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5:13:45
导语:在企业发展的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从原始积累期发展到了稳定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要做大、做强就要从单一的开发销售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与经营共举,通过优质的资产沉淀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从开发建设(增量)为主转向经营投资为主(存量),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变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报废拆除)的管理,因此,未来建筑物业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一项重大成本支出,而谁能把这项成本降低,就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的所关注的核心点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节约各类资源,因此开发绿色建筑可以使开发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品牌的竞争。开发商如果能将绿色建筑作为经营理念之一,则能够加深购房者对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印象,从而提高开发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发展方向
一、中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存在的问题
(1)忽视制造创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制造产品的水平上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依靠传统的生产进行支撑,无论是在产品的质量上还是在外观与制造效率上,都不能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2)缺乏研发能力。从当今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途径上来看,多数企业的产品更新与升级依靠的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与生产工艺,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相当不足,即使有了具有研发能力的人员,缺乏了先进的操作条件,仅仅依靠人力本身,其研发思想也很难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产品的最终创新。(3)匮乏先进人才。国内的众多优秀技术人才和研发力量都因此被忽略,不能够有效利用起来,依靠纯体力劳动、低技术能力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生产,其生产效率肯定难以得到提高。(4)缺少信息技术。产品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产品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操作等技术无不都是以信息为高科技进行企业生产的关键生产力,然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都缺乏这样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来进行企业各项管理,下表展示了上海中小企业使用管理类软件的情况。
从表中数据来看,信息化软件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中使用还不是很广泛,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力操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劳动人员体力,在产品的生产效率上自然也不能够进行高效操作与管理。
二、中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的发展方向
(1)联盟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生产与供应都是一环套一环,互相之间都是不可缺少的整体,因此同样在产品制造效率上,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明确互相合作的概念,牢记联盟的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提高到合作上来,只有在供应链上做好自身的角色,相互利用对方的优秀资源,才能够将自身的产品做得更好,制造的更快更有效率,在市场竞争中才会拥有更高的竞争力。(2)人才化。高素质人才是中小企业需要引进的重要力量,其不仅能够摆脱机械的外来技术,通过自身的思考进行实际的创新。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中小企业更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速员工的创新与技术能力培养,使整体的制造效率更上一个台阶。(3)信息化。信息技术在现今的企业发展中正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空间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都可以形成紧密的联系,在产品的信息上更是可以进行及时的交换,同时在生产设备上实现信息化操作,那么在最终的制造效率上自然就会得到质的提升。(4)自动化。富士康的“机器人”战略无疑是对“中国制造”的一次冲击,对于中国目前的中小企业来说,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还无法实现机器职能化,但局部采用自动化是可以实现并在某些企业里证明是可行的,其投资收益也是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为寻求生存,减少因招工难、成本大幅上升造成的损失,中国将逐渐开辟一条通往自动化、智能化的道路,而中小企业在其中将扮演其无法替代的角色。(5)虚拟化。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产品的整个制造流程,不仅在成本上省去了实体制造试验的费用,也在时间上缩短了研发人员将概念到产品进行转化的长度,更是在效率上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能力,节省了传统的体力,还能在产品的宣传与展示上提供了更便捷美观的途径,因此,虚拟化也是中小企业制造效率提升的关键方向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的提高,与企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从自身出发,强化互相协调合作的意识,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人才素质,研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操作能力,这样我国的中小企业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高效率的制造出新的适应时展趋势的竞争力产品,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参 考 文 献
[1]颜伟.敏捷制造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实践与发展[J].北京:商业时代.2005(24):27~28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安全,是一个建筑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有效做好安全方面的管理,如何在管理的过程中让标准化操作深入人心,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防范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持续改进,这是每一个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好好考量的问题,也是每个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和平衡的问题。因为只有做好了安全管理标准和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提高生产效益。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对于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以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这一侧面为出发点,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发展背景、安全管理现状及安全管理发展趋势展望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发展背景
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建筑企业多发的伤亡事故在我国生产性建筑企业中居高不下,虽然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及国家政策在这方面的大力推行改革,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受限于该行业自身特点,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不标准化、不统一化的安全问题,这些制度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未能够取得持续长久的有效发展。因此,这要求国家从政策颁布实施、国家政府部门监察管理、行业体系建设、建筑企业责任到岗以及员工个人安全意识建立等各个方面展开,打破传统安全管理的桎梏,实现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让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真正能提高一个层次,走向国际,走向未来。
二、我国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我国建筑企业过去几年中,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总体趋势呈现平稳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明显。首先,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和保障条例执行力度有限,虽然政策对建筑行业规范化操作、员工安全管理方面有很多人性化的明文规定,但具体到各个过程中却在不同程度上打了折扣,因而其政策执行力度,规范化操作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可想而知了。其次,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受限于资金、人力及物力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基本上没有实施统一的、标准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大部分条条框框的安全管理措施也是没有太多建设性意义。从建筑企业员工的角度来说,由于缺乏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设施,规范化操作也就成了纸上谈兵,而在硬性要求下开展的安全管理讲座和培训之类的管理手段也成了走过场和形式的内容,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提高和学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基于我国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建筑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快速达到大环境的标准,对行业安全管理进行有效升级转型势在必行。首先,在政策执行力度上需要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从而在思想层面上有一个统一的指导,然后有效落实到各个环节和部门中,让安全管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和有效化。其次,建筑企业需要从上至下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机制,树立安全管理、安全发展的大局观,将整个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设施都配套到位。同时,建筑企业内部需要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奖惩制度,严厉打击不规范、有隐患的操作和管理方式,从根源上杜绝这些潜在危险。员工则需要严格自我要求,规范操作。只有通过这样从上而下统一化的安全管理,才能真正意义上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四、结语
安全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从一而终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建筑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取得持续而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焦扣忠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天庆.试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4(1).
【关键词】ERP 企业现代化管理 发展方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商业竞争空前激烈,而ERP(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对企业资源管理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实际上,企业资源计划本身就是一种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从目前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的商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该系统的信息化应用程度。
1 ERP的基本介绍
1.1ERP的重要作用。ERP的中文含义是企业资源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由一家美国公司提出,之后迅速被全世界所接受,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对于这种系统,是指建立在咨询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高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在现阶段,企业资源计划已经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管理流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也将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甚至是无法取代的角色。
1.2ERP的发展过程。ERP 最早被定义为一种应用软件 。它主要经历了5个发展过程,分别是MIS系统阶段、MRP阶段、MRPⅡ阶段、ERP阶段、电子商务时代的ERP阶段。下面就对这五个阶段进行简要的介绍。
MIS系统阶段,这是软件被提出的初始阶段,拥有的功能也十分有限,主要功能有支持大量数据记录,数据查询,数据修改,数据汇总等工作。
MRP阶段,属于软件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系统增加了对产品构成的管理功能。原理上是借助于计算机水平的发展,实现对客户订单、库存,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通过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优化产品的仓储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产品的库存量。
MRPⅡ阶段,第二阶段的MRP,很容易联想到工厂的生产管理,这是从产品到工厂的一种升级模式。所以增加的功能有对企业生产中心,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并且对计算机的使用达到更高水平。此外,这一阶段也将财务系统纳入其中,可以对商品的生产,产量,销售等做出全程监控。
ERP阶段,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已实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系统增加了财务预测以及资源调配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为企业高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电子商务时代的ERP阶段,这是对ERP阶段的一种升级,是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系统。这一阶段对计算机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都高度网络化。因此,这是一种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2 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介绍,可以看出ERP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处理能力,从最初的数据输入,数据汇总等功能,到后来对于财务的预算等功能,都是数据处理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根据一些资料显示,有一个较好的财务预算对于企业的规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简要的介绍一下,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2.1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中,财务预算是在规划一个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以及资金的投入量,好的财务预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在投资中所承受的风险,是决定企业盈利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财务预算,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2.2财务会计流程的重新构建。为了适应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满足系统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财务会计的工作流程也需要重新构建。为了使财务预算可以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态和资金动向进行管理,新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几点:一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与其他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二是建立集中的数据管理系统;三是优化数据处理系统,引进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四是精简财务预算过程中的审批程序;五是强化对数据管理系统的控制,加强对财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六是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其他部门的配合程度;最后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制度,可以及时的处理反馈信息。
财务预算管理是在企业各个部门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的运算和处理而实现的,而ERP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起到一种决策平台的作用,企业决策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管控。此外,因为ERP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监控能力,将企业各个部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结合相关数据,对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高效、精确地调整,各个部门也可以迅速地做出必要的响应。因此,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为企业规避金融风险。
3 ERP的应用发展趋势
结合现在企业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现在的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数据的管理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呈现出一种数字化的模式。因此,对于ERP而言,未来的发展将更加趋向于数字化和信息化,不断加强其对数据的集成和处理能力,提高其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效率,这将使ERP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 结语
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在于企业数据的管理,如果没有数据处理,数据共享等功能作为基础,那么其他功能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企业若想实现现代化,避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重视并应用以ERP为代表的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完成管理模式不断革新。而ERP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应用系统,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必将成为一个融数字化与信息化为一体,可用度极高的综合应用系统,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备工具。
参考文献:
[1]周启宏,浅谈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实施与运作,[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6-15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思考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为一种潮流不可阻挡,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已是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向技术进步、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向转变。
2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
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变革,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与企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资源已不仅仅支撑企业战略,而且还有助于决定企业战略,信息战略已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改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3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形式
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的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二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是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四是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今后的档案,依然有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等不同类型。数据型主要产生于生产物流系统和财务系统,信息型主要产生于情报系统、办公系统。知识型的产生面最广,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给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4 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档案工作的意义
4.1 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企业成本的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2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利用和共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为实现与下属各企业、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流通利用与共享,建立了多部门的局域网,各部门通过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了档案信息微机标准化著录工作,建立了目录级数据库,对部分档案进行了档案原件的计算机扫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4.3 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更加先进
档案信息管理中大多采用电子文件,企业按照各种业务流程、各个管理层次的权限予以信息支持。传统的组织结构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实现了动态管理,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发挥出了流程化管理的最佳效率。
5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5.1 对档案管理信息化思想认识上相对匮乏
信息化的结果是使企业管理环节更透明,将为企业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重建企业生产系统和组织结构。出于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所限,一些人对于新技术、新流程不去主动学习接受,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5.2 缺乏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长远规划,理论实践结合不够
由于我国多数企业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缺乏考虑,因此很难在推进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总体规划,这就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
5.3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进行
一些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核心生产系统由多个设计单位完成,各系统间数据的提取和共享难以转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系统的低效运作,必然会造成有些企业在信息系统软硬件完成后,档案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对接共享。
5.4 部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盲目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软件公司对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个性化需求缺少专业的了解,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的信息化系统没有因企业的个性而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后效果不理想。
5.5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少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功能求大求全,使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同时相应的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不足,缺乏对现代化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功能的高层次认识。
6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6.1 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特征,做好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
企业领导决策层必须首先实现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真抓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及组织实施。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循序渐进与整体提升的关系,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6.2 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工程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分阶段地逐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从而使得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企业生产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充分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的经营发展。
6.3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
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决策,符合自己的日常业务需要,对档案管理信息化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应用,挑选符合企业所处行业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软件公司协助开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尽量不走弯路。
6.4 大力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
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扎实的现代科技管理知识。每个企业都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的认识和技能,让档案工作人员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现代化科学管理档案的本领。
6.5 加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质量
企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制定特定、完善、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有效保障数字化档案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相关部门应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设立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最广泛、最快捷地提供档案信息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针对电子档案存在不安全、易修改等特性,可采取以电子介质归档为主,纸质归档为辅的做法,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同存储,在保存时效上予以分别规定,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同时,要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不给蓄意窃密者有机可乘,对企业运行的各项信息系统设定防护措施和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 曾晓萱. 企业创新文化——现代企业发展之魂 [M]. 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缪惠. 信息工作与档案管理 [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曹国法等.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企业经济;企业运营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09-2
一、引言
互联网经济是以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网络为基础,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的各种经济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增长的核心动力。国外互联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相对较早,美国自1991年3月开始实施网络技术商业化,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以及产业基础设施等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在1995-1999年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产值已经达到美国经济产值的三分之一,以美国互联网经济经验为基础,各国逐步将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突袭为国内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互联网经济作为传统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转型与发展方式得到社会与企业的高度认可,互联网经济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的运营战略分析
(一)优化企业经营模式,改进经营方式方法
传统企业的经济运作主要依靠原材料的获取、技术支撑、运输基础结构与劳动力的质量等关键要素,互联网经济环境优化了传统企业的创新模式,为企业运营方式的改革提供机遇。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企业通过互联网立足于网络平台的电子商务获取更有效率的、适合企业定位的产品,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采购运输的经费消耗,优化了企业采购体系结构。在技术层面上,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对传统企业单一的线下技术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突破了线下空间的局限,通过线上线下的相互策应,促使企业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在运输基础结构方面,互联网经济环境给予企业省略运输成本的平台或者依靠第三方企业的运输计划;在企业的销售活动方面,现代互联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对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或者设计产品,可以有效避免非自愿的闲置和浪费等现象;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方面,现代的互联网经济是我国企业生产方式由集中化的生产转化成为分散的生产的一个转型期的必然。
(二)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现代社会,互联网产业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互联网经济环境为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提供独特的条件。第一,互联网经济环境推动着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传统企业基于相互联系的电子商务市场,网络系统与应用程序能够实现多种合作机制,依据互联网的重要平台能够实现对信息与知识的创新、运作、存储、资源共享与传播。互联网经济时代,时间、空间、技术与资源的整合是我国企业运营战略决策制定的核心环节,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企业产品的动态化管理是企业运营战略的发展方向;第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实现传统企业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转型,产品经济至服务经济的过渡,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的转变,互相竞争到合作双赢的创新,基本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结构化、信息化。互联网经济凭借渠道信息专业知识推动世界繁荣与发展,创造出重要的价值、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跨越了空间、距离的局限,建立健全相关的运营机制,强化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技术变革,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在改革、创新中加强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第三,企业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运营模式的有效融合是企业创新驱动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实现线上线下的体制互动、资源共享是企业整体运营发展的关键。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要在核心内容上加强互动,在实践工作中提升融合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来完成企业的运营目标,在实践中总结二者资源共享的经验与教训,强化技术驱动创新,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
(三)探索企业营销渠道,拓宽市场业务路径
互联网经济环境优化了营销渠道的结构性、实现了渠道组成结构向扁平化发展,有效拓宽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路径,为营销渠道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从企业营销渠道上分析,首先,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引发市场格局的重大转变,各地区的销售渠道差距缩小,形成了一个逐步稳定的价值链系统,促使营销渠道的结构性优势日趋突出;其次企业营销渠道组成结构实现了传统经济金字塔式向扁平化方向的转变,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营销模式,在销售过程、销售成本上为企业争取到更发的利润空间;最后互联网经济环境实现了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拓展与延伸了企业的运营渠道。互联网经济环境实现了企业运营的数据库营销模式,建立了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引入了品牌关系管理与管理顾客资产的重要流程,为企业的营销渠道注入了重要的创新要素。从市场业务路径上研究,现阶段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观念得到不断的创新,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其他部门拓宽了发展路径,使企业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第一,企业的创新与改革中通过运用现代信息的处理技术为顾客与企业之间实现了重要的双向交流通道,在销售模式上引入了顾客的个性化定制,经济重心上实现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上实现网络虚拟运营、合作双赢的新型运营模式。第二,互联网环境实现了实体传统经济到空间网络经济的重大转变,增大了企业营业范围,拓宽了企业营销路径,引入了不同区域顾客的个性化服务,实现了跨区域、跨企业的合作发展与资源共享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契机,企业应该掌握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创新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在创新与改革中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发展能力。
三、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途径
(一)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建设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交易成本、交流成本与运输成本的重要基础,是产业集群的高效率运作的核心,是企业完成个性化 定制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建设,通过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促使企业之间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得技术扩散的效益。现代产业集群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协助企业领悟新技术、新机会、新技法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重要价值体现。故供应链系统的建设要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通过借助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具备自身独特优势的网站,进一步建设供应链的管理系统。
(二)强化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采取差异化企业竞争策略
高级、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是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过程中要对人力资源、思想教育、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强化高级与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加大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资,第一时间掌握新的技术、采取实践优势的竞争策略。互联网经济环境为企业建立按需定制、柔性化、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创设了优秀的基础条件,采取差异化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能够准确、及时的掌握消费者具体需求的情况,企业依据具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监理起基于网络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背景下,国外企业在较多领域形成了基本垄断的优势地位,国内企业须采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包装与运营体系中要逐一环节进行突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运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企业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经济与相关产业经济的有效融合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目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将会出现越过平台期,呈现继续稳健发展,网民的规模也将进一步的增长,网民的增加为网络经济的深度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预计在2013年为止,中国的网民数量将会到达6亿人,网络经济服务在整体市场占的比重近70%,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更能符合用户的契合度。现阶段互联网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充分重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企业要把握互联网平台终端的市场动态。整体上分析现阶段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速度逐渐加快,步伐稳健,移动终端日渐普及,其一,我国的手机用户不断增长,其速度大于网络增速,作为手机上网终端的可行性有优势在逐渐扩大;其二,手机作为现在逐渐全面普及的智能型终端,使得国有企业应该循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国不断的加大自己的手机时代优势,努力发展国产品牌,将国产品牌推上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打入国际市场;其三,我国的微博用户在2013年为止将达到2.5亿元人民币,并且还将进一步增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手机网络的视频应用和微博同时发挥着效用;最后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运营,企业要充分重视网络平台的安全支付环节,企业运营过程中须建立健全网络交易的安全平台,现阶段企业发展结合二维码以及更完善的电子支付平台是我企业运营的焦点和发展的重点。
五、结论与建议
世界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崛起的运营模式为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创设重要的机遇,成为企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运营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创新在整个行业之间的竞争策略,重视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盈利目标的选择,挖掘各种手段进行经济与技术的多方位结合,创新企业发展的发展模式与运营机制,实现企业的投入与高效益运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优势元素。
参考文献:
[1]戴凤基.论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市场论坛,2009,(11).
[2]姚伶俐.互联网经济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张媛.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1 前 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52-01
1 前 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规模;科技创新;管理升级;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建设规模空前巨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尽管如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较发达国家无差距都很大。我们应该把握建筑业的产业地位认清我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
一、准确把握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形势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
4、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5、加快“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二、我国建筑业仍然是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基本建筑规模仍然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可阻挡,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协同发展已经为建筑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经济保持每年百分之七以上的增长速度,仍是实际经济发展的引擎的格局没有改变。
三、建筑业当前国内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新挑战
1、纵观当前国内经济建设发展趋势,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出现,社会对新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打破传统限制,建筑业面临的地上超高,地下超深、体量超大、跨度超长、功能超多、工期更短和个性化变化等各类工程的快速增加。
2、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向着“五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即:设计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组装化、组织管理信息化。
四、突出问题
1、与此同时我国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环境下发展起来建筑企业的状况是工业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
2、建造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量大;信息化管理还处在认识和起步阶段;企业对科技研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3、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较少,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高水平技能型实施人才严重不足,实体操作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这些与新形势的要求不能适应的问题已经被建筑业的有识之士所共识。
五、解决措施
1、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推动建筑企业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中央与地方所属关系进行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总之,要加快转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服务功能。
2、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做大做强。
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筑业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或者拓宽服务领域做强做大,或者突出主业做精做专形成特色,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形成由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现代工程咨询服务体系,提高项目投资的总和效益。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由工程总承包企业自主选择分包商,并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3、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筑业技术进步要以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要结合实际,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4、增强环保意识
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贯彻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