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3-05-30 15:13:49

导语: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消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中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中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中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中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地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中职生虽然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中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才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平台,以此来减轻中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为其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校园氛围,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中职院校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中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中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中职院校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基层、最主要、第一线的教育者和服务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的兄弟和知心朋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有力保障;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艺术大师。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针对学生们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班主任应予以及时疏导和教育,不能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存在任何不满或歧视,而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最实、最细、最完美,在学生中真正树立起一个和蔼、真诚、友好的班主任形象,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些,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年轻人缺少阅历,犯错误再所难免。列宁都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会原谅的。”谈话是门艺术,批评也是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并且灵活应用,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你的教育,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教育和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工作,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学生一起克服。

另外,班主任要注意经常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教育学生如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生活的向往,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2篇

一、音乐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心理活动对比

大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自主,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不再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学习生活。大学日常生活就形成了一个个个体化的体系。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者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他们往往懂得劳逸结合式的生活,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格外丰富多彩,也会让他们懂得学习的快乐之处,而不是负担。相反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大学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后,他们却变得有些茫然了,当别人在埋头苦干,拼命奋进的时候他们却在虚度光阴,浪费时间,渐渐地变成懒惰,没有追求没有责任心的人,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主要场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学习如何自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根据2009年清华教育研究机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投资”,显示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堂行为与国外高校存在显著的差距。我国高校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自主的参与讨论或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及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谈薄。

由大学生的日常与课堂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日常心理活动往往会严重牵引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活动。日常的表现和个人习惯十分容易带到课堂上,这样就会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从而影响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优秀的日常心理和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优秀大学生想要以健全人格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校的大学生们逐步提升学习的压力也愈变愈重,使大学生们少有机会能够走进音乐厅里面去聆听高雅音乐,大多通过网络、媒体学唱一些流行歌曲已属得益,更不用说对音乐会的策划和组织了。那么高雅音乐在普通大学生心中只能是曲高和寡,从而限制了高雅艺术走进大学生心里的发展途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是不系统的,音乐知识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很少能够了解的透彻。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是十分感兴趣的,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有的喜欢民乐部分,有的喜欢曲艺,有的喜欢欧洲歌剧,有的喜欢hip-hop元素等等。虽然感兴趣,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真正接触了解音乐专业知识的程度还十分浅薄。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肯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上,音乐教育的功能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其他艺术手段无法顶替。

二、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价值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生活习惯影响

在校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才刚刚处在一个成型的时期,价值观、世界观正在渐渐形成,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们完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是青少年学生特别敏感而且可以直接接受的教育方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情感可以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于大学生精神影响和滋养。

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已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大力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们整体的艺术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往往在大学里音乐是作为全校公选课开设,而且并非每学期都有。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的音乐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已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但要想要得到在高校全面的重视和发展,笔者认为就应该如同体育、大学英语、马克思思想品格等类似科目来进行全校性的必修学习,使受众面扩大,让大学生们整体提高对音乐知识的重视程度,并受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令人担忧,大部分高校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无规律:学校生活中,很多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执行不到位,该休息的时间都在看电影、打游戏、开卧谈会到深夜,然后第二天不能早起,造成逃课睡早床。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心循环,学习和身体都没有保障。日常饮食不科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睡晚起,没有时间吃早餐,然后去上课,课间休息的时候随便买一些零食,一些学生干脆取消了早餐,形成常年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这就违反了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好的身体,严重了便会影响学习质量。娱乐和休闲生活没有合理地安排:一些学生经常上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没有节制地沉迷于它。

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教育是有着特殊功能的。大学生认识到了美得定义,便会正确看待人生,而不会毫无目标地盲目跟从。不是好的东西不去学习,不是有价值的事情不去浪费时间。大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便会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开启自己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探索知识。

(二)大学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大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自我生活得到自理化、心理自我教育化、自主学习、积极性高的要求。大学四年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专业方向来发展教育的。这种专业化是随着我们的专业不断深化和更新的,也顺应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大学学习首先是态度的转变。进入大学校园,必然从被动到主动。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学校的人才资源,从各种各样的来源吸收好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身好的学习途径,形成自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渐渐地就会自主地去探索研究丰富的知识,懂得明辨是非,有助于树立更好的的人生观。

所有的政治、军事、和文学艺术家,如果他们不懂得音乐,那么他们的知识不算是完整的。发展音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音乐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发挥更好的创造力。保持一个良好的每日心理状态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大脑的灵活应用。因此大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大脑智力的平衡发展,可帮助清晰冷静地思考学习问题,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素质具有很好地牵引作用。

三、音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音乐教师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是引导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指导者,换起学生们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是给学生一个思想和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那个自由的空间去形成学生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自己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的课堂行为习惯和方法,是很影响学生们的社会观念的。教师是学生建立培养正确社会观念的直接途径,因此大学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

心理辅导是指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辅导可从生活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和学习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中国的素质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可动摇。学生们靠优秀的教师传播知识,通过学校这个平台得到成长,那么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师首先得具备良好的个人作风为人正直,心胸宽广是教师为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够表里不一,传播不正确的思想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课堂上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要能够广泛地传播正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体会到教师的可依赖性,可信任性。要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培养爱国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们应该从音乐中感到积极向上的氛围,从然把这种态度带到生活和学习中来,使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亲切感。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活跃气氛,起到开导、启蒙和鼓励的重要作用。同样的教师也因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社会阅历,要能够不断地学习有用的知识,使自我得到升华,从而也能够传播给学生以正能量,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不再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师生之间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共同进步。

(二)创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迥然。主要是要让大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通过音乐的渲染来积极向上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利用音乐为大学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结合现代大学生喜好特点,来选择音乐类型,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的方法,学生从而学习起来不那么主动。虽然学校都是多媒体教学模式,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很大的实质性的提高。所以从质的方面讲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多利用音乐心理治疗解决一部分学生这方面的心理疾病或困难,尽可能使学生主动起来。

第3篇

近年来,由于课程理论研究在我国有了极大的发展,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的强力推进,课程意识成了人们基本的教育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引起理论界、行政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五部分“教材开发与管理”中对学校、教师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要求,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重大使命,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资源按照存在形态,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教材、教辅资料、校内环境、校外环境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精神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校内工作人员、家长、其他人员)和文化资源(如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媒体与网络文化等)。

一、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显性和有形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1.各科教材

这里所说的教材不仅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所有科目的教材,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每一主题的精髓,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守课堂这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2.教辅资料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还广泛存在于一些书籍、期刊、报纸中,其中的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新闻中存在着大量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如励志故事、感恩诗歌、珍爱生命的散文,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新闻事件等。另外,大量图片资料以及音频、视频中催人奋进的音乐、发人深省的讲座等也是非常宝贵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不拘一格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3.校内环境

校内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运动场馆等都是无字的教科书,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都是无声的教材,它们或用绚丽的色彩,或用挺拔的身姿,或用顽强的生命力诠释着生命的活力与珍贵。教师要教会中学生读懂这些不会说话的教科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书籍对心灵的滋养。对书籍、器材、桌椅、墙壁等公共财物的爱惜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4.校外环境

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校外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园、孤儿院、养老院、家庭、社区、工厂、农村、企业、公司、商场、部队和科研院所等都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隐性和无形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1.人力精神资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核心

这里的人力精神资源包括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一切人群,如教师、学生、家长、校内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大众等,但是其中有主次之分,教师、学生、家长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人力资源。这里只谈这些主要的人力资源中精神层面的因素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人力精神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次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因素,不是课程专家、学者和行政部门,而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筛选者和鉴别者。有了优质的教师资源,才能开发与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作为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教师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课程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最重要、最具创新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内在素质、外显能力和水平等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音容笑貌、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经历、经验、智慧、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对中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

(2)学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活跃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资源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生命载体形式的学生课程资源也逐渐进入研究视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问题、作品、困惑、理解、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中学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学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最活跃、最根本、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课程本质和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要求,对于促进课程与教学整合、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已有的学生典型个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学生问题与困惑,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氛围,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家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支持作用最大的课程资源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保障。反过来,家庭环境也可能是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发源地,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等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了解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与背景,家校协同、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这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资源,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事例与其他家长、学生分享,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2.文化精神资源——浸润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资源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与网络文化等。教师在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些文化中的正能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文化中的精华滋养学生心灵,以其糟粕警示学生

成长。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健康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极其不良的心理,例如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如若任其心理发展下去,既会干扰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引起心理健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于和谐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去改变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必须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问题,改变以往的位居学生头上的想法,构建新型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人格,才会对学生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就可以让中学生喜欢接近我们老师,打心眼里乐意与任课教师交流自己内心的思想,愿意和老师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座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桥梁。

二、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就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团结性,改变以往的不良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的途径。为了扭转班级学生中所缺少的团结合作意识,改变学生的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不良心理,我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班级活动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中学生举行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要使一个集体充满生机,首先取决于班级每一个成员,只要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心理,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

三、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环境中,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如同战士的阵地一般。班级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课堂知识,启迪学生的内在潜能,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大有帮助。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和睦相处的班级环境,就可以去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可以促进中学生行为的转变、知识的积累、思想境界的提升。全班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消除不良的因素,形成一种向上的凝聚力。

第5篇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真正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在两年内对我校高一至高三年级42个教学班中2900多名学生和150多名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男女教师各20人。调查方法分问卷,访谈,座谈。调查过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教育中是否在性格,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疗养平台。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教师40份,学生3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49份。个人访谈80人次,教师10人次。组织座谈32人次,教师 4人次。上述均有较详细笔记。调查结果表明:

1 问卷中有57%的学生对健康的定义不明,且低年级多于高年级,他们认为健康只是身体的。

2 供教学使用的工具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少的有的学生占73%。

3 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10人,占25%,这于专业有关,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符。有的教师属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不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全国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心理教师,多是非专业人员,或是兼职教师。

4 不谙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学生197人,占62%,教师6人,占15%。师生共同特点是和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不能很好相处。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5 有逃学,辍学行为的学生19人,抽烟,酗酒学生27人,早恋,痴迷网络48人,不按时上课老师5人,酗酒,赌博老师3人。这于家庭,社会有关,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6调查结果表明,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的学生占68%,阅读低级,不健康书籍的学生占17%,纯粹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5%。

7 教师心理负担重者有6人,占15%,他们普遍认为会考,统考,高考自己比学生还紧张,无暇他顾心理教育。甚至有精神崩溃者2人。

8 不堪学习重负,导致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心胸狭窄,多疑,孤僻,急躁,任性者有21人。

9 在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有暴力行为倾向的教师2人。

10座谈中,多位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心理品质好,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素质重要,心理素质无关紧要。评价机制考察学生重在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

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的思考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浅薄,量小面窄,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我国人口资源的可持续以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为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思考:

思考一: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社会和学校应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全面维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考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师心理。教师为人师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其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是驾驭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为了让青年一代更好的适应明天的挑战,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以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思考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思考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防患于未然。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正确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思考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中学课本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时间,实际可操作性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

思考六:利用现有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可谓俯拾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有意识落实,常此循序渐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第6篇

一、建章立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团委书记、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实施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景泰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2.建立了三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监测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异常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制度。三级监测网络:一级为校领导和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二级为学生会、团委、年级组,心理健康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为学生会干部、各班班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或日常管理中,发现学生异常行为,过激言论等现象,便进行及时辅导、教育,并按网络逐级上报。对异常情况实行各级负责制,耐心做好教育、咨询和疏导工作,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我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已经组织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了省级以上专业培训32人次,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4.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统一安排,集体备课,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明确不同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现学校申请立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已经结题市级课题1项,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二、综合利用,积极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每周为学生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培养的方面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活动课,包括情境设计、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导航站”。由五位心理教师轮流值班,每周星期二至星期五下午向学生开放。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心理导航站”已经成为我们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成为我校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强有力的保障。

3.设置“心语信箱”。开设电子信箱、QQ聊天室和热线电话,主动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让许多想倾吐心声但又羞于启齿的学生能以方便的形式讲出自己的小秘密,向老师寻求有效的调节办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由心理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进行个别辅导。这成为我们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4.开设《景泰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栏目。针对学生普遍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大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初一新生环境适应不良,初三学生考试焦虑状况,以及人际关系过程中的自卑感、自傲感等等,每月编辑一期《景泰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精选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教给学生调整自我的正确方法。

5.各学科渗透。我们认为,健康的心理来自人格的感染,健康的心理来自和谐人际关系的熏陶。所以学校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员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倡导心育是智育的保障,要求各位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开展心育班会。班主任更主动的开展各种心育班会,积极渗透心理辅导内容,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召开班会,互相探讨,共同受益,提高了教育效果。

7.举办心理讲座。我校心理健康教师和请来的心理健康专家不定期的对学生、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针对学生的内容,如青春期教育,从生理、性意识及自我保护等方面,揭开了一些困扰学生却又难以开口请教的问题,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针对教师的培训,我校先后邀请西北师大杨中书博士、白银市关工委主任李保和等专家来校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使教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

8.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一般情况、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学习及社会适应情况、问卷调查、心理咨询记录等,同我们日常的辅导咨询工作紧密结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9.校园育人。学校积极创设温馨的人性化校园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在校园内加大绿色植被,植树种花,营造绿色校园,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校园各处、甬道两旁贴上名言警句和名人画像等,通过一言一语达到和学生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学生的绘画、书法、科技作品在展室和教室里展览,搭建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信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风采”活动,在展示班级特色、宣传班集体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校大集体归属感;学校安装了宣传橱窗和墙报栏,建立了由学生会、团委主办的校园之声广播站,开辟了《每周一歌》栏目,成立了“浪花”文学社,创办了《浪花》报和《教苑》校刊,成立了“景泰三中艺术团”和“青少年科技协会”,多次举办了景泰三中艺术节、科技制作等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特长,把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0.家校结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张春兴(1998)“病因根植与家庭,病象显与学校,病情恶化与社会”的观点,家庭的教育与参与是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和前提。学校已于2004年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每周星期六对家长进行培训,还聘请有关专家和教子有方的家长做讲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并且开通了校长热线电话和电子信箱,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家长学校”网页,传播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知识。通过“百名教师走千家”活动、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通知书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合力,共同携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活动和体验教育为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单位列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等单位授予“甘肃省‘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先后多次荣获市、县“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但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形式还要进一步灵活,只有这样才更好的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培养更多的“四有”新人!

第7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48-02

一、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分析

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随时随地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机遇与挑战,对人们来说,拥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极其重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提高心理道德素质是其必修课程。现在的中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了祖国未来的发展,若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需要对中学生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身体方面,需要使中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在心理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健康的心理素质[1]。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不良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还可以合理改善自身的不良思想及行为,适应现在的复杂生活,不被不良行为所影响,拥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并为此全力以赴。

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中学生犯罪心理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重点表明中学生接受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其后果极其严重。为了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关于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学学校提出的重要教育标准准则之一,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国家对学校制定的重要教育目标是在学校及教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进行合理的指引与教育后,使中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使其适应繁杂的社会环境并不被外界的不良行为干扰,使其心理素质得以增强。

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基本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外重要,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其功能也更加强大,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的信息资源共享,多功能软件的出现也加大了用户的使用率,然而中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使用的一部分群体,使用信息技术时,中学生会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途径[2]。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也是改善中学教育体制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

1.对中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其不良的信息资源对人们的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切事物都怀揣好奇的中学生们,影响更加重大。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授课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们接收对其有益的信息资源及学习对其有帮助的信息技术,要保证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及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例如:中学生用网络信息技术下载软件时,会有不良视频的出现,这会诱导中学生产生模仿心理,最终导致犯罪。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但要从积极的方面出发,处理事情,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牢记的,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良的事物或消极的想法都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所接触的任何事情,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要吸取信息技术的优良之处,避免不良活动对自身心理素质的损害,做到在学生的思想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增加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随着科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中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也随之出现。中学生出于好奇,不断地了解、熟悉、研究及效仿新事物,由于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认知、判断事物,造成其认知能力混乱,形成不良的思想及不健康的心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准确掌握每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素质培养,改正其错误的认知观、判断能力,使其拥有优秀的个人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3]。

3.有效运用校园网络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校园网络的出现,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迎来全新的挑战,校园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大难题。(1)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国家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使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不能选择,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此课程的排斥心理,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学生把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当作学习使其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难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中学生通过在校园网络上的交流与学习,增强自身保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水平。(2)通过线上心理健康咨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实际课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待的学生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往往实际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使一些学生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心理问题分析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等。这有助于心理咨询教师对每位中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根据其自身性格特点及自身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及事件出现,无疑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及内心。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及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中学生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学校及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黄永荣,赖意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2010,4(03):56-59.

第8篇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张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河南省5个地区8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77.80%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2.52%的学生需要接受重点咨询 [1];汪颖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黄石地区50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顾建华等(2006年)同样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张家港市5091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张枫等(2006年)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无锡市1215名中学生,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达22.14% [4];刘红(2006年)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问题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对北京市1379名中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什么问题。如吕若然等利用PHI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呈正态性分布,PHI量表各项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7];岳颂华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8];叶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个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认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 [9];张岗英(2006年)运用SCL-90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10] 还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一问题,范会勇等认为,得出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健康或严重的结论是来自比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则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组的SCL-90量表总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张晓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发现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女生检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刘万里(2005年)发现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在10项心理症状及其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3];张静(2001年)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安庆地区42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女均无显著性差异。[14] 不过,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强迫、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15];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6个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异,如牛晓丽(2007年)发现城市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16];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北京私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中学的学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总的看起来,不同研究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年级,无论哪类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但发生的比例有所不同,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规划,发达地区的高中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很多,开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团体活动、专家讲座等。不少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特色,如浙江武义一中、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实验中学,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发科等人从管理的角度,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从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通过政治课、体育课、语文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广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档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不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是应付社会舆论要求,装点门面,或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其次,受制于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安排时间少,并且得不到保障,这些时间随时有被借用的情况。再次,学校教师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一般只要学生的问题不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教师很少会主动联系心理教师。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内容不一定好。对具体教育过程关注不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够,从各学校的宣传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运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几种: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周步成修订)、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编问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选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研究类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研究的类型,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规律。在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不少研究也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问卷调查为主,鲜有访谈、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很少有详细报告取样和施测等详细过程,问卷得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另外,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单独调查还比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混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

首先,量表只能测量它所能测量的东西,每个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现心理不健康的人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不是区别健康与否 [18];MHT主要以焦虑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虑为症状的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如人格障碍。单纯的以一个量表的分数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认识不同,在划分健康水平的时候所持的标准不全相同,比如同样是用SCL-90做调查,有的研究者用总分大于160分作为筛选条件,有的按超过2个标准差来区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标准,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为筛选条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结果的差异可想而知。

3.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调查,大范围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范会勇利用元分析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越来越差。以SCL-90为例,均分越来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来解决。

4.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欠缺

现有心理健康状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学校工作总结式的汇报,唯一可见的公开发表的资料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课题组做的评估,但评估过程也很不严谨。开展和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没有差异,在高中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比较好,还是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好,等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没形成

尽管诸多学者、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这些方案不是太笼统,覆盖面太大,如吴发科等人设计的广东模式,针对的是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带有很大的个别性,如辽宁实验中学、山西太行中学的做法。对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没有研究,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体指导。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测查,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丰富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常用量表要及时更新修订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释时再谨慎一些。

2.加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础必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存在,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GH-08017。】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2]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3]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1).

[4]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

[7]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9).

[8]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9]叶苑,邹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

[10]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11]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6).

[12]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4).

[1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4]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15]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16]牛晓丽.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因素;策略

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

2.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加上政治课不是主科,思想认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偏差,认为政治课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课缺乏兴趣,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地学生虽然来自农村的居多,但本地农业资源较好,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讲到“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容时,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强烈,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好,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最终真正学好、用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