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事档案一般管理方法

时间:2023-05-30 15:13:54

导语:在人事档案一般管理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事档案一般管理方法

第1篇

1.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

在高校中,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是封闭式的,在管理过程中,给人留有一种神秘感,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存在很所弊端,例如: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中,不能轻易的改变自身职业,并且因为这些人父辈的原因,无法选择自己的职业,其子孙后代都要受到传统职业观念的影响而无法自由选择工作。而新制度的人事档案管理,是利用建立人才市场对人才的才能加以重视,转变了传统的管理观念,新制度下人才的档案,不再是决定其一生或子孙后代职业的工具,而是工作单位用来参考的资料,所以,新制度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在改革之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2.能够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在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过程中,相关人员会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去处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摒弃传统的手工记录方法,而这种改革,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资料的迫切渴望,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对人才信息进行处理,所以,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二、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一些高校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缺乏监督机制。目前,一些高校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虽然对其进行的严格的保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存在资料泄漏问题,在递交资料、检查内容等阶段,都没有建立监督机制,使得档案在输送过程中,不能更好的做递交出来,材料在一些重要阶段中堆积,一些工作人员不对自身工作负责,甚至出现档案丢失等严重后果。第二,缺乏现今的管理手段。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甚至还在应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一些高校为了节省管理成本,不引进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人事档案在记录过程,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1]。

2.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还存在不足之处,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落后的身份观念。部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带着有色眼光进行工作,对家境优越的人才档案仔细处理,对一般家庭的人才档案处理不认真,很容易造部分人事档案不健全的后果,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以及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2]。第二,缺乏档案管理的意识。部分高校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引进管理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对其没有严格的要求,同时,一些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将自己的档案交付到相关部门。这样,就会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执行,经常会有工作人员违反相关规定,甚至为接下来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3]。第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都认为自身的工作很稳定,在工作过程中,不愿意与其他工作人员竞争,尤其是一些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尽职尽责,无法积极执行自身工作,也不能有效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使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更好的改革,在发展过程中举步不前,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

三、新制度下人事档案管理与发展

1.服务环境的优化

相关人员要想对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效能,就要对服务环境进行优化。首先,要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科学的完善,使档案管理者能够提升政治与业务的水平,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要求,使其可以热爱自身的岗位。其次,在聘请管理人员之前,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施加严格要求,保证其专业素质符合相关标准。最后,要求工作人员将自身所管理的档案进行严格的划分,收集相关资料,对资料加以研究,对人事档案进行鉴别,然后将档案归入存档中。最后要保护人事档案,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都要仔细认真,保证可以将服务环境优化,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效能[5]。

2.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收集与整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相关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执行工作。首先,要将当年新档案进行全面的收集与整理,例如:干部的任免、职称的晋升、年终的考核、入党材料、奖励等,同时,要保证收集与整理资料的真实性,在收集过程中,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跟踪考察,在真实性得到保证之后,还要健全相关手续,更好的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另外,工作人员要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在形成档案之前,高校的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指导。同时,高校还要将人事档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交换,为此可以建立完善的制度,利用现代网络建立档案材料的收集系统,将人事档案的材料利用网络途径发送给用人单位,阶段性的与其联系,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6]。

3.管理部门功能的增加

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负责,还要对档案输送的下一站进行严格的管理。所以,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必须将自身所更新的资料输送给档案管理部门,待档案产生以后,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类处理,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业务沟通工作,及时地对人事档案加以整理,并且标注目录,为统一管理工作做准备。

4.明确管理职责

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职责的明确是较为重要的,只有对管理职责加以明确,相关人员才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更好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负责人还可以制定奖惩制度,奖励工作执行情况较好的员工,惩罚工作执行情况较差的,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第2篇

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内容的文字材料,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整理后组成的,也是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二、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传统人事档案制度的身份性和体制性弊端也显露无遗。“死档弃档”、“虚假档案”、“人质档案”、“人档脱节”、“档案克隆”等现象也日益增多,其“二元化人事体制结构”所形成的“人才壁垒”、“单位封闭”、“制度交易”、”身份阻隔“等负功能愈加显现,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人事档案已经沦为“鸡肋”――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其制度性生存愈发尴尬。因此,传统人事档案制度必将走向终结,新的、科学的人事档案制度必将走向前台。目前。人才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逐步在释放,发展人事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因此,人事档案及其制度的公共政策创新必须沿着契约化、社会化、 电子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法制化是人事档案制度创新的必然路径。

(一)内容上,立卷不够规范,案卷质量不高

一是档案材料内容填写前后不一。“三龄一历”(年龄、工龄、党龄、学历)记载多样,个别干部的“年龄越填越小,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文化程度越填越高”。二是档案用纸规格不一。虽然规定档案材料要统一使用16开办公用纸,但现行的公文材料大部分是A4纸,高等院校印制的学历材料绝大部分也是A4纸,纸张大小不同,致使有的表格印制超过装订线,给立卷归档工作带来了麻烦。三是材料归类不准确。有的不该归档的材料归了档,而该归档的零散材料却没有及时归档。四是档案材料短缺。如表彰和处分材料散失较多,有少量的履历表、自传等未盖人事部门公章。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职工人事档案中有些陈旧的信息内容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如记载个人履历、社会关系、政治面貌等基本情况的内容多,而反映个人工作能力、技术特长等方面的内容少,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案卷质量。

(二)使用上,技术手段滞后,运行效率较低

在整理档案过程中,企业没有启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大部分是靠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与企业管理水平整体的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三、有关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保持职工人事档案工作的高质量,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管理方法在一定时期有它的科学性,但随着企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变化,就会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因此,目前的人事档案的管理必须紧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1、实现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和鉴别的规范化。职工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重要一条就是要及时收集和补充档案材料,而材料收集、归档、鉴别是否规范化将直接影响进档材料的质量,对收集到的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炼,观点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退回,限期纠正再归档,对于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及时退给有关单位,做到不散失、不积压。

2、改进档案的检索与查阅方法,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于职工人事档案的检索,利用姓氏检索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用记起来费时,用起来繁锁,工作效率低。为提高效率,可考虑采取以英文字母的顺序号进行编排,便于记忆,利于查找,提高速度。同时,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可以采用计算机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化,运行人事档案原件管理系统,使查档人员利用计算机在不接触干部档案的前提下查阅干部档案原件,不仅可以提高查阅档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人事档案的保密和安全。

3、分类管理。干部人事档案一般由组织部门按管理权限建立并管理,而工人档案则由人事部门进行建立和管理。目前形势下,则需要打破身份、学历、职称、行业、地域等各种限制,由组织人事部门一并建立并统一管理。

第3篇

关键词:人事档案 管理 思考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事档案能历史全面地记载个人经历、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信息,使企业的各类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Abstract: the understanding of personnel files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characteristic and effect, analyse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and inadequacy, and do a good job of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work, to mobilize staff enthusiasm for work, complete units and individuals of the objectives and tasks,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has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分析人事档案的特征

人事档案工作经过几千年历史进程的总结提高,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和规律,有专门的法规和管理方法,有独立的范围和任务。人事档案的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机密性,人事档案中记载了个人的自然情况、健康、婚姻状况、政治面貌、业务成果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有些涉及个人隐私,在相当时期内是保密的。不能对外开放,一般只能由单位人事部门掌握。在成为历史档案死亡解密之前,具有机密性,这是由人事档案的内容特点决定的。二是主体性,人事档案是以个人为单位,按内容分类整理立卷的,这与人事管理工作的实践相适应,“一人一卷”方便利用和查找,符合人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切实可行的。三是动态性,人事档案立卷之后, 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将随着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增加。因此,人事档案的归档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不断收集和追加材料,直至一个人死亡,才停止归档材料的收集。四是派生性,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人员的履历、工资、党团材料,考核、任免、学习进修、思想政治表现等方面的人事材料汇集起来,共同形成人事档案。所以,人事档案是依附于组织人事部门产生的,是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衍生物。

二、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历来人事档案工作就被认为是保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机密,这给人事档案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还有就是现单位人事档案利用工作大多是被动服务,只是等待领导及有关人员来查阅, 缺乏主动精神,而且利用材料主要是党团材料、落实材料和工资调资方面的,真正用于人才选拔,培养开发及预算等方面的较少,没有发挥人事档案应有的作用。”另外,人事档案检索工具单一,查找方式落后,案卷质量不高,严重限制了其信息服务和交流作用的发挥。相对于历史档案、文书档案的宣传活动较少,使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 人事档案内容缺乏实用性和真实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企事业单位纷纷涌入市场,流动人口增多,再加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足,我国人事档案出现了 “分散多头” 管理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保管分散, 人事档案有的保存在当前的用人单位, 有的保存在过去的单位, 还有的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 甚至保存在私人手中, 使得一个单位的人事档案处于一种“分散” 的管理状态; 二是隶属混乱, 参加主管人事档案的有组织部门、 人事部门、 劳动部门等, 甚至一些无权保存或管理人事档案的科室、 部门和单位也来保存和管理人事档案, 人事档案出现 “多头” 管理状态, 常常导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相互推诿。也有些基层单位档案意识淡薄, 档案材料收集不齐, 不能做到及时补充新材料, 导致部分档案材料内容不完整, 不能跟上个人经历的变化, 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不少单位的人事档案挂靠劳动人事部门管理,大都没有专职人员分管人事档案工作, 人事档案长期无人整理, 没有经过严格审查, 材料是否真实无人监督, 根本做不到“归档齐全完整、 鉴别认真、 分类准确、 编排有序、目录清楚、 装订整齐” 的要求, 严重存在零乱无序和丢失部分档案内容的问题。

(三) 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相比较当今世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高速发展,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法, 仅局限于 “看堆式” 的管理,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广泛运用。重管理, 轻服务, 方法繁琐, 不易操作, 反应较慢,信息化、 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档案的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特别是在基层单位、 边远地区, 基本上还停留在经验管理和手工操作的阶段, 这越来越满足不了现实工作的要求。

三、人事档案的收集方法

(一) 定向收集。 就是向形成人事档案或与形成人事档案有关的单位和部门收集。 因为个人工作的现单位、 原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含职称评定和科技成果评定、 奖励部门)可能形成有关人员的人事材料。为了做到不致遗漏, 可根据有关人员的经历和社会活动变化情况.列出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名单, 逐一进行收集。

(二)按时收集。由于人事档案的形成具有持续性的特点, 其收集工作必须坚持经常化。 所谓按时收集, 包括随时收集、 定期收集和不定期收集几种情况。随时收集,是根据形成人事档案的时间特点和掌握的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收集。 定期收集,是根据本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 确定每个季度或每半年与有关部门联系, 收集在一定阶段内形成的人事材料。 不定期收集, 就是从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确定收集的具体时间。这三种收集方法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灵活掌握,使收集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

(三) 追踪收集。这种方法是根据人事档案内容的需要, 沿着人事档案在清理、 核对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进行的收集, 它是帮助拾遗补阙的一种重要措施。以上是人事档案收集的主要方法,在具体工作中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其他一些方法, 例如, 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基础差、 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 就需要集中一定的时间。集中人力, 广泛动员, 突击进行收集工作; 对于人事档案管理较好、 制度健全、 内部分工责任明确的单位, 有关部门和人员能主动、及时地向人事档案机构移交归档, 就此简化了收集的方法和形式。 总之, 人事档案收集工作应当立足单位实际, 尊循其形成规律, 以收集齐全、 完整,能够适应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原则,积极主动地为人事管理工作服务。

四、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一) 合理选拔配备人员,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推动人事改革步伐,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合理配备人员。 按照有关规定, 管理千卷以上档案的单位, 需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工作人员, 千卷以下的要有兼职工作人员, 并且主要精力从事人事档案工作。二是要严格挑选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 保密性很强的工作, 要注重选拔事业心强、 作风正、 守纪律、 守机密、 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人员从事档案工作。三是要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加大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或上级领导能多为从事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创造培训和学习机会, 走出去开阔视野, 向兄弟单位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去学习他们的新鲜经验, 吸取营养, 充实思想、 提高认识。

(二) 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使管理工作现代化、 信息化。虽然纸质档案最具原始凭证性,但在人们流动性增强的情况下, 纸质档案的弊端也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把原先的纸质型档案转换成电子型档案, 从实际情况来看, 沿用几十年的人事档案具有偏重静态性资料描述、注重历史性和过去时的记录、 不具公共性和共享性, 不能动态反映个人信息状况等缺陷,这样的人事档案在市场经济当中所起的作用有限甚至是不良的, 因而它不具备市场经济价值。加之纸质型人事档案传递过程中的人为性, 也可能导致因磨损而毁坏乃至个人信息失真的现象。 倘若实行人事档案电子化, 查阅档案人员利用计算机在不接触纸质档案的前提下就可以看见档案原件, 既可以提高档案的查阅速度, 节约人力、 物力, 也可以减少对纸质档案的磨损,有利于人事档案的保密和安全。

(三) 创新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 实行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就是要求围绕人事档案工作所开展的人事认定、 人事争议、 人事流动、 档案保管等必须让渡给拟建或已有的社会中介机构―― ―人事事务所、 人才交流中心、 公民文件中心等,让公共权力机构或公共事业单位与公共雇员 “袖手旁观” , 从而充分实现社会的 “人事” 和公共管理。例如, 人事工作的认定与仲裁可以交给人事事务所, 人才的开发与流动可以由专门的人才交流中心完成,人事档案可以由专门建立的公民文件中心保管。

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规范人事工作、 严肃人事档案内容,可以有效杜绝因人事档案产生的种种失真现象, 克服现行人事档案制度所出现的种种弊端,使人事档案制度走向公平、 公正;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节约各种社会成本, 减少各个单位琐碎的、 复杂的 “人事臃肿” , 从而把更多的时间、 精力用于其本职工作。 当然, 其社会化的意义还在于打破城乡、 区域、 部门、 行业、 身份和所有制的限制, 推动人力资源逐步实现由 “单位所有”转变为“社会所有” 这一远景目标。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分析;完善;解决的途径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以个人为单位反映和记录本人德才表现、学习经历、工作表现等情况的人事材料称为人事档案。对于高校而言,由于人事档案的功能作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模式,高校人事档案一般的模式是按归口管理,如:组织部门来管理干部档案;人事部门来管理教职工档案;教务部门、学生部门及系(院)来管理学生档案。人事档案是高校人事管理和人员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但单位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薄弱,认为管理人事档案只是一项保管性的工作,做到不泄密、不丢失、能应付外调和查档就足以了。认为档案用处不大,所以就造成资金投入不足、档案室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配备设备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将阅档、仓库、办公合用一间办公室,缺乏安全措施没有做到防火、防潮、防盗等专业要求。陈旧的管理手段,势必影响到了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档案内容不完整的原因很多,有的在本人填写的时候就不准不实,他们只想到个人的私利,在档案填写过程中将“工龄填长、年龄填小,文凭填高”。还有一些在具体工作中,将不重要的档案、可装不可装的档案全部装进来,造成了档案内容的繁锁。

二、完善的必要性

档案,记录着一个人人生历史轨迹,关系到本人的切身利益。对于单位来说也是调动、聘用、晋升、工资调整等多方面工作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交流互动也更加频繁,高校引进人才通过档案能够更快、更详细地了解本人,充分体现了档案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人才势,进而促使和推动了高校的发展。高校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也需要完善档案管理相关方面的体制,完善管理模式,适应改革步伐。过去人事档案工作侧重于政治服务,现在要侧重服务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过去注重人才的政治历史,现在重视人才的德、绩、勤、能、廉的情况,为党和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善高校人事档案,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三、完善的途径

1.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科学化、法制化管理

人事档案工作制度化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是高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制度来制约就会无章可循、无所适从,档案工作是一项繁杂,头绪众多的工作,必须统一规划,严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在工作中建立工作细则、岗位职责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标准、保密措施,并且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强化管理做到保密,杜绝泄密、窃密、失密等现象。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原则、质量等方面做出统一的科学的技术规范以及长远的规划,从而使档案工作由复杂变为简单、由杂乱变为统一,避免了重复性劳动,同时既节约了物力、人力资源,还保证了档案工作质量、提高了技术水平。

2.不断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

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在管理档案工作中担负着繁重的任务,由于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封闭意识较强。在新形势下,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要求我们档案管理人员把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结合起来。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加强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严格按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事;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同时,还要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传统的、原有的管理手段和保护技术是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展相关知识面,加强学习人事档案管理软件,认真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有力于高校人事档案的快速健康发展。

3.努力做好高校人事档案的整理及存档工作

第5篇

【关键词】人事档案;人才流动;管理模式

随着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户籍制度与人事制度都发生了相应的改革,而与人事制度相关联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无论是从管理上还是制度上都已不能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逐渐被人们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一、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含义

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更新越来越快,在进行人事化档案管理时就具有了社会化、开放式等特点,下面我们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1.社会化

社会化才可以保证人才流动的快速运作。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我国各类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其它企业争相发展的局面,并相继涌现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与各类私人企业等。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传统方式的人事档案管理与新时代的发展形式不符,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只是单纯的收集本单位人员的资料,主要记载个人的工作经历及工作表现等基本资料,没有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化的记载。

2.开放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事档案管理也在进行改变,无论是管理形式还是管理方法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事档案管理开始面向整个社会,其服务特点与对象具有一定社会性。对管理也发生一定的转变,不在单纯的管理本单位的人员,而是对全社会人员进行流动性管理,扩大了其涵盖范围,增加可管理人员的库存。为社会提高完整的人事档案,有效促进人才的流动与社会的发展。

我们将传统的认识档案管理模式与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区别。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在进行工作是时单纯的对本单位人员资料进行记录,并且只对内开放,供本单位内部人事使用,而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了人事档案的来源,促使人事档案内容丰富,选择性增强。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与内容结构的复杂性是由人事档案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的。

3.多样性

当今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拥有优秀的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面临人才的选择问题时,可以利用人事档案对人才进行一定的了解,在进行选择适合公司或者企业发展的人才。现在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查阅人事档案者类型、用途的多样性导致的。同时,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不在局限于本单位,开始面向全社会,除上级组织需要外,还可以满足各种类别的需求,被组织和个人查阅。

二、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特点

1.新旧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并存发展

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当前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人事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档随人走”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既制约了人才流动,又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然而,在当今乃至很长的时期内,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仍将继续延用,但其较为封闭、内向的管理特点不应成为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唯一的方法。作为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模式,是对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建立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社会化、开放化特点将更为人们所接受。我们应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克服各自弊病,使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为充实和完善。

2.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主要受众群体为流动人员

流动人员包括了辞职、辞退、离开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其档案与一般人事档案相比具有较为特殊的特点。由于流动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工作变动大,人事档案大多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种机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市场性的特点,适用于社会化、开放式档案管理模式。流动人员能够把自己的人事档案托管到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方便了工作和生活。像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就有一个制度相对完备、人员较为专业的人事档案托管中心,只要流动人员每年缴纳一定的托管费,其人事档案可以长期寄存在该单位,同时还有专业人员管理流动人员的工资、职称、社保等问题。但现今由于许多人才交流中心并没有得到行业内很好的规范化管理,在很多人才档案管理方面变相成为其制约流动人员的赚钱手段,由灵活管理变成了制约,使得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灵活管理的原意变了味。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由“以档养档、适当收费”过渡到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建立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使得流动人员“物尽其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灵活方便。

3.公共利用人事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多

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将更为开放,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更为快速,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将是必行之道。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将越演越烈,在精兵简政后的机构改革管理上,小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的模式将逐渐消失,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机构管人的理念也逐渐淡化,“干部本位”思想也逐渐淡化并消失,企业干部、教师、科研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可自由择业,人才成为单纯的社会人,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

三、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出现对社会形成的意义

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网络化管理的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利用于人事档案的快速、公开、透明的利用,达到人才流动、人尽其才的目的。

四、结语

只有与时俱进,注重档案的服务性,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信用业绩档案的建立必将使人事档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使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必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

在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人事档案继续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诸如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出国、考研等有关证明。它为人事、人才开发提供信息和数据,在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工作中起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在信息化互联网的环境下,对档案管理核算、分析、控制及监督等工作进行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运用信息化软件设备,及技术,实现人机结合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人、信息化软件、硬件组成。每一部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管理业务与业务之间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中,将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协调统一管理,大大加强了传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信息化和技术的使用,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在应用方面更加有效和实用性。其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是一项政治性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政治性,首先表现在它与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表现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档案信息的收集、鉴别、取舍、清理和利用等工作的开展,都是在一定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它要求各级人事部门和档案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自觉搞好这项工作,使之有效地履行其政治使命。人事档案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这种专业性就体现在它具有独立的对象即人事档案。人事档案产生于人事管理活动,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根据人事档案的特点所从事的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是人事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再次表现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专门的工作方法,它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科学的程序,完整、准确、系统地保管好人事档案,准确、迅速、及时地开发人事档案信息。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和日常运营的协同化。信息化和技术可以消除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业务之间的连接性问题,实现协同统一化管理,使得部门之间的档案管理信息都可以实现共享,从而改变业务之间的不同步问题,并可以实现与银行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

二、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淡化人事档案的倾向,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人事档案神秘、政治色彩浓厚的固有意识依然存在,个人要想查阅、复印档案中的某项内容必须经过组织人事部门审查登记,个人对档案中的具体内容并不知晓,对个人档案的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更是一无所知,这种管理方法,一是意义不大,二是人为的增加了个人和单位之间的距离感。

(二)人事档案缺少公开透明度

首先,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前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动态化。在信息化和环境下,会计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通过对数据的输入使得系统内部的档案管理信息数据是由静态向动态管理跨越。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的处理是实时的,动态的,档案管理的报表都是从年、季、月、日都不同,都是在更新。

其次,长期以来由于人事档案的机密性,造成了人事档案的神秘化,虽然人事档案的这一特点是特定年代的产物,但是,学习、培训、出国、考察、社会交流日趋活跃,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一)围绕改革,服务改革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集中化。通过信息化和技术的运用,无论是从管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是集中化管理,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使得内部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数据都是统一的,集中化的,由各个部门的档案管理信息传输到档案管理部门,实施集中化管理,使得档案管理信息配置更优化。

(二)规范制度是保障,注重克服薄弱环节

维护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真实可靠,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市场比较活跃,包括合并,交易规模快速扩张。这些并购重组业务均涉及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问题,按照目前相关税法规定,分为一般性档案管理处理规定和特殊性档案管理处理规定,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各方缴纳的所得税影响自然不同,才能有效保障干部档案的完整、准确、实用。对于容易出现不合规的问题。这就要求合并必须具有一批通晓档案管理的管理人才。此外,在购并业务中保持与档案管理部门的良好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业务处理中遇到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及时与档案管理部门沟通如何处理,可以将风险化解在事前。

第7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 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院所建设与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其人才引进以及人才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使得人事档案材料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多、档案更新速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已无法满足其管理的需要,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成为科研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1]

目前,我国大部分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档次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特点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科研院所发展的大事,其人事管理涉及到人才选择引进、培养、考察、分流职称评定、离退休等各个方面。[2]人事档案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能反映个人履历、科研水平、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经组织审核并归档保存的文本、照片和声相等档案资料。[3]科研院所是以科研为主要业务、以知识为主要产出的特殊单位,其人事不仅涉及到科研人员还涉及到相关后勤与服务人员,其人事档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人事档案复杂

科研机构人员结构复杂,对应的人事档案门类相当复杂,由于其特殊的社会作用与人才评价制度,更进一步加大了其人事档案的复杂程度。

(二)档案流动频率高

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和吸引人才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科研院所对人才培养鼓励其走出去返回来的政策,使得科研机构人才流动性变大,相应的人事档案转档速度随之加快。

(三)人事档案归档难度大

我国科研院所一般具有多年的历史,历史的原因导致人才档案不全、存在档案空白期;而随着科研院所业务领域的扩展和人才引进幅度的变化,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人才,其档案涉及到学历、体检、奖惩、教学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档案很难完整、真实、准确以及及时的归档。

(四)档案种类多

科研院所中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大量涉及到科研成果、奖惩记录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文字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图像、声音、视频影像等资料,种类繁多。

二、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人事档案管理就是将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而信息化管理则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个人档案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或网络快速、及时的提供人员各方面的信息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科研院所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总体规划、人事信息共享落后

信息化管理人事档案,源动力便是信息技术,而我国相关技术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却大多数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缺少技术型人才的支撑。[4]使得国家级或者一线城市的科院院所信息化水平高,而其余城市受到资金、技术、人力等限制人事档案信息化水平低。不平衡的信息化状况使得人事信息共享存在物理障碍。同时,大多数单位所建立的管理系统,通常用于上级领导的政绩考核凭据,并非真正的使用资源,在资源管理方面,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管理需要。管理系统中通常会设有一定的使用权限,各部门账号登入后,仅能够查阅本部门人事档案信息,部门之间的资源互通共享并没有落实。

(二)信息管理形式落后,人事资料收录不全更新慢、不符合科研院所人事的特点

大部分的科研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其管理模式仍然是在管理者的机上进行信息的汇集、整理、修改和查阅,而并未使用者开放相应的权限。管理方缺乏个人参与的信息汇集往往使得人事资料收录不全,信息错误百出。而在信息存储处理中,系统并不能针对科研院所人事的特征,对不同的信息种类进行收集和分类管理,仍然局限在文本与图像上,不能及时的更新科研人员的流动信息和人事档案,存在档案落后于现实的情况。大部分的档案管理套用商业模式,不能有效体现出科研人员的信息特征,根据档案无法对一个人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三)信息化管理保密和安全度不够,专业人才缺失,系统易受网络攻击

由于建设目的、经费以及专业管理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网络管理平台采用的网络安全技术比较落后,易受攻击,系统资料被盗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在人事人才方面,由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是社会普遍性的人才缺口,科研院所对该类型人才的不够重视,提供的工资较少,使得人才档案信息管理者限于能力和年龄,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术较差,无法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

三、提高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针对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出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突破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加强认识,提高国家、科研单位对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建设的重视

鼓励信息化高水平地区支援中西部低水平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打破部门不共享制度,从制度的高度提出信息共享的管理需求。

(二)更新管理形式、强调科研人员参与个人档案信息建设

针对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审查及流动性的特点,提供一定的权限吸引科研人员参与个人人事档案的建设,鼓励其完善个人档案及时更新人事信息。在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科研人员档案资料多种类的特点,预留存储视频、音频等大体积数据的接口。

(三)加强安全认识,引进或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人才

在信息系统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科研院所信息的对外保密性要求,加强系统安全性建设,同时,为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以通过引进或培养的方式为人事管理部门输入专业的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赫莉. 公益性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特点与管理方法[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17): 177-178.

[2]谭丽珍.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3): 256-258.

第8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1.医学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性

人事档案是在人事管理活动中主要由人事、组织、劳资等部门在培养、选拔和调配等人事工作中的记录材料,记载了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客观记录和反应了个人成长经历、家庭基本情况、社会关系及个人德、能、勤、绩等各方面的材料。高校人事档案是人事部门对教职工管理的重要凭证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高校对教职工的考核、调动、人才的选拔等重要人事活动都要以人事档案为基础。高校人事档案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人才选拔、党政管理都有着重大作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将信息技术和成熟的档案管理软件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高校培养、选拔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提供数据基础。然而医学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有着其特殊性,表现在:一般高校只是单纯由院系组成,人员主要是教职员工;医学院校不仅是由院系组成,还有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教职工不仅承担各院系的教学工作,还承担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医疗工作,其人事档案有着人员众多、分布广泛、专业性等特点。医学院校的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对学校科研、教学人才的建设、人才库信息资源的利用、共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医疗人才的梯队建设、医疗科研人才的选拔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医学院校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存在的困难

信息化作为当今社会的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的人事工作服务。然而,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人事档案的管理还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还采用原始的手工方式,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仅限于统计档案数目和打印档案目录,无法对人事档案内记录的重要信息进行录入、存储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和统计,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量涉及人事的数据统计工作只能依靠手工完成,造成了反复劳动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医学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有其特殊性,院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人数庞大,分布分散,要实现信息化存在的困难众多,例如:

2.1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一些医学院校对人事档案的管理还处在传统的手工保管模式,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虽然学校对档案部门配备了计算机,但档案部门对计算机的应用尚处在初步阶段,甚至只限于简单的利用EXCLE表格等办公软件对各下级单位档案数的统计等,缺乏使用档案信息软件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录入和人事档案资源利用。在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下,管理工作仍然是手工操作,导致人事档案信息储存少或几乎没有,从而大大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影响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医学院校这种比一般院校要人数庞大、分布分散的特殊院校来说,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2.2人员配备、软硬件设施投入不够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通过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院校的人事档案部门都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虽然配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专人,但对应庞大的档案数,配备的人员严重不足;并且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管理人员不仅精通档案管理业务,也要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人事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落后,并且缺乏扫描仪、微缩设备等这类档案信息化必备的硬件设施。实用的档案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更为缺乏,无法实现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资源的利用。

2.3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

要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档案管理过程的网络化,对人事工作中产生的各类信息,特别是对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产生的丰富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检索、传输,为学校人事档案工作提供即时、高效的服务。只有实现了人事档案资源的共享,才能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但目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只停留在使用简单的EXCLE表格等办公软件对各下级单位档案数、人员数的统计等,缺乏档案信息软件对信息进行录入,对人事档案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查询各下属单位的档案数、人员基本情况等信息,利用率太低,无法实现对人事工作提供信息化的基础数据支持。

3.医学院校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的途径及办法

3.1转变管理模式,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要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必须转变当前传统的管理模式,摆脱陈旧的管理思路,切实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需要学校及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高现代化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储存技术、多媒体技术、安全保护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用信息管理的理念创新工作理念,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档案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信息利用率,促使人事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成为学校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库和参谋部,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2培养档案业务和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要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业务知识,更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医学院校要重视复合型档案人员的培养,这是推进医学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推动人事档案建设的关键。同时加大人事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投入,营造现代化档案管理平台,把传统的手工保管模式转变到服务现代人事管理和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点上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3.3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保密安全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它主要包括档案人员的基本情况、职务和职称情况,学习培训情况、表现情况以及其他情况。它集中了组织、人事部门开展管理工作所需的全部基础数据,利用率高,而且能够消除重复的数据收集存储,减少数据的冗余,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可共享的人才信息资源,可随时为医学院校各部门的业务管理提供多功能、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但是,人事档案信息一旦实现了资源共享肯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常发生在传输、录入、存储、调用等等过程中。因此,进行信息化管理必须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安全。一方面,完善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档案的保管;档案材料的整理、归档;档案信息的保护、传输以及利用要制定统一严格的流程,尤其是对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源库权限的控制,采用授权验证入库制度,防止无关人员的随意进入;按照相应访问者的身份,设置对人事档案资料相应的访问权限。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技术和开发安全软件,防止非法入侵。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依托了相应的网络技术,加大了人事档案信息泄密的风险,所以必须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例如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跟踪监测技术、网络病毒防治技术、数据资源备份等对资源数据进行安全保护,同时增强计算机防范病毒侵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医学院校人事档案资源的安全保密与档案资源利用、共享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邵海燕、陶萍.浅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D].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对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71-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建设步伐的迅速加快,对人才的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加,档案材料数量和种类也逐步增多。加强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人事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中,档案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点的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1.重要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在高校中教职工人事档案记载的信息,是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具有证据性与法律性。在职工的工作履历、职称评聘、工资晋升、干部考核以及人事纠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证据和参考作用。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很需要信息化建设。

2.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时效性强、传达范围广、地域制约等因素影响,往往会大量使用电子文件档案,也需要信息化建设,并且需要加强科学利用和管理,从而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保密和安全。

3.现有人事档案目录数据化。高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史,人动大而且复杂,这就更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其逐渐转化为数据加以整理和规范。这对个人的工作和职称评定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目前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领导档案信息化意识不强。一些学校的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疏于指导,政策不予倾斜,不愿太多投入经费等问题,使档案信息化成为难以落实的空话。

2.档案材料不全,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有的内容前后不符,如出生年月公历、农历随意填写,且没有说明。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对这些情况,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地审核把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健全。有的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和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内容不全。

3.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充分体现高校人员的特点。高校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于一身,由于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教师、科研人员所在机构,所从事的学科、学位、职称等方面的复杂性,使得高校的人事档案门类复杂多样。目前高校的人事档案几乎都是套用干部档案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档案无法对一个人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4.信息安全系统不健全。人事档案具有高度的保密性,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目前,一些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和软件开发上都没有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导致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人事档案网络管理平台所采用的技术大多很落后,有的甚至是被淘汰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5.资源建设和人才建设不同步。许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几乎没有系统性的资源建设和人才建设计划,更不用说投入。没有资源做后盾的系统平台形同虚设,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保障,系统平台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6.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动态性和机密性,是从各方面考察与了解高校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仅局限于收集、鉴别、整理和装订材料,以至于不能形成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信息,从而不能上升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以及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服务高度。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为人事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新的条件。目前各高校正积极努力运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系统,完善人事档案数据库,实现人事档案由传统的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人事档案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封闭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取,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深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把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紧随时展。在信息化时代,要努力强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信息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切实加快人事档案工作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

2.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规章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及时建立新的、(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材料的收集方面,要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在材料的鉴别方面,明确鉴别的内容,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确保档案安全可靠。在有关人员查阅传阅档案时,要明确人事档案利用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跟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更新、补充档案新材料。

3.建立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一是要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将人事档案原始材料通过电子手段转换成数字模式存储到磁盘等设备上,通过相应管理软件或网络对其进行管理、使用。二是要建立并完善高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三是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络将档案信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形成用户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4.实现管档人员专业化。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管理人员作保证。针对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可通过以下途径充实管理队伍:一是直接引进所需人才,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择档案专业的,进行上岗培训后放到管理一线,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上予以提高。二是发掘高校现有的可用人员,在现有的管理人员中挑选骨干力量,鼓励他们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对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意义重大。三是提高全员素质,通过校内外举办的培训班、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人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性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既熟悉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法规标准。首先,要改进档案利用查询手段。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制定网络查询,充分利用档案数据信息的权限管理办法以及安全管理协议等。其次,为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提供法律依据。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确保数字化档案的真实性的前提下,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也应该得到承认。为此,对相关法律举证条款需进行修改,各行各业涉及到的法律凭证体系和制度也需相应改变,以此来保证档案凭证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结束语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人事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鹏.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经济师,2011(6)

2.齐桂秋,张颖.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黑龙江档案,2008(2)

3.张秀芹.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设想,学理论,2011(5)

4.姚晓琴.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运城学院学报,2011(8)

5.王小平.关于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