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2:03
导语:在旅游企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积累和融资困难。旅游企业的发展资金积累较为缓慢。旅行社是微利行业,酒店投资量大、成本高、回收期长,景区与酒店基本相同。有的企业发展几十年规模仍然有限,资金的原始积累过程较长,旅游企业普遍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第一,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旅游汽车公司等非资源经营性企业多为中小规模,固定资产小,缺少高附加值的抵押财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规定的条件,申请贷款困难;第二,酒店、景区等资源经营性企业难以将资源资本化,金融部门只规定将景区门票作为质押条件,而不将旅游资源价值作为申请贷款抵押的条件,使得企业申请贷款渠道窄;第三,很多景区仍然是行政管理,政企未分,产权不明,限制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融资;第四,农家乐(包括民居接待点)的企业身份不明确,金融部门没有出台农家乐担保、贷款优惠的具体政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二)旅游项目用地困难。一是缺乏旅游用地专项支持政策,《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用地的范畴、定义及类型没有明确规定,没有对旅游项目用地及旅游投资建设用地优惠等政策的具体规定;二是绝大部分地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旅游用地规定不明确,旅游用地规划没有真正与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可变性较大,操作性不强,很多旅游项目用地指标不足,往往只能通过置换集体用地来满足,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农家乐、乡村酒店等乡村旅游用地多采用租赁方式,办不了“两证”,使得业主很难大规模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同时多为当地村民经营,有较大资金实力的外来投资者很难介入,土地紧张和流转规模小、难度大及“差别”待遇等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四是旅游业对环境要求高、用地规模大,且没有优惠政策,旅游用地成本高于工业用地,增大了投资商的成本,项目招商困难;五是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旅游用地审批程序繁琐、部分旅游景区和度假村等旅游用地不合理或实际开发不到位等土地浪费现象和旅游用地产权不明确等问题。
(三)员工队伍不稳定和素质呈下降趋势。首先,长期的价格竞争和成本压力,使得旅游企业无力负担较高的员工薪酬,宣传引导不够和社会评价不高,员工职业自豪感和忠诚度下降,事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导致旅游的行业员工流失率较高、流动速度快、初次就业比例高,员工队伍素质呈下降趋势。此外,旅游高等教育脱离行业需求,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滞后,难以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四)认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很多人认为“旅游就是吃喝玩乐”,对旅游产业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增进国民福利、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人居条件的战略性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地方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思考和系统规划,旅游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较为困难,还导致了政府和企事业组织等难以保障公民的旅游福利,影响旅游的公开采购。
[关键词] 奖励旅游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 政策扶持
奖励旅游是现代管理为达到特定的目标,以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为对象,以免费旅游为奖励措施的一种激励机制,反映了现代管理手段的一种创新。奖励旅游的发明和实现,使企业员工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并由此获得足够的精神激励和自我发展的动力,生产效率也随之显著提高。世界每年奖励旅游客源达到350万,其中美国占到50%,而中国目前只占1%,但却拥有相当可观的增长势头 。目前,美、德、英、法、意等国有超过50%的企业采用旅游奖励对员工进行激励。
一、奖励旅游在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除了以工资薪金收入为诱因外,还以福利待遇条件为附加值交付。奖励旅游是继带薪休假之后产生的又一额外超值项目,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企业员工原来对企业的期望和感知得利,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业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1.奖励旅游是企业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
通过奖励旅游,员工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作出长久贡献的期望。奖励旅游作为一种奖励手段,与其他奖励相比,所产生的效果更长久,爆发力更强,而且员工毕生都会记住,最终转化为企业业绩的增长,成为长期激励的有效因素。
2.奖励旅游是企业团结员工的得力举措
在奖励旅游过程中,员工的身心得到放松,知识得到增长,与此同时,旅游作为正常生活之外的偶尔放纵行为,很容易接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旅游活动中,大家处于一个和谐的环境,心情都得以放松,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宗旨和使命的认可,并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而齐心协力。
3.奖励旅游是企业运营的一种良好方式
通过奖励旅游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与合作伙伴的联系与沟通。这种交流容易产生新的创新项目,从而为公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如果将奖励旅游与庆贺活动相结合,提升团队意识与项目娱乐性并重,能够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激发员工的高昂士气的效果。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组团旅游也是一种广告宣传方式,可以有效扩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
二、奖励旅游作为奖励手段的特点
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那么奖励旅游则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激励式契约。相比其他激励手段,奖励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1.激励效果事半功倍
奖励旅游的激励性功效显著。通过旅游中的一系列活动,如专项会议、颁奖典礼、主题晚会、集体游戏、友情赠送等,极大地激励员工与客户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使其获得地位性身份而成为忠诚员工与客户,愿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奖励形式多种多样
奖励旅游不单纯是观光休闲,一般都会有精心设计的集体活动。例如出发仪式、参观相关企业、晚会、培训、研讨、表彰、庆功酒会、主题晚宴等,通常企业高管还会在此期间与获奖者共商发展大计。通过在旅途中穿插一些“惊喜”、“感动”的小创意活动,以弘扬企业文化,传达对员工或经销商的感谢与关怀。
3.培养团队精神效果显著
奖励旅游团队动辄几千人,在比较休闲放松的环境中,给利益相关者创造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接触、交流机会,既有人情味,又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4.与会议旅游合二为一
奖励旅游作为商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向于与商务旅游的另一重要分支会议旅游合二为一,形成“会奖旅游”。纯奖励旅游活动越来越少。公司需要利用奖励旅游活动殊的场合和集聚的机会进行培训、会议与交流,以增强员工、客户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激励其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三、国内企业奖励旅游存在的问题
如今,奖励旅游在国外已达到相当高的成熟度,美国约有50%的公司采用奖励旅游的办法来奖励员工;英国商业组织的奖励资金中,有五分之二是以奖励旅游方式支付给员工的;在法国和德国,奖励资金中的一半以上是通过奖励旅游支付给员工的。 国内奖励旅游却存在诸多问题:
1.奖励旅游观念缺乏
由于我国奖励旅游发展时间短,经济体制尚处在转型时期,企业对奖励旅游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奖励旅游的本质认识不足,把奖励旅游等同于企业福利,或等同于公费旅游。从本质上说,奖励旅游是一种管理手段,其行为不仅仅是对参与者的奖励,更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二是对奖励旅游的激励作用认识不足,将奖励旅游和现金奖励、物质奖励等常规奖励方式等同。
2.奖励旅游活动层次低
由于我国奖励旅游刚刚起步,奖励旅游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出于对成本关注,故国内旅游主要以短途为主,旅游目的地多数分布在公司所在地区或周围地区。从时间角度讲,奖励旅游一般在三天以内。从奖励旅游的内容来看,观光性质的奖励旅游占绝对优势。从团队规模而言,“国内奖励旅游团平均约110人 ”,比国外动辄上千人要少得多。就消费水平而言,国内奖励旅游消费层次较国外低。
3.奖励旅游发展不均衡
奖励旅游团队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占到总数的60%以上,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大约占到35%,而国有企业仅仅占到总数的5% 。这反映了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奖励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密集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奖励旅游的发展则要缓慢得多。
四、在企业中推广奖励旅游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奖励旅游,使之得到健康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与策略。
1.开展奖励旅游的理论研究
奖励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无论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域来看,都有着历史必然性,值得深入挖掘和提炼。目前对于奖励旅游国内企业参与度低,主要原因是奖励旅游的优越性尚未被企业界所广泛认同。与其他激励理论相比较,奖励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企业界对于奖励旅游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足。企业只有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才能自觉地指导奖励旅游的实践。
2.加快奖励旅游的人才培养
奖励旅游除了要让企业满意,还要不断满足奖励旅游者的特殊需求。奖励旅游者除了一般的游玩观光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其自身价值的精神需求。奖励旅游根据企业诉求而度身定制旅游产品,通过一系列细致周到的全程服务和超值服务,为参与者带来无限惊喜,激励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达到企业的特定目标。奖励旅游活动对组织者的专业要求很高:既要懂得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还要具备举办各种专业会议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是促进我国奖励旅游在企业中推广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是对企业经办人员进行培养,提高其变革、创新、控制、组织、协调的能力;二是引进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的国际奖励旅游专业人才,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
3.精心打造旅游产品
奖励旅游产品是奖励旅游活动集中指向的目标,是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旅游服务项目的综合体现,因此,其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奖励旅游活动的效果。国内企业对奖励旅游参与度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奖励旅游产品质量低,奖励旅游者不满意,企业也没达到预定的激励目标。打造奖励旅游产品应根据企业的特定要求、度身定制,设计高水准的奖励旅游产品,如接待规格、食宿标准、游玩线路、主题活动、会场安排、宴会布置、礼品选择等,一切应让委托方信任满意,所有过程尽量做到融入企业文化和营理念,以达到企业举办奖励旅游的管理目标。
4.注重奖励旅游的政策保障
奖励旅游在我国还刚刚处于导入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特别是站在为生产者服务的高度,予以政策措施上的保障。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奖励旅游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允许将销售额的2%作为奖励旅游经费,计入公司成本,而且不计入个人收入,提供了合法避税的手段。二是把奖励旅游作为带薪休假来看待,提倡在企业内部实行奖励旅游制度等。
另外,可以尝试奖励旅游与分时度假相结合,一方面既可以降低实施奖励旅游企业的成本,又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另一方面促进仍在使用疗养院员工的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奖励旅游。
参考文献:
[1]夏林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M].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2006年11月
[2]王云龙:新兴生产服务业:奖励旅游业[M].新兴旅游产业问题研究,2007年8月
[3]高 静:国外奖励旅游发展比较研究[Z],,2004-5-1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市场迅速壮大成熟,而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信息化阶段。2008年“智慧地球”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接着就迎来了“智慧城市”的风潮。在此基础上,“智慧旅游”也很快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也是旅游业正式进入信息化阶段的必然结果。智慧旅游时代的来临无疑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可以说是在旅游信息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兴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慧”主要是指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改变人们固有的工作及生活方式,根据人们的状态、习惯和需求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反映,真正的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的舒适度等,实现科技与实际生活的进一步融合。最早被提出的有关“智慧”的概念是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而随后提出的“智慧城市”顺利地将“智慧”理念的理想照进了城市的现实。而随着“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便也成为了重要的建设对象,“智慧旅游”便由此产生。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旅游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的,只是有的侧重于对智慧旅游给旅游者带来的体验变化进行阐述,比如马勇、姚志国等提出的概念;还有的将智慧旅游的概念倾向于管理变革,比如张凌云、史云姬等对智慧旅游的理解;还有的学者认为智慧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比如唐洪广、殷千红等。虽然学者们给出的智慧旅游的概念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一致:首先,智慧旅游利用了移动云计算、物联网、高速无线通讯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其次,智慧旅游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旅游体验,旅游企业的管理与营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肯定了智慧旅游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下发展的旅游产业并不等同,前者要比后者的范围更为广泛。智慧旅游是指利用高新技术来实现旅游者或旅游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智慧城市下发展的旅游产业,主要是指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发展,大多是将信息技术简单直接地应用到传统旅游业经营与管理中,只为简化工作的繁琐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智慧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带来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却也相应的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隐患。大多数的传统旅游企业的发展都到了瓶颈期,再加上自助旅游和私人定制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的涌现,部分传统旅游企业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危机。传统旅游产品同质化和过度开发的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展也缓慢,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高新技术而来的智慧旅游时代恰好为传统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传统旅游企业来说智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智慧旅游为旅游企业带来的机遇
1、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改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传统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没实现全部资源的最优配置,往往会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消耗太多的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改善。智慧旅游利用高新科技对资源信息收集与分析,并通过系统的科学分析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控,可以使旅游企业对自身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为深层次的了解与规划。同时,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旅游市场进行高度细分,进一步确定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联合行业内其他旅游企业开发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完成资源的实时共享,减少单兵做战,实现双赢或共赢,进而也可以拓宽旅游企业的发展空间,促进旅游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2、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对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创新,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智慧旅游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就是可以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通过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移动上网终端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特别是旅游者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旅游市场需求信息的分析,时刻掌握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偏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反应,制定相应的调整对策,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设计旅游产品。并结合旅游市场的最新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与改造。同时,在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高度细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市场需求要提供相应的、不同的服务,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顾客对旅游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进而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才有机会去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3、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控制旅游企业的发展节奏,来实现旅游企业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旅游企业有机会通过对自身信息以及合作对象或者是竞争对手信息的整理、对比与分析,来进一步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合理规划次要目标群体,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所带来的无用的消耗;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辅助旅游企业对市场竞争情况,做出客观、冷静的判断,不做冲动的决策,也减少错失良机的机会,合理的掌控企业发展的节奏,不进行过度的资源利用与开发,进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旅游为旅游企业带来的挑战
1、智慧旅游的发展直接考验着传统旅游企业的应变能力与反应机制,一旦其无法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将会有被市场竞争淘汰的危险。人或者动物在面临突发的巨变时,反应越迅速、适应越快,那么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传统旅游企业也是如此。智慧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一场高新技术在旅游产业掀起的一场飓风,如果能够顺势而起,合理地利用智慧旅游创造的机会,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都做出升级改造,那么未来能够走多远,就看风势强弱,但终归会越走越远;但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反应,或者是停滞不前,那么就会有被连根拔起的可能,最终退出市场竞争的舞台。
2、由于智慧旅游主要是依靠高新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也就对专业型人才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因此传统旅游企业如果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也很难借助智慧旅游的发展而突破自身的难关。传统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较差,顾客的体验度与满意度低,都与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关。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同质化程度高,一方面是由于旅游线路的复制难度较低,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缺少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了传统旅游企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但智慧旅游的发展如果离开了专业型人才的支持,就只是一个空壳,毫无任何意义,甚至还会成为旅游企业前进的绊脚石,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在借助智慧旅游进行发展时,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发展策略
智慧旅游在旅游产业的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等多个方面的智慧优势。从智慧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的双面影响可见,旅游企业在发展策略上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改变现在被动的现状,成功将发展的危机变成前进的动力,走出眼下的困境。
(一)重视目标市场大数据,创建独立自主的智慧营销系统
大数据就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的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对大数据的处理通过需要借助云计算来完成。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旅游市场的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直接影响了市场细分的结果,影响旅游企业对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判断,进而影响旅游企业在营销策略方面的制定。
旅游企业通过对旅游市场大数据进行统计,准确地掌握客源市场的基本信息与具体的市场需求,定位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目标市场,再利用云计算来完成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明确掌握客源市场的最新需求,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最有特色的营销方案,并通过对大数据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的发现目标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智慧旅游的发展,旅游企业借助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创建独立自主的智慧营销系统,这不仅是指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效营销策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高速无线通讯技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完成营销平台的建设,而不再只是依靠第三方平台进行有限的线上营销。在旅游企业自主的智慧营销系统中,可以通过设计与创新营销内容与手段,来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提升现有客户的兴趣度,来扩大市场影响的范围,以达到旅游企业营销推广市场的最终目的。
(二)提高专业人才占有率,形成高效优质的智慧服务团队
目前,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无法提供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服务,而且多数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一直没有明显的提升,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匮乏。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其他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与其他行业相对,旅游企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素质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同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的质量,进而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与体验度。而旅游企业中少有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也因为合作者的良莠不齐而无法形成高效优质的团队合作。
智慧旅游本就是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那么也必定会对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即使旅游企业制定再多富有创意,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策略,如果缺乏有力的执行者,那一切也都是空谈。而且往往越是出奇制胜的策略,越是需要得力的执行者来完成。因此,旅游企业要想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上至旅游企业的管理层,下到旅游企业的一线员工。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高学历、高知识等等,但是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注意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引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岗位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三)重新整合扩充资源链,开发高性价比的智慧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产品的竞争之所以十分的惨烈,就是因为同质化竞争严重。旅游产品的特征也导致了旅游产品极易被复制,所以市场已经成熟的旅游产品可有谓是大同小异,即便是有较新的旅游产品出线,也会很快被竞争对手复制,而这种竞争时刻有演变成恶性竞争的危险,现在就时常有恶性的低价竞争发展,这样的后果必然就是导致旅游行业混乱,整体停止发展。其实,旅游企业之间完全可以形成良性竞争,最终实现共赢。
目前的市场需求发展的形势下,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必须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顾客处在被动地位”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随其发展”来进行转变。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市场才会选择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如今兴起的自助旅游,一部分原因就是传统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重复,灵活性与体验性过低,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实际上旅游企业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只是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下,旅游企业进一步掌握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就可以有针对其个性化的需要开发旅游产品。同时,由于在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些是无法单独完成的,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通过行业内的资源共享,实现按需定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还可以实现行业内良性的共同发展。
(四)合理融入高科技成分,打造量身定做的智慧管理系统
目前,大多数的旅游企业都缺少完整的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管理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有的旅游企业没有定位明确的目标市场,有的旅游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缺少认知,有的旅游企业没有共同的发展目标等等。智慧旅游将促使旅游企业将高新技术融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之中,比如对于内部管理来说,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对企业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同时监测他们的工作状态与成果,进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对于外部管理来说,旅游企业则可以通过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预估竞争对手的反应,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进行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调整。
(一)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任何旅游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必须拥有特有的、独立的企业文化,如果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文化的支撑,对旅游产业从长久的发展进行分析,将会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及制约,旅游产业的本质的特点主要是以旅游景点特色文化为支撑,以特色文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的文化具有先导作用,以竞争为方式,以发展为平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对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旅游收益不仅与旅游人数的数量有关,而且与旅游企业的品牌、服务以及文化层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愈紧密,企业文化因素愈多;旅游产业经济愈发达,旅游企业发展模式就会更加健全,旅游企业的发展速度就会愈快。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只有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快旅游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从而才能推动旅游产业以及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理解不够,很多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是表面现象,很多旅游企业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上以及硬件设施的创新上,但是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文化的变更有很多的局限性,并且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新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而对旅游地区中的传统文化以及旧文化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建设的新形势的企业文化缺乏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从而造成企业文化建设受到停滞的现象。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超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旅游产业中培育创新性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和核心。但是传统的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对传统的自然情结,从而形成人们传统的观念,因此想要转化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的现代文化素质,不断吸取、学习外来文化,并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创新旅游产业文化。并且还应该进行分析并找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从而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并体现新时代的精神的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以及市场观念,还应该充分体现传统的特色文化,将传统的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将企业文化成为旅游企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新时期管理的核心理念。随着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中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旅游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十分关注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的志趣,并且应该尊重人的尊严以及价值,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不断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
一是经营机制的创新,在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采用市场化理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在旅游文化企业应该采取“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以及企业运作”的原则,开展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从而形成旅游企业的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应该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在旅游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统一的领导以及企业管理,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三是投入机制的创新,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企业中加强投入机制的创新,可以设立专门的旅游企业专项资金作为旅游景区以及景点的宣传促销以及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还可以根据旅游企业中现有的资金开发招商引资,实施资本运作,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以及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造旅游企业品牌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一、低碳经济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变原来的对于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对于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较高的发展中的外部性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旅游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一直走在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前列,而如何打造和有效实现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新时期下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增长起着决定作用,它可以显著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带动相关环节和主体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创新其循环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即从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层次去考虑循环发展问题,将其建设成为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对旅游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的分析来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和要求在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建立某种机制确保其功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最后要着眼于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分析,提升循环发展模式的价值贡献程度。
二、低碳经济下目前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企业目前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循环发展对于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和内在效益增长的贡献率都还比较低,循环发展的理念和思维在旅游企业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普遍性认识。除此之外,归纳总结起来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长期整体规划的充分考虑和有效解读,使得对于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都没有得到企业相关保障和机制的支持,相关的环节和职能也没有得到持续性的朝着循环式发展的机能转变;第二,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从上下游供应链的范畴来考虑和分配相关循环发展模式的要求,使得旅游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成员对于整个循环发展模式的贡献率较低,这也使得整个循环发展模式在整体功能上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三,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旅游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具体细分,使得其循环发展模式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率较低,不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要求将相关的客户诉求和意愿有效地融入到循环发展的模式之中。
三、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低碳经济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从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整体业务运行的角度出发,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建立健全确立为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然后以此为指导将符合循环发展的模式和理念贯穿于旅游企业的业务决策、战略制定和具体业务环节之中。这种战略地位和层面的确认是确保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得以持续推进和保障的根本,它可以使得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发展得到有效的资金资源投入保障;第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根据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细分和要求,将之从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范畴中根据优势分析来做出具体的职能分配和工作安排,然后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根据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来达成相关机制来避免各种短期利益博弈行为。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配合和协作是快速建立起高效的循环发展模式的组织保证;第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对于旅游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流程做出具体的分析,然后将旅游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纳入到循环发展模式之中,以此来提升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从而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水平。
四、总结
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其独特的产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决定了打造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其增长水平质量和内在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低碳环保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即从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的高度层次去认识和考虑,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功能细分将之从旅游企业产业链协作的角度来进行操作层面的思考和措施制定,最后要根据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和价值增值环节的需要来具体修正和调整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参数和属性。
参考文献:
[1] 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2] 刘德智,李杨.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 理论导刊,2010(05)
关键词:经济转型;政府行为规范;优惠政策供给;私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041―08
一、引 言
优惠政策和法律制度通常被看成是转型期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许多文献着意于刻画作为政府“偏好、态度及认知水平”集中反映的政府政策所扮演的角色[1]。还有一些文献从“制定法”的层面强调了法律制度完善对私人企业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2]。在他们看来,有关私营企业财产权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私营企业发展水平。
奥尔森[3]则提醒人们警惕政府所具有的进行大规模征用或罚没,以及单方面改变契约条件的能力。若政府行为受到严格规范,政府规模和行为变化的后果通常是可以预期的;相反地,当政府行为缺乏必要约束时,由于无法预期政府可信承诺的能力,私营企业产权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风险),企业投资激励会受到抑制。正如施莱佛等人[4]所指出的,一个行为受到有效约束的政府,规模扩大更多地意味着供给公共产品能力的提升,不会直接导致政府从事非生产(掠夺)性活动能力的增强,客观上是有助于企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沿着这一思路,我们的兴趣主要在于检验政府行为与私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优惠政策与法律制度在转型期中国私营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理论与假说
(一)法制、政府行为规范与企业财产权保护
熊彼特发展了一个企业家在企业成长及经济变化中发挥中心作用的理论框架。钱德勒从经济史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企业为应对技术和市场变化所发生的演进。在企业的演进(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素质和反应被视为关键性的解释变量。循着熊彼特和钱德勒的传统,赵志君和金森俊树[5]分析了中国和俄罗斯私营企业规模(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他们试图证明,私营企业规模与企业家才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转型期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水平是由私营企业家的边际能力决定的。
如果考虑到经济转型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我们则倾向于韦伯的看法,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家创新激励的结构性因素应更具解释力①。先进工业国家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经验证据,只有在财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时,企业家才有可能对技术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机会做出积极反应。
保护企业财产权的法律制度无疑是重要的,但正如张维迎和邓峰[7]所指出的那样,很久以来,知识界关于变法的讨论多从“制定法”的层面展开,具体制度层面的博弈却被忽略。保护私营企业财产权被片面理解成: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应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及法律。在我们看来,这种无视政府权力“双刃剑”性质的做法存在着将研究引向死胡同的风险:政策和法律的效果往往由政府官员的认知水平和业务素质来解释。
用来保护私人财产权的政府权力,同样也可能被用来掠夺私人财产。也就是说,政府对私有财产的可信承诺,是人们愿意融入社会的前提。但不受控制、不受约束的政府权力使得政府对私有财产的承诺不可信,对分散的私人投资和企业资本扩张产生了强烈抑制。如同经济关系中的委托人和人,单靠各种形式的法律条文还不能对政府行为产生足够的控制,也不足以保护委托人免受人“不良行为”的危害[8]。
白重恩等人[9]在最近一项有关中国私营企业银行贷款的经验研究中,将法律(政策)分为法律(政策)内容和法律(政策)执行两部分,并认为中国不同省区的地方政府对法律(政策)的执行力度是不一样的。在法律保护不到位的情形下,私营企业发展起来的替代性安排(自我保护机制)对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我们想进一步说明的是,替代性安排形成和存在的根源正是因为政府行为没有受到严格规范。从长远看,私营企业自我保护机制的负面影响会非常显著:容易形成历史上所谓的,削弱法律(政策)的可执行特征,导致国家强制的“低水平均衡”,最终影响到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张维迎和柯荣柱[10]在一项跨省调查中发现,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私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将拥有过大的权力、行为不受限制的政府视为某些现象的始作俑者是站得住脚的。法律制度(政策)可执行性特征的缺失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去发挥企业家精神从而承担起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所必需的风险。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提出第一个需要检验的假说:
假说1 过大的政府权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使得政府对私营企业财产的承诺不可信,削弱了法律(政策)的可执行性特征,对私营企业发展会产生显著抑制。
(二)私营企业发展中的优惠政策因素
众所周知,不同于其他转型经济,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速度上的“渐进性”。在转型过程中,各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治理权是逐步解除的。在这个意义上,大量文献强调了各级政府有关“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变化对私营企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片面从数量及形式(内容规定)上强调所谓的优惠政策供给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例如,由于政府权力对私营企业利润的侵蚀,私营企业行为发生扭曲,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准确预期私营企业行为,构成私营企业融资障碍[11],这并不能单纯通过金融政策的改进来消除。民用航空业、石油化工业中的私营企业因国有垄断企业不断排斥、挤压,处境艰难的现实,同样能够说明一再寄希望于通过政府提高优惠政策(数量和形式)的供给水平来从根本上改善私营企业发展现状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误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还需要检验本文的第二个假说:
假说2 政府优惠政策的供给水平并不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特征形成的主要贡献因素。
三、变量和模型的选择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本文的分省面板数据(1996―2003)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所披露的官方数据①。根据巴罗[12]的研究,如果政府受到严格监督,政府规模扩大可能会加强企业盈利能力;否则,政府规模的扩大将导致企业绩效下降。在本文中,我们使用政府规模、公检法支出比重等替代变量来刻画政府行为对私营企业发展的效应,并由此判断法律(政策)是否具有可执行特征,即转型期中国私营企业的产权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
为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私营企业发展状况,我们采用企业平均规模、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ID)和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IV)三个变量描述地区私营企业的发展水平(SC)。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投资者人数主要反映了私营企业在数量、新旧企业更迭方面发生的变化;企业平均规模则可用来说明企业由小变大的趋势,通常代表了更高水平的企业发展[13]。
为避免模型中的选择性偏差,一是利用面板模型控制各地区的特点,二是采用虚拟变量。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并且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大国,中国各地区之间在自然、历史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都有可能对私营企业发展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故有必要对不同地区和某些特殊经济事件的影响进行控制以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各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说明见表1。
(二)模型的选择
本文对随时间改变效用的变量均作了滞后一期两年移动平均数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各种可能性偏差,如通过对各变量的相关系数检验,各解释变量之间共线性均在可允许范围之内,各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为检验相关解释变量对私营企业发展的贡献,我们建立两个双向面板约束模型((1)、(2))和一个总体非约束模型(3):
因变量LN(Pit)表示i省在第t年的私营企业产值、投资者人数和平均规模的自然对数,模型包含了前文定义的所有解释变量,下标t-1表示取滞后一期的两年移动平均值α0……α10、β0……β9和γ0……γ4是待估计的参数,εit(μit、ωit)代表随机误差项。(1)式主要用于估计在给定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优惠政策的贡献;(2)式中的六个解释变量主要用来刻画政府行为的效应;(3)式则用来衡量优惠政策和其余六个变量对私营企业发展的总体贡献。
四、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Stata8.0软件对模型(1)、(2)、(3)分别进行了回归,表2、3、4报告了按工业产值、企业规模和企业投资者人数计算的回归结果。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在表2、3、4中,方程(2)、(3)均是固定影响模型(FEM)优于随机影响模型(REM);对于方程(1)则是随机影响模型优于固定影响模型。
在所有回归结果中,知识产权变量系数都是不显著的。知识产权授权率对私营企业发展没有产生预期的正向作用,说明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缺乏效率,许多已颁布的法律(政策)并没有被认真执行。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行政管理变量对私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在3个模型中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且系数绝对值较大。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增加1%对私营企业发展带来了约11%―87%的负面影响。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变化对私营企业没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私营企业发展。
公检法支出变量的影响在表2负的不显著,在表3和表4则是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我们的预期相反,公检法支出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比重的增加对私营企业发展似乎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一般情形下,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性的增强有助于契约执行和降低各方交易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对交易活动的制约,使私营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银行信贷和扩展业务范围[14]。但我们所取得的客观数据无法反映效率和公正的主观判断。公检法支出比重的上升也可能意味着机构臃肿、低效率和政府司法机构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能力有所加强。
制度外收入在表3中不显著,在表2和表4呈负的相关关系。可以认为,制度外收入对私营企业发展产生了较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发现与陈抗等人[15]用预算外收入衡量政府 “攫取之手”行为得出的结论基本吻合,比例越高,“攫取之手”行为越强。关于政府规模的影响,如我们所预期的,在所有回归结果中,政府规模均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政府规模的扩大抑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政府任意决策的权力不受限制,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监督政府的难度上升,政府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虽在表2和表3中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1%的显著性水平),但在表4却表现为负的10%显著性水平。对私营企业规模为负的显著,表明在私营企业规模由小变大的过程中随着沉淀成本增加,面对缺乏必要监督的政府行政行为,出于对政府侵权的担心,企业家资本扩张行为受到了抑制。根据上述回归结果的分析,不规范的政府行为对私营企业的负面效应比较显著,政府对私营企业产权的保护并不完全到位,客观上阻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即本文的假说1可以被接受。
优惠政策变量在表2和表4(各表的模型(3))中均呈现出正的不显著性,虽然在表4(模型(1))中具有5%的显著性水平,但对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的解释力不强(颁布一个单位的优惠政策仅给私营企业带来约3%的增长率,且R2值小,拟合优度不高,解释力不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现有政策仅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直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当政府承诺缺乏长期可信性时,优惠政策只能在短期内为私营企业主发展私营企业提供激励。由于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部门利益集团寻租,政府过分热衷于优惠政策的制定,反而有可能对私营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重新引入F’值,其他自变量的总体解释力明显强于优惠政策变量,相关的非约束模型均呈现5%的显著性,而优惠政策非约束模型却不显著。与规范的政府行为相比,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发展的影响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也就是说,本文的假说2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东部地区,虚拟变量对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和企业投资者人数具有正的显著影响;而在西部地区则呈现出负的效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像预期的那样阻碍私营企业发展。表2和表3中金融危机虚拟变量系数均呈现1%的显著性水平,与金融危机前相比,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和投资者人数在金融危机后的五年内增加了66%。金融危机前后私营企业的规模变化不大(表4中金融危机虚拟变量系数均不显著),可能是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了较大规模的企业,私营企业因为规模普遍较小,行为不够规范,反而避开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另一种可能性涉及到企业的融资方式,中国私营企业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外源融资比例很低。
五、结束语
黄仁宇[16]曾经形象地用一个“立”字来比喻中国社会制度结构的变迁。他认为,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社会已成功建立起上层建筑“”和相应基层组织“_”,但中间的两个撇“ソ”字却从未真正立起来,即法制始终不能有效阻止上层对基层的侵扰,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充满不确定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在建设法制社会,特别是在政策制定和国家立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规范政府行为,解决韦伯所谓的经济体制的“可预见性”问题上却进展有限。本文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仍然阻碍着中国私营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过大的政府权力和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使得政府承诺缺乏可信性,政策和法律的可执行性特征被削弱,将迫使私营企业寻求官方庇护(发展自我保护等替代性安排)。政策和法律不彰,结果就是“钱权交易”的腐败故事[13]。这显然与我们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宗旨相违背。
参考文献:
[1]RAM RATI.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3):191-203.
[2]ROBERT E. HALL AND CHARLES I.JONES . 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84-116.
[3]奥尔森.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J] .比较,2004,(11):9-32.
[4]施莱佛等.掠夺之手[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赵志君,金森俊树.一个中国私营部门发展模型[J] .经济研究,2005,(4):97-107.
[6]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J] .中国社会科学,2003,(3):99-112.
[8]弗鲁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9]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中国私营企业银行贷款的经验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05,(3):605-622.
[10]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 .经济研究,2002,(10):59-70.
[11]张军,詹宇波.金融歧视、“腐败”与中国私人企业的增长:基于转轨的经济观察[EB/OL] .省略.cn/cn/ReadNews.asp?NewsID=20510.
[12]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张维迎,周黎安,顾全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J] .管理世界,2005,(10):94-101.
[14]孙早,刘庆岩.市场环境、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J] .经济学家,2006,(4),:110-118.
[15]陈抗,ARYE L.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 .经济学(季刊),2002,(1):111-12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联姻;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31-01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把过去那种案例教学的模式,改变成为间接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教学模式的转变呢?实践表明,校企联姻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校企“联姻”的必要性和意义
社会转型要求在我们高职学校商贸旅游专业在培养模式上由传统的学校为主转向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由偏重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转型。
校企“联姻”有利于的发展。商贸旅游专业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把教育教学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大商贸旅游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商贸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工学结合一方面使教学更加适于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劳动者素质,使学生学到职业有关的实践课程,以及获得有关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时,就已做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准备,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另外,商贸旅游的业务也是一种科研资源,企业不仅可以为师生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为师生的教科研提供了调查研究的环境。
校企“联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强调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有的放矢的办学方式从根本上适应经济增长需求。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有利于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或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合作办学成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良好学习条件,也便于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择优录用。
总之,校企“联姻”打破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作为成功的职业院校的重要成功经验,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借鉴。
二、如何开展校企联姻活动
明白了校企联姻的必要性和意义,接下来我们就该思考如何开展校企联姻活动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找什么样的企业进行联姻?所谓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即便联姻,对我们的教学以及专业的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促进。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到与本专业涉及的业务范围相吻合或者相接近的企业进行联姻活动。就我们商贸旅游专业而言,我们就必须找那些商贸旅游为核心工作的企业合作,比如商贸公司、旅游公司、旅行社等等。
有了正确的合作方向,接下来就是要与企业洽谈合作方式与细节。不要认为企业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联姻,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高职院校都有我们商贸旅游这个专业,你想到的企业,别的院校也会想到的,而企业的承受能力(或者容纳空间)往往是有限的,当他们难以同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校开展合作的时候,那么捷足先登者就会独占鳌头,后来者就只能退避三舍另找头绪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在前面,抢占先机,看准了,就要主动而及时地与企业主动沟通,达成意向性协议,然后逐步落实相关条款,以期实现校企联姻的最佳状态,取得双赢的合作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进行合作。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去见习,让企业的师傅们以师带徒的方式,带着我们的学生进行实践;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兼职,成为该公司的准员工,与正式员工们一起工作,共同学习,这样,学生们还没毕业,就已经知道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内容,更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找到工作,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比如我们商贸专业的学生,他们平时在校掌握的只有书本上理论知识,遇到正真的专业业务方面的东西就不知所措了。我们就找到本地一家非常有名的外貌公司合作,让学生到该公司无偿打工。公司业务好,正好缺人手,我们的学生去了大受欢迎,公司的老员工略一指点,我们的学生就能操作起来了,结果不但帮助企业按时完成了外貌订单,我们的学生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这次合作,赢得了该公司老总的肯定,他主动提出了要预定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到他们公司工作。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任务繁重,或者企业不方便接纳我们的学生的状态下,我们也可以邀请企业的领导或者资深的专家,来学校传经送宝,在学校的实验室(基地)现场讲解,让学生模拟操作,这样也可以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管理。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能单一地从产品出发,而要改变传统理念,把顾客作为中心,因为任何企业要实现赢利,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客户赚钱。
企业的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围绕满足顾客需求而展开的,在旅游电子商务这一被称做“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领域里,顾客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要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顾客的要求,采取不一样的措施。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不仅仅是宣传或销售产品,也要加强同顾客的联系,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1 吸引顾客是制胜的关键。
伴随着旅游电子商务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顾客的高流量成为每个网站追逐的目标。这就使注意力空间的竞争和抢夺成了各个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必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即如何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如何让浏览者在匆匆行程中注意到自己的网站。
1·1 靠广告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常规广告手段有报刊广告、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等,它们仍是互联网企业迅速扩大企业知名度,进入顾客注意力范围的有效方式。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的普及,使企业可运用网络广告与消费者进行交互式促销,因网络广告的互动式信息传播,能够更好地激发消费者的需求。
(1)搜索引擎注册:用户要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在搜索引擎上查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要想扩大知名度,绝不可不到搜索引擎去进行注册或进行模式融合。
(2)门户站点广告:门户站点大多是那些提供基础接入服务或提供综合服务的站点,因而其访问量较大,如果在这些站点上做广告,则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3)网络上的邮件群发: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委托其他互联网企业或专门的邮件广告商或站点,把自己的广告或想要宣传的内容发到特定的目标顾客的电子邮箱中。因这些邮件广告商专门许多企业的电子邮件广告,通过对所掌握的邮件的专业分析及定性、定量的分类,使邮件广告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回报率。据统计,通过阅读电子邮件来访问站点的顾客比普通浏览者在购买率上要高5~6倍,可达到1% ~20%的点击率。
(4)利用BBS新闻组、聊天室来吸引顾客:由于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方式,所以可以利用BBS新闻组、聊天室来吸引顾客。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实时性或接近实时性的互动交流场所,如实时的聊天室、BBS新闻组。在上面巧妙地一些对自己企业有宣传效果的言论也会吸引很多顾客来访。
1·2 优惠促销吸引注意力。
一般而言,因为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依靠互联网技术而对其供应链进行了重新整合,因而较传统企业有更低的成本,故打折是其吸引顾客注意力的一种常见方法。比如,春秋航空旅游网就是靠比一般网站更大的折扣来吸引顾客的,其销售的旅游线路都有很大的折扣,它成为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楷模。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许多企业通过一些免费的东西吸引顾客注意力,例如,携程公司早期将其VIP卡全部免费赠送给消费者。另外还有很多免费资料下载等,这在传统经济下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于很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却是真实的,很多企业成功地应用免费策略来吸引客户,从而确定自身的市场领导地位。先免费后赚钱,几乎已成了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吸引注意力的诀窍之一。
1·3 用户俱乐部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企业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与自己的业务相关的讨论区或顾客俱乐部,使兴趣相投的人走到一起。只要他们得到满意的服务,那么俱乐部的成员会一传十、十传百给你拉来很多顾客。所以,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去赞助那些已具相当规模的网上俱乐部来换取顾客的注意力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
1·4 通过扁平化营销渠道,传递实用化价值吸引注意力。
基于E时代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必须缩减流通渠道,强化渠道的信息沟通功能和服务功能。长的渠道会抹杀掉信息和沟通的及时性。这对于没有耐心的E时代群体来讲是不能忍受的。同时, E时代具有普遍较高的知识水平,不易被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形式产品所迷惑,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因此,传递的价值应该是现实实用的。
2 注重培养顾客忠诚度。
2·1 做好顾客定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赢利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旅游市场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化之中,旅游消费将渐趋理性化、个性化,观光旅游逐渐转向休闲度假旅游。携程旅行网为会员开辟了自助旅游专区,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携程的自助旅游(网上定制旅游)主要是让消费者自己根据网站所提供的目的地资料及出发地点,来选定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并自由选择每个目的地的排列顺序,然后将选定的旅游线路、出发地、出发日期等信息在社区内。不过目前携程针对不同需求因素,对自助旅游服务市场进行了适当的细分。每个目标市场的需求主要因素都各不相同,根据各自的主要因素,设计相应的定制条件。
2·2 提高顾客对商家的信任程度。
许多顾客在选择在线商家的时候,最看重的是该商家是否值得信赖。顾客的信任来自多个方面,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如产品的质量、价格等;从交易的程来看,如网上支付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等。所以商家不仅要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还要加强对顾客的责任心,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加强硬件上的建设,从技术上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还要保护顾客的个人隐私,不能私自将他们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他机构。
2·3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
传统的促销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体和工具对顾客进行压迫式的沟通,以此加强顾客对公司和产品的接受度和忠诚度,顾客是被动接受的,公司的促销成本很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在线实时沟通,具有相同兴趣或话题的人在网上可以彼此进行交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赢利模式存在的本质原因在于改变了沟通的方式。网络平台的不同催生不同的沟通关系,而不同的沟通关系意味着不同的赢利利润增长点,沟通的方式因网络技术发生变化,利润获取点也会根据不同的沟通关系而有所不同。
3 结 论。
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环境的快速复杂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分析、总结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不同类型旅游电子商务赢利策略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每种策略应用措施的探索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一方面能为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活动找出正确途径;另一方面无论是对即将建立新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创业者,还是对目前已经在经营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守业者,以及整个旅游电子商务活动的参与者来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绿色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码]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26-1
0引言
绿色文化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提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加重。因此,如何寻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可持续发展倡导的是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即保证当前利益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企业绿色文化建设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出的。石油企业关系到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安全和发展,因此,在绿色文化建设的浪潮中,石油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的管理理论,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和生态孤立起来,不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企业文化中也很少关注企业对生态和社会的影响。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管理的绿色化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因此加强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也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但同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企业的绿色意识不强,只考虑当前利益,不顾及长远的发展,给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油田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文化建设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文化倡导的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理念,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加强石油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实施绿色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石油企业勘探、开发、炼化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减少三废的排放,实现清洁生产,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实施绿色管理有利于石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施绿色文化建设,实现安全清洁生产,可以实现石油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而且可以避免由于三废的排放过量而造成的罚款、治理费用等。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重视石油企业的投资效益,因此,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成为石油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绿色文化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种思路。
(3)加强绿色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必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石油企业加强绿色文化建设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1国外石油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等问题的关注,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先导,亚、太等广大发展国家紧跟,各国政府已经把经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作投资的热点,技术进步的新领域,效益的增长点,竞争力的新要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长远发展战略中,重视绿色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1)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国外典型的石油公司均重视生产全过程(从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清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有害废气、废液和固体废物的零排放,保护环境,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2)具备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国外典型的石油公司都采用国际化环保管理标准体系,主要包括HSE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采用国际化的环保管理标准为国外主要是公司的绿色文化建设提供了标准和制度保证。
(3)重视技术研发
油价下跌虽然使得多数跨国石油公司的利润下滑,但是跨国石油公司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反而在困难时期,更加注重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工作,做好技术储备以增强竞争优势。
2油田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1油田企业内部加强绿色文化建设
(1)精神层面,强化绿色意识。绿色意识是绿色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绿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强化绿色意识要建立绿色价值观、培养绿色精神、确定绿色目标。目前胜利油田的绿色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必须强化绿色意识,为绿色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2)制度层面,构建绿色文化体系。建立绿色文化的目的就是用绿色文化的思想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行为层面,实施绿色管理。实施绿色管理是绿色文化建设行为化的途径,是促进绿色文化建设转化为行动实施所必要的。
(4)形象层面,树立绿色形象。绿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绿色形象的树立,绿色形象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宝贵资产。
2.2借助外部力量推动绿色文化建设
(1)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监管力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而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
(2)强化公众舆论的作用绿色文化建设是一项典型的公众事业。
参考文献
[1]沈庆梅,王春晖.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绿色石油企业[J].江苏环境科技,2006,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