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5:13:46
导语:在教师廉洁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人群已逐步过渡到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时代。90后的身心发展受社会、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性。尤其是随着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和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培养90后洁身自律、诚信宽容、勤劳节俭的品德,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健康快乐的成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廉洁教育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加快更新传统教育的步伐,结合90后大学生纷繁复杂的群体特征,进一步创新教育的方法、拓展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廉洁教育
一、传统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廉洁教育的作用并未深入学生心中。
目前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廉洁教育十分必要,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是真正的了解廉洁教育,只达到听说的程度并未付诸行动去学习和实践。这就促使高校不仅仅需要加大廉洁教育的宣传力度,更要扩大宣传的深度,使学生广泛深入的了解廉洁教育的必要性,这样廉洁教育的开展将会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取得的效果自然会好。
2.廉洁教育模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以宣传、说教、灌输等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欠缺为大学生提供廉洁教育实践的制度安排。这种集中的、以单一形式开展的、自上而下的、单方向传播的教育方式往往效率不高,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目前高校中所展开的廉洁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不足,廉洁教育的方式匮乏,方法落后,还停留在自上而下的说教阶段,导致针对廉洁教育所做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
3.廉洁教育欠缺良好的外部环境配合。
社会上一些负面新闻和消息,使得大学生难免受到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这种思想上的影响与导向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与合理的解释,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放弃信仰、漠视正义、缺乏人文关怀等深层次的危机。另外校园内的不廉洁行为没有得到全面的监督和及时的教育, 针对不廉洁行为的监督及惩罚制度的不完善,都对廉洁教育的成果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廉洁教育成果难以巩固。
二、当前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思想独立、思维开放和价值多元化。
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他们集各种宠爱于一身,已经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从家庭和社会进行索取对他们来说是正常行为。同时他们出生于中国“真理标准讨论”趋于成熟并深入人心的年代,他们更习惯于经过亲身实践来接受前人的结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大学生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并引导自己的行为。
2.心理承受能力弱,内心情感复杂。
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方方面面的竞争与筛选,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对成功的渴求。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对于他们的期许,也来自于其过高的自我定位。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与生存带来的精神压力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反差,这使他们往往承受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煎熬。对于成才的渴求与由此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的矛盾下,内心往往不堪重负。
90后大学生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容易过于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在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各种情感方面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然而这些情感经历并没有增强他们的心理受挫能力,反而使他们极易经受挫折的打击,因此出现了90后方方面面的心理问题。
3.独立意识较强,但同时存在依赖性,生活环境离不开信息化的网络圈子。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整体富裕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基础条件下,90后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独立意识较强,同时也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然而,未经历过太多生活磨砺的90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承受困难的心理准备。面对挫折,他们往往只会求助于父母,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
三、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在当今的高速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其关注和喜爱,这正为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
1.新形势下廉洁教育工作观念的创新
1.1创新廉洁教育价值观。
新媒体的信息传递过程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是新媒体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受众群体。在网络这把双刃剑的肆意挥舞下,如果不对90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教育,他们很可能会迷失方向,沉迷其中。学校廉洁教育工作的价值不是设置防火墙,让学生与新媒体隔离起来。而是指引学生如何认识和利用新媒体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才是新形势下学校廉洁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1.2创新廉洁教育主体观。
传统的廉洁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主动性受到抑制,导致廉洁教育工作实效性差。实际上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发展的主体,但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廉洁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甚至是家长多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我们要破除单一主体观,树立广泛主体观。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成为廉洁教育的参与者和主体。
2.新形势下廉洁教育工作内容的创新
2.1廉洁教育要符合90后大学生特点,防止成人化。
传统廉洁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和各种廉洁教育等,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内容一方面要同新形势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还要符合90后大学生特点。
2.2廉洁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防止理想化。
良好的廉洁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长期以来,传统廉洁教育的内容假大空导致学生逆反、排斥甚至反感,廉洁教育多流于形式。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使廉洁教育工作的内容生活化,从学生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
3.新形势下廉洁教育工作形式的创新
3.1建设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校园文化体系。
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建设学生的网上“文化家园”,不断提高学校廉洁教育工作的效能。校园网络要坚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校园生活实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搭建适合90后大学生的互动网站。
网站由教育部门主管,由有资质的心理健康师、心理医生等专家指导,包括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朋辈互动、家校互动、校园论坛、课外辅导等内容。通过网上论坛、网上征文、网上谈心、心理服务及BBS等网上活动开展网络教育,帮助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烦恼,不断加强校园网论坛的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
4.新形势下廉洁教育工作主体的创新
4.1培养“专家型”的廉洁教育工作者。
新媒体已经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廉洁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信息知识的相对贫乏使得廉洁教育工作的开展显得被动。因此,针对学生与新媒体接触密切的特点,培养一支专家型的廉洁教育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更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和解疑解难。
4.2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驾御能力。
通过选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参与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大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最终实现90后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自教自律。使他们能选择正确的新媒介手段捕捉信息,正确地选择信息、准确地判断信息、有效地组织管理信息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发展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
4.3推动家庭资源对廉洁教育的大力支持。
学校、学生、家庭三者都是当今高校廉洁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和主体,要充分发挥廉洁教育的作用,切不可忽视家庭资源的的重要作用。家长是主要的教育资源,学校要运用好家庭教育的资源,通过请专家举办讲座、论坛等多种方式,教育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廉洁行为。同时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升家长素质,实现“家校共赢”。
5.新形势下廉洁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5.1从单向、强制到双向引导的转变。
网络文化的精髓在于交互性和平等性,廉洁教育的过程应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只有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反而要放下架子,以虚心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提高廉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5.2从重形式到重实效的转变。
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的看建了多少廉洁教育网站网页,交流了多少内容,不只是看有多少人利用网络、手机等进行教育或接受教育,而是看有多少人通过新媒体促进了思想认识,转变了思想观点。实效性原则的核心是实际成绩、实质效果,而不是表面文章、数字现象。它强调的是学校廉洁教育工作内容的真实性、途径方法的高效性、环节过程的规范性以及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它反对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假大空现象。
5.3从呆板单一到灵活多样的转变。
随着时展,90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应提高,对教育手段的丰富性、愉悦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娱乐性于一体,将科学的理论、鲜明的思想,通过运用各种载体,将廉洁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室、宿舍、食堂、操场,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管理,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感染,使其效果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夏云强,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8期
[2]对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考许国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3]大学生廉洁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思考刘和贤、张传航,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大学生廉洁教育初探 蔡红梅,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去年夏天,在组建自己的教练团队的时候,科尔选择了能力互补、经历多样且性格各异的一群人。爱开玩笑的金特里曾是科尔任太阳总经理时球队的主教练,而贾伦・科林斯是当时太阳队的球员;沃尔顿来自科尔的母校亚利桑那大学;布鲁斯・弗雷泽是科尔大学以来的好友,二人亲如兄弟;而亚当斯则是很多篮球圈内人都敬仰并希望与之共事的教练。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勇士这样一个充满尊重且开心、快乐地享受彼此共事的环境中融合。“我希望我周围的人都是我喜欢的。”科尔说,“他们都棒极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他们每天混在一起特别有趣。”
有些事情是无法证明的。你不知道金特里和科尔之间的玩笑有多大作用,也许这促成了库里在社交网络上的球队录像,也许促成了格林场下的“奇装异服”,也许促成了一贯严谨的伊戈达拉在接受采访时的无厘头搞怪,但很显然,这种欢乐对整支球队气氛的形成没有坏处。
在总决赛开始之前的一天,金特里说他找到了一套勇士可以尝试的进攻方案,并如往常一样把几十个战术的视频发给了勇士录像师尼克・尤恩,以备在录像课时向全队展示。
“我是这么开始的,‘伙计们,我要向你们展示几个战术,我们对阵骑士的时候曾经用过。’”金特里说,“然后我看着屏幕,上面竟然是一堆鹈鹕的精彩表现集锦。那些视频下面还有这样的注释,‘哟,这支球队上限很高啊。’还有一个片段是安东尼・戴维斯扣篮,底下的字幕是,‘上帝啊,这个家伙太可怕了。’”
整个录像室开始躁动起来。科尔让金特里去一趟新奥尔良,搞定最后的签约事宜,反正比赛还有几天才开始。但金特里却有些愧疚自己将错过一堂轻松的训练课。
视频的最后有一个牛奶的卡通画,上面有金特里的照片,并且写着,‘你们曾见过这个人吗?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金特里看完了录像,又看了看尤恩和科尔,无奈地摇了摇头。“每个人都笑的肆无忌惮,我只好说,‘好吧,好吧,你们赢了。’”
事实上,金特里这一次算是运气好的,根据这个赛季勇士录像环节整体尴尬程度来看,这简直就是小儿科。赛季刚开始的时候,科尔和他28岁的助理尤恩找出了几张金特里的老照片,并把它们插到了录像当中。
“我那时一头蓬蓬头,还有小胡子,我觉得自己就像某些限制级电影的男主角。”金特里说,“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打扮成那样,不过那是1970年的事情了。”
科林斯在金特里手下打过球,对于这个看似严肃、实则幽默的老头子他再了解不过了。“如果你跟他聊天,你会发现他很会讲故事,而且非常有趣。”他说,“你也许会被他蒙蔽,以为他就是个有趣的小老头,但他其实是个魔法师。你也可以这么说史蒂夫。如果你只看他的卡其衬衫和破旧的灰色T恤,你甚至猜不中他是做什么的,但这就是他神奇的地方。”
然而,科林斯没想到他竟然是第一批被科尔放在显微镜下供全队娱乐的人。2009-10赛季面对火箭的一场比赛,科尔和金特里都欣赏了作为中锋的科林斯的“慢”攻时刻。“在贾伦一次又一次带球快攻,他完成了抢断,但是他好像花了17秒的时间才到达前场,我们就用这个嘲笑过他。”科尔说。
科林斯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找出了当时的片段。“你看,我就跟一只猫一样。”他说,录像中他在中场附近抢断了斯科拉,“没错,这是个扣篮。完全没有问题,在电光火石之间,这才算是扣篮。”
沃尔顿已经看过这个视频十几次了,但他依旧觉得好笑。“我觉得你现在的身材好多了。”沃尔顿看着科林斯的“扣篮”说。科林斯则回应说,“嗯,我现在上楼梯的次数确实多了。”
让竞争娱乐化
科尔和他的助教团营造了所有人都未曾体验过的欢乐氛围。你感觉到了吗?他们可以这样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一个小时,寻找生活中轻松的一面。不过,当他们要认真起来的时候,他们可以瞬间变脸。
“不是每个球队都适合这样的氛围,我觉得我们只是刚好志趣相投而已。”格林说,“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总是很放松,训练课刚开始的时候,简直就像是马戏团。篮球到处都是,你会看到教练从中场试图把球踢进篮筐,你会看到斯蒂芬想要跨越整个球场命中投篮,真的像马戏团一样。当我们要开始干正事的时候,态度就完全改变了。科尔总是对我们说,‘要放松,可以做持枪的匪徒,但是要有纪律。’”
科尔从几个教练那里总结出了这个理念。他在芝加哥打球的时候,菲尔・杰克逊会在录像环节插入好玩的电影或卡通片段,为枯燥的训练和比赛增添佐料。有时候只是随便放进去,更多的时候则是提醒球员们要注意的内容。科尔也从NFL的西雅图海鹰队教练皮特・卡罗尔那里学了经验,他在去年夏天拜访了卡罗尔。“我去那里的一个原因是,我想让我的球队像海鹰队那样打球。”他说,“他们速度很快,很放松,但同时有纪律性。我想知道这种平衡是如何做到的。”
他注意到了一个要点,卡罗尔会把每件事都变成一种竞争。所以当科尔把球员手上的篮球换成橄榄球的时候,他告诉他们不要随便乱投,而是变成一场传球比赛;当他取消训练让球员们打保龄球的时候,就把它变成了一场巡回赛。
“如果你一直在竞争当中,自然就会获得进步。”沃尔顿解释说,“这也是我觉得我们这个赛季如此伟大的原因。有时候我们打得很差,但那些重复性的训练起了作用。”
当然,有时候真的只是为了娱乐而已。
季后赛每一轮面对鹈鹕,教练们分析第二场比赛录像的时候,注意到格林遭到了阿西克的严密阻挡后假装摔倒在地。现场直播的时候看起来很好笑,慢镜头之下就更有意思了。格林在地板上翻滚,就像一条刚刚被水流冲上岸的鱼。
“演技太差了。”弗雷泽说,“我们都觉得这绝对值得好好恶搞一下。于是卢克无私地说,‘我并不想牺牲自己,但我演过一段戏,用在这里会很有意思。’”那段戏是沃尔顿一个做宣传的朋友让他饰演的美剧“不安分的青春”的一个片段。
“我对他们说,你们如果找不到别的素材才可以用这个片段。”他说,“但很显然,我觉得他们根本不会认真去找。”
其结果就是既黑了格林,也黑了沃尔顿。“他的头发被烫得站了起来,我觉得这毁了他所有的形象。”金特里说,“那简直是最烂的演技,没有之一。”
沃尔顿倒是很镇定,虽然是菜鸟助理教练,但他在打球时就已经把自己当教练了,这个转型对他来说并不困难。“他的转变很自然,这个不是谁都学得来的。”伊戈达拉说,他在亚利桑那大学和沃尔顿一起打过球,“说实话,他自己大概都不知道,我在大学的时候一直以他为榜样,我的篮球生涯里,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是最多的,不仅仅是篮球这项运动,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高智商的人。”
当卢克向球队展示自己的表演片段时,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而只是担心球队要花太长时间来平复情绪。“只要球员和教练之间能相互联系起来就好,我觉得任何球队都会享受这样的环境。”他说,“史蒂夫刚接手这份工作的时候也是这么对我们说的。他当时说,‘我希望你们都能做自己,当你们想表现出其他的不是你们本该有的样子的时候,球员们其实都是能透过表象了解到本质的。这对球队来说是无益的。’”
自娱而后娱人
勇士队的每个人都被“欺负”过,无论是教练、球员,甚至是球队的训练师。只要你曾经做过什么尴尬的事情,在比赛中有什么无厘头的表现,或者有什么新闻在网上被热炒,他们就会以此为笑点来公开嘲笑你。这体现了科尔的幽默性和他试图在这里创造的轻松气氛。当然,如果科尔不牺牲自己的话,这一切就没什么意思了。你怎么能在嘲笑别人之前,不展示一下自己的黑历史呢?“史蒂夫的许多笑话都是自黑的,这些笑话传染了整个球队,使得每个人都不得不拿自己开玩笑。”科林斯说。
而科尔自黑的重点在于,让每个人都知道,偶尔做点愚蠢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跨过这道门,你就会更加轻松自在。
客观来说,科尔和弗雷泽在亚利桑那大学时期录的那段说唱实在太让人无语了。“那个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太酷了。”科尔说,“但事实是我们糟糕透了。”
“太差劲了。”格林在看过视频之后说,“真不敢相信他们竟然做过这么蠢的事。”
那段视频的制作人叫哈维・梅森,是两人在亚利桑那的队友,后来从事音乐的哈维拿下了六座格莱美制作人奖杯。“他当时对我们说,‘嘿,伙计们,我有个好主意,你们在录音室等我吧。’最疯狂的在于,当时录音室里还有三个工作人员。我们录视频的时候都在问,‘为什么要让他们也加入进来?’”弗雷泽说,“但我猜哈维跟他们达成了某种约定,他总是做这样的事情。”
三十年之后,科尔和弗雷泽好像还是无法用语言解释,为什么他们都在那个视频中玩得那么开心,反正他们就是那么做了。“这是一个团队的事情,当时我们球队的氛围非常好,根本没有人担心自己看起来很蠢,我们只是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弗雷泽说。
关键词 细胞增殖前概念建构 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42 - 03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是指生物学课程中超越具体、事实性知识的概念,是具有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概念,对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中之重,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话题。研究表明大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验论证,所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设计、观察、分析和实施相应实验,逐步完成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有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以“细胞增殖”的教学过程为例,阐述如何实现“实验教学”与“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链接。“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通常的教学设计是先学习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再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笔者尝试设计系列探究和观察实验,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实验、课中设计实验和边进行实验边归纳概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细胞增殖概念的学习。
1 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确定
1.1 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细胞增殖”教学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本节教学思路为:组织学生在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系列实验及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使其逐步构建“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增殖”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含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有丝分裂在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简述细胞周期、概述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目标。
1.2 分析教材地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必修一第5章“细胞增殖”一节,是“细胞生命历程”教学的开篇内容,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细胞代谢的知识作铺垫为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凋亡、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免疫、细胞工程等知识作准备,因此这个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前后相关知识很关键,既是细胞结构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细胞功能及细胞发展变化的基础。
因而将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细胞生长与分裂在个体生长中的作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定义、阶段、变化和特点;植物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量的变化、DNA数量变化;细胞增殖的种类和意义。其中有两个教学难点:① 如何理解细胞周期?② 归纳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1.3 引伸学生“前概念”,设计实验内容
常见教学设计是以细胞分裂的模式图解为主要学习资料,教师通过分析图解中细胞分裂的染色体、细胞形态等变化,配合适当的模型建构活动,完成概念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初中生物学知识和高中细胞学知识,对细胞增殖内容存在前概念,教师通过问题呈现与启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情境,设计学生实验如表1。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和完成相应实验,自主建构“细胞增殖”的新概念,既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更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细胞增殖”核心概念。具体设计见表1。
2 教学实例及分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细胞增殖的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细胞增殖的本质,并利用原有的前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论证和归纳,完成概念的形成与同化。
2.1 布置预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源”
以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为例,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实验――“水培根尖”,并提出问题:根尖为什么会生长?
教学过程如下:每人1个洋葱鳞茎,标明实验时间;去掉老根,切掉基部腐烂层,打破休眠;将洋葱放在直径合适的烧杯口上,洋葱底部接触水面;放置室外温暖、有阳光处,培养4~7 d;记录生根情况,并拍照。
结果展示:有的洋葱长出比较多的“白胡须”状的须根,有的只长了一圈或没有长出。
结果分析:有的学生在切掉基部腐烂层时,切的过多,破坏了根原基,没有了根部分生组织,无法生根。
由此学生得出了结论:植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尖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实现的,观察细胞增殖过程的实验材料是根尖。
2.2 讨论实验设计,指导制作根尖临时装片
运用问题链的逐层提问与提示,师生共同研讨,设计出“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实验方案,然后将预实验水培的根尖制成装片,研究根尖细胞不同区域的细胞。师生讨论过程简录:
师:我们都切取0.5 cm根尖(不是2~3 mm),怎么看到细胞?
生:放在显微镜下。
师:直接放?显微镜下能看到吗?根近于圆柱体?
生:压平成一薄层,便于光线透过。(初中显微镜技能)
师:你压一下。(提供载玻片、盖玻片、根尖)
生:压碎了。(动手操作)
师:需解离。(展示初中教材胞间连丝图片,并介绍解离的原理、试剂、用法等)。
师再问:解离后就能看清细胞变化吗?
生:染色。
师:给什么染色?什么是染色体和染色质?(介绍染色的原理、方法等)
生:给染色体(质)染色,要看到细胞形态、大小变化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需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即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后才能镜检。(学生完成装片制作)
将学生制作装片实验安排在学习分裂各时期特点之前,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自己制作的装片进行观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3 指导显微观察,启迪发现细胞分裂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取根尖2~3 mm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初中知识遗忘了,不能区分成熟区和分生区细胞,或在成熟区寻找细胞分裂相。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学生是没有理解根尖为什么会生长?根尖生长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因此在指导显微观察中,需要帮助学生完善对根尖生长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简述:①取0.5 cm根尖制作临时装片;②低倍镜观察,找到根尖的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生长点)、根冠;③高倍镜观察,对比四区细胞形态、长短、结构的差异,找到正在分裂和生长的细胞;④去发现伸长区细胞生长现象明显,分生区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提出问题:根尖生长主要取决于伸长区细胞生长还是分生区细胞增殖?
通过师生共同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根尖生长与细胞生长和分裂都有关,主要取决于细胞分裂;观察细胞分裂的部位是根尖分生区,不用取材0.5 cm,只需取2~3 mm。
2.4 对比排序不同分裂相,完善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难在3处,主要采取3方面的教学策略。
难点之一是学生几乎无法真实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过程,影响学生对“细胞周期”概念内涵的理解。教学中通常通过动画、模型展示“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的过程。
本节课从观察“自制分生区细胞装片”出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从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细胞核有无、染色质多少、染色置等方面充分描述不同细胞分裂相的特征;然后将相同细胞分裂相归类、排序,从而分辨细胞周期的间期和分裂期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例如:有一类细胞数目很多,都有一个细胞核、有明显核仁、核占体积比很大;有几个细胞很特殊,深色的染色体集中在细胞中央;有几个细胞的染色体到细胞的两极等;再指导学生排出3-5类细胞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出细胞分裂时期。最后教师点拔学生认识到,观察到的是细胞解离杀死后,固定在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相”,不能看到每个细胞分裂动态过程;一个细胞的分裂历程,就构成一次细胞周期,它与时间周期、时钟周期、钟摆周期等的本质区别,就是细胞结构的周期性改变;不同类型的细胞表示它们分别停留在不同分裂时期,这些时期被依次人为地划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依次被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区分不同时期的依据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为学生归纳不同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数、DNA分子形态数目等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理解细胞周期,并为建构相应数学模型打下基础。
难点之二是学生容易对细胞周期的时间分配产生误解,只关注细胞数目以指数函数的形式递增,而忽略分裂间期的实质变化和重要作用,因为相关动画、模型的连续播放让学生容易产生没有间期或间期很短的错觉。本节课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分裂相的细胞数目的多少来突破此难点的。学生会发现最多的是间期细胞,最少的是中期细胞,说明什么?间期本质是发生在准备期,完成了染色体复制过程,经历时间最长,而中期是分裂期中时间最短的,使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到细胞周期的本质,即细胞中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实验方法的角度,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数目占比”推算“时间分配”是实验分析中的常用方法。
难点之三是细胞周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学生对细胞周期外延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周期性分裂的层次,对细胞为什么分裂、分裂后“去哪儿了”等不作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细胞图像,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中发现问题,如:不是所有细胞都在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继续分裂,有的发生分化等,这样形成对细胞周期更完整的认识。
2.5 展示模拟分裂过程,归纳有丝分裂概念
囿于学生观察自制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显微图像的清晰程度不够,学生由此归纳细胞中染色体等变化规律有困难,因此用模拟动画和相应图片辅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将自制显微图像与模拟图片相对比,更容易找出各时期的特征。从以下四个角度归纳建构有丝分裂的概念,包括“丝”的含义、来源和变化规律;染色体数量、运动、形态的变化规律;DNA、染色单体、着丝点数量等变化规律;动物和植物细胞中核膜、核仁、细胞器等亚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
3 实验教学辅助概念教学的教后反思
3.1 融入探究理念
在观察根尖、制作装片、对比分裂相等系列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于观察逐步深入探究,更有助于建构概念。
3.2 借助前概念引伸
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也可能成为新概念形成的障碍,充分利用前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能够丰富学生前概念,也能纠正概念误区,从而建构新概念,为形成更上位的概念打好基础。
关键词:软件职业教育;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2+3+2”组织模式;过程化管理
近年来,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陆续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规范,明确指出“充分认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计算机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IT专业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软件职业教育的定位由知识传授改为能力培养,确立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把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软件IT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全面均衡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是推动软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软件职业技术教育将职业技能作为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针对软件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实践阶段独立化、实践内容重复过多且缺乏渐进性、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软件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软件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软件职业教育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针对软件职业教育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了“3个目标”,即课程教学以满足学期实训为目标、学期实训以满足综合实训为目标、综合实训以满足毕业实习为目标。通过设置3个目标,我们使教学环节条理化了,并明确了教学方向。
根据教学环节设置,每个阶段有对应的实训或实习,且多阶段实训或实习之间有支撑关系,即前阶段的实训实习均为后阶段的实训实习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Java技术开发方向,专科两年制)为例,我们构建了4个阶段的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的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以满足第一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二阶段实训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要以满足第二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三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即岗位仿真)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的专业课程要以满足第三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三阶段综合实训(即岗位仿真)和第四阶段毕业实习(即岗位实习)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为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以满足当前社会IT岗位需求为目标,在第三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即岗位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
2、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与过程化管理
2.1 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我们围绕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核心,依据“2+3+2”模式进行组织实践教学。
“2”是指一个理念和一种模式。“一个理念”即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要始终坚持“学中做、做中学”这一理念;一种模式,即实践教学要全程采取“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优质教学实训资源,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达到职业素质与能力教育的良性持续循环。
“3”是指3个实践层次、3个目标和3种机制。“3个实践层次”即学期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3个目标”即课程教学以满足学期实训为目标、学期实训以满足综合实训为目标、综合实训以满足毕业实训为目标;“3种机制”是指小助教机制、专业教师协助教学机制和实训跟踪机制,用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最后的“2”是指一种活动和一个竞赛。“一种活动”即“我的第一堂课”活动,以强化角色定位;“一个竞赛”即参加全国性、省部级和行业性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2.2 实践教学过程化管理
针对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我们在每个学期期末均设置对应的实训实习环节。为了保障实训实习环节的实践教学质量、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化管理。实践环节过程化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3种保障机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参加IT技能竞赛。下面对前两项措施进行介绍。
2.2.1 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
针对大一新生对IT缺乏认识的现状,在开学第一周,学校组织专业负责人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重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进行讲解,对之后两年的学习路径进行统一规划,强调学生尽早调整角色与定位,及时纠正学生对IT职业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培养学习IT的兴趣,建议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2 “3种机制”保障
如前文所述,“3种机制”是指小助教机制、专业教师协助实训教学机制和实训跟踪机制。3种机制用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课程环节采用“助班+小助教”机制。新生第一学期伊始,学院应为每个班级配备助班和小助教,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根据个人特点定好自己的方向,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学期实训环节采用学期负责教师协助实训工程师教学机制。通过协助教学,建立与企业实训工程师的沟通通道,及时把握教学动态。为达到协助教学目的,完成协助教学任务,协助教师应定期到实训场所跟踪教学。协助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掌握外聘教师的教学进度,协助实训工程师做好教学考勤,了解和反馈实训工程师、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环节采用专业负责教师和班主任全程跟踪机制。实训实习前,专业负责教师与实训机构进行联系沟通,并要求实训机构在实训教学前提供实训大纲、实施方案和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过程中由实训管理人员和实训工程师考核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及时反馈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必要的话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和总结;实训教学结束后需要提供实训作品、学生考勤表及成绩、项目评审成绩和实训总结等实训资料。
3、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
我们以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Java技术开发方向)为例,对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对Java技术开发方向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调研和岗位培养定位,在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嵌入实践教学体系,并给出了对应的实践教学路径。
3.1 实践能力需求与定位
职业岗位能力调研要实事求是,做到实践教学方案切实可行。以国内IT市场需求为调研目的,设计详细的调研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调研分析得出IT市场岗位及能力素质需求,为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提供依据。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访问等多种形式对15所IT机构的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进行调研,明确IT企业岗位群的划分与职业能力要求。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其职业岗位定位为底层(低端)技能型服务人才,即“软件蓝领”,如初(中)级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运维人员等。我们还对10所省内大专院校软件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改革作了深度调研,汲取部分高校软件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管理模式的横向比对,理清了职业教育主要模式。
3.2 实践教学过程设置
依据IT实践能力需求及定位,我们设置了Java技术开发方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分层原则来设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分4层:素质层、支撑层、核心层和实践层。实践教学设置在实践层。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结构采用“3+1”模式,即第1.3学期主要学习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第4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采用“3+1+1”模式,即第1-3学期期末分别设置为期2周的学期实训,第3学期末2周的学期实训之后设置为期4周的综合实训,第4学期设置为期13周的毕业实习。学期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引入IT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由企业实训工程师负责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尽快进入实战角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3 实践教学路径
根据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实践教学路径设置为3个层次的实训实习,即学期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通过3个目标条理化3个层次的实训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训实习教学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学习路径如图3所示。
4、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围绕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核心,依据“2+3+2”模式进行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并获得二等奖1个,区域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获得2011年度校级实践教学创新创优奖励,学生毕业率达97%以上,专升本率达到80%以上。
从以前的“刺头”到现在的队长,王蒙变得成熟了。 无论提问如何委婉,王蒙立即猜到了问题背后的涵义――与主教练李琰之间还有隔阂吗?
“这两年,李导带我们严格要求、科学训练。今天,我们用成绩证明了训练的效果,我个人也以成绩证明了‘名师出高徒’的辨证成果,您不会怀疑我们与教练的姐妹深情吧?”
而教练李琰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也与此不谋而合。“这些天我一直说过,王蒙确实表现得很好,滑出了自己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王蒙在队伍建设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比赛过程中,她能不断激励年轻队员,多与其他队员沟通,表现的非常好。”
从以上李琰与王蒙一番“背对背”的话,您还有什么对中国短道速滑队不放心的吗?
教练没有国界,因为体育没有国界
李琰、王蒙这对师徒可以说一直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在李琰执教国家短道速滑队的初期,她们的确出现过一些认识上的分歧。一方面,王蒙看到当时全队的成绩长期在低谷徘徊,心中急躁。这个别人口中“热情阳光、心直口快的假小子”也难免语失,师徒间的关系也会受此影响。
另一方面,李琰则背负着更大的压力。在1988年加拿大冬奥会短道速滑第一次列入表演项目的比赛中,李琰独得1000米冠军,1500米、500米两块铜牌,连破1000米、1500米两项世界记录。那年,李琰才20岁,不但实现了中国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更惹得国际滑联惊呼:将来的短道,将是中国人的天下!1994年李琰退役,完成了东北财经大学四年本科学习后,远赴美国。2003年至2006年在美国任教,担任美国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
2006年都灵冬奥会,李琰领军的美国队男队员阿波罗荣获500米冠军,辛庆山率领的中国队王蒙勇夺女子500米短道金牌。都是短道速滑500米,两个冠军教练都是中国人。美国小伙子阿波罗非常佩服自己的教练李琰,也佩服中国的500米金牌得主王蒙。正缘于此,阿波罗与王蒙两位异国冠军,有了难得的合影机会。为此按下快门的“红娘”,正是日后王蒙的主教练李琰。
当时的李琰、辛庆山,同时也将一丝遗憾带回了各自的队伍,埋进了各自心间。“短道速滑男女共8块金牌,除了李、辛两位弟子摘走两块500米金牌,其余6块,全进了韩国人腰包。”
都灵冬奥会结束不久,李琰也结束了四年的美国短道速滑主教练生涯,带着成就,带着期望,带着破除“短道韩流”的憧憬,怀着中华儿女一腔热血,接过了国家短道队主教练一职。一个队伍接受一位新教练,在磨合期出现不同声音是正常的。对此,李琰有心理准备,但有时面对队员的不理解,李琰心里也暗暗着急。
李琰曾经明言:“国家荣誉高于一切。每个运动员的目标都是第一,但在训练场上,每一寸进步都必须鼓励,这样,才能为队员的进步开辟更大的空间。我带队国家短道速滑就要拿世界第一,否则,我回祖国为什么?
对于自己的出国执教,李琰这样说:“教练没有国界,是因为体育没有国界,体育文化没有国界。奥林匹克思想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涵。我与郎平同在美国执教,这是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我们走出国门,同时又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思想与先进的训练方法,这种优势互补,与时下提倡的和谐社会,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王蒙是我的宝贝,更是国家的宝贝”
李琰率队来到兴隆县练体能,为的是储备能量,为冬季上冰备战。短短10天,笔者与短道速滑队建立了感情,与李琰、徐英男、杨占宇、胡国华、耿平和王蒙、李野、付天宇、周洋、周楠楠等全体“师生”成了朋友。
笔者第一次拿照相机走近正在练肌肉力量的队员时,李琰冷冷地瞥了我一眼,虽没有直接反对,但那眼神分明是在说:别过分干扰训练!
一直关注速滑队的体育总局冰雪中心司机耿平悄悄告诉笔者:李琰的执教严厉而细腻,在国外教练场上养成的好习惯点滴不丢,大小步骤、任何环节都丝毫马虎不得。训练场上,没有明星,不容许任何人走神,也不允许任何人干扰。
几天下来,李琰终于接纳了笔者,还偶尔聊上几句,虽前后不过几分钟,而且还是走在体育场回宿舍的路上。“您对全队的严格,我感到了超军营水平,您对王蒙等‘明星队员’的严格,又超过了其他队员,这都是为什么?”
李琰未加思索,脱口便道:“王蒙是我的宝贝,更是国家的宝贝”。
老天!不久前,李琰与王蒙的“不和”,还传得沸沸扬扬,怎么零距离接触“矛盾双方”竟有这样的结论?
像是诠释,李琰补充道:“王蒙是都灵冬奥会冠军,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她超强的实力,是她为国争光、目标明确、刻苦训练的成果。我接手主教练一职,王蒙等于是直接揽到我怀中的一个宝贝。对这支队伍中的宝贝群体精雕细刻,不正是履行光荣使命的必然要求吗?”
“短道速滑世界局势多变,我们的强劲对手韩国、加拿大等国训练手段、训练方法和技术装备都走在世界前头,我们自己的训练思想再不做出重大调整,完成夺冠的光荣使命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对明星队员的要求必须符合‘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那么,前段与王蒙的关系……”
“没有矛盾、没有分歧,只是通往冠军之路上的不同认识,丝毫动摇不了我们全队的姐妹兄弟深情。”
“不好好训练,我扣你一圈!”
在国家短道速滑队中,大杨扬、小杨阳、李佳军、李野都先于王蒙入队。但在18岁的队员周洋心中,王蒙绝对是个大师姐。周洋调皮像王蒙,快人快语也似王蒙,师从李琰、效仿师姐王蒙、付天宇,周洋很自信:“我从大杨扬、小杨阳师姐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但大师姐们走了,我身边的王蒙、付天宇也成了大师姐,我要抓紧时间向他们学习。”
在垫子上练压腿时周洋挨着王蒙。休息时,周洋依偎在王蒙身边,听她讲笑话,周洋边笑边用毛巾擦去王蒙腿上的土。出去训练时,王蒙跟在周洋身后,几步一提醒,几步一鼓劲。紧跟在他们身边边跑边观察的李琰,对此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李琰率队年余,早就看出周洋是块好材料,精刻下来没准登上奥运领奖台。李琰更高兴的是王蒙、付天宇、李野一批师姐、师哥的无私,尤其是王蒙,用爱心、用行动、用严格的训练,传递了团队中的姐妹深情、兄妹深情。
一次跑山路训练刚刚结束,上车前,周洋拽着王蒙的衣角“蒙姐、蒙姐,快来看、快来看,小鱼儿、小鱼儿”,王蒙没法,只得由着小师妹,两人走到河边一看,王蒙乐了,顺手拍了周洋一把:“什么鱼啊,那是小蝌蚪。”
回城途中,车子拐弯,晃动一下后,传来了王蒙的清脆的声音:“看蝌蚪,玩溪水都可以,但训练一点也不能松,要是给你点好脸儿成绩就下滑,看我上冰时不扣你一圈!”
什么叫扣圈?事后问耿平才知道,比赛中,领先者从后边追上落后者一圈叫扣圈,通常指优劣势明显,王蒙对周洋的这番话,自然有激将的成分了。
李琰、王蒙的心血没有白白付出。2008年短道速滑世界团体锦标赛,不满19岁的周洋不仅独得一块金牌,她所参加的团体项目,也都取得优异成绩,为团体夺冠立下了功劳。2008至2009世界杯加拿大站比赛中,周洋又在1500米赛中轻松摘金,再次为国争光。
2008年3月16日,当CCTV奥运频道播出短道速滑女子团体战胜“韩流”,王蒙、李琰分别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镜头时,笔者发去短信:“短道速滑世界杯团体冠军远离国门七年了,这次夺冠,您书写了新的历史,祝福您!祝福麾下全体队员!”
【关键词】协同学体育舞蹈节奏练习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61-01
一、协同学简介
西德科学家海尔曼哈肯提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整合、组织是系统最终实现有序发展的途径: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是在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得整个系统不断远离平衡态,也就是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之一,使系统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才出现的,协同学正是一门研究各学科领域中关于合作、协作或协同的学说。
二、协同学视角下的体育舞蹈节奏练习
1.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的协同与竞争
从哈肯的协同学看来,任何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都是在系统的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得整个系统不断远离平衡态,系统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才出现的,而各子系统内部的有序结构形成则来源于子系统中各要素的非线性相关。
节奏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上的节奏模打、旋律模唱等形式,提高学生脑、手、脚等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程度,达到自动化的目的,而这之前必须经历泛化、分化、巩固的阶段,最终达到自动化,这之间手脚以及腿部等肌肉群与大脑命令之间存在着不断的竞争,达到局部的协同,之后出现更高层次的竞争,直到动作进入巩固阶段,竞争开始逐步减少,协同运动开始占据主要地位,也就形成了自动化的节奏感。正如哈肯的协同学中所说明的,系统通过竞争相互沟通,一些存在共性的因素或者子系统之间会自发的产生协同,完成“竞争协同更高层次的竞争……”的循环,通过系统各要素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在涨落的作用下,最终走向自组织。
2.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的不稳定性原理
哈肯的协同学认为,不稳定性在系统有序演化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不稳定性在系统中不断的产生涨落,也将系统各要素非线性联系在一起,在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由于不稳定性的存在,节奏练习过程中的泛化和分化阶段也就成了必然的存在,使得学生在练习节奏感的同时,不断出现千奇百怪的动作,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耐心的进行指导、规范,找出不规范动作出现的根本,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纠正某一个动作,使学生的节奏训练一直停留在泛化或者分化的阶段,无论是物理、化学系统,还是生物、社会系统,不稳定性一直充当着旧结构的瓦解和新结构的产生之间的链接,这样,不稳定性就充当了新旧结构演替的媒介。因此,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的演化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成是动作掌握过程不稳定性的作用过程,通过涨落使旧结构瓦解,产生新结构的不断交替过程。
3.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的序参量
在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自组织系统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快变量与慢变量,如动作的掌握程度、学生心情,而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慢变量,自始至终存在于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之中,正如古语所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哈肯的协同学中,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汇总从无到有的变化,并且能够只是出新结构的形成,反映出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它就是序参量。那么,在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支配学生系统不断进行节奏练习的序参量就是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生节奏练习的不同阶段,进行一定的暗示或者鼓励,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以较高的积极性投入到体育舞蹈的节奏练习中来。
4.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协同与竞争的支配原理
在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许多变量,有快变量和慢变量,在系统演化中,快变量由于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对演化的过程与结局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如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线性相关作用之后,学生个体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个体差距相对较小,而与之相对的慢变量如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场馆设施等,则是存在于学生节奏感掌握过程演化的始终,也就具备了较大的稳定性,更能影响体育舞蹈节奏练习进程的演变,并且随着系统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也就决定了它对于系统的演化起了主导性的作用。而序参量学生的积极性又是慢变量,在教师的指导、纠正等外部条件得到满足后,将不断占据主要地位,最终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的支配因素,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也将按照序参量(学生的积极性)的“命令”来行动,最终学生的节奏感达到了自动化的阶段,这就是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协同与竞争的支配原理所在。
三、小 结
哈肯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不稳定性原理、序参量和支配原理。掌握了体育舞蹈节奏练习中的这三个基本原理,也就能够保证体育舞蹈节奏练习在协同与竞争的双重推动力下,不断的走向自组织的自动化阶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课程联结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标准以来,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上的引领作用就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被固定下来。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者的观点,教师的教学应该基于课程标准,标准和教学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结关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隔膜越来越深。虽然目前理论界普遍意识到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存在距离,但是,对于两者在实践中几乎是“无联结”的状态,可能还没有深切的体认。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课程标准有自身的局限性。课程标准比较“虚”,它的知识体系不是很清晰,它的动词运用比较模糊,它与教材、练习、考试之间不是很配套。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但是,教师可以因此摒弃课程标准吗?
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标准不可能变成考试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这种模糊性质,为教师在特定课堂中的发挥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对学习结果的界定,教师需要将之转化为对自己的教学有实际影响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课堂教学验证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与学习、教学具有内在联结的性质。在国家不断改进课程标准的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构建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结。本文将以数学中的某个单元为例,详细探讨这种联结的可能性。
一、标准――学习――教学的内在联结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在各课程门类学习中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教学具有内在联结的性质。要理解这种联结关系,我们首先要从本质上看看到底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一般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从本质上看,内容标准是一种特殊的目标体系,它就是回答“学生要学什么”。内容标准主要是由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名词)构成。比如“能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等。表现标准则根据内容标准界定学生的表现,它回答的是“多好才表示足够好”这个问题。
教师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运用课程标准,有课程标准编排的原因,它脱离了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师很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实际感受,不像教学大纲,是直接和教材相关的;也和它的学段性有关,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这与教师熟悉的每一堂课的目标制订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课程标准昭示了一种从学生学习结果出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让习惯了教学内容取向、考试题目取向的教师不习惯了。运用学生学习结果的思维,就意味着不只是用教学行为来衡量优劣,也不只是用学业成绩来衡量优劣,因为学习结果包含多种认知类型和层次。
课程标准与学习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结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对教学再概念。什么是教学?教学并不是教师的演示或展示,而是为了引出对学生达成学习结果的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良好教学的证据是学生达成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水平。如果证据表明学生没有适当的表现,教师就应当调整或提供额外的教学。课程标准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思考:我为什么要教这节课?这节课我想教给学生什么?学生怎样学会比较好地达成内容标准?我应该提供怎样的机会让学生达成标准?等等。不同的教师可以有千差万别的方式来达成学习结果。教师也要有多样的策略来规划学生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达成结果。
由于目前课程标准的不完善和缺少相关的培训,教师还很难将这种内在的联结转化为实际课堂上的联结。因此,构建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结,从宏观上讲,是对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是让课程标准能够真正准确地描述出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怎样的程度,目前我国的课程标准并不能准确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尤其是很多课程标准都没有表现标准;而从微观上讲,是要建构课程标准的可教学性,即分解课程标准,重新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流程以及评估与教学关系的意义,建立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间的紧密联结。下文从技术和程序上提供了一种行动的支架,这是让课程标准从微观意义上与课堂教学建立联系的一种可能。
二、分解标准:以数学中的“万以内的加减法”为例
为了让教师能够分解课程标准,我们提供了让教师理解学生达成标准的框架。这个框架由“学生学什么、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三部分组成。在此,我们以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万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加以说明。
(一)学生学什么:知识的类型
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的是什么。目前我们的内容标准比较散,知识与技能体系的结构关系建立得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再度开发。明确学生学什么,首先要从处理内容之间的关系人手,根据教材、考试等多种资源,确定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确定要精熟的标准。何谓精熟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最基本且重要的;二是在仔细的规划下,学生可以学得最好的;三是可以被直接用来测验或测量的。
在“万以内的加减法”这一部分,数学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内容标准有三个:一是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二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三是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在这一课程标准中,教师经过讨论,发现有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标准中没有验算这一条,而验算是这一阶段很重要的内容,而且在教材、考试中都有对验算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标准作出调整,加上验算。第二,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估算,但是估算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较有用,却很难考察。不过,当我们将估算作为一种验算的手段,要求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时,估算就和验算联结起来了,估算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新课标中对学生数感的要求也凸显出来了。第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且很难直接被评估,因此可以体现在第―个标准的实现过程中,结合起来共同设计。
鉴于以上考虑,教师最终确定了这样的精熟标准: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意义,结合估算,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在标准间建立联系是第一步,教师还应该知道,学生学习的是什么样类型的知识,现有的内容
属于哪种知识类型。根据安德森(L.W.Anderson)等人的分类,知识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事实性知识,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能使各成分共同作用的基本成分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如何做的知识;反省认知,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通用的学习策略,如复述、精加工和组织、概念图。
上述的三个精熟标准,“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是程序性知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结合估算,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则是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这样划分知识类型是为了让教师教得更加自觉,因为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主要采用的教学、评估策略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这种划分能够帮助教师在进行标准一学习联结的分析时反省:学生为什么没有达成课程标准?我所教的是这种知识类型吗?学生学的是我所教的吗?
(二)学生怎样学:认知的过程
教师应该知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怎样的认知过程,达到怎样的认知层级。教师也应该知道,在一个教学任务下达后,学生有可能经历怎样的认知过程。这样才可能保证自己的教学不会给学生太高或太低的认知要求。
根据安德森等人的分类,认知层级可以分成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估、创造。事实上,教师对这种划分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很少有意识地运用于教学。而在安德森等人的分类中,对教学更为有用的是这些认知层级中具体的认知过程。比如“理解”,就包含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等过程,而“运用”这个层级包含执行、实施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它们的要求很不一样。
根据上述的分类,“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认知类型是“运用”中的“执行”,“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的认知类型是“运用”中的“实施”。这两个标准虽然同处于运用层级,但前者是执行,后者却是实施,因为前者是一种程序性的熟练任务,而后者需要根据不熟悉的问题情境进行选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结合估算,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的认知类型是“理解”中的“解释”、“运用”中的“执行”和“评价”中的“核查”。
确定每一个标准包含哪些认知过程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必须承认,在一开始,教师进行这一过程是有难度的,他们需要将这些看似熟悉实则包含丰富内涵的概念与自己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但是,一旦他们初步掌握了这些认知层级,发现了这一过程的乐趣,它们就会成为教学利器。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团队是必要的。在教师合作讨论认知层级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应该怎样教学,教到怎样的程度有了更深的体认。这一过程能够帮助教师在联结分析中反省:我所教的认知层级过高或过低吗?学生所经历的认知过程是标准所规定的吗?
(三)学生学得怎样:表现标准
完整的表现标准包含表现水平、表现级别、表现描述、范例、分数线五个方面。要求教师发展出完整的表现标准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应该能从结果的角度尽可能将要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表现出来,如“至少写出两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回答正确”。在“万以内的加减法”这一部分,根据三个精熟标准,我们可以制定出如下具体表现目标。
精熟标准1: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目标1a: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共6课时),全班学生独立解答时,解题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应达到“不连续进(退)位”80%,“连续进(退)位”70%。
精熟标准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目标2a:学生根据N类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购物、租车……),能够正确地选择估大(小)、估多(少)等方法进行估算。
目标2b:能用简洁的语言和式子,合理而完整地表述出来。
目标2c:能通过估算,基本判断计算结果的数值范围。
精熟标准3: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结合估算,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目标3a:能正确说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包括说出两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目标3b:会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验算。
目标3c:能通过验算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率达到100%。
教师需要确定教到怎样的程度,确定学生表现出的行为。这个过程看似轻松,却是非常考验教师的,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考虑学生掌握了这一目标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建立联结:评估先于教学
标准与教学之间的距离只有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追问“学生达成标准意味着什么,他会产生怎样的状态”才能被不断缩短。当教师通过上述三个阶段深入剖析了学生达成标准意味着什么后,他要做的不是教学,而是设计评估方案。
这是非常重要的“评估先于教学”的思想。通过先设计评估,一方面,教师可以检验目标设置是否合理;另―方面,设计评估的过程也让教师进一步追问:我希望不同层级的学生有怎样的表现。下面我们以目标1a为例展示评估方案的基本组成内容。
目标1a: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共6课时),全班学生独立解答时,解题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应达到“不连续进(退)位”80%,
“连续进(退)位”70%。
评估载体:课堂练习、试卷。
评估任务:计算题。
评估要点:要达到一定的量;要达到一定的速度;要包含两种类型,且有一定比例。
题目设计:……
这时的1a就成为评价目标。不仅对目标1a,对上述所有的目标,教师都可以设计出包含上述要点的评估方案,并进行相互的讨论,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作出调整。这个评估方案可以帮助教师验证,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确实帮助学生达成了标准。我们并不能给出一幅静止的图景或一个固定的答案,告诉教师―个真正基于标准的教案或课堂是怎样的,因为达成标准的教学路径多种多样,而规定学习结果以及验证结果的手段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讲练结合;教学实践
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地方。那么,如何来改变在教学中遇到的这种“学生听课疲劳,光听不记,光听不想”的现象呢?这就需要老师们来进行一个教学的全面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实现数学课堂的改革。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读讲精练教学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成绩。
一、读懂教材,培养数学能力
教材是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内容。在数学课上,读教材就要求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而思维应当与语言有效地结合。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希濂的专题报告中,从文理结合,综合发展,创造中国特色的小学教学法的高度,精辟地分析了把握好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的任务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课堂上,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教材,可以用有声朗读、个人默读、大家齐读等方法进行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掌握重点,将难以理解的、重点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表达。这种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重点,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精讲多练,提高数学能力
所谓精讲多练,首先“讲”的一定要精彩。讲课时,一定要讲重点,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讲解知识。讲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但是老师也不能一直自己来占据这个主导地位,老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可以将讲课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课。这样能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潜力。在自身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形成数学化的语言模式。比如,在讲“按比例分配”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在平均分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情况来作为引入。比如,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儿童文具店,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纳税和给员工们发工资等消耗费用,共获得纯利润10万元。现在他们要一起商量怎样分这些钱?(1)请你们来说一下应该怎么分?(如果平均分,会有学生认为不太合理)这种情况下进行补充:陈叔叔投资了5万元,王叔叔投资了3万元。(逐步引导学生们要按比例来进行分配)(2)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投资比例为5:3,因此所分的钱也应该根据这个比例来进行分配。最后,老师应和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下,在实际的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是需要用到按比例分配这方面的知识。讲完便进行练习。学生在讲与练的交替过程中,会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点,还能正确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解题。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思考和学习中,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拓展,加强运用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所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并提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当讲完一节课,老师可以布置一下有关实际的作业。比如,在讲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可以布置一下观察的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会会长张希濂说:“读讲精练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语言和思维内在联系为基础,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途径,注重文理学科整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方式,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老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心理倾向,在课堂上应用读讲精练教学法,层层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 链接生活——缩短教学的时空距离
语文课程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力。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才会有“灵魂”。因此,走进文本,链接生活情境、生命体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真正学会语文。
(一) 化文为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唯有走近、走进课文情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感应,化文为画是引领学生入境的最佳路径之一。理性往往是灰色的,只有与生活实践结合才会鲜亮起来。如《长相思》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文本语言为原点,链接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象,在师生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把重点稳稳落在让学生“借助文本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上,然后把画面转换为描述性言语。这时候,学生脑中有画,心中有情,自然也就有言语表达的冲动。这时候的表达往往异彩纷呈,它是学生原生态童心世界的展现与敞亮,是学生心灵之泉的淙淙流淌。
(二) 化静为动
文字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定格住生活中流动的镜头;文字能用静态的语言展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对于这类动态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准确感受每一个动作,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片段。在教学《搭石》一文时,可以运用情境演示法。课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内容,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城里孩子来说,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在课中请学生走一走搭石,然后问:“你为什么要走得这么快?”学生回答:“保持平衡,不会摔倒。”无需多讲解,看到眼前的情境,孩子自然理解了“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再请两个学生一起走搭石,让后面的学生想办法超过前面的学生,教师问:“你为什么不超过他?”生答:“搭石太小,我没处落脚。”教师引导道:“所以走搭石……”生齐答:“不能抢路。”学生对为什么不能突然止步自然理解了;最后让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这就叫协调有序。在情境展示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乡村人们走搭石的人性之美自然深入学生们的心田。
(三) 化虚为实
优秀的文学作品高度凝练地表现生活,有许多“留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链接自身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入情入境。在阅读中有了入境体察,学生就觉得自己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参与者。
如《慈母情深》一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这位平凡、辛劳、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因为文本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年代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当时的生活状况是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难以想象的,这样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的情感很难融入到文本中去,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如何消除这样的差距呢?生活在变,但母爱是不会变的。基于此,笔者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拍下了一组题为《母亲》的照片,都是班里同学自己的母亲:有拖着一身疲惫在寒风中等待孩子放学的;有为了生活顶着烈日工作的;有下班回家烧饭做菜的;也有在孩子取得成绩后热情拥抱以示鼓励的。这些学生所熟悉的一个个镜头自然而然地唤起了他们对母亲的印象,唤起了学生们心灵深处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之情,有的甚至为之落泪,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呼唤使学生融入了文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现实生活是学生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结合生活实际,激发类似的情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 链接思辨——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链接旧知,链接同形不同质的内容进行比较,用比较促思考。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精确把握文本的表现特点和规律。
(一) 梳理脉络
阅读教学需要摸清文本原有的文路,理清“文脉”,学起来效率会更高。如在《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中,通过浏览来总体感悟园子的特点后,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哪些情境,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用圈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梳理,交流后把相关的词分类写在黑板上,学生归类整理成两大类(景、事),文章的脉络马上理清了。
(二) 品味要义
文学作品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的语言精练,无烦冗拖沓。例如《搭石》一文中的“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横着”等词,看似平淡,其实每一个词都是构成“介绍翔实准确”的重要元素,教师引导对比品味,学生就可体会到字字珠玑。
(三) 欣赏魅力
同一民族的作家虽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但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使语言的变化无穷无尽,尽显文章独特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欣赏,从欣赏中体认作品的魅力。如《火烧云》一课中用“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来表现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多变。教师就应该在与原文已描写的火烧云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作者那“无招胜有招”的表现手法。
三、 链接拓展——丰富阅读的文化营养
在实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某些有价值的链接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印证,可以为拓展阅读创造条件。
(一) 由篇及书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或节选,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担心他们读不懂原著,其实不然。像《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传》等许多原著学生都能读懂。读整本的书有利于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学完了《三顾茅庐》后,笔者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原著《三国演义》。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链接原著的放大式延伸阅读,不仅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课内外结合阅读的纽带。
(二) 由此及彼
追溯知识的源流,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相机出示《史记》原文“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不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又可以使学生与遥远的历史对话,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又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学生会质疑:作者只看见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出示阅读材料《的一天》,学生阅读后,体会到这是从工作表中随意抽出的一天,每天都是这样辛勤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拓展材料来化解难点。用浅显、生动的阅读材料进行阐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疑难,解决问题。当学生再读“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一句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便不再是一个夜晚的情境,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终繁忙的总理,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 由文及人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母鸡》中认识作家老舍,从《穷人》中初识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鸟的天堂》中熟识巴金爷爷……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作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催人奋进。如人教版六上第五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对鲁迅本人的介绍教材仅安排了一个短小的资料袋,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学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以及作者其他的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
四、 链接运用——把握语文的教学真谛
运用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学时可把课文中各种类型的语言进行链接,或相互转换,构成“语言群”“语言链”,教师紧紧把握文本特点、学生学习特点来组织教学,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既使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 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人教版教材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近20种体裁的课文。教学中,应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进行语言转换。例如寓言的特点是以简洁夸张的语言打动人心,寓意深刻给人启示。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体裁特点安排语言转换,利用寓意的相似性进行链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 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用文本中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还可以聚焦文本中典型语段的表达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转换。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运用“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词语,以写实手法描绘昔日胜景,又运用“奄奄一息”“形容枯槁”“生命垂危”等词,以拟人手法展现今天瀑布的“年老”景象。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两次语言转换。一是写实展现,二是拟人描绘。两段话间的语言转换,使学生及时地掌握了文本中两个典型语段的表达特点,更被鲜明的今昔对比激荡起内心的涟漪。三是文本重组。课文末段简洁地描写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在葬礼上饱含深情地发表演讲。借助文本空白,教师要求学生重组文本内容,把文本描绘的瀑布的不同景象和变化原因等内容写进这份特殊的演讲稿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文本倒叙、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 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善于比较、归类,长于模仿、创新。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之长开展以语言转换为核心的体验、思辨、运用等活动。“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