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5:13:50
导语: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煤矿安全仪器;强制检定;监管不力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煤矿安全计量仪器强制检定监督管理的现状
煤矿安全计量仪器属于强制检定项目,它的监督管理和强制检定应该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该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煤矿生产安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有部分煤矿存在着安全计量仪器监管不到位,出现漏检、少检、超期不送检的现象,尤其以乡镇小煤矿较为严重,他们绝大多数平时不送检,只有到验收或安全评估的时候,为了应付验收才送检部分安全计量仪器。
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几起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小煤矿,其主要原因就是瓦斯超限没有得到及时的检测与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安全仪器的有效使用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安全仪器能否有效使用,计量监督管理与强制检定是关键。煤炭生产安全为天,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对煤矿安全计量仪器的监督管理和强制检定工作高度重视。
二、造成煤矿安全计量仪器强制检定和监督管理不力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造成的监督管理职责不清
以前煤炭行业隶属煤炭部行政主管,煤矿安全计量器具由国家矿山安全计量站、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地方煤炭管理局三方管理,职责范围含糊不清,而导致表面上三方都管实际上三方都不管的局面。现在虽然煤矿都划归地方,这种局面虽有些改善,但质量技术监督局、煤矿安全生产局、煤炭管理局及计量检定机构还没有达到协调一致的地步。
2、监督管理、检定、执法三权分离,管理较混乱,协调不到位
煤矿安全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在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处、科或煤炭管理局,检定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各级矿用仪表计量站,执法在稽查队。再由于煤矿安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管理工作行业性、专业性较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处(科)的技术力量不能完全覆盖此项工作,在加上人员少,监督起来非常吃力。加上三方面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工作,所以客观上形成三方面都不管的局面。
3、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长期以来,除了对煤矿安全生产验收或安全评价是检查外,平时几乎没有监督检查,这样就导致部分煤矿尤其是乡镇小煤矿平时就根本不送检,只是到验收时为了应付验收才送检,从而造成这些本应该是强制检定安全计量器具而成为想送检就送检的放任自流的局面。
4、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各级领导重视不够,造成强制检定项目不清楚,强检意识不强
多年来,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不够,我们对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少,尤其是对煤矿安全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和监督管理基本上没有做宣传教育工作。我们自己最直接的教育手段,如监督检查、强制检定、计量违法行为处罚也基本没进行,更不用说对这些行动的宣传了。长期以来就造成了各煤矿的法制计量意识就更加淡薄。另外,有些监督检查管理部门对煤矿安全计量器具哪些是强制检定项目、检定周期多长等都不是很清楚,更何况是煤矿了,尤其是那些乡镇小煤矿就更不清楚哪些仪器需要检定。例如:瓦斯断电仪、探头及新仪器等都认为无需检定,因而造成一些仪器长期漏检。
5、矿用仪表计量站分布不合理,导致检定信息网难以建立健全,边远煤矿送检困难
有的地域矿用仪表计量站分布过密,有的煤矿这次送到这个计量站检定,下次就送到另一个计量站检定,而导致检定信息混乱不便监督管理。有的地域计量站又太少甚至没有,导致边远地区仪器送检困难。
三、解决煤矿安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监督管理不力的办法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法制检定意识。
(1)加强计量法律、法规宣传,认清计量检定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都要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要求来开展工作。
(2)计量检定机构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要印发宣传册,服务到基层,让所有煤矿都能认识到安全仪器强制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都清楚强制检定的项目、内容和检定周期等,培养自觉送检意识。
(3)要定期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实行强制检定,对计量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将这些行动进行大力宣传,通报检查结果。
2、建立监督管理、检定修理、执法检查处罚三位一体的联合机构,健全长期有效的联合监督检查、执法检查处理的机制。
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坚定机构、煤矿安全管理局、煤炭管理办公室要联合起来,工作协调一致,要按照计量检定规程要求形成统一的检查标准,制定定期的联合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
3、实行行政处罚委托实施。
由于专职执法机构人力有限,小煤矿分布又偏有广,专职执法机构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煤矿安全仪器的检定情况,而执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应对各煤矿的检定情况了如指掌,委托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对煤矿不送检、漏检的行为进行督促或处罚。
4、整顿规范各矿用仪表计量站,合理分布计量站。
要对各计量站的检定人员、设备、环境进行全面考核,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检定站要进行整顿或取缔。合理分布计量站,对于计量站密集的地区,要进行整顿重组或取缔一些不合格的计量站;对一些边远无计量站的地区,可考虑建立新站或由总站在此地设立分站。实行区域管理,便于建立详细的仪器计量检定信息网。
5、计量检定站应建立安全强检仪器信息管理系统及回访制度,让用户切实感到计量站是为他们服务的。
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可以是:仪器名称、生产厂家、出厂编号、用户单位、检定日期、检定周期、下次检期、检定结果、送检人及联系电话、检定人等。通过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前生成每月的“到期周检用户名细表”,就可以提前通知到期用户送检,并可协商是送检还是上门服务等有关事宜。
另外,还要建立回访制度。计量检定人员要以不同的形式与用户进行回访活动,加强与用户的联系,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听取用户对本站维修检定质量等情况的意见,改进本站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赢得用户的信任。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煤矿安全计量仪器的强制检定和监督管理,改变目前监管不力的现状,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质量技术监督局、煤矿安全局、计量检定站、煤炭管理办公室必须联合起来,建立检修、监管、执法三位一体的联合机构,协调监管执法,规范计量检定站并合理分布,信息管理,煤矿安全计量仪器的强制检定和监督管理走上正轨就能指日可待。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措施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开采作业中,安全生产和作业是煤矿企业的第一要义。安全管理制度宏观上涵盖了技术、生产、监督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抓安全要从思想、制度、监督等环节多管齐下,稳抓实干才能有成效。煤矿安全是矿区民众幸福的希望线,需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点滴做起,完善煤矿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刻不容缓。
一、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的客观因素分析
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矿区企业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常言道“安全就是煤矿的天”,它直接关系着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营、生产和煤矿员工的生命安全,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我们总结矿难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
1.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尤其是煤矿的开采层地质构造多变、透气性低、瓦斯含量大,造成在采矿之前很难做到对瓦斯含量进行处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瓦斯的危险系数就会越大,大规模的开采诱发的瓦斯流动场、应力场及煤岩体裂隙场发生急剧的变化,很容易导致瓦斯突然喷涌而出带来很大的灾害。
2.地下水防治成为顽疾。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于煤层的地质构造已经进行了破坏,加之开采深度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开采技术的变化,使其原来的还原环境变成了氧化环境,很容易形成酸性水害。水害的产生不仅给井下突水的水源、导水通道和补给强度造成难度,并且它自身还有很强的腐蚀性,危害下井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增加了水害的治理难度。
3.煤炭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超通风能力、矿井提升能力过度开采煤矿,日久天长必然导致矿井积弊丛生。我国开采煤矿的技术与设备还不够先进,很处于相对落后的时期,详查找资源和精查找资源占的比例太小,为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观因素分析
1.安全管理的思想麻痹大意
安全管理者的思想松懈,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对安全问题抱有侥幸心理,这样势必造成了下属和更多员工对安全作业方面的疏忽,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和交流障碍,同时安全管理者对于很多的井下作业环境及真实的安全状况缺乏了解;加之矿工自身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安全防护知识,酿成了一系列的矿难事故,给企业、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2.安全管理的执行缺乏力度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只说不做,雷声大,雨点小,起不到实质的防治效果。主要变现是,第一,缺乏有条不紊的安全培训计划。在煤炭需求旺盛时期,对于采煤速度的要求往往掩盖了对于质量和效益的追求,安全培训工作成为文件类观赏性学习,缺乏培训与实践的互动;第二,缺乏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在没有出现煤矿安全事故的前提下,安全责任的落实往往就是虚设,岂不知这种“平流无石头”的思想是最为可怕的,也往往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之一。
3.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安全监督的力量之一是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安全监察部门。安全监察监督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重点检查和集中检查,其以罚代管的手段,缺少真正有强制力的监督方式,多是关注规定的细节问题,而忽视矿井的设计是否是了以及地质条件是否适宜采矿等实质性问题。以至于很多煤矿企业形成了“走走样子”的惯性做法。安全监督的力量之二煤矿职工的集体监督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职工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认识,这不仅是安全培训所造成的缺失,也是由于很多矿工企业不会将职工纳入到监管体系主导地位。
三、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的建议
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抓的好坏,关系着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矿区文明的和谐发展。“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这是对于煤矿安全制度最为经典的概括,笔者基于研究提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如下建议。
(一)技术上深化瓦斯事故防治
瓦斯防治是头等大事。抓好瓦斯事故的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来操作。建立健全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制度,贯彻落实全国煤矿瓦斯防治现场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煤矿企业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办法》;强化瓦斯防治现场管理;灵活掌握瓦斯正确的抽取方法,灵活运用顺层密集长钻孔抽放瓦斯法、格式穿层钻孔抽放瓦斯法、综合抽取瓦斯等方法;创新使用瓦斯事故的预防新技术,建立行业主导、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的瓦斯技术攻关机制。
(二)思想上树立“安全至上”的原则
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和松散往往是酿成事故隐患的“罪魁祸首”,树立安全至上,防治结合的思想是推进煤矿安全制度完善的前提。要始终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处理好实践中安全、生产、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三者形成良性的互动。生产是煤矿产出的过程,安全影响着这个过程,效益则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安全至上”,在实践中严谨慎行,避免矿难事故的发生。
(三)行动上完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外延制度是确保安全管理有效进行的必要措施。第一,建立安全事故警戒的制度。时时刻刻牢记安全是第一要义,在既发事故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观镜子的方法自慎自戒,始终以如履薄冰的状态做好安全工作。第二,提升现场管理标准。将瓦斯抽放与预防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建立瓦斯防控、治理的制度措施,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将现场安全隐患扼杀于摇篮状态,坚决执行安全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责任负责制度。第三,建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对职工安全教育的培训和宣传的投入,用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开展多形式的培训方法,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提高职工的安全保护能力,规范职工的工作行为,实现人、机、制度、环境、管理的和谐发展;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完整的安全培训制度。
四、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是安全制度的“护卫队”,确保安全管理监督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激励考核制度,制定符合行业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量化安全管理责任到个人,确保制度能够无折扣实施;建立安全动态评估的机制,深入发挥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监察内容要覆盖从细节到实质,另外建立职工监督的组织形式,将职工纳入到监督的力量之中,努力形成自我全监督与国家安全监督相辅相成的机制。
五、结束语
煤矿安全重于泰山。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时刻谨记“安全第一”的原则,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制度的完善度,创新安全管理的模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促使煤矿企业在安全、效益、持续的互动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言.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监管的反思[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8):12-15.
[2]赵明星,王忠江.综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25-27.
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是一项社会性问题,关系到煤矿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和弊端,必须积极改革传统方法,创建全新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煤矿生产安全。
关键词:
精细化;自主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存在局限性,通常只局限于表面的管理,未能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没有对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进行精细化划分,实际的安全管理中也缺少执行力,安全管理自主性不高,导致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安全问题频发,极大地影响了煤矿安全生产,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安全事故问题,为煤矿企业以及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有必要重新改革完善煤矿安全管理系统,采用精细化、自主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1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1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安全隐患排查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大前提,然而,当前的很多煤矿企业却依然缺少积极的安全排查意识,安全排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将重要且关键的工作流于形式化,为日后的煤矿开采埋下隐患,使得安全故障问题频繁出现。
1.2安全管理工作粗放化对于煤矿安全管理来说,其管理工作应该落实到方方面面,从矿层顶板、机电装置,到瓦斯管理,再到火灾防范等,都必须积极落实。然而,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却相对粗放化、简略化,不仅没能细化安全管理,没能针对每一个环节采取安全管理措施,一些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也不到位。煤矿企业往往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减少资金支出,而无视一些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盲目开展生产,必然为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埋下祸根。
2精细化与自主化的煤矿安全管理
2.1精细化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执行理念所谓的精细化管理简单说就是利用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控制安全生产中的隐患因素和事故发生概率,以此来维护煤矿安全生产。具体涵盖以下方面内容:第一,人性化管理。把人的安全置于首位,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就是围绕人的安全管理,这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与核心所在,利用精细化管理方法来保护工作人员、维护煤矿工作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精细化安全管理的积极意义。第二,量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形成一定的量化标准,借助煤矿生产的相关数据、信息等来强化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益。第三,协调化管理。实际的煤矿生产工作中,会牵涉到资金、信息、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必须加强对这些生产因素的统筹、协调与分配,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达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在安全前提下获得最优管理效果。
2.2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首先要创建一个精细化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来明确煤矿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隐患问题,以及相关安全标准等,利用隐患问题、安全标准来指导、约束并监督煤矿生产。第一,积极教育、培训煤矿生产人员。必须加大对煤矿职工的培养力度,实行规范操作,防止由于职工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不到位、操作技术不合格等导致隐患问题的出现。第二,重视煤矿生产条件的安全检查与监督。对一切同瓦斯、粉尘、火源等相关的因素进行一一排查,按照规定的安全标准进行逐项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为煤矿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2.3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责任系统从当前来看,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频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部门之间没能积极履行自身安全管理职责,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安全事故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与解决,或者一些职位、部门之间的工作出现了交叉、交替现象,没能形成明确的安全生产职责划分。在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下,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必须形成细致、清晰、完善的安全职责划分,创建一套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职责系统,系统内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个人,以此来防范安全隐患的出现,有效控制事故问题的发生,即使出现隐患危机时,也能够根据问题的类型找寻对应的职责人员和岗位,从而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与处理。
2.4积极组织煤矿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煤矿企业要做好安全宣传与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必须让全体工作人员形成积极的安全管理意识,自觉配合安全管理工作,煤矿企业高层负责人必须加大对精细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将精细化安全管理理念融入自身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发展中,切实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在思想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根据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展开有秩序、有规则、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其中重点要加强对一线矿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对于煤矿技术性工作者,要加强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等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他们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能够切实遵照相关安全规范展开操作。同时,也要强化安全知识的传授,让全体煤矿工作人员都能掌握安全防范知识,遇到困难时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安全知识防范危险,控制事故的影响范围。此外,精细化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一套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的约束,煤矿企业要积极利用这套考核制度来监督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设置合理的奖惩方案和制度来积极有效地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以此形成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约束和监督。
3总结
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要、责任重大,它关系到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关系到煤矿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和弊端,必须积极改革,创建全新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采用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才能维护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人民群众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陶化冶.美国煤矿安全与健康状况对我国煤矿安全与健康的启迪[J].煤矿安全,2006,8.
[2]韩宏伟,等.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现状主几点建议[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6.
[3]张红鸽.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危险源辨识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
[4]魏永强,李海伟.煤矿安全科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煤炭,2005,11.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全省除六盘水、毕节2个地区(州、市)有独立的煤炭管理局外,其它6个地区(州、市)、县(区、市)、乡(镇)大多数均无专门的煤炭管理部门,地、县两级煤矿管理部门均由乡镇企业局兼管,多数只有煤炭管理科,没有安全监察科,全省产煤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大多数乡(镇)煤管站已撤销,由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站兼管。在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人员中,大多数为聘请临时的管理人员,少数为事业编制人员,煤炭管理人员一般1~3人。
1.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地(州、市),县(区、市)、乡(镇)三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虽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近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没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大隐患,也是管理严不起来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以前的工作均从煤矿管理费中开资(含事业编制人员),现今上级部门已不允许收取煤炭管理费。由于有的煤炭管理部门财政紧张,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不能按时到位,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安心、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热情,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煤矿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有的安全检查人员不懂,查不出问题。有的未尽心、未尽责,煤矿
安全检查工作存在死角。
1.3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
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数均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他们也想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管理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没有长期打算和远期目标,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有的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从上至下呈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趋势。
1.4领导调动频繁
1998年“关井压产”以来,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动频繁,至今,大多数均全部更换。由于煤矿是地下作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工作环境差,煤矿井下作业点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有害气体等灾害的危害,新领导又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胜任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工作布置上,管理、监督和责任制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会议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1.5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
有的煤炭管理部门未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对煤矿检查到位,有的只有检查,没有落实,有的未建立安全隐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跟踪落实档案。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找差距,抓整改。煤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等。
2对策及建议
2.1从人的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
从全省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可以说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素是人。所以,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人的安全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根据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和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建议各级煤炭管理部门配备1名主管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的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目前所有不是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全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煤矿安全执法证书者方可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只有消除人的安全隐患,才能消除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2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
建议地、县级设立煤炭管理机构和煤炭监察机构,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管理站。根据本辖区内乡镇煤矿的实际,配备足够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处处落实和把关,变领导负责为全员负责,变领导关心为大家关心,真正的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地、县级煤矿管理部门和重点产煤乡(镇)配备一名主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总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2.3聘用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管事部门的总工
程师或主要分管领导是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指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和独立解决采矿工程专业技术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科学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有丰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能撰写有重要价值的技术报告或提出重要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熟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并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中去。要从指导方针上、措施对策上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飞跃,要知道如何扭转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商家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政策环境。要能够为今后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推广介绍引进国内外商家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煤炭洁净技术(选煤、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燃烧、煤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脱硫等技术)项目,要能够为将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国家对乡镇煤矿开采技术要求的提高,那些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将被先进的符合现代化的开采技术所取代,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来管理,因此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所以提高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今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依靠科学的进步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把煤矿安全事故降下来。
关键词:监察效能;安全监察;煤矿安全
引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2004]79号)精神,目前我国实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格局。作为承担“国家监察”职责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成立15年以来,在国家局、省局、分局三级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持续的煤矿安全整治活动,督促关闭和淘汰了大批不符合安全基本条件和产能落后的煤矿企业,规范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秩序,有力推进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煤炭产业的发展,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效能,是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的严肃问题。
1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自身定位不准与地方监管职能重叠
2004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格局,赋予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使“国家监察”的职责。但在实际的监察工作中,基层煤监机构仍把工作重点放在检查煤矿企业现场安全隐患上,很少对企业健全安全机构、完善安全制度以及落实人员岗位责任等安全基础工作进行监察。同时,弱化了对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工作效果的监督检查,工作重心偏下,监察效能低下,具体表现在“三偏重三轻视”。偏重检查,轻视监察:日常监察工作还没有摆脱“安全员”的影子,到矿就下井,多数以去某面、某头为主,未考虑各生产系统的完整性。对企业安全管理资料检查不规范,不深入,着重放在了有无上。忽视企业安全机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等基础工作的执行情况的检查。在督促企业夯实安全管理根基,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方面仍很薄弱,未起到治本的效果。偏重提意见和建议,轻视工作效果的督查:监督检查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是煤监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多年来煤监机构采取的多为座谈会的方式,内容仅限于制度建立、会议记录、监管计划、安全规划等书面资料的检查;检查结果也多以加强安全监管的意见书和建议书形式进行通报,在检查的高度、深度、强度等方面还做的不够;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工作仍建立在沟通协调上,未起到监督落实的作用,没有引起地方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监督检查工作效果不明显。偏重计划完成,轻视重大隐患的跟踪督办:目前煤监机构通过规范监察,已全面实施按监察计划开展监察。按照全年对辖区煤矿实施全覆盖监察的要求,年初制定全年每个月的监察计划,经由上级批准,中途如有变化,需要提前请示上级批准,否则必须按计划完成。在监察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除去行政许可、事故调查、上级临时安排的工作等,完成监察计划成了每月的头等事项,留给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的时间很少,影响了重大安全问题的及时处理。在完成监察计划和重大事项处理上没有安排好轻、重、缓、急。
1.2行政许可软化,准入标准过于宽松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行使“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核查”、“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延期”等行政许可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种原因,很多煤矿带着问题闯过一关又一关。一方面因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指标,鼓励新建煤矿抓紧建设,尽早投产,催生了一批未批先建的非法项目;煤矿企业人为降低灾害等级,逃避监管,以减少投入;一些中介机构混淆概念,替煤矿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应付安全监察。另一方面煤监队伍受监察力量、专业知识不足的限制,行政许可过程没有做到稳妥、精细、使一些潜在的问题溜了过去,同时行政许可制度和环节设计上还存在问题,过度依赖监察人员而忽视了专家组的作用。
1.3监察队伍各种能力有待加强
创新能力是一个集体向前发展的助推器,担当力是一个单位克服艰难困苦屹立不败的自信源泉,凝聚力是一个团队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经过多年锻炼和成长,煤监队伍已经成熟。但受当前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对监察人员追责趋于常态,“尽职免责”难以实现,在煤矿安全监察队伍中造成不小的震动。部分监察人员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个人自扫门前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严重损害了队伍的创新力、担当力、凝聚力。致使队伍不主动开展工作,得过且过;不主动出主意想办法,满足于按部就班;不主动参加业务学习,提高自己,满足于过得去。
2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当前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2.1转变思路解放监察力量提高监察层级
从繁重的监察计划中解脱出来,从现场安全检查的琐碎事务中抽出身来,把力量集中到抓重点、抓大事、抓基础、抓落实上。通过抓大放小,减少与监管部门业务上的交集,重点集中到督促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履行监管主体责任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人员多、手段多、信息多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有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监管监察效能,树立煤监机构的国家监察权威。监督检查地方监管工作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的原因:①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国家垂直管理,安全监管实行地方分块管理,两者没有隶属关系,煤监机构对地方监管部门的检查指导没有约束力;②煤监机构人员有限,辖区线长点广,监察任务繁重,检查指导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较肤浅,更无暇顾及地方监管部门对检查指导意见的落实情况。强化对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监督检查:①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对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检查制约力度,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落实监管主体责任,才能使国家监察回归本位;②监察机构应主动通过“三项监察”形式,以对煤矿抽查的方式,通过监察结果来反映地方行业监管状态和企业安全管理状态,适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监管部门提出安全监察意见和建议,并对监察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把现场安全管理的细节、小隐患的监督检查和隐患治理交给企业和地方监管部门,凸现煤监机构行使国家监察的层级;③在监督检查地方监管工作中,要把重点放在其监管工作的落实上,着重检查其监管实绩;④将煤监机构监督检查结果与地方政府考核其监管部门年度工作适当挂钩,对监管部门形成约束,推动监管部门对加强安全监管意见书及建议书的落实工作。削减监察计划,把监察的力量集中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建议通过矿井安全评估,对安全条件较好,安全放心的矿井适当延长监察周期,从而消减监察计划,减少监察频次,多留出时间和精力监察辖区的重点煤矿和解决煤矿重点问题,盯死看牢,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同时挤出时间加强监察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监察队伍的整体能力。突出重点、难点监察,落实“查大系统、除大隐患、防大事故”:煤监机构应在日常监察中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监察方式,突出监察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环节和各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要把监察重点放在高瓦斯矿井的抽采系统、水害严重矿井的防治水措施、矿井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重大隐患的整改等方面。另一方面要加强煤矿安全机构健全、制度健全、人员配备、人员培训、对监管监察指令及其内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等方面。确保监察有效,提升监察效能。
2.2严格行政许可把好煤矿准入关
建议根据审查需求聘请安全技术业务专家,增强审查力量。同时完善行政许可环节设计及制度建设并严格落实。并在审查环节中重视专家组审查意见,减小对监察人员审查依赖。在具体许可中,要明确分工,对照规范标准,严格把关。进一步落实“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实行“问题倒查”追责制度,发现把关不严的情况,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3强化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监察执法队伍,是保障和促进煤矿安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效能的必然要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要突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提升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要建立完善业务培训、业务考核、诫勉谈话、争先评优等制度,完善执法队伍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同时提高相应待遇确保队伍稳定。在当前新的形式下,只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才能保障煤矿按监察的有效有序运行,才能更好的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3结语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面对新挑战,应转变思路,积极开创新局面。监察工作要准确定位国家监察和地方监管的职能,明确各自的权责;认真厉行行政许可,严格准入标准;强化监察队伍建设,创新监察工作,提高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郭刚.科学改进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研究[J].中国煤炭,2012,38(7):105-108,118.
[2]杜进栋.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思考[J].中国煤炭,2013,39(11):116-119.
[3]谭德平.煤矿安全生产生监督机构模式探讨[J].安全监督,2009,16(6).
[4]杨卫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中国公共管理,2009,25(4).
1煤矿安全管理中常见的组织错误及其危害
1.1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组织体系缺失
煤矿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导煤矿各项工作正常实施的理论依据,细小的关键上存在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煤矿生产工作出现危险。当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组织体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煤矿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操作,导致人员出现安全问题[1]。组织存在错误和缺失,就不能发现细微问题,也不能积极的展开对问题的防范和预测,导致细小环节出现大问题而面临全面的危机。组织的体系缺失会导致工作人员的操作性不一致,随之出现不容易管理和预测危险的状况出现,进而导致更大的安全问题发生。
1.2煤矿安全监管制度不健全
因为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人员对于监管工作的认识不够专业,会导致整体上对于煤矿安全预警工作的缺失,预防能力不足,是产生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2]。传统的监管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工主观观察,没有实现电子科技的检验和监督标准,导致在许多环节出现隐患,又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实现现代监管职能,要求针对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准确的仪器排查,能够准确到细微之处,才能保证防患于未然,不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1.3对于安全管理组织人员的业务培训不足以及工作范畴不明确
没有实现对安全管理组织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影响后续的生产进行,还可能在出现危险的紧要关头,失去逃生的意识和知识方法,最终令工作人员失去生命。再者就是煤矿企业的工作范畴分工不够明确,导致许多环节缺失人员管理,最后造成煤矿的事故,也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1.4制定的奖惩制度不合理
奖惩制度是维系一个组织运转的重要手段,奖惩制度一旦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性,就会造成员工的不满心理,使得员工失去了工作积极性[3]。除了奖惩制度评判指标不公平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情况,比如应该进行奖励的员工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即便是得到了奖励,奖励的力度也远远低于其应得的奖励。而对于那些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人,却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处罚,仅仅是遵照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进行处理。此种行为,对于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不仅仅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减弱,还使得组织的核心凝聚力被削弱了。而那些没有按规定处罚的员工则会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管理并不需要太过重视,很容易在日后的工作中出现安全事故,危害员工的人身安全。
1.5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恰当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行为会起到表率作用,员工会下意识的按照管理者行为的引导进行工作。而现阶段我国煤矿相关负责人的管理行为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有些管理者对于经营出现问题的设备毫不关心,容易造成因设备损坏或不工作而造成的安全事故[4]。还有的管理者对组织内不同部门的员工采取同一种管理模式,没有遵照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管理者的不恰当行为,会影响组织内部其他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动力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2煤矿安全管理的防控途径
2.1构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在构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化的考量,实现可靠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应该有专业的安全管理部门,能够专门进行煤矿安全防范工作,检查可能出现的煤矿安全危机,防患于未然。其次,还要实现制度的明确文献,要求领导和工人都能够严格遵守规定。还有就是需要对煤矿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在计划的过程中添加对于未来的安全防范意识体系建立[5]。
2.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制度拟定的前期,要综合所有专业人士的意见,还要切身实地的考察工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安全工作的管理手段要实施在危险之前。防控管理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在工程构建初期就实现完善的制度管理,进行预防比补救要实际得多,而且对于工人的人身安危更具有实际意义。
2.3对安全管理组织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且严格划分工作职能
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于人员自主防范意识的培养[6]。定期的进行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培训,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自我防范和自我营救意识。在问题没有发生的前提下,工人能够认识到危险性,防范补救可能发生的危险。清晰的划分人员职责,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能有人监管,就能将危险制止于最小的程度上。
2.4重新确立奖惩标准以保障奖惩制度的科学性
为了解决现阶段煤矿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者制定的奖惩制度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做到重新确立奖惩标准,确保奖惩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7]。对于工作能力突出且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员工应该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促进员工积极性。而对于那些在工作中不遵守管理规定、投机取巧的工作人员,则应该按照《煤矿安全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惩罚,根据情节的严重情况进行相应的警告或辞退处理。奖惩制度的科学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是管理者维持一个组织有效运转的重要手段。奖惩制度的科学性使得员工认识到认真工作的重要性,为实现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2.5规范管理者的行为
管理者的行为在组织内部是其他员工的风向标,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就要实现对管理者行为的规范。比如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看到工作人员或工作设备的操作或运行存在着问题,就应该及时地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带来的损失。不仅如此,管理者还应该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特色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做好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
3结论
关键词:煤炭企业 安全管理 对策
如何搞好煤炭企业安全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是现阶段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全是煤炭企业的生命, 是煤炭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煤炭企业生产全过程,安全事故发生也就是几秒钟、几分钟的事情,而安全生产工作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缺一不可。搞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对于强化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 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出台不少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现有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在部分需要修订完善。中央有关安全生产的精神又很难贯彻到乡镇,特别是私人小煤矿。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明确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和各部门的职责已成为当务之急。
1.2监管监察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安全生产监管最为直接、任务最重的地(市)及县(市、区)级安全监管力量最为薄弱,有些县(市、区)的安监机构甚至连应付日常的运行都十分困难。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及压力与其拥有的职权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对小煤矿的监管非常棘手,投入大,收效甚微。
1.3安全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少数领导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当生产、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不是首先保证安全,而是放松对安全的要求。少数领导当生产、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不是首先保证安全,而是放松对安全的要求。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及压力与其拥有的职权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
1.4安全投入不到位,信息技术利用不足
国有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存在煤矿设备严重老化、失修,矿井生产安全系统不完善。受市场和利益驱动,我国煤矿超能力生产问题非常严重。随着矿井延深,矿压不断增加,巷道维修的任务也在不断加重,矿井的提升和排水能力很难适应生产需要。
另外,安全管理的手段落后,没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的完善能使安全工作从过去的凭直观、凭经验进行变为定性、定量的超前预测,但在这一点上多数矿井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实际应用尚有较大欠缺。
2、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2.1完善法律体系,建立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亟待建立和完善保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修改《矿山安全法》、《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严厉性和可操作性。梳理其他与煤矿安全有关的《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法律法规,保障立法的协调一致。建议适时制定一部制度健全、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煤矿安全法典》。各煤矿企业须建立建全本企业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
2.2抓检查监督,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全面开展季节性安全大检查是保证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对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及设备健康状况的全面检查。也是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办法。通过开展季节性安全大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影响安全的隐患和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抓好隐患消除工作,适时给安全责任传递再加压力,从而达到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的目的。煤炭系统每年都要相继开展春季安全大检查、 “国庆”暨秋、冬季安全大检查活动。活动前都应专门成立了安全大检查组织,对活动开展时间、要求、检点进行具体的部署,做到地毯式检查。在安全检查中,要个人自查与自我剖析相结合,班组排查与公司检查相结合。对安全大检查中查出的主要问题,认真制定整改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整改,为煤炭企业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证;开展安全性评价是保证安全的又一重要手段。采取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各级各类人员对安全管理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安全管理在监督中得到加强。
2.3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把对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作为搞好安全工作的根本措施来抓,建立健全考核、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上岗职工进行强化性的安全技术岗位培训。特殊岗位需持证上岗,以最大限度的较少人为事故的发生。同时,在教育培训时,要经常变换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使安全意识逐步深入职工的心中,在企业中树立一种安全文化氛围。
2.4 增加安全投入,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政府和企业等多种渠道增加煤矿生产的安全投入,不断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安全设施,强制性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与装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合煤炭企业的煤矿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矿井矿压监测系统、矿井通风监测系统和专家智能系统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指挥中心,进一步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5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企业要把切实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全面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现代企业管理之中。煤炭企业应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研讨、演讲、宣传、文艺汇演和网络等多种形式,以矿井为中心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同时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从而形成有助于加强煤矿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3.、结语
由于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认真规范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行为,才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任乐春,关于安全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思考[J];安防科技;2004年08期。
关键词:安全风险;成本管理;建议对策
1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种类
通常情况下,区分煤炭企业安全风险种类是一个综合性的也是多维度的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学者通过不同的侧面进而对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种类进行区分,比如风险指标系统、指标权重、预警指标、预警机制等。通过这些更为细致的类别划分,可以实现对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种类全面的分析。
1.1煤炭安全风险评价指标
煤矿安全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做为整个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的关键和基础,在整个煤炭企业安全风险与成本管理的框架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煤炭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为权威的数据参考,也便于进行风险安全的监督与调控。不过,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安全风险指标还主要停留在表层的、定性的研究和刻画上。这种安全风险指标很容易让决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如百万吨死亡率,千人死亡率等。这类安全风险指标很难有效地反应全面的煤矿当前安全运行状态。比如,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煤矿事故总量发生数量在较少人次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大规模的煤矿事故中,这一数量并未减少,相反比重反而在增加。如果决策者只关注煤矿事故的总数,难免会掉以轻心,心存侥幸。
1.2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在有了较为科学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后,需要确定不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只有赋予合理科学的权重,才能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法和客观法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不同的分析的确定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层次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安全风险评价指标。
1.3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
在有了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及一定的权重值之后,如何根据这些安全风险指标及时地发现风险并做出合理快速的预警措施是另一个值得仔细分析讨论的问题。简单说来,必须要满足日常性、灵敏性、及时性、参照性,以及便于操作的原则。因此,煤炭企业在制定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自身的人力、物力,从人力资源、安全投入及安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判别与应对机制。
2煤矿安全管理成本现状
2.1煤炭企业保证性安全投资成本高
由于保证性的安全投资难以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作为长期投资往往不受企业的青睐。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巨大的保证性安全投资成本使得这些企业望而却步,忽略安全管理,进而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2.2事故的外部性严重
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失效的一种情况就是存在的外部性,也即是成本没有完全内生化。这点对于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尤为明显。煤炭企业的安全有着巨大的正的外部性,可以使得周边的居民、企业等享受到这种外部性的好处,但是由于这种安全管理成本全部需要煤炭企业自己承担,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告诉人们,均衡数量会小于最优数量,也即是说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2.3煤炭企业的安全成本没有单独核算
我国目前运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于安全成本一项并没有单独的科目。这导致企业对于自己的成本支出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主动强化自己的安全管理成本意识得不到加强,从而使得内生动力不足。
3煤炭企业安全风险成本管理
3.1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安全保证金制度
通过成立煤炭企业安全保证金制度,可以预先划拨出部分资金作为准备金以应对突发事件,同时这部分资金可以部分用来完善改进现有的安全保险机制,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对于明文规定的一些安全措施,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同时对于一些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可能存在风险的,要及时进行防范。
3.2优化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核算体系
通过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使得煤炭企业的安全成本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会计科目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使得企业可以对于自己的成本花销一目了然,并且作为一个可以横向比较的资产单元成为企业自身管理的一种激励措施。由于目前关于安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只是局限于理论分析阶段,因此对于我国目前的运行现状,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的缓冲处理。建议建立安全成本率、产量安全成本率、利润安全成本率及保证成本率等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3.3完善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核算程序
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核算程序通畅与否可以作为衡量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完整通畅的安全成本核算程序是煤炭企业能否科学进行安全成本管理的问题关键。同时制定统一的安全成本核算方法,避免目前存在于市场上的多体系造成的混乱。
3.4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积极促进会计部门及税收部门等的沟通,有助于加强会计准则和税务制度对安全费用规定的沟通和协调。推行全面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增强企业、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安全风险的意识的认识,是我国煤炭企业真正实现现代化、安全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4结语
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与成本管理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国已然存在着保证性投资成本高,事故外部性严重及管理成本没有进行单独的核算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才能让我国的煤炭行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文静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国流.浅析我国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0,49(11):28-29.
[2]张晓会.煤炭企业安全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32(9):95-96.
[3]丛剑钊.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煤炭技术,2008,27(8):165-166.
关键词:乡镇煤矿 安全管理 改进措施
煤炭开采属高危行业,煤矿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而乡镇煤矿安全又是煤矿行业的重中之重[1-3]。因此,通过研究乡镇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的总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包括核心安全理念、安全方针、安全使命、安全原则、安全愿景、安全目标等内容。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理念多半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生产挂帅”取代“安全第一”,对煤炭安全工作缺乏重视,煤炭资源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的现象严重,安全监管体制和法制不健全,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高居不下。我国乡镇煤矿星罗棋布,点多面广,大部分生产规模低于9万t/a,煤矿企业的主体责任不强,缺乏正确的安全理念。煤矿工人多为当地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缺乏,安全理念丧失,缺乏对矿井安全状况的深刻了解,对煤矿企业责任感不强。更有甚者,部分煤矿企业主将煤矿实行托管或以包代管,对煤矿的安全形势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
1.2缺少正常的安全投入
我国乡镇煤矿的资金来源多为煤矿业主自筹,有的是一个业主,有的是合伙经营,总体来说,资金来源缺乏有力保障。在煤矿生产实践中,部分煤矿企业主认为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安全投入无法正常予以保障。我国现阶段煤矿安全准入条件较高,实现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安全投入需求也越来越大,此外,矿井的改扩建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煤炭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大部分矿井甚至入不敷出,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欠账巨大,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便高达500多亿元,2004年全国19.56亿t煤产量中,约7.5亿t煤的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不足,45户重点监控企业安全欠账197.4亿元,其中通风系统66.4亿元,瓦斯治理100.2亿元,防灭火系统15.5亿元,防尘系统4.5亿元,水患防治12.6亿元。对于乡镇煤矿而言,安全投入欠账数额更大。
1.3缺乏超前的预控管理
相当一部分煤矿企业未建立超前的预控管理制度,煤矿企业领导仅仅注重煤炭产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事故预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①安全隐患不排查,煤矿企业主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不高,对安全隐患排查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不细致,流于形式;②无法排查安全隐患,乡镇煤矿大部分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排查安全隐患的技术能力;③安全隐患未得到有效治理,安全隐患即便被排查出,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即便被落实整改,也多半仅限于一般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讲,乡镇煤矿的安全隐患仅仅停留在排查阶段,落实整改工作仍需大力开展。
1.4缺少专业的技术力量
我国乡镇煤矿基本处于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生活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技术人员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煤矿效益急剧下滑,煤炭行业甚至被称为“夕阳产业”,煤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我国相关煤矿法规要求:乡镇煤矿应配备“五职”矿长(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技术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同时要求“五职”矿长具备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具有3a以上井下工作经验;应设置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机构,配备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其中采掘、机电、通风等专业每个专业不少于3人,地测专业不少于1人。众多兼并重组煤矿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的巨大缺口,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在一线采煤工作面,具备掌握施工方案、识别重大危险源、熟练使用安全装置能力的人员更为稀缺。
1.5缺乏有序的管理环境
我国乡镇煤矿内部管理大都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煤矿内部管理工作基本流于形式。煤矿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往往不注重培养企业安全文化,缺乏对管理方法的研究,更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由于缺乏标准化、定量化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机构权责不清、职权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安全监察、监管部门的积极性,造成重复监管、过场监管或监管空白,尤其是乡镇煤矿,基层政府迫于完成相关的税收任务,盲目加大对煤矿税费的征收,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煤矿完全忽视安全管理工作,一味地追求产出。
2改进措施
2.1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从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为此,有必要组建一支高效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提高煤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安全素质。煤矿管理层应针对员工的年龄结构和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加强煤矿与煤炭技术院校、设计院所的合作,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2.2切实保障安全投入煤炭企业应严格按照“大中型煤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矿井吨煤不低于15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5元、露天矿吨煤不低于3元;小型煤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矿井吨煤不低于10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6元”的国家规定安排安全资金,完善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加大安全培训力度,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持续、高效运转。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保障安全投入使其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的作用,降低各类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
2.3建立安全预控体系
落实安全风险预控工作,加强安全投入,明确事故重点及应急措施[4]。应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确保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有效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加大安全预控管理力度。
2.4完善外部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体制为双重管理模式,造成了监管职能重复,应理顺职责,破除责任推诿的局面。建议监察、监管与管理职能分离,煤矿管理工作由地方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建立真正独立的、垂直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在企业负责和地方管理的基础上,与煤矿管理完全脱离,真正实现第三方监管,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专门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行政执法,从国家的高度监管煤矿企业和地方政府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严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失职行为。转变传统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技术,注重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集中整治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从单向向双向、强化基层转变,充分调动煤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监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安全生产监管中,运用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准确及时的向社会相关信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
2.5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员工观念、心理、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人文因素的培养,使全体员工树立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煤矿企业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安全文化学习,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活动积极响应并在相关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精神、物质奖励,培养煤矿安全文化骨干。结合国家每年安全生产月的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栏、互联网、电话、QQ、微博、微信等方式宣传煤矿安全文化理念,营造学习、践行煤矿安全文化理念的良好氛围。
3结语
乡镇煤矿是我国煤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于完善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光.乡镇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露天采矿技术,2013(7):89-90.
[2]田水承,赵弘超,裴俊斌.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煤矿现代化,2012(2):79-81.
[3]曾建荣,刘萍,刘勇.制度、执行、遵守———煤矿安全管理分析[J].煤炭技术,2009,28(5):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