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公路经济效益,满足公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需要。

2公路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分析

2.1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公路管理上的问题较多,当前,公路系统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着半下放性特征,管理环节与实际不符合,形成严重的脱节。通常情况下,一般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均是财政拨款,由各省进行行业管理维护,这种管理体制虽然的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这种管理上存在着的问题不容忽视,其消极作用较大。好的方面主要是能够通过国家与地方联动,调动并发挥行业作用,实现地方共管的主动性,形成全面维护与运营能力。但是缺点也是较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规模与功能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地方性经济发展需求,各类养护不到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难度大,国家投入与省内、市内需求大不相符,特别是有些省份做好的计划,需要不断调整,与国家整体计划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现象既不符合公路建设需要,同时也制约了区域经济建设,违背了公路建设与发展标准规定。

2.2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不足

传统思想一直影响着公路各级员工,特别是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依然存在于员工的潜意识里,还没有从思想根源接受市场经济概念,员工没突破旧传统、旧思想束缚,企业存在等、要、靠思想,不能自主创新与发展,限制公路部门及员工主动性与积极性,潜能没有得到最大能量的展现,这种陈旧落后思想观念和行为从根本上影响了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进步,与朝代脱轨、与市场经济脱节,认识上的不足,影响到了公路管理体制创新与发展。

2.3公路建设与养护的资金投入不足

现代经济发展,大投入大产出,经济建设使各类成本不断增加。而在进行公路养护时,其成本也不断增长,增长的速度与计划预算速度不相符。公路建设与养护时间长,跨年作业多,事先的预算成本支出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消耗量较大,市场物价增涨速度快,使各能预算不能满足公路运行需求。这种计划与投入费用的矛盾,使各级公路建设养护费用投入严重出现不足,许多施工单位与公路部门挂账增加,使经营压力增大,公路建设与养护负债运行,影响了公路建设与维护工作。

2.4人员超编现象严重

公路系统大锅饭现象严重,有些部门人员增速快,因为工程项目进入的人员,当项目建设完成后,则不能及时进行清退,导致各级公路部门劳动力过剩,有些项目部配备的人员严重超编,出现了“人吃路”现象,使公路系统经济效益无法提升上来,影响投入与创新能力,使公路系统社会效益不断下降。很多公路系统不能形成自身造血能力,各部门间的攀比与落后,极大地制约着公路系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能力。

3提高公路经济效益相应措施

3.1建立健全公路系统的管理制度,提高运营效率

只有不断提升管理意识,强化管理能力,才能保证公路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增长。可以说,当前公路运营管理还是一个新学科,需要一个良好地发展过程才能不断成熟起来,那么要想完善提升管理能力,首先则需要由制度入手,用制度保障公路系统经济效益提高。在制定制度过程中,需要依据公路自身运营条件进行设定,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这样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务实性。对以往不符合现代经济建设的制度进行更新,全面调动起各级公路内部组织活力,通过制度保障,发挥组织作用,全面推动公路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优质化。当前有些制度较适合现代经济发展,如《收费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面有效提升了公路系统管理水平,从细节上做到了强化,提高运行效率,科学、规范、有条不紊地开展公路系统管理,使各类行为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2加大对公路系统相关部门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力度,提高其认识水平

用现代的经营思想武装现有人员,通过内部人员再造提升思想意识,可以通过相关培训与教育,促使员工自主学习,主要提高接受新事物,从本质上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使广大员工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开展教育培训过程中,不断革新传统旧观念、旧思想,树立新型市场经济观念,从人力资源上提高整个行业市场能力。

3.3加强公路建设与养护的管理力度,科学管理公路系统

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公路系统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公路系统内部潜力,调配好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资金投入以及设备机械等,达到运营合理,养护得当,实现各环节上的均衡发展,合理、科学、规范的发挥资源作用,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3.4多方融资,加快公路改建或新建步伐

依靠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并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不断发挥市场作用,通过融资手段促进公路经济建设,通过申请补助、项目竞争、银行贷款、压缩开支、招商引资以及集资融资等渠道和手段从多方面筹措公路养护资金,促进公路经济发展。

4结束语

现阶段,必须采取积极有效地解决措施,建立健全公路系统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改观员工思想,强化公路系统建设与养护管理能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路系统现状,进一步提高公路系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华艳.公路经济效益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1(18).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