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5:13:48
导语:在民营企业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现状
*年以来,*民营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从*年的17097户,增加到20*年的38169户,20*年是*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4%。20*年*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478.1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有270家,比20*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15.4%;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90户,比20*年增加48户,同比增长114.3%。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4户,比20*年增加15户,同比增长51.7%。
1.2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现状
近年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总量由*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年的52.54亿元,增加了11.4倍。民营企业还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累计进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
1.3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现状
20*年,*省城镇从业人员比20*年新增24.8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与雇工人数为5.71万人,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却减少了2.73万人。*省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人数占到了2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12个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居各行业之首,占全部企业的24.4%。在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中,*省民营企业仍处于空白。在经济效益的行业分布排名中,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4位。
2*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2.1自身存在的问题
(1)资金约束。资金不足已经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为61331.12亿元,而*省注册资金仅有478.13亿元,占全国注册资金的0.78%。*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财务状况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
(2)结构约束。*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行业中。据《20**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全省民营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前4位。这些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向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3)人才约束。*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①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②技术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20*年*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4%,中高级技术职称
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7%;由于人才因素的制约,*省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4)技术约束。*民营企业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年,*省经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才有300多家,占*民营企业的总量不到0.8%,仅有少数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等。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潜在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5)企业家资源约束。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第六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及以下的占16.67%,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必然导致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2.2外部面临的障碍
(1)政策实施不到位。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在电力、交通、金融、卫生等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②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仍面临较多的前置审批。③各种杂费政策不合理,税收尽管减少了,但杂费征收名目更多了。
(2)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从*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看,政府服务还不到位,社会化服务薄弱,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民营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缺乏深度,被服务的企业还非常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作用的发挥。
(3)思想观念滞后。*省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在对待民营经济问题上,部分人对民营企业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一些干部也对民营企业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战略上对发展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缺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
(4)中、东部民营企业的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东、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东、中部企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并逐渐向西转移,以*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占*民营企业总量的48%,在*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外来企业的广泛渗透会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资金外流,企业周期短等问题。
(5)国际性企业的进入。入世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面对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际上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产业选择、资源使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更高。*民营企业起步较慢、实力较小,难以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抗衡。
3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扫清认识障碍。在全省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民营企业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不看成分看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表彰活动树立民营企业的正面形象,使其在“社会上有地
位,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保障”。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①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实现企业低成本资本扩张和发展;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四是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促进民企进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大多数民营企业只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应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①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②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③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的力量。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推动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说,河北省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不够高。因此,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之所以形成这样明显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思想不够解放、环境不够优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中重要一项就是:着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就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扶持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降低经营条件,加大财税、金融扶持,搞好用地保障,等等。
(二)鼓励技术创新。在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技术创新资金、工业设计奖励等项目安排上,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并对其科技项目给予优先安排。
(三)加强人才培训。推进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
(四)帮助开拓市场。鼓励省内民营企业申报政府采购项目,符合规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加强产需衔接,对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会展发生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等给予资助。
(五)支持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联合重组,对企业兼并重组发生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所有权和相关股权转让,免收变更过户手续费;对兼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破产企业,符合有关规定的,免征契税。组织开展“对标行动”和“百强民营企业”、“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活动。
关键词: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
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组织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问题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的缺失、政府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以及社会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较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后,财务管理混乱,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从而对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特征,本文列示出相关的见解以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部分措施。
一、会计信息含义概述及特征
1.会计信息含义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原始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的较为专业化的数据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对会计信息提出质的要求,使之既要符合我国会计制度和相关规章的标准,又要将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要求考虑在内,使会计信息具有可理解性、决策有用性。所以,会计质量的高低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以及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被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做出正确而合理的经济决策,进而促使预期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相反,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会使相关使用者在经济规律面前发生混乱,最终导致做出不尽合理或者是完全错误的判断。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倍受重视。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力求会计信息的各种特性的最佳组合,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追求更高的标准。
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评定需要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便自然而然的承担起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任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基本特征、次要特征和约束条件。其中,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回忆过去、把握现在、预测将来,即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同时会计信息应该有助于使用者证实或者纠正已做出的决策,即要求其具有反馈价值;可靠性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作为依据,即反映要真实。其次,次要特征中的可比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纵向可比与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的特性。最后,约束条件中的效益性要求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或者将会带来的效益应该大于其付出的成本;而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应该注重对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价值方面。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经营业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股东大会有权对企业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有权对企业合并、分立、解散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同时股东大会有权检阅企业章程、股东大会的会议记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或者提出质询。因此,企业股东大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2.监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监事会在企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其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监事会有权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职能;第二,企业监事会有权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重大决策问题进行相应的战略决策。然而,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的独立性较差,在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中往往无法实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有效监督,从而无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实际是有名无实的机构,在企业中未发挥应有职能,然而其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3.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在企业中是直接参加经营管理的机构,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需要经董事会批准才能报出,因此董事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根据董事会的特征可以得知:较大规模的董事会有利于处理经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或者是危机,有助于防止企业内部的营私舞弊现象,利于提高董事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与总经理两种职位是否合一,将会影响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效率和信息的交流沟通效率,同时也会对企业监督机制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两职的合一将会导致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功能降低,同时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单位,其独立性的高低以及专业性的强弱将会影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率。
三、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1.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经济决策是否正确有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收集到充足的具有准确性的会计信息。在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只有获取足够的经过会计人员或机构加工处理的数据化的会计信息,并通过专业的会计技术分析,才能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可执行的经济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专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本企业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同时伴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将随之提升,进而促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为相关使用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以及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
2.提升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和合理的经济体制,但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并非乐观,在其经营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体制与运行模式。企业会计信息是本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反映;相反,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将会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也将更加准确。因此,企业应该致力于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促使企业自身的体制能够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相符合,同时应加强企业外部调节机制的建设,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体制。
3.提高会计素质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管理者利用正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做出合理高效的经济决策基础之上,虚假、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已经失去其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效用,不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反将会助长企业中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民营企业在经济组织形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此种情况增加了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难度,实际生活中往往导致地方税收机关的工作力不从心。而民营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往往投机取巧,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反映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提高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路径
1.建立健全外部法律体系
针对于我国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建立力度,建立起适合于民营企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同时消除以往在会计概念中以及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模糊不清或定义界限不清的情形,通过对适合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会计法律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进而不断的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我国政府应该基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世界各国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法律体系进行探究,从而为我国民营企业量身定制一套会计规范,进而突出会计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2.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企业自行招聘,此种现象必然导致会计人员听命与企业的管理者,从而出现部分企业管理者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唆使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而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所以,为防止此种现象的继续恶化,政府应该在不改变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独立性和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济行为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进入方式进行有目的的改革,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实行政府委派制,以达到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和提升的目标。同时,作为社会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长期以来始终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监督行为进行规范,此种情况导致社会审计工作失去应有的强有力的监督和审计功效,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加猖獗,助长了不正之风。所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体系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规范和管理,进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提高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只有严格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才能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所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会计人员定期审核制度,定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核;同时,企业需要储备专项资金,用以对会计人员实行定期的培训,促进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在会计工作中引入财务会计软件,利用软件系统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处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需要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避免相关企业制度形同虚设,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只有通过不断引导企业按准则建账、按准则行事,才能逐步规范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4.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营运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先进性,机器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技术较为低下。基于此种现实,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寻求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途径,进而改进本企业的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此,首先,企业需要巩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利用适合本企业的高效率的会计核算方法,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其次,企业需要设立会计稽核岗位,严格执行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复核;再次,企业应该建立内部牵引机制,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对控制岗位采用专门的会计方法或手段进行设置,从而控制企业的经营;最后,会计人员必须明确职权、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和监督,达到减少差错,防止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五、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助长营私舞弊、偷税漏税的社会不正之风。对于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相关制度改革或改进力度,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改革,应该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提高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在会计工作中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最终实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海外交叉上市、信息质量提升及实现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4).
[2]李昀.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3).
[3]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4]饶茜.政治关联、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D].重庆:重庆大学,2012(10).
[5]燕玲.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6).
[6]王赛.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4).
[7]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8]戴小玉.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路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9]李晓波.会计信息质量与政治关联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4(3).
[10]陈春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和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
关键词: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0102
1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从2003年开始飞速发展,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2003年民营企业出口创汇是348.69亿美元,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与超越,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额达到7699.1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2.60个百分点,是2003年的22倍;民营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13.7%提高到占2012年全国出口额的37.6%;民营企业出口的增速自2003年—2012年基本保持在20%—50%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增长只有17.2%,比2007年同比增长26.00%,下降了8.8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出口2008年的出口实绩增长达到27.9%远高于全国出口额增长10.7个百分点。就民营企业出口整体而言出口贸易额、增速和比重10年来保持较快增长。我国民营企业2009年比上一年同期增长成负增长趋势,这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额下降,但是2009年民营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总值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达到28.2%,比2008年高出1.6个百分点。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额的平稳增长和2009年民营企业出口额负增长有值得注意的问题:(1)民营企业出口的增长依赖于拥有进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加,导致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的出口额平稳增长。(2)部分民营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民营企业出口因成本提高、价格低和利润低,导致民营企业出口出现亏损或严重亏损,以至于2009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额成负增长趋势。
2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2.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Market Share)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S=E/W,式中E和W分别表示一国出口值和世界出口值,其值越高,说明此国国际竞争力越强。对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可以用民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来衡量。2003—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出口总额还是民营企业出口额,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都在逐年的增加,这说明中国的出口在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增强。但是同时可以看得出,中国出口额和民营企业出口额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相当低,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7年才达到871%,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11年才达到35%。因此,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竞争力还是非常薄弱的。
2.2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TC,Trade Competitive)是用某种贸易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即TCi=(Xi-Mi)/(Xi+Mi),其中TCi是一个国家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i是一个国家某时期i产品的出口额,Mi是该国同时期i产品的进口额。如果TCi指数大于0,意味着一个国家是i产品的净出口国,该国的i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i指数数值越大,表明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TCi指数小于0,则意味着一个国家是i产品的净进口国,该国在该类产品上缺乏竞争力;如果TCi指数等于0,则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出口2003年—2012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如表2所示:
从表2的贸易竞争指数来看,由2003年的0.1096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0.5743,表明民营企业出口竞争优势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增强。但根据该指标的含义,从出口角度看,该指标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所以,从贸易竞争指标看,民营的出口竞争力虽然在提高,但仍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3.1经营受阻
营销网络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托。我国的民营企业出口仍有不少处在其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其自身的规模还是业务涉及的区域都还比较小。由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历史较短,尚无法建立起比较完整拥有可靠、通畅、高效的海外营销网络以及不断开拓这一营销网络的能力。而一张完善有效的营销网络是要靠时间的积累才能建立的,因为没有多年经营所积累的客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而且,民营企业不甚了解目标市场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等经营理念和规则,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经验。
3.2缺乏较高的商业信用度、品牌知名度和服务信誉度
商海航行,品牌为帆。美国营销专家拉里·莱特曾这样表达他对品牌的推崇:“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手段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事实上,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控制消费者的核心层面。不少成功的企业都在运用所有市场因素来构建卓越品牌使之获得成功。当今社会,品牌已成为锐不可当的利器。市场公认的品牌都具有高品质、鲜明个性、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突出特点。目前,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中,90%是OEM,只有10%自有品牌。一个好的品牌可对产品发挥“扩散效应”,对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放大效应”,对顾客的注意力和忠诚度发挥“磁场效应”,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拓展效应”。然而,我们企业对产品品牌的意识很淡薄,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可以提高市场的开拓能力,使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最终带来巨额利润。
4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4.1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健全民营企业出口促进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缺少资金的投入来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扩大企业的规模,资金不足造成民营企业不能够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进行及时和大量的投资,导致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不足,导致产品加工业在低水平上平面扩张和重复建设。在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研发力量,才能不断地创新,及时的更新换代开发新产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
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民营企业获得出口信息的途径不通畅,多数民营企业不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出口信息。企业对国家出口的相关政策、国际贸易动向、国际市场动向有强烈需求,但是我国现有的体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不能够及时的获得国际贸易动向和国际市场动向的信息,影响了企业出口的时效性。已建立的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往往不能给予民营企业周到的信息咨询服务。缺乏高速通畅的信息平台的状况限制了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政府决策和外贸信息,建立起及时、快速、通畅的“政府企业直通车式”的政策传输渠道迫在眉睫。
4.2建立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开拓贸易渠道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民营企业有机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分工。世界经济持续良好增长,使得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不断增多的对外贸易给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民营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能促进企业持久稳定发展。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要学会利用贸易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开拓出更多的贸易渠道。民营企业体制上的优势使得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比拟的快速接受信息能力、快速决策能力和困难承受能力。民营企业要在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营发展中,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民营企业应在以东南亚、欧洲、美国、作为主导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形成全方位的贸易渠道。
参考文献
[1]纪明慧,吴培.当前民营企业出口经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9):8182.
[2]戎梅.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财经界,2010.
[3]何莉.民营企业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5):7679.
[4]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袁清.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10).
[6]林剑,梁树新.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4549.
关键词:民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一、民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保证企业内部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将资源物尽其用。比如企业将闲置资金用于较好的投资项目中,以期获得较高的收益;根据人才能力专业安排岗位,提高工作效率。
(二)为绩效考核提供评判依据企业通过绩效考核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了企业经营多方面内容,能够为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评判依据,保证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对于员工来讲更具说服力,而且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也能够提升员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是着眼企业未来的一项整体设想,而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是具体的,未来较短的一定期间内较为可能实现的具体指标。两者有一定区别,但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是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故而两者方向上应该一致。只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企业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民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
(一)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企业完成预算管理工作但是不能同时落实战略目标,或者是把企业战略目标当作预算管理目标来控制。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未能理清企业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目标的关系,将预算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未能有效结合,在制定预算编制过程中较为重视企业的短期利益,忽视长远规划。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企业部分员工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不足,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身并无直接关系,甚至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表面工作。企业的业务部门对于预算管理的编制环节,参与积极性较低,导致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较低,片面的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业务活动并无推进作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接受程度不高,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发挥受到影响。
(三)预算执行不足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预算执行环节是其核心内容,但是少数民营企业的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管理效果不理想。导致预算执行力较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预算编制内容与企业的实际相差较大,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难以完全按照预算内容进行。第二,预算执行人员缺乏预算管理意识,在预算编制内容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预算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指示进行,而且预算执行过程缺少监督程序,导致出现预算过少或者超出预算的情况很难被及时发现。第三,在预算控制过程中缺乏弹性,企业总是在预算控与不控的路口徘徊。
(四)预算考评未能有效落实当前,部分民营企业在进行预算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预算和结算的口径不一致,使得预算考核和评价工作难以有效落实,这一情况通常都是出现在项目的费用支出方面,由于预算内容中的费用支出科目和财务核算项目不一致,使得相关人员很难客观的评价预算执行;二是实际业务量与预算业务量不一致时,没有对一些变动预算指标或是半变动预算指标按照业务量的实现程度进行修正,导致预算指标不能反映实际经营情况;三是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超预算和预算执行不到位等情况未能进行考核,使得预算考核不全面;四是没有与预算考评相配套的奖惩办法,员工做好做坏一个样,使得员工对于预算考评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三、民营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理清预算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民营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应当加强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联系,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同时,企业还应理清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目标的区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般而言,战略目标是具有挑战性的长远目标,而预算管理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预算管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的目标会使员工产生抵触、放弃心理,而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指导意义,最好的预算管理目标是员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故而在制定预算管理目标时,除了要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应该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对预算管理目标的影响,考虑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二)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民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提升企业员工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让全员参与预算编制,使各职能部门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对于经济业务开展的重要性,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业务数据,保证全面预算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其次,建立预算控制机制,让预算渗透到员工日常工作当中去,员工自然也就会关注自身预算,使预算落到实处;最后,要定期回顾预算,对预算执行结果要有总结,没达到预算目标的部门自己分析原因并提出纠正措施,保障预算执行结果可控。
(三)加强预算执行民营企业应当加强预算执行,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对预算执行进行刚性约束。首先,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进而才能确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与实际脱节,企业在制定预算编制目标之前必须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其次,预算执行人员应当强化预算管理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监控程序展开工作,一旦出现超出预算或预算不足的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作出纠正;最后,完善预算控制机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控制,同时做到刚柔并济,既不影响工作效率,又能及时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现象。
(四)完善预算考核评价机制民营企业完善预算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预算考评制度,统一规定预算考核指标的数据收集口径以及考核标准,对于部分已经量化的指标,要将财务数据和预算数据一一对应,而定性指标要设置清晰的评价标准。此外,对于变动预算或是半变动预算,考核的绝对值数据要根据业务量的实现比例进行修正,当实现的业务量大时,变动预算数或是半变动预算数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另外,在对预算管理进行考核评价的同时,还应当配合一定的奖惩制度,对预算管理中表现较为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员工进行惩处,赏罚分明,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关键词]软竞争力;社会责任;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07-03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软竞争力概述
“软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软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一种观念同化力量,是让别人接受自己观念的一种力量。观念认同是软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所在。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追求自我、尊重个性的价值认同的体现。而对消费者、员工等的价值吸引以及价值认同等心理资源的争夺,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在软竞争优势的塑造和竞争。本文中所提到的企业软竞争力是指企业文化、品牌、社会责任等软因素对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卡罗尔提出的观点为代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学者注入了不同的内涵,也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内在结构、作用机制等随概念的不同而各异。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在卡罗尔广义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基础上,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民营企业基于社会期望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参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CESS)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如表1。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表现及其成因
(一)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1.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水平滞后
时至今日,不同组织、不同国家出台了不同的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就其实质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对其国内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所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现在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都把订单和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联系起来,通过考察,或者取得相关社会责任认证,才能获得订单。而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动力。
这种对社会责任的追逐,虽然客观上能够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部分改变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但是其潜在的隐患必须充分警惕:第一,如果一旦“订单诱惑”不再存在,那么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就存在退步的可能;第二,即使“订单诱惑”一直存在,那么民营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只要做到基本的、能够达到客户要求的社会责任就会止步不前。
2.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层次较低
如果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公益责任,那么,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更高层次要求的社会责任。由于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民营企业对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执行更加认真和重视。
调查数据也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最高(6.36~6.62,平均为6.4),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5.45~5.95,平均为5.64)。
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过度依赖企业家决策
民营企业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还是朝着社会公众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但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形式却是以企业家主导和偶然居多,体系性和延续性比较差。很多时候,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过分单纯依赖于企业家的冲动,而不是企业本身的包括品牌营销在内的企业战略。这对于谋求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社会责任更大承担的民营企业来说,之前的社会捐助等行为反而会成为以后社会责任行为的桎梏,甚至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前一次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幅度会成为社会公众对其以后社会责任行为的预期标杆,一旦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有较大距离,所产生的落差就会导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评价。
4.民营企业社会“不责任”事件层出不穷
关于民营企业的任何负面新闻实际上都可以归结到社会责任的缺失。如果说以前民营企业的“不责任”行为还仅仅是因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经营手段的变形,比如对商业伙伴的欺诈、对企业员工不兑现工资、对环境保护置若罔闻、对社会公益熟视无睹等等,而现在民营企业“不责任”行为则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比如加入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
1.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水平滞后的原因
民营企业正经历着价值观多元碰撞和新旧思潮激荡。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受到现实挑战,出现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现象;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正义、诚信和法治等理念尚未形成。这种情况造成民营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暧昧且进退失据。
民营企业缺少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体系为例,在我国,几乎所有通过认证的企业都是在“不通过SA8000认证就断单”的情况下,通过跨国公司的指引和协助申请认证的。而民营企业因为出口量不大以及国内市场竞争也没有到非SA8000认证不可的地步,所以就没有改善自身社会责任状况以通过此类论证的动力。
政府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管制不力。政府应当通过制度的安排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圈定一个法律许可的框架,明确民营企业只能在此范围内实施社会责任,否则将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严格管制和监督。无法可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是政府管制失范的具体体现。
2.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较低的原因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启蒙”远远落后于国外。他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非常狭隘,更看不到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到慈善责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层次情况和企业的管理层理念有很大关系。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依靠个人经验来管理企业;此外,由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外界高素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企业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
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过度依赖企业家决策的原因
民营企业大多由个人或家族资本创立,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企业制度并没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完善。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中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合一”的问题。特别在组织制度方面,多数民营企业还是处于一种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发展战略完全取决于股东的个人爱好,决策也只是个人的经验决策。
因此,企业的成长主要受到企业家个人经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约束——这种约束就体现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往往就是民营企业家行为,而没有成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和理念。
4.民营企业社会“不责任”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
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够是导致民营企业社会“不责任”事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之一。消费者法律意识谈薄,主要体现在购买企业产品或者享受企业服务时,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受到的或者已经受到的损害没有保护意识;即使认识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对自己权益造成的伤害,其主动维权的意识也非常弱化。长久以来,消费者这一弱点被企业所“挟持”,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从而放松社会责任的履行。
新闻媒体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着很大的监督、引导以及宣传作用;但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闻寻租”事件却令新闻媒体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短期行为。在目前阶段,一些政策的制定只顾眼前,而不是出于长远战略的考虑。政府的这种短期行为,致使企业对发展前景缺乏长期、稳定的预期,自然就会去追求短期、眼前的利益,抱着能赚就赚一把的心态去经营企业,企业的诚信就不可能高,也就缺乏社会责任的建设。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提升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行为的态度,企业价值观决定员工的态度,而态度又是行动的先导。企业价值观总体可分为企业基本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其中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基本和长期的宗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所有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相对于跨国大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民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清晰度以及确定性比较差。
民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从伦理的角度来构建,应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尊重、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追求企业卓越三方面,环保理念、与企业所在社区的和谐相处也应该成为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二)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在民营企业中,由于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的先天不足,企业管理者对于整个企业的影响力更大。民营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高低既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影响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动机、目标和策略,在企业内部所推行的价值理念,所倡导的品牌商誉,所建立的企业文化,甚至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架构和行为规范的树立,都应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施利益相关者战略
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大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是否能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股东、顾客、社区、政府、供应商和竞争者等的关系。尽管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但企业内部的利润追求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并不矛盾,而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民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共赢的,即民营企业获益的前提是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就需要实施利益相关者战略。以社区为例,企业应该成为社区优秀的“企业公民”,主动为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储备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战略的形式进行针对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伦理建设,使得民营企业在提升社会责任的同时,可以使企业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形成正外部效应,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软实力。
(四)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CSR)机构和社会责任(CSR)主管
当前,已经有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为了进行伦理管理而设置了专门的伦理机构,同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同于企业伦理管理。所以,我们可以依照伦理管理的一般方法在民营企业内部设置社会责任(CSR)机构和社会责任(CSR)主管。
民营企业需要做的工作有:规定CSR主管的任职资格,选择合适的CSR主管,决定CSR主管和CSR监督委员会的职责。例如: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决策过程,创造一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制定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对企业及员工行为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监督和控制。
(五)强化企业社会责任(CSR)教育和培训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企业员工不去从事各种有碍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也依赖于企业员工积极配合对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揭发和监督。从这个角度上可以对员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CSR)培训和教育。
对民营企业来讲,要重视教育员工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员工理解并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把这种理解发展为自觉行动。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法对员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并最终促成员工自觉履行。
(六)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它是以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全体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套非正式的规则,在企业运作中比正式规则更有效。民营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重要抓手。
学习型民营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整个组织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它包含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提高各类人员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如决策、执行、控制等环节。四是强调“团体学习”,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而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提升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全体员工不断学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不断落实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文斌.仁者无畏:企业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The World Bank.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e,Public Sector Roles in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aking Stock,January.2004.
[3]宋振全.问题与规避: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商贸,2010(20):238-239.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职业经理 困境 根源
一、职业经理人与现代企业治理
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首次提出“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al managers)概念,认为职业经理是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低和产量较少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和产量较大的领域的人。职业经理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资本占有与经营才能的不对称。在资本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博弈中,资本家看重的是职业经理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从而对专业经理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是职业经理人必备的两大基本素质。职业经理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经过专门的系统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与实践才能“锻造”而成。随着企业的大规模合并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走上了现代历史舞台,成为经济时代的主宰。
毫无疑问,职业经理人在建立民营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就本质而言,职业经理人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利用自己的管理专长从资本的所有者手中换取了掌握和支配企业财产的权利。我国民营企业目前最为薄弱的是缺乏一支完备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一些民营企业为加快企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努力引入与现代公司接轨的职业经理人。但是,除极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层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障碍。
二、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经历了由少到多,从传统行业到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从零星、分散的家庭小作坊到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但是,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曾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为主流经济所容纳,在创业初期一般只能以家族的集聚力来推进企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家族型治理结构――家族制企业。从理论上来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族企业,但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法规的完善,企业的规制和管理必然走向现代化。
鉴于此,打破封闭的“家族制”企业结构,引入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进民营企业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 的变迁,就成为发展和壮大我国民营企业的重要举措。但我国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还存在严重弊端,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出现了明显困境,表现在:
1.民营企业所有者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非自愿性”。在传统的“家”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家族民营企业形成以企业所有者为核心,以亲戚、朋友为管理团队的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内外有别的顺序关系。企业的这种制度安排,是为了牢固地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这种内外有别的组织文化和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对引入现代职业经理人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尽管如此,为何还有部分民营企业会自愿引入职业经理人呢?因为许多家族民营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市场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陷入经营和发展的困境,这会迫使陷入困境的家族民营企业不得不引入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为自己服务。显然,这种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非自愿性”就为双方的合作困境埋下了伏笔。由于家族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帮助企业脱困的“权宜之计”,企业所有者在聘请职业经理人时的功利性动机明显,总希望以最少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益。职业经理人虽然拥有经营管理的专才,但要在短期内取得企业所有者所希望的实质性成效显然存在困难。由此,企业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的不满会日益增加,要么直接将职业经理人解雇,要么制造推定解雇,逼迫职业经理人自动离职。
2.民营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之间较难形成良性的互信关系
企业经营的困境迫使民营企业所有者不得不起用职业经理人,但家族成员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根深蒂固的排斥观念却又使职业经理人难以得到重用。职业经理人一旦进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枢,为取得企业所有者所希望的成效,往往会努力重建经营管理体系,这不可避免地会将部分家族成员从管理岗位上裁减下来,导致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从而在企业中会形成一种反对职业经理人进入管理中枢的强大力量。虽然职业经理人进入了企业管理的中枢,但相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打工者的角色,充其量也就是“打功皇帝”。这种雇佣与被雇佣、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使职业经理人难以融入民营家族企业,从而加剧了双方的排斥感,双方难以形成密切和融洽的互信关系。
3.职业经理人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缺乏主体资格
职业经理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是尴尬的。职业经理人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聘请的企业管理者,但另一方面又恰恰不是老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中往往容易丧失机遇。加之家族企业担心对企业失去控制,往往会在幕后操纵和干涉企业管理事务,有些家族成员甚至不遵循公司管理制度,带头动摇职业经理人的权威。由此,职业经理人名义上被委以重任,实际上有名无实,有职无权,成了被推让上前台的摆设。职业经理人的决策需暗中征得家族成员的同意和批准,弱化了管理能力,滋生了不满情绪,加大了对企业的离心力。
4.职业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
当然,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合作困境,问题并不仅仅出在民营企业一方面,我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现在也是良莠不齐。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职业经理人内心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打工者”思想。这决定了职业经理人总是以一个过客的心态来看待企业的兴衰,无法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职业经理人是按契约的约定获得报酬,这种弹性较小的薪金制度有可能带来的是职业经理人懈怠的心理。
三、职业经理人产生成长困境的根源
1.传统的“家文化”影响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家文化”特别厚重的国家。台湾学者杨国枢认为:“家族不但成为中国人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这种家文化特别强调家族利益,在政府和公司录用人员时特别讲究任人唯亲,优先考虑录用家族成员。在民营的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不甘心丧失优越待遇和决策大权,总会或明或暗地捍卫家文化,干涉事务和施加压力。这种企业特殊的组织文化使我国的家族民营企业深深植根于以家庭和血亲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之中,人们对家和家族的认同大大超过对社会和各类其他组的认同,家族血缘关系成为潜在的社会原则。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管理代表的是企业的发展利益,这会与家文化之间构成严重冲突。
2.社会信用资源稀缺的影响
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家族成员靠高信度维系经营,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划分亲疏的界线,信任有血缘关系的人,对没有血缘关系的职业经理人始终有防范心理。职业经理人和家族企业互相信任和信赖的关系十分脆弱,随时有破裂的可能,职业经理人无法整合内部资源。加之经理人市场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职业经理人良莠不齐,“败德”现象层出不穷,给家族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威胁。家族企业为规避信用缺失的风险,往往以低效率换取安心,回归家族化管理。
3.企业所有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
我国目前还缺乏来规范经理人和企业老板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所有人认为有权监督经理人的任何行为,有权决定公司的重大决策,有权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尤其在公司控制权的配置问题上,私营企业主一般会牢牢控制掌握剩余控制权,职业经理能够决策的权限仅仅限于合约控制权。
4.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中,缺乏有效的短期收入分配激励与长期财产分配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因为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经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或公司的利益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即实现所谓的“激励相容性”,以便使经理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在追求经理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此外,民营企业还普遍缺乏优化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强化经理人报酬制度的激励效应。最后,多数民营企业还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贾成旗:浅谈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关系的协调.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1)
[2]练耀宗:职业经理人制度如何才能进入我国民营企业.科技信息,2007(12)
[3]吴小红胡建新:论国内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问题.企业家天地, 2007(1)
[4]肖伶俐朱花:浅析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的生存状况.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
[5]刘林林: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双赢之路初探.高管参考,2007(2)
【关键词】产业经济 民营物流企业 战略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民营物流企业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各行各业对物流的依赖程度,给民营物流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产业结构变化给民营物流企业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购的盛行,使得民营物流企业迅速增多。例如远成集团、山东海丰、民生轮船、宝供物流、上海佳吉快运、山东荣庆物流、北京宅急送、福建盛辉物流、天津大田、福建盛丰物流等。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物流行业的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技术革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变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挑战则体现为急速增长的物流业务给规模小运营尚不完全成熟的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民营物流企业为了完成运输任务出现了服务质量降低、物流速度变慢、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众多问题。此外,联合包 裹、天地快运、敦豪、联邦快递等国外大型物流公司的进入也使得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行业竞争越来越大。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背景下民营物流企业的优势
(一)管理体制更加灵活。
从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来看,多表现出家族化特点,产业结构、产权分配、组织基础、决策方式都更加灵活,具有十分强的主动性。这也使得民营物流企业的领导能在管理中体现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北京宅急送的陈平、广州宝供的陈武、上海远成的黄远程等等。家族化的特点也使得在管理上呈现出自然而然的信任,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较之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固有管理,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经营方式更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经营上反映速度更快、适应性更强。主要表现在其对成本控制、市场运作方式和经营管理上都采用适合市场经济的最经济实惠模式,注重市场变化,寻求效率、效益、利益的最大化。从目前我国的物流需求来看也呈现出规模小、区域性强、批次多等特点。苏州某民营物流企业经营的物流品种一直保持在8万种左右,60%的业务都集中在江苏省范围之内。
(三)经营风险、企业负担更小。
民营企业的资本都为自筹,债务负担小、负债率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变小。从苏州民营物流企业的资金构成来看,70%的属于自筹,主要来源是合伙投资和劳动积累,银行贷款的仅占总资产的10%左右。同时,民营物流企业不需要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没有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压力。
(四)经验积累式的运营方式竞争力较强。
民营物流企业的创建多数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其运营方式较为成熟。又由于民营企业初期的低成本以及多数客户为先期积累的客户资源,客户与原材料供应商更加稳定可靠。从库存管理、物流运输、加工装配、通关等都有一套成熟的模式,使得他们在进入物流行业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三、当前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偏小,资金不足。
民营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例如苏州某民营物流公司则主要从事叉车销售及物流系统周边设备的设计、制造与安装,经营模式较为单一,覆盖点仅有江苏省范围内的31个点。其融资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因此,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在地大物博的我国发展前景堪忧,单一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人才缺乏。
据统计,90%以上的苏州物流企业主要提供的是仓储、物流运输、单证、国际货运和报关等功能性的物流服务。而提供物流咨询、产业链整合、设计类的服务多是大型中外物流企业。总结而言,民营物流企业人才分为三类销售、服务、操作。操作员培训期3-6月,销售、服务类也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由于其工资标准在2000元-4000元,人才极容易流失,企业的培训也随之损失,替代成本较大。
(三)管理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使得民营物流企业的经营范围较为狭窄、业务单一,主要是重复操作,其质量相对较低。其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建设不足也使得物流产品常会出现丢失、损害等情况,给物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信誉困扰。这也体现出管理上的不足。由于要维持生存、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使得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缺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四、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途径
(一)自身的改变。
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扩大物流经营的规模,增强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转变经营模式,采纳国际国内先进运作方式,革新企业发展模式,寻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再次,是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严格的奖罚极致、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实现责任制的管理你。最后是注重市场经济的变化,根据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尽快融入电商时代,寻求多方合作以形成强强联手的运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二)把握外界机遇。
首先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走出国门,实现互惠互利。其次是在电商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商物流服务模式。再次,是在国外企业进军中国物流市场的同时,利用本土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合作模式,走出小范围服务的困境。最后是利用优惠政策,获得来自政府等各方的支持,整合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同其他兄弟公司积极交流经验,实现牵动效应,实现自我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总结
产业结构变化使得民营物流企业面临机遇和挑战。但是只要有效的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外界优势一定能够使得民营企业走出困境,获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荣.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关键词: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2
一、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运行现状
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看,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运行总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自山西省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以来,政府加大力度整合矿产资源,提高了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而有实力的煤焦民营企业借助这阵东风,加快企业重组,通过企业规模的扩张提高了自身的实力,使企业自身在全球化发展中步伐加快。目前,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处于贸易的初级阶段,但经过近几年的锻炼, 山西造就了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经营业绩突出的煤焦民营企业, 成为煤炭市场的主流,并且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煤炭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背景分析
1.经济全球化要求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大环境。中国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必须顺应这个潮流,实行国际化经营,才能寻求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再者,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国跨国企业追求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本土经济。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良好的企业国际品牌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山西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国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多围绕煤炭资源为主,开展多元化经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煤炭的深加工。具有代表的就是南非萨索尔公司,该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煤化工技术,是世界上唯一进行大规模煤液化生产合成燃料的国际公司,现已经开始输出技术和设备,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而山西作为中国煤炭资源大省,在煤质方面,我们的质量与供应量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工业导致的粗放生产,煤炭产业开始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我们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全球知名同类企业,所以自2000年以来,政府就开始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为避免在未来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煤炭与能源新产业领域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的煤化工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煤炭资源是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煤炭为企业资本基础的煤焦企业对资源的依附性很强,企业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目前情势看,国内各大煤炭企业无不四处寻找新的煤炭资源,作为自身的储备;国际性大型煤炭企业把争夺资源的目标瞄准了中国。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煤炭资源的争夺战会愈演愈烈。因此,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要想继续保持不败之地就必须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煤焦企业集团;必须创造机遇,在现有条件下控制更多的煤炭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不仅要在国内进行资源扩张,而且要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国际市场的煤炭资源,以便为企业自身实施国际化经营,打造国际企业提供坚实基础。
三、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从已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山西煤焦民营企业来看,其国际化经营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以获取资源、技术、市场、资本为目标。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发展目标是通过国际化战略,做大做强企业本身;努力提高煤焦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涟生产品的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以煤炭、焦煤、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民营企业集团。第二,以产品出口为标志的国际化经营中,巩固和发展国外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得以成功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是伴随着内向型与外向型共同发展的。但由于煤焦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以内向国际化是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内容。而内向国际化更多的表现在技术设备的引进,技术设备的引进直接带动产品出口的外向国际化发展。因此在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山西煤焦民营企业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基础。
四、山西煤焦民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更加理性
海外扩张已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表现。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张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定义国际化经营战略。无论企业实施的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经营战略,都必须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持,更快的在新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与信赖。
(二)遵循市场规律,及时调整和完善经营策略
企业的任何经营战略都不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应对国际市场。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过程就是国际化战略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市场无定视,经营无常规。如果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能够寻找到切合国际资源市场发展的经营战略,定能够在国际化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需要更多的理性。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必须紧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新的产品能够得到核心技术的支持,尽可能的转化成新的市场竞争核心。
1.做好海外市场的选择。根据煤炭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获取资源的角度看,由于国际能源消费结构正在调整,煤炭企业以安全、适用和相对经济的煤炭产品进入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这一市场应成为山西煤焦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首选目标,并由此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而对于获取资本、技术和提高效能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能够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和资本运营的发展空间,所以是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引进技术,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
2.实施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结合实际调整战略,确保自我发展。就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而言,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以及资金和国际化人才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进入方式选择上,应采用渐进式的模式,从低风险的方式进入,逐渐向高风险的方式过渡。从煤炭企业国际化进程来看,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技术引进和产品市场输出及其销售渠道的建立等方面,然后根据发展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入获取资源和资本等国际化目标领域。
3.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经营的力度。国际化经营有三个重要标志,即国际资本进入、市场国际化和国际资本输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企业面临着由注重商品、劳务输出转向商品、技术、资本输出的机遇,并且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将带来各种新技术的进入,这样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产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会得到广泛的提高,煤焦民营企业今后必须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参与国际资源行业的竞争中。
六 山西政府对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支持
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处于初步阶段,在此阶段山西省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增强煤焦企业成功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保障。
1.提供宏观政策指导。宏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收入政策、汇率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于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应该尽可能提供详尽的宏观政策指导。
2.为煤焦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府占的信息广泛,因此,政府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为煤焦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咨询、培训和信息服务。
3.金融支持和投资保险。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其中资金保险是最重要的。山西省政府应通过建立国际化风险投资保障政策为进入和准备进入国际化的煤焦民营企业提供资金风险保障,以便降低企业国际化的风险。
4.整合资源,组建煤炭国际化咨询公司。煤炭企业国际化具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政府应当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煤炭国际化咨询公司,加强政府指导,为准备开展或者已经开展国际化战略的煤焦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促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郭卫东.煤炭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