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5:13:48
导语:在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关键词:老子;人性论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军事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都有着深刻地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而由他开创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当今的社会文化、伦理传统及审美标准都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老子在人性论方面的研究和观点对身怀技艺的艺术家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一、静以养心,不为物奴
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虚”和“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十六章)。“就‘虚’而言,他在本体论上是表征形而上学意义的虚无之道,而在价值论上则代表着人的一种空灵澄明的精神境界”①;而“静”则是抛弃一切虚妄的念头和凡世的嘈杂,让自己能够平静心绪,修身养性。这两点是大多数现代人所缺少的,更是艺术家们所应具备的品质。作为艺术家,如果没有空灵的精神境界是很难产生灵感的,再如果他们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经常被外界所干扰从而使自己时常地焦虑和烦躁,那就更难创作出举世之作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今的经典之作如此稀少。
老子思想还有一个观点对艺术家的修养和德行很有帮助,那就是远离过分的物欲。物质生活是人人都需要的,但是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必然会对人的思想起到消极的意义,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老子说“:不尚民,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道德经》第三章);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从老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老子很排斥物质欲望,甚至他很鄙视以追逐物质为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的人。他认为“‘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乱‘;金玉满堂’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妒忌和抢夺,难以终身保持。”②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追逐物质享受而用尽一切卑劣手段的人大有人在。许多艺术家们为了获得客观的收入,把良莠不齐的作品一起投放到市场,更有一些艺术家为了获得巨大的利益回报把一些低层次庸俗的甚至是一些对人类身心健康有害的作品投放出去,他们不但不能通过作品提高人们的艺术情操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反而破坏了人性的美德,搅乱了社会的稳定。
二、少私寡欲,不与人争
“少私寡欲”是老子在人性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老子认为人是可以有欲望的,但是人不可以。老子说:“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祸。”(《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老子提出“少私寡欲”的观点自然是有现实依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是欲海难填,拼命的追名逐利却忘记了人性的根本而被名利捆绑。在中国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告诫人们过分追逐名利的危害。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有两名大臣范蠡、文种,他俩人协助越王灭吴称雄,事后范蠡懂得功遂身退告老还乡,临走时他告劝文种也告官回乡,并写信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煮。”但文种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不听范蠡劝告,终招至杀身之祸。
对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来说,懂得“少私寡欲,不与人争”尤为重要,我们当今的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因此艺术家把自己的成功和利益回报看的非常重要。“其实艺术家的成功有两类,一类是作品的内容与世俗的视觉习惯合拍。往往在欣赏水平较平庸的圈子里享有盛誉,这是其中一类艺术家的成功;另一类艺术家其作品是代表人们内心的精神实质的文明,它是能在竞争中自然存活下来的,并能推动社会精神层次的发展。也就充当医生的角色。”③能获得第一类成功的作品比比皆是,但能够获得第二类成功的作品就不同,像是贝多芬的交响曲,莫扎特的歌剧等等,这些艺术品虽然已经面世了百年之久,但依然能够给人以内心的抚慰和震撼,能够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艺术家应该把第二类成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只有抛弃当前利益的诱惑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艺术家影响深远,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应该遵循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因为只有本性才能体现精神,只有创作出体现精神的作品才能使欣赏者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作品得到别人的最终认可和自身的最终成就。
“无为而治”对于艺术家创作手法来说也是实为重要的。老子所谓的无为,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实为一种极富灵活性和生命力的艺术原则,其真实内涵并非无所不为,而是通过艺术形式和内容来实现既定的艺术目标。‘无为’是为了‘为’,是为了更好的去实施‘不为’而‘有为’的事,是为了实现‘为’的一种态度和方法”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许多作品都是不以作品自身形象为重,而是以体现作品的
神韵和所表达的情感为最终目的,他所画的动物和山水看似平平常常却能叫人感慨万千,意味深长。他就是以“不为”达到“为”的。
除了以上几点外,老子还有许多思想能对艺术家的人格修养起到积极意义,例如老子的“慈爱”“、简朴”“、不敢为天下先”等观点。老子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这些言论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家的人格培养和行为举止,而且能够帮助艺术家获得精神及物质上的回报。作为艺术家应该潜心学习和领悟老子思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从而能够诗意的居住在大地上获得终极视域的开启。
注释:
①丁原明.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关键词:道德讲堂;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23-01
2013年我校分别以“树立仁爱之心”、“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做人要讲诚信”、“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做一个勤学之人”、“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等为主题开展了12次《道德讲堂》宣讲活动,每次宣讲活动都围绕“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八个环节展开,使我校师生不断接受道德洗礼,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新平台,也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作为学校《道德讲堂》的主持人,从《道德讲堂》的教学设计、素材的搜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开展、材料的整理、课后的记录及反思,都是亲力亲为付出了许多劳动,这就让我更加坚信在这片具有五千年历史的道德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道德讲堂》是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韵味无穷的奇葩,更是"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的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之一。静下心来慢慢回味这十几次《道德讲堂》宣讲活动的开展经过,我就像是如数家珍一般记忆犹新。
2013年11月28日是星期四即感恩节,我主持了一次以"做一个孝顺的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这是有意安排在感恩节开展的,因为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中,感恩与慈孝文化是感天动地的,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在这个时间开展这个活动可以让参与的师生感受到慈孝力量的伟大。尤其是 “唱道德歌曲”和“学道德模范”这两个环节更是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在“唱道德歌曲”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共同唱响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因为我校是卫生学校,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是啊!人这一生要感恩的,要感谢的实在是太多了。首先,要感谢父母,然后要感谢老师,还要感谢那些抗日英雄和其他为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甚至牺牲的人们,同时还要感谢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最后还要感恩社会。所以,人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健全的情感,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并最终做到感恩。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但这个时候歌声是那样的嘹亮、那样的具有感染力……突然间,音乐与歌声嘎然而止,穿着一身护士服的同学们整整齐齐的站在教室里感受着道德力量的伟大,久久不愿坐下。
接下来到了"学道德模范"这个环节。首先,利用抛砖引玉之法先让同学们观看古代《结草报恩》的视频故事,教导他们要学习故事里那位老者知恩图报的精神,以报答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学习做一个会感恩的人。然后,引出当今社会第四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吴林香,女,汉族,14岁,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2013年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最后,同学们都没有想到她今年才14岁,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已经很久了,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双双残疾和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大”家。“这都是天意,既然让我来到你身边,我就要服侍你一辈子。”[1]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用微笑和坚强面对不幸,她的坚强已令许多人动容,尤其是那句“因为她坚信,自己的努力、坚强,还有微笑,远在天堂的妈妈一定能够看到”更是让人感动……
同学们听着老师的讲解,看着大屏幕上有关吴林香孝顺亲人的视频,眼泪夺眶而出、抽噎起来。也许,在14岁的这个年龄,吴林香还不太懂得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但是,在逆境和困难面前,她已经用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回答。小林香能够抹掉眼泪,继续保持着微笑的面孔,便足以证明自己活得很有价值,日子过得很有意义。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察“孝”字,老在上,字在下,古人造的何止是字,而是给人类定下了一个规矩,这就是孝的内涵――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2]吴林香用人间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她的一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血脉相随,此时此刻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吴林香与在座的同学们年龄相仿,同样是花季般年龄的小林香却为家庭付出太多太多,她承受了本不该她承受的一切,但是这让她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坚强,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小林香的故事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已经哭声一片,我也哽咽了。这时同学们都在为小林香的坚强与孝心所感动,既然如此我就因势利导倡导大家学习林香的坚强、乐观、以及她孝顺的高尚品质,在同学们能爱、能孝敬父母的时候多为父母亲做些事情。最后,我以此来结束“学道德模范”这个环节,因为这种情感的传递要比传统授课方式来得更有力量、更加深刻。
是啊,每一次活动结束我都要沉浸在课堂中好久好久,虽然有些悲伤,但是那也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们师生借助《道德讲堂》这个平台一次又一次的接受着道德洗礼,真正做到了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
参考文献:
一、道德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道德学习的内涵
道德学习是个体通过习得特定社会所公允的道德规则和行为方式,借助主动性的实践与体悟,形成并完善道德知识经验积累与行为修炼的人生历程。它包含这样五层意思:第一,道德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强调学习者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觉性与自愿性。第二,道德学习的内容是特定社会所公允的道德规则和行为方式,即优良道德。第三,道德学习的过程是人的一生,因为“人无完人”,所以道德学习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第四,道德学习的结果或目的是形成并完善道德知识经验的积累与行为的修炼,即形成良好的品德结构或完善的人格。第五,道德学习的方式是主动性的实践与体悟。
2.道德学习的特征
道德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道德学习是主动性学习,即道德学习是基于道德主体原有道德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而非被动学习过程。主动性是道德学习的前提。第二,道德学习是价值性学习,即道德学习是通过对特定社会所公允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的学习以解决“应为或不应为”价值判断而非“真与伪”的事实判断,从而为主体提供一个“价值标准”。它主要不是主体智力水平的开发式学习而是重在形成以需要、态度、情感为中心的主体的精神性人格。价值性是道德学习的实质。第三,道德学习是体验性学习,即道德学习是主体通过对道德规范的实践体验与领悟以深化认识、发展情感、笃定行为,它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体验性是道德学习的核心。第四,道德学习是生活性学习,即道德学习是为了生活、依靠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因为道德本身来源于生活、形成完善的人格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性是道德学习的主要途径。第五,道德学习是实践――建构性学习,即道德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的。因为道德学习不是像知识学习那样主要在头脑内部进行理智的建构,而是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亲身的参与才能直接体验、感受、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实践――建构性是道德学习重要机制。第六,道德学习是情景性学习,即道德学习是通过创设道德场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因为道德规范是一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交往的规范,它不同于理性的抽象知识,道德规范具有情境性,故道德规范的学习也就离不开一定情境的作用。情景性是道德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第七,道德学习是终身学习,即终身道德学习是终身的自主育德、自我修养的过程,其内在目标是促进自我德性的提升[1]。
二、道德学习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1.从逻辑上讲,道德学习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任何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都应包括“道德如何学”的学习理论与“如何根据学的理论进行教”的教育理论。二者相比,道德学习理论比道德教育理论更为基础和更为根本。因为教育者只有掌握了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机理与过程,才能据此从外在的方面对学习者进行教育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是内在的,教育者的教育是外在的;学习者的学习是基础和前提,教育者的教育是影响与手段,离开了学习者的学习,教育者的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的教育是为了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是教会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无视‘学’的问题的研究,‘教’的理论不仅是残缺的、缺乏根基的和明确的目的性,而且于实践无益甚至有害。”[2]“对儿童道德学习、发展本质的研究与廓清,对道德学习、发展机制和规律的揭示,既是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应有之意、完整道德教育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助于确立一种新的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策略。”[3]
2.从道德教育的现状上讲,道德学习是对道德教育的超越
首先,道德学习把道德教育所倡导的上下位的关系转向平等、对话的关怀式的师生关系。道德教育立足于教,以教育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一切活动围绕教育进行,它体现的往往是教育者的主张,强调教育对个体道德的影响、培养等外部作用;而道德学习则立足于学,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学习展开,它必须体现学习主体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发挥主体自身的内在价值。道德学习反对道德教育“上所施、下所效”的不对等的上下位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在道德教育与学习中应走向平等、对话,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4]。在道德学习的视野中,学习者就是主体,是求学者而不是受教者,道德发展的主动权应重新回到学习者手中;原来受人瞩目的教师不再是施教者而是助学者,他们退居引导、辅助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所以,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相比,“前者是为学生设计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后者是为教师设计的,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前者注重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前者是为丰富现在学生心灵的需要,后者是为转变现在学生心灵的需要。”[5]“所以,从‘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决不是简单的称谓上的、形式上的变化,它还意味着深刻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以往的道德教育是以教来塑造学、让学适应教,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要以学引领教、让教适应学;‘教’强调的是外在控制,‘学’则强调内在的激发。因此,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拒斥‘非人化’的教育,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人本化理念。”[6]
其次,道德学习有助于化解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对基本矛盾,即专长的道德教育在课堂上时空的有限性与日趋复杂和多元的生活世界要求。学校中的道德教育课能保证学生道德知识获得的连续性、系统性,训练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但情感教不来,能教的只能是关于情感的知识,良好的道德习惯更不是通过教而养成的。道德有时就是一种感悟,感悟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对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在生活中无数次的体验、感悟、践行的结果。另外,“无论是哪个层级的学校教育,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授课时数至多只占总课时数的5%。学校的层级越高,知性教育对德性教育在教育时间上的挤压越重;而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接触到的道德现象越丰富与多质。只有借助道德学习的生活化、开放性、终身化,我们才能看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充分希望。”[7]所以,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进行道德学习才能化解专长的道德教育在课堂上时空的有限性与日趋复杂和多元的生活世界要求的矛盾。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应从道德学习出发而最后又以道德学习为归宿,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应当以道德学习为根基进行道德教育。
三、以道德学习为根基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就是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道德学习是学习者不断进行品德建构的过程。道德品格的建构不是强迫的,也不是自发进行的,必须是学习者自觉、自愿的。离开了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就难于深化外在的知识与信息,难以体悟道德情景获得丰富的道德经验,也就难于完成对道德品格有效的建构。因此贯彻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强调学习者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者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反对简单的“灌输”或“外塑”。道德学习的意义在于尊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意识。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是道德学习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所以,贯彻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也是首要的原则。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尽可能地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况和实际需要,了解学习者道德学习的特点与机制,充分调动学习者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的兴趣。简言之,就是要力求调动学习者进行道德反思、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内在自觉性,否则,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就无从谈起,教师就无法对学生实施真正有效的道德上的影响。
2.情境性原则
对道德规范的学习是离不开一定情境的,因为道德规范是在一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它不同于理性的抽象知识,道德规范具有情境性。贯彻道德教育的情境性原则,要触及学习者的内心世界,首先要通过打动情感获得一定的情境感受。情境感受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直接刺激感觉器官,激发道德情感,产生觉知体悟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是创设道德情境,引导道德体悟。道德体悟要从感受开始,在课堂上首先要打开学生的各种感官通道,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觉提供全方面的感受机会,同时还要设法使感受变得丰富、强烈与深刻,然后才会有自己特定的道德体悟与理解。情境只是一个场域,任何的情境都是特定事件、问题发生的情境、背景或环境。情境学习必须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为目标,反映道德生活的冲突与矛盾。情境有多种分类,包括艺术情境、人为情境与现实情境等。艺术情境主要指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如绘画、音乐、照片、录像、电影、尤其是多媒体等构建一种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营造虚拟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性与浸透性,辅助道德规范的学习。人为情境指教育者按照特定目的与意图通过模拟真实生活的仿真性演习活动而创设的道德教育场域。对于学习者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向学习者提供生活素材,可以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组织学习者实施。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短剧等,通过模拟学习求助与自护技能,学习各种社会交往技能等。现实情境指以真实生活经历为背景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中所面临的、所困惑的道德冲突。教师可以提供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也可以进行角色模拟表演,把身边的道德冲突形象化、典型化;还可以通过典型人物的现身说法,通过参与辩论与讨论等方式进行。
3.生活性原则
道德既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一部分。道德与生活的休戚相关是道德学习生活论的理论基础。道德学习的生活性原则要求道德学习赋予生活的意义,内容贴近生活。同时又要求道德学习要植根于生活之中,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境,而不是远离生活,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贯彻生活性教育原则,一方面是道德教育走向生活,即通过积极地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把道德教育放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而不是仅放在课堂上、停在书本中,应让道德教育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通过社会生活来提升学习者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是让生活走向道德教育,即应设法把社会生活引入学校、引入课堂,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直面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尝试与经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践,至少是把道德观念的培养、道德规范的传递和实际的社会生活情形结合起来,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一味地进行道德教条的传输。另外,贯彻生活性原则,还要注意密切保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合作,为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创设一个道德的场景。
4.实践性原则
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是由道德学习的实践――建构性决定的,即道德品格的建构是通过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感性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扩展、容纳、整合完整的道德经验。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习者不断克服心理冲突、化解困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使潜在的道德能力向现实的道德能力转化,从而拓展了道德践行力,把潜在的德性不断生发,提升了道德境界。所以,离开了道德活动,离开了道德践履,主体的道德人格就难以成功构建,教育者必须引导、支持、帮助学习者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践行中实现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贯彻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原则,首先,要彻底的反思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弊端,使道德教育的重心由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转向道德知行的统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道德实践之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要积极推进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做到课程实践化与活动化、实践课程化与活动课程化,把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性课程;再次,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与场合,鼓励学生在校园、家庭、在社会上积极地进行道德实践;最后,对道德教育的评定,要把能否进行积极的道德践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而不是道德知识掌握的多少作为考核与评定学生道德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5.终身性原则
道德发展与成长是道德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改造、是持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且这一过程没有终点,所以道德学习是终身的道德学习。贯彻终身性原则,一方面建立终身道德学习的教学机制,形成终身道德学习的良好氛围。这要求教师树立终身道德学习的观念,强化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往。另一方面,建立终身道德学习的互动机制,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这要做到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注重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班华.略论终身道德学习.现代教育科学,2004(4).
[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重点课题“道德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研究成果述评.当代教育论坛,2006(10)下半月刊.
[3] 戚万学,唐汉卫.应加强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兼论一种新的道德学习观及其教育学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
[5] 冯建军.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教育评论,2002(2).
关键词:人格 感悟 道德教育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很爱耍脾气,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火。为此,他的父亲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每次发脾气时,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枚钉子。小男孩答应了。有一天,小男孩很高兴的告诉父亲说,他现在钉得钉子越来越少了。他父亲没有说话,却把他带到篱笆前,把钉子一枚枚拔掉。在一排排密密麻麻、深深浅浅的小窟窿前,父亲语重心长的说:“虽然我们把钉子拔掉了,但篱笆上的这些小窟窿将永远留在了上面。就像你每次发脾气,即使事后向别人道歉,但它所带来的创伤仍会永久的印在他人的心中。”
面对孩子的坏习惯,这位父亲没有直面批评,而是选择了一个有趣而又浅显易懂的活动,让小男孩亲自去经历,让他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去寻求答案。我想,小男孩一定会牢记这段经历,铭记这个教训。这个动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这就是要用爱的甘泉去浇灌孩子稚嫩的心灵,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使其体味呵护,享受爱意;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其在过程中学会体验,从而感悟体味到深刻的要义;不要总是严厉的责备和训斥孩子,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一样。
一、关注道德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为辉煌的历史文明而自豪,在为悠远的道德传统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学校中,诸如乱涂乱画、乱倒饭菜、污损图书等现象
造成道德教育置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环境上,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容易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在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说教”和“训练”,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内化;在教育形式上,我们的许多教育活动还存在着摆样子之类的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培养目标上,主观的提高了社会规范的要求,忽视了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总之,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中小学生成长的实际,显然难以奏效。
二、关注道德感悟
道德教育的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如何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郭思乐说“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人的感悟。我们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成为他们的德行的基础和内核。在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很显然,这样产生的感悟,会滋养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坚实基础。” 可以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帮助他们实现道德内化。
学校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然而,道德教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内心潜在的道德资源,积极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他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果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学生自身的思想状况相一致,就容易引起学生感悟与共鸣,从而,认同与接纳相应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反之就会产生漠不关心的心理或逆反的心理,就会对教育采取排斥和拒绝的态度,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榜样激励感悟
发挥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又一途径。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这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影响源,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道德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实现道德内化起了一定的促进的作用,也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人格是人的内心信念、精神境界和意志品德的外部形象,是通过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道德范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正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基本道德教育,把一定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即所谓的道德内化。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让学生把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钱昭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从基础道德的养成抓起[J].无锡文明网
[2]朱少华.促进道德内化,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江都市丁沟中学
[3]沈娅梅.主体性德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堂活动;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4-01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教育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1.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尤其是教材内容。教师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道德认识。然后再通过校内的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例如,《我们遵守规则》一课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感受生活处处有规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场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规则。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开动脑筋,想象社会生活中的人都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学生们想到了很多:上课时随意进出教室,课堂秩序会很乱;司机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交通事故;人们随处扔垃圾,我们的生活环境会很脏……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规则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在这样的想象中,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忘却自己的身份,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乘坐无人售票车要主动投币;在银行取款时要排队,要站在一米线以外;考试时不能偷看别人的答案;下棋时不能悔棋,等等。这样既落实了知识目标,又使他们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得以锻炼,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2.利用课堂活动影响学生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载体即是活动,教师要设计、安排、组织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而后有所感悟。如表演、操作、小品、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儿童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悟出做人之道理。活动时一要贴近儿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动有序性,四要注意活动参与性,五要注意在活动中的探究性与交流性。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让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利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知"到"行",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教学《爱护公用设施》一课前,我请学生去调查他们周围路灯、垃圾箱、IC电话机等遭破坏的情况。调查结果对他们触动很大,并纷纷谴责破坏公物的行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爱护公用设施"的道德理念。再如,教学《学校周围有什么》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对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记录。由于学校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街道纵横交错,小区众多,车水马龙……学生独自活动很不安全。因此,我在指导课上,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并根据学校周边的情况,把学生分组,把任务细化。再请家长陪同指导,让学生亲自参考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利用教师言行带动学生
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往往会高过自己的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当孩子们表现出对动物好感的时候,或者对某些弱势人群表示同情的时候,教师不能嗤之以鼻,而应当以同样的热情和孩子们交流心得,或者鼓励孩子们对这些事情的那份热情。当孩子们感悟到老师对他人的那份关爱时,也会跟着付出自己的爱。从而培养了学生形成具有爱心的好习惯。当孩子们随手扔垃圾时,教师不妨弯腰拾起,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逐渐形成。
总之,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的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让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大家好!
又是一年芳草绿、春潮涌动创业忙。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为xx-x区创业城举行揭牌仪式,省就业局又为我区的返乡创业人员送来了一大批的适合创业微小型项目。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庐山区委、区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各级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xx-xx年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我区在沿海务工人员回流现象逐步出现。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保、一弘扬”的号召,市委市政府也吹响变返乡潮为创业潮的号角。匡庐脚下,鄱阳湖畔。或曾满脚泥泞的农民兄弟,或曾小有成就的返乡人员,或曾流水线忙碌的务工人员,或曾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创业政策的鼓舞下,义无返顾的冲向回乡创业高地,树起创业大旗。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用自己的勤劳与汗水,在家乡的沃土上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返乡创业乐章。
回首往昔岁月,特别是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座谈会会以来,为弘扬创业精神,正确引导我区更多的返乡人员投身创业。在省市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庐山区区委、区政府及时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区上下齐努力,返乡人员共应对,通过采取抓平台建载体、抓宣传重引导和抓服务优环境等手段,为返乡农民工营造了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全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呈现良好态势,就业压力得到明显缓和。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我区采取政策推动的方式,加大与慧龙公司合作力度,在慧龙财富城的基础上共同创建庐山区返乡创业城,形成了共赢的可喜局面;在编写《春潮涌动》一书过程中,我区发现了一大批新星,说明我们庐山区就业工作的基础是好的,有关部门也做了相当的工作。在这里,请允许我再次向长期支持关心我区就业工作的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让我们继续关注、支持成功创业人士的基础上,把更多的视野投向那些准备创业人员。我们深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关心帮助,不久的将来,务工返乡潮必将成为全民创业潮。最后祝创业城揭幕大发,商户生意红火,愿所有返乡创业者成就伟业,实现梦想。
谢谢大家。
晨会主持词范文(二)
开场各位亲爱的伙伴大家现在好,感谢大家的回应,仲夏的7月,高温流火,但是我们按时相聚于此,非常高兴在今天的晨会见到各位在座的每一个伙伴!首先对各位的按时出勤表示由衷的感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正常出勤的自己。
晨操每个胜利都是团队精神的写照,每一点进步都是伙伴们相互鼓舞和激励的结果。国寿人就是在这种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中一路打拼中成长起来的。现在就让我们以一曲晨操《向前冲》展现我们团队的文化士气,请全体起立,有请我们会跳的伙伴上台来带动一下。
非常感谢刚才为我们献上精彩晨操的各位伙伴,他们不但在工作上是业务精英,同样在舞台上充满活力与自信,充满迷人的风采,让我们再一次用热情的掌声向她们表示感谢!那么同时相信一首快乐的晨操过后呢能激发我们快乐的心情,也希望我们的团队都能拥有高昂的的士气和人气为我们带来好的业绩。
信息我们说天天都有新鲜事每次晨会的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准时为大家打开信息窗口,及时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信息,掌握新的资讯,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帮助我们开拓视野,积累与客户沟通的素材,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关注一下今天的信息。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这则信息知道,我们的保险市场还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小,我们国民需要我们把保险深入到他们每一个人心中。我们一定要把保险当成自己的爱心事业去做。
喜讯我们携手并肩、我们激-情飞扬,荣誉路上向前冲,与胜利同行,让我们加快步伐、抢占先机、展我风采、在荣誉之路上争向前,下面就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喜讯报道,看看谁在荣誉之路上冲在前面。
心得七月,是流火的季节!同时也是耕耘的季节!耕耘中我们继往开来,汗水与泪水铺就了腾飞之路!信心和勇气编织不朽的旗帜!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共同分享真诚中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喜悦!下面接祝大家热情的掌声欢迎*为大家爱做心得分享。
专题让我们再次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伙伴,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有一个良好的从业习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够提高自己,锻炼自己,成长自己。下面就有请*经理带出今天的专题。
业务让我们再次把感谢的掌声送给房经理。
唯一不变的就是巨变,这已成为永恒的法则。昨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明天又是未来,更远的明天我们还会拥有更多的期待,下面就借助大家热情的掌声,有请郭经理做今天的业务联系。
结束伙伴们,昨日的荣誉,已是美好的回忆,明天的辉煌,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下面请全体起立欢呼今天的口号:“酷爽一夏,全力以赴。上下齐心,畅游北京。
新兵入伍欢送仪式主持词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欢送今年应征入伍的新战士。我们镇**年度**名新兵即将踏上军旅。今天可以说是新战士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今天开始你们就由一个普通青年转变为一名光荣革命军人、成为人民子第兵的一员,我们为你们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此,谨让我代表镇党委、政府,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积极送子参军的广大家长及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我镇征兵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参加今天大会的有:**区武装工作部部长**同志、**镇领导班子成员、各村(居)支部书记、主任、民兵营长、应征入伍新兵及新兵家属。
首先请全体起立,奏国歌。
今天欢送大会的议程主要有五项:一是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总结我镇今年征兵工作情况,部署新兵运送计划;二是向新兵赠送纪念品;三是新兵家长代表**发言;四是新兵代表**发言;五是镇党委书记**作重要讲话;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请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总结我镇今年征兵工作情况,部署新兵运送计划,大家欢迎!
第二项议程:向新兵赠送纪念品,请新兵分两批上台,第一批……第二批
第三项议程:请新兵家长代表**发言,大家欢迎!
第四项议程:请新兵代表**发言,大家欢迎!
第五项议程:请镇党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刚才**部长回顾了今年征兵工作,布置了运送新兵计划,新兵家长代表和新兵代表作了很好的表态和发言,镇党委**书记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提出了希望。从明天起**名新兵朋友们将离开家乡前往部队。希望新兵朋友们认真领会讲话精神,时刻不忘自己誓言、不忘家人嘱托、不忘领导教诲、行动坚定行进军营、思想稳定扎根军营、勤学苦练建功兴业。最后,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祝福我们的子第兵在革命征程上一帆风顺。
请全体起立,鸣炮、奏中国进行曲。
最后,请大家合影留念!
道德讲堂主持词范文(四)
亲爱的***们:大家上(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
(围绕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目的、意义,可自主发挥。供参考)
案例:大家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化。为了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道德力量,我们开设了道德讲堂,通过这个载体,让老百姓有一个地方交流交流,有小矛盾能够化解化解,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讲一讲我们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这些故事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所以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从而为社会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道德讲堂有“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规定环节。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来高唱《公民道德歌》。
请大家起立。请音响老师放音乐。
请坐下。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进入学模范环节。首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观看***的电视短片。(可适当加入串词)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的故事,掌声有请我们的宣讲员***为我们讲述!
非常感谢***的生动讲述。
今天故事中的道德人物***就坐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她)表示崇高的敬意。
(道德人物起立向大家致意。)
(可适当进行现场简短访谈)
请坐。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经典。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资料,我们今天诵读的经典是***,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读。
经典解读(需讲明经典出处、白话译文、经典含义、现实意义等)
好,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遍道德经典。
唱了一首歌,看了一个短片,听了一个故事,诵读了一段道德经典,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下面我们进行一下互动,想请两位现场听众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今天的道德感悟。
感悟一
感悟二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我们的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讲述的是我们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洗涤心灵,感悟道德,从而践行道德,这是我们开设道德讲堂的根本宗旨。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发善心。
激发善心,抒发善意,真心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人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勤劳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善良是我们的处事之道。让我们以真诚心情,齐声诵读“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或者:“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以作共勉。
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或者:“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由主持人带领大家一起诵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让我们共同祝福我们大家:厚德善行,吉祥相伴。
好,我们进入本次讲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送吉祥。有请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和宣讲员***,为大家送上吉祥卡。请大家依次领取。
本期道德讲堂到这里就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开学典礼主持词范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天格外蓝,风格外轻,阳光格外灿烂。站在主席台上,望着你们亲切的笑脸,我的心中也格外激动。在这美丽祥和的日子,我们桦川四中的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欢聚在这里,举行本学期第一次盛大聚会:开学典礼。看啊,激动流露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充溢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啊,想一想未来那无数个充满希望的日子,我们怎么能不感动、不激动呢?我已然感到,希望也正在我们每一个四中人心中充盈、升腾。从今天开始一批新同学新老师正式融入了中学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集体,在今后的三年和以后更漫长的岁月里,中学的风景一定会因为你们的到来更美丽,中学的未来也一定会因为你们的到来而更加精彩。在此,我谨代表中学所有教职员工向新同学、新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同时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工会向一年来默默耕耘在教育教学战线上,为学校的进步与发展付出辛苦劳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全体教职员工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向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以文明礼貌的言行、奋发向上的风貌为学校争光添彩的全体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参加我们大会的领导和来宾有:……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光临表示感谢!
现在,我郑重宣布:桦川县第四中学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现在开始。
大会进行第一项:升中华人们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们共和国国歌。(全体起立,行注目礼)
迁徙的雁阵之所以能远涉重洋回归故乡,是因为有头雁顽强果断的导航;荒原上夜空下的人们之所以不会迷失方向,是因为有北斗星在头顶照亮。桦川四中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葱惠四方,是因为我们有一位勤奋博学、进取争先、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的好校长!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赵校长为我们讲话。
赵校长的讲话让我们振奋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流名校、重点学校的建设,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多么光辉的前途!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我们桦川四中,有一批从全县各地选聘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名师队伍,他们乐于奉献、以校为家;他们热爱教育、富于创造;她们是老师更是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上无私地撒播着阳光雨露。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教师代表:
儿童经验是品德课堂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是儿童发展的起点、基础,也是儿童发展的目标,运用学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指导儿童的生活,获得积极的,更丰富的,更具适应性的道德经验。这种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只是一个外在结果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意义共同体,彼此在传递经验时达成共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儿童经验,站在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角度,学会理解、尊重他们,并恰当地运用儿童的原有经验,引领孩子得到德性的成长。
儿童思想道德不成熟,可塑性强,有巨大的、可开发的潜能。但儿童德性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存在反复性;儿童德性的生长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分布在儿童生长的每时每刻。道德生长是伴随孩子一生成长的过程,更多的指向人的未来的发展。
因此,让课堂基于儿童的生活、运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生之间、伙伴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在碰撞、交合、激荡、生发的过程中,指导儿童获得积极的,更丰富的,更具适应性的道德经验,将“我的”转变为“我们的”,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转变,从而不断完整、完善生命的成长,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品德学科研究性课堂特征
1.原生性经验:找准儿童道德生长的重要起点
儿童的道德生长应当植根于儿童的原生性经验。儿童已有的原生性经验,是指儿童通过实践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是亲身的经历,是儿童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学习获得的知识基础和在生活中逐步建立积累起的经验。这种经验包括情感的、社会的、自我意识等等多方面,它将影响儿童在活动时兴趣的持续性、思维的积极性和活动的有效性。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原生性经验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正如杜威所说:“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因而,教师应该注重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爱所恨、所思所想,找准儿童道德生长的重要起点,从而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实效。
2.伙伴式分享:凸显儿童道德生长的重要方式
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学生的道德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每个孩子,每个伙伴,都有自己独特的精彩的生活,但儿童作为一个成长和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经验是狭窄和单薄的,需要进入一个更为广泛和开阔的世界。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伙伴合作方式,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在儿童经验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更多地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认识、发现、分析、判断,提升自己的经验,从而在同伴的影响下实现“我的”生长,同时在有效课堂的生成中,“我”也引领同伴的生长,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道德的生长。
3.螺旋式发展:遵循儿童道德生长的基本规律
成人将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代替儿童的经验。这其实是无视儿童的存在,不尊重事实的表现。教师将儿童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儿童没有主动的欲望,长期的被动学习限制了儿童的长远发展。儿童存在固有的生活经验,但也存在生长新经验的极大可能性。品德课堂在遵循儿童道德生长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讲究从生活本身生长、超越,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构思理念贯穿整个课堂,并扎根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使其“经验生活”和“道德生长”呈现出螺旋式发展。课堂教学在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同时,更能让儿童理解和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从而走向新的生活。教学时,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儿童生活入手,关注“童心、童真、童趣”,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成长的快乐。
4.有道德的生活:追求儿童道德生长的可能目标
鲁洁教授说:品德课程是为了生活的,是让孩子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把道德教育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实践,从而巩固学生的道德认知,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改造和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让道德教育弥漫在儿童的生活之中,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让品德教学成为学生快乐地追求道德生活的过程。
三、研究性品德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1.有目的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以有效教学理念为参照,当今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主动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我的课余生活》中的这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已经进入了高年段,同学们回想一下,你的课余生活中困扰你们的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生1:周六周日,爸爸妈妈总是让我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生2:我喜欢做手工,剪纸折飞机,可是爸爸妈妈不让,认为我是在浪费时间。
生3:我想要一些休息的时间,可是爸爸妈妈把我周末的时间都排满了。
生4:我喜欢看一些漫画书,可是爸爸妈妈总是不给我看,说不如做两道奥数题。
生5:我的辅导班太多了,光数学就有三个,书人的,学而思的,还有杜老师的,想减掉一些,可是爸爸妈妈不让。
生6:我也是的,不仅周末要上课,平时周一、周三的晚上,周五的下午我也要上课,我都成了上课机器了。
……
面对这些烦恼,你最迫切想解决哪一个烦恼呢?
教师分别针对孩子所提出的,如辅导班现象、兴趣爱好的培养、睡眠时间短等诸多方面和孩子们一同交流、讨论。孩子们在课堂上诉说着自己的烦恼,共同寻求着解决的方法――与父母学会沟通、写信交流、忙中偷闲等。也许教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课余生活的现状,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教学,通过课堂,站在儿童的立场,发现儿童,引领儿童,引导孩子过好将来的生活……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
2.基于现实的体验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迸发生机和活力,取得实效。
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不断体验,逐渐养成。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别人说上千遍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挚,也是难忘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激发美好的情感,是体验教育的功能所在。
一位一年级教师执教《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节课老师为孩子准备了“布眼镜”与“纱眼镜”。她先让孩子戴上布眼镜,让孩子在本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感受眼睛看不见时做事的难受。当孩子摘下“布眼镜”时,全班孩子“哇”地叫起来。老师问为什么?孩子就回答“字太难看了呗!”老师又问了,“眼睛看不见有什么影响呀?”孩子就说了,“不能写好字了”“回家不识路了”“做游戏,我就找不到人了”……七嘴八舌,都急于表达他们的看法。于是,老师又让他们戴上“纱眼镜”,然后问,现在有什么感觉吗?孩子就说了“看东西雾蒙蒙的,看不清……”就这样,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孩子懂得“眼睛是个宝,生活学习离不了,保护视力我牢记,健康安全生活好。”我相信,通过这样真切的体验,学生肯定能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也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所得到的这种体会,才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才会使孩子自觉付诸行动,保护眼睛。
品德体验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
3.协商式的讨论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会生成出多姿多彩的课堂状态。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倡导的就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的互动交流、达到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更是品德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协商式的讨论正是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让学生有话就说,有言就发,同学们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交融在一起,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灵感与灵感的交锋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春节与圣诞》这一课不仅要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回顾、了解、比较中西方两个重大节日――春节和圣诞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更要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节日的异同,帮助儿童发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懂得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讨论春节是咱们的传统佳节,圣诞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过圣诞节了。而有的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人的节日,咱们中国人不应该去凑热闹去过洋节!你们怎么看待这一问题?而后教师根据孩子们的观点调整座位,观点一致的同学坐在一起,并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孩子们群情沸腾,纷纷使出看家本领,个个说得振振有词,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是掷地有声。如此精彩的讨论促进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大家明白虽然各自的观点不一致,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正是因为有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世界文化才能多元化,才能更加精彩纷呈。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通过分享式的伙伴生活,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老师和伙伴的帮助,能够独立自主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这一点也正是达到了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协商式讨论将儿童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共同学习,共同分享的关系,课堂学习的过程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儿童间互动、互助、互惠的过程。
4.走向生活的引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质量,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六年级(1)班“关于南京公交站牌的项目研究”已历经三年时间,从三年级时的课题选定,到五年级面向全市召开听证会,再到六年级的后续追踪研究。一路走来,孩子们变得越发聪慧和成熟。课题源于高同学和妈妈因为某处公交站牌指示不清而乘错车的经历,经过班级投票,这个课题确立为班级研究的两个课题之一,由高同学担任小组长主持研究。孩子们走上街头,对过往的市民进行调查,在调查的222人中,有100人有过乘错车的经历,其中认为站牌指示不明的有19人,看不懂站牌指示的有3人,不知道目的地该在哪站下车的有33人。他们穿越大街小巷,实地考察,驻足在一个又一个公交站牌下,阅读、记录、拍照、访问,回到学校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和分析,孩子们归纳、发现了四大问题:一为“同名不同站”,二为“同站不同名”,三为“有站无牌”,四为“环形线路没有标注”。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孩子们查阅了国家和城市交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关于城市公交站牌的管理并不清晰规范,他们提出,对现行的公交站牌进行修订,规范公交站牌的管理秩序很有必要。孩子们通过讨论、商量,提出了六种解决方案:1.在站牌上绘制公交线路图;2.在站牌上标明站点附近的标志性建筑;3.在站牌上标明站点附近的重要道路;4.在站点设置电子查询系统;5.在重要站点招募志愿者设义务导乘员;6.调整、设置客运线路、站点,相关职能部门须及时向社会公布,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定、征求沿线居民的意见。
行动是研究的深化,孩子们走进社区征求居民的意见,向学校乘车的师生进行宣传,还写信给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公交系统的行风管理员薛正毅,由他送达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市政公用局将小学生的研究结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处室学习研究。孩子们的研究引起了南京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重视,《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以及南京交通广播电台都予以了充分的报道。
这之后,经过后续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圈新街口,四个街口的各路公交线路的站牌均以新街口东站、南站、北站、西站命名,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以及游客的出行、出游。目前,南京郊区有站无牌的现象已经彻底消失,“同站不同名”的问题也已得到治理。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孩子们从书香校园跨进了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建立学生图书馆问题的研究”“校门通拥堵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关注起自己的生活安全与质量,“垃圾车漏水问题的研究”“垃圾分类安置问题的研究”“建设城市绿色长廊”……让学生将关注的视角扩展到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盲道占用问题的研究”“晚间汽车远光灯影响安全行驶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将关注的视角延伸到了平时容易忽略的角落。学生们看到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图景,有了自己初步的思考,萌生了要研究、要探索、要解决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