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2:05
导语:在公司整体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电网规划建设在县级供电公司中的现状
1.1 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的建设资金短缺
近些年来,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强度越来越大,然而,其资金水平与实际的需求差距比较大,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就目前来说,在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来对电网规划进行建设和改造,然而,由于县级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限,用于电网规划建设的资金除却中央预算对公司进行的投资以外,而且这些资金仅仅是用来对基础的设施进行改造,其他规划建设的内容需要供电公司自己投资来进行建设和改造,然而由于县级供电公司的资金非常短缺,且县级的供电公司没有权利进行融资以进行建设,直接导致电网规划建设中的很多内容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改造和建设。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县级供电供电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县级供电公司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电网的发展水平以及用电能力发展缓慢。
1.2 县级供电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还不成熟
(1)就一般的县级企业来说,他们往往同其他的县级政府下设的管理建设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比较欠缺,而且即使沟通,他们的沟通交流也相当有限,沟通交流力度存在严重不足,因而电网规划建设在县级供电公司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与政府工作部门的沟通力度严重缺乏。
(2)到目前为止,县级供电企业还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支持,即使是颁发相关的文件来支持也没有,对于县级供电公司来说,相关的电力企业的营销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3)县级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存在欠缺,电网规划的大部分内容,没有被政府纳入到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因而这些项目在进行实际的改造与建设时,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项目都需要临时进行修改或者是调整。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政府的不重视或者说是与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力度不够,无一不是我们县级供电公司开展电网规划建设工作的阻挡因素,制约着县级电网的可持续性发展。
1.3 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标准较低
我国县级的供电公司的农网的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低峰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而对电网规划建设的管理强度比较小。近段时间以来,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对县级的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加以了注意,但是他们只是通过专业延伸的方式进行的注意,并没有在根本上发生质的改变。县级的供电公司在企业人员管理上仍然是欠缺相应的力度,而且标准比较低。
2 县级供电公司电网规划建设提升管理的方法
2.1 将电网规划的水平进行提高
(1)首先应该重点解决台区过载问题,着重关注某些地区的台区过载,以便同县级的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投资计划问题进行恰当的接合,对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项目数据库进行更好地完善。
(2)对县级地区的10kv供电线路的安全性进行提升,并且对其中的低压线路的承载能力进行提升,缩短县级供电公司的供电线路的直径。
(3)将县级供电公司对电网的规划建设同其他各个地区的整体规划进行整合,将电网的整体规划容纳到县级的整体体系的规划当中去,将县级的供电公司的电网的规划建设同县中的其他地区的整体规划同入到一起,从而使得电网规划建设的具体实施起来能够有理可依。
(4)对于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建设中的一些实际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对于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步骤进行改造,加大新台区的建设力度以及改造进程。
2.2 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1)县级的供电公司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力度,促进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2)请求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可以委托政府部门颁发相关的文件来支持电网的规划建设。(3)对县级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进行改造,政府可以将电网规划的大部分项目汇入到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以便这些项目在进行实际的改造与建设时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临时的修改或者是调整。(4)建立健全县级电力部门的调节小组工作的体制,可以改进政府部门的考核制度,将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成绩纳入到政府的成绩评估之中,并且政府相关部门同县级供电公司共同友好合作,可以建立某种机制或体制,从实际上对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问题进行解决。另外可以同国土部门或者是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将我们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流程或步骤纳入到政府的规划之中去。
2.3 增加资金投入
在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中,资金的投入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县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企业没有融资的权限,因而相关投资渠道的寻找以及畅通也是很关键的。而对于相关的投资计划,要调动合适的人员去进行实际的落实。
从2005年起,我国保险业履行入世承诺,实行全面开放,保险业由此成为我国金融行业中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的行业。面对全球保险市场的考验和挑战,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就成了保险机构和企业最重要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之一。
现状
经过近些年的大力推进,保险业的信息系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保险信息系统包括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保险机构及公司的业务、财务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
其中,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及网络主要用于中国保监会系统(包括保监会机关和35家地方派出机构)的各项监管工作。系统涉及保监会有关办公公文数据,以及各保险公司提供的用于监管的业务、财务数据。
保险机构及公司的业务、财务信息系统及网络则主要用于保险机构及公司的经营各项保险业务以及财务工作,信息网络遍及各保险机构经营区域,总体来说,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市县。系统涉及各保险机构及公司和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全面开放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保险机构及公司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其信息系统建设的程度和水平将决定国内保险业的竞争力。当前,保险机构及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不断加强。大部分保险公司依托企业发展战略,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信息化咨询服务,制订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蓝图,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保险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为35.5亿元,占全国保险业务收入的0.72%,其中软件、运维和服务费用占比有所增加,信息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人员投入有所增加,各公司在总、分公司层面都建立了较强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业务运营平台的改造和优化逐步深入。推进了业务平台的统一化,逐步消除各地区各自为政和系统平台的不一致。加强了业务系统的标准化,促进了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联机处理,逐步解决业务系统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
保险公司数据大集中稳步推进。绝大部分保险公司实现了业务、财务数据处理的全国集中,部分公司完成了业务数据的省级集中或实现了省级业务处理的集中。
客户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各保险公司不同层次地建立了各自的客户服务系统平台。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中国平安、新华人寿以及泰康人寿等公司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客户服务系统并开展咨询、投诉、报案、客户回访、挂失以及电话投保等工作。
保险监管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保险监管机构加强了内外网络的规划改造,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内网信息平台和门户网站以及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研发出了保险现场稽核系统。
保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保险公司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超过50%的公司开展了灾难演习或制订了灾难演习工作计划,中国平安建立了上海数据备份中心,部分公司正在建设异地灾备中心或计划建设异地灾备中心。
问题
尽管近年来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进步很大,但无论是与国外的保险业相比,还是与国内的银行业、证券业相比,其信息化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步。同时,与保险业近几年增长迅猛的势头相比,其信息化建设也显得滞后。
据统计,“十五”期间,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这显然对其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信息化在保险业务、管理以及决策等方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离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忽视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组织架构的信息化构造,信息化对于促进业务发展,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具体层面上,保险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不高、数据资产利用率不够、信息化投入与保险业发展不匹配、地区发展不平衡、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技术人才短缺、客户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等方面。
专项规划新目标
为推进保险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006年12月22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这是我国保险业的第一个关于信息化的专项规划,表明国家对于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该规划根据深化应用、加强管理的思路设立了五大发展目标,勾画出了中国保险业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的蓝图。
第一目标“信息化整体规划显著增强,信息化管理决策机制不断优化”:重视整体规划的同时还要求对信息化建设工作本身进行流程规范、绩效考核以及引入信息化治理。
第二目标“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信息化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不仅要扩大投资,还要调整投资结构,确保投资的有效性。
第三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平台基本建立,业务财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从信息化为业务和应用服务的终极目标出发,同时又能促进保险业的创新与改革。
第四目标“信息化覆盖面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支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不仅支持保险公司业务本身,还要求能够支持“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
第五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显成效”:在业务系统发展的同时,也要建设好管理信息系统,而对业务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则是连接这两个方面的桥梁。
第六目标“保险监管信息系统体系基本成型,监管信息化显著加强”:保险监管要利用信息化来丰富并改善监管的手段,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以信息化创新监管,形成基本成型的监管信息系统体系。
第七目标“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指明除了日常的基本信息安全措施外,应急机制和灾难恢复机制也都是保险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城市规划;给水;排水;设计;重点;难点
一、城市规划中给水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在城市规划中,给水系统的设计尤为重要。在城市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对于给水的需求。如果一旦出现城市给水系统故障,必然导致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的混乱。城市规划中给水系统设计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要充分考虑城市给水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规划给水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给水的基本需求。城市给水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各类商业用水。城市给水系统设计中要注意到城市的整体功能布局,对于工矿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要适当增加给水管道铺设的数量,并要预想到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前景,在设计方案中要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工矿企业增加所需构建的给水系统;对于城市居民生活给水系统的设计,一定要保证给水系统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如果居民给水系统出现故障,必然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引发社会生活不安定等问题。
1.2给水系统的设计,要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
城市整体规划要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对于城市建设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构建。给水系统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所具有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城市规划中,市政相关部门会根据城市的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全新的理念,进行城市发展蓝图的勾画与描绘。在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在熟悉和深入了解城市整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并结合城市给水的区域需求不同,进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给水系统设计方案。
城市规划中给水系统设计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2.1城市偏远地区给水系统的设计
在大中城市中,有部分地区处于较为偏远的位置,这就给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提出了难题。城市偏远地区由于距离城市给水主干道较远、居住人口较少、地区交通闭塞等原因,给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在偏远地区建设给水公司,必然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和人员开支,这不符合城市给水系统设计严格控制成本的基本要求。城市偏远地区给水系统的设计,要全面考虑工程成本问题,还要保证该地区居民对给水的基本需求,设计人员可以考虑通过就近给水或部分地区连结综合给水的设计理念,这样既解决了偏远地区给水系统设计的难题,又符合节约工程成本的要求。
1.2.2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
随着现代城市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正在建设或已经完工。城市规划中给水系统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问题。超高层建筑由于层数较多,居住的人口也相对较多,对于给水的需求量也较大。同时,超高层建筑的高度普遍在80m左右,对于给水的压力需求也很大。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现代先进给水技术,与系统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规划中排水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排水系统与给水系统的设计相对应。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分为:生产废水管道系统、生活污水管道系统。生产废水管道系统主要是排除工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各类废水,而生活污水管道系统则是排除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要全面分析城市排水量的需求,以及城市排水管道的建设等问题。城市规划中排水系统设计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要符合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排水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城市环境保护原则。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在规划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城市排水系统主要是对城市各类污水的综合排除和处理,尤其要注意和预防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城市规划中,工矿企业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注意保护当地饮用水源,尽量减少或避免“三废”污染水源,尤其注意不要把排放有害物质的管道设置在水源地的上游。
2.2排水系统设计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结合城市的全面规划方案,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发展有扩建的可能,并应根据排水系统的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等因素,对近期工程做出分期建设的安排。排水工程的建设费用很大,分期建设可以更好地节省初期投资,并能更快地发挥工程建设的作用。分期建设应首先建设最急需的工程设施,使它能尽早地服务于最迫切需要的地区和建筑物。
城市规划中排水系统设计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2.2.1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排水管道中存在的设计问题较多。排水管道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城市规划中对于整体功能的布局和构建,又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排水管道。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要在对原有排水管道进行改造和维护的基础上来开展和进行,要尽量多的利用现有的排水管道,对于已经难以继续利用的管道,要及时进行更新。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既要坚持控制成本的要求,又要符合城市规划对于排水管道质量和使用年限的要求。
2.2.2要注意对工业生产污水的监控
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元素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与排水系统设计中。工业废水量标准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加工单位数量原料所排出的平均废水量。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对于工业生产污水的监控,可参考与其生产工艺过程相似的已有工业企业的数据来确定。当工业废水量标准资料有时不易取得时,可用工业用水量标准作为依据来估计废水量。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并不是制定出排水管道铺设的方案就完成工作了,而是要在城市规划对于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污水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三、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整体规划中,给排水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城市给排水设计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城市给排水设计工作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来开展和进行。给排水的设计方案是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施工与工程监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因此,在城市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设计人员一定要严抓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给排水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完善,以确保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城市整体规划工作科学、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晨明.谈现代城市规划中给排水设计的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建筑行业学报,2007(12)
2王晓明、胡万林.城市中给排水工程的整体功能要求与设计理念[J].科技与发展学报,2008(4)
3孙红丽.城市规划中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J].科技成果纵横,2005(12)
4胡成斌.如何加强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与施工的科学监理[J].山西建筑,2005(10)
5吴明宇、赵洪庆.浅析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发展与创新[J].建筑科学,2002(8)
6孟新亮.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与功能布局[J].广州中山大学学报,2004(12)
交通工程设施总体上出于为人们出行提供良好服务、确保行车的安全以及发挥道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而设置的,交通设施各部分之间的有效配合还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行的效率,保证了道路车辆的安全连续运行,减少了车辆耗能对于环境的影响,保证了人们出行的方便和舒适,加快了道路建设资金的回收速度,无论是对国家政府还是建设企业或者是群众百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图是某市的道路交通图,在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的作用。
交通工程设施总体规划的原则
1.道路交通的安全、环保、舒适、和谐。交通工程设施是道路设施的外形包装,相当于房屋建设后期的装饰美化工程,因此该设施的设计和规划不能违背道路交通的设计原则。交通工程设施是为道路工程的主体工程提供辅的帮助,设计人员要对道路周围的地形环境和道路本身的情况进行数据上和技术上的分析,在系统可靠的分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设施的作用。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道路的建设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情,道路的设计者既要考虑道路的社会效益,保证基础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出行安全、舒适的保障,还要考虑道路承包公司的总体建设成本,将资金的节约和社会效益发挥之间的矛盾进行折中解决。3.规划设计的因地制宜。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居民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同,因此道路设计者对道路的整体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的地形、地质、环境甚至是民情风俗进行充分浅议交通工程设施的总体规划揭阳市郑锐彬的考虑,在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的基础上进行道路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同样规划的因地制宜还要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进行先进性和合理性的设计。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交通工程设施的规划者不能单单关注到当下情况下的设施设置,还要对当地未来交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对道路的容量进行充分的考虑。此外,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者还要注重工程设施与主体道路工程的协调和兼容,减少交通工程设施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本着长远持久发展的态度来进行工程设施的整体规划。
交通工程设施总体规划的方法
交通工程设施系统包含了众多的子系统,道路规划的设计者首先要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数据的分析,对工程设施与其他道路系统的协调进行近期与远期的规划,在综合考虑交通量基础上来对各个系统进行详细的规划。1.资料查询和数据的分析。这里的资料主要是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市政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政策、国土资源开发的计划以及道路建设的规划,考虑的范围要包括已建成和未建成的道路交通工程设施,当地道路建设的理念数据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道路设计者对当地将要建设的道路有全面统一的认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确保总体规划时各系统之间的协调。2.交通工程设施的系统规划。如上所述,交通工程设施包含了众多的子系统,设计者在对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要对设施进行系统的规划。首先,设计者要对交通管理体制进行规划,通过管理模式、人员设备规模的考虑来形成对道路的综合管理。道路交通的管理体制还要包括收费系统的设置,结合当地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收费模式。其次,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的规划。监控系统是了解车辆通行情况的主要工具,只有监控系统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反馈,道路管理人员才能进行及时的疏导,保证道路的畅通。再次,道路安全设施和救援系统的规划。设计人员要对安全设施的种类以及材料类型进行详细的规划,确保安全可靠救援系统的建设。此外,服务区和环保规划也是交通工程设施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设计者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加大绿化面积和绿化技术,减少车辆尾气的污染,为人们的出行营造舒适优雅的环境。3.规划的评价和跟踪调查。交通工程设施在进行前期的考察和各环节的设计之后,还要对工程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整体的评价,综合考虑交通工程设施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综合影响。此外,交通工程的整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的方案进行动态的调整,保证交通工程设施结合路网的变化而变化,实现道路交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建筑管理 发展趋势 整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建筑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建筑行业也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更是另眼相看。我国在建筑领域的技术,尤其是在建筑管理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之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建筑管理的体制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1、建筑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建筑管理体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尤其在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建筑行业取得了较为空前的发展,其中比较显著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的两个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无论是在建设方式上还是投资上,也开始逐步的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整体发展趋势。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建设管理的不断信息化和建筑的体系化上面,这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工程的成本,更是在工作效率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即便是如此,我国在现今还存在着很极为落后的体制,限制了建筑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让建筑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得对建筑管理工作进行一个创新式的改革。
2、管理水平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持续性发展,现代工程建设在规模、结构、所面临的技术和环境等众多方面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使得建筑管理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建筑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也正在逐渐的扩大中,建设项目的管理不仅包括了施工阶段的管理,而且还涉及到投标、施工、可行性研究、设计,还有融资、运营等全过程、多面的经营管理模式。除了这些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新的建筑管理方法也被运用到实践的工程之中。如管理总承包模式、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伙伴模式等等。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建筑市场的透明度原则和竞争性原则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且某些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相对比较薄弱,自身发展的战略意识弱,市场分析能力不充足。与此同时,国内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偏低,市场混乱,其加入市场的条件也不高。尤其是一些农民建筑队伍的加入,使得行业的整体水平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建筑企业必须要运用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起一个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这是用来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不至于造成一败涂地的局面。在工程项目的层次上,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其国际市场,并充分的运用符合自身情况的新式管理方法。
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实质上就是社会分工的一个细化,建筑行业的分工当然也不会例外。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管理指挥部是作为建筑管理的主流。但进入到80年代以后,包工头便开始出现,也就使得建筑管理环节与建筑施工环节之间相互分离。再者就是进入到九十年代候,建筑咨询公司、监理公司大材料供应商、专业分包公司等开始出现了在人们的视野中。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得利于两方面的改变,一是提高了科技化水平,从手工操作工序向机械化操作工序转化,再到如今的信息化、电子化操作工序,使施工效率和建筑工艺不断提高。二是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在长时间的施工作业中,施工管理者一直讨论怎样安排设备安装、地板铺装、干作业、湿作业等多道工序,慢慢的总结出一套建筑行业的“统筹方法”。使作业面的划分、流程之间的交接转趋于合理化,使生产作业的时间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使建筑行业的整体效能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
3、建立完善建筑指导的使用年限
当前,在建筑的使用年限方面,其主体结构上有关使用年限方面的规定符合国家的规定,在更为广泛的内外装修、水电暖系统等各个方面,始终都缺少国家统一的一个规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建材种类居多,并且各种建材的有效使用年限也不同。这个问题,使新建成不就的建筑都需要拆改和维修。造成了大量维修成本浪费的居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使用者的负担有增无减。建立建筑的使用年限制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当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与质量相关的问题时,便于分清权责利、查清其缘由,很好的起到了事前约束的积极作用;使得出现问题候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4、人员体系的发展趋势
在加强建筑管理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方面,现在已经越发的刻不容缓。现如今,我国相当缺乏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人才。目前,虽然国内有很多的培训机构以及大学,而且也都在努力的培养建筑管理的高水平人才,可是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始终都无法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所以说,我国就很难与其它国家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良性竞争。所以要让建筑管理学科加快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管理型的人才,再者就是要加大相应学科的投资力度。
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从改革开放时期的正式工人,发展到之前的农民工个体,再到当今的劳务分包公司,他们与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工作人员从独立个体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群体的组织,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关注度,相继出台了关于保护农民工的政策法规。可是如何使农民工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点,就在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说,务必要加强农民工的集体培训,要建立、完善建筑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体系。在经过培训之后,由政府向工作人员统一发放劳工证,农民工一定要凭证上岗。这样一来,就会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方面,从整个建筑行业来讲,整体劳务人员的劳动技能、人文素质的提高将会有利于建筑业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经过培训之后就会增强其法律的安全意识,使工人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高。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样做也是响应了国家减小贫富差距的号召,不仅能够为建筑工人提供一定的社会地位,也符合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
5、注重建筑的整体规划
在建筑施工之前必须要做好一个整体的规划。从当今中国的城市建筑来看,虽然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强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依旧是“规划规划,纸上画画,橡皮擦擦,墙上挂挂。最终能否实现,全凭领导的一句话”。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规划,每个城市的发展当然也是不会例外,不能缺少一个长远的规划。假如一个城市不具备百年发展的一个整体的规划,可以完全的认为是该市领导班子的不合格所造成的。所以就务必要强调抓好整体的规划,只有将全局规划好了,一些事情也自然就理顺了。充分的考虑其建筑的大体规划,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阐述。
(1) 对已有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以及对区域未来发展的引入需要强调的是,大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现有的先进建筑技术的引入,如美术工艺、节能工艺、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引入,假如我们能做到巧妙的引进,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效果。对某一区域将来的发展形势的判断,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商圈。再如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尽管都是古都,可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整体的规划的方面,设计者要时刻遵循的首要宗旨,就是要保持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
(2) 建筑整体功能的配合,当前各大城市均可以说是“高楼林立”,但总是有住宅居民来埋怨,附近没有小学、没有超市、没有医院、更特别的是没有菜市场,这就体现出规划之处的整体配套是否完善的问题。假如我们考虑得周全,就可以带动一个良性生活经济体系的建立;假如没有考虑周全,就会使得全方位的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总之,本文对我国建筑管理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我们主要对专业分工、整体规划、建筑指导使用年限、劳务培训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和说明。希望能对未来建筑管理的发展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人们对于建筑的文化底蕴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座建筑不仅需要给住户提供良好的质量安全保障,同时需要满足住户的审美需求,给住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尤其对于一个社区的建设需要整体协调一致,综合符合住户的需求。对于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建设,色彩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其要配合整个小区的总体的色调。对于社区娱乐休息场所的设施的配备以及色彩的调配需要考虑到居民建筑的色彩。对于社区花草的安排也需要合理的选择,对于不同的地点合理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同时做好养护工作。对于建筑表面的色彩的选择也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慎重作出决定,不能选择太过夸张的色调,以免居民不能接受。对于色彩的选择需要符合各个年龄的居民的审美,尽量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总之,对于建筑以及道路和娱乐休息区的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协调一致。因为,整体的协调对于整个建筑的成败至关重要,协调一致的原则能够适应大众的审美要求,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审美要求,能够符合城市规划对于建筑的规划要求,能够促进城市建筑的发展。
2地域文化要素
在城市的整体设计的进程当中,我们有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地域文化。对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风情,各个地区对于城市规划的色彩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城市的色彩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民族风情和社会信仰等问题。城市色彩设计对于文化地域的考虑对于不同地区的分地治理可以促使它个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当中,色彩的合理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地区的人们的审美需要,可以给城市的繁荣添砖加瓦,可以为城市的进步提供很好的外观。如果我们到达一个地区看到了美丽的建筑自然会对这个城市产生好感,对这个地区产生一种潜在的认同感。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考虑是一个历史传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能够使建筑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相得益彰,为文化的进程,为思想的进步作出贡献。文化要素的整体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建设对于建筑事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人的心理感受要素
认识有着感知能力的特殊的高级动物,人们对于不同的色彩获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色彩的调度很重要。色彩的软硬、暖冷、深浅、单一还是复杂对于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是有很大不同的。例如,深蓝色可能给人比较沉重的感觉,浅蓝色就会给人带来轻。红色给人吉祥喜庆的感觉,粉色给人舒服清新的感觉,黑色则给人带来压抑感。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差异。比较生硬的颜色必然会给人一种距离感。在建筑的过程当中必然要选择那些能给人舒服和愉觉的颜色,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
4建筑色彩设计的一些处理建议分析研究
把城市背景文化作为突出考虑的着力点。—进行城市色彩规划只是一种引导,城市这么大范围的环境色彩控制。对于城市整体建筑色彩规划,我国目前也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但把城市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脉络作为规划设计的着力点,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应注意与地方传统的习惯色彩相协调,使设计出来的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从而使建筑色彩具有地方特色。否则城市发展就会形成断层,失去方向。建筑色彩设计要有艺术创意。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也可烘托和突出不同的气氛。进行建筑色彩设计时,要掌握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要善于运用彩学的理念指导建筑色彩设计,使设计出来的色彩让人观感舒服。建筑色彩设计要与城市景观相协调。作为城市景观中的建筑物、喷泉、城市雕塑等公共建筑需要突出的,建筑色彩设计及色彩的选择要考虑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运用暖色调的颜色点缀。
5结束语
石景山区土地资源现状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8432公顷(合84.32平方公里)。按用地类别划分:农用地3283.6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8.94%;建设用地4837.0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36%;未利用地311.1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9%。其中耕地面积仅263.97公顷,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石景山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尚不足0.01亩,是四个近郊区中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少的,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4,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通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石景山区土地利用情况。目前全区可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约900公顷,其中国有存量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约369公顷,集体增量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约531公顷。
石景山区建设用地分析
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全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启动新的开发项目后,整体运作成本相对较高。据统计,2004年石景山区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面积约为103.91公顷,今后全区平均每年约需各项建设用地100公顷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用地指标分配非常紧张,城市建设用地必须向存量方面挖潜。目前全区未利用土地仅311.15公顷,且主要为荒草地、撂荒地及滩涂地,难以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西部部分地区外,中东部极少有集中连片且大于10公顷的独立地块,城市发展和建设用地缺口很大,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东、中、西部可开发利用土地条件差异较大。石景山区已经形成比较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功能分区,东部是行政、商业金融、科研中心,中部是经济、居住、文化中心,西部是重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聚集区,各区域土地开发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尤其不足。
可开发建设用地与建成区用地交错分布。石景山区可开发建设用地与建成区用地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界限,建设用地面积虽大但并不集中成片。除鲁谷、八角、古城等核心地区以及首钢主厂区外,绝大部分地区插花分布在可开发建设的农用地中,形成“区乡同界”、“街道村界混杂”的特殊现象。一些开发商挑肥拣瘦、分散开发的短期行为给政府遗留了一些改造难度相对较大的“城中村”和“绿地村”,这对今后我区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与综合利用带来了较大困难。
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以现有集体土地为主。在石景山区可开发建设的900公顷土地资源中,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配和利用的各类集体土地面积占总数的59%,总用地面积约531公顷,地域分布相对分散,除西部个别地区以外,极少有大面积集中联片的可开发建设用地。
部队等特殊用地限制了周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石景山区属于北京市西部的绿色生态带,旅游开发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现有旅游环境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北部山区存在以部队为主的特殊用地面积大、单位多、分布广的实际情况?熏全区平原与山地交接带长度的78%为部队用地地界?熏因其对周边地区规划限制条件较多?熏对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制约较大,导致旅游用地的潜在经济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体现。
全区土地资源综合规划与开发效率不高。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十大“城市边缘集团”之一,本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布局,但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注重自身的完整性的同时忽略了作为分散团块的整体要求,形成了大量低水平、同等级的中、小型配套网点。虽然近年来石景山区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金融、办公类楼盘,但是仍然缺少有标志性、上档次、成规模的大型商业、金融、娱乐与文化中心。
目前,石景山区既存在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与部分企事业单位土地低效运转并存的现状,也有部分大中型企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新占、调整原划拨土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事实,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极大降低了全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率,造成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也破坏了石景山区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整体平衡,直接造成一些大的产业项目难于找到合适地点的尴尬局面。
石景山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思路
针对石景山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以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用地比例失调的情况,应对原有产业中不适应规划要求的用地行为予以调整。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取消一产、转变二产、发展三产”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思路,即不予保留农业用地,对现有工业用地进行结构调整,将高投入低产出的土地资源转为占地面积少、产出效益高的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用地。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分区域综合开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实现。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的总原则,挖掘存量,控制增量。根据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土地一级开发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以及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将全区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综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平衡资金、分块包装上市”的模式进行运作。牢牢把握土地一级开发权,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成本,杜绝多头供地的不利局面。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碰到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运作模式。可以考虑通过项目打包方式,组织土地一级开发公司对相应区域可开发用地统一进行一级开发,各区域分项目独立测算开发费用,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在分区域综合开发的思路引导下,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要注重逐步培育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坚持全区有序、协调发展。
编制土地储备计划,建立全区可储备土地数据库。通过对全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经过对各土地储备项目的甄别,石景山区编制完成了石景山区土地储备近期(1年~3年)、中期(3年~5年)、远期(5年~10年)计划。通过对区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分析,基本建立了全区可储备土地数据库。应当紧紧抓住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注重控制全区普通住宅规划建设总量,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及有利于提升土地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用地,按照综合开发模式,加快旧城、旧村的综合改造力度,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石景山区规划和建设成更加符合城市化、现代化要求的首都新城区。
整合全区土地资源,实施“梯级储备”开发思路。经过对可开发建设用地现状的分析,我们对其进行了分类合并与联片打包,按照地缘关系,在石景山区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将全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合并打包为28个大的土地储备项目。结合拟启动的这28个土地储备项目和相关项目情况,实施“梯级储备”,即对银河商务区、刘娘府综合改造、 衙门口整体改造、老古城综合改造、西黄村综合改造等七个土地储备项目实施实物储备;将其他21个土地储备项目纳入规划储备范围;对于一些零星分布的储备项目暂先实行信息储备。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石景山区城市发展定位为“一区、三中心”,即: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2005年下半年?熏石景山区提出了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会展、购物、商务和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区(CRD)?熏建设宜居新城区。同时,石景山区将规划建设十三大城市重点功能区,即六个现代综合商贸区、四个现代综合居住区、二个生态旅游区和一个现代科技产业区,一并纳入“梯级储备”开发范围,结合全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对所有土地储备项目整合重组,进行合理规划和综合开发,分阶段运作并予以实施。
加强对首钢搬迁用地的综合规划与利用。根据石景山区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在石景山行政辖区内,首钢总公司共计占地11.85平方公里,其中可重新规划利用的土地资源为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着首钢主厂区、特钢公司、首钢铸造厂等工业企业。首钢2012年整体迁出石景山区将对石景山区税收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国务院、北京市要求进一步加快首钢总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首钢搬迁用地的综合规划与利用水平。
我国大型石油石化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凝聚力的整体,它们有着高度的抗风险能力,这种高度的统一体现在管理、规划以及标准等很多方面。在IT方面也不例外。在外界看来,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对IT的整体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早期的建设没有在统一的规划下进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正宏说,自己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分子,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同。这是外界对中石化乃至石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种误读。
做规划像看着后视镜开车
吴正宏是1984年从燕山石化来到总部工作的,那时中石化刚刚成立总公司不久,从各地抽调了一批工作人员。他来到总部之后参与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规划和系统分析。那时的信息系统还叫计算机应用系统,吴正宏等人的工作就是规划未来计算机要做的工作,包括生产、销售、计划、财务、物资供应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哪些应用系统。他们把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也从中总结出不少规律。
比如在新系统建设的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炼化企业的业务架构和应用架构基本一致,不管是在抚顺、大连还是茂名,是新厂还是老厂,在南方或是北方,业务模式基本上没有差别,业务主线和信息系统的功能架构也都一样。
但在规划初期,做规划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像中石化这样的特大型企业,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摸透它。业务模式不断变化,IT技术不断变化,市场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给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动态需求。
如果按照一开始的设计思想一成不变地实施,往往跟不上变化,所以他们当时总结出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规划宜粗不宜细。规划要做,但不能定得太细,如果规定太刻板,那么在漫长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发现什么都变了,所以,要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发生的变化。这在外界看来,自己计划,很可能是计划制定错误或是实施失败了。
吴正宏说,现在要推测三五年以后的业务需求和变化,规划本身就是一种预见。他们内部有种说法:按照预测做事,就像看着后视镜开车一样,谁也看不到未来的状况,只能根据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状况预见未来。信息化规划就是一种预测,需要对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都有所了解,还要具备将其综合起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为外人所知的规划
中石化的IT队伍在信息化的建设中也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80年代,一个IT部门只有几台三五万元的计算机,而现在IT部门动辄就管理着上亿元的IT资产,工具、手段、技术、操作平台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时他们谁也没有建设全面大系统的经验,受到人员技术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面对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未来要做的事百分之百都囊括其中,并解释清楚。
预测毕竟是有风险的,那时的IT工作者不可能具备21世纪的眼光和技术水平,要拿出一个20年以后仍然毫无破绽的规划,吴正宏说,这本身也不太现实。就连近年来进行的五年规划,等五年时间过去之后,往往也会看到现实状况和当初的预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于外界所认为的“早期的油田信息化建设都缺乏统一规划”,吴正宏笑着纠正了这种看法。他说:“从1984年我进入中石化总部直到现在,中石化一直在做规划,其间不断地调整,除了五年规划,还有三年规划,除了整体规划,还有专项规划,比如ERP、MES、电子商务、供应链等每个项目都有规划。这些都不为外人所知,在外界看来,我们似乎一直在闷着头做事,很少抬头看路,其实不然,像中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必然会有规划。”
但即便是大型企业,统一规划也是有层次的。一级法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务都攥在自己手里,生产、销售、财务、行政等领域,各级都有各自的分工。经常有人问吴正宏,中石化的上级领导怎么管IT?是上面统一管理,还是交由企业自理?都不尽然。他说,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分工,互相之间的划分和联系都很清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工也都不同。
信息化打造扁平化管理
1998年,重组后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成为集油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上中下游一体化供应链完整的大公司。2000年2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全面推进整体重组改制,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
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中石化股份公司又先后在纽约、香港、伦敦和上海上市。目前,中石化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80余家,包括石油企业、炼油及化工企业、销售企业及科研、外贸等单位。
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对中石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流程和信息化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石油石化公司也在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同时技术革新手段和理念的不断涌现,都给中石化这样的特大型企业带来了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石化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课题。
从1998年改组以后,中石化加大了集团化管理力度,设立了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销售事业部。2000年成立股份公司后,又将原有子公司通过股权改变纳入股份公司分公司,整个公司的管理方式趋于扁平化,改革重组也使中石化成为集油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公司上下游一体化供应链完整的大公司,形成了原油的采购、生产、加工、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成品油销售一条龙供应链体系。
中石化下游供应链一体化后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造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统一的营销网络管理平台、电子商务,连ERP系统也进行整体规划。
吴正宏介绍说,中石化的ERP建设,仅规划和试点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就有3年的时间。从2000年~2001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都在搞规划,和咨询公司磕磕碰碰,花了很多代价,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接下来推行试点方案又进行了一年多,从中逐渐摸出经验,怎么把国外的软件和平台与自己的企业管理相结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怎么结合能够发挥作用。中石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总结出一套规律和模版,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开始进行小范围的推广。
信息化没有捷径
2001年8月,镇海炼化、仪征化纤、江苏石油和天津石油这四家企业被选中作为首批ERP项目试点企业。为什么是这四家?因为它们代表了4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一家炼油企业、一家化工企业、一家省级石油公司、一家直辖市级石油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些试点企业先后成功上线运行。
2002年底,首批ERP试点成功,试验成果又推广至接下来的第二批7家企业,以及第三批的13家企业中去,就这样逐步推广和扩大范围,ERP建设的模板和方法论,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队伍都从中一步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吴正宏说,这也能看出中石化做事有板有眼,像ERP这样的大型推广型项目需要先在可控范围内摸清规律,进行试验和验证;第二步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试点,一般是两至三个点,因为一个试验点必然存在偶然性,两三个点也可以看出差异,找出规律;第三步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范围推广,在这种试验性推广同时也是在完善方法、锻炼队伍、形成标准;最后进入大规模推广时期,分期分批全面完成项目实施。
这样做最大的两个好处是:首先,IT人员从中得以成长,因为他们能够独立地从头到尾实施一两个项目;二是积累了批量推广的经验,自然也能总结出实施的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程序。
之所以大力推广ERP建设,除了满足集中、规范、透明的管理要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
中石化在推广ERP时还有一个指导委员会牵头,专门指导工作的开展,以信息管理部为牵头单位,与其他部门组成项目组共同推进项目。在ERP推进过程中,中石化也促进了自身的体制改革,提高了管理水平。
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在逐渐靠近,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管理,就像做规划有规律一样,管理也有规律。
整合资源、整体规划
在集团内部,人力资源总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整合资源并将其给老板过目。如果老板是谨慎型,决策会比较慢,因此在企业中,HR需要先建好人力的团队,再推动老板进行决策。
HR不是站在一个独立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而是要不断地去做发展规划,当人员的能力、数量、架构方面存在不平衡的时候,HR还要从其产品和工具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就能避免人员的技能不足之类的各种风险,这是一种比较全新的配合方式。
HR工作的关键是如何自我定位。一个比较好的定位就是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要把自己培养成公司的影响力中心。因此如何让自己进入游戏,同时又在其中具有影响力,是HR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很多HR既希望自己有增值的空间,又希望领导采纳自己顾客的建议,但事实上,HR们并没有参与到战略决策中去,所以这会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正因为如此,HR首先要培养自己成为影响力中心,建立起业务部门领导和员工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当获得了这种信任的时候,HR参与决策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在谈到如何让HR的工作更有效时,在场嘉宾表示,一个好的企业要对细分部门进行打分。“一些公司取消了绩效考核制度,取而代之是财务的分区域、分排比考核,这是一个窍门。”
同时,公司整体的战略很重要。HR需要在财务、业务、人才和工资方面有准确的目标和定位,做好整体战略的部署。嘉宾在谈到这些规划的具体实施时提到:“我们会分析未来五年的HR工作对公司的影响和定位,跟公司做一个方向性的沟通,同时我们会反映我们现在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以期得到总部和各个部门的支持,达成业务部门的整体的目标。最后,我会提出我们HR整个的愿景。”
打造高品质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在场嘉宾还特意强调,要从数据和团队协作上做出一定的努力,从四个方面给各部门提供更多有帮助的资源。
第一,打造一个人才共享平台,将全国的人才资源汇集到这个大的平台里,供各部门挑选。
第二,帮助客户招聘人才。“我们的经销商会帮助我们去招一些人,也会培养一些人。我们对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正体现了我们把客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我们对客户做得越多,他们回报给我们的信任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