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读论语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1 21:55:57

导语:在读论语心得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读论语心得体会

第1篇

论语》曾经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当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这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我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在今天我看来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上要"耐心",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我们经常是这样说,也这样想。但事实上,我们许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老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老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呢?当然是心态的和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只有保持心态和谐,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合理定位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接受挫折,乐于迎接挑战,客观看待努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心态和谐,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献社会、奉献教育的快乐,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所以,于丹《论语》心得也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第2篇

关键词:《论语》;中西差异;宗教性;社会性;道德建构

时下一直盛行着一种观念,中国人如今普遍缺乏信仰,导致全民的浮躁性,无畏无惧。强调《论语》对现代人空虚的精神生活的一些补益与启发,以呼吁人们重拾对传统经典的热爱和尊重,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商业性的“国学热捧”,从而增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提高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应对国际舞台上纷繁复杂的竞争较量。

一、儒学的巨大包容性。中国的儒家思想虽在汉朝时被汉武帝尊为至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外儒内法”或“儒道互补”,甚至“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合流。这与儒学自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相关。反观西方宗教,例如基督教,上帝就严禁他的信徒阳奉阴违,必须是全心全意地虔诚,才能受到主的庇佑,背叛上帝和异教徒的下场一样凄惨。但是儒学不但能兼采众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同时也并不排斥宗教,甚至融入宗教的成分,也正因此,儒学才能在中国千年文化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它不仅仅如黑格尔所说是“警世格言”,“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理性探索。中国的知识分子数千年来没有宗教份子的偏执和迷狂,却是“唯理是从”,能够博采众长,接受各家学说,纳为己用,所谓“海南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儒学这种宽容性,能使它在如今成为建构社会公德的一种重要资源,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这也将助我们的儒家思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论语》的人情味。《论语》中的孔子从来不是在庙堂上正襟危坐、完美无瑕的神,而是会因为子路不高兴就认真地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会在江水之畔惆怅地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缺点,有脾气,有任性,深具人格魅力。这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虽然他有时会狠骂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志强不可圬也。”甚至诅咒子路“不得善终”,但其实他是一个活泼又喜欢开小玩笑的性情中人。而且孔子也一直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养,由情入理,不是泛滥的个人情感,主观臆想,也不是冰冷的理性判断,而是“情理交融”,重视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重视人伦的社会关系,但其中又蕴含着理性的积淀,有底线,有原则,有条件。如“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是到了古稀之年,历经世事而虚怀若谷,凡事看开,由心所欲,但仍需不逾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语》不是《理想国》,孔子也不是柏拉图,没有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而是要求仅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直接的现实作用,所谓“以实事程实功”。而且《论语》通俗易懂,从不卖弄玄妙艰涩的文字游戏,或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与大众生活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所以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把《论语》当做案头小书作为休憩闲暇的“心灵鸡汤”,后代朱熹等人的“四书五经”反倒把原来活泼可爱的孔夫子变作一个迂腐陈旧、不苟言笑的刻板圣人。我们在《论语》中品味着人生的智慧,感受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三、强调“人治”。论语中有很多篇都涉及劝服君主实行仁政的教导“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希望通过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来达到政通民和。后又有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孰不知没有制度的保障,再清廉的官吏也很难做到“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所以比起西方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观念,儒家的过于理想化不够现实,百姓只有期待明君、贤臣的出现,才能伸张正义,天下为公,这种消极的等待使国民性受到几千年的压抑,所以才产生了所谓中国的“顺民”,鲁迅先生批判的“奴性”,出现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即使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只是强调为人君者要for the people, 而不是像西方文明主张的government of the people.因为儒家思想的预设是“人性本善”,乐观地相信人性是好的,政府也是好的,由道德修养,礼仪教化可以让整个社会臻于郅治。只能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图景,,暗中有其现实的政治目的,但本质上还是蕴涵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四、“人文主义”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虽然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但并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提倡的“人文主义”,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性的教化,由内心的道德责任感上升至政治思想观,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则是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人本身的价值和欲望,从而发展出“人道主义”、“英雄主义”。而且西方事实上是以机械理性为主导,提倡民主和科学,儒家则更多的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实用理性,经验积累。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与宗教的神秘玄学也完全不同,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礼教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家间的规范准则,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可如今物欲横流,人们更多地关注外面的世界,却荒芜了心灵之园,这越来越偏离孔子的训诫,人亦步亦趋地陷入周而复始的被动工作中,与曾经的理想越来越远,无法超越现世的精神困境,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

五、结语。分享《论语》的心得体会,比较东西方的思想差异,为了站在不同的角度、视点,客观地看待文明的发展轨道,从而帮助我们看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也为了更多的人能回归我们的传统经典,不仅向外,更由内探寻建构主流价值观、社会公德的智慧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3

[2] 于丹《 心得》中华书局2006-11

第3篇

细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和研究方法。老派读书人一般都有这样的基本功:一字一句地读去,涵泳深味,直读得月明星稀、水落石出。特别是清代的一些读书人更是这样,如段玉裁把薄薄一册《说文解字》读得如痴如醉,“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余年”,竟然读出了“盖千七百年无此作”、字数多达数百万的《说文解字注》,堪称细读的榜样。20世纪在英美兴起的至今影响不衰的新批评文学研究同样提倡文本细读,认为阅读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首先要了解词义,其次要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真正的读书,当采取如此方法。

用这种方法读我国的经典著作最为适宜,因为经典著作大都字数不多,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极其丰富,用言简意赅来形容非常恰当。然而,要把这三部经典著作彻底读明白,那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当刻苦的努力才见端倪的,否则,只能望洋兴叹而已。

汉代以后,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我国古典社会约束和规范人的准则,它确立了各种层级和次序来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是一门很实用的政治哲学,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家庭建设,一方面可以经略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平衡人际关系,当然,也可以陶冶人格、修养道德;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比较超脱,研究的是自然与人如何和谐相处的关系,人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更不能把人力强加于自然之上,人和自然率性而行,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却提出了人与自然世界是如何前进以及如何科学前进的问题,指出了如何认识人、如何认识自然世界以及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演变路径。

在我看来,这三部书揭开了世界上一切文明的本质,只不过选取了各自不同的阐释对象和阐释角度而已——这三部书实质是一部书,一部分为三个章节的书,这部书能够“经天纬地”,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它们原初地昭示了天地大道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但这三部书是如何产生的?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学生们一起回忆老师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针对不同问题的教诲,然后一条条记录下来,收集而成的一部书。孔子这些包含历史、文化、哲学、教育、伦理、音乐等内容的至理名言隐含着他系统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这也证明了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学者。

老子相反,估计他也应该有一大批信仰自己学说的学生,但没有见到老子的学生整理出老子语录。老子西行至函谷关时,受了别人的催促,才跑到楼观台平心静气地写出了《道德经》。虽然这部伟大的专著篇幅不长,却成为世界哲学和文化的经典。看来,老子是既述又作的,“述”的湮灭了,而“作”的流传下来了。

《易》成书的年代应该很早,没有见过老子读《易》的记载,而孔子是确凿读过《易》的,“韦编三绝”就是讲孔子读《易》的故事。但是我想,老子肯定是读过《易》的,他不但读了,而且还研究得很精深,精深到能出神入化地运用《易》。在他的《道德经》里面,就包含着“事物问互相转化、互相依赖”的《易》的思想。老子极其聪明,是智慧绝顶的人物。不过,和孔子一样,至今也不知晓他的学说师承何人。有人说《道德经》是玄学,依我看,确实是这样,不只其内容玄妙,难求真正的解答,就是文本之外也都似一片迷雾,不可尽知。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与弘扬,流传悠远,至今不绝。老子的直接继承人是庄子。庄子先认真梳理老子的思想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理论阐释,这些文章辑为《庄子》。庄子才思敏捷,视野宽阔,文辞优美,想象瑰丽。如果说,孔子的儒家学说是约束人行为的规范,那么,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是提倡人性的适意。于是,前者便以人世的态度对待人生,后者以出世的态度对待人生。

出世与人世是古代读书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从实际情况来看,纯粹出世和纯粹人世的人很少,大多是依据时势来取舍出世与人世,所以,这就容易产生个人心灵的矛盾和痛苦。其排解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倾情诗文书画,一种是浪迹山水荒野,也有两者兼而有之。虽然中国文化在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但其思想主脉,是不会脱离《论语》及《道德经》的藩篱的。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第5篇

一部《论语》筑师魂

黄娅玲

少读《论语》,只是浮光掠影,停留于对词句的理解;而立之年,走上教育岗位数载的我,重读《论语》,发现一代教育大师孔子的为师艺术令人景仰。尤其在细读《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节时,孔子和四位弟子“言志”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位教育大师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大师的为师之智更是令人钦敬。

“侍坐”即学生陪老师坐着,而不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沟通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让学生打消年龄的顾虑,能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居则曰:‘不吾知也!’”看来老师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全面,知道他们的想法,更知道他们都想表达自己的志向。“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用激将法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试想,在这样一位如知己般的师长面前,学生难道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吗?师道尊严让我们的老师习惯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我们的孔夫子却是如此的亲切和蔼,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夫子哂之”,这个“哂”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夫子慈父般的宽厚。“尔何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言简洁,问题直接明了,不像我们有些老师,有时为了卖弄,故意将简单的问题问得学生云里雾里。当曾皙有所顾虑时,夫子鼓励他,没有关系,尽管说。而且在谈话时,曾皙一直在鼓瑟,若在现在,他早就被罚站了,哪还有他说话的份。可夫子非但不制止他,还一再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权力。反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睡眼朦胧,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参与的快乐,没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即便是有,老师也只喜欢听和自己的预设相同的声音。这样的老师,真得跟夫子多多学习。

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夫子并没有一一进行点评,只在曾皙说完后说了一句:“吾与点也!”这样不带任何感彩的点评,不会给其他学生带来压力。而现在有些老师,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空洞而毫无价值。还有些老师喜欢用自己的态度左右学生的意见,扼杀学生的独特思维,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应声筒”和跟屁虫。夫子在和曾皙的单独交流中,一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就表达了对每一个学生的肯定。在肯定学生志向的同时,也中肯地指出他们各自的不足,说明夫子对学生的了解,也可见他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却说,一部《论语》筑师魂。它是一部精深的教育学著作,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精读、去细思、去感悟,从而传承夫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夫子的为师之道。

(作者单位:汉寿县龙阳镇东正街小学)

感受《论语》的温度

何 卿

虽是假期,我仍像蚂蚁一样辛苦地忙碌着。天气很热,但庆幸的是能跟随李统兴编辑的步伐穿越《论语》看教育,涵咏佳句,炼教育之精华。于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孔子朴素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给每个学生的温度;在与大师精粹语言神交之时,我谛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心音,搜寻他的教育智慧。然而纯善的教育公益——春晖学院,同样也给我们每个年轻教师带来了触动灵魂的温度。

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天这种教学思想仍富有现实意义。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孔子善于一步步启发和引导的写照。因而我们不应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忽略了学生的知识性,要注意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无欲利,无见小利”,教育是讲艺术的,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只教给学生应试技巧,要把眼光放高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由此可见,孔子不满意终日不违的、不提相反意见的学生。他欣赏的是像颜回一样——闻一知十的学生,重视的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应多提供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要拧紧他们思维的发条,通过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注重因材施教,他观察学生的方法,因着学生性格而区别对待。他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在此基础上,他对每位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之,故退之”。今天,科技飞速发展,电脑、电视、手机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更应该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秉性脾气、爱好兴趣,以此而因材施教。自古教学有法无定法,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方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世界的冷暖取决于人心的温度!“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易中天认为没有色彩的颜色是灰色,因为它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放眼当今,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只有配上思想的高贵纯粹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平江的七月,春晖援教,一个个执着于教育的志愿者,承载着一个个五彩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为全省的小学教师送来了为人师、为人友的温暖。主题却是单纯的——教育公益,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距离,没有性别,只有温度!我坚信,心怀春晖,人生四季如春!(作者单位:平江县钟洞学区)

《论语》的“心境之美”

第6篇

1. 德育平台――培植快乐教育的沃土

(1)构建“快乐书香班级”文化

图书角、阅报栏、信息栏、作品栏、书香味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师生温暖的家,让每一个师生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的班级生活充满着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师生结束一天的活动回家时,能对班级充满了无限的留恋和不舍。通过创建快乐书香班级,激活师生潜能,构建快乐书香班级文化,尊重、满足、善待、成全每一个生命。 (2)推行快乐阅读的生活方式

倡导“朝吟、午读、夕悟、读书会”阶梯阅读。以阶梯阅读为依托,倡导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学校阶梯阅读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其获得成功的智力,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朝吟,让经典唤醒生命的黎明。将学校德育主题、班级活动有机结合,进行主题性朝吟课程《书润童年》的开发与研究,整理出优秀且适合不同年级的早诵内容,使早诵内容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师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开始诵读,唤醒了沉睡了一夜的心灵,唤醒了一个个美好的早晨。朝吟内容为《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或童谣、儿歌、儿童诗、古典诗词等。

午读,让最美的书浸润最美的童年。每天下午第一节前20分钟的午读时间,全校师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编订学生小学阶段百篇优秀阅读书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不同年级向学生推荐共读书目和自读书目。

夕悟,品味生命成长。每天下午放学前20分钟为夕悟时间。低年级每周一次读写绘本。中、高年级学生每周一次随笔、日记。不同学段创造出合适的夕悟方式,赋予他们诗意童化的名字,形成特色,创出品牌。

开好“班级读书会”。学校要组织各班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 课堂平台――优化快乐教育的阵营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双向互动的高效课堂。倡导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老师从讲台之上走到学生之中,从演员变成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充满生命与活力。我校的快乐课堂是“三乐课堂”,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教师的善教之乐,学生的善学之乐。我校的快乐课堂是“三声”交汇的课堂,即有掌声、笑声、质疑声的课堂。学生脸上有笑容、心里有阳光,获取知识的过程很愉快,接受知识自然轻松。质疑声,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3. 课程平台――拓展快乐教育的内涵

(1)快乐体育课程

①创建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我校以打造和谐校园为动力,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积极创建广州市体育(毽球、篮球、田径)传统特色学校,体育教学在提升我校办学品味和水平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课是快乐体育的主阵地。

②活跃快乐的体育大课间。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要求,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而进行的活动。我校以“让运动成为习惯,让生命更加精彩”为出发点,本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体育理念,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的快乐大课间,师生齐参与,形式活泼多样,趣味盎然。

③开设快乐的体育俱乐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技训练水平,同时使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沙墟一小成立了快乐体育俱乐部,开设足球、毽球、篮球、田径等项目,不仅满足了不同孩子发展的需要,更为孩子个性特长的培养另辟了一片沃土。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课外阅读 初中学生 养成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初中阶段不少255万字”,这样看来,初中学生每学期应该阅读不少于43万字,每个月不少于8.5万字,每周不少于2万字,每天3千字。这一要求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定下来硬性指标,也为中学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你会发现他们的阅读量非常匮乏。这也给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对指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一些心得体会,以期给中学语文教育者以借鉴和启发。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兴趣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外阅读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而言,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因为初中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烈,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课外书中,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注重课内外结合。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介绍他的其他经典散文作品,如《背影》,还有和当下流行歌同名的《荷塘月色》,让学生主动阅读;介绍老舍时,可以讲他很遗憾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进而说到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名的《骆驼祥子》,选择有趣的情节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在讲《论语》十二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道德修养的成语大比拼,告诉他们《论语》里聚集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成语,让大家下去寻找搜集,达到阅读论语的目地。只要老师心中想着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介绍多拓展,相信学生会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朝着你预设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激发阅读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优越阅读条件的创设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离不开优越的阅读条件的创设。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首先,教师要详细了解《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学生所推荐的课外读物,搜集调研各个学校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所推荐的书目,进行了整理分类,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荐、指导。譬如,针对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汤姆.索娅历险记》《羊脂球》等作品;而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推荐推荐他们阅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寂静的顿河》《白鹿原》《家》《春》《秋》《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还可以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推广阅读养成教育,比如建立班级读书角。调动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拿到班里与同学分享,让语文课代表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列举好书目,还经常鼓励学生少吃一点零食多攒一些零用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以弥补读书角书源不足问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并指导家长科学购买图书,指导他们多购买诸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三.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经过多年的读书角活动开展,笔者发现很多班级的读书角建立后,学生的确对读书感兴趣了,但他们在书的选择上和读书时间的安排上却走向了误区。学生并没有按《课程标准》要求或老师推荐的书目买书,而是常常会把自己拥有的只要不是课本的书都带来,漫画、港台杂志、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等等成为了很多班级读书角的常见书目,从而导致了课外读物内容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必要时可以采取措施,以纠正片里的方向。

书目的问题解决后就是要知道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他们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因为,学生在阅读方法上很容易走入误区,他们会一味的讲数量不讲质量,一天就看完一本书,有的同学连下课时间也不放过,那种读书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往往会是事与愿违,反而会收不到成效。那么如何利用时间阅读呢?可以要求要求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如周末放假时间,这样也利于写读书笔记。至于如何阅读,可以指导学生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具体来讲,一般的课外读物,学生可以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以周记的形势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可以尝试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在实施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两周或三周作一次检查,而不是放任自流。在每次语文课前可以尝试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阅读的课外书籍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分享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让学生体验到到阅读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还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故事会,如:神话故事会、名人故事会、寓言故事会等,让学生展现阅读成果,并且评奖奖励,维持学生阅读兴趣。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口,课外阅读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助推器”。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本就狭窄的阅读空间遭到严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阅读冲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多推荐一些好的书籍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教学上以兴趣为基点,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故此,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出对阅读的热情。如学了笛福的《荒岛余生》就会激学生们去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渴望。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时期,需要很多方面的精神食量,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还要读些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有益的科普著作。每一部书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教益与人生启迪,对他们自身的想象力、理解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在阅读世界里自由飞翔,享受阅读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2改善自身的阅读方法

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少,所以,教师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大家知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传授浏览、略读、选读、跳读、精读等诸多阅读技巧与方法。这些技巧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同样需要。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做到掌握文章主要思想,还要能充分理解关键的信息,没有合适的阅读技巧是无法达成的。除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摘抄好词好句,时间久了无形中就会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叙述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向他人转述自己所看的故事也是一种锻炼自己口才的有效手段。

3拓展自身的阅读文本,反复质疑,扩展迁移

对书的理解掌握程度的反馈,可借鉴查阅一些资料,及时检验自己阅读程度和其他别同学的异同,或者自我评价测试,设计一些“词语的乐园”、“语法邀请赛”等娱乐性题目,与其他伙伴一起讨论。宋代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怀疑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辨伪去妄,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课外阅读时,学生就书中的字、词、句、篇、章等产生疑问,也可对书中的写法、结构,或人物言行、思想性格,甚至是社会风貌等产生质疑,产生的疑问越多,也就会越积极主动去阅读。如读《三国演义》时,很多学生会质疑这些问题:赤壁之战为何称为“鏖战”?书中的曹操如此“奸诈”,为什么在课文中却读到他的“日月之行,苦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如此胸襟博大的诗句呢?历史中的曹操是否就如书中所写这般呢?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呢?通过质疑,进而主动探究,学到的知识远比阅读这本书得到的要多。

4开展多彩的知识讲座,拓宽语文课外阅读的视野

为更好地履行阅读,教师每周可用两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观看一些经典著作相配套的视频。多播放一些诸如《百家讲坛》类型的栏目,比如说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品读《水浒》等。又如,待学生读完经典名著后,播放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中的精彩片段,如《城南旧事》、《茶馆》、《雷雨》、《乱世佳人》等。观影结束后,指导学生及时整理思路,提出疑问,或者点评感悟,教师再与学生一起交流碰撞……然后再及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写在本子上。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经典著作,并且领略经典的韵味,能更好地把握经典的现实意义。

5选择适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书籍

初中生的求知欲很高,自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但是缺乏相关的辨别能力。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思想情况、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等,认真负责地去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言辞规范的读物;同时,还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们推荐对自身有益的图书,除《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以外,可以向学生们推荐由大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精读》一书,它把大纲上要求阅读的古诗文进行分类编辑,每篇都有作者简介,对照古文的译文,还有一些赏析,很适合学生去品读。这些诗文形神俱备,规定学生们每天熟读成诵一到两篇,让他们品味词句意蕴,思考鉴赏角度,既赏心悦目,又拓宽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养。同时,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阅读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激励学生展开思考,在阅读中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吸收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等,再经过自我过滤,实现心灵的转变,在吸收中促进自我发展。

作者:刘喜春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长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

第9篇

一、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1.在班里,利用黑板报,出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推荐书目”,“科技小消息”等栏目。

2.建立班级图书角,从图书室借阅适合低年级学生的书籍,并发动学生踊跃捐书,制定借阅制度,这样学生可以借阅图书,早上来到学校或课间自由时间,学生都在阅读课外书,与别班“交换书读”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3.寻找课内外阅读结合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重视家校共同教育培养

1.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支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关键,请家长在家里设图书角,常带孩子去买或借一些书籍,让孩子不光在学校有书读,回到家里,也能触手可及自己喜爱的图书。

2.树立榜样。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要是家长光告诉孩子阅读是个好习惯,而自己却不读书,那孩子就认为读书无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是影响孩子的一生。

记得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一句经典话“如果说想要孩子喜欢看书,首先当父母的要看书。”就算不想看,也要拿本书,假装在那里看,看得非常认真入神,父母要在家里制造读书的氛围,孩子才会耳濡目染,爱上阅读。

3.重视亲子阅读。亲子阅读,其乐融融。在家里,父母要抽空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亲子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热情和信心。在其乐融融的状态下,读书成了孩子的乐趣,会激发孩子更多地去进行阅读。

三、选择合适的书籍

好书固然有益,但选择尤为重要,古语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会选择,择其善而佳者以读之。1-2年级学生处在成长的黄金阶段,为他们选择读物要考虑到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以阅读水平因素,一、二年级的孩子更喜欢那些琅琅上口的三字经或古诗词儿歌等。所以在选书时,我从孩子的角度去选择属于孩子的书。我主要选择这些内容:

1.诵读经典诗文。一、诵读唐宋词,厚重文化积淀。唐诗、宋词是中华诗词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早读时,日有所诵,长此以往,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让孩子受到熏陶,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二、诵读古今贤文。国学中经典文辞句段,是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等。

2.诵读儿歌。儿歌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富有童趣。我选择了《日有所诵》这本书,在早读或班会上,抽出十分钟时间,教孩子们一首儿歌,不一定要求孩子背诵,重在于激发兴趣。孩子读儿歌的劲头很大。

3.多给孩子们推荐一些精美绘本书籍。推荐优秀的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儿童绘本读物,绘本彩用鲜艳的图画,精练,童趣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想象力,常看绘本书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好的绘本书能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将孩子喜欢的事物呈现在孩子面前,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感动着孩子。当我给孩子们读《猜猜我多爱你》,不久,班上就有了好几本。

4.推荐中外优秀故事书(适合低年级的)。

四、榜样的力量就是无穷的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而老师在儿童眼里是榜样。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向师性在学生面前塑造阅读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我一有空就在教室里读读书,有时读入神会忘记身在何处,跟随书中的情节喜形于色。学生看见了便问,我便将精彩处再读给学生听,或用生动形象的语方向学生介绍书中的故事,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久而久之便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上酷爱读书的名人故事。

精品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