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新方法

时间:2023-05-29 16:02:00

导语:在课堂教学新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新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音乐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40-01

近年来,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音乐学习的行列中。学校把音乐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透析近年来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深感素质教育举步艰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后劲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教育工具却被大家多忽视。教育改革已走过二十年的探索历程,但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始终得不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其原因是忽视了美育教育。因此,要下大力抓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改革。

农村的孩子也会有变化,他们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天性逐渐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出来。但由于以前忽视了音乐教育中“动”的特点,导致了他们想动又不敢动。身为当代音乐教师,应深深地知道音乐课是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到:“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

一、 课堂教学

低年级的小朋友可塑性强,对知识充满着好奇,对任何事物都很有兴趣,但显然这种兴趣维持的时间很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良好时机,通过各种有效地方法、手段,将这种短期的兴趣转移成长久的爱好。例如,把学生最喜欢做的事巧妙的引入到课堂中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的学又有利于教师的教,何乐而不为呢?始终以引情、激情、表情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愉快地获得知识。

(一)“玩”中学,以景激趣

农村的小朋友对大自然、小动物十分熟悉,把他们喜爱的这些事物带到课堂中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课堂上不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景:有时组织小朋友去“春游”;有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参观“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课堂中学生惊奇、喜悦、兴奋,仿佛真正置身于一个又个的情节之中。

(二)“乐”中学,以情激趣

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把他们灵活的双手用来碰碰器乐,发出悦耳的乐音,岂不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吗?课堂中大量安排了器乐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创造音乐,创造美。“叮叮”的碰铃声;“哒哒”的双响筒声;“咚咚”的小鼓声;“沙沙”的沙球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爱听的声音。从简单的音响到带有节奏性的旋律,再到几个声部的和谐,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在音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光荣、自豪、快乐无比!

(三)“动”中学,以动激趣

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孩子发展的规律来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四)参与中全面互动

1、教与学的互动。重在发挥各具特征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触媒催化的作用,以及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产生积极主动地能动作用与反应。

2、师生的情感交流。重在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并开发学校的音乐课程资源,引导激发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产生情感的“共鸣”。

3、师与生间的互动。重在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可信赖的亲密伙伴。

4、生与生间的互动。重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交往、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外活动

农村的小朋友由于客观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艺术方面比城市的孩子少了许多发展空间。但“爱美子心人皆有之,”当看到、听到电视里,舞台上,同龄的小朋友那优雅的舞姿、甜美的歌声、动听的旋律……忍不住羡慕起来,希望演出的那个人就是自己。这时,学校就应该让这些孩子实现这个愿望,专门为这些小朋友开设舞蹈、声乐、器乐等兴趣班。

(一)适合的才是最美的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根据心理学发展规律来看,此时的儿童无意注意还趋于主导地位。在歌唱发声上,教师应运用许多形象的,孩子们易于理解接受的比喻来帮助他们了解。例如:歌唱时的呼吸,我们可以比喻成气球慢慢长大;又如,为了使孩子们较快的找到歌唱的位置。可以让学生发韵母“U”。在发声之前,让学生听听火车的“呜呜”声;蚊子飞过的“嗡嗡”声。

(二)多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

第2篇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创设参与情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进行行为实践: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课前演讲激情趣: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演讲内容新颖,学生们爱讲、爱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名家名言为我们实施语文教学提供了指导。叶圣陶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所以,学习语文不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即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在提倡“乐学”教育的今天,盲目的“勤”和“苦”并不一定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调整课堂结构,放开思路,敢于创新,“攀登”书山,才有“捷径”可走;“邀游”学海,才有“轻舟”可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众所周知,经验和理性在写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能否下笔成文,关键不在于他所掌握的知识储量有多少,而在于他是否具有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能力。这取决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细微的感悟能力,同时与作者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断地拓展思维空间,才能从生活中找准写作的切入点,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在创新思维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不可一味地狡辩,而要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炼观点。

语文还要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提高判断能力。写作是作者宣泄情绪和张扬个性的一种方式。但是不健康的思想会误导读者,甚至与读者的是非观产生分歧,出现模糊。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训练思辨能力,可采用辩论赛和材料辨析等方式进行训练,不过需要注意辨题的设置要恰如其分,不可脱离实际,也不可故作高深,而且要进行必要的简单总结,及时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免产生价值观上的误判。语言能力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语文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多进行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有所促进,教师可采用前面所列的随机演讲、新闻快点、心语交流,以及故事接力、精品赏析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体验生活,反思生活。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可见新课程把只能意会的知识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体验生活和反思生活。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根据课文内容,在学生流利的诵读基础上,创设意境,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在轻松、愉快中掌握课文内容,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有效的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语文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语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对激励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时间和方式的恰当与否,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教师表扬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非总成正比,某些时候关系不大以至于表扬会变得无足轻重;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第3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后道德水平”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道德意识发展阶段并初步编织自己的理想。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如果任由他们思想自由发展的话则很容易陷入歧途,因此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发展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监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道德发展特点编排了一系列科学而完整的思想建设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对他们形成良好品质,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培养独立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建设的过程。要想把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做好,简单的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教师积极钻研创新教法,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一、情境教学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思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坚决摒弃照本宣科、简单说教的教学方法。实现情感教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情感体验。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学习品德社会的知识,还可以深入领悟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价值。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不可能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带来的恶果有很深刻了解。这个时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带来恶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感悟。相信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自然会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对于他们接下来的交通规则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合作探究教学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的实践性做出了规定。关于这一课程性质,《标准》有明确阐述:“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自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上学到知识,内化自己的品德修养。

例如在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一课前,我特地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有关讲诚信和不讲诚信的小故事,让学生把这些课外学习的成果带到课堂上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习小组甚至把一些故事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感染了班上的每一个同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有了课前教学的充分蓄势,同学们对讲诚信和不讲诚信正反两个方面行为和结果都有了深刻认识。因此,接下来的学习也就顺当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教学法

课堂40分钟的教学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只靠每周几堂课是不行的,特别是相较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而言就显得更加不够了。所以,较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技巧甚至是能力等东西很好地运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做好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把课堂内外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得到有效拓展,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果才能得到保证。

第4篇

一、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构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努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体验,激发起他们的内驱力。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惟我独尊,更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讽刺、挖苦等,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一纸空文。

二、掌握科学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课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较多,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在高中化学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作用。这里笔者主要讲一下口诀记忆法。它是指把本身联系很少的材料,根据它的内容要点,编成整齐对称、偶句押韵,朗朗上口的语句,使之富于趣味性。这种记忆方法称为口诀记忆法。使用这种方法,使人们能快速、方便地记忆,又不易忘记。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是历年来高考热点之一,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该元素被氧化,这种物质是还原剂,可运用口诀“升失氧还原剂”。在讲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中,可采用顺口溜为:“化学式子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单位要相应,上下单位须相同;遇到两个已知量,要找不足来计算;遇到多步反应时,关系式法是捷径”。这样,使学生感到繁琐的知识不再难记,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记忆效果。

三、设计新颖导入方法

爱因斯坦对教师修养曾提出过三点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课堂教学艺术包括很多方面,课堂导课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课是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富有情趣的导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如在学习“甲苯”时我们可以通过讲如下故事来引入新课:1912年至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很多国家的石油商争着要与德国成交,有的还尽量压低售价,但是德国却只购买婆罗洲石油,并急急忙忙运到德国本土去,由此看来,德国人专购婆罗洲的石油,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了。德国人安的是什么心?令人奇怪的是揭开这个谜的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化学家在对婆罗洲的石油化学成份进行分析之后,马上警告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化学家凭什么依据破了这个谜,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反问道,停了停,让大家深思片刻,然后说。)大家要知道这个谜,今天学好了新课,就会知道的。

此外,高中化学课教学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游戏导入法,即教师利用青少年贪玩好动的心理性格特征,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入新课的导入方法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这样才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设计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演示实验又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行创新教育的重要体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外界刺激物新奇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时,在大脑皮层上就产生稳固而强烈的兴奋中心,使得暂时联系更容易形成和巩固。这种相应的强化是学生进而理解现象和本质以达到巩固知识的必要条件。实验现象以新奇刺激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消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在积极做好教材规定要做的实验的同时,针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补充并改进演示实验,推行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首先安排学生做了在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酸和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有些盐为何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探索新问题。

五、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仅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同时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对当地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

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法;创新

1.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学生达成“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学风。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此,教师对待学生要做:点头和微笑,专心听他讲“微笑”表示友好,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喜欢你”的表现;“点头”表示赞许与接纳,使学生倍增勇气,积极思考,“专心听他讲”是指通过集中精神倾听不同意见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师的友好态度,同时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去积极思考。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兴趣,信心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学者认为,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都积极的参与,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比如在介绍人物的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名片,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自主的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捷。学生不但制作了一张张个性的名片,还都开始积极发言,进行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下,都能流利的根据名片上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信息,如Name,Age,Telephone number等,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目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一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情感。因此使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老师在教学生英美国家人名和中国人名字在书写方面的区别时,可以给学生一组英美国家的人名和中国人名,要求学生去分别写出这些名字中的“Family name”和“Last name”,并从中找出两种国家人名在书写上的区别。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去动手做。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乃至最后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机会,足够思维的时间和机会,足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4.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ich teacher do you 1ike best? 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What are your hobbies?等。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但大脑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吸引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加强思维的深刻性。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的优良品质。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者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

5.鼓励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手段,违背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这一语言准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全方位,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多层面地启发,诱导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博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进入网络,查找相关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学生还可以在课后利用所查资料编写故事,这便是信息的加工,创造;课外再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自选研究专题项目,学会运用信息资源,重构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目的。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5(1).

第6篇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方法 创新

 

一、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学风,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因此,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点头和微笑,专心听他们讲话,“微笑”表示友好、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喜欢你”的表现;“点头”表示赞许与接纳,使学生倍增勇气,积极思考,“专心听他讲话”是指通过集中精神倾听不同的意见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师的友好态度,同时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去积极思考。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由于兴趣、信心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学者认为,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都积极地参与,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比如,在介绍人物的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名片,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自主的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学生不但制作了一张张个性的名片,还都积极发言,进行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都能流利地根据名片上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信息,如name,age,telephone number等,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目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情感,由此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在教学生英美国家人名和中国人名字在书写方面的区别时,可以出示给学生一组英美国家的人名和中国人名,要求学生去分别写出这些名字中的“family name”和

“last name”,并从中找出两种国家人名在书写上的区别。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做。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乃至最后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机会,足够思维的时间和机会,足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四、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要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ich teacher do you 1ike best? 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what are your hobbies?等,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但大脑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吸引和发现学生独特、新颖的想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加强思维的深刻性。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者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

法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 

五、鼓励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手段违背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这一语言准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全方位、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多层面地启发,诱导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博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进入网络,查找相关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学生还可以在课后利用所查资料编写故事,这便是信息的加工和创造。课外再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自选研究专题项目,学会运用信息资源,重构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和抵触情绪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抱怨花了很多功夫在地理上,却收效甚微,因此导致学习情绪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为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新的课程培养方法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的学习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地理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地理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和情感的过程。但要产生这一效果,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改革。

一、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1.深挖教材,寻找兴趣,拓展思维

兴趣无疑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兴趣不单指的是一味追求课堂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从心底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兴趣的培养上,教师要注重技巧的掌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先从设置有趣的课堂导言开始,再结合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挖掘本质,让学生在主动发现奥秘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另外,新的地理教学目标应该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文字表达为主的、枯燥的教条式学习,而应增加更多鲜活的、跟生活相关的实例,利用这些实例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于课本中的鲜活案例,教师应该结合案例内容,深挖其中的内涵,让学生由浅入深,大胆构想,从而延伸思维和行为能力。这样,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就不仅仅是“教学”,而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了兴趣。

2.课外延伸,创造情境

相比于其他课程,地理课需要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作支撑。因此,除了课堂式学习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创造些外在的条件,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思维和视野。在平常的地理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善于捕捉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设置情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地理问题转变为大家熟知并能容易理解的道理,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研究去寻找合理的答案和对策。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地理问题的讨论,通过开设“地理角”给大家提供讨论的场所,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还可以引用媒体设备,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地理问题和地理事物。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教条式学习,而应是能真正为学生生活实际服务的,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学习。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1.地理学习观念的改变

在很多中学生看来,相比于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地理学习是一门副科,既然是副科,自然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他们通常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这种心底上的不重视,使得地理学习停滞不前,而多数地理教师也过于强调逻辑和理性思维,从而使地理课变得没有生机,导致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观察、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缺一不可。因此,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才能使地理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才能使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变得行之有效。

2.教学方式的创新

无疑,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通常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牢记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填鸭式”教学也许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新的地理学习目标应当着眼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发智力,健全身心,培养多方面的地理技能。而教师也应改变同学生的关系,在学习上给予其有效的指引,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下与学生平等相待,答疑解惑,孜孜不倦,这样才能形成教与学良好互动的场景。

3.地理思维的培养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而自然地理中又涉及到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人文地理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因此它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关注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发掘和掌握、运用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地理规律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有裨益,这也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则能使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际,让地理课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4.实践教学的引进

和其他课程的创新目标一致,新课标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走出课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知识。因此,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模拟教学,让学生能有深刻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简单的地理调查,比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调查当地居民区的迁移状况、对当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勘察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地理模型制作,如地貌、景区、建筑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克服传统学习和教学的弊病,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和行为能力都能有所提升。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有效的课堂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和畅所欲言的机会,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只有这样,高中地理课教学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08).

第8篇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第9篇

一、巧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语文教育专家认为社会生活一切资源经过取舍加工均可为我所用,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但中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是仍有很多教师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拿着教参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会只讲课本内容,并让学生整段记录约定俗成的所谓“标准答案”。严重约束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有责任打破教师、课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应尽全力巧用各用教学资源,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以收到良好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网络给学生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很让人回味。 老师问大家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如何?统计结果大家大部分没有完整读过,但有一些理解。之后老师就进入到网络学习《红楼梦》的过程:一是对作者的了解用百度搜索“曹雪芹”。二是为了对其中人物关系的了解查“荣国府示意图”。三是朗读表演了王熙凤出场的一节后,打开“你问我答”留言版,在上面留言评价王熙凤,教师也从网上查找了一些观点,供学生参考。四是分工合作寻找描写贾府环境描写的句子,复制、粘贴到论坛上。供全班同学浏览。还有学生从网上下载了贾府的示意图、实景图。老师便让学生看着图描述环境。五是老师预设了一个问题:贾府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得幸福吗?接着看了一段电影《红楼梦》的吃饭的视频。提问讨论:你们家吃饭和他们家一样吗?你喜欢在自己家还是别人家里吃饭?林黛玉在这样的家庭感受如何?如果再给林黛玉一次选择机会,她愿意进贾府吗?为什么愿意或不愿意?最后老师还留了点时间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学生们提的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你喜欢宝玉吗?你喜欢黛玉吗?宝黛结合真的能幸福吗?这一节课我感到课堂容量很大,但学生情绪一直很饱满;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精设问题引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提问是探究式学习活动最好的开端,好的问题能使探究活动直击主题,既能节省课堂宝贵的时间,也能减少不必要因素的干扰,简化探究的程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一个或几个问题,可以是老师预设,也可以是个别学生或小组提出。问题要有思考性和创新性,能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知中的矛盾,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我在摸索一些常规的有价值的课文问题时,发现一些文章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写”,比较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展开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

例如上《荷塘月色》时,我预设了三个问题:月下的荷塘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写月下的荷塘,写阳光下的荷塘,或者风雨中的荷塘可不可以?作者是怎么写月下荷塘的?各小组可以自由选择讨论的问题进行阅读分析探讨,还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讨论。通过讨论学习,学生不仅分析了月下荷塘的色调变化及作者心情的变化,还分析了写景的层次和多种写景的手法;甚至还分析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月下”的新内涵:学生认为之所以写“月下”的“荷塘”,不是其他荷塘,不仅是因为月下的朦胧与淡雅适合去调整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还因为“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故乡”与“家园”等相关联的意象,说明作者处在迷茫中,正需要找寻心灵的家园。我不能不佩服学生的联想力,这不是老师备课能备出来的。

三、加强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课程,应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四、诱导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