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1:58
导语:在医学影像类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医教一体,合作共建实训中心
过去学院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的设备单纯用于教学,附属医院的设备也只用作临床诊疗,造成了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2006年开始,系统规划医护类实训基地,对现有基地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同时学院和附属医院共同出资近千万元购置了CT、MRI、数字化X线检查设备(CR、DR)、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康复治疗仪等设备,附属医院提供场地,合作共建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眼视光技术实训中心、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医学模拟实训中心。附属医院实现了硬件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实训中心和相关科室合二为一,设备既用于教学,也用于临床诊疗服务,有效推进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基地自我造血提供了市场条件。
以教促医,附属医院的门诊就诊人数、住院人数和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也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医助教、以教促医院,医疗和教学两翼齐飞的专业实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理顺体制,实行科室与研究室合一
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承担临床教学在近期没有直接利益,附属医院在一段时间内也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因此,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与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有机融合的教学组织机构是专业实体(附属医院)教学功能建设的重点。
学院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目前业已形成教学院长负责,科教科(护理部)职能控制、研究室(临床科室)具体执行的三级管理体制。在这三级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实行临床科室和研究室合二为一。比如,附属医院将放射科和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室合二为一,放射科主任同时是研究室主任,全面负责临床和教学,科室配备一名副主任分管教学,在主任领导下,安排教学任务,督促检查教学实施情况,协调、处理医教矛盾,组织评教评学,整理、保管教学档案等。
临床与教学工作实行轮岗和分段制,科室工作人员既是诊疗人员又是专业课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有课上课、无课上班,科室人员把教学和医疗都看作自己份内的事,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和教学工作,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融合,以及学校、医院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实现。
专业实体增强了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办学活力
专业实体教学功能、经营功能的完善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院高职卫生类专业的办学活力。一方面,临床教师经过教学与临床的轮岗锻炼,教学相长,教学和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他们能够及时把医疗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贯穿于教学中,极大丰富和更新了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学院附属医院有58名医务工作者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另一方面,专业实体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方面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兼顾临床工作的特点,比如,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每天上午8:00-10:00随带教老师教学查房,周六在手术观摩室由教师现场讲解观摩手术;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利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课后一个半小时和周六、周日全天,分批分组轮流到各科室跟班见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除理论教学外,其余时间全部在放射科(实训中心)进行真实的操作训练;其它专业根据临床工作特点,现场教学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我院医药卫生类高职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强,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通过专业实体化建设,以医助教,促进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条件,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达成,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以教促医,学院附属医院呈跳跃式发展。初步形成了医教结合、以教促医、以医助教、医教相长、教学与医疗两翼齐飞的专业实体整体发展模式。近年来,我院卫生类高职教育成果丰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成了护理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成为第六批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医药卫生类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的思考
1.强化专业实体的教学制度建设:医院是举办医药卫生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临床教学的重要基地,医院的数量、水平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我院现有直属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各1所,教学医院5所,核定病床5900张,生均床位达1.5张。保证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达到卫生高职教育临床教学的要求,这是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专业实体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专业实体化建设过程中,应全面植入适用于医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医院教育教学职能,使学生从以前由学校单一管理变为学校、医院双重管理。
1、临床医学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中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骨伤、眼视光医学、放射医学、针灸推拿、傣医学、蒙医学、精神医学、维医学、哈医学、藏医学等等。
2、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很好的专业,但是由于近年来报考的人数非常多,所以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也比较大。临床医学这个专业什么都学,可以说是比较万能的,包括什么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学医建议不要选什么专业
1、生物医学
首先,各位要注意生物医学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不相同,前者是正儿八经的医学类专业,而后者则是工科专业,且属于基础医学类。同时,该专业就业前景并不是很好,毕业后想成为医生较难,大多数毕业生更适合科研工作。因此,如果学历不高,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学生至少要有博士学历,才有相对多的选择,如科研、高校教师等。
2、药学
目前很多人都认为药学专业是一个“坑”,因为虽然是医学专业,但基本是做不了医生的。该专业本科毕业后多数人都会选择医药代表这种工作,而研究生专业方向更多,但大多毕业后也都是从事科研、学术类工作,学历要求高前景也很一般。
3、医学技术类
医学技术类是医学专业中的一大类,包括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等等,其中经常被家长、考生与口腔医学混淆的莫过于——口腔医学技术。不过虽然只是多了两个字,但却大不一样。前者是当下最热门的学医专业之一,而后者则是相对冷门的医学专业。从医学技术类专业毕业后,即使能进入医院工作,但想要成为医生同样很难,更多的人只能去到一些工厂,做一些技师工作。
学医选什么专业好
1.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病房床边的医学,它其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像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都在临床医学的范畴内。可以说,大致上除了基础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等之外,在医院直接给病人看病的都属于临床医学。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只要自己能够坚守本心,真心踏实的喜欢自己报考的专业,对自己所做的行业负责任,报考这个专业未来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发展前景也不错。
2.口腔医学
因为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就医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些比较重和急的病症。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全面健康的理念,因此口腔医学逐渐发展了起来。所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医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关键词】质量控制;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
伴随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医务工作分工细化以及临床服务要求的提高,医疗卫生行业临床相关岗位进一步分化,因此加强对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便提上了日程。然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为了尽量缩小人才培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即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从定义角度来说,质量控制即为达到规范或规定的质量要求,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行为和活动。[1]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则可以视为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是质量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对象或实体,即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生产、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的全过程中,设置若干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质量控制的主体则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社会、学校也包括培养对象本身。
一、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必然即质量控制模式提出的使然
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岗位需求的呼吁加大了对医学相关类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医学相关类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然而为了缩小人才培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加强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便成为使然。
(一)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
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多发疾病病种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卫计委2014年公布的卫生统计提要[2]中关于卫生部门市医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比例可以看出,以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代表的爆发性流行病的构成比例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以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比例提升,同时以损伤、中毒为代表的意外伤害类疾病也有较大的上升。这一疾病谱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现代医学理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以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使得从主要依托临床治疗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预防医学理念,与此相应各类健康相关职业者,医务社工、营养指导师、康复治疗师、呼吸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等应运而生,且都成为现代医疗保健事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人才。
(二)社会岗位需求的呼吁
伴随医疗卫生行业的增多以及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医院医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信息管理、医学教育管理等出现专业化的趋势,新兴的医技岗位需求日益增多,岗位设置更加清晰明确。以护士工作职责分类为例,目前其分工更加的清晰和明确,分为护士长、办公室护士、护理小组组长、治疗护士以及普通护士等。与此同时,医疗设备快速发展、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升、医院服务质量提高等都新增了很多岗位。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新兴的岗位存在严重的人员空缺,部分医院从临床调用,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不能胜任的问题。因为这些岗位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关的医学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精通其所学的专业岗位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鉴于此为了满足新时代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适应医院岗位设置的需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加强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并且提升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不得不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医学理念的转变和社会岗位需求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都应积极探索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发展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健康教育类、康复医学类等医学相关专业,以利于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更新与实践。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达到质量控制点和岗位需求点的一致,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则是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点向岗位需求点的回归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岗位的需求,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点的时候必须紧紧围绕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依据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中岗位需求数据来探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
(一)专业体系对接岗位需求
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是具有特定职业岗位群和职业素质结构的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立足应用型、技术型,注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形成特色。
1.专业设置适应横向动态需求:在关于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数据显示以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行业在未来招聘人数较多的前三位专业分别为“护理”(66.7%)、“医学影像技术”(36.7%)、“医学检验技术”(23.8%),未来招聘人数较少的三个专业为“药学”(31.3%),“制药设备维修”(31.3%),“医药卫生财会”(28.1%),从以上对比不难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实行动态管理,优进劣汰。同时我们还应适时发展新型专业和紧缺人才,为卫生职业教育注入永恒的活力。[3]例如在已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但上海尚未开设的专业中,46.0%的医药卫生行业认为上海应该开设“医学文秘”。
2.专业设置适应纵向层次需求:在纵向层面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岗位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适时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大专层次的毕业生未来5年可胜任的医学相关类专业主要集中在护理、药学、医学影像专业中,而62.1%的用人单位认为未来5年中专层次毕业生均不能胜任医学相关类专业岗位需求。从这些对比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建设同样需要适应纵向人才层次的培养需要。
(二)课程建设对接能力需求
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设置更重要的是对接能力的需求,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最为看重的。同时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87.5%调研单位认为在录用毕业生时最为看重的是与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体现了岗位能力的重要性。
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避免课程门类回归学科本位的现象,课程建设可以主要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会来选择课程的组织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程度,同时在进行课程结构分析设置课程时,要将所有的课程转化为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将任务而不是知识作为课程开设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严格依据卫生系统的执业资格考证,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
目前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对接能力需求层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学院在深入分析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在校内推进专业平台与(就业)方向模块、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并且对接岗位的能力需求。
(三)教学模式对接个体需求
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关于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专层次医学相关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显示,47%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一般。实现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关键是改变教学模式,对于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应更多的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来进行,实践性教学模式是相对理论性教学模式而言的,实践性是实践性教学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上遵循建构主义理论,依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践资源,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实训逐渐递进的原则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模块,适应和满足个体的学习规律和需求。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可或缺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该注重将行业、企(事)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等纳入教学队伍行列,建立一支完备且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真正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开展专职教师职业能力实践以及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现专任教师职业化,兼职教师教育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真正基于提高临床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4]
三、质量控制主体在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与责
专业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可以视为质量监控的平台,而社会、学校、个体则是质量监控的主体。
(一)社会层面: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
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的流动率是比较高的,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显示,流动较高的专业为“护理”(81.1%),而流动的原因除了与单位性质和经济效益相关的薪酬和工作强度外,主要表现为“对从事岗位认可度低”(34.0%),“职称晋升有政策瓶颈”(20.8%),或者“单位无生涯发展空间”(13.2%)。一方面有些岗位没有卫生系统对应的职称系列,导致晋升无通道,影响职业生涯发展,如:助产士、医疗文秘、医务社会工作者、美容技师等;另一方面临床技术人员管理不尽合理,职业生涯发展受限,如:我国护士岗位有独立的职称晋升通路,但明显受到学历学位的制约,绝大多数护士的职称停留在助理护士与护师之间,若无等级分类,则无法区分护士的年资高低、能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在社会层面为其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为每一个岗位制定清晰的职业准入制度,形成个体畅通发展与对接的职业通道。一方面有利于用人单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学校层面: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中,关于用人单位在录用医学相关专业人才时更看重的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个体的敬业精神、道德素质等职业素养。然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满意度调研的数据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应注重强化个体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应该纳入整个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可以依托公共选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以及各类通用能力的提高。依托专业选修课,促进专业素质拓展,提高专业能力。学校的第二课堂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社团等,促进职业素质拓展,锤炼职业能力。
(三)个体层面:形成职业认知的观念
除了从客观层面做好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外,个体本身最重要的则是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观念。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护师、药师与技师等而非医师,就业所面向是护理、药学、医技等。形成这样的专业思想之后,进而培养个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热爱所学的专业,认识到医学相关类专业同样是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观,进而形成正确的岗位认知和岗位认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具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对用人单位来说才能做到培养好,用得上,留得住。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证了医疗相关类人才在培养质量控制维度和控制主体,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横向方面对应岗位需求细化控制标准,在纵向方面依托质量控制对照,开展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曦,廖伟坚,朱扶蓉.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0.
[2]http:///mohwsbwstjxxzx/s7967/201404/f3306223b40e4f18a43cb68797942d2d.shtml.
[3]夏修龙,欧阳蔚,樊小青,涂明华,杨耀防,熊旺鑫.医学相关类专业设置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
[4]韩扣兰,常唐喜,吴争鸣.医学相关类专业发展现状与教育改革实践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一、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国家政策鼓励,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明确提出了要更新教育观念,实行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来提高学生质量。我国现阶段及以后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技术性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术性人才的数量及质量,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观念的改变,对从事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郑州市的一些企业的走访和调查发现,企业现有员工的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型的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行业竞争力。这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法宝。
3.医学相关类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很多医学相关类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职学校,尤其是医学技术类专业很多是小专业,其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齐,教材陈旧,实训就业基地匮乏,教师进行教学时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这是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校院合作,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国家,校企合作“双主体”的方式不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影响力最大。澳大利亚“TAFE”教育确立的学习、工作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采用的是传统的“2+1”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一年到医院或是企业顶岗实习。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个别专业也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工学结合的“1+1+1”教学模式,即1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1年到医院或企业临床教学,1年在医院或企业顶岗实习;或是“1+0.5+1+0.5”模式,即1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半年到医院或企业临床教学,实习过后回校再进行1年理论学习,最后半年到医院或企业顶岗实习。这两种模式理论和实践交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能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理论的不足,相互弥补,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相对高职医学技术专类专业来说是个很好的教学模式。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模式协议。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选定教材,设置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依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并派专人去学习企业文化和最新的技术;企业也要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或者兼职给学生上课,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的员工,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独当一面。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课教师及实践课教师,适时修正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对于医学生为什么要学物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看法不一,有部分教师和学者认为是为专业课服务,也有部分教师和学者是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同的目标定位,导致目前各院校对医药专业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相径庭。教学目的是理解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的准则,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医药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仅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也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所要求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医药类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医药科学的专门人才”,因此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强调物理在医药中的应用,不太注意物理学本身的系统性,对物理学的思想性、人文性也不够重视,而当今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宽口径、厚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医药类物理课程来讲,就是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所以应该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王义遒教授在《医用物理学实验》序中写道:“物理课程带给医学生的不仅是一种从事医药事业的手段和工具更是一种对追求科学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的科学态度的启示”[2]。
课程的内容选择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部分教师针对医学生专业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放弃了传统物理教材中物体的转动、分子物理学、热力学等从内容看与医学联系不太密切的章节,而加入了一些蛋白质和基因组序测定技术、计算神经生物等与医学紧密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弊大于利。首先,在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加入这些内容必然减少了物理学内容的讲授,影响了其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大部分院校的物理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讲,他们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再者,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的物理教师都是师范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的,他们对医学临床知识也是有限的,仅凭与临床医生交流、多查阅相关书籍,要把这些临床知识真正介绍给毫无医学基础的学生显然绝非易事。所以,对于医药院校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参考201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讨论通过的《医药专业物理及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予以确定。该要求指出对医药专业学生讲授的物理课程与理工类物理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只是对学时的分配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也就是要求医药专业的物理课程应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为主,增加近代物理内容的比例。对于物理在医学中的应用不必过于深刻的讲解,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医学专业课上也会讲到,比如说心电图在生理课中还会讲到,磁共振在医学影像里会讲到,但量子论和相对论等重要物理知识,如果物理课上没讲,学生就没有机会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而这些内容恰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启迪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2]。
为何毕业后没有从事摄影专业?如今高校的摄影、影像专业,出路在何方?不妨听听业内人士的说法。
摄影系是否还该存在
“压垮高校摄影教育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摄影专业招生考试归入美术类统考。”这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策展人林路的“危言耸听”。
不管摄影专业未来会如何,林路还是为本次爱普生影展做了序。林路写道:“从十多年前的摄影专科教育到如今10届本科摄影专业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在专业教师一如既往的敬业精神指导下,坚持多元的发展空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林路对上海工技大摄影专业的正面评价。
林路之所以发出“摄影专业行将就木”的危言,他所担心的,无非高校摄影教育已经走到了歧途陌路。
且看数据说话。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3年11月所推出的《国内美术学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第二稿)所言,目前全国设有美术学专业的院校共349所,设有绘画专业的院校共164所,设有雕塑专业的院校共64所,设有摄影专业的院校共89所,设有书法学专业的院校40所,设有中国画专业的院校共15所。“从专业设置的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专业中,美术学专业设置的院校最多,雕塑专业和摄影专业的设置相对较少。”林路说,“因为我国摄影教育起步很晚,摄影专业大多隶属在以绘画为主的美术统辖之下,所以绘画的学院派风格一直影响甚至制约着摄影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摄影自身的媒介特性,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而如今,摄影专业的招生,将再次归入美术类统考,按快门的手将先勾素描,未来是否摄影系索性归并到美术系呢?
而实际上,即使没有这次摄影专业归入美术类事件的发生,高校摄影教育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毕竟,在数码影像大行其道,特别是多媒体艺术初露端倪之时,再抱残守缺于银盐胶片、暗房技术等等,相当于抱定南墙往上撞!然而,可悲的是,目前许多高校仍在传授这些已被丢弃的技术。
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陈贤浩教授对我说:“电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摄影冲击很大。”陈贤浩透露,现在许多商家的宣传册,其中的商品都是电脑三维做的,不需要像既往那样拍摄照片。从前摄影系所教学的东西,早就不实用了。
“新闻与纪实摄影的佼佼者奋战在各大传统和新兴媒体,以其敏锐的视觉目光捕捉瞬间即逝的故事,传递突发事件和日常人生的诸多悲欢离合;广告与商业摄影的创意人殚精竭虑在华丽的灯光下,将灵感的微光转瞬迸发出迷人的信息画面,引人入胜导向消费者的天堂。”这是林路对本次影展作品的评价。而未来,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或许更多人将会像从事环保行业的齐晓东、从事拍卖行业的钱天玛等人一样,将摄影变作自身的一个爱好而已。高校摄影系是否还将存在,这个问题也将不再是问题,而全新的视觉艺术系必将取而代之。
大艺术教育只传授观念
“有一个说法:美术,艺术门类之一。近数十年来欧美各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往往以‘艺术’一词统摄之。”林路说,“即使‘美术’作为一个大的概念,摄影也应该是和绘画并置的,而不应该从属于绘画――那么,摄影专业为什么却盲目选择了专业考试的素描和色彩?”
据了解,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绘画与摄影并置的。比如法国,巴黎第学是法国一所国立综合性高等院校,以文科著称。该大学摄影及多媒体影像系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特色的系,它1970年从电影系分离出来,1986年成为能够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的成熟系科,并在1996年确定传统银盐影像和多媒体数字影像齐头并重。它也是全欧洲少有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内设置的摄影系。这所学校的入学考试和绘画无关!而本科生最后的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则是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
再比如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这是一所摄影门类十分齐全的综合类学校,分别设有本科和硕士学位的课程。学校的摄影教育隶属于影像艺术与科学学院,学院下设摄影艺术与科学系,共有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和一个硕士点。这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分别是:广告摄影、艺术摄影、新闻摄影、视觉媒体、医学影像以及成像与摄影技术。学校还设有影像艺术学硕士。关键是,他们是从更大的范畴考量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于是,他们的入学考试,也多方向地权衡,尤其是他们的毕业生因为专业的设置还可能获得理学士学位!
“我觉得,国内的艺术摄影有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拍照片的人艺术素养较差!”陈贤浩教授对我说,“高校摄影系教学,大多传授技术,而对人的思维方式、艺术素养等方面的锤炼,几乎很少。”陈贤浩认为,大艺术教育只是传授一种观念而已。而凡是艺术上创新求变的时代,都会诞生横空出世的大艺术家。陈贤浩以梵高举例,认为他的“小笔触”,创造了一种观念。“艺术是什么?它就是创造一种观念,有了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艺术。”
何处是归程
以上海工技大摄影系近年毕业生为例,我粗略梳理,感到摄影系毕业生毕业后未必从事摄影专业。何处是归程?有时候,以业余摄影的身份,反而去除了“著书全为稻粱谋”的浮躁。比如毕业于1995年的齐晓东,已经退出照相器材行业多年,他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伟翔环保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1991年毕业于上海工技大应用摄影美术专业的邵雪林,目前就职于上海服装集团联合服饰有限公司,任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2001年毕业的王华,开了家文化传播公司,自任总裁,同时还做农业,任上海正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总裁。
关键词 高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14-03
Research Report on Implementation of Pilot Work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ZHONG Yunlong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
duction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mode of ideal technical skills in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However, limited by many factors,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ilo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slow. To intensify the implementation, we must emphasiz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s a whole.
Key words college; modern apprenticeship;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W徒制的历史演绎与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学徒,辞海定义为:“徒弟的意思,跟着某行业的前辈一起学习东西的新手。”在各行业领域,学徒即为初学者,表明其实际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完善经验。学徒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学徒制在中国传统意义中就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就是师带徒、徒从师的教习育人模式,所以学徒制也称师徒制。学徒制从时代意义上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简称“学徒制”,也叫“手工学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古人习艺时在手工作坊或店铺中通过师徒共同劳动实现,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这种活动让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这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将师徒感情升华为父(母)子、父(母)女关系。当然,也有的师傅本身就是父母长辈,如家传绝学就是家族中代代传承的结果。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社会为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而由企业和学校协作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起源于19世纪前后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和19世纪末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就充分体现了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的典型特征和斐然效果。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校企育人经验,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出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四川省教育厅按文件精神,在全省遴选28所高职院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和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笔者就调查的四川省高校目前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状况,简要报告如下。
2 四川省高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网络咨询、查询资料等方式,提出以下十个问题:
1)贵校是否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
2)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级别是?
3)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时间是?
4)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专业有哪些?
5)贵校各专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人数有多少?
6)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周期是?
7)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是否签署校方、企业(医院)、学生(家长)三方协议?
8)贵校有无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执行方案?
9)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反响如何?
10)请问您对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有何意见、建议?
对四川省10余所高校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梳理,其中部、厅两级试点学校1所,厅级试点学校10余所。结果发现,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四川省高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总体较为迟缓,明显存在工科类院校(或专业)较卫生类院校(或专业)容易操作的偏差。多数受访学校认为,短期内学校没有充裕的时间与企业(医院)进行沟通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育人联盟;政府的统筹支持作用不力,企业(医院)的参与热情不高等,必然导致推行迟缓。
3 推行t缓的原因探讨及建议
推行迟缓的原因探讨
1)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成为推行迟缓的重要客观因素。教育部在2014年8月25日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各省市学校于2015年1―2月得到文件通知,开始向教育部申报试点单位。从被调研的学校来看,除一所部级试点单位是2015年8月5日首批公布的最早的试点学校外,其他10余所厅级试点单位都是9月30日公布的试点名单。8月是各学校的放假时间,即使第一时间获悉通过了试点申请,马上准备也有人员、精力不足之虞;9月30日公布的试点学校则更是感到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不能立即实施试点方案。
除被访的部级试点学校和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近一学期前开始(即申报后尚未批复)就着手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外,其他10余所厅级试点单位无一例外答复都是正在准备,尚未开始。从深层次原因来说,这个“准备”不是学校层面准备不够,而是短时间内学校努力与企业(医院)沟通协调不畅,企业(医院)方不从赢得符合自己需求和标准的技能人才远景出发看问题,而是基于眼前利益观发现合作没有多少收益,难以达成一致的育人联盟,所以洽谈进展都不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仅仅浮于表面浅层,难以真正深度融合。
以乐山一职业院校为例,该校酒店专业一年的招生规模不超过30人,连续三届不超过100人。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在当地反复磋商也未能洽谈成功,反而是与上海、浙江的连锁酒店合作成功。可见,对各试点学校来说,时间成了四川省高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较为迟缓的第一制约因素。
2)政府统筹支持不力是重要的宏观因素。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明确强调要“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把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根本任务,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好教育、人社、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部在四川遴选的试点地区是成都市,四川省教育厅确定的试点单位之一是成都市教育局,如果没有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的统筹协调,单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己之力在教育行业内部推动,看不到人社、财政、发改、行业、企业的合力,人社、发改无政策支持,财政无财力支持,企业无政策压力且无利可赢,企业参与热情自然不高。而上海、浙江等地深入透彻理解、执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政府将企业(医院)的合作参与纳入考核项目,这样企业(医院)就反客为主,主动找学校合作甚至入住学校办企业,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因此,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政府统筹支持不力是导致学校、企业合作不欢以致整个试点工作推行迟缓的宏观因素。各地政府应向浙江、上海学习取经。
3)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企业岗位紧缩,消减了企业的合作热情。受全球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制约,许多结构和产能过剩的企业效益下滑,被迫调整甚至裁员以适应新常态,岗位紧缩压制了企业的人员需求,企业内部自身的熟练工人尚面临停工待产甚至被裁员的危险,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热情自然被消减。
4)不同的行业特点别具愁乐不同的试点现实与前景。调研结果表明,工科类院校(或专业)较卫生类院校(或专业)容易操作。本次调研的以卫生类专业为主的综合职业院校,它们试点的专业均是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等非卫生类专业,唯有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以医学影像专业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
何以如此呢?熟知这两类专业(院校)实习规则的人不难清楚其中的奥秘,许多工科类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时即可根据国家劳动法和企业的效益获取多少不等的工资或生活补助等报酬,而卫生类专业学生实习时还往往根据实习医院的级别高低、地区差异、住宿条件的优劣等不同条件,给医院较高的实习补差费。如果要求医院也像其他企业一样,放弃长期形成的传统既得利益――实习费不要,反而给学生酬劳,学校和医院目前无力扭转这个现实。不仅如此,卫生行业还要求已正式毕业的本、专科及研究生以上的医护人员,必须继续接受2~3年不等的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入职医疗事业。
不言而喻,医学生缴纳实习费和规范化培训的事实自然表明,卫生类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愁苦远比了工科类专业的喜乐。所以,不同的行业特点别具了愁乐不同的试点现实与前景,卫生类专业(院校)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似乎难于登天。
5)学校、企业双方的主动协调不足。学校和企业双方是现代学徒职责共担的育人主体,单靠学校主动寻找企业伙伴,企业不主动寻求合作,校企不可能迅速契合。所以,学校和企业双方主体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而双方主动协调、契合不足,必然会迟缓不前。
加大、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建议 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企业要主动调整结构和产能,不断创新科技,更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合作,探索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满意的人才,从而加大、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力度和进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确保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