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护理道德的特征

时间:2023-05-29 16:02:05

导语:在护理道德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护理道德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护理专业;职业道德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时谈到,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作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在医疗卫生行业承担着呵护生命、救死扶伤的职责。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作为全国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单位,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已成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旋律。工匠精神,从狭义的方面来讲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融入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工匠,从职业教育自身来讲,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贯穿始终。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艺精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能工巧匠。

2工匠精神与护理职业道德的联系

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用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认真、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慎独内省”的思想引导现代护理职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护理职业道德观、职业伦理观,这是促进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将工匠精神根植于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3.1重视德育课教学

如今单位招聘都希望招到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中职课程教学中,大致可分为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如果说专业课培养的是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那么德育课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提高学生道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4门德育必修课和心理健康选修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作为德育课教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取与专业相关、与将来工作紧密结合的案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4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时,笔者选取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庄仕华院长为例。庄仕华扎根边疆43年,巡诊近百万人次,行程40多万公里,12万例手术无一失误,300多例疑难杂症手术全部成功,获得137个奖杯和勋章,庄仕华身上无不体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3.2在技能大赛中融入工匠精神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定位为引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大赛将工匠精神融入赛程设置,侧重考核学生技能操作的精准度。“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成为大赛的主题,赛程设置也侧重于工匠精神的考量,从原来的“求会”到现在的“求精”。目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形成了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比赛层级,开展技能大赛是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我校每年开展护理技能大赛,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大练兵的热潮,让全体学生受益。

3.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见习、实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既离不开在校时的专业训练,更离不开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正规化操作。在医院优秀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去体会工匠精神。在护理实践和服务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独具护理人文特色的教育模式[1-2]。

3.4坚持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活动周主题已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旋律,我校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精湛的专业技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活动周期间开放校园邀请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社区群众参观校园;邀请护理行业领域的专家开展义诊活动,传授护理知识和急救技能;选派具有专业知识和精湛操作技能的师生深入社区开展便民服务;邀请护理行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模与学生座谈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中职毕业生校园分享活动。我校优秀毕业生马文娟被团中央选为“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中职毕业生校园分享团成员之一。医院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行业连接职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养人的过程和环境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3]。我校有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聘请附院临床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作为活动项目委员会顾问。毕业生以情景剧的形式,将临床实习心得和感受以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再现了护理工作的平凡与伟大,向师生传递了正能量。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激励学生将“积学修德,精技善行”的校训转化为学习、工作中的实际行动。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下,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护理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高层次表现。工匠精神作为护理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护理职业教育,坚持“积学、修德、精技、善行”的护理人文素养基本要求,为护理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杜陈晨 单位: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孙萍.“工匠精神”:厚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42-44.

第2篇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护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38-02

一引言

护理道德是指医护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医疗护理时应遵守的社会关系行为准则。一般而言,传染病因具有传染性,会导致护理工作更具威胁性且病人心理状态更加恶劣。因此,这就要求传染病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护理道德,能够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并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帮助病人早日痊愈。因此,护理道德的优劣对传染病护理的意义重大。

二护理道德对消毒隔离所起的作用

护理道德对消毒隔离所起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传染病会使得患者成为传染源,所以任何一位传染病患者对其他人的健康都存在威胁。而传染医院或者传染科更是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患者,加大了疾病传染的危险性。因此,日常工作中,为防止传染疾病大幅度蔓延,传染病护理人必须依据标准配制相应浓度的消毒液,并按时更换消毒液,此外还需及时处理不可循环利用的医疗用品;为防止传染病交叉感染,传染病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中及时清洁双手;为确保医疗器械的无菌性,医护人员必须保证各项医疗操作的规范性,无论是否被监督都能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可见,传染病护理工作十分繁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而高水平的护理道德能够让护理人员尽职尽责,保证消毒隔离工作的质量,从而维护人们的健康;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能够让传染病护理人员懂得如何控制疾病传染,帮助病人康复,保护敏感人群,以防治结合的形式促使社会安定。且只有护理人员具备高水平的护理道德,其专业知识才能发挥相应作用。

三护理道德对患者心理所起的作用

传染病患者因为疾病的特殊性,因而除去身体的折磨,他们还承受巨大的心里压力。传染病患者通常内心焦虑且空虚,担心自己会遭到他人异样目光或者嘲讽,也担心自己无法同亲人接触,更担心自己会因为失去自由。传染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同病人接触最为密切,其护理道德会对患者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患者的情绪很容易因为护理人员的态度而发生变化,例如若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态度亲切、仪表庄重,患者就会因此产生安全感,信任医生和护理人员,配合治疗疾病;反之,患者就会因为护理人员态度恶劣,服务生硬而情绪败坏,心理负担增大,从而不利于疾病康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遵守护理道德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内心承受痛苦和压力,关爱患者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同时,传染病护理人员还需明白不同的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其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为病人服务时需要注意病人心理特征,为其提供针对,通过鼓励、欺负、温馨疏导等方式让病患持有良好的就医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由此可得知,医护人员的护理道德能够直接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四护理道德对护理工作所起的作用

第3篇

护患纠纷,是指患方对护理方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不满意而引起争执的事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社会关系处于急剧的变化状态中,护患关系也不例外,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护患纠纷在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统计资料显示,一定时间内,护患纠纷数量占患者投诉总量的比例高达25%。如,宁波某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患者投诉164起,其中护患纠纷42起,占比25.6%。台州某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患者投诉188起,其中护患纠纷52起,占比27.6%。解决护患纠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紧迫课题。

1 护患纠纷致因分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个体利益诉求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利益实现机制的欠缺,导致部分社会领域的社会关系出现失衡现象。近年来,一些地方医患关系出现尖锐的矛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改观,反而有日益恶化的趋势,护患关系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医患关系大背景下,护患双方最基本的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关系被破坏,双方一旦遇到分歧,很容易转变为纠纷。

1.2 护理方因素

从理论上分析,护理方在护患纠纷的产生原因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形:

1.2.1护理人员业务过失和瑕疵

(1)护理人员的失职行为。护理行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务行为,必须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实施,非专业人员不得实施。处于工作状态中的护理人员在一定情况下必须依法依规实施必要的护理行为,不实施或乱实施便是失职。失职成为护患纠纷的当然原因之一。

(2)护理人员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职业行为。现代社会,对大多数行业的职业人士来说,职业道德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至关重要的规范,履职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守护职业操守往往成为社会对职业人士的最基本期求。对护理人员来说,遵守职业道德尤其重要,因为护理行为直接关乎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对此,《护士条例》、《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及《国际护士伦理守则》(2000年修订版)、南丁格尔誓词等都对护理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均进行了明确规定或提倡[1]。实际中,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往往成为护患纠纷的重要起因。比如,有位护士在与同事聊天时,将其听到的患者家庭隐私无意中透露出去,正巧被患者家属听到了,结果引起纠纷。

(3)护理人员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护理工作作为一项技术要求非常突出的工作,有着一整套严格的规范、规程作为指导,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开展护理工作。可以说,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直接体现了护理水平。不规范的护理行为,很容易挑起患方的质疑,破坏护理方形象,引起护患纠纷。比如,有的护士在给患者做皮内试验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严格落实“一人一针一筒”的要求,仅更换了针头,被患者发现,引起投诉。

(4)护理人员不恰当的沟通行为。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单纯的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还包括有效的沟通,护患沟通集中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社会性特征。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不恰当的沟通行为通常表现有:沟通过于专业、沟通过于生硬、沟通不够耐心、沟通不够细心等。有的护士不注意、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心情和情绪,在与患者沟通时,带入自己的不良情绪,引起患方反感,结果被投诉。

(5)护理人员不到位的服务行为。护理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行为,是护理人员依法依规向患者提供的服务行为,根本目的是为患者的治疗、健康提供服务。但是,实际工作中,部分护士服务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忽视患者的情感变化及心理需求,工作语言简单生硬,甚至敷衍患者,引起患方不满。如一位患者向一位护士咨询病情时,护士回答的很“干脆”:这个情况你去问医生好了。结果患者很不满意,引起了纠纷。

1.2.2护理方的管理缺陷或瑕疵

(1)人少事多的矛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现有的医疗资源特别是护理资源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护理需求),这也是当前医疗护理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其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医疗护理人员绝对数量偏少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在当前的医疗体制和绝大多数医院的医务工作机制下,护理人员往往被赋予了本职业务之外的其他任务,导致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凸显。如,现实中很多医院安排护理人员承担导医、催缴医疗费用等工作,既占用了护理人员的本职业务时间,消耗了护理人员有限的精力,也容易造成与护理业务的冲突,有些甚至因此而起纠纷。

(2)工作交接有漏洞。实际工作中,比较突出的漏洞体现在三种交接情形:一是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接漏洞。由于现行护理工作普遍实行轮流值班制度,同一个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往往会接受不同护理人员的护理,如果前后班的护理人员工作交接不到位,没有实现“无缝对接”的话,很容易引起患者的困惑,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有意见甚至导致纠纷。二是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接漏洞。医疗和护理工作具有本质区别,医治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医、护配合结果。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之间容易因为交接、衔接不严密导致医疗(护患)纠纷。三是护理环节与相邻环节之间的交接漏洞。护理工作的本质决定了护理环节与病患的接触时间往往是所有环节中最长的,护理环节、护理人员往往代表了医院在病患心中的形象,整个流程中与护理环节有交接的环节一旦存在问题或者与护理环节交接不善,护理环节很容易成为病患投诉对象。

第4篇

【关键词】护生;综合素质;社区护理;教学

高技术医学的发展和老年人对医疗需求的增加,使医疗投入急剧增长,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通过开展社区护理服务,能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加,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所以社区护士已成为一个必需的职业岗位。社区护士的培养问题尤为重要[1],目前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及综合素质,转变护理观念是当今社区护理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护理教育者要重视《社区护理》教学中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本文针对社区护理教育现状,探讨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从而推进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1综合能力的培养

1.1专业能力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决定了社区护士岗位的职业要求需具备五种核心能力[2]:即人际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在“贴近学生,贴近社区,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下,注重专业培养,强化知识层次,贯穿社区护理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突出社区,体现社区”。 在日常教学中[3],采用项目教学法,并结合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领导组织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让护生在宏观上认识社区护理,接着根据社区护士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从轻到重、从易到难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安排,例如,评估社区护理问题、解决家庭护理问题、建立和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新生儿和产妇家庭访视、处理社区紧急突发事件等,紧紧围绕社区护理这一主线,使学生总是站在社区这一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掌握社区护理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加强护生社区护理专业能力的培养。

1.2方法能力要求护生要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以及查找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中,让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讨论设计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方法能力。

1.3社会能力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教学活动中,护生通过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增强信念,热爱社区护理事业护生理论学习期间,不断加强社区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为护生讲解国内外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使之对未来的职业充满自信和热爱,从而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

2.2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教学中巧妙的将职业道德与之融会贯通,专业与素质教育并行,使护生在学习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 得到职业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3体会

3.1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转变,改变教师角色让护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极大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她们能主动去查阅资料、开动脑筋、讨论时积极发言,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而教师的角色也随之改变,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

3.2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社区护理实践融会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护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联系不紧密的不足,开阔了学习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合作与独立自主的能力由于实际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协调合作与独立自主能力,这也是社区护士的岗位能力要求之一。比如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使护生必须动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发挥了个人独立钻研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

4小结

总之,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之中。作为护理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为华.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对护理教育的启示.医学新知,2011,24(3):462.

第5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人性化护理  临床工作  应用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公立医院的逐步实施,护理工作强调在祛除病人躯体疾病的同时,还给予病人精神呵护、心理安慰和行为方式的指导,满足病人身体、心理、社会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使病人感受到关怀。我院倡导的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患纠纷。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权力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1 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服务态度

        临床工作中,我院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角色意识,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做到举止文雅,用语文明,工作中以真诚、平等的心态,处处为患者着想,自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每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向患者详细解释,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同情患者的痛苦和情绪,把患者作为朋友,主动与其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用耐心、细心、热心、关心做好护理服务,形成良好的氛围,拉近和患者的距离。

        1.2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

        护理人员在给病人实施每一项护理操作时,让情感渗透在操作环节当中,操作前传递关爱,如呼唤病人姓名,告知操作的目的、方法,作好解释工作,征求病人同意以取得配合;操作时遵循无菌原则,动作轻柔,注意保暖、保护他人隐私; 使病人及家属处处都能感受到护士给予的关爱和温暖。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时刻想到病人的需要和反应,想到病人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时刻养成关爱病人的习惯。

        1.3一视同仁,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

        不歧视任何病人,尤其是传染病人如肝病、艾滋病人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并给予充分的关爱;不因病人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环境、年龄、性别、经济状况而受影响,应尊重他(她)们的人格和隐私,不应存有偏见,忽视或冷落,以免造成病人心理上的伤害;护士关怀病人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或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解释、处理方式;同时要承认和理解病人的信仰、习惯爱好、价值观、合理的需求,公正地看待病人平等、合理的医疗权利。 

        1.4培养慎独精神、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慎独是指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会使人们在无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道德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行事,护理工作经常个人值班,独立处置,无人监督,尤其需要具有慎独精神。对护士而言,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信念和良心,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无论是在人前还是人后;无论领导在与不在;无论病人年长与年幼,昏迷与清醒,都能一如既往地按照操作规程与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更不因病人经济支付能力、地位、信仰等的差异而在服务上有所不同。因此,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 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1 .塑造个性气质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护士应当具备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对病人诚恳、正直、热情、有礼、乐于助人等;对工作应当是满腔热情,认真负责、作风严谨、干净利落;对自己来说,应当是开朗而又稳重、自尊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等。护士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号召力等人格魅力特征,就会自觉自愿、竭尽全力地去为病人解除痛苦。才能真正爱护并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把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提供具有人性化的关怀和护理。

       2.2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护理人员要加强“三基”培训,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要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增强思维深度和广度、护士在熟练把握常规技术和基础上,还要把握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综合分析、病房治理等方面的能力。

        2.3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提高心理素质,提升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护理人员健康心理水平与社会支持正相关,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实践锻炼,自觉的有目的的把实践作为锻炼心理素质的良好机会,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尊重自己的职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批评社会现象的同时,从自身找不足,经常检查自己,鞭策自己,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取得社会的称赞和认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倡导并开展了人文护理,使全院的护士都更新了服务理念,增强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护理工作人员在完成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的同时,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为病人提供了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全面的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极大的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梁立.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护士人文教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50-53.

[2] 张冲,魏青芬.教育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62-68.

[3] 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护理学杂志,2004,19:72-75.

[4] 李益清,马丽萍,王秀菊,等.在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43-45.

[5] 戎华刚.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58-6.

第6篇

关 键 词 生态行为习惯;生命存在质量;道德价值观;生命陶养;生态德性;姑息治疗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05-03

一、命题的提出

人的行为习惯至少涵摄两大问题,一是道德价值观问题,一是行为方式选择问题。显然,道德价值观问题是更加基核的问题,不重视这个问题,人们就可能会陷入某种选择困惑与混乱之争中而无力自拔。

生活体验中的直觉领悟告诉我们,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行为习惯与健康快乐幸福的关联度,并设法使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为未来的健康快乐幸福积累福运。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快乐幸福作为道德的应有之义,给人类奠定了健康快乐幸福的道德合法性基石。

然而,反思中外德育史,人类的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功利化、实用化、世俗化了,出现了向社会一边倒而离弃生命的情形,丧失了其应有的实践魅力和道德光彩。

如今,德育可以而且应当重新检视,自觉拓展其功能,全面提升其育人境界。可以将人类的理想德育境界描绘为:德育是一个遵循生态之道和生命之道,自觉培育引导生命境界,深层呵护生命健康、尊严,美善和谐,可持续存在的人类美善事业。可以在这一新理念和新路径下,谋求德育的社会培育功能与生命陶养功能的内在一致性。

为此,我们认为,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应当是当代和未来德育需要着力发扬光大的核心命题。

二、德育应凸显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之义

以往的德育忽视了人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和生态行为习惯的培育,衍生出大量反生态的行为习惯,违背了生态之道和生命之道,在概率上降低了当代人的生命存在质量,给人的工作、生活和交往带来难以排解的深层烦恼。

跳出学科思维,德育本应传递科学合理公允的道德价值观,引导生命健康和谐持续地存在。但是以往的德育所传递的道德价值观,更偏向于社会需求的满足而忽视或遗忘生命陶养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德育价值观缺乏生命责任意识,潜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生命问题和社会问题。譬如,人年轻时所接受的道德价值观,由于忽略了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而聚精会神于功名利禄的追逐(美其名曰“奋斗”),到了中老年,才忽然发现生命健康出现了这样那样甚至不可逆转的严重问题。这不仅给当事人的生命造成了遗憾与损失,而且导致人们对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怀疑以至放弃,进而导致一系列怀疑社会道德价值观行为习惯的产生。

从理论上分析,人的身体是一个神奇的生命系统。习惯是生命的原生态存在形态,是最省力、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生命存在形态与表达方式。生活作息、工作姿势、上网偏好等习惯,是生命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而形成的下意识生命自组织存在方式。人的习惯的改变是挑战原有生命经验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德育的这种习惯做法,属于一种反生态和反生命的道德价值观传播,既不利于生命的健康持续存在,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

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且老龄化社会迅速到来之时,我们主张重新定位德育的价值观,自觉凸显德育的生命陶养价值,把培育生态行为习惯作为德育的时代使命之一。刘惊铎曾在《中小学德育》上阐述了这一重要认识:“给德育一个理由,它必须符合和满足生命健康成长的内在诉求。此系最根基的理由。德育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应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谐成长为己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固化的思想道德规范。德育的生命活力在于,其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是生命本身的健康成长,而非外铄种种束缚或桎梏生命甚至反生命的既定条规。生命的健康润泽靓丽成长需要德育,而德育正好具有生态化育功能,这比赋予它任何其他的意义都更有理由。”[1]

那么,什么是生态行为习惯呢?所谓生态行为习惯,是指个体身上所具有的,符合生态之道和生命之道的道德价值观的言行反复自动出现而赋有日常行为习惯的稳定特征。

三、培育生态行为习惯与提升生命存在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表面看,培育生态行为习惯与提升生命存在质量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深层次研究发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当人养成生态行为习惯时,便习得性地获得了生命存在质量提升的内在保障;另一方面,当一个人的生命存在质量获得提升时,也就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践履生态行为习惯的欣喜,并更加坚定了将这种习惯保持下去的主观意愿。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面对癌症发病率不断增加的严峻现实,姑息治疗迅速得到了业界的认同。所谓姑息治疗,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对那些对治愈性治疗不反应的病人完全的主动的治疗和护理。其目的是为病人和家属赢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它坚定生命的信念,并把死亡看作是一正常的过程,既不促进也不推迟死亡,把心理和精神治疗统一在一起”。霍兰(Jimmie Holland)指出,“医学……要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解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痛苦同样重要”[2]。认知―行为治疗是姑息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依据这一理论,非适应性认知、思维和行为能够导致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生命存在质量。人可以通过辨识非适应性认知的前导线索、评估与扭曲认知相关的行为以及行为干预来改变不良行为和情绪。目前,国际国内已经将姑息治疗作为人类自觉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的科学探索新高地。德育理应同步站上这块高地。

在存在论意义上,人的行为习惯本然地具有生态性。但追根溯源,一定的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之中养成的。而生态德性更容易在生态行为习惯之中孕育而生。如此,生态与德性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养关系。换言之,健康美德生发于完整和谐的生态环境与生态体验活动当中,而健康美德反过来又能有效地涵泳生态行为习惯。

当代社会,随着呼唤健康美德的声音越来越强烈,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愈发重要起来。生态行为习惯之于生命健康、人品美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美德皆源于生态行为习惯。健康美德合一可以看作是一种做人的较高的生态美德境界。

二十余年的生态体验式行为习惯培育实验发现,行动方式的干预性改变可以有效改变情绪状态、思维方式、生命样态。独立或群集清点和整理习惯,是优化生命样态的智慧性行动。试图改变习惯,往往会引起生命系统的不适感。实验证明,转换视角、改变环境、提高认知水平、更新思想道德观念等干预性行动,是改变积习的有效方式。新的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给人以成就感、舒畅感、新鲜感,增益生命的乐趣。

大量人生幸福与不幸的案例对比和德育关联起来,在认识澄清之后,我们可以逐渐重建曾经被忽视的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如:健康和美德源于生态行为习惯,以健康幸福为荣陶养生态德性,在生态体验中陶养健康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等。如此,我们或许能够更好更快地在自己和下一代身上培育出“生态人格”[3],即个体身上陶养收摄而具有的生态道德素养稳定下来而成为人格的主调特征。

四、德育培养生态行为习惯的时代着力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身体生了病更容易引起重视,因为它受制于生态限制性法则,而自身或孩子的德性修养存在问题却不太容易引起关注,因为它并不会立刻引起生存危机。

但是,从本源意义上看,人的生命是一个生态系统,古人称之为小宇宙。当生命的肉体或精神出现问题甚至发生系统紊乱的时候,生命的内生态系统便出现了危机。从外周关系系统看,当一个人、一个家族或一个生态群落出现关系失调、紧张以至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个人、这个家族或这个群落出现了类生态危机。从更大的生存关系之生态系统看,个人、家族或群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关系失调、紧张以至冲突时,如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我们可以说出现了自然生态危机。

德育培养生态行为习惯的时代着力点,应该放置于体验者身心的生态和谐统一,既着力培育保护健康身体的观念,也着力培育呵护健康德性的价值观。鉴于此,当代德育培育生态行为习惯的元基点,是陶养体验者和导引者的生态德性。

所谓生态德性,即个体身上陶养收摄的道德素养既符合生态道德价值观,又具有与内外部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基本特征并以日常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当生态德性的培育成为时代着力点时,我们才渐次走上德育自洽自足的存在性之路。所以,“给德育一个理由,就必须对它进行深层次哲学反思,作生存论、价值论和体验论的三重检验。应当看到,德育实践并非自洽、自足的合法性存在,换言之,德育既可能做道德的事情,也可能做不道德的事情。当德育通过大量的思想观念的灌输,让受教育者逐步丧失独立思考、创新精神乃至个性发展的时候,还可以说这样的德育是道德的吗?可见,德育本身就面临着一个道德性检验的问题。要让德育成为真正道德性的存在且深入人心,就必须给出一个理由,让它超越价值与实践的二律背反”[4]。

科学实验证明,真正入脑入心的德育是超越学科的,应当融通德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自觉回归生命之中,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态,臻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境界,实现生命的健康和谐快乐幸福成长。

由此可见,人类要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幸福,就必须重新澄清、甄定人类的道德价值观,应当在培养生态行为习惯中把陶养生命的生态德性置顶,给予时代性凸显,以之为荣,即让生命生存与发展实现三重生态圆融互摄,臻于健康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才是生存、发展和教育的价值航标灯,而不再以生命透支、羸弱、多病以至早逝为某种价值暗示。

如此,所有自觉不自觉地以牺牲人的快乐幸福为代价的舆论渲染或制度暗示,都是一种逆生态之道,因为这违背了人性和生态规律。正是种种逆人类历史潮流而动的价值误导,才造成了个人生命及人类生命存在中的价值选择困惑以至“鬼打墙”悖论。今天,我们鲜明地提出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这一命题,就是为了从根基部位澄清德育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的历史混淆与轻重倒置,在道德价值观归位的前提下,让行为方式的选择更趋于科学、合理、合度,为人类的健康快乐幸福祈祷。

参考文献:

[1][4]刘惊铎.给德育一个理由[J].中小学德育,2015(4):1.

第7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分析;对策

Often in the Orthopaedic Nursing Ris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GUO Fang,REN Yong-ping

(Department of Surgical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Shizuishan 753200,Ningxia,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targete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clinical practic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nursing risk factors, types, causes and the harm of the orthopaedic care, which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Key words:Orthopaedic care;Risk factors;Countermeasures1概述

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骨伤患者的数量在日益增加,其中多为突发性、复杂性外伤和伴随性的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及多器官受伤,这给骨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患者年龄跨度大,康复时间较长,康复期自理困难,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欠缺等等,都是骨科护理中常常面临的问题。在骨科护理中,护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2008~2010年对10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所得:男59例,女41例,年龄23~69岁,平均41.2岁,手术治疗69例,保守治疗31例。其中腰椎骨折17例,下肢骨折25例,上肢骨折29例,骨盆骨折8例,双胫腓骨骨折21例。

2骨科护理中常见风险分析

2.1制度不健全一些医院并没有制定和完善有关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使得相关的护理行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一些护士并不严格按照院里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护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尝尝擅自隐瞒、擅自处理,

2.2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足在医患纠纷中护士的业务水平不足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来看,护士队伍明显偏年轻化,缺乏临床经验与判断能力,在面对突况时往往不具备职业观察能力,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亦不能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甚至有年轻护士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业务不熟、护理技术欠缺、手法生疏、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等等。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与其他护理相比,骨科护理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患者病程长、合并伤多、术前准备工作要求严格等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事无巨细。但是有些护士对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记录填写不规范,对患者漠不关心、应付了事,缺乏必要的沟通等等。

2.4患者存在心理问题,缺乏护患沟通技巧骨科患者往往存在这样的心理:担心过早活动会影响骨头愈合,甚至存在恐惧、悲观、痛苦等不良心理而导致不良行为,有资料显示,骨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几率为90.5%,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正确的饮食知识及创伤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所致。

2.5忽视出院指导在住院期间,护士对骨科患者的健康护理和教育都比较重视,但是往往忽略了出院指导,据调查显示,骨科患者恢复慢且需要的时间长,住院治疗只占整个疗程的1/3,出院后仍需长期治疗和修养,如果出院后外固定不当或者锻炼不当等都可能影响原先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对骨科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尤为重要。

3对策解析

3.1完善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责任制,做到"三落实",即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监督,使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2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各个医院应该建立医护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组织模拟治疗和现场观摩学习以提高年轻护士的临床经验和实践经验,

3.3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①各个医院在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和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强化对医院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心,使其能够转变服务理念,主动耐心热情的为病患服务,设身处地的为患者及其家属着想,进行人性化护理。②建立定期定时巡查病房制度,实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如果发生病变应该及时上报处理。③对护理工作的记录应该规范书写,加强管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作为客观性病历资料,将起到法律依据的作用。所以,当班护士应该规范书写和真实记录护理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此外,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4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骨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期提高病患的自我保健意识、能力和保健水平,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康复锻炼技巧并增强其对抗疾病加速恢复的信心,促进骨病的及时康复。骨科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病患自身的特征,采用针对性强的方式方法对骨科病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书面传达法,也可以现身说法亲自向病患及家属现场示范一些基本的护理方法等等。

综上所述,导致骨科护理风险的因素很多,有规章制度方面的漏洞和不到位,有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医护职业道德的欠缺,也有病患自身及患者家属的心理原因等等,在具体的骨科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各类因素引起的护理风险,保持和谐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学珍,包丽丽,姜丽娜,等.骨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6).

第8篇

一、医学伦理在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中传承的现实价值

(一)医学伦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诚信是医德之本。“诚”即诚实,就是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信”即守信,就是讲信用,守诺言。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而言,诚信是他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他的道德责任,是其人格所在。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孔子把信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说:“思诚者,人之道也。”宋朝周敦颐理更是把诚作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历代思想家正是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交友、做学问和修己的根本道德规范。在医学和医德的发展中,突出的代表有巢元方(生卒年代不详)、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鉴真(公元698—763年)和王焘(生卒年代不祥)等为代表的隋唐医家。唐代的孙思邈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而独具匠心地搜集整理并精心加工构思,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而孙思邈就是一个被历史上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医学伦理的基本形式是知耻,晚清龚自珍更是把个人之耻与国家之耻联系起来;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远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西方的伦理文化传统虽然以罪感为主脉,但耻感同样是受到褒扬的道德品格。德谟克利特说: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从生命角度讲,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应树立现代生命观,在生命价值和质量的前提下去维护人的生命权力,去维护生命的神圣和尊严。从这一维度看,医生应该是善良的,医德良心是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最基本的品格;医生应该是人道的,只有怀着敬畏生命之心,才会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理解、尊重病人,从而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所以,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理解自己在生死之间工作的性质,提升拯救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攻克医学难题的原动力,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二)医学伦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因素从时代的角度看,医患关系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备受世人瞩目。而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的维系,需要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用阿尔贝托•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来善待病人,以仁为本,以人为本,以仁爱精神关怀病人,维护病人的尊严和权利,使医患关系沿着以病人为中心,向着以人为中心的方向迈进,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医学伦理是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需要真、善、美统一的人格素养医学所追求的是健康而美好的人生,医学所创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医学之真,是指获得医学科学所需要的真理,求得医学知识的正确,反对假医学、伪医学;医学之真,也是一种透过医学科学所体现的社会境况的真诚。医学上的真诚,表现为医患之间要真诚相待,构筑人与人之间信任、融洽、友谊与互助关系,是可贵的医学之真,是非常珍贵的伦理之真。医学之善,是属于伦理价值范畴,它是与恶相对应的。医学上的善,不仅指个体行为道德上的善,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群体、他人的行为是否有益,是否符合他人利益。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就是善的最高层次。医学理论中的义务论、美德论、公益论、生命价值论等都是善的理论,它主张医学要呵护每一个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享受基本卫生保健等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管这个人职业、地位等差别性;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等都应该受到公正、公平的维护。医学之美,是为了给病人创造一种美的医疗卫生环境,是为了提供一系列美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设施。对医学之美的哲学分析可以得出:医学美是医学在履行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中的对人的主观创造性的肯定,它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

二、医学伦理在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中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运用案例教学实现医学伦理的传承案例分析是描述医学伦理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医学道德生活的多样化,道德难题的复杂性,决定每一个医学道德的境遇均有其特定的情景。案例首先是对具体医学道德境遇的描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描述,医学道德的判断变得复杂化,仅仅依赖道德原则作出简单的道德推理难免出现判断失误。甚至作出一个具体的判断前,还必须要有科学的事实描述基础。针对今年的温岭医师被杀网络引发的热议,九江学院正面引导,在学生中开展“诚信伴我成长”、“医学伦理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最美乡村医师事迹学习”等主题班会,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养。

(二)运用审美教育提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道德人格就医学而言,医学伦理学是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观点为指导,研究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的行为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是做人的规范,对人的言语、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它属于职业道德的哲学范畴;医学美学是应用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医学工作中的美学,是以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的心灵、言语、行为、仪表美的素质、风度为研究对象的,是属于职业美学范畴。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紧密地结合医学实践,伦理注重从社会道德对人的规范、控制等方面,关注人的理性生命;审美则从人的感性愉快上切入人的生命本体,体验生命的自由状态,即对生命的快乐性关注。

(三)通过开展活动发展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医学伦理医学伦理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到敬老院开展义务服务活动,清明节组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为捐献遗体者扫墓,这是九江学院的优良传统。每年清明节,校领导、九江市红十字会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捐献遗体者扫墓。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献血活动,以实践活动践行医学伦理。今年,九江学院邀请南昌大学辛洪波副校长为老师学生做讲座,在谈到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质如何培养时,他讲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时,提升医学伦理素养,诚信做人。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常常希望有人能够对医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未来做出预测,从科学发展上讲,好的预测确实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韩启德院士就医学伦理问题做以下几点预言,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因为目前我们已经感到,医学伦理学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首先是关于基因歧视问题。越来越多易感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自己容易得什么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基因歧视问题。例如,一个女孩如发现有乳腺癌易感基因,就可能找不到对象;另外,保险公司可能不愿意接纳她的投保等等,与不知道与这一易感基因而突然得乳腺癌相比,她的生活质量可能更低,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第9篇

【关键词】ICU;老年患者;人文关怀;护理

人文关怀护理是指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以人性为准则[1],对患者关心、尊重、照顾,满足患者需求、维护患者的尊严,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致的护理方式。人文关怀护理是衡量一名医护人员的基本素养、个人品质及其行为道德的标准,是一种为追求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情感和认知过程的护理模式[2]。ICU是重病、重症患者聚集之地,应用人文关怀护理于ICU患者中,可有效增强疾病护理效果,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患者对医护方面的满意度。为此,本文对ICU老年患者应用人文关怀护理进行干预,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ICU老年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为神经外科术后早期意识清醒且在ICU观察3~5d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参照组患者男19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5±2.3)岁,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8例,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26例;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257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8.8±2.7)岁,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9例,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差距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ICU常规的专科护理,如生理护理、环境护理、心电图和呼吸机的监测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主要内容有:(1)人文关怀护理的基本要求是护理人员首先培养自身具备一定的个人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只有其具备一定的素养和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人文关怀的护理知识,并将有效的护理方式应用于在患者的护理中。(2)老年患者是一个自我存在感较低的群体,他们容易感到孤独、郁闷、自卑、绝望等,特别是在术前,容易产生悲观的念头,对生存的渴望不强烈,进而容易导致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或术后恢复速度缓慢。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价值观取向等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具有个性化的人文护理模式(3)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老年患者,保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4)护理人员应用一颗平常、热情、公平、公正的心对待患者,并尽量满足患者合理性的需求,努力创设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病房环境。(5)每天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注意聆听患者的心声,并适当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和安慰,帮助患者摆脱孤独、孤立、悲观的心态。(6)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鼓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共渡难关,给予患者关怀和温暖,消除老人的自卑、孤独、绝望等不良心态,积极对抗疾病。

1.3评判标准

满意:对医护人员的医护态度、医理技术、服务质量和病房管理等情况很满意(>9分),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较满意:对医护人员的医护态度、医理技术、服务质量和病房管理等情况较为满意(7~9分)。不满意:对上述情况感到不满意(

2.结果

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好,生存质量改善,护患关系良好,对疾病的知识和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方式有全面了解。经过问卷调查可知,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参照组(81.82% ),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组 别 例数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 44 41(93.18%) 3(6.82%) - 100%

参照组 44 22(50.00%) 14(31.82%) 8(18.18%%) 81.8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特别是留守、孤寡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悲观等不良心态[4],在伴有重症的情况下,老年患者更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人文关怀护理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从人性化的角度对老年患者进行细心的关怀和细致的护理,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不良心态,促进疾病的康复率。同时,人文关怀护理也能体现医护者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品质,可使医疗水平迅速发展的时代,ICU病房不乏温暖和人情[5]。本文分析结果可知,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ICU老年患者,其心理状态良好,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好,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充分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方式,对护理的满意度也高达100%,明显高于只进行常规专科护理的参照组患者(81.82%),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人文关怀护理在ICU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并对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和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明香,吴庆波,余昌娥.人文关怀护理在空巢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5):73-74.

[2]刘义兰,段征征,喻姣花等.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111-112.

[3]祝涛,张静.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84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